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西欧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现状的发展现状,分析西欧各国国内旅游市场现状形成的原因并指出其未来发展趋势

经济根源: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扩大对外市场.——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经济根源: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扩大对外市场. 【】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下面为同学们推荐部分热门搜索同步练习册答案,要查找更多练习册答案请点击访问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有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在人类史上经历了三次大的浪潮。经济全球化的第一次浪潮起步于15世纪。这次经济全球化的源头来自欧洲,先是葡萄牙、西班牙、法国,后是英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霸主以后,对经济全球化起到了巨大的扩张作用。(1)材料一中所说的“经济全球化的第一次浪潮起步于15世纪”,这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哪些历史因素促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霸主?(4分)材料二:“本协议缔约方,认识到在处理其贸易和经济领域的关系时,应当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贸易,同时考虑根据持续发展的目标而有效地使用世界资源,寻求既保护和维持环境又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各自需要和利益的方式加强这样的措施;进而认识到需要积极努力以确保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中的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享有一个与其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份额;热切希望达成互惠和互利的安排,大量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关系中歧视性待遇……。”&(2)依据材料二,指出制定这个协议的是哪个国际组织?它的成立与经济全球化之间有何关系?(4分)材料三:毫无疑问,中国入世谈判是多边贸易体制史上最艰难的一次较量,在世界谈判史上也极为罕见。自日中国正式向WTO前身――关贸总协定(GATT)递交复关申请起,直到日,中国才正式成为WTO的成员。……中国的“入世”是改革开放 20多年来的第一等大喜事。我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加速我国社会转型,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入世”也有令人担忧之处,在同新自由主义的较量中,社会主义还处于弱势地位,中国有丧失独立的工业体系之虞;“三农问题”可能火上浇油,可能带来失业人口增加;为腐败增添土壤。――摘编自《中国人的WTO心灵史》、《入世的喜与忧》(3)依据材料三指出入世历程如此艰难,中国为什么还要加入?就材料三作者对入世的担忧,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4分)
(3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世孺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欲求,商人使其厚出于途者,盖皆本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5 世纪末,西欧一些国家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运用国家力量推行重商主义。……该理论认为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金银。除了开采金银矿以外,对外贸易是货币财富的真正的来源……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参加国同时出超,而且任一时点上的金银总量是固定的,所以一国的获利总是基于其他国家的损失,即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奕”。——托马斯·曼《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选读材料二& 英国打着亚当·斯密自由贸易大旗,杀气腾腾涌入德意志经济领域……德意志经济学者李斯特对此有一个精彩的比方:“当一个人已登上了高峰以后,就会把他登高时所使用的那个梯子一脚踢开,免得别人跟着他爬上来……为此,1841年,李斯特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幼稚工业保护论。&&&&&&&&&&&&&&&&&&&&&&——央视《大国崛起·德国 第二部分》材料三& 凯恩斯把重商主义者看做是自己思想的先驱者。“重商主义者是把货币不足视为失业的原因的这一观点的创始者”。凯恩斯指出,增加货币数量是对失业斗争的最重要的工具 。“重商主义者很明白他们的政策具有国家主义色彩,而且会引起战争”。凯恩斯则认为,保护主义有助于一个国家解决失业问题,而且赞成经济民族主义。——郑鸣谦《新国家主义经济学研究三篇》材料四& 在全球化时代,市场经济制度逐步演化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制度,而竞争是市场经济最主要的特征之一……跨国公司通过内部分工和核算体系,在内部贸易中获得了较为稳定的收益,但却把各国账面上贸易差额的此消彼长以及由此引发的贸易摩擦甩给了各国政府。……为缓解由此形成的贸易逆差和各种国内矛盾,发达国家利用其政治经济强权,加强了对这些发展中出口国的贸易制裁,以保护国内市场以促进国内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中大国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相近,彼此之间的竞争也十分激烈。——明洁《贸易保护主义的再度抬头与应对》(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两个经济理论产生的共同背景,并分析西欧重商主义政策在政治方面产生的影响。(10分)(2)材料中“登高时所使用的那个梯子”是指什么,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李斯特提出“幼稚工业保护论”的原因。(8分)(3)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罗斯福在实施新政时期是如何实践凯恩斯上述经济思想的?(8分)(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归纳当今世界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原因。综合以上,谈谈你对贸易保护政策的评价。(11分)&
一战后为调整国际关系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和美国华盛顿召开了两次重要会议,据此回答1~15题:
1.巴黎和会上,极力要求削弱德国的是
A.美国B.英国
C.法国D.日本
2.一战后,英法两国在下列哪一问题上态度不一致
A.干涉苏俄B.成立国联
C.制裁德国D.托管德国海外殖民地
3.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A.消除了协约国之间的矛盾
B.缓和了不同社会制度的矛盾
C.为民族解放运动创造了有利时机
D.暂时协调列强在东西方的矛盾
4.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共同之处是
①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会议;②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③会议暂时协调矛盾,又埋下了隐患;④两会均损害了中国主权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D.②③④
5.巴黎和会上,英美主张把原德国在山东权利转让给日本。华盛顿会议又表示支持中国让日本归还山东的要求,英美态度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英日同盟宣告结束
B.中、英美日都是国联成员国
C.慑于中国五四运动的威力
D.日本的势力扩张威胁到美英利益
6.1922年《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签订后,得利最多的是
A.英国B.美国
C.日本D.法国
7.美国没参加一战后的对德国殖民地的分赃,其原因是
A.美国反对殖民主义
B.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C.美国坚持“中立”政策
D.美国不是国联成员国
8.下列有关国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国际联盟的盟约是巴黎和会的组成部分
B.帝国主义企图通过国联在世界造成和平的幻想
C.国际联盟是保护帝国主义利益的工具
D.美国在倡导成立国联和国联成立后,都对国联发挥重要作用
9.关于“国联”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1920年成立
B.1946年解散
C.维护了国际社会的永久和平
D.美国拒绝参加
10威尔逊认为:“我们应当以资本供给世界,而谁以资本供给世界,谁就应当管理世界”。下列史实体现这一愿望的是
A.放弃中立,参加一战
B.提出十四点原则
C.召集华盛顿会议
D.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
11.一战后,美日两国的相似之处有
①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债权国;②在东亚,太平洋地区扩展势力;③参与瓜分德国海外殖民;④利用实力向欧洲进行渗透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
12.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以下各项不属于该结论的是
A.美国取得了与英国同等制海权
B.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C.遏制了日本在远东和太平洋的扩张势头
D.确立了美国在亚洲的霸权地位
13.20世纪20年代英法制定的“大陆政策”的主要差异在于
A.是奉行还是反对均势政策
B.是削弱德国还是扶植德国
C.是相互牵制还是相互结盟
D.是建立安全体系还是祸水东引
14.下列关于20世纪20年代世界形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由对抗走向缓和
B.凡尔赛体系掩盖下的矛盾日益激化
C.美国推行“金元外交”干涉欧洲事务
D.世界格局仍以欧洲为中心
1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破产的根本原因是
A.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
B.体系建立时埋下了隐患
C.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经济危机引起战争危机,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世界文明演进的主要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12年3月,时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特委派了一个由15人组成的代表团赴黄帝陵祭奠,并带去了一篇气壮山河的祭文《黄帝赞》:“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有我先!”
(1)以两宋时期的科技成就,说明祭文中“世界文明,惟有我先”的观点。这些成就对于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科学技术“重新兴起”的主要原因。举例说明其对欧洲思想领域产生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 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全国首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之一,园区位于百色右江河谷,百色园区坚持以产业为主线,以科学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农户为基础,以企业为依托,综合应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现代农业生产手段和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产业化水平,带动农民增收,探索一条适合百色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
材料四&&& 昆明的出海快速大通道——云桂铁路将于2009年开工,工期为6年。这是一条连接华南地区的高速铁路,线路走向为:昆明——丘北——南宁。定位为以各为主、客货兼顾的Ⅰ级复线电气化铁路,速度目标值200公里/小时,预留250公里/小时。 (3)根据材料三,分析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有利条件。 (4)根据材料四,说出云桂铁路建设的经济意义。 材料五&&& 美国经济学家在二十世纪末提出“胜者全得”理论,即一个企业在高技术领域领先一步,哪怕是一小步,就有可能占领绝大多数市场份额,其他竞争者将很难生存。 (5)“胜者全得”理论对我国企业发展有何经济学启示?
材料六&&& 据统计,我国人才总体规模已近8000万,但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十分缺乏,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 (6)请从文化生活角度,为解决我国创新型人才缺乏问题出谋划策。
&(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吴王阖闾在位期间(公元前514年—公元前496年在位),采纳谋臣伍子胥提出的“安君治民,共霸成王,从近而制远者,必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 的建议,江南的城市开始发展起来了。&&&&&&& &&&&&&&&&&&&&&&&&&&&&&&&&&&&&&&&&&——摘编自陈国灿《中国古代江南城市化研究》 & &&在16到19世纪的四百多年里,江南地区人口的增长、棉花的种植促进了棉纺织业和其他手工业的发展,围绕着手工业,又需要大批商人来贩运粮食、棉布和其他物品,并开办典当行,为手工业者提供资金。这些手工业者和商人聚集在一起,就成了一个个中小市镇,刺激了这一地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也深刻地影响了这一时期的文化。到19世纪末期,江南已有一千余个市镇,其中颇多拥有数千户至万余户人口的巨镇。直到今天,以小城镇密度与平均非农业人口来观察,苏、浙、沪三省市是全国小城镇最发达的地区。& &&&&&&&&&&&&&&&&&——摘编自刘玉才《传承与新变: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物质文明》 材料二&& 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后,对西欧社会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历史作用。中世纪城市孕育了新的经济关系,无论是西北欧佛兰德尔的毛纺业城市,还是当时较为落后的英国城市,14和15世纪手工业中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城市工商业者逐渐集结成市民阶级,他们作为享有自由权利的经济活动者,最终成长为能与封建势力抗衡的强大政治力量。中世纪城市市民政治的发展,促进了新的社会观念和政治法律精神的形成,成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和政体形式的制度源流。在城市工商业基础上形成的商品货币关系向农村渗透,劳役地租折算为货币地租,农奴用金钱赎取人身自由,导致农奴制和庄园制的崩溃。&&&&&&&&&&&&&&&&&& ——摘编自刘景华《走向重商时代——社会转折中的西欧商人与城市》 材料三&& 工业主义给美国带来了许多变化,最终把以这个乡村为主的土地转变成了大城市云集的地方。1850年,美国仅有6座人口超过1万人的“大”城市,不到总人口的5%。这一现实在以后的50年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到1900年,人口过1万人的城市达38个,大约5个人当中就有1个人生活在城市。美国城市引人注目的发展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驱动——移民,欧洲的投资,北美消费基础的全面增长,最重要的是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大规模生产的发展。 ——摘编自J·科特金《全球城市史》 ⑴根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的江南城市和明清时期的江南城市(镇)形成的不同原因。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城镇的发展对后世产生的影响。(6分) ⑵根据材料二,分析欧洲中世纪的城市对于近代资本主义兴起的影响。(6分) ⑶ 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后期美国城市发展状况并指出其原因。上述材料反映了城市在历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与作用?(8分)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14386',
container: s,
size: '234,60',
display: 'inlay-fix'
&&|&&0次下载&&|&&总4页&&|
您的计算机尚未安装Flash,点击安装&
阅读已结束,如需下载到电脑,请使用积分()
下载:2积分
0人评价4页
5人评价86页
4人评价284页
0人评价24页
0人评价2页
所需积分:(友情提示:大部分文档均可免费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文不对题,内容与标题介绍不符
广告内容或内容过于简单
文档乱码或无法正常显示
文档内容侵权
已存在相同文档
不属于经济管理类文档
源文档损坏或加密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说明。
我要评价:
价格:2积分VIP价:【精品旅游】中国主要旅游客源国与目的地概况 - 综合课件-
当前位置:
【精品旅游】中国主要旅游客源国与目的地概况
馆藏:21402
下载此文档
同系列文档
Baidu Button END -->
官方公众微信1.一战后西欧的国际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2.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中西欧的地位如何?分析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3.20世纪70
1.一战后西欧的国际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2.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中西欧的地位如何?分析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3.20世纪70年代西欧在国际关系格局中的地位又有什么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何影响.
在二战至今不到六十年的时间里,世界经济格局却发生了三次重大演变,每一次演变都给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第一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战后初期至70年代)  原因:  二战使西欧各国遭到严重削弱,美国远离战场,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在战争中通过贷款、出卖武器、后勤物资等,获取了大量财富.战后,美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学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美国资产阶级还向世界各地输出资本,扩大海外市场,赚取高额利润.  表现:  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到50年代中期,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商品是美国生产的.黄金储备也最丰富.在战后传统的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持的情况下,美国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此外,美国还倡导和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影响:  美国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势力,不断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欧各国、日本等进行渗透,企图控制这些国家.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使西欧、日本等国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还凭借其经济势力,大肆推行强权主义政策,使整个世界动荡不安,难以稳定.  二.第二次: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演变(70年代前期至80年代后期)  原因:  经过短暂的恢复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加强国际经济联系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各国政府还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利用国家的力量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凭借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大力发展本国经济.1973年,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危机结束以后,又进入“滞涨”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共同体国家和日本在许多领域赶上和超过美国.  表现:  日本和欧洲共同体同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展开激烈的竞争.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西欧国家和日本的崛起,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美国由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变为最大的债务国. 影响:  西欧国家和日本的崛起,严重动摇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使美国即使在美苏争霸中也一度处于守势.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出现,冲击了美苏两极的世界格局,使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同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其利益冲突,甚至对抗不断发生.  三、世界经济呈现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90年代至今)  原因:  1、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得到极大发展.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冷战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国际金融和跨国公司的发展,又加快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情况下,为维护自身利益,增强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力,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出现.  表现:  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加深,联系日益紧密,跨国公司控制着世界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成为世界经济领域的重要特征.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使许多国家遭受巨大损失,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转,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出现,都是世界经济新变化的有力证据.  影响:  经济全球化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了新一轮扩展.它一方面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但另一方面也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其经营风险也越来越大.同时,还给一些国家的社会稳定、地区和平带来了威胁.  区域经济集团化则促进了参加国经济发展,将进一步推动贸易自由化,也有利于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的形成.但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也使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同时也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  经济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加快了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我有更好的回答:
剩余:2000字
与《1.一战后西欧的国际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2.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中西欧的地位如何?分析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3.20世纪70》相关的作业问题
1.二战结束后,欧亚大陆成为一片火海.西欧、东亚、东南亚是受伤最严重的地区.而同样参加二战的美国,却因战火远离本土,而大发战争财.最早接受美国援助的就是日本,在20实际50年代~70年代日本的经济迅速发展,这与美国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也就是因为这个,日本逐渐成为美国的盟友和支持者.再者是西欧,由于二战后的前苏联势力扩张,
当今受众的地位已经和以往不同,现在的受众不仅仅是受,还是传的人.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获取信息,同时也可以传播信息.就拿虐猫女的事件来说.在六天时间中,他们从茫茫人海里锁定了踩猫者、光碟的拍摄人和被怀疑的幕后策划者.虐猫地点和踩猫女的身份在网民们的爆料下逐渐趋向于清晰,关于光盘贩卖者的线索也逐渐浮现.从报案、调查、分析、追踪
  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国际法惯例,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替.  2.有利条件:⑴中国的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在重大国际问题的解决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⑵第三世界迅速崛起,在联合国中的作用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中国有钱了,说话的声音自然就大了
摆脱了美国束缚,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国际多元化需要.美苏争霸,即拖垮了苏联又削弱了美国,西欧发展没有阻力
由被列强“利益均等、门户开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变成了世界政治多极中一极的社会主义大国.
二、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进入20世纪70年代,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大大动摇,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其主要表现有: 第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在70年代初受到了巨大冲击,美国丧失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美国为了维持其霸权地位和冷战的需要,负担了沉重的经济援助和军费开
二战之后,美国根据条约进入日本,一方面实行监督职责,另一方面则将日本当成美国在远东地区的一个航母,所以大力扶植.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1.两大阵营的形成、对峙,使两极政治格局成为现实.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确立了大国(主要是美苏两大国)按照政治军事的实力对比重新安排和划分势力范围、
变化: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演变为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2分)原因:①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2分)②二战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战后西欧、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成为惟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2分)③美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矛盾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科学技术发展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当人类豪迈地飞往宇宙空间,当机器人问世,当高清晰度数字化彩电进入日常家庭生活,当克隆羊多利诞生惊动整个世界,当人们在为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功能而叹为观止的时候,你是否了解化学工程的一个分支学科——分离科学——的优异功效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瓦解,各国及美元汇率自由浮动,美元与黄金脱钩.日本、西欧,亚洲四小龙崛起,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此时暂时压倒了美国和北约.美国不再是经济和政治的绝对霸主,各国不再对其言听计从,可以说一超多强的局面从此开始出现.其国内由于经济衰退,越战失败,使得其国内人心变化,性解放、嬉皮士、青年人权利、女权运动不断
美国与日本西欧和中国由敌对进入了关系正常化,又过渡到建交和友好.其原因是中国和苏联关系恶化,进入敌对阶段.这样中美日欧都有了共同的敌人,说穿了,就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传说5帝禅让,舜传于禹的主流观点不会变的 .个人感觉5帝因该有点类似于春秋5霸那样以会盟的方式获得的帝号,可能中间需要前任的认可并传让,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
西欧国家普遍拜托了二战后的贫困局面,特别是西德、法国的崛起,在经济上基本上可以摆脱对美国的依赖了,所以,以西欧、法国、荷兰为首的国家开始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也就是现在的欧盟.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中日建交希望可以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一 母系氏族社会.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发展于新石器时代早期,那时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高于男性.1.经济原因:是由于女子在生产中的地位决定的,因为女子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占有显著的地位( 当时女子在生产中起主要作用.她们是农业劳动、管理住所、保护火种和抚育子女等活动的承担者,这些劳动比男子的采集性生产活动更为稳定、重要,范
董仲舒主要思想观点:天人感应 大统一 性与情 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董仲舒时期,儒学并没有成为正统思想,当时主流思想是黄老学说,尽管汉武帝大力支持,但无奈真正掌权的是窦太后.董仲舒以后,或者说窦太后去世之后,儒学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学说,维持封建统治达两千多年.《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图解 全文收藏版)
我的图书馆
《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图解 全文收藏版)
《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全文)《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从旅游行业发展概况开篇,盘点世界及中国旅游竞争力、分别以“五大转变、四大战略、五大影响、五个着力、四个阶段、五大作用”六大篇章,关注在线旅游发展态势、聚焦旅游业新规颁布实施等多个维度,系统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辉煌发展,并以专题形式,对“515战略”、“旅游 ”战略、全域旅游战略、“一带一路”旅游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度调查、细致解读和理性剖析。&旅游行业发展概述&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旅游业由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三大要素组成。按业务种类划分,旅游业可分为组织国内旅客在本国进行旅行游览活动,组织国内旅客到国外进行旅行游览活动和接待外国人到自己国家进行旅行游览活动。&世界旅游行业发展概况&1、旅游业是世界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新发布的《世界旅游晴雨表》,2015年国际游客人数相比2014年增长了4.4%,达到11.84亿人次。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已成长为世界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2、中国、美国和英国引领2015年出境游市场。&受欧元、美元及其他主要货币贬值的影响,欧洲增速引领各大洲( 5%)。2015年,前往欧洲的国际游客为6.09亿人次,比2014年增加了2900万人次。前往中欧和东欧地区的旅游人次,自2014年下降之后,2015年回暖,增速达6%。北欧( 6%)、南地中海欧洲区域( 5%),以及西欧( 4%),均出现喜人的增速,这与该区域富含成熟旅游目的地息息相关。&亚太地区,2015年国际游客到访量达2.77亿人次,同比2014年增加1300万人次,增加比为5%。其中大洋洲国际游客到访量实现7%的增长,东南亚实现5%的增长,东北亚和南亚国际游客到访量均实现4%的增长。&美洲的国际旅游人次,相比2014年表现更加稳固,旅游人次增加900万,达到2015年的1.91亿人次,增长速度为5%。美元刺激了美国的出境游,加勒比海和中美洲均受益于此,并实现了7%的增长。南美和北美接近平均水平,均实现了4%的增长。&3、未来十年,旅游业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据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预计,到2020年,全球国际旅游消费收入将达到2万亿美元;另据世界旅游协会预测,从2010年到2020年,国际旅游业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将分别以年均4.3%、6.7%的速度增长,高于同期世界财富年均3%的增长率;到2020年,旅游产业收入将增至16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10%;所提供工作岗位达3亿个,占全球就业总量的9.2%,从而进一步巩固其作为世界第一大产业的地位。&五大转变&展示中国旅游业辉煌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实现了从短缺型旅游到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国的转变,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未来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国内旅游从小众市场向大众化转变,已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消费市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与国民收入的增长,国民人均出游从1984年的0.2次增长到2015年的3次,增长了14倍。国内游客数量从1984年约2亿人次扩大到2015年40亿人次,增长了19倍,年均增长10.2%;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国内游客数量呈现持续高位增长,推动中国步入了大众旅游时代,成为世界上拥有国内游客数量最多的国家。国内旅游收入也从1985年的约80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4200亿元,增长了426.5倍,年均增长22.4%。2015年,中国旅游总收入超过4万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达到了85.8%,成为中国最主要的旅游消费市场。&(二)国际旅游从单一入境游发展成为出入境旅游并重格局,出境旅游市场更加活跃、发展空间潜力巨大。&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国际旅游仅限于单一的入境游,出境游起步较晚。但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呈现井喷式增长,已形成入境与出境两大旅游市场并重活跃的发展格局。&从入境市场看,中国已是世界第四大旅游入境接待国。入境旅游人数(含入境过夜游客,下同)从1978年的180.92万人次增加到2015年的1.33亿人次,增长72.5倍,年均增长12.3%;旅游外汇收入从1978年的2.63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1136.5亿美元,增长431倍,年均增长17.8%。&从出境市场看,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客源输出国之一,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2014年,中国大陆公民出境旅游人数突破1亿人次,达到了1.09亿人次,2015年上升为1.2亿人次,比1992年的298.87万人次增长了39倍。目前,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已扩大到151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重要的旅游客源国。&(三)旅游业从单纯外事接待型事业转向事业、产业共同发展,旅游综合功能优势日益凸显。&改革开放前,中国旅游业是中国外交事务的组成部分,对增进国家友谊和促进国际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尚不具备现代产业特征。&改革开放后,中国旅游业迅速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显示出巨大活力,与110多个行业相关、融合发展,对国家调结构、扩消费、稳增长、惠民生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总体上实现了六大发展转变:一是从外交的边缘向外交的前沿转变;二是从经济建设的边缘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转变;三是从经济增长点向第三产业的重点转变;四是从传统粗放型、数量型旅游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创新型推动方式转变;五是从扩大就业岗位重任向就业、旅游扶贫的重任转变;六是旅游发展的主体由政府为主向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多主体、多类型、全方位的推进。&如今,旅游业对于社会公共服务、地区综合管理水平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旅游业对于中国城镇化建设、乡村脱贫致富、生态保护、实现美丽中国等起着重大作用。&(四)旅游业由一般性产业向战略性支柱产业转变,产业规模和实力迅速壮大。&2009年,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将旅游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全方位推动旅游产业步入了黄金发展期,旅游产业规模和实力更加显著提升。&截至2015年,全国已有旅行社27364家,比1999年的7355家净增加了2万多家;全国已评有星级饭店数量13491家,其中包括五星级饭店867家、四星级饭店2779家、三星级饭店6776家;中国已有各类经济型连锁酒店约1.5万家,客房总数超过140万间。&1999年,国家旅游局开始实行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管理。其中,5A级景区首次评定始于2007年,截至2015年底,中国5A级景区数量达到200多家。&自1998年起,国家旅游局通过推动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提升了中国城市旅游的吸引力。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70个城市成功创建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近年来,在产业融合发展、资本并购、连锁化经营、互联网 等创新发展中,旅游新业态层出不穷,涌现出一批有竞争潜力的大型旅游企业,包括以华侨城、宋城等为代表的景区连锁经营商,以锦江、首旅、万达等为代表的综合性旅游商,以携程、去哪儿、同程、途牛等为代表的线上旅游服务运营商,业绩增长迅速,已成为中国旅游企业的领跑者。&(五)旅游业发展面由局部扩展到全国,形成了国家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社会共同推进的大格局。&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桂林等少数旅游城市和黄山、峨眉山等著名旅游景区,如今,旅游业发展已遍及全国,成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几乎所有的省(区、市)都将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一系列在更大范围内的区域旅游合作品牌相继产生。&国家旅游局与各省区市建立了推进战略合作机制。2014年国家成立了中国政府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由国务院分管旅游工作的汪洋副总理任召集人,成员单位包括了国家旅游局、外交部、发改委等28个国家政府部门。在国家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全国各类金融机构、非旅游类大型企业集团也开始纷纷参与旅游业投资与经营,形成了多层面、多区域、多形式推进旅游业发展的大格局。&四大战略&推动旅游业提质增效&中国旅游业近几年重要战略主要包括“515战略”、“旅游 ”战略、全域旅游战略、“一带一路”旅游发展战略等。&(一)“515战略”&中国旅游业发展“515战略”,即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五大目标,十大行动,52项举措”。&2015年1月,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作了《开辟新常态下中国旅游业的新天地》报告,剖析中国旅游业发展新形势,全面部署年全国旅游工作重点,即紧紧围绕“文明、有序、安全、便利、富民强国”五大目标,开展十大行动、52项具体举措,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旅游业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十大行动包括&(1)坚持问题导向,依法整治旅游市场秩序;&(2)坚决惩治旅游不文明行为,营造文明旅游大环境;&(3)强化底线思维,构筑旅游安全保障网;&(4)发动全国旅游厕所建设管理大行动(厕所革命),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5)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作用,创新旅游产业促进机制;&(6)大力开发新产品、新业态,促进旅游消费转型升级;&(7)打破地区藩篱,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8)开展旅游外交,构建旅游对外开放新格局;&(9)深化旅游体制改革,为旅游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10)积极主动融入互联网时代,用信息化武装中国旅游业。&“515战略”是中国发展进入新常态下,按照中国“两个一百年”目标发展的总体要求,在全面分析判断过去35年旅游发展和未来35年旅游业发展趋势背景下,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系统创新谋划。实施一年来,“515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就,取得很多新突破,形成前所未有的大格局。&(二)“旅游 ”战略&“旅游 ”是指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翅膀,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2015年8月,国家旅游局研究部署实施“旅游 ”战略,受到了中国各地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影响和全力推动。通过智慧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商务旅游、研学旅游、医疗旅游、养老旅游、健康旅游等领域,重点推进“旅游 ”融合发展。&“旅游 ”具有天然的开放性、动态性,“ ”的对象、内容、方式都不断拓展丰富、多种多样,“ ”的速度越来越快。经济社会越进步发展,“旅游 ”就越丰富多彩,“旅游 ”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标志。&(三)全域旅游战略&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日,全国旅游工作研讨班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推进全域旅游发展。随后,国家旅游局发布《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并于2016年1月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全面提出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开创中国“十三五”旅游发展新局面,将推进全域旅游作为新时期的旅游发展战略。&推进全域旅游是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旅游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旅游业改善民生、提升幸福指数、服务人民群众的有效方式,符合世界旅游发展的共同规律和整体趋势,代表着现代旅游发展的方向。&(四)“一带一路”旅游合作战略&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9月和10月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理念和倡议,“一带一路”是沿途国家共同繁荣之有益路径,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有机结合。&&五大影响&凸显中国旅游业国际地位&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旅游业的接待规模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对世界旅游业的影响和贡献日益突出,在国际旅游大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备受世界瞩目。&(一)中国已成为全球国际游客到访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旅游业虽然比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晚了几十年,但发展很快,在旅游业起步最初几年,接待的外国过夜旅游者人数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增长。&1978年,中国旅游开放的第一年,全国共接待的入境过夜游客仅为7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不到3亿美元,两项指标在世界的排名均居40位以后,分别位居第41位和48位。但是到1994年,中国接待的入境过夜游客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在全球的排名双双进入世界前10位,分别位居第6位和第10位。&1987年接待入境过夜旅游人数首次突破了1000万人次大关,以后每增加1000万人次入境旅游人数的时间逐渐缩短,2007年接待规模已超过5000万人次,实现从4000万人次到5000万人次的跨越仅用了3年时间。&旅游收入每增加50亿美元所花的时间更短,到2015年旅游收入已达到1000亿美元以上。&(二)中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客源市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需求十分强劲,年,出境旅游者人数从1213万人次迅速上升到1.2亿人次,跨入了“亿时代”。其中自2012年起,中国就一直保持世界最大出境旅游市场的地位。&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公民在境外的人均消费水平排名全球第一,是全球规模最大、最有消费吸引力的重要客源市场,对世界国际旅游市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据世界旅游组织《2015全球旅游报告》:“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旅游客源市场,受可支配收入提高、人民币汇率坚挺、旅行设施改善和出境旅游政策鼓励等利好因素的影响,持续超常规增长。据世界旅游组织(UNWTO)统计,2012年,中国游客在海外花费上突破千亿美元,以1020亿美元位居世界首位;至2015年,海外花费已增至1045亿美元,连续位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出境游市场在过去20年增速喜人,让全球一批目的地,特别是亚太地区的目的地获益匪浅。”&(三)中国旅游综合竞争力的世界地位不断提升&在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年度《旅游竞争力报告》中,中国在全球参评的148个国家和地区中,旅游业竞争力由2009年的第47位上升到2015年的第17位,进步了30位。中国正在缩小与发达国家旅游业发展的差距,显示出巨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发展空间。&(四)中国旅游业对世界旅游经济的贡献日益提高&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测算数据,2015年,中国旅游业对中国GDP的综合贡献达到7.34万亿元人民币,约占全球旅游业对GDP综合贡献总额的14.5%,占全球GDP总量的1.5%;旅游产业综合带动就业人数达到了7911万人,是世界旅游创造就业岗位数的27.8%。&这组数据表明:世界旅游业带动的产业综合增加值中,有六分之一是由中国贡献的;世界旅游业创造的就业机会中有四分之一来自于中国旅游业。&(五)中国旅游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合作&近年来,中国旅游企业加快了全球化发展步伐,海外投资、资产并购、上市融资、业务拓展等一系列举措,从新的发展空间分享中国旅游发展的红利,备受世界瞩目。中国企业的跨国旅游发展步伐强劲,模式多元,合作广泛,中国旅游业正在融入世界旅游经济体系。&五个着力&绘就中国旅游发展蓝图&随着“515战略”、“旅游 ”战略、“全域旅游”战略、“一带一路”旅游合作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中国将迎来提质增效发展阶段,世界将充分分享中国巨大的出境旅游、投资市场、人才引进和资本输出。中国将与世界开展更多深层次的合作,借鉴世界经验,也与世界旅游分享更多的发展机遇,贡献更多的发展红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旅游发展模式转变开辟了广阔天地,旅游业的战略性地位日益凸显,供给侧结构改革为旅游发展提供重要机遇,旅游政策红利正在加快释放,爆发式增长的旅游消费提供了巨大发展动力,全国各地发展旅游、企业投资旅游和人民群众参与旅游的热情前所未有,中国旅游发展未来几十年处于发展黄金期。&2016年旅游业发展预期目标为:国内旅游43.8亿人次,增长9.5%;旅游入出境2.63亿人次,增长5%,其中入境1.37亿人次,增长2.5%;出境1.26亿人次,增长8%。国内旅游收入3.8万亿元,增长11%;国际旅游收入1210亿美元,增长6.5%;旅游总收入4.55万亿元,增长10%。旅游投资达到1.2万亿元,同比增长20%。旅游直接就业2816万人次,直接和间接就业合计7943万人次,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3%。这一目标是就全国旅游业总体发展而言的,各地情况不同,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合理确定发展目标。&到2020年,中国将从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国迈向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国。&中国旅游业在规模、质量、效益上都达到世界旅游大国水平。到2020年,中国国内旅游规模将达到68亿人次,城乡平均出游次数差距将进一步缩小,城镇居民出游次数为5.6次,农村居民出游为4.7次,平均为人均5次,旅游将更加广泛地覆盖中国城乡人口。出境旅游人数将达到5亿人次。中国人均国内旅游消费将达到1700元,国内旅游消费总额将达到10.5万亿元,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6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超过1600亿美元。&到2050年,中国成为初步富裕型国家,实现从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国到初步富裕型旅游强国的新跨越。中国旅游将全面实现旅游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那将是中国旅游业发展更大的黄金期。&到2050年,中国最终将由世界旅游大国走向世界旅游强国,全面实现“八高、八强、八支撑”。&“八高”是指旅游总量高、旅游品质高(旅游产品质量、旅游服务质量、旅游景区环境质量)、旅游效益高、旅游综合贡献高、旅游从业者素质高、游客文明素质高、旅游安全水平高、旅游科技利用水平高。“八强”是指旅游吸引力强、旅游创新力强、旅游个性特色强、旅游持续发展能力强、国际旅游竞争力强、世界旅游影响力强、全球旅游话语权强、旅游综合带动力强。“八支撑”是指拥有世界一流的旅游城市、世界一流的旅游企业、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世界一流的旅游强省强县、世界一流的旅游品牌、世界一流的旅游产品、世界一流的旅游院校、世界一流的旅游人才队伍。&根据规划,中国将全面推进实现六大跨越。一是完善旅游供给体系,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融合、拓宽服务内涵、促进产品多元化,努力实现由旅游不足向供需基本平衡的跨越。二是优化旅游市场体系,完善提升国内旅游市场,大力开拓入境旅游市场,合理引导出境旅游市场,实现入出境市场由不平衡向协调发展的跨越。三是改善旅游服务体系,塑造优质旅游品牌,提升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实现由提供基本服务向精细化高品质服务的跨越。四是创新旅游发展动力,改变旅游业对资源开发和要素投入的过度依赖,依靠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手段创新、制度创新、环境创新、人才创新,实现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的跨越。五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依靠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推动旅游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协调,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跨越。六是提升旅游发展水平,突出发挥旅游愉悦身心、强健体魄、增进人民福祉、提升社会消费层次的重要作用,实现由小康型旅游向富裕型旅游的跨越。&“十三五”时期,我国旅游业将紧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做好“五个着力”,即通过实施创新发展,着力提升旅游业发展能力;实施协调发展,着力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实施绿色发展,着力提升旅游生态文明价值;实施开放发展,着力构建旅游开放合作新格局;实施共享发展,着力推动旅游普惠民生。&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通过25个方面、100项具体工作,推动中国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一是实施创新发展,着力提升旅游业发展能力。坚持规划引领,完善旅游业空间规划布局,构建旅游业发展新空间;大力推进“旅游 ”,构建产业新体系;坚持市场主导,培育市场新主体;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培育旅游发展新市场;谋划工作新抓手,构建旅游发展新引擎。&二是实施协调发展,着力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大力实施旅游投资促进计划,实现供需协调;实施区域分类指导,实现区域协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城乡协调;大力实施要素配套工程,实现软硬协调;着力推进文明旅游,实现旅游消费的快速增长与游客素质持续提升协调。&三是实施绿色发展,着力提升旅游生态文明价值。树立绿色理念,引领低碳旅游方式;倡导绿色消费,杜绝旅游铺张浪费;实施绿色开发,构建生态产业链;创新绿色产品,实现旅游节能减排坚持保护优先,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四是实施开放发展,着力构建旅游开放合作新格局。积极开展旅游外交;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发挥港澳台桥头堡作用,推进与港澳台旅游合作;推动中国旅游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旅游分工与合作。&五是实施共享发展,着力推动旅游普惠民生。实施旅游精准扶贫工程,共享全面小康;创新发展红色旅游,共享红色精神;实施国民休闲计划,共享美好生活;实施旅游大众就业创业工程,共享发展机遇;完善旅游业利益共享机制,共享发展成果。&四个阶段&探索中国特色发展道路&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旅游业经历了起步、成长、拓展、综合发展4个主要阶段,探索了一条体现中国特色、反映世界趋势、遵循旅游规律的旅游发展之路。&(一)起步阶段(年):是中国旅游业迈向产业发展的历史性第一步,是改革开放促进旅游产业兴起,旅游产业发展又推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由此掀开了中国旅游产业兴起的篇章。随后,北京建国饭店、长城饭店和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等第一批中外合资旅游企业诞生。&1981年,中国政府第一次组织召开了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在《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旅游事业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事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项不可缺少的事业。”为此,中国先后对旅游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一是1978年将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改为管理总局,1982年又将管理总局改为国家旅游局,直属国务院管理;二是推动各省区市相继成立旅游局,负责管理各地方的旅游事业;三是成立了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耿飚担任组长,国务院17个部门负责人参与工作。&这一时期,国内旅游开始起步,出境旅游以出国探亲游、边境游为主要类型进入试点试行。到1991年,中国境内旅游者人数增加至3.3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51亿元人民币,其中,接待入境旅游人数达到3334.98万人次,旅游创汇28.45亿美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18.4倍和10.8倍,初步具有了以创汇为主的经济产业特征。&(二)成长阶段(年):是三大旅游市场培育推进、旅游产业加快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进入亚洲旅游大国之列的关键时期。&1992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在新的起点上再出发的关键一年。在“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指引下,中国政府做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明确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点。&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政府抓住机遇,提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方针,并召开出境旅游工作会议,正式批准开展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业务,推动了内地与香港出入境双向市场起步发展,呈现出国内游、出境游、入境游三大市场开始同时发展的新格局。&这一时期,中国旅游业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特色发展模式,三大旅游市场相继开始活跃,中国步入了亚洲旅游大国行列。&(三)拓展阶段(年):是中国旅游业由经济增长点向新兴产业、国民经济重要产业转型阶段,也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跨入世界旅游大国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为了扩大内需,激活旅游市场,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一是在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旅游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二是开始实行春节、五一、十一3个连续7天假期的黄金周假日制度;三是启动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评定,表明中国政府主导旅游业发展的模式将从一个部门、一个行业延展到多部门、全行业、多区域,形成统筹管理、属地管理和分级管理为一体的推进模式;四是下发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国务院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五是颁布了《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规范出境旅游;六是全面展开全国红色旅游推进工作,推动创建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等,全方位拓展了旅游产业发展空间,推动国内旅游市场保持强劲增长态势,成为拉动内需的消费热点;入境旅游市场呈现高位增长态势,把中国带进世界旅游接待大国的行列;出境旅游市场走向边境游与国外游、港澳游互动发展的新局面。&这一时期,是中国旅游业综合优势全面发挥的时期,旅游业开始走向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大舞台,在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领域发挥了独特作用。在国际上,中国成为了世界第四大旅游接待国。在国内,旅游功能全面发挥,旅游业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建立了有一定专业水平的从业队伍,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奠定了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四)综合发展阶段(2009年以来):是中国旅游业由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向战略性支柱产业转型发展阶段。&旅游业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在调结构、稳增长、促消费、惠民生等方面,越来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加速器”、社会和谐的“润滑油”、生态文明建设的“催化剂”、对外合作交流的“压舱石”,综合性产业地位日益凸显,迈向了多方位、多层面、多维度的大旅游产业发展崭新时代。这一阶段,中国开启了向全面小康型旅游强国迈进的伟大进程。&2009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将旅游业首次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开启了中国旅游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时代。&2011年,国务院将每年的5月19日确定为“中国旅游日”,标志着旅游业迈入满足大众化旅游需求的新时代。&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年)》,明确推行带薪休假制度,并颁布实施中国第一部旅游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标志着中国旅游业进入了依法治旅、依法兴旅的新阶段。&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了“515战略”,紧紧围绕“文明、有序、安全、便利、富民强国”五大目标,推出旅游十大行动,开展52项举措,全力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旅游业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2016年,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中国政府将旅游业放在了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改革开放、促进调整结构和促进改善民生的战略地位上。&这一阶段,是中国旅游业全面转型提升发展时期,国内游、入境游、出境游三大市场全面繁荣,形成了三足鼎立、活跃发展的新格局。中国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世界第一大国际旅游消费国,世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家。中国旅游业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更加突出,成为世界旅游业的重要一员。&五大作用&反映旅游产业综合贡献&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性高,拉动性大,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显示出了巨大发展活力,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和拉动作用日益突出,是国家稳增长、促消费、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产业。&(一)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和拉动作用不断提升&按照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关于《2008年国际旅游统计建议》和《2008年旅游附属账户:建议的方法和框架》,国家信息中心测算了旅游业对经济的相关贡献,测算结果表明: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达到了10%,对三次产业间接带动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呈逐年增长态势,对关联产业的拉动效应显著。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从2012年的9.41%上升为%。&旅游业对三次产业间接带动的增加值及其占GDP比重呈逐年增长态势,其中,2012年为15022.77亿元,2015年达到了亿元,增长了12.22%。间接带动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相对处于稳定状态,在0.17%左右;间接带动的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则处于上升状态,成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产业。&旅游业对关联产业的拉动效应远大于关联产业对旅游业的贡献效应。年,旅游对交通运输业增加值的拉动贡献超过80%,比交通运输业对旅游业增加值50%的贡献多30个百分点,其中,旅游对民航运输及辅助服务贡献超过90%,对铁路运输及辅助服务超过80%,对水上运输及辅助服务贡献超过30%,对公路运输及服务辅助贡献超过60%;对仓储和邮政业贡献为30%。旅游业对住宿业、旅游购物、餐饮业的贡献也同样如此。住宿业、旅游购物、餐饮业对旅游产业增加值的贡献均仅在10%左右,而旅游业对住宿业增加值的贡献在80%以上,对餐饮业的贡献超过60%,对批发和零售业的贡献为30%以上。此外,旅游业对房地产业增加值贡献率超过20%,对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增加值贡献率超过15%,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贡献率超过5%,是现代服务业中发展最为活跃的产业之一。&(二)旅游业是拉动消费、投资、进出口三驾马车的重要引擎,是推动中国供给侧改革的新增长点&旅游业既是生产型服务业,也是生活型服务业,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与110多个行业相关、融合发展,已成为中国的消费、投资和进出口热点,也是推动中国供给侧改革的新增长点。&自2014年起,中国城乡居民的旅游消费增速连续高于全国GDP增速,其中,2014年旅游消费的总额突破3万亿元,同比增长15.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从投资角度看,旅游投资需求旺盛、领域广、潜力大,正在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进入旅游业。2015年,旅游业直接投资首次突破一万亿元,达到了1007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2%。&从出口看,旅游服务出口是“不出境的出口”,长期处于增长趋势,据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数据,2014年中国入境旅游收入列居世界第三,占出口总额的2.4%,2015年上升为2.5%。从进口看,出境旅游者在国外强劲的旅游购物消费实质是进口贸易。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2012年,中国游客在海外花费上突破千亿美元,以1020亿美元位居世界首位;至2015年,海外花费已增至1050亿美元,连续位居世界第一位。&从供给侧改革角度看,中国旅游业已进入全民旅游和个人游、自驾游需求为主的新阶段,对旅游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旅游业从传统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拓展发展空间,培育新的增长点,而且要求加大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构建旅游产业新体系,提升旅游需求要素供给的质量和数量,促进供需协调。&(三)旅游业对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旅游是民众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指标,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旅游业就业容量大、门槛低、层次多、方式灵活,既有适合广大民众参与就业的大量岗位,又有适合不同类型的高层次人才创业的众多机会,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农民工回乡创业就业、妇女创新就业等具有特殊优势,适合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创意热情。&2015年,中国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为2798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约为791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10.2%,比2012年的6189万人增加了1800万人。&旅游业还是中国扶贫开发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目标准、成本低、见效快、受益面广、返贫率低、受益期长等主要特点。&目前,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国家扶贫办等相关部门共同推进新一轮旅游扶贫,2015年,扶持约20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到2020年,扶持约60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实现1200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旅游扶贫正在成为发挥旅游综合功能、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新方式、新路径、新载体。&(四)旅游在中国对外交往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旅游是开放的窗口、友谊的桥梁,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的最好方式,是国家层面与民间外交最活跃、最有效的渠道。中国改革开放后,旅游业走在了对外开放的最前沿。&目前,中国每年入境和出境旅游总规模近2.5亿人次,已有151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公民旅游目的地,旅游对增进民间交往、促进民众感情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2015年,国家旅游局全面加快推进中国旅游业“515战略”,将“旅游外交”正式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全方位发挥旅游在国际交往中的积极作用。&伴随着中俄旅游年、中韩旅游年、中印旅游年、中国—中东欧国家旅游合作促进年、中美旅游年以及一系列高层次国际合作活动的举办,旅游正成为国家对外交流的闪耀亮点。年,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和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22届全体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将相继在中国举办,预示着旅游外交正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加强战略合作的重要内容,旅游外交走向了更加活跃的前沿舞台。&(五)旅游业对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起到了引领作用&旅游业资源消耗低,污染少、可循环发展,是世界公认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产业,是支撑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是建设生态文明、传播生态文明、共享生态文明最有优势、最富潜力的美丽产业。&1999年,国家旅游局将当年旅游主题确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2006年又确定了“乡村旅游年”,推动乡村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据初步统计,2015年全国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约20亿人次,旅游消费总规模达1万亿元,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提升了乡村风貌、富裕了农民。&为了加快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2010年国家旅游局和环境保护部联合开展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颁布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评分实施细则》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规程》,先后批准了112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围绕生态和文化旅游,以“景点带动景区、景区带动社区、社区带动区域发展”的模式,建设了一批生态休闲旅游农业和旅游村镇项目,较好地实现了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2013年,中国确定“美丽中国之旅”作为中国国家旅游形象。&2016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了绿色旅游发展行动。通过构建绿色旅游发展框架和管理制度,树立绿色旅游发展理念和绿色产业形象,促进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良性互动;通过开展旅游资源的生态化开发,构建绿色产品产业体系,打造绿色旅游目的地开发样板地,引导旅游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启动绿色旅游标准化建设,启动绿色旅游认证体系,推动绿色旅游技术研发和基地建设;通过绿色旅游公益宣传,引导绿色旅游消费,引领全社会的低碳生活方式。来源/文化产业评论
[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年旅游市场现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