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数字资产 发展银行发展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重磅消息】数字资产已经获得了超常规的发展,未来趋势好好把握!
我的图书馆
【重磅消息】数字资产已经获得了超常规的发展,未来趋势好好把握!
8年,数字资产创造一个神话——价格上涨近300万倍,国内价格一度突破2万元。在这场神话中,不同的人看到了不同的故事。投机者看到了赚钱的机会,技术极客看到了改变未来的技术,传统金融机构则或许看到了一个不断成长的幽灵……今天,星河研究院谈点轻松的内容,介绍一下电子支付 &数字资产与区块链技术。它们真的能重塑世界经济吗?看完这篇文章之后,希望你能得到自己的答案。提到电子支付行业,我们最先想到的要么是支付宝要么是微信。其实,在这两个巨头背后,还有两个一直困扰研究员的问题,同时也是真正显示电子支付行业「野心」的问题:一是如何不通过权威的第三方,便可在有需求的双方之间进行在线转账;二是如何能够在进行电子转账的同时记录付款信息,避免重复支付并确保资金安全。两个问题的解决,意味着将有一套独立的电子货币体系,基本跟现在的银行体系就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了。数字资产本质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个人对个人的电子货币体系。这种电子钞票没有资产抵押物,并且它允许不经过央行、银行等清算与托管机构即可发行、流通,交易与资产数据存储在世界上每一个连接互联网的角落。当数字资产发行后,她们将会被如何使用,以及是用在什么场合中呢?数字资产的交易就像股票、债券和货币一样需要在交易所交易,也可以当作交换服务或货物的货币使用。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官方宣布接受数字资产为合法流通货币的国家,随着日本将数字资产视为货币,预计接受数字资产作为购买商品及服务的通货的供应商和商人的数量,将会从1000家增长至10万家。这样牛的技术和可能「颠覆世界」的产品,自从出现以来就获得了极大的关注,身价不断暴涨。目前数字资产的投资者、爱好者,包括部分商业人士甚至是金融机构等群体数量已经非常庞大。最关键的是,伴随着它的发展,最初设想的两种功能已经逐步实现并完善,其中能否作为等价的电子货币这一设想已经得到证实。看到电子货币鼻祖这么火而且并没有死在沙滩上,于是有数千种数字资产被设计出来,并普遍保持价值的上升。数字资产的价值地基:区块链最后,我们再来说一下数字资产的价值地基——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是一种不可破坏的数字分类账本,它可以被设定为不仅记录金融交易情况,还可以记录几乎所有具有价值的信息而不担心被篡改。与邮件促进了信息的沟通类似,区块链帮助了财富的转移。区块链技术正在快速探索并部署的领域包括资本市场,金融服务,支付和汇款,衍生品交易,征信管理,政府治理,分享经济,供应链,审计,股票交易,物联网,保险医疗保健等等众多环节。数字资产已经获得了超常规的发展速度,未来数字资产对以资产或主权信用为后盾的传统货币体系的冲击究竟有多大依然难以预料。但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价值已经无需赘言。可以预见的是隐藏于数字资产华丽身影中的区块链技术将会与传统的金融业很好的结合,未来货币的交易、金融资产的交易与转移,包括个人信用的记录都将依赖于区块链技术所带来的安全保护,或许区块链将会是伴随传统金融体系向着未知的数字化货币金融体系过度的“幽灵”。关注我们了解更多!!!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数字资产对普通民众有哪些影响?
集团业务涵盖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全球开放产品平台、互联网金融四大板块,产品范围覆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私募房地产基金、公募基金、类固定收益等全市场,包含人民币、美元两条产品线,为高净值客户提供全权委托、资产配置、高端教育、高端保险、融资租赁等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
来源:中视财经频道(ID:xiaojunxiu98)
声明: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诺亚观点
&&&&小诺领读
自古时出现货币以来,社会上流传的货币形式变了一波又一波。从贝壳、石器、铁器到后来的金、银、铜币,再到现代的纸币、电子货币,每一次变化,都代表着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技术都有了重大的变革。
此次传出央行要发行数字货币的消息,也并不难让普通民众接受,毕竟每一次货币形式的变化,都方便了大家的生活。
那么,数字货币对普通民众的影响又有哪些呢?
首先跟大家提个醒,所谓的数字货币,并不是我们现在使用微信或支付宝支付的电子货币。
数字货币与电子货币有本质的区别。电子货币无太大的技术含量,仅仅是一种使用方式的转变。
然而数字货币是完全改变系统,直接改变货币供给和管理方式的,本质是人民币的数字化,是复杂算法产生的一段数据,但基于区块链和加密技术,使其具有唯一性。
影响一:货币的安全性
目前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货币的安全性是最大的隐患。
比如社会上经常出现的电信诈骗、电子银行账号窃取、偷盗勒索等各类案件,让大家时时都在担心自己的钱几分钟之内就变成了别人的。
数字货币的出现就解决了这一问题,它让每一笔钱都实现了可追踪。这是因为数字货币具有网络数据包的主要特征。
这类数据包由数据码和标识码组成,数据码就是我们需要传送的内容,而标识码则指明了该数据包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等属性。
想想看,如果你的钱莫名其妙被黑客转走了,您还能查到它被转到哪里,这样一来,追讨回来就会方便多了。
数字货币的“留痕”和“可追踪性”会减少黑客或者诈骗分子的窃取案件发生。
然而没有哪个技术绝对不能破解,只是破解的难度不同。
所以,数字货币基于区块链技术、加密技术等先进的数字技术只能让其相对比较安全可靠,但也有风险。
目前各类互联网公司的加密技术也在逐渐升级,金万维研发的私有云平台能够让管理数据更安全,连接类工具也让数据访问更加安全便捷。
未来或许有更新的技术,助力数字货币顺利发行。
影响二:使用的便利性
近年来,微信、支付宝等支付转账方式的快速发展,已经让电子货币取代了纸质货币,朝着货币的无纸化趋势发展。
然而这种电子化依然无法摆脱中央结算系统,无法在国际市场产生竞争优势和高于美元的信任度。
这对于普通民众就意味着如果被要求必须支付宝支付,而此时你的钱在微信里,你就必须让你的钱从一个支付平台转移到另一个支付平台来完成付款,显然这很麻烦。
而数字货币的分布式区块链支付技术,能够完整地纪录所有交易和所有去向,不依赖于单一的交易平台,无法篡改。
如此看来数字货币不仅极大地方便了普通民众,对央行也有直接好处,如节约纸币发行、流通、结算成本,增强央行对于资金的掌控能力。
2016年11月,央行成立数字货币研究院,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使用到这种货币,这不仅对于金融业是一场变革,也是对电商、互联网等各行各业普通民众的一次重大转变。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数字资产的真相 - 美篇
/&&&&数字资产的真相
扫码分享到微信
数字资产的真相
阅读 15367
资产无处不在。你的工厂、你的农场、你的房产、你的汽车、你在银行里的存款以及你购买的基金、保险、黄金等等统统是你的资产。你的生命体、你的信誉、你的教育、你的技术、你在朋友圈的言论,你在SoLoMo超买的网购记录,都可以是你的资产。
数字资产通俗讲就是被数字化的资产。要弄明白数字资产又要先弄明白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是一种互联网大数据登记、存储和流通技术,它的特点是去中心化、点对点传输、并列式存储、网格化计算、无法被修改。
数字化是数字资产登记、储存和流通的形式,数字资产的特征描述被放置在区块的header部分,并且用时间戳盖作为证明。在区块的body部分储存的是此数字资产的流通信息。并且所有的流通数据不可以篡改,永远可查。流通时的价格,交易主体都清晰可查。
从以上的描述可以看出,数字资产属于互联网经济范畴。传统经济里的基金、股权、银行卡等不是数字资产,银行卡、微信支付等最多只能叫做电子货币。
IT经济也不是互联网经济。许多搞IT的都自称是从事互联网专业的。其实,互联网才刚刚开始。互联网的本质是人类心智的链接,是互联网背后的互联网。
只有互联网经济时代才有数字资产,为什么要走进互联网经济时代?是因为目前传统经济发展的逻辑,经济的规律。因为大家已经感受到传统市场失灵,接下来是资本失灵,它已经很难再扩张。资本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四种形态。现在产能过剩就是产业资本玩不转了;商业资本是品牌模式终端营销广告这些经营在收缩,表明商业资本在失效;金融资本是你拥有多少股权能拿多少贷款能调动多少资金,现在资金找不到出路,说明金融资本也失效了;社会资本就是掌握社会制度、规则、结构形成政策补贴减税免税等,现在这些作用也不明显了。政府提倡互联网,互联网是虚拟的,它跟机制相关跟规则无关。它的经济形态跟传统有什么不同?互联网资本形态是去中心化的,一切资源社会财富终究变成数字资产。互联网时代没有数字资产相当于工业时代没有信用,未来一定是生活在数字时代。
互联网经济要求企业家要具有转型升级为社会型企业家的眼光和能力,特别是要具有将自己的资产数字化的能力,只有数字化的资产才能在互联网上流通运行。同时能否创造智能资产,是你能否调配社会资源的能力基础。因为互联网思维的一个特征就是让全世界为你打工,而你不用付一分钱工资。
说到这里,要回头想一下我们说了些什么?以上我只是想告诉大家,不是什么都是数字资产,只有互联网经济范畴中用区块链技术数字化并在互联网里面流通运行的资产才是数字资产。未来一切资产都将变成数字资产,但当下的资产大多数仍是传统资产,并不是数字资产。因为数字资产具有边际成本递减、边际效用递增,能够在信用体系内闭环流通创造新的价值,所以目前以数字资产名义的各种庞氏骗局泛滥成灾。接下来我为大家继续剖析数字资产的真相。
首先,数字资产是一种效用,衪并非一定是资产的本身、全部。举几个例子来解读,大家就明白了。比如你的林场加入了一个互联网养殖项目,你已经种植了铁山楂果树,这一部分是你的私有资产,并没有加入互联网养殖项目,就不是这一项目的数字资产。你只是提供了林场的那部分你并没有利用的养殖功能给了互联网养殖项目,所以,只有林场的养殖效用才是互联网养殖项目的数字资产。又如我们的私家车加入的的打车,也不是车子的全部价值是的的打车平台的数字资产,因为的的打车平台并没有要求拥有车子的所有权、使用权、支配权,祂只是利用了你车子的剩余乘载能力,所以只有剩余乘载的那部分效用才是的的打车平台的数字资产。只有把你的林场或你的车辆的全部效用都加入到互联网项目,林场和车辆的全部资产才属于数字资产。
数字资产属于互联网经济范畴,祂具有自身的特有基因:
1,数字资产是作为一种流以自洽的形式构建成一个社会型互联网项目或者叫池。在这个项目里数字资产表现为三种形式:极客构建生态系统,表现为智能资产,祂为项目的供给方和需求方提供廉价的对接信息流和信用流;创客用数字资产的形式为威客提供服务流;威客用数字资产的形式为创客提供资金流。产业互联网正是由无数各种各样的流自洽构成的池。
2,数字资产的价格和价值必须分离。数字资产是在互联网上构建项目或系统来流通运行。互联网因为去中心化,必然导致互联网项目打破原来边际,产生瞬间爆发、野蛮生长的效果。而且因为边际成本降低甚至为零成本,导致数字资产的价格降低甚至为零,而价值因为边际效用增加而增加,从而实现其价格和价值相互分离。所以有专家分析互联网时代有可能成为零成本时代或者叫做免费时代。
3,数字资产是一种隐形资源或者存量资产。互联网经济一定是从传统经济的边界外开始,它不会参与传统经济的竞争,互联网经济的竞争一定是系统的竞争。互联网时代数字资产是通过互联网生态系统零成本释放的各种社会隐形资源和存量资产,从而改善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通过建立各种新的机制,履盖传统经济的各种痛点,使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所以,数字资产是一种具有思维、具有基因的资产,祂的流通运行将发挥社会治理机制的作用,祂将为互联网时代构建新的信用体系和价值体系。【回归本源】支付对银行的意义
【回归本源】支付对银行的意义
来源:金卡生活
核心提示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总资产占整个金融业比例在80%以上,拥有最为广泛的分支渠道和客户基础,是金融服务实体的主力。前期银行业创新业务眼花缭乱的银行业,也在积极探索回归本源的做法。
  目前,金融严监管还在持续,监管层重点整顿前期行业内的一些乱象。其中,金融要回归本源,支持实体,是一项根本性、原则性的要求,被屡屡提及。因此,各个金融子板块均有必要考虑什么是自己的本源,如何回归本源等现实问题。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总资产占整个金融业比例在80%以上,拥有最为广泛的分支渠道和客户基础,是金融服务实体的主力。前期银行业创新业务眼花缭乱的银行业,也在积极探索回归本源的做法。  
  “商—汇—存—贷”演进  
  传统上,银行主要业务被总结为“存贷汇”,“存”即存款,“贷”即贷款,“汇”即汇款结算等。如今,随着业务品种增加,“存”已经泛指各种负债业务,“贷”则是各种资产或放款业务,而“汇”更加包罗万象,甚至可以包括各种服务性的中间业务。因此,广义“存贷汇”依然是银行的主要业务。但“存贷汇”只是描述了银行的业务品种,还没有真正触及它的本源。其本源,静态地看,要求银行的所有“存贷汇”业务必须围绕合理客户需求来开展,不能“脱实向虚”。比如,用这些业务去支持一些不合理的金融服务需求。放款等业务除考虑经济原则外,还要考虑“合理性”,这种要求目前已被广泛接受。  
  然后,从业务发展历史进程上,动态地看,能够更进一步了解银行业务的本源。历史上看,“存贷汇”三大类中,银行最早其实是起源于“汇”,而不是现在业务占比更高的“存”或“贷”。不管是欧洲近代银行业的起源,还是我国近代票号、钱庄的起源,其最初的起点均是汇兑业务。
  票号应运而生,主要业务是汇兑  
  以我国山西票号为例。明末清初,我国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山西商人外出经商,逐渐地,商品交换的地理范围扩大,白银运送不便,劫夺时有发生。在此情况下,票号应运而生,主要业务是汇兑。而最早经营这类业务的票号,却大多是从事其他商品贸易的非金融企业,比如茶庄、颜料庄、绸缎庄等。它们在各地有分销网络和资金积累,具备从事汇兑业务的先天条件。票号开具钱票,起先用于汇兑,避免长途运送白银的麻烦和风险,其后有信誉优异的钱票被直接用于流通,货币职能加大,已经有了信用货币或贵金属货币的代币的特征。而其他客户需要资金时,票号则有实力给予放款,收取利息。以上仅为大致演进情况,现实中的情况还更复杂一些。  
  从这一演进过程来看,商业贸易是最初的起点,而后基于商贸网络开始为客户提供汇兑服务,因此“汇”最早出现。紧接着,在此基础上,慢慢才有了“存”和“贷”。欧洲的近代银行起源,也是类似,即商人在意大利贸易口岸从事货币汇兑服务。
  欧洲的近代银行起源,也是类似,即商人在意大利贸易口岸从事货币汇兑服务。  
  我们将这一过程划分为几个关键节点。
  一是商贸企业的网点渠道和资金实力,是提供汇兑服务的前提。早原始的汇兑服务,其实是一次“对敲”:客户在商号的某分号(网点)存入货币(比如白银),领取钱票,然后到达遥远的外地之后,到该商号的当地分号,交付钱票,换回货币。现代银行的同行汇兑,本质依然是此原理。这一节点的关键,是商号长期从事商贸业之后形成的网点渠道和资金实力,以及商业信用(该客户能够相信在异地分号能取回货币)。  
  二是一旦钱票的信用受到众人认可,那么客户拿着这钱票,已无换回货币的必要,直接拿它用于支付即可。文献确实也记载了,当时山西一些信誉优异的票号的钱票,确实被民间直接用于支付,不是非得取回货币用于支付。于是存款业务诞生,这一节点的关键,是商号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优异的商誉。  
  三是若有客户需要资金周转,票号信任其还款能力和意愿,则可放款收息。于是,贷款业务诞生。这一节点的关键,是票号在此前的“商”“汇”“存”等业务经营中,具备了对客户的充分认识,了解其经营情况和其他信息(包括人品、才干等非书面信息),因此能够相对可靠地把握其还款能力和意愿。于是,票号便可以借给客户一笔货币(白银),即产生了“贷”业务。但是,这里还有一个细节,即,如果该票号的钱票信用很好,已经能够履行支付职能,那么它也不需要借给客户真实的货币(即本位币),而只需要借给他一张本票号的钱票,让他拿这个去花即可,将来也偿还钱票。这时,不完全准备的信用货币(即钱票的开具不是100%有对应的真实本位币的)便诞生了,这一制度是现代银行业的主流做法。  
  从“商—汇—存—贷”业务演进过程中,能够生动地反映现代银行业的起源,同时也已经大致反映了现代银行业的逻辑。  
  时代在变,逻辑未变  
  随着时代变迁和技术进步,人类从事商业贸易、金融业务的技术手段日新月异,但是,本质上却依然延续上述逻辑。2000年以后,我国电子商务开始盛行,最终,用了很短几年时间,把上述演进的进程,重演了一遍。  
  我国电子商务出现于2000年前后,早年以B2C为主,而后出现C2C平台,2003年淘宝成立,把C2C模式加大推广。这一种借助新的互联网技术的商贸业务。
  但其中和古时的商人一样,起初的支付并不方便,主要存在信任问题。当时通行的远程支付方式主要是银行或邮政汇款,早期C2C平台尚未接入网银支付。但是汇款方式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买方若先汇款,则承受一定风险,钱货两空。因此,支付难题不解决,直接制约了C2C的发展。为此,淘宝推出支付宝服务,即买方先将款项支付给中介(支付宝),中介保管钱款,通知卖方发货,买方收到货物确认无误后通知中介将款项交付给卖方。这一做法较好解决了C2C交易中的信任问题。  
  支付解决后,C2C交易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淘宝及其他交易平台的交易量快速上升,成效显著。其后,阿里巴巴(后来成立的蚂蚁金服)发现,交易中留存在账户中的资金较多,有点类似“存款”业务。监管层也关注资金安全,因此给予严格监管。同时留存下来的除了资金,还有客户的交易和其他信息,有助于判断这一客户的行为习惯和风险情况,于是,放款业务应运而生。蚂蚁金服旗下成立了小贷公司,开始在互联网上开展小贷业务,可能是我国最早的线上放款操作。  
  当然,由于监管因素的存在,整个演进过程与自然演进的案例有所差异,蚂蚁金服没有自己成为一家金融公司,而是按照监管要求,另外设立符合监管标准的金融业务组织(包括银行、小贷公司等)。但是,上述“商—汇—存—贷”业务演进的逻辑依然十分清晰。
  银行脱离本源之“苦”  
  无论是票号案例,还是电子商务案例,均印证了“商—汇—存—贷”业务演进过程,其背后反映的是商品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信用流等变量在市场环境下的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客观发展规律,即以商品流(物流)带动资金流和信息流,最后形成信用流(图1)。因此,掌握前期商品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非常关键。如果没有人为干预,上述逻辑一般情况下均能成立。 
  图1 “商—汇—存—贷”业务演进折射商品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信用流有机结合
制图 | 王剑
  但是,我国现代银行制度,却是直接继承于近代西方银行制度,即清末开埠后西方近现代银行登陆我国开展经营,内资也参照其模式开办了银行,然后逐步发展。建国后,人民政府接收改组大部分原有银行,同时也新建一些银行,经过卓绝的发展改革历程,最终形成了目前我国的银行体系。换言之,这一进程基本上直接引进相对成型的银行体系,几乎是一步到位引进了“成品”,布局了“存”“贷”“汇”业务品种,没有完整地历经“商—汇—存—贷”业务演进过程,因此在日常经营和直观印象中,很多人士容易有意无意忽视或脱离这一背后的客观逻辑,甚至包括银行业内部的从业人士。  
  最终,客观规律却展现出强大生命力,脱离逻辑所带来的问题,却已经浮现。在过去几年的银行业“大创新”中,有不少银行反逻辑行事,不注意挖掘商品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不重视汇兑等业务,不重视客户基础和业务基础,急功近利,直接从信用流起步,大搞同业、空转套利等业务,负债端也更加依赖批发资金,比如同业负债等。当然,并不是说这些业务有天然原罪,这些业务本身没有“罪”,从金融学原理而言,套利本身也是提高市场效率的手段,无可厚非。但是,脱离了基础,而大搞这些业务,最终动摇了自己经营的根基。  
  2017年3月开始,监管层启动了“三三四十”(即“三违反”:违法、违规、违章;“三套利”: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四不当”:不当创新、不当交易、不当激励、不当收费;“十乱象”:股权和对外投资、机构及高管、规章制度、业务、产品、人员行为、行业廉洁风险、监管履职、内外勾结违法、涉及非法金融活动10个方面市场乱象)大检查,宣告了本轮监管大幕拉开,此后各项措施不断出台。今后,严监管常态化,银行在同业、理财等业务上“耍花招”的空间越来越小,惩处越来越重。 
  这时,逻辑开始体现坚韧的影响,早年没有潜在打造客户基础、业务基础的银行,在经营上开始面临巨大的压力。主要体现在诸多方面。  
  一是负债(尤其是存款)压力巨大。在现阶段,利率市场化改革仍在推进,居民的储蓄存款往理财、资管产品分流的趋势依然存在。当然,投资资管产品并不会让存款消失,而是把储蓄存款转移为投资标的物的存款,主要是企业存款和同业存款,银行负债成本上升。但是,按照西方经验,用于日常支付结算的结算存款受到的影响小,大部分依然会留在银行体系,并且对利率极不敏感,能够接受低利率,因此是对银行最为有利的负债品种。而大量结算存款的获取,则依靠银行对客户的长期耕耘,利用自身的网点、产品、服务等优势,为客户提供优质、全面的日常服务,包括结算、汇兑、理财等,以此来积累大量稳定的客户,从而留下可观的结算存款。  
  这种做法是符合银行本源逻辑的,但在过去几年中,部分银行高度倚赖同业、投资、资管等手段去组织存款。比如,发放同业投资,然后让客户回存,或者通过资管产品组织存款。根基不牢,时至今日,存款压力巨大。2017年大监管启动以来,业内存款形势有所分化,客户基础扎实的银行存款压力相对小,大型银行的存款市占率开始回升(图2)。而客户基础不扎实的部分银行开始提高价格手段揽存,有存款战之苗头,被监管层所关注。
  图2 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存款市占率
来源 | 部分商业银行 制图 | 王剑  
  二是贷款业务压力也将出现。贷款毫无疑问被认为是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却因此被当成银行的“主营业务”。但是,贷款业务中需要对客户进行风险定价,以合理成本完成客户信用风险的评估,从而设计授信方案,制定利率等关键决策。而风险定价工作又需要充分掌握客户信息,除主动调研客户外,日常通过存款业务、中间业务的开展,是获取客户信息的最佳手段。因此,“汇—存—贷”之间环环相扣。但是,在过去的一些银行业务实践中,有些银行拼命营销最优质的客户群体,相互之间用价格或其他手段进行低层次竞争,或者只看重抵押担保等第二还款来源,却疏于对客户本身的风险分析;或者干脆就重点发展同业投资等非信贷业务。这些倾向,最后都会导致银行风险定价能力的丧失,并造成行业内的同质化竞争,酝酿行业风险。  
  目前,同业投资等业务受到监管遏制,信贷业务的重点性程度重新上升,很多银行要重拾信贷业务时,会发现过去几年在客户基础、风控手段等方面并无明显长进,在竞争中便处于不利位置。更为紧迫的是,随着金融“脱媒”推进,很多优质大客户将来会改用资本市场等融资手段,银行需要客户下沉,去拓展零售、小微客户群体,届时风险定价的要求更高。
  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在新的行业形势下,对支付、结算等服务的忽视,对客户基础的忽视,正在侵蚀银行未来的发展前景。
  回归本源,回归支付  
  银行业未来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歪门邪道”被堵,本源逻辑将更加受到市场重视。围绕客户真实需求的支付、结算、汇兑以及其他中间业务,重要性水平将大幅提升,通过这些业务实现“导流”功能,获取客户,增加客户交易频度,增加客户粘性,深度挖掘“单客价值”。在此基础上,再发展存款、贷款等业务。而对银行来说,最大的难点,除了主观上对“汇”的环节不够重视之外,更为根本的,是银行业早就已经与“商”的环节脱钩,不再充分掌握客户的交易和其他信息(仅在日常金融服务中掌握一些信息),而“汇”又建立在“商”的基础上,逻辑从一开始就有瑕疵。  
  但是,我们也看到大多数银行已经注意到这一行业趋势,开始在客户基础、生态圈建设等方面发力,重拾“商”的环节。但是,即使在这同一逻辑之下,不同类型的银行,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方法。以零售业务为例,比如,大型银行大多已开办电子商务平台,或者生活服务类App,想尽办法提升客户活跃度。目前,部分银行的App已经具备了较为丰富的生活服务功能,然后在各种服务中嵌入银行自身的支付、结算、理财等金融服务,以此来加大客户的粘性。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银行的App功能较强,客户日活跃情况比较理想。经过长期积累,预计未来能够产生不错的效果,并对存款、贷款等业务形成支撑。  
  但是,这类服务也有同质化倾向,各家App功能相近,竞争依然十分激烈。为此,部分银行会采取一些差异化竞争的方式,在自己独特擅长的领域,应用这一逻辑。比如,建设银行作为传统上住房金融的专业银行,积极介入租赁金融服务,并提出其重点并非是直接提供金融服务,而是旨在协助建设一个全新的房屋租赁市场,以便未来再在这一市场中分得自己的一杯羹。由于住房金融是其专业特长,因此竞争相对不那么激烈。但由于市场建设还处于初期,因此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而对于大部分整体实力有限的区域性银行来说,有些是选择在本地开展生活服务应用,围绕自身的客户群体,体现本地服务特色,同样能够起到导流、维持客户之功能。区域性银行由于服务半径有限,对外大幅扩展客户群体并不现实,更主要的诉求是维护好现有客户群体。有些银行则并不具备上述条件,如果本地特色服务难以开展,也可借助第三方平台,为自身客户提供丰富的生活类服务。  
责任编辑:韩希宇
后参与评论
暂无相关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火星数字资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