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维度为什么解放海南岛岛经济发展起来就是很大的胜利

缺粮:为何海南岛自古粮食不够吃? 天涯文化
点击上方“天涯华文” 关注我们哦!缺粮:为何海南岛自古粮食不够吃?作者|于海静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农业的根本,解决好吃饭问题是其他各行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保障。海南岛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稻米生产可一年三季,但自古以来,海南粮食却一直不能自给,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主要原因有气候、地形地势等自然因素的制约,以及人力资源短缺、耕作技术落后、种植面积减少等社会因素的制约。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重要的战备物质。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它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并称为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安全。今天成为国际旅游岛的海南省,越来越引起各方的关注,然而,海南岛自古以来缺粮食,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探讨。粮食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粮食是指谷物类,即禾本科作物,包括稻谷、小麦、玉米、大麦、高梁、燕麦、黑麦等。广义的粮食是指谷物、豆类、薯类的集合,这和国家统计局的界定一致。然而对于豆类的界定,中国将其归类为粮食,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将其归类为油料[1]。海南省统计局也没将豆类统计在粮食范围内,故本文对于粮食的界定也不包括豆类。由于气候原因,海南不产小麦,玉米产量也很少(2013年为12.1万吨,2014年为零),而稻米在海南粮食总产量中占据绝对比例(2014年占比83.28%)。基于此,本文对于海南粮食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水稻上。海南岛粮食生产历史概况&汉至隋唐时期的开荒拓土海南岛在秦代被称为“越郡外境”,唐虞三代被称为“南服荒缴”,为“殊方异域,隔绝瘴海,水土气毒”的蛮荒流放之地。虽然《汉书·地理志》记载儋州地区“男子耕农,种禾稻苎麻”,那时候的海南已经开始种植稻谷,但因为人烟稀少,种植面积也很小。唐初在冼夫人的影响下,俚人大量迁徙至海南岛,形成了对粮食的巨大需求,也促进了海南岛的开发和粮食生产。日本真人元开(722年─785年)所著的《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了天宝七年(748年),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因台风飘至海南崖城,所见当地民众“十月作田,正月收粟,收蚕八次,收稻再度”,说明当时海南稻谷种植范围已经从儋州地区扩大到了南部地区。但当时的海南基本没有农业水利设施,所种稻谷也以旱稻为主,且主要以原始的刀耕火种方式收获。唐代政治家李德裕在大中二年(848年)贬赴崖州沿途所见“五月畲田收火米”说明了这一点。宋元时期的引进良种与兴修水利宋元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海南商贸日益发达。唐末五代由越南中部传入中国福建的占城稻,也称占禾,在宋初由泉州商人带至海南,因高产、耐旱、适应性强,生长期短等优点而在岛内得到迅速推广。苏东坡在《过黎君郊居》中说“半园荒草没佳蔬,煮得占禾半是薯”,可见当时占城稻已经成为民众桌上餐,但其主食仍然是薯芋类。宋元时期海南的水利设施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如开宝八年(975年)琼州地方开修渠堰,引峻灵塘水灌溉水田二百多顷[2];至元年间(年),在琼山县义丰地区曾动员有田之民参加筑堤围垦,建成各种水利工程十八处,成熟田者千余顷[3]。这些水利设施对当时稻米的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这一时期人口增长迅速,缺粮问题仍然比较严重。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元丰三年(1080年)海南全岛共10317户,约44982人。而《琼州府志》记载,元代天历二年(1342年)海南有92244户,166257人,全岛人口增长了近三倍。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记录了当时的粮食匮乏状况:“海南所产粳稔不足于食,乃以薯蓣为粮,杂菜作粥。”[4]苏东坡在《居儋录》中也记载了“元符二年(1099年),儋州米贵,吾方有绝粮之忧,欲与过子共行(辟谷法)”。当时岛内相对富饶的儋州,稻米因供应不足而价格居高不下,且苏东坡作为当时的官员,尚有断粮之忧,准备带着家人饿肚子应对缺粮危机,普通百姓的缺粮程度可见一斑。&明清时期的水利一度实现自给明清时,海南农具质量及耕作技术得到极大提高,水利设施也日益完善。单单明正德年间(年)兴修的水利工程就达八十一处[5]。清代的《昌化县志》也记载了改进后的水车的使用的影响,如“分秧之后,民无男妇老稚,昼夜力田,踏风车取水灌田。”灌溉比例最高的万州、崖州和儋州,曾分别达到85%、84%和74%之多[6]。然而受地形地势等多方面影响,各地灌溉条件差异很大,使得海南稻米种植多分布在东部和中南部。明代中后期,因自然灾害频发,海寇抢掠等原因,海南人口有所减少,加上农耕工具和灌溉技术的提高,曾一度实现粮食自给。如明代中期的《正德琼台志》记载“今吾琼米谷虽不多于高雷,然岁不太荒,亦不取资于彼”。这在某种程度上还要得益于美洲番薯的传入(明万历年间),新薯种因适应能力强、产量高,成为农家粮食作物的首选,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稻米供应不足带来的粮食缺口。这一时期的番薯、玉米等新物种的引进,使得清代海南人口快速增长,粮食又开始不能自给。如《海南志》记载的海南人口总数由康熙时期的40多万,增加到嘉庆时的150万,而耕地只有299.8万亩,仅为明万历四十三年的八成。民国时期的探索发展清末以后,海口辟为通商口岸,琼州门户洞开,海南传统农业开始瓦解,农村破产,大量农民离开土地,到异国他乡谋生。但清末至1945年的海南农业也进行过三个阶段的改良,分别是从清宣统年间至1927年,琼侨引进南洋经验;1928年至1937年的民国广东政府对海南实行综合开发,引进大陆经验;1939年至1945年,日本占领海南,引进台湾经验时期[7]。然而海南的粮食生产仍然难以自给。如1932年谭钟约的《琼崖岛五县调查》报告显示,除定安米粮自给外,其他乐会、文昌等县约有三至五成不能自给。《海南岛志》也记载了:“全琼所产谷米,不足自给,每年由安南、暹罗、安铺各地进口米价,其数达二百万两(黄金)以上。”“年,共调入粮食700万担,平均每年调入24万担”这些都说明了当时海南粮食匮乏,严重依赖进口。《海南岛志》记载了1947年广东省田粮处琼崖办事处的统计:全琼16个县粮食生产量为原粮53212万公斤,消费量54018万公斤,全年缺粮806万公斤。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全面开发1949年海南粮食播种面积只有42.1万公顷,产粮37.9万吨,其中水稻种植面积50.5万亩,总产3.48万吨,亩产仅63公斤。”而且随着人口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及畜牧业的发展,粮食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据海南粮食处的统计:1954年由外地运入的粮食仍达196万担,其中稻谷32万担,生产仍赶不上实际需要。”年间,因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及文化大革命等,致使粮食产量增长十分缓慢。虽然八十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极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海南粮食生产也有了较大增长,但因海南从1980年7月起将农业发展重心放在橡胶等热带作物上,粮食供给仍远远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只有年,海南粮食产量连续增长,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建国以来,海南粮食产量总体呈波动上升态势,并在1997年达到了最大产量213.9万吨。新世纪伊始,海南粮食产量出现下滑趋势,并在国家免收农业税的2006年开始上升,然而随着人口的逐年增加,海南粮食总产量并未有明显增加,故粮食短缺问题一直存在。从近十年来的数据看,海南省稻谷亩产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人均粮食拥有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远没有达到公认的温饱水平,某种程度上处于粮食危机状态。总之,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海南从秦汉开发至今,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长期处于缺粮状态,粮食生产难以自给。原因分析海南自古以来粮食缺乏主要表现在粮食供给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笔者认为可以从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两大维度进行原因分析。自然条件限制方面一是气候方面。海南属于热带岛屿,为热带季风气候,可划分为夏半季(5月至10月又称雨季)和冬半季(11月至次年4月又称旱季),西北部的季节干湿差异要大于东南部[8],降雨量上具有总量多且集中,旱、雨季分明,东多西少,年际变化大等特点。屈大均也曾指出海南气候的空间差异,如“崖州左右曰东西里,西里如琼,东里则腊月种......相距十里,而气候迥不同焉......”[9]。在古代,海南的水利设施分布十分零散,大多数耕地需“靠天吃饭”,严重依赖季节性降雨,而降雨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不均衡,使得岛内不同地区的粮食种植效果迥异,事实上极少有数地区能做到旱涝保收。其次,海南四季高温,病虫害四季存在,也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粮食减产,严重时甚至绝收。除此之外,极端天气也对古代脆弱的粮食生产系统危害极大,如降雪、冰雹、台风、暴雨、大旱等。省三防办编制的《海南省千年自然灾害史料集》记载了1149年至1949年,海南共有125年出现过大旱。其中,出现饥死、饿死,或浮肿死的年份有14次之多。二是地形地势。海南岛中部多山,四周低平,且以山地为主。古代的海南岛更是地形崎岖,人烟稀少,多被当做荒芜流放之地。又因岛上植被茂密,多被认为是瘴气肆虐之地,能工巧匠不愿前往,因而开发难度较大。虽然随着中原农耕技术的引入,岛内粮食种植技术上有了很大改善,但很多交通闭塞的地方仍以原始落后的耕作方式为主,致使农业整体运作效率相对较低,粮食供给难以自给。虽然上述问题在近代已有很大改观,但地形地势原因,至今岛内的稻谷种植多分小块种植于台地或地势低平处,既不便于水利灌溉,也很难实现连片规模化经营,进而粮食生产效率并不高。三是复种指数低。正是受降雨量时空不均及地形地势带来的灌溉难度大两方面的共同影响,古代海南的水稻生产多以“一年一熟”为主;近代虽然水利设施相对完善,但仍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加上水稻产量不及番薯和杂粮作物,水稻生产仍以“一年一熟”为主,当代也是如此,原因在于一方面很多地方水利设施并不完善,难以实现旱涝保收,另一方面种植冬季瓜果蔬菜的经济效益远高于种水稻,而中间一季则由于台风季节的影响而难以种植水稻。总之,在海南水稻种植史上,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实现“一年三熟”,自古至今都以“一年一季”为主,一年三季属于一种理想状态,仅仅在极少一部分地区可以实现。社会条件限制方面一是人力资源短缺。人力资源短缺一方面是指水稻种植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主要表现为古代及近代的战争和赋税带来的青壮年劳力减少和现代社会因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的青壮年劳力向城市转移。稻米种植需要大量的劳力投入,历代统治者由于赋征税收过重,或因阶级斗争、民族冲突导致海南黎民起义反抗连年不断,元明清三代尤其愈演愈烈,而朝廷则动辄调兵数万镇压[10]。战争带来的粮食大量消耗及劳动力锐减、土地荒芜等对海南粮食生产的负面影响,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近代以来,大批百姓因为农村破产,经济贫困而离开土地,大量劳力被“招募华工”出洋或移民东南亚,造成了农村劳力的严重流失。据《海南志?农业志》记载,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海口成为通商口岸,本岛大批农民因生活困苦,被掠卖出洋当“苦力”,年的20多年间,通过客运出洋的就达24万,平均每年1万余人。民国初期,因战乱出洋谋生者,每年3-4万人。土地荒芜,从事农业生产者少,多为妇女及一些弱劳动力耕种。随着当代海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但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仍高达45%,远远高于全国及世界平均水平,这既说明海南农业生产仍处于劳动密集型的粗放经营状态,效率底下,也存在统计误差,因为海南同样面临着大量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的现象,故粮食生产过程中依然存在劳力短缺问题。同时,海南粮食生产也同样面临着青年一代“不愿种地,也不会种地”,未来“无人种地”的农村劳动力短缺困境。人力资源短缺的另一方面是指海南农业专业人才匮乏。目前海南粮食生产方式较为落后,仍以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与内陆相比,海南急需可以组织农户建立包括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在内的新型经营主体的农业人才,通过改变传统效率低下的经营方式,降低成本,解放劳动力,实现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11]。二是农耕技术落后。农耕技术落后包括水利设施、农具、种子及栽培技术等。古时的海南,稻种不良、山田旱地多、水利设施不足是常态,故其农耕技术的落后(相比内陆)是不言而喻的;近代以来,社会动荡,战乱不止,加上海南门户大开,导致“岛民的农业技术尚未摆脱原始农业的状态”,且在整个民国时期,几乎没有兴建过一宗大型水利设施[12],《海南志?农业志》也记载民国时,“其耕作均极粗放,品种不良,不施化肥,故收获量极少”。根据当时广东省农林局的调查,1935年是海南粮食丰收的一年,这一年稻米的面积为29.14万公顷,产量为42.56万吨,平均亩产仅有97.37公斤,由此可见当时的粮食生产力低下。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岛内粮食生产有所提高,但海南粮食生产力水平依然较低。目前,海南农田水利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只有23%,而旱涝保收面积仅占12%,且无论是人均机械拥有量还是粮食单产,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种植面积下降。海南自古自然资源丰富,汉代以来,受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土特产及香料珍宝闻名海外,海上贸易也得以迅速发展。在高利润的诱惑下,岛民花费大量精力获取这些资源,而无力经营土地。《海南志》中记载的宋代以前“海南多荒土,俗以贸香为业”也反映了这一点。此外,海南也是古代宫廷珠宝、珍贵木材及热带水果的重要供应地,为满足王公贵族的珍宝需求,每年有大量的农民和渔民被迫耗时耗力下海采珠或寻求其他珍宝上而花费在粮食生产上的精力相对减少。近代海南门户的开放,传统农业瓦解的同时,也引进和推广大量的热带经济作物。如1902年华侨曾金城引进橡胶,1908年侨兴公司引进咖啡,1920引进油棕。1928引进剑麻等。因为土地使用具有排他性,这些热带经济作物占用了大量耕地,加上当代海南冬季瓜果蔬菜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及城镇化进程中占用了大量耕地等,使得近代以来海南粮食播种面积受到严重挤压,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海南的粮食生产。故人口不断膨胀及种粮面积减少是近代以来海南缺粮的又一重要原因,虽然海南粮食单产在逐年提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播种面积的下降,但仍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4年海南粮食亩产平均只有331.95公斤,远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454.21公斤/亩,且近些年来粮食总产量并无较大提升,供给量相对稳定,但粮食需求量与日俱增,故未来海南粮食缺口也将越来越大,解决海南缺粮问题任重而道远。四是政府政策。政府政策对海南粮食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田水利建设、赋税征收等的政策引导上。古代王朝更替时,往往赋税加重,且多处于战争时期,因此社会动乱,农田水利失修,自然会导致海南粮食减产。如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岛内耕地达383.5万亩,人平均耕地15.3亩。到明末清初时,岛内动乱,土地大片荒芜。国民党统治时期,因常年战争,需要大量粮食,赋税政策也变动频繁。如民国29年(1940年),征购粮食定为每元3市斗,到了民国30年(1941年)变为每元折征稻谷2市斗。民国32年(1943年),广东省政府直接将征购改为征借,不再支付法币。仅民国35年(1946年)一年就在琼征收稻谷200290石。日本占领时期(1939年-1945年),大量征用农民土地,强迫农民当苦役,共掠夺稻谷300万石。新中国成立后的年间,大跃进、农民公社化运动等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加剧了岛内粮食短缺。2006年我国取消全部农业税,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岛内粮食产量的增加,但效果并不显著。五是“惰农”现象。史料中多次提到古代海南存在“惰农”现象,如南宋地理学家周去非在《岭外代答》第三卷中写道:"(海南)田家所耕,百之一尔......苟肤寸高仰,共弃而不顾。其耕也,仅取破块,不复深易,乃就田点种,更不移秧。既种之后,旱不求水,涝不疏决,既无粪壤,又不耔耘,一任于天。既获,即束手坐食以卒岁,其妻乃负贩以赡之,已则抱子嬉游,慵惰莫甚矣。”[13] 清代《临高县志》也有记载“(黎人)其土地亦极膏腴,耕作惟顺其地力,不事人工,一岁所收,以其七酿酒,余三为赡口计;食尽则群赴他村食之,又尽,则又赴他村,皆无彼此之别[14]”。“惰农”现象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但归根结底是劳动者素质低下的体现,而随着海南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融合、教育水平的提高,这种现象在正逐步得到改善。结论在海南粮食种植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粮食产量整体呈不断提高趋势,但随着人口的增多,粮食需求量也在不断提高。两者呈现螺旋式波动上升的供求失衡状态,主要表现为粮食生产不能满足粮食需求,即自古至今粮食一直难以自给,究其原因在于粮食生产效率低下。笔者认为气候、地形地势等自然因素和人力资源短缺、耕作技术落后、种植面积受到挤压及政府政策等社会因素则是制约海南长期粮食短缺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此,笔者对海南岛未来粮食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灌溉比例,扩大粮食旱涝保收面积;二是出台配套的种粮保障措施,如强化种粮奖励与补贴,稳定粮食价格,完善农业保险等,降低农业自身因周期性、弱质性等给农民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三是科教兴粮。整合岛内外粮食作物育种栽培科研资源,强化粮食科技支撑,同时加强对岛内农民的知识普及和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对科技增产的应用水平;四是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并减少城镇化建设用地对耕地面积的侵蚀,提高粮食供给的基本保障能力;五是鼓励大学生村官及其他社会组织力量,探索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带动和提高岛内粮食生产的机械化及产业化水平。总之,应以政府为主导,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为目标,努力提高种粮经济效益,通过多种措施并举,在未来不断提升海南粮食自给能力。参考文献[1]肖春阳. 中外粮食、粮食安全概念比较[J]. 黑龙江粮食,-43.[2]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105,《广东六》。[3]清·萧应植修:《道光府志》卷4下,舆地水利,第5页。[4]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124,琼州,《风俗形胜》第6页。[5]《正德琼台志》卷7,水利。[6]司徒尚纪:《海南岛历史上土地开发研究》第146页,海南出版社。[7]海南农业史上风云之变.海南日报.日B4版面[8]李光伟,李春鸾,敖杰,何媛,黄彦彬. 海南岛大气可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138.[9]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下,第374-375页,中华书局。[10]陈光良. 试论海南稻作历史的几个问题[J]. 农业考古,-93.[11]唐清杰,严小微,孟卫东. 海南水稻生产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 杂交水稻,-5.[12]张兴吉. 民国时期海南岛粮食生产状况研究[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2.[13]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丛书集成初编·史地类。[14]清·聂缉庆、张公延:《临高县志》卷15。扫扫二维码投稿和订阅
& 上一篇:
& 下一篇:
缺粮:为何海南岛自古粮食不够吃? 天涯文化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 niuge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牛哥网 , 传播文明正能量,做有文艺范的青年喜爱网站。海南特区:打造区域对外开放新高地_图文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海南特区:打造区域对外开放新高地
总评分0.0|
&&中投顾问 电子书 产业研究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105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海南农垦发展史
自营订单满49元(含)免运费
不足金额订单收取运费5元起
邀请好友参加吧
版 次:1页 数:字 数:印刷时间:日开 本:16开纸 张:胶版纸包 装:平装是否套装: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1丛书名:海南地方史研究丛书所属分类:&&
下载免费当当读书APP
下载当当读书APP,免费阅读万本电子书。
本商品暂无详情。
当当价:为商品的销售价,具体的成交价可能因会员使用优惠券、积分等发生变化,最终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
划线价:划线价格可能是图书封底定价、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该商品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等,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化和市场行情波动,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折扣指在划线价(图书定价、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厂商指导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客服咨询。
异常问题:如您发现活动商品销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请立即联系我们补正,以便您能顺利购物。
当当购物客户端手机端1元秒
当当读书客户端万本电子书免费读邓小平: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中新网
邓小平: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
  今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日。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他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和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所作出的伟大贡献,学习他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崇高风范,进一步动员全省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海南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谱写美丽中国的海南篇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征程中,扛起海南的历史担当。
  从“海南之行”到“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
  ――邓小平同志对海南倾注了深深的爱
  邓小平同志与海南“结缘”,始于1960年春意融融的时节。这年1月29日中午时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和中央政治局委员彭真、李先念等,乘机抵达海南岛的三亚。第二天,在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等陪同下,邓小平到海军榆林军港视察,欣然登上猎潜艇驶向外海巡视,下午视察鹿回头农场,并看望了世世代代居住于此的黎族群众。随后赴著名的“天涯海角”参观。当步行至“南天一柱”巨石旁,邓小平同志注目凝思良久,赞赏它那擎天拔地的气势。
  1月31日,邓小平同志一行前往万宁视察。在兴隆华侨农场,他们先后参观了咖啡园、胡椒园、可可园和热带植物园。在经过一个小水塘时,农场领导考虑到因脚伤而手拄拐杖的邓小平不便涉水,要背他过去,邓小平同志当即摆摆手说:“不要背,我自己能过去。”边说边卷起裤管,自己趟水过塘。下午,邓小平同志告别归侨们,前往琼海。当天傍晚,他叫上几名随行人员开车到嘉积镇商业区。邓小平同志走到一位售货员面前,与她攀谈起来,讲一口四川话的邓小平很快引起了售货员和顾客的注意,“这不是邓小平总书记吗?”这时,大家顿然醒悟,都叫起来:“正是邓小平总书记来了!”大家热烈地鼓掌,并往邓小平同志身边围拢。邓小平同志亲切地向大家招手:“同志们好!”
  2月1日,邓小平同志离开琼海,中午到达海口,在蒙蒙细雨中参观了海口人民公园、五公祠和海口市容。在人民公园,邓小平同志怀着崇敬的心情,缓步走到海南解放纪念碑前,凭吊为长期坚持琼岛革命斗争和渡海作战而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当晚,邓小平同志还观看了琼剧《红叶题诗》。
  这次的海南之行,邓小平同志对海南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热带自然资源印象十分深刻,强调要把海南岛好好地开发起来,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热带作物基地。这成为后来他倡议开发海南岛、设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历史渊源。
  足迹深深,岁月悠悠。日,邓小平同志邀请几位中央领导同志谈办好经济特区问题时,明确指出:“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在谈了一些“放”的设想后,他话锋一转说:“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此后的4月29日,在北京会见美国著名企业家哈默时,他又说:“我们决定开发海南岛。利用天然气还可带动其他行业。”并指出:“海南岛自然条件不比台湾差,面积相当于台湾。”
  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强调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这表明一个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的石破天惊的宏大设计,一个以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实践探索,就在总设计师的擘画之中。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一定要、也一定能拿出今后的大量事实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这要表现在许多方面,但首先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没有这一条,再吹牛也没有用。”这些思想,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我们纪念邓小平同志,就要学习他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无比坚定的崇高品格。信念坚定,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挺起的精神脊梁。”
  “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
  ――邓小平同志的重大决策掀开了海南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站在时代要求、国家发展、人民期待的高度,响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号召。定位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经济特区,正是小平同志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
  继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大经济特区之后,邓小平同志落子海南,决策和推动海南成为了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日,是一个海南人民永远值得记忆的日子。这天,邓小平同志在北京对应邀来访的南斯拉夫客人说:“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
  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4月14日,国务院批转《关于海南岛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开发建设的座谈会纪要》,指出:“在海南岛实行特殊政策,建立经济管理新体制,把海南岛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贯彻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措施,具有深远的意义。”并再次强调把海南岛的经济尽快搞上去,“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有着深远的意义”。
  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诞生了!邓小平同志的重大战略决策,变成了海南人民的伟大实践行动,海南由此从国防前哨变成开放前沿,从边陲海岛变成开发热土,实现了海南开发史上最伟大、最辉煌的历史性跨越。海南的开发建设迈入历史的新纪元。
  海南“好好发展起来”,就是要以大特区的成功实践,证明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了不起”。一个“很大的胜利”,一个“很了不起的”,生动深刻地说明了海南经济特区的建立和成功发展,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对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对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具有的深刻而特殊的历史意义。
  放眼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更大的特区”的建立,是邓小平同志着眼于改革开放全局布下的一颗重要棋子。这个重大决策,是加快中国改革开放步子的重大决策,也是历史性地改变海南发展前途和命运、赋予海南改革开放国家担当的重大决策,体现了邓小平同志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胆略、胸襟、气魄,饱含着邓小平同志对海南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和对新生的海南经济特区的殷切期望。
  在海南经济特区建设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给予坚定有力的支持与关怀。特别是面对“洋浦风波”,他旗帜鲜明支持海南在开发洋浦问题上所作的大胆探索。日,他明确批示:“我最近了解情况后,认为海南省委的决策是正确的,机会难得,不宜拖延,但须向党外不同意见者说清楚。手续要迅速周全。”这个重要批示,肯定了洋浦的开发建设路子,树立了海南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形象,也向世界表明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
  此时此刻,我们纪念邓小平同志,就是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所号召的那样:“学习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重要的思想特点,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遵循的思想方法。”
  “学习他不断开拓创新的政治勇气。开拓创新,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鲜明的领导风范,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具有的历史担当。”“学习他坦荡无私的博大胸襟。坦荡无私,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光辉的人格魅力,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锤炼的品质修养。”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没有邓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和正确决策,就没有海南经济特区大好发展局面的今天。邓小平同志倡导、决策、支持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历史功绩,永远铭刻于海南人民心中!
  把“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实现绿色崛起
  ――是我们对邓小平同志最好的纪念
  可以告慰邓小平同志的是,他亲手擘画的海南经济大特区宏伟蓝图,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省人民26年的奋力拼搏,正在变成现实,海南由一个贫穷、落后、封闭的边陲海岛变成了一个绿色、开放、特色经济持续发展的国际旅游岛,正朝着建设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的目标迈进。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全省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按可比价计算分别增长15.9倍和10.8倍,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61.6倍,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22.3倍和15.6倍。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热带现代农业在全国独具特色,新型工业、高新技术产业蓄势而发。以环岛高速公路、环岛高铁、南北两个国际机场、昌江核电等为代表的重大基础设施陆续建成和开工建设。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1.5%,生态环境继续保持全国一流。海南已成为13亿国人休闲度假的重要目的地,成为国家重要的冬季瓜菜基地,成为国家公共外交和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开放平台,成为南海资源开发和主权维护的前沿基地。二十多年的辉煌成就,越来越彰显出海南在全国改革开放大局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向世人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海南的光明前景。
  抚今追昔,海南各族人民永远感谢小平同志,爱戴小平同志,怀念小平同志!我们今天纪念小平同志,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科学发展,实现绿色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谱写美丽中国的海南篇章。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27年前,小平同志以历史伟人的远见卓识,作出了“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战略预见。去年,习总书记视察海南时,饱含深情地回顾了小平同志的这一宏伟遗愿,特别强调:如果把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很有说服力,就能够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也就能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进程。他要求我们埋头苦干,奋起直追,使海南成为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范例。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对办好海南经济特区作出的新的战略定位,赋予了我们更高的责任使命,也寄托了党中央对海南发展的殷切期望。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政治立场,大力弘扬特区精神,强化使命意识,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努力在具有海南自身特色和优势的若干领域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范例,早日建成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抓好科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建好国际旅游岛,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小平同志的经典论断,他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习总书记再次强调,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对海南来讲,经济欠发达是最大的省情,是最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必须咬定加快经济发展不放松。但这个发展是有前提条件的,是绿色、低碳、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总抓手就是全面建设国际旅游岛。正如习总书记对我们要求的,“要把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岛作为海南发展的总抓手,这是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海南发展的最大机遇和最强的比较优势。”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海南区位、生态、政策等有利条件,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岛,下大力转方式、调结构,优先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集约、集群、低碳、园区化、高科技发展新型工业;做精做优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努力把热带特色农业打造成海南经济的“王牌”;加大统筹城乡力度,加快推进海南特色的城镇化;加快建设交通、能源、水利等一批重大项目,全面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坚持稳中求进、精准调控,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促进海南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小平同志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干不出新的事业。”习总书记深刻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他明确要求我们发扬经济特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在打造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拓展更加开放的发展局面上走在全国前列。我们一定要牢记党中央重托,自觉扛起改革开放的海南担当;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聚焦制约海南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简政放权、优化行政审批,消除市场壁垒、开放投资领域、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依法加强土地、岸线、填海地、林地等重要资源的规范管理、有序利用,实现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不断释放新的改革红利,助力海南永续发展。要紧紧抓住我国与周边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机遇,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优势和华侨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博鳌亚洲论坛等重要开放平台,主动全面深化同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合作交往,促进多边共赢,把海南打造成国家首脑外交、公共外交基地和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基地。特别是要科学规划、加快启动在三亚建设面向东南亚乃至亚太地区的客流、货流中转集散乃至自由贸易的大型空港,打造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互联互通平台,为海南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与活力。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保护生态、改善民生,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1960年,小平同志踏上海南的土地,留下了“那里有许多资源”的美好印象。五十三年后,习总书记亲临海南视察,殷殷叮嘱:青山绿水、蓝天碧海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最大本钱,必须倍加珍爱、精心呵护。我们要进一步强化生态自觉,扛起环保担当,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持之以恒地实施好“绿化宝岛”、节能减排、城乡清洁工程等生态工程,着力在“增绿”和“护蓝”上下功夫,使海南的青山更绿、海水更蓝、沙滩更美、空气更清新,努力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的示范区,打造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小平同志曾经说:“贫穷落后不是社会主义”,习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一定要以改善民生为己任,充分发挥海南省直管市县的体制等优势,集中财力解决民生急需,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加快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先行区,让人民群众及时享受改革发展的现实成果,努力建成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坚持陆海统筹,切实扛起南海维权维稳、保护开发的责任担当。小平同志曾经深谋远虑地指出,要以开放沿海地区、开发近海资源、开拓远海公土为基本方针,建设“海洋强国”,并强调“开发南海气田这样的好事,应坚决干、赶快干”。习总书记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他还特别强调,把祖国南大门守卫好,政治责任重大,是海南的光荣使命。这赋予了海南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南海资源开发、重大国防工程建设中的特殊地位。我们要坚持陆海统筹,维权维稳、开发保护并举,做优做强海洋产业,努力构建以海洋油气化工、海洋航运物流、海洋渔业、海洋旅游等为重要支撑的现代特色海洋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三沙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实现中央战略意图,努力建成维护南海主权和南海资源开发服务的重要基地;要把维护国家主权视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一以贯之地支持部队建设和国防建设,推进军地军民融合式发展,履行好守卫祖国南大门的使命担当。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坚持从严治党,持之以恒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小平同志曾经语重心长地说,反腐败这个关必须过,对党内高层腐败下不了手,就会丧失人心,就会失败,这是大局,不管是谁,一律受惩罚,要公布于众。习总书记特别强调,现在与腐败做斗争,有多少就准备处理多少,党内决不允许腐败分子有藏身之地。他视察海南时曾一再叮嘱,干部作风怎么样,不仅直接关系海南发展,而且关系全国和世界各地游客的观感、关系我国的国际形象。作风正,民心顺,海南兴。我们一定要坚持领导带头、自上而下,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以整风精神、从严务实地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继续下大力抓好“庸懒散奢贪”专项整治,着力完善长效机制,确保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海南高效贯彻执行。要严格履行好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深入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用最坚决的态度、最果断的措施刷新吏治。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大力涵养社会正气,弘扬“敢于担当、人民至上,不畏艰险、攻坚克难,忠于职守、敬业奉献,守望相助、舍己为人”的伟大抗风救灾精神,从我做起,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凝聚起推动海南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强大正能量。
  斯人已逝,思想永存;伟人风范,激励来者。小平同志的不朽功勋、崇高风范,将永载史册、彪炳千秋。纪念邓小平同志,我们就是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树雄心、立壮志、埋头苦干、奋起直追,廉洁实干、改革攻坚,为加快海南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全面建设国际旅游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海南省委员会)
【编辑:高辰】
>国内新闻精选: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南岛面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