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道德认同危机机怎样处理?

相关词典网站:中职学生的身份认同:危机与应对
日 15:43 来源:《教育学术月刊》2014年10期
作者:王卓琳
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行,各地政府开始关注和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良好的发展平台却无助于改善中职学校的负面形象,人们对中职学生的评价普遍较低。文章以广东省一所中职学校为例,重点关注青少年的身份认同危机及其应对策略。研究发现,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中职学生的认同危机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不愿意接受群体身份,有强烈的自卑感,并已形成自我贬抑的倾向。面对认同危机,中职学生会采取个体/行为、个体/认知和集体/认知型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中职学生;认同危机;应对策略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王卓琳,女,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政法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青少年社会工作(广东 广州 510310)。  内容提要: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行,各地政府开始关注和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良好的发展平台却无助于改善中职学校的负面形象,人们对中职学生的评价普遍较低。文章以广东省一所中职学校为例,重点关注青少年的身份认同危机及其应对策略。研究发现,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中职学生的认同危机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不愿意接受群体身份,有强烈的自卑感,并已形成自我贬抑的倾向。面对认同危机,中职学生会采取个体/行为、个体/认知和集体/认知型的应对策略。  关 键 词:中职学生 认同危机 应对策略  技术型人才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愈发重要,国家从2005年开始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随着政策的推行,各地政府也越来越重视中等职业教育。以广东省为例,从2007年到2011年,省政府共投入130亿元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截至2010年,广东省的中职在校生已达到230万人,并首次超过普通高中在校生。[1]但是,在良好的发展势态下,中职学校的负面形象却丝毫未曾被改变。一直以来,外界对中职学校都持有负面评价:中职学校常被称为“问题学生”的“收容所”。因此,“多办一所中职学校,就会少办一所劳教所”。在这种社会氛围下,中职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面临身份认同危机。如果他们未能在青春期建立积极的认同感,就会对其人格形成和心理发展过程造成负面影响,产生青少年偏差行为等现象。当然,多数中职学生会采取不同的策略来进行自我调适,以应对认同危机的挑战。本文将围绕中职学生的认同危机及其应对策略展开讨论。  一、核心概念  (一)身份认同  社会学中的“身份认同”概念主要关注个体的角色、地位和社会关系,侧重于分析群体性的身份。在社会认同理论中,“身份认同”被界定为:“个体知晓他/她归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而且他/她所获得的群体资格会赋予其某种情感和价值意义”。[2]本文借用社会认同理论的观点,从群体成员的角度来理解“身份认同”,具体指是青少年对“中职学生身份”的认同意识和行为。  (二)认同危机  埃里克森认为,当怀疑和不确定性取代了原本的稳定性体验时,认同就处于危机状态,即出现认同危机。认同危机会导致个体出现躯体紧张、家庭惊慌以及自我焦虑等症状。[3]笔者认为,埃里克森对认同危机的界定偏重于精神分析学中的意义。因此,本文采用社会认同研究中提到“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由于群体地位的差异,某一群体的成员在认知、情感上不承认自己的身份,产生出一种心理上的疏离感、剥夺感和自卑感”来指代认同危机。[4]  二、理论视角  “认同”一词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埃里克森将其引入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后,这一概念才被推广应用到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但是,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并未深入分析社会与个体的关系,它对于青少年建立认同的过程也缺乏解释性说明。[5]因此,本研究以社会认同理论为视角,侧重于探讨个体认同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个体认同被分为个人身份认同和社会身份认同两个亚系统:个人身份是基于对个性特征的自我描述,社会身份则源自于群体成员资格。[6]社会认同理论主要关注社会身份认同,即个人对其群体成员资格的认同。人们通过将自身所在的内群体与外群体相比较来增强身份认同。在进行群际比较时,个体出于满足自尊或自我激励的需要,会尽可能地区分出群体间差异,从而突出内群优势。[7]如果在此过程中,个体无法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就会面临认同危机。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由于群体地位低下会对个体的自尊造成损害,弱势群体内的成员更有可能出现身份认同危机。[8]  面对认同危机,成员会做出以下选择:个体流动、社会创造和社会竞争。个体流动是指成员离开原来的群体,努力进入高地位群体的行为。社会创造是成员通过重新定义已有维度、创造新的比较维度和改变参照群体等方式来提升身份认同的策略。社会竞争则是成员试图改变目前劣势地位以赢得积极评价的集体性行动。[9]  社会认同理论虽然阐述了群体地位与认同危机的关系,但并未深入分析产生认同危机的原因。本文认为,身份认同危机不仅受到群体地位的影响,而且与其周围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此外,国家教育政策、传统文化观念等因素也会对个体的身份认同产生影响,个体面临认同危机是宏观、中观和微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旨在对上述各种因素与身份认同危机及其应对策略之间的作用机制展开分析,试图进一步补充和扩展社会认同理论。  三、案例分析  (一)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从2010年9月到2012年12月,笔者以实习社工的身份,在广东省佛山市H职校开展社会工作服务。H职校是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之一,学生们曾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多次获奖。学校占地100多亩,目前开设了九个专业,其中计算机应用专业为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截止到2013年6月,H职校共有46个班级,169位教师,2698名在校生。考虑到资料的可获得性和样本的典型性,本文选取H职校的全体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同时,笔者也主动与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家长接触,以增强调查资料的可信度和翔实性。本研究遵循理论抽样的原则,共对86位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周期为一年,访谈地点在学校社工站。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追踪调查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毕竟,质性研究方法的理念更贴近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与社会工作的内在逻辑有一致的倾向,并且与社会工作实务相关联:质性研究在“语言”上更接近社会工作实践的真实环境。[10]它主要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出发来看待问题,注重理解当事人的感受和声音,因而质性研究方法能代表弱势群体的立场,更深入地理解社会现实对他们的意义。  (二)认同危机的影响因素  1.宏观因素:教育分流制度与社会偏见。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下,中职学校主要将中考成绩偏低的同学作为生源。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而言,中职学生往往会因过往的学业成就较低而产生自卑心理。他们不愿意透露自己的中职学生身份,表现出明显的认同危机。  我觉得像现在这样用成绩把职中和普高分开很不好,应该是人人平等。职校都是让成绩低一点的同学进去读,就显得特别不公平。因为我们是按中考成绩来决定读职中的嘛,考上普通高中(的学生)就意味着比我们这些职中的学生成绩要高。用成绩来衡量一个人的话,成绩低的人就很自卑。我们只是成绩低一点而已,但进来职中读书就感觉低人一等似的。(访谈资料:SGJN)①  由于教育政策将成绩作为分类标准,人们就对中职学校产生了负面的刻板印象,这也导致中职学生不得不承受外界的舆论压力。尤其是在遭遇社会偏见时,这些青少年还会对身为中职学生的事实产生自我排斥的心理。一位担任年级干部的女生,中考成绩远远高于职校的录取分数线,但是她却自愿进入H职校就读。然而,经过两个多学期以后,她就开始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  在这里跟在普高还是很不一样。大家都会说职中的学生素质很差,性格很open那种,好多学生都会去夜店,还有打架的啊。很多人都会面临这个问题,来了职校之后就会被其他人说不好,他们总是认为职中比普高的孩子差一大截。在我们的教育中,全是看成绩的,不是吗?分数不行就是比别人差。说什么能力之类的,也都没法体现啊。别人都这样想,人云亦云嘛。  我现在真的很后悔,后悔来到职中。因为总被别人那样说,我觉得很难受。家里那些亲戚也会说我进了职中后没什么前途之类的话。他们还说我妈妈没教好我,去香港工作也没时间管我们。所以,妈妈她也有压力,我心里想,要是当初不来读职中就好了。(访谈资料:SWZB)  中职学生面临认同危机的困境,既是教育分流政策与社会偏见等宏观因素影响的结果,又与其周围所处的生活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中观层面来看,学校与家庭是中职学生最主要的生活场所,对其身份认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毕雁)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女&29岁&天秤座请在APP上操作
打开万方数据APP,点击右上角"扫一扫",扫描二维码即可将您登录的个人账号与机构账号绑定,绑定后您可在APP上享有机构权限,如需更换机构账号,可到个人中心解绑。
检索详情页
{"words":"$head_words:当代大学生+$head_words:身份认同+$head_words:思想政治教育","themeword":"$head_words","params":"$title:浅析当代大学生身份认同危机及其对策"}
&&&浅析当代大学生身份认同危机及其对策
浅析当代大学生身份认同危机及其对策
An Analysis of the Identity Crisis of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面临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伦理的巨大变迁,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危机并非个别现象,其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其根源既有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面的客观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三位一体.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全面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才能最终化解大学生身份认同的危机.
摘要: 面临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伦理的巨大变迁,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危机并非个别现象,其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其根源既有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面的客观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三位一体.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全面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才能最终化解大学生身份认同的危机.&&
相关论文(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同或者相近的论文)
同项目论文(和本文同属于一个基金项目成果的论文)
您可以为文献添加知识标签,方便您在书案中进行分类、查找、关联
请输入添加的标签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实名学术社交
个性化订阅推荐
快速查看收藏过的文献品牌背后的身份认同危机_网易财经
品牌背后的身份认同危机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事情要从笔者近日遇到的一则趣闻谈起。
  几日前,笔者在乘坐地铁时听到两个男生在讨论找对象的问题,其中一个西装笔挺、头发纹丝不动、手拿手机的男生说:“我找女朋友绝对不能用小米手机。”而笔者刚好用的就是小米手机。这不禁让笔者陷入思考: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在消费社会,物品已经超越其本身所具有的物质属性而具有了反映消费能力、价值取向等象征意义。而在这种以某种、某种消费方式将人进行分类的心理则是现代社会人们的。
  消费社会的理论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提出的。在这一理论中,他认为,消费者不是对具体的物的功用或个别的使用价值有所需求,他们实际上是对商品所赋予的意义(及意义的差异)有所需求。消费者热爱商品的品牌和象征意义甚于商品的实用价值不能简单地看成是个人爱慕虚荣的行为,而是一种以社会心理为基础的整体的系统行为。“消费是一种积极的关系方式(不仅于物,而且于集体和世界),是一种系统的行为和总体反应方式。”
  卖肾买苹果手机、为了买LV包包出卖自己的身体&&并不是说苹果手机或者LV包包有着多么强大的实用特性,而是这些商品所包含的象征意义:身份、地位、生活品位以及所处生活圈。
  而人们所追求品牌的象征意义背后则是整个社会文化和价值的断裂。
  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讲道,人类“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在这座“文明的火山”上,经济危机、生态灾难、人口爆炸等风险无处不在,传统与现代出现分裂,核心家庭的传统如婚姻、亲子关系、爱等诸如此类的东西也陷入一种恐惧、焦虑、不信任状态,但传统的制度化的应付恐惧和不安全感的方式已经失效,人类陷入焦躁无序的恐慌中。
  我们正生活在贝克所描绘的充满风险的现代社会:失业、雾霾、车祸等充斥于生活中,人们显示出无奈的焦虑。社会从工业时代进入后工业时代所表现出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断层,更是加剧了人们的不安全感。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归属,便以一些物化的追求来掩盖这种焦虑,寻求心灵的安全。
  这种心灵的归属、身份的认同不是以精神文化为区分,而是以表象的物化的物质为依据。比如,开什么品牌的车、使用什么品牌的化妆品、背什么品牌的包包&&这些都无形地把人划分为不同的阶层:开跑车的为精英有钱一族、开大众的可能就沦为中产阶层,而每天挤公交挤地铁上班的则自动被划分为温饱线上的普通工薪阶层。
  虽然开同样品牌车子背同样品牌包包的人互相不认识,但在心理上他们将自己归为一类人,从而获得了一种认同,一种归属,就像使用苹果手机的人不找使用小米手机的人做女朋友一样,因为他觉得他们不属于一个团体。
  这种物化的划分依据,显示的正是人们内心潜藏着的对自己身处社会、身处时代的身份认同上的焦虑。而这种认同焦虑在外界冲击以及商家的狂轰滥炸促销宣传下又不断得到强化。
  曾有一楼盘广告道:“50万以下身价者,恕不接待”;豪华别墅,让你成为人上人&&在这种以金钱为单一价值取向的宣传下,人们也转向以追求物质最大化为主要目标,以金钱物质的多寡将自己认定为“成功”或“不成功”人士。这背后显示的正是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成功标准的失效,新的社会价值共识没有形成,人们以单一的物化的标准来将自己归类,获得暂时的平静。“当我们观看世界形象时,有谁把突然闯入的现实与不在场而产生的内心快乐加以区别呢?形象、符号、信息,我们所消费的这些东西,就是我们心中的宁静。”
  然而,这种单一以物质将人划分为不同阶层的标准又加剧了人的焦虑。“人们总是把物用来当作能够突出你的符号,或让你加入视为理想的团体,或参考一个地位更高的团体来摆脱本团”在这种不断追求更理想团体的过程中,消费模式瓦解、重塑,价值观也不断地受到冲击、瓦解、重塑,人们内心陷入一种空虚的缺乏安全感的状态。
  在电影《欲望都市》中,在4个大龄剩女眼中,从她们身边经过的男人,连身高、相貌这些外在的都没有差异,只有这个男人穿什么品牌的衣服,戴什么品牌的表,价值多少美元。在高速发展的现代世界,这成了最简单直接、最省时省力的价值选择评判标准。而这难道不是人类的一种悲哀吗?
本文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化认同危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