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消费领域投资前景广阔,如何把握消费升级的

国务院发文促消费升级 解读六大新消费领域
  《指导意见》提出了消费升级的六大方向,主要包括,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和农村消费,通过发挥新消费的引领作用,培育形成新供给的力量。  11月2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提出了消费升级的六大方向,主要包括,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和农村消费,通过发挥新消费的引领作用,培育形成新供给的力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认为,该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供给侧改革已引起高度重视,亦释放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信号。  此前,我国主要采取需求管理政策,拉动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来推进经济增长。在取得一些经济增长的效果同时,也存在很多后遗症。  李佐军认为,过去过分强调需求侧,《指导意见》是一种修正,但培育新供给新动力并非是说把宏观调控从需求侧全面转向供给侧,供给和需求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二者缺一不可,而且要对称平衡才能维持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六大新消费引领  此次国务院印发的《指导意见》,强调发挥新消费的引领作用,并提出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是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稳定增长长效机制的必然选择。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在解读《指导意见》时表示,《指导意见》按照符合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的方向,拓展增长空间这个思路,提出了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农村消费和品质提升型消费等六大领域,涉及到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消费,既可以弥补传统消费增长空间收窄的缺口,同时又有利于提升人力资本、增强创新驱动的基础能力。  根据《指导意见》,新消费的六大领域具体包括,强化基础设施网络支撑,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3D打印、()、基因工程等产业加快发展,开拓消费新领域,支持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数字媒体等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消费品发展。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三五’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要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十三五’期间将基本形成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  根据迟福林的判断,“十三五”期间消费每年会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消费总规模将由2014年的32万亿元左右提高到45万亿-50万亿元。也就是说,到2020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稳定在60%-65%的区间,这对经济可持续增长极其重要。  林念修称,下一步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按照任务分工安排,围绕着发挥新消费新引领主要作用,抓紧制定配套政策措施,特别是要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为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加快培育新供给新动力进一步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培育新供给  在李佐军看来,创新供给,释放消费潜力,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有效需求不足,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入手去解决它,在激活需求的同时,也需要创新供给。”  “即通过需求发挥基础性作用,依据需求发出的价格信号,让市场主体——企业去配置资源,政府不要干预太多。消费是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引领和推动供给,这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本质要求。”李佐军如是介绍。  为确保新消费的增长点,《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制度创新,全面改善优化消费环境。并提出了包括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加强助推新兴领域发展的制度保障,加快推进人口城镇化相关领域改革在内的11条改革意见和方向。  围绕消费升级的需求,《指导意见》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产品服务升级等发力,创新并扩大有效供给等7个方面方面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创新并扩大有效供给。  谈及当前我国的供给体系的问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11月23日撰文称,我国的供给体系总体具有外向型特点,即外需减少,产能转为内需,过去主要是面向低收入群体为主的供给体系,没有及时跟上国内中等收入群体迅速扩大而变化了的消费结构。过去供给体系能适应排浪式消费,但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的能力相对比较差。有些产业已经达到物理性和资源环境约束的承载能力峰值,价格再怎么降,产品也很难卖得出去。  其中,供给侧最致命的硬伤,杨伟民认为,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  为此,《指导意见》从土地、人才、财税、金融、投资结构、健全的环境政策体系提高企业经营生产的积极性。  在李佐军看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改革增加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的高效投入;二是通过改革促进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知识增长等要素升级;三是通过改革培育企业、创业者、创新型地区或园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型政府等主体;四是通过改革(如减税、简政放权、放松管制等)激发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通过改革淘汰落后产业、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业和新产品。
责任编辑:mz
禁止发表不文明、攻击性、及法律禁止言语
请发表您的意见(游客无法发送评论,请
还可以输入 140 个字符
热门评论网友评论只代表同花顺网友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同花顺金融服务网观点。
以下为热门自选股
代码|股票名称
同花顺财经官方微信号
手机同花顺财经
专业炒股利器
同花顺爱基金逼格经济时代,如何抓住消费升级大趋势?_图文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逼格经济时代,如何抓住消费升级大趋势?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www.woshipm.com)是...|
总评分0.0|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7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点歌机) > 文化部点评:迷你KTV碎片化市场的垂直领域消费升级前景广阔
更新时间: 15:42:43 编辑:臧成 文章来源:音响网 调整文字大小:【】
[导读] 政策积极引导迷你KTV 发展,不设置行政门槛,表明监管层面认可、鼓励行业发展。 经历了迷你KTV 一轮市场浪潮之后,文化部此次颁布《文化部关于引导迷你歌咏厅市场健康发展的通知》,将迷你歌咏厅纳入备案管理的范围,正式确立了其准入标准和文化行业地位。
  2017 年7 月18 日,文化部印发《文化部关于引导迷你歌咏厅市场健康发展的通知》。通知要求:迷你歌咏厅平台运营企业应当于2017 年8 月31 日前将本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投入运营的迷你歌咏厅相关信息汇总后报文化部备案;2017年8 月31 日后投入运营的迷你歌咏厅,平台运营企业应当于投入运营当月月底前向文化部备案。没有统一运营平台的,由迷你歌咏厅经营主体负责及时向所在地县级文化行政部门备案。7 月27 日,文化部再次在官方网站发布《通知》有关问题解读,就“将迷你歌咏厅纳入管理视线”、“不对迷你歌咏厅实施行政许可”、“迷你歌咏厅定制管理内容”及“迷你歌咏厅对未成年人进行限制”等问题做出了回答。
  点评 :  政策积极引导迷你 发展,不设置行政门槛,表明监管层面认可、鼓励行业发展。 经历了迷你 一轮市场浪潮之后,文化部此次颁布《文化部关于引导迷你歌咏厅市场健康发展的通知》,将迷你歌咏厅纳入备案管理的范围,正式确立了其准入标准和文化行业地位。从《通知》来看,以备案为主要手段,明确“不对迷你歌咏亭实施行政许可”,并提出设备材质、运行规范、检查监测、未成年人保护等方面的要求,这说明了监管层对迷你 是一种积极引导,鼓励行业健康发展的态度。文化部在官方解读中称,监管的目的也是“降低了市场门槛,方便了企业经营”。同时,文化部在解读中也明确提出,迷你“今后也不能排除成为游戏、上网服务等业态的终端”,这也是首次在监管层面对迷你未来的发展做出预期。这份通知的出台,明确迷你 的监管依据是《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这事实上结束了迷你 市场无人监管、无法可依的江湖乱象,直接表明了政策层对行业的关注,长期而言无疑会促进迷你歌咏厅的健康有序发展。
  迷你 井喷式增长背后的商业逻辑:碎片化市场的消费升级垂直领域前景广阔。迷你 作为企业向消费者提供文化娱乐服务的新兴业态,既具备传统 歌曲点播功能,但商业模式又与传统 完全不同。相较于传统 的社交型消费相比,迷你 是一种更加个人的消费体验,事实上是一种针对消费者碎片时间的垂直领域消费升级。随着年轻群体消费能力的逐步增长和移动支付的全民化普及,类似迷你 这样的针对消费者碎片化市场的、主攻某个垂直领域的、具有消费升级体验的商业模式(例如迷你、自助按摩、抓娃娃机)将带来新一轮的商业机遇。
  虽然趋势较为明确,但就目前来看,迷你 仍存在用户使用习惯、版权、扩张速度及设备终端覆盖率等市场考验,其长期盈利能力与长期投资回报率如何,值得持续关注。
  资本追逐迷你,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要争夺线下流量入口。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7 年迷你歌咏厅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31.8 亿元,较2016 年增长92.7%,预计2018 年迷你歌咏厅市场规模将继续增长至70.1 亿元,增长率达120.4%,高速增长的背后,是资本的强力推动。迷你 被资本看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有着强大的线下流量入口的功能。
  在入口资源竞争白热化、线上入口价格高昂的今天,迷你 未来可以融合游戏终端、迷你网吧、智能场景、在线金融、充电站、跨界营销、移动电商等等无限可能。这也就是监管层强调迷你“不能排除成为游戏、上网服务等业态的终端”,同时对迷你 行业加强监管引导的原因。
  资本提前布局迷你,相关市场机会值得关注。 从2016 年下半年的出现至今,迷你歌咏厅已有十多家企业入局。其中,友唱、咪哒、迷你、星糖均获资本融资:2017 年2 月21 日,友唱M-bar 获得6000 万人民币A 轮融资,投资机构为友宝在线;2017 年2 月22 日,唱吧战略投资咪哒miniK 数千万人民币;2017 年5 月1 日,星糖miniK 获经纬中国等融资数百万美元,7 月20 日又获金沙江创投DCM 中国投资;2017 年7 月31 日,“迷你” 正式对外宣布获得由猎鹰创投领投的数百万天使轮投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市场中投放的迷你歌咏厅设备已超过3 万台,不少企业开始在二三线城市布局抢占市场。
  2017 年7 月22 日,新华都发布《第四届董事会第三次会议决议公告》,会议上宣布公司与友唱的母公司——北京友宝在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关于换股吸收合并框架协议。合并完成后,新华都为合并方暨存续方,友宝在线为被合并方暨非存续方,这意味着友宝在线即将登陆资本市场。
更多相关:
 网友评论
 编辑推荐
本站网络实名: 国际域名:www.Audio160.com
邮箱:& 电话:9(十二线) 传真:7
在线客服:&& &不能读取jquery
不能读取工具条配置
不能读取工具条
消费升级 大有可为
  当前,消费升级已呈潮涌之势,席卷国人生活的每个角落,由此衍生的新商机也成为实体企业竞逐的焦点。哪些产业站上了翘首期盼的风口,获益更多?为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中国还需要对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进行哪些完善?中国居民消费升级水平的区域差异能否被打破?本报特邀业内权威专家,共议消费升级的前景与路径。
  在中国经济稳健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人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消费升级浪潮汹涌而至,这给身处其中的实体企业带来哪些新的商机?哪些产业获益更多?
  董超(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所长):去年,中国消费中食品烟酒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已低于30%,标志着中国步入富足社会消费阶段,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加快,品质消费、服务消费、绿色消费等中高端消费成为主要驱动力。如年轻人对产品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明显,老年消费市场前景广阔,&银发经济&兴起。有关研究机构预测,到2020年中国老年消费市场规模将达3.3万亿元。
  实体企业需抓住消费决定生产、流通引导生产的大趋势,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提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商品和服务,以下几个行业受益明显:一是文化消费领域,包括教育、体育、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既涉及报刊、杂志、艺术品等文化产品,又包括教育培训、传媒娱乐等无形产品;二是旅游消费领域,在需求的推动下旅游业不断涌现出新的旅游周边产品、服务方式和旅游模式,房车、邮轮等中高端旅游产品市场逐渐发展;三是绿色消费领域,由于消费者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环保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等市场前景广阔。
  石聚彬(好想你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消费升级将倒逼实体企业的产品升级、服务升级,实体企业进入消费驱动型发展模式。在我看来,大健康产业将会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发展大健康产业不仅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也能助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组建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要推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这不仅将&健康&概念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更是为未来中国大健康产业的兴起提供了政策利好与发展环境。好想你的核心战略思想是开创标准健康食养生活方式,这与国家战略不谋而合,健康企业发展前景可期。
  郑玉鸿(网来云商环球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EO):投资、消费和出口被誉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目前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已连续3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本轮消费升级的特色是注重品质化、个性化需求,为中国制造乃至世界制造带来了新机遇。
  消费升级本质上有三个层次:第一是用户升级,用户群体基数扩大、更加细分;第二是产品升级,针对细分需求,产品定制化和个性化趋势凸显;第三是场景升级,场景化和体验化消费兴起,呈现出社群化特点。
  基于上述变化,与个人、家庭消费有关的传统实体企业将迎来更多机遇,为这些企业升级提供服务的金融、软件等企业也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钱亦馨(毕马威中国消费品零售行业主管合伙人):消费升级以及国内外新品牌的不断涌现,扩大了消费者的购物范围,品牌的忠诚度正面临下降风险。消费者会根据商品的性价比、创新等非品牌要素选购商品。个性化需求的增加,新技术与新竞争都会给消费结构带来越来越多的变革。企业只有时刻以消费者为中心,了解消费者需求,紧跟不断变化的市场趋势不断革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业务的持续增长。同时,实体企业可将挑战作为内部革新的驱动力,在企业内部创造新的商业机会。
  如今消费品零售行业变化极快,消费者的体验需求变得越来越高,也日趋复杂。未来个性鲜明的品牌和产品将更多地被消费者青睐。例如,一些独特设计的小众产品、定制化旅游等都有巨大商机。
  根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联合苏宁金融研究院此前发布的中国居民消费升级指数,在2016年全国31个省区市的居民消费升级综合指数中,北京、上海、浙江、江苏位于第一梯队,广东、天津、山东等17个省市位于第二梯队,吉林、广西、甘肃等10个省区位于第三梯队。整体而言,中国居民消费升级水平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未来随着消费升级的持续深入,上述区域差异能否被打破?
  石聚彬:居民消费升级水平的区域差异有望被打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为获取更多的消费客群,将向三四线城市快速下沉。三四线城市未经过大规模的改造和开发,资源相对丰富,且这些城市近年来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倾斜,资金大量涌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我也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应发挥土地和农民生产力优势,根据地方特色,发展产业融合,实现乡村振兴,实现&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三四线城市拥有天然发展优势,潜力巨大,后劲十足。一旦这些城市的市场份额被开发出来,上述区域的差异有望被打破。
  董超:中国居民消费的区域差距的确存在。2016年,东、中、西部地区在社零总额中的占比分别为55.7%、25.8%、18.5%,东部地区的社零总额领先于中西部地区。2017年,中西部地区社零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增速,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在缩小。但在一定时期内居民消费的区域差异格局难以被打破。从需求端来说,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能力的直接因素,东中西部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仍将长期存在。从供给端来说,中西部地区在商品丰富度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郑玉鸿:虽然消费升级在持续深入,但是受制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人口基数、消费习惯、线上线下基础设施等因素,消费升级水平的区域差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存在。不过,随着经济持续发展,中西部城镇化加速以及经济快速增长、农村经济迎头赶上,区域经济差异度将逐步缩小。相应地,消费升级的差异也将逐步缩小。
  钱亦馨:近年来,居民消费强劲增长,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稳步增长的关键因素,居民消费升级更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千禧一代和中产阶级崛起,消费主体个性化需求特征明显,大量新兴消费品和服务开始涌现。这进一步体现了居民的消费倾向,改变了消费结构,进而推动了居民消费的升级。不久,区域差异将被打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当前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有哪些亟待完善之处?推动消费升级还需破除哪些障碍?
  郑玉鸿:虽然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发明显,但是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还未完全释放。从体制机制上讲,可以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特色商业、拓展商品销售途径、改善交通物流状况等角度着手:一是推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大力促进工业4.0建设,优化制造业结构,丰富商品体系;二是出台支持政策,根据地域特色和产业实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商业,精准发力区域产业;三是基于新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拓展商品销售途径,如大力发展电商、跨境电商;四是提升物流水平,一方面优化和改善交通硬件,另一方面优化检验检疫流程,减小交通税费压力,更好地服务于消费升级和经济发展。
  破除消费升级面临的障碍需从顶层设计上发力,优化商业发展环境:一方面扩大民营经济准入行业和外资准入行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另一方面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经验,打造更便捷的流通和更好的消费环境。
  董超:当前,进一步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非常重要。中国消费体制在本次机构改革中已经有了重大改进,特别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设立,将大幅减少此前消费者在保护权益时投诉无门的现象,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改善。但在充分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方面,仍有许多体制机制性问题需要解决,如改善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在医疗、养老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特别是需要进一步释放服务消费潜力,因为占中国消费比重85%以上的城市消费的主要增长点为服务消费,包括健康、医疗、旅游等在内的服务型消费增长强劲,但仍然存在一些限制行业开放的体制机制障碍,需要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提高有效供给。
  石聚彬:当前制约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体制机制仍不完善,因此,在今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国家对国务院的机构进行了改革,明确了部门职能,利用体制组织规范市场行为。只有统一思想,才能使重大策略落地。
  推动消费升级需要废除妨碍市场统一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
  作者:刘明、栾国鍌来源:国际商报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中国上海”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国务院要求推进6大领域消费升级 推进低空空域开放
来源:中国政府网
  国发〔2015〕6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我国已进入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明显增强的重要阶段。以传统消费提质升级、新兴消费蓬勃兴起为主要内容的新消费,及其催生的相关产业发展、科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新投资新供给,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和空间。为更好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经济发展新供给新动力,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消费是最终需求,积极顺应和把握消费升级大趋势,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满足并创造消费需求,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激活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实现持续健康高效协调发展。
  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是更好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消费关系民生福祉。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人口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城乡居民的消费内容和消费模式都在发生变化,对消费质量和消费环境提出更高要求。紧紧围绕居民消费升级谋发展、促发展,符合发展的根本目的,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使发展成果更多体现为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国民福利的改善。
  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是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消费升级的方向是产业升级的重要导向。我国居民消费呈现出从注重量的满足向追求质的提升、从有形物质产品向更多服务消费、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等一系列转变。只有围绕消费市场的变化趋势进行投资、创新和生产,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和创新有效性、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和附加值,实现更有质量和效益的增长。
  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是畅通经济良性循环体系、构建稳定增长长效机制的必然选择。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构建经济循环新体系、增长动力新机制。只有从发展理念、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等深层次原因入手,破除市场竞争秩序不规范、消费环境不完善等体制机制障碍,才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实现潜在需求向现实增长动力的有效转换,为经济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二、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发现和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要,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新活力,以消费环境改善和市场秩序规范释放新空间,以扩大有效供给和品质提升满足新需求,以创新驱动产品升级和产业发展,推动消费和投资良性互动、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协同共进、创新驱动和经济转型有效对接,构建消费升级、有效投资、创新驱动、经济转型有机结合的发展路径,为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更持久、更强劲的动力。
  坚持消费引领,以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顺应消费升级规律,坚持消费者优先,以新消费为牵引,催生新技术、新产业,使中国制造不仅能够适应市场、满足基本消费,还能引导市场、促进新消费,加快形成消费引领投资、激励创新、繁荣经济、改善民生的良性循环机制。
  坚持创新驱动,以供给创新释放消费潜力。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市场环境,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全面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培育形成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花色品种多样、服务品质提升为导向,增加优质新型产品和生活服务等有效供给,满足不同群体不断升级的多样化消费需求。
  坚持市场主导,以公平竞争激发社会活力。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市场建设,清除市场壁垒,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资源和要素高效配置。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和主体责任,完善市场监管,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实现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安全消费,企业诚信守法、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造活力。
  坚持制度保障,以体制创新培植持久动力。统筹推进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系统性优化,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更加完善的体制机制引导和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推动形成节约、理性、绿色、健康的现代生产消费方式,努力构建新消费引领新投资、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良好环境和长效机制。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更好利用全球要素和全球市场推动国内产业升级,更好利用全球商品和服务满足国内多元化、高品质的消费需求。
  三、消费升级重点领域和方向
  我国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以消费新热点、消费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消费升级,将引领相关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迅速成长,拓展未来发展新空间。
  服务消费。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教育、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既满足人民生活质量改善需求、又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和社会创造力增强的服务消费迅速增长。职业技能培训、文化艺术培训等教育培训消费,健康管理、体育健身、高端医疗、生物医药等健康消费,家政服务和老年用品、照料护理等养老产业及适老化改造,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网络文化、数字内容等新兴文化产业及传统文化消费升级,乡村旅游、自驾车房车旅游、邮轮旅游、工业旅游及配套设施建设,以及集多种服务于一体的城乡社区服务平台、大型服务综合体等平台建设,发展空间广阔。
  信息消费。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正在改变消费习惯、变革消费模式、重塑消费流程,催生跨区跨境、线上线下、体验分享等多种消费业态兴起。互联网与协同制造、、汽车、商业零售、交通运输、农业、教育、医疗、旅游、文化、娱乐等产业跨界融合,在刺激信息消费、带动各领域消费的同时,也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智能终端相关技术研发和产品服务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
  绿色消费。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消费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绿色消费从生态有机食品向空气净化器、净水器、节能节水器具、绿色家电、绿色建材等有利于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的商品和服务拓展。这将推动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蓬勃发展,为生态农业、新能源、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领域技术研发、生产服务能力提升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大量投资创业机会。
  时尚消费。随着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的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特别是年轻一代更加偏好体现个性特征的时尚品牌商品和服务,将推动与消费者体验、个性化设计、柔性制造等相关的产业加速发展。同时,中高收入群体规模的壮大使得通用航空、邮轮等传统高端消费日益普及,消费潜力加速释放,并激发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需求。
  品质消费。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广大消费者特别是中等收入群体对消费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加安全实用、更为舒适美观、更有品味格调的品牌商品消费发展潜力巨大。这类消费涉及几乎所有传统消费品和服务,将会带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产品升级换代。
  农村消费。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城市消费示范效应扩散、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快速更新,农村消费表现出明显的梯度追赶型特征,在交通通信、文化娱乐、绿色环保、家电类耐用消费品和家用轿车等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适宜农村地区的分布式能源、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农村水电路气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投资潜力巨大。
  四、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制度创新
  加快破除阻碍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维护全国统一市场和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以事业单位改革为突破口加快服务业发展,以制度创新助推新兴产业发展,以推进人口城镇化为抓手壮大消费群体,激发市场内在活力。
  (一)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健全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现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各类市场主体公平有序竞争。系统清理地方保护和部门分割政策,消除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销售商品、提供服务、发展产业的制度障碍,严禁对外地企业、产品和服务设定歧视性准入条件。消除各种显性和隐性行政性垄断,加强反垄断执法,制定保障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自然垄断、特许经营领域的具体办法,规范网络型自然垄断领域的产品和服务。
  (二)加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加快推进公立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尽快将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合理区分基本与非基本公共服务,政府重在保基本,扩大向社会购买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比重,非基本公共服务主要由市场提供,鼓励社会资本提供个性化多样化服务。全面放宽民间资本市场准入,降低准入门槛,取消各种不合理前置审批事项。积极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对外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分领域逐步减少、放宽、放开对外资的限制。按照服务性质而不是所有制性质制定服务业发展政策,保障民办与公办机构在资格准入、职称评定、土地供给、财政支持、政府采购、监督管理等各方面公平发展。
  (三)加强助推新兴领域发展的制度保障。加快推进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的制度建设。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加快推进低空空域开放。调整完善有利于新技术应用、个性化生产方式发展、智能微电网等新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广泛拓展、使用权短期租赁等分享经济模式成长的配套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医养结合等行业跨界融合以及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在新兴领域避免出台事前干预性或限制性政策,建立企业从设立到退出全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制度以及适应从业人员就业灵活、企业运营服务虚拟化等特点的管理服务方式,最大限度地简化审批程序,为新兴业态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四)加快推进人口城镇化相关领域改革。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释放农业转移人口消费潜力。督促各地区抓紧出台具体可操作的户籍制度改革措施,鼓励各地区放宽落户条件,逐步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省会及以下城市要放开对吸收高校毕业生落户的限制,加快取消地级及以下城市对农业转移人口及其家属落户的限制。加快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制度和随迁子女就学保障机制。鼓励中小城市采取措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自用住房消费。
  五、全面改善优化消费环境
  加快完善标准体系和信用体系,加强质量监管,规范消费市场秩序,强化企业责任意识和主体责任,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完善消费基础设施网络,打造面向全球的国际消费市场,营造安全、便利、诚信的良好消费环境。
  (五)全面提高标准化水平。健全标准体系,加快制定和完善重点领域及新兴业态的相关标准,强化、食品、药品、家政、养老、健康、体育、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领域关键标准制修订,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关键标准研究制定。提高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水平一致性程度。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整合优化全国标准信息网络平台。加强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能力建设。
  (六)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建立健全预防为主、防范在先的质量监管体系,全面提升监管能力、效率和精准度。在食品药品、儿童用品、日用品等领域建立全过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大力推广随机抽查机制,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和服务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广泛运用大数据开展监测分析,建立健全产品质量风险监控和产品伤害监测体系。实行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结果公开制度,健全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缺陷产品强制召回、严重失信企业强制退出机制。完善商会、行业协会、征信机构、保险金融机构等专门机构和中介服务组织以及消费者、消费者组织、新闻媒体参与的监督机制。
  (七)改善市场信用环境。推动建立健全信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充分利用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加强违法失信行为信息的在线披露和共享。加快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实施企业经营异常名录、失信企业“黑名单”、强制退出等制度,推进跨地区、跨部门信用奖惩联动。引导行业组织开展诚信自律等行业信用建设。全面推行明码标价、明码实价,依法严惩价格欺诈、质价不符等价格失信行为。
  (八)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推动完善商品和服务质量相关法律法规,推动修订现行法律法规中不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条款。强化消费者权益司法保护,扩大适用举证责任倒置的商品和服务范围。完善落实消费领域诉讼调解对接机制,探索构建消费纠纷独立非诉第三方调解组织。健全公益诉讼制度,适当扩大公益诉讼主体范围。加快建立跨境消费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完善和强化消费领域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惩处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宣传、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等违法行为。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等社会组织在维护消费者权益方面的作用。建设全国统一的消费者维权服务网络信息平台,加强对消费者进行金融等专业知识普及工作。
  (九)强化基础设施网络支撑。适应消费结构、消费模式和消费形态变化,系统构建和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提升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用户普及率和网络接入覆盖率,加快网络提速降费。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在城市社区和村镇布局建设共同配送末端网点,提高“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配送效率。加快旅游咨询中心和集散中心、自驾车房车营地、旅游厕所、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智能交通,推动从机场、车站、客运码头到主要景区交通零距离换乘和无缝化衔接,开辟跨区域旅游新路线和大通道。对各类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实行最低配置规模限制,加快大众化全民健身和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城乡社区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加快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城市停车场的布局和建设。合理规划建设通用机场、邮轮游艇码头等设施。
  (十)拓展农村消费市场。优化农村消费环境,完善农村消费基础设施,大幅降低农村流通成本,充分释放农村消费潜力。统筹规划城乡基础设施网络,加大农村地区和小城镇水电路气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力度,加快信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养老服务和文化体育设施。加快县级公路货运枢纽站场和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建设。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健全覆盖农产品采收、产地处理、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冷链物流体系。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涉农电商平台建设,促进线下产业发展平台和线上电商交易平台结合。发挥小城镇连接城乡、辐射农村的作用,提升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商品和要素集散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规划建设特色小镇。
  (十一)积极培育国际消费市场。依托中心城市和重要旅游目的地,培育面向全球旅游消费者的国际消费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城市运用市场手段以购物节、旅游节、影视节、动漫节、读书季、时装周等为载体,提升各类国际文化体育会展活动的质量和水平,鼓励与周边国家(地区)联合开发国际旅游线路,带动文化娱乐、旅游和体育等相关消费。畅通商品进口渠道,稳步发展进口商品直销等新型商业模式。加快出台增设口岸进境免税店的操作办法。扩大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范围,完善和落实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
  六、创新并扩大有效供给
  紧紧围绕消费升级需求,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鼓励市场主体提高产品质量、扩大新产品和服务供给,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适当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和日用消费品进口,多渠道增加有效供给。
  (十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动轻工、纺织、食品加工等产业转型升级,瞄准国际标准和细分市场需求,从提高产品功效、性能、适用性、可靠性和外观设计水平入手,全方位提高消费品质量。实施企业技术改造提升行动计划,鼓励传统产业设施装备智能化改造,推动生产方式向数字化、精细化、柔性化转变;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推行生态设计,加强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支持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引导制造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增加服务环节。实施工业强基工程,重点突破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加强计量技术基础建设,提升量传溯源、产业计量服务能力。健全国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市场应用机制,支持企业研发和推广应用重大创新产品。
  (十三)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高度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与应用,以技术创新推动产品创新,更好满足智能化、个性化、时尚化消费需求,引领、创造和拓展新需求。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三维(3D)打印、机器人、基因工程等产业加快发展,开拓消费新领域。支持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数字媒体等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消费品发展。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
  (十四)大力发展服务业。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着力发展工业设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现代流通、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产业,积极培育新型服务业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为制造业升级提供支撑。顺应生活消费方式向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转变的趋势,重点发展居民和家庭服务、健康养老服务等贴近人民群众生活、需求潜力大、带动力强的生活性服务业,着力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支持有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跨业融合发展和集团化网络化经营。
  (十五)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加强政策系统集成,完善创业创新服务链条,加快构建有利于创业创新的良好生态,鼓励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依托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等创业创新资源密集区域,构建产业链、创新链与服务链协同发展支持体系,打造若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大型共用实验装置以及数据资源、生物资源、知识和专利信息服务等科技服务平台。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支持发展创新工场和虚拟创新社区等新型孵化器,积极打造孵化与创业投资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开放式服务载体,为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成长提供支撑。健全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创新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发展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严格知识产权保护,加大侵权惩处力度,建立知识产权跨境维权救援机制。
  (十六)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产品服务升级。引导企业更加积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支持企业通过提高产品质量、维护良好信誉、打造知名品牌,培育提升核心竞争力。支持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延长产业链条。支持企业运用新平台、新模式,提高消费便利性和市场占有率。鼓励企业提升市场分析研判、产品研发设计、市场营销拓展、参与全球竞争等能力。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和专业化中小企业。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勇于创新、追求卓越。
  (十七)适度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和日用消费品进口。健全进口管理体制,完善先进技术和设备进口免税政策,积极扩大新技术引进和关键设备、零部件进口;降低部分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研究调整化妆品等品目消费税征收范围,适度增加适应消费升级需求的日用消费品进口。积极解决电子商务在境内外发展的技术、政策等问题,加强标准、支付、物流、通关、计量检测、检验检疫、税收等方面的国际协调,创新跨境电子商务合作方式。
  (十八)鼓励企业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大力推动中国质量、中国品牌建设。推行企业产品质量承诺和优质服务承诺标志与管理制度,在教育、旅游、文化、产品“三包”、网络消费等重点领域开展服务业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实施品牌价值提升工程,加大“中国精品”培育力度,丰富品牌文化内涵,积极培育发展地理标志商标和知名品牌。保护和传承中华老字号,振兴中国传统手工艺。完善品牌维权与争端解决机制。引导企业健全商标品牌管理体系,鼓励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发展,培育一批能够展示“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优质形象的品牌与企业。
  七、优化政策支撑体系
  着眼于发挥制度优势、弥补市场失灵、引导市场行为,系统调整财税、金融、投资、土地、人才和环境政策,加强政策协调配合,形成有利于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协同发展的政策环境。
  (十九)强化财税支持政策。加大对新消费相关领域的财政支持力度,更好发挥财政政策对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行为的导向作用。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激励地方政府营造良好生活消费环境、重视服务业发展。落实小微企业、创新型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适时推进医疗、养老等行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严格落实公益性捐赠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进一步简化公益性捐赠所得税税前扣除流程。按照有利于拉动国内消费、促进公平竞争的原则,推进消费税改革,研究完善主要适应企业对企业(B2B)交易的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收政策,进一步完善行邮税政策及征管措施。健全政府采购政策体系,逐步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支持民办社会事业、创新产品和服务、绿色产品等发展。完善消费补贴政策,推动由补供方转为补需方,并重点用于具有市场培育效应和能够创造新需求的领域。
  (二十)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产品创新,促进金融服务与消费升级、产业升级融合创新。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健全覆盖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全过程的科技创新融资模式,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和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提高信贷支持创新的灵活性和便利性。鼓励商业银行发展创新型非抵押类贷款模式,发展融资担保机构。规范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支持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强化普惠金融服务,打造集消费、理财、融资、投资等业务于一体的金融服务平台。支持发展消费信贷,鼓励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成立消费金融公司,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范围推广至全国。鼓励保险机构开发更多适合医疗、养老、文化、旅游等行业和小微企业特点的保险险种,在产品“三包”、特种设备、重点消费品等领域大力实施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制度。
  (二十一)优化政府投资结构。聚焦提供适应新消费新投资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创新投资方式,更好发挥政府投资的引领、撬动和催化作用。加大政府对教育、医疗、养老等基础设施,以及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力度。加强适应新消费和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建设,强化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作用强、有望形成新增长点的重大科技工程项目的支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创新创业、技术改造、质量品牌建设等的带动作用。推动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法律法规体系,创新政府投资与市场投资的合作方式,明确并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的权责利关系,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新消费相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投资。
  (二十二)完善土地政策。按照优化用地结构、提升利用效率的要求,创新建设用地供给方式,更好满足新消费新投资项目用地需求。优化新增建设用地结构,加快实施有利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用地政策,重点保障新消费新投资发展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等用地,适当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科研机构及科技企业孵化机构发展用地,多途径保障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移动通信基站等小型配套基础设施用地。优化存量建设用地结构,积极盘活低效利用建设用地。推广在建城市公交站场、大型批发市场、会展和文体中心地上地下立体开发及综合利用。鼓励原用地企业利用存量房产和土地发展研发设计、创业孵化、节能环保、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服务业。依法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存量,重点保障农村养老、文化及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合理规划现代农业设施建设用地。
  (二十三)创新人才政策。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促进人才流动,为消费升级、产业升级、创新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扩大家政、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专业人才规模,加强信息、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环保等领域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更多既懂农业生产又懂电子商务的新型农民。推动医疗、教育、科技等领域人才以多种形式充分流动。完善医疗、养老服务护理人员职业培训补贴等政策。通过完善永久居留权、探索放宽国籍管理、创造宽松便利条件等措施加大对国际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度。
  (二十四)健全环境政策体系。建立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体系,强化节约环保意识,以健康节约绿色消费方式引导生产方式变革。完善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标识、认证等体系,开展绿色产品评价,政府采购优先购买节能环保产品。鼓励购买节能环保产品和服务,支持绿色技术、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鼓励发展绿色建筑、绿色制造、绿色交通、绿色能源,支持循环园区、低碳城市、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和绿色基金。推行垃圾分类回收和循环利用,推动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推进生态产品市场化,建立完善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并主动顺应消费升级大趋势,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推动经济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推动系统清理并修订或废止不适应新消费新投资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快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明确责任主体、时间表和路线图,形成政策合力。要完善政策实施评估体系,综合运用第三方评估、社会监督评价等多种方式,科学评估实施效果。加大督查力度,确保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
  国务院
  (此件公开发布)
(责任编辑:UF030)
&&&&&&</div
搜狐财经致力遇汇集变革力量,评出“中国最具变革力人物&#8226;公司”[]
图解财经:
今日主角: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汽车消费领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