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终身低中等收入群体标准是指那年出生的?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
【摘要】:再分配机制中最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居民收入和居民财产分布能够起到不同程度的再分配作用。到目前为止,我国“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运行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现行的制度的运行状态将会对社会再分配起到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会决定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而且还会决定现行的制度是否还能继续的运行下去。并且,它对学术界研究养老保险制度的激励机制,抑或是对抉择机构确定今后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向的讨论也有着指导性的影响。首先,本文根据福利经济学理论,以世代交叠模型作为分析工具,分别对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和“统账”结合制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再分配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理论分析结果显示,现收现付制的养老金制度是帕累托有效的,而基金积累制并不显示有帕累托改进。对于“统账结合”下的养老保险制度,现收现付制部分存在再分配。如果将未来的人口增长率、劳动生产率以及资金收益率合理的进行估计,则有利于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福利最大化。然后,本文根据我国2005年颁布实施的《决定》,建立养老保险终身给付和终身缴费的精算模型,分别运用宏观数据和微观数据来进行数值模拟,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来分析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下的再分配效应。通过划分高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并假设不同的年龄人群、性别、贴现率、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和缴费年限,对参保人员的养老保险给付缴费比进行测算。根据宏观和微观的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代际和代内再分配效应都比较显著,并且,当社会的平均工资提高到一个合适的水平时,就会有助于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养老金水平。此外,个人退休年龄的延长虽然能提高其退休后的养老金财产,但是其相对于缴费的给付缴费比却是下降的,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参保者的利益。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5【分类号】:F842.67;F124.7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郭又莲;[J];经济论坛;2000年07期
车同侠;[J];经济论坛;2000年21期
王小顺;[J];中国劳动;2000年06期
浩平;[J];中国劳动;2000年09期
路平;[J];农场经济管理;2000年05期
;[J];四川财政;2000年01期
王继,任保平;[J];社会;2000年11期
张峰伟,罗林辉;[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雪白;[J];中国社会保障;2000年01期
,马杰;[J];中国社会保障;200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倩;;[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第20次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张崇甫;;[A];江苏省劳动学会换届暨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2年
侯文若;;[A];社会保障问题研究[C];2000年
高明;;[A];2010年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0年
西北大学社会事业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A];道路 创新 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暨陕西省社会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社会保障与就业论坛论文集[C];2009年
邹德新;;[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李亚敏;王浩;;[A];十二五·新挑战:经济社会综合风险管理——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1[C];2011年
林子利;;[A];老年学论文集(二)[C];1998年
葛林;;[A];江苏老年社区服务——学习贯彻老年法暨老年社区服务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丁忠云;王云昌;;[A];中国水利学会2000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曹学军;[N];朔州日报;2005年
中国银河证券 李芹;[N];上海证券报;2005年
姚志伟;[N];陕西日报;2004年
;[N];深圳商报;2001年
深圳商报记者
龚光敏;[N];深圳商报;2003年
杨曦;[N];运城日报;2005年
马璐瑶;[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宋宗国;[N];安康日报;2006年
胡定升 覃彬;[N];安康日报;2007年
宋宗国;[N];安康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您的位置: &
保障性住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优质期刊推荐习近平眼中的民生短板有哪些?-新华网
|||||||||||
最新播报:
习近平眼中的民生短板有哪些?
  新华网北京1月9日电(唐斓)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补短板将作为2016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之一,这也正是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点。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
  在习近平的心目中,民生短板到底有哪些?又该如何补齐?
  促就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 推行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要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要关注一线职工、农民工、困难职工等群体,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指出(日)
  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15年第三季度人社工作进展情况时指出,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66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3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29万人。三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
  目前部分劳动者就业质量还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主要是脆弱就业群体和不稳定就业群体占比大;总体劳动报酬水平仍然偏低,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不高;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问题仍然突出。
  “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要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
  此外,建议还强调,要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完善职称评定制度,推广专业技术职称、技能等级等同大城市落户挂钩做法。
保脱贫: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提高扶贫实效
  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要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
  ——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日至28日)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我国现行脱贫标准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为2300元,2014年现价脱贫标准为2800元。按照这个标准,2014年末全国还有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
  “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分类扶持贫困家庭,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实行生态保护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
  此外,要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习近平明确,到2020年,通过产业扶持,可以解决3000万人脱贫;通过转移就业,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通过易地搬迁,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总计5000万人左右。还有2000多万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可以通过全部纳入低保覆盖范围,实现社保政策兜底脱贫。
强教育: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
  ——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日)
  我国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写进了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但直到2012年才得以实现。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2012年以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持续保持在4%以上。
  “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指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发展学前教育,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此外,要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涨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
  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努力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和具体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缩小收入差距。
  ——习近平主持政治局集体学习(日)
  据国家统计局日发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2014年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9,超过国际公认0.4的贫富差距警戒线。
  社科院数据显示,2012年城乡居民高收入家庭(最高20%收入家庭)的人均年收入为43797.5元,而低收入家庭的人均年收入为1587.7元,两极家庭人均收入水平相差20多倍。此外,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显示,收入最高20%家庭的收入是最低20%家庭的19倍。这两个数据都表明,中国家庭收入差距明显已成为不可忽略的社会问题。
  “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指出,要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
  同时,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快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规范隐性收入,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重健康: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加快建设健康中国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医疗卫生服务直接关系人民身体健康。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真正解决好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习近平在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卫生院调研时指出 (日)
  尽管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总体上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进展还不尽人意。存在着社会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狭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尚未真正形成、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不配套、政府对医疗资源投入不足等问题。
  “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实行分级诊疗,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同时,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健全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基层医疗服务模式,发展远程医疗。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推进全科医生、家庭医生、急需领域医疗服务能力提高、电子健康档案等工作。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完善纠纷调解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助养老: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 完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
  “要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习近平在北京市供热企业和敬老院考察民生工作时表示 (日)
  根据全国老龄办统计数据,2020年全国老年人口将达2.48亿,老龄化水平为17%。中国社科院发布报告称,2011年养老金收不抵支的省份有14个,2012年扩大为19个。
  “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指出,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
  此外,要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拓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渠道,加强风险管理,提高投资回报率。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
[责任编辑:我国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我国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研究
【摘要】: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初衷是为了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而事实上,有些居民一旦入住保障性住房,即使其收入状况明显好转也不愿主动退出,甚至想终身拥有,这严重阻碍了房源的循环利用,形成了福利固化。
在剖析我国保障性住房退出实践中,发现普遍存在着居民收入变化难以测定、监管部门设置不具体、惩罚力度轻、退出缺乏激励效应等问题。而在住房保障体系相对完善的发达国家,都有着一套设计严密的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如专门执法机构定期审核住户的收入变化情况、依靠完整的立法保障对违规者施以严惩、人性化的优惠政策激励收入增加者主动退出等等。基于此,文章以社会排斥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公平分配理论及住房梯度消费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模型方法等,构建了一套流转畅通、有序的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
文章研究得出,在设计我国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过程中应把握两个关键点,即动态监管与奖惩措施并举。一方面,实现多部门共享信息资源、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对保障性住房使用者的退出执行各种严格标准。另一方面,依据保障对象退出住房的主动程度给予相应的奖励或惩罚,以提高保障性住房的循环利用率,使真正困难的低收入群体及时享受到住房保障。此外,为进一步确保我国保障性住房的有效退出,提出了建立个人诚信档案、设管理职能机构、完善立法制度、加强社会监督以及实施购房优惠政策等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4【分类号】:F299.2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戚瑞双;;[J];商业研究;2012年07期
李燕;;[J];中华建设;2010年08期
张泓铭;[J];城市开发;2000年11期
赵鉴;;[J];调研世界;2011年09期
方贵跃;;[J];法制与社会;2008年17期
蔡利标;;[J];粤港澳市场与价格;2009年10期
侯淅珉;[J];中国房地产;1995年07期
胡昊;[J];中国房地产;2002年04期
杨琳;何芳;;[J];中国房地产;2006年06期
郭俊胜;;[J];中国房地产;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颖;;[J];安防科技;2006年01期
叶志东;;[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段宏毅;孙艳丽;;[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唐思慧;;[J];图书与情报;2008年05期
杨立新;;[J];兵团党校学报;2009年06期
陈欣慰;王艺明;黄榆舒;;[J];商业研究;2011年01期
何洪静;邓宁华;;[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陈占江;;[J];长白学刊;2007年06期
冯莉;;[J];传媒观察;2012年01期
邓中美;;[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琴;;[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张永岳;;[A];全球化与中国经济 创新·发展·安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6年
吴军;范明林;;[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吴军;刘小珍;;[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万旭东;刘佳燕;;[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马蕊;马航;;[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建平;[D];吉林大学;2011年
陈丽明;[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吴志宇;[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孙晓飞;[D];天津大学;2012年
陈涛;[D];南昌大学;2011年
刘亚臣;[D];辽宁大学;2011年
刘苏荣;[D];云南大学;2011年
孔媛;[D];复旦大学;2011年
徐东辉;[D];吉林大学;2012年
盛明泉;[D];天津财经学院;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段冰;[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高媛;[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王均环;[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林宁;[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戴莉萍;[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赖高飏;[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王正园;[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赵元芳;[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汪恭敬;[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康健森;[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旭东;翁季;;[J];安徽建筑;2011年02期
戚瑞双;;[J];商业研究;2012年07期
孙淑芬;;[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4期
刘玲;;[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0年02期
陈红霞;;[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12期
卢为民;姚文江;;[J];城市问题;2011年05期
艾建国;陈泓冰;鲁璐;;[J];城市问题;2012年02期
徐飞;张然;;[J];当代经理人;2006年05期
孙洪林;;[J];信息方略;2008年19期
赵鉴;;[J];调研世界;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刘展超;[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翟峰;[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韩冬梅;[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赵鹏;[D];安徽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齐萌;陈华;;[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年05期
刘晓庆;;[J];华商;2008年02期
李伟;;[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05期
迟艳琴;[J];金融理论与教学;2001年03期
夏涛,叶文中;[J];台声.新视角;2005年04期
张惠萍;;[J];陕西水利;2007年06期
刘黎辉;童中贤;;[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王诺;汪玲;佟士祺;;[J];水运工程;2008年07期
蔡玉峰;;[J];管理世界;2009年10期
梁硕;;[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年1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袁胜兰;[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张瑞;[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注意了,有这三大性格特征的男性收入是其他人的两倍
我们经常听说性格的力量,以及某些性格特质如何有助于事业发展,而另一些则对事业有害。如,都知道,越认真严谨(工作努力、奋发向上、可信赖、有条理),工作表现就越好,讨人喜欢(更随和一些)却并不能带来工资的提高。但是,这些性格特征什么时候对我们的职业生涯最重要,是在职业生涯的早期,还是在中期,这一点就不那么清楚了。还有就是,哪类人群最受益?
为了解答这些疑惑,在最近的一篇论文中,我研究了不同年龄段男性的性格特质和终生收入之间的关系。我发现,在职业生涯初期,男性的收入根本不会受到性格的影响,但是那些更认真和更外向,以及不那么随和的男人,他们会在40—60岁时因性格而获得巨大的收益。这些证据还指向了一个小的男性群体——那些受过研究生教育的人,他们因这三大性格特征所获得的收益是其他群体的两倍以上。性格对终生收入的整体影响非常大,我的样本显示,是否具备这三大性格特征的男性之间平均终生收入差距丝毫不逊于高中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之间的差距:都超过120万美元。
我使用的是特曼(Terman)研究的数据,该研究自1922年开始跟踪研究天才儿童成长,是迄今为止最长的心理学追踪研究之一。它追踪研究了加利福尼亚州的1000多名男女,他们的智商至少达到140(占总人口的0.5%)。在这里,我关注的是男性群体的研究结果(总数为595人),因为女性在这一群体中的职业机会实在是有限。
我根据每5-10年一次的调查问卷中回顾性问题,构建了年收入衡量标准。其中,性格特征信息一是来自于调查对象的父母和老师,由他们评价调查对象10岁左右时的外向度和经验开放度(好奇心和独创性的衡量标准);二是来自于调查对象本人,由他们对自己在30岁左右时的认真严谨度、随和度以及情绪稳定度等性格特征进行评价。此外,调查对象的父母会对调查对象的教育水平、就业状况、财务状况以及成长过程等背景资料进行描述。
我将调查对象后半生的收入与其年轻时的个性关联起来,这样做的好处是,我们可以更加确定,个性特征与收入之间的相关性不会出现在那些因为中大奖、获得高收入从而性格变得外向的调查对象身上。我们对这种相关性的解释是:个性影响收入,而非收入影响个性。这种方法依赖于这样的事实:虽然人们的性格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但在同龄人中,他的性格特征还是相当稳定的(例如,某人是同龄人中最认真严谨的人,这一点是不容易随时间推移而改变的)。
性格何时何地重要?
为了分析性格是如何影响终生收入,我选择智商、父母的情况及童年状况(包括财务和健康状况)等方面都相同的调查对象,再对他们各个年龄段的数据进行比较。
我发现对于有着显著性格特征的人来说,其早年的收入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但在30岁左右,差距出现了,那些认真严谨、外向、包括不太随和的男人开始赚更多的钱。在40-60岁这一最佳工作年龄段,因为认真严谨和外向而获得的收益(每年10-20000美元)则完全显现出来。
研究人员之所以还没有发现这种驼峰形状的图案,是因为大多数人并没有将不同的年龄组分开。如果我们只看年轻人的数据,就会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个性特征与收入没有多大关系。然而研究结果却表明,资深员工的性格优势很明显。你可以想想其中的原因——例如,相较初级员工,管理者的性格特征对其团队效率影响要更大。个性差异对后半生的巨大影响也表明,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强度和长度——这两者往往受到个性的影响——也影响着收入。
这种年收入差距是如何在一生中累积起来的?以特曼(Terman)研究中的两名男性为例,他们除了在性格外向程度上有所不同外,背景以及其它特征都是相同的。具有典型外向特征者一生收入,要比其具有内向特征的同龄人(比如说,其外向度排在最底部的20%)多出60万美元。这一性格差异所导致的终生收入差距大约15%,同样,是否认真严谨而产生的终生收入差距也是15%。考虑到其他研究结果,这也就不足为奇了:认真严谨者,由于工作效率更高,获得的工资也就更高。同时,认真严谨的性格特征使得他们获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更大,这又反过来提高他们的收入。此外,认真严谨者,其职业生涯往往更长,也更为健康,因此也就积累了更高的终生收入。
我还发现,比起不太随和的男性,和蔼可亲、乐于助人的男性的收入要低得多。与普通人相比,那些非常随和(排名前20%)的男性一生大约少挣27万美元。
在此样本中,智商与终生收入之间还是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智商每提高10%,就意味着终身收入会增加约20万美元。有趣的是,在这个样本中,情绪稳定性、经验开放性与终生收入没有明显的关系。
谁受益最大?
接下来,我分析比较了具有相同背景、家庭特征以及学历的男性,看看性格对于收入的影响是否取决于教育程度。事实证明,相比学历较低的男性,具备这三大性格特征(即认真严谨、外向、不太随和)学历较高的男性终生收入超过了前者的两倍。例如,同样是拥有学士学位的两名男性,内向者(外向度位于底部的20%)的收入要比与其同龄的典型外向者约少29万美元。而同样是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两个人,内向者与外向者的收入差距则增加到76万美元左右。
我们将这种现象归结为经济学上所谓的生产互补性,即两种资本(软技能人力资本和教育资本)组合在一起所创造的价值,要大于这两种资本各自单独所创造的价值的总和。这也意味着,一个非常外向或认真严谨的人,如果受过高等教育,他的获得的收益远远多于那些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当然,特曼(Terman)样本中的高智商个体是独一无二的。那么,对今天的大多数人来说,这些发现还有没有应用价值?这就要取决于现在的职业发展方式是否和当年一样。我们有理由相信,决定人们收入的基本机制——诸如工作效率、职场晋升及健康行为等因素影响收入高低——那时和现在仍然非常相似,看上去也确实如此。事实上,在特曼(Terman)研究中,与终生收入相关性最强的个性特征,正是对当今工薪族收入影响最大的个性特征。
性格可能通过哪些方式来影响我们的事业?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总结。认真严谨或者外向不仅直接影响我们工作时的生产力,而且还可以通过影响行为及职业生涯的长度和强度,从而间接地影响我们的终生收入。对调查对象一生的逐年分析表明,即使今天年轻的工薪族收入差距很小,我们也应该可以预料到,随着他们在职业上的不断发展,其收入差距也会越来越明显。
Miriam Gensowski|文
Miriam Gensowski是哥本哈根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曾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她从应用微观经济学和人格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后果。
译言网网友译海译粟2|译
《哈佛商业评论·职场发现》
编校|王婷tingwang@hbrchina.org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中等收入群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