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巴林银行破产事件是如何破产的

巴林银行的倒闭与里森事件
我的图书馆
巴林银行的倒闭与里森事件
有史以来,巴林银行的成功经营者先后获得了5个爵位。
巴林银行的倒闭是由于该行在新加坡的期货公司交易形成巨额亏损引发的。1992年新加坡巴林银行期货公司开始进行金融期货交易不久,前台首席交易员(而且是后台交易主管)里森即开立了“88888”帐户。开户表格上注明此帐户是“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误差帐户”,只能用于冲销错帐,但这个帐户却被用来进行交易,甚至成了里森赔钱的“隐藏所”。里森通过指使后台结算操作人员在每天交易结束后和第二天交易开始前,在“88888”帐户与巴林银行银行的其他交易帐户之间做假帐进行调整。通过假帐调整,里森反映在总行其他帐户上的交易始终是盈利的,而且把亏损掩盖在“88888”帐户上。
里森做为一个交易负责人,曾经通过大阪股票交易所、东京股票交易所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买卖日经225股票指数期货和日本**债券期货,从中赚取微薄的价差。由于价差有限因此交易量很大。通过这种风险较低的价差交易,他一度为巴林银行赚取了巨额的利润——在1994年头7个月获利3000万美元。
二、在股指期货等衍生品交易的亏损分析
巴林银行的倒闭是由于子公司------巴林期货新加坡公司,因持有大量未经保值的期货和选择权头寸而导致巨额亏损,经调查发现,巴林期货新加坡公司1995年交易的期货合约是日经225指数期货,日本**债券期货和欧州日元期货,实际上所有的亏损都是前两种合约引起的。
(一) 来自日经225指数期货的亏损
自1994年下半年起,里森认为日经指数将上涨,逐渐买入日经225指数期货,不料1995年1月1月17日关西大地震后,日本股市反复下跌,里森的投资损失惨重。里森当时认为股票市场对神户地震反映过激,股价将回升,为弥补亏损,里森一再加大投资,在1月16日——26日再次大规模建多仓,以期翻本。其策略是继续买入日经225指数期货,其日经225指数期货头寸从1995年1月1日的1080张9503合约多头增加到2月26日的61039张多头(其中9503合约多头55399张,9506合约5640张)。据估计其9503合约多头平均买入价为18130点,经过2月23日,日经指数急剧下挫,9503合约收盘价跌至17473点以下,导致无法弥补亏损,累计损失达到480亿日元。
(二) 来自日本**债券的空头期货合约的亏损
里森认为日本股票市场股价将会回升,而日本**债券价格将会下跌,因此在1995年1月16日——24日大规模建日经225指数期货多仓同时,又卖出大量日本**债券期货。里森在“88888”帐户中未套期保值合约数从1月16日2050手,多头合约转为1月24日的26079手空头合约,但1月17日关西大地震后,在日经225指数出现大跌同时,日本**债券价格出现了普遍上扬,使里森日本**债券的空头期货合约也出现了较大亏损,在1月1日到2月27日期间就亏损1.9亿英镑。
(一) 来自股指期权的亏损
里森在进行以上期货交易时,还同时进行日经225期货期权交易,大量卖出鞍马式选择权,即在相同的执行价格下卖出一张看涨期权,同时卖出一张看跌期权,以获取期权权利金。里森通过卖出选择权获得了很多权利金来支付大量追加保证金,里森希望在一段时间内市场能够保持足够稳定,让选责权能够以接近执行价格到期做废,从而使该政策获利。采取这样性质的策略的内在风险在于市场的突然和未预计到的波动。鞍马式期权获利的机会是建立在日经225指数小幅波动上,波动损失维持在收到的权利金范围内假设基础上,由于日经225指数大幅下跌,这不仅使看跌期权变为价内期权,而且会因为波动率的增大使选择权价值进一步增大,从而卖方会遭受更大的亏损。因此日经225指数出现大跌,里森作为鞍马式选择权的卖方出现了严重亏损,到2月27日,期权头寸的累计帐面亏损已经达到了184亿日元。
里森终于意识到,他已回天无力,于是便携妻子仓促外逃。2月24日,巴林银行因被追加保证金,才发现里森期货交易帐面损失4亿至4.5亿英镑,约合6亿至7亿美元。已接近巴林银行集团本身的资本和储备之和。26日,英格兰银行宣布对巴林银行进行倒闭清算,寻找买主。27日,东京股市日经指数再急挫664点,又令巴林银行的损失增加了2.8亿美元。截至1995年3月2日,巴林银行亏损额达9.16亿英镑,约合14亿美元。3月5日,国际荷兰集团与巴林银行打成协议,接管其全部资产与负债,更名为 “巴林银行有限公司”;3月9日,此方案获英格兰银行及法院批准。至此,巴林银行230年的历史终于画上了句号。
三、该事件的教训
具有230年历史的巴林银行宣布倒闭,其结局是惨痛的,教训也是深刻的。
(一) 投资者必须控制好风险
里森期货交易亏损的直接原因是对市场行情判断的失误,他认为日本经济在关西大地震后会马上恢复过来,而事实上日本经济已积重难返,关西大地震加快了日本经济的下滑,日经225指数从1995年1月初的19500点,已下跌到2002年的初的10000点以下,而美国一些对冲基金在1991年1月日经225指数达到39000后就一直抛空,获利丰厚。当然里森如果意识到行情判断错误,能够控制好风险,及时止损,也不会出现风险事件,但里森相反,孤注一掷与市场进行对赌,试图使大市反转,最终导致了巴林银行的倒闭。
(二) 加强对金融机构,特别是跨国金融机构监管
很多人认为,巴林银行的倒闭,除了巴林银行内部监管管理和外部审计监督存在的原因外,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和新加坡金融监管当局,英国金融监管当局等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 金融机构内部建立有效的相互制约机制
从巴林银行新加坡期货公司开始交易的第一天到其倒闭之日,里森一直既是首席交易员,又是后台的结算主管,这两个至关重要的岗位,都由里森一人把持,为其越权违规交易提供了方便。当1994年8月,内部审计人员指出该期货公司没有实行岗位制约的严重性时,巴林银行集团高级领导层漠然视之。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内审部门没有及时发现该公司长期以来使用“88888”帐户进行越权违规交易以及严重亏损的问提,这些都充分暴露了巴林银行在内部控制上存在的许多漏洞。
(四) 必须加强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才和重要岗位业务人员的资格审查和监督管理
由于里森业务熟练,被视为有才干的人,对其委以重任,却疏以管理,甚至当问题隐隐宝露出来后,管理层也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使事态逐渐扩大,导致银行的倒闭。
(五) 交易所间应加强合作,避免恶性竟争
在追求交易量时不应放松监管。如果SIMEX和大阪证券交易所互换信息,他们可能在早一些的时侯就意识到巴林银行头寸的问题,可以更早采取行动。另外,SIMEX和大多数其他交易所一样,对投机头寸有限制,但显然交易所没有把巴林银行头寸视为投机头寸,否则不可能有那么大的持仓。这表明在实际交易中要区别投机头寸和保值头寸十分困难,因此这需要集团资产和负债管理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要求巴林银行出具,但交易所没有这么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SIMEX和大阪证券交易所在日经225指数期货上的激烈竟争,使得双方在监管方面的要求松动。在巴林事件发生后,新加坡SIMEX进行了深入调查,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完善了期货交易的风险管理制度.
安然神话:破产只是开端
1月15日,纽约证券交易所宣布暂停安然公司股票(代号ENE.N)的交易,使得这支股票在摘牌的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纽约证交所对这一决定的解释是:安然公司的破产案牵扯很广,预计会况日持久,对该公司股东的利益也会产生较大影响。这一决定再次证明了早已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一个事实,即曾创造了发展神话的安然公司寻求破产保护不是麻烦的结束,而是开始。
“安然神话”的破灭
安然本来是一个很不错的公司,同一夜之间冒出来的网络公司不一样,安然有自己的业务,有自己的实际资产,有真正的收入,也有真正的利润。而且,实际上它也确实曾经有过炫目的业绩。“安然神话”至少包括两个基本组成部分,一是高速发展,二是大胆创新。从公司发展方面来看,1985年从没有多少人知道的休斯敦石油天然气公司起家,2000年时已发展到美国《财富》杂志500强的排名第七,公司经营收入达约1010亿美元,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服务交易商和供应商。公司股价从90年代初的十几美元升至最高位时的约90美元,总市值约700亿美元。以董事长兼CEO的肯尼思•莱依为首的安然高层管理人员一度被视为有魔术师般神奇本领的人物。从创新方面来说,它最主要的成就在于敏锐地抓住了8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放松能源市场管制所带来的机会,成为美国能源期货与期权市场的先行者和霸主,实际上完成了对安然的再造。这家原本以石油天然气输送管道的建设和维护见长的传统公司转变成了一家把主要精力放在经营能源类金融衍生工具上面的金融服务公司,1995年起连续6年被《财富》杂志评为最富有创新力的公司,成为新技术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而改造传统公司的成功范例。可见,安然的神话并不是纯粹建立在空中楼阁上面,而是有一定事实基础的。
然而,安然在构筑神话的同时,也在构筑着危险。为了不断高速发展,公司不断扩展业务范围,并进行兼并,发展出一个有3000多家企业的庞大的关联企业体系。同时,为防止急剧扩张过程带来的大量债务影响公司财务报表中的资产负债率和利润状况,安然建立起与这些关联企业间十分复杂的合同关系和财务结构,以实现必要时隐藏债务、减税和人为操纵利润高低等目的。这些规避会计和审计准则的行为成为安然走向深渊的起点:利用自己这套复杂的系统,它一次又一次地向市场和监管机构隐瞒真实的负债和利润情况,用虚假的数字使自己成为华尔街的宠儿,投资者追捧的对象,股价一路攀升。然而,欺瞒之举终归难以长久。早在去年3月份,以《财富》为代表的美国媒体就开始置疑安然公司财务报表中利润数字的可信度,尽管安然公司高层拒不承认有任何问题,但其股价开始不断下挫。10月,当公布公司第三季度利润状况时,它与关联企业的可疑交易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注意,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也决定进行调查。11月,在各方压力下,安然不得不宣布对过去几年的财务状况重新审核,将几家关联企业的情况也纳入其中。随即承认,1997年至2000年间,通过关联交易等手段,公司一共虚报了约5.5亿美元利润,后又承认将有大笔借贷到期须偿还。11月底,美国两家最著名的信用评级机构标准蒲尔和穆迪先后将安然债券等级下调6级为垃圾债券。当天,安然股价即暴跌85%,跌至1美元以下。与一年前的高位相比,公司市值缩水数百倍,并引发一系列的债务清偿问题。12月2日,安然公司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宗破产案。至此,“安然神话”已彻底破灭。
神话破灭之后的问题
没有哪个大公司的破产不导致一些附带的损失。但是,按任何标准来说,安然的破产造成的破坏性都是令人瞠目结舌的。安然的破产使一大堆原本被它的耀眼光环笼罩着的问题显露出来,这个曾创造神话的超级公司如今面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国会好几个委员会的调查和美国司法部刑事调查,还要应付本公司雇员提起的集团诉讼。它已不再是华盛顿和华尔街的宠儿,美国政、商界大亨们都拼命划清界限,避之若蛇蝎。眼下人们最关注的是这件事是否会成为经典的美国政治丑闻,《经济学家》杂志的一篇文章认为,它已经具备构成丑闻的一些基本要素:首先,小布什同安然的关系非同寻常。早在1978年,布什首次竞选公职(国会议员)时,安然的老板莱伊就是他的真正捐款人。莱伊这些年一直是布什和他的家族的关系密切的友人。在布什当选总统后,曾一度传说,莱伊可能出任布什的能源部长。此外,布什的司法部部长阿什克罗夫特,副总统切尼,财政部长奥尼尔,商务部长埃文斯都同莱伊关系密切。一个总统布什老家的庞大公司,该公司由总统布什的密友领导,而这位密友又是布什的最大的政治捐款人。该公司破产了,一小部分高层管理人员在公司破产前将自己手中的股票全部抛出,而同时成千上万的普通雇员被禁止抛售股票,因此不仅失业而且他们一生的积蓄和养老金都付诸东流。此外,在公司破产前后,公司高层同布什政府要员接触频繁。人们都在猜测,这些事加起来,是不是能导致一个布什的水门事件。
但是,安然破产引发的还不仅是一个可能的政治丑闻。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本来是为防止一个公司失控的层层监管措施都未能发挥或未能及时发挥作用。1990年代中后期,除了经营自己熟悉的天然气、电力业外,安然进入几乎一切它感兴趣的领域如供水、煤炭、光纤等等。然而,这些业务不仅套牢了大量资金,而且很少赢利,甚至结果还亏本。到1990年代末,安然可能单单在电讯业中就亏损大约20亿美元,在水方面的投资亏损20亿美元,在南美国家巴西水电方面的投资亏损20亿美元,在印度进行的一个争议性的电厂投资又亏损10亿美元,安然的债务迅速攀升。如果当时这个严峻的事实为外界知道的话,安然的股票很快就会一泻千里。(当时,也没有多少外界人知道安然正在进行数以十亿计的资产负债表外的交易。例如,在年间,安然曾先后同Calpers( 加利福尼亚公务员退休金管理系统)及另一家公司进行了近10亿美元的合伙经营,但是这些活动没有列在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结果,安然在1997年的利润仅仅因此就凭空增长了75%,并且在随后的3年中,安然都这么做。上市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有法律和道义方面的责任向公众提供诚实可靠的各种报表和记录——但安然的高层人员没有;公司外的独立会计人员的职责本应该是确保该公司的财务报告不仅符合会计规则,而且应该向投资人和借贷人提供公司财务方面的公正准确的报告。但安然的审计公司,列名美国五大会计公司之一的安达信公司没有这么做;为了保护自己,贷款方应该弄明白借贷方是否可靠,但安然的贷款方同公众一样对安然在干些什么毫无头绪;华尔街众多投资银行的分析师们本应该深入研究安然提供的各种数据,以发现公司到底是怎么回事,认真负责地向投资者做出推荐,但这些分析师几乎没有人这么做;此外,安然公司董事会14名成员中的大多数与公司管理层关系过于密切,没有起应有的监督作用,而美国政府的监管机构也没能及时阻止公司的违规行为。
安然的问题被美国媒体揭露之后,《华尔街日报》声称这是安然的失败,市场的胜利。确实,美国成熟的市场机制在事发后给安然公司以严厉的惩罚,随着调查的深入,欺诈者恐难逃制裁。然而,从最近揭露出来的情况来看,华尔街对安然公司高层的违规操作至少在1995年已有所闻。当时,安然公司的首席财务总监找到一家投资银行公司,要它为安然将组建的一个合伙公司筹集资金,这个合伙公司将通过购买安然的资产来使安然的资产负债表上没有债务。因为资产负债表上出现太多的债务将降低安然的信用评级,并阻碍安然的成长。而这位财务总监本人将领导这家新成立的公司,从中获得另一份报酬。尽管该投资银行没有同意进行这样的交易,但华尔街也没有因此而对安然的做法表现出任何的警觉。相反,诸如摩根大通、花旗这样的著名投资银行和经纪公司在其后的几年中向安然提供了关键性的帮助,使它建立起错综复杂的财务结构。而象安达信这样位居世界第五的著名会计审计公司也未能真正保持独立性。回想起去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华尔街分析师们的投资分析报告的规范,以及近来对安达信、毕马威等著名会计师事务所的斥责,人们有理由相信,在金融衍生工具产品层出不穷,金融市场放松管制的背景下,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和其他各国一样,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馆藏&24414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精心整理]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精心整理]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巴林银行是如何破产的?
日,世界各地的新闻媒体都以最夺目的标题报道了一个相同的事件:巴林银行破产了。 巴林银行集团是有232年历史的老牌英国银行,在全球拥有雇员1300多人,总资产逾94亿美元,所管理的资产高达460亿美元,许多的英国上室显贵,包括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查尔斯王子都是它的顾客,曾被称为英国的皇家银行。巴林银行经历厂1986年伦敦金融市场解除管制的“大爆炸”,仍然屹立不倒,已成为英国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支柱。然而,巴林银行长达两个多世纪的辉煌业绩,却在1995年2月毁于一旦。 巴林银行破产的直接原因,是其新加坡分行的一名交易员——尼克·李森违规交易造成的。李森,事发时刚满28岁,1992年,李森由摩根十丹利的衍生工具部转投巴林,被派往新加坡分行。由于工作勤奋、机敏过人而被重用,升任交易员,负责巴林新加坡分行的衍生产品交易。期货交易的成功使李森深受上司的赏识,地位节节上升,以至被允许加入由18人组成的巴林银行集团的全球衍生交易管理委员会。 李森的工作,是在日本的大阪及新加坡进行口经指数期货套利活动。然向.李森井没有严格地按规则去做,当他认为日经指数期货将要上涨时,不惜伪造文件筹集资金,通过私设账户大量买进日经股票指数期货头寸,从事自营投机活动。然而,日本关西大地震打破了李森的美梦,日经指数不涨反跌,李森持有的头寸损夫巨大。若此时他能当机立断斩仓,损失还是能得到控制,侗过于自负的李森在日以后,又大幅增仓、导致损失进一步加大。 日,李森突然失踪,其所在的巴林新加坡分行持有的日经225股票指数期货合约超过6万张,占市场总仓量的30%以上,预计损失逾10亿美元之巨。这项损失,已完全超过巴林银行约5.41亿美元的全部净资产值,英格兰银行于2月26日宣告巴林银行破产。3月6日,英国高等法院裁决,巴林集团由荷兰商业银行收购。 巴林银行破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上要有: (1)巴林银行内部管理不善,缺乏风险防范机制。在新加坡分行,李森既是清算部负责人,又是交易部负责人,一身二职,说明巴林银行内部管理极不严谨。同时、巴林银行也没有风险控制检验机构对其交易进行审计。巴林银行管理层知道李森在关西大地震后仍在增加仓位,却继续在1995年1月至2月间将10亿美元以上资金调拨给新加坡分行,充分说明巴林银行风险意识薄弱。巴林银行设立新加坡分行,在组织形式上也欠周详考虑,如果注册为全资子公司而不是分公司,也就不会招致巴林银行全军覆没的后果。 (1)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存在监管漏洞。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所持的未平仓期货合约占整个市场未平仓合约总数的三分之一。单一的经纪行为占有如此大的市场比重,新加坡交易所也没有采取措施制止,明显存在监管漏洞。 (3)过度从事期货投机交易。稳健经营的机构,都应严格控制衍生产品的投资规模,完善内部监控制约机制。许多投资衍生产品遭受灭顶之灾的,都与超出自身财务承受能力从事过度投机有关。
责编:onmars
移动端/互动交流
证券从业考试群:
随时掌握考试动态来自雪球&#xe6关注 (转载)回顾:巴林银行倒闭事件来自 老鼠按:今天半夜突然想起了这件事情,一直想查一下来龙去脉,为什么有名的银行,会因为一个交易员而直接倒闭。看来主要原因就是:期货杠杆交易+巨量合同+风控,导致了无法挽回的损失,最终由一个交易员毁掉了整个百年老号。(另外,文中说伊丽莎白女王是最富有的女人,应当是不对的,女王和皇室没那么有钱。关于女王的资产,有分析说高达600亿英镑,但也有分析说仅仅几个亿的英镑。考虑到其实君主立宪之后,大多的财产,特别是地产都归政府所有,并为女王管理,女王只有收益权,所以几个亿英镑应该更加符合实际。如果把那些地产都“直接地”划归女王,几百亿英镑应该有的,但这不是事实。)(以下文字转载自百度)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巴林银行:历史显赫的英国老牌贵族银行,世界上最富有的女人——伊丽莎白女王也信赖它的理财水准,并是它的长期客户。尼克李森:国际金融界“天才交易员”,曾任巴林银行驻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总经理、首席交易员。以稳健、大胆著称。在日经225期货合约市场上,他被誉为“不可战胜的李森”。1994年下半年,李森认为,日本经济已开始走出衰退,股市将会有大涨趋势。于是大量买进日经225指数期货合约和看涨期权。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事与愿违,日,日本关西大地震,股市暴跌,李森所持多头头寸遭受重创,损失高达2.1亿英镑。这时的情况虽然糟糕,但还不至于能撼动巴林银行。只是对李森先生来说已经严重影响其光荣的地位。李森凭其天才的经验,为了反败为胜,再次大量补仓日经225期货合约和利率期货合约,头寸总量已达十多万手。要知道这是以“杠杆效应”放大了几十倍的期货合约。当日经225指数跌至18500点以下时,每跌一点,李森先生的头寸就要损失两百多万美元。“事情往往朝着最糟糕的方向发展”,这是强势理论的总结。2月24日,当日经指数再次加速暴跌后,李森所在的巴林期货公司的头寸损失,已接近其整个巴林银行集团资本和储备之和。融资已无渠道,亏损已无法挽回,李森畏罪潜逃。巴林银行面临覆灭之灾,银行董事长不得不求助于英格兰银行,希望挽救局面。然而这时的损失已达14亿美元,并且随着日经225指数的继续下挫,损失还将进一步扩大。因此,各方金融机构竟无人敢伸手救助巴林这位昔日的贵宾,巴林银行从此倒闭。一个职员竟能短期内毁灭一家老牌银行,究其各种复杂原因,其中,不恰当的利用期货“杠杆效应”,并知错不改,以赌博的方式对待期货,是造成这一“奇迹”的关键。虽然最后很快抓住了逃跑的李森,但如果不能抓住期货风险控制的要害,更多的“巴林事件”还会发生,包括我们个人投资者中间的小“巴林事件”。巴林银行倒闭事件事发后主要责任者尼克·理森却逃之夭夭。理森是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负责人,年仅28岁,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他以银行的名义认购了总价70亿美元的日本股票指数期货,并以买空的做法在日本期货市场买进了价值200亿美元的短期利率债券。如果这几笔交易成功,理森将会从中获得巨大的收益,但阪神地震后,日本债券市场一直下跌。据不完全统计,巴林银行因此而损失10多亿美元,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该行现有的8.6亿美元的总价值,因此巴林银行不得不宣布倒闭。这家有着233年历史,在英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得银行换了新主。3月2日,警方将理森拘捕。原首席执行官讲述英国巴林银行倒闭之谜1995年,巴林银行,这家全球最古老的银行之一破产了,曾经是英国贵族最为信赖的金融机构,200多年优异的经营历史,没能逃过破产的结局,事件震惊世界。为了揭开这一事件之谜,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特别节目《资本市场》几经周折,终于采访到了当年显赫气派的巴林投资银行首席执行官彼得·诺里斯。伦敦市郊,在一家仅能容纳150人左右的小电影院里,我们见到了当年的巴林投资银行首席执行官彼得·诺里斯。彼得·诺里斯引咎辞职之后,如今变成了这家小电影院的老板。彼得·诺里斯说:“巴林集团拥有很多家不同的银行,当巴林集团倒闭时,我正好担任投资银行的首席执行官。正是在我领导的投资银行里发生了李森的罪行。是李森毁掉了巴林银行吗?当然是。正是由于他的罪行,导致了巴林银行的崩溃。他长期以来进行欺诈,对电脑会计系统做了手脚,许多员工都被卷了进去,最终导致了巴林银行的倒闭。”令人震惊的是,这样一个让巴林银行惨痛的结局,出自于一个普通的证券交易员尼克·李森之手。尼克·李森1989年加盟巴林银行,1992年被派往新加坡,成为巴林银行新加坡期货公司总经理。而尼克·李森搞垮巴林银行的事发地也正是在新加坡。期货交易员难免会在交易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情况。因此,他们一般都会开设一个特殊帐户,用以暂时存放那些错误的交易,等待适合的行情出现时再挽回损失。但是,错误帐户在尼克·李森的手中改变了用途,他把自己失败的交易记入其中,用以掩盖损失。结果,为了赚回赔掉的钱,尼克·李森的赌局越开越大,以至于到了无法收拾的境地。日傍晚,已经赔光了整个巴林银行的尼克·李森踏上了逃亡的旅程。但是,惊弓之鸟般的逃亡生涯仅仅持续了4天,日,在德国法兰克福机场,刚刚走下飞机悬梯的尼克·李森被捕了。日,尼克·李森再次变成了全球的新闻焦点,他从德国被引渡回新加坡,而仅仅一周之后,被送上了审判台。根据新加坡《证券交易法》,尼克·李森因欺诈罪被判有期徒刑6年半。从而变成了新加坡塔那梅拉监狱中的阶下囚。尼克·李森利用欺骗的手段使巴林银行蒙受了8亿6千万英镑的巨额亏损,从而把巴林银行推上了死亡之路。尼克·李森事件并非偶然。在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中,大投资者侵犯小投资者利益,中介机构损害客户利益,上市公司欺骗股东的事情时有发生。因此,市场需要一系列严明的法律约束,同时需要一个强大的监管体系。作为尼克·李森的顶头上司,彼得·诺里斯引咎辞职后的心情人们可想而知。在巴林银行破产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彼得·诺里斯痛苦不堪,他仇恨尼克·李森。但毕竟是5年过去了,如今他面对来访者似乎已经平静了许多。1999年7月,尼克·李森因患癌症被保外就医,他回到了伦敦。此前,他在狱中撰写了《我如何弄垮巴林银行》。在书中,尼克·李森描述整个事件的真实经过。当然,李森自有李森的感受,但是,比尼克·李森感受更为深刻的,恐怕就是这位彼得·诺里斯了。彼得·诺里斯说:“我认为可以从中吸取很多教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不要想当然认为所有的员工都是正直、诚实的,这就是人类本性的可悲之处。多年来,巴林银行一直认为雇佣的员工都是值得信赖的,都信奉巴林银行的企业文化,都将公司的利益时刻放在心中。而在李森的事件中,我们发现他在巴林银行服务期间一直是不诚实的。所有金融机构的管理层都应该从李森事件中吸取教训,意识到用人的风险所在。巴林银行存在着内部管理机制的诸多不足,一直没有及时发现李森的犯罪行为,而当发现时却为时已晚。所以,我认为教训是,应该随时保持极高的警惕性。”尽管,新加坡和英国法院的联合调查表明,巴林事件完全是尼克·李森个人所为,巴林银行的管理层没有法律责任。但是,彼得·诺里斯依然认为,巴林银行的破产与其内部管理的混乱有着密切的关系。尼克·李森在狱中完成的《我如何弄垮巴林银行》一书,很快被拍成了电影。1999年年底的一天,这部电影在彼得·诺里斯经营的小电影院首次放演。忽然他的放映员来告诉彼得,一个长得很像尼克·李森的人就坐在电影院里。电影散场的时候,彼得·诺里斯先生看得清清楚楚,那个人就是尼克·李森本人。一位是原巴林投资银行的首席执行官,另一位是弄垮这家银行的肇事者。在巴林银行倒闭之后,两个人第一次在这家不知上演了多少幕人生的悲剧和喜剧的电影院里见面了。彼得·诺里斯毕竟还能从电影院的收入中获取自己的收益。但是,尼克·李森却大不一样了。本应属于尼克·李森的一切版权收入,都将用来偿还巴林银行债权人的债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巴林银行破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