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市帛蒂熙专卖店在那?

荥阳郑氏北祖的七大房系_郑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7,597贴子:
荥阳郑氏北祖的七大房系
后燕时任太子少傅、封济南公的郑豁,有子叫郑温,郑温生了四个儿子:郑涛、郑晔、郑简、郑恬。老大郑涛随魏武帝到甘肃定居,成为“西祖”;老二郑晔定居在古荥阳(今古荥镇),成为“北祖”,当过北魏的建威将军,封南阳公;老三郑简定居京县(今京襄城),成为“南祖”;老四郑恬定居大索(今荥阳城),成为“中祖”。其后经十余世繁衍,北祖发展最大,子孙官位显赫,人丁兴旺。郑晔有七子:白驎、小白、叔夜、洞林、归藏、连山、幼驎(?-492,名羲),号七房郑氏,后裔最蕃。其中第二、四、六、七等房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荣耀异常,是当时荣阳郑氏的代表和象征,其他几房的郑姓人也并没有销声匿迹,他们仍在顽强地发展着,只是地位有所下降罢了。
大房郑白驎,见于史书的二人,《魏书》记载“白驎孙道慓,随郡太守。”《北史》无载,北朝以后更不见其子孙后代的信息,故《新唐书》记载“大房白驎后绝”。其实不确!据清乾隆十六年刻本江苏《包山郑氏宗谱》载:“隋之末有事中原,吾祖讳白麟者,徙于吴之包山”,“白麟南迁始有南郑。(郑)浚之宋开禧()中迁吴之洞庭西角里,郑氏遂占籍于吴中包山,是包山郑氏一世祖。”“包山”,宋代称洞庭镇,得名于当时太湖中洞山和庭山两个小岛,后称西洞庭、洞庭西山,现简称为西山。西山古称包山、林屋山、夫椒山,乃太湖东南部的一个岛屿,主峰缥缈峰,海拔三百三十六点六米,为太湖七十二峰之首,南北长十一公里,东西长十五公里,是中国内湖第一大岛。郑氏在隋代末年从北方南迁到太湖角里定居,繁衍为西山大族,是西山第一个南渡名门望族。郑浚之为南宋初丞相郑清之胞弟,官至秘书郎。郑氏在太湖角里繁衍为西山大族,唐代就出过高官多名,有中书侍郎郑正、青州刺史郑庶、大理寺卿郑鄘、相国郑肃、宣州观察使郑回等,墓均在西山角里东明山、黄泥宫、疃里郑公山等地的郑氏墓地内。北宋哲宗时,郑钊,开封人,以世家应聘尚顺德公主,为驸马都尉,靖康、建炎间,扈跸南迁,卜居吴县洞庭东山,墓在武山,为东山郑氏始祖(其父郑鲁墓在东明山)。谱谓顺德公主乃孟后所出,但《宋史》后妃、公主传均无载。郑氏祖墓主要在角里的东明山和黄泥宫、疃里的郑公山、慈里的花山,宗祠在角里郑泾港东(承德堂,1995年被拆迁移至石公山海灯塔前),现均已废。现在浙江东阳也有大房白驎的后裔。随王潮兄弟入闽的郑琼、郑摄、郑琏三兄弟,是唐武宗宰相郑肃的曾孙,按江苏《包山郑氏宗谱》的记载,他们应是七房郑氏大房白驎的后裔。史载:唐武宗宰相“郑肃,荥阳人。祖烈,父阅,世儒家。”“子洎,咸通中(861—874)累官尚书郎,出为刺史。洎子仁规、仁表,俱有俊才,文翰高逸。……仁规累迁拾遗、补阙、尚书郎、湖州刺史、尚书郎知制诰,正拜中书舍人,卒。”郑仁表,字休范,郑洎次子,咸通九年(868)进士,“擢第后,从杜审权、赵骘为华州、河中掌书记,入为起居郎。仁表文章尤称俊拔,然恃才傲物,人士薄之。自谓门地、人物、文章具美,尝曰:‘天瑞有五色云,人瑞有郑仁表。’刘邺少时,投文於洎,仁表兄弟嗤鄙之。咸通末,邺为宰相,仁表竟贬死南荒。”仁表子郑摄,字官贤,官至宣义郎、朝散大夫。江西省金溪县秀谷镇联乐村院背郑家源于浙江浦江义门郑氏,有清康熙年间建造的人瑞门楼,门联曰“传世人为瑞,承家义作门”,当为纪念祖先郑仁表。 又:史载郑邻(又作少邻)、郑穆、郑亚祖孙三人,“并登进士第”。郑樵在《荥阳谱序》中说:“沧州得系者四世,少邻得系者六世,并失其初。”但和郑肃关系密切的循州刺史郑亚,曾多次请幕僚、著名晚唐诗人李商隐写信给郑肃,信中称郑肃为“十叔相公”。因此,他们很可能都是七房郑氏大房白驎的后裔。浙江浦江郑义门就是白驎后裔,在元代有义门子孙郑文融(一名大和)所辑的《麟溪集》,详细记载了浦江该支白驎世系:郑白驎(五世不仕)→郑师慎→郑怀芬→郑鄑→郑斌卿→郑庶(青州刺史)→郑徽(侍中)→郑鄘(大理寺卿)→郑鱐→郑謩(给事中)→郑回(宣州观察使)→后裔迁歙县、遂安、永嘉、仙居等地。
二房郑小白,名茂,字士达,在北朝共有五代十四人,除郑希儁外全部仕于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唐朝时成为荥阳郑氏的主干房支。郑茂又字小白,中书博士,有胤伯和平城二子。《北史》载“胤伯,有当世器干,孝文纳其女为嫔,位东徐州刺史,卒于鸿胪少卿,谥曰简。子希儁,未官而卒。子道育,武定中,开封太守。……胤伯弟平城,广陵王羽纳其女(郑始容)为妃,位东平原太守。性猜狂使酒,为政贪残。卒,赠南青州刺史。长子伯猷(530-592),博学有文才,早知名。举司州秀才,历太学博士,领殿中御史。……后为尚书外兵郎中,典起居注,以军功赐爵阳武子。节闵帝初,以舅氏超授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领国子祭酒。转护军将军,赐爵武城子。……武定七年,除太常卿。卒,赠骠骑大将军、中书监、兖州刺史。子蕴,太子舍人、阳夏太守。伯猷弟仲衡,武定中仪同开府中郎。仲衡弟辑之(489-537),司徒谘议,齐大宁中以军功赐爵成皋男,位金紫光禄大夫,东济北太守、肥城戍主。卒,赠度支尚书、北豫州刺史。辑之弟怀孝,司徒谘议,齐大宁中仁州刺史。”胤伯弟、骠骑谘议参军荥阳郑平城(486-549)与北魏陇西李氏联姻,娶李晖仪。北魏镇西大将军、沙州牧、敦煌公李宝有六子,二子最为有名:长子李承,荥阳太守;少子李冲,随长兄李承长大,后为北魏尚书仆射(宰相)。
李晖仪即李承女儿。郑平城与李晖仪的长女嫁广陵王元羽,长子郑伯猷历官幽州平北府外兵参军、太学博士、殿中御史、尚书外兵郎中、散骑常侍、平东将军、护军将军、骠骑将军、南青州刺史,“武定七年(549),除太常卿。其年卒,年六十四。赠骠骑大将军、中书监、兖州刺史。”《魏书》有传。该房世系在《新表》中记载甚详,后裔郑曾支系在唐朝时荥阳郑氏中最显,出了八位宰相:有郑珣瑜、郑覃、郑朗、郑余庆、郑从谠、郑昌图、郑延昌、郑涯。在河南省河阴县出土的《仪同大将军临渠二州刺史郑君(道育)之神铭》残碑,记载有郑小白后裔郑道育(530-592)的生卒年月及两子德政、德春的名字。又有《周中大夫行蜀州长史上柱国郑公(知贤)墓志铭并序》记载:“郑知贤,字道鉴,荣阳开封人也。五代祖幼儒,(北)魏吏部尚书;曾祖振,安都太守;祖元轨,缑氏令;父玄巨,新繁令。知贤于圣历元年终于公馆,享年六十有七(632—698)。迁殡于洛阳平阴之原”。全唐文有《荥阳郑府君夫人博陵崔氏合附墓志铭(并序)》:“高祖世斌,皇左司郎中磁、隰二州刺史新郑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曾祖元嘉,皇新都长水县令,袭封新郑县开国男。祖有常,皇吏部常选,袭爵新郑县开国男。烈考探贤,皇卫州昌乐朝城莘县令。府君讳遇(一作恒),字行甫。皇试太常寺协律郎。……女一人,适范是卢损之。嗣子六人:长曰顼,摄汲县丞知县事,早亡。次曰佩,早亡。次曰瑾,次曰玘,次曰璿,次曰琬。”《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元和044》有“唐故太常少卿清河崔公故夫人荥阳郑氏(正)合附墓志”,记载了崔夫人郑正为郑仁恺后裔的身世:“曾祖邠卿,皇朝宋州刺史;大父令諲,颍州司功参军;烈考光绍,江州司士参军。”
2000年9月出土于洛阳市伊川县彭婆镇许营村的唐《郑居中墓志》,现藏洛阳古代艺术馆。志主郑居中(783-837)为依附宰相王播等朝廷显宦而时获升迁的朝廷四品官,生平崇奉道教,晚年的一段经历为好事者演绎为成道升仙故事,饶有趣味。墓志由唐文宗时期声名显赫的礼部侍郎高锴所撰,颇具文学色彩。“居中,字贞位,荥阳人。……皇少府监讳岩之曾孙,皇洛阳令讳汲之孙,皇兴平令赠刑部郎中讳锋之子。”郑岩、郑锋祖孙两人,两唐书皆有载,临河尉郑岩为开元名相张说女婿,将泰山比为丈人的典故就出于此公(唐玄宗来泰山封禅,派宰相张说为封禅使,张说乘机把九品的女婿郑岩带上一齐赴岱。事后按惯例,太尉、司徒、司空三公以下的随行官员都晋升一级。郑岩也连升四级,骤迁五品,赐给大红官服。庆典大会上玄宗知道了,问其故,皆语塞。乐师黄幡绰一语双关地说“此乃泰山之力也。”今泰山有丈人峰),“天宝中仕至绛郡太守”、“终少府监”;郑锋是京兆尹韩皋的仓曹参军,后经其推荐任兴平县令。据墓志所述,郑居中是郑锋的独子,因其父崇道,童年一度入观学道,后还俗。青年时期担任弘文馆校书郎、集贤院校理等文职,后经宰相王播上奏朝廷授郑居中“大理评事、监察御史”官职。在东都洛阳不到一年时间,便回返京师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任职。早朝罢,以官家不备工作午餐,左右补阙等便各自回家,不再上衙署办公了。自武后确立“补阙”之职(685)至唐文宗大和元年(827),相沿140余年公家不管饭的老问题,因郑居中利用人事关系,上白宰府据理力争而终获得解决。大和七年,又得同宗“相国荥阳公”郑覃之助得以升迁,知御史台杂事,时已50岁。一天去造访高锴,中路忽染右足指痛。因脚疼不便动身,在官场上难行日常礼仪而告假,虽擢为京兆少尹(首都长安副市长)而足疾难瘳,因超假免除上任资格。唐代官吏请假制度规定,病假最长不能超过百日,逾期仍无法上班者要解除其官职。病痛之中,得王播季弟兵部尚书襄州刺史王起的青睐,大和八年(834)王起奏请朝廷授郑居中襄汉(今湖北襄阳市)行军司马,为其僚属。由于病足,郑居中以王起为靠山,自为“逍遥”、“偃息”而不甚治事。大和九年(835),王起离职襄州刺史后,郑居中获升迁为中书舍人。而他连续三次上表朝廷,以跛足难行为由,谢绝奉旨就官。朝廷委派接替王起的李翱劝说他抓紧赴长安就任,但他不为所动,遂在当地定居,而足痛逐渐痊愈。开成二年(837)春,他赴洛阳祭扫先人坟墓后,乘便游览洛阳附近的道教名山。他北渡黄河,游览王屋山,这是玄宗朝著名道士司马承祯修道的地方,然后登临洛阳东边的嵩山山脉少室山。此间,他设坛祈祷,应答通灵。四月六日,他下山后到佛教寺院中歇息,却无病而终,享年54岁。在他去世前一个月,开成二年的三月三日,曾在洛阳参加上层官员们的上巳节洛河游乐活动。参加人之一的白居易、刘禹锡,都有诗文记载了这件事。《新表》记载:北祖幼儒孙郑正则有七子,幼子德淹生萨宝果毅(萨宝府内负责军事的官员)行谌;郑行谌生琰、瑾二子;郑琰为历城主簿,生五子,居中曾祖郑岩为次子,官至京兆少尹。但郑岩下只载润、泌二子,不载居中祖父郑汲,显系漏载。又载:比部郎中郑永有四个儿子,“伯邕,金州刺史;仲和,万年尉;叔华,职方郎中;叔清字贻庆,夔州都督;季荣,京兆府士。”《新唐书?卷五十一》载:天宝十五年(756)七月,“肃宗即位,遣御史郑叔清等籍江淮、蜀汉富商右族訾畜,十收其二,谓之率贷。……明年,郑叔清与宰相裴冕建议,以天下用度不充,诸道得召人纳钱,给空名告身,授官勋邑号;度道士僧尼不可胜计;纳钱百千,赐明经出身;商贾助军者,给复。”《通典》卷十一载有至德二年(757)宣谕使侍御史郑叔清的奏文,曰:“准法不合畜奴婢、田宅资财。”《资治通鉴?上元元年(760)》载:六月“京兆尹郑叔清捕私铸钱者。”后因“坐残挚罢”。《金石录》卷九有《唐郑叔清碑》。郑叔清长子郑伸字君舒,贞元十八至二十年(802—804)为鄂岳观察使。
第三房郑叔夜,北朝时共有三代六人,与大房一样只见于《魏书》而不见于《北史》记载,故《新唐书》载“叔夜后无闻”。《魏书》载:“叔夜子伯夏,司徒谘议、东莱太守。卒,赠冠军将军、太常少卿、青州刺史。子(道)忠(475-522),字周子。右军将军、镇远将军。卒,赠平东将军、徐州刺史。(忠)弟豪,长水校尉、东平原太守。伯夏弟谨,字仲恭。琅邪太守。子嵩宾,历尚书郎、员外常侍,稍迁至左光禄大夫。卒。”叔夜《魏书》不载仕宦,而《郑道忠墓志》称其“清静为治,化洽汾榆”,大概为地方微职,故史不书。
第四房郑洞林支在西魏、北周最为繁盛,在北朝共传五代十八人,除洞林、文直仕宦无载、子嘉早卒外,十五人仕于北魏、东魏、西魏、北周。郑洞林有敬叔、士恭二子:郑敬叔为濮阳太守,郑士恭为卫将军、右光禄大夫。郑敬叔有籍、琼、俨三子:长子郑籍字承宗,徐州平东府长史;次子郑琼,史载:“字祖珍,有强干之称。自太尉谘议为范阳太守,治颇有声。卒,赠太常少卿。孝昌中,弟俨宠要,重赠安东将军、青州刺史。琼兄弟雍睦,其诸娣姒亦咸相亲爱,闺门之内有无相通,为时人所称美”;三子郑俨字季然,史载其“容貌壮丽,初为司徒胡国珍行参军,因缘为灵太后所幸,时人未之知也。迁员外散骑侍郎、直后。灵太后废,萧宝夤西征,以俨为开府属。孝昌初,太后反政,俨请使还朝,复见宠待。拜谏议大夫、中书舍人,领尝食典御。昼夜禁中,宠爱尤甚。俨每休沐,太后常遣阉童随侍,俨见其妻,唯得言家事而已。与徐纥俱为舍人。俨以纥有智数,仗为谋主;纥以俨宠幸既盛,倾身承接。共相表里,势动内外。城阳王徽微与之合,当时政令归于俨等。迁通直郎、散骑常侍、平东将军、武卫将军、华林都将、右卫将军、散骑常侍、中军将军、中书令、车骑将军,舍人、常侍如故。肃宗崩,事出仓卒,天下咸言俨计也。尔朱荣举兵向洛,以俨、纥为辞。荣副京师,俨走归乡里。俨从兄仲明先为荥阳太守,至是,俨与仲明欲据郡起众。寻为其部下所杀,与仲明俱传首洛阳。”
郑洞林的玄孙郑译(540-591,字正义)与后来建立隋朝的隋文帝杨坚有同学之旧,并同朝供职。郑译从叔郑文宽所娶之妻平阳公主是周太祖元后之妹。因周太祖元后无出,“太祖令译后之。由是译少为太祖所亲,恒令与诸子游。”至“周武帝时,……拜银青光禄大夫,转左侍上士,……恒侍帝侧。帝命译尚梁安固公主。……为御正下大夫,俄转太子宫尹。”至周宣帝时,“超拜开府、内史下大夫”。北周末年,郑译更拜“柱国、相府长史、内史上大夫”,“兼领天官都府司令,总六府事”,“俄而进位上柱国……”北周宣帝病死时,郑译引杨坚入朝辅政,为其篡夺北周政权铺平了道路。隋朝建立后,郑译成了开国元勋,官至上柱国、岐州刺史,封沛国公。其子郑元璹(?-646,字德芳)是隋代文城郡太守,以城归唐后封太常卿,成为唐太宗麾下的大将军,曾五次出使突厥,不辱使命,坚持民族气节,维护民族尊严。唐太宗有赐郑元璹书:“知公已共可汗结和,遂使边亭息警,烽火不燃。和戎之功,岂唯魏绛,金石之锡,故当非远。”将他比之于苏武、张骞。郑元璹后官至宜州刺史,先封萃国公后袭沛国公。郑译父子为隋唐统一大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而使他的家族也和平度过了改朝换代时的多事之秋。郑译孙、郑元璹子郑杲,唐武则天圣历(698-700)中为天官侍郎;郑译从侄郑善果(572-629)更是鼎鼎大名,善果祖父、郑译父郑孝穆,字道和(一作邕),在北魏末年分裂时跟着魏孝武帝西行入关,卒官于西魏少司空、岐州刺史。善果父亲郑诚虽不是嫡子,亦位列北周的大将军、开封县令,为隋文帝讨伐尉迟迥战死。郑善果9岁袭爵,封开封县公,隋文帝开皇初,改封武德郡公, 14岁为沂州太守,大业(605-618)中迁鲁郡太守。年二十而寡的母亲崔氏性贤明,有节操,博涉书史,通晓治方,常于阁内听其子理事,当则悦,不当则责愧之。故善果励己为清吏,入唐拜太子左庶子、检校内史侍郎,辅佐太子李承乾,封荥阳郡公,历任工部尚书,检校大理卿兼民部尚书,礼、刑二部尚书,正身奉法,甚著劳绩。太宗贞观初,出为岐州刺史,改江州刺史,卒(见《大唐新语》三)
《新唐书?儒学传》记载了郑敬叔八世孙郑钦说的事迹。《全唐文》卷784有“福建观察使郑公(叔则)墓志铭”载:“公讳叔则(721-792),字某,荥阳人。自元魏中书令周小司空金乡文公穆,凡五叶至皇朝遂州刺史孝莱,代以婚姻德义,俱为家法相授。公则遂州之冢子也。……夫人范阳卢氏……生一子曰约,河南府洛阳县主簿。后夫人范阳郡夫人卢氏……生二男一女:纳,前宏文生;绅,右千牛卫备身。”卷785又有其弟郑纳写的“河南府洛阳县主簿郑君(约)墓志铭”载:“郑君讳约(748-794),……皇朝东都留守京兆河南尹福建观察使御史大夫懿公叔则之冢子。”冢子即嫡长子。《唐代墓志汇编?大中126》(下简称《汇编》)“唐故荥阳郑夫人(秀实)墓志”则载:“曾王父孝莱,皇进士及第,累官至遂宁郡守;烈祖讳叔则,河南尹、户部侍郎、东都留守;显考讳约,河南府洛阳县主簿,……娶范阳卢氏,生夫人。”《汇编?大中135》有进士郑埙(为郑珤从父弟)写的“唐故邵州郑使君(珤)墓志铭”:珤字君严(791-854),十一世祖译,隋佐命元勋沛国公;曾祖老(当为“孝”字)莱,遂宁太守;“烈考尝继伯父留守公,以荫补千牛,好学善属词,历守漳、邵、□、淄、夔五州,讳绅。留守公讳叔则,建中贞元之伟人也”,为珤伯祖,东都留守;郑珤历汜水丞、太子中允、凤翔少尹、荣州、邵州刺史等。此出现两郑绅,似为堂兄弟,实有误,属过继,为同一人。近年发现北祖四房郑洞林后代遍布浙江东部诸县市中,为东阳县较早的姓氏之一。
第五房郑归藏,世系为史所不载,但《元和姓纂》和《新表》有载其名,现在出土的几方唐代墓志有称为归藏房之后的,如《汇编•大中100》有卢氏外孙郑嗣恭写的“唐故卢氏(子謩)夫人(郑氏)墓志铭”载:郑氏“十二代祖郑晔事魏为汝阴太守,至十一祖兄弟七人,分为七房,而归藏公乃第五房也。……夫人即归藏公之后,曾祖昭远,仕至坊州刺史;祖晘,越州长史;父僎,宣州溧阳县尉。”《汇编•咸通116》“唐故楚州盯胎县令荥阳郑府君(濆)墓志铭并序”载:“郑濆,字信士,荥阳开封人也。识族望者曰北祖第五房。曾祖晙,宝鼎县主簿;大父绩,永宁县主簿;严考由礼,襄城尉。郑濆以咸通甲午岁十五年终于宋州别业。享年六十有二(813—874)。”《汇编•大和040》“唐右卫仓曹参军崔君荥阳夫人郑氏墓志铭并序”载:“曾祖昭远,官至坊州刺史。坊州生皋,官至越州长史。越州生俭,官至太子通事舍人。夫人(810—831)即舍人之第二女也。”《汇编•大和093》“唐会稽县尉清河崔公(芑)夫人荥阳郑氏墓铭并序”载:“季母实北祖第五房也。祖嵘,皇常州长史;父恪,皇试大理评事、岭南观察推官。” 第六房郑连山有四子。他性严暴,挝挞僮仆,酷过人理,与长子思庆同时为奴所害,断首投马槽下。次子郑彻字思明、三子思和并以武功自効,骁勇善骑射。杀害其父兄的凶奴乘马北逝,郑思明披发率村民驰马穷追,赶到黄河。凶奴骑马投水渡河,思明“止将从放矢,乃自射之,一发而中,落马随流,众人擒执至家,脔而杀之。”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庾信(513—581)撰《周兖州刺史广饶公宇文公(郑常)神道碑》载:“公讳常,字子元,豫州荥阳人也。……祖思庆,建威将军、山阳太守。建威取曹仁之号,可以定名;……考顼,银青、金紫,方于温羡、傅祗;镇南、征东,比于刘弘、荀ダ。”庾信《周大将军上开府广饶公郑常墓志铭》则曰:“考顼,仪同三司、豫州刺史。……(公)大统三年,起义华阳,授永安县开国男。……魏后二年,授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车骑用郭淮之勋,仪同取王沈之贵,公之此授,佥曰得人。进爵广饶县公,邑千户。保定三年,授使持节、都督迁州诸军事、迁州刺史。即总领金州兵马之兵开拓北戎。……上开府,增邑五百户,赐姓宇文。……乃为使持节、都督东徐州诸军事、徐州刺史。寻迁南兖州诸军事、南兖州刺史。……以大象元年(579)薨于州镇,时年六十三。”《周书》和《新表》记载有误,当以墓志铭为准。但《周书》将郑常父子附于《郑伟传》后,说明他们是同宗近支,这一点应该是对的,不像《新表》将其列于南祖。郑思明官至北魏骁骑将军、直合将军,后赠冠军将军、济州刺史。思明子郑先护(?-531)起家外散骑侍郎,以武略见称,是平定刘举等人叛乱,迎北魏庄帝还京复位的功臣。后官至大都督、骠骑将军,去世后追赠为青齐济兖四州都督、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青州刺史。先护子郑伟(514-571)字子直,西魏大统(535—551)中封襄城郡公,官至北周大将军、宜州刺史、华州刺史,去世后追赠本官,加少傅,都督司、豫、洛、相、冀五州诸军事,司州刺史。其后裔在隋代较有声望的还有郑伟的三个儿子:郑大仕、郑大济、郑大志等。郑大仕名权,官至骠骑大将军,郑大济官至蒲阳太守,郑大志为秘书郎。《汇编•证圣015》“大周故承议郎行隆州司功参军郑府君(宏)墓志铭并序”载:“公讳宏,……曾祖大仕,隋任骠骑将军使持节渠州刺史、襄城郡开国公;祖仁基,隋任通事舍人;父玄毅,唐任天官郎中、安北都护府司马;并文雅纵横,风流籍甚。”大仕长子郑仁基,仕隋官至通事舍人。仁基长子郑玄毅,仕唐官至安北都护府司马,次子郑敞官至洛阳县令。玄毅子郑宏,武则天时历任承议郎、隆州司功参军等职。郑敞妻为外戚皇甫氏,生有五子:郑谞、郑青、郑谌(651—734)、郑谔、郑欣(660—735),分别官至洛州刺史、豫州刺史、青州刺史、婺州刺史和开州刺史。大济之子郑乾奖,官至荆州刺史,乾奖之子郑侑为唐中散大夫、淄州司马,《全唐文》卷228有《大唐中散大夫行淄州司马郑府君(侑)神道碑》载:“有子曰博古,曰博雅,曰嘉徵,曰嘉庆,曰嘉重”,其中郑博古官至盐铁司殿中御史,次女郑琼(809—841)为大理评事杨牢妻,有墓志铭。大志之子郑乾瓒为荆州松滋令,乾瓒长子郑孝本(632—698)官至安西都护、沧贝二州刺史,有三子:晖之、倩之、偘之。郑晖之,苏州长史;倩之子郑洵官至监察御史,生五子:锋、錪、镛、鍊、釭。乾瓒次子郑元久为随州刺史,孙郑澍为尚书仓部员外郎。《唐故昭义节度衙前先锋兵马使荥阳郑府君(仲连)墓志铭》记载:“七代祖讳伟府君,后魏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平南将军、广州刺史,袭襄城公。高祖讳玄敏,皇朝散大夫、蕲州长史、司农丞。曾祖讳由古,朝散大夫、河清县令、宣州司马。王父讳广嗣,左司御率府兵曹参军。烈考讳楚卿,杞王府司马,赠殷州刺史。公即殷州府君之长子。……有子四人:长曰揆,试左清道率府兵曹参军、上护军;孟曰振;仲曰授,衙前散将;季曰据。”据《汇编•天宝 239》“大唐故襄阳郡襄阳县令荥阳郑府君(逞)墓志铭并序”载:“公讳逞,字逞,荥阳原武人也。北齐开府仪同三司魏州刺史襄城公伟五代孙,湘阴府君第四子,……嗣子诜、璋、觯”。又《唐故泉州剌史李府君夫人郑氏(700—759)墓志铭》:“曾祖处亮,唐朝蒲州长史。祖昭庆,唐朝岳州湘阴县令。父逞,唐朝襄州襄阳县令。”《汇编•贞元005》“唐赠尚书左仆射嗣曹王(李戢)故妃荥阳郑氏(中)墓志铭并序”和《嗣曹王墓志铭》载:郑中(711—782)字正和,嗣曹王李戢妃,襄城公之曾女;祖文恪,恒州司马;父休睿,彬州司户。又《汇编续集•元和022》“大唐故郑府君(绍方)墓志铭”载:“君讳绍方,字统正,荥阳人也。……七代祖先护,魏中书令□襄城公;由是称襄城公房,挺为着望。高祖乾瓒,皇京兆府金城令,生监察御史、随州刺史元久;随州生皇鸿胪寺丞、赠左赞善大夫景之。赞善生烈考皇尚书仓部员外郎澍。”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撰有郑群墓志铭,铭题“尚书库部郎中郑君墓志铭”曰:“君讳群,字弘之,世为荥阳人。其祖于元魏(北魏的别称,因其统治者拓跋宏改姓元,故称)时,有假封襄城公者,子孙因称以自别。曾祖匡时,晋州霍邑令;祖千寻,彭州九陇丞;父迪,鄂州唐年令,娶河南独孤氏女,生二子。君,其季也,以进士选吏部考功所,试判为上等,授正字。自鄠县尉拜监察御史, ……迁虞部员外郎;……拜复州刺史,迁祠部郎中。会衢州无刺史方选人,君愿行,宰相即以君应诏。治衢五年,复入为库部郎中。行及扬州遇疾,居月余,以长庆元年八月二十四日卒,春秋六十。……”郑群有子退思,该支应为襄城公郑伟后裔。由此可以看出,六房郑氏西魏、北周时名望较高,至隋、唐时担任的多是中级以上的官职,基本上仍然保持了原有的社会地位,并且通过与外戚之家皇甫氏的联姻,保持着较高的声望。又有:《唐冀州阜城令荥阳郑君(潨)墓志铭》由时任成德节度属官的郑灒为其兄撰写,称其家族为“北祖襄成公”之后,“高祖皇驾部郎中府君讳毅,郎中生洛阳令府君讳歆,府君生公之大父河南府寿安县主簿府君讳翰,主簿生公之列考皇大理司直兼穆州桐庐县令府君讳镙,公则府君之第二子也。……以消疾而终,享年卅七。夫人博陵崔氏,有子四人,长曰枢,次曰札……”“北祖襄成公”即郑伟,一作郑暐,郑潨(756—793)等当亦为郑伟之后裔。《唐故荥阳郑氏夫人(恂)墓志铭》由时任知监铁浙西院承务郎、试大理司直兼殿中侍御史的刘略为其妻撰写,称“夫人讳恂,字约礼,荥阳郡襄城公第六房也。祖推金,试太常寺奉礼郎。父测,试太常寺协律。夫人则协律长女也。”
第七房郑氏在北朝时十分显贵,史有明载,更得郑进思(一作敬思,625-675)、郑虔(691-764)、郑愿夫人独孤氏、郑昈、郑宇(708-753)、郑密(714-763)、郑宠(716-765)、郑忠佐(730-796)、郑高(744-805)、郑敬(755-815)、郑鲁、郑绲(800-824)、郑纪(788-841)、郑本柔、郑党五(816-835)、程务忠妻郑氏(637-671)、崔挹妻郑氏(641-705)等十七人的出土墓志记载为证。郑羲(?-492) 字幼麟(或作龄),作为北祖第七房郑氏代表人物之一,早年曾任参军,随殿中尚书元石赴汝南(今属河南)招慰南朝降将常珍奇,以及率军围攻汝阳太守张超,表现出卓越的政治眼光和军事才能,事后因功升为中书侍郎。至延兴元年(471),阳武县(今河南原阳东南)人田智度聚众滋事,州郡无可奈何。郑羲奉命前去安抚,一面宣传政令,晓以祸福,一面悬赏收降,重金招募,旬日之间平息了事态,因功被封为平昌县男,另加官衔鹰杨将军。不久又出任西兖州刺史,在任时举荐的县令郑伯孙、童腾,属官贾德、申灵度等人都为官廉洁,勤恤百姓,使他赢得了举贤任能的名声。他后来官至安东将军、秘书监,封荥阳伯。郑羲长子郑懿(?-510)也是一位以政事见称的人,史称他“涉历经史,善当世事”,是一位造福于民的好官,后官至平东将军、兖州刺史。次子郑道昭(455-516)是北魏尚书仆射(宰相)李冲的长女婿,崇儒敦学,任光、青二州刺史时,“政务宽厚,不任威别,为吏民所爱”。去世后被赠官镇北将军、相州刺史。道昭长子郑严祖东魏孝静帝时任骠骑将军、左光禄大夫、北豫州刺史、鸿胪卿,严祖女郑大车初嫁北魏广平王元悌,后被东魏权臣高欢纳为妃子;严祖子仲礼(?—545)为高欢帐内都督,后因谋逆高欢被杀。道昭孙、敬祖子元礼字文规,少好学爱文藻,有名望,为北齐太子舍人,大象中(580)终于周始州别驾。道昭孙、述祖子元德,多艺术,官琅邪太守。郑元礼侄郑子翻,字灵雀,好文章,为北齐司徒记室参军,齐亡,历周、隋隐居不仕,为人敖诞不拘,深为杨素所重,累征不至,终于家。郑羲晚年,其女郑洛儿为孝文帝嫔妃,成为官高爵显的皇亲国戚。北祖第七房经隋唐仍然世代为官,只不过出任的多是一些中下级官职。如北齐名臣郑述祖(郑道昭三子)之子郑叔武(或作武叔),官至北齐洛州刺史中牟公、银青光禄大夫、北豫州大中正、青光二州刺史,諡平简公。郑叔武子郑道瑗,官至隋宋城令、唐密州高密县令、泗州下邳郡丞、朗州武陵郡丞。郑道瑷子郑怀节,历任唐绛州曲沃县令、舒州江望江县令、扬州六合县令、贝州鄃县令、邢州钜鹿县令、澧州司马,亡故后赠卫州刺史。郑怀节有三子:郑进思、郑镜思、郑远思;有女嫁与朝议郎程务忠为妻,“资孝敬于舅姑,著恭勤于娣姒”。怀节长子郑进思字光启,任邢州巨鹿县令、晋州襄陵县令,赠博州刺史。郑进思夫人权氏,有九子:郑宜尊、郑昂、郑颎、郑绮、郑繇、郑云、郑戎、郑愿、郑游。前四子早于父逝:长子郑宜尊,邠州三水令,赠太子少保,有嗣子郑实,为少府监主簿;次子郑昂,字千里,有嗣子郑俊;三子郑颎,字三明;四子郑绮,有嗣子郑备,为荆州江陵县丞。五子郑繇工五言诗,嗣圣元年登进士第,开元初为岐州长史,累转右拾遗,迁监察御史,后任博州刺史转湖州刺史。郑繇子郑审亦善诗咏,乾元中任袁州刺史。郑审子郑逢,抚王府长史。郑逢子郑薰,字子溥,历宣歙观察使、漳州刺史、太常少卿、吏部侍郎、尚书左丞,后以太子少师致仕;逢女郑本柔嫁华州潼关防御判官、殿中侍御史杨汉公。郑进思第八子郑愿,任金部郎中,坊、亳二州刺史。第九子郑游任晋州临汾县令,赠太常少卿。郑游有四子:郑宇、郑宝、郑密、郑宠,分别官至淮南采访支使、散骑常侍、商州录事参军、尚书库部郎中。长郑宇生两子:郑韬、郑霸;次郑宝生五子:郑敬、郑阳、郑皇、郑易、郑鲁,其中郑敬(字子和)官至朝散大夫、绛州刺史,郑易官至朝散大夫、尚书工部郎中,郑鲁(字子隐)官至右金吾卫仓曹参军。郑鲁有三子一女:长郑绩、次郑绲(早损)、幼郑纁、女曰郑观音。三郑密字慎微,有三子:郑雅、郑弟、郑干。四郑宠也有三子:次子郑正,官至扬州江阳县主簿;三子郑直,官至河南县主薄。郑正子郑纪字龟年,宋州砀山县令;郑纪有二子:长郑总,泗州下邳县尉;次郑特,许州堰城县主簿。怀节次子镜思任秘书郎,郑镜思有四子:长子郑万钧,适唐睿宗第四女永昌公主,拜驸马都尉秘书少监;次子郑虔(691-764)任著作郎、广文馆博士,后贬台州司户参军;三子郑昈任滁州刺史;少子郑曙。郑虔长子郑忠佐为滑州白马县尉,墓志上说:“以贞元十二年十月十三日,迁合窆于洛城南,祔广文先府君之茔,礼也。”因此台州郑虔墓很有可能是衣冠冢。郑昈是大历诗人,曾与王昌龄、崔国辅、王之涣联唱迭和,名动一时,生七子:郑云逵、郑微、郑公逵、郑方逵、郑震、郑文弼、郑安逵。郑云逵任京兆尹、散骑常侍刑部尚书。郑微,终润州司马。郑公逵为侍御史、上柱国、沧景节度参谋。郑方逵,衡州司士参军。郑震,当阳丞。郑文弼,幽州参军。郑安逵,率府仓曹参军。郑怀节第三子郑远思,官至郑州刺史。郑远思子郑【日盖】朝散大夫、易州司马。孙郑济,睦州刺史。元稹母即为睦州刺史郑济次女。《全唐文补遗》第八辑有“唐故郑居士(液)墓志铭”载:“公讳液(723—776),字液,荥阳开封人也。其先周郑武公之后,源流且长,人物不绝。有若东汉大司农康成者,学为人师;有若后魏中书令幼龄者,文为师表。公则幼龄之裔孙也。曾祖奉先,永州治中。祖整仁,同州冯翊主簿。父曒,抱德不士。……有子曰仑,苦节之士。”但不知其出于郑羲(幼龄)何支?
连山 归藏?怎么是周易理学名?
我家谱《著经堂》记载,一世祖为郑絅(郑回),二世祖为郑余庆,三世涵(元贞),八世为郑肃,九世为郑仁表。为北祖郑晔后支。按上表述,应属于北祖大房——白驎一支。我们从安徽歙县地迁至庐江县,我现居住安徽舒城县,在庐江县、桐城市、舒城县,郑姓为一房系下来,(有家谱考证。)上文表述,大房后世不显,不为事实。以下简单介绍大房一支在唐朝情况。 北祖郑晔——四世孙郑幼儒——五世孙郑曾——郑长裕——郑回——郑余庆。长子郑长裕有6个儿子,26个孙子,曾孙以下难计其数。郑长裕的5个世孙中,出了7位宰相,10多位御史大夫等朝官,10多位刺史 节度史。7位宰相是:郑询瑜 郑余庆 郑覃郑朗 郑涯 郑从谠 郑延昌。郑余庆,字居业,荥阳人。唐代政治家、书法家、诗人 祖长裕,官至国子司业,终颍川太守。长裕弟少微,为中书舍人、刑部侍郎。兄弟有名于当时。 父絅,字之明,官至太子舍人。从父郑絪(相宪宗)、郑 緼 (太常少卿)兄承庆,官不显。弟膺甫,官至主客员外郎中、楚怀郑三州刺史。次弟具瞻、羽客、时然,皆官至县令宾佐。 余庆子瀚。(瀚(家谱记载为“涵”))郑瀚之子 郑允谟、郑茂休、郑处诲、郑从谠 (相僖宗)QQ
特上传家谱进行说明:
都是姓郑的
北祖晔生白麟、小白(茂,茂生胤伯)、洞林、叔夜、连山、归藏、幼麟(羲);羲生懿(懿生恭业)、道昭;道昭生严祖、敬祖、述祖、遵祖、顺祖;述祖生元德、叔武;叔武生道瑗;道瑗生怀节;怀节生进思、镜思。进思生繇、游;繇生窦、审;窦生高;审生长子敬、四子鲁等;鲁生次子绲等 。游生宝、宇、宠;宇生密;宠生正(正生纪)、三子直(直生女党五)镜思生虔、曙等三子;虔生忠佐(元老)、彧(野老)、稷(魏老)、恋等,系郭夫人所生,元配王夫人系宰相王方庆之孙女,早亡,去世时年二十五岁,育有二女。
我家族谱:郑当时(汉大司农)——郑韬——郑仲(江都守)——郑房——郑季(官至赵相)——郑奇(河南太守)——郑稚——郑宾(东汉御史中丞)——郑兴(太中大夫)——郑众(汉大司农)——郑安世(未央令)——郑琳(骑都尉)——郑熙(上计掾)——郑浑(将作大匠)——郑崇(荆州刺史)——郑遹——郑随(扶风太守)——郑略(给事黄门侍郎,侍中,尚书)——郑豁(燕太子少傅,济南公)——郑温(后燕太子詹事)——郑晔(北祖,北魏建威将军,汝阴太守)——郑羲 (中书侍郎)——郑道昭(镇北将军、相州刺史,著名书法家)——郑述祖(北齐吏部尚书,著名书画家、音乐家,善琴) ——郑叔武(银青光禄大夫、北豫州大中正、青光二州刺史)——郑道瑗(朗州武陵郡丞)——郑怀节(庄,澧州司马)——郑镜思(瑶,皇秘书郎,赠主客郎中、秘书少监)——郑万钧(尚代国公主,驸马——子郑潜曜,尚临晋公主,驸马都尉)、郑昈、郑曙、郑虔(协律郎,广文馆博士,有诗、书、画三绝之称,安史之乱后贬为台州司户参军)——忠佐(元老) 、彧(野老)、稷(魏老) 、恋;郑虔——郑彧——郑策(讳瓘)——郑烈——郑延(太守)——郑英(员外郎)——郑璋(兄弟郑璟、郑珂)——郑生——郑崇——郑革——郑古(兄弟郑方、郑安、郑遥)——郑参——郑时——郑迹(兄弟郑兴)——郑良——郑在(兄弟郑集)——郑补——郑略(进士)——郑因(兄弟郑安)——郑丰——郑闲——郑谆——郑弼——郑珩(从侍郎,兄弟郑琦)——郑笃(大理寺评事,兄弟郑敏、郑卮)——郑湜(兄弟郑滔、郑宗、郑丸)——郑启(兄弟郑所、郑深、郑肇)——郑之瑞(兄弟郑之珍、郑之盛,郑之珍入继郑肇)——郑汶(兄弟郑汾)——郑龠(兄弟郑简)——郑文浒——郑维明(高枧始迁祖,生五子,分仁义礼智信五房,仁房祖公大、义房祖仁大、礼房祖可大、智房祖有大、信房祖亦大)——郑有大(智房祖)——。。。。。。
有谁知道库部郎中郑群的曾祖的父亲是谁?群的后裔有哪些?
襄阳公郑伟世系下,郑谌有六子,元一、贞一、太一、志一、兴一、今一;谁可知道这六人的字名号?及年份史传?
您能帮我考证晔公(北祖)之长子白麟之后至郑畋,郑畋至郑居中,郑居中至珍州郑昌孙的八个以虎字头为名字的八子分八省,其中分至江西再迁至云南省的支系鼻祖两弟兄:郑松林和郑兆林的世系资料吗
我们著经堂一世祖貌似就是郑回,唐代的,到我这辈已经六十二世了。
北宋哲宗时,郑钊,开封人,以世家应聘尚顺德公主,为驸马都尉,靖康、建炎间,扈跸南迁,卜居吴县洞庭东山,墓在武山,为东山郑氏始祖(其父郑鲁墓在东明山)。谱谓顺德公主乃孟后所出,但《宋史》后妃、公主传均无载。==============顺德公主(帝姬)是宋徽宗之女,宋哲宗的侄女,而非宋哲宗亲女。宋哲宗和孟皇后的女儿叫福庆公主,早死。
七房白麟好多子孫
深圳鄭氏南莆祖五大房
旧五代史卷九十三记载:李专美之远祖本出姑臧大房,与清河小房崔氏、北祖第二房卢氏、昭国郑氏为四望族,皆不以才行相尚,不以轩冕为贵,虽布衣徒步,视公卿蔑如也。男女婚嫁,不杂他姓,欲聘其族,厚赠金帛始许焉。唐太宗曾降诏以戒其弊风,终莫能改。其间有未达者,必曰:“姓崔、卢、李、郑了,余复何求耶!”其远者,则邈在天表,敻若千里,人罕造其门,浮薄自大,皆此类也。唯专美未尝以氏族形于口吻,见寒素士大夫,恒恂恂如也,人以此多之。
高门士族存在着显赫房支更替现象,荥阳郑氏南北朝时以郑義即北祖第六房人物最多,到唐代则是第二房郑胤伯之后显赫了。清河崔氏南北朝崔浩一支灭门,大房人物多,后期青州房赶上,唐代则以小房为清流。赵郡李氏东祖人物最多,唐代南祖西祖也各有代表,视进士科轻薄的荥阳郑覃好友李德裕即为西祖之后。陇西李氏则一直都是姑臧房称为阀阅(有别于唐宗室),郑平城所娶即是该支,人物有李商隐,南史北史作者李延寿,大历诗人李益。
《资治通鉴》卷一四○齐明帝建武三年(496年),北魏太和二十年)春正月条: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连,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时赵郡李氏,人物尤多,各胜家风,故世言高华者,以五姓为首。
各位宗亲,现已成立山西郑氏寻根群-微信群,有祖籍与山西郑氏有关郑氏族人联系我加群,共同探讨家族渊源,期待宗亲加入 微信号:helin-ren QQ: 加入备注姓名-祖籍地 谢谢!
山东日照郑氏也是北祖后裔有谱碑为证,希望北祖后裔加强联系
山东日照郑氏也是北祖后裔有谱碑为证,希望北祖后裔加强联系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荥阳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