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闸IPO真是股市不涨的转基因罪魁祸首是邓楠吗

IPO开闸+注册制渐近 壳资源寒冬要来了?(图)
来源:第一财经网站
  A股市场中,稀缺的上市资格是市场炒作的重要支撑物,尤其是IPO暂停的情况下。现有壳资源的价值自然水涨船高。今年7月初,受市场影响,IPO和发审会全面暂停。&壳资源&也一度成为市场的看点。  近期,IPO的重启及注册制临近,让等待上市的企业长舒一口气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停滞近5个月的市场终于重新开放。然而,并非所有人都乐见其成。以往&垃圾股&赖以生存的&壳资源&价值或随着此次IPO重启与注册制推出,价值将被重估。凛冬已至,壳资源与雾霾不期而遇。  分析人士指出,现在IPO相对接近于注册制,对壳资源的估值肯定会有一定的影响,当然,这一方面取决于IPO向注册制实质性靠拢的力度,以及短期内(半年至一年)市场参与者对于注册制的理解。  &壳&炙手可热  IPO暂停的背景下,苦于上市无门,多数企业通过两种策略来快速实现其&资本梦&。一是被上市公司收购,二是通过上市公司借壳上市。  被借壳的公司永远是资金追逐的热点。如停牌近一年,曾多次欲重组未果,因重大事故导致净利润严重下滑的,在近期复牌后却成为股市&明星&。其背后则是明星公司巨人网络的借壳。世纪游轮于今年&光棍节&11月11日当天复牌,给了投资者们一份&大礼&&&复牌后连录15个涨停板,短短15个交易日,累计涨幅高达317.76%,股价由原来的31.65元暴涨至132.22元。  无独有偶,中江地产与世纪游轮的走势如出一辙,其在11月12日复牌后,连获13个涨停板,即便在27日大盘大跌之下,仍逆势涨停。复牌至今,累计涨幅达245.36%,股价由14.45元涨至45.38元。而其背后,则是九鼎投资通过竞购持有中江集团100%股权,通过中江集团间接持有72.37%的股权。  财富证券在9月29日的研报中指出,今年A股上市公司借壳上市有爆发之势,截至九月底,今年实际发生借壳案例67家,已完成借壳上市25家,实际完成数已达去年全年水平,今年7月初,受市场影响,IPO发行和发审会全面暂停。据证监会7月3日公示的IPO排队信息,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607家(不包括28家已拿到发行批文却暂缓发行的公司),&IPO堰塞湖&又一次出现。  Wind资讯统计显示,今年以来两市共发生借壳上市案例69起。2013年有15家企业试图收购&壳资源&曲线上市,而2014年借壳案例较上年增长3倍,共有56家企业试图通过壳资源上市。  《第一财经日报》统计发现,目前两市共有49家*ST公司,其中有16家*ST公司在今年策划重组事项,且6家已经完成资产重组,分别为*ST安泰、*ST国通、*ST金化、*ST南纸、*ST秦岭、*ST天化。在这49家公司中,有14家预计全年业绩扭亏,18家预计依旧亏损。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策划借壳上市但尚未完成的44家公司,在披露的三季报中可以发现,近七成的公司净利润呈现下滑,近五成的公司净利润亏损。从上述借壳上市案例看,&壳资源&本身经营难以为继,上市公司及股东层面重组的意愿非常强烈。  注册制临近影响壳估值  证监会主席肖钢此前曾指出,在股市异常波动之后,《证券法》修订推迟,国务院可能采取法律授权方式出台意见解决,全力以赴明年三月注册制要有结果;先放发行节奏,后放价格;缩短发行流程,给企业明确预期。  而此次IPO改革和重启,也被业内认为是为注册制&铺路&,将缩短目前企业上市审核时间,增加市场新股供给。  某券商投顾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企业要上市的话还是适用核准制,核准制的上市流程很繁琐且整个过程比较长。注册制与核准制是与相对应的,如果注册制推出的话,企业上市的过程会变得简捷,所以IPO的量也会增多。  注册制的产生将会改变上市难的现状,一方面政府由原来的审批权转变为监管权,有利于加快发行节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小企业上市的可能性。另外,企业一旦上市,就要接受市场检验,若实力不够准备不足则可能面临退市境地。注册制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直接融资规模、优化市场融资结构,而这更进一步削弱了壳资源价值。  信达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陈嘉禾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注册制对壳资源的估值肯定会有影响,但注册制之下的壳资源也有一定的价值,如缩短上市流程等。像香港市场就有注册制,但壳资源还是有一定的价值。而A股市场,过去几年壳资源的价值大幅抬升,而注册制对于这部分的公司会有影响,其价值会下降。在A股市场中散户的交易量较多,市场价格是由交易价最多的人决定,但他们对壳资源的理解尚有欠缺,在过去几年以&壳资源&为主的炒作养成了习惯,所以整个市场一下改到按照注册制来定价会比较难,需要一定的过程。当然,市场估值体系的变化也与注册制的推进速度有关,预计IPO核准制过度到注册制会有一个过程,管理层会有效把控节奏。  作者:林琴思来源一财网)
(责任编辑:Newshoo)
&&&&&&</div
搜狐财经致力遇汇集变革力量,评出“中国最具变革力人物&#8226;公司”[]
图解财经:
今日主角: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人民日报:IPO开闸不是股市毒药 长线利好
保障市场参与者平等享有“赢的可能”,是我们之前暂停的现实考量,也理应成为重启IPO后的价值准则历经一年多等待,首次公开募股(IPO)重启的靴子终于落地。1月8日,、启动申购,成为发行体制改革之后的首批试水者。然而,敏感的资本市场传递出的情绪不都是兴奋&#8212;&#8212;企业的融资需求固然应当满足,但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谁来保护?IPO开闸不是毒药。从诞生于深圳宝安的第一张股票面世至今,在沪深交易所开户的股民已达9000万,一只只股票的一声声鸣锣上市,助力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化,也推动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核准制转向注册制后,新股何时发、怎么发,将由市场自我约束、自主决定。尊重市场决定性作用,会在中长期为实体经济注入信心与活力,这是投资者分享改革发展红利的基础。长线的利好,不一定促成短线的繁荣。当下市场的忧虑情绪,来自IPO对不宽裕的资金面的稀释效应,更是源于融资者强、投资者弱的失衡格局。一直以来,中小投资者保护制度缺乏可操作性,一股独大现象普遍存在,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老鼠仓屡禁不止……“被人算计”的风险始终令投资者心有余悸。跌宕起伏的红绿线背后,投资金额少于50万元的中小投资者占股市投资者总数的比例超过99%、交易约占60%,人数占到我国城镇人口的14%,是全球最多、最活跃的个人投资者群体。“保护中小投资者就是保护资本市场,就是保护全体投资者”,时时守护他们的利益、回应他们的关切,乃是监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去年底,国办专门出台意见,加强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从平衡市场格局到建立补偿机制,再到培育理性观念,都有详尽规定。中小投资者保护伞的钢铁骨架可说正渐次伸展。当然,撑起保护伞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不赔钱。以往,一些中小投资者常常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认为保护投资就是托市、救市,投资亏损就大骂监管部门,甚至以过激方式表达义愤。这当然是对监管理念的莫大误解。令人遗憾的是,监管部门过去对自己的职责也多多少少存在认识误区。事实上,中小投资者往往处于信息弱势地位,抗风险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实现他们的实质平等,矫正“资本多数决”的滥用,真正实现同股同权,这才是监管部门最重要的职责所在。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总会有弱者,政府把更多精力放到公平竞争的秩序维护上,市场参与各方才能共享获利的机遇、出彩的机会。市场经济更是法治经济,说到底还得靠法治建设来推动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市场经济愈发达,投资者保护愈紧迫、弱势群体救助愈必要。不为投资价值背书,但对虚假信息亮剑,才有买者自慎与卖者有责的统一。保障市场参与者平等享有“赢的可能”,是我们之前暂停IPO的现实考量,也理应成为重启IPO后的价值准则。中国股市牵动人心。每次熊市牛市时,总有摄像师在或红或绿的一片背景之下,定格或欣喜、或忧虑的股民表情。这样的阴晴雨晦,也必将镌刻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而只有舒展开一张强劲的保护伞,才能让中小投资者有能力、有机会从发展中获利,才能让中国股民钱袋更实、内心更安、眉头更舒展。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您认为这篇文章与"新一网(08008.HK)"相关度高吗?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在这里,发现聪明钱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财经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搜索“腾讯财经”,开启财富之门。
[责任编辑:lericxu]
热门搜索:
腾讯理财超市
同类产品年涨&27%
今年以来收益&13%
近1月涨&7.41%
7日年化收益&2.97%
99抵扣500购车款
千元优惠+2年免息
前100名送油卡一张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人民日报:IPO开闸不是股市毒药 长线利好_证券要闻_股城财经
人民日报:IPO开闸不是股市毒药 长线利好
发布:股城财经
历经一年多等待,首次(IPO)重启的靴子终于落地。1月8日,我武生物、新宝股份启动申购,成为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之后的首批试水者。然而,敏感的资本市场传递出的情绪不都是兴奋——企业的融资需求固然应当满足,但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谁来保护?
IPO开闸不是股市毒药。从诞生于深圳宝安的第一张股票面世至今,在沪深交易所开户的股民已达9000万,一只只股票的一声声鸣锣上市,助力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化,也推动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核准制转向注册制后,新股何时发、怎么发,将由市场自我约束、自主决定。尊重市场决定性作用,会在中长期为实体经济注入信心与活力,这是投资者分享改革发展红利的基础。
的,不一定促成短线的繁荣。当下市场的忧虑情绪,来自IPO对不宽裕的资金面的稀释效应,更是源于者强、投资者弱的失衡格局。一直以来,中小投资者保护制度缺乏可操作性,一股独大现象普遍存在,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老鼠仓屡禁不止……“被人算计”的风险始终令投资者心有余悸。
跌宕起伏的红绿线背后,投资金额少于50万元的中小投资者占股市投资者总数的比例超过99%、交易约占60%,人数占到我国城镇人口的14%,是全球最多、最活跃的者群体。“保护中小投资者就是保护,就是保护全体投资者”,时时守护他们的利益、回应他们的关切,乃是监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去年底,国办专门出台意见,加强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从平衡市场格局到建立机制,再到培育理性观念,都有详尽规定。中小投资者保护伞的骨架可说正渐次伸展。
当然,撑起保护伞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不赔钱。以往,一些中小投资者常常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认为保护投资就是托市、救市,投资亏损就大骂监管部门,甚至以过激方式表达义愤。这当然是对理念的莫大误解。令人遗憾的是,监管部门过去对自己的职责也多多少少存在认识误区。事实上,中小投资者往往处于信息弱势地位,抗风险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实现他们的实质平等,矫正“资本多数决”的滥用,真正实现同股同权,这才是监管部门最重要的职责所在。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总会有弱者,政府把更多精力放到公平竞争的秩序维护上,市场参与各方才能共享获利的机遇、出彩的机会。市场经济更是法治经济,说到底还得靠法治建设来推动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市场经济愈发达,投资者保护愈紧迫、弱势群体救助愈必要。不为投资价值背书,但对虚假信息亮剑,才有买者自慎与卖者有责的统一。保障市场参与者平等享有“赢的可能”,是我们之前暂停IPO的现实考量,也理应成为重启IPO后的价值准则。
中国股市牵动人心。每次熊市时,总有摄像师在或红或绿的一片背景之下,定格或欣喜、或忧虑的股民表情。这样的阴晴雨晦,也必将镌刻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而只有舒展开一张强劲的保护伞,才能让中小投资者有能力、有机会从发展中获利,才能让中国股民钱袋更实、内心更安、眉头更舒展。王斌:IPO即将开闸才是股市阴跌的真凶!
七天以来,
股市下跌绵绵不断,
仿佛世界末日的到来,
即便是创业板1025点守住,
也没有挡住主板周末加速暴跌的步伐,
可见主板的下跌与创业板高涨的大牛市无关,
那么主板为什么会在无涨幅的基本上暴跌呢?
本博前期观点是创业板拉着主板上涨,
而主板的死穴在IPO开闸,
随着6月的到来,
IPO的消息越来越堵,
周末更有证监会
就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正式对外征求意见。
证监会举行IPO财务专项核查第二轮现场检查企业抽签,
这些都预示着IPO开闸只是时间问题,
肖刚到股市的目的就是为IPO而来,
也变相说明了前任的离去也是因为IPO。
那么将股市残害成多年大熊市的IPO来了,
我们该离开还是坚守?
我想我之前的观点还是可以继续尝试的,
IPO开闸之前股市的下跌力度或许很大,
但是真正IPO开闸的话,
股市主板或将迎来阶段性的曙光。
这仅仅是是揣测,
我们不必赌博。
大家可以出局等待轻仓等待,
等待股市给出答案,
如果股市单边下跌继续熊市,
那么尽量减少参与,多休息;
如果股市还是俯卧撑,
即便不是阶段牛市,
也可适当参与一些短期的炒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上海证券报:IPO开闸与股市涨跌没有必然联系|财经|经济|证券_新浪财经_新浪网
上海证券报:IPO开闸与股市涨跌没有必然联系
  A股历史上之前7次IPO开闸后3个月市场表现统计显示,新股IPO开闸与大盘涨跌不存在必然联系,新股IPO开闸基本没有成为波段顶部催化因素的先例,但会成为大盘原有调整趋势的强化因素。
  本次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将凸显三个特点:整体化思路,重点是“合规信披”,专项核查“三步走”,我们基本可以判断6月份是IPO开闸的重要“时间窗口”。
  “顺周期”特征显示新股IPO供给量与大盘运行趋势确实“无关”,但是大盘次中级向下转向点却大概率对应着月度新股IPO阶段性的“供给阀值”――450-480亿元。
  2400点附近构成上半年的风险区域,新股IPO开闸对市场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性大于“锦上添花”。建议标配金融、环保、医药、消费电子等行业,低配上游资源类行业。
  ⊙上海证券研究所
  一、回顾:IPO开闸与涨跌无必然联系
  1、停发新股对于恢复投资者信心作用显著
  从1994年至今,A股历史上出现过8次停发新股情况。虽然暂停的背景不同,但市场极度低迷、投资者呼声很高则是相同的。虽然停发新股的效果不一,但对于稳定市场、缓冲大盘非理性下跌、恢复投资者信心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
  2、7次新股IPO开闸后大盘涨跌比为4:3
  从1994年至今A股历史上前7次新股IPO开闸后3个月市场表现统计看,大盘涨跌比例为4:3,显示新股IPO开闸与大盘涨跌不存在必然联系,新股IPO开闸更没有成为波段反弹顶部催化因素的先例(除了1994年底市场规模过小,管理层利用新股IPO开闸来平抑市场投机气氛外)。
  从历史上三次新股IPO开闸后3个月大盘下跌情况看,除了1994年底那一次,2001年11月至2002年2月以及2005年1月至2005年4月的两次下跌,新股IPO开闸都成为了当时大盘原有调整趋势的强化因素。
  3、新股发行“无关论”与“供求改善论”
  “供求改善论”认为:“IPO暂停、1949点见底”的事实似乎再一次证明,股市涨跌就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新股发行多了,供大于求,指数就下跌,这似乎已经逐渐成为市场共识。的确,停发新股有利于市场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恢复投资者信心,也有利于休养生息。
  新股发行“无关论”认为:简单地将停发新股等同于行政干预不利于股市健康发展,也与实际情况不符。从证券市场发展的历史来看,新股发行节奏与市场涨跌并无必然联系。2007年A股首发融资4590.62亿元,居全球首位,指数上涨161%;而2004年、2008年停发新股后,A股市场仍然没有改变持续下跌的趋势。
  4、我们的观点: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
  先新股停发还是先见底,先IPO开闸还是先见顶,似乎是一个“罗生门”。 对此,我们的主要观点是:新股停发与IPO开闸是不容忽视的市场影响因素,顺周期特征、存在供给阀值、局部估值冲击是其影响市场的三个主要表现形式。
  二、本次新股“停发”不同以往
  A股市场新股IPO于去年10月26日第8次暂停;去年12月28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做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2012年度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这次旨在体现“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监管理念的检查风暴印证了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已呈“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2013年新年伊始,投资者没有等来新股IPO重新开闸,反而等来了一场史上规模最大、主题为“挤水分、说真话”的IPO在审企业财务检查。种种迹象表明,在新股“停发”表象下,更多的是新股发行制度改革进入深水区,这是我们预判本次新股IPO开闸对市场影响的根本着眼点。
  1、本次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核心思路
  2012年证监会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投资者提供优质投资产品和渠道的整体改革原则下,拟定了包括进一步加大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积极推动信用类债券市场发展,改善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的发行条件和重点打击欺诈上市等几个方面的工作重点。结合去年12月28日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做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2012年度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我们认为,本次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相比以往凸显出以下几个不同特点:
  1)整体化思路。这次改革与以往强调“市场自我改良”的做法不同,体现出监管层指向性更为明确的“疏导开源”思路。进一步强化了整体化思路,后续不排除出现推进再融资、重组等方面的配套改革措施。
  2)重点是“合规信披”。此次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工作重点非常突出,就是坚决打击发行人粉饰业绩、欺诈上市、虚假财务信息披露等行为,严惩保荐机构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和重大遗漏,以及帮助发行人过度包装、合谋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3)专项核查“三步走”。对在审企业的专项财务检查分“三步走”,包括自查、复核和抽查三个部分,在下一阶段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重点中还提及要逐步淡化对盈利能力的判断,增强市场信息披露的弹性和适应性。分步骤阶段化的改革思路有利于市场形成清晰预期,且易于将改革推向深处。
  2、企业财务专项检查进程是IPO何时开闸的重要参照
  此前证监会相关负责人强调,IPO重启须待在审企业财务专项检查工作整体完成之后。据此,我们认为企业财务专项检查工作进程是IPO何时开闸的重要参照。
  截至日,创业板共有32家企业的IPO申请被终止审查,主板及中小板共有9家企业被终止审查,表明财务核查较为严厉。此外,1月4日以来首次有企业递交主板上市申请,随后IPO申报便陷入“冰封”期,截至目前已经有六周没有新增初审企业。根据证监会3月15日公布的IPO申报企业情况表,目前IPO在审企业共847家。
  今年1月份证监会史无前例地启动了800多家IPO在审企业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专项检查工作分为3月底结束的自查阶段和4月至5月证监会主导的复核阶段及随后的重点抽查,核查的重点是业绩变脸和财务造假。根据此次财务专项核查进程,我们基本可以判断6月份是IPO开闸的重要“时间窗口”。
  3、关于小盘股集中发行模式的预期
  我们认为,调节供应量以平抑一、二级市场结构性估值泡沫,使得小盘股集中发行模式可能成为新股发行改革可能的选择。
  1)有利于提升询价机构的博弈力量。主板上的大盘股供给量相对较大,使得供求关系在大盘股的发行中已经发生了作用,从而促进了定价的合理性。而现有的核准制制约了中小板和创业板股票的市场供给,单个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实际融资需求不大,但是耗费的审核资源却并不比大盘股低。与主板的大盘股相比,此前中小盘股的发行明显有利于发行人,询价机构的博弈力量不足。
  2)有利于提升发行人质量与券商的承销能力。在财务大核查背景下,创业板保荐业务的风险已经显著提高,而集中发行则将对发行人的质量和券商的承销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3)平抑一、二级市场结构性估值泡沫符合政策导向。2009年9月创业板正式启动,首批28家公司集中挂牌,可视为历史上首次“集中发行模式”。此后至去年10月份新股停发,新股发行很少有一周之内超过五家的情况。若本次新股IPO开闸采取集中批量发行,初期的新股可能出现一段时间的集中供应,从而平抑一、二级市场的结构性估值泡沫,符合政策导向。
  三、市场影响:顺周期、供给阀值与小盘股估值压力
  1、大盘“顺周期”与转向“供给阀值”
  回顾与分析A股历史上新股IPO供给量与大盘运行趋势关系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顺周期”关系。如2007年9月份1468亿元的月度IPO峰值准确地对应了沪指6000点的历史高点,而沪指显著低点基本对应了IPO0值(新股停发)。我们认为这与市场供给(新股IPO)与市场人气盛衰下的需求(增量资金)形成动态平衡有关。据此“顺周期”特征确实可以认为新股IPO供给量与大盘运行趋势“无关”,但是大盘次中级向下转向点却大概率对应着月度新股IPO阶段性的峰值450-480亿元,我们将这个易于引发市场次中级趋势转向的月度新股IPO阶段性峰值称为转向“供给阀值”。
  2、“集中发行模式”预期强化小盘股估值压力
  当前小盘/大盘股估值比2.80处于历史高位附近,未来“集中发行模式”预期如果兑现,则新股发行价格中枢下移与局部供应量增大将强化小盘股的估值压力。
  四、2013年新股IPO开闸影响预判与策略建议
  1、2400点附近或构成上半年的风险区域
  对于市场趋势的判断,我们认为将呈现周期股上涨逻辑的消失与中期调整的确立。在周期股上涨逻辑渐行渐远与中小股票仍有操作价值的交织中,“在大N的顶上还有一个小M头”,即使未来指数再创新高其空间也有限,2400点附近或构成上半年的风险区域。
  2、新股IPO开闸的影响
  综合前文分析,新股停发与IPO开闸是不容忽视的市场影响因素。从历史看,IPO开闸与涨跌无必然联系,但容易成为加剧市场调整的催化因素。在目前市场中长期供求关系弱平衡的大背景下,我们对于IPO开闸对市场影响的主要观点是:顺周期、存在供给阀值、局部估值冲击。结合我们对市场趋势的判断,基于IPO开闸发生在二季度的假设,其对市场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性大于“锦上添花”。
  3、建议在市场一致预期形成前做好适当的前瞻性风险控制
  1)在沪指反弹再度靠近2400点附近上半年风险区域时调减总仓位,标配金融、环保、医药、消费电子等行业,低配上游资源类行业。
  2)重点防范高估值且成长性不明确的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小盘股结构风险。
  3)IPO开闸可能被市场理解为券商行业的利好,建议适当增持券商股对冲风险,同时可利用股指期货来降低现货仓位的风险敞口。(执笔:屠骏)
&&|&&&&|&&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巢湖撤市的罪魁祸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