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温室效应带来的危害贸易效应,是指温室效应带来的危害贸易量的变化,还是福利的变化

国际经济学第五讲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国际经济学第五讲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1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应用(仅供参考)
第一章 五、习题答案1. 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都是贸易的一种,它们的共同基础是一种套利行为,这种套利行为 寻求产品或者服务之间的差价,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比如说 A 地的产品价格低于 B 地,B 地就会向 A 地购买产品;否则,B 地就会把产品销售到 A 地;A 和 B 可以是同一国家的企 业,也可以是不同国家的企业。 2.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有很大的区别, 导致区别的主要原因是主权国家自己的贸易政策与国 际贸易行为的冲突, 而世界经济中又缺乏一个统筹考虑的强有力的全球性政府来协调各方利 益与矛盾。 国际贸易牵涉到的都是主权国家, 每个主权国家都有自己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在同一 国家内,不同地区或者不同个体之间的贸易,都是在市场供需的原则下,按照同一国家的同 一套法律和规章制度进行, 任何交易都不能违背这些法律和规章制度, 否则国内的法庭就要 进行裁决。但是,这些各国的贸易政策几乎都是从保护本国某些利益团体出发,实施这些贸 易政策的政府几乎都不会去考虑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就使得在国际贸易中经常会发生贸易冲 突和纠纷, 而主权国家之间又缺乏一个共同认可的全球性的最高法院来裁决这些纠纷。 虽然 有些国际组织存在,例如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组织等,并且可以对 国家之间的贸易纠纷进行仲裁,但是一旦发生贸易纠纷,主权国家仍可以不受其制约,这些 国际组织也没有强有力的执法机构来使主权国家就范, 最后, 造成了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之 间的巨大差别。 本章中的欧盟与中国纺织品贸易纠纷的案例中, 随着欧盟对中国的纺织品配额限制的降 低,欧盟的纺织品企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对政府大举游说。之后,欧盟开始启动对中国纺 织品出口的应急保护调查,并且宣布对中国出口的部分纺织品设立限制,美国随后也在5月 对部分中国纺织产品设置进口限制,中国和欧美之间有关纺织品的贸易争端开始硝烟四起。 但是, 一方面是限制中国的纺织品进入, 另一方面欧盟内的零售商和进口商又因缺货而怨声 载道,纷纷指责欧盟政府。如果把全世界看作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这个全球国家里有一个 最高法院, 有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 那么欧盟对中国的纺织品销售的贸易限制根本就不会存 在,也不会产生这么多的冲突和矛盾。 3.在本章中, 从六个方面对现今世界贸易的状况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在2004年的世界贸易中,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进出口增长率都在20%左右,其中,虽然中国所占的份额较小,但其增长 率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对不同行业生产和出口在不同年代的增长率的比较中, 可以看出, 出口增长率都高于 产出的增长率,制造业贸易的增长尤其明显,其中矿业的生产和贸易的变化幅度比较大,而 农业的生产和贸易相对比较平缓。 在2004年各国实物进出口额的大小位居世界前十名的国家中, 实物出口额排在第一的是 德国,实物进口最多的是美国,中国是其中唯一的一个发展中国家,最近几年实物进出口额 增长迅速,达到了35%以上,已经排在了全球第三。 在全球服务行业进口和出口的前十名国家中, 美国具有巨大的竞争力, 位居第一, 其中, 香港作为一个城市却排在全球服务业出口的第十名, 中国的服务业近年增长迅速, 进出口增 长率都高出35%,未来几年更有可能跻身全球前五名之内。 在对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实物进出口比例的比较中, 超过三分之二的 实物进出口来自发达国家,只有三分之一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可见,全球贸易主要发生 在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虽然数目很多,但是按照贸易额来看,仍然远远比不上 发达国家。 在对来自不同区域的实物出口走向的比较中, 全球贸易的区域特性非常明显, 区域内贸 易非常突出。而且,国家间的距离、文化差异、传统等都是影响贸易紧密程度的因素, 比如, 进出口主要是在临近国家之间、同一区域内贸易量很大。 4.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进出口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年进出口总额从 1979年的293.3亿美元增长到.2亿美元,翻了近五十倍。到2005年,中国的进出 口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达到62%,其中,外资企业占所有进口和出口金额的58%以 上,私营企业的出口增长速度最快,在2005年增长超过60%。在中国货物贸易的主要贸易伙 伴中,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占中国的进出口总额的15.3%;其次是美国。中国最大 的进口来源国是日本,占中国进口总额的15.2%,其次是韩国和东盟。在与中国货物贸易顺 差和逆差最大的前十位贸易伙伴中,贸易顺差最大的是美国,占中国所有贸易顺差的15%, 而在前十个国家中,八个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只有两个是发展中国家,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 主要出口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中国的贸易逆差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最大的贸易逆差 来自中国台湾,其次为韩国。中国的前十位贸易大省和城市中,前十位出口大省都在沿海地 区,广东省的出口占全国出口的1/3,前十大出口大城市占了全国大约60%的出口额。在对 中国货物进出口的主要产品的比较中, 可以看到中国的进口主要以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为 主,出口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中国的服务类贸易增长也非常迅速,尤其是在旅游、 建筑服务、广告等行业呈现出贸易顺差。 5.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可以用不同的指标来衡量,通常用出口占本国 GDP 的比例来表示, 也可以用进口占 GDP 的比例, 或者用进出口总额占 GDP 的比例作为衡量对国外市场依赖程 度的指标。 而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愈大的国家, 对国外市场变化的敏感度也越大。 通过表1.14 用出口对 GDP 的比例作为指标对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的比较中可以看 到,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越大,依赖国外市场的程度越低。第二章 五、习题答案1. (1)假设我国只生产两种产品,小麦和布料,我们以横坐标表示布料, 纵坐标表示小麦, 将各种生产组合用直线连接可得生产可能性边界如图2.1所示。我们知道,B 点到 C 点那段 布料的机会成本可以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切线的斜率值来表示, 所以 BC 那段布料的机会 成本就是等于这段直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所以 BC 那段布料的机会成本就是1。 (2)和(3)答案略(参考课本相关知识解答)2. (1)我们已经假设中国和美国只生产鸡爪子(F)和鸡胸脯(C)两种产品,并且生产可能性 边界呈现机会成本递增。 同时也假设中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完全一致, 中国人的无差异曲线 偏向于鸡爪,而美国人的无差异曲线偏向于鸡胸。图2.2中,BE 为中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HE 为美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两国的生产要素被充分利用时,所能生产的鸡胸和鸡爪 的最大组合,U1为中国的无差异曲线,U2为美国的无差异曲线,代表了中国和美国的消费 者的喜好。在没有贸易的国家里,所消费的商品,必定来自本国的生产,因此, BE 和 HE 同 时又是两国的消费可能性边界, 两国的自给自足均衡分别是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性边界的 切点。通过图2.1可以看出 BG 的斜率是大于 BI,所以美国的鸡胸的价格是大于中国的。图2.2 中国和美国的自给自足均衡 (2) 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我们知道美国的鸡胸脯相对比较贵一些,若两国进行自由贸易, 由于美国相对较高的鸡胸脯价格, 将引起中国生产鸡胸脯的数量增加, 并出口到美国(图略)。 (3) 当中美从没有贸易到自由贸易时,因为美国的鸡胸脯比中国的贵,中国会设法增加鸡胸 脯的生产并向美国出口,同样,美国会设法增加鸡爪的生产并向中国出口。 (4)答案略(提示:参考课本(图2.13)所分析的大国的贸易利得)。 3.一个经济模型(model)是基于一系列假设之上来解释某种经济现象的理论框架。经济模型 可以是逻辑的文字描述, 也可以通过一组数学方程或几何图形来描述。 如果想要得出清晰而 有用的结论, 一个经济模型必然要有许多高度抽象而且限制性很强的假设, 这些假设有时候 甚至可能不切实际,但是,我们并不应该因为这些假设的存在而对经济模型不以为然。一个 经济模型是否有用, 并不在于它所基于的假设是否合理, 重要的是这个经济模型是否能够帮 助我们理解问题的实质,以及得出的结论和对经济现象的解释是否合理。 4.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简称 PPF)是指在一定技术和一定资源的 情况下一个经济体所能生产产品的最大组合。 为了便于解释, 我们假设这个经济体只生产两 种产品:布料和小麦。我们用字母 C 代表布料,用 W 代表小麦。 在图2.3中,点 A 和点 B 表示了两种生产的可能,也就是当生产要素完全被充分利用后, 该经济体可以生产3米布料和8千克小麦(A 点),或者可以7米布料和4千克小麦(B 点)。图2.3 机会成本递增情况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我们注意到图2.3中的 PPF 为向外凸出(凹向原点)的形状。这种形状的 PPF 表示了递增 的机会成本。当我们从点 E(该经济体只生产小麦)沿 PPF 移向点 D(只生产布料)时,为了多 生产布料而必须放弃生产的小麦逐渐增加, 也就是说布料的机会成本随着布料生产的增加而 增加。在图型中,布料的机会成本可以用 PPF 上切线的斜率值来表示,例如,点 A 的布料 生产的机会成本为经过点 A 的 PPF 切线的斜率值。沿着 PPF 从点 E 到点 D,PPF 切线的斜 率值越来越大,表示布料的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图2.4画出了另一种可能的 PPF。直线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 PPF 上任何一点的机 会成本是个常数。也就是说,当我们增加布料的生产,小麦产量的减少是个常量。如果每个 行业所雇佣的生产要素的比例是相同的话, 该经济体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就会是条直线。例 如,假定小麦和布料的生产都需要在每亩土地上雇佣10名工人,当布料行业扩张,其需要的 生产要素必须以这个比例从小麦行业里获得,而这也正是小麦行业释放要素的比例。因此, 增加每单位布料生产所导致的小麦减产量是固定的常数, 并不因为布料生产的增减多少而有 所变化。我们在下面讨论贸易模型时会不断用到这类 PPF。图2.4 机会成本不变情况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还有一类 PPF 是凸向原点的那种,见图2.5。这是在机会成本递减情况下的生产可能性 边界。这种情况往往与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有关。图2.5 机会成本递减情况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5.相对供给曲线的推导过程: 我们用 Pc 和 Pw 分别表示布料和小麦的价格。如果厂商生产 C 米布料和 W 千克小麦, 那么厂商的收入为 Pc ′ C + Pw ′ W。我们可以在图2.6中画出厂商的收入曲线 AB,因为 AB 又显示了厂商必须面对的相对价格,我们又称 AB 为厂商的价格曲线。图2.6 厂商的收入曲线 厂商的收入曲线是一组平行于 AB 的直线,图中 EF 线也是厂商的收入曲线。这些收入 曲线的斜率都是 Pc/Pw。假如 Pc=4元/米,Pw=8元/千克,那么收入曲线的斜率为1/2。我们 称 Pc/Pw 为布料的相对价格(relative price)。用上面的数字,布料的相对价格是1/2,也就是 一米布料可以用来交换0.5千克的小麦,这时因为布料的名义价格(nominal price)为4元/米, 小麦的名义价格为8元/千克,即买一米布料相当于买0.5千克的小麦。同样,小麦的相对价格 是2,即一千克小麦可以用来交换2米布料。 厂商的决策就是选择生产布料和小麦的数量, 在给定的限制下追求收入的最大化。 厂商 所面临的限制就是生产可能性边界。因此用数学公式来表示就是: MAX Pc ′ C + Pw ′ W (2.1) 限制: C 和 W 必须在 PPF 上 以图象表示就是寻找 C 和 W,以使企业的收入曲线尽量朝原点的反方向移动,但是 C 和 W 不能离开 PPF,因此厂商的决策就是选择小麦和布料的产量以使其收入曲线与 PPF 相 切。我们在图2.7中假设机会成本递增,点 A 为收入曲线与 PPF 的相切点,只有这时厂商的 收入才是最大化的。在图中,我们任意假设在最佳生产点 A 的小麦的产量为4千克,布料产 量为5米。在 A 点,布料的机会成本正好等于布料的相对价格 Pc/Pw。用我们上面的数字, Pc=4元/米,Pw=8元/千克,布料的相对价格 Pc/Pw 就是1/2。 图2.7 厂商的决策 当布料的相对价格为1/2时, 收入曲线与 PPF 相切于点 A, 布料相对于小麦的产量为5/4。 我们称之为布料的相对供给(relative supply)。假如布料的相对价格增加到1,也就是布料相 对小麦变得更贵,在图2.7中,厂商的收入曲线的斜率为1,即收入曲线变得更陡。这时新的 收入曲线与 PPF 相切于点 B。在 B 点小麦的产量为2千克,布料的产量为6米。布料的相对 供给为3。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当布料的相对价格增加时,布料的相对供给也增加,如果 我们把布料的相对供给量与布料的相对价格之间的关系画出来就形成了一条相对供给曲线。 图2.8相对供给曲线 图2.8画出了布料的相对供给曲线 Sc/Sw,如同一般的供给曲线,相对供给曲线也是一 条向上倾斜的线,说明当布料的相对价格(Pc/Pw)增加时,布料的相对供给(C/W)也会增加。 图中 A 点和 B 点,与图2.7中的 A 点和 B 点相对应。 相对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 经济学家用效用(utility)来代表一个人的满意度,通俗地说,效用就是衡量一个人幸福 的程度,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福利(welfare)。我们用无差异曲线来表示消费者的喜好,无差 异曲线 (indifference curve) 是使得消费者获得同样效用的所有消费商品的组合。图2.9画出 了两条无差异曲线。 消费者可以选择布料和小麦两种产品, 图中的每条无差异曲线表示了相 应地效用,无差异曲线越远离原点,其代表的效用越高。因此,对于消费者来说,点 E 所 代表的消费商品组合就要比点 D 要好,原因是点 E 所在的无差异曲线上,消费者的效用要 比点 D 所代表的效用要高。而对于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任意两点,消费者的偏好并没有 差别,例如,图中点 E 和点 F 的消费组合为消费者带来同样的效用,也就是说,消费者对 于消费6千克小麦加5米布料,与消费4千克小麦加8米布料在偏好上并无差别。图2.9 无差异曲线 消费者选择商品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增加她的满意度,也就是增加效用值。在图2.9中, 就是要选择消费商品的组合以使得无差异曲线尽量向远离原点的方向移动。 但是, 消费者又 不可能无限制地将无差异曲线推离原点,原因是,任何消费者必须受到其预算的约束。 我们假设消费者可支配的预算为 I 元。我们又假设布料和小麦的价格分别是 Pc 和 Pw。 那么消费 C 米布料和 W 千克小麦的总花费则是 Pc′C+Pw′W。因此,消费者的预算约束为: Pc′C+Pw′W = I (2.2) 在图2.10中,我们画出了这条预算曲线 AB,我们称之为预算线。OA = I/Pw, 图2.10 消费者的预算线 表示当所有1元全部用于小麦可以获得的消费,OB = 1/Pc 表示当所有1元全部用于布料 时的消费,当然预算线上或预算线内的任何消费组合都是预算范围内允许的。预算线 AB 又 称为消费可能性边界(consump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区域 OAB 又称为消费可能性集合 (consumption possibility set)。预算线 AB 的斜率值为布料的相对价格 Pc/Pw =1。 消费者的决策就是在预算约束下, 选择消费组合以使她的效用值变得最大。 在图2.10中, 她就是需要选择布料和小麦的消费,使得无差异曲线尽量远离原点。这样的消费组合,只有 当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相切时才有可能。点 E 为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切点,在 E 点,布 料的边际替代率正好等于布料的相对价格。 根据图2.10,当布料的相对价格 Pc/Pw =1时,布料的需求为5米,小麦为4千克,因此, 布料对小麦的相对需求为5/4。如果布料的相对价格增加到2,最佳消费组合就会沿无差异曲 线移到 F 点,也就是说,当布料相对较贵时,布料的相对需求就会减少到4/6。因此,布料 的需求与布料的相对价格成反向关系。 图2.11 相对需求曲线 我们将这种反向关系显示在图2.11中就成为布料的相对需求曲线,在图中布料的相对需 求曲线由 Dc/Dw 表示,相对需求曲线上点 E 和 F,分别相对应于图2.8中的点 E 和 F。图中 我们看到,当布料的相对价格从1上升到2时,布料的相对需求则从5/4下降到4/6。 6.我们考虑在一个封闭的国家里生活着一个代表性的个体(representative agent),该个体既 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封闭的国家表示没有国际贸易,没有进出口,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是 为了自己消费,这是一个自给自足式(autarky)的经济体,我们同时假设这个国家只生产两种 产品:布料和小麦。世界上很难找出完全自给自足的经济体,比较相近的可能的例子是改革 开放以前的中国和今天的北朝鲜, 我们这里讨论完全抽象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体是为了讨论的 方便。 图2.12中,ED 为该经济体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代表了当生产要素充分利用时各种产品 的最大组合,U1为其无差异曲线,代表了该消费者的偏好。在自给自足的国家里,所消费 的商品,必定来自本国的生产,因此,ED 同时又是消费可能性边界。自给自足均衡就是无 差异曲线 U1与消费可能性边界 ED 的切点 A。如果既没有进口,又没有出口,这个国家就 会生产5米布料和4千克小麦,同时消费5米布料和4千克小麦。也就是说,在没有贸易的情况 下,消费点 A 和生产点 A 完全重合。 图2.12 自给自足均衡 XY 为生产可能性边界在 A 点的切线,XY 同时又是无差异曲线 U1在 A 点的切线。XY 的斜率值是衡量无差异曲线在 A 点的边际替代率,表示消费者为了多消费一米布料愿意放 弃的小麦数目。对于生产商来说, XY 的斜率值又是布料生产的机会成本,因此,该国家在 自给自足均衡下,XY 的斜率值就是布料的相对价格,我们用 Pc/Pw 表示,在图中,我们假 设斜率值为1。 自给自足均衡又可以通过供求曲线来表示。图2.13中,Sc/Sw 为该国布料的相对供给曲 线,Dc/Dw 为该国家布料的相对需求曲线,自给自足均衡意味着该国的供求关系必须平衡, 因此,自给自足均衡是由相对供求曲线的交点 A 所决定,在 A 点,该国布料的相对消费为 5/4,相对价格为1。 图2.13相对供给曲线和相对需求曲线 7. (1)自由贸易对小国不同利益集团的影响 我们首先来考虑一个小国家, 这里小国并不是一个地域大小或人口多少的概念, 我们定 义小国为价格的接受者, 即小国的任何行为无法改变它所面临的价格。 图2.14中点 A 为该小 国在自给自足状态下的均衡点,相对价格为1,它生产5米布料,4千克小麦。假设在国际市 场上,布料的价格相对较高,而小麦相对比较便宜,即国际市场上布料的相对价格高于该小 国自给自足时的相对价格。 让我们假设国际市场上布料的相对价格为2 , 假如该小国现在可 以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交易, 购买或销售布料或小麦, 这时该小国的生产商面临的不再是自给 自足时的相对价格,而是国际市场上的相对价格2,因此,生产商的收入曲线是一组斜率为2 的直线,在图2.14中,这是一组与 BF 平行的直线,BF 的斜率为2。显然生产商的最佳选择 为收入曲线与 PPF 相切点 B,即 BF 与 ED 相切之处,我们注意到,这时布料产量增加到7 米,而小麦产量减少到2千克,这当然是可以预见的变化,因为现在国际市场上布料比没有 贸易时贵,布料生产商因此增加生产,而小麦现在的价格相对较低,因此麦农减少产量。 图2.14小国的贸易收益 该小国的消费者的消费可能性边界不再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同,而是由 BF 所决定,这 是因为当存在国际贸易时,该国生产点是 B,它面对的国际市场上布料的相对价格为2,如 果我们将国际市场上布料的价格表示为 P*c,小麦的价格为 P*w,那么点 B 所生产的布料和 小麦给厂商带来的收入为7 P*c+2 P*w,因为生产者同时又是消费者,因此,这也是消费者 的收入。 我们将消费者选择的消费组合记为 C 和 W, 消费者的预算约束为:C ′ P*c + W ′ P*w = 7 P*c+2 P*w,这条预算约束线就是 BF,因此,也就是消费可能性边界。很显然,当存在 自由贸易时, 消费者的消费可能性集合要大于生产可能性集合, 说明消费不再受到生产产品 数量的约束。 点 F 为消费者的最佳选择,它是该国的无差异曲线与消费者可能性边界的切点。我们 注意到,当存在自由贸易时,消费点是 F,而生产点是 B,消费点不再与生产点重合。比较 点 F 与点 A,很显然,点 F 给该国带来的福利 U2,要高于无贸易均衡点 A 所带来的福利 U1,因此,对于一个小国来说,自由贸易要比闭关自守要好,也就是说,贸易为小国带来 收益。 从闭关自守到自由贸易,小国布料的价格增加,小麦的价格减少,而布料为该国的出口 产品,小麦为进口产品。我们把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的比值称为贸易条件或者交换比价 (terms of trade),我们用 TOT 记之,即 TOT = 出口价格/进口价格。从图中看出,当该国放 弃闭关自守而转向自由贸易时,它的 TOT 改善,从而我们又可以得出结论,TOT 的改善带 来了该国福利的增加。 (2)自由贸易对大国不同利益集团的影响 大国与小国不同的地方是,大国不再是价格接受者,而是价格的共同制定者,大国的选 择会对世界价格产生影响。例如,哥伦比亚无论从国家大小和人口多少来看,都无法称为大 国,但是,对与世界咖啡市场来讲,哥伦比亚显然是个非常重要的大国,任何发生在哥伦比 亚的事件,都有可能影响到世界咖啡的价格。再例如,智利对于世界铜市场,南非和安哥拉 对于世界钻石市场都是可以影响价格的大国。 为了讨论贸易对一个大国福利产生的影响,我们采用两国模型(two country model)。我 们假设世界上只存在着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它们都只生产两种商品:布料和小麦。为了 简化我们的讨论,假设这两个国家的偏好相同,即它们有同样的无差异曲线。两个国家的差 异体现在它们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偏向于布料的生产, 外国的生产可 能性边界偏向于小麦的生产,我们也可以说,本国的比较优势是生产布料,外国的比较优势 为小麦生产。在图2.15中,凡是牵涉到外国的,我们都以*号表示。 当没有贸易存在时,本国和外国的均衡点分别为 A 和 A*。这两点分别是各自无差异曲 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切之处。A 点切线比 A*点的切线陡,说明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本 国布料的相对价格要低于外国布料的相对价格, 即本国布料相对外国要便宜。 这点是因为本 国生产可能性边界偏向布料生产这个假设所决定的。我们注意到,在 A 点,本国生产4千克 小麦,5米布料,而在 A*点,外国生产3千克小麦,4米布料。图2.15 大国的贸易收益 如果允许这两个国家进行贸易, 因为外国的布料比本国的贵, 本国会设法向外国出口布 料,同样,外国会向本国出口小麦。国际市场中对于小麦和布料的供求关系决定了国际市场 的均衡相对价格。在国际市场布料的均衡相对价格要高于本国没有贸易时的布料的相对价 格,而低于外国没有贸易时的布料的相对价格。也就是说,国际市场上布料的相对价格由一 条比 A 点切线要陡但比 A*点切线要平的直线的斜率所决定,在图中,我们用 BF 和 B*F* 来表示这两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面对的价格曲线,BF 和 B*F*为平行的直线。面对 BF 价格 曲线, 本国的布料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好的价格, 本国也可以从国际市场上购买更便宜 的小麦,因此,本国生产商会把生产要素从小麦移向布料,布料的产量增加,小麦的产量减 少,本国的生产点从 A 移到 B 点,此时本国只生产2千克小麦,布料生产则增加到7米。同 样,面对 B*F*价格曲线,外国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便宜的布料,小麦也可以获得更好 的价格,因此外国的生产点也由 A*移到 B*,此时,外国小麦的生产增加到7千克,而布料 生产则减少到3米。 本国和外国的消费点分别为它们的无差异曲线与国际价格曲线 BF 和 B*F*的相切点 F 和 F*。图中可见,自由贸易使得本国的福利(效用)从 U1增加到 U2,同样,自由贸易也使外 国的福利(效用)从 U1*增加到 U2*。国际贸易使得这两个参与贸易的国家都获益,大国也有 贸易收益。 本国的贸易三角 BFG 表示本国小麦的进口为 FG,布料的出口为 BG。外国小麦的出口 为 B*G*,布料的进口为 F*G*,本国小麦的进口应该等于外国小麦的出口,本国布料的出 口应该等于外国布料的进口,既 FG = B*G*,BG = F*G*。 8.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消费产品时给她带来的总体效用与她必须支付的金额的差值, 也就是消费者为了消费一定数目的产品而愿意支付的总数和她实际支付的金额的差值,因 此,消费者剩余描述了因为消费产品而所获之收益。 生产者剩余是指厂商销售一定产品实际所获得的金额和为了使厂商不亏本而必需获得 的金额之间的差值, 在一个完全竞争的经济体内, 为使不亏本而必需获得的金额正好是为了 生产这批产品而支付的成本,生产者剩余因此描述了厂商提供产品所获的收益。 我们利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这两个工具来讨论贸易收益。 图2.16中 Dc 和 Sc 分别 为一个小国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当没有贸易存在时,自给自足均衡由点 E 表示,即本 国的需求必须完全通过本国的供给来满足,自给自足的国内价格为6元,该国生产和消费5 米布料。本国的消费者因为消费5米布料而获得的消费者剩余为面积 a + b,厂商因为提供了 5米布料而获得的生产者剩余为面积 c,因此,闭关自守的福利总数为面积 a + b + c。图2.16 小国的贸易收益:供求关系 现在假设这个小国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自由贸易, 我们更进一步假设国际市场上布料 的价格相对较高,假设国际市场布料价格为8元。因为小国是价格的接受者,因此,该国市 场上的价格也是8元。这时,该国的布料供给将超过它的布料消费,因此该国将多余的布料 出口到国际市场。这时,该国消费者剩余为 a,生产者剩余为 b + c + d,因此自由贸易时的 福利总值为 a + b + c + d。比较自给自足的福利和自由贸易的福利,我们发现自由贸易使得 该小国的福利增加了面积 d。 同样我们可以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工具来讨论大国的贸易收益。 图2.17中本国和外 国布料的自给自足均衡价格分别为6元和12元。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自给自足的情况下,本 国消费者剩余为 a+b,生产者剩余为 c,因此在自给自足的情况下本国的福利为 a+b+c,同 样外国的福利为 a*+b*+c*。如果允许自由贸易,本国自然会向外国出口布料以获取更好的 价钱,外国也自然会向本国购买便宜的布料 。假设国际布料市场的自由贸易均衡价格为8 元,在这个均衡价格下,外国进口的布料正好等于本国出口的布料。这时本国的消费者剩余 减少为 a,生产者剩余增加为 c+b+d,总福利为 a+b+c+d,相对自给自足的情况增加了 d。 同样,自由贸易时外国的总福利为 a*+b*+c*+d*,比自给自足时的福利增加了 d*。这里我 们看到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工具同样可以说明大国的贸易收益。图2.17 大国的贸易收益: 供求关系 9.国家之间要有贸易的存在,国家之间一定有些差别,这些差别主要通过供求关系来体现。 我们考虑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我们假设这两个国家都只生产两种产品:布料和小麦。首 先我们假设这两个国家的生产技术和能力完全一样,也就是说,他们的供给曲线完全相同。 在图2.18中,本国和外国的相对供给曲线一致,我们用*来表示外国。假设这两国的差别来 自它们的需求,图中我们还假设外国对布料的相对需求较高,本国的较低。每个国家的相对 需求曲线与相对供给曲线相交点就是各自的无贸易均衡,在图中,E 和 E*分别为本国和外 国的无贸易均衡点(自给自足均衡点)。我们发现本国自给自足时布料的相对价格要低于外国 自给自足时布料的相对价格。这点显而易见,当供给相同时,需求高的地方,价格较高。如 果允许本国和外国进行自由贸易,本国将出口布料,同样,因为本国的布料相对便宜,因此 小麦相对较贵, 因而本国将进口小麦。 因此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 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 对某种产品需求较大的国家将进口该种产品。图2.18 贸易是因为需求的差别 我们再来考虑需求相同,供给不同的情况。在图2.19中,本国和外国具有相同的相对需 求曲线,但是本国的布料相对供给大于外国。E 和 E*分别为本国和外国自给自足时的均衡 点,我们可以看到本国的布料相对价格低于外国,因此如果允许本国和外国自由贸易,本国 会出口布料,进口小麦,而外国会进口布料,出口小麦。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结论:在其他条 件相等的情况下,对某种产品供给较大的国家将出口该种产品。 图2.19 贸易是因为供给的差别第三章五、习题答案1.虽然比尔?盖茨先生在编写软件还是在打字速度上都强于他的秘书,他还是应该只编写软 件,而将打字的工作交给秘书完成。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比尔?盖茨先生在两项工作上都有 优势, 但显然在编写软件方面的更具优势, 因此如果他把自己的时间和经历全部用在编写软 件上,即使在支付给秘书每天20美元后,他仍将获得比又编写软件又打字更大的收益。 2. (1)美国和日本分工前的计算机对小麦的价格比分别是1C=25W 和1C=20W。 (2)日本在生产计算机有比较优势,美国在生产小麦有比较优势。 (3)两国进行分工后计算机和小麦的交换比例为1C:22W 时,日本出口1台计算机,可换回 22单位小麦,比之国内的1台计算机只能换20单位的小麦,节省了6个工作日。美国出口1 单位小麦,可以换回1/22台计算机,比之国内的1单位小麦只能换1/25台计算机,节省了6/11 个工作日。 (4)根据(3)的分析结果可知,当两国每进口1单位的产品时,日本比在仅有国内贸易时 多获得2单位的小麦,美国则多获得3/550台计算机,两者的收益都增加了。 3. (1)A、B 两国贸易前的布料对小麦的相对价格分别是1C=1/2W 和1C=2W,A 国生产布 料有比较优势,B 国生产小麦有比较优势。 (2)如果按照 Pc/Pw=1进行国际贸易,A 和 B 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益。因为 A 国出口1米 布料能换回1千克小麦,比国内1/2千克小麦的获益大;B 国进口1米布料,只需要花费1千克 小麦的成本,比国内2千克小麦的成本低。 (3)两国从贸易中得益的界限为 C:W=1: (1,1/2) (4)两国间将不存在贸易,因为国内的交换比例和国际间的一样。在这样情况下,或许可 能存在随机的国际贸易。 4.在图1中当 Dw 与 Sw 的水平部分在 P w/Pc=2/3和120单位小麦产量处相交,意味着此时 世界市场对于小麦的总需求只有120单位, 且全部由在生产小麦中具有比较优势的美国生产。 由 P w/Pc=2/3得 P c/Pw=3/2,则对应于图2,Dc 与 Sc 的交点将在120与240之间,此时英国 生产其中的120单位,而剩余的部分由美国生产。由于美国在生产小麦上具有比较优势,英 国在生产布料上具有比较优势,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没有达到在生产小麦上的最大产量,而 英国将所有的资源用于布料的生产后仍不能满足世界市场对于布料的需求, 还需要美国分出 部分资源投入没有比较优势的布料的生产。 5. (1)设自行车用 B 表示,摩托车用 M 表示,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本国与外国的生 产性可能边界如下:(2)本国和外国用摩托车表示的自行车相对价格分别为2/5和1。消费可能性边界即为消费 者的预算线。在自给自足的国家里,所消费的商品,必定来自本国的生产,因此,生产可能 性曲线同时又是消费可能性边界。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消费突破了一国的生产限制,通过 进出口扩展了消费集合。自行车表示摩托车的价格为4/5,本国出口自行车而进口摩托车, 可以消费的自行车数量减少了,摩托车数量增加了,外国则是反之。6.如果该国将20 000万劳动全部用于 X 的生产,将获得4 000单位的 X,全用于 Y 生产将获 得5 000单位的 Y。当不发生国际贸易的时候,X 与 Y 的相对价格为1X=4/5Y。由于 X 的国 际相对价格为2,那么要进口 2 000个单位 X,必需以4 000个单位的 Y 进行交换,对于该国 需要花费16 000万单位的劳动力。 第四章五、习题答案1.赫克歇尔、俄林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要素禀赋的不同,从而导致供给价格 的差别, 形成不同的比较优势, 使得一个国家将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要素生产出来 的产品,进口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出来的产品。 HCO 贸易理论建立在九个基本假设前提之下,其中一个根本假设是两个国家的唯一差 别在于要素禀赋不同,要素禀赋指的是一个国家所拥有可以用于生产的劳动力、资本、土地 等要素总量。HCO 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任何一个国家将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 要素生产出来的产品, 即该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必定是密集使用它相对丰裕的要素生产出 来的产品。也就是说,即使两个国家间生产技术完全相同,即它们的要素生产率完全一样, 不同的要素禀赋依然使得这两个国家愿意参与国际贸易,并从贸易中相互获益。 根据 HCO 定理,要决定一个国家哪些产品具有比较优势而可以出口,只需要知道两个 条件:首先,我们要知道这个国家哪些要素是丰裕的,其次,我们要知道哪些产品需要密集 使用这些要素。 一旦我们可以回答这两个问题, 哪些产品具有比较优势或者会出口哪些产品 这样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这种观点过于绝对和片面,忽视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的作用。根据 HCO 定理, 一个国家或地区要素禀赋的不同, 可以形成不同的比较优势, 使得一个国家将出口密集使用 本国相对丰裕的要素生产出来的产品 ,进口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出来的产品。即使是又 穷又小的国家, 它的要素禀赋相对于其他国家都处于绝对劣势, 但它的某种要素仍会可能存 在比较优势, 它就可以生产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品去换取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出来的产 品。 3. (1)从题意中可以得到该国钢铁的劳动土地比为10/5=2,而小麦的劳动土地比为2/4=0.5, 所以钢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小麦为土地密集型产品。 (2) I 为钢铁的产量, 为小麦的产量, 设 W 则根据题意, 得到该国的要素充分利用方程:10I+2W=100 5I+4W=100 从方程中可以得到当将所有劳动用于生产钢铁时,最多可以生产10个单位的钢铁,即点 A; 如果用于生产小麦,它最多可以生产50个单位,即点 B,因此,AB 线表示了该国的劳动力 充分就业时它所能生产小麦和布料的组合。同理,当将所有的土地用于生产钢铁时,它可以 生产20个单位,即点 E,如果全部用于生产小麦,最多可以生产25个单位,即点 F,因此, EF 线表示了当土地充分利用时所能生产的钢铁和小麦的组合。通过对上述方程求解得 I=20/3, W=50/3,即对应的 G(20/3,50/3)点。生产可能性区域为给定要素禀赋的情况下 所能生产的产品组合,该国的生产可能性区域为折线 FGA 所围住的区域,生产可能性边界 为 FGA。4. (1)从题意中可以得到某外国钢铁的劳动土地比为5/2.5=2,而小麦的劳动土地比为 2/4=0.5,所以钢铁仍然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小麦为土地密集型产品。该外国的要素充分利 用方程为: 5I+2W=110 2.5I+4W=100 从方程中可以得到当将所有劳动用于生产钢铁时,最多可以生产22个单位的钢铁,即点 M; 如果用于生产小麦,它最多可以生产55个单位,即点 N,因此,MN 线表示了该外国的劳动 力充分就业时它所能生产小麦和布料的组合。 同理, 当该外国将所有的土地用于生产钢铁时, 它可以生产40个单位,即点 P,如果全部用于生产小麦,最多可以生产25个单位,即点 Q, 因此,PQ 线表示了当土地充分利用时该外国所能生产的钢铁和小麦的组合。该外国的生产 可能性区域为折线 QHM 所围住的区域,生产可能性边界为 QHM。 (2)本国和外国的要素富裕程度比较 本国 人均土地 每单位土地劳动数 100/100 100/100 外国 100/110 110/100从上表中可以看到,外国的人均土地小于本国,而每单位土地的劳动数大于本国,所以外国 为劳动力丰裕的国家,而本国为土地丰裕的国家。 (3)依据 H-O 理论和上面的图表中对本国与外国的要素丰裕度的比较,可以得到本国为土 地相对丰裕的国家,生产优势在于生产土地密集型产品,即生产小麦,而外国是劳动力丰裕 的国家,生产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即生产钢铁。所以本国将生产小麦,而外国将生产 钢铁,然后两国进行贸易,本国出口小麦,进口钢铁,而外国出口钢铁,进口小麦。 5.要素价格均等化指自由贸易必然导致不同国家里的要素的价格趋于一致。即在国际贸易 中,只要允许商品进行自由贸易,要素的价格也会最终趋于相同。我们也可以用斯托尔珀C 萨缪尔森定理的直观分析来这样理解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斯托尔珀C萨缪尔森定理的含义 是指某个产品价格增加并不会导致所有要素的实际收益增加, 而是导致这一产品密集使用的 要素的实际收益增加,而没有密集使用的要素的实际收益反而会减少。在这里,假设甲国为 劳动力充裕的国家,乙国为资本充裕的国家,在刚开始没有国际贸易的时候,甲国的工资较 低,资本的利息成本较高,而乙国的工资较高,资本的利息成本较低。一旦两国进行自由贸 易,根据斯托尔珀C萨缪尔森定理,甲国的工资就会增加,利息减少,而乙国的工资就会减 少,利息增加。因此,甲乙两国的要素价格差别会因为贸易而减少。最后自由贸易会导致单 一的商品价格, 加上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和完全相同的技术的假定, 两国要素的价格就必然 会完全一样。 6. 、 (1)(2)A 国的劳动资本比为6/400 000,B 国的劳动资本比为3/800 000,所以可以得到 A 国为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国家,而 B 国为资本相对充裕的国家。 (3)如果汽车行业为资本密集型,而 B 国又为资本相对充裕的国家,所以 B 国在生产汽车 方面占有比较优势。 7.A 国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纺织品,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汽车,这意味着该国资 本比较丰裕的国家,而劳动力比较稀缺。在没有进行自由贸易之前,该国由于劳动力相对稀 缺,工资水平会较高,而资本的利息成本较较低。一旦两国进行自由贸易,根据斯托尔珀C 萨缪尔森定理,该国的工资水平就会下降,利息增加。所以,从整体上来说,贸易会使该国 的工资水平下降。这样,A 国的资本所有者将会由于贸易带来利息增加而支持自由贸易,而 劳动力将会由于贸易带来工资水平的下降反对自由贸易。第五章五、习题答案1. 特定要素模型和 H-O 理论都强调了由于生产要素禀赋所谓不同是产生国际贸易的重要原 因。两者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应用的范围和对于生产要素间关系的看法上。 特定要素模型指出由于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 收入会在生产要素之间重新分配, 从 而影响贸易活动。其主要针对短期情况而提出,因为在一定的时间内由于技术的专一性,或 者是因为产业间要素移动存在着各种行政或自然的障碍, 并不是所有生产要素都能在产业间 自由流动,有些要素只能在特定产业内使用,即使在别的产业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也只能 留在本产业。运用这一理论,可以解释不同要素持有者结成同盟,为共同利益游说政府的现 象。对于长期时的国际贸易行为,由于各种要素可以在不同产业间移动,H-O 模型则更具有 解释力。 并且在 HCO 贸易理论中, 两个生产要素的持有者对于自由贸易总是持相反的意见。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指由于技术创新会引起他国模仿,故技术优势不可能是永久的,也就 是说,产品是有生命周期的。新产品随这国内市场的饱和,便出口到其他国家,进口国会模 仿生产,在国内市场销售,使进口减少,最终出口。此时最初生产这些产品的国家转向其他 新的产品的研发,老产品便由别国生产,最终原来的出口国有可能成为进口国。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对 H-O 理论的一个重要补充,它一方面强调了了技术和知识是决 定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了比较优势或技术优势的国际转移, 使 得 H-O 理论更加完善。从这个角度上看,生命周期理论与比较贸易理论并不冲突。 3.产业内贸易指数 = 1 C (|X C M|/|X + M|) ,其中,X 和 M 分别为出口和进口值,表示总 和。|XCM|为每一产业的净出口的绝对值。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到1之间的数值 (如果我们采 用百分比的来表示,其则介于0到100之间),根据这一公式得 (1) 100% ;(2) 66.7% ;(3) 0% 4. (1)铝是从天然矿石中提炼的,世界上大部分的铝是由加拿大或挪威冶炼,主要是由于 该地区具有要素禀赋上的支持,因此最主要的原因是比较优势。 (2)传真机最早是在日本广泛使用的,日本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传真机出口国,除了由于在 制造传真机方面的技术优势明显, 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早期形成的生产传统, 传真机在日本 的生产具有规模经济。 (3)大型喷气飞机的制造和生产存在着巨大的沉没成本,世界上半数以上的大型喷气飞机 在西雅图生产最主要原因是规模经济。 (4)纺织品的技术含量一般不高而成本较低,中国大量出口纺织品,最主要是由于中国具 有廉价的劳动力这一比较优势 5.一个企业如果存在内部规模经济,那么它的规模越大,生产成本越低,容易形成垄断竞 争的市场结构。当两个国家在消费偏好,要素禀赋和生产技术上没有任何差别,只要存在差 别产品和内部规模经济,国际贸易就能为每个国家带来贸易收益。 如果生产存在外部规模经济, 那么当整个产业的规模增加时, 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 即当越来越多的资源投入生产某个产品时, 会降低该产业内所有企业的成本。 外部规模经济 的存在将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凸向原点, 此时两国参与贸易可以使得产品获得更大的市场, 从 而降低成本。外部规模经济中,生产的形态和进出口形态则可能由历史和政策所决定。 虽然每个国家都希望能扩大那些具有规模经济的产业的生产, 但是现实世界中, 内部规 模经济和比较优势常常共同决定一个国家的进出口状态, 而外部规模经济中的生产形态和进 出口形态则可能由历史和政策所决定。 6. (1)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将所有的飞机都在法国士伦组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其属于内 部规模经济。 (2)美国纽约的曼哈顿积聚了大批的金融企业,整个产业的规模增加时,使得单个企业 的运营成本减少,属于外部规模经济。 (3)中国的彩色电视机生产主要集中在如长虹、TCL 等几个大的生产厂家手中,对于 这些厂家而言,个企业的规模越大,它的生产成本越低,更有利于在竞争中居于优势地位, 这一现象属于内部规模经济。 (4) 外部规模经济的一个特征就是企业有区域集中的倾向, 同产业企业趋于集中在同一 个区域,美国硅谷的 IT 产业聚集正说明了这一点。 7. 对于一国在进口某种商品的同时也向他国出口该种商品的现象可以用产业内贸易理论进 行解释。 产业内贸易的程度可以通过产业内贸易指数进行衡量。 但对于从国外回购的本国商 品则不属于这一范畴。 这些商店回购的主要是为了通过进出口之间的差价而获利。 对于同一 种商品在国内市场的销售价格和国外市场的售价可能是不同的, 一方面, 厂商通过根据不同 市场消费者的情况差别定价,获取更大收益,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出口产品打开国外市场, 增加出口的竞争力。第六章五、习题答案1.在市场没有扭曲的条件下,小国的经济增长能够带来该国福利的增加。具体分析如下。 假如一个小国,生产两个产品:小麦(W)和布料(C),图6.1中曲线 GAH 为该小国的生产可能 性边界。AB 线为国际价格曲线,AB 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 GAH 的相切点 A 为该小国的生 产均衡点,点 B 为其消费均衡点,与线 AB 相切的该国无差异曲线表示了它的福利,从图 中反映出来的是,该小国出口布料进口小麦。假如该国发生经济增长,因此它的生产可能性 边界向外移动到 JEK,直线 EF 为与 JEK 相切的国际价格曲线,EF 与 AB 相平行,说明小 国无法改变国际价格。这时新的生产均衡点为 E,消费均衡点为 F,很显然,发生经济增长 后的小国的福利增加了。图6.1小国的经济增长福利分析 2.在市场没有扭曲的条件下,大国的经济增长不一定能够带来该国福利的增加。如果大国 发生了经济增长, 则要区分增长发生在进口行业还是在出口行业。 如果增长发生在进口竞争 行业,那么增长导致进口产品相对价格的减少,或者出口产品价格的相对增加,这种相对价 格的变动使得贸易条件变得更有利于该国,从而更进一步增加它的福利。但是,如果增长主 要发生在出口行业, 那么增长的间接效应导致贸易条件变得不利于该国, 它的出口产品必须 在相对价格较低的情况下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出售,这个间接效应与增长的直接效应相抵触。 如果经济增长使得 TOT 下降非常之多,那么增长的间接效应可能大于增长的直接效应,反 而导致该国的福利减少。 图6.2显示了一个大国的经济增长明显偏向于进口竞争行业。在图中,该大国出口布料, 进口小麦,原先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为 GAH。当发生经济增长时,它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就向 外移动,假如经济增长主要集中在进口竞争行业,即小麦行业,那么生产可能性边界将如图 所示主要向 W 轴移动。因为增长主要集中在小麦行业,小麦相比布料产量增加的更快,该 大国就没有必要进口那么多的小麦, 因此在以前的国际相对价格下, 国际小麦市场会出现供 大于求的现象,导致小麦的相对价格减少,布料的相对价格增加,即该大国的出口进口相对 价格即贸易条件(TOT)增加,新的国际价格曲线由 EF 所表示,E 为新的生产均衡点,F 为新 的消费均衡点。很显然,图6.2显示,该大国的偏向进口竞争行业的经济增长提高了它的福利。图6.2 大国的经济增长偏向进口竞争行业 3.在市场没有扭曲的条件下,小国的经济增长能够带来该国福利的增加。但是当市场存在 扭曲时,小国的经济增长不一定能够带来该国福利的增加。 图6.3显示了有关税时一个小国的生产和消费均衡。该小国生产两种产品:布料和小麦, GBAN 为它的生产可能性边界,P*为国际价格,它的斜率表示了国际市场上布料相对小麦 的价格,如果是自由贸易,该国的生产均衡将由 P*线和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切点 A 表示。但 是,该小国对其小麦进口征收关税,从而增加了小麦的国内价格,因此其国内布料相对小麦 的价格将低于国际布料相对价格。图中 P 为国内价格曲线,P 线的斜率小于 P*线,它们的 差别来自对小麦征收的关税。存在关税时,决定厂商生产的是国内的相对价格,因此,生产 均衡点由国内相对价格曲线 P 线和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相切点 B 表示,我们注意到,进口关 税导致小麦生产的增加,同时减少布料的生产。图6.3 有关税时小国的增长 消费均衡将由无差异曲线和国内价格曲线 P 线的相切点表示,但是与自由贸易时的情 形不同,此时消费均衡点不在经过点 B 的 P 线上,原因是该国收取关税,如果我们假设所 有关税都全部分配给消费者, 消费均衡点应该在位于一条更向外的国内价格曲线上, 在图中, 该消费均衡点为 D。HK 为经过点 D 和 B 的国内价格曲线在 W 轴上的距离,反映了以小麦 为度量的关税收入。我们注意到 D 又在经过 B 点的国际价格曲线上,这是因为一个国家所 有的消费产品的组合在国际价格下应该等于它所有生产的商品组合在国际市场上的价值。 假设该小国的进口竞争行业 - 小麦的生产因为某种原因增长迅速,这些原因也许是生 产小麦的技术发生了突破性进展, 或者密集用于生产小麦的要素累积得很快, 不管何种原因, 该小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小麦轴扩展出去,图中我们用一条虚线 MEN 表示新的生产可能 性边界。 新的生产均衡点我们用 E 来表示, 为国内价格曲线与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相切 E 点。根据罗勃津斯基定理,点 E 一定是在点 B 的西北角。点 E 可以是在 BD 线的左边,也 可以是在右边。 图6.4仅画出了在 BD 线左边的情形。新的消费均衡点 F 为无差异曲线与国 内价格曲线 P 相切点,F 也必须在经过点 E 的国际价格曲线 P*上。因为不同的无差异曲线 不可能相交,经过点 F 的无差异曲线一定在经过点 D 的无差异曲线之内,说明虽然发生经 济增长,其福利反而降低了。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 小国也可能发生福利恶化性增长, 即使增长主要集中在进口竞 争行业,这种福利恶化性增长也有可能。对于小国而言,这种可能性是因为关税的存在,关 税对市场价格产生了扭曲,导致了资源的非最佳分配,从而引起资源的浪费和福利的减少。 4.20世纪的60年代,荷兰在北海领域发现了大量的天然气,这些天然气能源为荷兰带来了 巨大的财富,导致了一批崭新的能源密集型行业的蓬勃发展。但是,出乎人们意料的是,荷 兰的传统制造业却迅速发生了萎缩,大量传统制造业工人失业。这种去工业化 (de-industrialization)的现象被经济学家称为荷兰病(the Dutch Disease)。 荷兰病的现象说明一个国家拥有丰富的资源未必是个好事。经济学家萨克斯(Jeffrey Sachs)在一份研究中发现,即使控制了其他变量,资源丰富的国家反而比资源贫瘠的国家增 长要慢。许多非洲国家资源非常丰富,钻石、石油和黄金的储存量都很高,但是这些资源丰 富的非洲国家却很贫穷。一种解释是,当这些国家发现石油和钻石等矿产资源后,患上了荷 兰病,传统农业和制造业受到挤压,更重要的是,这些国家的政府掌握着石油和钻石资源, 因而不必通过税收获得必要的财政收入,这些国家政府制订政策时也因此不必对纳税者负 责,而且大部分资源被政府少数人垄断,成为腐败的源泉。所以荷兰病可能会给一国或地区 的经济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5.当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进行转移支付时,这些国家的福利,我们可以认为接受支付转 移的国家出现了一次性的收入提高, 而实施支付转移的国家出现了一次性的收入降低, 在这 些国家间购买力重新进行了调整, 支付国将一部分购买力转移给了接受国。 国家间的支付转 移将影响国际相对需求,从而影响到相对价格。?? 国家间的支付转移经常发生在战争以后。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战胜国联盟要求 战败国德国支付大量赔偿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美国为重建日本和德国而提供的大量援 助,其中的马歇尔计划就是一次著名的重建欧洲的支付转移(transfer payments)。如果仅从短 期看待它的影响,而不考虑未来还贷的话,国际借贷也可被看成是一种支付转移,一个国家 进行贷款就是将一部分收入转移给另一个国家。 近年来中东地区油价上涨, 使得中东国家积 累大量财富, 这些财务又以贷款的形式进入西方国家的市场, 成为对西方国家的一种支付转 移。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一些东南亚国际提供了大量贷款以帮助 这些国家渡过暂时的难关, 国际货币基金的贷款成为这些国家的收入, 提高了它们的购买力。 下面通过一个模型加以分析。 我们假设世界上仅有两个国家:中国和日本。考虑中国向日本作一次转移支付,这相当 于中国的整体购买力减少一定数目, 而日本的整体购买力增加相同数目, 中国购买力减少的 部分和日本购买力增加的部分,就是两国间的支付转移,让我们用 T 表示,即中国向日本 作了一次性的支付转移 T 元。我们假设两种产品:小麦和布料,中国向日本出口小麦,日 本向中国出口布料。 这样的转移支付如何影响两国的贸易条件? 为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必须知道支付转移对 小麦供求关系的影响。 假设支付转移只牵涉到购买力而不牵涉到生产要素的转移, 世界小麦 供给曲线因此不会发生变化,支付转移只可能改变小麦的相对需求曲线。图6.4中,RD 为世 界对小麦的相对需求曲线,RS 为世界对小麦的相对供给曲线,RD 和 RS 相交于点为世界市 场上小麦的相对价格, 因为中国出口小麦, 进口布料, 小麦的相对价格又是中国的贸易条件, 在图中我们用 TOT 表示。 中国因为向日本进行转移支付 T 元,中国的购买力减少了 T 元,从而减少对小麦的需求, 同样, 日本因为收到支付转移而增加对小麦的需求。 那么对小麦的总需求是增加还是减少呢? 这要看中日两国的消费习性。 我们用 m 和 m*分别表示中国和日本进口商品的边际消费倾向, 其中,0&m&1,0&m*&1. 即如果中国的收入增加1元,中国将增加 m 元的进口消费,因为中 国进口布料,因此中国收入增加1元将增加布料进口 m 元。同样,如果日本收入增加1元, 其进口产品小麦的消费将增加 m*元。 中国向日本支付了 T 元,购买力减少了 T 元,因此将减少布料进口 mT 元,同时将减 少(1-m)T 元的小麦消费 。日本因为接受了 T 元的转移支付,对小麦的进口将增加 m*T 元。 因此世界市场上对小麦的需求变化为-(1-m)T+m*T 元。如果 -(1-m)T+m*T &0,这说明对小 麦的需求减少了。 也就是说, 如果 m+m*&1, 转移支付将导致世界市场上对小麦的需求减少, 这时,小麦的相对需求曲线将向里移动到 RD’,导致小麦的相对价格下降,中国的贸易条件 也因此降低到 TOT’。图6.4支付转移对中国贸易条件的影响 因此, 如果进行支付的国家对进口产品的边际消费倾向率同接收支付国家对进口产品的 消费倾向率之和小于1时,或者说,当进行支付的国家对出口产品的边际消费倾向率同接收 支付的国家对出口产品的消费倾向率之和大于1时,转移支付将减少支付国的贸易条件。这 种情况就是凯恩斯所描述的,支付国的福利减少将超过支付金额的数目,也就是说,在这种 情况下,支付国不但丧失了部分购买力,而且还必须面对贸易条件的降低。反之,就是俄林 所讲的情况, 即支付国的福利减少将少于支付金额本身, 即转移支付会增加支付国的贸易条 件,从而部分减轻因为转移支付而导致的福利损失。 6.例如理发、房产、教育、餐饮等,这些产品和服务越来多地参与跨国界贸易,例如,学 生可以留学国外购买教育服务, 旅游者可以到国外购买餐饮, 人们甚至可以不出国门购买其 他国家的房产,但是,绝大部分国家的这些产品和服务都是由本国公民消费的。因此我们这 里把它们当成不可贸易产品。 假如有不可贸易产品的存在, 那么支付转移将使贸易条件不利于支付国。 让我们还是来 看一个两国三物的模型:中国和日本,小麦、布料和房产。中国生产小麦和房产,日本生产 布料和房产。房产为不可贸易产品,不参加国际贸易。中国向日本出口小麦,日本向中国出 口布料。我们假设每个国家在这三种产品上的花费是相等的。这样,每个国家将花费1/3的 收入购买外国产品,2/3的收入购买本国产品,即大部分收入是用在本国生产的产品上。只 有少量收入花费在外国产品这一点,与实际情况比较相符,例如,1998年中国的进口只占 GDP 的22%,日本的进口占10%。 如果中国向日本进行支付转移,中国的收入减少,从而降低对所有产品的需求,包括对 不可贸易商品房产的需求, 中国的房产也必定释放出生产要素, 这些生产要素只能为可贸易 产品小麦行业所利用 (我们假设要素的价格可以自由变化,因此要素是充分利用的),因此 中国的小麦供给相对增加。同样,日本因为转移支付而收入增加,从而增加对所有产品的需 求,包括对不可贸易产品房产的需求,房产业因而增加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这些生产要素必 须从可贸易产品布料行业获得,因此日本的布料行业释放出生产要素,布料供给相对减少。 这些变化的结果是,小麦对布料的相对供给增加,小麦的相对价格减少。因此中国对日本的 支付转移使得中国的贸易条件降低。 虽然支付转移对一国的福利影响依赖于消费的习性,大量不可贸易产品和服务的存在, 使得凯恩斯所描述的情形比较贴近现实。 如果是这样, 中国当年在晚清时代对西方列强的大 量赔款, 对中国的经济的影响要远远超过中国赔款金额本身的数量, 支付转移使得贸易条件 变得更加不利于中国, 为中国福利带来间接的损害, 在计算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时也必须考虑 在内。第七章五、习题答案1.图7.1显示了小国征收关税对福利影响的局部均衡分析。图中画出了小国对小麦(W)的需 求曲线 D 和供给曲线 S。如果没有国际贸易,该小国小麦市场的均衡由供求曲线所决定,即 为 D 和 S 线的交点。假设国际市场上小麦的价格为10元,如果允许进行自由贸易,在完全 竞争的假设下,该小国小麦市场的价格也一定是10元,此时,该小国的供给为 OB,需求为 OA,AB 就是小麦的进口。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消费者剩余由需求曲线以下,价格线以 上的区域表示,即 a + b + c + d + e + f。生产者剩余则由供给曲线以上,价格线以下的区域 表示,即 g。该小国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的福利为:a + b + c + d + e + f + g。 图7.1小国关税的局部均衡分析 如果该小国征收2元的从量税,因为是小国,国际价格依然是10元,国内小麦的价格则 变为12元。小麦生产为 OE,消费为 OF,进口为 EF,关税使得进口从 AB 减少到 EF,这显 示了关税对国内企业的保护作用。因为消费者必须多支付2元,消费者剩余变为 f + e,消费 者剩余因为关税而减少了(a + b + c + d),因此,关税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同样,国内厂商的 销售价格也上升了2元,因此生产者剩余变为 a + g,生产者剩余增加了 a。关税对国内生产 同类产品的厂家有益, 关税对国内的厂商起到了保护作用。 关税除了对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影 响外,还为政府带来了关税收益,因为每一个单位的进口政府收取2元,进口额为 EF,所以 关税收益以 c 表示。我们假设关税收益作为转移支付用于国内,而不是浪费掉,因此可以作 为国内福利的一部分。将这三部分的福利综合在一起,征收关税后该小国的福利为 a + c + e + f + g。比较该小国在自由贸易情况下和在征收关税后的福利,我们发现征收关税导致该小 国的福利减少 b + d。我们称之为关税导致的净损失,这是消费者损失超过生产者和政府得 益的部分,之所以有净损失是因为关税造成价格的扭曲,导致资源的浪费配置,使得国家的 福利下降。 我们可以将小国关税的福利效应归纳以下: 关税增加国内该产品的价格; 关税减少国内 对该产品的消费,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关税增加国内对该产品的生产,使国内厂商获益;关 税减少进口;关税为国家带来税收;关税使得小国总体福利减少。 我们上面关于小国福利的分析是基于局部均衡分析方法, 即在我们的模型中, 我们只考 虑了关税对生产和消费小麦这一个市场的影响,关税对其他行业的影响并没有考虑在内。 2.下图7.2显示了小国征收关税对福利影响的一般均衡分析。考虑小国有两个行业: 小麦和 布料。 图中 ABG 为该小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P*为国际市场上布料对小麦的相对价格曲线, 即 P*的斜率值表示了在国际市场上一个单位布料可以用来交换小麦的数额,因为是自由贸 易,P*同时也是小国国内的相对价格曲线。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该小国的生产均衡由点 A 表示,即国际相对价格线 P*与 PPF 的相切点,小国的消费均衡由无差异曲线和 P*线相切点 D 表示,从图中我们看到,该小国出口小麦,进口布料。 图7.2小国关税的一般均衡分析 如果该小国对小麦进口征收关税, 因为我们采用小国的假设, 国际市场布料对小麦的相 对价格不会发生变化, 但是关税将增加小国国内小麦的相对价格, 或者说减少布料的国内相 对价格,因此国际价格曲线依然由 P*表示,但是国内价格曲线则由一条斜率更低的曲线 P 表示, 即该小国在关税墙(tariff wall)之后, 布料对小麦的相对价格由 P 线的斜率表示, 因此, 国内生产者将选择 P 线和 PPF 的相切点 B 作为生产的均衡点。我们注意到,由于关税对小 国小麦行业保护的作用, 小国将生产更多的小麦, 但是生产更多的小麦必须使用更多的资源, 这些资源必须来自布料行业,因此布料行业受到挤压,虽然关税是对进口产品所征收的,但 是关税却对出口行业产生排挤的作用。 小国国内消费者同样面对价格曲线 P, 因此消费均衡应该在无差异曲线和国内相对价格 曲线 P 线的相切点,但是因为关税收入的缘故,与无差异曲线相切的不是经过点 B 的 P 线, 假如政府收取的关税收入完全没有浪费, 作为转移支付(transfer payment)返回给国内消费者, 那么决定消费点的价格曲线应该在经过 B 点 P 线的外面,消费均衡点 E 必须同时在经过 B 点的国际价格曲线 P*上,E 点又是无差异曲线和国内相对价格曲线 P 的相切点,HK 为政府 关税收入。因为 B 点上 P*线在 A 点上 P*线的里面,根据无差异曲线不可能相交的原则,我 们知道经过 E 点的无差异曲线必定在经过 D 点的无差异曲线的下方,因此,我们同样得出 结论:关税减少小国的福利。 使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我们依然得到同样的结论, 即关税降低小国的福利。 关税不但减 少进口,而且会降低出口,人们讨论关税时往往只是考虑到关税对国内企业的保护作用,认 为关税有益于国内企业。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指出,这样的结论是片面的,关税虽然有益于生 产进口竞争产品的国内企业,但是却损害出口企业的利益,会导致出口的减少。 3.我们仍然通过建立一个两国模型来讨论大国的关税对福利的影响。考虑这个世界只有两 个国家:中国和美国。图7.3画出了中美两国对小麦的供求曲线,这里,中国为小麦的进口 国,美国为小麦的出口国,我们用 C 和 U 分别代表中国和美国。P*为在自由贸易情况下的 小麦国际价格,在该国际价格下,中国进口小麦 Q1Q2,而美国出口小麦 Q’1Q’2,Q1Q2= Q’1Q’2。图7.3 大国关税的福利分析 假如中国对小麦进口征收关税, 关税的作用是使支付关税以后的小麦在中国境内的价格 更高,因而减少中国对进口小麦的需求。如果国际价格依然是 P*的话,中国对小麦进口的 需求就必然减少,而在 P*,美国的小麦出口没有变化,也就是说,如果国际价格依然是 P*, 国际小麦市场会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 这种国际供求关系必然减少国际市场的小麦价格, 即 国际市场的小麦价格会下降为 PT。附加关税以后,中国境内的小麦价格变为 PC。PC-PT 为 中国的小麦关税。中国的小麦进口减少为 Q4-Q3,这是意料之中的。美国的小麦出口为 Q4’-Q3’,Q4’-Q3’ = Q4-Q3。 图7.4列出了关税对大国福利的影响。与小国的情况类似,关税导致大国的消费者剩余 减少 a + b + c + d,生产者剩余增加 a。因为每单位进口需要纳税 PC-PT,进口为 Q4-Q3,所 以政府得到的关税收入为 c + e。 综合起来关税导致整个国家的福利变化- (b + d) + e。 与小国 一样,关税引起价格的扭曲,致使资源配置的浪费,从而产生净损失 b + d。与小国不同的 是, 大国对进口征税会导致该进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下降, 因而改进大国的贸易条件 (TOT),贸易条件的改善会使福利增加,e 就是因为贸易条件改善所增加的福利。 图7.4 大国关税的福利分析 从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关税并不一定减少大国的福利, 如果关税导致贸易条件的改 善所增加的福利足够大于因为资源浪费所引起的福利损失,那么关税可以使的一个大国得 益,反之,关税减少大国的福利。这个结论与小国的情况有所不同,小国使用关税总是减少 其国家福利,因此对与小国来说,零关税总是最优的贸易政策。 4.从理论上讲,大国虽然可以通过最优关税来使得它的国家福利最大化,但是实际操作起 来并不很容易。原因如下: 首先, 如何决定最优关税税率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 我们只是证明了存在这样一个关税税 率,在这个税率下大国的福利为最大,但是要准确地确定最优关税税率是很难的。 其次,即使我们可以决定最优关税,我们还必须考虑其他国家的反应。最优关税之所以 可以使大国的福利最大化,是因为改善了贸易条件,即增加了出口价对进口价的比值。但是 这又意味着它国的贸易条件的降低, 从而减少福利, 因此一个国家的最优关税是在减少它国 福利的基础上增加本国的福利, 是一种损人利己的政策。 既然一个国家可以用损人利己的最 优关税增加自己的福利, 其他国家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政策来达到同样的目的, 如果所有国家 都采用这种损人利己的最优关税政策, 世界就会出现关税大战的现象, 一些国家纷纷竖立关 税以报复其他国家的损人利己的贸易政策, 最终的结果是全世界的国际贸易受到阻碍,贸 易量减少,每个国家的福利都比以前没有任何关税时要低得多。因此,对于一个大国来讲, 虽然最优关税在它国没有反应的情况下是可以让福利最大化, 但是如果考虑到其他国家关税 报复的可能性,最优关税就不是最优贸易政策了。 今天, 虽然世界上许多大国可以通过关税来影响它们的贸易条件以增加福利, 但是它们 几乎不以最优关税作为它们贸易政策的基础。 5.关税可以附加在进口产品,也可以附加在出口产品上。相对进口关税来说,出口关税可 能并不普遍,在美国,出口关税被美国宪法明文规定是不允许的,但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却 是存在的。我们仍通过建立模型来加以分析。 让我们来考虑一个小国征收出口关税对福利的影响。图7.5显示了非洲小国加纳对可可 的需求和供给曲线。假设世界可可的价格为一吨60元,如果对出口没有任何限制,加纳会生 产 q4,而国内消费会是 q3,q4- q3为加纳的可可出口。如果加纳政府对可可征收出口关税 25元, 那么可可出口商的边际收益率则变为35元, 原因是在国际市场上卖出一吨可可收入60 元,但是必须交给加纳政府25元,自己只剩下35元。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里,加纳国内市 场上可可的均衡价格必然为35元。 图7.5 小国的出口关税福利分析在国内可可价格为35元的情况下,加纳的生产为 q2,消费为 q1,q2- q1为新的出口, 即征收出口关税后, 加纳的可可出口和国内价格都减少了。 对于加纳的可可国内消费者来说, 因为价格的降低而获益,消费者剩余增加为 a+b。但是加纳的可可生产商却因为价格的降低 而受损,损失由生产者剩余的变化 a + b + c + d + e 表示。加纳政府因为征收关税而获得 d。 综合起来,加纳的出口关税带来的福利变化为:-c-e。即出口关税导致小国的福利减少。-c-e 为出口关税导致的价格扭曲而引起的福利净损失。图7.6 小国出口关税的福利分析 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分析一个大国征收出口关税对福利的影响。对于一个大国来 说,除了因为价格扭曲带来的福利净损失外,出口关税还会对大国的贸易条件发生影响,由 于出口关税打击出口的积极心, 将使大国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减少供给, 从而导致出口 产品价格的升高,因此出口关税会改善大国的贸易条件,而这一影响会使大国的福利增加。 6.一个国家使用出口关税来限制出口。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我们发现发展中国家征收出口关税的大部分商品基本上是原材料或初级产品。 一些 发展中国家根据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价格一直走低的趋势, 认为如果出口集中在原材料或初 级产品, 国民收入会因为国际价格的走低而增长缓慢, 这些国家因而认为必须发展有高附加 值的产品。例如,可可为生产巧克力的基本原料,传统上加纳一直为欧洲国家提供可可,作 为生产巧克力的原料, 国际市场上巧克力的利润率一直高于原料本身。 出口关税将导致国内 价格的下降, 变相地是对国内加工行业的一种补助, 因此可以促进国内高附加值行业的发展。 这种限制传统出口, 鼓励发展带有高附加值的传统进口行业的发展战略又被称为是进口替代 战略。 虽然出口关税可以降低传统出口行业的价格, 从而鼓励使用这些传统出口产品的高附 加值行业,但是出口关税也同时导致价格的扭曲,使得资源配置无效率,从而降低福利,这 种进口替代战略对资源配置扭曲的影响往往被一些发展中国家所忽略, 事实上这种扭曲资源 配置的负面影响往往超过发展高附加值行业所带来的好处, 这也就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什么 经过十几年的进口替代战略的实践,都一致决定放弃这种战略而采取更自由的贸易政策。 其次, 我们发现发展中国家征收出口关税的商品许多为民众日常生活的基本消费品, 例 如大米。 这些国家采用出口关税限制这些产品出口可能是出于国内福利政策的考虑, 大米等 基本生活消费品在收入低的人群中所占的支出比例相对较高, 对这些产品征收出口关税会降 低国内的价格,变相地是对低收入人群的一种补助。 最后,大国可以通过这样的贸易政策来改善贸易条件,例如,巴西可以通过出口关税增 加咖啡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 中国可以通过出口关税增加丝绸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 石 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通过对石油出口额的限 制来影响世界石油价格, 这种政策相当于对石油征收出口关税, 其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强迫世 界石油需求国来支付这种关税,改善石油出口国的贸易条件来增加石油出口国的国内福利。 7.名义关税是指一国对同本国某行业相竞争的外国商品征收的进口税,显然,直接用附在 终端产品上的关税已经无法正确地描述对该行业的保护程度。 要衡量对终端产品所在的行业 的保护程度, 我们用有效保护率这一概念。 有效保护率是因为征收关税而导致行业的附加值 的变化率。如果我们用 V 表示终端产品所在行业的附加值,即一个单位的终端产品的市场 价值减去所有的中间产品的成本。 因为关税的缘故, 终端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市场价值都会发 生变化,我们用 V’表示征收关税后终端产品所在行业的附加值。有效保护率就由下面公式 表示为: 有效保护率(ERP) = (V′-V)/V?。 让我们来考虑中间产品的关税高于终端产品的关税的情况。 假如汽车零件的进口关税增 加到60%, 汽车进口的关税不变。 这时汽车行业的附加值 V′=1*(1+50%) C 0.8*(1+60%) = 0.22 元,因此,ERP = (0.22 C 0.2) / 0.2 = 10%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出下面几个结论。 首先, 对行业的保护程度不但依赖于终端产品的 名义关税,而且还决定于中间产品行业的关税。其次,如果中间产品的关税低于终端产品的 关税,那么有效保护率要高出终端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 第三,增加中间产品的关税会减 少对终端产品的有效保护率。最后,如果中间产品的关税高出终端产品的关税,那么有效保 护率会低于终端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 上面的例子中只有一种中间产品, 如果终端产品的生产需要使用许多种中间产品, 有效 保护率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其中,ai 为生产一个单位价值终端产品所需要使用第 i 个中间产品的成本占总成本的比 例,总共有 n 个中间产品,ti 为附加在第 i 个中间产品上的进口关税税率,t 为终端产品的 关税税率。方程(7.2)的分母为终端产品在自由贸易情况下的附加值,分子为存在关税时的附 加值相对于自由贸易时的变化量。 有效保护率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个国家对不同行业的实际上的保 护程度。例如,经过世界贸易组织多次的会议,许多发达国家的关税已经降到很低的程度, 但是名义关税的降低并不能说明实际保护程度的降低。 其次, 有效保护率告诉我们哪些行业对于生产要素会更有吸引力, 名义关税并不能准确地告 知这一点。往往是那些有效保护率较高的行业,它们的行业回报率会较高,因而劳工和资本 比较愿意流向这些行业。 最后,有效保护率是贸易谈判时的一个重要工具。如果想要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让其 对你的产品开放市场, 名义关税可能不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数据, 而有效保护率可以用来佐 证对方限制进口的严重程度。第八章五、习题答案1.非关税壁垒指非关税的管理措施和控制贸易的政策和手段。非关税壁垒有很多形式,最 常见的一种非关税壁垒是进口配额,即进口国家通过进口配额限制进口的数额。有时候,出 口国家在进口国的压力下自愿限制出口数目,这种变相的进口配额我们又称为自愿出口限 制。 除了配额以外,反倾销政策也已经成为一种非关税壁垒。另外,许多国家还制定了许多 产品进入标准来控制贸易,比如劳工标准、产品本地化要求、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健康标 准、 公平竞争和人权标准等, 政府根据这些标准形成了相应的非关税壁垒, 如政府采购政策、 零配件国产化要求、健康安全标准等。 2.非关税措施比关税能更有效地限制进口,以配额和关税两种方式为例进行比较。 当市场存在垄断时,假设国内所保护的企业是一个垄断企业。如果采用关税进行保护, 国内垄断企业的价格不能高出国际价格加上关税, 否则国外产品比国内垄断企业的产品具有 更强的竞争力。因此,虽然有关税保护,国内垄断企业的产品价格不能设定得太高,它的垄 断能力受到很大的局限。但是如果采用进口配额的方式进行保护,国外产品不管价格如何, 向国内销售的总量最多不能超出配额,因此国内垄断企业可以将市场需求减去进口的配额, 以此作为对垄断企业产品的需求, 并且根据这个量来决定它的价格, 即使这种价格远远高出 国外产品在国内的价格,国外产品因为有进口配额的限制,无法对国内垄断企业形成挑战。 也就是说,减掉配额后,国内垄断企业依然是一个垄断者,依然具有垄断能力。所以,配额 对国内市场产生的扭曲要比关税要大,产生的无谓损失也要比关税要高。 当国内的需求增加时, 如果采用关税政策就可以通过增加进口来满足需求, 但如果采用 进口配额,就无法通过进口国外产品来弥补需求增加的部分,同时还会使国内价格提高,导 致更高的无谓损失。 所以,总地来说,非关税措施能够更有力的限制进口,但同时又会对进口国国内市场产 生更大的扭曲,使国内市场的价格涨的更高,产生更多的无谓损失。 3. 先来比较进口配额和等同的关税, 即这种关税导致的进口正好是进口配额所允许的数量。 这时,由于进口配额的限制降低了来自国外厂商的竞争,国内厂商因此可以增加销售价格, 由于关税导致的进口正好是进口配额所允许的数量,这时配额对市场的影响应该类似于关 税。销售价格的上升,使得消费者剩余减少,而生产者剩余增加。而政府的福利和国家的福 利的变化还要看谁获得了配额租。 具体来说, 如果政府把进口配额在市场上通过竞标方式进行拍卖, 只要竞标市场是充分 竞争的,政府可以获得拍卖配额的收入,也即配额租,综合考虑了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 以及政府拍卖配额获得的收入之后, 进口配额造成了整个国家的社会福利的下降, 即配额所 产生的无谓损失。 从这里的分析可以看到, 在一个充分竞争的竞标市场上拍卖进口配额所产 生的福利效果与关税一样, 因此如果进口配额是通过充分竞争的方式拍卖掉的话, 配额的影 响等同于关税。 如果政府无偿分发进口配额, 配额的福利影响依赖于谁获得这些配额。 假如配额是分配 给国内生产商或者进口商, 那么对国家的福利效果与政府拍卖配额的福利效果完全一致。 所 不同的是,这时候配额租转移到了国内厂商手中,国内厂商的生产者剩余增加,而政府收入 没有发生变化。假如配额无偿给予国外厂商,那么配额租就成为国外的收入,这时,生产者 剩余、消费者剩余和政府的收入都没有变化,而配额使得国家的福利下降,因为配额租流向 国外。 如果国外政府采取自愿出口限制, 这时就好像国外厂商免费获取了向本国出口的配额许 可,因此,配额租由国外厂商所获得。这时带来的福利效果同于上面的政府无偿分发进口配 额给国外厂商带来的福利的变化。 因此,如果我们根据对国家福利的影响来排列政策的话,关税要优于进口配额,而进口 配额要优于自愿出口限制。 4.除了在对福利的影响方面的差异外,关税和配额对进口国影响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当进口国市场存在垄断时, 配额对国内市场产生的扭曲要比关税要大, 产生的无谓损失 也要比关税要高; 当进口国内的需求增加时, 如果采用关税政策就可以通过增加进口来满足 需求,但如果采用进口配额,就无法通过进口国外产品来弥补需求增加的部分,同时还会使 国内价格提的更高,导致更高的无谓损失;在使用方便程度方面税和配额之间也存在差别, 关税的使用相对比较简便和透明,而配额的行使却不是那么简单和透明。 5. (1)根据题意,如右图,当 Qd=Qs 时,中国的国内汽车市场达到供求均衡,由此联立 求解供给函数和需求函数: Qd=2 000-0.02P Qs=1 200+0.03P 得到:P=1 600,Q=1 680,即图中的 E 点所对应的价格和产量。当国际市场上价格为10 000 时, H 点所对应的价格, 即 将其代入 Qd=2 000-0.02P 和 Qs=1 200+0.03P 中, 得到 Qd=1 800, Qs=1 500,即对应于图中的 D、A 两点。 当中国为美国的汽车进口设定的配额为100辆时,即图中的 MN 曲线所对应的产量为100,这是价格上升到 G 点所对应的价格水平,这时根据相似三角形的等比性,有 :==,又因为 MN=100,KR=AD=1 800-1 500=300, KT=AF= 1 680-1 500=180,ET=16 000-10 000=6 000,所以,有 ES=2 000,MS=60,即当配额为100辆时,中国汽车市 场的价格、产量分别为:16 000-2 000=14 000(美元) 680-60=1 620(辆) ,1( 2 ) 当 配 额 为 100 时 , 价 格 上 升 为 14 000 美 元 , 消 费 者 剩 余 下 降 了 ,厂商的剩余增加了 。(3)当配额上升为150时,用同(1)中相同的方法可以得到: ==, 这时 MN=150, KR=AD=1 800-1 500=300 ,? KT=AF=1 680-1500=180, ET=16 000-10 000=6 000,得到:ES=3 000,MS=90,所以,即当配额为150辆时, 中国汽车市场的价格、产量分别为: 16 000-3 000=13 000(美元) 680-90=1 590(辆) ,1第九章五、习题答案1.经济学家认为,在现实世界的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市场失灵,即资源配置的无效率,或 者说资源配置达不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当理想世界的市场经济的任何一个假设条件得不到满 足或者不能成立时, 就会出现这种市场失灵, 包括垄断、 外部性、公共产品、 不完全信息等。 自由贸易是理性世界的一种假设,同样也会遭遇到市场失灵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一定的 适度的政府干预,于是贸易政策就变成了保护贸易政策。 2.某国能够以每单位10的国际价格进口某种产品, 该产品的在该国的供给曲线为 S=50+5p, 需求曲线为 D=400-10p。每单位的产品能够产生机制为10的边际收益。试回答以下问题: (1)对每单位该产品的进口征收10单位关税时, 生产者得益 消费者的损失为 关税收入为 社会边际收益为 (2)对每单位该产品给予5个单位的生产补贴时,社会福利净增加187.5 (3)由上述分析知,因为生产补贴不会造成消费者扭曲损失生产补贴的社会福利比关税。 (4)通过上述计算与比较,得出的最优生产补贴为10。 3.假定供给与需求的状况与题2中相同,但生产不能带来边际社会收益,然而,该国政府处 于政治原因的考虑, 认为价值1单位的生产者所得相当于2单位的消费者所得或者政府的财政 收入。试计算对每单位该产品的进口征收5个单位的关税给政府带来的影响。 此时国家福利的改变为 目标达到了。 4.(1)如果一个工业的平均成本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即向下倾斜的学习曲线,但是因为历 史的原因,企业发展的比较晚,缺乏生产经验,无法直接和市场上成熟的国外企业竞争,政 府的扶持似乎可以帮助幼稚工业迅速地成长起来。 这是可以认为有理由对该工业的实行保护 幼稚工业政策。 (2)当有某个企业承担了研发试制阶段的学习成本,学会了如何以1500美元生产汽车, 其他企业只需通过模仿即可达到相同的水平后, 国内的工业发展水平将得到很大提高。 由于 虽然先期研发投入较高, 但之后的模仿成本极低, 国内企业将普遍获得与国外企业相比的成 本竞争优势,可以向国外出口汽车。 采用对幼稚工业保护的政策结果不定, 因为通过政府的扶持, 幼稚工业并一定可以成长 起来。在政府的保护政策之下,有些幼稚工业失去了成长的外部压力,缺少了增加竞争力的 动力,而且,越是没有竞争力,越能够向政府证明保护政策的重要性,企业可能动用有限的 资源游说政府保持扶持政策,而不是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增加企业的竞争力上。 5. 日本政府投资这行业,并不单纯地出自利益考虑,而是以国家的战略考虑作为出发点进 行的对于幼稚工业进行扶持。 首先,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日本钢铁工业和70年代末80年代的半导体工业都属于 刚刚起步阶段,经验不足,生产成本相应较高,因此无法直接与国外具有竞争优势的成熟的 ,福利增加了,政府 企业进行面对面的竞争。 因此需要在幼稚企业成长过程中进行支持和保护, 给予其一定的成 长空间和时间。随着国内幼稚企业的成长,它们逐渐积累经验,导致成本的逐渐下降,最终 这些幼稚企业成长为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到了这个时候,就可以去除贸易保护扶植政策,这 些企业也有能力与世界市场里强手进行充分的竞争。 同时, 像钢铁产业, 半导体工业所生产的产品或者所拥有的技术对国家的安全至关重要, 尤其当国家处于战争或者冲突的紧急状态下, 这些产品和技术可以使得国家间的力量平衡产 生倾斜。由于在紧急状态下,通过贸易等平常渠道无法很快获得这些产品和技术,没有这些 产品和技术可能导致国家的安全和战略的失势, 因此必须保持一定的国内生产能力, 而为了 获得这些国内生产能力, 有必要在平时对这些行业进行贸易保护, 以保证国内生产的延续性。 6.保护国内市场的理由有很多,主要有国内市场失灵论,幼稚工业与夕阳工业的保护、提 高政府财政收入、国家战略考虑和吸引外资等。 国内市场失灵论认为没有市场失灵的假设下, 市场价格能准确地反映了生产的机会成本 或者消费的边际效率, 任何的贸易保护政策都会扭曲资源的配置, 因此最佳的贸易政策就是 自由贸易。但是如果存在市场失灵,资源的配置已经受到扭曲,有必要由政府采用政策来更 正, 此时可以选择贸易政策来解决市场失灵。 保护幼稚产业论认为需要对幼稚企业进行保护, 尤其需要通过关税等贸易政策把国外竞争力强的企业拒之于国门之外, 给予国内幼稚企业一 定的成长空间和时间, 直到它们最终成长为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后再去除保护政策。 保护夕阳 工业提出通过贸易保护政策来限制进口, 为国内夕阳工业提供一个生存的空间, 否则将给国 内的经济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关税在许多发达国家政府财政收入中的作用日渐弱化, 但是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关税虽然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降低社会福利,但其使得政府能够提供 必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最终社会总体福利仍然是增加的。 国家战略考虑是指必须对关系到 国家的安全的行业进行贸易保护,以保证国内生产的延续性。此外,有些国家为了引进外资 也会实施贸易保护政策。 7. 在没有市场失灵的假设下, 市场价格能准确地反映了生产的机会成本或者消费的边际效 率,任何的贸易保护政策都会扭曲资源的配置,因此最佳的贸易政策就是自由贸易。但是如 果存在市场失灵,资源的配置已经受到扭曲,有必要由政府采用政策来更正,此时可以选择 贸易政策来解决市场失灵。 此外, 保护贸易理论的出现还基于对于幼稚工业与夕阳工业的保 护、提高政府财政收入、国家战略考虑和吸引外资等原因,该理论的出现扩展了国际贸易理 论的研究领域,丰富了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内容,对于自由贸易理论也是一种补充。第十章五、习题答案1.倾销指的是在国外销售的产品价格低于其正常价值,或者“公平市场价值”。根据世界贸 易组织的规定,有两种计算正常价值或“公平市场价值”的方法,一种是基于价格,另一种是 基于成本。基于价格的定义:正常价值或公平市场价值是同样产品在出口国的价格,如果在 出口国没有同样产品,那么就选用出口到第三国的同样产品的价格;基于成本的定义:正常 价值或“公平市场价值”是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成本里面包括了人员成本和资本成本。根据 这个定义,倾销就是以低于总成本的价格出口到其他国家。 倾销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测量经济增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