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重新定义产品与顾客感知价值价值》是写给哪些人读的?

亚马逊意外错误报歉,由于程序执行时,遇到意外错误,您刚刚操作没有执行成功,请稍后重试。或将此错误报告给我们的客服中心:推荐您,确认您的操作无误后,再继续其他操作。您可以通过亚马逊,获得更多的帮助。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寄小读者》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她是-----人?她写给小朋友的作品有哪些?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寄小读者  [1]作 者:冰心 著  出 版 社: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著作作品名称 类别 年份 出版社  1.《繁星》 (诗集)1990,商务.  2.《春水》(诗集)2000,新潮.  3.《超人》(小说、散文集)1920,商务.  4.《寄小读者》(通信集)1978,北新.  5.《往事》(小说、散文集)1931,开明.  6.《南归》(散文集)1945,北新.  7.《姑姑》(小说集)1987,北新.  8.《冰心全集之一——冰心小说集》1932,北新.  9.《冰心全集之二——冰心诗集》1932,北新.  10.《冰心全集之三——冰心散文集》1932,北新.  11.《闲情》(诗、散文集)1922,北新.  12.《去国》(小说集)1933,北新.  13.《平绥沿线旅行记》(散文集)1935,平绥铁路管理局.  14.《冬儿姑娘》(小说集)1935,北新.  15.《冰心著作集之一——冰心小说集》1943,开明.  16.《冰心著作集之二——冰心散文集》1943,开明.  17.《冰心著作集之三——冰心诗集》1943,开明.  18.《关于女人》(散文集)1943,天地.  19.《冰心小说散文选集》1954,人文.  20.《陶奇的暑期日记》(小说)1956,上海少儿.  21.《还乡杂记》(散文集)1957,上海少儿.  22.《归来以后》(散文集)1958,作家.  23.《再寄小读者》(通信集)日,到1960年,共写21篇 先后在《人民日报》、《儿童时代》上发表.  24.《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散文集)1960,百花.  25.《小桔灯》(小说、散文、诗歌合集)1960,作家.  26.《樱花赞》(散文集)1962,百花.  27.《拾穗小札》(散文集)1964,作家.  28.《晚晴集》(散文、小说合集)1980,百花.  29.《三寄小读者》(通信集)1981,少儿.  30.《记事珠》(创作谈)1982,人文.  31.《冰心论创作》 1982,上海文艺.  32.《冰心作品选》 1982,少儿.  33.《冰心散文选》 1983,人文.  34.《冰心选集》(1—2)1983,四川人民(未出齐).  35.《冰心文集》(1一3)1983,上海文艺(未出齐).  36.《冰心全集》(1-8)1994年,海峡文艺.  37.《只拣儿童多处行》1981,少儿 ,编至小学语文课本中.  38《我的秘密》1957  散文方面,连续创作了四组系列文章,即《想到就写》《我的自传》《关于男人》《伏枥杂记》,2000.  《山中杂记》在美国留学期间,患病在山中修养所创.  《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说《繁星》《春水》是受泰戈尔《飞鸟集》影响编创.翻译书目   《先知》(散文诗集)叙利亚凯罗·纪伯伦著,1931,新月  《印度童话集》 印度安纳德著,1955,中青  《吉檀迦利》(诗集)印度泰戈尔著,1955,人文  《印度民间故事》 印度安纳德著,1955,上海少儿  《泰戈尔选集·诗集》 与石真合译,1958,人文  《泰戈尔剧作集》(4)1959,戏剧  《马亨德拉诗抄》(尼泊尔)与孙用合译,1965,作家  《燃灯者》(诗集)马耳他安东·布蒂吉格著,1981,人文  《泰戈尔飞鸟集》,自译,1929.  《忆读书》预备年级第25课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人一生要读的60首诗》转载 外国卷(18—60)
我的图书馆
《人一生要读的60首诗》转载 外国卷(18—60)
18、你的长夏永远不会凋谢&&& 文/ 莎士比亚(英国)
我怎能够把你来比拟作夏天?你不独比他可爱也比他温婉;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天上的眼睛有时照得太酷烈,他那炳耀的金颜又常遭掩蔽;给机缘或无偿的天道所摧残,没有芳颜不终于凋残或销毁。但你的长夏将永远不会凋落,也不会损失你这皎洁的红芳;或死神夸口你在他影里漂泊,当你在不朽的诗里与时同长。只要一天有人类,或人有眼睛,这诗将长在,并且赐给你生命。
作者简介:&&& 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 beare ),英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出生于沃里克郡斯特拉特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曾在当地文法学校学习。13岁时家道中落辍学经商,约1586年前往伦敦。先在剧院门前为贵族顾客看马,后逐渐成为剧院的杂役、演员、剧作家和股东。1597年在家乡购置了房产,一生的最后几年在家乡度过。&&& 莎士比亚是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共写有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和《鲁克丽丝受辱记》()均取材于罗马诗人维奥维德吉尔的著作,主题是描写爱情不可抗拒以及谴责违背“荣誉”观念的兽行。14行诗()多采用连续性的组诗形式,主题是歌颂友谊和爱情。其主要成就是戏剧,按时代、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发展,可分为早、中、晚3个时期。&&& 早期(年):这时期的伊丽莎白中央主权尚属巩固,王室跟工商业者及新贵族的暂时联盟尚在发展,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国势大振。这使作者对生活充满乐观主义情绪,相信人文主义思想可以实现。这时期所写的历史剧和喜剧都表现出明朗、乐观的风格。历史剧如《理查三世》(1592)、《亨利三世》(1599)等,谴责封建暴君,歌颂开明君主,表现了人文主义的反封建暴政和封建割据的开明政治理想。喜剧如《仲夏夜之梦》(1596),《第十二夜》(1600)、《皆大欢喜》(16O0)等,描写温柔美丽、坚毅勇敢的妇女,冲破重重封建阻拦,终于获得爱情胜利,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歌颂自由爱情和反封建禁欲束缚的社会人生主张。就连这时期写成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也同样具有不少明朗乐观的因素。&&& 中期(年):这时英国农村的“圈地运动”正在加速进行,王权和资产阶级及新贵族的暂时联盟正在瓦解,社会矛盾深化重结,政治经济形势日益恶化,詹姆士一世继位后的挥霍无度和倒行逆施,更使人民痛苦加剧,反抗迭起。在这种情况下,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越来越加剧,创作风格也从明快乐观变为阴郁悲愤,其所写的悲剧也不是重在歌颂人文主义理想,而是重在揭露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代表作《哈姆雷特》(16O1)展现了一场进步势力与专治黑暗势力寡不敌众的惊心动魄斗争。《奥赛罗》(1604)描写了一幕冲破封建束缚又陷入资本主义利己主义阴谋的青年男女的感人爱情悲剧。《李尔王》(1606)描写刚愎自用的封建君王在真诚和伪善的事实教育下变为一个现实而具同情心的“人”的过程。《麦克白》(1606)则揭露权势野心对人的毁灭性腐蚀毒害作用。这时期所写的喜剧《终成眷属》、《一报还一报》等也同样具有悲剧色彩。&&& 晚期(年):这时詹姆士一世王朝更加腐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的破灭,乃退居故乡写浪漫主义传奇剧。其创作风格也随之表现为浪漫空幻。《辛白林》(1609)和《冬天的故事》(1610)写失散后的团聚或遭诬陷后的昭雪、和解。《暴风雨》(1611)写米兰公爵用魔法把谋权篡位的弟弟安东尼奥等所乘的船摄到荒岛,并宽恕了他,其弟也交还了王位。一场类似《哈姆雷特》的政治风暴,在宽恕感化中变得风平浪静。&&& 马克思称莎士比亚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恩格斯盛赞其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莎氏的作品几乎被翻译成世界各种文字。1919年后被介绍到中国,现已有中文的《莎士比亚全集》。
19、一朵红红的玫瑰&&& 文/ 彭斯(英国)
啊,我爱人象红红的玫瑰,在六月里苞放;啊,我爱人象一支乐曲,乐声美妙、悠扬。你那么美,漂亮的姑娘,我爱你那么深切;我会永远爱你,亲爱的,一直到四海涸竭。直到四海涸竭,亲爱的,直到太阳把岩石消熔!我会永远爱你,亲爱的,只要生命无穷。再见吧,我唯一的爱人,再见吧,小别片刻!我会回来的,我的爱人,即使万里相隔!
作者简介:彭斯(Robert Burns,)苏格兰诗人。 日生于艾尔郡阿洛韦镇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在田里劳动,辛勤20年,而家庭经济始终困难。他自幼爱好诗歌,1783年开始写诗。1786年出版了《主要用苏格兰方言写的诗集》,原想以诗集的收入作为旅费移居西印度群岛,不料这部新作以其纯朴的农村题材和清新的风格得到广泛的好评,作者被邀去爱丁堡,成为名公贵妇的座上客。但他保持农民本色,在苏格兰西北部作短期游历之后仍回故乡务农,后为税局职员。他除继续创作之外,又替两个丛刊收集并整理民歌,使许多即将失传的民歌(总数大约 300首)得以保存。1796年 7月21日于贫病交加中死去。
《一朵红红的玫瑰》原文:A Red,Red RoseRobert BurnsO my lu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O my luve is like the melodie&& That’s sweetly played in tune.As fair thou art,my bonie lass,&& So deep in luve am I;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 ,my dear,&&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Till a'&& the seas gang dry,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 life shall run.And fare thee weel ,my only luve,&& And faAnd I will come again ,my luve,&& Tho'&& it were ten thousand mile!
20、咏水仙&&& 文/ 华兹华斯(英国)
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 高高地飘游在山谷之上,突然我看到一大片鲜花,&&& 是金色的水仙遍地开放。它们开在湖畔,开在树下它们随风嬉舞,随风飘荡。它们密集如银河的星星,&&& 像群星在闪烁一片晶莹;它们沿着海湾向前伸展,&&& 通往远方仿佛无穷无尽;一眼看去就有千朵万朵,万花摇首舞得多么高兴。粼粼湖波也在近旁欢跳,&&& 却不如这水仙舞得轻俏;诗人遇见这快乐的旅伴,&&& 又怎能不感到欢欣雀跃进;我久久凝视--却未领悟这景象所给铁精神至宝。后来多少次我郁郁独卧,&&& 感到百无聊赖心灵空漠;这景象便在脑海中闪现,&&& 多少次安慰过我的寂寞;我的心又随水仙跳起舞来,我的心又重新充满了欢乐。顾子欣 译
作者简介: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派诗人。他生于律师家庭,曾就读于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毕业后到欧洲旅行,在法国亲身领略大革命的风暴。1795年移居乡间,与诗人柯尔律治相识,共同出版诗集《抒情歌谣集》,1800年《诗集》再版,华兹华斯为之写了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后思想渐趋保守,晚年被封为“桂冠诗人”。华兹华斯的诗歌描写湖光山色和田园生活,歌咏大自然的美,是"湖畔派"诗人的主要代表。他的诗风格淳朴,清新自然,故享有“自然诗人”的美称。重要作品有长诗《序曲》、《远游》;诗歌《露西》、《咏水仙》、《丁登寺》和《不朽的征兆》等。
作品赏析:这首诗写于诗人从法国回来不久。诗人带着对自由的向往去了法国,参加一些革命活动。但法国革命没有带来预期的结果,随之而来的是混乱。诗人的失望和受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后来在他的朋友和妹妹的帮助下,情绪才得以艰难地恢复。这首诗就写于诗人的心情平静之后不久。在诗的开头,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朵孤独的流云,孤单地在高高的天空飘荡。孤傲的诗人发现一大片金色的水仙,它们欢快地遍地开放。在诗人的心中,水仙已经不是一种植物了,而是一种象征,代表了一种灵魂,代表了一种精神。水仙很多,如天上的星星,都在闪烁。水仙似乎是动的,沿着弯屈的海岸线向前方伸展。诗人为有这样的旅伴而欢欣鼓舞、欢呼跳跃。在诗人的心中,水仙代表了自然的精华,是自然心灵的美妙表现。但是,欢快的水仙并不能时时伴在诗人的身边,诗人离开了水仙,心中不时冒出忧郁孤寂的情绪。这时诗人写出了一种对社会、世界的感受:那高傲、纯洁的灵魂在现实的世界只能郁郁寡欢。当然,诗人的脑海深处会不时浮现水仙那美妙的景象,这时的诗人双情绪振奋,欢欣鼓舞。诗歌的基调是浪漫的,同时带着浓烈的象征主义色彩。可以说,诗人的一生只在自然中找到了寄托。而那平静、欢欣的水仙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在诗中,诗人的心灵和水仙的景象融合了。这首诗虽然是在咏水仙,但同时也是诗人自己心灵的抒发和感情的外化。诗人有强烈的表达自我的意识,那在山谷上的高傲形象,那水仙的欢欣,那郁郁的独眠或是诗人自己的描述,或是诗人内心的向往。诗人的心灵又是外向的,在自然中找到了自己意识的象征。那自然就进入了诗人的心灵,在诗人的心中化为了象征的意象。
21、夜莺颂&&& 文/ 济慈(英国)
心在疼,一种昏沉如睡的麻木  使我感到痛苦,我好像刚喝尽含有鸦片的麻醉剂或服下毒,①  已在渐渐地向着离西河靠近;②不是对你快乐的一生怀妒忌,  而是因你的快乐而过于快乐——    你呀你这个羽翼轻盈的树仙,      在繁枝密叶的影里,  你在青春槐树间悠扬唱着歌,    从容不迫地放声歌唱着夏天。但愿哪,来些陈年好酒喝个畅!  这酒取自于阴凉的深深地窖,能让人领略绿野和百花芬芳、  普罗旺斯歌舞和阳光下欢笑!③但愿来一杯温煦南国的美酒,  一满杯真正灵泉的绯红泉水,④    杯沿上密密的泡沫闪烁明灭,      紫红色染满了杯口;  喝下了这酒我就能把你追随,    隐入这幽暗树林,离开了世界:远远地隐去并消散,全然忘掉  繁叶间的你决不知道的事情:在这里只有困乏、不安和焦躁,  坐着的人们听着彼此的呻吟;瘫痪者抖着仅剩的可悲白发,  年轻人瘦得像鬼,憔悴得死去;    这里,只一想便使人愁得绝望,      眼呆滞得可怜巴巴;  美既不能让眼中的光彩保持,    新生的爱明日后便为之哀伤。远远地离去;因为我要飞向你——  不是乘酒神用花豹拉的云车,而是凭无形无迹的诗歌之翼,  尽管我麻木的头脑迟缓困惑;已经同你在一起!夜色多温柔,  巧的是月后已登上她的宝座,    周围聚着她全部的星星仙女;      但这儿,光竟然没有,  只有同清风一起的朦胧月色    从苍郁树荫和蜿蜒曲径飘去。我无法看清哪些花在我脚边  或是在树上散发柔美的香味,只能在这满是清香的幽暗间,  猜想这月份把哪些芬芳赐给草地、丛丛的灌木、野生的果树;  开遍白花的山楂、牧野的蔷薇,    绿叶丛中最易凋零的紫罗兰      和缀满酒似的露珠、  五月中最早开放的麝香玫瑰——    夏夜的嗡嗡飞虫爱在那儿转。我在黑暗中倾听;以前多少次  我对安温地死去曾产生好感,曾细酌诗句,轻唤死神的名字,  要他带我微弱的气息进苍天;眼下,死看来比往常更富情趣:  听着你欢天喜地倾吐着衷肠,    在这种午夜时分又一无痛苦,      就在这天空下逝去!  虽从此听不见你的无尽歌唱,    却在你高妙挽歌下化作坟土。永生的鸟啊,你不是为死而生!  你不受人间世代的饥饿作践;夜正在流逝,而我听着的歌声  古时的帝王、乡民也都曾听见:也许当那位怀念家乡的路得⑤  站在异乡的麦田里流泪之时,    这歌声也曾透进她哀伤的心;      也许常就是这支歌  让俯视惊涛的窗边美人着迷——    任她处身的魔境缥缈又凄清。⑥凄清!这词像一声钟把我敲醒,  使我离开你,意识到自己孤寂!别了;幻想虽号称骗人的精灵,  但欺瞒的本领不全名副其实。别了,别了!你那哀怨的歌声  飞过近旁的草地、静静的河沟,    上了山坡,如今已深深隐入了      山谷里另一处树丛:  这是幻觉呢还是醒时的神游?    乐声已消逝:我醒着还是睡着?               注:①这种毒药指的是从一种叫芹叶钩吻的植物提炼的剧毒物质,服后先使人全身麻木,然后死亡。据说古代雅典人对判处死刑的人就给他服这药,而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是服此药而死的。②离西河是忘川的音译。这是希腊神话中冥府的一条界河,据说去世者的魂喝了它的水便忘记了人间的一切(一说鬼魂在投生前喝了就忘掉冥府的一切)。③普罗旺斯是法国东南一地区名,濒地中海,气候温暖,尤以其中古时期行吟诗人的爱情诗闻名。④灵泉本指希腊埃利孔山的泉水,因为据希腊神话,文艺女神缪斯们常来此山,而人们饮了这山上的泉水就可获得诗才。这里,作者把南国美酒比作灵泉之水,因为他认为酒能激发人们写诗的灵感。⑤路得是《圣经》中的人物。据《旧约全书·路得记》,她是大卫王的祖先,以对婆母的献身精神而著称。丈夫死后,她不肯离开婆母,随她去了伯利恒,在波阿斯的地里拾麦穗,后来嫁给了他。有关她拾麦穗的事,英国诗人托马斯·胡德()曾写有一首《路得》。至于她因思乡而在麦田落泪闻夜莺的事,则未见于《圣经》。⑥在欧洲中古时期的传奇文学中,常说到有的公主被囚禁在施了魔法的城堡中(城堡也常傍水而筑),待某个忠勇的骑士来解除魔法后,就能娶公主为妻。诗人在这里用的就是传奇中的那些形象。在这首名句极多的诗中,这三行尤以其体现了浪漫主义诗歌为特点而脍炙人口。
作者简介:济慈(1795 - 1821),英国浪漫派诗人。生于伦敦。父母早逝,由外祖母抚养。曾学医,并考得内科医生执照,但很快放弃医学,专心从事文学创作。1816年在亨特主编的《检察者》先后刊载十四行诗《孤寂》和《初读查普译荷马史诗》。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其中有《睡眠与诗》等佳篇。1818年在照料患肺病的弟弟托姆期间写成取材薄伽丘《十日谈》的叙事诗《伊萨贝拉》。同年5月发表《恩底弥翁》,长诗描写希腊神话中月亮女神与凡人恩底弥翁相爱的故事。因他与亨特关系甚密,长诗受到反对亨特的三家杂志的攻击,但他自信死后“定能名居英国诗人之列”,遂开始写作以希腊神话中新、旧神争斗为题材的史诗《许佩里翁》。1819年写成长诗《圣爱格尼斯之歌》,表达了对弟弟托姆去世的哀悼和对与女友芳妮·布劳恩关系的忧虑,同时写出《夜莺》、《心灵》、《哀感》、《希腊古瓮》、《梦》、《无情的美人》、《灿烂的星,愿我能似你永在》、《秋颂》等一系列优秀诗篇,并开始写作以蛇化美女的神话为题材的抒情诗《莱米亚》,与布朗合写剧本《奥托大帝》。他的诗以?意和色彩表现感觉,对后来的诗人,包括唯美主义和意象派诗人产生过很大影响。
22、去国行文/ 拜伦(英国)
一别了,别了!故国的海岸消失在海水尽头;汹涛狂啸,晚风悲叹,海鸥也惊叫不休。海上的红日径自西斜,我的船扬帆直追;向太阳、向你暂时告别,我的故乡呵,再会!
二不几时,太阳又会出来,又开始新的一天;我又会招呼蓝天、碧海,却难觅我的家园。华美的第宅已荒无人影,炉灶里火灭烟消;墙垣上野草密密丛生,爱犬在门边哀叫。
三“过来,过来,我的小书童!你怎么伤心痛哭?你是怕大海浪涛汹涌,还是怕狂风震怒?别哭了,快把眼泪擦干;这条船又快又牢靠:咱们家最快的猎鹰也难飞得像这般轻巧。”
四“风只管吼叫,浪只管打来,我不怕惊风险浪;可是,公子呵,您不必奇怪我为何这样悲伤;只因我这次拜别了老父,又和我慈母分离,离开了他们,我无亲无故,只有您――还有上帝。
五“父亲祝福我平安吉利,没怎么怨天尤人;母亲少不了唉声叹气,巴望到我回转家门。”“得了,得了,我的小伙子!难怪你哭个没完;若像你那样天真幼稚,我也会热泪不干。
六“过来,过来,我的好伴当!你怎么苍白失色?你是怕法国敌寇凶狂,还是怕暴风凶恶?”“公子,您当我贪生怕死?我不是那种脓包;是因为挂念家中的妻子,才这样苍白枯槁。
七“就在那湖边,离府上不远,住着我妻儿一家;孩子要他爹,声声哭喊,叫我妻怎生回话?”“得了,得了,我的好伙伴!谁不知你的悲伤;我的心性却轻浮冷淡,一笑就去国离乡。”
八谁会相信妻子或情妇虚情假意的伤感?两眼方才还滂沱如注,又嫣然笑对新欢。我不为眼前的危难而忧伤,也不为旧情悲悼;伤心的倒是:世上没一样值得我珠泪轻抛。
九如今我一身孤孤单单,在茫茫大海飘流;没有任何人把我牵念,我何必为别人担忧?我走后哀吠不休的爱犬会跟上新的主子;过不了多久,我若敢近前,会把我咬个半死。
十船儿呵,全靠你,疾驶如飞,横跨那滔滔海浪;任凭你送我到天南地北,只莫回我的故乡。我向你欢呼,苍茫的碧海!当陆地来到眼前,我就欢呼那石窟、荒埃!我的故乡呵,再见!
作者简介:
乔治·戈登·拜伦()是苏格兰贵族。日出生于伦敦。他天生跛一足,并对此很敏感。十岁时,拜伦家族的世袭爵位及产业(纽斯泰德寺院是其府邸)落到他身上,成为拜伦第六世勋爵。年在剑桥大学学文学及历史,他是个不正规的学生,很少听课,却广泛阅读了欧洲和英国的文学、哲学和历史著作,同时也从事射击、赌博、饮酒、打猎、游泳等各种活动。1809年3月,他作为世袭贵族进入了贵族院,他出席议院和发言的次数不多,但这些发言都鲜明地表示了拜伦的自由主义的进步立场。从,拜伦出国作东方的旅行,是为了要“看看人类,而不是只方书本上读到他们”,还为了扫除“一个岛民怀着狭隘的偏见守在家门的有害后果”。在旅途中,他开始写作《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和其他诗篇,并在心中酝酿未来的东方故事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第一、二章在1812年2月问世,轰动了文坛,使拜伦一跃成为伦敦社交界的明星。然而这并没有使他和英国的贵族资产阶级妥协。他自早年就自到这个社会及其统治阶级的顽固、虚伪、邪恶及偏见,他的诗一直是对这一切的抗议。年,拜伦一直在生活在不断的感情旋涡中。在他到处受欢迎的社交生活中,逢场作戏的爱情俯拾即是,一个年青的贵族诗人的风流韵事自然更为人津津乐道。拜伦在1813年向一位安娜?密尔班克小姐求婚,于1815年1月和她结了婚。这是拜伦一生中所铸的最大的错误。拜伦夫人是一个见解褊狭的、深为其阶级的伪善所宥的人,完全不能理解拜伦的事业和观点。婚后一年,便带着初生一个多月的女儿回到自己家中,拒绝与拜伦同居,从而使流言纷起。以此为契机,英国统治阶级对它的叛逆者拜伦进行了最疯狂的报复,以图毁灭这个胆敢在政治上与它为敌的诗人。这时期的痛苦感受,也使他写出象《普罗米修斯》那样的诗,表示向他的压迫者反抗到底的决心。拜伦在1916年4月永远离开了英国,一个传记作者说他“被赶出了国土,钱带和心灵都破了产,他离去了,永不在回;但他离去后,却在若恩河的激流之旁找到新的灵感,在意大利的天空下写出了使他的名字永垂不朽的作品。”1816年,拜伦居住在瑞士,在日内瓦结识了另一个流亡的诗人雪莱,对英国发动统治的憎恨和对诗歌的同好使他们结成了密友。拜伦在旅居国外期间,陆续写成《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故事诗《锡雍的囚徒》(1816)、历史悲剧《曼弗雷德》(1817)、长诗《青铜世纪》(1923)等。巨著《唐璜》是拜伦最重要的一组诗,半庄半谐、夹叙夹议,有现实主义的内容,又有奇突、轻松而讽刺的笔凋。第一、二章匿名发表后,立即引起巨大的反响。英国维护资产阶级体面的报刊群起而攻之,指责它对宗教和道德进攻,是“对体面、善良感情和维护社会所必须的行为准则的讥讽”,“令每个正常的头脑厌恶”,等等。但同时,它也受到高度的赞扬。作家瓦尔特?司各特说《唐璜》“象莎士比亚一样地包罗万象,他囊括了人生的每个题目,拨动了神圣的琴上的每一根弦,弹出最细小以至最强烈最震动心灵的调子。”诗人歌德说,“《唐璜》是彻底的天才的作品--愤世到了不顾一切的辛辣程度,温柔到了优美感情的最纤细动人的地步……”。《唐璜》写完第十六章,拜伦已准备献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运动了。这是诗人一生最后的、也是最光辉的一业。他既憎恨发动的“神圣同盟”对欧洲各民族的压迫,也憎恨土尔其对希腊的统治。1824年,拜伦忙于战备工作,不幸遇雨受寒,一病不起,4月9日逝世。他的死使希腊人民深感悲痛,全国志哀二十一天。回顾他的一生,他的诗,他的精神,就足以使任何能感应的人相信:拜伦不但是一个伟大的诗人,而且是世界上总会需要的一种诗人,以嘲笑其较卑劣的,并鼓舞其较崇高的行动。乔治?戈登?拜伦()是苏格兰贵族。日出生于伦敦。他天生跛一足,并对此很敏感。十岁时,拜伦家族的世袭爵位及产业(纽斯泰德寺院是其府邸)落到他身上,成为拜伦第六世勋爵。年在剑桥大学学文学及历史,他是个不正规的学生,很少听课,却广泛阅读了欧洲和英国的文学、哲学和历史著作,同时也从事射击、赌博、饮酒、打猎、游泳等各种活动。1809年3月,他作为世袭贵族进入了贵族院,他出席议院和发言的次数不多,但这些发言都鲜明地表示了拜伦的自由主义的进步立场。从,拜伦出国作东方的旅行,是为了要“看看人类,而不是只方书本上读到他们”,还为了扫除“一个岛民怀着狭隘的偏见守在家门的有害后果”。在旅途中,他开始写作《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和其他诗篇,并在心中酝酿未来的东方故事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第一、二章在1812年2月问世,轰动了文坛,使拜伦一跃成为伦敦社交界的明星。然而这并没有使他和英国的贵族资产阶级妥协。他自早年就自到这个社会及其统治阶级的顽固、虚伪、邪恶及偏见,他的诗一直是对这一切的抗议。年,拜伦一直在生活在不断的感情旋涡中。在他到处受欢迎的社交生活中,逢场作戏的爱情俯拾即是,一个年青的贵族诗人的风流韵事自然更为人津津乐道。拜伦在1813年向一位安娜?密尔班克小姐求婚,于1815年1月和她结了婚。这是拜伦一生中所铸的最大的错误。拜伦夫人是一个见解褊狭的、深为其阶级的伪善所宥的人,完全不能理解拜伦的事业和观点。婚后一年,便带着初生一个多月的女儿回到自己家中,拒绝与拜伦同居,从而使流言纷起。以此为契机,英国统治阶级对它的叛逆者拜伦进行了最疯狂的报复,以图毁灭这个胆敢在政治上与它为敌的诗人。这时期的痛苦感受,也使他写出象《普罗米修斯》那样的诗,表示向他的压迫者反抗到底的决心。拜伦在1916年4月永远离开了英国,一个传记作者说他“被赶出了国土,钱带和心灵都破了产,他离去了,永不在回;但他离去后,却在若恩河的激流之旁找到新的灵感,在意大利的天空下写出了使他的名字永垂不朽的作品。”1816年,拜伦居住在瑞士,在日内瓦结识了另一个流亡的诗人雪莱,对英国发动统治的憎恨和对诗歌的同好使他们结成了密友。拜伦在旅居国外期间,陆续写成《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故事诗《锡雍的囚徒》(1816)、历史悲剧《曼弗雷德》(1817)、长诗《青铜世纪》(1923)等。巨著《唐璜》是拜伦最重要的一组诗,半庄半谐、夹叙夹议,有现实主义的内容,又有奇突、轻松而讽刺的笔凋。第一、二章匿名发表后,立即引起巨大的反响。英国维护资产阶级体面的报刊群起而攻之,指责它对宗教和道德进攻,是“对体面、善良感情和维护社会所必须的行为准则的讥讽”,“令每个正常的头脑厌恶”,等等。但同时,它也受到高度的赞扬。作家瓦尔特?司各特说《唐璜》“象莎士比亚一样地包罗万象,他囊括了人生的每个题目,拨动了神圣的琴上的每一根弦,弹出最细小以至最强烈最震动心灵的调子。”诗人歌德说,“《唐璜》是彻底的天才的作品--愤世到了不顾一切的辛辣程度,温柔到了优美感情的最纤细动人的地步……”。《唐璜》写完第十六章,拜伦已准备献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运动了。这是诗人一生最后的、也是最光辉的一业。他既憎恨发动的“神圣同盟”对欧洲各民族的压迫,也憎恨土尔其对希腊的统治。1824年,拜伦忙于战备工作,不幸遇雨受寒,一病不起,4月9日逝世。他的死使希腊人民深感悲痛,全国志哀二十一天。回顾他的一生,他的诗,他的精神,就足以使任何能感应的人相信:拜伦不但是一个伟大的诗人,而且是世界上总会需要的一种诗人,以嘲笑其较卑劣的,并鼓舞其较崇高的行动。
作品赏析:这首诗出自诗人著名的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是其中独立成章的一篇著名抒情诗。这首诗是拜伦受英国著名小说家司各特的一首小诗《晚安曲》的启发而写成的,又有人称之为《晚安曲》。1923年,离开祖国的中国诗人苏曼殊心忧祖国,心情沉重之余想起了这首诗,便将它译为《去国行》,诗名沿用至今。这首诗,是长诗的主人公恰尔德?哈洛尔德将要乘船离开英国海岸时所唱的歌曲。诗歌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也表达了诗人心中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充满了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对自由的热切追求。诗歌共分10节,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两节,主要描写海上的景色。诗的第二部分(3―7节),以问答的形式,逐步深入地表现了主人公对祖国的感情和看法,流露了主人公对故国深深的失望和怨恨之情。剩下的第三部分,起到了点题的作用。故国对主人公不再有任何值得伤心的事物:情人的悲泣转眼就会笑对新欢,家中的忠仆很快就会不认得自己。主人公独自一人,心无牵挂,在茫茫的大海上飘荡。主人公要奔往新的大陆,追求新的生活。故乡,再见!主人公在这样的呼喊中,毅然告别故乡,奔向自由的理想之邦。这首诗在风格上有着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诗中的主人公又何尝不是诗人自己,主人公的感情和看法又何尝不是诗人自己的感情和看法。诗中的主人公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了“拜伦式的英雄”,他高傲孤寂,愤世嫉俗,对现实有深深的不满,强烈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
23、西风颂&&& 文/ 雪莱(英国)
1哦,狂暴的西风,秋之生命的呼吸!你无形,但枯死的落叶被你横扫,有如鬼魅碰到了巫师,纷纷逃避:黄的,黑的,灰的,红得像患肺痨,呵,重染疫疠的一群:西风呵,是你以车驾把有翼的种子催送到黑暗的冬床上,它们就躺在那里,像是墓中的死穴,冰冷,深藏,低贱,直等到春天,你碧空的姊妹吹起她的喇叭,在沉睡的大地上响遍,(唤出嫩芽,象羊群一样,觅食空中)将色和香充满了山峰和平原。  不羁的精灵呵,你无处不远行;破坏者兼保护者:听吧,你且聆听!
2没入你的急流,当高空一片混乱,流云象大地的枯叶一样被撕扯脱离天空和海洋的纠缠的枝干。  成为雨和电的使者:它们飘落在你的磅礴之气的蔚蓝的波面,有如狂女的飘扬的头发在闪烁,从天穹的最遥远而模糊的边沿直抵九霄的中天,到处都在摇曳欲来雷雨的卷发,对濒死的一年  你唱出了葬歌,而这密集的黑夜将成为它广大墓陵的一座圆顶,里面正有你的万钧之力的凝结;  那是你的浑然之气,从它会迸涌黑色的雨,冰雹和火焰:哦,你听!
3是你,你将蓝色的地中海唤醒,而它曾经昏睡了一整个夏天,被澄澈水流的回旋催眠入梦,  就在巴亚海湾的一个浮石岛边,它梦见了古老的宫殿和楼阁在水天辉映的波影里抖颤,  而且都生满青苔、开满花朵,那芬芳真迷人欲醉!呵,为了给你让一条路,大西洋的汹涌的浪波  把自己向两边劈开,而深在渊底那海洋中的花草和泥污的森林虽然枝叶扶疏,却没有精力;  听到你的声音,它们已吓得发青:一边颤栗,一边自动萎缩:哦,你听!
4哎,假如我是一片枯叶被你浮起,假如我是能和你飞跑的云雾,是一个波浪,和你的威力同喘息,  假如我分有你的脉搏,仅仅不如你那么自由,哦,无法约束的生命!假如我能像在少年时,凌风而舞  便成了你的伴侣,悠游天空(因为呵,那时候,要想追你上云霄,似乎并非梦幻),我就不致像如今  这样焦躁地要和你争相祈祷。哦,举起我吧,当我是水波、树叶、浮云!我跌在生活底荆棘上,我流血了!  这被岁月的重轭所制服的生命原是和你一样:骄傲、轻捷而不驯。
5把我当作你的竖琴吧,有如树林:尽管我的叶落了,那有什么关系!你巨大的合奏所振起的音乐  将染有树林和我的深邃的秋意:虽忧伤而甜蜜。呵,但愿你给予我狂暴的精神!奋勇者呵,让我们合一!  请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哦,请听从这一篇符咒似的诗歌,  就把我的话语,像是灰烬和火星从还未熄灭的炉火向人间播散!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  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呵,春日怎能遥远?1819年查良铮 译
作者简介: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英国著名民主诗人。出身乡村地主家庭,20岁入牛津大学,因写反宗教的哲学论文被学校开除。投身社会后,又因写诗歌鼓动英国人民革命及支持爱尔兰民族民主运动,而被迫于1818年迁居意大利。在意大利,他仍积极支持意大利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1822年渡海遇风暴不幸船沉溺死。雪莱是跟拜伦齐名的欧洲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其作品热情而富哲理思辨,诗风自由不羁,常任天上地下、时间空间、神怪精灵往来变幻驰骋,又惯用梦幻象征手法和远古神话题材。其最优秀的作品有评论人间事物的长诗《仙后麦布》(1813),描写反封建起义的幻想性抒情故事诗《伊斯兰的反叛》(1818),控诉曼彻斯特大屠杀的政治诗《暴政的行列》(1819),支持意大利民族解放斗争的政治诗《自由颂》(1820),表现革命热情及胜利信念的《西风颂》(1819),以及取材于古希腊神话,表现人民反暴政胜利后瞻望空想社会主义前景的代表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19)等。雪莱浪漫主义理想的终极目标就是创造一个人人享有自由幸福的新世界。他设想自己是日夜飞翔的夭使、飘浮蓝空的云朵、翱翔太空的云雀,乃至深秋季节的西风,是新世界理想的传播者、歌颂者、号召者。他以美丽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描绘了这个新世界的绚丽画面,而且豪迈地预言:“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因此,恩格斯赞美雪菜是“天才的预言家”。
24、十四行情诗&&& 文/ 勃朗宁夫人(英国)
我捧起我沉重的心,肃穆庄严,如同当年厄雷特拉捧着尸灰瓮,我望着你的双眼,把所有灰烬把所有灰烬倒在你的脚边。你看吧,你看我心中埋藏的哀愁堆成了山,而这惨淡的灰里却有火星在烧,隐隐透出红光闪闪。如果你的脚鄙夷地把它踩熄,踩成一片黑暗,那也许倒更好。可是你却偏爱守在我身边,等一阵清风把死灰重新吹燃,啊,我的爱!你头上虽有桂冠为屏,难保证这场火烧起来不把你的金发烧坏,你可别靠近!站远点儿吧,请!
作者简介:勃朗宁夫人()英国诗人。出身于富裕的家庭,在乡村度过幸福的童年生活。15岁时从马上摔跌下来,伤了脊椎骨,长期卧病在床,博览群书,醉心于诗歌创作。布朗宁夫人是一个很有天赋的女性。能阅读希腊文原版的荷马史诗和希伯莱语的《圣经》。早在13岁时,其父便私下出版了她称之为“伟大史诗”的作品以及《马拉松战役》。20岁时又出版她的第二部诗集。1833年她翻译的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问世。同年随家迁居伦敦,结识了华兹华斯等诗人。1838年,她以诗集《天使及其他诗歌》成名。她对当时的社会政治问题予以极大的关注,1844年发表了短诗《孩子们的哭声》,愤怒抗议资本家对儿童的摧残和剥削。这首诗对敦促国会讨论反奴役儿童议案起过一定作用,极大地提高了诗人的声望。1846年,她不顾父亲的反对,和诗人罗伯特·布朗宁()私奔,在教堂举行简单的婚礼后,同往意大利。他们大部分时间住在佛罗伦萨,在那里度过了幸福的15年。在意大利期间,除发表了《葡萄牙十四行诗集》(1850)外,还写下《圭迪公寓的窗子》(1851)和《在大会以前写的诗》,同情并支持意大利的民族解放斗争。直至1861年突然去世前,她仍对当时的社会政治表达了激进的观点,她痛斥卖淫制度,为追求女权而斗争。她说:“我深信,这个社会的破灭需要的不是关闭门窗,而是光明和空气。”
25、横越大海&&& 文/ 丁尼生(英国)
夕阳西下,金星高照,好一声清脆的召唤!但愿海浪不呜呜咽咽,我将越大海而远行;流动的海水仿佛睡了,再没有涛声和浪花,海水从无底的深渊涌来,却又转回了老家。黄昏的光芒,晚祷的钟声,随后是一片漆黑!但愿没有道别的悲哀,在我上船的时刻;虽说洪水会把我带走,远离时空的范围,我盼望见到我的舵手,当我横越了大海。
作者简介:丁尼生(),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桂冠诗人”。生于一个牧师家庭,在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过人的诗才,15岁时就与两个哥哥共同发表了《兄弟诗集》。1828年进剑桥大学读书,一改内向寡言的性格,加入诗歌俱乐部,积极参加诗歌活动。1829年,诗人的短诗获得了剑桥大学颁发的金质奖章。然而,诗人的人生并没因此而一帆风顺。1931年,诗人因父亲去世放弃了剑桥的学业。1832年,诗人的《诗集》出版,遭到了评论界的极尽挖苦和攻击,使得诗人在随后的十几年里未踏足诗坛半步。1833年,已与诗人的姐姐订婚的挚友又突患绝症,离开了人世。诗人不堪悲痛,只以写诗来慰藉自己的灵魂。1950年,诗人出版了花费17年时间写成的《悼念集》,轰动了整个诗坛;同年,诗人和相恋15年之久的恋人结婚,可谓双喜临门。随后,荣誉也纷至沓来,诗人被人们众口一词封上了“桂冠诗人”的称号。晚年的诗人过着安闲的生活,还在上议院获得了一个席位——那是一个离诗歌,特别是伟大的诗歌作品很远的地方。所以,晚年的诗人尽管笔耕不辍,但收效甚微。
作品赏析:这首诗出自诗人的诗集《悼念集》,为诗人的名诗之一。诗人想借这首诗表达自己对逝去挚友的怀念和那种怀念的痛苦。诗人在沉痛的怀念中,意欲乘船横越大海,去寻找挚友。但诗人又并不局限于此,而是超越了平常的思念之情,在诗中写出了对人类心灵的思考。诗人静立海岸,面对大海。尽管在海的深处有呜呜咽咽的悲吟,大海的表情却是一片寂静。诗人昂起头,看到了灿烂的夕阳,“金星高照”。诗人仿佛听到了一声召唤,“清脆的召唤”。诗人要远行了。就在这个时刻,诗人将远行的时刻,诗人看到了“黄昏的光芒”,听到了“晚祷的钟声”。那略带暗淡色彩的夕阳,衬着那教堂的钟声,幽幽邈邈的。是天堂的胜景,还是人间美妙的风光?黑夜即将来临,容不得诗人思索,诗人只能藏起曾经的悲哀,在悲哀的回忆中上船。在沉痛的回忆中,诗人的心如同那海水一样:尽管有着汹涌澎湃的激情,有着涵盖宇宙的梦想,但是为了失去的友人或者前辈的安息,为了平静美好的未来,诗人宁愿承受一切悲哀和痛苦;诗人沉默而冷静地站着,思索着即将到来的远行。海水在“无底的深渊”中涌来涌去,但它们可以转回老家。诗人呢?可能面对的是洪水,无情卷走一切的洪水;可能诗人的前面不再有时空,一片混沌。但是诗人是满怀豪情的,是踌躇满志、信心百倍的。在诗的结尾,诗人说道:“我盼望见到我的舵手。”诗的风格是沉郁的。带着那种心灵的重负,诗人借助独特的韵律、恰当的比喻和象征,完美地唱出了心灵的忧伤和对挚友的深深怀念。从那比喻、象征中,我们能明显看出英国抒情诗的传统表现手法,即对大自然进行深度的挖掘,寻找贴切表现主观心灵的象征物。同时,诗中那独特的旋律又突破了英国诗歌的传统,拓展了英国诗歌的疆界。
26、当你老了文/ 叶芝(爱尔兰)
当你老了 头白了 睡思昏沉炉火旁打盹 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 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 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垂下头来 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作者简介: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于日出生在都柏林。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担任过爱尔兰教堂的教区长,但他的父亲却叛离宗教,靠画画谋生。叶芝的童年大部分时间是在爱尔兰西部的港口城镇斯莱戈度过的。那里住着他的母亲的许多亲戚。叶芝非常喜欢那里的景色,这后来成了他许多诗歌的背景。叶芝也喜欢与那里的渔民谈天,爱听淦民讲故事,这后来成了他创作民间故事的源泉。1874年,叶芝全家移居伦敦,可是他们一直思念着爱尔兰,于是在1880年,他们又回到都柏林。叶芝曾在高陀尔芬、哈姆摩史密士学校和都柏林的高等学校受过教育。1884年,他在父亲影响下想成为一个画家,进入都柏林的艺术学校学习。但是到1886年,他不想在绘画上有所发展,便离开学校,专门从事诗歌创作,并立志要成为一个诗人。1889年,对叶芝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他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奥辛的漫游及其他》。这部诗集的题材和语言都带有爱尔兰的地方色彩,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兴趣。这一年开始直到1899年,叶芝就住在伦敦,结交了不少著名的诗人,其中包括唯美主义者王尔德和诗人摩利斯,他们对叶芝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过影响。这一年,叶芝帮助一批年轻的诗人亚瑟·塞墨斯、里昂纳尔·约翰逊和艾尼斯特·道逊等建立“诗人俱乐部”。这个组织,后来成了英国最重要的世纪末文学社团。叶芝赞成他们的唯美主义观点,但他并没有被他们的观点所束缚。叶芝的兴趣主要在于关于人格和哲学的理论以及诗人布莱克的研究,他编过《布莱克诗选》(1893),从布莱克那里吸取过以幻景表达诗思的艺术手法。&这一年,叶芝还认识了爱尔兰的爱国主义者茅德·冈,并爱上了她。以后叶芝还帮助过她进行革命活动,虽然最后他们未能结合,但叶芝把她当作理想的化身,写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在伦敦期间,叶芝还几次去巴黎,接触到当时法国的诗派,特别是象征派,这对他的创作有明显的影响。叶芝1900年以前的诗,受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影响较深,但由于叶芝的诗大多在爱尔兰民族的历史文化中选取题材,从布莱克、雪莱和斯宾塞的诗作中汲取表现方法,所以他早期的诗常常把浪漫主义的幻想与理智的思索融为一体,把抽象的观念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语言富有音乐美和爱尔兰的地方色彩。叶芝早期的诗除了《奥辛的漫游及其他》外,还有诗集《诗选》(1895)和《芦丛之风》(1899)等。《茵纳斯弗利岛》(1890)是叶芝早期著名的抒情诗,它具有叶芝早期诗歌的特点。全诗内容上具有躲避现实,美化退隐生活的消极倾向,在艺术上,把退隐的幻想与小岛上的具体形象相结合,具有吸引人的艺术力量。这一时期,叶芝还写了不少思想上比较积极,艺术上比较成功的作品,如为毛特·冈写的抒情诗《当你老了》、《深沉的誓言》等,以丰富的想象,缓慢的音乐节奏,朴实的语言,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毛特·真挚、健康的爱情。他著名的诗篇还有《丽达与天鹅》、《天青石雕》。二十世纪初,爱尔兰在新芬党的领导下,开展了民族自治运动。叶芝从伦敦回到了都柏林,他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这个运动,并热心地参加了爱尔兰的戏剧改革过动,1904年与剧作家格雷戈里夫人、约翰·辛格等一起创办了阿贝剧院,上演有关爱尔兰历史和农民生活的戏剧。叶芝在1902年写的剧本《呼立翰的凯瑟琳》,已表达了爱尔兰要求独立的意愿。此外,如《国王的辩证槛》(1904)、《黛尔丽德》(1907)、《绿盔》(1910)等剧中,也都表现了爱尔兰的民族精神。他的戏剧大多取材于爱尔兰古老的传说和神话,语言优美,背景美丽,具有诗的“美”。叶芝在戏剧方面的成就虽然比不上他的诗歌,但对爱尔兰的文艺复兴却作出了重大贡献。叶芝从二十世纪初到二十年代的诗歌,因受到爱尔兰民族自治运动的影响,诗风有了变化,已摆脱了唯关主义的倾向,他把象征手法用以表达现实内容,现实主义因素大大增强,他的诗已没有早期的虚幻和朦胧,而是充满着他自己早期所排斥的战斗性和现实感。这时期他写了不少好诗,如诗集《责任》(1914)中的《灰岩》和《一九一六年的复活节》(1916)等。《一九一六年的复活节》是诗人为纪念1916年爱尔兰共和兄弟会起义而写的。在诗中,诗人歌颂了烈士们的高贵品质,认为正是由于烈士们的壮烈牺牲,才使爱尔兰获得民族的尊严,才改变了任人统治的死气沉沉的局面,才产生了悲壮的美。但因诗人不很理解这次起义,因此诗中也流露出对起义的迷惘心情。在爱尔兰经过斗争获得自治以后,叶芝于1922年当上了参议员,并担任货币委员会主席,直到1928年。1923年,叶芝由于“始终富有灵感的诗歌,……并以精美的艺术形式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精神”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二十年代后期到三十年代末,是叶芝生活和创作的后期。由于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本身就有维护贵族文化的一面,因此叶芝在后期的政治和文化思想上,贵族主义倾向比较明显,他认为贵族拥有财富、懂得礼仪,只能在他们之中产生统治者和廉洁的政府,只有他们才能保护艺术,使艺术家有时间创造艺术。在后期,他花了很多时间研究东方哲学,还翻译了印度古挖哲学经典《奥义书》,因此他在后期的哲学思想上强调善恶、生死、美丑的矛盾统一并追求圆满和永恒。这一切都反映在他后期的创作上,如著名诗篇《驶向拜占廷》(1928)和《拜占廷》(1929),它们歌颂古挖贵族文明,把拜占廷象征为永恒,是一个脱去了人间生死哀乐的乐园,在那里精神与物质,个人与社会都达到高度和谐与统一,是诗人所追求的圆满境界。叶芝后期的诗在艺术上已完全成熟,如在《钟楼》(1928)、《盘旋的楼梯》(1929)、《新诗集》(1938)和《最后的诗》(1939)中,他创造性把象征主义与写实手法自然地结合起来,把生活的哲理与个人的感情融为一体。在诗中,形象包含了多层意义,并且从整体上表现了一个完整的主题思想。叶芝后期诗歌的语言更为简洁明了,赢得广大读者的赞赏。叶芝与他的好友、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一样,愈到晚年,愈富有创作活力。他在最后两年中,极力反对文艺创作从观念出发,主张从“心智的洞穴”中出来,到现实生活中,特别从原始的、粗犷的事物中吸取艺术素材进行创作。所以他最后两年的诗风又有新的发展,摆脱了后期象征派玄奥莫测、意象繁复的弊病,使诗篇直接歌公布人生,表现情欲,艺术上具有歌谣体的特色。叶芝除了诗与戏剧外,还写有小说《约翰·肖曼与杜耶》(1891),论文集《克里底微光》(1893)等。叶芝于日在法国南部的凯帕玛汀去世。他的遗骨直到1948年才被护送到爱尔兰,埋葬在斯莱戈的“鼓崖”之下,那里是他童年时代最喜欢的地方。
27、序曲(节选)文/ 艾略特(英国)
三你从床上掀掉一条毯子,你仰卧着,等待着;你瞌睡着,观望着黑夜显示出成千上万个污秽的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你的灵魂。这些意象在天花板上隐现。当人世生活全都重新回来,阳光在百叶窗中间爬上,你听到一只麻雀在街沟中歌唱,对你,街道呈现这样一个景象,对此,街道自己几乎不能理解;坐在床边上,那里你卷着头发中的纸带子,或用两只腌膳的手掌捏着黄黄的脚底心。
四他的灵魂紧紧拉过了那片消失于一座城市大钟后面的天空,他的灵魂给不停的脚步踩踏着,在四点、五点和六点钟。又短又粗的手指填着烟斗,一张张晚报,还有深信某些必然的事的眼睛,一条暗黑的街道的意识急于要掌握这个世界。我被那缭绕着、紧抱着这些意象的幻想感动,一种无穷的温柔的无穷的痛苦的事物的概念。用手擦一下你的嘴,然后大笑,世界旋转着,像个古老的妇人在空地中拣煤渣。裘小龙 译
作者简介:托马斯·史登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英国诗人、剧作家和批评家。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祖籍英国。父亲是砖瓦商人,母亲是诗人,博学多才。1906年,艾略特进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和英法文学,并走上了象征诗歌的创作道路。1910年走巴黎入索尔大学研究哲学和文学。1913年,任哈佛大学哲学系助教。1914年,赴伦敦入牛津大学学习希腊哲学。不久即成婚并定居英国,先后当过教师、银行职员、杂志编辑。1922年,创办文学评论季刊《标准》。1926年,任牛津大学讲师。1927年,加入英国国籍和国教。1952年,任伦敦图书馆馆长。1965年逝世。艾略特从1909开始诗歌创作,先后出版《普鲁弗洛克的情歌》(1917)、《诗集》(1919)、《荒原》(1922)、《艾略特诗集》()、《东方贤人之旅》(1927)、《灰色的星期三》(1930)、《诗选》()、《四个四重奏》(1943)等。其中,《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早期诗歌的代表作;《荒原》产生于创作中期,是20世纪西方文学的划时代作品,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四个四重奏》是晚期诗歌的代表作。30年代以后,艾略特以主要精力从事诗剧创作。主要作品有《大教堂凶杀案》(1935)、《合家团圆》(1539)、《鸡尾酒会》(1950)、《机要秘书》(1954)、《政界元老》(1959)。艾略特还是英美新批评派的奠基人之一,主要论著有《传统与个人才能》(1917)、《论玄文学派诗人》(1921)、《批评的功能》(1923)、《诗与批评的效用》(1933)等。艾略特自称在政治上是保皇派,宗教上是英国天主教徒,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他的文化思想属于新经院主义和僧侣主义的范畴,主张以宗教为政治和文化中心,以"宗教复兴"来挽救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危机。艾略特的文学创作和评论著作对英美20世纪现代派文学和新批评理论起了开拓作用,被誉为"现代文学批评大师",并一度成为英美诗界的领袖人物。1948年,“由于他对当代诗歌作出的卓越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用”,艾略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8、黄昏的和谐文/ 波德莱尔(法国)
时辰到了,在枝头颤抖著,每朵花吐出芬芳像香炉一样,声音和香气在黄昏的天空回荡,忧郁无力的圆舞曲令人昏眩。每朵花吐出芬芳像香炉一样,小提琴幽咽如一颗受创的心;忧郁无力的圆舞曲令人昏眩,天空又愁惨又美好像个大祭坛!小提琴幽咽如一颗受创的心;一颗温柔的心,他憎恶大而黑的空虚,天空又愁惨又美好像个大祭坛!太阳沉没在自己浓厚的血液里。一颗温柔的心,他憎恶大而黑的空虚,从光辉的过去采集一切的迹印!天空又愁惨又美好像个大祭坛!你的记忆照耀我,像神座一样的灿烂!作者简介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 ),我高中时代的精神偶像,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代表作有《恶之花》
法国诗人。生于巴黎。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继父欧皮克上校后来擢升将军,在第二帝国时期被任命为法国驻西班牙大使。他不理解波德莱尔的诗人气质和复杂心情,波德莱尔也不能接受继父的专制作风和高压手段,于是欧皮克成为波德莱尔最憎恨的人。但波德莱尔对母亲感情深厚。这种不正常的家庭关系,不可避免地影响诗人的精神状态和创作情绪。波德莱尔对资产阶级的传统观念和道德价值采取了挑战的态度。他力求挣脱本阶级思想意识的枷锁,探索着在抒情诗的梦幻世界中求得精神的平衡。在这个意义上,波德莱尔是资产阶级的浪子。1848年巴黎工人武装起义,反对复辟王朝,波德莱尔登上街垒,参加战斗。
成年以后,波德莱尔继承了生父的遗产,和巴黎文人艺术家交游,过着波希米亚人式的浪荡生活。他的主要诗篇都是在这种内心矛盾和苦闷的气氛中创作的。
奠定波德莱尔在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的作品,是诗集《恶之花》。这部诗集1857年初版问世时,只收100首诗。1861年再版时,增为129首。以后多次重版,陆续有所增益。其中诗集一度被认为是淫秽的读物,被当时政府禁了其中的6首诗,并进行罚款。此事对波德莱尔冲击颇大。从题材上看,《恶之花》歌唱醇酒、美人,强调官能陶醉,似乎诗人愤世嫉俗,对现实生活采取厌倦和逃避的态度。实质上作者对现实生活不满,对客观世界采取了绝望的反抗态度。他揭露生活的阴暗面,歌唱丑恶事物,甚至不厌其烦地描写一具《腐尸》蛆虫成堆,恶臭触鼻,来表现其独特的爱情观。(那时,我的美人,请告诉它们,/那些吻吃你的蛆子,/旧爱虽已分解,可是,我已保存/爱的形姿和爱的神髓!)他的诗是对资产阶级传统美学观点的冲击。
历来对于波德莱尔和《恶之花》有各种不同的评论。保守的评论家认为波德莱尔是颓废诗人,《恶之花》是毒草。资产阶级权威学者如朗松和布吕纳介等,对波德莱尔也多所贬抑。但他们不能不承认《恶之花》的艺术特色,朗松在批评波德莱尔颓废之后,又肯定他是“强有力的艺术家”。诗人雨果曾给波德莱尔去信称赞这些诗篇“象星星一般闪耀在高空”。雨果说:“《恶之花》的作者创作了一个新的寒颤。”
波德莱尔不但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而且是现代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现代主义认为,美学上的善恶美丑,与一般世俗的美丑善恶概念不同。现代主义所谓美与善,是指诗人用最适合于表现他内心隐秘和真实的感情的艺术手法,独特地完美地显示自己的精神境界。《恶之花》出色地完成这样的美学使命。
《恶之花》的“恶”字,法文原意不仅指恶劣与罪恶,也指疾病与痛苦。波德莱尔在他的诗集的扉页上写给诗人戈蒂耶的献词中,称他的诗篇为“病态之花”,认为他的作品是一种“病态”的艺术。他对于使他遭受“病”的折磨的现实世界怀有深刻的仇恨。他给友人的信中说:“在这部残酷的书中,我注入了自己的全部思想,整个的心(经过改装的),整个宗教意识,以及全部仇恨。”这种仇恨情绪之所以如此深刻,正因它本身反映着作者对于健康、光明、甚至“神圣”事物的强烈向往。
波德莱尔除诗集《恶之花》以外,还发表了独具一格的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1869)和《人为的天堂》(1860)。他的文学和美术评论集《美学管窥》(1868)和《浪漫主义艺术》在法国的文艺评论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波德莱尔还翻译美国诗人爱伦□坡的《奇异故事集》和《奇异故事续集》。波德莱尔对象征主义诗歌的贡献之一,是他针对浪漫主义的重情感而提出重灵性。所谓灵性,其实就是思想。他总是围绕着一个思想组织形象,即使在某些偏重描写的诗中,也往往由于提出了某种观念而改变了整首诗的含义。
29、乌鸦文/ 兰波(法国)
当寒冷笼罩草地,沮丧的村落里悠长的钟声静寂……在萧索的自然界,老天爷,您从长空降下这翩翩可爱的乌鸦。冷风像厉声呐喊的奇异军旅,袭击你们的窝巢,你们沿着黄流滚滚的江河,在竖着十字架的大路上,在沟壕和穴窟上,散开吧,聚拢吧,在躺满着新战死者的法兰西隆冬的原野,你们成千上万的盘旋,为着引起每个行人的思考!来做这种使命的呐喊中吧,啊,我们,穿着丧服的乌鸦!然而,天空的圣者,让五月的歌莺在栎树高处在那消失在茫茫暮色的桅杆上,给那些人们做伴,一败涂地的战争将他们交付给了树林深处的衰草。
作者简介:阿尔蒂尔·兰波(Arthur Rimbaud,),15岁就擅长写作拉丁文诗歌,掌握了法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格律。从16岁(1870)起,他常常外出流浪,和比他年长10岁的诗人魏尔兰关系亲密,但后来发生冲突,魏尔兰甚至开枪打伤了兰波。现存的兰波的诗有140首左右,主要在16至19岁期间所写。在兰波早期的诗中可以看出帕尔纳斯派的影响,后期诗作加强了象征主义色彩。主要诗集有《地狱的一季》、《灵光集》。
30、诗人走在田野上文/ 雨果(法国)
诗人走到田野上;他欣赏,他赞美,他在倾听内心的竖琴声。看见他来了,花朵,各种各样的花朵,那些使红宝石黯然失色的花朵,那些甚至胜过孔雀开屏的花朵,金色的小花,蓝色的小花,为了欢迎他,都摇晃着她们的花束,有的微微向他行礼,有的做出娇媚的姿态,因为这样符合美人的身份,她们亲昵地说:“瞧,我们的情人走过来了!”而那些生活在树林里的葱茏的大树,充满着阳光和阴影,嗓子变得沙哑,所有这些老头,紫杉,菩提树,枫树,满脸皱纹的柳树,年高德劭的橡树,长着黑枝杈,披着藓苔的榆树,就像神学者们见到经典保管者那样,向他行着大礼,并且一躬到底地垂下他们长满树叶的头颅和常春藤的胡子,他们观看着他额上宁静的光辉,低声窃窃私语:“是他!是这个幻想家来了!”
作者简介: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法国文学巨匠,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旗手。他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文学才能,但思想比较保守。随着革命危机的发展,青年雨果的思想发生转变,开始抨击伪古典主义,提出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并很快成为新文学运动的领袖人物。雨果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他从小崇拜法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1827年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克伦威尔&序言》(1827),“序言”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著。1830年他据序言中的理论写成第一个浪漫主义剧本《爱尔那尼》,它的演出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多次被拍成电影,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成为经典之作。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雨果作品有《“诺曼底”号遇难记》(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九课)。
31、天鹅文/ 马拉美
纯洁、活泼、美丽,它今天是否将扑动狂醉的翅膀,撕破这被遗忘的坚湖,百霜下面未曾飞翔透明的冰川,在那踯躇!旧日的一只天鹅想起自己曾那样英姿勃勃,可如今无望逃走因为当不育的冬天带来烦恼的时候它还没有歌唱一心向往的天地。这白色的飞鸟痛苦不堪它否定太空而成囚犯,它抖动全身,却不能腾空飞起。它纯净的光辉指定它在这里,这幽灵一动不动,陷入轻蔑的寒梦,无用的流放中天鹅拥有的轻蔑。飞白 小跃 译
作者简介:
斯特芳·马拉美() 法国象征主义诗人。著有《诗与散文》、诗集《徜徉集》等。《牧神的午后》(1876)是他著名的代表作。
32、海滨墓园文/ 瓦莱里(法国)
这片平静的房顶上有白鸽荡漾。&它透过松林和坟丛,悸动而闪亮。&公正的“中午”在那里用火焰织成&大海,大海啊永远在重新开始!&多好的酬劳啊.经过了一番深思,&终得以放眼远眺神明的宁静!&
微沫形成的钻石多到无数,&消耗着精细的闪电多深的功夫,&多深的安静俨然在交融创造!&太阳休息在万丈深渊的上空,&为一种永恒事业的纯粹劳动,&“时光”在闪烁,“梦想”就在悟道。&
稳定的宝库,单纯的米奈芙神殿,&安静像山积,矜持为目所能见,&目空一切的海水啊,穿水的“眼睛”&守望着多沉的安眠在火幕底下,&我的沉默啊!……灵魂深处的大厦,&却只见万瓦镶成的金顶,房顶!&
“时间”的神殿,总括为一声长叹,&我攀登,我适应这个纯粹的顶点,&环顾大海,不出我视野的边际,&作为我对神祗的最高的献供,&茫茫里宁穆的闪光,直向高空,&播送出一瞥凌驾乾坤的藐视。&
整个的灵魂暴露给夏至的火把,&我敢正视你,惊人的一片光华&放出的公正,不怕你无情的利箭!&我把称干干净净归还到原位,&你来自鉴吧!……而这样送回光挥,&也就将玄秘招回了幽深的一半。&
正像果实融化而成了快慰,&正像它把消失换成了甘美&就凭它在一张嘴里的形体消亡,&我在此吸吮着我的未来的烟云,&而青天对我枯了形容的灵魂&歌唱着有形的涯岸变成了繁响。&
美的天,真的天,看我多么会变!&经过了多大的倨傲,经过了多少年&离奇的闲散,尽管是精力充沛,&我竟然委身于这片光华的寥阔;&死者的住处上我的幽灵掠过,&驱使我随它的轻步,而踯躅,徘徊。&
啊,为了我自己,为我所独有,&靠近我的心,象近诗情的源头,&介乎空无所有和纯粹的行动,&我等待回声,来由内在的宏丽,&(苦涩、阴沉而又嘹亮的水池,)&震响灵魂里永远是未来的空洞。&
知道吗,你这个为枝叶虚捕的海湾,&实际上吞噬着这些细瘦的铁栅,&任我闭眼也感到奥秘刺目,&是什么躯体拉我看懒散的收场,&是什么头脑引我访埋骨的地方?&一星光在那里想我不在的亲故。&
充满了无形的火焰,紧闭,圣洁,&这是献给光明的一片土地,&高架起一柱柱火炬,我喜欢这地点,&这里是金石交织,树影憧憧,&多少块大理石颤抖在多少个阴魂上;&忠实的大海倚我的坟丛而安眠。&
出色的忠犬,把偶像崇拜者赶跑!&让我,孤独者,带着牧羊人笑貌,&悠然在这里放牧神秘的绵羊——&我这些宁静的坟墓,白碑如林,&赶走那些小心翼翼的鸽群.&那些好奇的天使、空浮的梦想!&
人来了,未来却是充满了懒意,&干脆的蝉声擦刮着干燥的土地,&一切都烧了,毁了,化为灰烬,&转化为什么祥一种纯粹的精华……&为烟消云散所陶醉,生命无涯,&苦味变成了甜味,神志清明。&
死者埋藏在坟茔里安然休息,&受土地重温,烤干了身上的神秘。&高处的“正午”,纹丝不动的“正午”&由内而自我凝神,自我璀璨……&完善的头脑,十全十美的宝冠,&我是你里边秘密变化的因素。&
你只有我一个担当你的恐惧!&我的后悔和拘束,我的疑虑,&就是你宏伟的宝石发生的裂缝!……&但是啊,大理石底下夜色深沉,&却有朦胧的人群,靠近树根.&早已慢慢地接受了你的丰功。&
他们已经溶化成虚空的一堆,&红红的泥土吸收了白白的同类,&生命的才华转进了花卉去舒放!&死者当年的习语、个人的风采、&各具一格的心窍,而今何在?&蛆虫织丝在原来涌泪的限眶。&
那些女子被撩拨而逗起的尖叫,&那些明眸皓齿,那些湿漉漉的睫毛,&喜欢玩火的那种迷人的酥胸,&相迎的嘴唇激起的满脸红晕.&最后的礼物,用手指招架的轻盈,&都归了尘土,还原为一场春梦。&
而你,伟大的灵魂,可要个幻景&而又不带这里的澄碧和黄金&为肉眼造成的这种错觉的色彩?&你烟消云散可还会歌唱不息?&得!都完了!我存在也就有空隙,&神圣的焦躁也同样会永远不再。&
瘦骨嶙峋而披金穿黑的“不朽”&戴着可憎的月桂冠冕的慰藉手,&就会把死亡幻变成慈母的怀抱,&美好的海市蜃楼,虔敬的把戏!&谁不会一眼看穿,谁会受欺——&看这副空骷髅,听这场永恒的玩笑!&
深沉的父老,头脑里失去了住户,&身上负荷着那么些一铲铲泥土,&就是土地了,听不见我们走过,&真正的大饕,辩驳不倒的蠕虫&并不是为你们石板下长眠的人众,&它就靠生命而生活,它从不离开我!&
爱情吗?也许是对我自己的憎恨?&它一副秘密的牙齿总跟我接近,&用什么名字来叫它都会适宜!&管它呢!它能瞧,能要,它能想,能碰。&它喜欢我的肉,它会追随我上床,&我活着就因为从属于它这点生机!&
齐诺!残忍的齐诺!伊里亚齐诺!&你用一枚箭穿透了我的心窝,&尽管它抖动了,飞了,而又并不飞!&弦响使我生,箭到就使我丧命!&太阳啊!……灵魂承受了多重的龟影,&阿基利不动,尽管用足了飞毛腿!&
不,不!……起来!投入不断的未来!&我的身体啊!砸碎沉思的形态!&我的胸怀啊,畅饮风催的新生!&
对!赋予了谵狂天灾的大海,&斑斑的豹皮,绚丽的披肩上绽开&太阳的千百种,千百种诡奇的形象,&绝对的海蛇怪.为你的蓝肉所陶醉,&还在衔着你鳞鳞闪光的白龙尾,&搅起了表面像寂静的一片喧嚷。&
起风了!……只有试着活下去一条路!&天边的气流翻开又合上了我的书,&波涛敢于从巉岩口溅沫飞迸!&飞去吧,令人眼花缭乱的书页!&进裂吧,波浪!用漫天狂澜来打裂&这片有白帆啄食的平静的房顶。&
(卞之琳译)
作者简介:保尔·瓦莱里(),法国象征主义代表诗人,1912年出版《旧诗集存》,1912年发表长诗《年轻的命运女神》,1922年出版诗集《幻美集》,其中《海滨墓园》标志着其诗歌创作的顶点。主要理论著作有《尤帕利诺斯》、《灵魂与舞蹈》、《文学杂集》和三本续集。
33、秋文/ 拉马丁(法国)
你好,顶上还留有余绿的树林!在草地上面纷纷飘散的黄叶!你好,最后的良辰!自然的哀情适合人的痛苦,使我眼目喜悦。我顺着孤寂的小路沉思徜徉;我喜爱再来最后一次看一看这苍白的太阳,它的微弱的光在我脚边勉强照进黑林里面。是的,在自然奄奄一息的秋天,我对它朦胧的神色更加爱好;这是良朋永别,是死神要永远封闭的嘴唇上的最后的微笑。因此,虽哀恸一生消逝的希望,虽准备离开这个人生的领域,我依旧回头,露出羡慕的眼光,看一看我未曾享受到的幸福。大地,太阳,山谷,柔美的大自然,我行将就木,还欠你一滴眼泪!空气多么芬芳!晴光多么鲜妍!在垂死者眼中,太阳显得多美!这掺和着琼浆与胆汁的杯子,如今我要把它喝得全部空空:在我痛饮生命的酒杯的杯底,也许还有一滴蜜遗留在其中!也许美好的将来还给我保存一种已经绝望的幸福的归宁!也许众生中有我不知道的人能了解我的心,跟我同声相应!……好花落时,向微风献出了香气;这是它在告别太阳,告别生命:我去了;我的灵魂,在弥留之际,像发出一种和谐的凄凉之音。
作者简介:拉马丁(),19世纪法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出生于贵族家庭。在宁静的乡村度过幼年,喜爱《圣经》和夏多布里昂等人的浪漫主义作品。在政治上坚持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立场,宣扬人道主义,向往宗法社会,提倡诗歌应为社会服务。1820年,他的第一部诗集《沉思集》发表。在诗中诗人歌颂爱情、死亡、自然和上帝,认为人生是失望和痛苦的根源,把希望寄托在已经消逝的事物和天堂的幻想上,或转向大自然寻求慰藉。诗人之后发表的《新沉思集》、《诗与宗教的和谐集》等作品,继续着这些主题,但日趋明朗的宗教信念冲淡了忧郁的氛围。拉马丁的诗歌多是感情的自然流露,给人以轻灵、飘逸的感觉,着重抒发内心的感受,语言朴素。《沉思集》被认为重新打开了法国抒情诗的源泉,为浪漫主义诗歌开辟了新天地。
作品赏析:拉马丁是19世纪早期法国浪漫主义诗人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一生中经历了多次感情生活的创伤,加上早期从贵族家庭的教育中承袭的宗教信仰,因此他一向认为人生含着无休止的痛苦与失望,而把希望寄托于彼岸世界的天堂,同时从自然中寻求慰藉。《秋》一诗较为集中地反映了拉马丁的这一思想。诗歌叙述了即将告别人世的诗人对自然、人生的种种慨叹。诗的开头描摹了一个“顶上留有余绿的树林,草地上飘散着黄叶”的萧杀秋景,一下子将读者带入一个荒凉、感伤的氛围。在沉寂的林间小路上,诗人踯躅独行,沉思默想。即将辞别人世了,诗人的心情是灰暗的,在诗人眼中,太阳是那样的苍白无力,大地也奄奄一息。然而诗人对自然、人生仍存有眷恋之意,诗人“虽哀恸一生的希望”,但仍“露出羡慕的眼光”,注视着大自然,享受自己以前未曾享受到的幸福。诗人要尽情地享受,要将生命的杯中掺和在一起的琼浆与胆汁喝个干净。诗人哀戚的心中升腾起淡淡的希望:美好的将来在等候着诗人——尽管那是一种绝望的幸福的归宁;芸芸众生中,有理解诗人的陌生人,他们与诗人同病相怜、同声相应。拉马丁是法国历代诗人中借景抒情的高手。他的许多诗篇就是美丽的风景画,而且有着油画的灰调色彩。拉马丁写景诗中的空灵意境很像中国的山水画,那种“诗情画意”是任何西方风景画都不具备的。《秋》一诗突出地体现了拉马丁“寄情于景”的创作风格。通观全诗,笼罩着抑郁、悲凉、空灵的气氛,诗人的“沉思”又将读者带入一种飘逸的境界。诗的语言朴实,韵律和谐,朗朗上口;以“我”的口气抒发诗人的内心感受,增强了亲切感,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诗歌的情调虽然过于消极,但又着实优雅感人。
34、哀愁文/ 缪塞(法国)
我失去力量和生气,也失去朋友和欢乐;甚至失去那种使我,以天才自负的豪气。当我认识真理之时,我相信她是个朋友;而在理解领会之后,我已对她感到厌腻。可是她却永远长存,对她不加理会的人,在世间就完全愚昧。上帝垂询,必须禀告。我留有的惟一至宝,乃是有时流过眼泪。
作者简介:缪塞()法国浪漫主义诗人。缪塞在他的一生中,除了诗歌以外还创作了不少戏剧和小说,发表过一些颇有影响的关于社会、政治和文学艺术的论文。缪塞的文学活动是从参加以雨果为首的进步的浪漫主义团体“文社”开始的。他不仅是浪漫派中最有才华的诗人,其戏剧作品也大大促进了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他的小说在创建法国浪漫主义心理小说和为近代小说开辟道路上起的作用,也是值得注意的。缪塞的诗歌真切动人。他的戏剧和小说尽管反映社会生活不够全面,但是抒发个人情感,真实刻画了法国某些阶层的生活及心态,颇具时代色彩。特别是他描写的“世纪病”在今天看来,还可以感觉到当时某些人物的精神面貌,他们的彷徨与苦闷。他的主要戏剧作品有《罗伦扎西欧》、《反复无常的人》、《巴尔贝林》、《喀尔摩金》等。他的小说有《埃梅林》,《弗烈特立克和贝尔纳莱特》,《提善的儿子》,这三部小说可列入19世纪优秀爱情小说的行列。另一部《世纪儿忏悔录》以其动人的爱情故事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而成为缪塞的代表作。
35、罗蕾莱
&&& 我不知道是何缘故,&&& 我是这样的悲伤;&&& 一个古老的传说,&&& 萦回脑际不能相忘。&&& 凉气袭人天色将暮,&&& 莱茵河水静静北归;&&& 群峰侍立,&&& 璀璨于晚霞落晖。&&& 那绝美的少女,&&& 端坐云间,&&& 她金裹银饰,&&& 正梳理着她的金发灿灿。&&& 她用金色的梳子梳着,&&& 一边轻吟浅唱;&&& 那歌声曼妙无比,&&& 中人如痴如狂。&&& 小舟中的舟子&&& 痛苦难当;&&& 他无视岩岸礁石,&&& 只顾举首伫望。&&& 嗳,波浪不久&&& 就要吞没他的人和桨;&&& 这都是罗蕾莱&&& 又用歌声在干她的勾当。&&&
作者简介:&&& 海涅(),19世纪德国伟大的诗人。出生于一个贫穷的犹太人家庭,这使得他从童年起就接受了自由、民主的启蒙思想。自1819起,诗人在叔父的资助下先后在波恩大学、柏林大学、哥廷根大学等学校学习;1825年,获得法律博士学位。期间,诗人开始了诗歌创作,后汇集为《诗歌集》。但同时他的进步思想也受到了普鲁士王国的压制。年,诗人在国内和意大利等地游历,同时写有散文集《哈尔茨山游记》等。1831年,诗人因向往法国的“七月革命”离开祖国,在法国流亡,除两次短暂回国外,一直侨居在巴黎,和巴尔扎克、肖邦等文艺界的大师交往甚密。此外,诗人密切关注祖国的发展,积极向祖国的报刊杂志供稿,介绍法国的革命形势。1843年10月,诗人和马克思相识,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此后他的思想更接近觉醒的工人阶级,创作出很多著名的政治抒情诗,如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着吧》等。1848年,席卷欧洲的革命失败,诗人的健康也开始恶化,这些使诗人陷入苦闷之中。1856年,诗人病逝于巴黎。
名作赏析:&&& 《罗蕾莱》选自海涅的《新诗集》中的《还乡集》,写于1823年。诗歌原来没有标题,《罗蕾莱》是后人加上去的。&&& 罗蕾莱是德国莱茵河畔一百多米高的一块岩石,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布伦坦诺曾写了一篇名为《罗蕾莱》的叙事诗,诗中编造了一个关于魔女罗蕾莱的故事。罗蕾莱美丽娴雅、温柔妩媚,无数男子在她手中送了命,当地主教不忍对她判刑,于是派3位骑士送她去修道院忏悔修行。途中,罗蕾莱登上莱茵河畔的岩石,见到河中小舟,认定舟中的人是负心的情郎而一跃入江,3位骑士也死于非命。这个美丽的传说引发了当时许多浪漫主义诗人的诗兴,他们写下了许多以之为题材的诗作,其中以海涅的这首诗最为著名。&&& 诗的第一段开始就把主人公的忧伤情绪点明,而忧伤又与那古老的传说有关,这就引起读者探知那古老的传说的兴趣,从而奠定了诗的气氛。第二段开始转为对传说的叙述。起初以写景为主,夕阳西沉,暮色苍茫,莱茵河水在静静地流淌,群峰在晚霞中默默耸立。这一段景物的描写不以真切细致取胜,而着重于气氛的渲染,也借景点出故事的时间和地点,而后逐渐将读者引入传说的故事中去,从现实世界逐渐进入神话世界。山峰和夕阳仿佛自然变形成为绝色少女,那金发金饰金梳着重表现落日余辉的灿烂绮丽色彩。诗的主人公在想象中好似见到了少女,她梳头的动作自然优美,歌声曼妙动人。那举止和歌声充满着诱惑,招引着过往行人。于是读者的目光被诗人从山峰上的美女引向江河中的痴情舟子,他被声的美妙和光的灿烂击中了,不顾危险只知伫望。第二段到第五段是神话世界。第六段诗的主人公又出现了,他虽已从故事中走出来,却还摆脱不了故事中的气氛,他为即将没顶的舟子耽心。最后点出祸事的根源,原来他疑心那就是水妖罗蕾莱在作怪。&&& 诗的结构严谨,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紧紧相扣,中间四段叙事悬宕,引人入胜,语言优美,韵律流畅自然。加之诗人在诗中融入了自己的真切感情,因而这首诗有着极大的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首诗后来被许多作曲家谱成曲子,以西尔歇尔的曲子流传最广,成为民歌,至今仍为欧洲各国人民所喜爱。
36、欢乐颂文/ 席勒(德国)
欢乐啊,群神的美丽的火花,来自极乐世界的姑娘,天仙啊,我们意气风发,走出你的神圣的殿堂。无情的时尚隔开了大家,靠你的魔力重新聚齐;在你温柔的羽翼之下,人人都彼此称为兄弟。合唱大家拥抱吧,千万生民!把这飞吻送给全世界!弟兄们,在那星空上界,一定住着个慈爱的父亲。谁有这种极大的幸运,能有个朋友友好相处,能获得一个温柔的女性,就让他来一同欢呼!确实,在这扰嚷的世界,总是能够得一知己,如果不能,就让他离开,这个同盟去向隅暗泣。合唱聚居寰宇的芸芸众生,你们对同情要知道尊重,她引导你们升向星空,那儿坐着不可知的神。众生都要吮吸自然的乳房,从那儿吸取欢乐的乳汁;人不论邪恶,不论善良,都尾随她的蔷薇足迹。她赐给我们亲吻和酒宴,一个刎颈之交的知己;赐与虫豸的乃是快感,而天使则是接近上帝。合唱你们下跪了,千万生民!世人啊,是预感到造物主?他一定在星空上居住,去星空上界将他找寻!在那永恒的大自然之中,欢乐是强有力的发条;把世界大钟的齿轮推动,欢乐、欢乐也不可缺少。她从幼芽里催发花枝,她吸引太阳照耀太空,望远镜也看不到的天体,她也使它们在空间转动。合 唱就象在那壮丽的太空,她的天体在飞舞,弟兄们,高高兴兴地奔赴前程,象一个欣获胜利的英雄。她对探索者笑脸相迎,从真理的辉煌的镜中。她给受苦者指点迷津,引向道德的陡峭的高峰。在阳光闪烁的信仰山头,可看到她的大旗在飘动,就是透过裂开的棺柩,也见她站在天使之中。合唱毅然忍耐吧,千万生民!为更好的世界忍耐!在上面的星空世界,伟大的主会酬报我们。我们对神灵无以为报,只要能肖似神灵就行。即使有困苦忧伤来到,要跟快活人一起高兴。应当忘记怨恨和复仇,对于死敌要加以宽恕。不要逼得他眼泪长流,不要让他尝后悔之苦。合 唱把我们的帐篷烧光!跟全世界进行和解!弟兄们一在那星空上界,神在审判,象世间一样。欢乐在酒杯里面起泡;喝了金色的葡萄美酒,绝望者变成勇敢的英豪,吃的人也变得温柔--当你们传递满满的酒盅,弟兄们,从坐位上起身,要让酒泡飞溅上天空,要把这杯献给善良的神!合唱星辰的颤音将他颂扬,还有天使的赞美歌声,把这杯献给善良的神,他在那边星空之上!遇到重忧要坚持勇敢,要帮助流泪的无辜之人,要永远信守立下的誓言,对友与敌都待以真诚。在国王驾前也意气昂昂,弟兄们,别吝惜生命财产,让有功者把花冠戴上,让骗子们彻底完蛋!合唱巩固这个神圣的团体,凭这金色的美酒起誓,对于盟约要矢志不移,凭星空的审判者起誓!钱春绮 译
作者简介:席勒(1759~1805)德国剧作家、诗人。生于符藤堡公国的马尔巴赫。先学法律后学医,逐形成顽强的反封建思想。18岁时写出第一部成名作《强盗》,于1782年在曼海姆民族剧院,引起强烈反响。第二部是《斐爱斯柯在热那亚的谋叛》于1784年1月在曼海姆剧院首演。同年4月,《阴谋与爱情》上演。次年写出名诗《欢乐颂》等。1787年来到魏玛。因当时德国文坛三大人物赫尔德、维兰德和歌德都生活在这里。写就了《尼德兰独立史》(1788)、《三十年战争史》(1793)等。1788年后研究美学和康德哲学,著有《论悲剧艺术》、《论人的审美教育书简》(1795)(1795)等。从1794年起,他与歌德开始密切合作并长达10年,硕果累累。在歌德的影响下焕发出文学创作的巨大热情,写出了古典主义的代表作《华伦斯坦》(1799)三部曲、《奥尔良的姑娘》(1801)和《威廉·退尔》(1804)等。创作旺盛的他,还写诗、翻译、排戏等。席勒的主要剧作已有中译本,《阴谋与爱情》等已多次搬上中国舞台。
37、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文/ 普希金(俄)
译本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也不要气愤!在愁苦的日子, 要心平气和,心儿把希望寄托给未来,眼前的事情虽叫人苦恼,但一切转眼就会过去,一过去,生活又充满欢笑。
译本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阴郁的日子需要镇静,相信吗?那愉快的日子即将来临,心永远憧憬未来,现在却常是阴沉,一切都是瞬间,一切都是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念。
译本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现今总是令人悲哀: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既逝,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译本四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心焦 不要烦恼阴郁的日子里要心平气和想念吧 那快乐的日子就会来到心儿会在未来变得活跃尽管现在那么无聊一切都如云烟 一切都会过去那过去了的又使你感到美好
译本五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也不要气愤!在愁苦的日子里要心平气和,相信吧,快乐的日子会来临。心儿为将来而热烈地跳动,眼前的事情虽叫人悲威·但一切转眼就会消逝,事情一过去便成为欢愉。
作者简介: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年)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造者,更是19世纪世界诗坛的一座高峰。普希金是时代的宠儿,也是时代的旗帜。他作为民族意识的体现者,反映了俄罗斯人民要求民族尊严、国家独立、社会进步的愿望和心声。普希金对俄罗斯本国作家影响巨大,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其他国家的诗人能与之相比。
普希金的青少年时代普希金1799年出生在莫斯科的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早年受到农奴出身的保姆阿琳娜·罗季昂诺夫娜的影响。1811年进彼得堡皇村学校。 1812年战争所激起的爱国热潮给少年普希金极大鼓舞。在校期间,他与未来的十二月党人丘赫尔伯凯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时,他的诗歌才能已经开始显露出来。1814年,他朗诵的《皇村回忆》一诗,深得在场的老诗人杰尔查文的赞赏。 1817年,普希金毕业后在外交部任职,并先后参加了“阿尔扎玛斯社”与“绿灯社”。在十二月党人影响下,这时期普希金写下了不少政治抒情诗,抨击专制制度、歌颂自由和同情人民的不幸,如《自由颂》(1817)、《致恰达耶夫》(1817)、《乡村》(1819)等。他还写了一首叙事诗《卢斯兰与柳德米拉》。普希金的政治抒情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此他被沙皇政府政治流放到了南俄。南方流放时期普希金于1820 年5月来到南俄后,先后在叶卡捷琳诺斯拉夫和基希尼奥夫等地逗留,并曾赴高加索和克里米亚等地。南俄一带是十二月党人南社的据点,普希金和他们关系密切,在思想上受他们的影响。流放生活和南方的自然风光也在这一时期普希金的创作中留下了印记。南方流放时期是普希金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高潮时期。在这几年里,他写下了四部著名的浪漫主义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强盗兄弟》、《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和《茨冈》。1823年,普希金在基希尼奥夫开始创作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南方流放的后期,普希金与奥德萨总督关系恶化。1824年当局截获普希金的一封“冒犯”上帝的私人信件,并以此为借口,将普希金放逐到他母亲的领地普斯科夫省米哈伊洛夫斯克村,软禁了起来。乡村幽禁时期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十分偏僻,只有老保姆陪伴着他。他中断了与十二月党人的联系,但接近了农奴制度下的农村生活和俄罗斯普通的人民。他在这二年里经常到集市上听农民谈话和唱歌,并十分注意收集民间故事和口头传说。普希金从那里学习人民的语言,吸取了许多有益的养料,这一切对普希金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两年里,普希金创作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如《囚徒》、《致大海》、《致凯恩》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几十首抒情诗,叙事诗《努林伯爵》,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以及《叶甫盖尼·奥涅金》前六章。就在他被软禁在乡间的时候,彼得堡爆发了十二月党人起义。普希金一直关心着时态的发展。起义失败后,新上台的沙皇尼古拉一世为了拉拢诗人为其服务,决定将其召回莫斯科。重返京城时期这时期,普希金写下了不少热情赞扬十二月党人的崇高志向的诗歌,《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1830年秋天,普希金因故滞留波尔金诺,这三个月成了普希金创作中的丰收时期。他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别尔金小说集》(其中包括《射击》、《暴风雪》、《村姑小姐》和《驿站长》等)、四部小型悲剧和几十首抒情诗。普希金与冈察罗娃结婚后,定居彼得堡。他的行动仍受到沙皇政府的监视。这一时期,普希金在创作上仍不断有优秀作品出现,如小说《上尉的女儿》、《黑桃皇后》、《杜勃罗夫斯基》、叙事诗《波尔塔瓦》、《青铜骑士》、抒情诗《致诗人》、《秋天》和《纪念碑》等。30年代中期,普希金与当局的矛盾日益加剧,此时一个法国流亡者丹特士又放肆地追逐他的妻子,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普希金于1837年 2月8日与丹特士决斗,身负重伤,两天后去世。
38、帆文/ 莱蒙托夫(俄)
在那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里,有一片孤帆儿在闪耀着白光!它寻求什么,在遥远的异地?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波涛在汹涌——海风在呼啸,桅杆弓起了腰在轧轧地作响……唉!它不是在寻求什么幸福,也不是逃避幸福而奔向他方!下面是比蓝天还清澄的碧波,上面是金黄色灿烂的阳光……而它,不安的,在祈求风暴,仿佛在风暴中才有着安祥!
作者简介:米哈伊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日-日)生于莫斯科。父亲尤里·彼得罗维奇·莱蒙托夫(年)是一名退役大尉,母亲玛丽亚·米哈伊洛夫娜·莱蒙托娃(年)娘家姓阿尔谢尼耶娃是奔萨女地主E·A·阿尔谢尼耶娃( 年)的独生女和唯一继承人。这桩阿尔谢尼耶娃反对的不幸婚姻并不门当户对;男方家庭极不和睦。莱蒙托夫的母亲早逝,是外祖母一手将他抚养成人,并完全剥夺了莱蒙托夫父亲的抚养资格。
诗人的童年是在奔萨州的阿尔谢尼耶娃的塔尔罕内庄园中度过的。他接受首都式家庭教育,从小就能流利的说法语和德语。1825年夏,外租母带莱蒙托夫到高加索的矿泉疗养;儿时对高加索的自然风光和山民生活的记忆在他的早期作品里留下了印记(《高加索》1830年;《蓝色的高加索山,你好…》1832年)1827年莱蒙托夫全家搬到莫斯科,1828年他作为半寄宿生进入莫斯科大学附属贵族寄宿学校四年级,在那里接受人文教育。还在塔尔罕内时,莱蒙托夫就对文学和诗歌创作表现了强烈的兴趣。在寄宿学校,他的主要方向是研究A·C·普希金和拜论风格长诗。拜伦式长诗成为莱蒙托夫早期的主要作品。年,他写下了《海盗》、《罪犯》、《奥列格》、《两兄弟》 (死后发表)、《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顾客终身价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