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如何看待“一带2018一路一带杂志封面”建设中的“美国因

热门搜索:
您所在的位置: >
国外媒体与学者如何看待“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国外媒体反响强烈,专家、学者、智库也高度关注:中国的“一带一路”是什么?中国为什么提“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对亚洲及世界意味着什么?会产生什么影响?我们是否参与?如何参与?“一带一路”会带来怎样的风险?国际媒体和学者对此议论纷纷。
“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上的回响
据统计,2013年9月至2015年2月期间,海外媒体有关“一带一路”的英文报道共2500余篇。沿线国家的媒体,如印度报业托拉斯、菲律宾新闻社、《印度时报》、新加坡《海峡时报》等,成为报道的主力。西方媒体中,路透社、法新社、美国《华尔街日报》、日本《外交学者》网站等,也发表了不少报道评论。日本《外交学者》网站有文章在梳理南亚地区2014年十大事件时,甚至把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并巩固与南亚国家的关系排在第三位,仅次于印度大选和阿富汗大选。同一时期,海外媒体的中文报道共有1000余篇。新加坡《联合早报》、马来西亚《星洲日报》、台湾“中央社”、马来西亚《南洋商报》、哈萨克国际通讯社(中文网)等周边媒体的报道量位居前列。经初步分析,这些文章80%左右为事实性或消息性报道,基调也相对客观。
亚马逊英文网站的数据显示,2013年9月以来,海外已经出版的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英文图书有30余种,选题涉及地缘政治、合作路线图、沿线历史文化、旅游线路、沿途饮食、沿线风光等。代表性著作有《丝绸之路:新的历史》、《重新发现丝绸之路:印度及中国公司如何通过赢得对方市场在全球崛起》、《务实的新丝绸之路路线图:连接南亚欧洲市场的南北通道》、《古丝绸之路路线》、《丝绸之路日志》、《丝绸之路植被》等。
2013年底以来,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欧盟战略安全研究所等十多家海外知名智库共发布了20余篇专门研究“一带一路”的报告或评论文章,它们从地缘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个角度对“一带一路”进行了深入分析。有影响力的报告包括:欧盟战略安全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的选择:新丝绸之路》,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发布的《重新审视中国的“珍珠链”战略》,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布的《北京的新外交政策》,等等。此外,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印度观察家基金会、印度国防问题分析研究所、韩国峨山政策研究院等机构,也通过在其自办网站或者刊物上发表相关文章,加入这一话题的研究中。与之相关的另一个现象是,不少海外中国问题专家,如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克里斯托弗o约翰逊,俄罗斯远东研究所副所长谢尔盖o卢贾宁,印度尼赫鲁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中国问题研究教授谢钢,新加坡国立大学学者郑永年,已经将“一带一路”作为其研究的新选题。
中国为什么提“一带一路”,有何意图
国外媒体、专家一直试图弄清“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不同国家的媒体、专家从各自立场对此进行了不同解读。
1、是中国的重大外交布局
新加坡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认为,丝绸之路既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一部分,也是当代中国文明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树立自信和得以复兴的有效方法,是大国崛起所依托的时代精神。
日出版的英国《经济学人》刊文称,北京高层用现代高速铁路、公路、管道、港口以及光缆,重新“复活”古代丝绸之路,将这些道路以及由此产生的贸易,视为建设睦邻友好的重要措施。
西班牙《阿贝赛报》日的报道称,“新丝绸之路”为中国的国际新角色奠定基础。“义新欧”班列的开通是铁路运输史上的里程碑,将亚洲的最东端与欧洲的西端连接起来,是重拾丝绸之路的商业精神。虽然世界贸易大部分是通过海运完成的,但习近平希望恢复古老的丝绸之路,推动陆路运输,为国家想要扮演的国际新角色奠定基础。
韩国湖西大学中国研究院教授全家霖认为,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助于增进地区间政治互信,在文化交流领域将呈现更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而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必将对本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沿线各国经济增长提供强大驱动力,为各国人民带去福祉。
澳洲网日发表题为《中国新思路打通外交“新丝路”》的文章。文章指出:就长远来说,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不仅惠及中亚地区,而且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整个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总之,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极具战略性、全局性和创新性的重大外交布局,体现了新一届中国最高领导层的政治智慧和外交新思路。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谢尔盖o卢贾宁认为,“一带一路”构想外表看起来都是令人信服和合乎逻辑的,但中国面临复杂的敌对势力,无论有怎样的“互利”,也无法让他们信服。他还认为美国正积极推动反华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其主要目的是将中国从亚太地区挤压出去。“丝绸之路”战略的顺利实施,或可成为“遏制”美国和将其排挤到大西洋“边缘”的有效武器。
克罗地亚著名地缘政治学家亚斯娜o普雷夫尼克博士表示,当前的地缘政治让她想起冷战时的一些情形。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一些国家误读了“一带一路”的理念与内涵,甚至有意把中国的经济战略歪曲成政治战略,开始采取保护主义政策,企图阻碍中国的发展。但她还是相信沿线国家会完整了解并客观理解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质,陆续参与进来,开展互利合作。
2、给沿线国家提供难得的战略机遇
埃及开罗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萨利赫表示,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发展,更是政治民主、历史文化等层面的深层次交流合作;不仅是一国的单方面发展,更是为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提供难得的战略机遇。
缅甸执政党联邦巩固与发展党党报《联邦日报》主编吴温丁表示,中方提议建设的“一带一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它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地区和平稳定。缅方完全支持中国的主张,也完全相信中国有能力团结周边国家共建丝路,共创多赢。
3、有利于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
德国弗莱堡大学政治学家托马斯o贝格尔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区域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有助于化解冲突,消除宗教极端势力滋生的温床。
新美国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扎卡里o凯克认为,“三股势力”的目的之一就是搅乱中国与中亚、欧洲等地的经济合作,而中国“一带一路”倡导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如穿越中国新疆,经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铁路,将中国与欧洲相连,促进中国与中亚各国的经贸联系,为维护与促进地区稳定与和平发挥重要作用。
新加坡学者郑永年认为,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相对落后的国家将获得重新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机会,逐步消除贫困,这有助于根除“三股势力”。
4、扩大中国影响力,打造新的世界秩序
“美国之音”网站日发表题为《中国建造新丝绸之路》的文章。该文章称,新丝绸之路将扩大中国影响力。中国正通过对外援助和投资,特别是在非洲地区,将影响力扩展到更远的地方。
美国《商业内幕》日发表题为《中国欲打造一个世界新秩序》的文章。该文章指出,中国目前正构筑各种机构,欲打造一个世界新秩序,虽然结局如何看起来并不清晰。
美国《华盛顿邮报》日发表题为《中国用本国的两条丝绸之路绕过美国的“新丝绸之路”》的文章。该文章指出,奥巴马调整亚洲外交政策的部分目的,意在通过日韩菲等盟国来遏制中国,而北京正悄无声息地通过自己在中亚的活动予以还击。
俄罗斯各族人民友谊大学教授、东方学家尤里o塔夫罗夫斯基日在俄罗斯《独立报》发表文章。该文章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是“中国霸权主义重现”和“与欧亚经济联盟项目对抗”。在新领导班子上台后提出了“新型大国关系”的理念,即大国之间平等、互相尊重和照顾彼此利益。实质上,这一全球战略意在与美国瓜分太平洋水域,并由此引申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中国希望将相邻的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海洋空间划归为自己的太平洋水域势力范围。
日本《朝日新闻》日以《条条大路通北京》为题发表文章称,“一带一路”战略目标很明确:在高增长时代终结后,周边国家作为中国的投资目的地和产品出口国显得越来越重要。各国首脑受到经济吸引力的召唤接踵而至,中国则提供援助作为回报,这种模式说明以中国为核心的秩序正在东亚复活。
5、为获取中东石油并运回国内铺路
有国外学者、媒体认为,“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投资背后有其他目的。
2014年3月,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o诺兰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带一路”发展的核心,但部分国家对“一带一路”倡导的基础设施建设疑虑重重。
法国“世界大事”网日发表题为《中国的新丝绸之路必然经由中东》的文章。该文章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中国通过在西亚投资基础设施,为获取中东石油并运回国内铺路。
美国华盛顿国际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克里斯o约翰逊表示,“一带一路”将加强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区域合作,除了地缘政治意义上的能源活动,中国政府还看到了通过中亚运输中国西部商品的经济利益。
“一带一路”对亚洲及世界意味着什么
“一带一路”意味着什么?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专家、学者、媒体给出了差异巨大,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评议。新加坡、俄罗斯、美国、西方世界……在多元视角下,公众对“一带一路”的认识却越来越明确。
1、是对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回应
俄罗斯《独立报》日刊发了题为《丝绸之路重返世界地图———古老商道有望成为欧亚大陆地缘经济的轴心》的文章。该文章指出:中国的经济和军事规模达到了全新的水平,需要向外投射。华盛顿推出了重返亚洲战略,并制造威胁以遏制中国。而“新丝路”构想的提出,似乎正是对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回应。海陆并举的“双丝路”构想似乎是在未雨绸缪,通过加速贸易和资本投入,预防正在酝酿中的对华遏制。西方对莫斯科及北京在政治、军事及经济上的“遏制”有加剧之势,这可能令俄逐步成长为中国日益重要的市场。
2、影响俄罗斯倡导的欧亚经济共同体建设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华盛顿)职员安德斯o阿斯伦德甚至认为,俄罗斯同中亚国家的联系强度被夸大,俄罗斯自身的错误弱化了其在中亚的立场。而在俄罗斯学者弗拉基米尔o杰尔加切夫看来,在未来几年内,中亚国家需要在欧亚经济共同体和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之间,做出地缘政治选择。
中国是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而欧亚经济联盟却将中国排除在外。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谢尔盖o卢贾宁认为,最大的原因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俄罗斯担心中国会影响其在中亚传统势力范围内的经贸关系与政治生态。受俄罗斯的影响,这将影响中国推动与中亚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进程。
3、韩国有必要好好活用中国的计划
韩国中央日报中文网日发表文章指出,不管是跟随中国后面,还是坐在中国这条龙的脊背上,韩国有必要好好活用中国的计划。因为以韩流为代表的韩国软实力可以在中国正在铺设的21世纪版丝绸之路上一路奔到中亚、非洲和欧洲。当然,在搭车之前有必要从多个角度慎重考虑这一计划的合理性和参与方式,不过切忌优柔寡断,因为习近平主席的梦想不是空想,成为现实的可能性非常大。
4、马来西亚力争从“一带一路”中受益
马来西亚《南洋商报》发表安邦智库专栏文章《马来西亚与新海上丝路契机》。该文章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将给马来西亚发展带来新契机,马来西亚应积极应对机遇和挑战,力争从“一带一路”中受益。
5、新丝绸之路将为哈萨克斯坦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新闻通讯社》日发表题为《新丝绸之路将为哈萨克斯坦提供新的发展机遇》的文章。文章认为,新丝绸之路将为哈萨克斯坦创造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发展合作伙伴关系的新空间。当前世界经济中心正转向亚太地区,哈斯克斯坦在整个中亚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亚国家将为实现新丝绸之路构想创造一切必要的条件。
6、“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与埃及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契合
埃及《大公报》记者伊哈卜表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与埃及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契合:其一,苏伊士运河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塞西总统上任后重点推出苏伊士运河走廊开发计划,并以此为依托大力发展经济、扩大政治影响力。其二,埃及作为重要的地区大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在埃及的成功实践将对其他阿拉伯国家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7、主动接受海上丝路对海湾国家而言至关重要
阿联酋阿拉伯电视台新闻网日发表题为《为什么阿拉伯应该拥抱中国的丝绸之路》的文章。该文章指出,主动接受海上丝路,并加速与中国达成自贸协议,对阿拉伯国家,尤其是海湾合作委员会(GCC)国家而言至关重要。他们将继续为中资企业提供物流设施,充当通往非洲、中东和印度次大陆的投资门户。
8、欧洲不应继续片面、狭隘地应对北京的改革
比利时《欧盟观察家》日发表题为《欧洲是否将受益于中国新的宏大战略?》的文章。该文章指出,中国新的宏大战略极其符合欧洲利益。若布鲁塞尔和欧洲商界继续片面、狭隘地应对北京的改革,将面临进一步被落在后面的风险。
“一带一路”建设会带来什么风险
美国、俄罗斯、印度等大国的专家、媒体,从区域合作机制、地缘安全、大国博弈等方面,对“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与挑战,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
1、“一带一路”建设可能存在的风险
(1)“一带一路”倡议的政治风险 
FT中文网日发表署名文章《“一带一路”折射的中国外交风险》。文章指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政治风险不能忽视。如何确定一些政治稳定、经济有潜力、愿意与中国合作的支点国家,从而串起“一带一路”,应该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澳洲网日刊文认为,美国重返亚太之后,中国在广袤的欧亚大陆上建立和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地缘对冲带,以“一带一路”为标志,以中国为中心的周边经济圈正在加速形成,同时美国的挤压随太平洋潮流涌来,与“一带一路”形成竞争。
澳大利亚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官方网站日发表文章指出,“一带一路”面临中亚政局不稳的状况。此前,一份法国的调查报告指出,所谓中国“侵入中亚”是无稽之谈。但是,报告同时指出,对于中亚各个斯坦国家而言,他们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邻国的崛起让他们内心矛盾交加,一方面渴望搭上中国经济快车,另一方面则对此心怀忐忑。
《印度时报》网站日刊登题为《莫迪遏制中国海上实力的“季节”计划》的报道。报道指出,印度欲用“季节计划”抗衡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季节计划”旨在探索多面的“印度洋世界”——从东非、阿拉伯半岛、印度次大陆和斯里兰卡一直延伸至东南亚岛国。印度政府试图利用与该地区国家的历史联系,提供一种可抗衡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选择。原因在于中国在这些地区建设地标性基础设施(包括在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建设港口),虽然声称这些设施是民用的,但印度担心中国对其拥有运行控制权。
(2)“三股势力”必将对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构成挑战 
新加坡学者拉吉夫o兰詹o查图维迪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在为地区乃至全球稳定与和平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将面临“三股势力”、民族冲突、主权争议等挑战。 日本《外交学者》副主编香农o蒂耶齐也认为,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实施后,随着美国和北约部队的撤离,整个地区将变得更加动荡。“三股势力”必将对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构成挑战。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谢尔盖o卢贾宁甚至认为,阿富汗在某一刻就可以毁掉中国“丝绸之路”上的所有按部就班的物流体系。此外,阿富汗危机还将对维吾尔人居住的新疆造成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体系性的、长久的。
(3)不确定性因素与风险集中于经济领域 
韩国部分专家认为“一带一路”的不确定性因素与风险集中于经济领域。他们认为,中国面对的东南亚和中亚国家中,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社会不透明、政局不稳定的国家较多,可能最后得不到投资时预期的结果。
2、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若干建议
美国趋势经济学家杰里米o里夫金认为,能源互联网将助中国打造新丝绸之路。因为“这样一个数字化的交通网络,可以让几乎所有人都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把市场降低到零边际成本,共享经济”。同时,他认为中国的所有领域中,能源产业、电产业最能助中国走向“新丝绸之路”,因此他建议中国积极部署能源互联网,进行能源应用的长期转化,在燃油当中实现去炭化。
伊朗专家认为,中伊应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这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重要的。此外,印度、阿富汗、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的专家学者也积极探讨各自国家与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政治、经济和能源领域的互动。
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旅游与营销专业教授Bruce Prideaux表示非常看好丝路旅游及西安市场的发展潜力。他认为,发展丝路旅游最重要的是把丝绸之路沿线各个景点串联起来,从亚洲到欧洲,形成整体板块,丰富交流载体。
希腊教育部原部长季亚曼托普鲁等提议设立“丝路文化之都”项目,建议每年由一个沿线国家组织文化活动,涵盖文化、科技、展览、经济合作,建立人文交流长效机制,淡化“文化输出”痕迹。目前,欧洲一些国家,如希腊、西班牙等国都表示对主办类似交流活动有浓厚兴趣。
德国专家则建议,与有关国家合作编写历史教科书,共同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文化认同感。同时建议借鉴波罗的海国家民间组织推动城市间人文交流,从而推动政府间合作的经验,从软性的外交中获得持续不断的政治动力,通过软实力外交,消除硬实力的顾虑。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的黄靖认为,丝路基金这些机构将使中国的资金输出不那么具有政治敏感性———当中国选择特定的国家投资一个昂贵的项目时,这个决定会立即被理解为是具有政治意义的。而如果该项目是由多国共同参与的丝路基金出资的话,就不会有问题了。
关于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争论
2014年10月中旬,英国《金融时报》一篇题为《新“马歇尔计划”》的报道引发广泛关注。文章回顾了最近多起中资企业在欧洲大陆各地收购资产的事件,把中国资本在欧洲的扩张和抱负以及对最脆弱经济体的兴趣视为第二个“马歇尔计划”的开端。这引起了部分外媒的猜忌,试图把“一带一路”与二战时的扩张性战略——“马歇尔计划”相关联。自此,围绕“新马歇尔计划”、“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大量媒体展开讨论:《人民日报》(海外版)、《国际金融报》对此观点予以反驳,澎湃新闻网、香港《文汇报》也刊文,从历史背景、目的、中欧关系等多个层面辨析“一带一路”并非“中国版马歇尔计划”。
1、英国《金融时报》:新“马歇尔计划”?
日,英国《金融时报》一篇题为《新“马歇尔计划”?》的文章提到:15年来,中国一直寻求扩大海外市场和劳务的机会,但随着2010年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中国调整了海外投资重点,不再像以往那样着重在亚洲、非洲和拉美签署主要与自然资源有关的协议,而是将目光瞄准陷入困境中的欧洲,利用这种百年一遇的机遇,收购世界级的品牌,入股关键性的国家基础设施资产。这种现象被称为第二个“马歇尔计划”的开端。
2、日本外交学者网:中国的“马歇尔计划”更远大
日本外交学者网站日发表题为《中国的“马歇尔计划”更远大》的文章。文章认为:从表面上看,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美国的马歇尔计划颇有相似之处,主要相似点是两者都意在将本国的资本、技术和能力出口至急需它们的其他国家。但个中也存在许多分析人士尚未注意的重要区别。
第一,二者动机不同。中国并不寻求成为亚洲及以外地区的霸主,相反,中国希望通过帮助其他国家来实现双赢。这与将共产主义国家排除在外的马歇尔计划不同。
第二,“一带一路”远比马歇尔计划面临更多挑战。马歇尔计划几乎没有遭到欧洲的反对。如今,崛起中的中国却面临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对其不信任的严峻问题。这意味着,即便是满怀善意,中国亦将面临巨大政治挑战。
第三,“一带一路”倡议远比马歇尔计划更有雄心。有人预计,“一带一路”倘若成功,中国有可能将其推广至全世界,其最终目标并不只是实现中国梦,还有亚太乃至世界梦。中国似乎了解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关键渴望:发展优先且无西方施加的任何政治附带条件。
本文摘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赵明昊:如何看待“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美国因素” -ZAKER新闻
察哈尔学会
2018 年是 " 一带一路 " 倡议提出五周年。李克强总理 3 月 5 日在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继续推进 " 一带一路 " 国际合作,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随着 " 一带一路 " 建设进入稳步发展、精耕细作新阶段,美国等西方国家对 " 一带一路 " 的关注显著上升。近几个月来,在特朗普政府正式提出 " 印太战略 " 并将中国定性为 " 战略竞争对手 " 的背景下,美国国内智库对 " 一带一路 " 的讨论进一步升温。" 一带一路 " 涉及地缘经济、地缘战略变化和国际机制改革等诸多方面,其对美国对华战略认知和中美关系的现实与潜在影响值得重视。美国战略界对 " 一带一路 " 的认知变化2018 年 1 月,美国国会下属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举办题为 " ‘一带一路’五年来 " 的听证会,邀请来自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对外关系委员会、新美国安全研究中心、美国国家亚洲研究局等机构的专家参会,着重关注 " 一带一路 " 建设对美国国家利益的影响。2 月和 3 月,美国国会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众议院军事委员会等举办多场涉及 " 一带一路 " 的听证会,美国国家情报总监科茨、国防情报局局长阿什利、美军非洲司令部司令瓦尔德豪瑟、美军南方司令部司令蒂德等参加,普遍认为 " 一带一路 " 对美国的全球影响力构成 " 一定威胁 "。显然,美国战略界对 " 一带一路 " 的关注度和研究度在不断加深。实际上,自 2017 年特朗普上台以来,如何应对 " 一带一路 " 就成为美国智库研究的热点。一方面,主要智库纷纷设立专项,对 " 一带一路 " 进展信息加以跟踪研判,比如,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设立 " 重新连接亚洲 " 项目,全国亚洲研究局设立 " 新丝路经济走廊 " 项目。此类项目多得到美国大企业和实力较强的基金会支持。另一方面,不少智库开始陆续发布涉及 " 一带一路 " 的研究报告,试图影响相关政策研讨和制定。比如,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撰写专题报告,深入分析 " 一带一路 " 在经济、政治和外交方面的影响,兰德公司则相继围绕 " 一带一路 " 如何影响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中国在中东地区的作用变化等发布研究成果。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智库还邀请 " 一带一路 " 沿线国家人士参与其研究项目,力图从 " 第三方 " 视角探析 " 一带一路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邀请保加利亚前副总理兼财长德加科夫加入 " 一带一路 " 课题组,负责研究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围绕 " 一带一路 " 开展的合作。负责全国亚洲研究局 " 新丝路经济走廊 " 项目的专家诺兰原系法国国防部负责中国情报分析的官员,她广泛借助在欧亚大陆国家的人脉关系,聚焦 " 一带一路 " 相关安全问题研究。对于 " 一带一路 " 倡议,不少美国战略界人士都表达了担心和疑虑。他们多认为," 一带一路 " 倡议是中国的 " 马歇尔计划 ",中国意欲借此将经济实力转化为地缘政治影响力,控制欧亚大陆,并在国际秩序方面 " 另起炉灶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担心中国通过 " 一带一路 " 抗衡美国的亚太战略,进而将 " 美国的亚太 " 转变为 " 中国的周边 ";二是担心中国以经济合作为先导,推进与相关国家的政治安全合作,打造 " 去美国化 " 的地区秩序;三是担心中国借 " 一带一路 " 挖美国墙角,拉拢美国的盟友伙伴,实施 " 分而治之 ";四是担心 " 一带一路 " 对国际规则和规范造成冲击,甚而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带来深层次挑战。不过,随着 " 一带一路 " 建设不断推进,美国智库和战略界人士对 " 一带一路 " 并非一味反对,而是心态更趋复杂。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张克斯等人呼吁,美国不应盲目夸大 " 一带一路 " 的地缘政治意涵,需要认真对待这一将深刻影响中国内外政策的重要倡议,应深化对 " 一带一路 " 相关进展的分析,寻求更坚实的信息基础和更明智的应对之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波森、对外关系委员会东南亚项目主任柯兰奇克称,美国国内有不少人对 " 一带一路 " 抱有 " 等着看它失败 " 的态度,但是 " 让中国失败 " 并不必然发生,也不必然对美国有利,美中在促进地区发展等方面并非 " 你输我赢 " 关系,不妨考虑 " 让中国成功 "。曾供职于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南亚问题专家、进步中心高级研究员维耶拉称," 一带一路 " 与美国提出的 " 新丝绸之路 " 计划有很多共同目标,两者如能实现 " 串联 ",可更好完成相关重大项目。特朗普政府以 " 印太战略 " 回应 " 一带一路 "在美国战略界展开热烈讨论之时,特朗普政府明显调整了对 " 一带一路 " 的政策,总体呈现接触与施压并举的特点。2017 年 4 月,中美两国元首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举行首次会晤。习近平主席对特朗普明确表示,欢迎美国参与 " 一带一路 " 框架内合作。5 月 14 日,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东亚事务高级主任波廷杰作为特朗普政府代表,来华出席 " 一带一路 "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他表示,美国欢迎 " 一带一路 " 倡议在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的努力,美国企业已准备参与 " 一带一路 " 项目并提供 " 最有价值的商品和服务 ",美国驻华使馆与美国企业还将共同组建 " 一带一路 " 工作小组负责推动具体进展。6 月,杨洁篪国务委员赴华盛顿主持首轮中美外交安全对话,特朗普在会见他时表示,美方愿同中方在 " 一带一路 " 有关项目上进行合作。11 月,特朗普访华,两国元首再次就 " 一带一路 " 合作等议题进行了沟通。特朗普政府之所以在 " 一带一路 " 问题上采取较奥巴马政府更为 " 积极 " 的姿态,主要是出于以下原因。首先," 议题联动 " 是特朗普政府处理对华关系的主要策略,其希望通过对 " 一带一路 " 做出相对积极的表态,换取中方在经贸、朝核等议题上的合作。其次," 一带一路 " 建设取得的实际进展及国际影响力对美方有所触动,其希望通过更多参与 " 一带一路 " 相关活动获取更充分的信息。第三,探索利用 " 一带一路 " 为美企谋取实际利益的路径,避免美国的商业利益在 " 一带一路 " 国际合作进程中被边缘化和弱化。第四,试图把握 " 一带一路 " 在促进地区安全上的影响,为特朗普政府实现 " 纾困减负 " 目标寻求方案。当然,在特朗普政府内外政策推展不利、国内政治掣肘不断的情况下,美方对于 " 一带一路 " 的关注和参与仍是较为有限的。随着特朗普政府削减用于外交、国际发展等方面的财政预算,美国官方层面对 " 一带一路 " 框架下两国合作也不可能给予太多实质投入。此外,也不能忽视其对华采取制衡的一面。这集中体现在美国方面提出并推动实施 " 印太战略 "。2017 年 10 月 18 日,即将访问印度的时任美国国务卿蒂勒森在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发表演讲时称,作为民主国家印度是负责任的,美印应成为致力于 " 自由而开放的印太 " 的伙伴,双方需要定义未来一百年的关系。蒂勒森含沙射影地批评了所谓 " 掠夺性经济 " 及 " 不透明的基础设施投资 ",称 " 我们需要与印度合作以确保印太逐步成为一个和平、稳定和不断繁荣之地,而不是变为一个充满失序、冲突和掠夺性经济的地区 "。此后,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则在参加国会听证时质疑称,凭什么只有中国的 " 一带一路 ",应当是 " 多带多路 ",他还特别指出 " 中巴经济走廊 " 等项目有损地区安全。" 印太战略 " 虽然从概念上而言并无新意,但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借此 " 虚功实做 " 的影响不容忽视。2017 年 9 月,美日印三国外长在纽约会晤,就合作开发 " 印太 " 地区港口等基础设施达成一致。三国还将共同为该地区相关国家提供海上能力建设援助。2017 年 11 月,美日印澳四国外交部门的联合工作组会议召开。12 月,带有政府背景的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公司(OPIC)与日本国际协力银行(JBIC)等签署协议,共同为地区国家提供基础设施融资等支持。日本安倍政府和印度莫迪政府还在联手实施 " 亚非增长走廊 " 计划等,力图对 " 一带一路 " 展开牵制。" 一带一路 " 与中美关系走向随着特朗普政府调整应对 " 一带一路 " 的策略,未来一个时期 " 一带一路 " 框架下的中美互动将进入新阶段,也将对两国构建未来关系的历史进程产生影响。特朗普上台执政以来,中美关系虽总体保持稳定,但 " 竞争 " 日益成为美国战略界人士谈论美国对华政策时的热词。2017 年 12 月,特朗普政府发布首份《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中国明确定义为 " 修正主义国家 " 和 " 对手 ",并在经济关系、地区角色、意识形态等方面对中国大加指摘。" 中国强硬论 "" 中国取代美国论 "" 中国另起炉灶论 "" 中国政治渗透论 " 等在美国也是甚嚣尘上,要求对华采取强硬政策路线的声音日益增多。" 中国是美国首要的、全面的、全球性的战略竞争者 " 或许正在成为美国政策界的一种新共识。在这一背景下," 一带一路 " 成为美国战略界观察中国外交和对美政策走向的焦点之一。面对一个颇具强国雄心、不断扩展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如何处理中美之间的 " 竞争性共存 " 关系,推进实施 " 建设性的、以结果为导向 " 的对华政策,成为美方主要关切。应当看到," 一带一路 " 既可能为中美合作带来新的增长点,亦可能促使双方地缘经济和政治竞争趋于深化和复杂化,双方需要共同思考如何营造 " 一带一路 " 框架下中美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如何通过 " 一带一路 " 为双方实现互利发展创造空间,如何推动 " 一带一路 " 为国际发展和全球治理提供新的助力。概要而言,对 " 一带一路 " 框架下中美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良性塑造,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首先,在经济领域推动非官方的 " 第三方合作 "。" 一带一路 " 要想建成 " 开放之路 ",需要给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各国商界带来发展机遇。正如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刊文所称,很多西方国家企业希望向相关中国企业和 " 一带一路 " 沿线国家出售设备、技术和服务。2016 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从 " 一带一路 " 项目的设备订单中赚取了 23 亿美元,大约是 2015 年的三倍。通用还与中国主导的 " 丝路基金 " 签署协议,成立能源基础设施联合投资平台。美国霍尼韦尔公司为中国在中亚国家的油气管线建设项目提供了相关技术。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则是相关 " 一带一路 " 项目重型机械装备的供应商。中美需要设法进一步拓展此类合作。其次,大力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深化协作,避免中美围绕和利用国际机制展开 " 恶性竞争 "。这些机构在过去几年中已经在 " 一带一路 " 沿线国家开展了不少联合融资项目,而且还存在进一步扩展的空间。2017 年 10 月 " 一带一路 " 研讨会在世界银行总部举办,世行行长金镛表示," 一些媒体将世界银行和亚投行描述为‘竞争关系’,这完全不是事实。" 如今,全球人口数量已突破 70 亿,但现有的基础设施仅能满足 30 亿人的需求,中美应思考如何通过 " 一带一路 " 框架下的合作构建新型发展伙伴关系。第三,中美可在 " 一带一路 " 框架下探索推进安全领域的合作。" 一带一路 " 建设涉及很多长期处于全球经济体系边缘地带的国家,它们位于中亚、南亚、中东等地区,不仅经济欠发展,在政治和安全上也多处于动荡之中。中美在促进和维护 " 一带一路 " 相关地区稳定方面存在共同利益,双方可就反恐、反海盗、打击跨国犯罪、发展私营安保产业等问题加大沟通协作。总之," 一带一路 " 建设需要更加重视美国因素,要准确把握美国战略界对 " 一带一路 " 的多元认知,不妨认真对待美国专家学者对 " 一带一路 " 提出的 " 批评之词 " 和质疑,解决好融资可持续性、项目参与开放性、环保和社会标准等问题。宜冷静、灵巧面对特朗普政府推动的 " 印太战略 ",探索良性竞争、多元合作之道。作者:赵明昊,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文章来源:《世界知识》杂志前瞻性
合作共进发出中国声音
相关标签:
原网页已经由 ZAKER 转码排版
头条新闻5小时前
南方+3小时前
凤凰要闻8小时前
央广网8小时前
第一眼15小时前
中国海军网17小时前
中新网17小时前
闪电新闻17小时前
人民网21小时前
文汇9小时前
央广网3小时前
中国青年报4小时前
南方+4小时前
河北长城网9小时前
头条新闻10小时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推进一路一带建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