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儿童办医保卡,我孩子3岁,非上海户口办理医保卡在深圳没有转回来,而长期在咸阳住,父亲非上海户口办理医保卡在咸阳并有住房,孩孑医

咸陽城隍庙文献
余昶兴&(嘉兴)编辑
第一内容:
一、官方文记
(一)明万历.咸阳县新志:
①祠祀志---第三;城隍庙:在东门内。成化八年(1472),知县李经鼎修。
②建置志---第二;道会司:在城隍庙。
③文籍志---第八;鼎新咸阳城隍庙记&&
南部人、训导(明成化十一年四月碑)。重修咸阳县城隍庙记&&
渼陂&& 玊九思(明正德十五年碑)。
(二)民国重修咸阳县志:
①祠祀志---中祀
城隍庙:在县东街明洪武四年建,后重修,悉有碑记,内有大铜像一。案;【长乐图经】云;周苛为项羽烹,高祖恩其忠烈,命州县祀之。而镇江华亭城隍皆纪信,建昌南康皆祀灌婴,故存之俟考。
②坛壝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东郊,坛高三尺,周五丈,地三亩。明弘治元年建,仲夏巳日祭。清嘉庆十七年改称地衹坛。不设石主。神牌三,以木为之,制同社稷坛。风云雷雨居中,山川左,城隍右。
厉坛:在县北郊,地基三亩,明弘治元年建。岁清明、七月十五日、十月朔祭。祭时设城隍位于坛上。
③建置志---公署---道会司;在城隍庙。道会司掌县属道教之官。
(三)咸陽市志:
第四卷---节日习俗---第二节---古会庙会
秦都区:两寺渡孤魂庙会(农历十月初一)、南寺庙会(冬月十五日)、西里村三王爷庙会(农历三月十三日)、大寨村司浪庙会(农历四月初六日)、渭河南岸亲戚会(农历六月初五至七月底)。
渭城区:城隍庙古会(农历八月初二日)城隍寿诞,从初一到十五,县城举行盛大祭祀活动。渭城区唯有八月二日城隍古庙会被记市志。
渭城区城隍庙会;农历八月初二日举行。先天晚间古会已趋高潮,来自四面八方的香客游人,云集于东明街,东关和咸陽古渡故址附近,人如潮涌,摩肩接踵,叩头贡献于城隍神位之前。香案旁有功德箱,供人们布施。信教弟子诵经念佛,规劝世人。争强好赌惹祸殃,强要人财不久长。还有用彩纸扎糊的“万人伞”。以图吉祥。古会的另一个中心是龙王庙会。每年农历八月初二举办。先天晚在龙王庙堂前供奉(龙王尊位),挂上“有求必应”等旗匾。主祭人穿着法衣,背绘八卦图,一个主唱,众人应合。因庙对渭河,故有陈列纸船,纸轿,纸马,纸衣的习俗。当日正午,置于彩船上顺水而去。届时戏台闹嚷,小吃鳞次。古会上香烟缭绕,烛光通明,演戏的鼓乐丝竹声夹杂着街上阵阵爆竹声,煞是热闹。
(四)渭城区志:
本区境内曾有城隍庙,太淸观,三清观,关帝庙,张飞庙等著名庙观。解放前,城隍庙香火最为旺盛。每逢农历八月二日(相传城隍生日)的祭祀活动,整条东明街为之堵塞,四方八乡的善男信女,从早至晚,来往不断。1949年后城隍庙被市物资局占用,祭祀活动逐渐衰落。1980年后,有信徒于农历八月二日晚,在城隍庙(现物资局家属院)门前,烧香叩拜。
(五)咸陽文物志:
1.(1992年7月版)
①第一章---古遗址---第五节;城隍庙:在县东街,明洪武四年建,后重修,悉有碑记,内有大铜像一。&&
注; 庙址在今东明街市物资局家属院。
②大事记;1957年市文管会对咸陽市区(东至任家嘴,西至西杨村,北至原边,南至渭河北)进行了全面的文物普查。1957年咸陽城隍庙搬迁时,在琉璃龛神像腹中发现了元明时代的纸钞。1963年秋,咸陽市人民政府委员会公布了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咸陽博物馆征集回;咸陽城碑,王重阳碑,张琮碑,安国寺碑,石刻龙嘴,城隍庙石马一对等文物。
渭滨公园古亭;在公园青年湖西北角岸上,1962年从明代咸陽城隍庙迁来。亭重檐八角攒尖,每角立两根抹角石柱。亭有两层,一层三踩单昂斗拱,二屋重檐五踩重昂斗拱。琉璃瓦顶。内绘咸陽八景。
2.(2008年12月版)
①第一章---古遗址---第五节---寺庙遗址;城隍庙,明&&
咸阳市东明街路北。原有石亭迁建渭滨公园。1986年出土石柱、石碑楼构件和石碑。
②第三章---古建筑---第二节;咸阳文庙自明以来曾多次经过维修,1962年在此设咸阳博物馆至今。1978年增建西殿、小牌楼和东、西厢房,材料用咸阳原城隍庙大殿材料修建。渭滨公园古亭位于咸阳市区渭阳路渭滨公园青年湖西北隅。1962年从咸陽城隍庙迁建于此。大式做法,东西7.20米,南北7.20米,柱径0.30米,高3米,台基边长1.30米,高0.05米。为重檐八角攒尖亭,每角采用两根抹角石柱,共十六根石柱做支撑。一层三踩单昂斗拱,二层檐五踩重昂斗拱,八卦斗拱藻井,苏式彩绘。
③第五章---第一节---碑石、寺庙碑
重修咸阳县城隍庙记碑:明正德十五年(1520)立,王九思撰文,魏维书丹并篆额。
④大事记:(1950年7月-2008年7月)
1957年,对咸阳城隍庙拆迁时,在琉璃龛神像中发现了元、明时代的纸钞。1967年7月,造反派以“破四旧”
为名,要砸毁咸阳博物馆大牌楼和脊兽,被劝阻。原城隍庙第一道木牌楼。
(六)渭城文物志:&&
张德臣&& 著
1.(1998年10月版)
①零散石雕:
凤凰台下西院大门前石狮一对,明代,原城隍庙旧物,1986年,移渭城区文管会保管。蹲姿、双目圆睁,阔嘴,鬃毛卷曲,前肢及腹下镂空。下连底座,一石雕成。凤凰台翁仲,明代,原东明街城隍庙内,1986年,移渭城区文管会保管。头戴翻帽,身着长袍,双手持笏板于胸前,双目平视前方。
②重修咸阳县城隍庙记碑;明正德十五年(1520)立,王九思撰文,魏维书丹并篆额。
③第一章---古遗址---第九节---县治遗址;城西北有文庙,城隍庙,东北三皇庙,南设驿舍,北有仓库。新建城池高墙大层,庙宇巍峨,居民整齐,城貌一新。
④第十节---寺庙楼台遗址;城隍庙,(重修咸阳县志)在县城东街,明洪武四建,后重修,悉有碑记。遗址在今东明街路北,原为大形四合院,并筑围墙,门前有石狮、石旗杆等。门内有八角石亭,布局整齐,结构紧凑,高房大瓦,椽檩划一。明清列为中祀,自50年代起陆续破坏,石亭迁建至渭滨公园。1986年商业局建家属楼时,从地基挖出石柱、石人、石牌楼构件及石碑一通。内有大铜像一,不知何时散失。
⑤零散石碑:重修城隍庙石亭碑记(清)高1.92、宽0.74、厚0.29。圆首,方额。额篆书阴刻“重修城隍庙石亭记”
。碑首线刻二龙戏珠。原庙旧址处。
2.(2007年1月版)
①重修城隍碑记:明正德十五年(1520)。王九思撰文。原埋在东明街城隍庙旧址下,1986年9月咸阳市商业局(物资局家属院)建家属楼时掘出,未见趺座。石灰岩质,通高1.68、宽0.69米,榫长0.14、宽0.26、厚0.16米。圆首方额,额两侧浮雕腾龙及卷云纹图案,正中方额內竖行篆刻“重修城隍庙碑记”7字,2行,行3字。碑身周围刻蔓草花卉纹。碑文真书阴刻22行,正文17行,满行48字。行首“高皇帝”3字高出3格,“朝”,
“诏”各高出1格。碑阴亦刻字。同年移至凤凰台。碑身断为两截。
②大事记:1552年,明 万历十年,咸阳县教谕陈嘉言与邑令傅沛修建城隍庙。
(七)咸阳市文史资料:
第一辑(1983年7月版)
康有为咸阳之行:
1924年分(民国十三年),镇嵩军刘镇华督陕。为了迎合吴佩孚,提高自己声望,聘请康有为来陕西孔教会(西安孔庙)讲学。康有为到了西安,刘镇华以贵宾待之,曾派员陪同游览咸阳古城。康有为到咸阳后,在毕郢原上天阁村,祭奠清未号称“南康北刘”
的刘古愚先生。还晋谒祭扫周陵,亲赴文庙祭孔,后游览了钓鱼台等。陕西理学大师张鸿山先生,闻讯由兴平来咸阳晋谒“康圣人”
。他陪康有为登尊经阁、凤凰台、东城楼,漫步八卦楼(庙建部分),观咸阳古渡,咏诗怀古。邑人魏廷镛向康有为谈了八卦楼轶事,他说:当年冯玉祥第一次入陕驻防咸阳,旅部驻在东街城隍庙内。冯约陕军将领郭坚来咸议事,冯玉祥为试探郭的胆量,令人在东城墙下埋好地雷。当冯郭两人同登八卦楼时,地雷忽然爆炸,震声轰隆,城墙一角倒塌。郭坚却泰然处之,笑而回视,面无惧色。
第一辑(1985年12月版)
①咸阳点滴:
咸阳城内庙宇甚多。主要有四王庙(现城区二校)今果子市小学。文庙(现博物绾),庙宇没有塑像,全用木牌位。大成殿正面有孔圣一个石刻的半身像,左右有颜、曾、思、孟四位,四位之后冉伯牛、子贡.
等十二哲牌位。东西两庑供孔圣弟子中的七十二位大贤牌位。文庙设有奉祀官,毎年春秋以四猪四羊一牛祭祀两次,由县长主祭,奉祀官陪祭。1920年废止。关帝庙有二,中街、北街两个。每年春秋两次祭祀。南城张飞庙(电影公司家属院),坐北向南,两侧的头门上均有“忠显王庙”
四字。内有张飞塑像和丈八长矛铁鞭及许多牌匾等。其中清代状元王杰写“益我泉刀”
最佳。凤凰台、安国寺、财神庙(钱商会馆今易俗巷)、花商会馆(潘家巷今法院街)等。咸阳的庙会多,最盛况宏大。东门内城隍庙,头门外有一对大铁狮子,右边狮子腹下有约数寸高的一个猴子,甚为传奇。殿前悬三面牌匾“先问心”
、 “你也来了”
、“威灵显佑”
,文字俱佳。据说“威灵显佑”
是前清两个官员书写的,笔法苍劲隽秀。还有一个石楹石栏的八卦楼,上悬一个大算盘,意思是说:“人算不如天算、人在做天在看”
!你小心,城隍要算你的善恶帐了。警示世人,多行善,勿行恶!西门内有东岳庙,也叫大庙,敬的神是黄飞虎。每年三月二十八日,东岳盛会盖天下。这天,要把城隍夫妇的软像,抬到东岳庙会见黄飞虎。会上人山人海,货物繁多,五台大戏,昼夜演唱。人多把卖耢糟的担子挤坏了,急得转圈圈。有人编了顺口溜说:“卖耢糟的哭连天,拿个杓杓干缭乱”
②红色电波:
日,西安情报处,(西情处)第四密台被敌人破坏。密台负责人胡家兆、王季庚被敌特逮捕,西情处处长王超北了解情况以后意识到,自蒋、胡重点进攻陕北之后,陕北战况十分紧张,需要敌军情报更为殷急。当务之急是迅速建立密台收集情报,恢复工作,然后设法救人。与秦治安同志研究决定后,当下,只有先利用雷光斗的电台。原来,自敌保安司令部无线电队扩充之后,伪咸阳专员公署要一部电台配合工作,保安司令部便把雷光斗负责的第一台派到咸阳。雷台1947年春移驻咸阳东街城隍庙内。
3.第三缉(1987年12月版)第三辑
两幅对联话旧史:
民国初年的一个春节前夕,咸阳县城东街城隍庙贴出两副引人注目的对联:第一幅对联是:劝捐诸公,庄公厉公饕餮公,公然公办,公道何在?公理何存?此日藉公作威福;里民总局,烟局赌局麻雀局,局中设局,局内者甘,局外者苦,何时了局庆升平?横额是:斌卡尖傀。第二幅对联是:春季始业,秋季始业,三年毕业,一事无成,徒使乃翁翻白眼;初选代表,复选代表,几次定议,议而不决,方知若辈误苍生。
人们不禁要问:城隍庙为什么贴出这样的对联?这对联是谁书写?他为什么写这样的对联?
原来,这个城隍庙离当时的咸阳县政府近在咫尺,县政府的“劝捐局”、“里民局”以及“代议会”都设在这个庙里。所谓“劝捐局”,顾名思义,劝捐就是劝人们向政府按期交纳各种苛捐杂税。“劝”,乃文明之言辞。若将“劝”换成“逼”,叫它"逼捐局”,那才名符其实。“里民局”原为“递运局”,也叫“支应局”,老百姓叫它“兵差局”,后来改为“军征会”。其主要职能是办理军需,摊派粮款,支应过往军队的开支等。“代议会”是那时从上到下时兴起来的所谓代表民意、商讨国家大事和地方大计的机构。
然而,在那个年代,军阀混战,举国不宁。直、奉、皖各系军阀为扩张势力,争夺地域,互相火拼。各级政府狼狈为奸,都为各自的主子卖命。“代议会”不代表民意,“里民局,不理民事,致广大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咸阳县西乡南寨村祁人杰先生,系晚清举人,很有才干,为人正直。他曾任咸阳县农会会长、省警察厅长、又任过岐山县知事,为官清廉,政声很好,为咸阳各界人士所崇敬。这年春节前,祁人杰先生从西安任所回到咸阳,下榻在举人程学孔开设的裕庆生杂货铺。当时在这里的还有咸阳西北原上的一位老先生。三故友相逢,对国家的动乱,人民的疾苦,不胜感慨。此时,咸阳“里民局”里的人听说祁人杰回到咸阳,便派人来求书写对联。祁先生有感国事,便借题发挥,又与二友商酌,自己亲笔而书,两幅对联便成。
两幅对联中,第一幅是为“ “劝捐局”
和“里民局”而写。“饕餮”音“叨贴”,是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吃的野兽。祁先生用此比喻这些局里的人全是贪得无厌,不讲公道,不讲公理,不管人民疾苦,全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野兽。横额“斌卡尖傀”是说这里人的才华,文不能文,武不能武;说这里人的位置,上不在上,下不在下;说这里的人官职大不算大,小不算小;说这里人的形骸,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在这幅对联中,祁先生还发出感慨,何日才能庆世事的升平!第二幅对联是为“代议会”而写。它讽剌
“代议会”的议员们不学无术,什么事也干不成,既得不到祖先的青睐,使其“翻白眼”,又决定不了国事,只能贻误人民。
祁人杰先生书写的这两幅对联,本是想开开里民等局的玩笑,他料定这是无论如何也贴不出来的。然而有趣的是大年三十的下午,在咸阳市民迎春的锣鼓、炮竹声中,它居然出现在咸阳县政府的附近“劝捐局”、“里民局”、“代议会”所在的东街城隍庙的大门上。直到大年初一早晨,里民局的负责人发现它,才令人把它撕了下来。门上的对联被撕掉了,但人们心中的对联是永远也撕不掉的。
两幅对联话旧史,升平盛世看今朝。祁人杰开玩笑的那个时代永远过去了,而他感叹的升平盛世,在解放后,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被中国人民盼到了。
(八)渭城文史资枓
第四辑;往事重提:追忆失去的宝物
古城咸阳还有四对大旗杆,三对铁铸,一对石雕。铁铸旗杆形似三原城隍庙的大铁旗杆。咸阳三对铁旗杆一对在东街城隍庙,一对在今法院街(旧称潘家巷)东段的花店会馆门前,一对在甜水井巷西囗的吕祖庙前。这三对铁旗杆均立于石座上,高大雄伟,雕龙盘旋,节节挂斗,斗角有旌旗,下悬风铃。风起处,铃当响叮当,传遍古城。
(九)《咸阳解放》1989年7月版中共西情处第五密台的建立
1947年,西安形势紧张,敌特疯狂,到处抓人。8月3日,西安情报处(简称西情处)第四密台被破坏,胡家兆、王季庚被敌特逮捕,不能继续工作。为了及时安全地向党中央拍发情报,西情处迁到咸阳东城门内的城隍庙内办公,后来移址凤凰台上。中共西情处便将这个电台,作为西情处的第五密台,报务员有史国政、王生龙、梁五昌等。该台在西情处处长王超北的领导下,根据党中央有关工作会议精神及周恩来副主席的指示,采取了巧妙手段,大量搜集了胡宗南集团的战略部署、兵力配备、主官姓名、军火仓库等各方面情报,及时而准确地通过咸阳上空拍发给“内台”&。&1947年8月至1948年4月,共拍发重要情报六、七十份。在配合西北野战军转入外线作战,实行战略反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收复延安和宜川、瓦子街、西府、陇东诸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
(十)其它文史:
1.陕西通志:& 明&&
赵廷瑞& 修&&
马理、吕柟&& 纂
明& 咸阳县图&&
城隍庙位置
2.咸阳大辞典& 主编:张英民(2007年12月版)
咸阳城隍庙古会:
民间古庙会。旧时流行于咸阳县城(今咸阳市区),每年农历八月初二举行。先一天晚上,来自四面八方的香客游人,云集于东明街、东关和咸阳古渡附近,在城隍庙神位之前叩头贡献。香案旁有功德箱,供人们布施。还有用彩纸扎糊的“万人伞”
以图吉祥。与此同时,在龙王庙另有一古会中心。先天晚上在龙王庙堂前供奉“龙王尊位”
,挂上“有求必应”
牌匾。主祭人穿着法衣,背绘八卦图,一人主唱,众人应合。因庙对渭河,故有戏台助兴,小吃甚多。古会上香烟缭绕,烛光通明,演戏的鼓乐丝竹声夹杂着街上阵阵爆竹声,煞是热闹。现因原地已发展成为市区中心,古会渐趋沉寂。
3.咸阳市民族---宗教志(1997年5月版)第四章---道教---境内有城隍庙。
4.咸阳文物古迹大观(2007年12版)古建筑---咸阳文庙:
文庙亦称孔庙,是古代人们祭祀孔子的地方。在我市的兴平、泾阳、礼泉、乾县等县区都不同程度保护着文庙遗迹,这承载了当地人民千百年来对孔子的尊崇,咸阳文庙是我市庙文化的缩影。咸阳文庙位于咸阳市中山街中段路北,现为咸阳博物馆馆址所在地。据明万历十九年
(1591)《咸阳县新志》载:“明洪武四年(1371)县丞孔文郁主持修建。”明清两代均有续修和增建。现存大部分为明代建筑,坐北面南,共有四进院落,总面积为8531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212平方米,平面为曲尺形。主要建筑有牌楼、一殿(原戟门处)东西两庑、大成殿(二殿)、三殿(原明伦堂处)、小牌楼、偏院正殿等。历史上经历5次大的修整,大成殿及东西两庑为原文庙建筑。1963年,将明代咸阳城隍庙的部分建筑拆迁,于原文庙戟门、明伦堂位置建成现在的一殿和三殿,在明伦堂西侧建成现在的偏院正殿和偏院前的小牌楼。大门木牌楼,东西长13米,高12米,四柱三楼式,歇山式屋顶。有主楼和次楼,明间斗拱十五踩、翘,云朵拱,出檐深远。彩釉琉璃花脊,绿色琉璃筒瓦铺面。戟门在1943年被咸阳县长刘法钰拆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县城隍庙牌坊移建于此。
5.秦都雜議 马忠(2010年9月版)
①城隍庙在县东明街,为明朝洪武四年建,后曾重修。咸陽是关中大县,城隍庙规模不小。庙前有一对铁旗杆高高耸立,庙内有献殿,厢房,钟鼓楼等建筑群。城隍庙对面有戏楼。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庙内设民国军队(59后方医院)。因条件太差,碑石被推倒当手术床用,一些房子与门窗被拆作它用,冬天为了御寒而拆房抽木烧火取暖。此后只有破坏而无修复。
②难以忘却的遗憾:大钟与旗杆;凤凰台上,台下有两口大钟。这两口钟均为铁铸。咸陽城内还有四对大铁旗杆,分立在城隍庙前(今老城东明街物资系统家属院处),文庙前(今博物馆),吕祖庙(吕洞滨庙,位甜水井巷西侧,今渭城区职业中学部分校区),花店会馆前(法院街东部道路北侧)。旗杆为铁铸造而成,高而大,主杆上下几处有“挂斗”
,古人以“挂斗” 为人之“净身”
意,寓意健康与繁荣兴旺。凡铁旗杆,多有挂斗装饰。斗角铸有三角小旗,下悬风铃。遇有风起,风铃叮当之声传遍古城街巷。
1956年合作化时被破坏,农会“为了宣传娱乐” 需要,砸了铁旗杆置办戏装,后至“文革” 时戏装被认作“四旧” 付之一炬。
6.历代诗人咏咸陽
王芳闻& 张鸿杰等编著(2005年9月)
题咸陽搂&& [唐]李洞
晚亚古城门,凭高黯客魂。
塞侵秦旧国,河侵又荒村。
客路飏书烬,人家带水痕。
猎频虚冢穴,耕苦露松根。
墙外峰粘汉,冰中日晃原。
断碑移作砌,广第灌成园。
北马凝眠碛,南人忆钓湓。
桥闲野鹿过,街静禁鸦翻。
滩鼓城隍动,云冲太白昏。
标衣多吕裔,荷锸或刘孙。
吊问难知主,登攀强滴樽。
不能扶壮势,冠剑惜乾坤。
注; 城隍,没有水的城壕。此句意为河滩边响起鼓声,使城隍震动,说明在唐代就有城隍庙。
7.明嘉靖城内有东、中、西、南5街32巷。城内主要建筑的分布状态是:县署、文庙、儒学、县驿、递运所等在中街,是县城的中央区。南街有桓子庙(张飞庙),东街有城隍庙,北街有文武成康祠(周四王庙)、关帝庙等。
8.城内共有4座楼台,一是"钟楼",在中西两街十字口;二是"宝钗楼"(俗称戏楼),在东街城隍庙对门;三是"凤凰台",在中街寺巷口北;四是"清渭楼",在东城外古渡北岸。
9.城隍庙戏楼在东明门里,东明街北城隍庙内。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砖木结构,斗拱挑角,四面流水,台口两根明柱,将演出与伴奏分隔,前背景有墙断绝。台前约四五亩地旷场,可容数千不雅寡。戏楼于1960年代拆除。
10.1934年十月,蒋介石、宋美龄在张学良,杨虎城和邵力子等人的陪同下到咸阳视察,他们从咸阳古渡下船,进南阳门,车辆暂停咸阳驻防兵旅部外(城隍庙),后坐车一行去周陵拜谒。
11.1929年,马庄人,郑四,创办咸阳最早的秦腔戏班子“益民社”
&常在城隍庙戏院子演出与泾阳、三原、兴平一带。1948年2月,社长郑四逝世,其生前友好窦学义联结原“益民社”
部分流散演员、教练、学生组织新的剧社“义兴社”
,窦学义为社长。解放后,1951年11月1日,在东明街城隍庙剧场,成立了“咸阳县大众剧团”
,结束了旧班社,走上了新型的民主自治的文艺团体新路。1952年底,经上级批准,咸阳县改称为市。县、市分家。人民剧团归咸阳市,城隍庙剧场归人民剧团所有。大众剧团归咸阳县,没有剧场和宿舍。团务会决定了自力更生奋斗两年,在城内建立一个简易剧场。
12.咸阳碑石:重修咸阳县城隍庙记碑
明正德十五年(1520)立,碑圆首与身连雕,通高170厘米,宽70厘米,厚16厘米。方额阴刻篆书2行,行3字,文为“重修城隍庙记”
,两侧浮雕腾龙卷云纹饰。碑身阴刻正书21行,行37字,题为“重修咸阳县城隍庙记”
,王九思撰文,魏维书丹并篆额。王九思,字敬夫,户县人,明代著名文人。所撰碑文文笔流畅,立意深刻,叙事精当,文学与史料价值兼备。碑现藏咸阳凤凰台文管会。
二、金石文献
(一)重修咸阳县城隍庙记
渼陂 王九思撰&& 魏维书丹并篆额
高皇帝平定四海,为天下神人主,肇称殷礼,秩百神之祀,乃许郡县城隍立庙以从事。盖祭法之言曰: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而高城深池,有金汤之险,有蕃卫之功。故获其安者思其本,蒙其庥者报其功。吏奉朝命为郡县者,其始至若旦日视事,则于今夕斋戒宿庙,鸡鸣起祀神,誓言不敢殃民。殃民者,神其殃我无悔。祀已,然后视事。月朔望则谒拜庙下,春秋则合风云雷雨山川祀之。其三时厉祭,则城隍主之,以祸福民著为令。高皇帝所以建万世之业,度越前古者,盖礼严而虑周,如此其一节云。
洪武四年,咸陽县吏首奉诏令,立庙于县治之东。至正统时,加修葺焉。而成化七年,知县祁州李君经撤腐作新,规模宏远,事在纪功之碑。后十五年为正德十三年,庙又寝坏。其年冬,会知县底公以进士莅茲土。公河南考城人也,名蕴,字汝章。其始至时,谒庙大惧无以妥灵竭虔,非事神之礼。乃十四年春正月,大集郭内长老民至厅下,告之曰;吾欲云云,官有守弗暇。我为若主食货,若为我董治力役,则何如?其可乎?不可也?众乃推出崔文奎,魏友者数人,从容对曰:兹庙不修且坏,小人有心,其孰率之?从兹我民有神君,敢不尽力。公曰;文奎前,若亦治若屋,以贻若子孙乎?慎勿棘也。棘则不固矣,不固则易坏,后其谓何?数人者齐应曰;敬奉教。于是即工,越明年秋七月工讫。公率数人者谒拜庙下,以成事告。而起立周视,则覆瓦鳞次,淫雨不忧;黝垩烂然,照耀栋宇;殿门庑柱,髹漆加焉;阶三周整,履之坦如。於是而校诸往昔,若增而高,若引而长,若敞而明,若削而直。公既谒出,乃亦大喜。其数人者,以其食货力役之费,上复于公,而顿首告曰;是役也,不可以无记。其谁可者,惟所命之。
公曰;户杜王子其人。于是来告王子。王子曰;底公于是乎能其政矣。夫敬者,神之应也;仁者,民之归也;忠者,君之资也。而忠其君者,仁民之臣也;仁其民者,敬神之吏也。是故能事神而后可以使民,能使民而后可以事君。是役也,忠、仁、敬三者备矣。故曰能其政,夫一邑者,天下之则也;宰相者,县令之推也。底公能其政,于是乎可以宰天下矣。请勒诸石,贻后来者,俾永有式焉。
注:王九思:字敬夫,号渼陂,晚号碧山,一号紫阁,户县人。明代著名文人,为官清廉刚正,累贬谪罢归乡里,勤于著述,奖掖后学,德高望重,与李梦阳、何景明、康海、边贡、王廷相、徐贞卿称“弘治七子”。明嘉靖三十年(1551)去世。享年84岁。石碑原埋在东明街城隍庙旧址下,1986年9月咸阳市商业局(物资局家属院)建家属楼时掘出,现藏凤凰台文管会。
(二)鼎新咸阳城隍庙记
南部人&& 训导
天地之正理,运而为造化者,始则无声无臭之至微;天地之正气,妙而为鬼神者,终则如在如临之至著。甚矣!理正而气自正,气正而鬼神亦无不正。然不由人心之正,何以见所事者皆正鬼神哉。贾谊具道所以然之故,盖深得吾夫子之奥旨。曩古圣人制祭祀之礼,严幽明之分,未尝外正理,舍正气,揉杂妄诞而为之者。
我朝稽古立典,自圣贤通祀外,其或望秩于燎,或咸秩于禋,而都城隍与之。仍定以府、州、县城隍合祭于风云雷雨山川之坛。诚以风云雷雨,境内在天之有灵者;山川,境内在地之有灵者;城隍,境内在国之有灵者。此皆理之当然而无足怪,气之自然而不可淫。保国安民,莫此为最。
咸阳城隍庙,自洪武初奉制营建。拘其隘陋,因循以至于今。正统中尝有明遇诏,命天下有司修理。当时虽见奉行,但葺补而已。成化初,适李侯来尹是邑,明而六事莫不熙之,幽而百神莫不安之。每慨城隍象宇,罔惬群情,爰以前例,囗囗囗所载,举陈于当道。名公钜卿,皆壮其有为而许之。遂乃鸠匠抡材,鞭石甄跪甓,远近皆大和会。昔日旧规,不堪者皆撤而增广之。坚正堂以俨具瞻之象,建邃宫以燕暇暇之居。东三曹间以禖母之祠,西三曹间以瘟神之治。四隅合有攸司。东上总为道院,曰钟亭,曰鼓亭,昕夕囗云霄之韵;曰大门,曰仪门,浮沤焕奎壁之墟。神库洞深,神厨敞豁;火池高大,香鼎嵯峨;笾罍视子爵之颁,甬道应郎星之度。自尊至卑,仪卫为之森严;由内及外,丹黝为之蒨灿。植百本耸天之树,培衢映日之花。又援钦定事理,复良善之家以充看守。肇工于成化七年五月,落成于八年四月。
自是凡水旱疾疫,寇贼奸宄,但整祷祈,随捷昭应。邑之缙绅耆宿辈,走伻征文,欲写琬琰,用告来世。余以垒土为壁,环国而高,其保障者城也。凿土为池,环城而深,其限隔者隍也。城之土资诸隍,隍之土附诸城,既有其物,安无其灵。所谓体物而不可遗,讵不信欤?虽然,铸金为大,夫君子尚取其铸之之者;题木为居,云君子且嘉其题之之人。矧夫建堂堂福民之神,享悠悠血食之祀,安得不表其果孰之功耶!
今观李侯之于城隍,论理则寓诸表里倚伏之中,论气则属于幽显周流之妙。务使主邑灵囗黎元永赖,固不负矣。吾想城隍之于李侯,即一理之通贯。而相其明德,阐二气之良能而感其至诚。阴诱民衷,近而倣佛寺之祈,远而裕甘棠之慕,亦豈诬哉?李侯名经,字柏伦,直隶祁州人。先大夫仲玉,尝为鄢陵尹,居循吏之最。李侯之仕学俱优,盖有所自云。
时成化十一'年四月十八日记
注;此碑今不知藏于何处? 为有(明万历.咸阳县新志)文字记载。
(三)城隍庙新建石亭记
邑囗之东有城隍建自,褐並武间规模宏大气象雄伟屡经乐施者重修而壮囗之故自殿寝行廊以及坊囗台砌亦既足安神致得以囗囗囗昇。然囗囗之囗囗诸名区式于门内或於殿囗各另設一亭囗囗中宮以为囗献之囗於是当事者共处会众商宜囗囗囗囗,囗囗以囗囗囗囗石不可囗小干甲寅之囗捐采石選材石工召今丙長之囗囗囗囗岁而工竣马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柟视音啟观洋洋囗囗典也兴我遗观囗成囗囗余囗说子惟天神之显囗在囗成庇在民前人之冋囗囗囗囗囗,囗囗囗有城隍则圣佑之囗囗不囗囗也夫復囗囗囗囗囗有口囗亭台魏囗囗囗明也顶象囗囗尚神变也囗囗石柱贵,囗则也囗囗囗囗钱以丹至昭文章也人之精囗囗於囗则神囗囗囗亦囗於斯囗囗囗居神之囗者岁时囗囗囗囗而囗,囗忠囗囗囗囗风囗囗囗囗者有所谓囗囗囗囗囗囗。
士官张崇教 张祺杨世荣
万历四十四年岁次丙辰九月十八日吉立
咸阳囗儒学者教论训導囗囗囗蒋囗臣
邑库囗生唐谨书
本廟主持郑演微姜全检 史真囗 囗冲霖
富平石匠高應科高應盟
木匠张阳亭 崔近战
注;1962年从咸陽城隍庙迁拆石亭建筑,移今渭滨公园西北角。石亭碑记遗留于旧处,长期无人保护,楷书字体模糊,后八行字体无法别认。但从碑文所记本庙住持为(全真)华山派,第八、九、十、十一代道士负责管理。训导:教谕的副职。明代的学官,县设教谕,其副为训导。
三、旧物遗存
500市民签字按手印
咸阳市博物馆遗存
凤凰台遗存
明正德十五年碑记
渭滨公园遗存
明万历四十四年碑记
第二内容;
(一)八月二古会
旧時,古城咸阳城隍庙与咸阳古渡渡口兴起古会,时间在农历八月初二日,至今不衰。
古会高潮在八月初一晚间。届时四方香客游客云集,东明街、东关和渡口堤岸一带,人如潮涌,摩肩接踵。昔时,城隍庙内香火极盛,叩头烧香献果者极多。今虽庙宇无存,但在原址(现为市物资局家属院)门前东西两侧各设有贡桌香案祭祀。城隍庙大殿内本有金身塑像,今挂一牌,书“城隍之神位”,权代城隍金身。香案上各有一对大红烛点燃着,红烛周围有香客们敬献的香、烛,烛光灿灿,烟雾腾腾。除了香和烛,还有成堆的黄纸表、烧纸、冥票、罔生钱。罔者,没有之意,罔生钱乃失去生命的亡者可使用的钱。这些都是活人们想象出来的以表对亡者的虔诚怀念。香客们奉献了这些东西,一边焚烧香烛纸钱,一边叩头祈祷。、
香案贡桌之旁设有“& 功德桌
”,香客们除了纸烛外,还奉献糕点副食与钱,一元二元五元,还有十元或更多些的,有专人在“&
功德簿”上写下奉献者的姓名与钱数。糕点留在贡桌上,算是给城隍爷的“献食”。主持香案功德桌的人胸前佩戴着“佛”
字金属牌,是那种在少林寺、大雁塔等佛教旅游点上随处可见的纪念章。主持者一边收取香烛纸钱和奉献物,一边口念“多烧钱粮钱粮满,免灾免罪多安康”。纸即为钱,烛香为粮。问及主持者,答以所收的钱用来支付演戏和“纸货”费用,至于他们个人乃是“分文不取”。
信鬼神者,认为有阳世阴世。阳世上有人,阴世间有鬼。阳世上有县令县官,阴世间有城隍。县官为一县之父母官,城隍则在阴间统领鬼魂。自古以来,百姓们盼的是“官清”,当官的盼的是“民顺”。百姓祭拜城隍不仅仅是为了安慰死去的亲人的魂灵,更是借祭城隍寄托盼望“官清”的意愿,对城隍的崇信虔诚便属自然。这便是城隍庙香火盛的缘故吧。
城隍庙大门东西两侧的街道上,有焚香烧纸的,有诵经念佛的,有唱劝善歌的,有转动“万人伞”的,有挂展“纸货”的。诵经念佛乃佛门的功德事。佛门弟子口中念念有词,旁人如听天书。虽如此,善男信女们却云集周围,以示诚意。那“劝善”
的却也有些意思。劝善的人拉调拉调地唱什么“争强好赌惹祸殃,强要人财不久长”“ 劝人不要听馋言,听了馋言惹祸端”
,“劝人不要互相争,要学桃园三弟兄” ,还有劝戒斗殴的,有教人孝敬父母的,有教人求学上进的等等,多是些与人为善的好话。“万人伞”
下人不少。所谓“万人伞” ,取其万德园满之意和吉祥寓意等。城隍庙会“万人伞”
花花绿绿,远视如帝王出外的。“黄罗伞”。“万人伞”用彩纸扎粘而成,上有伞盖,下有伞柄。伞盖周边饰有莲、菊、牡丹花卉等,伞盖周边饰有彩条。一人执伞旋转,大点孩子跟着转圈,小点的由父母抱着在伞下转。一会儿顺时针,一会儿逆时针,伞下的人随之转换方向。问其为什么转,皆言保平安、保健康,实是取其吉祥之意。
古会的另一个中心在龙王庙。
昔时有龙王泥塑金身,如今庙堂残存,塑象已毁。八月初一晚,庙堂上供奉“龙王之位”,挂有“有求必应”旗匾。在有节奏的鼓乐声中,一些人在唱經歌。一人领唱,几句之后众人应合“阿弥陀呀么佛---”。
龙王庙堂外,有人供奉着如来佛和南海观音菩萨。如来佛画象轴两侧书有对联:紫竹莲座庄严相,丝柳净瓶慈悲心。横批:慈悲之心。观音菩萨画象两侧有侍女侍立。有不少人在祭着如来,祭着观音。主祭穿着法衣背上有八卦图,其他人也是官衣纱帽打扮,仍是一人主唱,众人应合。
龙王庙面对着渭河。渭河滩上亦是烛光点点,香烟缭绕。来此烧香的善男者少,信女者多。各自掬土为炉,焚香燃烛,烧化纸钱,不少人跪地默祷。昔曰渭河泛滥成灾,危害咸阳,渡河之人每每遇难。人们建龙王庙以求保佑,每当渡河者来此,必先焚香,然后登舟。龙王庙会焚香叩头,自当理解。今曰渭河已被彻底整治,咸阳固若金汤。今时焚香祈祷,无非借题寄情,另有所托。
龙王庙会还有放纸船的习俗。用厚纸作成小船,上置蜡烛,点燃蜡烛后置放水中顺流而下。黑夜间,河水之上万点烛光,煞是好看,形成一大景观。
古会还有另一大景致,乃纸船、纸轿、纸马、纸衣等。纸轿纸船很大,作工精细,色彩斑斓,值得一观。轿供城隍,置于城隍庙内(今在原址大门外);船供龙王,置于渭河堤岸。纸马设在城隍庙门两侧。
原城隍庙大门口有两尊石马。这不同于其它阴阳衙门。其它多为石狮。其实狮子是泊来品,作为裝饰而置于大门口乃是后来的事,早先多是马、羊之类。城隍庙是国人敬畏的阴间衙门,自然用的是马。今石马走失,只好以纸马代之。纸制品中以纸制衣服鞋帽最多。帽有紫金冠、凤冠、各式纱帽,衣有蟒袍、玉带、各式官衣、花彩衣,鞋有白底皂靴、彩色花靴(代绣花靴)、花鞋(代绣花鞋)、童靴、三寸花鞋等。男女老少穿戴都有。红色的是奉献于城隍、城隍娘娘及子女的,黄色的是奉献于龙王、龙王娘娘及龙子龙女的。除了衣服,还有褡裢
(过去人行走出外搭在肩上盛放衣服钱财的布袋)、龙头拐杖等。这些纸制品上都写有供奉者的姓名。八月初二日中午,属城隍的就地焚化,是龙王的置彩船上顺水而去。
八月初二古会是个热闹去处。届时必有一台大戏。戏台搭在街心。台下肩擦背接,人头躜动。街道上卖香烛纸钱的,卖小吃的比比皆是。茶水不卖,
是那些既热心又虔诚的人免费提供的。远远近近崇信宗教的老太婆来此聚会,通宵达旦,心诚力不竭。古会上香烟缭绕,烛光通明,演戏的鼓乐丝竹声夹杂着街上阵阵爆竹声,煞是热闹。
宗教信仰本不同于迷信。如今的古会中,将对城隍、龙王、如来佛、观音菩萨的尊崇祭祀与对佛教的信仰形式掺合在一起,已分不清那是敬神,那是宗教信仰。其实城隍庙本为道教之地,如今见庙烧香,敬神者自己也难分清了。那些虔诚的参拜者倒是各有各的处境,各有各的心理,各有各的祝愿,只不过统统寄托在八月初二这个古会的形式之中罢了。
古城咸阳有两大庙会:古历八月初二城隍庙庙会;二月二城北药王洞庙会,两个庙会正好将一年分成两半,也是咸阳人一个乐趣。
渭城文史资料&
第二辑(1994年2月版)
(二)漫话城隍庙会
城隍庙是老咸阳城里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人文景观。自古以来,一年四季香火不断,善男善女络绎不绝。烧香拜佛的求子还愿的,乞福免灾的,南来北往之人熙熙攘攘,把一个偌大的东明街挤得水泄不通的。
城隍庙位于老城东明街东头北侧,坐北朝南,东起清渭楼,西至老北街,北临马王庙巷,南接咸阳古渡码头,占地方圆约100多亩。
据一座高约2.5米,宽约1米的城隍庙新建石亭记载,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建筑精美,规模宏大,历经沧桑,屡废屡修,富丽堂皇,依然如故。直到1949年5月
18日咸阳解放,仍然是老咸阳城里的一大亮点。遗憾的是,终未逃脱1958年“ 大跃进和
”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和人为的摧残,和咸阳老城墙、钟楼、张爷庙、三官庙一样,先后被破坏得几乎荡然无存了。如今,石亭碑胡乱放在院子里被人随便踩来踩去早已无人问津了。特别是1982年,不知道哪个瞎了心的当官的或胆大,或无知,竟然不知道天高地厚
把城隍庙三锤两梆子拆了个精光,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原庙地摊上从北到南盖了三幢东西各14间的三层家属楼。从此延续数百年的,历经几个朝代的老咸阳城辉煌古建筑——城隍庙,便荡然无存了,留下的是人们对历史无限的遗憾和对现实的强烈谴责。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婆子气愤地说
: “ 城隍庙挡了谁的吃屎的路了,竞然把断子绝孙,要娃没尻门的事都做出来了,不嫌后世人日他的先人! ”
听人说,不知道是真的神灵显身,还是一种天意,或者是一种偶合,在盖中间那幢家属楼时,一挖掘机挖出了一窝子长虫,即蛇,大小不等,颜色各异,红的、绿的、黄的、红白、黄白相间的,细的一指头壮一尺左右长,壮的锨把一样,四五尺长。吓的施工的人四散而逃,消息传出,远近几十里的人都跑来看稀罕,说怪也怪,说巧也巧,连住几天,白天墙一扎好,隔一夜就全部倒了。整得施工的人个个人心惶惶,只好又给城隍爷点蜡,上香,请了民间的自乐班,大、小戏唱了几天几夜,香火着了几个通宵,总算暂时凑合着把城隍爷安顿下了。为盖楼先后死了几个头头,有的说是局长,有的说是科长,也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
城隍庙的大门口,有一个高约三丈,跟三原城隍庙门口的大小样子差不多的铁旗杆,人们叫做牌叉子,谁也不知道立这个旗杆是一种古建筑的装饰,还是一种讲究,或者还有令人不可思议的什么秘密。
城隍庙大门两旁有两个石马,和真马大小差不多,奇怪的是一个马的嘴不见了。有人说马是建庙时的原样子,有人说1929年民国18年年馑,咸阳逢上百日大旱,整个城乡热得像个火炉子,石马热得实在招不住了,半夜偷偷地跑到渭河边上喝水,叫龙王爷拿刀把嘴砍掉了。也有人说是民国时期,国民党城防部队一个杂毛子当兵的谝闲传,不小心枪走了火,一枪便把马的嘴打掉了。
城隍庙左右两旁还有两个铁狮子,高七尺左右,约两搂粗,西边那个狮子的左腿下压着一个长三寸左右,宽约二寸的铁猴娃。咸阳民间流传说:“
咸阳猴——没采。”有的说就是指的这个猴,有的说是老南门里的那两个石头猴。其实,都不是。咸阳自秦以后离西京京城太近,只有封官封侯的,没有封给采地的,“
咸阳猴——没采”不过只是一种戏说罢了。
城隍庙两扇大门是朱红色的,每扇门都是用厚厚的铁皮包着,高约八尺,宽约四尺,从上到下钉有五排鸡蛋大小漆黑色的铁泡钉子,一排五颗,整整齐齐。两扇门一关,正好合的严严的,连个小拇指头都塞不进去。
进了城隍庙大门,是一个不大的空院,东西两边盖有砖木结构的两排厢房,
一边四五间,门窗都是木格红色的,门窗里边是一层雪白雪白的粉莲纸,远远望去,红白分明,古朴典雅,
十分庄重。其设计之精美,做工之精细,令如此浮躁的现在人看了,不由得暗暗吃惊而脸红。二门虽然没有头门那样高大而精美,却比大街小巷住家户的头门要大的多,也是红颜色,只是没有大泡钉子罢了。二门左右两边各有两个高大的石狮子,跟文庙,即如今的博物馆门前的石狮子大小差不多。进了二门子,东西各有一个精雕细刻的高约三四尺的石头羊,进庙的人,总喜欢用手在羊的背上摸一摸,天长日久,光溜光溜的。
一进二门子,端直便是五间大殿,跨进一尺多高的木门槛,左右塑有七八尊神像,一个个手里都拿着帅旗,令箭,大刀,铜锤,铁叉之类的兵器,立的,坐的,恶眉转眼的,
样子很害怕。据说,这些人都是过去曾经在咸阳县城做过大官或弄过大事的,专门惩恶扬善,替穷人老百姓办事统管阴阳二世的人。跟如今的县长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如今的县长只管阳世,
不管阴间的。烧香磕头的人,一跷进高高的大殿门槛,一个个吓的头都不敢抬头,更不敢去正视一眼,像是相公见了姑娘,才子见了佳人似的,听人说,一个小伙子走进大殿,偷偷瞟了一眼,刚一走出城隍庙居然成了斜眼。一个姑娘偷看了一眼,一生都没开过怀,犹如
“ 石女 ” 一般,伤心后悔了一辈子。
后殿是三间大的庙,里面敬的是圣母娘娘和汉肖何的像。据说,因为汉军攻占了咸阳城,肖何是不主张乱杀老百姓的。殿前边左右也是三四间厢房。殿的两边各留一间空地,行人可前后自由通行。一般能跷进这个殿的,十有八九都是求子还愿的。究竟灵验不灵验?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心里才清楚。听人说,真的放屁踢了个响尻子——碰到相上了,逢人便说:“灵验的很。”若是瞎子点灯——白费油,也不会去怪圣母娘娘的,只好见人掩饰说:
会怨了怨自己,不会怨了怨别人,只怪自己命里注定要断香火的。”该去还愿的还得去。还愿就是给圣母娘娘提些好吃喝,或给功德箱里放些钱,以示感恩戴德。农历八月初二是城隍庙一年一度的传统古会,从初一开始,附近的人们便忙活起来了,一直连轴转到十五才结束。
城隍庙对面是一片约二三十亩地大的空院子,院子的南边是一座坐南向北的五间大的戏楼,当中三间是唱戏用的,东西各一间是专供鼓乐和打杂人的。多少年来,
不管庙会情况怎么变化,三天三夜的大戏总是少不了的。过去人们没有电视、广播之类的娱乐活动,渭河南岸的老百姓平常都在家里忙着种庄稼,一天到晚东山日头背到西山,扳辘轳浇地,收拾菜卖菜,进城担粪担尿,忙得连放屁个工夫都没有。甚至到了数九寒天,也难得有个闲空儿。男人摸个镢头,担一副竹筐子,从冻得硬邦邦的雪地里半晌掏出十几个大白菜,烂叶子一摘,剥得净光净光的,挑上进城一卖,钻进馆子买一碗红肉煮馍,或吃上一碗臊子面,一吃嘴一抹,临回去再给婆娘娃捎一点儿好吃的。女人一般是不出门的,不是剥玉米棒棒子,就是摘棉花,或者收拾粮食,借牲口磨面,一天三顿饭总是少不了的。冬季天短夜长,加上拉风箱,烧柴火,做一顿饭真是不容易。人常说:“十月的日头锅边转,好媳妇才能做三顿饭。”&
有的妇女生来手脚不麻利,吃饭老在人后头,“清早的饭,晌午端;晌午的饭,爷压山; 后晌的饭,鸡叫唤。”
一听城隍庙里过会,人们便把屋里屋外的事情都不管了。男人挑一副筐子,一头坐娃,一头放几个白菜,或几捆葱,或菠菜,或萝卜,婆娘跟着坐船逛热闹。城隍庙的会,大的没边边。四面八方的乡下人都会跑来,河北岸的庄稼人,有的一年都进不了一两回城,这两三天都要起早摸黑地给这里赶。犹如当年“文革”中弄派性的人,自觉自愿的,心甘情愿的,又好像打麻将似的,没人强迫,没人去叫,都知道自己这几天该到那里去的。
城隍庙会跟渭河南北的其它会不同,一般都是前两天人多,最后一天成了巴巴会,充其量前半天还有几个人,后半天便几乎没人了。而城隍庙的会,三天三夜人都多的很。河北岸的人好不容易进一次城,几天几夜不回去。河南岸的人,半夜都有人在渭河滩喊叫,船家捣过来,捣过去,也没人怕麻烦。况且坐船钱仍然是跟白天一个价,二分钱就是二分钱。不像如今的有的单位上班的,还没到点便不见人了。也不像有的买卖人,趁火打劫,黑咧过河会多要钱的。
乡下人爱逛城隍庙会,就跟陕西人爱吃粘面一样,又跟三秦人爱好秦腔一般。男女老少,坐车骑马的,两脚步行的,坐车骑马的有他们的骄傲和自豪,担担步行的有自己的自由和自在。一个偌大的东明街人山人海的,戏楼下的人挤得连挪个地方都没有。甚至连渭河岸上都立满了人。城隍庙里头更是出出进进,前呼后拥的。加上买卖人的叫卖声,男女之间的戏笑声,孩子们的哭闹声交织在一起,一派人间烟火的繁华景象,令人神往,叫人如痴如醉。
戏班子的头儿是马庄人,名叫郑四,是个爱说爱笑爱谝闲传的人,乡下人提说起来,便会戏说:“陈皮的包子郑四的戏,不吃不看不着气。”其实,这是对陈皮的包子的颂扬,也是对郑四戏的一种赞美,戏班里有一个女旦角演员,名叫肖若兰,七岁唱戏就出了名,人叫“七岁红”。一听说“七岁红的戏来了,渭河南北的乡下人,天没黑便从地里跑回来了,家具一搁,一吃一喝,嘴一抹,怀里揣上两片锅盔,或者两个蒸馍,风风火火的就给城里跑。”婆娘问:“做啥去家,把你急的”
? “七岁红的戏来了!”“我当是吃屎去呷。”两口子相对一笑,便没事了。
戏台底下卖小吃的很多,应有尽有,叫卖声此起彼伏,风箱声巴哒,巴哒,烟雾缭绕,一片热闹非凡的场面。
城隍庙里头的人才多呢。烧香磕头的,乞求平安的,求子还愿的人,犹如当年粮食困难时期,食堂门口排队吃饭一样,又如“文革”时期半夜立在新华书店门前等着买《毛泽东选集》一样。
听人说,西乡一个人连住几年运气都不好,不是天灾,便是人祸。乡党背后说:“
这货这两年就怪了,喝凉水都钻牙缝,推碾子都走岔路,放屁都砸脚后跟呢!”后来,听人说到城隍里要给爷烧香火,才能除灾避难的。一天,他背着婆娘把庄子后头的一棵大槐树卖了,买了些香火,跑去给爷一烧,果然灵验了,几年家里都没个瓜子儿大的啥事情。他一下子心服口服了,逢人便说:“过去我一直不信神,现在我才信了!”东乡一个老婆子,一年四季病就不断,听人说要敬爷呢,硬是托人把结婚时候娘家陪的一副银镯子偷着卖了,叫人在城隍庙里捎回来一尊爷像恭恭敬敬地敬在屋子里的板柜上,不到一个月工夫,奇迹般的没个影影病了。她逢人便讲:“
神灵很! ”
不知从什么时候,城隍庙的香火就没断过线,信男信女络绎不绝。不管是真是假,灵或不灵,反正信的人总是信的,不信的人也不敢背地里偷着骂。只是1949年5月
18日咸阳解放以后,铺天盖地、暴风骤雨般破除迷信运动到了咸阳,爷像一个个扳倒,砸碎上了地,爷庙破坏得不成样子。直到1980年,咸阳城隍庙,才彻底葬送在一伙败家子手中了。其中一个八卦楼原拆,原装,搬到如今的咸阳市政府对面的渭滨公园西南角,邵小丽烈士纪念碑西侧去了。谁知道,拆的时候,提前一个一个,一件一件都做了记样,就害怕弄错了,不料,胡球折腾了一个多月,几十个人忙得手忙脚乱的,结果,八卦楼总算盖好了,但木料却剩了一河滩,县城里来了一个老汉笑着说:“能挨球!就这本事,还跑到咸阳城里卖排来了!”
如今,咸阳城隍庙虽然早巳成为令人痛心疾首的历史,而不复存在了,但犹如共产党人坚信共产主义,基督教徒对上帝的虔诚一样,每年到了农历八月初二这一天,朝庙会的人们仍然跟黄河、长江的流水一般,刀砍水不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过,令人担心的是,
1960年,曾经把几个信神、敬爷烧香的老婆、老汉拉到公安局里坐了几天,连打带吓的得了“稀屎痨”,其中一个人还没出来便一命归天了。我不知道这个历史悲剧,在今后某年某月某日会不会在咸阳重演?……
作者:董学武,咸阳市秦都区段村小堡子人。中国民盟盟员,咸阳市作协会员,咸阳市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老咸阳》是董学武先生,用时五年创作完成的著作,在撰稿过程中,作者曾蹬着自行车,背着照相机,数年如一日的深入到渭河南北的大街小巷采访、摄影、记录,积累了大量几乎失传的、丰富的第一手宝贵的人文资料,又翻阅了《咸阳县志》和《咸阳市志》等文史资料,以长达32万字的作品,向世人展现了老咸阳人独特的生活和传统风俗习惯,以及老咸阳人黄土地般厚实的传统美德。
(三)挽救城隍文化,护卫一方城池!
最近无意间整理旧日报纸,有幸读到了日的一份《今日咸阳》的四版内容:《500余市民呼吁重建咸阳城隍庙》文物旅游局相关领导答复市民:官方记载资料缺失,重建不现实。关于城隍庙的记忆,在我们这一代70后的记忆里,基本印象模糊。但是我认为: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城隍文化信仰却一直伴随着人们的出生、成长、衰亡,一起走过人生岁月中的风风雨雨。可以说,城隍文化信仰信仰经过一代代的流传积淀,已经在民众的心理上烙印上了深深的痕迹,成了我们民族传统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
城隍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隍文化首先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她所奉祀的城隍有热爱祖国,反对侵略的上海城隍陈化成,陈化成为保卫吴淞口,奋勇抗击英国侵略军。击伤敌舰多艘,后因孤军奋战,英勇牺牲。还有守卫疆土,英勇捐躯的福建城隍周苛。他是刘邦的于是御史大夫,因忠贞不屈,痛斥项羽,而被处以烹刑。有公正廉明、铁面无私的明代大臣杨椒山,因为他公正刚直,敢于与奸相严蒿斗争而被捕入狱,遭迫害致死。后人为纪念杨椒山而被封为北京城隍。
城隍神,就是负责守卫城池的神灵。最初的祭祀城隍是一种自然崇拜,后来随着社会发展,市镇居多,民众寄托于城隍神的精神要求也越来越多,城隍神逐渐人格化了,变成有血有肉充满世俗感情的神祇。到了后来,朝廷在礼制改革中秉承中国“有功于民者则祀之”的传统,规定了城隍神的等级,并将城隍祭祀纳入王朝祀典。此后,城隍庙的兴建遍布全国各地,城隍神受到特别的礼拜与崇敬,最终发展为深受社会各阶层喜爱的重要神祇。
城隍文化是一种善文化,她是一种法律和道德相结合的文化。法律与道德犹如车子的两轮,两者不可分离,道德法纲、人类的道德品质,历来的约束,即善法的形成过程。有一副城隍庙的对联,让人记忆犹新。让人省思警醒:“有的正直见吾不拜何妨,奉承奸邪任你乞求无益”……
咸阳城隍是谁?据有关方面考证:说是纪信。纪信诞辰说法不一,在郑州,西安都有供奉。纪信原是刘邦麾下大将,汉高祖刘邦三年(公元204年),项羽围刘邦于荥阳,纪信冒充汉王诈降,使刘邦得以逃走。楚王自知上当,于是火烧纪信。“城隍”二字。从字面上解释,城是城墙,隍是没有水的城壕。城隍神是民众心目中的城池之神,起着保护城池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早期城隍神的主要神职就是护卫城池。现在的物资家属院就是原来的咸阳城隍庙旧址。
咸阳城隍庙被拆后,城隍神2007年被迁至现在的安国寺暂时栖身。为了更多了解城隍所处的境况,我和朋友走访了安国寺。看到了这家佛庙里清净而被挂上了铜锁的城隍殿。同时看到了城隍殿对面墙壁上书写的咸阳城隍庙的变迁历史。其咸阳城隍庙明洪武四年迁至咸阳市区,座北向南,东起清渭楼,西起北大街,北至马神庙(辘辘把巷),南接咸阳古渡码头。占地一百多亩。从这些文字的介绍里可以看到当时咸阳城隍庙的昔日繁华!
作为老咸阳人,我渴望着一种古城城隍文化的复苏,让这种民心所向的善文化,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庙宇文化作为一种民俗文化,一种非物质遗产文化留存于世,她是有着更多的历史原因和文化承载的。咸阳作为一个文明古都,这种城隍文化不只是一间庙宇那么简单的问题。一座城隍,代表着一段历史,一段文化,期待着我们去挖掘她更深层的内涵。使它成为一种和谐社会发展过程的助推器,让我们不忘古人。继往开来,使英雄得到祭奠,让今人更加豪迈的行走在改革开放的社会进程中。有所崇仰,有所畏惧。不做违背道德和良知的事情。
“大道泛兮涤污浊,上善若水济坤乾。”至此,对于我们咸阳信仰文化面临的断层,我想着我们都必须好好的反思,去祭奠,去深思,为这种古老的城隍庙宇文化的流失进行挽救,尽一份力量,做出一点贡献吧!期盼古都文化的苏醒。保护也是一种道德啊!
作者:筱曼,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咸阳作家协会会员,咸阳文学院副秘书长。
(四)咸阳城隍:被时代冷落的神祇
就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咸阳一批有识之士和咸阳老土著共同呼吁,重修咸阳城隍庙!对此我没有及时跟帖,原因是我对城隍庙一无所知,唯一的反应是汗颜,为自己身为咸阳土著却不知城隍庙而汗颜。
那么,咸阳城隍庙的遗址在哪儿呢?咸阳城隍庙始建于何时?它的规模应该有多大呢?带着一系列问题我开始了系统的踏访。
咸阳城隍庙与明咸阳城同庚,毁于公元1961年。今天,仅有渭滨公园青年湖西北角的那座八角亭、咸阳博物馆里的那对华表和一块石碑尚能给我们提供点滴有关城隍庙的信息。至于咸阳城隍庙是怎样的规制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它位于东明街东北角,紧傍了咸阳城东门。据悉咸阳城隍神属于正四品,比西安的都城隍矮了三级,这位“城防司令”估计也是纪信。相传朱元璋称帝之前,曾经宿身城隍庙而幸免大难,称帝之后立刻提升城隍地位,建庙加封,一个时期,修建城隍庙几乎成为各州府县的政绩工程,咸阳城隍庙自然被纳入新咸阳城建设规划之中。一天,城隍神纪信越渭水而来,到达咸阳后,他没急于进城,而是由南向西绕城一周,他对这座新城池的方位与结构很是满意,勘察完毕便从东门款款而入。走进城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威严深阔、形制独特的庙宇,这就是新落成的咸阳城隍庙,是为他建造的衙宅。城隍神一到便引来满城的震动,官民信众叩首跪拜,庙门前有儒释道各界指派的“差役”列队恭迎这位冥界的神灵、阴间的行政长官。当城隍神被请上大殿,顷刻间庙院香烟缭绕,笙歌起伏,庙对面的戏楼上已是粉墨登场、弦板锵锵。自此,咸阳因有了城隍神的护佑而城泰民安,东明街因有城隍庙而日渐繁华,城隍庙数百年来始终是咸阳最热闹的核心地带。
数百年来每逢初一、十五,咸阳城隍庙便信众如潮,短短的东明街摩肩接踵,精神与物质二龙交织,只有此时此处才能体现出世俗信仰的多元性,民间信仰多教合一、多神崇拜的特点和“尚和”的文化精神特质,人神合一的城隍庙使得千古帝都更具浓厚的神秘文化色彩。只惜上个世纪60年代初,为了筹建咸阳物资局和收容站,咸阳城隍庙和庙对面的戏楼被彻底拆除了。由于李宏涛等一批文物工作者据理力争,庙里的那座构造独特、世所罕见的八角亭被迁至渭滨公园,一对华表和记载庙史的石碑被移交给了刚刚成立的咸阳博物馆,至此,东明街那热闹繁华的盛景半个多世纪不再。
面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旅游业不断升温这一契机,我们力所能及的只是呼吁和期待,呼吁执政者能正视民众对咸阳这座古城的一片真诚的感情,呼吁政府以深挖本地资源为新思路给予城隍庙以人文的关怀,期待着这块历史文化的七巧板被完整嵌入咸阳古城版图的那一天,期待着庙会文化再度拉开咸阳老城文化经济繁荣的序幕!那时,我们出示“历史文化名城”这张名片的底气就会更足。
(五)城隍信仰是一种民间文化
老咸陽,城隍庙在哪里?老人们会说;东街,东大街!因该地在东门里内,区位朝阳,取向阳或光明之意。后改东明街,又改为朝京街。是老辈人盼望尔等后人,上苍存佑、做人光明磊落等吉祥寓意。
昔日,八月二城隍庙古会。则有官府牵头,庙内负责人提供后需保障,城内各商号、行业,轮流负责承办费用花销,当地儒生撰城隍祷告文。从八月初一起会,东乡、西乡、渭河南、北塬、四面八方,乡党赶来逛会到十五才结束。过会时,民间社火、艺人把式、物资交易、戏台闹嚷、小吃等。把偌大个金东街,挤得水泄不通,真是人如潮涌,摩肩接踵。庙会盛况为咸阳古庙会之首。
咸阳城隍庙就坐落于街道北面,坐北朝南,东起清渭楼,西至北大街,北临马神庙巷(辘轳把巷),南接咸陽古渡码头。占据方圆约100多亩地。
咸阳城隍庙,始建于汉代。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明代著名文人,王九思在【重修咸阳县城隍庙记】中说:高皇帝平定四海,为天下神人主,肇称殷礼,秩百神之祀,乃许郡县城隍立庙以从事。盖祭法之言曰: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可见他认为咸阳城隍立庙始于西汉。唐代,李洞题咸陽楼诗,第九句;滩鼓城隍动,云冲太白昏。此句意为河滩边响起鼓声,使城隍震动,说明在唐代就有城隍庙。宋代列为国家祀典。元代封之为佑圣王。明洪武二年(1369)
年,六月,浙江金华监生孔文郁主政咸阳县,旧城毁于元末明初烽火,他久居宋元咸阳废城内东耳村村民家中,无法开展官府事务。报请朝廷,重选新址。古時,选定县城,除了要选定地理位罝,风水山向,还要测土的斤两,哪里土重就放在哪里。从测定到修成,都要经朝廷批准、监修。三月,他奉诏,把县城从(杜邮)迁到,今咸阳市区东南部。
明洪武四年 (1371)
二月,鸠工。三月,又首奉(朱元璋)诏令,立城隍庙于县之东。建筑精美,规模宏大,南设戏楼(宝钗楼),历经沧桑,屡废屡修,如;明正统时,加修葺焉,成化年七年知县祁州李君经撤腐作新,规模宏远,事在纪功之碑,正德十四年重修,万历十九年重修等。
万历四十四年,【城隍庙新建石亭记】载;本庙住持为(全真)华山派,第八、九、十、十一代道士负责管理。清时,由两个官员书写,悬殿前三面牌匾“先问心”
、 “你也来了” 、“威灵显佑” ,文字俱佳。笔法苍劲隽秀。1924年(民国十三年),祭奠人为清末号称“南康北刘”
的刘古愚先生。邑人魏廷镛陪同,康有为漫步城隍庙八卦楼。1934年十月,蒋介石、宋美龄在张学良,杨虎城和邵力子等人的陪同下到咸阳视察,他们从咸阳古渡下船,进南阳门,车辆暂停咸阳驻防兵旅部外(城隍庙),后坐车一行去周陵拜谒。
1943年,咸阳县令刘法钰撤除城隍庙牌楼,移建于文庙,为今咸阳博物馆大门牌楼。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庙内设民国军队59后方医院。因条件太差,碑石被推倒当手术床用,一些房子与门窗被拆作它用,冬天为了御寒而拆房抽木烧火取暖。此后只有破坏而无修复。解放前,庙设咸阳戒烟所。1957年,咸阳文管委员会,对城隍庙拆迁。上世纪,60年代,李家寨村,一位李姓老者信士,为保护城隍檀木行像,偷偷将两尊,做工精美、身穿软衣神像,搬至今中五台庙内敬奉。数月后,因当地民众取土,庙院被毁,故不能长久于此,又将神像搬至今五陵洞道观内。文革初期,当地信众将像藏于老窑洞内封存。后因革委会强逼,无法解脱。数百年,檀木神像被砸坏,民呼;“咸阳城隍爷,落难五陵洞”
!每年,农历八月二,当地民众,为此过祭告!据老住户讲;文革时期,八月二夜晚,常有信众偷偷来此敬奉。从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原建筑材料及文物,有的被博物馆建设所用,有的建设大礼堂、渭滨公园,有的散失民间。至1986年9月,咸阳市商业局建家属楼(市物资公司家属院),旧地被完全占用.
庙宇虽毁,然民间信仰犹存,千年传承祭祷从未中断!1979年,恢复宗教政策。有信徒于农历八月二日晚,在城隍庙(现物资局家属院)门前,烧香叩拜。市志、区志、咸阳大辞典等多有记载。
城隍庙,古時,是每座城市的象征符号。从崇拜的由来讲:城隍职责是护国安邦,保护本城百姓,既有在冥冥之中保佑百姓安全,健康之职,又有监察和纠正阳世官员功过之责。代天理物,剪恶除凶,普降甘泽,判定生死,赐人福寿。
早期只是单纯的自然崇拜,后逐渐人格化。三国時,开始为城隍立庙。唐朝时,城隍信仰相当普遍,许多文人雅士,例如;杜甫、韩愈、李商隐等人都撰有祭祀城隍的诗文。宋代,列为国家祀典,城隍才开始大面积,人格化确定,多为历史上的功臣名将或当地清官廉吏,身后被奉为城隍。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下旨赐封,城隍爵位,都、府、州、县四个等级。又令,各地城隍庙不得杂祀其他之神,与当地官署衙门完全相当,按级别配制冕旒修建城隍庙。清代,达到鼎盛。通令,各省、府、厅、县建造庙宇,列入国家祀典中祀。更规定只要新官上任,都必须亲自到该地的城隍庙举行奉告典礼,才能就位。
在中华大地,包括台湾,城隍庙及信仰很普通,苏州城隍春申君、杭州城隍文天祥、泉州城隍韩琦、北京城隍杨椒山......
都是令人敬仰,赫赫有名的良将贤臣英雄好汉、正人君子身后被奉为城隍,护佑一方百姓平安。说明城隍是人不是神,对城隍的崇拜也是对忠烈的纪念。
在科学尚未发达,近代民主思想尚未形成的历史时,城隍信仰曾经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庙中常见警告对联,“天堂有路,地狱有渊,是登堂,是下狱,只缘一念;恶鬼必灾,善人必福,或作鬼,或为人,定要三思。”许多城隍庙的门楣上,都挂着一只大算盘,上写“人算不如天算”
六个大字。另外,还有一块匾额上写有“你也来了”
四个大字。其实很有哲理性,人们看了都不觉发出不同感受的微笑。没有做亏心事的人,城隍爷欢迎“你也来了!”罪恶满贯,劣迹多端的人,来到此处,心境不佳,怕受到城隍爷的惩罚,而“你也来了”
就是对这种人包括地方贪官污吏警告!
城隍信仰并非想象中那么肤浅,好与坏如何辨别,全在个人文化和想法差异。如;清代至民国初期,新任官员必先到城隍案前焚香,发表告城隍文,表明要当清官。虽有迷信色彩,但对恶人确实起到一定震慑作用。又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城隍文化中充分的体现。如上海城隍曾祀陈化成,为保卫吴淞口,奋勇抗击英国侵略軍,击伤敌舰多艘,孤军奋战,英勇牺牲等等。城隍文化本职就是“忠君爱国”
的榜样,对中华民族心理形成及民族凝聚力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三内容;
1、明清咸阳城建置述略
咸阳一词始出于秦孝公十二年。其时秦由栎阳近來咸阳,正式定都,取名咸阳,系商鞅为孝公变法图强之首项措施。秦先公都邑屡次迁徒,至穆公虽为春秋五霸之一,但僻居西方。穆公大略,意欲饮马黄河,争霸中原,故而屡迁属东。惟孝公由栎阳迁来咸阳,是向西折回了点。这是由于当时政治军事斗争之需要。咸阳形势扼要,踞八百里秦川腹地,加之秦人向东方争霸,一个首冲问题便是夺取魏西河之地,而临潼栎阳一带地处当时秦国前沿,故而西向咸阳以定都。
秦咸阳自孝公定都,始皇完成统一以至秦亡,项羽屠城,火三月不熄,共历一百四十四年。汉初恢复名曰新城,至武帝以其地临近渭水,改名渭城。唐宋咸阳城在秦杜邮亭西即今之任家咀。
咸阳原隶京兆,为西北支邑前冲,控巴蜀而扼甘凉,为右辅关门之锁钥。故而有事西方者必先渡渭水取道于此。明代以前,今治城渭水渡口已经十分繁忙,渭水驿是长安西出首站。
一、城池修建沿革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咸阳县治由杜邮馆西(即今任家咀)迁来渭水驿(即今址)。
明英宗朱祁镇景泰三年(公元1759年) ,知县王谨重修一次。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 ,知县底蕴整修河岸桩板。
明世宗朱厚聪嘉靖九年(公元1531年) ,抚军刘天和复修。
明世宗朱厚聪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8年)
,抚军谢兰、道台刘志把城的东、西、北三面拓宽计四里有余,总计广逾八里,城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余。新城的形势仍以象天为指导思想,如志乘所载:“雄跨渭岸,屈曲不方,以象斗杓。渭水东流,直指无标,以象天汉,捍外而卫中,金汤甲它邑焉。”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知县樊熔重修。明崇桢中知县张名世重修。
清高宗弘历乾隆十四年(公元1750年),知县臧应桐重修。此次修城系由钦差会同督抚于乾隆七年先将全秦城垣进行查勘,决定咸阳在急修之列。乾隆十三年由邑丞席绍苹,县尉吴澐,学博徐有经,太学窦铸等人主持。此次工地情况如志所载:“杵声雷动,钟影云屯,馨鼓不呜,崇槦矗起,或坠鼓垒而鼎建,或拉积朽而翼张。”此次重修城高二丈四尺,基厚二丈,顶宽一丈余。设望橹七处,洞门九处。逻卒戌铺八处,炮位台二十处,文昌奎楼各二处,登城马道七处,水沟三十六处。共用一万工日,费银一万九千四十两。由乾隆十四年正月开始至十五年四月竣工。登城四瞩,河流灌漭,雉堞连霄,因依地利,上应天垣,不特为咸人士设险固圉,规万年乐利,亦将有名贤伟士代锺于五陵六冈之间。
清仁宗颙琰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20年)曾修一次。咸阳博物馆尚收藏有此次修城专用砖,文曰“嘉庆二十四年咸阳重修城砖”并有窑户姓名。
清宣宗旻宁道光十二年(公元1833年),知县陈尧书鉴于咸阳为一东达京畿,西通巴塞,羽檄辇输,昼夜交驰之交通孔道,由闰九月开工至十三年九月竣工。又在城之东南二隅分建奎楼,以补文星。此次修城凡捐资出力者姓氏及度支条目皆载在“重修咸阳城碑”。此碑为知县陈尧书撰文,龙门郭均书丹。询之父老,此碑润笔费为纹银二百两。
清德宗载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知县成安重修。
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以城池渐平,凿之深如初。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县长刘安国补筑南城,合计六丈馀。
明嘉靖咸阳城扩建后,城门增为九座:
一、东门。名曰朝阳,因日出东方,取向阳或光明之意。后改名东明,又改为朝京。
二、西门。名曰望贤,后改为西宁,取西方宁静之意,后又改为绥益。
三、南门。名曰渭阳,取《诗经&渭阳》秦康公送其舅父晋公子重耳至渭阳之典。后随门之方向名曰南阳。
四、北门。名曰五陵,取北临五陵原之意。后随门之方向名曰北平,取北方平安之意。
五、学道门。名曰文明,因门对文庙,取崇尚儒道以臻文明之意。
六、西北门。名曰乾清,乾指天,西北天高气清故名,或谓颂清帝之意。
此外还有小南门、小北门和新城门。
至清乾隆十四年,知县臧应桐时,把学道门改为昂霁。因秦岭高峻,渭水空阔,每逢雨雪初止天气放晴,便有昂霁之感。把西北门题曰永绥,取西方永远安静之意。后改为巩肃。题小北门曰天壬,乃取天干的第九位,言序属第九之意。题小南门曰清泰,取时运清平安泰之意。题新城门曰迎旭,取迎接旭日东升之意。
二、城内建置概述
明清咸阳城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的一座既典型,又特殊的城市。它的建置如知县署、县丞署、典史署、教谕训导署、城守营、东西南察院,体现着封建统治的功能;递运所、驿丞署、渭水驿、大传署等,体现着交通航运方面的功能;而文庙、明伦堂、尊经阁、渭阳书院及义学,体现着教化之功能;至于社稷坛、地祗坛、先农坛、关帝庙、僧会司、道会司、肖曹祠、凤凰台、安囯寺等,则体现着神道设教之功能。总计祠、庙、坛、坊、寺、台、宫、楼、堂、馆、阁、署约在四十余处,现择其要者分述如后,以便概见当年风貌:
一、文庙:在古城区中街,宫墙周围七十丈。有大成殿五架,两庑各七架,戟门五架。门外有名宦乡贤祠,忠孝节义祠,均东西向。泮池当戟门,迤南棂星门,左坊“德范天地”,右坊“道贯古今”,“金声”“
玉振”二门分列左右。最南为大成坊,明洪武四年建。
二、崇圣祠:在文庙东北,献殿,飨殿各三架,建于清雍正年间,先贤先儒各五人配飨。
三、明伦堂:在文庙后,清顺治十年修。
四、尊经阁:在明伦堂后,中藏典籍分类橱收,共三十八部。建于明弘治中,纵横皆宽六丈,系利用嘉靖扩城前旧城炮台旧址所建。清康熙中提督殷化行,中丞张连登先后捐修。
五、渭阳书院:原址在文庙崇圣祠后边,清乾隆十一年建。光绪四年又迁至西大街之二公馆,加以改建利用。
六、柽华馆:因院内有柽树两株,枝柯压檐,苍翠古秀,故以名馆。为周至路润生翰林讲学地,先生所为诗文,均以柽华馆命其集。馆内垒石为山,务竹栽菊。授课之暇,偕诸名流联句吟咏,刻石嵌壁。
七、钟楼:在城西街,楼三层,高约五六丈。创建于明万历时。入清之后到乾隆七年已三经修葺。道光时又加修葺,费时十有六月始成。
知县陈尧书碑记状其形势云:“余以望九嵕,眺八川、山屏水带,历历可数,风流余韵,与钟声倶长也! ”
八、凤凰台:在城中街寺巷口北,系用旧北门楼所建。因台形似凤凰,故名凤凰台。查全国各地凤凰台有数处,李白为金陵凤凰台还写了有名的诗篇《登金陵凤凰台》。封建社会以“洛出书、河出图、黄河清、真金见、凤凰集”等十二种现象为瑞兆,故而全国出现多处凤凰台。
九、安国寺:在县中街偏北,因寂照和尚碑有安国寺等字,遂袭其名。该碑为唐碑,系段成式撰文,诗人贾岛之弟无可和尚书丹,书体习柳公权,故称此碑为小柳,多见于金石著录。该孝为佛教寺院。有幅对联很有名,兹抄录于后:
佛教幽玄,犹如云挂山头,行到山头云更远;禅宗奥妙,恰似月浮水面,拨开水面月还深。
十、周文武成康祠:位于县城北街。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六年建,祀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俗称四王庙。
十一、忠显王庙:在县南街。为明初所建。《陕西通志》载:“王,敕封水神,邑人以城临渭岸故祀焉。旧日渭水北溢,则官绅祈祷。旧有铁鞭二,极重,传为张飞鞭,可镇渭水,其实不过是愿望罢了。
十二、城隍庙:在县东街。明洪武四年建,规模宏大,中有石亭,古朴典雅。
十三、文昌宫:本在文庙右,飨、献殿各五架,门楼即奎星阁,清代康熙、道光重修后,城巅设四楼,小南门东、东门南角倶祀文昌;学道门东角、新城门东南角倶祀奎星。文昌乃神话传说中主宰功名禄位之神,旧时文人多祀之。奎星本为二十八宿之一,白虎七宿第一宿,奎主文昌,故城邑多建阁楼以祀之。
十四、关帝庙及关帝祖庙:有关帝庙二处。一在北街,明崇祯时建;
一在中街偏北;明万历二十三年建。又清乾隆时封关羽三代为王爵,故而兴修关帝祖庙,即祀其曾祖为先照王,祖审裕昌王,父毅成忠王。有清一代系满族入主中原,所以对汉族尊崇的极倶忠义形象的关羽备加尊赏,且造关羽保其入关之说,以达到清除汉满心理距离。
十五、花商会馆:在县潘家巷,祀关帝、药王。清嘉庆二十三年修,规模宏大,建筑雕刻冠全邑。内石牌坊一座,精工细雕,艺术性极高。
十六、清渭楼:在城东南,传为唐代黄孝先所建,旧楼尚在。登眺望,南有终南翠嶂,北见毕原陵冢,古渡近在眼前,渭水流经脚下。明景泰间咸阳知县黄公有咏《清渭楼》诗。
十七、殷提督石牌坊:邑人靳李村殷化行,清康熙时官至提督,任两湖两广福建台湾总兵官。化行战功卓著,曾于城内老院口修石牌坊一座以资旌表,上为康熙御书“深沉节制”四字匾额。
三、咸阳古渡与明清治城
渭阳古渡在清康熙时朱集义作关中八景诗碑时题为咸阳古渡(明弘治六年知县赵琏题咸阳八景时曰渭阳古渡)。渡与城、驿、路关系至为密切。以路言之,自汉通西域、汉唐丝绸之路(李白在他的《忆秦娥》一词中已说是“咸阳古道”),
总是以咸阳为去西北的孔道,大向亦即今之西兰路。以驿言之,明清治城系明洪武四年迁至原渭水驿,而未明言筑城之事。直至景泰三年方才重修一次,相隔已是八十八年了。可以推知原渭水驿所在地已有相当规模的城池市面。可以说是一座交通性质的城邑。有人说是渭阳古城值得再作考证。渭水驿清初康熙时部议定为极冲,最多时设驿马一百廿匹,如数报销。足见其位置重要。唐代诗人岑参曾对渭水驿作过描写:“一驿过一驿,驿驿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当年人员往来景象可见一斑。明清咸阳由于南濒渭水紧接渡口,从河南北望城池如浮水上,水天空阔,确为咸阳城一大特色:历任咸阳都对于渡堤修建,城池安全颇多为意。明景泰三年曾筑土堤以翼之,嘉靖中易为石堤。此次渭堤工程浩大,新筑渭堤距城四丈有五,长一百八十二丈。晏弘刻所作诗于石嵌南城门楼上。在县东关修龙王庙一座,旧时每逄霜降日致祭。配合致祭勘量河口,鸠工聚材,以造舆梁,藉便冬春行人。清雍正九年又在县西关修建禹王庙,凡渡渭者多先往祈祷。明嘉靖中,咸阳渡以舟为浮桥,常年可通。其后冬春有桥。夏秋水涨季节仍用舟渡,通陇通蜀,过客众多。欵乃之声彻夜不息,为秦中第一大渡,群众称之“水早码头”。
渭河航路东至黄河,西至周至,上下商船往来如梭。商多客籍,由山西运来铁器锅铧及煤炭,转售于周、户及凤翔各处,锅铧运至甘肃等地。又因咸阳以东数十县昔无当铺,故衣商当铺以咸阳为最。钱商油行亦相当发达。以油行论,昔曰买油于泔河各处,转售晋商,岁达数千万斤。明清咸阳棉花产额甚巨,东南商人多来斯买花卖布,市场活跃,花商会馆之兴建足资证明。可见当年咸阳古渡对城布的经济繁荣起到了很大作用。
建国以来,基本上保存了这座城市的风貌。主要街巷面目依稀。文庙除用作博物馆经常给予维修外,凤凰台、安国寺、圣母行宫、中街关帝庙、药王庙、三皇庙、清渭楼、龙王庙等尚在。店铺字号如明代建筑景丰魁、新兴油店、全胜油店及清代建筑德义隆杂货店、此有德杂货店、万顺铁店、义胜德油店、万源福京布店、复胜油店、万顺当铺等保存尚好。有些砖雕石柱艺术历历在目,为古城飞光流彩增添遗韵。遗憾的是城楼今无一座,城墙今无一段,比较重要的明建钟楼,城隍庙、忠显王庙均被拆除。笔者在咸阳获此历史文化名城之际,曾对明清治城进行调查访问,感触颇多,恳希今后对明清咸阳城的保护能采取切实措施,保存古城风貌。
作者:李宏涛,何昆华。
2、明清民国咸陽县城古庙宇
昔日,咸阳城内庙宇甚多。主要有东门城隍庙(今市物资公司家属院),为明洪武四年建。西门东岳庙(今新修钟楼广场路北),明正德年所建,有戏楼等。南街南城楼忠显王庙(今电影公司家属院),俗称张飞庙、张爷庙,明初所建。北街关帝庙(今果子市小学东侧旧址),明崇祯年间建,有春秋楼等建筑。中街文庙(今市博物馆),明洪武四年建。玄帝庙(今凤凰台),始建于明洪武四年,为高台建筑。此外,咸阳城内又有甜水井巷、吕祖楼,为清道光五年所建。据地方文献记载咸阳城内共计有大小庙宇36处。
孔子庙:俗称孔庙、文庙。在县中街,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由县丞孔文郁主持修建。据《咸阳县志》记载:文庙宫墙七十丈,大成殿五架,两庑各七架,戟门五架。门外有名宦乡贤祠,忠孝节义祠,均东西向。泮池当戟门,迤南棂星门,左坊“德范天地”,右坊“道贯古今”,“金声”“
玉振”二门分列左右,再南大成坊。经过五次整修,明天顺三年(1459)知县贾仁、万历四十三年(1615)教谕尹觉民、清康熙二十年(1681)知县范允更、嘉庆二十年(1815),嗣是吴明捷重修、马毓华修于同治五年(1866)、光绪十四年(1888),严书麟等,多次重修。坐北朝南,东厢为名宦祠,西厢为乡贤祠;东有文昌阁、崇圣祠;北有明伦堂、尊经阁;西有教谕署、训导署。现为秦咸阳历史文物陈列厅;中殿,即大成殿,是明初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歇山顶,有柱头科、角科、平身科斗拱。现为精品文物展厅;后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顶,前、后檐均施三踩斗拱。其建筑时间不明。现为宗教文物陈列厅;大成殿西北所谓小殿、小牌楼和东西厢房系1978年用城隍庙大殿材料修建。现为临时陈列厅和第五六展室;今大成殿西碑亭系1985年修建。戟门在1943年被咸阳县长刘法钰拆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县城隍庙牌坊移建于此。现为咸阳博物馆大门牌楼。1962年经上级批准,在原文庙旧址上建立咸阳博物馆。
城隍庙:县东街(东明街),明洪武四年建,后重修,悉有碑记。东起清渭楼,西至北大街,北临马神庙巷(辘轳把巷),南接咸陽古渡码头。坐北朝南,中间五座(五进)殿宇。一殿为城隍固定神像,内有大铜像一。二殿为城隍行像殿堂,两尊檀木像。三殿为寝宫,后两殿不知何用?两侧分别有献殿和厢房。分别建有钟楼、鼓楼、木牌坊、石牌楼、铁旗杆、石马、石亭、石狮子、八卦楼、戏楼(宝钗楼)等。建筑精美,规模宏大,明正统时,加修葺焉、成化年七年、正德十五年、万历十九年多次重修。民国初年,冯玉祥第一次入陕驻防咸阳,旅部驻在东街城隍庙内。1943年咸阳县少刘法钰撤除,城隍庙第一道木牌楼。后迁建,现为咸阳博物馆大门牌楼。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庙内设民国军队(59后方医院)因条件太差,碑石被推倒当手术床用,一些房子与门窗被拆作它用,冬天为了御寒而拆房抽木烧火取暖,此后只有破坏而无修复。解放前,为咸陽县戒烟所,1957年拆迁城隍庙,从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原建筑材料及文物,有的被博物馆和咸阳大礼堂建设所用,有的散落在博物馆、渭滨公园,有的散失民间。今已毁矣。注:(今东明街市商业局物资家属院)。
县内关帝庙:有二。
1、关帝庙,北街,明崇祯()中总兵贺人龙建。清康熙十四年(1675)重修,翰林院刘元勋撰记。后历年重修,俱竖碑。有春秋楼,庙外木牌坊极为精巧。民国四年(1915)令关、岳合祀,岁春秋后第一戊日祭,从祀二十四人。张飞、赵云、王浚、谢玄、韩擒虎、贺若弼、李靖、尉迟敬德、苏定芳、李光弼、郭子仪、韩世忠、王彦章、狄青、徐达、刘锜、旭列兀、郭侃、曹彬、常遇春、戚继光、蓝玉、冯胜、周遇吉。民国1945年,经教育厅批准,将女子学校东边的“关帝庙”
并入校内用地,泥像被搬掉,殿堂作了校舍。今已毁矣。注:(今果子市小学东侧为庙址)。
2、关帝祖庙,中街偏北,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张致远建。贠元振修于康熙丙戍(1706年),张屿等修于乾隆庚寅,碑记俱存,因春秋分祀故并书之。有戏楼、遇仙桥等。清乾隆时封关羽三代为王爵,故而兴修关帝祖庙,即祀其曾祖为先照王,祖审裕昌王,父毅成忠王。历代加封二字或四字,称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成绥靖、诩赞关圣大帝。神牌高二尺四寸、广六寸、厚七分,座高五寸、广七寸、厚四分,朱地金书。仲月吉日及五月十三日祭。今已毁矣。注:(今安国寺西侧为庙址),原旧址下有遇仙桥,庙碑藏于凤凰台文管会。
文昌宫:在孔子庙右,飨献殿各三架,门楼即奎星阁。清康熙间重修,道光六年(1826)知县吴鸣捷复修。城巅有四楼,小南门东,东南角俱祀文昌;学道门东角,新城门东南角俱祀奎星。文昌乃神话传说中主宰功名禄位之神,旧时文人多祀之。奎星本为二十八宿之一,白虎七宿第一宿,奎主文昌,故城邑多建阁楼以祀之。嘉庆六年文昌列入祀典,咸丰七年升中祀,春秋诹吉祭,并祀文昌先代。今已毁矣。注:(今渭城粮食收购站)。
文武成康祠:在县北街,俗称“四王庙”
,明洪武八年建。宋金时期,庙址在县治西南十五里,王道村文王庙,北一里为武王庙,北三里为康王庙,西十里为成王庙,旧无。明代,进士江西道监察御史,王献,每念文武成康城中无祠,乃毁金花圣母庙。塑四圣像,焕然鼎新。座北向南,前院为四间各四椽庙宇,高大雄伟,古朴宽敞,以南北路为中轴,东西布局,每侧两座,各庙塑有泥像,定期祭祀。清康熙四年,在此创建周四王义学。清乾隆十二年,咸阳县令臧应桐重建义学,将前院辟为教室。1925年,县长王登瀛在周四王庙创建女子学校。1936年,王藩城在筹建周陵中学时,拆掉了周四王庙前牌楼和西街牌楼等建筑。1941年改周四王庙为城关二校,1945年将学校东边的“关帝庙”
址并入学校。解放后,改名为市第二完全小学、咸阳市第二中心小学、果子市小学。此庙毁于1977年,所有砖瓦木料等古建材料由博物馆接收,庙院内原有石碑、龟趺、石构件等,在学校基建时埋入地下。2009年附近居民盖房挖地基时,挖出石刻文物10件,渭城区文物旅游局,已移安国寺保存。今已毁矣。注:(今果子市小学)。
火神庙:在县小北门外,清同治中建,春秋仲月祭。今已毁矣。注:(今火车站南粮食局集点库所在地)。
忠显王庙:在县南街。明初建庙,当南城根穴城为门,以通献享。及县令底蕴莅政,属有警遂窒其门,今殿门北向者由此。万历四十六年(1618),张邦贵重修,张邦昌书碑,清道光七年(1827)嗣修。《陕西通志》载:【王】敕封水神,邑人以城临渭岸故祀焉。有戏楼,建于明初,砖木结构,斗拱挑角,四周流水1962年拆除。县食粮局将大殿和廊房改作堆栈。忠显王本为唐朝人,张巡!不知是何原因,成了“张飞”?旧有铁鞭二,极重,传为张飞鞭,可镇渭水。又称;张飞庙、张爷庙等。咸阳民间有“水摧咸阳,有老张一面承当”之谚,称若渭水上涨,危及县城,只须把张飞鞭掷入水中,即可转危为安。今已毁矣。注:(今咸阳市电影发行公司家属院)旧址处,有明万历四十六年【重修张王庙记】碑。
玄帝庙:【凤凰台】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
,原为明洪武咸阳城北城墙上的玄帝庙。明正德九年(1514),对古刹建筑曾进行过较大的修葺。嘉靖二十六年(1547)扩建咸阳县城时,将此段城墙保存,并重修了玄帝庙,因其外形近似凤凰,寄意秦穆公之女弄玉与萧史之爱情乘凤凰羽化的故事,举人张应登取名"凤凰台"。台前原有石牌坊一座,磴道三十二级,铁旗杆一对,牌坊和磴道于1934年被咸阳县长邵履均拆除。两翼各有三十二级石级,供游人上下。台上正中有两座殿,献殿无神像,座殿供奉玄帝铜像,民称;“无量佛”
。东边一座殿供三太白塑像。西边观音殿供三大菩萨,中殿系1929年遭火警后重修。西殿已毁,台上现仅存正中献殿、座殿和东殿。台下吕祖庙、药王庙今已重修。台南横有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重修凤凰台碑记》。
安国寺:凤凰台东北侧。始建于唐开成六年(841),原在咸阳县西魏店村,建筑物早已亡矣。明朝,武功县大儒家康海之子康牧路过时发现,寂照和尚安国寺碑记,当地人以碌碡支立道旁。后被在家服丧守制的江西道监察御史,咸阳人,王献,移至凤凰台北。嘉靖二十六年(1547),重修安国寺。寺是单独一座院落,门南开,东邻圣母宫,西靠关帝庙,有围墙,呈南北狭长四合院,前面门额上有“安国寺”三字,是一位伙夫用锅刷随意写的,书法秀劲飘逸,颇为时人和书法爱好者所赞赏,故有“咸阳的字,安国寺”之说。寺内原有五座殿,大门内两侧为对称偏殿,中间沿中柱轴线分布三座殿,庭院幽深雅静,肃穆森然,殿内塑泥像,墙壁有彩绘。殿前有楹联一幅,书法颇佳:“佛教幽玄犹如云挂山头行到山头云更远,禅宗奥妙恰似月浮水面拨开水面月还深”
。安国寺碑记现藏咸阳博物馆。
龙王庙:清代,旧址县东关清渭楼东,岁霜降日祭。故事;是日祭毕,勘量河口,鸠工聚材,以造舆粱。注:(今已迁址渭河南岸二号桥西侧)。
东岳庙:在县西街,明正德间建。贠鼐撰记,有戏楼等,后屡重修均有碑。昔岁三月二十八日报赛,演戏五台,鱼龙百戏数十事,胜会极一时,此虽社会习惯,亦可见人物雍熙。今已毁矣。注:(今新修钟楼广场路北)。
花商会馆:在县潘家巷,祀关帝、药王。清嘉庆二十三年修。规模宏大,建筑雕刻冠全邑,内石碑坊一座绝佳。今已毁矣。注:(今法院街,市针织批发站,文革中毁弃,一些石狮移市博物馆)。
财神庙:创建无考,清道光乙未,钱行增修。今已毁矣。注:(今易俗巷中段路北)。旧时,钱商会馆所在地。
太白庙:在县西街,内一圆亭制极巧,下有清泉。今已毁矣。注:(西街肋子缝巷对过小学内)。
禹王庙:县西关,清雍正九年建。今已毁矣。注:(今西关小学)。
兴武庙:在县西城门外,今古渡乡河头堡村。清同治年间,回民起义,屡攻县城。兴平生员薛闰、武生李玉顺,与武功武举王维墉、胡宗海等聚众数千人,与起义军战于西关之燕儿口,全军覆没。时人立庙,后毁于兵火。县志有载。
吕祖庙:吕祖楼,在县甜水井巷。清道光五年,因无量庙改建,近岁迭次增修。今已毁矣。注:(今渭城高职与甜水井巷原旧处)。
七星庙:位于西北门内东侧,亦称日月庙。系指北斗七星。道云:南注生、北注死,东注算、西注记。人们立庙以求天时地利之顺营。今已毁矣。
真武阁:寺巷口对过街道南侧,深至城根北向。有大殿前后各三架相连,殿东西院各有三间两座,共计十二间,门楼西侧耳室各一间,最北有通道戏楼一座,楼两侧各有五间二层楼一座。真武阁所祀真武大帝,又称玄武等。今已毁矣。
华陀庙:嘉惠堡东南角,庙殿三间。今已毁矣。
玉皇庙:在小北门内东道巷北头,两进各三架大殿。今已毁矣。
三官庙:在西道巷口偏东,两楹各三架。今已毁矣。
马王庙:在辘轳把巷东,马王庙巷。今已毁矣。
菩萨庙:在县门巷南口,有大殿等。今已毁矣。
娘娘婆庙:正北门外,北关西侧。座西向东有钟鼓楼各一座,厢房东西各三间,正殿五间。今已毁矣。注:(原深井泵厂所占)。
孤鬼庙:位于老城东北角。今已毁矣。
三皇庙:庙址不详。传为天皇、地皇、人皇。今已毁矣。
白衣堂:在仪凤西街中段路南。其教奉南海大士,即南海观世音菩萨为教祖。据地方文献记载,因入教须穿白衣,供奉白衣大士而称白衣堂。为清代秘密组织,属白莲教支派,亦称“白衣道”、“
在礼教” 。秘密宗旨反清复明。清光绪时取缔。今已毁矣。
肖何祠:位于南街偏西。“汉初三杰”之一。今已毁矣。
北极宫:北极,北极星之简称,又名中宫。位于北极宫巷。各地多有此庙。注:(今仪凤北街。旧处,有一小间庙
圣母宫:又称圣母行宫,明代创建。现存戏楼(今安国寺大门)。坐南向北,面临大殿,台口明柱两根,雕琢彩画门楣。台后高垛、台下正中为圣母宫大门。此戏楼为市内唯一保存完好的古戏楼。庙堂今已毁矣。有碑记藏于凤凰台。
五神庙:在忠显王庙西南,亦五道神。五神者,说法不一。今已毁矣。
除以上外,城内古建庙宇尚有地母庙、吊死鬼庙、南海洞、城东三清观、老君庙等。又有谷家巷“福音堂”
【基督教】创建清光绪年间。按:【礼】云:有功于民则祀之,能御大灾捍大患则祀之。故虽不在祀典而为民诚所寄,悉列民祀焉。
何谓;宫、观、庙、寺、院!
寺:在汉代是朝廷所属的官署,当时汉代设有“鸿胪寺”
,用以招待四方宾客之用,永平年代中,佛法传入中国,当时招待【摩腾】与【竺法兰】二位印度法师,也是在这个寺;后因西域境内法师来的渐多,乃建“白马寺”。凡外来僧侣皆招待于“白马寺”
,此为寺之立名的来历。梵语中,“寺”叫僧伽蓝摩,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越来越少,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院:寺乃僧园之总称,院乃寺内之别舍,此为寺与院之略别。今有出家众单独用院之名称,多规模略小。
庵:多为佛教出家女众修行的地方。
堂:是为简单的只有一个厅或只有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户口迁移医保卡要换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