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商品号出售所有商品广告部头条上的所有商品都是我买商品的个人详细信息让我太闹心了快把他册除

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今日头条的生态化之殇,谁来弥补?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今日头条的生态化之殇,谁来弥补?》的相关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今日头条的生态化之殇,谁来弥补?》 精选一现如今,如果有人说今日头条是基于数据挖掘的内容分发独角兽,相信不会有人再反驳。在11月2 2日今日头条创作者大会上,张一鸣自豪地宣布:头条号平台,头条号总数超过120万,平均每天发布50万条内容,创造超过48亿次内容消费,已成为第一智能内容平台;今日头条及旗下平台,短视频产品日均总播放量过100亿。除了在国内做得风生水起以外,今日头条在国外的开拓也是尽显霸气。两年前,今日头条海外版TOP BUZZ上线;今年11月,短视频行业迄今为止最大一起收购在今日头条手上诞生,10亿美金收购了短视频musical.ly;而九个月前,今日头条还收购了美国短视频App—— Flipagram。今日头条给人的感觉一直都是:踩节奏踩得非常准。第一年,它公布“千人万元计划”,激励原创作者,重在提升内容品质;第二年,它拿出10亿扶持短视频,使平台涌现出了大量优质原创视频大KOL;第三年,也就是今年,它意识到了头条号粉丝的重要性,推出“千人百万粉计划”,不仅拿出10亿来扶持悟空问答的优秀答主,而且还将提供400亿流量加持给到微头条,助推“智能分发”向“智能社交”的转变。但有一点,今日头条还是没提,那就是——生态化的形成和标志。独角兽的隐忧这个世界上从来都不存在完美的事物,今日头条也不例外。道理其实很简单:如果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类生物,那么有你称雄之日,就必然有你落魄之时;但如果你成为了大自然中的生态系统,那么你的强大就将是无法撼动的。在众多自媒体平台中,今日头条的内容模块算是比较全面的,既有图文、图集、短视频,又有问答社区、微头条互动。可是相应的生态链,却并不完整,甚至可以说严重缺失。这就让一些渴望高收入的作者和想要实现精准投放的广告商犯了难。诚然,今日头条平台自身当然是想通过吸收更多原创优质内容来留住用户,避免广告内容泛滥带来的用户感受差、优质内容空间被挤占等问题。但是,如果要是没有了广告,今日头条的营收又如何解决?广告主的精准投放预期没有配套的生态去实现,怎么破?面对如此多的自媒体投放资源和内容模块,广告主不知如何选择,而想要通过内容变现而实现收入飞跃的自媒体人则缺少平台……至于说广告内容就一定不是优质内容吗?一定就会让用户放弃这个平台吗?看看微信公号里的“一条”、“咪蒙”……这些号上的优秀广告内容不仅没有影响到它们的受众体验,反而让很多用户得以接触到更多好的产品,对KOL自身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见:不是投放的“错”,而是没有完整生态链的“过”。头条易的崛起有痛点的地方就有商机。日,一家名字看上去和“今日头条”联系颇为紧密的公司诞生了,它就是——“头条易”。进入该公司的官网,可以发现这家公司是“针对头条号自媒体进行传播投放的专业平台,是专注于头条号传播和流量赋能的第三方智能投放平台。它首次将头条号自媒体进行第三方规模化、平台化运作,为自媒体人和品牌广告主建立了一个内容传播和广告投放的新型机制。”简单来说,其实就是搭建了一个为自媒体人和广告主服务的平台,既帮助自媒体人实现了变现需求,又让广告主实现了精准投放的需求。据该公司CEO、资深媒体人赵升介绍,头条易是以“快速决策,精准投放”为目标,为客户量身定制宣传策略,不做“华而不实”的广告。可我们知道,在当今时代,广告推广和品牌投放若想要达到预期效果,就一定要依托于技术,因为只有技术,才能让广告投放过程可控、结果可视。这一点是如何实现的呢?据该公司CTO、原华为公司资深技术负责人袁泉透露,头条易通过利用领先的大数据技术和深度学习算法,对海量头条号做深入分析和数据挖掘,能够多维度展现头条号画像。此外,其提供的“链条式”指导与服务,看上去也很契合广告主的需求,能够让广告主的投放内容充分匹配今日头条的智能推荐机制,符合头条用户的口味,在真正实现目标人群精准分发的同时,得到最真实的投放效果反馈,而不是让广告费打水漂。难能可贵的是,随着头条平台功能的日渐多样,在品牌宣传中,头条易的产品除了原本的图文、图集和视频这三大内容版块外,还将视线投向了微头条、悟空问答、电商链接、图片植入、抖音等颇具品牌宣传价值的新版块,并且已经在实践中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依靠丰富资源,独创投放模型广告投放就是要砸钱……吗?关于这一点,头条易是拒绝的。因为盲目的跟风投放,并不适合当今这个时代。虽然头条易拥有着过硬的技术、先入行的优势、海量的自媒体人资源,以及优秀的编辑团队去把关内容质量,但是他们貌似并没有“自居高位”,而是站在客户角度,从广告效果出发,在遵循今日头条个性化推荐这一“信息找人”机制的同时,将客户的传播KPI前置,瞄准投放的预期效果来配备内容。值得一提的是,头条易还结合平台技术优势和丰富的广告投放经验打造出了“流量杠杆模型”。以已入驻的20000多个优质头条大号作者为广告推广的“支点”,为打造口碑宣传聚力。投放前研究平台热词,由它们组成定位标签,构成品牌宣传杠杆。由CTO 、CCO和资深媒体人团队对内容进行专业化包装,全程把控杠杆“发力点”。品牌宣传和简单制造噱头不同,要尽可能广泛地影响到目标人群。头条易凭借专业内容+大号支点+热词定位,将传播杠杆持续放大,带动全平台自媒体的流量跟风,使话题在平台产生影响力。一个投放平台的野心从最初的娱乐领域,到现在涵盖了近乎全行业,头条易的客户和案例是越来越多。由于营收始终趋向于良好,且商业模式、后台技术、平台资源等优势为其构筑了品类护城河,所以目前已有多家投资机构向它发去了投资意向。而头条易也有着自己的勃勃野心。除了上述的开发微头条、悟空问答、电商链接、图片植入、抖音等投放产品模块外,它还把目光投向了新媒体矩阵。头条易想要建立属于自己的新媒体集团,从而占据内容和商业化生态的制高点。企业选择建立新媒体矩阵时,需要认真考虑的因素有以下三个:1、能否为用户带来“实际价值”,即提供优惠或者其他增值服务;2、能否为企业塑造“企业形象”,提高影响力,建立品牌调性;3、能否为产品带来“营销价值”,提高用户的心理消费预期。而头条易作为一个投放平台,这三条的对象就变成了“广告主”——1、为广告主带来“实际价值”;2、全方位打造广告主的“企业形象”;3、提升广告主的“营销价值”。做到这三条,头条易自身的商业化价值,就不可限量了。其实据该公司COO、资深媒体人文静介绍,第一条和第二条,头条易已经都实现了。毕竟它拥有的20000余个KOL资源里,很多也都是在多平台同步运营的。在以往的投放案例中,就不乏“以其它平台的发布为增值服务”的情况。比如某项目投放中,头条易就曾额外提供了一点资讯、企鹅号、搜狐号、网易号、熊掌号、大鱼号、新浪微博等多平台的发布服务。而在今年年底前,头条易还将孵化自媒体矩阵账号超过1000个。除此之外,头条易还会面向B端,组建10支左右的垂直领域顶级内容创作人队伍,为广告主订制战略级深度内容撰稿,提升内容品质,为优质稀缺内容赋能。据悉,头条易还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新产品研发部门”的筹建,这个部门每月将产出一份新产品研究报告。得生态者得天下头条易不止是把握住了痛点。要知道,一个平台的生态化,由三部分构成:1、生态是否有基础——供需增量,具体来说就是品牌主和流量主的需求量;2、生态是否可进化——成长性和产品多元性;3、生态是否可持续——内容信息流是否能友好变现,品牌主和资本是否能与平台融洽相处。对第一部分而言,今日头条立足于新闻资讯App,流量是它崛起的关键。但随着商业演变,流量红利逐步消退。今日头条平台若想让其生态化坚不可摧,就亟需头条易这样的第三方流量撮合平台补齐生态缺口。对第二部分而言,今日头条本身还停留在流量生态阶段,与巨头庞大业务矩阵相比,其生态拓展面对的是更大的压力面,相对单一的产品形态已成为今日头条最大的桎梏。但头条易推出的微头条、抖音、悟空问答等投放产品,能够让今日头条平台的生态更具延展性,拓展其生态边界和想象力。对第三部分而言,内容信息流、平台、品牌主三者之间的互洽和持续性利益满足至关重要,这就给了头条易这种基于技术基因和大数据挖掘能力的第三方平台以用武之地。可以说,头条易在帮助今日头条平台完善了生态化系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现在和未来。“头条易”这个曾以“精准智能的一站式投放助手”著称的平台,能否在让投放更Easy的同时,实现其宏伟的愿景蓝图,恐怕就需要我们与时间共同来见证了。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企业观点,与华商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相关热词搜索:《今日头条的生态化之殇,谁来弥补?》 精选二也许有一天,信息和社区类产品创业者们都会被问一句话是:如果头条做了,你怎么办 ?8 月 29 日,在微博上传出一张知乎大 V恶魔奶爸的朋友圈截图,图中称,今日头条今年一口气签了 300 多个知乎大 V 并提供比普通白领更高的年收入,但签完后所有内容不可再发知乎。钛媒体在知乎检索恶魔奶爸发现,恶魔奶爸是知乎上的一位作者 ( 知乎 ID 为恶膜的奶爸 ) ,主要提供英语和职场攻略。该用户是典型的知乎超级大 V,目前拥有 45 万粉丝,一共获得了 66.5 万次赞同。消息传出迅速掀起热议。除了恶魔奶爸,目前还流传出其他知乎大 V 的类似朋友圈内容截图。不过,恶魔奶爸并没有透露今日头条签约的具体价格。部分钛媒体用户向钛媒体记者爆料,普遍传言的价格是一个月 3 万左右。还有消息显示,今日头条签走这些大 V 的价格是一年 20 万; 也有说法是今日头条开出的价码是每月 3 万元——这两种说法,无论哪种——至少可以确定的是都比普通白领工资要高。针对热议,今日头条创始人、CEO 张一鸣在昨日晚间做出了回应,称知识应该分享,我们只是鼓励创作。张一鸣的回应,恰恰是通过悟空问答发出。在如何看悟空问答签约大 V 答主的问题下,张一鸣用个人账号做出了回应:知识应该分享的,我们只是鼓励创作。一如既往我们会覆盖长尾,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只要做好匹配。大家别吵了,上来答题吧。张一鸣在悟空问答回应此事这不是今日头条第一次挖大 V,这也不是知乎大 V 被第一次挖墙角。对今日头条而言,从挖角百度百家号,做起头条号; 到挖角微博大 V,做起微头条; 再到挖角 MC 天佑,做起火山小视频对标起了快手 ; 还有抖音对欧美音乐潮流社区 Musical.ly 在国内的围剿 ... 难以尽数今日头条最近一年多来的激进砸钱。它在扮演移动信息流产品的创新和行业领先者,包抄腾讯、百度等巨头后路的同时,也扮演起了追随、抄袭知乎、快手、musical.ly 等垂直领域创新者的新巨头角色。当然,正如业内人士所说,知乎不会因 300 大 V 被挖失血而死,却暴露了自己大 V 化后在知识变现上的无所作为 ; 而头条一口气签约 300 个知乎大 V,舆论造势与局势转换的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今日头条,已经因过去一年的砸钱四处开火行为,成为了行业新公敌。它今天的四处树敌,与当年的腾讯并无二致。能用钱解决的,坚决用钱早在 2015 年 11 月,当头条推出千人万元计划时,头条的 PR 曾希望张一鸣说说对内容创作者支持的情怀,张一鸣说,我们还是谈谈钱吧。这成了业界广泛流传的一个段子,却显示出了头条极强的战术取向:能用钱解决的,坚决用钱。事实上在今年初,悟空问答就在各处撒钱。除了签知乎大 v 外,还对邀请所有头条号的知名作者参与到悟空问答中,甚至标注发表一篇原创问答内容将可获得 100 — 500 元不等的奖励。钛媒体作为优质内容提供方,也被邀请入驻悟空问答——这和新浪微博早期挖脚大 V、明星入驻平台采取了同样的路径,但显然补贴力度明显超过上一个微博时代。2016 年 3 月 10 日,今日头条成立 2 亿人民币规模的内容创业投资基金,同时启动头条号创作空间,第一期项目包括知识分子、新世相、住范儿、娱乐资本论等。2016 年 9 月 20 日,头条号创作者大会上今日头条再次提出,投入 10 亿人民币补贴给头条号上的短视频创作者。更是集结抖音、火山小视频、西瓜视频等多条视频产品线,疯狂押宝短视频。所以,这次挖走 300 多知乎大 V,也算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了。知乎为何被挖角:大 V 化的必然结果对知乎而言,这次被挖大 V 墙角虽然不是第一次,但之所以全网关注,一方面是因为挖角者不同于去年的分答,而是手握重金与数亿用户的今日头条,独家买断式挖角对于知乎无异于釜底抽薪。而头条的慷慨报价,更映衬出知乎这一免费知识生产平台的清贫处境,也映衬出知乎在知识变现这一年多以来的无所作为。这个事件虽然不会让知乎失血而死,却被很多人视为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更多人之所以坚信知乎并不会因为 300 大 V 的出走而伤筋动骨,乃是相信知乎的造血机制会源源不断培养出新的大 V,而脱离了知乎社区的大 V 们到了其他平台无异于无本之木,不仅水土不服,价值也会骤减。问题在于,从知乎开始做值乎、知乎 Live 的那一天起,知乎自己对造血机制的信心已经发生动摇,正如我在知乎 live 上线伊始就在钛媒体上发布了预言的那样:知乎出于商业化的考量力捧大 V,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变现的种种举措正在破坏整个社区的生态,正在动摇那些它赖以成功的基本理念。之后,当外界一次次为知乎知识变现的努力鼓与呼时,我则一直在关注着这个依赖认知盈余起家的问答社区,当从社交激励转向金钱激励时对知识生产氛围的破坏——大 V 的付费内容生产将会在知乎免费分享的根基上豁开一个缺口,针对大 V 和普通用户的两种激励方式将使二八效应变本加厉,将阻断新人替旧人的生态循环,而使社区的权力结构固化。而知识变现,在知乎生态内也显得阻碍重重。一年多之后,得到这个只有 20 多个大 V 开专栏的知识付费 App 估值已经超过了有 2000 位 Live 主讲人的知乎,知识变现效率由此高下立现。当知乎从一个开放的问答社区转型成为一个知识电商平台,就注定落入了不同平台间的大 V 争夺战,在以钱留人方面,知乎注定不是今日头条的对手。而互联网的知识生产从知乎时代的认知盈余 + 社交激励,演进到如今的知识社群 + 知识变现,正是这样的大势所趋,逼迫着知乎采取跟随策略、应时而变。这个趋势是如何发生的 ?从生产端来看,乃是这一波夺取了受众和话语权的免费生产者,到了兑现权力的时候。钛媒体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知识的免费化只是在野者夺取权力的一条必由之路。而从消费端来看,则是人们正在从众声喧哗的舆论广场退回到安全的咖啡馆。知乎的舆论市场虽然足够百花齐放,然而真假互现、靠谱不靠谱齐飞,让用户的筛选成本日趋高昂。而付费则是一种信息源过滤机制——先筛选出值得信赖的信息源,再从这些人那里接收信息,并且从被动接收变为主动问询。这也是为什么得到区区二十几个专栏作者,商业价值要高于知乎 live 的人海战术,也是为什么订阅制要优于单场付费制的原因。因为得到做的是筛选信源的事情,而知乎 live 虽然走付费路线,但并未降低用户的筛选成本,反而因为门槛过低导致 live 水平参差不齐,徒增用户分辨负担。而当头条、腾讯等纷纷将知乎的问答模式照搬过去,问答这种模式红利就不再由知乎独享了。我在钛媒体的一篇文章《万能的知乎:为何在行没有出自知乎》,曾引发热议,其中曾经条分缕析赞美过问答这种形式的万能性:知乎的鼻祖 Quora 发明了社交问答这一种机制,把个人化的知识、经验、见解激发出来。问答是个筐,什么都能装,一个问题可以发起一个话题、一场讨论、一项调查 ; 一个问题可以凿出一个树洞,聚集一次同题故事会 ; 一个问题可以开辟一块新闻评论区、专业讨论区、集体爆料区 …… 披着问答网站的外衣,知乎把自己打造成了中文互联网上最大的综合讨论社区。以往知乎模式的 copy 者之所以没有成功者,是因为人们不再需要第二个知乎。头条、腾讯新闻等新闻客户端把问答模式拿来,从而成为激发用户参与 ( 相比于低活跃度的新闻评论区,你怎看这种调查类问题的参与度显然更高 ) ,提高用户粘性与使用时长 ( 单篇新闻一扫而过,一个问题下面的几十个回答不知不觉能看半小时 ) ,提高信息整合与分发效率进而提高流量的一招妙棋。更会让提问者和回答者在此相遇,从而建立社交连接,弥补新闻客户端的社交短板。嫁接于海量的生产者与数亿用户之上,问答的威力得以尽显。头条、腾讯等的入局,必然会分流类似于《马云说了 30 年后孩子们都将失去工作,你怎么看》、《重庆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如何评价电影战狼?》等大众化议题的流量,乃至于情感、教育、育儿、医疗等这些大众知识领域,知乎独家问答平台的地位也会受到冲击。走内容免费、广告模式的头条,与高昂订阅年费的得到,正在从上下两个方向分化知乎的用户。一方面,学习型的用户会用付费来筛选信源,从而不再在互联网上漫无目的地遨游探索 ; 另一方面,追求娱乐消遣的用户会在头条问答上面刷之不尽,并不在意《有哪些比砒霜还毒的食物 ?》、《宋小宝为什么不上春晚 ?》这种问题的回答者是谁,回答好玩就够了。对于前一种用户,知乎是一个鱼龙混杂、良莠难辨之地,对于后一种用户,知乎又是一个不好好说话、人人百万年薪的装逼圣地。而知乎引以为傲的话题 + 人的双重关注体系,优势已然不再。由知乎站方和用户携力培育的话题树虽然对于知识溯源探索者大有帮助,但浏览效率与推荐准确性正在被算法分发所超越。而知乎的关注体系又没有微博那样强的分发效率与用户粘性 ( 这也是为什么微博 CEO 王高飞自信满满地说:俺们算了一下,把头部用户都按这个价,可以卖最少一年 1500 亿 ) 。虽然知乎刚刚推出了类 Twitter 的轻量级内容频道想法,然而尽管知乎别有想法,但为时已晚。头条的软肋:没有自造大 V的能力从目前来看,今日头条推悟空问答,百度搞百度问答,腾讯在做企鹅问答。和所有互联网产品一样,都是在围绕两个维度——流量和用户粘性。流量很好解释,知乎大 V 入驻悟空问答不仅能够吸引人气,关键是背靠今日头条数亿用户,能够为悟空问答带来海量流量。头条今天在各个平台挖大 V,和当年微博大战,搜狐微博、腾讯微博等重金签约新浪微博,也无两样。至于头条一口气签约 300 个知乎大 V,舆论造势与局势转换的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更何况这笔钱和签约一个 MC 天佑也差不多。至于一些评论所担心的这些大 V 生产的内容能否比得上做号工厂中的实习生,头条心中自然有数。在钛媒体上一篇评论《算法为王,正让媒体沦为内容工人?》中,我曾描述过如今内容领域面临的局面:大量的媒体变成了今日头条内容工厂的一名工人,流量生杀大权、广告收入都握在了今日头条手中。这也就是今日头条为什么要给自媒体发工资的原因 ( 让至少 1000 个头条号作者,每月有至少 1 万元的收入 ) 。头条的金色橄榄枝吸引的只是那些甘愿做内容工人的内容生产者。至于野心在于粉丝运营、内容电商、知识付费的知识大 V,自然不会轻易咬饵上钩。头条的算法工厂属性不会因为这件事而改变,头条心心念念的社交体系也不会由问答而建立。在此之前,头条已经悄无声息地大规模挖角微博大 V 了。然而,我在钛媒体文章《挖角微博的今日头条能补上社交短板吗 ?》中做过分析:想知道微头条是不是能复制微博的成功,要看除了拉拢业已成名的明星、大 V 之外,它能不能培养出自己的网红。然而,微头条这种依靠算法推荐而不是自发传播的用户内容分发机制,只会强化名人围观效应,而无法让那些优秀的内容创作者收获自己的粉丝。头条如此大张旗鼓地网罗各平台大 V,却也暴露出自己的软肋,头条之所以手握重金四处挖角,恰恰反映了它只想走抄别家大 V的捷径,而没有能力培育出自己的大 V。头条如果想到这一点,应该会有所收敛吧。不过,它又何必在意工人们的感受呢 ?《今日头条的生态化之殇,谁来弥补?》 精选三3月23日晚,腾讯通过其公众号「微信派」公布微信正式上线「微信指数」。微信指数将能够整合微信上的搜索和浏览行为数据,基于海量数据分析“关键词”给出动态的指数变化,但深究背后目的,却并非看上去那么简单。实用性的缺乏:微信指数不够完善,很可能成下一个小程序对于公关营销和广告监测来说,任何传播其实都会考量社交媒体带来的影响,在微信成为流量黑洞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缺少了微信的数据肯定也是不完整的。在过去广告主只能通过阅读量和点赞量等单一的标准来评测,但现在他们可以方便的通过微信指数来作为辅助标准,「微信指数」的出现可以说终于填补了这一空白。事实上微信在开放数据这一领域一直在尝试,从强化顶部搜索栏功能到一键查看朋友圈热文,甚至可以通过搜索「朋友阅读的原创文章」一窥好友们的兴趣爱好和阅读习惯,都显现出腾讯大数据的开放和能力在日趋提高,微信指数的诞生在业内其实是意料之中的事。微信需要通过不断的开放,让用户能够更长时间留在微信上。不久前,我曾写下一篇《从微信更新新版本说起,今日头条和微信将必有一战?》,在这篇文章里面提到:出于用户体验考虑,朋友圈没办法像微博的信息流那样大量的提供广告位,微信品牌广告即将开始接近上限。微信或许也注意到了这方面,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去年微信曾进行“朋友圈热文”的试水,某种程度上就是希望能够增加品牌广告的展现。所以基于这个角度,微信上线类似今日头条的信息流已经迫在眉睫。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今日头条早已上线了类似「百度指数」的产品「媒体实验室」,这或许是两大平台走向移动搜索的殊途同归,而这又会是一场新的较量。互联网观察者徐磊表示,“虽然现阶段微信还是选择让小程序先战线下,并且把搜索入口藏的很深。但一旦时机成熟,小程序+搜索+指数模式,也许就是微信一套新的搜索体系出现的时候。”微信指数能否成为「微信红包」之后又一大现象级产品,目前不得而知。毕竟如今的微信指数仍然只是一个半成品,若要使用这款产品,仍然需要我们在微信客户端最上方的搜索窗口,搜索“微信指数”先来找到产品,再输入关键词检索才能得到结果。而相比百度指数,目前微信指数不仅没有提供相应的搜索图片,甚至连百度指数的地域分布情况和具体的时间节点也没有。更不用说不同关键词的对比趋势,单凭一个单薄的数字,对于真正对数据有需求的人来说,用处还是不大。「入口太深」、「不支持模糊搜索」、「功能上的缺乏」微信指数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当然这或许是因为微信指数才刚刚上线。根据微信派的说法,「目前微信指数也只是处于试水阶段而已,接下来,微信指数还会继续丰富产品形态并扩充关键词汇,以期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体验和更专业的指数分析能力。」但凭现在微信的创新速度,下一次更新还不知道等到何时,我想微信恐怕会重蹈「小程序」的覆辙。记得小程序刚发布时万众狂欢,但因功能和生态不够完善,现如今接受者寥寥无几,给张小龙的产品神话增添了些许尴尬。根据艾瑞早前的报告,微信小程序发布一个月后,虽然应用开发者关注度明显提升至94.9%,但是选择继续开发小程序的应用开发者仅占到9.2%,更有35.2%应用开发者对小程序感到失望、意在放弃,35.2%开发者表示短期不考虑。面对如此糟糕的现状,微信官方却迟迟没有进行功能上的任何改进。而在微信指数上线后,我们暂时没有看到广告主有任何反应,倒是媒体公关界一片叫好之声,这颇有点讽刺的味道,而这或许将意味着,微信指数有可能成为继微博热搜之后又一场水军的盛宴。焦虑的腾讯:空有一手好牌,广告生态却不完善在微信指数上线之际,对腾讯来说可能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财报后的重大人事变动: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刘胜义将出任腾讯广告**、集团市场与全球品牌**,同时,腾讯公司首席运营官任宇昕兼任网络媒体事业群总裁。腾讯OMG正式迎来了任宇昕时代。回顾过去几年,网络广告收入在腾讯收入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并成为腾讯营收新的增长来源。这样的成绩无疑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刘胜义,在广告领域拥有丰富经验的他,为腾讯广告初期的发展带来了至关重要的影响。3月22日,腾讯公布了2016年的全年业绩,腾讯总营收1519.38亿元(约合219.03亿美元),同比增长48%;净利润410.95亿元,同比增长43%。其中网络广告方面的收入同比增幅超过50%,为269.7亿元,占全年总收入的18%。而在2015年,这个比例是17%,但这样的成绩对腾讯来说可能还远远不够。在腾讯的财报中,《王者荣耀》是最为瞩目的明星,日活超过5000万,带动第四季度智能手机游戏收入同比大增51%。在面对网易游戏通过自研精品策略咄咄逼人时,可以说腾讯非常幸运的成功研发出了《王者荣耀》这样的战略级产品,并最终打了一场翻身仗。但仅仅只有《王者荣耀》可能还远远不够,财报公布当天腾讯股价创下近期最大的3%跌幅,腾讯第四季度的净利润和营收都不及早前预期。高盛在发表的报告中指出,腾讯去年第四季广告、网络视频、云业务及支付收入都好过该行预期,但游戏增长势头减慢。料受到内容开支增加、支付及云服务盈利能力较低的影响下,利润率存在压力。对腾讯来说,移动游戏虽然仍然在保持增长,但市场头部效应非常明显,腾讯想要继续获得大幅增长,那意味着需要再推出一款能够达到《王者荣耀》高度的游戏,而这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过去一段时间里,一直都有言论说,「Facebook某些功能上在模仿腾讯的微信」,但实际上腾讯却很难去复制Facebook。同样作为社交巨头,握有最具用户粘性的即时聊天工具,腾讯和Facebook的收入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腾讯超过40%的收入都来自游戏,而移动广告则为Facebook贡献了84%的收入。对腾讯来说,Facebook在移动广告领域的崛起一直是其艳羡的,毕竟移动游戏增长即将到顶,腾讯营收继续大幅增长的希望在广告和金融上。但金融对腾讯来说,目前距离大规模实现盈利可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所以唯一能够寄予厚望的有且只有广告收入了。相信很多人也已经注意到,广告在腾讯营收中分量正在越来越重。而腾讯广告收入在过去两年之所以突飞猛进,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微信商业化的「收网」。在微信、QQ等社交巨头的带动下,腾讯的效果广告开始迅猛发展。2016年,腾讯品牌展示广告收入增长28%至人民币112.05亿元;效果广告收入增长81%至人民币157.65亿元。但相比Facebook在全球已经拥有超过400万的活跃广告客户,腾讯的广告生态明显还不够完善。如果只看第四季度,效果广告收入增长 77% 至人民币 51.68 亿元,品牌展示广告收入增长 11%至人民币 31.20 亿元。效果广告仍然保持高速增长,但品牌广告收入的增长已明显放缓。而这或许也是腾讯盛世下的隐忧。改变的开始:意在获得更多收入 ,微信指数匆忙问世对腾讯来说,广告收入是承载其未来能否继续保持营收和利润高速增长的关键,而品牌广告则是重中之重,但如今腾讯的品牌广告仍然没有大范围获得广告主的青睐。我们知道如今的腾讯已经建立了庞大的内容帝国:腾讯视频、腾讯新闻、天天快报等内容业务过去一年增长非常迅猛,但相比竞争对手,无论是视频还是新闻分发,腾讯并没有打造出一款真正能甩开对手的杀手锏。这其中竞争最为激烈的战场当属内容分发,如今天天快报和腾讯新闻虽对今日头条形成了联合绞杀之势,但寄予厚望的算法产品天天快报在短时间内仍看不到超越的可能性。而更让腾讯焦虑的是「今日头条凭借流量和分发能力不断孵化出新的内容产品」,头条视频或许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这款由今日头条孵化出来的短视频产品已经成为日活超千万的产品,这反过来又给腾讯视频带来了压力。可以说今日头条确实正在成为腾讯的一个潜在对手。要知道,腾讯从一款简单的桌面软件QQ,发展成为如今的庞然大物,很大程度上就在于社交能够给腾讯孵化出的各类产品导去优质的用户和流量。但微视的失败证明了腾讯的社交关系在移动端并不是万能的。要知道拥有更多活跃用户的企鹅媒体平台(天天快报+腾讯新闻),本应该足以能和今日头条一样孵化出一个短视频应用。而从现在的结果来看,腾讯明显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虽拥有极强的社交属性,但在短视频上始终有心无力,而腾讯最终也没能建立起类似头条的生态。“最右”合伙人潘乱对此表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生的TMD巨头中,如今只有今日头条还在四面出击,抢人抢地盘,还很有效率。头条已经是家大公司,也许到年底就会有人联想到“狗日的头条”」当然这并不是一句贬低的话,而是反应了当下的现状,一切和流量有关系的产品,今日头条都想插一脚,而这不就是当年腾讯所做的事情吗?所以如果从我们这个角度来再回顾腾讯领投快手的消息,腾讯的「焦虑」可见一斑。界面在一篇报道中指出,在这样的背景下,腾讯确实需要做出一些改变。「作为一个传统广告人,刘胜义对于媒体产品的打造却不是十分成功,在他领导下问世的腾讯微博以及腾讯微视等产品都在市场上遭遇了滑铁卢,OMG旗下的品牌广告在腾讯收入结构中的比例也渐渐被效果广告超过。」在不少人看来,微信指数的上线对品牌营销意义重大,而这将能帮助腾讯吸引更多的品牌广告投放。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微信指数上线和腾讯OMG架构调整,这两件事看似没有什么联系,其实有着必然关联。事实上,微信官方的说法也印证了这个想法:「微信推出微信指数,是希望能给个人或企业提供更多价值参考。」作为依托微信8.89亿月活以及由此产生的海量数据而诞生的数据分析工具,微信指数可以对关键词搜索和图文朋友圈的趋势进行展示,方便看到某个词语在一段时间内的热度趋势和最新指数动态,微信指数也可以深度挖掘舆情信息、市场需求等多方面的数据特征,从而形成有效的舆情应对方案。但更重要的是恐怕还是微信指数能够间接获取用户的兴趣点及变化情况,从而对品牌企业的精准营销和投放形成决策依据,最终能对品牌投放效果形成有效监测、跟踪和反馈。而在腾讯的人事公告中,我们很容易看到,腾讯对于资讯、平台和技术都充满了焦虑:面向未来,网络媒体产业将进入需要强化产品技术的新时代。加快算法推荐等技术的突破,打造完整的内容生态,将成为新的战略焦点。对腾讯来说,加强算法推荐等技术的突破是围剿今日头条的关键所在,但提升品牌广告收入其实才是最终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微信指数深夜上线,又迅速被下架,然后重新并不完善的上线,或许不是偶然。(文章首发钛媒体)【钛媒体作者:俊世太保,微信公众号:俊世太保,个人微信号:lijunhust】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今日头条的生态化之殇,谁来弥补?》 精选四作者:罗超(luochaotmt)12月20日,爱奇艺合伙人大会在北京举办,爱奇艺宣布升级PGC合伙人计划,并将联合IDG资本、中国文化产业基金、经纬投资三大著名投资机构,成立创投金额达10亿的合伙人创投联盟,从源头不断加码优质原创内容的孵化力度。在最新的PGC合伙人计划中,爱奇艺宣布推出“爱奇艺号”,这种玩法在行业里并非第一家,不过,在视频网站中尚属首次,在“平台号”满天飞的新内容时代,爱奇艺此举是跟风借势还是为了迎合新内容时代?新内容时代视频平台需要升级在微信公众平台面世之后,“平台号”逐步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主流内容形式。据不完全统计,眼下已正式上线的“平台号”有微信公众号、QQ公众号、头条号,企鹅号,一点号、百家号,淘宝头条号,UC号,凤凰号,网易号,搜狐号,新浪号,搜狐号,京东号,天涯号,全景号,千牛号,360北京时间号、阿里千牛号、支付宝生活号、Wi-Fi万能钥匙号、迅雷公众号。爱奇艺高级副总裁耿聃皓宣布,2016年,原创内容已彻底爆发,爱奇艺平台合作伙伴的数量从2293家快速增长到了8700家,增长近三倍,合作栏目达到4万档,就是说,PGC模式本身就已在爆发,爱奇艺为什么还要推出“爱奇艺号”?是为了跟风借势吗?答案是否定的。正如我之前一篇文章的总结:“公众号”成为移动互联网风景线所透露的本质是新内容时代的来临:PGC是相对古老的模式,然而今天内容的生产、分发、消费和变现都已发生剧烈变化,这与过往的PGC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说“新内容”彻底颠覆了过去基于URL的WEB内容体系,搜索引擎有挑战,BBS有挑战,一切内容类网站和App都有挑战,视频网站亦不例外。爱奇艺升级PGC合伙人计划的目的,就是迎接新内容时代。爱奇艺号与i频道最大不同是,用耿聃皓的话说是“更有效地连接内容与用户”。在我看来,其核心不同在于:降低内容生产门槛的同时,增强内容生产者的自定义分发权限,通过去中心化,进一步提升分发效率。通过这些方式,将爱奇艺的内容消费者(2000万会员、2亿+用户)和内容生产者(8700家合伙人)资源盘活。共享式创作将是视频行业的大势所趋新内容时代的核心特征在于“共享式创作”,不论是今日头条这类内容平台,还是爱奇艺号的理念,都与出行行业的共享经济模式如出一辙:去中心化的生产和供给,实时高效、自动精准的供需连接。以爱奇艺号为例,i频道之前的发布后台面向更专业的内容生产者,相对于微信号等平台来说,需要填写较多资料信息,同时,发布之后视频如何分发是“黑盒子”,生产者能做的事情不多。有了爱奇艺号之后,视频内容上传更简单,同时信息流形式出现在爱奇艺用户包括会员的信息流中,结合个性化推荐技术,形成类似于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号的“去中心化分发机制”。相对于i频道,爱奇艺号给了内容生产者对内容消费形式和变现方式更大的自定义权限,“内容生产者可自定义内容是做点播还是做直播,是单点付费还是包月付费,其实这种形式都是多种多样的,取决于我们的合作伙伴自己去定义。”这也意味着,付费内容模式又增加了一个重量级玩家,爱奇艺通过给予创作者自定义权限,让生产者更好地卖内容。简而言之,爱奇艺号相对于过去的视频PGC平台,更具共享式创作的理念,中心化更弱,内容创作者在分发、变现上的自定义能力更强。图文自媒体平台2016年的强势崛起证明,共享式创作更能激发内容创作者的创作意愿、粉丝经营意愿、互动意愿。在爱奇艺号推出之前,爱奇艺2016年已给合作伙伴分账5.4亿,超出去年底设立的年度目标,可见第三方内容生态在2016年的高速发展,爱奇艺升级PGC计划是为迎合这样的趋势,爱奇艺号将会吸引更多优质内容创作者进入平台,生产更优质内容,获得更多商业回报,进一步又吸引更多用户花更多时间进行消费,甚至吸引更多用户加入付费大军为优质爱奇艺号内容花钱。显然,这是一个正循环。共享式创作将是内容产业的未来,不论是图文还是视频,爱奇艺只是开了个头,视频网站上线“平台号”将会是必然。视频平台做图文思路前瞻但难度大究其本质,这是一个拥有独立App的个性化内容平台,爱奇艺宣称爱奇艺号要让爱奇艺从“视频”进入“图文”领域,形成补充。同时,爱奇艺号也将采取原创补贴和广告分成模式,以吸引图文自媒体加入。当然,视频内容也将会传播,进而在原来贴片的广告模式和联合招商的模式之外,增加信息流广告的分账模式。此类产品最大的特征在于基于个性化推荐技术实现信息流式内容消费,简单地说,头条都是用来“刷”的,因此,看到爱奇艺的这个产品,我觉得爱奇艺思路还是很有前瞻性的。一方面,图文媒体做视频的有,比如腾讯、搜狐均是从图文类门户进入视频业的,但视频平台做图文的爱奇艺是第一个;另一方面,视频网站做个性化内容平台,爱奇艺也是第一个,之前视频网站都是基于频道、栏目的,比如电影、电视机、纪录片等等,爱奇艺的内容组织与分发与过去完全不同。爱奇艺为什么要做爱奇艺号?在我看来主要有这些目的:1、在爱奇艺原有分发矩阵之外,增加一个分发入口。根据艾瑞数据显示,爱奇艺App日活用户已超过1.4亿,接下来的重点是让用户花更多时间消费、更多用户成为付费会员。在新用户拓展上,要么拓展智能电视这样的新终端,要么采取做新App如直播、二次元之类的方式,如果说爱奇艺满足顶部内容消费,那么爱奇艺号就更适合满足长尾内容消费,基于个性化技术的信息流相对于传统栏目式内容组织,可以大幅增加用户的内容消费程度,凝聚更多注意力。2、拥有内容消费者与生产者之后,增加内容形态是必然。比如今日头条最初做图文之后有了视频、问答,视频网站虽然没有这么玩过,但视频网站的用户同样需要图文消费,图文内容生产比视频低,生产端不是问题。说白了,这是一个多媒体混合时代,读者不会去区分内容的形式,随时随地消费任何形式的内容,前提是有需求。爱奇艺号可以扩大内容边界,吸引更多不同类型的内容生产者,吸引更多消费者的更多注意力,在“注意力就是黄金”的移动互联网,这是每个互联网平台梦寐以求的。3、爱奇艺强化IP意味着需要更多内容形式来释放IP价值。爱奇艺一直很强调IP,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表示,爱奇艺已成为行业中最大的爆款IP孵化工厂,在文学、动漫、游戏、电商等领域均取得重大进展,比如去年《花千骨》整个电视剧热播的时候,爱奇艺《花千骨》的游戏流水首月就突破1.5亿。在PGC合伙人计划中,不论是成立创投联盟,还是在成都成立合伙人孵化基地,都表明爱奇艺正在强化IP布局,而通过爱奇艺涉足图文内容,等于给IP提供多一个衍伸内容平台,同时,耿聃皓透露,爱奇艺2015年的影视作IP源头,来源于文学的影视作品大概应该占50%左右,还有20%几是来源于漫画,还有一些是来源于话剧、歌曲等其他IP的来源,可以看到IP的源头依然是图文,我想爱奇艺号也有可能诞生一些IP。不过,视频网站做图文眼下还没有成功的案例,爱奇艺此举很大胆,但难度也不小。一是眼下图文内容平台竞争已经很激烈;二是爱奇艺已有视频标签,改变在用户和生产者心目中的形象还需要时间,且难度不小。或许爱奇艺可以先从娱乐这类与视频更强相关的图文内容出发,并实现与视频平台的互联互通。新内容时代,用户花越来越长的时间在手机上消费内容,信息流广告、内容付费和IP孵化等变现模式日益丰富,可以说是内容的黄金时代。不过,新的内容生产、分发和消费模式意味着挑战。从爱奇艺升级PGC计划来看,视频网站面临新内容模式的挑战已开始行动起来,拥抱共享式创作、个性化分发和多媒体混合的潮流。*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本文由罗超授权虎嗅网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虎嗅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s://www.hu**u.com/article/175866.html关注微信公众号虎嗅网(hu**u_com),定时推送,福利互动精彩多《今日头条的生态化之殇,谁来弥补?》 精选五昨日(8月29日),微博上传出一张知乎大V“恶魔奶爸”的朋友圈截图。该条朋友圈称,“今日头条今年一口气签了300多个知乎大V并提供比普通白领更高的年收入,但签完后所有内容不可再发知乎。”钛媒体在知乎检索“恶魔奶爸”发现,恶魔奶爸是知乎上的一位作者(知乎ID为恶膜的奶爸),主要提供英语和职场攻略。该用户是典型的知乎“超级大V”,目前拥有45万粉丝,一共获得了66.5万次赞同。消息传出,迅速掀起热议。除了“恶魔奶爸”,目前还流传出其他知乎大V的类似朋友圈内容截图。不过,“恶魔奶爸”并没有透露今日头条签约的具体价格。部分钛媒体用户向钛媒体记者爆料,普遍传言的价格是“一个月3万左右”。还有消息显示,今日头条签走这些大V的价格是“一年20万”;也有说法是今日头条开出的价码是每月3万元——这两种说法,无论哪种——至少可以确定的是都比普通白领工资要高。这不是今日头条第一次“挖大V”,这也不是知乎大V被第一次“挖墙脚”。对今日头条而言,从挖角“百度百家号”做起“头条号”;到挖角微博大V,做起“微头条”;再到挖角MC天佑,做起火山小视频对标起了快手;还有斥资推动抖音国际化对欧美音乐潮流社区Musical.ly在国内的围剿......难以尽数今日头条最近一年多来的激进“砸钱”。它也在扮演移动信息流产品的创新和行业领先者,包抄腾讯、百度等巨头后路的同时,也扮演起了“追随”、“抄袭”知乎、快手、musical.ly等垂直领域创新者的新巨头角色。当然,正如业内人士所说,知乎不会因300大V被挖失血而死,却暴露了自己“大V化”后在“知识变现”上的无所作为;而头条一口气签约300个知乎大V,舆论造势与局势转换的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今日头条,已经因过去一年的砸钱四处开火行为,成为了行业“新公敌”。它今天的四处树敌,与当年的腾讯并无二致。也许有一天,信息和社区类产品创业者们都会被问一句话是:如果头条做了,你怎么办?能用钱解决的,坚决用钱早在2015年11月,当头条推出“千人万元”计划时,头条的PR曾希望张一鸣说说对内容创作者支持的情怀,张一鸣说,“我们还是谈谈钱吧。”这成了业界广泛流传的一个段子,却显示出了头条极强的战术取向:能用钱解决的,坚决用钱。事实上在今年初,“悟空问答”就开始大力进行补贴。除了签知乎大v外,还对邀请所有头条号的知名作者参与到“悟空问答”中,甚至标注“发表一篇原创问答内容将可获得100~500元不等的奖励”。钛媒体作为优质内容提供方,也被邀请入驻悟空问答——这和新浪微博早期挖脚大V、明星入驻平台采取了同样的路径,但显然补贴力度明显超过上一个微博时代。日,今日头条成立2亿人民币规模的内容创业投资基金,同时启动“头条号创作空间”,第一期项目包括知识分子、新世相、住范儿、娱乐资本论等;日,头条号创作者大会上今日头条再次提出,投入10亿人民币补贴给头条号上的短视频创作者。更是集结抖音、火山小视频、西瓜视频等多条视频产品线,疯狂押宝短视频。所以,这次挖走300多知乎大v,也算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了。知乎为何被挖脚:“大V化”的必然结果对知乎而言,这次被挖大V墙角虽然不是第一次,但之所以全网关注,一方面是因为挖角者不同于去年的分答,而是手握重金与数亿用户的今日头条,独家买断式“挖角”对于知乎无异于釜底抽薪。而头条的“慷慨”报价,更映衬出知乎这一“免费知识生产平台”的清贫处境,也映衬出知乎在“知识变现”这一年多以来的无所作为。这个事件虽然不会让知乎“失血而死”,却被很多人视为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更多人之所以坚信知乎并不会因为300 大V的出走而伤筋动骨,乃是相信知乎的“造血机制“会源源不断培养出新的大V,而脱离了知乎社区的大V们到了其他平台无异于无本之木,不仅水土不服,价值也会骤减。问题在于,从知乎开始做值乎、知乎Live的那一天起,知乎自己对“造血机制”的信心已经发生动摇。正如我在知乎live上线伊始就在钛媒体上发布了预言的那样:知乎出于商业化的考量“力捧”大V,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变现的种种举措正在破坏整个社区的生态,正在动摇那些它赖以成功的基本理念。之后,当外界一次次为知乎“知识变现”的努力鼓与呼时,我则一直在关注着这个依赖认知盈余起家的问答社区,当从“社交激励”转向“金钱激励”时对知识生产氛围的破坏——大V的付费内容生产将会在知乎“免费分享”的根基上豁开一个缺口,针对大V和普通用户的两种激励方式将使二八效应变本加厉,将阻断新人替旧人的生态循环,而使社区的权力结构固化。而“知识变现”,在知乎生态内也显得阻碍重重。一年多之后,得到这个只有20多个大V开专栏的知识付费App估值已经超过了有2000位Live主讲人的知乎,知识变现效率由此高下立现。当知乎从一个开放的问答社区转型成为一个知识电商平台,就注定落入了不同平台间的“大V争夺战”,在“以钱留人”方面,知乎注定不是今日头条的对手。而互联网的知识生产从知乎时代的“认知盈余+社交激励”,演进到如今的“知识社群+知识变现”,正是这样的大势所趋,逼迫着知乎采取跟随策略、应时而变。这个趋势是如何发生的?从生产端来看,乃是这一波夺取了受众和话语权的免费生产者,到了兑现权力的时候。钛媒体曾在上一篇文章中说过,知识的免费化只是‘在野者’夺取权力的一条必由之路。而从消费端来看,则是人们正在从众声喧哗的舆论广场退回到“安全”的咖啡馆。知乎的舆论市场虽然足够百花齐放,然而真假互现、靠谱不靠谱齐飞,让用户的筛选成本日趋高昂。而付费则是一种“信息源过滤机制”——先筛选出值得信赖的信息源,再从这些人那里接收信息,并且从被动接收变为主动问询。这也是为什么“得到”上区区 20 几个专栏作者,商业价值要高于知乎live的“人海战术”,也是为什么订阅制要优于单场付费制的原因。因为得到做的是“筛选信源”的事情,而知乎live虽然走付费路线,但并未降低用户的筛选成本,反而因为门槛过低导致live水平参差不齐,徒增用户分辨负担。而当头条、腾讯等纷纷将知乎的“问答模式”照搬过去,问答这种“模式红利”就不再由知乎独享了。我在钛媒体的一篇文章《万能的知乎:为何在行没有出自知乎》,曾引发热议,其中曾经条分缕析赞美过“问答”这种形式的“万能性”:知乎的鼻祖Quora发明了社交问答这一种机制,把个人化的知识、经验、见解激发出来。问答是个筐,什么都能装,一个问题可以发起一个话题、一场讨论、一项调查;一个问题可以凿出一个树洞,聚集一次同题故事会;一个问题可以开辟一块新闻评论区、专业讨论区、集体爆料区……披着“问答网站”的外衣,知乎把自己打造成了中文互联网上最大的综合讨论社区。以往知乎模式的copy者之所以没有成功者,是因为人们不再需要第二个知乎。头条、腾讯新闻等新闻客户端把问答模式拿来,从而成为激发用户参与(相比于低活跃度的新闻评论区,“你怎看”这种调查类问题的参与度显然更高),提高用户粘性与使用时长(单篇新闻一扫而过,一个问题下面的几十个回答不知不觉能看半小时),提高信息整合与分发效率进而提高流量的“一招妙棋”。更会让提问者和回答者在此相遇,从而建立社交连接,弥补新闻客户端的社交短板。嫁接于海量的生产者与数亿用户之上,问答的威力得以尽显。头条、腾讯等的入局,必然会分流类似于《马云说了30年后孩子们都将失去工作,你怎么看》、《重庆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如何评价电影战狼?》等大众化议题的流量,乃至于情感、教育、育儿、医疗等这些大众知识领域,知乎“独家问答平台”的地位也会受到冲击。走内容免费、广告模式的头条,与高昂订阅年费的得到,正在从上下两个方向分化知乎的用户。一方面,“学习型”的用户会用付费来筛选信源,从而不再在互联网上漫无目的地遨游探索;另一方面,追求娱乐消遣的用户会在头条问答上面刷之不尽,并不在意《有哪些比砒霜还毒的食物?》、《宋小宝为什么不上春晚?》这种问题的回答者是谁,回答好玩就够了。对于前一种用户,知乎是一个鱼龙混杂、良莠难辨之地,对于后一种用户,知乎又是一个不好好说话、人人百万年薪的装逼圣地。而知乎引以为傲的“话题+人”的双重关注体系,优势已然不再。由知乎站方和用户携力培育的“话题树”虽然对于知识溯源探索者大有帮助,但浏览效率与推荐准确性正在被算法分发所超越。而知乎的关注体系又没有微博那样强的分发效率与用户粘性(这也是为什么微博CEO王高飞自信满满地说:俺们算了一下,把头部用户都按这个价,可以卖最少一年1500亿)。虽然知乎刚刚推出了类Twitter的轻量级内容频道“想法”,然而尽管知乎别有想法,但为时已晚。头条的软肋:没有自造“大V”的能力从目前来看,今日头条推悟空问答,百度搞百度问答,腾讯在做企鹅问答......和所有互联网产品一样,都是在围绕两个维度——一个是流量、另一个是“用户粘性”。流量很好解释,知乎大V入驻悟空问答不仅能够吸引人气,关键是背靠今日头条数亿用户,能够为悟空问答带来海量流量。头条今天在各个平台挖大V,和当年微博大战,搜狐微博、腾讯微博等重金签约新浪微博,也无两样。至于头条一口气签约300个知乎大V,舆论造势与局势转换的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更何况这笔钱和签约一个MC天佑也差不多。至于一些评论所担心的这些大V生产的内容能否比得上“做号工厂”中的实习生,头条心中自然有数。在钛媒体上一篇评论《算法为王,正让媒体沦为内容“工人”?》中,我曾描述过如今内容领域面临的局面:大量的媒体变成了今日头条内容工厂的一名“工人”,流量生杀大权、广告收入都握在了今日头条手中。这也就是今日头条为什么要给自媒体发工资的原因(让至少1000个头条号作者,每月有至少1万元的收入)。头条的金色橄榄枝吸引的只是那些甘愿做“内容工人”的内容生产者。至于野心在于粉丝运营、内容电商、知识付费的知识大V,自然不会轻易咬饵上钩。头条的“算法工厂”属性不会因为这件事而改变,头条心心念念的社交体系也不会由问答而建立。在此之前,头条已经悄无声息地大规模“挖角”微博大V了。然而,我在钛媒体文章《“挖角”微博的今日头条能补上社交短板吗?》中做过分析:想知道微头条是不是能复制微博的成功,要看除了拉拢业已成名的明星、大V之外,它能不能培养出自己的网红。然而,微头条这种依靠算法推荐而不是自发传播的用户内容分发机制,只会强化“名人围观效应”,而无法让那些优秀的内容创作者收获自己的粉丝。头条如此大张旗鼓地网罗各平台大V,却也暴露出自己的软肋,头条之所以手握重金四处“挖角”,恰恰反映了它只想走“抄别家大V”的捷径,而没有能力培育出自己的大V。头条如果想到这一点,应该会有所收敛吧。不过,它又何必在意“工人”们的感受呢?(本文首发钛媒体,记者/张远,钛媒体编辑王糈对本文亦有贡献)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今日头条的生态化之殇,谁来弥补?》 精选六近日,中国领先的移动智能营销平台――多盟与酷云互动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强强联合携手创新,通过打通电视媒体与移动互联两者的大数据平台,率先实现以程序化方式进行互联网电视广告资源的精准投放,为程序化投放和OTT广告生态注入新的活力。此次战略合作实现双方大数据平台的系统对接,从而为广告主进行品效连贯的跨屏全媒体营销,提供了最优解决方案。布局OTT发展――营销新“视”界如今,OTT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其中智能电视终端保有量超过1.7亿台,市场规模25亿左右。因为OTT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展现冲击力更大,具有更强的广告传播力,更高的用户粘性,是对碎片化、小屏幕营销的补足和完善。且受众属于中青年消费力强的人群,因此成为广告主们重要的营销阵地之一。作为新一代家庭互联网平台服务的开创者和领导者,酷云互动是业界唯一能提供跨屏全场景大数据的科技公司。截止2017年8月,酷云互动已经覆盖80%的智能电视终端品牌,激活的智能终端超过5000万台,拥有2.5亿用户KID,依托这些优势,打造了以OTT为核心的全媒体大数据平台和智能营销平台。此次与酷云互动在资源和技术上达成的战略合作,实现了多盟对智能电视的程序化资源布局,增加了手机、平板之外又一重要的智能设备平台。广告主在单次营销活动中,便可覆盖OTT、平板、手机等多种智能设备,实现跨屏互动和品效连贯。深挖OTT场景――广告形式多样化目前,多盟程序化投放已对接包含今日头条、百度原生、陌陌、爱奇艺、优酷等top媒体及大量中小优质媒体。覆盖信息流、短视频、贴片、全插屏等多种形式的移动资源,每日可竞价量超过80亿。多维度人群快速触达,能够满足广告主丰富的分场景投放需求。传统的OTT广告主要是开机大屏广告,酷云互动与国内各大OTT终端厂商达成战略合作,提供基于用户KID的精准开机广告,同时酷云互动还与国内各卫视达成深度合作,提供在直播流中展示的原生广告,弥补了传统OTT直播场景的缺失。多盟和酷云互动已经完成系统的程序化对接,赋能“互联网电视+移动互联网”的完整营销流程,通过多盟即可体验,能够为广告主带来更好的曝光效果。(广告示例:答题互动)(广告示例:节目导视)释放OTT价值――智能营销赋能OTT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积累,多盟形成了完善且强大的程序化投放能力,以10亿+用户数据为基础,通过“DATA+”输出营销策略,赋能完整营销流程,并配合业内领先的优化算法和创意解决方案,实现智能投放。这些投放能力已适配OTT资源投放,电视广告资源以程序化方式接入多盟媒介体系后,将会在多盟智能营销赋能之下,发挥更大的价值。目前,广告主可在多盟程序化平台进行OTT广告投放,已支持的功能包括:l支持观看兴趣、家有儿女、房价水平、网络购物等多种方式精准定向;l支持静态图/短视频/互动广告等多种资源投放;l使用data+进行营销策略制定;l依托智能创意系统快速制作创意;l实时监测分创意的曝光和互动数据;l支持家庭组定向/频控/跨屏追踪;l支持曝光人群特征画像;多盟将以智能营销赋予OTT新的模式和玩法,通过数据/创意和智能投放,在移动设备和智能电视整合营销的生态下,实现跨屏的内容连贯、场景连贯。通过强大的技术能力和数据能力,为广告主进行品效连贯的新跨屏营销提供无限可能。可以预见,跨屏全媒体大数据平台正在成为智能营销的全新方向。此次双方形成的整合优势,将为广告主、多盟、酷云互动在智能营销领域创造多赢的局面。关于多盟中国领先的移动智能营销平台,成立于2010年,现有员工400余名,总部位于北京,在上海、广州、无锡设有分公司。多盟专注于移动端品牌广告、效果广告及APP分发,拥有一站式的程序化广告平台,支持RTB/PMP/PD/PDB等多种竞价方式,基于海量数据深度挖掘为广告主提供包括策略、创意、投放优化等全生命周期的移动智能营销整合服务。关于酷云互动酷云互动是新一代电视媒体大数据平台的开创者和领导者。拥有100余项专利技术,凭借这些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成功覆盖80%的电视终端品牌,拥有2.5亿用户KID,为客户提供以用户为核心的大数据平台和智能营销服务。全新战略即以用户KID为核心,重构媒体大数据、用户大数据、及企业大数据。愿景和使命是通过智能技术,建设一个公正、透明、高效的全媒体生态。《今日头条的生态化之殇,谁来弥补?》 精选七7月1日,“2016腾讯区域自媒体峰会”在长沙召开。来自全国18个省市地区的“重量级”自媒体嘉宾和腾讯区域自媒体核心团队在此次峰会上集体亮相。活动现场,腾讯研究院、腾讯新闻、腾讯区域业务部联合发布《芒种过后是秋收――中国自媒体商业化报告》,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周政华发表主题演讲。作者:周政华 李鑫 黄圣淳 田小军一度被认为是小打小闹的自媒体,在2016年成了一股蔚然洪流,从美国到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自媒体获取新闻资讯,并习惯了一种以内容为核心、以社交关系为纽带、注重分享和互动的移动阅读新模式,依托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阅读模式的变迁,自媒体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开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西方,自媒体最初被视为是公民媒体的一种。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公开发布了由肖恩?鲍曼和克里斯?威尔斯撰写的全球首份自媒体专题报告《自媒体:大众将如何塑造未来的新闻和信息》,其中对自媒体进行了初步定义:“自媒体是大众借助数字化、信息化技术,与全球信息及知识系统连接后所展现出来的大众如何提供、分享他们自身的信息、新闻的渠道和方式。”在中国,自媒体发端于博客,后在微博平台积蓄大批粉丝,并最终在微信平台实现大范围变现。按照运营主体,自媒体可以分为个人自媒体和机构自媒体(非新闻机构);按照内容的来源,可分为原创类和资讯整理类两种;按照内容涉及范围,可分为垂直类和综合类;按照内容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图文、视频类。自媒体在中国登场之初,凭借接地气的文本风格和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给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提供了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资讯产品,特别是一批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大V给自媒体镀上了一层个性魅力光环。本报告研究的自媒体,暂且限定在由单个或者数个自然人运营的类媒体机构。自媒体并非严格意义的上的媒体,但是却拥有类似议程设置、信息生产与传播等典型的媒体功能。从2015年开始,一批头部自媒体获得投资,其生产方式也开始从个体户式的作坊运营转向公司化运作;自媒体的活跃平台也朝向向多元化发展,从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扩展至各大主流新闻客户端以及时下流行的直播平台;一些自媒体也开始探索商业模式,既有与传统媒体类似的广告营销模式,也有基于社群经济的电商模式,还有兼备广告、电商的混合模式。在可预见的未来,自媒体将在内容上更加专业化、组织结构更加公司化、品牌形象也将从个人魅力逐步升华为机构特色,资本的介入将变得更为普遍,并加速推动自媒体产业化进程。与此同时,传统媒体通过推出APP、在微博微信开设社交账号等方式不断推陈出新,传统媒体和自媒体正在逐步融合。一、自媒体发展四阶段:从草根之火到内容燎原1、博客之火:史前期时间界定:2000年-2010年主要特征:一批准专业作者在博客上发表原创性内容,内容多以科技、文化、社会评论为主,但通常是在业余时间写作,商业化尚不普遍代表人物:月光博客、洪波、霍炬等代表平台:博客2000年前后博客的出现,点燃了自媒体的星星之火。博客流行之初,用户主要以记录个人生活状态为主,直到一些门户网站陆续开设博客频道,有组织地引入一批专业写手入驻之后,博客写作才开始向公共话题扩展。特别是在2007年末的周正龙华南虎事件、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等一系列突发和重大的新闻事件,极大刺激了博客作者的表达欲望,直接拉升了博客的关注度,扩大了用户群体。根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截至2009年6月底,博客用户规模已经达到1.81亿人,博客空间超过3亿。随着博客数量的增多和博主创作内容的丰富,博客频道在门户网站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变得十分重要。新浪网的统计数据表明,日这天,新浪博客频道的流量首次超过新闻频道,跃居各频道第一位。很多著名ID就是借由博客平台进入公共视线,如“月光博客”,从日到2016年5月底,总计发表了700多篇文章,总浏览数超过1300多万次。月光博客以讨论电脑技术和互联网科技为主,是新浪网2008年度十大IT博客之一,很多人认为其内容既客观又不乏趣味。独立IT评论人洪波(ID为keso)的网易博客,以犀利的笔锋和独到的观点赢得了超过2万名固定读者。他在日发表了第一篇博客,日发表最后一篇,截至日总访问量超过300多万。洪波的博客有三大特点,一是观点原创性强;二是内容比较前沿且时效性强;三是文风简练,符合网络时代阅读特点。博客为自媒体人投身内容创业提供了练兵场,但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媒体诞生,还需等待一个更为强大的社交平台出现。2、社交引力:萌芽期时间界定:2011年-2013年主要特征: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出现为公民新闻兴起提供了载体,自媒体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途径代表人物:五岳散人、作业本、十点读书等代表平台:社交媒体(微信、微博)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微博、微信两大超级社交平台陆续登场,社交媒体的关系链打通了人际传播的快捷渠道,弥补了博客的社交短板,使得内容提供者能够与消费者之间更好地互动,并进一步形成某种类社群的关系。微博的兴起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交媒体时代。这一时期,微博上出现了一批粉丝达到百万级的大V,如“作业本”,粉丝多达800多万,凭借犀利的语言、独特的立场,其大部分微博转发量都能上千,甚至还吸引了王菲、姚晨等明星的转发,一度步入粉丝增长良性循环的阶段。微博快速发展的同时,微信测试版在2011年初上线,并且推出了微信公众平台,为机构及个人向公众提供真正意义上的自媒体服务搭建了平台。根据微信公布的数据,截止2015年第一季度末,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经超过1000万,相当于每130多个中国人就有一个公众号。一批曾经就在博客、微博上积累了大量用户的准自媒体,例如同道大叔、十点读书等开始在微信平台上发展壮大,自媒体的内容生产逐渐从兼职、业余转向专业化、职业化。据新榜统计,2014年10月时十点读书的粉丝只有70多万,但不到一年时间就突破了250万,并且孵化了多个新的公众号,还衍生到网络广播领域。此外,一些传统媒体人也开始投身自媒体,成为这一阶段的重要事件。2012年年底,央视《对话》栏目制片人罗振宇辞职,与《创业家》原杂志主编申音合作推出了《罗辑思维》这档知识型视频脱口秀节目,同时启动了“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罗辑思维》录制到第19期时,就在优酷上获得累计超过1000万次的点击,微信公众号关注用户超过10万。社交平台还为自媒体提供了强大的新闻分发渠道,为后来自媒体的壮大奠定了基础。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在2016年5月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62% 的美国成年人会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其中大约有44% 的美国成年人都会通过 Facebook 获取新闻。在中国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腾讯科技企鹅智酷在2015年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47%的受访者认为社交平台在个人获取新闻渠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超过57%的受访者表示微信为获取新闻的第一社交平台。3、蜂群起舞:起飞期时间界定:2014年-2015年主要特征:微信、微博、新闻门户主动扶持、引导自媒体发展,成熟的自媒体依靠流量获得盈利,此间,变现成为衡量自媒体成功与否的一项重要标准代表人物:同道大叔、毒舌电影、严肃八卦、二冬等代表平台:社交媒体(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天天快报、今日头条)2014年起,成熟的自媒体通过发布广告、营销性文章的方式获得商业上的变现。与此同时,自媒体的活跃平台也开始陆续从微信和微博向各大新闻客户端扩散。2014年6月,新浪微博启动自媒体计划,为自媒体作者提供广告分成,鼓励他们生产更多的原创优质内容。这一阶段,自媒体数量呈井喷之势,呈现出蜂群效应。《2014年微信社会经济影响力研究报告》透露数据,800万微信公众号中大约有近200万个账号为自媒体性质。但是绝大部分的自媒体仍然处于发展的初期。知名微博“同道大叔”,通过文字加漫画的形式对十二星座进行吐槽,吸引了大量粉丝。一年之内粉丝从10万涨到了500万以上,并在2015年5月出版了第一本书《千万不要认识摩羯》。除此之外,同道大叔还与腾讯、淘宝、晨光等企业合作推出一些产品,探索多种商业变现形式。微信公众号“二冬”的作者张二冬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2014年他在终南山花4000元租下一处废弃老宅的20年使用权,过起了“隐居”生活。2015年,张二冬注册微信公众号“二冬”,记录他的山居生活,一个多月时间,用户增长8万人左右,几乎每篇文章发布都会受到数百到上千用户打赏。通过微博、微信、各大新闻客户端的放大效应,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运作的头部自媒体,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大规模的商业化一触即发。4、拥抱平台:繁荣期时间界定:2015年至今主要特征:主流媒体平台陆续推出自媒体扶持战略,自媒体开始机构化、联盟化运作,资本开始批量投资自媒体,产业化特征日益突出代表人物/机构:WeMedia、浑水自媒体、蓝鲸自媒体、papi酱等代表领域:社交媒体(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今日头条)、视频平台(秒拍、AcFun、哔哩哔哩动画、优酷土豆)、直播平台(花椒、映客、斗鱼)微博、微信的繁荣带来了自媒体发展的第一次高峰,而随着天天快报、今日头条等采取推荐引擎模式的移动新闻客户端崛起,自媒体发展分发渠道再次被拓展,也迎来了又一次高潮。与此同时,自媒体从过去的单打独斗开始走向抱团取暖,短短一年之内就成立了十多家自媒体联盟,主流门户网站也纷纷推出了自媒体平台和相关扶持政策,争夺第一自媒体平台的位置。目前自媒体联盟主要有两类,第一类主要是由广告营销公关机构牵头成立,其主要运作模式是在自媒体和广告主之间提供中介性服务,WeMedia自媒体联盟、界面联盟、浑水自媒体机构都属于这一类;第二类自媒体联盟则是由今日头条、腾讯、网易、新浪等网站发起的自媒体平台,比如腾讯新闻的企鹅媒体平台、网易媒体开放平台、新浪的头条号自媒体平台以及搜狐公众平台等等;此外,360、UC等非互联网资讯提供商也公布了自媒体联盟计划。一些头部自媒体也吸引了投资界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自2015年8月以来,就有约40家自媒体、自媒体联盟、自媒体评价机构拿到投资,投资额从数百万到2000多万不等。日,A股上市公司腾信股份公布向长沙火钳刘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资1000 万元,占10%股权;2015年,papi酱宣称获得1200万投资,其中投资方有真格基金、罗辑思维、光源资本和星图资本,一时成为创投和自媒体领域的热门话题;WeMedia也宣称先后获得了三轮融资,总投资额达千万元;自媒体评价机构新榜在2015年10月也宣布获得天齐阿米巴基金2020万元人民币A轮融资,估值达到2.02亿元。少数头部自媒体捷报频传,但更多自媒体却仍然在为内容生产、吸粉、变现等难题所困扰,自媒体的内部分化、二八效应已经开始突显。二、自媒体商业化的五个路标与行业的热闹相比,自媒体人的生存状态并不如人意。如何商业化、如何盈利,是当前多数自媒体的集体烦恼。新榜在2015年底针对近2000位自媒体人的调研发现,其中60%月营收都不足一万元,普遍反映变现困难。综合考察目前一批已获得投资、初步实现商业化运作的自媒体发现,它们都具有以下共同特征:持续输出优质内容、聚集一定规模的稳定受众群、构建垂直领域影响力、渠道价值突出、与用户之间的良好互动等五大特点。1、优质内容持续输出作为资讯的载体,自媒体最核心的价值无疑在于内容,持续生产并输出高质量内容是自媒体吸引用户的最重要方式。目前国内自媒体虽然数量庞大,但是能够持续产出优质内容的并不多,很多自媒体文章多为摘编,整体内容质量不高。根据腾讯科技企鹅智酷的调查显示,用户向朋友圈或好友转发文章时,约49%的用户最关注的是内容的价值性、有趣性和是否能够产生情感触动。2、规模受众稳定聚集与传统媒体一样,对于自媒体来说用户越多、流量价值越大,广告价值也越大。但是对一些垂直自媒体来说,用户的质量、与垂直行业相关性比数量、规模更重要,类似餐饮老板内参、赛柏蓝,他们的粉丝尽管只有数十万,远逊于一些营销类自媒体大号,但是其用户都是餐饮行业、医药行业的从业人员,对这两个微信公号的内容需求较强,从而形成了较为持久的黏性。3、垂直领域影响巨大较之于内容横跨多个领域的综合类自媒体,垂直领域的自媒体更容易商业化,凭借专业的内容输出能力,垂直类自媒体吸引了大批同领域的从业人员关注,并有机会进一步了解用户喜好,更容易产生更高质量的内容,从而聚集更多用户,进而形成粉丝经济、产生交易。总结来说,就是内容生产到粉丝聚集再到商业变现。4、渠道价值显著突出对自媒体来说,用户越多,用户行业相关性越强,渠道的价值也就越突出。例如汽车类自媒体“有车以后”,主要服务有车族,为其提供买车攻略、用车技巧、车辆实测,近600万用户大部分位于三四线城市,其购车预算大都在10万到15元之间。对于汽车厂商以及汽车周边产品供应商来说,拥有600万用户的有车以后就具有较为强大的渠道能力,厂商可以通过有车以后触达消费者。5、吸引用户玩转社群在一些头部自媒体里,内容目前更多担当的是入口功能,广告在营收中的比例并不高,更多是靠内容吸引同质化人群聚集,形成社群,再依靠电商、活动、营销等方式变现。比如罗辑思维、凯叔讲故事大都遵循这一模式。自媒体和传统媒体一个重大差别在于,内容生产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一对多的发布,而是基于良好沟通之下的平等沟通和情感认同,特别是社群关系链的维护和情感的沉淀,将对自媒体未来的发展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三、从广告到电商:自媒体的三大商业模式1、内容-广告营销模式特点:依靠优质内容,通过平台流量广告、自营广告变现,模式成熟营收来源:广告及商业企划类文章代表:槽边往事、X博士、阑夕、二冬、六神磊磊(1)用户直接打赏2015年3月微信上线了赞赏功能,单个赞赏额度在1到256元不等,自媒体人可以选择在文末增加赞赏按钮,读者阅读后可以自愿支付金额以表达支持。赞赏类似于非强制性付费阅读,是先阅读后付费,用户可以根据自愿支付数量不等的金额表达对作者的喜爱。相比广告模式来说,赞赏创造了另一种用户体验。但由于付费习惯尚未形成、版权意识薄弱,只有极少比例的用户阅读后会赞赏,且一般金额不会超过5元。因而赞赏模式并未成为自媒体的主流盈利模式。目前,赞赏收入较为稳定的自媒体并不多,其最大特点是带有鲜明个人印记的原创色彩,具有一定的IP雏形。例如二冬、槽边往事、X博士、生煎孢子、歪理邪说、社长从来不假装等微信公众号,每次更新至少都有数百乃至数千元的赞赏。(2)平台广告分成截至2016年5月,微信公众平台、百度百家、今日头条、搜狐客户端、网易客户端等都发布了针对自媒体广告的分成机制,旨在激励自媒体生产更多优质内容,强化自媒体与平台的合作关系。平台广告是指类似腾讯企鹅媒体平台等在天天快报、腾讯新闻客户端等自媒体内容页面投放广告,自媒体通过内容吸引用户,用户会在阅读页面直接看到广告,平台根据点击数量、转发数量或其他指标来与自媒体分成。对于自媒体大号来说,坐拥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的粉丝量,依靠流量从自媒体平台获得广告分成,对于许多自媒体来说,这是最为直接的阳光化变现方式。2016年3月,腾讯推出“芒种计划”提出所有入驻媒体和自媒体在文章页面上获得的所有广告收入100%归其所有;对于坚持原创、深耕优质内容的自媒体,腾讯还将给予全年共计2亿元的补贴。截至日,入驻自媒体得到的平台广告收入即将突破2000万元。2015年今日头条推出“千人万元计划”:在未来的一年内,头条号将确保至少1000个头条号创作者,单月至少获得1万元的保底收入。重点扶持至少100个“群媒体”,单月至少获得2万元保底收入。(3)客户定点广告/营销性文章投放自营广告投放是自媒体最常见的盈利方式,包括在一些自媒体平台的文章呈现页面中插入软性广告、撰写品牌定制的“软文”,或是在视频中植入广告和贴片广告。一般来说,广告对用户的阅读体验会产生一定干扰,但由于一些自媒体对于自身品牌光环,再加上编辑巧妙,还会出现如“从开头就在猜是什么品牌的广告”、“竟然不是广告”等留言,这些用户的反馈信息又间接推动了自媒体本已存在的内容广告化、广告内容化的趋势。影响力较大的自媒体运营者通常会对单篇文章广告植入进行明码标价,单价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据了解,科技类自媒体的头条报价大约在1-2万之间,一些大IP则可达到4-8万。一般来说,粉丝基数大的垂直类自媒体适用于这一商业模式,时尚、娱乐、汽车、手机硬件、互联网行业评论等细分类别的自媒体的自营广告发展较快。现在大多数自媒体都是依靠接各种商业企划文章和广告来盈利。“视觉志”在某自媒体广告交易平台上其单条广告的定价高达5万元,如“视觉志”2014年一年的广告收入就达数百万元。2、泛电商模式特点:依靠自身、产品、渠道盈利营收来源:付费与会员服务发展的三个阶段:依靠内容导流、内容平台电商化、媒体平台社群化代表:逻辑思维、插坐学院、公路商店/黑市、餐饮老板内参(1)线上电商电商业务是盈利能力最强的一种变现模式,但门槛较高,需要资金和成形的产业链。自媒体大号在聚集了一批粉丝之后,往往会尝试利用较强的粉丝粘性和庞大的粉丝基数发展电商服务。有的利用微信的服务号平台搭建了微店;有的直接将淘宝店等链接置于微博主页的置顶或微信阅读原文的入口;还有的综合整合线上与线下渠道,利用O2O模式开展线下活动获得盈利。在成功获得流量和关注之后,自媒体开始打造自营商品,例如冷兔、同道大叔,自己制作产品周边,通过售卖产品获得盈利;有的则导入自己的淘宝店,例如美妆时尚博主;还有的在线下开展培训活动获得收益,例如餐饮老板内参等。罗辑思维的罗振宇和吴晓波频道的吴晓波都通过个人影响力进入电商领域。“罗辑思维”在微信商城开店,商品涉及图书、课程、家居品、配饰、文具等,罗振宇还会为一些特定的商品写推荐文章以提升商品的销售量。此外,罗辑思维还会举办会员沙龙、跨年演讲等活动。罗辑思维的成功也影响了许多自媒体,“一条”读书也在做电商转化,受众耳濡目染后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生活情趣的挖掘也会激发他们去购买“一条”商城里的生活用品。总体上看,电商模式的盈利能力较强,每年可为自媒体提供上百万的营业收入。泛电商模式的另一种途径就是出售会员服务,例如罗振宇的“罗辑思维”,首先是招募会员,推出付费会员制,据悉5500个会员推出当天全部卖完,总收入160万元。但是目前类似会员售卖模式并未见在其他自媒体得到大范围的复制。(2)线下组织活动、培训、演讲线上引流、线下变现的培训模式也日趋流行,较为典型的代表是插坐学院,这家以课程为核心产品的创业公司主要服务年轻公司人的跨界学习,为年轻公司人提供接地气、有价值的学习资讯、交流活动。目前,插坐学院标准化培训课程有三种:从三万元到七万元不等,定制化培训课程根据内容和时间不同主要有四种。从2015年5月开始,插坐学院企业新媒体运营培训课程招生开课,在5个月的时间内,服务线下收费学员2000多人,讲师达到30人。据插坐学院透露,截至2016年5月,该机构线下培养企业新媒体学员一万人以上,线上覆盖企业新媒体运营人员500多万,学院遍布北上广深等30多个城市,并在2016年4月获得真格基金与新榜联合投资的PreA轮融资。目前已为招商局集团、中信银行、中国建投、中航国际等多家大型企业机构进行了新媒体内训。3、广告营销-泛电商混合模式除了单纯的依靠广告营销或是发展电商模式,很多自媒体开始走向了融合之路:一方面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做广告推广,另一方面在线下开展培训活动并向电商转化。发展这种广告营销-泛电商混合模式的自媒体都是以社群为基础、在自己所擅长的垂直领域进行业务延伸,如举办培训、出版培训等,从而获得经济效益,因此维系和发展社群是整个模式得以良好运行的根本。广告营销―泛电商混合模式的典型代表是“餐饮老板内参”,其创始者秦朝曾就职于新浪河南站,2013年8月,秦朝在郑州创办餐饮老板内参微信公众号,投入5万元启动资金,该公众号定位于解决餐饮企业老板在互联网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为他们提供一些实用性的理念和方法。2014年7月餐饮老板内参估值千万,并获得了数百万元的天使融资。2015年7月,再次获得财经作家吴晓波团队的狮享家基金Pre-A轮的2000万融资,估值上升到1亿元。不到一年,日,餐饮老板内参宣布获得A轮5000万融资,估值上升至2.5亿元,投资方包括美团大众点评网、今日头条、源码资本、千味央厨。在粉丝突破5万以后,餐饮老板内参开始陆续接到在后台推送广告的申请,于是便有选择地发送一些与餐厅老板相关的广告,但更多时候都是通过签长期合约的方式。餐饮老板内参创始人秦朝在新榜独家专访中提到:国内一二线城市的餐饮老板基本都在关注内参,这些老板占了40%左右;还有35%以上是餐饮创业者,大部分是手里有钱准备开餐厅的人群;还有一部分是供应链群体,餐饮行业的供应商等。针对用户群体的特性,餐饮老板相应提供了一些广告、营销之外的线下服务。例如餐饮老板内参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联手推出的“中欧餐+创新营”,课程主要内容是从“餐饮老板内参”报道过的上千个案例中精选出最值得分享的品牌,并引入大量互联网、设计、产品、资本机构等跨界专家和创始人联袂分享,学期为一年。四、自媒体商业化的两大风险1、外部法律政策风险经历野蛮生长的阶段后,自媒体想要持久、健康、稳定的发展,还需要重视其法律政策风险,主要包括知识产权、隐私保护、内容监管等。长期以来,自媒体的知识产权保护饱受诟病。需要说明的是,基于促进知识信息的传播与共享的考虑,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了传统媒体也即报刊间转载摘编的“法定许可制度”,即作品刊登后,除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外,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料刊登,但应当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虽然,最高院人民法院曾经尝试将法定许可制度引入网络新媒体,但是,在相关司法解释三易其稿之后,网络新媒体依然无法适用“法定许可”。因此,在成文法系的中国,自媒体等网络新媒体转载内容必须按照“授权-付费”的模式传播作品。但现实中,大量自媒体内容未经授权肆意转载权利人作权利保留声明的内容,严重侵害了权利人对其内容的控制权利,扰乱了正常的网络转载秩序,突破了法律界限。另外,自媒体的自主性决定了其在内容的创造与选择方面具有更多的自由性,一方面确实促成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自媒体生态;另一方面,不可否认,在名誉权/隐私权保护、色情暴力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法律政策风险。例如,2015年11月万达起诉“顶尖企业家思维”微信自媒体冒用王健林名义发布题为“王健林:淘宝不死,中国不富,火了电商,死了实体,日本孙正义坐收渔翁之利”的文章,本篇文章在朋友圈广泛传播,致使万达企业名誉受损,万达以此起诉并向其索赔1000万。当然,我们也看到众多自媒体平台逐渐开始重视这方面的法律政策风险,加强自媒体自净规则体系的建立与执行,不断强化对隐私权、名誉权的保护,并在内容管控等方面加强平台自律与行业自律。2、内部管理运营风险很多自媒体最初几乎都是个体户模式,逐渐有了变现之后,特别是有了投资进入之后,才快速招兵买马,由于团队的扩张速度比较快,经常出现由于管理不善而遭遇危机的情况。一是过度依靠某一个员工的风险。内容运营长期是一肩挑,从选题、制图、内容写作、用户运营都是一个编辑完成,并且形成了稳定的个人风格,但是如果该员工突然离职,往往导致自媒体的内容、风格陡然生变,随之而来的是掉粉、市场影响力急剧下滑,进而对于内容经营往往带来较大冲击。二是合伙人选择与股份安排的风险,这一风险主要存在一些头部自媒体中,特别是到了融资阶段,合伙人之间为持股比例发生争执而导致账号暂停运营的情况难免发生。例如2015年底,某账号的两位创始人因为股权纠纷争执不下,其中一位创始人一怒之下把订阅号升级为服务号,导致一周无法更新发布文章,双方甚至为此对簿公堂。五、从内容到投资的嬗变:自媒体发展的四大趋势自媒体的兴起是许多传媒人未曾预料的黑天鹅事件,甚至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在质疑自媒体的存在价值、泡沫的成分、昙花一现的周期。但是,如果从当前国内主流新闻服务商对自媒体的扶持力度、投资界试探性的投资行为、相关监管部门的包容态度来看,自媒体的创新之旅也许只是刚刚展开。一如工业领域发生的从大规模标准化生产转向个性定制一样,全球内容产业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过去纽约时报、CNN等传统媒体垄断着对新闻的解释权,现在内容生产开始去中心化,成千上万的个人写作者加入到新闻报道生产队伍,它们如同蜂群一般在内容丛林中起舞,提供着良莠不齐的新闻、评论、视频内容。内容生产方式的变革,某种程度上是对当今千变万化的内容消费需求的一个回应。90后基本不看电视、00后基本不读报,新成长一代的消费者的阅读习惯已经迥异于上一代人,而许多传统媒体未能及时适应这一变化,最终给内容市场的创业者留下了空间,自媒体的兴起正是填补这一市场空白。回顾近两年来,自媒体从内容生产的边缘走向这个领域的核心,我们发现有两大因素推进了这一历史性的进程:一是社交平台的崛起。从美国到中国,社交网络在信息分发特别是新闻分发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基于社交平台发展壮大的自媒体,其内容生产、用户运营、商业模式等诸多方面的发展趋势都将与社交平台紧密相连。社交平台不仅为自媒体提供了内容生产所必须的工具,最典型的就是傻瓜式的后台编辑器,极大地降低了新闻生产、发布的门槛,使得人人当记者成为可能。但是社交平台对于自媒体来说,更为重要的意义的是它开放了一个拥有数亿用户的庞大市场,剩下的就是如何去吸引用户、发展社群、打造IP,形成强大、持久的用户黏性。二是分众需求的兴起。相对于其他行业,内容产业由于涉及意识形态等敏感领域,其市场化发育过程较为滞后,行业竞争并不充分,一直难以跟上消费需求的变化。但是另一方面,消费者的内容需求却日益分化,广义上的大众传播市场持续萎缩,而诸如游戏直播、证券新闻、养生运动等细分领域的资讯需求却开始井喷,这些都为自媒体提供了广大潜在用户。2015年以来直播、网红经济、粉丝经济的兴起,恰恰反映了一个高度分层、分化的市场所蕴含的巨大市场潜力。但是当前,自媒体仍然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其发育远未定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如何塑造公信力是自媒体面临的最大挑战。目前自媒体生产的内容良莠不齐,而一些以推荐引擎为核心技术的内容平台,其大量内容来自数以万计的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经过记者、编辑专业加工的学院式的新闻报道相比,很多自媒体的报道虽然内容生动、语言活泼,但也表现出浮夸、虚构等弊病。当然,大量自媒体的提供的并非是标准意义上的新闻,而是广义上的资讯产品,但在赢得公众信任上,无论是新闻还是其他资讯产品,都应遵循一定的技术、政策及伦理准则。自媒体面临的另一个重大挑战是盈利生存问题。现在绝大多数自媒体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广告、特别是商业企划性质的软性广告,其盈利模式与传统媒体并未本质区别。而少量头部自媒体尽管已经探索出一条粉丝经济+电商的变现之路,但也遭遇了一些发展上的瓶颈,比如规模如何做得更大,进入其他领域后如何满足监管要求等。在可预见的未来,自媒体在内容生产上将更加专业化、垂直化和长尾化,公信力将会有所提升;在组织形态上,初期的个体户或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将让位于公司化的运作方式;在形象品牌上,人格化的个人形象将逐步生长为品牌化的机构形象;在投资方面,资本进入自媒体行业将日益常态化,一方面将加速自媒体行业的成熟度,另一方面也将给自媒体的商业化带来更紧迫的压力。总体上看,高度商业化的自媒体从生产形态、商业模式上将与机构媒体日益趋同。趋势之一:内容专业化――更垂直、更长尾、更可信首先是从业者更加专业化,草根为王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随着国内传媒行业继续洗牌,预计将有更多传统媒体人投身于自媒体,他们将把更多新闻专业主义的规范注入到自媒体的内容生产中来。未来,类似高晓松的“晓说”、罗振宇的“罗辑思维”、王凯的“凯子曰”、迟宇宙的商业人物、秦朔的“秦朔的朋友圈”等专业化运作方式将成为头部自媒体内容的主流生产方式,并且不断塑造自媒体公信力,而那些主要靠文摘、资讯整合的生产方式注定会没落。其次是内容生产更垂直。目前,从互联网金融、母婴到旅游,几乎每一个细分领域都已形成一批少数头部自媒体。未来,这些头部自媒体预计仍将保持内容的高度垂直,并在专业度上继续提升。相比以整合既有资讯、以搞笑逗乐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今日头条广告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