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农产品销往欧洲歌唱大赛 以色列效益最佳的季节是

以色列能给中国农业带来什么申茂向 主编 前 言 近年来国内掀起了以色列农业热,介绍以色列农业的文章不少,专业性的考 察团也很多,以色列的灌溉技术及设备,蔬菜、花卉工厂化生产的技术与设备相 继被我国各地引进。 但从管理角度看,对以色列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的深层次的 分析、比较、研究并不多,总体缺乏对以色列农业的宏观研究,尤其是对农业的 研究与发展、 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管理思想与机制缺乏较为全面和深入的了 解。 1997 年 12 月 27 日至 1998 年 1 月 23 日由科学技术部农村科技司组织的中 以农业发展高级研修班, 对以色列农业和农业科技进行了为期 28 天的参观考察, 旨在进行中以农业和农业研究与发展的比较研究,以便借鉴其经验为我所用。研 修班由科学技术部农村科技司副司长申茂向同志带队,成员来自全国农业科研、 教学单位和科技管理部门,共计 28 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 13 人、博士 8 人,28 人中副处级以上干部 23 人。 研修班在以色列期间, 听取了以色列农业部官员、 国家农业研究机构负责人、 农业部首席科学家和有关专家关于以色列农业、农业研究与发展、农业推广状况 的报告,其中有:农业工程专家 Yaa― COV Ayalon 先生做的“以色列农业” , 农学家 Daniel Rimon 先生做的“以色列农业研究与发展及其闪光点” ,经济学家 DanRimon 先生做的“农业研究与发展中的经济学和市场问题” ,农业部首席科 学家 Yonatan Shaulsky 教授做的“以色列农业研究、推广组织及其分支机构” , 农业推广学家 Yosel Elkana 教授做的“以色列农业研究与推广的关系” ,系统工 程学家 Yoram Porat 先生做的“研究与发展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农业部水利灌 溉专家 Shanl Manor 教授做的“以色列水资源管理及灌溉问题”等系列报告。 学员除在课堂上与以色列专家共同研讨有关问题外,还参观考察了以色列 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区域农业、农业研究组织、农业推广机构、农业试验站、农 业开发公司、农业生产组织等。如参观了位于特拉维夫市郊的 Volcani 农业研究 与发展中心(国家农业研究机构,相当于国家农业科学院),位于加利利湖的国家 供水公司及输水工程; 穿越尤第亚沙漠,从北部工业重镇海法市纵跨到最南端的 红海海口的港湾城市 Eilat 市,领略了世界闻名的死海;考察了位于北部以色列 河谷的 R&D 试验站, 位于白山河谷平原的白山农业试验站, 位于 Eilat 市郊的沙 漠区域 Arava 农业试验站,位于中南部的 Lachish 区域农业推广服务中心,位于 西部沿海的 Shefayim Kibbutz(集体农庄)、中部的 Gtvaat Yeshaayahov,位于北部 戈兰高地的私营农业 R&D 公司。还考察了几家农业灌溉设备公司,拜访了以色 列农业部和希伯莱大学农学院。 在以色列期间,中国科学院资环局刘健副处长以“中国持续农业与中国科 学院” ,河北农业大学副校长王慧军以“中国农业推广” ,山东省科委宋修宪副处 长以“山东省农业与农业科技” ,中国农业大学李保国教授以“中国农业教育” 为题与以方进行了学术交流。研修班结业时,以色列外交部、农业部的官员,中 国驻以色列使馆科技参赞、 中国国家外专局驻以色列代表出席了结业仪式并为全 体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研修班团长申茂向、中国驻以色列使馆科技参赞、以色 列外交部及农业部的官员对研修班取得的成功以及中以双方今后的合作发表了 热情洋溢的讲话。 研修课程结束后,学员对研修内容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回国后,又查阅了大 量的资料,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讨论,形成了本报告集,希望能给读者以启示和 借鉴。 目 录 以色列能给中国农业带来什么.........申茂向等(1) 提高科技管理队伍素质 把握农业科技发展大趋势.....................王晓方(25) 中国农业水资源现状与发展对策........冯广志(44) 谈以色列的科技经济一体化..........魏勤芳(61) 以色列农业崛起之谜.............邓小明(70) 以色列农业科技计划与管理..........刘 健(80) 赴以考察报告 ......潘迎捷 万崇信 冯中朝 宋修宪 张显良(88) 以色列是如何在沙漠中发展可持续农业的....马林英(97) 高度发达的以色列农业及农业科技.......韩鲁佳(108) 以色列农业及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周上游 韩鲁佳 王慧敏 魏勤芳 满秀芬 郭晓林(117) 以色列印象四则..............万崇信(129) 以色列农业科研发展特征与运作条件分析....何胜秋(132)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加强农业科研和农业生产管理.....................徐泽鸿(141) 对以色列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周上游(148) 科技、农业与国民经济 .....冯中朝 潘迎捷 万崇信 宋修宪 张显良(152) 以色列值得我们学习什么...........卢晓峰(162) 以色列的农业灌溉及启示...........吴普特(165) 以色列农业科学技术与农业发展....邓小明 李保国(171) 以色列农业成功之路 .........时泽远 吴普特 祖 伟 李苏楠(179) 卓有成效的以色列农业推广工作........王慧军(190) 以色列农业与河南省农业的投入产出比较及启示 .....................张明进(197) 以色列农业观感...............王慧敏(210) 以色列农业研究和开发的作用.......DanLeuanon(214) 以色列的农业――沙漠中的绿洲........满秀芬(217) 以色列的特色农业..............时泽远(222) 弘扬民族自立精神 寻求经济发展之路.....祖 伟(229) 以色列集体农庄――基布兹........冯中朝等译(236) 中东和平进程中的水资源管理问题.........韩鲁佳 郑向丹 王甲云译(262)以色列能给中国农业带来什么 申茂向等 (科学技术部农村科技司) 以色列农业以技术和资金高密度、高效外向型的市场体系、水土资源高效利 用和技术垄断 4 大特点在国际上独树一帜, 其中有许多东西我们是可以借鉴和引 进的, 但更重要的是有更多的东西是我们必须深思的。中国农业和以色列农业在 绝对意义上并不具有可比性, 但从哲学的层次我们不难提炼出这样一些可以借鉴 的东西: 利用提高科技投入来提高现有农业资源的承载能力,通过世界市场利用 世界资源, 吸纳现有技术和知识形成自己特有的知识产权,变产品竞争为技术竞 争等等。 以色列农业技术和设备的出口趋势对中国的农业 R&D 具有利弊双重性, 引进什么?在什么地方用?要作详尽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 一、以色列农业概况 1、以色列农业的奇迹 以色列是一个既缺水、 又缺耕地的小小沙漠国家。在水资源严重匮乏和土壤 盐化等不利自然条件下, 在仅仅一代人的时间里, 以色列农业经历了深刻的变革。 它从一个粗。放的、原始的、主要属于干旱的资源依存型农业耕作结构变成为一 个精耕细作的、现代化的、主要依靠灌溉的科技依存型现代农业;从自给自足, 以农养农发展到了今天的高效、 创汇农业。在干旱贫瘠的土地上创造出了具有世 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业奇迹。 建国几十年,在土地和水资源没有增加的条件下,以色列农业产量增长了 12 倍,平均农业生产增长率为 8%~10%;在人口持续快速增长(接纳了几次大 规模移民)的同时,不仅能够满足国内对食品的需要,还向世界各地出口,农业 生产的潜力已远大于需求;在农业人口只占全国人口 3%的情况下,农业生产总 值逾 30 亿美元, 其中农业产品出口产值已经超过 14 亿美元,农用物资出口产值 逾 12. 亿美元, 5 年出口额的绝对值从 2 000 万美元增加到了 8 亿美元(1996 年); 每个农业从业人员平均可养活的人数也由建国初期的 17 人发展到今天的 150 人。 如今,以色列人均灌溉面积已达 0.048hm2,在亚洲国家中位居第 7;棉 花单产水平居世界领先,从一个没有一丝棉纱的国家变成棉花出口国;水果、蔬 菜单产水平也居世界前列且品种新、质量高,在国际市场极具竞争力;是世界主 要花卉生产和出口国之一,享有欧洲花园美称;畜牧业也很发达,主要畜产品已 达世界一流水平。即使在南部内盖夫荒漠深处,也出现了一些农业绿洲,出现了 集约化的水产养殖,不仅农业繁荣,而且也具有非常乐观的前景。 以色列农业在十分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不利的周边社会政治环境中, 取得 了飞速发展和前所未有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2、以色列农业在国内外的地位 以色列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很小,1996 年农业产值为 34 亿美元,只占 国民经济总产值的 5%,农业出口也只占总出口额的 5%。尽管如此,以色列政 府仍然非常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一是资金投入强度大(投 入主要来源于富有的犹太移民和美国的资助);二是建立了机构配套和运转高效 的农业科研、开发和推广体系;三是建立了能面向国内外市场,适应市场经济发 展需要的农业经营管理体系; 四是重视农业教育,培养了一支素质较高的从事农 业各领域活动的人才队伍。此外,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农业发展的政策,极 大地调动了农业生产经营者和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持续、 快速发展。多年来,农业生产的增长率都保持在 8%左右。 以色列农业经过建国 50 年来的发展,已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经济结构的 优化、 机械化和自动化等方面步人世界先进行列,在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和效 益方面,成绩更为显著。 如蕃茄的产量已达 300t/hm2, 甜椒的产量达 100~110t/hm2, 籽棉产量全 国平均达 5―6t/hm2,牛奶产量全国平均 10 200L/头。1997 年农产品的出口 率达 22%,农产品出口达 14 亿美元,农业技术和设备的出口达 12.5 亿美元(主 要是灌溉设备和温室设备)。此外,以色列的节水灌溉技术、废水利用技术和咸 水淡化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3 资源、环境与沿革 以色列地处中东地区西部,西濒地中海,东南与红海相连,北部与黎巴嫩接 壤,东北部与叙利亚、东部与约旦、南部与埃及为邻。国土呈南北狭长形,南北 长约 470km,东西最宽处有 135 km。国土面积 2.7 万 km2,总人口约 560 万, 农业人口占全国的 3%左右。1996 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 1.5 万美元,人均收 入超过 1 万美元。 以色列农业是在土壤贫瘠和可利用水资源紧缺的自然条件下创建和发展起 来的。 全国 50%以上的国土为干旱、 半于旱沙漠地区, 可耕地面积只有 42 万 hm2, 占国土面积的 20%左右;每年 4 月至 10 月为旱季,几乎不下一滴雨,11 月至次 年 3 月为雨季,但雨量分布极为不均,全国每年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总量为 20 亿 m3,农业用水只有 10 亿 m3。从这个角度看,以色列农业是一种自然资源紧缺 型的农业。 由于以色列国土面积少、耕地面积和淡水资源有限,因此,在农业品种和 生产方式的选择上,只能“有所为,有所不为” ,突出优质、高产、高效和集约 化经营。其种植业主要以相桔、蕃茄、甜椒、土豆、苹果、椰枣、葡萄、桃、苦 瓜、小麦和花卉等几十种农产品为主,畜牧业主要以鸡、奶牛、肉牛和羊为主。 水稻、小麦和油菜等大宗农作物产品主要依赖进口。 以色列农业的历史很短,几乎没有什么农业资源,虽然从 1890 年开始,就 有犹太人移民到现在的以色列国土从事农业生产,但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耕作 方式也较为原始。1948 年建国以后,农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一是初步完善了 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共有 3 种: 1 种是带有共产主义集体经济性质的基布兹(现 第 有 269 个,约 16 万人口);第 2 种是带有合作经济性质的莫沙夫 (现有 410 个, 约 13 万人口); 3 种是完全私有化的莫沙瓦(现在其农业产出约占全国的 40%)。 第 这 3 种形式仍然是以色列现阶段农业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 二是在土壤改良和水 资源的充分利用方面,取得了较快的进展,农业的生产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进人 60 年代以后,加快了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于农业的步伐,注重引进吸收全世 界的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并下大力气加以创新和发展,70 年代以后,依靠 强大的资金投入和面向国内外市场,使其农业迅速走上了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二、以色列农业特色以色列农业具有高效、外向型的市场体系,技术与资金高度密集,资源高效 利用,而且区域差异明显。科技人员、推广人员、农场主和相关工业部门的密切 合作促成了农业的持续增长。 以色列农业经历了自给自足的生存阶段、国内市场 阶段和工业化阶段,目前正处于农产品出口阶段,并向健康食品阶段迈进,在国 际特别是西欧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每一个发展阶段农场主的素质、市场体 系和技术体系均不相同,在整个农业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1 市场导向为主,国家安全优先 国家安全和国际市场的竞争是以色列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以色列的农 业完全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利润为中心、靠自由竞争而发展的,各行各业人员均 以经济学的观点预测市场,不能转化的成果不立项,没有效益的产品不生产。实 际上以色列建国初期的农业也是计划经济, 当时是为适应国防的需要和满足基本 生活要求;70 年代以色列政府根据国际市场行情和本国的现实状况,调整了农 业发展重点和方向,重点发展能够创造高收益的出口农产品,同时,为进入欧洲 市场,政府取消了农业的补贴政策,农业开始进入自由竞争阶段,直到现在的完 全以市场和利润为目的的农业生产, 并且开始从新鲜农产品出口转向以技术和设 备出口为主。 政府根据国家安全和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对农业政策的及时调整促成 了现代的农业发展。 2.资源环境协迫,利用模式高效 以色列农业生产的 2 大制约因素是耕地和水资源, 目前人均耕地 0, 076hm2, 人均年水资源 363.6m3。为了克服耕地的限制,发展农业生产,他们开发了人 为控制的现代化温室技术及基质栽培技术;为了高效利用现有的水资源,创造性 地发明了各种喷灌、微灌和滴灌技术来节约每一滴水。同时,进一步开发新的水 资源和节水途径, 例如耐盐作物的培养和海水淡化技术,为咸水的利用奠定了基 础。废水的高效回收为淡水的进一步高效利用创造了条件,目前 99%的淡水资 源被利用,50%的废水和污水被回收利用,南部沙漠利用咸水的浓度可达 3.5 g /L 的水平。与此同时,综合调整农产晶结构,利用国内有限的资源生产效益高 的花卉、蔬菜和水果出口,换回占地面积大、耗水多的粮食。以色列人在如此恶 劣的自然环境中不仅养活了自己,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农产品和技术出口,如此高 效的资源利用创造了世界奇迹。 以色列除高效利用自己的资源外,还致力于开发国际资源,例如品种资源 和技术资源等。 和平时期他们以资源和技术储备代替产品储备,例如海水淡化技 术是长期的发展战略。与此同时,以色列对水资源的管理几乎到了吝啬的程度, 水的管理使用法律手段,全国实行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和污水统管统用,配 水定额不仅有量的限制,而且.有时间的限制,精确到每小时的用水量,超额不 仅加价而且严格限制。缺水季节将地下水泵出,雨季又将地上水蓄人地下储藏。 污水处理后输给南方缺水区,相应减少新鲜水的配置,全国一盘棋实行城市水、 农村水、农业水和工业水的统一管理,保证了水资源的最有效的利用。 3 空间狭小、类型多样、生产形成规模、产品挤入国际市场 在封闭、 狭小和区域差异明显的土地上创造了国际化和规模化的农业。以色 列土地面积只有 2.7 万 km2,分为 6 个自然区域,而且区域之间水资源、土壤 类型、 降雨量以及其他气候条件多种多样。 按地理状况可分为地中海沿岸平原区、 北部山区和戈兰高地、东部山区、东部约旦河谷、南部干旱荒漠地区。降雨从北 到南和从西到东逐渐减少,北部戈兰高地可达 1 000mm,地中海沿岸 550― 750mm,南部荒漠地区不足 200 mm,红海地区不足 30 mmm,因此农业生产条 件各不相同。 就是在这如此小的区域内和十分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生产的 规模化和区域化。中部以色列河谷地区和北部戈兰高地雨量充沛,气候温暖,主 要大田作物,如棉花、土豆和露地果树等主要在这一地区种植,南部干旱地区则 主要发展温室农业,生产花卉、蔬菜、香料,其中大多数产品用于出口。 4 资金高投入奠定了农业基础,技术高投入替代资源不足 由于资源与环境的限制; 再加上日益增加的人口, 农业发展的压力是巨大的。 为此,以色列政府投巨资建造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如纵贯南北的国家输水工程, 遍布全国的灌溉管网使全国的水资源实现统筹、统配、统用,为以色列农业的工 厂化生产和适应市场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 资金的高投入促进了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如公路和通讯设施等,促进了农 业的精确化和现代化,实现了有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 在国内资源高效利用的同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引进和消化吸收;其中他们 更强调消化吸收, 将引进的材料和技术进行改造和更新后变成自己的成果,扩大 投放市场,这样既可以节约大量引进所需的费用,又可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为了扩大技术出口, 开拓世界不同地区的市场,他们投入巨资建造了高度人工控 制的,模拟不同地区环境的试验温室,研究、驯化不同植物品种,并摸索适宜的 栽培条件。 技术的高投入是为了弥补资源的不足,技术密集的结果是水土资源利用效 率大大提高。同时,技术密集是劳动密集的转型,在以色列这样农业劳动力缺乏 的条件下更加重要。1996 年以色列政府用于农业 R&D 的经费占 GDP(农业)的 2.6%,在 OECD 国家居第 4 位。 5 农业产值结构以非粮食为主,出口结构中技术与设备比例增大 农业内部结构以效益为核心,花卉、蔬菜、水果、棉花、牛(奶、肉)、禽、 水产等非粮食产值占 88.7%。效益是以色列农业追求的最高目标。农业生产的 重点始终放在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上。 虽然从产值上看以色列是农产品的净出 口国和农业技术设备的主要输出国家,但它在粮食方面是纯进口国家,如 100% 的水稻, 70%的小麦、大麦和油料要靠进口。 其中新鲜农产品出口占了很大比重,如花卉生产的 90%用于出口,大量的 蔬菜和水果也都销往欧洲。 6 专家型的推广人员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是以色列农业成功的基础 以色列农业的高速发展,其重要原因就是科研的实用性强、转化率高,而后 者要归功于专家型的推广人员和高素质的农民。 以色列农业部设有农业推广服务 中心,并按照农业生产的需要设有 14 个专门委员会,在不同区域设 9 个区域推 广服务中心,国家中心指导区域中心的工作,区域中心指导农民的生产。以色列 的推广体系不仅健全,而且高效运作,推广人员都是专家型的,每个人都是某个 领域的专家,既有较高的学历又有丰富的生产经验,他们向农民传达国家政策、 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并指导消费,他们不仅承上(科研人员)启下(农民),把 科研成果及时向农民宣传, 而且承下启上,把农民生产上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科研 人员,提高科研项目的实用性。推广人员每年有 20%的时间用于科研,其余绝 大多数时间深入农民中间, 为沟通科研人员与农民之间的联系和提高科研成果转 化率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真正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以色列目前在每 1 000 名农业人口中就有 1 名在校农业大学生,从事农业生 产的人都是中专以上学历。 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也要归功于高素质的推广队伍,推 广人员利用所有的宣传工具和手段对农民进行免费的个别指导、 各种培训、 示范、 参观和交流,除每周 1 日的开放接待日外,农民还可以随时与推广人员联系,每 个推广人员都配有移动电话, 随时回答农民的问题。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使以色 列的农民很快从传统型成为知识型,他们渴望新的技术,主动寻求知识,技术的 消化吸收能力强, 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添加了催化剂,高素质的劳动者是以色列高 效规模化农业的不可缺少的力量。 7 多样的生产组织形式源于国家安全需要,现受国际市场导向 多种模式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并存, 适应国家安全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双重需 要。以色列现存的生产体制有 3 种,一是基布兹 (Kibbutz),即集体农庄,现有 约 270 个,是一种集体“共产主义”的经济组织,生产、生活资料公有,劳动各 尽所能,按需分配,民主管理,人人平等。二是莫沙夫(Moshav),是一种合作形 式的经济组织.通常由 80~100 个家庭农场组成,现有莫沙夫约 410 个。三是莫 沙瓦(Moshava),即个体农场,现有 47 个,生产和生活消费都是私人性的。目前 在农业总产出中基布兹约占 25%,莫沙夫约占 85%,莫沙瓦约占 40%。3 种组 织形式的比例因历史时期的不同而不同,建国初期,由于生产水平落后,加上要 抵御外来侵略, 所以集体所有制的基布兹占多数,后来由于国家安全问题没有建 国初期那么严重, 而且国际市场的竞争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挑战,所以出现了莫沙 夫和莫沙瓦, 并逐步向私有化的方向发展,这是随着形势的发展而逐步自由形成 的,政府不强行干涉。 三、以色列农业研究、开发与推广 1 完善的研究、开发与推广体系,构筑了农业科技化的基础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以色列建立了一套由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农民合作 组织,紧密配合的农业科研和推广服务体系。 (1)农业科技管理体系 以色列农业科技管理的最高机构是全国农业科技管 理委员会,由农业部、农业研究机构、推广服务机构及农民纽。织的代表组成, 主要负责制定以色列农业研究与开发政策、 农业研究优先发展领域以及审批首席 科 ‘学家办公室制订的全国农业科研项目计划农业部下设首席科学家办公室是农 业科技管理委员会的执行机构, 负责起草农业研究与发展政策草案,发布农业研 究项目指南, 落实研究项目计划, 并监督、 评估研究项目执行情况。 它下设花卉、 经济与市场等 7 个专业委员会,负责相关专业领域项目的初审等。 其他农业研究组织、大学、区域 R&D 试验站和农民组织,在每年的项目指 南发布之后,则向首席科学家办公室提交项目申请报告。 (2)农业科学研究体系 以色列主要的研究机构大致可分为 3 类。首先,农 业研究组织是以色列农业部直属的国家农业研究机构,也称 Volcani 中心,是以 色列农业研究的主体,负责 70%―75%的国内农业研究,同时还兼协调、指导 各区域 R&D 试验站的研究工作。中心下设 7 个专业研究所,即田间作物和花卉 研究所、果树和园艺研究所、土壤和水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动物研究所、 农业工程研究所和农产品加工与贮藏研究所。农业研究以应用为主,同时也兼部 分基础性研究工作。其次,高等院校以希伯莱大学农学院为代表,此外还有以色 列工学院的农业工程研究院、 本―古里安大学应用研究所等,它们主要从事基础 性研究,研究事业费多来自以色列科技部和教育部的拨款。最后,是区域 R&D 试验站、各级推广组织,主要承担具有区域特点的应用研究课题和推广工作。从 农业研究获取国家基金项目资助情况看, 通常国家农业研究组织所得研究经费约 占 65%,高等院校占 25%,区域 R&D 试验站和推广机构占 10%。 (3)农业推广服务体系 以色列推广服务体系非常健全。农业部设有农业技 术推广服务局,下设牛、羊、禽、蜂、大田作物、蔬菜、花卉、水果、相桔、灌 溉和土壤、作物生产、农场经济、农业机械、培训与通讯以及行政管理 15 个专 门委员会,负责全国各相关专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并在全国不同区域设立了 9 个区域推广服务中心,负责区域内的农业研究与推广工作。 以色列全国有 350 多名推广人员,素质非常高,均为专家型的人员。每个推 广人员均是特定专业领域的专家,既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学历,又有丰富的生产 经验,同时每年还有 20%的时间用于科研。以色列推广人员是架在科研人员和 农民之间的桥梁, 他们承上启下,对提高研究成果的转化率发挥着实实在在的作 用。 通常, 研究成果一经取得, 即由科研人员交由推广人员, 推广人员通过培训、 田间示范、组织参观交流等方式,及时向农民传授和推广。由于研究项目来源于 生产,研究推广工作十分有效,因而以色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非常高。 2 研究实用超前,开发吸纳创新,示范配套集成,出口垄断经营 以色列农业的快速崛起,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农业生产科技化的震撼。当 今以色列农业的发达程度在世界上位于前列,无论是机械化程度,自动化等高新 技术应用的广泛性,还是农业生产率,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色列农业的高产 出、高效益、高质量,是以独具一格、注重创新、讲求效益、富有活力的以色列 农业科技为支柱的。 研究 高度创新性和实用导向是以色列农业研究的重要特点。如节水灌溉、 水肥灌溉、 盐水灌溉等均充分反映出其研究工作的独有性和高度创新性。又如为 迎合国际市场的不同需求,引进欧洲的“夏季花卉” ,大力研究温室冬季养花技 术, 进行反季节生产, 冬季出口反销至欧洲市场; 在不遗余力的 “质量高于一切” 的农产品出口战略下,果蔬品种选育栽培,注重延长货价寿命、便于运输等等。 研究项目务实且极其有效。 引进 除灌溉技术外,以色列多数其他农业技术均源于引进。但是,在引进 工作中,以色列不仅重视引进新品种,而且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想的引进放 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时注重引进后吸纳创新、组装配套,并最终为我所用,形 成知识产权。以奶牛业为例,引进荷兰乳牛后,Volcani 中心首先通过基因实验 进行品种改良, 并将改良后的品种进行杂交,最终获得对严酷多变气候环境条件 具有高度适应性的高产奶牛优良品种, 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具有现代水平的奶牛繁 育、饲养直至奶产品加工成套技术。目前,奶牛平均产奶量接近 10200L,以色 列奶牛业的出口产品品种繁多,包活冷冻精液、移植用胚胎、小母牛、先进挤奶 器及计算机控制喂料系统。 开发 以色列十分重视科技与经济、市场的有效结合,新产品开发以超前性、 快捷性和储备性为特点,注重高价值品种的开发。在进行新产品开发的同时,强 调技术开发以及产品技术市场的开发。通常,一种新产品上市之前,另一种更新 产品的开发工作就已经开始了。 目前以色列花卉种植中,新培植的品种的产量已 占花卉总产量的 50%。与此同时,种子、种苗生产和出口十分活跃。 示范 为快速将产品推向市场,以色列非常重视研究成果的示范推广工作。 目的是在确保研究成果尽早得到正确、有效应用的同时,开拓产品市场和培育技 术市场。 许多地区建立有示范种植园, 以展示新品种的巨大商业潜力。 研究人员、 示范推广人员、农业经营者与农业产业部门紧密合作,有效连接,使科研成果得 以迅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极大地缩短了新产品的上市周期。 人才 以色列农业科技成果主要依靠大批具有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全球意 识的高素质科研人员取得。 由于研究人员只有通过自由申请的竞争方式才能获得 项目资助, 研究项目多来源于生产并要求直接服务于生产,结果是研究人员始终 被置身于残酷的国际市场竞争前列。为此,以色列非常注重研究人员实际科学技 能和创新性的培养, 研究院所的科研人员均享有定期的带薪接受科技再教育的机 会。 3 先进的农业关键技术不仅支撑了以色列农业的辉煌, 也为全球发展资源节 约型农业树立了样板 以色列的农业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几十年来,政 府充分发挥各类科学家的作用,组织和鼓励科研人员,在变沙漠为良田,发展沙 漠农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巨大成就。以色列农业科技成就以其独 有性、竞争力、占有率、超前性而雄居世界领先地位。 (1)灌溉技术 以色列的灌溉技术具有 3 大典型特征:①均为压力灌溉;② 以节水为优先目标; ③大多数灌溉设备是由农民和以前的农民生产制造。这些特 征将以色列推向高效用水的世界前沿。 以色列在灌溉领域具有广泛的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出了一系列新的灌 溉技术,其中滴灌和喷灌技术突出反映了以色列农业的高科技水平。目前,以色 列独有的一系列灌溉新技术已经成功地应用到国外,灌溉系统制造商每年推出 5 ―10 个新产品,约有 90%的灌溉设备出口到世界各地。 为了克服沙漠和缺水给发展农业带来的困难,70 年代以色列既一改过去的 地面灌溉,普遍采用喷灌技术。80 年代起,又普遍推行滴灌法,约有 80%的灌 溉区使用滴灌,以色列出口的高价值农产品:水果、蔬菜、花卉、棉花的栽培主 要依靠滴灌技术。滴灌对地形、土壤、环境的适应性强,兼有灌溉和施肥 2 种功 能,不但节水 50%以上,同时还节约化肥和能源,减少盐分集结,提高产量 1 倍,并可同时获得较高的产品质量。 以色列所有灌溉方式均可采用计算机控制。 计算机化操作可完成水肥施用量 的实时自动监控,精确、可靠、节省人力。这些系统中有可以帮助决定所需灌溉 间隔的传感器,还包括埋在地下的湿度传感器,用于反馈有关土壤湿度信息。传 感器与计算机相连, 自动进行灌溉操作。计算机系统也允许操作人员预先设定程 序,有间隔地进行灌溉。 除继续生产优质、 耐用的灌溉设备外, 以色列开始了低成本灌溉设备的生产, 包括薄壁滴头、 薄壁滴灌带、 果园专用低成本喷灌器以及蔬菜专用小型喷灌系统。 压力灌溉方法的采用, 给施肥技术带来了极大变化,导致了一个全新的概念―― 水肥灌溉的兴起,即通过灌溉系统施用化肥。以色列 80%的灌溉土地都使用了 水肥灌溉。以色列农业最新的进展之一就是采用埋在地下的滴灌系统进行施肥, 它可以确保更多的有效成分直接接触植物的根部。 另一个新发展是开发了一种能 释放氯的物质,它可以在灌溉系统中把堵塞滴灌头的有机物氧化。 (2)温室技术 专供培植果蔬植物和观赏植物的温室是以色列农用技术的一 大特色。 由于温室能够完全控制作物生长的各种条件(包括土壤条件),近年来,温 室农业在以色列得到了飞速发展, 温室面积从 80 年代的 900 hm2 发展到 90 年代 初的 2 000 hm2, 直至今天的 3 000hm2。 利用温室, 每年冬季生产的反季节果蔬、 花卉产品大量出口,使以色列享有“冬季欧洲厨房”的美称。以色列农民成功地 在每公顷温室一季收获 300 万支玫瑰,一公顷温室西红柿产量最高达 500t(露天 种植时仅为 60~80t)。 以色列温室结构非常先进,它装有帘幕、天窗及遮阳网,可以根据光线强度 的不同自动进行调节和移动。新温室高度均较高,可达 5m,从而提供了较好的 通风条件,也便于遮阳网和保温覆盖膜的安装。同时在温室中种植西红柿、黄瓜 等作物时,搭架十分方便。由于建设标准十分严格,以色列温室完全可抵御时速 150km 以上强风的袭击,因而大量出口到气候条件更加恶劣的国家。 科学家开发成功的一系列计算机软、硬件,实现了温室中供水、施肥和环境 自动化控制;最新的迷雾气候控制技术,使温室白天降温、夜晚升温。所需能量 非常小。通常,温室主要用于种植花卉、蔬菜、观赏植物和香料。最近,以色列 科学家已经开始试验,测定在温室中种植可用于商业目的的油桃、桃、枇杷、葡 萄和香蕉等果树的可行性。总之,以色列在温室栽培技术、温室结构及其覆盖材 料、 温室气候控制等方面极具。 竞争力, 是世界主要温室技术和温室设备出口国。 (3)农业新品种开发 以色列开发和生产的新品种,不仅能抵抗疾病,而且满 足了农民的各种需要,如货价寿命长、贮存期长、能适应多种气候条件。由于这 些新品种品质高,生产出的产品新鲜可口,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赞誉。以色列 每年向世界各地出口价值 3000 多万美元的种子。 为了适应沙漠地区农牧业的发展,使农畜产品达到优质高产,以色列科学家 十分注重结合自然条件,培育农畜产品新品种。由于新的生物技术方法的引用, 农业新品种开发周期被大大缩短;分子遗传技术的采用,使在新品种开发的早期 阶段通过检验来辨别品种优劣成为可能,成本大大降低。在研究新作物、开发新 品种的过程中, 以色列还应用了杂交繁育及遗传学工程等高科技方法,如基因转 移技术等。 目前以色列已培育出适宜于内盖夫沙漠地区咸水生长的小麦、洋葱、西瓜和 蕃茄,用海水灌溉生长的灌木,以及用灌木做饲料的羊种。通过农业研究,开发 成功如樱桃西红柿、温室西红柿、甜瓜等高附加值的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将一个 成熟期晚的品种与另一个体坚实的品种进行杂交,得到了一种以个体大而实、货 价寿命长而著称的西红柿新品种。在欧洲 40%的温室中种植的西红柿使用以色 列开发生产的种子,有些国家,这一比例甚至高达 98%。 根据市场需求, 开发成功一系列独特品种,如适合干燥地区生长的杂交洋葱 新品种,特别适用于日照时间短的国家的需要;大小如甜瓜的西瓜品种,能很容 易地放人冰箱; 无籽西瓜品种, 可根据不同消费者的不同要求, 种植出不同大小、 不同颜色的西瓜, 其中黑西瓜主要面向欧美市场;新品系的草莓可以保证果实顺 利过冬, 而且形状、 品质十分优异。 开发成功的一系列杂交棉花, 纤维长而结实, 是典型的高产作物,对水的需要更少。这些棉花已经在印度、东南亚以及其他一 些地区引种成功,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为了顺应发展有机农业、生产无化学剂产 品的趋势,以色列开发了自然彩色棉花,现在除了白色棉花外,以色列还种植了 棕色和绿色棉花。培育出了结果期提前 1 倍、需水量减少 1/3 的矮杆柑桔新品 种,不仅耐旱、便于浇灌、剪枝和采摘,而且种植密度提高 2.5 倍。乳脂含量 高的以色列列弗里斯牛已大量繁殖。另一方面,为了抵御病虫害,最大限度地减 少作物对杀虫剂和化肥的需要, 以色列科学家还培育出了多种抗病害能力强的新 品种,例如抗白粉病的黄瓜和甜瓜等,通过与野生谷物杂交,培育出一种对谷锈 病、 白粉病和其他寄生虫有天然抵抗力的高产作物,并成立了世界上第 1 家专门 储存野生谷类的植物资源库, 拥有 8 万多种不同遗传型的种质。其中具有天然免 疫性能的燕麦品种,甚至能使产量提高 30%。用于温室种植的南瓜品种,使农 民种植出不受风沙、虫害侵袭的优质南瓜,不仅单产高,而且可保证淡季供应。 (4)高效化肥以色列高效化肥和低毒农药的研制和生产,在国际上占有重要 位置。其产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好。除充分保证国内需求外,每年还有大量 出口。1995 年,以色列出口化肥价值 5.59 亿美元。由于人们对环境问题越来 越关心,促使化学公司寻找出路,减少污染物的使用,近些年来,以色列转而越 来越多地使用环境亲和型材料。 以色列的南部地区,特别是死海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为农业生产提供了 大量钾、磷、镁。这些矿产部分作为化肥生产原料向世界各地出口,另一部分在 以色列境内加工成化肥成品, 为以色列及其他国家的农业生产服务。以色列大量 出口的化肥产品主要有硫化钾、过磷酸钙、磷酸钾和氮磷酸钾等。 水肥灌溉技术的发展, 要求大力开发可溶性强的化肥,以便化肥可以直接引 入灌溉系统。 以色列是世界上最大的硝酸钾生产国之一, 这是一种呈粉末或颗粒状的可溶 性很强的化肥, 对植物和农作物的适用范围很广。 它可以通过水肥灌溉系统施用, 也可以直接施用在植物的叶子上。 磷酸二氢铵和磷酸二氢钾是以色列生产的另外 2 种可溶性很强的化肥。 以色列生产的合成化肥都是用一些基本材料(氮、 硝酸铵、 铁、石英、锰、铜及其他微量元素)组成的不同的混合物质。每种配方都有其适 用的土壤类型、 适用的植物生长要求或植物生长的生理阶段、适用的气候条件和 其他一些因素。 以色列化肥生产企业也生产可以控制释放的化肥。这种化肥 外部包有聚合物,以确保缓慢地、长时间地释放,并逐步向外扩散。缓释 化肥可让化肥中的有效成分得以更好地利用,减少残留,也减少了对地下水的污 染。 (5)低毒农药 长期以来,以色列有关部门集中力量从事生物制品的干扰素、 基因工程、 动物组织培养、 低毒杀虫剂方面的研究工作, 研制成功了数千种农药, 其中数十种药品均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首选药物, 低毒农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 产。1995 年,以色列出口农药与生长调节剂价值 1.85 亿美元。以色列公司大 量生产和出口用于控制昆虫、真菌、杂草的多种杀虫剂和除莠剂。研制成功的表 面活性剂(净化剂)涂于叶面时,即开始具有生物活性,在叶子和害虫之间形成了 一道天然屏障, 而且对环境无害。用这种方法开发成功的杀虫剂对危害农田作物 和蔬菜的 Bemisia Tabaci 害虫十分有效,还可用于防治危害南瓜与甜瓜的临时性 病毒。此外,防治葡萄腐烂、防治柑桔害虫与果园和葡萄园粉状霉的杀菌剂,以 及防止棉花落叶的农药及专门对付杂草、 防止杂草早期生长的除莠剂也已开发出 来。 为了适应日益增长的环境保护意识的要求, 以色列科学家开发成功多种用于 控制植物真菌疾病的性能出色的植物保护剂, 其中一种喷洒剂含抗真菌化合物半 知菌,可以侵入有害的 Botritus 真菌体并将其杀死,而对植物及人体无害。在种 植黄瓜、西红柿和酿酒葡萄时施用非常有效。此外,利用天然虫菊脂,研制出一 种既能杀虫又能除草的无毒药剂,这种药剂还有利于谷物长期储存。最近又开发 成功了一种专门用于夜间杀虫的细菌状毒素,它是通过昆虫的消化系统杀灭害 虫。 以色列科学家开发成功的另外一种新方法是,用一种高度寄生性的菌类作为 生物武器,杀灭肆虐于芒果、苹果、田间作物和葡萄园中的粉状霉。 (6)先进的农业机械 先进的农业机械,对推动以色列农业发展作出了突出的 贡献。科学家研制的用电脑控制的谷物联合收割机和畜禽饲养设备,根据尺寸、 重量、颜色对各种果蔬进行分级的机械分级设备,高科技精密称量、包装设备, 以及使用计算机和自动装置控制操作的农用拖拉机、挤奶器在世界上均享有盛 誉。以色列农业机械化、电子化程度都很高,无论从质量和数量上。都达到了相 当高的水平。 以色列独特的地理特征和农业水土环境,使得从国外进口的标准设 备不适合在以色列使用,为此,以色列科学家自行研制出了大量专用农业机械。 如防止地表水流失而研制的专用集雨工具,能同时收获 2 垄马铃薯的收割机,对 出口芹菜进行收集、分级和包装的移动式包装设备,柑桔园、葡萄园、温室专用 的各种高效农药喷洒器,以及为满足“白色农业”需要而开发成功的铺膜机和残 膜回收机系列等等。这些先进的农用机械设备,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很多已 出口到世界上许多国家。1995 年,全国农业机械和设备的出口总值为 6 000 多万 美元。 (7)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 虽然使用压力灌溉方法,使以色列单位面积土地的 耗水量已下降了 50%~70%,以色列灌溉土地也均使用了压力灌溉,但是水资 源的自然枯竭使其不得不寻求更加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为了进一步开发水资 源,以色列科学家进行了大量专门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城市污水再利 用不仅可节约水资源,而且也对生态环境有利。 在开发利用废水资源的同时,为了保护蓄水层,在以色列,经过 3 级处理后 的污水(已达到了饮用水的水平)通常经泵重新压人地下,再经地下沙土过滤进入 蓄水层,然后被泵出输往南部地区用于各种作物的灌溉。现在,每年以色列大约 将 2.5 亿 m3(污水总量约 4.5 亿 m3)用于农业生产(主要是田间灌溉)。预计到 2010 年全国 1/3 的农业灌溉用水将使用废水。 微咸水灌溉技术是以色列科学家的一大发明。这一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 了以色列南部沙漠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科学家从沙漠地 1 000m 以下的古代海 洋中引出微咸水,用于中后期作 物的灌溉,产品品质优于纯淡水灌溉。标有沙漠西红柿、沙漠水果的咸水灌 溉果蔬产品,在欧洲市场卖价很高,销路很好。 虽然以色列南部地区年降雨量相对很少, 但却有着大量的有价值的洪水资源 可蓄集人当地水库。鉴于此,为了收集地表径流和洪水,科学家们不断开发集水 设施。今天,从北部戈兰:高地至南部内盖夫沙漠的整个地区分布着数百个地方 集水水库。每年,以色列地方水库的蓄水总量大约为 1~2 亿 m3。此外,以色列 在咸水淡化、海水淡化、人工降雨集水等领域也均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 (8)向沙漠挑战 以色列的农业发展史,其实就是一段与沙漠的斗争史。为了 国家安全和生存的需要, 政府把居民安置在整个国土和边界上。他们在荒凉的地 方建造起化工厂, 在荒坡岗地上建立居民区,而把地势平坦条件稍好的地方留作 基本农田,优先保证农业资源;在南部沙漠地区,培育驯化耐旱的植物品种,利 用微咸水灌溉栽培; 在死海地区栽植耐咸树种,在无人居住的地方建立自然保护 区,逐步建立良性的生态环境;凡有农业活动的地方,都有网络化的滴灌管道; 普遍采用的无工栽培和基质培育技术,使农业摆脱了土壤资源的制约。通过各种 措施和综合技术,在沙漠上建造出了农业园地,发展了独具特色的高效农业。四、以色列能给中国农业带来什么1 谨慎的比较,差异是什么以色列农业在世界上独具一格,与中国相比,绝对意义上不具有可比性。第 1,资源环境方面,中国国土面积 960 万 km2,而以色列只有 2.7 万 km2,这在 农业资源环境规模的多样性方面显然构成了极大的差别同时, 中国内部各地区自 然条件差别也是不可比的。 第 2,人口方面,中国有 12 亿人口,80%从事农业;以色列只有 500 万人 口,仅 3.7%从事农业,农民的素质也有很大差别。 第 3,两国从事农业的战略目标和驱动力不同,中国正在向市场经济过渡, 农业的发展将主要取决于市场的情况, 但中国的发展受人口和资源双重压力的约 束, 因此, 我们必须在很大程度上考虑未来中国 12~16 亿人口的食物安全问题; 以色列则不同,它的农业产值构成中,大田作物(包括棉花)仅占 10%,而中国是 53.7%(1996 年)。 第 4, 农业投入和基础设施不同, 举例来说, 以色列为达到高效用水的目标, 整个国家已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以喷滴灌为主的管网系统, 而中国还有大片地区处 于没有灌溉设施的状态,那怕是最基本的,大部分北方地区实行雨养农业。 第 5,农业科技投入和农业 R&D 的运行机制、推广体系存在很大差异。以 色列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 GDP 的 2.6%,居世界第 4 位,而中国农业科技投入 仅占农业 GDP 的 0.36%,在 28 个低收入国家中居倒数第 1 位。 另外, 在农业 R&D 与推广方面也有很大不同。 以色列农业研究以应用为主, 技术开发与推广体系完善有效,中国尚待在这些方面加以改善。第 6,农业发展 阶段不尽相同。 中国农业从最原始的到最先进的集约化农业一应俱全,最原始的 和最先进的少, 以过渡阶段为主。 而以色列已达最高层次的产业化阶段, 见表 1。 2 谨慎的借鉴,借鉴什么 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后发展阶段。后发展阶段就有后发展的优势。可 以借鉴很多发达国家已有的经验、教训和模式。农业的情况也是这样。我们的农 业要有一个较快的发展, 既能满足食物安全的需要,又要逐步发展成为能自我维 系的有效益的产业, 有很多可以从以色列借鉴的地方,尤其是从资源紧缺到资源 高效利用的角度。 (1)科技的高投入替代资源不足 我们过去常用的与世界比较的方式,就是在 资源总量上是大国,而人均是资源小国。如我国人均耕地 0.086hm2,水资源 2 300m3/年,占世界平均水平的 1/3―1/4。以色列人均耕地 0.075hm2,水资 源 363.6m3/年。显然,与中国相比,以色列农业资源条件更差。再比较一下人 均产值,以色列人均 2 万美元/年,中国 1 000 美元/年左右。为什么相似的资 源条件会产生如此不同的结果,其中当然有许多原因,如市场、机制、人的素质 等等,但最关键的是科技的高投入,替代了资源的不足。恰恰在这一点上,我们 应加以借鉴,否则农业的科,技贡献率难以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赶超世界先进 水平也很难实现。 再进一步从科技发展来看农业资源承载能力,过去我们也强调 农业资源承载力是动态的, 随着投入方案的不同和科技发展水平而变化,以色列 农业科技的高投入和有效管理, 使之农业科技水平居世界一流,一流的农业科技 加最少的农业资源,创造出了最高的单位资源承载能力。 (2)高效的农业研究和科技管理 以色列农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拿到了自 己的市场份额, 在资源环境协迫下创造出独特的高效利用模式, 又在陕小的空间, 多样的自然条件下形成规模化生产并走向国际市场, 这些成绩的取得应归功于良 好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推广体系和有效的运作机制。 (3)通过出口产品和技术,利用世界资源 以色列农业资源紧缺,环境条件并 不利于农业生产。但它能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会,大量出口节水、节地的农 产品,进口谷物等需高投入和需大量消耗水土资源的产品,如它的 100%水稻和 70%的大麦、小麦、油料完全靠进口。 以色列农业总体上是一个盈利的产业,年利润率 19%,但它的农业发展方 针并不是所有农产品全部自给。 我国农业的主要目标是食物安全。但在农业资源 紧缺的条件下适当利用国外丰富的农业资源对各方均有利。 (4)变产品储备为资源储备和科技储备 中国农业在目前经济转型期还应借 鉴于人的另外一点, 就是根据市场情况,变农产品的产品储备为资源储备和科技 储备。 我国过去在长期的计划制下,总是把各区域的农业生产潜力发挥到当时的 极限,但忽视了需求的变化,以至于造成了投资浪费和资源浪费,环境亦得不到 休息。而变产品储备为资源和科技储备就可以大大减少资源浪费并保护环境。 3 谨慎的引进,引进什么 研修班认为,引进首先是思想上的引进,如人家市场变化意识、资源节约 意识、科技化替代资源意识、利用全球资源的意识等等,均可拿来为我所用。 目前对似色列农业技术和设备等,仍然存在盲目引进和重复引进的现象。所 谓“盲目” ,就是引进设备时不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是否适宜,不考虑生产发展 阶段和经济效益,引进不适当的技术设备,或引进最高档的技术设备。最后只当 “样板” ,却不能很好发挥设备的作用。访似期间,看到以色列的温室大棚在硬 件上也并不都是采用最先进的装备, 多是经济效益来决定上什么档次和类型的设 备,而软件配套都十分完备。所谓“重复”就是地区和部门 之间不通气,各自 为战,花大量外汇来引进,又缺乏技术的吸纳和开发能力,结果只能被人技术垄 断。 当然在部分发达地区,水土资源相对紧缺,农产品市场又看好的情况下,可 适当引进部分技术和设备, 但此前一定要有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技术可行性分 析应包括自然条件适宜性,引进单位的技术吸纳、开发和创新能力,经济可行性 分析就是要计算经济效益, 要有超前意识,计算 10~20 年周期内的经济可行性。 只有这些条件全部满足时,才考虑引进的问题。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以色列国家区域、地理、气候等方面的局限性,对 其技术、 设备的引进要做具体的详细的可行性分析,引进真正先进实用的技术设 备,而决不能成为以色列设备、产品的消费国。 4 谨慎的分析,制定对策 以色列农业出口的重心正在由农产品出口向技术和设备出口转移。 就农产品 出口来讲,虽然在欧美有稳定的市场需求,但毕竟生产能力有限,同时受到水土 资源短缺限制,这对牛国农业发展构不成什么威胁。 然而, 以色列农业以其产中的高效益带动了产前和产后相关技术和工业的发 展, 从而进一步实现以技术和设备占领世界市场的目的。因为技术和设备的生产 不受以色列国家资源短缺的限制,可以在很多国家生产和推广,这对中国来说应 该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以色列农业科技以实用和市场为导向,对外来技术、设备和品种的吸纳、改 造创新能力极强,很容易在别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同时,为达到技 术垄断的目的,一般是出口成套技术或设备,这对中国来说也许是最可怕的。 本报告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根据上述情况制定相应对策, 对于借鉴或引进的技 术和设备有一个引进指南,说明哪些需要,在哪些地区需要,是单项还是成套, 有无技术再开发能力,中长期的效应是什么。同时建议设立一个对策研究小组, 加强情报工作,以保证对以合作中的国家利益。提高科技管理队伍素质 把握农业科技发展大趋势 王晓方 (科学技术部农村科技司) 举办一个农业科技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研讨班, 较为系统地研究一下中国农 业科技管理工作的规律性,目的是希望通过办班,逐步建立一支政治坚定、精通 业务、高效工作的精干队伍。 我国农业科技方面的潜力――从资金投入到人力资源、仪器、时间等――还 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效率还较低。究其原因,并不是因为我们投入的财力太少, 当然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投入相对较少,而且其他一些条件也缺乏,但主要 还是因为管理问题。1997 年 4 月有机会去以色列,从我所看到的情况分析,感 到以色列的设备、人的智商及其他条件并不比我们现在的好,我们的实验室、试 验水平都不比他们逊色, 但他们的科研成果却有非常高的产出率,其差距的根本 就是因为管理。 两国在管理方面有很大差别, 这对人的素质相对较低的中国而言, 影响就更大。因此,有效的管理对中国来讲尤其重要。有人说,管理科学也是生 产力, 我虽然不同意这种说法, 但在相同的资源条件下, 有的效率高, 有的则低, 这确是管理造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也能创造生产力。 农业科技战线确实需要建立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 在一钱摸爬滚打几年的 具有较高管理能力的骨干队伍,然后通过他们来加强我国农业科技队伍的建设。 农业科技管理, 甚至是农业管理迫切需要这支队伍,这是我们办这个研修班的初 衷之一。 我们总在讲要引进外国的经验、 技术和资金等, 当然 “拿来主义” 固然管用, 但它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发挥作用。就拿:以色列和中国相比,很多条件都不同, 若将他们的东西直接拿过来并能取得真正效果,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身的 条件,管理是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只有通过管理才有可能将“拿来主 义”的东西进行创新,变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特有的成果,也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 “用好了” 。这需要管理方面的能力。 这次去以色列最深刻的体会就是我们搞管理的同志比在一钱搞科研的同志 更重要。科研成果、技术创造发明用得好与坏,对资源能否合理利用,在很大程 度上都取决于管理人员的水平,管理人员必须承担很大的责任。管理科学了,成 果的效益将成倍增加,这是办这个班的第 2 个初衷。 首先, 应用先进技术能否达到先进技术的效果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管理是否 先进、有效;其次,效益是否能充分发挥的关键条件之一是看这支队伍能否真正 发挥应有的作用,管理出效益、管理出人才;第 3,当今社会正处于农业科技的 更新换代时期,常听人说“青黄不接” ,我不赞成这种说法,青黄不接是人为造 成的,这只是年龄段问题,但科研水平不应受此影响。并不是所有事情必须通过 积累丰富的经验才能做好。因此,作为科研管理人员都应该能挑起大梁。一、对我国农业及农村科技发展的重大趋向的理解我想,对搞管理的人而言,基本素质是把握“势” ,有些趋向一冒头,将来 有什么发展,得把握得住,这即所谓的“势” 。工作上是否有水平,把握的机会 怎样,关键在于对“势”是否把握得住。如何把握“势”呢?这靠“谋” 、靠“想” 、 靠不断地“筹划” 。 谋就是对必然发生的事、或刚发生的事、以及今后必然有重大 影响的事情,想到后并把握住,即是把握住“势” 。把握住势,因势利导, 这样才能有效果。作为管理工作者,衡量其能力和管理水平,首要的就是有对趋 势的分析能力,有把握“势”的准确性。农村可对“势”的把握并不一定完全准 确,但有些方面有必要把它提出来。 1 我国农业已成为国际性问题 其实,我国农业问题本来就是国际性问题,只是以前没有人提而已。占全 世界 1/4 人口的吃饭问题无沦如何是个国际性问题,现在国际上把中国的农业 问题炒得火热。 在国内, 任何条件下农业永远是优先发展的产业, 从管理角度讲, 我认为没必要担心所重视的行业突然没有,或者是手里还拿着饭碗,饭桌被拆走 了。任何时候农业都会成为国家制订政策、分配资源、研究问题最重要的一个出 发点和立脚点。 在中国农业问题成为国际性问题这点上,我们应该感谢布朗先生的那篇报 告,是那篇报告让:它真正成为一个国际性问题,这并不是件坏事,无论怎样, 我们的农业将来必须是开放性的,让国际上尽早了解中国农业的现状,了解农业 未来的发展对我们都将是有利的。布朗先生写的那篇报告,其结论若从传统经济 学角度分析,它的数据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也不考虑技术因素,我看是站得住 脚的。按人口增加、土地锐减及投入不足,不考虑科技因素,在这些特定的前提 下,用现有的资料在传统理论基础上分析得出“中国人不能自己养活自己,中国 人要使世界挨饿”的结论,能自圆其说。这结论过于危言耸听,引起了各方面的 恐慌。 很自然地,从政治意义上讲,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把这个结论(布朗是否有这 意思不清楚)和中国现代威胁论挂上钩,甚至也有人说这是中国威胁沦的翻版。 从政治角度我们没必要去对它过多考虑,但它毕竟是个因素,作为管理部门必须 有个把握。对此,日本和西欧的一些学者也作了些研究,正反结论都有,有人认 为布朗的言沦不对,不会存在这些问题,有些则认可,认为中国人口那么多,土 地又不怎么样,将来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对世界产生威胁,不知大家作何感想。 陈俊生曾讲过一番话,我认为很有意思,那是日本人在一本书里写的,用简 单的类比,产生的冲击很大。具体说法是“16 亿中国人,如果每人多吃一个鸡 蛋,就把荷兰一个国家吃掉了;每个中国人每年多喝一瓶啤酒,就把一个日本吃 掉了; 如果中国人现在吃鱼的水平达到现在日本人吃鱼的水平,那印度就被吃掉 了” 。当然这些都是按粮食转换关系来计算类比的,这些结论利用这简单的类比 是很不科学的,但却反映了国外一些人别有用心的心态。 那么“中国人不能养活自己,要使世界挨饿”是否产生影响了呢?这从古巴 卡斯特罗到中国访问时向江总书记提出的问题中可以得到引证, 卡嘶特罗共问了 3 次“到底你们中国人能不能养活自己?”因为按布朗的结论,中国将把世界粮 食市场的粮食买光了,古巴买什么呢?可见这个结论已从经济领域向政治领域转 化了。这种国际性问题一旦掺透到政治领域,会有负面影响。因此,针对这些结 论、 看法和分析, 我认为对中国的农业问题有 2 个基本结论需要把握, 是否正确, 请大家思考。第 1,那就是我国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吃饭问题,或者说中国 人只能自己养活自己。问题是光吃饱还不行,还得养好自己。12 亿人口的生存 问题,不能依靠国际上的力量给予解决,必须由自己掌握生存大权,依靠国外的 生产能力不是我们制订发展农业的落脚点,不能将生存大权交给别人。为什么要 建立在这点上?因为,就算世界贸易有那么多粮食可以让我们去买,我国的运输 能力、 港口吞吐量也达不到这样的要求, 这些能力制约着粮食调配, 即使有粮食, 也没有能力进行调运。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自己解决吃饭问题。必须贯彻这个 思想, 对外宣传时就会产生一些好的效果。 2, 第 引进解决不了农业的资源问题, 有些事情可以依靠引进得以解决,如技术、资金、原材料等等,但在农业方面, 不要寄太大的期望,它不是引进可以解决的,也就是说,保证 21 世纪我国人口 高峰时 16 亿人基本生存问题是不能靠引进来解决的。土地不能引进不能侵占别 国领土;淡水资源在相当程度上说不能引进(尽管在我国内部司以调配,如引滦 入津,南水北调,但跨国调配现在则是不可能的)。工地和淡水资源是农业发展 的 2 大要害问题,这是不能通过引进解决的,这是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对此,我 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2 解决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的问题必须依靠科技 我声明,并非因为我是科委系统的,是搞科技管理的就强调“必须依靠科 技”的重要性。 假如我们不依靠科技, 将来我们的发展说得严重些,真有可能会出现生存问 题,因为资源和相应的产品总是有限的。前面提及的“布朗理论” ,为何从传统 观点讲是站得住脚的,而从新的经济增长理论来讲却是站不住的?因为他的理论 最大的谬误、最核心的问题是忽略了科技要素的存在。在整个分析中,他并没有 去认真分析和整理科技这个要素所产生的倍增效应。 现在的新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增长速度二(资源+劳动力)X 科学技术,这 说明科技对现有资源的利用是个乘数,具有倍增效应,而不是简单累加。所以布 朗的结论,如果没有用科技去加以修正的话,将有很大偏差。就我国而言,若没 有科学技术的不断推进,粮食产量就不会有现在那么高。原因何在?就是技术进 步所产生的巨大效果,因此,依靠科技是个必然的选择。我们也在倡导农业是国 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而农业发展的基础和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又是什 么呢?我认为是科技,它是农业健康稳定发展的根本基础。目前对农业科技体制 改革,对农业科技各方面的投入总是优先强调,因为不强调这个根本基础,终有 一天农业会失去对需求的支撑力(当然也不可能垮掉),它的发展能力和水平确实 会养活不了自己。如果依靠了科技,则就能自己养活自己,当然这并不排除借助 国外的力量。 中国人能否自己养活自己,关键是农业方面我们是否有较强的科技 水平, 是否有一支稳定的科技队伍,是否有增加投入和资源等一些匹配条件的能 力。我坚信,我们能养活自己,中国永远不会给世界带来麻烦。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已成大势所趋,我觉得,产业化不仅对未来发展是个。重要战 略因素,对农业科技做好今后的工作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如果把握不住,只能 说明我们失职。产业化的发展,对农业科技界将来发展方向的调整(包括人才、 投入、配套组织体制等)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中国,产业化刚刚提出,推进 产业化进程的效果目前也只是局部的、初级的,但在未来对农业和农业科技的发 展、各方面的观念、组织体系的更新都将是举足轻重的。不管是否愿意,这种影 响将是巨大的。 1 产业化是解决“三大问题”的一条较好的途径 农业产业化可归结为农民的第 3 个伟大创造,在未来的发展中其作用将不 亚于 1978 年的联产承包和乡镇企业,它将对实现规模生产和农业现代化产生重 要影响。 在市场经济下,农民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抵御市场的风险,想办法增加收 入。 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 所承担的风险主要是生产上的自然风险, 即靠天吃饭。 人定胜天只是个良好的愿望, 人类去适应自然比起去改造自然来是一种更现实和 更好的选择。 而在币场经济条件下,农民除承担单一的自然风险外还需加进一个 市场风险,而且市场风险更加飘忽不定,比排除自然风险的难度更大。因此,农 民在这种双重压力下从事小规模生产,许多方面会觉得无所适从。当前农业发展 面临的最大矛盾就是农民的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屑, 这矛盾的两个方面并不单纯 是农业生产问题,而是关系到全局,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一个大问题。如何解决, 政府部门已想了很多办法。 如大力发展的乡镇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将剩余劳动力 得到转移,更多的土地腾出来,为实现种植业规模经济奠定了基础。实现规模经 济,就可以承受较大的市场风险,但这种做法遇到了很大的挑战。目前这种方式 转移劳动力的能力不是在增强, 而是在逐渐减缓,最初农村转移一个劳动力只需 七八百元,现在则需要四五千元,原因是现在的设备、场地、各种成本都很高。 保持原有的转移速度,实现起来比较困难,劳动力仍然过剩很多。如今要实行规 模经济,让老百姓在互利的前提下联合生产,必须通过加强服务,让千万个链条 头不断地相互衔接起来才能实现。目前这种分散型家庭经营方式,虽然说过 30 年不变,100 年不动摇,但当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生产确实起到遏制作用时 怎么办?想解决这个问题,现在看来只有通过产业化的手段(提供各种服务)把产 前、产中、产后相互连接起来,让其自身具备这种抵制风险的能力,尽可能地降 低风险造成的损失。 由于农业产业化是农民的创造, 是农民自发搞起来的, 因而有很强的生命力。 山东某村的一个普通村支书在村里创办了一个企业, 搞种子经营销售, 自任经理, 开始时在山东潍坊、诸城、胶东一带,现如今号称是指挥大江南北,调动千军万 马,在江南也有他的销售点。他通过蔬菜种子的销售,使近千人在他周围做这个 生意。北方其他地方也有若于个类似的企业,它们都是由农民自发创造的,政府 部门只提供了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可见,凡是农民自发创造出来的东西,不管 你是否认可它,终将会成功的。这就如同当初乡镇企业一样,是农民的创造,在 生产实践中通过痛苦的摸索寻找到的一种办法,曾被很多人不理解。设想一下, 如果中国没有乡镇企业,那么现在中国的经济状况将会怎样? 产业化的经营和发展, 将有助于缓解和解决农民分散经营中产生的小规模金 额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有助于实现农工贸的有机结合,建立新型的贸工农一条 龙的经营机制,是工业反哺农业的体现。现在很多的种植业成了工业的车间,如 吉林的德大集团公司, 将养鸡利润每年 500 万元作为给农民补贴,这个数字大约 占整个销售额的 10%。国内其他一些大公司,如河南的莲花集团,通过用味精 生产的利润帮助农民生产, 来发展自己的原料基地。这种自发性的机制能够解决 利润回流问题,我们可对这些经验加以总结,将其规范成一种正式的政策,那么 将来有些问题就很容易得到解决,以色列在这方面有很多办法。2 科技对产业化发展有重大影响科技对产业化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并非硬把科技往产业化上挂,实际上,从 山东、河南、广东等地企业集团的发展可找到这种影子。许多企业是通过蔬菜品 种加工技术、温室大棚技术、食品加工技术等发展起来的,技术在这里起了关键 和核心的作用,每一环节都由技术将其连在一起。在和农民朋友谈心的时候,有 这样的体会,农民虽然不知道技术究竟有多大的作用,但他们都明白,没有技术 就是不行,就是赚不到钱,技术是个“凝聚核” 。围绕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技术 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 需要把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看成是农业和农村走 向工业化、现代化的前哨这个角度去理解。这里再举一个例子,以前我一直在想 种植业的三元结构怎么调整,怎么才能被农民接受,怎么能使畜禽养殖、秸秆利 用、种植业结构调整 3 者有机结合真正加以实施。这次去西安考察,发现当地的 养牛业不仅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担心的粗饲料问题也没有了,他们搞起了玉米青 贮,种植的玉米基本上全部用于青贮。原来是西安的一个乳制品加工厂,通过生 产秦俑奶粉带动了一个,乡的奶牛业,一个乡有 4 500 多头奶牛,最多的一农户 养了五六头牛,一头奶牛每年可带来 3 000-5 000 元的收入。该乡的奶牛、眨起 来了,而粗饲料供应却成了问题。农民将籽实和秸秆一起青贮,利用青贮料,节 省了 30%的精料,其效果跟单喂籽实一样,而中间采收、晾晒等环节都没有了, 节省丁许多投入。农民已认识了这个道理,为此,农民提出了对新玉米品种(即 不需长大玉米穗但生物量大的王米品种)的要求。这给搞玉米育种的专家提出了 一个课题,看我们能否培育一种饲料玉米,其蛋白质、糖类等养分都贮存在秸秆 中而不必向籽粒转移;或培育一种多穗王米,不要求高籽实产量,但它的生物学 产量、粗蛋白产量都很高。对南方而言,是否可以相应培育、种植饲料稻。这些 都会影响到育种目标的设计。广东也在调整产业结构,即所谓的“甘蔗上山,玉 米下田” ,他们认为发展畜牧业必须有饲料保证,目前饲料缺乏,因此,必须首 先保证王米种植,尽管甘蔗上山因缺水恐怕长不好。我在这里要说,谁规定只有 玉米可以作为饲料?为何不考虑种植饲料甘蔗呢?因为饲料甘蔗的生物学产量至 少是饲料玉米的 3 倍,这对解决饲料问题更有利。当然,关键是要搞好这种饲料 甘蔗的育种。因此,我认为今后的育种目标应该是为满足养殖业需求,各种营养 成分以能保存在生物体内即可, 而不需追求籽实的高产量,当然这会产生一系列 的影响,其中包括对栽培体系的影响。一种简单的乳品加工,带动了养牛业、带 动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虽然范围很小,但他们做到了。我在想,对于黄淮海地 区在这方面需做更多的工作,有很多问题需要去解决,但只要努力、多去思考、 多想一些技术措施,问题会得到解决。 今后考虑农业问题, 包括技术上的一些问题,都应紧紧围绕产业化结构作出 相应改变。投入结构要变,农业需要企业的投入,结构才能多元化;人才结构要 变,科技人员不能只会育种,整天泡在地头研究复种指数,种植结构调整,还需 要:研究后期的加工、保鲜问题,要对人员配备作必要的调整,管理体制也要调 整..否则产业化将难以实现。还有一点与产业化发展比较密切的是现在许多企业 家都来关注农业,都愿意向农业投资,如安康集团一次在内蒙古买了 39600hm2 土地搞养殖业(该集团是一个很大的跨国公司,在国外也有很多资本),投资几千 万搞乳品加工。 为何企业家都把目光转移到这方面来,这恐怕不是什么简单的回 报, 而是他们认为现在搞农业的效益高, 有利可图。 这是发展农业享受 “一优先、 两稳定、一高效”的特殊待遇(优先是指国家对农业的政策永远是处于优先的位 置,国家不可能不支持农业,政策永远向农业倾斜,这与对工业的政策是不一样 的;两稳定是农业投资回报期稳定、市场需求稳定;一高效是农业生产改造潜力 大,投资效益高)。 工业企业产品在更新换代中,一旦跟不上要求,就会被淘汰,从而会影响 工业企业的生存,农业产品的更新换代比不上工业产品(3-5 年)快,因此,农业 上投资的回报期限长,投资成本相对较低,而回报率相对较高,如安康集团的投 资购地期限为 20 年。第 2 个稳定是币场相对稳定。人离不开食物,人们对农产 品的需求在市场上处于相对稳定的地位。 各种家庭收入的投资中, 耐用品如冰箱、 彩电等一旦拥有后至少可用几年,如果有抵触则一定会先满足吃饭问题。随着人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吃得越来越讲究,对高档次、安全食品需求量越来越大,蕴 涵了巨大的市场。 这也是投资者愿意增加农业投资的重要原因。一高效是指有些 技术应用后,农业生产的产值将成倍,成几十倍地增加,因此,农业在技术因素 加入后,低效产业的面貌在发生明显变化,我们应看到这个变化。我们承认,农 业仍然是个弱质产业, 但并不见得它就是低效产业,或者在有些时候低效也能转 化成高效,尤其是在技术因素加入后,低效产业正在改变面貌,在某些方面已显 示出高效产业的迹象,这种变化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我们现在感到压力很大,对结构调整的科技工作肯定要落后于发展的需要。 因此我建议,我们的大学、科研机构应与龙头大企业挂钩,通过企业进行技术转 化,同时也可以得到回报,解决经费紧张状况。在西安时曾参观了西安林学院的 工程中心,目前完全处于封闭式的研制状态,真正将技术输出的周期很长,若能 与企业合作,则可以作为技术中转站,很快将技术投入到生产中,这样就能和企 业成为一体。 这一点在我们将来的农业技术改革中将是非常有效的。以色列农业 的发展完全是以产业化为目的来进行选题的,资金周转很快,正如他们的滴管之 所以能发展起来, 是因为滴管也已成为一种产业, 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得到了提高, 以致于形成了一个系列。因此,我们应对这些问题给予充分的关注。为了适应产 业化发展的趋势,科研的选题、绍织、实施、管理等问题一定要跟上这个步伐。 如果不作相应的调整,以后将很难办,研究需要的资助,后期成果的转化都将十 分困难。因此,今后的农业科技工作应该是“指腹为婚” ,只要:技术一落地, 就被企业要走,以色列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实际,值得我们学习。3 现代农业技术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现代农业技术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在加快,农业和其他产业的 交叉渗透日趋明显。以前研究认为,16 亿人口能自己养活自己,只需人均 400kg 粮食就行了,现在看来这 400kg 粮食只能叫做吃饱,何况 400kg 的水平按目前 90 年代水平来讲可能行, 但真正到下世纪 20-30 年代未必行, 因为那时人的需求 量可能大了,不仅需要吃饱,还需要吃好。任何时候都没有理由和权利要求到那 时还是 400 kg 的水平。因此,需对这个结论作大的修正,这是未来农业所面临 的最大问题。畜牧业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点,吃肉的压力已超过了吃粮的压力。 将来人们对果品、肉品、乳品的要求更高,为此,农业发展的重点将有所偏移。 国家对农业决不会放松, 这主要是对粮食的产量抓得紧,即只要粮食籽粒产 量高, 米袋子就鼓, 省长负责制的目标就达到了, 产量低则省长好象就没有负责。 我的看法是,在满足基本用粮、工业用粮、农业用粮和其他一些必须用粮之外, 凡是用于畜牧业的粮食产量。应改变一下概念了,不应要求籽粒产量,而应追求 最高的生物学产量,配合青贮技术。我认为,对土地产出率的衡量,也不应用籽 粒产量, 而应用产出多少斤肉来衡量;其他农业生产问题应将畜牧业发展目标放 在首位,应将产多少斤肉、奶、蛋定为最终目标;对种植什么,单产多高不要管 得太死,即使种草,只要产肉多即可。如种草,对某些地区来说,它既可以改善 脊薄的土地,又可有较多的生物学产量,则不妨选种牧草而不种粮食作物。这些 由于由吃饱转向吃好、 吃粮转向吃肉而导致农业种植结构作出相应的调整,在结 构调整改变的同时,为满足其他需求,还需将产业的链条加长。由于各种产业的 交叉渗透,对某些产业的属性(如加工业)已无法分清,如对技术结构、配套不进 行调整,管理如何跟上,都将是大问题,弄得不好,都将落后于产业的发展,科 技就会成为马后炮。因此,对将来农产品应如何满足优质、安全、高价的要求, 现在就应该开始考虑, 农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也要调整, 要使专业具有存在的价值, 农业科学的研究也要围绕满足需求进行,所有这些都是需要认真加以考虑的。三、农业科技领域正在拓宽,大科技支持大农业必然成为一种选择 1 高技术农业的应用在地方上己很热尽管目前还没有真正抓到点子上,对其还是一种朴素的理解,但热情很高, 客观上都很努力地去做了,20 多个省都建立了农业高科技园区,各地对农业高 新技术寄予很高的期望,应给予逐步规范和加强。 农业的高技术是指有助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一类技术,不见得非是生物 性技术,也可以是应用性技术。现在讲的工厂化农业本身涵盖了设计、整套的采 暖、制造、后期包装等。我赞成把其称为新的农业门类的说法,它与传统农业完 全不同。西北农业大学倡导的“胚胎克隆” ,这些技术国外都已有了,假如我们 的这种技术发展较快,在引种的时候,只需引进胚胎即可。在过渡期内,可以有 白定的浪费现象,但不能老是你引我也引。在畜禽规模化产业起步时,山东、河 南已经引进了,河北也跃跃欲试,因此,需要想一个办法。我原来设想,在山东 引进后,如搞一个冷胚库系统就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配套服务,而不需再引进。 目前这些技术均已过关, 但产业化方面还有一些问题。许多具体技术并非农 业自身所能解决, 所以设计时考虑问题须开阔眼界。还有就是工业技术在农业生 产方面应用潜力非常大, 如船舶工业总公司围绕农业搞的四活运输系统,在养鱼 上搞活角运输,活养、活储、活销。而农村养鱼,在冬季上炼时,把水放干,挖 出泥,然后晒塘。船舶工业公司不这样做,而是用微波振荡技术将下面的水搅上 来,一放就完了 (有时也司力口人一些生物净化剂进行处理),之后,加入一些 饵料便可继续养鱼,方法简单。一般农民搞活鱼运输,20kg 水运 1 kg 鲜鱼才保 证活运;利用微波增氧技术,在一个集装箱中稍微加一些水,能保证不死鱼。这 样做的结果使鱼价很低, 主要是由于运输费用低。 这些技术, 让农业科学家去想, 受专业限制,有一定难度,和工业科学家结合,可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所以, 搞管理的人眼界一定要拓宽,应关注工业.技术的发展,看其将来在农业上是否 有用和有潜力。如果可行,则应联合。2 农业科技发展方面的若干问题 目前,对农业科技的基本估计,对整个技术的支撑能力的估计有 2 点。 第 1,目前的技术储备能力满足我国实现 2000 年农业目标是没问题的。目 前成果储备的总量完全能满足要求, 只是有些成果不是非常适合生产和农民的要 求,所以说基本司以满足。若不考虑政策和投人问题,这一估计是正确的。南方 可以实现几万公顷吨粮(每 0. 066hm2), 北方一季小麦可实现 500kg(每 0.066hm2), 这说明我们已有的技术储备及配套能力,只要在技术到位的情况下,都能达到该 生产水平。 这个水平较月前平均水平高得多。 当然, 不排除某些地域条件的限制。 如西北,相对恶劣条件下也要实现吨粮水平就较难,但在西北地区,高产田和低 产田的差距也很明显。如果能挖掘现有潜力,500kg(每 0.066hm2)粮田是没问 题的。所以,上述估计能站住脚。至于在其他方面,如高产果品等,由于缺少这 方面的技术储备,可能有问题,而在粮食和畜牧业生产方面,不存在这一问题。 第 2,从长远看,到 2010 年是否依然具备这种技术储备和承载能力,可能 要打一个问号。真正让人担心的是,后期(2010 年及以后),技术支撑能力是否能 够满足要求,值得好好思考,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按照大成果产出的周期 一般在 8-12 年,现在开始的一些重大的研究,也要到 8 年以后才能产出。这是 一个令人担心的问题,加之近年农业方面投入不足,或在管理方面有弊病,且少 有大的突破性成果的产出,小成果多,大成果少,这让我们对未来的技术承载能 力和储备能力有所担忧。即支持到 2000 年或 2010 年的技术承载能力受到严峻 的挑战。未雨绸缪,现在就应及早准备。当然,并不是说,一过 2000 年现有技 术储备就没有了。令人担心的主要是,研究技术的强度不够。假如到 2030 年, 人口达到高峰(15-16 亿), 技术储备能力必须在 2020 年或稍后形成,不能到 2030 年才形成,因为技术转化和应用需要一定的周期。 现代农业对我们的挑战比较厉害,现在的技术能力和专业素质很令人担心, 数量性的成果很多, 相应的增收的成果不多,而农民恰恰对增产增收类成果的要 求比较迫切。国家的目标是增产;也要优质高效;但农民较实际,想多赚钱。目 前农产品价格低,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受影响。更坦率地说,现在的农业成果并不 太对路,想要的没有或很少,不想要的有,但用不上。 面对这些,农业科技方面应该做到: (1)必须坚持“面向、依靠”的科技发展方针,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在 农业上,即农业科技必须紧密结合生产实际。 (2)将现在农业技术开发和转化工作与促进“两个转变“挂起钩来。要在实 现两个转变的前提下,组织科技工作。转变农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说到底是对科 技的运用程度占多大含量。 所有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就大胆地去做。农业增长方式 的转变应该率先于国民经济总体增长方式的转变。或者说,如果农业增长方式不 能实现转变时,整个国民经济增长方式也谈不上转变,因为农业是基础产业。 (3)坚持科技成果要开源与节流并重。现在的开源型成果不少(在增产,扩大 产出方面),但在节流方面薄弱,这方面的研究较少,要做到增产、增收并举。 在技术体系中增加增收的要素,激发农民的技术需求力。 这就需要技术体系配套,近期与远期结合。近期是指在 3~5 年中对重大的 问题作出安排。 对相对长远的技术,尤其是必须有重大突破的技术要作认真的安 排。我觉得后者压力更大,对一些基础性研究,必须带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如生 物固氮技术(或叫非豆科植物固氮技术)是重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我认为 可以计算一下, 如果到 2010 或 2015 年农业增产粮食依靠化肥支撑的话,得要求 多少化肥?化肥工业生产能力能否满足需要?如不能支撑则需考虑另找途径, 假如 真是如此的话,即使生物固氮技术再难,也要研究,也要上。否则没有外来氮源 的补给,将来农业的发展将达不到目标。即使化肥供应充足,还需考虑环境的耐 受程度。 大量施用化肥十几年后, 如果工地的忍耐已到极限, 不能再用化肥的话, 则对生物固氮技术的研究而言, 即使砸锅卖铁也要干。像这类生产上迫切需要的 技术,我们应从长远考虑。 围绕上述 3 个原则,要重点关注 4 类技术: (1)增产、增收型技术 农业科技攻关安排 5 大类粮食作物 (示范作用),除考 虑产量外,还需考虑其后期加工问题。 (2)资源节约型技术 这类技术潜力很大,目前是薄弱环节,特别是要在农产 品储藏保鲜方面给予特别关注。如果产出后浪费,则说不过去,故应下大功夫。 还有水资源问题, 即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问题,围绕它也搞了一个节水工程项 目。科委正在考虑将几个部门联合起来,统一考虑、配套解决。 (3)生产保障型技术(如病虫害防治、保鲜、保障安全运输)采用传统技术,创 造新方法。通过创新,将这部分的损失降到最小。 (4)减灾防灾型技术(如人工控制气候、遥感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人工增雨、 人工去雹、荒漠化防治、减少化肥污染和水污染等) 这类技术应认真考虑。3 农业科技项目安排应遵循的若干原则(1)生产发展目标第 1、 技术目标第 2 应用研究必须强调这一点(不包括基础 性研究工作)。对基础性研究工作而言,要有学术目标、技术目标,但也需明确 国家的方向性要求。科技工作应以“需要”来确定“立项”为主渠道。当然,同 时应预见性地考虑需求,如果几年之后肯定有’用,就应该给予考虑。在满足生 产目标的同时,确定技术目标。技术目标的好坏,可用生产目标实现的程度来衡 量。应用研究今后将朝这方面调整,也就是说,任务来自于生产,技术服务于生 产,技术自身的发展完全依靠实际需要。农业尽管注重社会效益,但也必须适应 市场经济,这一点毋庸置疑。 (2)分层分类 分层次:国家、地方、部门,自身各自解决不同层次、不同类 别责任所分管的各类问题。仅对本地区、部门很重要和有效的项目,但对整个国 家而言没有应用意义,就不能立为国家项目。 国家项目是解决事关国计民生、社会效益大、跨部门、跨地区的问题,由国 家组织,用于解决国家关心的问题。省级项目,主要解决对本省有影响,而对其 他省没有推广价值, 为本省农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它由省里负责解决。 当然, 对某些可适当放大的项目不在之列。对跨行业、跨部门的项目,必须 2 家以上去 做,则国家要去做,至少应进行协调。但是部门、行业自身的问题自行解决。 对重要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主要靠国家,最低到省一级。目前有些地方也在 搞基因工程,虽然从使用的角度看可以,但技术不见得可行。育种方面,由地方 解决亲本问题,国家重点解决最基本的材料和方法问题。 分类别:对不同类型的科技对象,考虑不同的管理方式和资金筹措办法。粮 食是国家战略性物资,本身效益低,国家当然得投钱。相应地对一些特产类,如 茶叶、 猕猴桃及经济价值很高的一些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主要靠企业和社会的力 量。 国家对与此相关的基础性工作和理论研究有责任去投资一部分,但技术开发 则主要依靠社会力量。否则,该保的没保住,不该保的瞎花了钱。以后的项目将 按这一设想去安排。 (3)扶优扶强扶优:对影响我国总体实力发展的重要产业和领域及对此工作 真正有优势的研究力量、 研究单位的科技项目要重点地扶持,对形成国家在这一 领域的真正实力的单位始予扶持。科技可以扶贫,但不能救济贫困。对一些本身 没特色、没优势的研究项目,国家将不予考虑。扶强:对那些具有很大优势,对 地方经济很重要,而且地力的积极性很高,不论国家是否扶持都已在做的项目, 如果这些项目的成果具有较强的推广面, 对国家经济发展有利, 国家将给予扶持。 经常有地方上的同志反映,我们所做的项目很关键,效益有多高,只要国家能支 持我,我就..但若横向一比较,该项目并不具.备优势,则国家不能给予支持。 对在第一线工作的同志都已没积极性的项目,绝对不能扶持。 (4)优势优先 对一些确有优势,能当带头羊的将优先考虑。没有优势就没有 存在价值,没有特点就没有存在意义。4 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问题改革问题与管理有很大关系, 这里谈一下我对农村和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想 法,不成定论,以红头文件为准。 对农业科技体制的改革,首先是难度很大。农业科技体系是最庞大、数量最 多、结构最完善的。这样的机构改革很难,牵涉面很广。另一方面,由于它是以 社会效益为主要特征的领域, 所重视的很多工作主要是体现国家行为,而非商业 行为或经济行为,创收能力弱,要求自养就非常困难。因此,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相对其他领域其难度更大。 体制改革从发展的角度看, 其焦点在多头管理和重复、 分散上。目前,体制改革在币场经济条件下面临 2 大矛盾。第 1 是农业的区域性 很强的特性与农业科技体系设置是按照行政区划设计结构之间的矛盾, 势必造成 重复和分散, 很多时间里。 很多单位都在相差不大的水平上研究几乎完全相同的 一个问题,彼此间还很缺乏了解;第 2 是农业专业结构及各种投入过分“挤在一 起”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需求面广的矛盾。如产后力口工技术相对薄弱、 人员缺乏; 而在产中阶段, 如裁培管理上则人员较多。 因而出现了这样一种局面, 即总量不足,局部过剩。这种结构,亟待调整。 目前,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必须贯彻“稳、放”结合的方针。就农业的科技工 作者而言,必须认识到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不改革更被动。目前一定要 抓住产业化这个机遇,这样有些事情就会好办些,改革起来也能比较顺利。但改 革一定要慎重,不能以牺牲我们农业科技人员的利益和尊严为代价。 改革指导思想,应是调整结构、分流人才(从上游向中下游分流、向转化环 节分流、向产业化分流)、转变机制。调整结构和分流人才,涉及到国家整体改 革运行机制(如人事制度改革)的相互配套。没有外部环境,调整结构和分散人才 将很难实现(当然,局部的调整、分流也得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力而为)。 转变机制是有效改革的关键,大有文章可做。研究单位在同样条件下,有些 活得较好,有些活得不太好,其原因跟内部机制有关。调整内部机制,与外界的 碰撞、交叉就会相对减少。内部机制转变活了,人才分流、结构调整都会容易进 行。因此,应将转变机制作为一个突破口加以考虑,可通过科技课题培育竞争机 制,带动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 如何进行改革,原则是: (1)审时度势、积极稳妥 对外部条件作出准确的估计,积极思考,稳中求法, 进行稳定的改革。 (2)按需调整、以需定位 不要以调整为目的,为调整而调整,而应以生产发 展的需要,学科发展需要作为调整的方向和内容。 (3)分类指导、区别对待 分类指导是改革中最为迫切的,对一些事关民生、 社会效益大、经济效益小的问题(如粮食),一定要求稳,不能放;而对其他一些 如蔬菜、种子、种苗、林果、水产、畜牧相对来说都有放的条件,企业也愿意向 这些方面投入,说明这些具有进入市场的能力,有能拿到回报的能力,不能都等 着求稳。 (4)存量不变、增量调整 存量不变是对现有。的不能变或不宜变的资金部分 先予稳定; 而对增量资金这部分应按照需要强化要加强的部门,要将其与所支持 的重大项目结合起来, 在结构调整中将其他带起来。 在具体实施时, 先抓几个点, 由点到面,然后来引导改革。目前的问题是,责任和权利失调,奖励和惩处不对 称,所以对攻关项目都来争,不争白不争,钱白拿,干好的一切都有了,没干好 的不负任何责任,最多终止课题而已。这必须逐步给予改革,通过建立竞争、评 估机制,逐步改变这种现状,使得资源和人才的利用及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以色列是欧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