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宏观经济的知识解释大学生负债如何上岸买东西的现象

用户名:密码:
书籍人气榜
重启:后危机时代如何...
作者:理查德•佛罗里达
简介: 经济危机重启下一轮繁荣?这种说法或许让你无比困惑。但...
停在最好的时光里
作者:潘晓婷
简介:停在最好的时光里》是时尚女神、九球天后、世界冠军潘晓婷首部随...
有钱人穷的时候都在做...
作者:克丽丝特尔•佩因
简介:在那些贫穷的日子里,本书作者克丽丝特尔•佩因翻阅了上千位...
当前位置: &
宏观经济的真相与假象
  第一章宏观经济的真相与假象“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如果你关心自己的钱袋子,就不能不关心国事与天下事;如果你没有掌握宏观经济学知识,而且还是正确的宏观经济学知识,那么即便你想关心国事与天下事,也不可能真正关心到点子上去。就是要当“臭五毛”导读:2012年4月的某一天,一位著名经济学专家在某著名刊物上发表千字雄文一篇,严厉地批评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制定的收入翻番政策。他历数了涨工资的种种罪状:①会造成恶性通胀;②会带来高失业率;③会拉大社会贫富差距。并得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结论:中国最好别涨工资!近日,又一次有幸看到了一篇令人大开眼界的豪文,令我再度技痒难耐,忍不住提笔写下几个字。话说一位当今非常知名的经济社会热点专栏作家,最近炮制出了一篇关于涨工资这个热门话题的千字雄文,而且光看题目就能震倒一大片――“中国最好别涨工资!”他的理由如下:(1)过去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2年的7 703元涨到了2011年的21 810元,账面上看涨幅接近3倍,但与此同时换来的是什么?菜价平均涨了5~10倍,房价涨了10倍,亿万富翁的数量增加了几十倍。这样涨工资对群众有何意义?所以,这位“专家”认为:工资涨了3倍之后,带来的便是通胀的巨大压力。有人说,有些物价或总体的涨幅是小于工资涨幅,怎么算群众都是赚。但实际上,在通胀中,中国群众赖以为生的存款却被大幅稀释,这对群众利益的损害巨大。他认为,“对于爱存款的中国群众而言,工资涨得越快、涨得越高,他们的利益就受损越大。因此,最可怕的就是某些地方政府动不动就提出几年收入翻番的口号,这哪儿是为了群众利益,分明是为了自己政绩而祸害群众利益。”(2)乱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会带来社会问题。其一,从浙江等地的企业情况来看,工资标准提高的代价往往是延长工作时间、降低劳动保护或其他福利、强设工作效率标准;其二,工资标准的提高也会引发失业潮。美国曾有数据表明,最低工资每提高10%,年轻非熟练工的失业率就会增加1%~3%。这个数据换到中国,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如果全国范围最低工资提高10%,农民工、农二代就会有几千万人被逼回家乡。(3)在当前的收入分配体制下,涨工资根本涨不到那些真正需要涨工资的群体。记得在2011年北京提出居民收入五年翻番之时,有官媒认真提出并仔细地回答了“给谁涨、谁给涨、怎么涨、涨多少”四个问题,但其内容未免过于理想化和流于形式。在现实中,个人认为政府操作起来很简单,那就是给公务员和国企工人涨、在财政或税收优惠上涨、直接通过调整工资标准来涨,涨一半或涨一倍。因为这样最简单、最直接、最容易操作,还最容易出数据。但是切记,这样的涨法没有顾及到真正需要涨工资的群体,因此会埋下巨大的社会风险和群体利益冲突的祸根。基于以上三个理由,这位“专家”得出了最终结论:(1)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中国还是别涨工资的好。因为涨工资实际上就是在戕害群众利益。(2)通胀最大的好处是政府可以无声无息地侵蚀群众的利益。要是工资真的五年翻番,那就不是侵蚀,而是明抢了。坦白说,看完此文后我的心情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仰天长叹。都说现如今公知群体集体堕落了,甚至民间有了所谓“臭公知”的说法,但是,我却一直固执地持有不同的见解。我始终认为,公知中的大多数人是好的,因为无论现在这个时代有多浮躁、多功利,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整体上来说至少相对“进步”了的时代。既然是一种“进步”,那么,对于造就时代,推动时代发展而言至关重要的发动机之一――广大公知来说,如果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集体堕落了,那么时代的“进步”就显然无从谈起。不过,遗憾的是,至少从局部来说,确实有个别公知堕落了。他们或者为了名,或者为了利,或者仅仅为了博取一个无聊的噱头,纷纷利用起自身超强的社会影响力,在各个领域内翻云覆雨,混淆视听,试图误导广大无辜百姓,对社会肌体的健康带来了无穷贻害,也给国家的事业埋下了无穷隐患。所以,正是因为他们的不诚信行为才招致了民间如此强烈的反弹与如此犀利的讥讽,乃至于亲手造就了类似于“砖家叫兽”、“臭公知”这样的专属名词不断地被民间发明出来,用于形容自己所在的这个群体的尴尬局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揭穿“中国最好别涨工资!”的逻辑错误吧!先来说说第一条。很显然,这位先生认为“10年来菜价涨了5~10倍,楼价涨了10倍”,即“通胀的暴涨”完全是由“10年中工资上涨了三倍”造成的,并试图造成这样一种假象,那就是“10年来通胀的增幅,远远大于工资的增幅”,所以,他的潜台词就是“其实别看工资上涨了三倍之多,但老百姓的生活水准反而大大下降了”。这真是一个极其荒谬而又阴险的论调。首先,这位先生只列举了菜价和楼价这两个类别的数据,就异常轻率地给“工资上涨是否提高了百姓生活水平”这一议题定了性,判了死刑。这一招是颇为绝妙的,因为很显然菜价和楼价是最为敏感的两个指标,也是民怨最大的两个指标,因此,这种偷梁换柱的手法就极易博取老百姓的同情与共鸣,从而巧妙地达到了使民意相对容易地认同其观点正确性的目的。但是,这种偷梁换柱的手法在行家眼里显然是非常幼稚的,甚至可以说是卑劣的。道理很简单,稍有常识的人都明白CPI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经济学数据,包含了人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在我国的CPI结构中,食品类商品的权重占比只有三成左右,居住类的占比也不超过两成(而且由于买房属于投资而不是消费,CPI里还不能包括楼价,只能包括房租),因此,仅仅拿食品类的价格以及楼价说事儿,就贸然得出“工资就算涨了三倍,生活水平也没提高,甚至反而降低了”这个结论,明显有偷换概念和“反科学”的嫌疑。同理,稍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会明白的另一个常识是:任何一个国家,在从发展中状态向发达状态转变的过程中,都会经历一个“基本消费品,如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和“耐用消费品,如家电和汽车的价格大幅下降”的过程。欧美诸国,亚洲的日本和四小龙,在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无不经历了类似的发展历程。即便是我们中国,任何一个老百姓都会认可的一个事实是,20年前“贵”的东西,甚至是想都不敢想的东西,如高级家电、手机、汽车、出国游等商品和服务,现在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唾手可得的程度,至少不再高不可攀了;而20年前“便宜”的东西,如食品、服装鞋帽等物品,今天却变得不再唾手可得,甚至颇有些高不可攀的感觉了。对于在日本留学过八年时间的笔者来说,对于十几年前初到日本时亲眼所见的日本百姓的日常消费习惯至今仍印象极深――在日本人看来,买车几乎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儿,但是到超市里买个西瓜,却需要好好掂量掂量,一时半会儿绝对下不了决心。我曾经跟他们开玩笑:你们日本人太抠门了,要是在我们中国,可以天天吃西瓜,吃到你吐为止!他们听后无不露出艳羡不已的表情,嘴里啧啧称奇。但是,偶尔也会反问一句:那你们中国人买车有我们日本人方便吗?这时,则要轮到我语塞了。可见,对于那时的我来说,如果仅仅以食品价格的昂贵,就轻易做出“日本人的生活水平比中国人差远了”这样的结论,是多么的幼稚可笑。所以,近些年来,我越来越感觉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在向日本人靠拢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买得起手机和汽车,但同时却吃不起蔬菜和水果了。对这一现象,很显然,就像当年的我不能做出“中国人的生活水平远远比日本人高”的结论一样,我们今天仍然不能做出“中国人10年来生活水平不但没提高,相反却大大下降了”这个荒谬绝伦的结论。事实上,国家发展了10年,尽管出现了许多问题(实话实说,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来说,发展得如此之快,出现问题是正常的,不出现问题反而不正常),如财富分配不均的现象愈发严重的问题,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国人的平均生活水平确实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任何人都否认不了的。不承认这一点,就是无视事实、编造谎言、混淆视听,对这种人,就只能用“卑劣”二字来形容了。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问题就是问题,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你不能装作看不见。可对于“问题”二字,我们一定要抱着一个客观公正,尤其重要的是,要抱着一个科学的态度来看待,只有这样,才能认清问题的本质,找出真正合理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否则,如果仅仅是为了哗众取宠、标新立异等不可告人的目的故意渲染问题,那就只能是不折不扣的下三滥了。就拿这个通胀来说,就算我们承认“10年来菜价暴涨了5~10倍”是一个客观事实,那么,造成这一局面的罪魁,是否就是“10年来工资上涨了三倍”这一事实呢?很显然,这位专家在这里又一次玩了一个极为隐蔽,也极为卑鄙的偷梁换柱的把戏。稍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决定商品价格的因素有很多,如生产资料成本、能源成本、运输成本等,而在所有这些成本里,人力资源成本其实只占了一个非常微小的比例。尽管这个数据根据所涉商品与服务的附加价值水平的不同有着很大的差异,但“人力资源成本只是产品价格构成的一部分”这个观点,相信不会有人持有异议。那么,如果这位专家真的想证明“工资上涨是造成菜价暴涨的主要罪魁之一”的观点,至少应该拿出科学而翔实的数据对此观点进行有力的论证,而不是在这里似是而非地一笔带过。这种妄图蒙混过关的手法,实在是有失“专家”的水准,堪称贻笑大方。当然,这位专家也许会有话说:我指的不是工资上涨给产品成本和最终价格带来的压力,而是工资上涨给供需关系带来的压力。明摆着,工资上涨了,大家的购买力就会变强,买的东西多了,需求就会大,而当供应增加的速度赶不上需求增加的速度的时候,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物价自然会涨。这样说,难道有错吗?这个回答看起来似乎很专业,颇有点“专家范儿”,但是,我还是要不客气地说,这种说法有错,而且还是大错特错,错得离谱。别的不敢说,至少对于食品来说,是有着所谓消费弹性的限制的。简单点说,如果人们有钱了,买别的东西可能会发生越买越多的现象,唯独食品,是不可能发生这种情况的。打个比方,你们家以前没钱的时候,只能买一台电视,一家人坐在一起看,只能看一个频道;现在有钱了,一人买了一台电视,频道随便换。可是,相同的例子,用在食品上则完全不成立。因为你不能说“你们家以前没钱的时候,一家人一天吃一棵白菜,现在有钱了,一家人一天可以吃十棵白菜了”――这显然是一个三流笑话。当然,也许你会说,现在的食品品种更多了,质量更好了,包装更精美了,一句话――附加值更高了,所以我们家现在花在食品上的钱也更多了。必须承认你的这种说法确实是成立的。不过,即便是这个案例也完全体现不出来食品价格非正常上涨的事实来,道理很简单,“由附加值提高带来的价格上涨”绝对是正常的、无可非议的,是完全符合经济学基本原理的。这个东西根本就当不了“工资上涨是造成食品价格暴涨的罪魁”这一论点的论据,相反,它恰恰是“工资上涨大大地提升了人民消费水准”这一事实的铁证。而且,尤为重要的是,其实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和其他成本的上升一样,理论上是可以通过“加强管理”“改进品质,提升附加值”“减少中间环节,提升效率”“主动承受利润的降低”等手段进行化解的,绝不至于区区一点工资的上涨就必然会成为压死牛的最后一根稻草。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工资上涨确实对菜价暴涨负有一定的责任,但绝不至于是“菜价暴涨的主要罪魁之一”。因此,这位专家所谓的“工资上涨造成了食品价格暴涨”这一论点,已经基本上可以被扫进垃圾堆了。那么,基本排除了工资上涨的犯罪嫌疑之后,下一个问题就是――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菜价非正常暴涨这一罪恶的社会现象呢?答案一目了然,是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如化肥。据说,现在的化肥价格上涨速度惊人,有时几个月之内就可以涨一倍之多),能源价格的上涨(如原油,油价上涨速度之快,举世公认,就不用刻意去证明了),运输成本的上涨(同前),饲料成本的上涨(如大豆、玉米等大宗农产品,而这些农产品的价格,又受到上述诸要素成本的制约),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市场机制的不完善(这一点会导致生产活动的错乱,带来食品价格不断地暴涨暴跌,恶性循环的局面),钱多得没地儿使的暴发户们的恶炒(如经典的“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等社会现象的频发)等原因造成了今天这一局面。当然,还有一个最重要、最根本的影响因素――中间环节太多,不合理的盘剥太繁杂、太剧烈。关于这一点,央视二套曾连续一个月进行过大规模专题报道,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因此,对于一个以“专家”(即科学家)自诩的“公知”来说,真正科学而端正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应该是客观、全面地分析菜价暴涨这一经济学现象的本质,系统而综合地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来,而绝不是像现在这样,通过鼓吹工资上涨是罪魁这一谬论,三言两语就想蒙混过关。这种行为,实在是太不体面了,着实有损“专家”的名誉和尊严。一路分析到这里,相信这位专家先生真实面目的轮廓,就已经非常清晰了。但是,这还依然仅仅是一个开始。在发表完“工资上涨是造成通胀的最大罪魁之一”的谬论之后,这位专家先生又将其罪恶之手伸向了老百姓的存款。他认为“中国的老百姓酷爱存款,而通胀稀释了老百姓赖以为生的存款,将老百姓推向了绝路”,而因为“工资上涨是造成通胀最大的罪魁”,所以归根结底,是工资上涨这件事儿“间接地稀释了老百姓的存款,并最终将老百姓推向了绝路”。由此,他得出了结论――现在,某些地方政府动不动就提出几年收入翻番的口号,这哪儿是为了群众利益,分明是为了自己的政绩而祸害群众利益。这真是一个奇特无比的逻辑,在这位专家先生的眼里,工资上涨原来是一件如此“罪恶”的事情!因为工资上涨不但没有增加百姓的存款,相反倒稀释了百姓存款,所以,工资上涨该死,中国最好别涨工资!这就好有一比:一个强盗闯进了一所民居,公开勒索、抢劫钱财,然后却振振有词地对被抢的人说“我看你们家钱太多了花不完挺难受的,所以特意好心跑过来帮你花点儿。这是助人为乐的行为,你怎么还抱怨呢!”――所谓的“混账逻辑”,所谓的“强盗逻辑”,不过如此尔!我这个人,长期以来落下了一个心病,那就是听不得有人说中国人酷爱存款这样的话,一听到这样的话,就会本能地产生一种强烈的、生理上的厌恶感。道理很简单,中国人爱存款这样的说法,总会给人留下这样一种印象,那就是存款对于中国人来说,似乎是一种习惯,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爱好。但,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何谓酷爱?为何会酷爱?这是一个生活习惯领域的问题吗?非也,归根结底,中国人之所以酷爱存款,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道理很简单,恰恰是因为中国人的收入实在是太少了,简直少得可怜,因此,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有安全感,中国人才不得不选择将兜里那有限的仨瓜俩枣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所以,这酷爱两个字里,饱含着多少无奈,多少辛酸的泪水啊!不止如此,通过前边的系列分析,我们已经可以得出结论,那就是,通胀的因素有很多,工资上涨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这就意味着,即便你不涨工资,通胀一样会来,而且程度未必不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简单地想象一下不涨工资的后果是什么:该来的一样会来,在如期而至的通胀炮火下,中国人的工资却纹丝不动,那个时候,等待我们广大老百姓的,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或者,借用一句这位专家大人自己的话说,要是真的如其所愿,中国人都实现了不涨工资的美好愿望,到时候人们的存款到底是会被进一步稀释掉,还是会变得更加保值呢?这么简单的道理,即便是一个完全没有经济学常识的普通人都能轻易参得透,而作为一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专家”,又怎能信口雌黄,睁着眼睛说瞎话?!再来说说第二条。在工资上涨与通胀以及存款的关系问题上大放厥词之后,意犹未尽的该专家,又把触角伸向了社会问题的领域。按照他的说法,工资上涨还有两宗罪:①会间接地导致农民工劳动强度增加,劳动时间延长以及福利待遇降低等弊端;②会间接地增加失业率。而且,为了证明“工资上涨会导致失业率提高”这个论点,这位专家还特意搬来了美国的数据,宣称按照美国人的经验,“最低工资标准每上涨10%,年轻非熟练工的失业率就会提升1%到3%,把这个数据换算到中国,将意味着每上调10%的最低工资标准,就将有几千万的农民工被逼回家乡”。我们先从第一宗罪开始说起。坦率地说,工资上涨有可能导致“劳工工作条件的恶化”这个逻辑本身,是说得过去的。事实上,我绝对相信在我们中国的某些地方,确实有可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种现象。这一点毋庸置疑。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必须弄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这种情况到底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一个已经被大众所熟知的事实是,现在的中国,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已经陷入了非常严重的用工荒的局面。就是说,对于现在的老板们来说,与订单相比,他们更缺的是工人。据说现在东南沿海省份的许多工厂,手头已有订单的实际开工率都不足七成,很多企业甚至连一半都不到;很多省份的工厂缺工率都大于三成,有些工厂的缺工比例甚至超过了五成。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的立场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以前的“鸡肋”,变成了现在的“香饽饽”、抢手货;从以前的“被挑选者”,变成了现在的“挑选者”。现如今对于广大90后农民工来说,情况是“只有你不想干的活儿,没有你找不到的活儿”。同时,为了最大可能吸引新一代农民工,各企业也可谓绞尽脑汁,使出了浑身解数,纷纷在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和条件、员工生活关怀等方面下工夫,尽可能地满足农民工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雄辩地说明,中国的用工情况已经从以前的卖方市场变成了现如今的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稀缺资源――农民工,老板们上赶着讨好都来不及,怎么还可能进一步变本加厉地虐待呢?尤为重要的是,一直以来这种现象都是各路媒体重点报道的焦点问题,甚至惊动了国外的媒体,成为了一个具有世界关注度的全球性热点。在这一系列的如山铁证面前,为什么我们的这位专家先生居然还敢大肆鼓吹“工资上涨会加重劳工的受虐程度”这种荒诞绝伦的谬论呢?再来说说第二宗罪。其实,之所以说这第二宗罪也是一个荒诞不经的东西,道理上和第一宗罪完全一样。那就是,如果现在中国的农民工就业市场依然是从前的买方市场的话,毫无疑问,工资的上涨(如果能够涨得上去的话。因为一般情况下,在劳动力买方市场里,劳工一方是没有议价权的,工资也不会上涨)确实会增加失业率,这符合一般的逻辑。但是,现在中国的农民工市场,明显地呈现出了一种卖方市场的样态,在这种情况下,工资上涨这种结果,就完全来自于供需关系的变化,从而和失业率三个字关系不大了。事实上,尽管国家连续数年大幅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但好歹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个所谓的最低标准,只是一个象征性的东西,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形同虚设。因为现如今的老板们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全部远远高于了这个标准。所以,如果说老板们支付的高工资确实“逼走”了许多农民工,造成了“数千万农民工返乡”的现象,那也只能证明一件事,就是劳工们依然对这个工资水准不满意,纷纷拒绝了老板们的好意,回到家乡找机会去了。就是说,那位先生所担忧的“几千万农民工返乡”这事儿也许会变成现实,可有一个区别,那就是这种返乡是“自愿”的,绝无可能是“被逼”的,好歹是个头脑正常的人都应该为其欢呼雀跃才对。这不是说笑话,而是活生生的现实。现如今,随着各内陆省份经济发展得如火如荼,像一些以前的农民工输送大户,如河南、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川等省份都已经大幅度地调整了政策,从以前的鼓励走出去,变成了现在的欢迎走回来,纷纷扯开招工大旗,宣传在家门口就业的种种好处,与沿海省份之间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工争夺战。有关这方面的报道,也已经在各路媒体上屡见不鲜,几乎都算不上是什么新闻了。不知这位专家先生是家里没有电视,还是从来不看报纸,以至于如此井底之蛙,完全看不见窗外世界那翻天覆地的变化。尤为可笑的是,这位专家先生居然拿美国的数据来说中国的事儿,并得出了“最低工资标准提升10%,失业率就会增加1%到3%,从而导致数千万农民工兄弟被迫卷铺盖回家”的结论。这又是一个令人喷饭的谬论。我们知道,别的不敢说,至少有关就业率的数据,是不能轻易地在国际间进行比较的。道理很简单,美国属于发达国家,它的劳动力市场远远比我们成熟,甚至已经遭遇了天花板效应,就是说,没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劳工工资的上涨,有时会完全脱离供需关系的影响,需要通过许多非经济手段,如“劳资谈判”“罢工”等方式来达到目的。因此,美国的工资变化水平与失业率之间,确实有着较强的相关关系,这是一个公认的现实。但是,将这种现象照搬照抄到中国,试图用其说明中国的社会经济问题,则完全是不靠谱的。道理也很简单,那就是我们的劳动力市场远远不如美国发达,工资水平的变化对于失业率这个数据的影响,也远远不如美国灵敏,至少,它充满了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完全不能当做一个科学的依据来对某个具体的社会问题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而且,一个活生生的现实是,与美国就业市场愈发明显的买方市场的特征相比,正如我在前边所说,中国的就业市场,至少是农民工就业市场已经愈发呈现出了一种卖方市场的态势。罔顾这一铁的事实,生硬地照搬美国的数据来分析中国的问题,除了“此人是经济学的纯外行”之外,就只能怀疑这位专家的用心了。但是,必须承认,这位专家先生所说的“几千万农民工被迫返乡”的现象,确实曾经发生过。2009年,也就是全球金融危机最严重的一年,随着沿海地区的工厂境外订单大幅减少,许多企业停工或破产,确实发生过“两千万农民工被迫返乡”的事情。可那个事件,也完全和工资上涨这事儿没有半毛钱关系,妄图用这个事件偷梁换柱,转移大众的视线,用居心叵测这个词来形容其动机,相信对得起这位专家了。最后,再来说说这第三条。这一次,这位专家先生,居然试图把祸水往公务员这个群体身上引,而且不惜肆无忌惮地揣摩、杜撰出一系列荒谬绝伦的数据,妄图毕其功于一役,一举证明其“中国人最好别涨工资”的歪论。按照这位先生的说法,“中国人涨工资也没用,因为即便涨也只能肥了那些公务员,老百姓根本就沾不到什么光”。那么,事实到底是什么样呢?我们知道,在中国现行的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对于涨工资这件事儿,政府能直接说了算的,基本上只剩下公务员(包括事业单位的准公务员)和国企业员工这两个领域。因此,必须承认,每当国家想涨点儿工资的时候,最先受益的似乎总是这两个群体。但是,不要忘了一点。即便是公务员,即便是国企员工,也绝不可能是铁板一块,公务员这个群体内部的工资差距,也是极为巨大的。随着部门、级别、地区的不同,公务员的工资收入水平之间有着天壤之别。所以,“只要是公务员,工资就会高得离谱”这一说法(或至少是某种“暗示”)本身,就是极为错误的。事实上,这位专家先生自己就在他的千字雄文的第一段里,列举了一个极有说服力的数字:“据国外权威媒体报道,在中国,刚入行的大学老师收入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为每月约1 632元,是全球‘最低价’。”既然如此,将脏水不分青红皂白地泼向公务员这个群体,试图一棍子打翻一船人的行为,不可谓不荒谬,不可谓不恶毒。而且,更为恶毒的,还在后边。这位专家先生自己先设想出了一系列数据――在现实中,个人认为(请特别留意这四个字)政府操作起来很简单,那就是给公务员和国企员工涨、在财政或税收优惠上涨、直接通过调整工资标准来涨,涨一半或涨一倍。然后,他给出了这种假设的理由――因为这样最简单、最直接、最容易操作,还最容易出数据(请注意,这依然是这位专家先生“个人”的看法)。在做了这样的“假设”和“说明”之后,这位专家先生赫然拿出了他的最终结论――切记,这样的涨法没有顾及到真正需要涨工资的群体,因此会埋下巨大的社会风险和群体利益冲突的祸根。一切都大白了。原来,他用的是这样一招――先为你“假设”一个罪状,然后再强行给你炮制一个“之所以你会犯这样的罪的理由”,最后,他根据你的罪状为你定了罪――你是个罪人,所以你该死!呵呵,所谓三流剧本编剧的水平,应该不过如此了。尤为可恶的是,他对于某地官员针对“给谁涨、谁给涨、怎么涨、涨多少”这四个问题做的解释十分地不屑,认为其内容过于理想化和流于形式,所以很不靠谱。可即便如此,他自己又没有提出一个更为具体、更为现实、更具可操作性的靠谱的东西,只是在文章结尾处轻描淡写地说了几句诸如“要提高工资,个人认为也要切忌出现大手笔,稳步提高才是上上策,并且一定要建立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前提下来进行”的话了事。这位专家先生,在文章结尾处,却依然昂起了头,对政府的所作所为做出了最后一击――通胀最大的好处是政府可以无声无息地侵蚀群众的利益。要是工资真的五年翻番,那就不是侵蚀,是明抢了!稍微接触过经济学基础知识的人都会知道这样一个常识――决定工资水平的要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劳动生产率,一个是供需关系。先说说劳动生产率对工资的影响。一般来说,劳动生产率越高,就意味着单位时间里的劳动成果越多,也即劳动的附加价值越高,因此,劳动收入,即工资收入也会越高;反之,工资收入就会越少。再说说供需关系对工资的影响。一般来说,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出卖劳动力的一方,即广大劳工的议价权就越低,工资水平也会越低;反之,工资水平就会变高。具体到我们中国来说,其实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劳工的劳动生产率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照理,工资水平早该涨上去了。但是,由于中国农村蕴藏了似乎无穷无尽的候补劳动力,造成了劳动力市场长期供大于求的局面,所以,即便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但是工资水平却长期处于增长停滞的状态。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获益者是老板和国家。道理很简单,劳动生产率高,就意味着附加价值高,而且,原本这高出来的附加价值的一部分,是需要通过工资的上涨来抵消的,这就意味着,这些由于附加价值的提高而多出来的钱本来是需要老板和劳工分享的,但没想到中国的劳动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老板们来说,根本不需要涨这部分工资就能轻松将事态摆平,所以,这部分钱就顺理成章地全部变成老板的利润,流进了老板一个人的腰包。同样的,老板利润多了,上缴的税收也会多,国家也会大大地得利。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国富民贫”的现象会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同理,这也是这些年来在中国绝大部分百姓收入没有明显提升的情况下,为何社会上还会出现如此大批的新富乃至巨富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这还是绝大多数人的收入明明没怎么增加,却为什么依然会有这么多的热钱从四面八方冒出来,爆炒各种生活用品,助长通胀肆虐之势,稀释百姓的存款,将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偷走”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毫无疑问地,这也是为什么全世界的老板们都如此热衷于把钱投到中国,拼命地在中国建工厂、做生意的重要原因之一――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广大劳工用本来应该涨给自己的血汗钱――那部分消失了的工资收入换来的!因此,现在涨工资,不但不是太早,恰恰是太晚了;涨工资的幅度,不但不是太大,恰恰是太小了。一言以蔽之,如果我们真心地要改变这种贫富差距过大的现状,纠正这种“国富民贫”“国进民退”的不正常现象,那就必须要让老板们把多拿劳工的钱还给劳工,让国家把多拿百姓的钱还给百姓。而为了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那三个字――涨工资!而工资一旦涨上去,其实最后老板们和国家一样能得利――内需的全面启动,将让我们的经济更健康、更活跃、更可持续。老板们生意更兴隆,国家的国库更丰盈。因此只有这样做,才是一个真正皆大欢喜的结果。事实上,国家现在就是这么做的。十二五期间工资翻番,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专家,不但不为其摇旗呐喊,居然还用最恶毒的语言攻击这个大快人心的好政策是“恶政”、是“明抢”,真真是令人情何以堪!长期以来,一直有几句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如今这年头,抹黑庙堂、攻击社会,似乎成为了一种流行、一种时尚。一个颇为耐人寻味的现象是,我们这个社会,对于庙堂的态度,已经从以前那种“只许说好的,不许说坏的”的状态,急速地、戏剧性地演变成了“只许说坏的,不许说好的”的状态。坏的说得越多,你就越有人气,越有利益;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好的说得越多,你就会立马被戴上“五毛”的帽子,顷刻间成为过街老鼠,不得不面对人人喊打的尴尬局面。在这种大背景下,很显然,“抹黑庙堂”是个性价比极高的选择――一能得名,二能得利,三能确保安全(不至于立马置身于舆论的口诛笔伐之中)。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正义是什么,良心多少钱一斤,已经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大丈夫要顺势而为”“识时务者为俊杰”。这样的人,质疑其“专家”的资格,已然算抬举他们了,其实他们真正应该被质疑的,是做人的资格。记得有位西方著名的政治家曾经说过,要想做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有一个秘诀,那就是一定要拥有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政治胸怀和政治觉悟。具体地说,政治家,从本质上来说,其实永远都没有从鱼与熊掌,即好与更好之间做选择的机会,这种事儿完全是幻梦,连想也不要想。与之相反,对于政治家来说,必须要永远做好从坏与更坏中做选择的心理准备。要具备准确地将更坏分辨出来并剔除出去,把坏留下来的过硬技能和心理素质,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否则,如果你总想着从好与更好中间做选择的话,那么,等待你的其实只能是最坏这种结果――完全不作为,以及,由其导致的政治生命的终结。但是,这就意味着,政治家一定要有魄力,要有能扛得住“砖”砸,并在漫天“砖”雨中勇敢前行,绝不退缩的勇气。道理很简单,既然要在坏与更坏中做选择,“挨砖”就成为了政治家无法逃避的必然宿命。很显然,轻易被这种宿命击败的人只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留下耻辱,而那些总能以大无畏的精神,一往无前奋勇开拓的勇士则必然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扎实的足印与如雷贯耳的威名。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整天对好与更好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的社会舆论,其实也很可怜。殊不知,这种无聊的幻想,其实根本就锻炼不出来一个时代的伟人,相反,它只能批量生产出时代的废物。君不见,欧债危机之所以迟迟解决不了,就是因为没有人愿意在坏与更坏中做冒险,每一个人都希望摆在大家面前的只有好与更好这一个选项,结果就只能是大家一起来面对最坏――货币联盟濒临崩溃,这种尴尬至极的局面。君不见,日本大地震后一年有余,居然许多善款都没有发放到受灾民众的手里,原因是与“灾民是否会被冻死,饿死”这种坏与更坏的选择相比,“好不容易筹得的善款,一定不能出现发放失误的情况,一分钱都不可以,这是对捐款人应负的责任”这种对好与更好无与伦比的痴迷造成的恶果。君不见,日本20世纪60年代开通东海道新干线,决策人挨了多少“板砖”,主要决策人之一甚至不得不以欺诈的形式谋求项目的勉强过关,并最终因此锒铛入狱,但今日,已经没有人否认新干线作为日本战后复兴的重要推动力和主要象征之一被永远地载入了史册这一铁一般的事实。君不见,20世纪70年代初的日本政治家田中角荣,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赌上自己的政治生命推进了日本列岛改造计划,尽管这个计划后来被公认为日本地产泡沫的始作俑者,但也从来没有人否认过正是这个计划的实施,为日本最终崛起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发达国家奠定了最为关键的一块基石。……所以,我们不妨做一下这样的想象。比如说,由于造成了明显的通胀现象,现如今已经被各路“砖家叫兽”和社会舆论彻底批臭、批烂的那个三年前的“四万亿”,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评价?如果在三年前那场经济危机中,我们的庙堂中人因为顾忌到日后会挨砖这一前景,不敢在坏与更坏中做选择,而只能跟现在深陷欧债危机中的欧盟一样,在徒劳地评估、等待好与更好的机会中浪费掉宝贵的时机,没有上演那一出“四万亿”的大戏的话,今天将会面对什么样的局面?会是今天社会舆论和广大事后支招(这就意味着马后炮)的“砖家叫兽”们所设想的那种更好的局面吗?那样做,将只能招致更坏乃至最坏的局面――通胀问题可能确实不会发生,道理很简单,因为中国也许会身陷经济危机的泥沼无法自拔,完全呈现出一片通缩的面貌了。这个“没有危机的通胀”和那个“有危机的通缩”相比,你选哪个?千万别跟我说,要是你在庙堂里的话,“绝对会让事物得到一个皆大欢喜的圆满结局”这种无聊的废话,因为压根儿就没人信这个,这就叫“站着说话不腰疼”,对这种大嘴巴的人,“口头上的英雄,行动上的矮子”来说,如果他真去了庙堂,广大百姓还不得活活被他祸害死!因此,有位伟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诚然此言,既然要当政治家,就得拿出一点下地狱的魄力来。不要怕!请相信一句话,政治这东西,与好与更好相比,往往坏与更坏背后的那个结果,是最好,或至少是更好、比较好。一定要记住,有作为的犯错,永远都要比无作为的不犯错强上一万倍。有作为的犯错,老百姓就算有一时的抱怨,但迟早也会理解,甚至是感恩;而无作为的不犯错,就算能一时蒙混过关,但始终有一天会受到最广大的百姓的唾弃,被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风雨过后见彩虹,盖棺才能论定。政治家的名望,有的时候在纷乱的现世里是看不见的,一定要等到所有的尘埃全部落定之后,靠历史的声音去评价。但是,请绝对相信,即便是在这个非黑即白、善恶颠倒、纷乱不堪的现世里,雪亮的眼睛、清醒的头脑,也一定会存在的。这就是希望,这就是力量。现如今,被许多别有用心之徒肆意攻击、羞辱的所谓“五毛”,就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只不过,因为“五毛”这个称呼已经被那些假借正义之名,肆无忌惮地行不义之实的无良分子彻底批臭、批烂了,许多善良而正直的人在说真话、说实话的时候,都会刻意回避掉“五毛”这个词,生怕被其连累,遭人抹黑。这真是一件令人万分遗憾的事情。因此,在这里,本人要郑重地宣布一件事。只要是对国家民族有利,对社会正义有利,这个“五毛”,甭管有多臭,本人不才,愿意第一个站出来当。硬着陆一次,又何妨?导读:2012年5月,国际上各种关于“中国经济将会硬着陆”的传言又甚嚣尘上。究其来源,除了希腊退欧(退出欧元区)的前景愈发扑朔迷离,从而导致欧债危机越演越烈,没有丝毫和缓的迹象以外,中国的出口、投资和消费三驾马车同时“熄火”也成了外媒疯狂炒作的一个猛料。最近,关于经济的话题又大热了起来。上至达官贵人、“砖家叫兽”,下到普通百姓、市井小民,泱泱华夏大地,几乎每一个角落的中国人都在乐此不疲地“消费”着各种各样的经济新闻,炮制着种种或慷慨激烈或耸人听闻的猛料。国内的盛况已然够热火了,偏偏这外国人也没闲着,削尖了脑袋跑过来凑热闹。现如今,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种媒体(还不仅仅是经济类媒体),只要你一天没登有关中国经济的新闻,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媒体人,因为你根本丢不起那个人。那么,到底是什么东西,能有如此魔力,牵扯了如此众多地球人那根敏感的神经呢?说起来也算情有可原。这个世界好不容易才从美国人鼓捣出的次贷危机大潮中缓过点儿劲儿来,偏偏欧洲人又掉进了坑里,而且至今看不出任何“爬出来”的迹象,所以基本上都把希望寄托在了金砖四国,尤其是咱中国的身上。可不凑巧的是,咱现如今的情况也是不容乐观,出口、投资、消费这三把火枪几乎同时哑了火,再加上居高不下的通胀和地方债、银行债的因素,三年前曾力挽狂澜,后又被各路精英彻底批烂、批臭的那个“四万亿”,现如今也绝无可能梅开二度了。这可愁死了人!所以,各种“硬着陆论”“崩溃论”不绝于耳、甚嚣尘上的现象,似乎也可以理解。但是,必须要指出的是,至少从理论上来说,中国经济发生硬着陆的概率很小,几乎无限接近于零,更不要提崩溃了。我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盲目乐观。让我们一起来捋一下思路。首先,让我们说说出口。实话实说,最近几个月,中国的出口数据确实不令人乐观,即便2012年5月份的出口增长率意外大幅回升(增幅为153%,远远超过4月份的47%),也被外界普遍认为不可持续(因为欧美经济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好转)。但是,如果我的估计不错的话,2012年下半年,出口会发生一个明显的“V”字型回升现象。为什么会这样?道理很简单。因为一个国家的经济越不景气,老百姓手头越不宽裕,这个国家对稳定的、大规模的廉价产品的需求就越大。就是说,它的总进口量也许会减少,但是对某个单一国家的产品需求量也许反而会增大,或至少持平。而这个能够稳定地提供大规模廉价商品的地方,放眼世界,至少现在还真没有有资格和中国叫板的国家或地区。打个形象的比方。假设你是一个英国人,对冰箱品质有着自己特有的坚持――只认德国的西门子,但经济危机到来时,你也许会被形势所迫,不得不买中国的海尔来削减开支――这就等于海尔抢了西门子的生意,就这么简单。这事儿在公司间如此,在国家间亦如此。进入21世纪,从席卷全球的互联网泡沫噩梦到911事件,从次贷危机到欧债危机,这十来年世界就从来没有太平过,可偏偏是这最不太平的10年,是中国外贸,乃至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10年。这就是事情的真相。那位说了,既然这样,那你如何解释最近外贸严重滑坡的现象?简单,事情经历了这样一种逻辑。危机袭来,大家的手头突然变紧,一般来说,经济会进入一个短暂的冰冻期(但一般不会超过一年)。造成这个冰冻期的理由有很多,比如银行、企业短时间内大量破产,银行被强行要求提高资本充实率而被迫收紧贷款,市场由于恐慌情绪迅速蔓延而导致强烈的持现避险或观望心理,等等。这个时候,经济会陷入停滞或负增长状态,消费的迅速下滑会带来严重的通缩现象,当然,进口额也会剧烈下降,从而影响出口国的出口。但是,日子毕竟还得过下去,短暂的混乱和冰冻期过后,即便经济依然没有进入复苏状态,一些生活必需品的消费也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回升,而且,由于经济的拮据,消费者会降低胃口,更多地购买廉价商品,这就是中国的机会。所以,历次危机,中国的出口都会经历一个“V”字形恢复的过程,也就不足为奇了。话说到这儿,我要再向大家透露一个小秘密。那就是,其实我们压根儿没必要为欧美国家担心,它们的经济根本不可能完蛋,更别提把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世界都带进沟里了。为什么会这样?理由很简单,让我们先从美国说起。一言以蔽之,美国确实是个不折不扣的日不落帝国,我敢一句话说死,至少30年之内,无论遭遇多严重的危机,美国经济也会屹立不倒。这事儿的秘密,全在美元身上。坦白说,美元其实与废纸无异,因为明摆着美国一直在印票子搞经济。可即使这样,人家这废纸也比你手里的真金白银值钱。这不是我自相矛盾,经济学的现象就是这么神奇。道理很简单,现如今全世界的储蓄(包括政府与人民的储蓄在内)中有七成以上都是美元,美元在全世界无与伦比的存量已经结结实实地绑架了世界经济,而这就等于为美元的坚挺,即美元的购买力买了终身保险;另外,以美元计价的债券,尤其是美国国债每天的交易量都在5 000亿美元以上,这就等于在地球上建了一个巨大的人工资金池,创造出了惊人的流动性。而资本市场对于流动性的偏好也保证了美元的坚挺。有这两把撒手锏护身,也就难怪美国经济总是能够第一个在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复苏过来了。举个极具戏剧性的例子。2011年发生的那个震惊世界的国债上限国会遇阻事件,多危险!几乎让美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沦落到了债务违约的边缘!可你猜怎么着?金融市场对这个事件的反应是――大量买进美元和美国国债避险,而不是卖出!这真是咄咄怪事――金融市场居然要买进有违约风险的货币和债券来避险!可仔细一想,也不无道理,因为事情遵循了这样一个逻辑:美国国债发生了违约风险――金融市场要出现动荡――为了规避这种动荡,只有买美元和美国国债最安全,因为它们的存量最大、流动性最高,这就意味着“一旦发生不测,绝不会被套牢,分分钟可以兑现走人”。就这么简单。再来说说欧洲。和美国相比,欧洲的情况略微复杂,也更加棘手。原因很简单,这个地方很有意思,经济上统一了,但政治上却没有统一。这就难办了。这就跟没房子就结婚的裸婚族一样,本来以为只要有爱情婚姻生活就能美满,所以准备先上车后买票来着,可是上了车后才发现没票(房子)是个绝对不能容忍的大问题,于是小夫妻俩天天干仗,孩子没出满月家庭就到了破裂的边缘。欧洲也一样。在政治上各为其政的前提下,光凭着美好的愿望稀里糊涂地先把经济统一了,虽说尝到了几年的甜头,可现如今却不得不面对当初的轻率所导致的恶果,只有仰天长叹“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份儿了。所以说,欧洲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讲,与其说是一个经济问题,不如说是一个政治问题。政治问题解决不了,就算这次能从坑里爬出来,下回照样还得掉坑里。所以,欧债问题的本质,就在于“补票”这事儿上,即竭尽全力在一个可预见的期间内,解决政治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也绝对是可以预期的。就拿希腊来说。我个人认为,希腊退欧的概率不大。道理很简单,希腊为什么有退欧之虞?因为人民不高兴。不愿意接受附加在救济款上的种种会导致人民生活水平直线下降的所谓附加条件(主要是紧缩财政和社会福利支出)。但是,退欧,就意味着要恢复自己从前的主权货币――德拉克马,而这个名字拗口的货币将注定大幅贬值。这就意味着,希腊人的收入水平和购买力将急剧下降,同时,由原油等大宗商品及各种生活必需品进口价格飙升带来的恶性通货膨胀会进一步加剧这种现象,这对希腊人民来说毫无疑问地预示着更悲惨的生活,而这绝对不是希腊人民所喜闻乐见的结果。所以,两害相权取其轻,真到了退欧的悬崖边上,相信希腊人民绝不会那么傻,选择自己主动跳下去。其实,最近希腊银行中发生的极为严重的挤兑欧元潮现象,就很能说明问题。许多“砖家叫兽”都把这种现象解释为情况到底有多糟,即希腊退欧指日可待的证明,我却不这么想,恰恰相反,我把它理解成希腊退欧绝对没可能的一个明证。道理很简单,挤兑欧元说明希腊人不想离开欧元,不想再回到从前那个“德拉克马”的时代,而好消息是,希腊人还有一点时间,起码他们现在还在欧元堆里待着,并没有正式失去它,如果他们想反悔,现在还有后悔药可吃――他们手里的选票能够让他们做到这一点。退一万步讲,就算希腊人民一时冲动,最后还是从悬崖上跳了下去,抛弃了欧元,那也并不一定意味着事情会更糟。恰恰相反,也许这会成为欧债危机得以最终解决的一个重要转机。理由很简单,国内外的各路“砖家叫兽”所最担心的“退欧传染病”并不一定会发生。因为希腊跳崖后的惨状会吓坏这些国家的人民,他们会减少上街抗议的次数,甚至会转而选择支持政府的强硬紧缩政策,因为对他们来说“一天少吃几块肉,总比一块也没得吃强”。当然,希腊退出的最初几个月会有混乱,但是局面会逐渐稳定下来。随着各国选民放弃对抗执行紧缩政策的政府,各国政府也会拥有越来越大的空间来收拾政治乱局,而政治乱局的平定,将最终为这场旷日持久的欧债危机闹剧画上一个句号。就是说,短痛一定会有,但长痛几乎无可能。欧洲毕竟是比美国还要强大的经济体,所以欧洲人再怎么折腾,也绝无可能玩死欧洲。因此,不出大的意外,2012年下半年,即便没有强劲复苏,欧美的外贸环境也应该可以逐渐稳定下来,从而为中国外贸的回升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说完了出口的事儿,再来谈谈投资。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中国现在确实需要调结构,即降低投资在经济中的比重,提升消费在经济中的比重。但是降低不等于消灭,中国的基础设施还远远称不上完善,尤其对于中西部来说,更是如此。所以,国外有人说“中国的基建热,一百年都不会退潮”,此话也许有些夸张,但至少二三十年之内不会退潮这一点,相信大家已有共识。这也就意味着,对于中国来说,至少二三十年之内,如果遇到经济危机,“适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始终是一个保留项目,不会过时。但是,必须承认,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等问题十分严重,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将后患无穷。所以,只要能够解决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问题,为银行和地方政府的债务尽量留下一些优质资产作抵押,投资这条路,还远远没有走到头。最后,我们说说消费。这是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必须认真面对。但这个问题的解决,也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提升消费在经济中的比重,是“可持续发展”“调结构”大业的核心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之所以要降低GDP增长目标,就是为了办这件事儿。十二五期间工资翻番,以个税改革和财政转移支出政策的进一步完善为代表的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以医改、社保全覆盖、全国联网为核心的社会保障网的加快铺设,保障性住房的大量施工、启用,等等,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促消费。从微观来讲,坦白说最近实施的“环保节能家电补贴政策”我本人并不十分看好。但是,也不是完全没有好消息,5月份的汽车销量在4月份奇迹般的14%增长率的基础上,又猛增了25%,这也许预示着持续了一年多的“汽车销售冰冻期”即将结束,汽车工业至少将步入一个新的正常增长周期。考虑到汽车工业的超强波及效应,汽车消费的回暖对内需来说绝对是一剂强心针。同时,另一个重量级的,具有超强波及效应的产业――房地产业,据说也逐渐走出了低谷,迎来了春天,最近呈现出一派成交量与投资额均同比大幅上升的喜人局面。这是一个十分诡异,也十分有趣的经济学现象。坦白说,楼市本来是不应该在这个调控最关键的时刻出现所谓回暖局面的,道理很简单,因为中国楼市的泡沫已经严重到了无以为继的程度,而这一年多来的调控制造出的区区几个百分点的价格回落,对于挤掉楼市泡沫而言绝对是杯水车薪、沧海一粟,根本就不值一提。所以,连总理都在说“楼市远远没有回归到合理价位”,住建部也在一片松绑的呐喊声中始终不改调控坚决不放松的立场,但是,这个“房地产的春天”,却还是到来了――这真是一件无比诡异的事情。其实,说怪也不怪,解释这个现象的本质非常简单,就是一层窗户纸的事儿而已。楼市为什么会回暖?简单。因为买楼的都是刚需,而刚需认为楼价基本上降到底了,所以,如果再不进来抄底,将有可能再一次“踏空”。这真是无比奇特的现象――明明中央已经告诉你“这根本不是底,离底差得远呢”,可偏偏就是有大批的百姓不信这个,一相情愿地认定“这就是底,所以现在必须跳进去,否则过了这个村儿就没有这个店了”。所以,这些人就是勇敢的“炮灰”,自愿将自己的血汗钱拿出来,帮助国家实现房地产业,乃至于整个国民经济的软着陆,既然如此,那就怪不得国家了。不是我没提醒过你,是你自己自愿的,没人强迫你。刚好,国家现在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肩负着在短期内“刺激经济”的重任,你在这个关键当口跳出来买房、当炮灰,那我求之不得。因此,这些急于买房的刚需们,真是一群“最可爱的人”啊!这要放在欧美诸国,现如今就算政府不限购,甚至绞尽脑汁鼓励人民买房,也没人愿意往里跳,所以还是咱中国人最可爱,最懂得体谅国家的难处,最知道关键时刻要伸把手的道理!有了如此可爱的人,还如何需要担心经济的硬着陆呢?不过,说到这个硬着陆,我还有一句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无论是外国人还是咱自家人,现如今似乎已经对硬着陆这个词敏感过度了。这就好像几千年前古人类面对一种后来被称作番茄的植物时,都心有戚戚,不敢近前,齐声高喊“有毒!不能吃!”可后来终于有人摘了一颗,吃进了肚里,又能怎样呢?其结果无非是人类又发现了一种美味的、营养丰富的蔬菜而已。现在的这个硬着陆,就和古时候的番茄无异,大家都在喊“硬着陆太可怕了,绝对不能硬着陆!”但,即便硬着陆一次,又能怎样呢?中国经济会崩溃?地球会毁灭?还是人类会灭亡?拜托!咱别这么夸张好吗?所谓硬着陆,无非是经济增长率跌到6%左右而已。6%,也是一个相当漂亮的数字,绝不至于将地球人都送上绝路!其实,只要我们有勇气,我们早就应该承认一个事实――中国经济其实早该主动地硬着陆一下了。我们之所以这么多年一直成功地软着陆下来,几乎完全是靠着不断地推迟结构改革,靠着不断地制造泡沫做到的。这就好像一个高烧不退的病人,之所以几年来一直能够维持一个相对正常的体温,完全是靠吃退烧药做到的,而真正管事儿、真正治病的消炎药则一粒儿也没沾过牙。这种治标不治本的蠢招儿,迟早会弄死这个病人。所以,即便6%的增长率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说比较严重的失业现象,以及一些比较棘手的社会问题,但是,“是药三分毒”,与“在完全没有副作用的情况下治好一个病人是不可能的”道理一样,在完全没有副作用的情况下治好经济的“病”也绝无可能。现在的问题是,你越拖延,将来治病的痛苦就会越大,成本就会越高。所以,既然如此,不如索性横下一条心,闭着眼睛主动往硬着陆的坑里跳,彻底挤掉经济中的所有泡沫,完成一系列一再拖延的重大结构改革。这样做,即便短期内可能会有剧痛,会招致人民的误解乃至埋怨,但你的行动越坚决、越果断、越迅速,从痛苦中走出来的时间就会越短,而且走出来后,你的身体会更健康、更强壮。那个时候,曾经怨恨过你的人民就会理解你,原谅你,甚至更加发自内心地尊重你。这就是长痛不如短痛的道理。而这个千载难逢的“刮骨疗伤”的机会,就在眼前。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现在是到了决策者痛下决心的时候了。玩儿的就是“浪费”导读:2012年6月,随着越来越多的高铁开通运营,关于许多高铁车站“建成即闲置”的新闻在网上迅速流传开来,引起了无数网民的关注。近日,又有两个和铁路相关的新闻火暴了起来,吸引了无数国人的眼球。其一,国家审计署的报告泄了铁道部的老底儿,大量腐败事实被揭发了出来。其中,尤以挂名张艺谋导演的某宣传片,以区区五分钟的片长居然耗资1 850万元巨款的新闻最为劲爆。其二,各路大小媒体纷纷爆料,在中国高铁大跃进的同时,各地均有不少新建高铁站成了“一开通就报废”的败家子工程。这些车站几乎完全没有客流,整个儿形同虚设。其实,关于铁道部的新闻,我本来已经提不起任何兴趣来了。说句不怕得罪人的话,人们现在对于铁路上的事儿感兴趣,与其说是关心国事,不如说是看热闹更合适。“铁道部”三个字儿已经被过度消费,任何所谓新闻,都不会再带给人哪怕是一丁点儿的新意了。但是,在中国高铁建设好不容易从2011年的“全民围剿”乃至于“全球围剿”的困局中杀出重围,艰难地将一只脚重新踏上正轨的当口,为了不致使这一得来不易的苗头再次夭折,实在是有必要为中国高铁说两句公道话,结结实实地打打气。一句话,人们对于高铁的怨气,无非出于两个字――浪费。但是我却要说,对于中国高铁而言,必须要有“浪费”才是健康的,不浪费反倒不健康。我这里所说的“浪费”,当然不是指1 850万的宣传片,动辄几十万的卫生间或几千块钱的卫生纸,这些东西属于不折不扣的腐败,一定要坚决打击到底。我所指的“浪费”,是针对所谓“不合理规划”“重复建设”“亏损太多”这些频遭众媒体口诛笔伐的领域。众所周知,基础设施建设有两个大前提:一是一定要超前。二是不能太在意盈亏。先说第一个。俗话说“筑巢引凤”,意思就是说,如果你想引来凤凰,就一定要先把窝修好,它才会来,而不能等到人家都飞来了,你这儿再忙不迭地给人家盖窝,那就不是引凤而是赶凤了。经济建设也一样,如果你想搞活经济,就一定要把基建做在前边,而不是相反。举两个例子。当初一港商要在珠海建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时,所有人都以为他疯了――明摆着那个时候的中国根本就没几辆汽车,老百姓买辆自行车都费劲,修高速公路有何用?难不成让高速上跑满自行车?!可见,在当时的人们眼里,修高速这事儿是一个典型的“浪费行为”。但事实如何呢?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那条路,区区两年后就车满为患,完全不够使了。那之后的广东大地上迅速掀起了一股蔚为壮观的高速公路建设大潮。另一个例子也很典型。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范围内兴起了一场兴建工业开发区的热潮,各种名目的开发区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地面,林立于各大中小城市之中。当时,全国各大媒体,各路精英对这股开发区建设热怒不可遏,“重复建设”“盲目建设”“浪费国家资源”的叫骂声不绝于耳。可后来又怎么样?随着21世纪第一个年头的成功“入世”,中国迅速变身为世界工厂,世界资本蜂拥而至,各地的开发区人满为患,结结实实地为中国经济撑足了场子。再说第二个。基础设施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它的“全局性”“服务性”和“非盈利性”。说白了,基础设施这玩意儿本身不是拿来赚钱的,而是拿来提供服务,帮助别人赚钱的。就拿日本来说,新干线建成后一竿子亏损了三十多年,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勉强实现了盈利。但是,没有人会否认新干线对日本经济作出的巨大贡献。这其实是一个特别简单的数学问题,简直一捅就透。对中国高铁而言,即便亏损几千个亿,但是,如果其建成,从中长期来说能为中国经济带来几万亿乃至十几万亿的新增价值,到底哪个更合算?所以,归根结底一句话,“铁公基”这玩意儿万万不能“可丁可卯”“将将好”,恰恰相反,一定要有适度的“浪费”才是真正的好“铁公基”。一分钱浪费都没有,一切都完美无缺本身就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浪费。道理很简单,如果现在所有的高铁车站甫一建成就立马人满为患,所有的高铁列车刚一通车就马上超满员,那么,这种情况非但不能证明规划者和建设者有多高明,反而恰恰证明了他们有多废物。因为与“建成了没人使”相比,“建成之后还得推倒重建或再扩建”的“浪费”恐怕会更严重。从这个意义上讲,浪费,其实是一种使用价值的冗余,任何建设,都要为将来的发展留有充足的余地才行,完全拿一介“会计”的眼光看问题,是要出大事儿的。毕竟,中国这个国家,是全世界发展最猛、变化最快的国家,相信一个事物的可能性,往往比盲目地否定它更加靠谱。既然历史已经反复地证明了这一点,就不要一味地与它死磕了。数字的学问与猫腻导读:2012年10月,国家统计局发表了第三季度的经济数据。由于涉及是否能够“保75(全年GDP增长率达到75%的政府既定目标)”这一敏感话题,第三季度经济数据的发表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热议。近日,中国经济2012年第三季度数据出炉,又结结实实地让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喧闹了一把。当然,最引人瞩目的还是要属宏观经济增长率数据。前三季度经济增长率77%,其中第三季度增长率为74%。这就意味着,只要第四季度增长率不比74%差太多,全年力保75个百分点这一本年度最高政治目标的实现应该完全无虞,属于板上钉钉的事儿了。尤其重要的是,通胀已经回落到所谓的“1时代”,这就等于为更多的政策空间,尤其是货币政策空间打开了一个窗口,意味着只要中央愿意,可以进一步开闸放水,给实体经济注入更多的流动性而不用过于担心通胀的卷土重来。这就等于给2012年,甚至2013年上半年的经济发展上了双保险,不出大的意外,十八大后的中国经济将呈现出一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的局面,也就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所谓维稳目标应该已无大碍。经济是最大的政治,尤其是在现如今这样一个多事之秋。所以,看得出来,高层对这个结果是甚为满意的,话里话外都透着一股一颗心总算落了地的踏实感。但在这一片令人略感乐观与安心的数字中,还是有两组数字让人觉得有些别扭。这两组数字均涉及房地产。我们一起来看一下:(1)前三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额40 354亿元,增长27%,上半年下降52%,增速比2011年同期回落205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33%,上半年下降65%。这组数据证明了在刚需入市的支撑下,住房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已经由负转正。(2)第三季度住宅地价4 564元/平方米,增速连续5个季度放缓。按照官方解释,即“第三季度全国主要监测城市地价总体平稳,环比微升,同比增长率持续下降”。第一组数据堪称“纠结”。高层的良苦用心简直令人心痛:一方面,他们心中明知这个“住宅消费明显回升”的利好消息是靠利益集团在社会上疯狂扩散不实信息,成功地激起广大不明真相的刚需们惧怕再次踏空的心理从而不得不仓皇入市“骗”来的。可另一方面,毕竟“保75”是本年度最大的政治指标,为了这个,也不得不对这种欺诈行为换来的利好睁一眼闭一眼。可毕竟这个东西实在不太光明正大,所以官方媒体在宣传这组数字时很明显没有了宣传其他利好数据时的底气,尽量一带而过,力求不引起太多关注且话里话外透着心虚。不过,好消息是,正因为如此,也许反而近期信心回升的房地产商们倒要小心了,因为这就意味着2013年中国经济一旦企稳回升,怎么看“保75”(估计“75”应该是未来五年的一个基调了)都没有任何问题的时候,中央很有可能“卸磨杀驴”,一举拿众房地产商祭刀。所以,现在还惦记着拼命拿地,尤其是住宅用地的房地产商们绝对是打错了算盘,2013年肯定会看到一出“飞蛾扑火”的好戏。别以为中央下不去手,2012年经济这么困难中央都没在调控二字上有丝毫松动,这日子一旦好过起来,还有房地产商们的好吗?第二组数据与第一组相仿,依然十分纠结。要害就在这个涨幅收窄上边。这四个字意味着地价依然在涨,只不过涨的劲头小了点而已。这是一个典型的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说法,明明还在涨,偏偏要嘴硬,通过涨幅收窄四字来遮羞,如何能不纠结?不过,地价之所以还在涨,很明显与2012年以来众房地产商的拿地热情有关,据说,这种热情在第三季度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令人对2013年房价上涨的预期充满了期待。但是,要小心了,这组数据里依然有个巨大的陷阱。那就是,拿地热情高涨的首推业界大腕(即大地产商),而大腕们拿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开发商业地产项目,亦即所谓的城市综合体,说白了就是大商场、大写字楼、大游乐园、大高档公寓之类,而且还是以持有型物业为主(这就意味着将来东西建好后不卖只租,放长线钓大鱼)。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商业地产并不在限购之列,何止不限购,中央对这个领域的态度几乎可以用“鼓励”来形容。因为十二五期间中央一定会全力以赴地摆平一件事儿,那就是调结构,说白了就是扩大内需、鼓励消费。在这五年期间,工资暴涨、养老医疗等社保体系进一步完善、保障房大量上市等,所有这些的全面推开都是为了“消费”二字做铺垫,亦即为了能让老百姓兜里有钱,而且还能相对放心地花钱。尤为重要的是,其实即便在今天这些已然有了不错的起色,这一点大家有目共睹。所以不出意料的话,十二五期间中国的消费将迎来史无前例的井喷时代,这意味着商业地产,尤其是高端商业地产依然大有可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地产大腕趁地价涨势相对趋稳的时候多储备一些土地,完全属于战略投资,本也无可厚非,甚至堪称明智。可问题是,这则消息现在被诡异地张冠李戴到了住宅用地的头上,形成了“住宅用地也在涨”“房价肯定升”的舆论氛围,忽悠了不少糊涂的二三线地产商和刚需紧急入市(拿地或买房),心甘情愿地为国家的调控大炮做炮灰,这实在是一幕令人啼笑皆非的滑稽剧。可见,区区几个数字,却着实不简单,就像腌渍经久的咸菜一样,越咂摸越出味。城镇化!城镇化?导读:2013年3月,随着中国新一届政府正式站上历史的前台,李克强总理高调宣称“中国经济的未来在于城镇化”,各种各样的揣测之声又开始不绝于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声音无非有两种:一是“房价无限涨”,二是“现有城市人口将暴增”。显然,这些声音都曲解了政府的本意。那么,政府希望达成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城镇化前景呢?对于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中央新一代领导人祭出了城镇化这一杀手锏,实在是一记妙招。但遗憾的是,某些国人总有一种本事,把本来挺好的事儿往歪里解读,用以满足自己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最经典的歪曲方式有这样两种:其一,城镇化对房地产业绝对是一利好,所以将来楼价还要暴涨,而且是暴涨很长一段时间。其二,城镇化就意味着农民要大量搬迁到现有城市中生活,因此,中国城市的人口,尤其是一线城市的人口,将来还会进一步爆炸。这两种歪曲方式彼此互为因果,忽悠了不少不明真相的老百姓,让他们对未来采取了不理性的判断与行动,严重伤害了这些百姓私人财产的安全性,给他们未来的生活埋下了极大的隐患。所以,帮助大家从本质上了解城镇化的真相,防止被骗子忽悠,就有了极为迫切的必要性。要想说清城镇化,就不能回避两个问题:一个是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问题,一个是中国的三农问题。大家都知道,迄今为止中国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的发展方式,已经走进了死胡同,要想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不得不在内需上发力。而要让内需大展拳脚,离开占总人口一半以上的广大农民兄弟肯定玩不转。可现在的问题是,农民兄弟兜里没俩钱,让他们当消费的主力谈何容易!可是,由于种地这事儿创造价值的能力有限,农民兄弟就算再吃苦耐劳,他们也不可能指望地里能长出金子来,所以无论怎么使劲儿,单靠干农活致富也是不可能的。不仅如此,由于中国地少人多,好几亿农民就耕种那有限的“一亩三分地”,人均收入上不去不说,还妨碍了农业机械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因此,只有把大量的农民从土地上转移走,都变成产业工人,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同时实现如下几个目标:①种地的少了,分钱的就少了,农民收入能提高。②种地的人少了,才有机器进来的可能,也才能实现机械化和规模化农业生产,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③更多的农民变成工人,收入就会水涨船高。④高收入的人多了,内需才能振兴。这就是城镇化的真谛。但是,城镇化是否意味着大量的农民会蜂拥而入到现有城市中呢?答案是否定的。没错,肯定有一部分农民会转移到现有城市中,但现如今中国的城市哪个不是人满为患?完全靠这种办法,根本不可能消化掉几亿新增人口。所以,真正的城镇化,一定是就地城镇化,也就是现在媒体上反复宣传的所谓“乡村社区化”。简单点说,就是把城里的所有必备设施,全部搬到乡村去,让乡下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城里人的生活。因为只有这条路,才是让农民就地进城的唯一方法,也才是一劳永逸、真正可持续的方法。因此,大量农民进城将会长久地拉升房价的说法,也就必然成为了一种忽悠。谁信谁是傻子。更何况,考虑到农民工兄弟的实际生活水平,即便他们搬进了现有城市,幻想着靠他们买房来拉升城里的房价,也实在是太天真了。地球人都知道,农民兄弟进城,住房问题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保障房和廉租房。如此简单的逻辑,居然就有人想不通,实在是不可思议!当然,对现有城市而言,城镇化还有很多新的含义,比如说户籍制度的取消、农民工市民化、城市智能化、公共服务人性化、效率化等,但所有这些,都将是一个质变的过程,而不再会是量变的过程,因为现有城市已然无法承受更多的量变。这其实是中国经济发展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总想着靠鼓吹量变忽悠人的主儿,现在可以歇一歇了。关于人均GDP:谁在忽悠?导读:最近几年,关于“中国的GDP何时能够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预测似乎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蔚然成风。但奇怪的是,甭管多乐观的预计,好像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人均GDP这个更为重要的指标。大家似乎已经达成了某种默契――就算中国的GDP总量可以很快超过美国,但是要想在人均GDP方面实现对美国的超越,至少需要50年甚至100年!但是,事实的真相是这样吗?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已经经历了30年高速增长。尤其是近10年,我们接连超越了意、法、英、德、日等传统经济强国,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谓出足了风头。但是,每当中国经济传来捷报时,总会听到一些酸溜溜的含讥带讽的声音。这种声音一半来自外国人,一半来自咱自家人,内容无外乎是那句老生常谈:就凭中国,即便GDP再厉害,一摊到人均上也照样垫底。所以,短则50年、长则100年之内,中国在人均GDP上绝无可能赶上美、日。这个说法是如此强有力,似乎令人毫无辩驳的余地。对那些好不容易为祖国取得的成绩心中暗爽了一把的人来说,那感觉就像被人当头浇下一盆凉水,冷不丁打个激灵,只好被迫收敛起好心情,继续遥望他人的背影,深深地叹上一句:哎,看来要是过上人家那种水准的好日子,我这辈子算是彻底没戏,只有我孙子有那份福气了!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悲观。依我的看法,中国在GDP指标上最快将于2017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而且,请大家务必听好了,即便在人均GDP的指标上,赶超美、日也绝不像有些人吹嘘的那么费劲,最快我们将在2030年之前,也就是经济总量超过美国的10年后,在人均收入方面也一举超越美国。请别误会,我并不是盲目乐观、不顾客观规律信口开河。恰恰相反,我认为那些盲目悲观的人恰恰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忽悠那些没有经济学基础知识的老百姓。因此,有必要在这里为这种被严重扭曲的观点纠偏,让大家看到事情的真相。说几个数字。你知道中国的人均GDP是什么时候超过1 000美元的吗?是2001年。你知道中国的人均GDP是什么时候超过2 000美元的吗?是2006年。你知道中国的人均GDP是什么时候超过4 000美元的吗?是2010年。看见了没有?也就是说,我们的人均GDP从1 000美元到2 000美元只用了6年时间,而从2 000美元到4 000美元,只用了区区4年时间。这就意味着,21世纪的头一个10年,我们的人均GDP增加了4倍之多!顺便说一句,我们的人均GDP已于2011年超越了5 000美元。按照这样的速度,我们最快将于21世纪第二个10年结束,也就是2020年时,迈上人均GDP 20 000美元的大关,正式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这可是一个惊世骇俗的预言,相信大大地出乎了许多人的意料。不过,按照我前边给出的系列数据推算,这个预言绝非天方夜谭,而是完全靠谱的科学论断。那位说了,为什么会这样?即便2001年到2010年这10年当中,我们的平均经济增长率接近两位数,也不至于能成长4倍之多啊!相信许多人都会有这种朴素的疑惑,可问题的答案却异常简单。事情是这样的。妙就妙在名义GDP和实际GDP这两个指标名称上。顾名思义,所谓名义,就是表面上的东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含水分”;而实际,就是干货,“不含水分”的意思。一般情况下,经济增长率这个指标,走的是实际线儿,也就是所谓的实际增长率;而GDP这个指标,则往往走的是名义线儿,也就是所谓的名义GDP。前者是干货,后者是水货。具体地说,就是经济增长率指标不包含通胀率和汇率的变化,而GDP指标则刚好相反,通胀和汇率都在里边儿。这也就是为什么包括我们中国在内,拿经济增长率这个指标去套(计算)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GDP指标往往都会一头雾水,对不上号的原因。那位说了,为什么要这么麻烦呢?统一成一种性质的指标不行吗?实话实说。不行。这里边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横向与纵向比较的原因。之所以要统计数据,就是为了各种比较。因为只有比较才能了解经济的真实发展情况。而实际也好,名义也罢,任何一种性质的数据,都是为了比较上的方便。先说经济增长率。如果经济增长率也走名义线儿,这个事儿就比较麻烦。打个比方,某个国家某年的通胀率达到500%,汇率贬值300%,那么,就算它的实际经济增长率是-100%,GDP的名义增长率也将达到+100%。+100%!我的天!你说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底是气势如虹呢?还是惨不忍睹?这玩意儿就没法说清楚了。所以,增长率这个东西玩不了水货,只有老老实实地把干货拿出来才有意义。再说GDP。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体量大小的指标。所以,只有采用水货的方式,即通过某种统一的货币单位(如美元)测量出来的一国经济的票面数值,才是一个可以在国际间进行横向比较的、相对靠谱的依据。第二个是实际操作的原因。说白了,任何一种数据统计都是为了实际操作服务的,这就意味着,只有可操作的统计才有意义。先说经济增长率。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别看经济增长率是干货,可它的计算却是在水货的基础上完成的。具体地说,实际经济增长率的计算依据是名义GDP,因为只有这样的算法,才是最简便、最快捷,也最具实操性的算法。再说GDP。无论你的GDP里是否有水分,它所代表的票面价值都是有经济学意义的。这尤其体现在国际间经济交流的场合。简单点说,即便你的钱里有水分,但是把这些钱拿到国际上照样不少买东西。打个比方,日本人拿500万日元在本国也许只能开个小卖部,但是到了柬埔寨也许就能整一家工厂;同理,美国人拿一万美元在本国顶多能过一年,但是到了非洲某个国家也许就能过半辈子。你不能说“因为你们国家东西贵,我们国家东西便宜,所以你到我们这儿来过好日子对我们不公平”。没什么公平不公平,钞票的购买力在不同国家本来就是不同的。而且也恰恰因为有这种购买力的剪刀差,才有了世界贸易存在的基础,也才有了穷国变富国、富国变更富国的机会――工厂和资本会从富国流向穷国,大量的物资会从穷国流向富国。大家各取所需,不亦乐乎。通过这一番分析,相信大家就能比较容易地理解为什么经济增长率是干货,而GDP往往是水货了。所以,中国经济总量乃至于人均GDP能在21世纪头10年翻两番,就不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奇迹。如果你理解了这些,相信对于我“2017年GDP总量超美,2030年前人均GDP超美”的说法,便不会有拾板砖的冲动了。让我们来一起计算一下。按照世界银行的说法,只要中国在未来20年里大力发展城镇化,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潜力就将不可限量,依然能够维持7%左右的增长率。按照这样的算法,与2011年相比,中国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将在2020年增长一倍。这是无水分的算法,也是十八大定下来的目标。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有水分,即名义GDP的变化情况。我们假设未来10年内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升值幅度为平均每年5%左右,通胀率在3%到5%之间,那么,再加上每年7%左右的实际增长率,中国的名义增长率将达到15%到17%之多。按照这样的增长速度,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均GDP还将翻两番,达到我所说的人均20 000美元左右的水平。然后,下一个10年,也许实际增长率稍微下降一些,比如说达到6%左右,通胀率和汇率升值幅度不变,那么,届时中国经济的名义增长率还是会达到14%到16%之间,按照这样的速度,在2025年左右,中国的人均GDP将一举超越40 000美元,达到美国今天的水平,然后在2030年前,我们的人均GDP将达到七八万美元的水平,一举超越美国。不要觉得我这是在讲故事,这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日本、亚洲四小龙,走过的都是同一条路。打个比方。日本在1966年人均GDP达到1 000美元,1971年就翻了一番,达到2 000美元,1980年接近10 000美元,1990年近30 000美元,区区五年后的1995年就突破了45 000美元大关。也就是说,从人均1 000美元到45 000美元,日本只用了29年时间。很显然,光靠干货,日本人是做不到这点的。这种迅猛增长里少不了汇率变化和通胀的贡献。特别需要指出的是,1990年后由于日本泡沫经济破裂,经济几乎连年零增长,但由于日元剧烈升值,日本的名义GDP还是在区区几年内实现了突飞猛进。所以,只要我们不犯日本人那样严重的错误,从2001年算起,用25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是到2025年左右的时候,把我们的人均GDP从1 000美元变成40 000美元,完全“有戏”,绝不是什么天方夜谭。但是,这里面还有两个比较常见的误解必须要解释清楚。误解一:日本1966年的人均1 000美元,和我们2001年的人均1 000美元能是一回事儿吗?含金量能一样吗?答:没错,含金量是不一样。但我在这里说的是纯数学意义上的“追赶”,在这里“含金量”一说是没有意义的。更何况,当我们的人均GDP追上日本的时候,含金量就完全一样了。道理很简单,美国在19世纪初的时候人均GDP就已经超过了1 000美元,达到这个指标足足领先了日本150多年,相信那时候1 000美元的含金量绝对比1966年的时候高,但后来美国不是照样被日本超越了吗?误解二:你说的经济增长里水分太多,连通胀率都算了进去,这种经济增长的比较有什么意义?答:有意义。因为大家比的都是水货,人家的“水”一点不比你的“水”少。拿你的干货和人家的水货比才是真的傻子。所以,妄自菲薄、自惭形秽才是真正的“没意义”。最后,再顺便提一件事儿。美国人前两天发表了一个报告,说最早在2016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就有可能实现超美,让全世界着实惊诧了一把,也让咱国人着实兴奋了一把。但也许不少国人都没有留意到这样一个细节,那就是人家预设了一个前提:2016年超美,必须是用购买力平价计算出来的GDP。这里边可就有个猫腻儿了。什么叫用购买力平价计算出来的GDP?粗略地解释,就是说用美国人的物价水平计算出来的中国的GDP。打个比方,比如说某一年中国的GDP按当时的汇率折算成美元是5万亿美元,而当年美国的平均物价水平是中国的3倍,那么,中国的购买力平价GDP就是15万亿美元。实话实说,这个东西比名义GDP还要“水”,因为它干脆直接用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的物价水平来折算依然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的经济总量,其放大效应比名义GDP还要大上许多倍。有趣的是,从这一举动里不难看出美国人某种微妙的酸葡萄心理:一方面难掩面对中国强势崛起时的羡慕嫉妒恨;另一方面还不忘留一手,提醒你“我这个预测数据可是灌足了水的数据,你可要心中有数,千万不要高兴得太早噢!”而且,尽管美国人咬咬牙用这个超级掺水GDP勉强“抬举”了一次我们,但他们依然在人均GDP指标上下了死结论:尽管在经济总量上也许美国会落败,但中国人要想在人均数据上超越美国,至少还得50年!所以,美国人的这个预测中国人大可不必放在心上。按照我前边的分析,到2016年左右,就算不用购买力平价GDP,只用名义GDP和美国人叫板,咱照样有充分的可能一举超越它,尤为重要的是,即便在人均GDP指标方面,我们超越美国人的时间也将比他们的预测至少提前30年。其实,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趋势,从几十年前开始外国人就没闲着,他们频繁地作出种种揣测,却没有一次蒙对过,每次都以沦为笑柄收场。举几个例子。美国人在1999年说,中国将在2030年超越德国,成为仅次于美日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而我们做到这一点是2008年,整整比美国人的预测提前了22年;接下来他们又在2004年说,中国将在2020年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我们做到这一点是2010年,整整提前了10年。左蒙右蒙都蒙不对,却一点没臊到美国人,人家依然满嘴跑火车,对“预测中国经济”这事儿兴致不减。尤其是近两年,美国人“蒙”中国经济的兴趣可谓达到了最高峰。最初他们预测“中国经济将在2050年超过美国”;可没过俩月就修订了自己的预期,说“也许中国能在2030年超越美国”;区区数月之后,他们又一次自食其言,改称“中国经济最快将在2020年左右超越美国”;可仅仅又过了几个月的时间,就再一次变卦,将这个“大限”提前到2016年了。不知道美国人会不会再改口。也许有一天睁开眼睛,会发现美国人又一次发表了“中国经济已于去年超越美国”的惊天内幕消息。所以,真正的聪明人,还是别跟他们玩了。闷着头干好自己的事儿,比什么都强。反腐重拳“拖累”中国经济?导读:2013年4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持续走软,一度被寄予厚望的消费表现低迷。某些西方媒体由此得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结论:中国的消费不振以及经济低迷,源于新政府的反腐重拳!此言一出,全球哗然。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那么,作为局内人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这一次,旁观者清这句话是否真正靠谱呢?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第一季度经济数据。“GDP增长77%”,此数据一宣布,立刻在国际上引发一片哗然,各种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不绝于耳。有人断言“中国经济已正式进入低增长通道,再无可能重现两位数的高增长了”;有人哀叹“中国经济将不可避免地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甚至更有人大胆预测“中国神话已经结束,经济增长很快将彻底停滞,GDP 21世纪内都绝无可能超过美国”。还有更离谱的,居然有不少西方媒体将这种“低增长”局面的形成归罪为中国新政府的反腐重拳。他们认为,正是“严打铺张浪费”的新政妨碍了对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至关重要的消费产业,从而扼杀了一个对经济发展来说绝对不可或缺的关键动力源。那么,为什么区区一个数字的发表,竟会招来国际上如此之多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呢?其实个中缘由简直单纯到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因为绝大多数人在官方公布正式数据之前都曾预估一季度中国经济至少将有8%左右的增长率,而77%这个数字比大家普遍预计的数值要低。照理说,仅仅因为数据比预期低了03个百分点就发出如此夸张的慨叹实在是有些多余。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整抑或转型的时候,经济增速略有下降,甚至出现比较大幅度的下降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本来用不着大惊小怪。因为这种情况下的增速放慢只是一种暂时现象,不可能预示着高速增长期的彻底终结。相反,只要能成功越过调整与转型这道门槛,一般来说,国民经济还会迅速恢复活力,进入到下一个更为迅猛的高速增长周期。欧、美、日、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史,无不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即便是我们自己的经济史,也不乏这样的案例。打个比方,20世纪80年代末著名的“治理整顿”期间,中国经济曾经历过4%的增长率。按照今天许多人的标准,这个数字已经足以称得上硬着陆了。但结果又如何呢?之后的中国经济照样经历了二十多年的超高速发展。所以说,现在就下“中国经济彻底告别高增长”的结论,确实太心急了一点。13亿人的消费潜力、中西部和广大农村地区巨大的基建缺口、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城镇化建设……中国经济还有太多的潜力没有被发掘出来,仅凭这一点,这个国家再高速发展20年,绝对是一件“可以有”的事情,甚至可能会是一件相对轻松的事情。尤其考虑到“中国经济正在全力以赴进行结构转型”这一点,就更应该对这种前景深信不疑。因为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任何成功转型的国家,都会迎来一个更为辉煌的经济高速增长周期。更何况,最近几年相对低速的增长,除内因外,外因也不可小觑。要不是欧美日集体深陷危机泥潭,给中国的外需平添了太多麻烦的话,就算中国经济内部有再多的问题,估计实现两位数的增长也依然不是什么难事。当然,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人家给咱提个醒,希望我们能居安思危、低调一些,其出发点还是善意的,我们应该领这个情,或至少可以表现得大度一些,没必要有过激的反应。不过,即便如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把政府的反腐新政作为唱衰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论据,也实在是太扯了。不错,长久以来,腐败经济的需求确实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推力。从早年相对单一的餐饮业,到近年的旅游、休闲、博彩(地下或澳门)、豪车名表、珠宝饰品、高端办公设备等包罗万象的行业,总之,天底下所有与“享乐”二字有关的经济部门的振兴,在很大程度上都有腐败经济强力参与的影子。而这次中国高层强力反腐的动作给经济带来的震感如此明显,又从一个侧面反证了腐败经济影响力之大已经到了何等地步。不过,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轻率地下这样的结论,即腐败经济对中国经济而言利远远大于弊,因此断断不可根除之。恰恰相反,就算抛开道德层面的因素不谈,单从经济学的客观规律本身来说,我们也要坚决彻底地与腐败经济决裂。因为对于任何一个健康的经济体而言,腐败经济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毒瘤,而不可能是一个良性催化剂。理由如下。1违背了市场竞争的原则腐败经济的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消灭竞争。在这一领域里,“谁有关系谁得利”早已不是什么秘密,而是一个公开的事实。如果一个经济部门把过多的精力与资源都投入到“关系”里,而不是用在提高自身质量、增强自身实力上面,那么,这个经济部门就无法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劳动生产率与附加价值,而劳动生产率与附加价值的提升,是一个经济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因此,破坏竞争的后果,无异于慢性自杀。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你是一个海归,经营着一家高规格的铁路设备制造公司,却发现自己完全无法获得铁路部门的供货合同;而与此同时,某位圈内贪官的亲友,哪怕对相关专业知识一窍不通,更加没有半点实务操作经验,却能轻而易举地获得这个至关重要的合同。因为人家完全可以在获得合同后临时组建一个“草台班子”公司为铁路部门供货。这就带来了双重伤害:既伤害了像你这样规规矩矩做生意的人的利益(由于不正当竞争),也伤害了广大乘客的利益(由于严重的产品质量问题)。总而言之,腐败经济的要害在于“官商勾结”,即人们常说的所谓“路子”上面。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没本事但有路子的人,永远比有本事但没路子的人拥有更多的机会。这就是扼杀竞争。而这种扼杀,对于民间经济的活力来说绝对是致命的,对于广大消费者的利益而言,则更为致命。2扭曲了资源分配体系“花自己的钱”和“花公家的钱”性质是不一样的。前者更谨慎,后者更随意。所谓“花公家的钱不心疼”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一个“不心疼的钱”大肆泛滥的经济体系里,资源不可能得到最合理的分配。真正需要资源的领域得不到资源,而许多不那么需要资源的领域却得到了过多的资源。现如今的中国,各类面子工程、面子产业大行其道,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就是这一恶果最真实的体现。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都说现如今的中国舌尖上的浪费现象很严重。但其实除了一小部分“先富起来的人”的刻意炫富行为之外,绝大部分老百姓在这一点上还是相当有分寸的,并没有多夸张。道理很简单,尽管中国的老百姓也喜欢面子,但毕竟心疼钱,不可能把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随便打水漂。所以,真正夸张、真正离谱的舌尖上的浪费,只能存在于那些公款吃喝的人中间。因为人家是“吃白食”,公家买单,所以即便连鲍鱼、龙虾都整桌整桌地扔,也不可能让人家有丝毫心疼的感觉。同样的道理,用自己家的钱,哪怕垒个鸡窝都会倍加爱惜;可是如果用公家的钱,即便三天前刚建好的大楼塌了,某些人也不会眨一下眼。我还见过更离谱的例子。在我曾经谋过职的某高档日系车经销店,每到年底,总会有一些贪官拿着大把的票子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负债如何上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