母亲公子论文,关于春秋小霸郑庄公为什么只是小霸6是怎样炼成的有关

春秋小霸,指的是谁?_百度知道
春秋小霸,指的是谁?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郑氏先祖第一位霸主——春秋小霸郑庄公  最先强盛的春秋小霸——郑国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东),是为郑桓公。周幽王时,身为周王室司徒的郑桓公,看到西周行将灭亡,就在太史伯的建议下,将财产、部族、宗族连同商人迁移到东虢(guó,国)和郐之间(今河南嵩山以东地区)。两年后,犬戎杀死周幽王,并杀郑桓公。继位的郑武公攻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新郑。郑武公以和郑庄公相继为周平王卿士,且能控制内部卿大夫的势力。  周幽王时,身为周王室司徒的郑桓公,看到西周行将灭亡,就在太史伯的建议下,将财产、部族、宗族连同商人迁移到东虢(guó,国)和郐之间(今河南嵩山以东地区)。太史伯的建议,为郑国东迁规划了发展蓝图和斗争策略,郑武公和郑庄公相继为周平王卿士,且能控制内部卿大夫的势力,在春秋初年的历史上,郑国甚为活跃,就连当时的齐国还经常听命于郑国,跟随郑国东征西讨。  郑庄公在解决宫廷内部矛盾的同时,积极扩充军队,广开疆土,先伐卫,又与齐结盟伐翼、伐宋、侵陈,比武公更为激进,俨然以小霸自居,这就激起了周平王的不满。公元前719年,周平王驾崩,桓王即位。桓王对郑庄公不信任,起用虢公忌父取代庄公在朝之职。郑庄公不满,为此闹到朝廷,导致周郑关系恶化,以致弄到周王室与郑国交换人质,就是历史上说的“周郑交质”。周王子狐与郑公子忽,作为人质互相交换。郑庄公又派祭足带人割取温地的麦子,接着又取成周之禾,周郑关系进一步恶化。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周桓王免去庄公朝中司徒之职,又亲自带领诸侯联军讨伐郑国,被郑国的祝冉射中肩膀,史称“射王中肩”,当祝冉再射一箭时,被庄公阻止,说:“君子不欲多一人,况敢凌天子乎!”并派祭足慰问桓王,这一方面说明郑庄公作为“春秋小霸”已有能力与周王朝抗衡,另一方面仍作为周王朝之公卿,对周王朝的抗拒是有理、有节的。  郑庄公治理郑国43年,是郑国的极盛时期,此时郑国疆土,南建栎邑 (今禹卅市),东建启封(今开封),北与卫、晋交错,西控巩、洛,胁宋迫许,威加北戎,常受王命伐叛臣,抗王命主公道。  前630年,九月甲午,晋秦围郑,郑文公采用离间策略,遣大夫烛之武夜缒出城,赴秦军中进见秦穆公,向其指出:秦、郑两国相距甚远,郑若亡国仅利于晋而无益于秦,而晋国实力增强必将对秦构成威胁。秦穆公认为烛之武言之有理,遂与其结盟后领兵回国。秦将杞子、逢孙、杨孙奉命率一部秦军驻新郑,助郑加强防务。秦军才撤军。  前627年的春天,秦穆公派三位将军率军想攻打郑国,到了滑国,遇上郑国商人弦高和奚施,弦高诈称奉郑君之命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奚施赶快回国,把消息报告郑君,郑穆公(即公子兰,文公子,嗣文公位)得到奚施的报告,派人去侦探秦国驻军的客馆,看见他们确有阴谋的准备,便向他们说道:“你们久住在敝国,我们供应不起了。现在我知道你们将要回国,没有别的礼物相送,只有原圃里所养的糜鹿,请你们取些去罢。”杞子们知道阴谋已经泄漏,只得起身逃走。孟明探得郑国已有准备、感觉前进必没有好处、顺便灭了滑国,班师回去了。所以秦军没再继续进军就回国了,晋军在崤打败秦军。当初,郑文公逝世后,郑国都城的卫戍官缯贺把郑国的内情出卖给秦国,所以秦军才来攻打郑国。  在晋楚争霸战争中,介于两强之间的郑国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因而连年遭受两国的交互攻击,致使郑处于晋来降晋、楚来附楚的被动状态。郑为摆脱这种困境,根据当时楚弱于晋的客观形势,决定诚意附晋。为达到受晋保护,免遭楚侵伐的目的,郑卿士子辰向郑简公建议出兵攻打亲附于晋的宋国,借晋率诸侯救宋攻郑之机与晋媾和;待楚军北上救郑之时,再与楚媾和,诱使晋全力为郑击楚,令楚不敢再侵扰郑国。郑简公接受其建议。  宋人为晋侵郑,晋人自己也屡伐卫。同时宋人伐灭曹国,郑人也曾救曹侵宋。等到郑人服了晋,宋人又叛晋攻郑了。这可见郑、宋的世仇直到春秋的末年还没有解除。  到郑庄公统治末期,郑国由于连年征战,国势日衰,齐国逐渐取得有利地位,开始对周边小国发号施令。郑国以后由于内乱叠起,国势逐渐衰弱,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
采纳率:35%
春秋小霸郑庄公 周幽王时,身为周王室司徒的郑桓公,看到西周行将灭亡,就在太史伯的建议下,将财产、部族、宗族连同商人迁移到东虢(guó,国)和郐之间(今河南嵩山以东地区)。太史伯的建议,为郑国东迁规划了发展蓝图和斗争策略,郑武公和郑庄公相继为周平王卿士,且能控制内部卿大夫的势力,在春秋初年的历史上,郑国甚为活跃,就连当时的齐国还经常听命于郑国,跟随郑国东征西讨。 郑庄公在解决宫廷内部矛盾的同时,积极扩充军队,广开疆土,先伐卫,又与齐结盟伐翼、伐宋、侵陈,比武公更为激进,俨然以小霸自居,这就激起了周平王的不满。公元前719年,周平王驾崩,桓王即位。桓王对郑庄公不信任,起用虢公忌父取代庄公在朝之职。郑庄公不满,为此闹到朝廷,导致周郑关系恶化,以致弄到周王室与郑国交换人质,就是历史上说的“周郑交质”。周王子狐与郑公子忽,作为人质互相交换。郑庄公又派祭足带人割取温地的麦子,接着又取成周之禾,周郑关系进一步恶化。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周桓王免去庄公朝中司徒之职,又亲自带领诸侯联军讨伐郑国,被郑国的祝冉射中肩膀,史称“射王中肩”,当祝冉再射一箭时,被庄公阻止,说:“君子不欲多一人,况敢凌天子乎!”并派祭足慰问桓王,这一方面说明郑庄公作为“春秋小霸”已有能力与周王朝抗衡,另一方面仍作为周王朝之公卿,对周王朝的抗拒是有理、有节的。 郑庄公治理郑国43年,是郑国的极盛时期,此时郑国疆土,南建栎邑 (今禹卅市),东建启封(今开封),北与卫、晋交错,西控巩、洛,胁宋迫许,威加北戎,常受王命伐叛臣,抗王命主公道。 前630年,九月甲午,晋秦围郑,郑文公采用离间策略,遣大夫烛之武夜缒出城,赴秦军中进见秦穆公,向其指出:秦、郑两国相距甚远,郑若亡国仅利于晋而无益于秦,而晋国实力增强必将对秦构成威胁。秦穆公认为烛之武言之有理,遂与其结盟后领兵回国。秦将杞子、逢孙、杨孙奉命率一部秦军驻新郑,助郑加强防务。秦军才撤军。 前627年的春天,秦穆公派三位将军率军想攻打郑国,到了滑国,遇上郑国商人弦高和奚施,弦高诈称奉郑君之命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奚施赶快回国,把消息报告郑君,郑穆公(即公子兰,文公子,嗣文公位)得到奚施的报告,派人去侦探秦国驻军的客馆,看见他们确有阴谋的准备,便向他们说道:“你们久住在敝国,我们供应不起了。现在我知道你们将要回国,没有别的礼物相送,只有原圃里所养的糜鹿,请你们取些去罢。”杞子们知道阴谋已经泄漏,只得起身逃走。孟明探得郑国已有准备、感觉前进必没有好处、顺便灭了滑国,班师回去了。所以秦军没再继续进军就回国了,晋军在崤打败秦军。当初,郑文公逝世后,郑国都城的卫戍官缯贺把郑国的内情出卖给秦国,所以秦军才来攻打郑国。 在晋楚争霸战争中,介于两强之间的郑国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因而连年遭受两国的交互攻击,致使郑处于晋来降晋、楚来附楚的被动状态。郑为摆脱这种困境,根据当时楚弱于晋的客观形势,决定诚意附晋。为达到受晋保护,免遭楚侵伐的目的,郑卿士子辰向郑简公建议出兵攻打亲附于晋的宋国,借晋率诸侯救宋攻郑之机与晋媾和;待楚军北上救郑之时,再与楚媾和,诱使晋全力为郑击楚,令楚不敢再侵扰郑国。郑简公接受其建议。 宋人为晋侵郑,晋人自己也屡伐卫。同时宋人伐灭曹国,郑人也曾救曹侵宋。等到郑人服了晋,宋人又叛晋攻郑了。这可见郑、宋的世仇直到春秋的末年还没有解除。 到郑庄公统治末期,郑国由于连年征战,国势日衰,齐国逐渐取得有利地位,开始对周边小国发号施令。郑国以后由于内乱叠起,国势逐渐衰弱,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
春秋小霸郑庄公姬寤生 郑庄公 名:寤生 生辰:前757 民族:周族人 祭日:前701 郑庄公因出生时难产,所以母亲姜氏很不喜欢他,起名叫寤(wu)生。武公在位时武姜曾几次建议武公立寤生之弟公叔段为太子,武公未从。武公死后,15岁的寤生即位,称郑庄公。 郑庄公即位于武公为之创建的新都 (现新密市东南交流砦附近之古郑城)。郑国虽是春秋最初期的唯一强国,但他的地位也不是容易得来的。在刚入春秋时期,郑国内部也险些闹出一件大乱子来:郑庄公的母亲——郑武公的夫人武姜,是个很偏爱的妇人。她生了两个儿子:大的就是庄公,小的叫做叔段。《左传》上说郑庄公是在武姜睡梦中出生的,那时候惊吓了他的母亲,因此他便受不到母爱,家庭的幸福给叔段独占了。其实女人家偏爱小儿子本是情理中的事,《左传》上的话恐怕只是后人在郑庄公的名字(寤生)上替武姜想出来的不爱大儿子的理由。武姜既偏爱她的小儿子,便屡次在她的丈夫武公的面前请求立叔段为太子;武公不愿废长立幼,不答应她。等到武公去世庄公即位,武姜又在庄公面前替叔段要求封邑:先要制邑(在今河南汜水县附近),庄公因为那是一处险塞,不肯给叔段;跟着又要京邑(在今河南荥阳县附近),庄公答应了,便封叔段在那里,称为京城太叔。这同晋公子成师的封曲沃是差不多的一件事。成师封于曲沃以后便想吞晋,叔段封于京以后也想争夺郑国。他第一步先命郑国的西鄙、北鄙的地方兼属于自己,不久又把这两处地方完全划做自己的领土,一直达到廪延的地方(在今河南延津县附近)。第二步他便修筑城池,招练兵马,与他母亲约好日期,请她做内应,想一举攻入郑都。庄公打听明白他们的阴谋,就命大夫公子吕带了二百乘兵车去打京城,京城的人都背叛太叔段,太叔段只得逃到鄢邑(在今河南鄢陵县附近)。庄公又指挥兵将追打过去,他立足不住,远逃到共邑(在今河南辉县)去了。在太叔段初封京城的时候,大臣祭仲曾劝谏庄公道:“京城太高大了。把这地方封太叔是很不妥当的。”庄公装着很无用的样子说道:“这是太夫人姜氏的意思啊,有什么办法?”祭仲又说:“她哪里会厌足,不如提早防备,不要使他们的势力发展开来才好。”庄公就说:“他们多做不合理的事情,一定会自走到死路上去的,你姑且候着罢!”等到了叔段的势力渐渐发展的时候,又有公子吕一再劝谏庄公,叫他赶快翦除叔段。庄公说:“不必,他们的势力来得愈厚,便崩倒得愈快了!”在这里可见庄公的处心积虑。我们看他的计划何等的严密,然而郑国所以不致造成分裂的局面,也就靠着庄公的能干。叔段奔共的时候,他的儿子公孙滑逃到卫国,卫国为了他起兵伐郑,夺取了廪延的地方。郑国也用了王室同虢国的兵马回打卫国,以为报复。 郑庄公作战时的水陆攻战图 郑庄公在解决宫廷内部矛盾的同时,积极扩充军队,广开疆土,先伐卫,又与齐结盟伐翼、伐宋、侵陈,比武公更为激进,俨然以小霸自居,这就激起了周平王的不满。公元前719年,周平王驾崩,桓王即位。桓王对郑庄公不信任,起用虢公忌父取代庄公在朝之职。郑庄公不满,为此闹到朝廷,导致周郑关系恶化,以致弄到周王室与郑国交换人质,就是历史上说的“周郑交质”。周王子狐与郑公子忽,作为人质互相交换。郑庄公又派祭足带人割取温地的麦子,接着又取成周之禾,周郑关系进一步恶化。公元前715年(桓王五年),虢公忌父正式被任命为周王朝的卿士。公元前 712年(桓王八年)周王室又收回被郑国占领的邬、刘(今偃师南)、为(今孟津东北)、邗(今沁阳西北)等畿内之地,调换了原属苏忿生的12个邑,即温(今温县境)、原、郗、向、樊(均在今济源境)、怀、显成(今武陟境)、攒茅(今修武北)、盟(今孟津东)、阱 (今沁阳西)、聩(今获嘉北)。这些地方,同郑国隔着黄河,实际上是卫、晋两国的势力范围,不仅增加了管理麻烦,还增加了与卫、晋两国的矛盾与磨擦。郑庄公对此耿耿于怀,数年不去朝王。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周桓王免去庄公朝中司徒之职。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春秋小霸-郑庄公
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16年),宣王封同母弟弟姬友(姬友,周厉王的小儿子即郑桓公)于郑。这标志着郑正式立国。周幽王八年,郑桓公被封为周朝司徒,伯爵。周幽王十年,犬戎破周,杀死了周幽王和随行的郑桓公。
桓公死后,其子掘突即位,即郑武公。郑武公和夫人武姜(申侯之女)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寤生,小儿子叫段。郑武公十四年(前757年),武姜生公子寤生,郑武公十七年(前754年),又生公子段。因寤生出生时难产,惊吓了姜氏,所以姜氏不喜欢他,而宠爱他的弟弟段。武姜屡次劝说郑武公将段立为太子,郑武公以“长子无过、长幼有序”为由回绝。郑武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武公病死,寤生即君位,即郑庄公。事后证明郑武公在知人识人方面还是有独到眼光的。
郑庄公即位后,他母亲武姜一开始要庄公将制邑(即现在虎牢一带)封给公子段,庄公以制邑乃险要之地,先君有命不许分封为由搪塞母亲。后来武姜又要庄公将京邑封给公子段。京邑比郑国的都城新郑都大,且城墙高大、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庄公拗不过母亲,只好同意。这次分封埋下了庄公兄弟相残的种子。庄公的弟弟段到京邑后,对内招兵买马发展军备,对外以母亲武姜为内应,欲一举拿下新郑而彻底统治郑国。
庄公二十二年,公子段终于发动叛乱,但是公子段不得民心,段一出城,军民相继反叛而归顺庄公。段走投无路只好投奔共国。经此变故,庄公非常恼恨其母亲,并将母亲武姜软禁在颖城,且立下重誓:“不至黄泉,毋相见也”。庄公不久就后悔了。
一年后,庄公请考叔吃饭,这引发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史记上说:考叔给庄公送礼物,庄公于是请考叔吃饭。饭局中,考叔说:“臣家有老母,未曾尝此美味,国君能赐食给我母亲么?”。庄公懊悔地说:“我也很想念我的母亲,也想好好孝敬她老人家。可我又曾发下'不至黄泉,毋相见'的誓言,怎么办才好呢?”。考叔曰:“穿地至黄泉,则相见矣。”於是遂从之,见母。(湘人曰:活人怎能让尿憋死)母子相见,抱头痛哭,冰释前嫌。这就是后人津津乐道的“黄泉认母”的故事。庄公见母之后,即平息公子段叛乱的第二年(公元前721年),郑庄公就发兵攻打近邻卫国,郑国从此走上了扩张称霸的道路...
&&& 当初周平王东迁,主要依靠郑国和晋国的力量,故周郑关系甚密。但随着郑国日益强盛,周平王担心朝政大权被庄公操纵,遂刻意削弱庄公的权力,准备将庄公的一部分权力交虢公掌管。庄公怨恨平王,平王畏惧庄公,只好否认此事。但庄公不信,于是“周郑交质”。周平王和郑庄公互换太子,互为人质的荒唐的交易。证明了诸侯国的崛起和周王室的衰微!周平王死后,郑伯护送太子姬狐从郑国回洛邑奔丧。太子姬狐因哀伤过度,回朝后不久就病死了。于是郑伯和周公黑肩拥戴姬泄父之子,周平王孙姬林为天子,这就是周桓王。
未完待续...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再谈春秋小霸郑庄公:一生无败绩
春秋时期的郑庄公,知道的人相对来说少一点。如果按照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的标准,郑国只是一个小国和弱国,但是在有勇有谋的郑庄公治理下,分别击败周、虢、卫、蔡、陈联军和宋、陈、蔡、卫、鲁等国联军。御燕、侵陈,大胜。伐许、克息、御北戎,攻必克,战必胜,战绩显赫,使得郑国空前强盛,当时的大国——齐国也跟着郑国东征西讨。郑庄公是一个有战略眼光,精权谋、善外交的政治家。过人的政治才能,也是他在春秋列国纷争中能小霸中原的重要原因。
前文已述,郑庄公的母亲宠爱其弟弟段,段联合母亲企图造反,郑庄公完全可以武力讨伐,但是不明真相的世人会怎么说郑庄公?--杀母杀弟,不孝不仁!所以郑庄公一开始采取忍,不动声色,让段坏事做绝,罪行大白于天下。郑庄公说:“段多行不义必自毙,先等等看吧。”“用不着除他,没有正义就不能得民心,迟早他会自取其祸。”让段和其母亲一步一步的掉入到坑中而不自觉!郑庄公做足了舆论工作和争取民心,最后用武力一举消灭段!“欲擒故纵”的成语来源如此。
郑国处于四战之地,南有蛮楚、北有强晋、西有东周,郑国无法与之争锋,只能向东发展,而东邻卫、曹、鲁、宋、陈、蔡诸国中,宋国国大爵尊,在东方小国中又有号召力,是郑国发展的严重障碍。怎么办?郑庄公把向外用武的目标定于宋国。怎么做?郑庄公实行了以下的战略方针:第一,和齐、鲁建立稳定的同盟关系。齐、鲁处在宋国的东北部,建立了和齐、鲁的同盟关系,就形成了对宋的牵制和包围,他几次和齐、鲁二君约会,在攻取宋国的郜、防二邑后将其送给鲁国,都是为了巩固三国的同盟关系。第二,假借王命伐宋,号召列国。郑是一个新起的小国,但郑庄公是周朝卿士,具有特殊的身份,于是庄公宣称宋公久缺朝贡,自己以卿士的身份,承王命率兵讨伐。第三,郑国通过这种方式纠合了更多的国家,又形成了对宋国的舆论压力,事后还对不追随出兵的许、郧小国以“抗命”的罪名予以教训,几乎灭掉许国。第四,扶植宋国内部的反对势力。宋国前君主的儿子公子冯出奔到郑,宋国曾为此出兵讨之,郑庄公对公子冯采取保护措施,隆重招待。宋国在一次内乱后,国人欲迎立公子冯为君,公子冯临行前,泣拜于郑庄公之前表示,自己返国后,“当世为陪臣,不敢贰心!”
接下来怎么对待周天子?郑庄公作为周朝卿士,应当尽忠于王室。但他要兼并、扩张,那必然和周天子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矛盾的处境决定了他对周天子在总体上采取的是又打又拉的手段。当周天子要限制他的发展和自由时,就打击周天子;当这种打击满足了需要时就亲近周天子,打击周天子是为了抵制王室对自己的限制,是为了向列国示威;亲近王室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卿士身份,保持自己对若干国家的号召力。郑庄公派兵抢收周天子粮食,事后又去谢罪修好。假王命伐宋是利用卿士身份。周桓王亲讨庄公的假命之罪,庄公发动战争,而当大将射伤周桓王,周兵溃退时,郑庄公又急忙鸣金收军,郑庄公又派人去王师稽首谢罪。能屈能伸,又打又拉,资源最大化利用,这手腕怎能不让人佩服?
郑庄公听到了卫公子州吁杀死卫桓公而自立为君的消息,就已经预言知道了州吁为了立威邻国,以挟制国人,巩固自己的统治,会和郑国打仗。果然州吁纠合宋、鲁、陈、蔡四国,组织五国联军,将郑国围得水泄不通,形势非常严重。
郑庄公向群臣问计,大家言战言和,意见不一,庄公笑着说道:“诸君皆非良策也。州吁新行篡逆,未得民心,故托言旧怨,借兵四国,欲立威以压众耳。鲁公子翚贪卫之赂,事不由君,陈蔡与郑无仇,皆无必战之意。只有宋国忌公子冯在郑,实心协助。吾将公子冯出居长葛,宋兵必移。再令子封引徒兵五百,出东门单搦卫战,诈败而走。州吁有战胜之名,其志已得,国事未定,岂能久留军中,其归必速。吾闻卫大夫石碏,大有忠心,不久卫将有内变,州吁自顾不暇,安能害我乎?”
郑庄公分析了五国各自出兵的动机和要达到的目的,认为需要对付的只有宋卫二国,然后提出两项退兵之策,其一是将公子冯移居长葛,以此引开宋兵;其二是以诈败形式造成卫国战胜之名,促其速归。郑庄公既没有真正出战,也没有乞和,他以两项决策轻而易举地瓦解了五国联军,解除了国家的危难。他料到州吁执政的卫国必有内变,后来卫石碏大义灭亲,诱杀了州吁及其追随人,这些与郑庄公所料均一一验证。
经过桓公、武公、庄公三代君主的逐步努力,郑国终于进入到鼎盛时期。几十年时间里,郑国从个刚出生的小国,一跃成为当时的中原第一强国。郑庄公也因此被成为“春秋小霸”或“春秋初霸”,也正是因为他的审时度势,适可而止的做法,适应了那个时代的转型特征,也成就了自己的霸业。
(漫谈东周列国志:八)
文/情怀历史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1092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75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子突建议郑庄公6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