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拍照有效吗被公司之外的人拍了照片,会不会对员工本人有什么影响,别人能不能拿着合同照片干什么事?

怀孕女职工炫耀外地旅游照片被辞退 虽受劳动法保护但也不能“任性” | 北晚新视觉
怀孕女职工炫耀外地旅游照片被辞退 虽受劳动法保护但也不能“任性”
日讯,用工环境的变化,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特别是如何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和职工队伍的稳定,更是企业关注的焦点。日前,在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FESCO)主办的第六届“律·动中国FESCO全国公益法律巡讲”活动中,专家们围绕“改革与创新下的劳动关系”的主题,探讨了企业结构调整、裁员、就业安置和“互联网+”时代劳动法律应用以及北京市最新人才政策等相关话题。
视觉中国供图
一些实践中的劳动争议案例很具典型性,不仅给企业管理人员带来很多思考,也让大家认识到,在新的劳动合同法下,不光是企业需要遵纪守法,作为劳动者也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如果自己本身理亏,却想让法律庇护自己,也是不现实的。
怀孕了也不能太“任性”
《劳动合同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均明确对女职工予以保护,在实践中,很多女职工误认为怀孕了就等于获得了“免死金牌”,有的甚至仗着自己是孕妇企业拿她没办法,有恃无恐,违反劳动纪律,女职工怀孕了,真的就等于拿到了“免死金牌”,企业就必须对其百依百顺,吃下这个哑巴亏吗?其实并不是。
林某在某物业公司从事行政工作,怀孕后以身体不适为由经常不上班。第一次请假履行了病假手续,第二次口头请假一个月,公司同意了。第二次一个月的病假期满后,林某没有前来上班,当部门主管联系她时,她说身体依然不适,需要延长15天假期,部门主管没有同意,让她按照正常流程向人力资源部门请假。这期间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发现林某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她在异地旅游的照片,非常气愤,认为这是旷工。后来,公司根据《员工手册》中“连续旷工三天或年内累计旷工七天,属于严重违纪,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规定,解除了与林某的劳动合同。林某向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以自己是怀孕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公司不能与其解除劳动合同为由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并补发工资。
在这个案件中,林某认为自己怀孕是事实,企业应该本着人性化的态度来包容她,她出去旅游也是为了放轻心情和休息,不应该被上纲上线,甚至被认定是旷工乃至解除劳动合同。仲裁庭认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女职工在“三期”(即孕期、产期、哺乳期)的,用人单位不得随意解除劳动合同;即使合同期限届满,劳动合同也应当延续至“三期”结束时终止,但这种保护并不具有绝对性、排他性,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仍适用于“三期”女职工,在本案中,林某应与其他员工一样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然而林某未按照企业规定履行请假手续且无故旷工已达15天,严重违反了企业的规章制度,公司依据《员工手册》对林某所作的违纪解除劳动合同处理决定事实清楚,依据充分,因此对林某提出的申诉请求,仲裁委依法予以驳回。
专家认为,这个案例实际上非常简单,但却非常普遍。随着劳动者维权意识的逐渐增强,怀孕女职工享受的特殊保护已经深入人心,但处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女职工同样应当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尤其是这—期的女职工身体容易感到不适,如果需要休养,应当按照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规定履行请假休假手续,并留存好医院出具的诊断证明、病历、假条及请假、休假的书面证据,从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对于企业来说,在如何处理违纪“三期”员工的问题上,也有一些启示。
简历造假躲不过背景调查
随着现今社会人员庞大的流动性以及越来越多美化简历的出现,企业要想招聘到合适的员工变得难上加难。为招聘到合适的人选,企业一般要对即将发放录用通知的候选人开展相关背景调查,为简历“去伪存真”。有的还会雇佣规范的第三方背景调查机构。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自作聪明,简历造假的求职者就会露出马脚。
上海某公司老总曾面试了一位需要掌管公司整个数据系统的技术总监岗位候选人,对其面试中所沟通的技术性知识比较满意。但是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基于第一次面试中人选的状态,认为其存在不足以胜任此岗位的可能性。随后,该公司找到了背景调查机构对此人进行调查。调查人员通过候选人提供的材料发现,这次的调查难度可不小,候选人是1968年出生,1993年完成最后学历学业,他提供了1998年至2015年近17年的3家雇主,授权他们调查和核实。22年前的毕业院校是否还存在?如果还存在,学校是否还有档案数据可查?10多年前的工作单位是否还存在?是否还能保留离职员工的档案记录?
为了一一清除这些障碍,调查者们制定了缜密的计划和方案。首先,对于教育经历的核实,选择了最为权威的教育部认证的方式,确认其毕业证书真实有效。而在工作经历的核实当中,困难重重。调查人员借助公司积累的资源和众多业务部门的支持,联系到了17年前最早的一家雇主,但是结果并不理想,这家公司所持有的离职员工数据最早从11年前才有,恰巧在候选人离职时刚刚建立,通过查询当时的数据没有找到此人的离职记录。
调查人员进而调查其第二家雇主。第二家工作经历发生在11年前,调查人员辗转找到了当时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了解到11年前的数据已经电子化并且有记录,但调阅离职当年的员工名册时却没有找到候选人的在职记录。后来又询问了当时同部门的老员工,并且翻阅了当时的劳动合同纸质档案,通过这些方式都没有查到此人的在职记录。
之前两家雇主都没有找到在职记录,这让调查人员在第三家雇主的核实上警惕了许多。调查人员联系到了这家雇主位于北京的总部,了解在候选人所在的城市是否设置了公司以及工作人员,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总部并未在候选人所在的城市设立分支机构,这使得候选人简历上所写的XXX公司XXX城市分公司的主体资格不攻自破,实际情况和简历所述完全不相符。这名候选人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
学历造假和工作经历造假都是求职者屡屡出现的问题,他们通常认为企业不会进行背景调查,或者不相信背景调查真会挨家去学校和企业核实,即使发生对自己的影响也不大,最多就是不被录用,因此才抱着侥幸心理说谎。
综合工时制如何算加班费?
某海运公司经批准从2000年开始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海员李某所在的船队按月综合计算工作时间。在某一年4至5月的工作周期中,李某的船队在出海归来期间共遇到3次休息日,每次两天,此外还有一个五一节的法定节假日。当发工资时,李某要求公司按7个工作日加班发给他加班工资,公司则以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为由拒绝发给他加班工资。最终,李某向当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了申诉。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案后裁决李某在船队工作期间的休息日视为正常工作日,公司不支付加班工资,而他在船队工作的五一节假日,公司按不低于工资的300%发给加班费。
专家分析,我国目前有三种工作时间制度,即标准工时制、综合计算工时制、不定时工时制。其中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规定,某一具体日(或周)的实际工作时间可以超过8小时(或40小时),但综合计算周期内的总实际工作时间不应超过总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其中法定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按3倍支付劳动报酬。在综合计算周期内,如果劳动者的实际工作时间总数超过该周期的法定标准工作时间,超过部分应视为延长工作时间,只是该综合计算周期内的某一具体日(或周、月、季)超过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其超过部分不应视为延长工作时间。因此,部分企业如果由于生产经营特点决定每周工作6天,每周不超过40小时的工作制度并不违反相关规定。
不过,职工在综合计算工时制的一个周期内,休息日和法定节假日的待遇是不同的,两者有所区别,不能一概而论。休息日属于正常工作,因而不应计发加班工资,而法定节假日则应按劳动法的规定计算加班工资。因此,这个案例中李某要求公司对休息日和法定节假日一样都支付加班工资是不合适的,没有法律依据,而公司以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为理由,不发给李某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显然也是错误的。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代丽丽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网页至朋友圈(点击二维码隐藏)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
新视觉·新媒体
北晚新视觉微博
北晚新视觉手机版
北京晚报APP
北晚新视觉微信
新视觉影社微信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0号北京日报社新闻采编中心205室 电话:010-邮箱:takefoto(at)vip.sina.com
工信部备案号:公安机关备案号:09  近年来,随着上海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企业进军上海,扎堆建立分公司、办事处。与此同时,很多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却纷纷向经济成本更低的上海郊区乃至长三角地区转移,出现了大量的企业搬迁。
  企业搬迁也是劳动关系处理的敏感时期,特别是对于搬迁职工的经济补偿,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当企业搬迁时,是否应向员工支付经济补偿?反过来讲,企业支付了经济补偿,是否就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其实对这些问题也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同为企业搬迁,为何待遇不同
  这是两个真实的案例。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案例。在上海某区的一家外资集团下属的A公司的&喷漆车间&和&移印车间&,由于环境污染原因,被环保部门责令整改。因此,A公司计划于日把两个车间整体搬迁到苏州,并于7月24日出台了针对两个车间共计368名员工的安置方案:一是随车间一起迁到苏州工作,有补贴、奖励等待遇;二是留在原公司调整到其他岗位工作。方案公布后,员工对A公司的安置方案极为不满,当天就提出:与A公司解除劳动关系,同时要求公司支付经济补偿金。
  日上午,300多名公司员工停工并封堵了公司的厂区大门。员工坚持要求解除劳动关系并支付经济补偿金;公司坚持&要么到苏州工作、要么留在原公司调整到其他岗位工作,自己离职不支付补偿金&的意见。由于双方不能达成一致,在员工和公司管理层的协调会上,甚至发生了肢体冲突。
  7月29日,矛盾全面升级,员工再次封堵了A公司的所有大门及道路,不准车辆和人员进出,致使全公司5000多名员工被迫停工。7月30日、31日劳资双方继续僵持,全公司停工。
  8月5日下午3点,在区劳动部门、区总工会、开发区管委会等的主要领导的参与下,劳资双方经过多轮协商达成协议:离职员工按《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三项解除劳动合同,按(N+1)标准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并于日办理解除劳动合同的手续。至此,历时两周,因A公司两个车间搬迁到苏州而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得到了圆满解决,368名员工高高兴兴地拿到了经济补偿金共计310万元。
  我们再来看一个案例。同为该集团公司下属的B公司因其租借开发区的厂房将于2012年3月到期,由于该开发区产业结构调整,到期后将不再续约,B公司将计划整体搬迁至同区的另一个镇。公司于日公布了安置方案。日上午,因部分不愿意随迁到另一个镇的员工对方案不满,主要集中在搬迁后上下班乘坐班车时间是否计算为工作时间以及离职是否给予经济补偿方面有争议,继而发生了200多名员工拥堵厂门的群体性事件。  在区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主导下,经过劳资双方协商,从国外赶过来的集团公司董事长亲自宣布了新的搬迁方案,上下班途中的交通时间补贴增加至1小时,但不愿意随迁的员工解除劳动关系没有经济补偿金。12月7日,公司恢复了正常工作秩序。期间有94名员工主动提出离职,提出离职的员工没有得到经济补偿金。
  为什么同在一个区的该集团下属的企业,A公司员工不随公司搬迁,公司需支付经济补偿,而B公司员工不随公司搬迁,公司却无需支付经济补偿?
  什么是&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二)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这里涉及一个关键性问题:企业搬迁是否属于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如果属于的话,那么员工不去,即视为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公司解除劳动合同,就应支付经济补偿;如果不属于的话,那么员工不去,就属于不服从公司正常调动,公司可按规章制度对违纪员工进行处理。
  &客观情况&指:发生不可抗力或出现致使劳动合同全部或部分条款无法履行的其他情况,如企业迁移、被兼并、企业资产转移等,但不包括导致经济性裁员的客观条件。不过考虑到实际情况和立法意图,并非所有企业搬迁都适用解除的规定,而是工作地点发生重大变化、且导致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搬迁,才可适用此条规定。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不同城市之间的交流已经越来越多。也许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已经比大城市内部两个偏远郊区之间的出行更为方便、时间更为简短。但应该意识到,即使两个城市之间空间距离更近,由于用人单位所在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劳动者劳动关系、招退工办理、社会保险关系等诸多问题,所以工作和生活的两城现实可能会引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处理过此事件的浦东新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副大队长季海燕对笔者介绍说,根据有关部门的政策口径,若企业在不同城市内的搬迁,一般应被认定为&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劳动合同不能履行&。所以A公司搬到苏州,根据有关部门的政策口径,企业从本市搬到外省市的,作为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员工不愿意去,那就是双方变更劳动合同无法达成一致,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应支付经济补偿。当然,如果员工愿意去,那就是双方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一致,单位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员工一定要求支付经济补偿,也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但是公司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搬迁则情况不同。据了解,本市劳动争议仲裁一般把握的尺寸是:企业在市中心区内搬迁,不作为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即劳动合同可以正常履行。企业从中心区搬到郊区,或从郊区搬到郊区,凡是明确安置方案(如安排班车、发放交通费、推迟到岗时间等)的,也不作为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即员工应当继续履行合同;未明确安置方案的,则作为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B公司从金桥搬到祝桥,属于从郊区搬到郊区,但是公司安排了班车并缩短了工作时间,并未致使原劳动合同不能履行,员工不愿意去却要求经济补偿没有道理。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下的参照标准,企业搬迁是否属于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关键还是看搬迁是否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员工愿意去还要求经济补偿更没有道理。对于部分员工的不合理要求,有关部门是不支持的。
  总之,关键还是结合具体情况,综合判断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是否发生了不可抗力或出现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情况。
  原劳动合同是否可以履行是关键
  现实中情况可能比较复杂。有些企业搬迁,往往伴随关停并转,这种情况下员工不随迁,企业是否应支付经济补偿?
  华东政法大学劳动法律服务中心李干认为,公司的股份转让、资产流动与转移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只涉及本公司一个主体,只是公司股东、投资人的变动,不涉及他方公司;另一种则涉及他方公司,即存在本公司与其他公司的合并与分立。
  对于第一种情况,《劳动合同法》第33条有明确的规定:&用人单位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投资人等事项,不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股权收购一般不直接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当收购企业通过股权收购成为目标企业的股东时,由于目标企业未发生主体变化,所以目标企业对员工的所有承诺继续有效,原劳动合同不受影响。同时,由于收购企业也没有发生主体变化,所以收购企业也不能以投资人或股东变化为由,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也不能以用人单位发生变化为由,要求解除劳动合同并支付经济补偿。
  对于第二种情况,《劳动合同法》第34条从实体上确立了用人单位分立、合并时劳动合同的承继制度,即:&用人单位发生合并或者分立等情况,原劳动合同继续有效,劳动合同由承继其权利和义务的用人单位继续履行。&
  在分立、合并的情况下,用人单位这一劳动合同主体虽然发生变化,但原劳动合同继续有效,劳动合同所确立的期限、岗位、工资等内容均不变化,分立、合并中形成的新主体替代旧主体成为劳动关系一方当事人,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仍履行原有的劳动合同。
  但是李干提醒,当劳动合同承继作为基本模式被引入后,还需注意两个问题:首先,承继模式并不排斥双方当事人在这一模式基础上的进一步协商;其次,分立、合并确立了新主体履行旧合同的基本格局,但如果用人单位在改制后出现了&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情形,比如说员工原来岗位没有了甚至原来部门被撤并了,而且所在部门原有的职能也被取消了,在这种情况下员工不随迁或到新岗位上工作,企业依然可依据《劳动合同法》解除劳动合同,但需支付经济补偿。
  1172名员工随企业迁去郊区的奥秘
  毋庸讳言,现在一些企业往往谈&搬&色变。有些人总以为,当企业遇到搬迁,职工不管是否随迁,总是会找借口要求先&买断工龄&,其实事实未必如此。
  日用-友捷是一家汽车配件的生产企业,2012年,为配合市政动迁的需要,响应&工业园区向园区转移&的要求,该企业从地处市中心的虹口区广中路,搬迁到嘉定马陆。一个月时间内,搬迁工作全部顺利完成,期间无一起劳动纠纷,尽管企业同意不去新址的员工可以与企业&买断工龄&,但是全体1174名员工无一人&中途掉队&,事后让管理层都连呼没有想到。这在每遇企业搬迁就劳动争议频发的今天,确实显得难能可贵。他们到底有什么法宝?  首先是充分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在搬迁一年前,正当管理层认真筹备搬迁方案时,该企业员工就已经知晓搬迁之事。这并不是意外的&机密泄露&,而是管理层公开透明地主动告知。执行总经理对笔者介绍说:&我们一上来就和员工先明确概念&&&这次搬迁不是关停并转,不会裁员减产,而是为了企业经济再次腾飞的战略转移,你们每个人也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我们要保证员工的知情权,做事不能遮遮掩掩。&
  为了给员工更直观的感受,企业还组织骨干员工代表参观马陆新厂址,让员工代表亲临新址现场,介绍企业发展战略,描述未来蓝图。所以搬迁一事对于员工来说,并不是突发事件,在长达一年的时间内,员工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他们思考的不再是&去不去&,而是&怎么去&。
  其次,充分保障员工的参与权。除了保障员工的知情权,该企业也畅通民意渠道,收集员工诉求,充分听取员工意见。该企业在食堂就餐时间、待遇的测算发放、班车定点和发车时间、上下班作息时间等方面的安排上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民意收集工作,充分听取员工意见,满足员工合理要求。&员工就是我们的&内部客户&,&执行总经理说,&&客户&的想法,我们当然要认真倾听。&
  第三,利用&外脑&设计周密的员工安置方案。当时全程参与方案设计的咨询师张先生对此事记忆犹新:为了让每一个员工都&有路可走&,他们&开了三扇门&:同意搬迁到嘉定继续工作的,增加交通补贴和郊区津贴;对于年龄身体条件选择内退的,给予基本保障;想协商解除劳动关系的,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而对于每一类员工,企业都制定了不同安置方案。&花了一年时间,我们把所有可能发生的大概率、小概率事件全部考虑到了,一个都不能漏。&
  方案设计完成后,公司向全体员工进行公示,充分听取工会和员工代表意见。基于前期的舆论引导与民主参与,员工对方案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最后员工代表表决一致通过了人员调整方案的决议。
  该企业这次搬迁安置员工,按照法律规定,本来只要设计了&一扇门&就够了,但是他们却设计了&三扇门&,即在企业明确安置方案的前提下,按照法律规定,员工不随迁是没有经济补偿的,但是员工真的离家很远不愿随迁的话,企业也愿意与你协商解除劳动关系。但是你企业越是大方,员工却越是不愿意走,因为他们舍不得。
  结果员工全部都走进了&第一扇门&,无一人辞职,讲到底,就是企业在搬迁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员工、相信员工、依靠员工,企业在法律的基础上做好民主管理工作,这是劳资双方取得共赢的前提条件之一。该企业的案例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支付经济补偿&可以解约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企业愿意解除劳动合同并支付经济补偿,但是员工不愿意。应当说,企业支付经济补偿&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如果单位依据&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形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就解除劳动者的劳动合同承担举证责任。如果用人单位不能提供证据证明,则承担举证不能的后果。
  首先,用人单位应该证明存在&客观情形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继续履行&的情形。其次,必须证明双方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进行协商过,但未达成一致。当然协商变更并不一定是双方洽谈,实践中有的单位采用部门招聘、内部竞聘上岗的办法是否属于协商变更劳动合同呢?
  区劳动争议仲裁院仲裁员刘小根裁决过一个案子。徐某原是某保险公司业务部经理,后公司被某国有银行股权收购后发生搬迁,公司主营业务渠道发生变化,由个人及代理公司销售产品转变为主要通过银行渠道代为销售产品。公司决定撤销徐某所在部门,推出包括培训师在内的4类职位7个岗位,供员工报名竞聘。但徐某回复公司不参加此次竞聘。公司后对包括徐某在内的多名未上岗员工直接安排其他岗位,徐某被安排为渠道客户经理。徐某书面回复公司,称新岗位不适合自己。后公司以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为由,解除双方劳动合同,并支付经济补偿。徐某提出仲裁申请,要求裁决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差额,但未获仲裁支持。
  刘小根认为,本案中的保险公司被银行收购股权后,一般而言不可直接认定为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企业被收购后应当承继原劳动合同的权利义务。但不同的是,若此后公司主营业务渠道随之发生变化,由个人及代理公司代为销售保险产品转变为主要通过银行渠道代为销售产品,因而进行企业部门及岗位的撤销,这应当属于经营战略的重大调整,被认定为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并无不妥。
  还有,该企业在此后通过竞争上岗和依职权安排新的岗位,证据显示劳动者均加以拒绝。应当说,内部竞聘本身还不属于双方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进行协商,因为内部竞聘通知只是要约邀请而非要约,职工可说企业没有给我上岗机会啊。但是此案中企业在多轮竞争上岗后,直接安排过徐某一次工作,但是他拒绝了,这就可视为双方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进行协商过,但未达成一致。该企业在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及代通金后,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裁审部门应予认可。因未给员工签劳动合同,劳动官司败诉的话对公司有什么其他的影响吗?_百度知道
因未给员工签劳动合同,劳动官司败诉的话对公司有什么其他的影响吗?
公司没给员工签劳动合同,也没有交综合保险,,员工与公司打官司,要求赔偿员工双倍工资和综合保险金,如果公司败诉的话,除了要赔偿员工外,对于公司来说是否会有其他的影响?影响是什么?(比如是否会记录该公司曾有不良用工记录等之类的,尽量详细点喔,谢谢了~)
我有更好的答案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你们单位未与员工签劳动合同,劳动官司败诉的话,公司从用工之日起的第二个月起,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高级经济师
1、为什么要出劳动合同法,除了考虑到劳动者的利益外,对公司也是一种保护,同时也是规范劳资关系的一种手段。2、像你上述所说,公司一般会败诉,赔偿肯定会有的,但这不是个别现象,同时,如果涉案人员不多,影响不大的话,对企业来说应该是很正常的事,不必过于担心。在仲裁部门留底倒不怕什么,可能对社会影响还要稍微大一些,因为你不可能堵住员工的口。3、不过也不能忽视,因为有一点,仲裁部门没有执法权,但劳动局有,法院有,如果员工不服,到劳动局去告或者告到法院,他们是有执法权的,一旦上了法庭,影响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建议不管怎么样,能够跟劳动者协商好就是了。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劳动仲裁部门,肯定会留下员工申述记录,但是是不作为 不良用工记录 来看待的,也就是说,不会对你单位之后的用工有任何的影响!公司败诉,劳动局就已经知道公司是没有为员工缴纳社保的,为什么之后没有采取行动强制执行,因为他们只是仲裁部门,不是执法部门,还没有听说什么城市、什么部门强制执行劳动法的,如果那样,利润率较低的小公司,都要倒闭一大批了!不为员工缴纳社保,是公司的问题,但员工入职前就该知道,在职或者离职后再倒打一耙,也鄙视这种行为,无视他们吧!偶尔败诉交点罚款,和持续缴纳社保相比,还省很多钱的。
一楼说的好,赞一个。仲裁没有任何办法,告你的人喜欢就告去。法院无非就是骗点起诉费,员工有那告的能力让他告去好了,看谁折腾起谁,民事案件千万别主动反击,划不来,不是刑事案件,输赢根本无所谓,告你的人呢占不到便宜的。
1、只留下案底;2、一般不会对单位造成负面影响,除非涉及人员较多,并且投诉到劳动局。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签劳动合同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999年劳动合同书照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