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填了这个填表格的软件 但是我现在觉得是骗人但我 有什么影响吗

蜂鸟手机端
焦圈,为摄影而生
&&怎么我的卡西欧表后面写的MADE IN CHINA这是真表吗
很多东西都在中国有自己的厂家
不是提倡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吗?
这不就是说中国总是给别人做但是没有自己的个人品牌
卡西欧 是牌子
不过厂子应该是在中国
器材讨论区
品牌讨论区
主题交流区
选择论坛版块
提出您的问题微博上有个手表免费送的活的但是要运费现在感觉是骗人的但是我填 - 110网免费法律咨询
您的位置:
&& 查看咨询        今日活跃律师: &&&&&&&&&&
该问题已关闭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微博上有个手表免费送的活的但是要运费现在感觉是骗人的但是我填
江苏-无锡&07-24 10:07&&悬赏 0&&发布者:ask201…… & 回答:(0)
微博上有个手表免费送的活的但是要运费现在感觉是骗人的但是我填了家庭住址能拒收吗
您也有法律问题? 您可以 发布咨询,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问题答案可能在这里 →
无锡推荐律师
最佳律师解答
(毕丽荣)()&
(郎海华)()&
(代雨庭)()&
(高志博)()&
最新回复律师
人气:1051126
上海 长宁区
人气:67416
天津 南开区
人气:54819
人气:6469
人气:90951
黑龙江 哈尔滨
人气:328633我真没法儿告诉你该买什么表,但有些表我绝不买我真没法儿告诉你该买什么表,但有些表我绝不买大腕儿weekly百家号注:“没法儿”,正宗京片子的发音是:Méi Fā (er)。在钟表圈混久了,自然有很多身边的朋友、家人问我:“我买个什么表好啊?”若是十年前,我或许会说出几个品牌甚至具体表款,但现在我一般都会说:“你先去看吧,看上哪款之后我再告诉你能不能买。”这样回答并不是因为我越来越懒得回答这类问题,恰恰相反,经过多年的经验总结,我觉得这是才对提问者最负责任的回答。原因主要三点:1、我们的价值观不同首先,价值观没有高、低、对、错之分,或者说别人无权评价你价值观的对错。有人狂爱摄影,几万块的莱卡那绝对是“值得拥有”。但对我来说,一部iPhone就能满足了。雷达蓝宝石之梦腕表,人民币定价20万+价值观的差异也在于品牌的选择上,当你被一个品牌深深“洗脑”之后,它做的任何产品对你来说都是物有所值的。我至今都忘不了那位“阿姨”,在我推心置腹给他推荐了一款百达翡丽、一款爱彼以及三款卡地亚之后,她老人家转身买了雷达的蓝宝石之梦。不知道是我太没说服力,还是她一直都有个“永不磨损”的梦呢?价值观差异的第三点体现在买表动机上,如果我们不是很熟的话,有些买表动机你可能不好意思直言告诉我,比如:“我就想买块别人一看就觉得牛X的表。”“那个小婊砸竟然有只香奈儿,我要买块更好的。”“有没有5千块左右,戴着感觉像5万的表?”等等等等,这些话你不能直接告诉我,我自然不知道如何向你推荐了。2、我喜欢的只是个人“主观偏见”喜欢什么类型的表是非常私人化的审美,宝珀的Villeret系列很好,我只是不喜欢它太过斯文的气质,欧米茄的星座系列在市场上所向披靡,但我觉得它更适合我爸戴。当然我也见过戴宇舶Big Bang人老心不老的大叔。买一款表天天戴、日日看,十个专家良心推荐也不如自己看着舒服,所以我不会把我的审美、喜好硬塞给你,就好比我不允许你把选老婆的标准强加给我一样。GREUBEL FORSEY(高珀富斯)的两款代表作,这个牌子最低都要3、5百万起同时我喜欢的也不一定绝对好,我有我的小情结,小任性。即使是再资深的钟表玩家,也有任性的一面,而且是越有钱越任性。您见过第一只表就直接买GREUBEL FORSEY(高珀富斯)的吗?那笔钱能把我Dream List中的所有品牌都买个遍了!当然我不能说他买错了,毕竟在“创新陀飞轮”这个领域,GF称得上是头一号。3、选表也是买表体验的一部分也许你是1分钟就决定一笔上千万大单的霸道总裁,但给自己买表并不是单纯的做买卖,节奏慢些或许能发现更多的景色。前不久认识了一位刚买了格拉苏蒂原创的朋友。他说刚开始格拉苏蒂原创并不在自己的备选名单中,只是偶然间发现了这个品牌,之后了解越多就越喜欢。所以下次您如果不知道买哪款表,不如先自己列出一份备选表单再去咨询朋友。直接问别人该买什么表,说恶心一点,就像是吃一块别人嚼过的口香糖……当然,我也不希望这篇文章让您看了毫无收获,所以我和几位表友聊了聊,总结出六大类我们绝对不会买的表:1、石英表几年前我可能会说“女表除外”,纤巧的石英机芯能更好的配合设计感很强的女表以及高珠宝表,但如今情况大不一样了,女人越来越注重“内芯”,很多品牌都争相为女性推出高品质的机械腕表。宝玑Crazy Flower高级珠宝腕表,搭载Cal.586自动机芯腕表作为单纯计时工具的时代早已过去了,一款好表不但是您一身行头中画龙点睛的配饰,我更希望它有内芯,有内涵。所以,除了主打智能的Apple Watch以及主打户外功能的松拓、佳明,其它的日常用表我都不会选择石英机芯的款式。之前被很多人热捧的DW腕表,定价1,000人民币出头,最低600左右就能到手有些喜欢追求潮流的朋友可能要举手反对了。有些流行热抄的石英表能不能卖?可以,前提是这个表的价位要是您觉得戴几天腻了扔掉都不觉得肉疼的水平,因为潮流都是来得快去得也快的。当然这个价位水平根据收入没有统一标准,有人觉得是500,也有人觉得是5,000,全由您自己看着办。2、某些“入门款”“入门款”是个很玄妙的概念,并不是说一个品牌价位最低的几款就是“入门款”。比如劳力士的探险家I和今年新款的Air-King;朗格今年也“创新低”推出了一款定价10万人民币的表款,从价位上看它们都是这个品牌最低的那几款,但它们都没有远离品牌大的制表理念,它的机芯、工艺都没有大幅度缩水,所以这并不是那种不能买的“入门款”。劳力士探险家I,简约、耐用,一直是“入门级”劳力士的首选不能买的“入门款”首先定价低于这个品牌的平均定价,更关键的,它没有品牌标志性的设计,机芯也不是该品牌的主力机芯,或者说机芯中品牌的工艺特点被省去了大半,甚至直接换成ETA(如果该品牌有自产机芯的话)。还是举个例子吧,得罪品牌就得罪了。万国的柏涛菲诺自动腕表比如IWC(万国)的柏涛菲诺系列中有一款不起眼的小圆表,大三针加单日历,机芯也是ETA改装,买这种表,您其实买的只是一个品牌而已。真正的万国是葡萄牙系列、是飞行员系列、甚至工程师系列。机芯一定要大,要有“啄木鸟”上链系统。如果您的预算够不上这个品牌的代表系列或主力表款,劝您还是再攒攒钱。或者换个牌子吧。俗话说“宁当鸡头不当凤尾”,刚刚说了为何不能当凤尾,其实这“鸡头”最好也不好当。3、一个品牌中价位最高的几款朗格Grand Complication高复杂腕表前两天听说朗格三年前发布的那款大复杂腕表的第一只成品交付顾客了。这款是朗格涅槃重生后生产的最复杂、最牛逼的一款表。如果我有这种财力、实力及机会要不要买?当!然!买!但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表迷,或者说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表迷,真正够得上顶级品牌顶级表款的豪客少之又少,所以一个品牌价位最高的几款表不要买。铂金版的天梭T-touch因为任何品牌都有自己的定位,或者说是一个比较具有“性价比”的价格区间。比如劳力士钢表大概在4-8万这个区间,浪琴1-3万的都不错,超过这个的区间,您就有可能花冤枉钱了。举个最简单粗暴的例子:很多年前我在天梭的经销商订货单里曾经见过铂金表壳的T-touch,人民币定价6万多,您说这是要有多土豪才会买这样的表?再说,铂金和这个表的风格也是驴唇不对马嘴啊。4、时装表ARMANI腕表,挺好看,但我永远都不会买很多品牌并不是做钟表起家,知名度高了之后才开始进军钟表业。但其中只有少数几个真正被钟表业接受并认可的,这些佼佼者可以爱马仕、香奈儿为代表。其它大多数做个配饰无可厚非,但并不属于“好表”范畴。能不能买?请参考上面石英表第三段。5、与其它品牌类似的表款传闻因太像“蓝气球”而被卡地亚起诉的BEDAT & Co. No.8系列腕表不可否认,高档表的设计也是抄来抄去的,以中小品牌最为常见。一次在巴塞尔看雷蒙威,品牌代表拿出一组新款女表同时马上说:“你什么都别说,我知道你要说什么。”&“蓝气球”的另一位模仿者,连品牌自己人都觉得“太像了”再高档的机械表也不如石英表准确,更没有智能表功能丰富,为何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花大价钱买?看中的正是它的内芯、内涵。所以那些缺少自身特色或对自身DNA不坚定品牌们,抱歉,我永远不会是你们的粉丝。6、假表;还用多解释吗?有位朋友说:“无法日常佩戴的表绝对不买。”但我觉得的对于所有购表者来说之这并不绝对,应该属于“谨慎购买”的范畴,所以继续补充7类购买需谨慎的表款:1、二手表一枚后镶钻的江诗丹顿腕表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有侠客也有险恶。真芯套假壳、假壳套真芯、后镶钻、打磨翻新等等各种坑你钱的方式层出不穷。所以如果没有过硬的鉴表能力或是信得过的商家,别碰二手表。2、镂空表爱彼的皇家橡树镂空表,我毫不犹豫的会选非镂空的款式有位前辈说镂空表10款中9款丑。确实,镂空表乍一看惊艳,时间长了很容易审美疲劳,另外就是严重影响读时清晰度。真要买的话一定要仔仔细细看过实物再掏腰包,不要被品牌的广告图片冲昏头。3、超薄表从机械、物理角度考虑,一个机械结构如果做得很薄,很纤细,缺陷不用说您也能体会吧。所以您的第一款日常佩戴的腕表就先别考虑超薄款了。4、太炫的表有现代电脑技术辅助,制表师也是越发的敢想敢做。但从实用角度,这类表确实不如传统一些的款式。同时它产量小,价格也自然不菲。如果您有财力愿意支持制表师们勇于开拓的精神,我也由衷的对您表示敬意。5、独立制表师的表;独立制表师的作品是高级玩家的世界,购买渠道、定制过程以及日后维修保养等等都需要一定的经验,最基本的,一定的英语、法语基础才行。所以不要着急,不用一味地追求独立制表师品牌。真要买的话可以先从一些成熟的独立制表师品牌开始,比如F.P.JOURNE,国内早有专卖店了。6、响闹、报时、自鸣表等所有带声儿的表;听过再买。听过再买。听过再买。并非所有三问表、报时表都是如同圣物一样高高在上,有些报时表的声音跟敲不锈钢饭盒一样,丝毫没有美妙可言,这表买回去只能越听越闹心。所以必须亲耳听过再买!另外窝路坚近几年有几款响闹表的声音真是出奇的大,真是不怕听不见啊!如果您不想每天都在一惊一乍中度过,所有带声的表一定要听过再买。7、无法日常佩戴的表;无法日常佩戴的表分两类:一类是尺寸太大,或者对您的手腕来说太大。所以不要看到别人都戴47mm的沛纳海自己也要戴,如果一款表戴着像戴手铐一样,过不了多久你就腻烦了。被誉为百达翡丽新表王的Ref.5175R第二类是收藏级别的手表。买了百达翡丽Ref.5175R的豪客我觉得没有谁是为了日常戴的。那类表天生就是为了让人收藏和膜拜的。当然也千万不要把收藏当投资,真心喜欢的再作为收藏。不过我想这类玩家不需要我多说什么,所以啰嗦这么多,本文就到这里结束吧。项羽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有钱不买只好表,怎么好意思出门啊!大腕儿weekly中国第一家原创互联网钟表媒体平台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大腕儿weekly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最好玩的新生态手表媒体平台。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有大怪兽缠着我” ——高校文科教师与表格的搏斗记_文汇学人_传送门
“有大怪兽缠着我” ——高校文科教师与表格的搏斗记
◆一位高校文科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将与多少表格相遇?表格从何而来?表格本身有什么“槽点”?它们有没有在进化?哪些人为了什么而填表……经过对全国十数所高校数十位文科教师的采访,我们试图还原连他们本人都没搞明白的表格之战。    在正式展示搏斗过程前,先来看两段采访过程中经常发生的对话:  (一)非文科教师:“凭什么只写你们文科教师的搏斗过程?好像我们理/工/医/商科都不填表似的。” 文科教师:“可你们填的表格可以带来上亿的项目经费,我们哪怕拼到教授,千辛万苦填了半天,至多只能申请到80万。”  (二)非文科教师:“你们文科本来就擅长写写写,填起表来比我们得心应手多了。”文科教师:“可你们在表里插各种模型、表格之类的,一个图就占我们几百个字符,我们只能把几句话翻来覆去地写写写。”  上述对话的中心思想是,虽然高校教师人人都要填表格,但由于隔学科如隔山,表格花样百出,很难一网打尽,最终只能选择填表时情感相对最为质朴(经济诱惑与可使用填表技能均为最少)的文科教师作为样本了。  一位高校文科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将与多少表格相遇?表格从何而来?表格本身有什么“槽点”?它们有没有在进化?哪些人为了什么而填表……经过对全国十数所高校数十位文科教师的采访,本文试图还原连他们本人都没搞明白的表格之战。尽管以下内容无一字无来历,但迫于表格的淫威,大部分接受采访的教师都要求深藏功与名。“表格等身”的标榜在填报的表格中,撇开部分教师因行政职务带来的表格红利,以及教师们自己挖掘到的各类会议、评奖申报,还有关于子女进附中附小的生活服务类统计不算,高校中自上而下的表格流通渠道主要有四条:教务部门、研究生院、人事部门、负责文科研究的相关部门(各校名称不同,下统一简称“文科部门”)。  一个放诸四海目前皆准的基本规律是,通常越是重点的高校,校方给到教师的申报项目、评优福利就越多,随之产生的表格就越多。这也造成了在林林总总的表格中,有必填项,更多的则是选填项。  根据教师的成长路径,梳理的填报详情如下(由于各校政策不同,此处略有出入):  如果你刚成为一名青年教师,首先迎接你的是签约、体检、财产申报这三份表格,都是必填项。如果你在重点高校,只要你愿意填报相关表格后,就有机会获得一笔授予“青椒”的鼓励资金,每个月可以多千把块钱,据说竞争并不激烈。  如果你的研究方向促使你新开一门课程,必须先填一张教务部门的申报表。这个申报表通常是一次性的,也就是说,今后你再上这门课时,就不用重复申报了。更感人的是,当有其他教师接手你开设的这门课程时,也毋需再填表。同样类型的表在研究生院也备有一份,待你成长到可以给研究生开新课时,一学期就有机会填两张这个表了。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课上得棒棒的,那你还可以向教务处或研究生院申请一年一度的精品课程,一般分校级、省市级两档,原则上可以同时申报。掐指一算,这里最多能填出四张表。  如果你认为自己编写的书可以引领时代了,那就给教务处或研究生院填张表去申请把著作当教材用。当然,欢迎学术能人给两个地方各填一表。  如果你想评职称,中初级、副高级、高级除了有各种考试,还要一路与表格扭打。这些表虽然页数不多,但却可以让你填到天昏地暗海枯石烂也未必能填清楚。  如果你想评副教授,就必须先填教务部门备好的表格。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指导硕士研究生了,研究生院是不会让不填表就上任这种事发生的。过几年,评教授、当博导也是一样的流程。如果你想申报项目,文科部门为你提供了校级、省市级、国家级三种选择,每个级别都有适合老、中、青教师的不同选择。此类表格中最重头戏的三项是国家级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下简称“国家社科项目”)、国家级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下简称“教育部项目”)和省市级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下简称“省市级项目”)。事实上,乱战此时才真正打响。除了国家社科项目与教育部项目不可同时申请,省市级项目与上述两类可同时申报。所以,理论上三个等级的项目可以同时申报,且不限申报数量。同时,还有大量企事业单位的项目等着教师们去指导。你可以第一申报人的身份主打某个项目,也可以插一脚方式介入其他教师组织的项目。由于结项时间长短不一,所以很难统计确切的申报情况。目前,某重点高校文科教授以微弱优势领先——一年中同时在18个项目中出镜。  如果你想评优,基本情况同上,文科部门准备了各口径发布的名目纷繁的表格供填报。根据多个文科科研办公室给出的峰值数据,在本次竞争中,某教师以7项申报夺冠。  如果你想当公认的人才,人事部门准备好了“千人计划”、“百人计划”、“长江学者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等供挑选。准确来说,这类表格的量词用“张”实在太过单薄,用“套”才较为合理。  如果你想出国交流,又有短期、中期、长期项目供你选择填报。除了基本的出国情况申报,还有繁琐的准备材料。  如果你想领奖教金(奖学金的教师版),也得第一时间先通过表格与人事部门取得联系。  如果你想向系里引荐新教员,当好合格介绍人的第一步还是填表。  对了,只要你在岗,每年你必须要填的还有学院办公室下发的工作量统计表、人事处下发的年度考核表、文科部门下发的年度学术成果申报表。  据上述不完全统计,如果你什么都不要,那么一年中你只需填3张简单的表格:工作量统计表、年度考核表、年度学术成果申报表。  但如果你相当积极上进,那么你可以同时申报项目、评优、评职称、评职务、出国(境)交流等等,满打满算一年内可以填60份表格。  对于这类平均6天要填一份表的超人,学术界造了个新词献给他们,叫“表格等身”。  历数表格七宗罪说起与这些等身的表格怪兽如何搏斗,下至“青椒”上至博导,都能声声泪地控诉上几句。其中,表格本身的设计缺陷成了最大的“槽点”,导致每次填表更像一场智力与体力的双重比赛。  根据教师们的投诉程度由高至低排列,我们归纳出表格的七宗罪:  “浪费时间”罪主要指填表本身耗时长久,且申报失败后一了百了。  在所有项目申请中,最“值钱”、遭吐槽最多的当属国家社科项目中的重大项目申报。这个项目经费为80万,一般三年结项,只有正高职称可以申报。表格在未填写状态下为18页,根据从各高校文科部门了解的情况,教师们的平均填写页数通常不少于60页,最多的有180余页。除基本信息、经费预算等5页小格填报项,其他均为整页填写,还可无限量附页。保守估算填满一页需1500字,那么教师的平均填报字数超8万字,这么多字在文学界刚好够写一部长篇小说。180页的填报字数近27万字,而现行标准下的硕士论文要求不少于3万字,博士论文要求不少于10万字。  一位今年暑假刚领衔某重大项目申报的教授表示,他们团队劳心劳力填的表格“只有”54页,“和100多页的相比,项目评审总觉得人家做的准备充分咯”。相对于落败的结局,让这位教授更遗憾的是,“浪费了整整一个暑假”。  更让人徒感时光流逝的是,呕心沥血填出来的一打表格,上交后却往往杳无音信。认真填表的教师们觉得,被拒也得给个理由,哪怕弹回来“立意不新”、“论证不充分”几个字也好。一位刚迈上漫漫表格路的“青椒”说,她曾申报教育部某基金项目,虽未通过但两个评审员还是回复几行意见给她,感觉很有益处和帮助。她认为,虽说成千上万份申请筛选到最后50份,还得一一给出答复的工作量挺大,但如果能推广这个机制,给出切实的拒绝理由,“那我们也觉得表格没白填,至少投入的心血不是石沉大海”。  “逼迫造假”罪主要指表格本身含有太多未来元素,在无法成为先知的情况下唯有造假,目前不少此类“假说”已形成模板供灵活套用。  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为例,第四部分“经费预算”要求申请人列出包括资料费、数据采集费、差旅费、设备费、专家咨询费、印刷费等11类开支的明细,甚至还要求写出每年的年度预算。很难想象,仅仅在申报阶段要如何预知将来要买多少书、印多少材料、出多少差、有多少专家可以列席会议……但得益于到位的传承工作,所有申报表的这一页都被煞有其事地填满了。多位申报者表示,对于这一页的填写,不仅会有系内填过的前辈手把手教新人完成,而且可以通过自发地跨学科合作,设计出看起来更合理的预算表,并代代相传。更令人费解的是,如果真实的开销与表上的假设不符,哪怕支出总费用相差无几,申请人也必须再写一张情况说明解释原因。所以为了避免麻烦,申请人只能让现实屈从幻想,达到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境界。一位青年教师说:“简直刚申请到项目,就开始有了花钱的压力。”  在申请出国出境交流时,捏造行程也成了申请者必须掌握的技能。“访问时间达三个月,却要我填这期间每天的日程安排,这是在监视我吗?再说,我还没去怎么知道哪天在干什么?”一位多次去国外访学的教授认为,表格的这项设计实在太荒唐,结果只能假装从第一天到最后一天都“去图书馆看书”,“很多老师都这样填,哪怕明知不是事实,也得说假话,对知识分子真是很大的屈辱。”  在教学方面,填报新课程的教学大纲也靠编造。一位授课二十余年的教授认为,课还没上就要把18个课时每节课讲什么呈报出来,根本不符合教学规律。在她看来,教学一定是根据学生不断调整的,学生感兴趣的或者不理解的部分自然要多讲,“但我很难预知他们的诉求,只能乱写”。  “无处可报”罪主要指有些理应设置在表格中的项目,却在皇皇数十页中找不到一席之地。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课题项目研究人员的劳务费是没有地方填写的。在经费预算中虽然有“劳务费”一项,但实质上只能打给参与研究的学生、助理。不止一位教师千思万思后依然不得其解,为什么在这个打印纸都能被公认为是成本的时代,项目中最重要的人的智慧转化却可以忽视。对此,一位行政人员回应说:“让教师给自己开劳务费,岂不是想开多少就开多少。你没有听说过学术腐败?”有位教授觉得,这就是运用行政手段“把学者当贪官一样管起来”。但讽刺的现状是,由于人们总会千方百计力争自认为应得的部分,所以“学术洗钱”成了圈内公开的秘密。一位教师透露,常见的“洗钱”方式有两种:一是打进几名学生的卡里,再让学生“还”回来;二是在预算表的“印刷费”中做文章,比如和相熟的出版社洽谈方案,对外公开说印数5000份,其实只印500份,多余的印刷费就返还成了劳务费。有位出版社经营部门的工作人员表示,“现在有良心的出版商正以‘抵抗出版结项成果’为荣,很多所谓的学术成果就是学术垃圾。” 再比如,有位教授曾担任国际某项重大赛事的评委,这是国际学术界对他学术能力与水平的认可,按说分量很重,可惜这既不属于学术成就,也不是学术奖项,基本信息中同样没有设置可供填写之处,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不明所以”罪主要指同一表格中出现的几处提问,从字面意思理解是同义反复。  比如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的申报表中,第三部分“课题设计论证”中要求填写“选题价值”,根据填写参考提示,这项要重点填写“具体阐明选题相对于已有研究的独到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但相隔两页之后,同样是在这一部分中,又要求填写“创新之处”,需重点填写“本课题研究在问题选择、学术观点、研究方法、分析工具、文献资料、话语体系等方面的突破、创新或推进之处”。乍看好像是两道题,但仔细一想,“独到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不就是通过各个方面的“突破、创新或推进之处”进行阐释的吗?  难怪不少院校在教师申报国家级和省市级项目前,需要力邀社科院工作人员突击培训“如何填表”。有一位年长的教师表示,当看到细微的差别可以幻化成几道大题时,他这个与文字打交道数十载的人,都不得不再次感叹中国文字的精妙。“如何填表”还得培训培训  “重复填报”罪主要指一些个人基本信息反复申报,行政部门缺乏后台服务意识。  比如姓名、性别、年龄、往期学术成果,这些基本不会变的信息,每次都要重复填写,而婚否这类不知与学术有何搭界的信息也要每次填报。一位执教十余年的教师抱怨,既然学校有一本账,为何不能利用以往填报的信息,生成一份“不用填的已知项”结合“新申报的未知项”的表格?  这位教师说,她所在高校的教学岗位应聘表,要求填写任现职以来承担的教学工作,包含“上课时间”、“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周学时”、“学生人数”、“总学时数”、“学生评教分数”这些项目。想填完这鸿鸿巨制的申请表,无疑是一场记忆力大考验——要知道近几年院系才有了档案数字化的意识,而表格要求的却是供陈过去10年甚至15年的教学、科研经历,很多资料根本不可考。“咱又不是鲁迅那样每天记日记的人,而且关键是在评教授之前又看不到这些表。”她举例道,要填报辅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即使按一年辅导七八篇算,10年至少有70篇,名字不可能记得,还有录入课时数、回忆学生评教分数,更是活见鬼。总之,凭什么要求教师把多年前的这些鸡零狗碎存在深深的脑海里?“咱又不是鲁迅那样每天记日记的人,而且关键是在评教授之前又看不到这些表。”  “遏制创新”罪主要指填表“滚雪球”后遗症,新的研究方向在自我审查时即被扼杀。  在大部分表格中,需要填写申报者“主要学术简历、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积累和贡献”的区域,通常占去一半至全页空白A4纸的篇幅,约19至38行。有位教授认为:“‘学术积累’的空白栏页就像一个隐喻,似乎非得把它全部填满了,才有机会通过申请。”而填满的方式只有一种,就是像积分一样,通过不停申请同一研究领域的项目,累积可填报行数。忠诚度越高,积分就越多,积分的速度也越快。就如同“滚雪球”一般,一些人将这个领域的雪球越滚越大,把那些对此刚刚产生学术兴趣的新手排挤在外。  一位资深教授认为,这极大压抑了做学术最需要的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有位“青椒”直言,原本她对某个新的研究领域感兴趣,也有不少创新之处,但一想到自己的“学术积累”几乎要交白卷,便早早放弃了。  “技术软肋”罪主要指填表时发生文科生难以调和的格式问题,或网申模式的申报渠道经常发生网站瘫痪等让人欲哭无泪的情况。  不少教师抱怨,一些电子版表格,哪怕多填写了一个字就变了格式,得花好长时间才能调到刚好,弄不好只能干瞪眼。“真是微妙到少女一样,马上就发脾气了。”一位教授说,“因为是你求她,不是她求你,她不会动脑筋给你弄好,就是很脆嫩。”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每每此时,她想到唯一可托付的人是文印室阿姨,“她们经手百来份表格,知道不能去动的任何地方”。  有些在线提交的表格也让人抓狂。不但只能手打输入,不可复制粘贴,并且多数不会自动保存,若遭遇网络不畅,就得来回输入好几遍,更是劳煞人。  虽然表格有着这样那样种种弊端,私下吐槽气氛火爆,但自认为百无一用的书生,却很少向上反馈。一位教师说,他曾向学院科研办公室反映要调整表格的几处设置,之后办公人员也曾主动告诉他反映到了学校文科部门,但再上游的“有关部门”对他们来说就像科幻片里NASA的秘密基地一般,知道有这么个地方存在,却没有地图找不到方位。既然申诉没有追溯机制,亦没有反馈机制,终极退路就是搬出“忍辱负重”四个大字调教自己。“我们就是这贱命,”一位青年教师自嘲道,“有表可填说明国家在大力支持我们科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哪有什么钱投给文科啊?”一些内容明显过时的表格,还在正经八百地印发给老师填写。前阵子刚刚填完这张表格的上海某高校“青椒”对小编说:我出生的时候“文革”都结束六年了好不好  表格背后的名利场一位学术水平得到国际国内学界一致公认的教授说,她保持学术上进的秘诀就是:“好多年了,我几乎什么项目都没申请过。”听起来就跟洗头店小哥问你护发的秘诀是什么,你告诉他是因为“从来不办卡”一般异曲同工。  “做学术与做项目是两回事。”这位教授认为,哪怕是最基本的研究路径,两者都是背道而驰的。开展某项学术研究的前提,一定是发现现有的学术理论无法阐释某个现象,继而发现原有理论的空白点,或是找到某个理论被推进的可能性。而现在不少做项目的路径完全相反,就像新闻报道中的专家解读一样,项目申报者发觉一个暂时没有人从理论角度去解释的现象,然后回到故纸堆中找一套已有的理论来证明这个现象发生的合理性。换言之,这只是为现有理论提供一些新的案例,而不是产生新思想、新观点,对理论本身的演进没有起到任何积极作用,教师本人的学术造诣也没有提升。“看上去有很多项目,出了很多研究成果,但对学术的贡献,或者服务社会的效果,都是非常有限的,浪费了国家大量资源。”  由于这位教授同时担任学院内负责科研的行政工作,在目睹了不少填表怪现状后,她用“学术工业化”一词对此进行了概括:所谓学术成果的产生过程就如同工厂流水线一般,研究团队就是车间,团队中的每个人就是工人。  经多位常年为导师打工的博士普及,这类血汗工厂的面貌开始清晰:在学术研究团队中,有“拷贝党”,在填表时专门负责找寻以往表格中可供新表复制粘贴的部分,比如重复的个人信息申报、同样领域的学术理论综述、按比例推算出经费预算经典表的演变版等;有“翻书党”,负责引经据典,找到相关条目做文献综述;有“外包党”,就是代替导师执行项目,有的连结项书都自己填写……线上各人分工明确,协同操作,车间里一派热火朝天。更令人惊叹的是,同一车间中可能还有好几条流水线同时运作,工人们做一会儿这个产品,再做一会儿那个产品,哪个产品的客户要得急就主攻哪个产品。至于成品,相对有责任心的导师会再打磨一番,还有一些就任由研究生的毛坯出厂了。  一名博士表示,从跟导师念硕士至今,“导师”对他而言,更像是“项目带头人”,导师的“培养”则体现在分派项目给他,“好处是让我在执行过程中完成了自我教学,但付出的最大代价,是牺牲了自己真正的学术兴趣点,因为几乎没时间看项目以外的学术书”。他很难想象,表格傍身的导师,到底有多少时间做真正的学术研究。  那么,为什么这类“伪学术研究”根本停不下来?或许可以引用一位北漂中年教师的肺腑之言作答:“表格的背后就是一个名利场。不填表就没有项目做,连带着不能填报评优,结果就是没钱、没名、没地位。”他说,重点高校集中在北京、上海,两地的物价、房价等等都不允许他只把做学问当事业:“已经拖家带口而来,岂能轻易回去?”  另一个驱动力是,学校、学院行政层面的领导,看起来很鼓励教师们为提升院校的学术GDP做出积极贡献。对此,建国以来第一个当了大学校长的美国常春藤毕业生、浙大校长杨卫曾公开表示,一所学校的教师还没有形成很好的研究习惯时,学校从管理上要求教师发表论文,并且是在国际同行认同的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这样可以形成一个整体的驱动力,从统计学的角度上看,论文发表得多就意味着教师花在做研究上的时间更多。在美国,对应这项标准的大学,被杨卫归类为三流大学,“三流学校数论文篇数,二流学校数论文的影响因子,一流学校不对论文发表提要求,而顶尖的大学非常强调教学。”他认为,三流大学要提升,就得要求师生多发表论文。从这个角度看,还在靠数量疲于奔命的国内高校,想要屹立于世界顶尖大学之林真是任重道远。  在国内,不乏能达到杨卫所称“二流学校”水准的教师,他们中的一些正以“一流大学”乃至“顶尖大学”对教授的标准要求自己。有位获得国际学术界认可的教授,最大的爱好是去世界各地访学时买书,而后沉浸于办公室与家里的书山书海研究,做一名安静的美男子多年,不参与任何项目、评优的申报,论文出产量不高,但学术地位无人能撼动。 一位担任重点院校系主任的中年教师,很少参与项目申报,也从不刻意鼓励其他教师申报。他感到,一来表格本身繁琐,导致那些想好好做学术的教师有了抗衡心理,不愿把生命浪费在填表上;二来由于项目评审多为盲审,在无法得知评审委员会组成的情况下,很多清高的教师觉得,“如果评委本人的学术水平、声誉都值得怀疑,我凭什么让他来评审我的项目?”(按:就是!)  但根据对多个文科院系的调研,即使是国内排名前五的重点院校文科院系,保守估计约有40%的教师已沦陷填表泥潭不可自拔。而一些二本院校的教师,已然成了各类项目申请的中坚力量。  如果很多真心做学术的人不愿填申报表,不做项目也不评优,那么,一些填表填到手抽筋,并通过层层“滚雪球”效应最终名利双收的“大师”,究竟有多高的学术水平?真是细思恐极。  法国学者皮埃尔·布尔迪厄曾在《关于电视》一书中写道:“在每个场中,如大学场、史学场等等,根据场的内部价值标准,都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分。一个‘优秀的历史学家’,是一个被优秀的历史学家称为优秀历史学家的人。这必然是一种循环的评价。”  但当下的问题是,有一部分高校教师就是通过申请项目、评优,在社科院、教育部混了脸熟,而后又通过在各类媒体抛头露面,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有了知名度,并动辄被冠以“专家”、“学者”的抬头。  按照布尔迪厄的说法:“当一个并不是数学家的人物有可能介入,对数学家作出评价时,当一个并不被公认为是历史学家(如一个电视史学家)的人物有可能对历史学家作出评价,并被人认可时,就出现了不能自主的因素……这些外界的介入是十分危险的,首先是因为它们可以欺骗外行,而不管怎么说,外行人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因为文化生产者需要听众、观众和读者,读者一多,书就会畅销,通过书的畅销,它们可以作用于出版者,通过出版者,又可以增加它们将来发表作品的可能性。”恰如钱锺书在《围城》里写的:“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  一名教授指出:“按照场域理论来看,就是原本应该独立的学术场、行政场,因为项目的申报、审批搅合在了一起,并勾连得越来越深。”这两大场域的重合部分,就成了“伪学者”和所谓“学术型官员”滋生的温床,他们在各自的场域内成为那些“欺骗外行”,即欺骗公众的“危险的外界”,并通过各种二度消费,将真正的专家和学者推离到距离公众和真相更远的地方。  “我个人可以做到于丹女士提议的淡泊名利。但问题是,做项目的人多不是真正做学术的人,这对于整个国家的学术生态而言,没有任何好处。”一位教授说。  表格恶梦何时了《辞海》上对“制度”的一则定义为:“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公共行政系教授唐亚林认为,日益融入高校教师生活的填表工作属于制度范畴。  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在新书《制度改变中国:制度变革与社会转型》中写道:“制度为什么重要,从根本上说,就是它可以节省交易成本;用比较通俗的话说,就是减少麻烦。”  唐亚林指出:“表格化是通过直观方式体现资金投入或项目运作绩效的最简洁形态。”表格不与人见面,有统计、有规范,这些重要益处正是填表制度能够长存的原因。曾有学校行政领导刚上任时表示要反对行政化、官僚化,提出取消量化评审,遭到文科各院系教师的反对。个中缘由,便是用填表来实现的管理方式固然繁琐,却还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若是代以投票制度,结果可能更不公平,对评选结果有异议,更是无由申诉。一位教授认为,在国内少有“学术共同体”而多为“利益共同体”的当下,靠个人意志做出的决定可能更不具规范。一位多次评审教育部项目的教授透露,每次他担任评委时,都能接到各校熟人打过来要求照顾的电话,影响他的打分。  另外,正如一位行政人员所言:“如果你出去用的是高校教师的身份,拿的是高校争取到的钱,凭什么不填表?”这里就牵涉到填表管理制度的另一面,如今擅自停课,顶着学校授予的名头在外走穴不停、“跑部钱进”的现象不在少数。一位教师感慨,现在相当高比例的老师缺乏自律精神,学校行政部门怎能不对专业名目众多、境遇千差万别的教师进行管理?  随着科技的进步,近年填表制度发生的一大变化是电子化。一位曾任学校文科部门负责人的教师记得,2002年时,由于网络还不发达,校内申报的国家级项目申请表都是“和我一起乘飞机到北京的”。下了飞机,他与另一名男教师“四只手拎着几乎要拖到地面的四大摞表格”,前往相关部门呈报,“真羡慕现在发发邮件就解决问题了”。  但电子化后的问题也旋即出现。唐亚林感到,这十余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对高校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对基础建设、学科发展以及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投入增加,这就需要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考察和比较,以决定是否继续支持的依据以及力度。于是,表格化成了各部门继续获取各类财政资金支持的最佳方式,是体现主管官员政绩的有效载体。而各级行政部门又彼此争权,互不通气,使得原本可以通过整合精简的项目与表格,反而越来越繁杂。一位老教师回忆,表格最初是人工手填一式好几份,后来能电脑打字、能复印,填表好像变方便了,结果搞得既然填表方便了,那么表格多一点、内容烦一点没关系,“一会儿发张这个,一会儿发张那个”。近年来,填表电子化的升级版是填表网络化。这一改变的初衷,是为了方便教师及行政部门的工作。比如,从今年5月6日起,需要报批因公出国(境)的复旦大学师生,只要用校园一卡通账号登录校外事处平台“visa.fudan.edu.cn”进行网上申请,填报完的表格可以直接打印提交审批,通过该网站还能实时查询审批结果。而且,这个系统带有记忆功能,再度申请时,只要用同一账号登录,姓名、性别等基本信息就会弹出,毋需重复填写。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师储丹丹感到,较之以往去外事处程门立雪,这个系统确实大大简化了行政手续。复旦大学外事处出国出境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罗逸伦说,原本中心只接收纸质版申请表时,曾专门设立一个表格内容录入岗位,“但人工操作,再仔细也可能出错”,而且基本每个来交表的人都要问工作人员“什么时候能完成审批”,工作进度容易被耽误。自从这个系统投入应用后,信息正确率有了保障,工作效率也大为提高。  但网络化的弊端也已经凸显,当各部门出于自身利益和管理便利的考量,竞相研制自主信息管理系统,这些分割的信息系统就给填表者带来了重复性劳作之害。一名高校系主任反映,近期学校教务部门要求所有教师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将自己所授课程的介绍、大纲等发布到部门网络平台,如果没按时完成填报,学校行政部门就会通过院系层层催逼到个人,不胜其烦。在大多数教师看来,原本这些内容就已通过电子表格的形式提交过,学校行政部门应该有所备案。他们承认网络化这些内容对提升学校影响力、帮助学生选课等确实有好处,但这类理应由行政为教学服务的事,最后要教师自己去完成填表则是主宾倒置。  有不少教师提议,网络化填表应该搭上“大数据”的顺风车。事实上,最有能力发挥“大数据”功能的国家教育部,至少在十年前就已经搭建好了一个名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系统”的网络申报平台,但诡谲的是,多数教师对此毫不知情。一名院系科研秘书反映,这个网络平台从运行那天起,就给全国所有教师配备了对应的账户与密码,供教师自行登录申报每年的学术论文、著作等学术成果。但事实上,许多学校仅有院系科研秘书获知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每年1至3月,由他们收集全院系教师的学术成果进行统一申报。她感到,即使是为了避免乱报、少报等情况的发生,这个平台也完全可以通过向“中国知网”等商业类学术网站购买服务,完成学术信息的对接。更令她无奈的是,每当教育部要调取某位教师的学术相关情况时,还是会直接与她联系,而不是从库内调取资料,“平台完全没有发挥网络的便利作用”。  “制度是在问题出现的过程中形成和完善的。”樊纲认为,“制度成本太高,往往会导致制度无法实施,甚至导致一种制度流于形式,构不成可信的有效的制度。”就像填表制度的存在虽然必要且合理,但当下一些冗余、荒谬的表格设置,导致填表制度显得越来越好心办坏事,甚至催生出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现在的制表功夫实在不到家。”一位资深教师说,制表者本应掌握最广泛的资料,设计出准备用很久的表格,“但现在制表好像是一件最容易的事,一个科员随便抄一下、参考一下以前的表格就可以了。”“一个普通科员怎么搞得清学术申报的重点?”一名曾担任过多次国家级和省市级项目评委的教授坦言,“表格里有些条目下填了几百甚至几千个字,但我可能一个字都不会看。”  美国杜兰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李志文说,国内公立大学是外行官员管内行学术专家,就是所谓“红管专、外行管内行”。而行政部门官僚化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免责。在没有上级命令或合理晋升体系的促动下,他们没有动力去改进。“对于制表的科员来说,他们是不内行的,不该负责设计表格,他们要做的只是传递、操作。”这位资深教师说,实际上小科员们也被各种申报与考核折腾得团团转,令人心生同情,“应该由召集人也就是组织者来做这件事,通过与教师的沟通、讨论来设计表格,比如什么内容需要多大篇幅、栏目设置必要与否。”还有些文科项目申报表格,则明显是早年理工科项目申报表的演变版。虽然经过十数年的改进,已做出一些调整,但其中一部分内容仍然不符合文科研究规律,甚至不符学术研究的普遍规律。比如,国家社科项目中有一项要求填写“本课题研究在学术思想理论、学科建设发展、资料文献发现利用等方面的预期目标”。一位教授认为,这完全是工科思维——做基础研究而非应用的理科,许多真正重要的成果也不是能规划出来的——“我如果能够预知研究结果,那还研究什么?”  这牵扯出的另一个问题是,究竟该何时填表?这位教授说,目前各类项目的结项期多为三至五年,但正如任何新事物的发明难以预料一般,“你怎么知道什么时候能出研究成果?也许明天就可以,也许三年后才行,也许终其一生都无法得出。”在现有体制下,他认为最简单的改进,就是到项目完成80%的阶段才填表,并取消中期检查表,“这样项目预算表的填报也有据可循”。  再如,多数项目申请表中有一项为填写“选题意义”,要求阐明“独到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一个“和”字令不少研究古文字、古文献等学科的教师感到很难下笔。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历史学家朱维铮生前填写某项目表格时,在对课题“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进行述评的部分,直接写了“无”。冠冕堂皇的还有像“提供了什么理论工具”这样的问题,教师不好留白,只好瞎诌。  说到解决方案,一位系主任指出,“根本方案是减少项目和奖项的申报。”但这一点目前很难实施的原因,是不少高校将评职称、职务与项目、评优的申请情况绑定在一起。比如,好几所重点院校,就将成功申请到国家级、省市级项目的数量,作为评教授、副教授的准入门槛。“申请学术项目本来是个人选择,怎么可以与评职称、职务这些行政体系挂钩?”这位系主任说,“这无异于用行政力量干预教师个人的学术选择。”  一位重点高校的副院长认为,如果能够打破教育部门和国家社科对科研资金的垄断,将现在以项目形式进行二次分配的经费,转换成对教师教学和科研考评的奖金——也就是砍掉这些基金项目,把对科研投入的钱直接变为教师收入,就可以“提高教师薪酬待遇,让大家安心回到书房和教室中去”。  目前,国内部分重点高校已有所改革。比如,根据北京大学的政策,只要达到相应基数——八篇论文、一本著作即可参评教授,六篇论文可以参评副教授,申请项目、评优都不成为考量标准。再如,复旦大学从2011年起对文科教师的职务评审体系调整为“代表作”制度,申请人可以向学院提交1至3篇代表作后,再由学校随机选择5位校外具有较高学术声望的学者匿名作学术评估。运作至今,确实使一部分按现有学术标准难于判别的、真正优秀的文科申请人脱颖而出。一位资深教师感到,相对于狂飙突进的“学术产业”,产业内部的管理并没有跟上,“表格是末端,教育和文化的管理程度非常低下才是大问题”。唐亚林认为,填表本身是对资金或项目的一种管理制度,“只是这种管理制度是非大学老师为本的,而是管理者为本、政绩观为本、争权夺利为本,而且是出于对大学及老师的控制而设计的制度”。  可见,问题不是出在填表这项管理制度的废存上,而是这项制度正变得官僚化。南开大学副校长许京军曾公开提到:“大学的行政人员把服务和管理的功能,简化为单纯的管理。”他认为,大学“去行政化”这个议题归根到底,是“去官僚化”。  实际上,从现行体制来看,尚不太容易改变行政管理岗位的聘用性质,更不太可能改变公办大学在整个社会体系中的性质。“中国的特色就是公办学校性质上都属于事业单位,其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人员管理参照行政系统,在此基础上加上了一些行政的级别,这本质上也是一种事业单位管理。”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几年前就表示,“但是级别往往决定了一个单位的社会地位是怎么样的,级别也是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中一个主要的标准线,框制着很多人的身份和利益。”  蔡达峰认为,行政力量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也即投入或拨款机制,才是改革的核心。“教育从体制上讲也应该是多元的……不要以为只有政府才能办好教育,要给其他想办教育的力量创造良好的机会,在现有的学校体系下让各种学校发挥更大的主动性,才能处理好自己的事务。”  被称为“国内第一所中美合作举办的国际化大学”的上海纽约大学,自2011年筹备以来,已运行了两年多。这所大学作为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可以在此作为一个比较案例。校长俞立中介绍,目前学校有行政管理人员约150人,教师约120名。“美国大学的staff(管理人员)都是多于faculty(教师)的,以充分保障行政管理为教学、科研服务,让教师做教师该做的事。”比如,教师的出差订票、报销、办签证、复印、组织会议等,这些琐事在上海纽约大学都可以由行政管理人员办理,同时,校内的网络管理平台服务学校行政管理的各类事务,“让教师把更多精力用在学生和学术发展上”。  “大学是个非常特殊的学术机构,学校管理是由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两部分组成,各司其职,不能走任何一个极端。”俞立中认为,大学需要行政管理,因为大学不仅是一个学术共同体,而且是一个面向公众的社会组织机构,需要行政部门来实现与社会对接以及内部服务的功能,“不可能什么事情都由教授去做,也不可以把所有事务都纳入学校行政管理范畴内”。  俞立中感到,大学不同于其他社会机构,因为它的核心理念是:学生是学校的中心,教师是办学的主体。大学有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责任,但培养人才是最中心的使命。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要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主体作用,实施学校的学术事务管理。而行政管理要真正支持和保障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这是它区别于企业、行政机关的地方。“这应该是大学本来的模样,我们不能忘记了大学的本质。”  面目狰狞的表格哥斯拉,是目前大学管理与学术项目制度的外衣。在一统的行政体制尚不可能变革的情况下,要各个大学单打独斗干掉这只怪兽,恐怕也不能成功。或许,教育资源向全社会开放、学术资助体系多元化,才会真正激励管理制度的自新。专题()| 表格恶梦订阅我们!请扫上方二维码或点击标题右下蓝色字体“文汇学人”转载本公共号文章请注明出处
觉得不错,分享给更多人看到
文汇学人 微信二维码
分享这篇文章
12月8日 15:37
文汇学人 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好学生表格怎么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