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思维导图只适用于创业吗?为什么

你不用懂创业,但一定要懂创业思维 : 经理人分享
你不用懂创业,但一定要懂创业思维
上周受朋友之邀,参加了由寒武创投组织的创业沙盘模拟,非常有收获。今天的文章,Boy 就把自己全程参与下来的感受和现场发生的一些趣事拿出来分享,并从中提炼出三个值得学习和深思的问题,以飨读者。在开始今天的文章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创业沙盘是个什么项目。简单来说,它类似于大富翁一样的模拟经营游戏。3-4人组成一家“公司”,共同开发一套产品。这次的沙盘推演共有两种产品可供选择:瞄准大众市场的A产品以及瞄准高端市场的B产品。在接下来的5年时间里,每个小组需要通过融资,招聘,产品升级,内部运营,外部推广等多种手段来让公司发展壮大。沙盘中的每一个经营年份对应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小时。总共有5个小时的模拟经营,最终估值最高的公司胜出。现场有一位资深投资人扮演主持人的角色,带领大家来完成沙盘。这次的推演,着重在创业公司的运营策略和体系上(比如财务,人事,IT等),并不强调创新因素。因此弱化了技术开发和市场推广等环节。它的目的,是让每一个想了解创业的人,真正对一个从零起步的创业公司有所概念,同时锻炼出基本的创业思维。这也正是我认为它最有价值的地方。本文内容较长,但Boy 保证看完绝对有收获先吃透规则,再玩转规则这次最大的感悟,是对“规则”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过去我多次在文章里提到过,任何一个领域,都有其运行的规则存在。而这次,我更进一步把规则理解为:变量和结果之间的逻辑转换关系。这是一种非常理性的抽象思维。实际上,任何事物的运转规律最后都能抽象成数学公式一样的模型。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变量与结果。创业也不例外。在这次沙盘推演中,判断公司价值的终极标准就是公司估值的大小。而估值的计算方法通常有两种:美元估值和人民币估值。主持人给出的美元估值的算法非常复杂,其中涉及到用户数量,产品等级,品牌力,股权占比等多个变量因素。它们除了共同导致最终的估值结果之外,彼此之间也会互相影响。人民币估值法就很简单,只和公司的净利润相关。无论选择哪一种估值方法,在沙盘开始之初就确定了这个游戏的规则:提升公司估值。我们选择的是第一种估值方法,美元估值。这就要求公司关注用户数,关注产品,关注股权分配等。不同变量参数的改变,都会影响最终的估值数字。而提升估值的方法,就是通过调配不同的变量参数来找到资产账面上的最优解。在创业初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就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了。此时最考验公司CEO对大局的判断能力。到底是全部all-in 做产品,然后等用户主动找上门?还是先做个beta版能用就行,剩下的钱全部做市场推广?或者是融资出让股份,备足弹药准备后发制人?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全靠现场变量参数的变化,最后“计算”得出结论。只是在现实创业中,这种“计算”更加复杂,变量更多。在沙盘推演中,这种“计算”被简化体现在现场每组电脑的资产账面表上。这时,情报的价值就显得尤其重要。不断变化的信息情报,都会影响变量的变化,最终导致整个估值结果的改变。举个例子。当创业沙盘进入到“第二年”的时候,出现了购买市场情报这一功能。大家可以购买产品,技术,市场推广三个领域未来5年内人才供给情况的预测报告。其中产品人才和技术人才决定了创业产品的等级和对用户的吸引力;市场推广人才决定了品牌指数,最终决定了产品的市场份额大小。然而有的小组并没有重视情报的价值,导致自己在人才市场上进场出价的时机太晚,本来20万就能买下的人才最后出到了50万;而有的小组一开始嫌人才价格太贵,手握资金却一拖再拖,直接导致最后人才被其他公司抢光,陷入无法升级自家产品的窘境。一张人才市场情报就能改变变量,产生诸多结果。而由此又能引发出各种进阶策略。比如:1)重金抢光市场上的核心人才,哪怕是白养他们,也不能让其他公司得到;2)雇佣商业间谍探听其他公司的人才情况,然后用猎头高价挖走;3)即使自己不需要这类人才,也会出重金抬高人才市场价格,从而让对方公司花费更多成本;以上这些,在真实的商业世界中每天都在发生。这就是吃透规则之后,玩转规则的最好实践。蝴蝶效应和马太效应这两个概念大家都懂,但真正感受到还是很不一样的体验。在沙盘推演到“第一年”结束时,每家公司的估值情况都差不多,这时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这个变量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大多数人的重视,却在后面直接决定了各家公司的生死存亡。当时每家公司的产品都是基础版本,市场推广也没有做很多,所以大家的用户数也都差不多。这时,主持人宣布说目前市场上还残留100万自然用户(可以花钱通过市场宣传从正规渠道获得的真实用户)没有被瓜分,询问各家公司CEO 是否准备花钱购买。大多数人都觉得100万是个小数字,这和自己现在手握的用户数差不多,下一年产品做得好能够获得的用户数肯定不止100万。最后,只有一家公司花光剩下的钱去购买了这100万用户。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等到沙盘推演的“第二年”结束时,那家买了100万自然用户的公司增长翻了三番,估值比最低的公司高了两倍还不止。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当然和那100万自然用户有关,但远不止于此。后来复盘时我们才知道,那家购买了100万自然用户的公司,拿着这个数据去获取了更高额度的融资。接着他们拿着这一大笔钱在人才市场上购买了大量高级人才,提升产品等级,扩大市场推广,挖角其他公司。更要命的是,接下来每年的自然用户价格越来越贵,等到其他公司意识到这一点时为时已晚。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由“100万用户”而引发的蝴蝶效应。后来,这家第一名的公司和其他公司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在下面几年里体现地尤为明显。到第四年的时候,这家公司的估值已经比第二名高了3倍。高估值获得高融资,高融资于是购买更多的人才,人才带来产品的升级和市场影响力的扩大,从而获得更多用户,再一次提高估值。这样的正向循环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最后变成赢家通吃的局面。而在现实中的资本市场,就是这样一个规律。为什么先进场的人有优势?因为他们抓住了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的关键变量,提前布局。随着后面进场的玩家增多,成本一定是水涨船高。到时候所有的优势资源都会向头部玩家倾斜,弱者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越来越渺茫。垄断型的玩家才能获利最后这个感悟来自于我们小组。在沙盘开始的最初,我们就面临着两个选择:到底是做用户基数更大的大众化A产品?还是做用户基数小,但单位用户价值更高的B产品?这两种选择最终指向了两种估值方法,即采用人民币估值还是美元估值。最终我们达成一致,做A产品。可随着后来竞争的白热化,我们发现自己在A产品上并不具备优势。期间团队数次发生动摇,有的人主张A和B都做,有的人说all-in A产品,最后拼一波,还有的人主张放弃A直接做B。此时策略已经失焦了。接下来大家就在一条看似“最安全”的路线上继续前进,既不甘落后又不敢冒险。等到我们看到第一名的公司快要把A产品升到顶级时,才发现自己前期已经投入了太多资源(人才,资金,时间)在A产品上,却得不偿失。等到想要转型做B产品的时候已经无钱可用。后来进行复盘的时候,我们发现其实早就应该放弃A产品,全心投入做B产品。因为在创业初期,大家的眼光都盯在更容易做成,也更容易吸引用户的低阶产品上。这本没错,可一旦大家都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这件事的成功几率就会打折。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一个机会的时候,它很可能成为一个陷阱。而我们旁边另一组的成绩也证明了这个观点。和我们小组不同的是,这一组从第三年开始放弃A产品,全力打造B产品。直到沙盘推演结束,他们已经占据了高端市场70%以上的份额。用人民币估值(净利润)法来看,已经能够和第一名的公司分庭抗礼。这让我开始重新思考“竞争”的意义。我突然想到彼得希尔在《从0到1》这本书里说的一句话,只有垄断型的公司才能获利。当一个市场上出现了具有绝对霸主地位的玩家时(比如估值第一名的公司),硬碰硬或许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前面说过,头部资源只会向头部玩家聚拢。想要实现弯道超车,必须提前卡位。何为卡位?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一个大家都忽视的缝隙,然后像钉子一样把自己钉进去,最后把这个缝隙撑大。瞄准高端市场的B产品就是这样一个缝隙。将资源投入到无休止的竞争中,还是投入到新市场的开辟上?这是每个CEO都需要认真考虑的战略问题。至少在这次的实践中我们发现,竞争对大家都没好处。最终大家的资源都投入到互挖墙脚和补贴用户上,这和现实中互联网公司之间的竞争一模一样。最终受益的只有用户和那些贵得离谱的高端人才。而最后的赢家通常不会超过2个,可见创业真的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事情。以上就是Boy 参加这次创业沙盘的一些感悟。最后再聊一点题外话。其实这次参加这个活动,除了我自己对创业有兴趣之外,更重要的是从中体验到许多在书本或文章中体会不到的经验,从而再一次验证了过去的一些想法。我自己一天参与下来,接受到了巨大的信息量。除了让我切身感受到创业不易之外,也考验了我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等,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提升自我思维的场景训练。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但每个人都应该有这些创业思维。它们的意义并不局限在创业领域,而是适用于任何职场,市场还有个人成长。就拿这五年下来的创业路径来说,我可以把一个互联网公司从无到有的过程分解为:野蛮生长,军备竞赛,头部垄断,颠覆重来。这对我以后去分析和理解一个公司是非常有帮助的。而至于其他的,Boy 下次有空再慢慢分享。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张良计
文章相关知识点
评论&&|&& 条评论
畅阅·猜你喜欢【创业】什么样的思维才是创业思维?
做生意是一种布局、一种战略、一种热爱、一种拼命,一定要断了自己的后路。
——俞敏洪
一个成功创业者的思维是和常人不一样的。创业项目、创业团队、时机或是投资,都是创业不可或缺的。但是,“创业思维”更是一个创业者必备素养。那么,一个创业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创业思维”呢?
什么是创业思维,包括这几个方面。
1、成本概念:
没有投资那不算创业,不论是坊间提及的“空手套白狼”还是有本投资,有投入才有产出,这就需要创业者有一定的成本核算能力,这成本包括时间、能力、金钱、技术等。
问题来了,没钱、没经验怎么创业?这是大多数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很多人一提创业,就想到开一个店铺,或者开一个公司。按照你这个想法,当然需要很多钱了,房租,装修,办公用品,哪个不花钱?
没钱、没经验,我们还要创业,还要成功,还要小风险,怎么办?那就从“借“开始上路,只要"借好"了,那钱途很光明!
下面我就说说如何“借”?
某个大学某个学院,有一个五十多台电脑的计算机中心,每天只有两小时的正常教学时间,其他时间都空闲,学校领导想把这个计算机中心承包出去。按普通人的惯性思维是,这承包费从哪来,总要有本钱才能启动吧?如果没本钱就需要玩“借”了。
和院领导谈好后,张贴广告:某院计算机中心,从即日起,只需150元,就可以全年免费上网,不限时间(在正常的教学时间除外),名额有限。不用说,这个价格绝对是行业超低价,自然在很短的时间内吸引了很多同学报名。而这成本可能就是广告纸张就搞定了,而你却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上万的现金流。
当然,除了这免费上网,还恶意利用学校的资源,开展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微软,思科,网页设计师等认证培训,这一完全启动起来,是不是盘活了一个计算机中心,轻松实现了盈利。
而这成本的投资就是智力成本+少量的资金成本。
2、风险意识:
当然,没有绝对没风险的投资,做任何生意都是有风险的,生意越大风险越大。一旦一个生意的小环节出了差错,可能就会满盘皆输。可我们还想创业,那怎么办?
那就为自己设立一个小目标,细化到每个时间段需要完成的微小目标,“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例如,在第一次创业时,我们把赚钱目标定在10万元,如果你完成了10万的目标,你再赚下一个10万,100万,还难吗?慢慢地锻炼自己强大的内心,甚至抗压能力,当你真正能应付越大的风险时,你就能撬动更大的生意王国。
3、创新精神:
成功的商业模式一般是能让客户受益、渠道受益、员工受益、股东受益,让各方面利益最大化,对客户要质优价廉、对渠道要长久共享、对员工要劳有所得、对股东要回报丰厚,这也是很多知名企业快速发展起来的原因,比如阿里巴巴、百度、可口可乐等,创新精神是商业模式有效发展的基础。
4、契约精神:
商人不惟利是图就不是商人。但是一旦失信,不遵守基本的契约精神,短时间内可以积累财富,但是时间长了,就可能难在商界发展。重则倾家荡产、身败名裂,轻者小富即安、无法发展。把小聪明当手段,把欺骗当本事,把忽悠当能力而缺失了诚信和契约精神,导致再也没有人信任他们, 失败和平庸就在所难免了。古往今来,有成就的企业家无疑是契约精神的恪守者。
什么是创业思维?创业思维就是用商业成就一番事业的思维,是用自己的想法去支配资源,放大自己能量的思维。没有资源投入干不了,没有风险意识干不成,没有创新精神干不大,没有契约精神干不长。
本公众号充分尊重原作者的合法权益及相关利益,如所发布文章的原作者对其文章内容的使用或转载存在争议,请直接联系:Hi-zixun,我们将及时按照作者意愿予以更正或删除。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一份不只适用于创业公司的品牌推广指南
我遇到过一些创业者,他们不愿意去改变自己的现状,所以下面总结了创业者在进行品牌推广时常见的10个误区,并提供了一些可以帮助创业公司不断实现增长的品牌建议。
■ 如果你认为品牌仅仅指的是品牌名称、商标和Logo,那么品牌推广将成为公司发展的大麻烦。
■ 创业者普遍着迷于新的产品创意,或是忙于扩张市场,事实上,在急于推广自己的品牌之前,创业者必须学会研究自己的定位和目标客户。
■ 你需要站得更高一点,成功的品牌推广通常包含战略性思维。
■ 采用那些能够更好地进行情感交流且满足互动性体验的方式和内容,比如讲故事,这可以让市场推广变得更容易。
■ 比起产品或服务的特点,对客户更重要的情感应该是信任、真实和可靠。
■ 一个明确的品牌定位可以帮助创业公司催生新的理解和创意,从而反过来推动现有的产品或业务。
如果你认为品牌仅仅指的是品牌名称、商标和Logo,那么品牌推广将成为公司发展的大麻烦。
大多数创业者其实没有意识到品牌推广理念对于扩大市场和增加用户黏性等方面有着巨大潜力——他们普遍只迷恋于新的产品创意。
几年前,我和一群前麻省理工学院投资人一起开办了一次关于品牌推广的研讨会,主题为:“把‘你有一个很棒的产品’这事儿忘了,因为光有它是不够的”。
简单来说,在急于将产品推向市场之前,创业者必须学会研究以及定位自己的目标用户,并创造一个能够给目标客户带来核心利益的品牌标识。
过去几年出现了大批创业公司,现在这些公司专注于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努力争取并留住更多的核心客户。然而如今创业公司的发展势头已经急剧下降,很多公司不知道如何超越现有业务模式来增加销量。
或许在他们眼中,自己的品牌定位已经成功建立了,但是要如何明确品牌定位,才能实现新的增长?这将是创业公司将要面对的下一个难题。
我遇到过一些创业者,他们不愿意去改变自己的现状,所以下面总结了创业者在进行品牌推广时常见的10个误区,并提供了一些可以帮助创业公司不断实现增长的品牌建议:
品牌推广的内容
品牌推广包含的东西远远不止品牌名称和Logo,你需要战略性的思维。成功的品牌推广通常具有战略性,这包含对目标客户的明确承诺,给他们留下与众不同和贴近人心的印象。
「过于抽象」的定位会有什么影响?
品牌定位是市场推广甚至是销量的核心因素。如果管理得当,它就可以成为引导客户喜好的“指南针”,能够在品牌与客户之间建立起稳定牢固的关系。
激发用户的「积极性」
品牌推广就是要从根本上影响用户的行为。
用户常被能够提供贴近人心的内容,带有饱含情感的承诺且具有充满吸引力的品牌特征所鼓动,这样才能在市场推广和销售时被有效地传递。
以目标客户为核心,开创一个具有洞察力的品牌战略。
尤其是把“00后”这个对正常广告不敏感,却想要参与进来的群体作为目标客户的品牌,“洞察力”就尤为重要。
哪些情感最重要?
这取决于客户的需求和产品/服务。但一般来说,更重要的情感因素应该是信任、真实和可靠。
不止于创意
许多创业公司一开始都是凭着新颖的创意产品成立的,但这种对新鲜事物的沉迷,往往容易忽略对客户需求的研究。这种研究从进行试验到创建业务的整个过程,对于品牌的定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维持业务量的增长,创业者必须不断开拓思维和创新,甚至常常需要通过头脑风暴这样的活动来找到打破陈规的途径。
在数字时代,我们可以轻松地获取一些定量指标来衡量一个品牌的表现,所以任何承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都是绝对重要的。
学会讲故事
市场推广的策略有很多,但是能够更好地进行情感交流以及有参与互动性的方式和内容,将会是更明智的选择,比如讲故事。不过要记住,所有表现的这些东西都必须能反应出品牌的个性和战略。
让好的品牌定位去影响产品
大多数创业公司也承认他们对于将来会面对的挑战毫无对策,因为基于他们对自己现有业务的透彻了解,自然更倾向于试着在不改变大格局的情况下渡过眼前的困难时期。
然而,无论是在创业初期还是在遇到新的挑战时,一个明确的品牌定位都可以帮助创业者催生新的理解和创意,从而反过来推动你的产品或现有业务。这对于鼓励创业者发挥创造性、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以及增加对市场细分的吸引力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END· 本文由(微信号:neo_media)授权梅花网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作者:Jay Gronlund
来源:Business2Community
综合编译:数字智库
&后参与评论
微信公众号:梅花网【高程江】你不用懂创业,但一定要懂创业思维。
【高程江】你不用懂创业,但一定要懂创业思维。
什么是创业思维
创业思维顾名思义就是像创业者一样思考和行动,虽然看起来像马云、马化腾等这样的专家型创业者,我们只能可望不可及,但是我们却可以学习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做事情的方法。一旦我们掌握了创业思维和方法,我们就可以在生活和工作中创造更大的价值。创业思维是创造性行动的思维方法,教我们如何探索和创造未知的世界。
?像创业者一样思考和行动(Entrepreneurial Thought&Action,简称ET&A)
?创造性行动(Creation=Create+Action)
为什么创业思维如此重要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相对简单和稳定的已知环境里,我们知道我能要去哪儿,可以对未来做出精准预测,从而能够对工作和生活做出详细的计划和精心安排。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让我们工作与生活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瞬间进入一个不确定和不可知的世界。宝洁公司首席运营官罗伯特·麦克唐纳借用一个军事术语 “VUCA ”来描述这个时代的特征:不稳定、不确定、复杂和模糊。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以预测为主,先瞄准(Aim)、后打靶(Fire)的管理思维很难起作用。迅猛的变化,让组织中的管理者茫然无措,组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转型、创新成为这个时代的热门词汇,双创的号召更为组织及个人的发展开启了机会之窗。想要让创新创业卓有成效,我们需要具备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在行动中去创造,先打靶(Fire)、后瞄准(Aim)的创业思维方式。
? VUCA:不稳定(Volatile)、不确定(Uncertain)、复杂(Complex)、模糊(Ambiguous)
? 在行动中去创造,先打靶(Fire)、后瞄准(Aim)的创业思维方式
面临不确定性,小行动胜过大计划
思维方式指看问题的角度和层次
角度是指看事物广度,层次是指看事物的深度
多角度、多层次看事物,才能更准确的认知事物
创业思维的重要性
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
不同的思维会引发不同的行为
创业不同于管理,创业是创造新事物
管理是复制或优化已有的事物
因此,创业的行为与活动需要创业思维
1. 先吃透规则,再玩转规则
这次最大的感悟,是对“规则”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过去我多次在文章里提到过,任何一个领域,都有其运行的规则存在。而这次,我更进一步把规则理解为:
变量和结果之间的逻辑转换关系。
这是一种非常理性的抽象思维。实际上,任何事物的运转规律最后都能抽象成数学公式一样的模型。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变量与结果。
创业也不例外。在这次沙盘推演中,判断公司价值的终极标准就是公司估值的大小。而估值的计算方法通常有两种:
美元估值和人民币估值。
主持人给出的美元估值的算法非常复杂,其中涉及到用户数量,产品等级,品牌力,股权占比等多个变量因素。它们除了共同导致最终的估值结果之外,彼此之间也会互相影响。人民币估值法就很简单,只和公司的净利润相关。
无论选择哪一种估值方法,在沙盘开始之初就确定了这个游戏的规则:
提升公司估值。
我们选择的是第一种估值方法,美元估值。这就要求公司关注用户数,关注产品,关注股权分配等。不同变量参数的改变,都会影响最终的估值数字。而提升估值的方法,就是通过调配不同的变量参数来找到资产账面上的最优解。
在创业初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就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了。此时最考验公司CEO对大局的判断能力。
到底是全部all-in 做产品,然后等用户主动找上门?还是先做个beta版能用就行,剩下的钱全部做市场推广?或者是融资出让股份,备足弹药准备后发制人?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全靠现场变量参数的变化,最后“计算”得出结论。
只是在现实创业中,这种“计算”更加复杂,变量更多。在沙盘推演中,这种“计算”被简化体现在现场每组电脑的资产账面表上。
这时,情报的价值就显得尤其重要。不断变化的信息情报,都会影响变量的变化,最终导致整个估值结果的改变。
举个例子。当创业沙盘进入到“第二年”的时候,出现了购买市场情报这一功能。大家可以购买产品,技术,市场推广三个领域未来5年内人才供给情况的预测报告。其中产品人才和技术人才决定了创业产品的等级和对用户的吸引力;市场推广人才决定了品牌指数,最终决定了产品的市场份额大小。
然而有的小组并没有重视情报的价值,导致自己在人才市场上进场出价的时机太晚,本来20万就能买下的人才最后出到了50万;而有的小组一开始嫌人才价格太贵,手握资金却一拖再拖,直接导致最后人才被其他公司抢光,陷入无法升级自家产品的窘境。
一张人才市场情报就能改变变量,产生诸多结果。而由此又能引发出各种进阶策略。比如:
1)重金抢光市场上的核心人才,哪怕是白养他们,也不能让其他公司得到;
2)雇佣商业间谍探听其他公司的人才情况,然后用猎头高价挖走;
3)即使自己不需要这类人才,也会出重金抬高人才市场价格,从而让对方公司花费更多成本;
以上这些,在真实的商业世界中每天都在发生。这就是吃透规则之后,玩转规则的最好实践。
2. 蝴蝶效应和马太效应
这两个概念大家都懂,但真正感受到还是很不一样的体验。
在沙盘推演到“第一年”结束时,每家公司的估值情况都差不多,这时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这个变量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大多数人的重视,却在后面直接决定了各家公司的生死存亡。
当时每家公司的产品都是基础版本,市场推广也没有做很多,所以大家的用户数也都差不多。这时,主持人宣布说目前市场上还残留100万自然用户(可以花钱通过市场宣传从正规渠道获得的真实用户)没有被瓜分,询问各家公司CEO 是否准备花钱购买。
大多数人都觉得100万是个小数字,这和自己现在手握的用户数差不多,下一年产品做得好能够获得的用户数肯定不止100万。最后,只有一家公司花光剩下的钱去购买了这100万用户。
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等到沙盘推演的“第二年”结束时,那家买了100万自然用户的公司增长翻了三番,估值比最低的公司高了两倍还不止。
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当然和那100万自然用户有关,但远不止于此。
后来复盘时我们才知道,那家购买了100万自然用户的公司,拿着这个数据去获取了更高额度的融资。接着他们拿着这一大笔钱在人才市场上购买了大量高级人才,提升产品等级,扩大市场推广,挖角其他公司。更要命的是,接下来每年的自然用户价格越来越贵,等到其他公司意识到这一点时为时已晚。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由“100万用户”而引发的蝴蝶效应。
后来,这家第一名的公司和其他公司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在下面几年里体现地尤为明显。到第四年的时候,这家公司的估值已经比第二名高了3倍。
高估值获得高融资,高融资于是购买更多的人才,人才带来产品的升级和市场影响力的扩大,从而获得更多用户,再一次提高估值。这样的正向循环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最后变成赢家通吃的局面。
而在现实中的资本市场,就是这样一个规律。为什么先进场的人有优势?因为他们抓住了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的关键变量,提前布局。随着后面进场的玩家增多,成本一定是水涨船高。到时候所有的优势资源都会向头部玩家倾斜,弱者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越来越渺茫。
3. 垄断型的玩家才能获利
最后这个感悟来自于我们小组。
在沙盘开始的最初,我们就面临着两个选择:
到底是做用户基数更大的大众化A产品?还是做用户基数小,但单位用户价值更高的B产品?这两种选择最终指向了两种估值方法,即采用人民币估值还是美元估值。
最终我们达成一致,做A产品。
可随着后来竞争的白热化,我们发现自己在A产品上并不具备优势。期间团队数次发生动摇,有的人主张A和B都做,有的人说all-in A产品,最后拼一波,还有的人主张放弃A直接做B。
此时策略已经失焦了。
接下来大家就在一条看似“最安全”的路线上继续前进,既不甘落后又不敢冒险。等到我们看到第一名的公司快要把A产品升到顶级时,才发现自己前期已经投入了太多资源(人才,资金,时间)在A产品上,却得不偿失。等到想要转型做B产品的时候已经无钱可用。
后来进行复盘的时候,我们发现其实早就应该放弃A产品,全心投入做B产品。因为在创业初期,大家的眼光都盯在更容易做成,也更容易吸引用户的低阶产品上。这本没错,可一旦大家都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这件事的成功几率就会打折。
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一个机会的时候,它很可能成为一个陷阱。
而我们旁边另一组的成绩也证明了这个观点。和我们小组不同的是,这一组从第三年开始放弃A产品,全力打造B产品。直到沙盘推演结束,他们已经占据了高端市场70%以上的份额。用人民币估值(净利润)法来看,已经能够和第一名的公司分庭抗礼。
这让我开始重新思考“竞争”的意义。我突然想到彼得希尔在《从0到1》这本书里说的一句话,只有垄断型的公司才能获利。
当一个市场上出现了具有绝对霸主地位的玩家时(比如估值第一名的公司),硬碰硬或许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前面说过,头部资源只会向头部玩家聚拢。想要实现弯道超车,必须提前卡位。
何为卡位?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一个大家都忽视的缝隙,然后像钉子一样把自己钉进去,最后把这个缝隙撑大。
瞄准高端市场的B产品就是这样一个缝隙。
将资源投入到无休止的竞争中,还是投入到新市场的开辟上?这是每个CEO都需要认真考虑的战略问题。至少在这次的实践中我们发现,竞争对大家都没好处。最终大家的资源都投入到互挖墙脚和补贴用户上,这和现实中互联网公司之间的竞争一模一样。最终受益的只有用户和那些贵得离谱的高端人才。
而最后的赢家通常不会超过2个,可见创业真的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事情。
以上就是Boy 参加这次创业沙盘的一些感悟。
最后再聊一点题外话。
其实这次参加这个活动,除了我自己对创业有兴趣之外,更重要的是从中体验到许多在书本或文章中体会不到的经验,从而再一次验证了过去的一些想法。
我自己一天参与下来,接受到了巨大的信息量。除了让我切身感受到创业不易之外,也考验了我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等,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提升自我思维的场景训练。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但每个人都应该有这些创业思维。它们的意义并不局限在创业领域,而是适用于任何职场,市场还有个人成长。
就拿这五年下来的创业路径来说,我可以把一个互联网公司从无到有的过程分解为:野蛮生长,军备竞赛,头部垄断,颠覆重来。这对我以后去分析和理解一个公司是非常有帮助的。而至于其他的,Boy 下次有空再慢慢分享。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业文化与创新思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