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的舆情企业如何规避舆情

&&&&&&&&从历次PX事件、各地垃圾焚烧发电事件、&煤改气&事件、北京&清理天际线&事件等等,政府部门在畅通表达渠道方面所做的工作远远不够,多数重大决策都是独断式、灌输式的做法,未能跳出&防&、&堵&的既有思维框架。关系到民众重大利益的项目和决策在未听取民众意见的情况下就表现出&马上就开工&的姿态,引起民众争议甚至恐慌可谓必然。
环保部暖暖的紧急通知,却引来网友一片吐槽
北京海淀区停止拆除违规广告牌匾,重启时间待定
&&&&&&&&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网民的权利表达途径和方式,已经成为网民权利诉求最为常见的渠道之一。近年来,广大网民以网络热点事件为主要载体,积极介入社会公共话题,表达自身诉求,参与到社会发展和变革当中,形成了强大的声势,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一形势,客观上要求党政部门以及各级领导干部提高网络履职能力,尤其是一些重大决策出台和重大项目上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倾听民声,体察民意,服务好人民。稍有疏忽或懈怠,就可能引起争议,酿成重大舆情事件。
&&&&&&&&同志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从而明确提出了&网络群众路线&的时代命题。为了走好网络群众路线,总书记强调&六个及时&,即&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意,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国务院也多次发文,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加强信息公开和政务舆情回应。
相关文章推荐金融企业做舆情监测有没有必要?知道的告诉下。。。_百度知道
金融企业做舆情监测有没有必要?知道的告诉下。。。
我有更好的答案
是否有必要还是取决于企业管理层对于舆情监测的认知处于哪个层次。重视舆情管理那么就很有必要,我个人的看法是有必要。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量巨大,信息的真伪混杂。如果企业一旦卷入舆情旋涡中去,如果说不及时进行处置,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不仅企业声誉遭受重创,企业的品牌形象也会受到负面影响。从长远的角度来说,舆情危机如果无法正确的处理好,那么给企业自身带来的伤害将是致命的。而如果有一套完整的舆情监测系统,企业不仅能够实时监控互联网上与企业自身相关的舆情动态,而且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对企业声誉造成不良影响的信息。
采纳率:77%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上海金融报―上海金融新闻网―新常态下银行业如何面对“舆情拙场
您的位置:首页 &&金融文化
新常态下银行业如何面对“舆情拙场
01:32&&  撰文  陈三三孙卫东黄忆戎&
    2014年的关键词无疑是“新常态”。新常态意味着在一个阶段内,事物已经达到了顶点,必将开启一段与以往不同的新的阶段,而且将在一段时期内保持这一状态。银行业也正在步入自己的新常态。从资产规模来看,截至2014年二季度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资产总额为167.2万亿元(人民币),增速创五个季度以来的新高。不仅如此,银行还拥有另一块巨大的无形资产:品牌价值。2014年6月世界品牌大会发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中,工商银行以2562.19亿元品牌价值位居首位,超越了其他任何行业和企业。  一方面,银行资产富可敌国,无形资产也价值连城;另一方面,银行业的发展步入了创新转型期已成共识。一方面,银行业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注重资产的质量与服务;另一方面,突发事件与负面舆情却此起彼伏,应接不暇。一方面,客户逐渐从“得理不饶人”发展为“蛮不讲理”;另一方面,媒体也从过去的关爱有加变成了“群狼环伺”,小小一个事件就会把银行推上风口浪尖,造成声誉风险。前不久,在银行无任何过错的情况下,有客户打砸银行网点,甚至有网友罔顾事实拍手称快。不得不承认,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充斥着泄愤等非理性情绪。一句话,今天的社会舆论环境对银行并不全然友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舆论新常态来自于经济新常态。在新常态下,银行所处的大气候已经从“舆论顺境”变成了“舆情拙场保踔痢坝呗劾Ь场薄H绾卧谡庵钟呗坌鲁L率刈∑放啤⒒飧好妗⑽冉》⒄梗晌屑冶匦肷钊胨伎嫉恼铰孕钥翁狻  汹涌而来的“舆情拙场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的财富越来越多,但社会的怨气却越来越重。社会的不公让仇官、仇富心态盛行,社会的冷漠让百姓越发认同一点:自己的利益要自己争。这种心态映射到商业领域,表现为和商家争辩说理的人多了,过度维权或不当维权的情况更加普遍。银行的老员工深切感受到,客户变了,媒体也变了。  从行为上看,几十年前,客户大多温良隐忍,如今变成了锱铢必较,哪怕银行合规合法没有过错,但由于客户维权意识加强、对银行业务规定和流程缺乏了解等主客观原因,一些客户“不依不饶”。上海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办公室负责人坦言,10个纠纷里有8个需要逾越政策才能息事宁人。这让人情不自禁联想起万圣节小朋友的口号:“不给糖,就捣蛋!”  不仅如此,通讯技术手段的发展,让每个普通人手里都有了“话筒”。微博、微信,成为客户抱怨和吐槽的渠道,人们可以更快更响亮地发声,这比在银行大堂吵闹危害更大。因为消费者有了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又有了自媒体维权渠道,必须警惕“王海”式的维权代表在自媒体时代诞生。他们将形成维权群体,“组团”与银行进行博弈,这将带来非常不利的后果。  与此同时,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过去银行被视同为“国家机关”,媒体态度友好,至少态度中立。如今,随着媒体数量扩容、媒体记者的年轻化以及媒体自身的经营压力,“吃大户”心态出现,银行负面报道数量增多。一个消费者的投诉案例,会引来媒体记者反复追问和道德指责;银行公布年报利润,也会迎来一片谩骂和指责;这时候,银行的辟谣和澄清显得说服力不足……  在舆论新常态下,银行擅长的正面报道作用正在降低,有时费尽气力出几篇正面报道,一个负面新闻就全部抹掉。上海一家国有大行多年来擅长挖掘本行精彩可读的小故事,在上海独树一帜。但在舆论新常态下,同样有杯水车薪之感。而其他银行,更是缺乏有效手段应对。力不从心的舆情管理  在这种舆情拙持校械墓亍⑸缦展芾聿棵耪τ诟哐怪馗旱淖刺?突颗哟蟮墓写笮屑负趺刻旎嵊龅接咔槭录煞葜粕桃狄忻恐芤不嵩庥鲆涣狡稹W芴迳希幸刀哉庖挥呗坌鲁L难暇匀鲜恫蛔悖厥硬还唬急覆怀浞郑踔寥狈Ρ匾淖急福嗽迸渲糜胧导市枨蟛幌嗥ヅ洌舛嘉缦展芾砹粝铝艘肌  具体来看,一般银行舆情岗的工作内容包括内宣和外宣,既要做好正面宣传的素材挖掘、活动组织管理,又要配合处理客户投诉,应对突发事件和负面舆情。  从人员规模看,目前国有大行办公室舆情岗大约3-5人,中等股份制行通常配备2人,有的银行甚至只有1人。在实践中,一人承担多个工作,常常是分身乏术,力不从心,止步于被动应对,难以主动作为。  从人员结构看,面对难缠的客户和“狡猾”的媒体,银行舆情岗位非常重要,但遗憾的是,目前银行内部将其作为非核心部门,在岗员工大多是刚毕业或毕业不久的年轻人,而且绝大部分是本行文员转岗,没有媒体工作的经验。  年轻员工通常有这样几个问题,一是缺乏专业经验。表现为业务不熟,不了解银行业务种类和业务内容,遇到投诉和媒体询问,无法第一时间进行反馈。二是缺乏人脉资源,对外不熟悉媒体,和媒体缺乏“交情”;在行内不熟悉各个部门,难以深入开掘本行新闻。遇到突发事件后,得不到行内业务部门的及时支持,难以有效调动资源。三是缺乏生活经验和矛盾处理经验,在处理媒体负面报道和客户投诉时,很难找到破解问题的关键点,无法有效发挥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面对汹涌而来的舆情问题,想象中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但实际上却是“门户虚守、众将来犯、孤军难援”。每当遇到紧急问题,银行不得不临时召集相关部门的精兵强将,即便最终“花钱消灾”,也是左支右绌,难以招架。这种模式和状态,显然难以适应现在的声誉风险管理要求。  舆情岗位需要战略投入  自媒体的从无到有、百姓维权意识从弱到强、媒体态度从软到硬,都使得银行面对的舆情环境从顺境变成了拙常纬闪艘桓鲇呗坌鲁LH欢诰薇涿媲埃械挠咔楣芾砣怨淌丶甘瓴槐涞睦纤悸罚庵趾笾缶醣厝换岣冻龈甙旱拇邸  面对新情况,银行应积极制定一整套新的舆情战略:高度重视舆情岗位员工的筛选、能力建设和传承工作,创造性地进行舆情应对,并进行相应的资源配置。  首先,要高度重视舆情岗位。按照传统思路,舆情岗位不是核心业务部门。殊不知,舆情岗位一个人就可以影响一家或几十家媒体,一篇文章就能影响几十万的读者。相比之下,业务岗位的员工,一天或许只能服务几十个客户。从这个角度看,舆情岗位“四两拨千金”,实在是关系重大,马虎不得。  其次,要重视舆情人才的筛选。一家银行的舆情处理水平和能力,与这一岗位的员工直接相关。说起来有些难以置信,对媒体来说,偌大一家银行的形象,就具象化在舆情岗位员工的身上。这个员工和媒体亲近,也就代表这家银行和媒体亲近。这个员工和媒体关系疏远,就等于这家银行不重视媒体,不善于处理媒体关系。因此,一个情商高、乐观积极、善于和媒体相处的员工,可以迅速拉近与媒体的距离,让银行与媒体记者间的友谊不断加深,逐步带动媒体建立对本行的好感,进而发生观点的改变。此后遇到新闻事件,“熟人一个电话”,媒体会更容易接受银行立场,避免伤害性大的报道。  总体上,银行舆情岗位需要善交际、业务熟、有经验的员工担任,他们需要有战略的眼光,敏锐的头脑,灵敏的嗅觉,并可以配合支持全行的发展。相应地,银行也要增加舆情岗位薪酬待遇以便留住优秀人才。  第三,要注重舆情人才的培养和传承。所谓“买版面买阵地不如买人”,在舆情岗位员工身上的投资是最好的投资。这包括建立一套培养机制,包括让舆情岗位员工去业务部门轮岗,做好老员工与新员工的“传帮带”,避免老员工退休或跳槽新人难以接手等情况。  最后,创造性地进行舆情应对。舆情需要积极主动、有创造性地应对。这里,我们用一条建议来抛砖引玉:银行应该塑造“舆情明星”。  所谓一千个跑龙套的不如一个梅兰芳,一个莫言就带动一个国家文学地位的提升。这都说明,明星具有常人不具备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正如专业领域里,财经记者每逢大事就采访连平、鲁政委等专家,形成了正向循环,采访越多,名气越大;名气越大,就越受记者欢迎。那么,何不在舆情领域也有意识地培育舆情服务明星,让他们用专业素养建立公信力、用缜密的逻辑思维解疑释惑。到了舆情事件出现的关键时刻,他们比银行行长更具备公信力和影响力,更适合解答公众和媒体的疑惑、参与纠纷处理。  总之,声誉风险管理与银行业务相伴相生,本身是银行业务重要的组成部分,声誉风险的良性管理更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在新常态下,银行更应该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战略性思考,对舆情岗位进行战略性投入,通过建立一整套制度,用稍微多一点的投入和日积月累的坚持,造就一支精兵强将,在今后每一个突发事件中化危为机,释放正能量,提升品牌价值,为银行和行领导增添一分从容,减少一分伤害,为银行发展争取更加友好的空间和环境。关系到民众重大利益的项目和决策在未听取民众意见的情况下就表现出“马上就开工”的姿态,引起民众争议甚至恐慌可谓必然。
从历次PX事件、各地垃圾焚烧发电事件、“煤改气”事件、北京“清理天际线”事件等等,政府部门在畅通表达渠道方面所做的工作远远不够,多数重大决策都是独断式、灌输式的做法,未能跳出“防”、“堵”的既有思维框架。关系到民众重大利益的项目和决策在未听取民众意见的情况下就表现出“马上就开工”的姿态,引起民众争议甚至恐慌可谓必然。
本文作者段赛民为盘古智库特约高级研究员、中国统计信息咨询中心副主任。”环保部暖暖的紧急通知,却引来网友一片吐槽北京海淀区停止拆除违规广告牌匾,重启时间待定
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网民的权利表达途径和方式,已经成为网民权利诉求最为常见的渠道之一。近年来,广大网民以网络热点事件为主要载体,积极介入社会公共话题,表达自身诉求,参与到社会发展和变革当中,形成了强大的声势,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一形势,客观上要求党政部门以及各级领导干部提高网络履职能力,尤其是一些重大决策出台和重大项目上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倾听民声,体察民意,服务好人民。稍有疏忽或懈怠,就可能引起争议,酿成重大舆情事件。
习近平同志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从而明确提出了“网络群众路线”的时代命题。为了走好网络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六个及时”,即“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意,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国务院也多次发文,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加强信息公开和政务舆情回应。
可是,一些政府部门每遇重大决策或重大项目,总是重蹈舆论质疑、引发重大舆情风险的“覆辙”,最终破坏政府形象、消减政府公信力,令人扼腕。01—正常表达渠道不畅易致矛盾极化
互联网的发展,公众对社会公共话题关注和讨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网民主体意识、维权意识、民主意识在不断增强。重大决策引起争议、重大项目引发很多群体事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不幸的是,涉事部门经常信息阻塞,媒体也是种种原因被迫选择性报道,导致公众的知情权没有满足,谣言随之产生,最终导致舆情事件升温。破解谣言的最好方式就是管理部门权威发声,并确保网民正常表达渠道畅通。
一旦正常表达渠道不畅,官方信息又迟迟不出来,或者不被公众所接受,可能导致矛盾极化。政府部门重大决策与重大项目的特殊性,使其激起的民众表达意愿尤其强烈。在此情况下,项目决策中畅通正常的表达渠道成为避免民众非理性聚集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从历次PX事件、各地垃圾焚烧发电事件、“煤改气”事件、“清理天际线”事件等等,政府部门在畅通表达渠道方面所做的工作远远不够,多数重大决策都是独断式、灌输式的做法,未能跳出“防”、“堵”的既有思维框架。关系到民众重大利益的项目和决策在未听取民众意见的情况下就表现出“马上就开工”的姿态,引起民众争议甚至恐慌可谓必然。
如何建立一个以真实、公开为基础的诚信社会?这首先需要政府部门带头做出表率。仅就重大决策引发的舆情风险而言,不能简单地把质疑之声当作刁难,把“质疑的百姓”当作刁民、屁民。只有认真审视群众对自己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将回应作为政府的基本义务,公众的基本权益,社会信任才有重建的基础。02—管控舆论风险考验政府执政能力
政府部门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的投资建设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很容易成为舆论关注焦点。我曾主持过一期由人社部和新华社联合主办的“地方政府重大项目民意与舆情分析制度体系建设”(即重大项目舆论风险评估)高级研修班,研修班学员大多是来自地方党政部门从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厅局级领导干部,通过对系列PX事件、四川什邡事件、江苏启东事件、宁波镇海事件深入剖析,学员与授课专家一致认为,当下舆论环境已不同以往,政府在要求民众理性表达诉求的同时,自身决策必须做到科学、公开、透明。尤其是重大决策出台、重大项目上马之前,务必做好舆论风险评估。
重大决策、重大项目民意调查及舆论风险化解考验着政府的执政水平,也事关科学发展全局。这些年来,无论立法领域还是执法环节,作为发扬民主的重要举措,听证会都很受推崇,也取得不错效果。目前,我国一些省市已开展了省(市)级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公众意见征询工作,不过在现实操作中,一些地方仍仅仅停留在文件层面,普遍存在公众不参与、公众无序参与、公众无法参与等现象。谁都知道,美丽的天际线,清朗的建筑立面,都是城市的靓丽名片。维护重要建筑周边传统空间轮廓的完整,让公共空间更加开阔清朗,对维护“北京的符号”是多么的重要。遗憾的是,公众极其关注的“清理天际线”行动,压根儿就没有听证会一说。12月9日,北京市有关部门针对社会质疑作出回应,称“感谢社会各界对我市清理两线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意见建议,我们一直在聆听”。规范性文件修订已完成、广告牌也拆了一大半,这个时候说这个,效果打了很大折扣。检察日报文章认为,广告牌涉及单位、个人众多,如果修订规范性文件时能开个立法听证会,多听听各方意见,修订或能更科学一些,质疑声也会少一些。人民日报评论说:最美天际线,应该向人心延伸,要关注到人心起伏线。03—让信息公开成为社会舆论的压舱石
微信公众号“学习小组”文章称,网民的情绪是真实的表达,网上反映的问题,不论是大的还是小的,不论是普遍性的还是个体性的,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不论是原汁原味的还是渲染放大的,都是客观存在的,都需要理性对待、认真倾听,积极地做好化解和引导工作。
而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整个过程中,信息公开尤为重要。满足公众有知情权和公共决策参与权,让信息公开和政务舆情回应成为社会舆论压舱石,将在很大程度上规避、降低由重大决策带来的舆情风险。
涉事部门必须认识到,面对民意激荡的舆论领域,消极应对或加以压制都已不合时宜。在此认识基础上,公共权力面对舆论的质疑,应在第一时间组织力量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公开透明地予以回应、迅即有效研究解决之策,防止其升级与扩大。只有这样,才能未雨绸缪,避免问题的积聚。因此,不要老慨叹“为什么群众不理解”,而应反思“我为什么不早说”,改变简单粗暴或沉默被动的网络舆情应对习惯,及时解开网络事件的疑窦,让真相原原本本的展现在公众面前。不然,越是遮掩,网民越是怀疑。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61号文件
以“煤改气”为例,雾霾等大气污染影响健康,诱发疾病,触目惊心。煤改气、清洁取暖正是要规避这种环境恶化带来的风险,保障群众的身体健康。放眼今年冬天的中国北方,蓝天多了,空气好了,雾霾少了,“煤改气”举措功不可没,环保工作的持续推进已为大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呼吸福利。为解决短暂性“气荒”而造成的部分地区群众供暖困难,多部门都在谋划出力,环保部甚至多次派出了巡查组深入京津冀调查解决供暖问题,切实保障供暖安全。环保部门的艰辛和种种积极作为,令人感动,值得尊敬。然而,舆论却在质疑:让民众温暖过冬为何要环保部发函?“煤改气”与“气荒”究竟有没有关系?天然气都供应不上,为什么要改变烧煤的取暖方式,让群众挨冻?天然气价格贵,有一种言论称百姓用不起,煤改气有没有为百姓算清这笔账?诸如此类的问题和质疑,有关部门缺少信息公开,没做到及时有效的释疑解惑,以至于费力不讨好、好事没落好。04—如何规避重大决策的舆情风险
研究认为,由重大工程项目引起的群体事件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使得在事件爆发前实现多方有效的沟通成为可能:其一、预警时间长、有明确的利益诉求;其二、多属预防式维权,网络动员能力强。这两个特征使重大工程项目引发的环境群体事件,与其他突发事件相比,可控性强,民意诉求清晰可辨,事前应对效果优于事后处置。有鉴于此,重大项目上马,政府务必事先了解民意、尊重民意,才能促进公民与政府的良好互动。
有专家指出,由重大工程项目引发的群体事件,并非是“政治层面的问题”,若从专业层面去梳理,问题就可以容易得到化解。其中如何消弭类似事件在公众心中留下的政府公信力阴影,如何确保民意被客观呈现,如何确保政府的中立立场并取信于民,则成为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引入社会化的第三方评估机制,对重大决策出台、重大项目上马进行舆论风险评估测试,也是一种务实的尝试。清华大学沈阳教授认为,沟通官方与民间舆论场的第三方调查具有独立、公正优势,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结合长期积累的案例和数据分析,我认为对有关重大决策、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民意调查与舆情研判通常可以采取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分为宣传期、启动前期、建设期以及维护期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着各自的方法和侧重。其中,宣传期与启动前期为民意获取和风险评估的重点阶段,建设期的定期反馈则有利于项目不断完善与整改,维护期的民意调查能更好地帮助政府总结经验得失,完善政府公共形象。
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大数据实验室(首页大数据)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社会风险感知与防控系统大数据平台,该平台依托安全风险指数的测量和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平台化监测手段,通过大数据技术方案,对区域社会安全风险感知进行监测和评估,量化分析当前社会安全风险感知的现状,找出影响公众安全风险感知(满意度)的主要原因和潜在影响因素,为构建地区和谐社会提供卓有价值的思路和依据;同时还可以对公众安全风险感知作对比评估和趋势评估,实现对社会安全风险状况的实时监测以及局部预测。
需要强调的是,重大决策出台、重大项目上马之前,切不可省略宣传期。许多重大决策未经宣传预热、毫无铺垫就冒然推出,风险巨大。可以结合媒体报道,主动发布话题,坚持问题导向,激发公众参与讨论的热情,满足公众知情权和公共决策参与权,逐步达成共识。然后顺势推出重大决策或重大项目,舆情风险自然大大降低。
归根到底,还是要心中有民、心存敬畏。来源于“舆情解码”,本文作者段赛民为盘古智库特约高级研究员、中国统计信息咨询中心副主任。责任编辑:宋勉 主编邮箱:相关阅读
黄少明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2.09 何翩翩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2.09 何翩翩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2.09 黄金头条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2.09 华泰宏观李超团队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2.09
下载华尔街见闻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
华尔街见闻不良信息举报电话:湖北金融业共商宣传创新和舆情应对_网易新闻
湖北金融业共商宣传创新和舆情应对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湖北金融业共商宣传创新和舆情应对)
荆楚网消息(记者 马雪健 范金健)8月25日,由湖北日报新媒体集团主办的“湖北金融行业创新宣传与舆情应对研讨会”在楚天传媒大厦举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渤海银行、新华人寿、中国人保、中信证券等20多家湖北省内金融机构齐聚一堂,共话宣传创新,共商舆情管理对策,探讨如何驾驭“新媒体”、“大数据”这两柄因时代而生的“双刃剑”。
会议现场。记者 钟剑桥摄
据湖北省网络舆情信息基地大数据舆情系统监测,日-日,互联网产生的关于全国金融行业的数据信息达2亿多条。如此庞大的数据量,在纸媒为王的时代是难以想象的,其带来的是宣传信息被稀释和舆情风险被泛化的双重困境,金融行业正经历着宣传创新和舆情管理的双重变革。研讨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举行的。
“近年来,随着P2P案、银行贷款、金融产品投诉等引发的负面舆情不断增多,我们感到金融领域已经成为舆情多发地带。”某国有银行参会人员表示,虽然大家都在探索做新媒体,但对怎么用好新媒体,怎么做好舆情管理,不少负责宣传的工作人员都感到很迷茫。
  据统计,省内90%以上的金融机构开通了微博或微信。湖北日报新媒体集团资深舆情分析师、湖北省公安厅特聘舆情专家颜陈指出,新媒体的传播营销力毋庸置疑,政务微博、官方网站、客户应用端已成为一个公众机构的必由之路。增强新媒体的运用能力,不光有利于促进宣传创新,更是从源头构建舆情疏通平台,使与网民倾听和对话形成可能。
湖北日报新媒体集团资深舆情分析师、舆情专家颜陈做讲解 & 记者 钟剑桥摄
那么,如何进行金融舆情风险的防控?颜陈表示:“近年来,我们处置了近百起大大小小的舆情事件,从信息监测、研判统筹到回应发声,总结了一套基本有效的方法论。”
他指出,金融机构舆情应对可以参照六大基本原则,比如“及时回应,慎表态度”、“语言规范,避免个性”、“符合公序良俗,顺应公众情绪”等。“这些只是最基本的舆情应对常识,遇到具体舆情还需要具体分析”,他说。
湖北日报新媒体集团首席数据科学家胡华认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一方面金融体系内在的脆弱性和金融风险的传染性正在被互联网放大,另一方面事物、机构之间隐藏的深层关系也正以更科学的方式被挖掘和解读。比如一些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舆情报告、舆情榜单,可以多维度深入挖掘湖北各金融机构在网络舆论场中的整体情况,如能被认真对待,将对湖北金融行业发展、调整提供有力参考。” 
湖北日报新媒体集团首席数据科学家胡华做讲解 &记者 钟剑桥摄
会上,湖北日报新媒体集团、湖北省网络舆情信息基地、烽火普天(ImageQNLP)还联合发布了“2016上半年金融行业舆情榜单”,榜单由《金融行业互联网关注度排行榜》和《金融行业互联网声誉风险指数排行榜》组成。
(原标题:湖北金融业共商宣传创新和舆情应对)
本文来源:荆楚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融舆情产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