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安王村道口附近有去湖南邵东县的物流园吗?

文安的文物古迹
文安是北国水乡,曾经有许多具有水乡特色的景观。文安古八景中的文潭灏影、九川雪浪,是文安屡遭水患的缩影,而筑万柳金堤却是文安人与洪水抗争的措施,胜水荷香更是变水为利的成果。这些,随着时间的流逝,有的变成一种脆弱的遗存,甚至是一种漫漶的印记。除前志记载的省文物保护单位唐王墓、唐碑外,文潭附近,以柳河村为中心的五华里内,有着众多景观,被当地群众概括成为:“墙里碑,独檩庙,五里三大寺,一步两眼井”。&&&
因寺碑修在墙内,故有墙里碑;整座庙宇只有一檩,故有独檩庙。至于记述的是哪座寺哪座庙,有待考证。在柳河村西北角处,有两眼井,虽只一步之隔,却一苦一甜,故称一步两眼井。五里三大寺,指大柳河寺、文二庄寺和辛各庄寺。三大寺均建筑规模宏大,旧时香火旺盛。柳河寺座落在柳河村东,寺内有铁铸弥勒佛像。文二庄寺有铁铸十八罗汉像。两座寺庙,在1900年前后,被八国联军烧毁,保留下来的寺内铁佛像,在抗日战争期间,被八路军军械部门制造弹药所用,寺碑今犹存。辛各庄寺建在辛各庄村西,地处南北水道要冲,在大洼的九川雪浪中,令人有水逐寺退,浪拍寺摇之感。该寺坍塌较早,现仅存寺基。
富各庄村西的“露神庙”,与柳河寺相距仅二百米。此庙供的露水之神,庙前有高大的承露盘。此庙在群众中有不少神奇的传说,据传能预兆文安洼的丰灾,故香火甚盛,每年还定期举行祭祀。而今亦荡然无存。
文安八景之一的“万柳金堤”,是大清河南堤。自古至今作为文安人民生命财产的一道安全保障线,守护在县域的北边。长堤沿线,景点连连。
“保定”老城
新镇,是一古城,旧名保定,因与保定府同名,人称小保定。保定县后来改置新镇县,再后改名新镇,现隶属文安县。它北靠大清河,西临赵王河,106国道穿镇而过,实为水陆交通要冲,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鹿疃“龙潭”
在新镇东北鹿疃村村北,有一水塘,丰水年面积达300多亩,历次大旱之年未曾干涸过。因存留年代久远,塘大水深,其神话流传甚多。
武各庄村地处旧清河堤上,村东北角处,有三棵古槐树,树径粗达三人合围。相传为宋代杨六郎所植。但更多传说是其曾在此树上拴过马,故称“六郎槐”。1958年,其中一棵因根部腐朽,被风刮倒,现只存活两棵。后因雷击,树身被劈去一半,树冠只留下一小部分枝桠。树干内虽已腐空,但仍枝繁叶茂。文安县政府已作为古树加以保护。
淀神庙建于清乾隆年间,坐落在太保庄村北,皇家行宫东侧,占地12亩。山门上悬“敕建淀神庙”巨匾。门内,前建碑殿,内置乾隆三十四年(1749年)御书石碑一通,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乾隆御书碑文。碑殿后建大殿三间。大殿瓦联明柱,斗拱飞檐,恢宏壮观。殿内居中供淀神。殿前两侧建有厢房各五间。大殿后为碑林。碑林后建有文昌阁及僧舍。该庙毁于1944年。
苏桥镇大街路北,有一殿庑门垣弘巨的观音寺,因以悬梁的独特方式建筑,而称悬梁寺。原有碑文记载其建筑年代,现碑已失落。因年代久远,寺庙破损严重,于民国初年曾募捐集资意重建,后旧寺拆掉,新寺未建。
皇恩碑亭,即皇恩亭,亦称望洼楼,位于苏桥镇东与崔家坊村西相交处。乾隆三十八年(1773)乾隆皇帝第三次巡视文安时,曾在此履岸眺望大洼水灾情况,作诗慨叹后施恩减免了当时的田赋,故县民修亭树碑以念皇恩。亭上悬“皇恩浩荡”金字匾额,故名“皇恩亭”。
民间另有一传说,崔家坊黄宏深、黄宏湛兄弟同取康熙己卯科举人,后受皇上召见,以背靠背殿试作命题文章,结果二人字词句篇无异,且事理通达。皇上大悦,夸道:“真是一对黄阁老呀!”二人谢主隆恩,后入仕途。黄氏为没齿不忘皇上恩赐,建“皇恩亭”,民间称“黄亭子”。
左庄大营,即左各庄行宫。创建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占地面积约百亩,百姓称之为“大营”。行宫,红墙围绕,杨柳掩映;花园,假山奇石,拱桥通幽;殿堂,琉璃走兽,重檐飞翘。整座行宫,山、水、花、树交相映衬;楼、堂、亭、斋蔚为壮观。清高宗御书于佛堂的楹联:“不见闻声群鸟呗,无尘有色众花鬘”。书于书室东间的楹联是:“琴荐墨壶都妥贴,天光水态尽冲容。”;西间的楹联是:“波含素影澄心镜,鱼跃清渊识道机。”还为堂、楼、斋、轩御书了自题诗。《涵鉴堂》诗云:“溪堂俯映鉴光寒,春淀生波曲注潭。内澹澹如外澹澹,前三三即后三三。鸢飞鱼跃趣无尽,芷嫩蒲新芳未酣。设欲照他先自照,虽知此理觉行惭。”《登橙景楼》诗云:“拾级楼栏上要一层,苍波墙外见空澄。水村图问谁家好,佳景王孙示我曾。”《环照斋》诗云:“淀水易为引,溪斋照若环。澄怀孰是胜?廷步亦其间。鱼鸟观人意,琴书伴我闲。如云寓精鉴,实早识惟艰。”《题湛观轩》序云:左各庄行宫中,文轩临沼,映目橙心,盖淀水易引,事半功倍,名之曰湛观。诗云:讵必凿塘更穿土,引来淀水便成池。阶前流洁源清会,座里天光云影披。不啻十家费已惜,居然半亩照相宜。湛如对处非空寂,斥卤民艰有所思。
此“大营”曾有专人管理,后因年久失修,殿堂倒塌,建筑材料被盗卖。1949年后供销社在此建为仓库。
&&&&皇家道口,指左各庄大街南口,乾隆驻跸大营时曾在此一览文安洼。据传当时黄土垫道,清水泼街,不准行人行走,人称“皇道”,故皇道口之名延至今日。
滩里古闸&&&
滩里古闸相传建于明朝,其闸位在现今的调节闸处。1959年修调节闸时,恰巧所挖正是古闸基础。经开挖证实,古闸为四孔,基础为灰土夯筑,其坚如石。闸孔全部是规格条石,用江米粥汁与白灰浆调和灌浆砌筑,建工精细。数百年前的古闸竞与现在的调节闸选在同一位置。可见当年因地因势勘察之精细,实使今人赞叹。
1949年以前,大清河航运繁忙,是天津与河北腹地物资交流的主要运输线。当时税卡就设在苑口村,过往的船只必须在这里停泊,排队验船交税。桅樯林立,出港入港,甚是热闹。有些船只为了逃税,绕道中亭河以躲过苑口税卡。在霸县栲栳圈村分设关卡,扼守中亭河后,船只就无法逃避了。当时在船民中流传着“苑家口,赛潼关,插翅难飞栲栳圈”的民谣。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安县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唐王墓和唐碑两处,前志有载。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56年,经普查确定,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有坨子商代遗址、刘么战国遗址、大王东村城子遗址、广陵城遗址、&
坨子商代遗址&
位于大留镇镇小王东村西250米处。为一圆形土丘,长300米,宽200米,高出地面l米。在此曾拣到残玉、红陶坠、鬲足、豆盘、磨光黑陶片、石器等商代及商代以前文物。&&&
刘么战国遗址&
位于刘么村南2000米处。为一土丘,高出地面l米。1985年文物普查时,在此曾采集到新石器时期石斧一柄。
大王东村城子遗址&&位于赵各庄镇大王东村西3000米处,为一椭圆形土丘,长200米,宽100米。据传宋将杨延朗曾在此屯兵,把守益津关。但从出土文物看,似为战国前遗址。曾在此采集到石器、黑陶片、鬲足、灰陶豆盘、豆柄、陶轮、石轮等文物。待进一步考证。
广陵城遗址&
在急流口管区广陵城村北。城垣土筑呈方形,东西长650米,南北宽530米。城墙基宽10米左右。现残留东、北两面城墙,高约两米,西、南两面较低。民国初年时,城墙宽可行车。城内已是耕地,散布有许多绳纹陶片。城址周围经常发现鸭咀形和三棱形铜镞,以及人骨架等。广陵城村为宋将杨延朗囤粮之所,以守益津关,又称军粮城。从发现的遗物看,这座城的时代是战国至宋的古城遗址,确切认定有待进一步考证。
文安县故城遣址&
位于大柳河镇富各庄村北。东西长500米,南北宽200米,面积为l万平方米,略高出地面。史料记载,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文安县,此即故址。
大董村汉遗址&
位于大董村北200米。遗址为高出地面一米的圆形土丘。据民国十一年《文安县志》记载:“在城南十二里。”《汉书》记载:孝武帝李姬生燕王旦,上书求人守卫,上怒,削文安三县。昭帝立,旦从相中尉以下勒车骑,发民会围,大猎文安,以讲士马。须期日,及发觉。王忧懑,置酒会宾客。君臣妾姬坐饮。作归空城之歌。又,空城一名闵王城。按《通志》:魏范阳闵王距早薨。太和六年追谥矩范阳闵王。邑归属范阳。未敢据以为真。如存以备考。城址略存。今城南董村之北,土垄横亘,约二里许,俗呼为“空城”
任光任隗墓&&位于广陵城南150米。任光,东汉&
(今河南南阳市)人,时为信阳(今河北冀州)太守,西汉末年,刘秀自蓟(今北京房山区)还,在此遇难。任光及其子隗,戮力相救。后刘秀称帝,任氏父子俱死,追封任光为阿陵侯。
太保庄乾隆行宫狮子碑&
原位于村西北约500米处,1986年苏桥镇太保庄村委会将此碑移至本村村委会院内。碑额造形别致,呈“回”字形浮雕,尺寸为:1.21m&0.93m&0.43m;碑峰四面均刻有碑文,阴面为满、汉两种文字,两侧均为行书汉字,四边刻有“回”形纹,尺寸为2.10m&1.03m&0.32m;碑座四面均为花朵浮雕图案,中间刻有一篆字“寿”,周边为“回”形纹,尺寸为1.5m&0.87m&0.95m。此碑为汉白玉石质。石狮一对,现保存完好。其雕刻精制,雄伟高大。通高2.5m,由狮身,狮座两部分组成。狮座尺寸为1.45m&0.84m&0.97m。1988年已将两个石狮运至县城北关县光荣院大门两侧,有义务文保员看护,供人们参观和拍照。1987年定为县级文物加以保护。1991年苏桥镇政府建起文保组织。
位于苏桥镇崔家坊村西200米处。乾隆碑系汉白玉石质,碑高1.52米,宽l米,厚0.34米。碑额长0.97米。碑额为“戏珠”浮雕。碑前后皆有文字,背阴刻有乾隆皇帝御书诗文。文末署:“乾隆丁亥仲春”等字,即乾隆三十二年(1767)。现立于皇恩亭内加以保护。
位于苑口村大清河永济桥南。碑为汉白玉石质,高2.62米,宽0.82米,厚0.26米,碑座已无。碑额为吉祥图案。于中华民国23年(1934年)刻制。由时任国立师范大学教授、前教育部社会司司长高步瀛撰文;甘肃省省长、前甘肃布政使翰林院庶吉士、古葛城潘龄皋书丹。碑文记录了大清河水患情况,永济桥修造年代,修缮过程等。1934年2月,韩复榘时任山东省主席时,以惠及家乡为念,慨慷解囊并接受部分募捐,由韩复懋监理重修苑家口永济桥(木桥),
1938年为阻止日军南下、我冀中三联县大队烧毁永济桥,后重修。1976年苑口重修永济桥(现水泥桥)。
其他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大留镇镇:韩村古遗址。
2,赵各庄镇:芦各庄古遗址。
3,文安镇:文安城墙
4,文安镇:文安烈士祠
5,龙街管区:姜庄子古遗址
6,刘么管区:赵么古遗址
7,大柳河镇:大柳河古遗址
8,大柳河镇:西码头陈家祠堂
9,新镇镇:烈士祠
10,左各庄镇:左各庄烈士祠
11,史各庄镇:王村革命烈士塔
12,大围河乡:大围河清真寺
13,辛庄管区:辛庄天主教堂
1973年9月,文安县修筑公路时,在文安镇麻各庄附近发现唐代园形单室墓一座。墓葬直径3.5米,以单面绳纹砖砌就。出土文物共40余件,详列于下。
文吏俑1件。立于圆形矮底座之上,通高32厘米。
胡人俑3件。其中2件通身呈浅桔红色。座长8厘米,宽7厘米,通高26.5厘米。1件底座稍残,通身呈浅粉色。底座长8厘米,宽7厘米,通高29厘米。
侍俑2件。立于长方形底座上,通身呈浅黄色,1件底座长9厘米,宽7.5厘米,通高28.5厘米。另1件底座长宽均8.5厘米,通高27厘米。
仆俑2件。1件通身呈浅黄色。底座长6.8厘米,宽5.8厘米,通高23厘米。另1件立于长方形底座上,通身呈棕红色。座长8.5厘米,宽7.5厘米,通高29厘米。
昆仓奴俑1件。通身呈淡黄色。座长7厘米,宽6.5厘米,通高22.5厘米。
侏儒俑1件。通身呈土红色。座长8厘米,宽6厘米,残高17.5厘米。
伏卧俑1件。伏卧在前弧后方的内凹底座上,俑长20厘米,宽10厘米。
女侍俑2件。1件通身呈桔红色。通高31厘米。另1件,通身呈粉红色。通高26厘米。
女乐俑2件。1件右臂残,底座边长11厘米,通高20.5厘米。另1件通高22.5厘米。
女执箕俑1件。通身呈淡白色。高17.5厘米。
仪鱼1件。卧于中空的长方形底座之上,身呈浅红色。通长26厘米,高6厘米。
墓龙1件。卧于中空的底座之上。通长30.5厘米,高18厘米。
牛2件。1件身长22厘米,高9厘米;另一件通长27.5厘米,高8.5厘米。
骆驼2件。1件身长24厘米,高20.5厘米。另1件身长26.5厘米,高20厘米。
狗5件。大小各异。
野猪1件。伏卧于梯形底座上,长18.5厘米,高8厘米。
虎形兽1件。匍匐在中空的方形三层台座之上。底座长11.5厘米,宽9厘米,兽身长8.5厘米,通高6.8厘米。
异形兽1件。身长13.5厘米,通高9厘米。
镇墓兽3件。形态各异。
鸭1件,鸡1件,鸽1件。
灶1件。灶面宽8厘米,长9.8厘米,通长16厘米,高10.5厘米。
唇2件。圆形,上扇直径6.5厘米,下扇直径8厘米,通高3.5厘米。
石墓志铭一通,青石质,长方形,长60,宽40,厚10厘米,正面以浅线刻正方形界格,志文14行,满行16字,共343字,楷书体,首题“唐故授恒州蒿城县令董明府之墓志铭”。墓铭文载《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河北卷第一册。
河北省北部以往发现的唐代墓葬较少,且均为随葬品简单的平民墓,有明确记年的墓更少。一般认为是地处北部边陲,唐势力相对薄弱的原故。此次发现的这座唐墓及近年文安县境内发现的唐墓形制与中原地区的不同,为圆形单室,随葬品中不见三彩器,具有北方地域的特征。此墓出土的陶俑神态自然。陶家禽家畜、骆驼、镇墓兽形象生动,与中原地区唐墓同类器风格相同。此墓的发现为探索北方地区与中原地区唐文化的统一性和差异性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1976年7月,兴隆宫公社宋家牌大队(村)在京开公路以南平整土地时,出土汉代文物42件。有陶灶、陶禽类;陶树、井圈、磨盘、错金铜器盖、釉陶罐等。
&&&&日,大柳河镇靳各庄村民李泽同、李太三等人,在打井时发现一个高20厘米,直径100厘米园囤,囤内有北宋崇宁元宝(1102年一1106年)、北宋大观通宝(1107年一1110年)、金正隆元宝(1156年一1189年)等古币1510市斤。随卖给本村一家五金厂,获款1887.5元。县政府获悉后,立即派人调查,但为时已晚,原物销毁,只收集了散失的极为少量的古币。
文安西关古墓葬群&
位于文安县城西关二中北20米处,墓群东西长50米,南北宽40米,封土高20-40厘米。1989年3月,当地村民私自掘毁3个单室墓。暴露遗物有粗,细绳纹砖(青),规格为32&16&5平方厘米,还出土有带釉陶体。7月11日市文管所与县文管所对该墓葬进行清理工作。7月13日下午现场发现一墓葬,为圆形单室砖墓,顶已无存,墓口距地表深约50厘米,未暴露墓门,墓室内近西壁1平方米范围的淤土已被挖至墓底,取出泥质红陶器两件,泥质灰陶洗1件,白瓷碗两件,铜镜一面(残)。墓葬方向北偏东33度,南北长2.9米,东西长3米,墓壁残高1.33米,单砖平砌,厚16厘米,西壁距墓底约70厘米处有仿木直棂小窗,长41厘米,宽32厘米,东南壁有一突出的圆形窄条装饰直通墓底,高约85厘米。淤土中发现有泥质红陶器口沿及残片。墓门开在南壁,宽56厘米,高1.26米,俑道长1.2米,口宽80厘米,残高1.26米,两侧有略呈“八”字形的面墙,各宽90厘米,砌法先为单砖平砌,次为突出6厘米竖砌,再为突出6厘米竖砌斜面砖,最后为平砌的一块半单砖,底有依次突出的两层平砌单砖,再下部因积水无法搞清楚。据东墙壁残留斜面砖迹象推测为券顶。
墓室内砌有棺床,东西长3米,南北长2.35米,高30厘米。下即为积水,未见葬具。棺床上面放三具人骨架,两具在中心偏北处,头西足东,保存较完整,一具靠近东面墓壁,头朝西南,骨骼不整。
墓室内共出土陶瓷等随葬品13件,清理中有7件大都集中在骨架头部偏西南位置。其中两件泥质红陶器座,泥质红陶罐1件,白瓷碗,铜镜放在棺床上面,泥质灰陶洗1件,泥质红陶罐1件,泥质红陶器座放在墓门西侧棺床的下面,1件白瓷碗,1件长方形铁器放在南侧人骨架的腰部,两件内壁涂红色的漆器分别放在两具人骨架的腿骨部位,三枚铜发针放在北侧人骨架的头部,另有若干枚隋五铢,“开元通宝”,“乾元重宝”铜钱放在两具人骨架下面。靠近东南墓壁的人骨架仅在其西侧出土1件白瓷盘。根据出土文物和墓葬结构可确定此处为唐代墓群。
位于急流口乡巩寇侯村东南500米处。墓葬年代为明万历八年。日,在廊坊地区文管所,县人民政府,文教局及急流口乡政府,巩寇侯村大力支持下,由县文化馆,乡文化站共7人负责挖掘工作。
该墓为木棺穴葬,墓地封土距地表155厘米,墓坑整个为一大木椁,椁顶上打灰土三层,厚度26厘米,椁内壁长610厘米,宽276厘米,深109厘米。椁为木质,厚8厘米。椁的四周和底部均打灰土26厘米,椁内南北向排列5口棺,棺顶及棺盖木质已腐,棺中积满淤泥,相邻两棺间距为15厘米,五棺体积大体如下,长220厘米,前宽90,88,76厘米不等,后宽87,80,72厘米不等,高84厘米。右起1棺为女,骨架大部移到头部,棺底发现铜钱三枚;2棺亦为女,骨架较完整,棺底发现五色粮食,3棺为男(王仪),骨架比较完整,棺底松脂油多,4,5两棺皆为女。五棺内的骨架全部头向北仰卧,未发现任何随葬物。从墓葬形式看,五口棺并排用一大通椁。王仪墓是由文安城西郭里迁移到此是确凿无疑的。
小王东遗址和大王东遗址
—日,为配合西气东输陕京输气管道二线工程,受河北省文物局委托,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会同廊坊市文管处,沧州市文物局及县市文物部门对文安县大王东遗址和小王东遗址及任丘市西古贤遗址进行了发掘。在文安县发现了大量的早商文化层和大型战国夯土遗迹。丰富了保北燕南地区的考古资料,补充提供了关于古白洋淀的形成,北方夏家店下层文化与商代文化互相影响,燕赵齐边境军事部署情况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小王东遗址&
小王东遗址位于文安县大留镇小王东村西5公里处,原为古白洋淀东岸,其北400米为东西向小白河管道线西北东南方向自遗址北部通过,东500米为南北向李村支渠,其南200米为通向大王东村的公路,距大王东村4公里。该遗址为1985年首次发现,南北300米,东西200米,地势略高,最高处在遗址东北部,高出地面1米余,高地现存南北100米,东西20米,平面呈椭圆形,俗称“坨子”地。发掘区位于遗址东部偏北,地表可见到早商到战国时期的陶器碎片和大量蚌壳。共开4&4正方向探方6个,发掘4座战国墓和2个早商灰坑。
以 T3北壁为例说明该处地层。
① 层,耕土层,厚10—20厘米,土质疏松,夹杂现代瓷片。
层,40—90厘米,灰褐土,搀杂大量细小砂石等。土质疏松,多见泥质灰陶片,夹砂灰陶片,泥质红陶片羼蚌砂灰陶片等残片,可辨器类有碗,豆,盆,鬲,甗,纺轮等,另出土石簇等,分属商代和战国两个时代。此层为近代修筑堤坝堆积。
③层,黄沙土,厚0—40厘米,土质致密,夹杂大量细碎蚌壳,陶片,瓷片,该层部分缺失,东部未有分布,推测为冲积所导致。
④层,灰褐土,厚20—40厘米,土质细腻,干燥板结。该层含有大量蚌壳,包含少量人骨,可见头骨及肢骨等。出土大量陶片,以素面灰陶为主,另有零星绳纹灰陶片和素面红陶片。器类可见灰陶罐,红陶羼蚌砂鬲,灰陶簋等。
⑤层,灰黄土,厚25—30厘米,包含有泥质灰陶片,泥质红褐陶片,夹砂褐陶片,夹砂灰陶片及器物口沿和器底。可辨器类有鬲,簋,豆,罐,尊等,器表面分素面和绳纹两种。另有零星人骨和窑壁上红烧土块。
层,黑灰土,厚0—40厘米,局部缺失,致密,板结,包含物多泥质灰陶片,夹砂红褐陶片,泥质黑陶片,兽骨,鹿角,鱼刺等。可辨器类有鬲,罐,豆,盆,纺轮骨锥等。该层为⑤层向下延伸部分,或因该层下地表高低不平而形成。
⑥层下即为生土。
⑤层下叠压开口其下的灰坑,编号H1。开口4层下的H1内出土大量鳖甲,蚌壳,鱼刺,猪下颌骨,鹿角,鹿蹄,熊牙,出土1个人头骨。
④、⑤层为商代地层,出土大量遗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角器,蚌器等。见有夹砂双扳素面灰陶罐,夹砂鬲,泥质小平底绳纹灰陶罐,假圈足泥质灰陶碗,泥质灰陶垒,泥质灰陶豆,陶簋,盆,网坠,陶环,陶珠;石器有刀,铲,镰,簇等。4层内包含大量的蚌壳,人骨众多,有腿骨,头骨等。出土器物含有非常丰富的北方文化因子,吸收了大量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因素。从地理位置和出土器物分析,该地位于古白洋淀沿岸,与生产,生活和渔猎密切相关,同时,当地草原森林较现在为多,熊,鹿等动物时有出没。商代中期以后,白洋淀范围缩小,逐渐偏离附近区域。小王东遗址的发掘,丰富了当地商代时期的实物资料。
大王东遗址&
大王东遗址俗称“城子”,位于文安县赵各庄镇大王东村西北6公里。周围地势开阔,南距东西向小白河500米,北距赵王新渠1公里,西去1公里为南北向京九铁路。遗址一带现为南北200米,东西150米,高2米,平面为椭圆形的岗地。上多现代坟,周围100亩范围种植杨树。陕京输气管道线从岗地北部东西向通过。发掘区位于北部斜坡地带,共开探沟2条,探方2个。TG1正方向,南北15米,东西2米。TG2亦遗迹方向。东西66米,南北2米,方向110°。T1正方向,5&5米。T2正方向,10&10米。发掘面积287平方米。结合探沟和勘探,发现一大型夯土台基。夯土台基平面呈长方形,东西102米,南北25米,残高3.2米,方向110°,其台基中部偏西,有平面呈长方形凹槽,东西66米,南北9米,深1米,凹槽南北内壁略向内倾斜,可见版筑痕,推测凹槽为夯筑基座时预留,其内亦为夯土起建。两处夯土基本相同,槽内夯土较外部更坚硬,内外夯层厚10—20厘米,夯窝密集,直径约4—10厘米,深4—7
厘米。夯土台底部地面高低不平,中间低,推测为自然坑,夯土内多夹杂战国时期陶片,多豆,纺轮等。台基南部为战国灰坑,灰坑内出土战国筒瓦,夯土台基表面为后代破坏亦呈高低不平。遗址周围出土大量铜簇。该处位于燕南长城南侧,西侧,为赵国地域,其北为燕国,东属齐国。边境征战频繁,周围有赵么,刘么,北叩等城址,推测属于前线根据地一类的军事城堡,小王东战国墓葬可能同为一组人群。城子遗址的发掘,补充了赵国的实物资料,也为战国时期边境征战提供了直接证据。
赵郭村遗址&
赵郭村遗址,属商至汉时期。在文安县城西约3.5公里,现属赵各庄镇管辖。遗址区地势北高南低,西1公里为小堡支渠,北临卢各庄遗址,东南临宋村--缴屯遗址,地势较高,在西北角有一土丘。在村南、村西、村北地表散布大量灰陶片、夹砂红陶片、夹砂黑陶片。器形有罐、盆、鼎、鬲、筒瓦、板瓦。纹饰为绳纹、弦纹、网纹及素面等。遗址区内因取土形成两处深沟,西部沟较深,文化层厚达3米。南部沟较浅,但从沟壁遗留的灰土层及遗物看,文化堆积也很丰富。据群众反映,沟中曾发现古井。此遗址文化层堆积分两层,上层厚约50-100cm,北部较南部厚,夹砂灰陶罐(残)、夹砂红陶罐(残)、板瓦、筒瓦等;中间有厚约40cm的硬质的黄胶土层;再下即文化堆积层,土色呈黑褐色,质松,空隙大,遗迹层夹杂的遗物有夹砂黑陶、泥质灰陶等,器形有罐、釜、鬲等。在遗址南曾出土汉代“五铢”残币。赵郭村遗址日被廊坊市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羊疃古遗址&
位于东羊疃南250米处,长、宽各100米,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文化层厚度约1.2米。暴露遗物多为陶片。其陶片较复杂,夹蚌陶占多数,有少量的泥质陶。陶片颜色多数呈枯黄色,另有红褐色,纯红色及纯黑色、灰色等。以素面为主,另外有弦纹、戳印纹、蓝纹。可见器形有钵、罐残片及鼎残片、鼎足。暴露遗物中有人骨架、兽骨化石、鹿角化石、野牛头骨化石等。据当地村民介绍,遗址附近曾出土过翁棺。根据暴露遗物分析,此遗址为(雪山一期)商周、战国时期,是本地区较早的文化类形,现保存情况较好,是一处较重要的遗址。
赵么古遗址&
位于赵么村北,东1华里处为刘么村,西1华里处为韩么村。遗址长250米,宽500米,总占地面积125000平方米。遗址暴露遗物有大批碎陶片。据村民说耕地时经常发现三棱箭头、陶罐瓦片、刀币、布币等。据以上遗物分析,为战国遗址。1987年定为县级文保单位。1991年刘么乡政府建起文保组织。
刘么古遗址&
&&&&位于刘么村西南200米处,距王曲堤村100米,北临文静公路。遗址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50米,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文化层厚度为1米左右。遗址暴露遗物较多,有绳纹陶片、陶罐口沿、陶纹筒瓦、板瓦等。
根据出土文物分析,此遗址为战国至汉时期遗址。1992年经县文化局,文物管理所复查,此处已为耕田,1987年定为县级文保单位。
姜庄子古遗址&
位于姜庄子村南200米处,天德店村正西,遗址现存面积45000平方米,南北长300米,东南宽150米,文化层厚度可达2米。遗址上曾发现绳纹陶片、陶罐口沿、刀柄、铜镞等。1976年又发现鹿角化石。1985年又出土了一件完整石斧。根据暴露遗物分析,姜庄子遗址为战国至汉时期遗址。此遗址现已为耕田,1987年定为县级文保单位,1991年龙街乡政府建起文保组织。
韩留镇古遗址&
位于韩留镇村南,为一处南北走向的高地,南北长500米,东西宽300米,总占地面积150000平方米,文化层厚度达两米以上,当地人俗称此处为老龙岗。出土文物有:绳纹布纹砖瓦片、陶器口沿、铜钱等物。据出土文物查证,此遗址为战国至汉时期遗址。1987年定为县级文保单位。1991年大留镇镇政府建起文保组织。
另,遗址南侧是一姓任的坟地,坟地内有一青砖结构的碑亭,碑亭内立一石碑,碑正面刻有“圣旨”字样,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全部被毁坏,详情已无从查考。
芦各庄古遗址&
位于芦各庄村东北500米处,赵郭村西,文王公路南。遗址凸出地面1.5米左右,东西向800米,南北向500米,面积为400000平方米,文化层厚度为达3米。遗址上暴露了较多陶器,有绳纹、布纹陶片,陶豆片,红夹砂陶片,残破的陶井圈,陶纹砖绳纹筒片,陶纺轮等。根据出土文物分析,为战国至汉时期遗址。此遗址现已为耕地。1987年定为县级文保单位。1991年赵各庄镇政府建起文保组织。
附:旧时文安十座行宫(吴焕章、李柏桐)&
新镇烈士祠&
1946年建。地址在新镇二村村南的高地上。烈士祠是一独门小院,正房3间,周围树林环抱。院内有烈士墓。室内正中有新镇殉国烈士纪念碑。碑首刻有“流芳百世”四个大字。碑文记述了卢沟桥事变后,在冀中任八路军独立二支队参谋长、中共党员李剑博;独立二支队一大队中共总支书记张玉生、政治部长任佟汝勋、连长张普田、独立二支队政治部除奸科长邢奎、供给部军械科长郑国梁等十几位同志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室内北墙上方悬挂“万古流芳”的木匾,下边存放着15位烈士灵牌。新镇镇政府设有专人管理。1988年,投资35万元,迁建至新镇三村南,京开公路西侧,距镇政府l公里处,占地1173平方米,建筑面积120平方米。新建烈士祠,依原烈士祠的建筑形式修建,院内建有碑亭。新镇太保庄烈士祠内的烈士灵牌及骨灰盒也迁到此处。1988年烈士祠内存放烈士灵牌89位,其中骨灰盒50个。
文安县骨灰堂(含烈士)&
1973年建,地址文安县城内西北角。占地300平方米,有一大院。骨灰堂正门两边楹联写着:“热血谱春秋千古不朽,丹心照日月浩气长存。”建筑庄严肃穆。堂内北面置一布幕,幕后存放着48位烈士的骨灰盒,其中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牺牲24位烈士;社会主义时期、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牺牲24位烈士。县民政局设有专人管理,并存有烈士档案资料。90年代骨灰堂整体搬迁至任文干渠大堤上。
王村烈士祠、塔&
王村烈士祠、塔座落在王村南大街东侧。1952年祠、塔同期兴建。祠内置放烈士木牌位7个。烈士祠北侧是王村烈士纪念塔,塔体为砖石水泥结构,为一方柱体形建筑,高7.5米,占地面积5平方米。塔顶部有一桅状装饰。塔正面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背面记载了烈士的姓名及生平、牺牲年月和地点。1991年因塔体损坏严重,史各庄镇政府采取了保护措施,并建起了文保组织。
左各庄烈士祠&
座落在左各庄镇内,为六角塔形建筑,塔顶镶一红五星,建于1962年。塔体上书写着:“革命人生得伟大,死得光荣”、“为革命赤胆忠心英勇献身。”塔体周围有“欧阳海舍身救烈车、董存瑞舍身炸雕堡、江姐慷慨就义”等五块灰质浮雕。塔内竖一块花岗岩石质的纪念碑,碑高2.52米,宽0.96米,厚0.33米,碑额横书“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碑文记载了39名烈士的简略生平和事迹,用红油漆写成,现字迹已辨认不清,仅存烈士姓名。1987年定为县级文保单位,1991年左各庄镇政府建起文保组织。
王紫树用过的小藤子箱&
王紫树是文安县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1927年被军阀逮捕入狱,同年牺牲。1986年,在征集党史资料时,王紫树的胞妹捐献出王紫树当年装文件用的小藤子箱。据介绍,当年王紫树用它装文件用,入狱时曾带此箱子,牺牲后由他胞妹一直保存。此箱现保存在文安县档案馆。
西码头陈家祠堂&
坐落在西码头村,原共有房28间。祠堂南北长48米,东西宽28米,总面积为1344平方米。是明末平度知州陈所问、清总督仓塲户部左侍郎陈协、翰林院侍读学士陈仪的家祠。始建有待考证。据其家谱记载,嘉庆元年(1796年)由恩赐寿官陈幼峰“始健家祠”。明、清两朝累计封赐建坟、修祠香火地1100亩。粮田200亩,苇田900亩。苇田位于霸州王圪垯村东北处(王圪垯旧属文安)。家祠为殿式建筑,坐北朝南,右配家塾,广庭深院,气势恢宏。正殿三间,供先祖牌位;中殿过厅后配戏楼;前殿临街,旧时文官过此下轿武官下马,皆应祭拜。前院,左建有碑亭,该碑立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碑身上额正面书“奉天呈运”,背书“奉旨予祭”。碑文记述了族中名人陈所问等。右立有御祭牌坊一座。后院,有古槐一株,高达数十米,葱郁繁茂。左配庑供奉族中明清时期的忠烈贤德牌位;右配庑供奉族中贞妇烈女牌位。家塾,经文革及后期毁坏,东厢房五间已无存,西厢房五间亦破败不堪,亟待恢复修缮。祠内原有匾额.字画.檄文.玉器及慈禧太后钦赐玉葡萄一架等一批文物。由于经历清末、民国及日本侵华等动荡时期,至文革,几乎全部损毁、流失。族人鸠工庇材于1995年对祠堂重新修缮,由名师彩绘饰新,恢复了其古朴典雅之风貌。
安祖辛庄天主教堂&
坐落在安祖辛庄村中心。基础占地长33米,宽10米,建筑面积共为380平方米。建有更衣室、客厅、住房、餐厅和伙房计12间。最近又建男女学校13间。整个教堂总占地面积为4300平方米。教堂,坐北朝南。前面为正方形钟楼。钟楼上方是锥形尖顶,顶端有象征天主教的十字架。大堂东面有9个梯形砖垛,垛与垛之间开有锥形窗。圣堂内有18棵明柱分列两排,顶棚以明柱为界,分列三排,并列若干个拱形组织。北面有二楼一间为唱经楼,南端为大堂主祭台,祭台后边有一门通更衣室。圣堂中间设有四排红色跪凳,一直排列到南端主祭台前。圣堂北面有正门,东西两边各有一侧门。该教堂始建于1916年,1987年定为县级文保单位,1999年辛庄乡政府建起文保组织。
文安县历次文物普查纪要
第一次文物普查纪要
1977年7 月3日,由廊坊地区文管所组成的普查组来到文安县,由文安县文化馆一名同志参与,对全境内11个公社的240多个大队进行了文物考察。考察的内容有革命遗址、惨案发生地点、烈士就义处、古遗址、古墓葬,共计280处,收集文物和采集标本40多件,拍摄照片100余张。野外普查进行了14天,然后对馆藏的56种文物进行了整理,有陶器31种、瓷器9种、铜器9种以及其它一些种类。这次普查共写出报告材料23份,建立了文物档案。
通过普查,我们对本县重点文物的分布及其基本情况初步摸清了底细,为研究本县境内的历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实物资料。同时进一步宣传了党的文物政策,提高了一些社队对保护文物的重要性的认识。
革命遗址调查了三处:姜庄子斧头战遗址、城关砸监狱救亲人遗址、小堡伏击战遗址。惨案地点两处:东叩岗惨案、大郭庄腊八惨案。还有:新镇革命烈士就义处、新镇烈士祠、南町烈士祠、王村烈士祠、左各庄烈士祠、文安县革命烈士祠等。对于这些革命文物,党和群众充分运用为阶级教育的材料,并常用常新,起到了提高觉悟的作用。“姜庄子斧头战”已创编成大型现代戏演出,“腊八惨案”也自编上演。
历史文物和古遗址我们复查和调查了39处,包括:唐王墓、闵王墓、西关唐墓、相公庄唐墓芦各庄唐墓、北关古墓群、小堡明墓等。
在姜庄子古遗址调查中,见到大量遗物,有陶楼、陶圈、陶鸭、豆座、鬲足等。从纹饰上看是战国到汉这段时间人们活动的见证,并发现大角鹿和鹿角的化石,由此可以推断可能有更早的人类在此活动过。
在小堡支渠出土过铜钱,在县砖瓦厂出土过铜爵,还有的地方出土过布币、刀币等。这些都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文安境内就已经成了人们密居的地方。再者,池土建筑繁多,肯定是战争频繁的结果。在文安广泛流传着四城八景,四城:空城、广陵城、文安故城、司吉城;八景:胜水荷香、文潭灏影、汉桧凌霄、唐碑吐雾、九川雪浪、万柳金堤、苏公胜迹、孟母高台。
以上说明,文安境内地下可能会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因而注意保护这些古文物,对于进一步研究文安及冀中北部的古代文化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次文物普查记要
1985年初地区文化局、文管所召开了全区文物普查工作会议,布置了普查工作。我县有关人员根据地区精神,定出三人普查领导小组:以副局长崔兴润为首,成员有吕克明、崔梦白。确定实地考查人员四名:吕克明、崔梦白、白润身、秦天寿。分两个组:1、古历史文物考察组;2、历史资料和革命文物考查组。在实地考查之前,我们对原有档案作了分析,并对县志和有关文物的记载资料进行查找讨论,同时召开了文化站工作人员会,布置了普查工作,文化站人员也提供了一些考查线索,在此基础上,我们研究了全县文物的分布情况,列出了考查目录。过去考查我县遗址,文物列入档案的有:
古遗址10处
革命烈士祠、碑7处
历史资料5份
这次考查的遗址有:
古遗址17处
古碑、铭20处
革命烈士祠5处
历史资料12份
共66处,其中已入档的36份。
在未入档的文物项目中,有的需要进一步考查入档。因为其中有些是重要文物,如太保庄狮子和乾隆手书碑,因埋在土中,情况不明,暂未入档,有待查清。
我们这次普查是先对在档的单位进行了考查,在所到之处,群众做了有关文物保护的宣传,使群众了解到文物的重要意义,也启发了群众的积极性,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新的考查线索。这次新发现考查的有41处,计:
碑、铭19处
在新发现的文物单位中经我们初步考查认为有些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如坨子遗址,位置在大留镇,小王东村西4里许。该遗址有一条堤坡,地势高洼不平,北临小白河。对此我们做了3次考查,采集到的遗物有:各种不同的鬲足十几个,石器一件,鹿角化石一块,白玉残块一件,红陶网堕一个和磨光黑陶片、豆盘等。此处暴露的遗物较多,伴有大量蚌壳。遗址西坡高坡有切面,从剖面看夯土二层,根据发现的情况看,我们认为是商周遗址,这就把文安县的人类活动史向前推进一两千年。
这次在城子遗址采集到的3件石器,两件残缺不完整,一件是直径4公分,厚0.3公分,中间有孔的圆形装饰物,灰陶轮一个,在同一遗址上同时发现几件石器还没有过。因此,这个遗址有待深入研究。
唐王墓在文安县志上有记载,我们对此作了细致考查。据县志记载,疑此墓主人是汉文帝时燕王刘泽之墓,因刘泽燕王二年,死后谥敬子康王。(汉文帝元年即179年)。
此墓位于林近村西南,原有封土高一丈多,现已彻底平毁,遗址已较周围地面洼尺余。在地面上基本没有遗留物件。据说平毁时曾挖出不少陶器,多数毁坏,有少数散落在群众手里,这次征集,因年久已无存。
遗址早变为农田,已无保留价值。
县志载:元平章政事王伯胜碑在岳辛庄村东北头。碑早已转移,这次考查只在岳辛庄村南头发现一座19块碑搭的一座桥,所有石碑都是清代的一般墓碑,没有文物价值。只有半块汉白玉石质的碑头卧在桥东头水头中,上雕蟠龙工艺精美,宽一米,额题:“大元敕赐文安王氏先德之碑”篆书。碑身断掉,没有碑文。
在这次考查中,有些文物单位虽然已被毁掉,但我们都查明了情况,并记载入档,以便后来者参考。
【大李村东村口有块搭桥用的黑色石碑,碑文向上,记载几条河流对文安的危害,是民国初年建造的,年代虽近,但有一定文物价值,应予以保护。】
通过今年的普查,我们看到文安县的多数遗址上,暴露的遗物都很丰富,对本县的十几处古遗址,过去几次考查都定为战国至汉时期。从今年采集到的遗物和以往入档的遗物推测,有些遗址可能早于战国。比如石器,这次我们采集到4件:城子遗址3件,坨子遗址1件,刘么遗址1件,姜庄子遗址1件,在姜庄子遗址上去年曾采集1件,以往普查时也曾采集到一件。估计今后还会发现。这些东西的出现,对人类活动的年代来说,想必早于战国时期。不过现在还找不到更充实的依据证明这些遗址的确切年代,只好留待今后细致考查。
鹿角化石的发现也比较普遍,这次在坨子遗址和姜庄子遗址上各发现了一块。以往在姜庄子遗址上也没发现过。去年在城关镇发现的一个还比较完整。而且姜庄子和坨子遗址都是伴随着石器出现的,此二者有无内在联系也有待研究。
在对历史资料的考查中,这次解决了一些历史悬案问题,刘六、刘七兄弟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农民起义领袖。但以往始终不知其何许人也,只道起自霸州。在这次考查中,才把刘氏的出处和事迹查清楚,这给农民起义也做了一项补充。
通过这次普查,我们对全县的文物单位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掌握了一些基本情况,并对文物的重要意义也有了进一步认识,可以说是给我们上了一次深刻而有意义的文物课,同时也给我们树立起了管好文物的信心和责任感。
在普查的基础上,我们暂定出24处较为重要的单位,其中有14处将建议政府建立保护组织(各单见附页),并向政府请示印发有关文物保护和文管布告,以广泛地向群众进行宣传,使人人重视文物,爱护文物,保护文物。
第三次文物普查纪要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高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国发[2007]9号),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通知》(冀政函[2007]68号精神,决定从2007年4月到2011年12月,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日廊坊市隆重召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仪式暨动员大会。布置我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安排。
2008年11月,廊坊市文物处复查小组成员李明琴、郑淑霞、张晏、刘辉,会同文安县文物管理所吕振勇、张素萍。对文安县在第二次文物普查建有档案的文物的单位进行了全面复查工作,同时,对复查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和数据库建设,复查采取徒步踏查方式,争取全面覆盖,不留空白点。
2009年4月,文安县组织召开了全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动员大会,由文体局局长王盛运主持,副县长邵二玲做重要讲话,县委宣传部领导,各乡镇、管区宣传委员参加了会议,布置了文安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安排,重点强调了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意义、目的、原则、和工作任务。
2009年5月,省、市及县联合普查队设4个普查小组,分别对文安县383个自然村,5个农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普查工作,共新发现文物113处。其中:
古遗址93处
古墓葬10处
在文物普查工作中,其中重大发现是在孙氏镇太子务村发现了仰韶文化遗存。
该遗址位于文安县太子务村东南400米,北部略高于四周地表,南部为深约1米取土坑。遗址平面呈正方形,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地表暴露遗物丰富,有夹蚌红陶器物残片、夹砂器物口沿、底、绳纹灰陶片、细泥红陶钵口沿、褐陶罐口沿、鹿角等。可辨器形有钵、罐等。遗址南部坑壁断面观察距地表10厘米以下为文化层,厚度约30厘米,包含物大多为红陶碎片、白灰状碎末等。经河北省文物普查领导小组专家对采集遗物的鉴定,此遗址包括仰韶文化(后岗一期)及北京昌平雪山一期等内容。
此次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廊坊南部新石器文物考古的空白,为进一步研究这一区域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气候环境与人类活动、文化分布与交流的关系,以及全新世时期以来的环境变化、河流迁徙、地貌形成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普查队员的共同努力,完成了所有村庄的实地调查。通过普查基本摸清了全县不可移动文物家底。文安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显著:一是,数量增长大,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13处,复查文物65处,全县不可移动文物超过176处(复查中消失两处);二是,重要发现多,有的首次在廊坊南部确切地层中发现,有的填补了一个地区某种文化遗存的考古空白等等;三是,遗存类型全。在我县普查100多处新发现中包括了古遗址、古墓葬、石刻等各种类型的文化遗存。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已进入了第三阶段,正在开展资料整理、汇总、数据库建设,并将在此基础上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和管理工作。
附:文安境内的燕南长城
战国时期,今文安地处燕,赵,齐三国边境,《大清一统志》及文安的清代,民国史志已有长城的记载,但仅寥寥数语。1999年为配合《河北省长城志》的编写工作,县文物管理所同廊坊市文物处在原有工作基础上,采取从已知地段向两端延伸的方法,结合县志及地名,地貌,水文等资料,对文安县境内战国长城的位置,走向及相关的城址,遗址,烽燧等进行了考古调查。
一,战国长城在文安的位置,走向
战国长城由保定市雄县张青口村穿大清河,在北舍兴村西北进入文安县界。根据田野踏查并结合大清河南岸地貌,长城依大清河而经新镇村西,在鹿疃村西北转为东西走向,到苏桥村西北与大清河南堤重合至左各庄村。在左各庄村东龙潭湾再沿东淀西南缘,文安洼东北缘一线高地向东南,经张管营堤,南陶管营,滩里村西南,赵家营等村,在大长田村东南端分为东西两支,东支南偏东走向,沿子牙河与文安洼间高地,经小长田村东,德归村西,西柴沟,南三岔口村西进入大城县界。西支自文安县大长田村东南端起,南偏西走向,经小长田村西,穿司吉城村,经夸大口村东,康黄甫,徐黄甫村西,岳辛庄村西,在韩村西南转为东偏南走向,经前艾子村南进入大城县界。东西两支长城在大城刘固献村汇合,走向西偏南,并与子牙河大堤重合,至大城东马村长城遗迹消失。《日下旧闻考》,清代《大城县志》有“沿河千里长堤,一名长城堤,又名护城堤,自县南马阁村起,沿三岔口进入文安”的记载。
二,战国长城的墙体结构与沿线烽燧
文安县战国燕南长城遗迹多被现代堤防(大清河南堤),土路,废弃堤埝,农田与村舍覆盖,调查过程中发现一处墙体剖面。位于滩里镇赵家营村南,取土坑西壁露出长城墙体,暴露高度0.76米(未到底),南北长约62米,宽度不详,夯筑,为浅褐色沙胶混合土,夯层厚12-15厘米,未见包含物。墙体之上为废弃的堤埝。
暴露的墙体结构紧密坚硬,风干后呈浅黄白色,根据其土质,土色,结构等观察,与原生土和晚期堤埝,淤土有明显区别,当是人工堆垒夯筑无疑。由于夯筑方法较为原始,质量差的缘故,致使夯层不甚清晰,夯窝极难辨认,东支长城调查中未有可见剖面。
在调查中,沿线共发现烽燧(俗称“烟墩”)遗迹四处。其中一处烽燧位于韩村东南,距长城南约25米,1973年前后平毁,当时面积约500平方米,高约1.65米,为硬度较大的沙胶混合土。
三,文安境内战国长城的称谓
文安境内战国长城北舍兴,新镇,鹿疃段称千里堤,鹿疃至苏桥段称官堤,苏桥至左各庄段称千里堤,左各庄龙潭湾,南陶管营,艾头,滩里段称古堤,滩里,赵家营,大长田段称长城堤。东支长城大长田,德归,西柴沟,南三岔口及大城县西子牙段称长城堤。西支长城大长田,司吉城,黄甫,韩村段称老路,韩村至大城段称长城堤。
今天人们对战国长城的不同称谓是其功能属性随历史发展不断演变的结果。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出于战争防御和发展生产的需要,将靠近边境原有的大河堤防加以扩建,把水利工程改造成军事防御工程,同时具备防水和防御双重功能。秦统一后,防御功能丧失,防水功能依然,尤其是在九河下梢,地势低洼的文安地区,长城经历了防水→防御→防水的演变过程。在历史上,其用作防御功能的时间虽短,地位却很重要,又因防水功能沿用时间长,就有了流传至今的双重称谓“长城堤”。随着历代水利工程的修筑,仍起着防水作用的长城在后期增筑,重修过程中,名称也随之变化。古代乃至现代人们徒步旅行,商业活动和运输的道路沿建于垄岗高地上的长城,堤埝进行,如千里堤清代曾作为驿站通行大道,称“官马大道”,历代相袭,长城因功能的改变而被称之为“老路”。同时各历史时期水利工程使水系重组,河道趋于稳定,或官或民在长城上增筑的堤埝防水作用不断减弱,丧失,随之而改变的交通环境使车马人行不再依赖地势较高的长城,遗迹却保存下来,就有了“古堤”的称谓。
四,战国长城与古河流的关系
据《国语》,《春秋左传》等记载,春秋时期西支黄河沿齐国西界北流,在无棣(盐山)入海,燕,齐以西支黄河为界。随着环境的变化,西支黄河渐塞,东支黄河入海口南移,低洼的自然地理环境及河流改道壅塞作用,使太行山东麓发源的众多河流集中在这一带注入渤海湾,在当时的文安地区就形成了多条古河流“互受通称矣”的混乱现象,表明今大清河即是易水下游的滱水,子牙河即是古滹沱河的下游故道。王国维《水经校注》记载,“《史记》苏秦曰:燕长城以北,易水以南正谓此水”的记述,与今大清河及长城的位置相同。燕齐两国以易(滱)水,滹沱为界,燕国在自己境内修筑长城以邻为壑以自保,符合燕弱齐强的国情,有利于自身的休养生息和向南防御,目的与赵国修筑南境的漳滏长城,秦国沿洛河右岸修筑“堑洛长城”相同,就是防御强大邻国的蚕食进攻。
滹沱河长城自左各庄龙潭湾起,至大城县东马村终点,构成了燕国东南境防线。但这条长城的大长田与大城县刘固献段外侧临河,内侧为大片积水洼地,受自然威胁大,不利于稳固防守和后方支援。随着燕国国势的增强和伐齐的需要,燕在稍晚的时候择有利地形,以大片平原高地为依托,修筑了大长田,韩村,至大城县刘固献段西支长城。
五,战国长城与古洼淀的关系
大清河水系形成于14世纪中叶,《畿辅通志》载:“大清河者,总集七十二河诸之委而汇于两淀者也。”两淀以保定市雄县张青口村为界,称西淀和东淀,是全新世中期海侵后遗留下来的滨海泻洪洼地,又被后期古河道高地壅塞而形成的以白洋淀,东淀,文安洼等洼淀群形式存在的河间洼地。其历史上的范围远远超过现在。随着气候,水文条件的变化,洼淀群发生收缩或解体,文安洼唐宋时期始与白洋淀分离,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始与东淀分开。史志记载东淀的西缘在今文安县苏桥,南缘在今文安县滩里,今大清河北岸,保定市雄县张青口村东,文安县苏桥至霸州市台山小埝以西,俗称“中淀”,战国时期的滱水(易水)散没于张青口村以东的连续性淀群中。因此,张青口村以东不具备修筑长城(堤防)最基本的条件。今大清河南岸文安县的地貌受古代河流改道的影响,形成三条东西走向,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垄岗高地,最北端一条东西走向的垄岗高地位于新镇至苏桥一线,即使明,清时期有小黄河之称的永定河泛滥南侵,也未能迫使大清河越过这条垄岗高地。与北岸洼淀相连的环境相比,在南岸这条垄岗高地上修筑长城,自然得天独厚。
历史研究结果认为,西周初期开始的寒冷期到战国时期才结束,干凉的气候,降水量的大幅度减少及河道稳定的淤积,造成战国中期洼淀范围较前期显著缩小,陆地面积急骤扩大,使新镇至苏桥的垄岗高地沿东淀西南缘向南延伸,并与子牙河,文安洼间的条状高地和文安县东南境由大城县入境的西南——东北向垄岗高地相连,具备了修筑长城的环境条件。自然环境的改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对稳定的国与国关系,使人们获得了开拓更为广阔生存空间的机遇和能力。同时由于戌边和屯田(军屯,民屯)的需要,文安县境内战国时期的遗存骤增,且多围绕军事用途的城郭而分布,仅在长城沿线就发现了16处同时期遗址,其中大柳河,刘么等处的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发现城墙,房址,水井,灰坑,墓葬等,出土了大量的陶,铜质生活器皿及兵器,随葬礼器,钱币等遗物。由于各历史时期大清河,子牙河等古河流的泛滥成灾淤积作用覆盖了战国时期遗存,目前的发现也仅仅是一小部分。众多的城址,遗址表明,当时的人口数量基本能满足修筑长城的劳动力需求。另外据实地调查和村民介绍,张管营堤至南陶管营地段长城范围内至今仍土质坚硬,结构与两侧截然不同。有地名资料历史活化石之称的司吉城村就是因建在战国长城脚下而得名。司吉城,夸大口等村发现的砖室墓,表明汉,宋时期这一区域地势并不低洼,今西长城的一段之所以处在文安洼内,可能是北宋“溏泺”防线和后期河流堵塞及水利工程的结果。
六,战国长城的修筑时间
燕国南长城的修筑时代,一般根据《史记&张仪列传》中提到的“易水长城”一事和燕昭王在武阳建下都加强南部边境防御的史实,认为始建于燕昭王之前,而完成于昭王时期,战国七雄中燕国最为弱小,战国中期开始国势渐盛,西支黄河的渐塞和东支黄河入海口的南移,使燕齐两国改为滹沱,易水(滱水)为界,在经历长时期与齐国修好之后,随着国力的增强,燕国与齐国的关系也发生变化,两国曾互有征伐。相对处于弱势的燕国在疆域之内沿易水(滱水),滹沱水修筑长城以求自保,应在情理之中,时间可能在燕易王前后,即公元前348年至公元前320年之间。北舍兴,新镇,苏桥,左各庄,滩里,大长田,德归,南三岔口至大城县刘固献东马村为终点的长城始修在此阶段。沿线战国时期遗存皆位于长城燕国一侧,姜庄子,赵么等遗址,城址均出土有燕国刀币,表明长城属燕国始筑无疑。
齐威王和宣王初期,齐是威慑东方的大国。《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齐威王(公元前356-前320年)言:“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大城),则燕人祭门前,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公元前314年燕国内乱,齐宣王“令章子将五都之兵,因北地之众以伐燕,五旬而举之。”这不仅说明当时齐国的强大,也表明燕国东南境无险可守,且防御设施薄弱。公元前311年燕昭王立,为报齐破国之仇,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外交,军事等措施,国势大增,燕“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马六千匹,粟支十年”。这一时期齐国的主要战略方向转移,南与楚,赵争夺中原,侵楚,灭宋,伐赵,穷兵黩武,国势渐衰,燕齐两国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燕国有能力和机会重新修筑边境的防御设施长城,即大长田,司吉城,康黄甫,徐黄甫,韩村至大城刘固献段长城。这条建在洼淀边缘高地上的长城,不仅可少受水患威胁,也构成了完整的且较前一条长城坚固,又利于后方支援的南长城防线,增强了抵御齐国入侵的能力,同时也完成了伐齐的军事准备。所以,西支长城极可能修筑完成在燕昭王时期的乐毅伐齐(公元前284年)之前。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村兴达加油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