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展面临结构性失衡,如何解决与推进

为什么说“重大结构性失衡”是中国经济问题根源_百度知道
为什么说“重大结构性失衡”是中国经济问题根源
我有更好的答案
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导致经济循环不畅,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重大结构性失衡”,至少应包含几个层面的内涵:首先,“结构性”是核心。习总书记曾强调,我们提的供给侧改革,完整地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称“供给侧改革”也可以,但不能忘了“结构性”3个字。也就是说,“结构性”才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也是其落脚点,离开“结构性”,供给侧改革就没有价值、失去意义。其次,需要着手解决的是重大结构性失衡问题,而非一般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像“三去一降一补”涉及的问题,就是重大结构性失衡问题。
理财规划师
其实,侧重供给端的改革并非横空出世,而是决策层在深入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正如中央经济会议所言,这不仅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也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翻开中国经济这幅大图谱,我们看到,这样的场景对你我来说并不陌生:一边是经济下行压力犹在,一边是新的消费需求井喷。于是,我们看到,投资、出口增长乏力,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却不断增强。排队买苹果手机、抢购各类新兴电子产品、出国大采购就是生动的证明;一边是传统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一边是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热火朝天、蒸蒸日上。于是,我们发现,今年以来,钢铁、造船、煤炭等行业中的许多企业发展陷入停滞、亏损的困境,高铁等高端装备却热销海内外,互联网掀起一轮波澜壮阔创业创新的热潮;一边是一些政府机构、企业单位效益低下,一边是民众对公共事业和服务业的迫切需要得不到满足……于是,我们听到,民众对民生类基础设施建设的期待,对教育、医疗、金融服务等资源极具短缺的无奈和叹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虽然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其内涵已经逐步演变为传统产品市场需求的有限性与人们对经济持续递增预期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因此,诸如上述的矛盾常常“携手”出现,相伴而行,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掣肘。如今,是时候给这些“病灶”开出药方了。中国经济并非缺乏后劲。多次定调当前经济形势的会议早已指明: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潜力大,韧性强,回旋余地大。现在,决策层要从供给侧改革入手,推进结构性改革,来升级现有中国经济发展格局,激发未来增长的新活力。我们不难发现,与前两次会议相比,中央经济会议对供给侧改革显然有了更明确部署和要求。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的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描述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实践已经证明,仅仅围绕需求侧动脑筋并不能彻底破解难题。只有供给、需求两端协同,依靠提高有效供给能力,创造新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消费需求,带动经济的繁荣与增长。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2017 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三大结构性问题失衡 -ZAKER新闻
2017 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三大结构性问题失衡2017 年 03 月 20 日 07:23 字体: |
摘要:昨日,2017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这是两会后首个国家级的大型国际经济论坛。03 月 20 日讯,昨日,2017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这是两会后首个国家级的大型国际经济论坛。据报道,中国国家发展改委主任何立峰在开幕式上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三大结构性的失衡:第一个是实体经济结构性的供给失衡,供给体系产能虽然十分强大,但大多数还只能满足于中低端、低质量、低价格的需求,难以满足公众日益多样化、高品质的需求。第二是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失衡,存在着资金脱实向虚的现象,大量金融体系内自我循环,不仅加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还进一步加重了实体经济的融资困难。第三是房地产和实体经济的失衡,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曾经一度带动了一线城市和热点二线城市的房价过快上涨,进一步推高了实体经济发展的成本。何立峰强调化解这三大失衡必须瞄准主要矛盾,向结构优化找出路,在供需侧上下功夫,用改革的办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效率,实现供需关系新的动态平衡。2016 年,我国供给侧改革初见成效,经济结构持续改善,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企业效益开始好转。去年我国的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了 64.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提高到了 51.6%。何立峰强调,2017 年是改革深化之年。随着去产能等重点任务的深入推进,一些深层次矛盾问题可能日渐凸显。推进改革不断深化要坚持理念先行,激发动力 ; 要坚持问题导向,终点发力 ; 要坚持各方协同,增强合力 ; 要坚持目标引领,保持定力。在去年年底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强调了四项重点工作:深入推进 " 三去一降一补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振兴实体经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今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具体安排: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通过简政减税、放宽准入、鼓励创新,持续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更好适应和引导需求。基于此,何立峰表示,发改委将在五个方面重点发力:创新制度供给,优化要素配置 ; 实施创新驱动,振兴实体经济 ; 扩大有效需求,稳定宏观环境 ; 防控潜在风险,坚决守住底线 ; 保障改善民生,增强人民幸福感。点评责任编辑天子溪文章关键词:分享到:相关阅读 / 03 月 19 日 18:32 / 03 月 19 日 10:54 / 03 月 18 日 15:28【免责声明】 中金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中金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相关标签:
原网页已经由 ZAKER 转码排版
财经新闻11小时前
华夏时报5小时前
每日经济新闻5小时前
北京商报6小时前
北京商报7小时前
第一财经8小时前
北京商报8小时前
每日经济新闻5小时前
雪球11小时前
天天基金网16小时前
21世纪经济报道9小时前
华夏时报9小时前
中金在线19小时前
财经新闻16小时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 需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新网
中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 需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日 00:45 来源:经济参考报  
&&&&图为南通启东大洋港。 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我们不能唯速度,尤其是在转型发展新阶段首要的是经济增长质量,但是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也是不行的。我们要在提高增长质量的前提下,努力保持中高速增长势头。
  ●当前,仍然要把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紧紧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用“釜底抽薪”的办法去低端产能。
  ●推进新阶段的发展,必须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要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深入扎实整治金融乱象,切实稳定房地产市场,积极稳定外资和民间投资。
  ●我国对外开放的“后发优势”已显著减弱,作为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国,被动接受全球治理规则的时代已经过去。“一带一路”是新阶段引领国家发展转型、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是基于对当代世情、国情、党情深入分析基础上得出的重大论断。经济建设是全党的中心工作,深刻把握这一论断的重大意义,尤其需要从经济领域入手,充分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深刻内涵,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两个百年”的目标打下雄厚的物质基础。
  新阶段我们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倍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对于曾经拥有辉煌历史、近代经历灾难曲折、当代迅速崛起的中国来说,我们进入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且仍蒸蒸日上的历史阶段,我们进入了拥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底气十足、信心倍增的历史阶段,我们从未像今天这样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新中国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曾长期雄居世界民族之巅。英国经济史专家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指出,中国GDP总量曾经长期居世界第一位,直到1820年还占世界总量的32.9%。但近代中国落伍了。西方一些国家率先开启了人类工业化、现代化大幕,而中国闭关锁国、持续在农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上徘徊,最终坠入落后挨打的悲惨境地。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人民虽然奋起反击,但直到有了中国共产党,才迎来了独立和解放的曙光。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对华的侵略和殖民史,结束了中华民族四分五裂的内乱,开启了现代化的历史征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自我革新的勇气,探索着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建立起了比较健全的工业体系,特别是国防工业为新中国奠定了大国根基。仅以经济为例,按照当年价格计算,我国GDP年均增长6.65%,人均GDP也翻了3倍。这就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政治保障和工业化基础。
  “改革开放使我国以世所罕见的速度发展起来”。1978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现代化进入了“高速时代”。中国共产党以拥抱世界的强大自信,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勇于学习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对国家治理体制进行自我革命,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改革开放为中国腾飞提供了“双引擎”,中国人民创造了后现代化国家的发展奇迹。从1978年到2016年的38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速超过了9%。这期间,GDP翻了204倍、人均GDP翻了142倍、城乡居民收入分别翻了98和93倍。中国创造出来的连续30多年的发展速度、发展成就,世界其他国家还未曾拥有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依旧“风景这边独好”。党的十八大以来,恰逢世界经济陷入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5年来,党中央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中国经济继续呈现出勃勃生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再上新台阶。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高于同期世界2.5%和发展中经济体4%的平均增长水平。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以上,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尤其是经济发展质量持续提升,经济发展方式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新动能新产业茁壮成长,基础设施水平持续提高,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四梁八柱性改革框架基本确立,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绿色发展步伐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的发展势头不可逆转。
  我们更加坚信“中国的月亮也是圆的”。曾几何时,“西方的月亮比中国圆”很有市场。但事实胜于雄辩,实践才是最终标准。IMF数据显示,1986年中国人均GDP是282美元,而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印度为324美元,30年后的2016年,中国人均GDP增长到8113美元,而印度只有1723美元,中国是印度的4.7倍。这期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低迷,日本已经徘徊了20多年,美国也以逆全球化自保,一些国家战乱、内乱不断,贫富差距扩大,民粹主义抬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风景这边独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自己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高度自信。我们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信心倍增。
  “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
  须认真应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看到形势发展变化给我们带来的风险。这一充满辩证法的思想完全切合实际。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亦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过的,“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当前我国改革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的起点生产力水平较低。1978年,我国GDP总量只有3679亿元人民币,人均只有3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3.6元,城镇化率只有17.9%。根据IMF的统计数据,1980年中国人均GDP是309美元,而以贫穷著称的北部非洲,当时人均GDP则为1551美元,是中国的5倍。而此时,西方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已经跑了20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8年后的1986年,日本、美国在GDP总量上分别是中国的6.85倍、15.15倍,人均差距更是达到61和68倍,甚至于世界平均水平都是中国的12倍。我国是在中西方巨大发展差距条件下开始改革开放伟大进程的。
  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积累了诸多矛盾。我国改革开放,首先需要补上初级工业化这门课,这是迈向现代化进程中绕不过去的历史阶段。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是中国现代化成功实践的重要经验。我们打开国门,引进西方的资本、技术、管理经验、低端产业,利用低廉的土地、人力等生产要素,通过要素驱动、规模扩张、引进模仿来实施追赶战略。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升和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既有的发展方式遭遇的问题也在持续积累。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而生产方式变革则呈现明显的滞后性,很多问题“潜伏”了下来。当我们举目回首38年的伟大历程,我国GDP已经翻了204倍,而变革滞后的发展方式,已经远不能适应生产力的进步。
  中国经济进入了潜在问题显性化的集中爆发期。依靠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等的规模投入来驱动发展,随着经济体量到了今天这样的规模,我国乃至世界的资源拥有量均已承受不起。建立在满足温饱需求、饥不择食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已经严重危害生存质量甚至伤及子孙。以少数人先富、能快则快式思维指导下的发展,已经造成区域失衡、城乡失衡、产业失衡、贫富失衡,经济的体系结构亟待重组。我国改革已经进入啃硬骨头的攻坚期。随着与西方国家发展差距的显著缩小,西方国家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持续减弱,引进模仿、学习模仿、集成模仿的开放模式已难以为继。更重要的是,中国人民生活已经实现从贫困到小康的根本性变革,正在向更高级的小康迈进,超过2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强势崛起,每年还以2000多万人的规模持续增长,中国大地正在发生史无前例的需求革命,而供给端以中低端产能为主的供给局面已严重滞后,推进供给革命、实现在更高水平上的供求新均衡已迫在眉睫。
  新阶段要牢牢把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深刻指出,如果仍然想着过去的粗放型高速发展,将使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积累、激化,最后是总爆发。因此,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努力保持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势头。
  必须始终坚持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他多次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这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首要使命。尽管经历了近40年的高速发展,2016年我国人均GDP也只有8113美元,美国仍是中国的7倍多,日本仍然接近中国的5倍,世界平均水平还高出我国27%。特别是贫困情况,按照标准,我国还有4000多万人没有解决温饱。正是基于这样的生产力水平,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即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2020年要比2010年翻一番。根据这个目标,我国“十三五”期间年均GDP增长率需要保持在6.5%以上。我们不能唯速度,尤其是在转型发展新阶段首要的是经济增长质量,但是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也是不行的。我们要在提高增长质量的前提下,努力保持中高速增长势头。
  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阶段,速度问题根子上是结构问题,表面是需求不足,实质是高质量供给跟不上。必须坚持从供给侧、结构上想办法、找出路,努力实现供求关系在高水平上的平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特别是要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步伐,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整体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要把创新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市场主体身上,把提高市场主体内生动力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垄断,健全要素市场,使价格机制真正引导资源配置。当前,仍然要把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紧紧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用“釜底抽薪”的办法去低端产能。
  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推进新阶段的发展,必须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要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深入扎实整治金融乱象,切实稳定房地产市场,积极稳定外资和民间投资。能否按期实现全面小康,不仅是兑现我们党庄严的承诺,更主要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通过扶贫来脱贫,并把制度扶贫、增强自身造血能力放在重要位置。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是推进转型发展、提高发展质量的重大战略抓手,也是检验发展质量的关键。要加快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治理,推动绿色低碳能源开发利用,加快推进农业绿色生产和生态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共赢。
  以“一带一路”倡议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我国对外开放的“后发优势”已显著减弱,作为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国,被动接受全球治理规则的时代已经过去。“一带一路”是新阶段引领国家发展转型、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抓手。要积极完善功能区规划,通过“一带一路”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尤其是加快中西部发展步伐。要加快“一带一路”的公路、铁路、空路、海路、油路、气路、缆路,以及机场、码头和沿线沿路的开发建设,充分利用我国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加快整个流域在基础设施上的互联互通。要按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本着平等互利的基本原则,让沿线沿路国家分享中国发展红利,向沿线沿路国家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要通过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巩固和捍卫国家陆权和海权利益,为实现中华民族完全统一和伟大复兴创造条件。中国已经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需要中国,我国自身发展也离不开世界,我们有责任、有能力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要通过“一带一路”释放中国力量,抵御逆全球化的逆流,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注入正能量。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信息技术部主任)
【编辑:刘欢】
>经济新闻精选: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经济面临三大结构性失衡
  据新华社电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19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年年会上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必须用深化改革的办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效率,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
  我国供给体系产能虽然十分强大,但大多数只能满足中低端、低质量、低价格的需求。同时,我国存在资金脱实向虚现象,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内自我循环,加大了金融体系风险,加重了实体经济的融资困难。此外,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一度带动一线城市和热点二线城市房价过快上涨,推高了实体经济成本。
  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何立峰说,随着去产能等重点任务的深入推进,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问题可能日渐凸显。面对挑战,既不能畏难厌战,又不能急功近利,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来引领和指导。
责任编辑:千帆批量_新闻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自助结售汇
个人实盘外汇买卖
报价查询:
FTU上海分行
FTU上海自贸分行
鄂尔多斯分行
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
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
哈尔滨分行
呼和浩特分行
呼伦贝尔分行
景德镇分行
连云港分行
六盘水分行
马鞍山分行
上海自贸分行
深圳分行*(关闭)
石河子分行
石家庄分行
天津自贸分行
乌鲁木齐分行
总行营业部
中国经济:问题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要从供给侧改革想办法--人民日报
路透北京12月19日 - 人民日报周一刊发评论员文章称,当前中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为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解决这些失衡,仍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定政策。
该篇名为“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评论文章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要靠供给侧推动。从长远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刚开了头,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面。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要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文章称,中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始终向振兴实体经济发力、聚力,通过去除没有需求的无效供给、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打通供求渠道,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
说到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明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落实已部署的各项任务,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完善政策措施,推动五大任务有实质性进展。
二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让老百姓“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多做文章,积极稳妥改革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广辟农民增收致富门路。
三是着力振兴实体经济,高度重视“脱实向虚”的苗头,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发展壮大新动能,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
四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防止出现大起大落;同时,紮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继续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三大战略,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周三至周五(12月14日-16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预算安排要适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调节好货币闸门,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nL4T1EB39Q]
(发稿 沈燕; 审校 张喜良)
((yan.shen1@thomsonreuters. 86-10-; Reuters Messaging:)(yan.shen1.reuters.))
服务热线:95555&&& 境外服务热线:86-755-信用卡服务热线:400-820-5555&&&&&&企业年金服务热线:800-830-8855金葵花贵宾服务专线:钻石贵宾服务专线:私人银行服务专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面统筹推进经济发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