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有所依,老有所依 电视剧心得体会

您的当前位置:&&&老有所依观后感
老有所依观后感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 在中国最讲究百善孝为先,孝是善的基石。如一人不孝,全民指责。    最近,淡月观看《老有所依》电视剧后,如果吕希妈妈不去世,小两口都辞职也照顾不过来。白内障眼睛看不见的爸爸、老年痴呆的爷爷、瘫痪在床的婆婆。一家一个瘫痪病人,几个人都忙活不过来,这真是危言耸听。深有感触,如今,情况不一样,“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状态,国情决定了两个孩子上面有4-8个老人,双方父母,还有姥姥姥爷、爷爷奶奶。真的想尽孝,也心有余力不足。儿女不孝,进养老院的命,儿女孝顺,也是进养老院的命。    当下中国进入老龄化时代,我们都有老的一天,面对养老,淡月想呀,有个好身体,至少能自理,不拖累亲人和儿女是最好的生存方式。人老了,要给自己留点钱,别像剧中雅芝一样,把房子、存款都给了儿子媳妇,被赶到没有炉子的柴房住、每天给儿子媳妇当老妈子的下场,人家保姆还有工钱呢,她白干挨骂还倒贴退休金,待遇还不及保姆呢!    孔子说,当父母活着的时候,我们要好好孝顺他们。真正的孝顺应该有爱的心情,应当从心里去爱他们。《孝经》里说什么才是孝呢?不单要孝顺我们的父母,更应该: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人,这才是孝的精神。试想如果为政之人可以视天下人为父母,也就说此公务员是人民的好公仆;反之,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真正的爱父母、爱家庭、爱社会,那么我们的国家也将更加繁荣富强!元代郭居敬辑录的《二十四孝》里,就提倡以孝道治天下。其实,“孝”也是储蓄爱的延续呀!    慈母多败儿,宠儿就是杀儿,穷人家的孩子不一定早当家!如今寄生虫、啃老族比比皆是,做父母的应要头脑清醒哟!儿孙满堂也不如半路夫妻。一撇一捺组成人,人是一个人靠着另外一个人才能站得稳,一味的为了儿女付出不求回报是可悲、可怜的一生。老人,也有追求自己的幸福,剧中雅芝为了救小孩遇车祸去世了,要不然和江开国老人的结合该是多么美满的一对呀!    时光就像杀猪刀,刀刀都在催人老。生老病死,大自然的规律,人不可能永葆青春,每个人都有老去的这一天。心态年轻最重要。祝福天下的老人,都能老有所依,安享晚年,包括将来也会老的我们!        近来很少写东西,倒不是因为江郎才尽,无话可说。实则是我结婚了,也觉得没那么多的悲处和牢骚,上天对我也是颇为倦顾的,我是从来没有想过我还能结婚,况且老婆比我小九岁。    我也不是有意在同事面前隐瞒我的婚姻。只是觉得同事们对我真是太好了,一听说我结婚了,肯定会问:”新娘是那的?是不是那个送你’温暖牌羽绒服’的张珊萍”。我惭愧无地,根本无力面对同事的疑问。    但一切总还是坦坦荡荡好,既然我不能给张珊萍更好的生活,现在又有病友敢不顾一切地跟我从张家界来到成都,我还犹豫什么呢?想想自己,也快“奔四”的人了。如果错此机会,怕是真得孤老一生了。于是不顾和郑敏只认识了二十余天,也不顾没有取得母亲的意见,来个先斩后奏,就和郑敏办了结婚证,当然,这一切是得到郑敏全家人的支持的。    婚姻生活和一个人的自由生活是完全不同的,有了更多的“求同存异”,我现在发现,一个男人没有经过婚姻的洗礼,就不能真正的成熟起来。我也觉得:”婚姻是前世的姻缘”。就如同卓文君和司马相如。虽是司马相如的一曲《凤求凰》,打动了卓文君的芳心。但更多的是两人的心意相通。司马相如在长安得意之时,有一天想纳个妾(这在当时是很普遍的事),卓文君听说后,给司马相如回了两句“闻君有两意,顾来相绝决”,于是司马相如立即打消了”纳妾”的念头。    我和郑敏也一样,虽是从认识到结婚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更没有一起生活的经验,有时也吵架。但我能感受她对我的好,有时看着她忙忙碌碌的企鹅般的背影,我却有些自责。她不远千里来到成都,没有一个亲人,我是她唯一的亲人,而我却让她伤心。    过去的我,有一种大气,那就如四川的俚语——“死了当睡着,牢改当工作”,然而我一人解脱了,郑敏该怎么办呢?老有所依,本是年老之时应面对的问题,而“小脑脊髓共济失调”患者不得不提前面对养老的问题,不得不面对自己无法工作而要生活的问题。    老有所依,是较沉闷的话题,每个人或早或迟地要面对它。而对“小脑脊髓共济失调”患者来说,却是随时随地要面临的问题。未雨绸缪总是好的,Danny曾对我说,要提前对未来做好准备!但如何做准备呢?我们真得要好好想想了。    青山    日?
上一篇: 下一篇:
与相关的文章
观后感相关栏目
观后感热门文章
观后感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如果您对九象范文网(www.9xwang.com)有任何建议,请通过我们的网站向我们反馈,感谢各位的建议与支持!老有所依 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 -美文故事-散文日志随笔- 文章阅读网
当前位置:>>文章内容
老有所依 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
来源:文章阅读网 时间: 10:16 阅读:
  老有所依 是我们每个人的
  近日,老人扮米老鼠谋生走红网络,花白的头发,纤瘦的身体,看到这个扮萌老人的背影引起无数网友的落泪。有网友说,每个人都有你看不见的心酸。有网友说,每个老人老有所依。也有网友说,他是我们这个值得尊敬的前辈。(1月11号 光明网)
  随着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天气也越来越冷起来了。都说过年,是一年中最和团员的日子。在外忙了一年的人,此刻都在计算着回家的日程。期待看到自己的亲人,互诉一年的和。
  但近日,网上却热传几张张图片,有网友“@天下第一神猫”将三张照片发到微博上,照片上,是一位米妮的人偶,顶着大大的圆脑袋,穿着粉红的蓬蓬裙,虽然只是个背影,足以萌翻小伙伴们。而谁也没有想到,蹲在角落休息的“米妮”摘下头套,他露出花白的头发,纤瘦的身体。
  如果没有看到这个扮演者的老人,过路的行人,也许会停下脚步,拍张照,一笑了之,只是觉得是一些人而已,逗大家一乐。大大的元脑袋,粉红的蓬蓬裙,是充满了喜庆的元素。但,如果知道这位扮演者是一位有花白的头发的纤瘦老人,有良知的人,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我们匆匆回家的脚步,是盼望着回家看望久别的老。当看到这个老人在寒风中默默的背影,用这种方式来维持生存,我们的心应该是沉痛的。若干年后的我们,是否也会走上这条道路,中国的老年化会日趋严重,独生子女的负担越来越重,是否有能力让我们都老有所依。
  继湖北京山老人自杀成为老年人的一种归宿以后,我们不得不面对残酷的。中国人口过多,医疗、养老费用过高,特别是一些农村老人,随着成本的提高,一辈子的积蓄,只够给孩子结婚。孩子有了孩子,无暇顾及老人。自己一辈子的劳力过早的透支了身体,60岁左右就一身是病,着死亡,当都无法维持,生不如死的时候,农村有句话,早死早解脱,死亡确实是最好的归宿。
  当有人看到这个老人,心里都在想,幸好我的父母不是这个样子,我会的,我以后也不会这个样子,但随着物价、房价的攀升,未来谁可预料呢?不是实在没有办法,一个老人在这个大冬天的,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来换取微薄的生存。从这个老人落寞的背影后是怎么样的一种心酸生活,瘦弱的身体,过大的年龄,想在这个城市中讨一口生活,是如何的艰辛,只为活着。
  笔者不去过多的猜测老人背后的生活,只希望国家能在养老这块多下点工夫,在医疗、教育、生活、婚姻的成本上可否调控下,每个人都有老去的时候,未来谁都不可预测,祝福每一个老人都能老有所依。人来一世,希望是哭着来的,笑着走着。
& 下一篇:
发表读后感:
本栏随机推荐文章
Copyright &
版权所有.,,故事在线阅读中美养老:从“老有所依”到“老有所为”
据报道,美国有11.5万名55岁以上的老人同时做三份工作
  2001年,美国波士顿的笔架山小区(Beacon Hill Neighborhood),十来位老邻居聚在一起,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为一个急切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如何免搬去养老机构?如何才能在家里安度晚年,却又不会给自己的孩子添负担?
  在此之前,美国有些中高龄老人,仅仅因为家里天花板上的一个灯泡坏了,而不得不选择搬进养老机构(比如assisted living facilities)。虽然大多数老人生活可以自理,但随着身体机能的慢慢衰退,外出开车办事或者完成一些简单的家务,变得越来越困难,一不小心还有可能危及生命,比如在爬楼梯换灯泡时,失去平衡而摔倒(摔倒是导致老人失能或者死亡的祸首)。再加上美国老人大多为空巢老人,如果邻居之间又交往不深,怕是在生活上完全没有照应。
  笔架山的老人们最后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小区里打造一个虚拟养老“村”(village)。这个“村”其实是一个草根性质的非盈利机构,一个养老服务平台。村财政主要来自于小区的老人自愿缴纳的会费(个人600美元一年,夫妇890美元一年;收入较低的住户有相应的折扣)和来自外界的捐款。
这个“村”和大多数养老服务平台的本质区别
  首先,它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老人的主观能动性。老人不是纯粹的被服务对象,也是服务管理者和提供者。成为会员的老人们形成各类委员会,比如财务委员会、矛盾调解、娱乐文化活动等等,通过民主的方式对村务进行管理,自己决定所需要的服务。
  服务人员的主力军也是老人们自己,他们是会员也是志愿者,提供一些专业要求较低的服务,比如当司机、修理小家电、换灯泡、整理后院、组织社区活动等等。而更为专业的服务,比如贴身照护、法律援助、较繁重的家务,则由和村里签约的外部服务提供者来完成,其价格往往低于市场价。全村只雇佣一位拿工资的全职工作人员来管理“前台”,接收老人的服务要求和调度志愿者和专业服务资源。
  再者,“村”里的老人不仅仅是需要服务的个体,更是具有深厚社会关系的群体。他们多年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互惠性规范和相互之间的信任,即社会学概念的社会资本,是具有极大社会价值的资源。将这些宝贵的资源收集起来,由专业的管理和资源调度平台对其进行整合,通过各类社会活动进行再培育来加强村民集体意识,是笔架山“乡村”成功的第二个秘笈。
  如今,草根性质的笔架山模式,如同星星之火,已燎原于美国很多城市和小镇,形成了一场“村庄运动”(village movement)。截至2015年,已经和谐运转的村庄达到190个,另有185个村庄正在打造中。这些村庄不仅仅帮助老人原地养老,还将社区改造得更加老少融合,具可持续性。笔者所居住的城市,华盛顿州贝灵汉市正在打造的养老“村”,其口号为“老去是一个团体运动!”(Aging is ultimately a team sport! ),很精炼地体现了村庄运动的革命性理念:重新发现老人——还原老人的主体性、积极地认识老人和老化的价值、通过社会资本激发老人的内生活力。
被异化的中国老人
  中国很多大中城市借鉴了这种在社区里设立养老服务中心的形式,比如各地的“虚拟养老院”,以社区为依托设立一个信息服务平台,当老年人有服务需要时,拨一个电话给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就会按照老年人的要求,派服务企业员工上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但中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一直没有预想中那么成功,我想一方面可能由于服务的全面性和专业化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原因主要来自于一种理念上的欠缺,欠缺一种充分认识老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性的理念,而这正是美国“村庄运动”的精髓。同是做社区内的居家养老,中国的“虚拟养老院”和美国的虚拟“村”有着本质区别——前者将老年人视为被养起来的弱势对象,每一个老人被看成是机构式的服务个体;后者视老年人为“村庄”熟人社会的一员,村民是集体这个有机整体的一员,互帮互助,共同治理“村务”。
  我认为,中国养老事业最大的障碍来自于政策、学术和媒体话语对老人这一年龄群体的主体性和社会性的忽视和否定。在中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提得很多,但是对“老有所为”和“老有所用”提得非常之少。老年人作为一个整体被“绝对弱势化”了。以这种方式来看养老,是对老人这一年龄群体的异化(且不谈“能不能扶”的噱头报道对老年人的“妖魔化”),老年人被看成是异于“正常的社会成员”的附体,他们的存在被边缘化和隔离化。
  在当前的语境下,所有60岁以上的人群都被归为一类,是需要被养起来的、只消耗资源的弱势群体,所以老年人常常被形容成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但是我们仔细推敲一下,为什么58、59岁的人就被界定为有价值的劳动力,而年长一两岁,60岁出头的就“一夜之间”变成了没有价值的负担?暂且不说很多70多岁的老人比40多岁50多岁的中年人还要健康有活力。
  这两年,我在中国的城市和农村行走,通过观察和访谈了解到很多不失能不失智老人的生活状况。无一例外,积极性发挥出来了,价值得到实现的老人,生活满意度和精神面貌非常好,但这一人群比较少。举两个例子。
  浙江丽水市遂昌县新路湾镇某村,几位一起长大一起变老的玩伴,看见村里以前的卫生所一直空置,于是他们向村委会提出,改建卫生所这个场地来做一个老年协会,村集体没钱没关系,没人来管理没关系,老人们自己来筹办和运作这个协会。这几位老人拉动其他玩伴一起凑份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加上村里的大力协助,将卫生所改造成一个很有规模的老年人活动场所,厨房、餐室、麻将室、乒乓室、休息室、电影室兼远程课堂一应俱全,成了村里老人们每天必须“报到”的地方。
  杭州市劳动路社区的退休老党员们,在社区的支持下,办起了一个事务中心,做大量的邻里间的矛盾调解工作,组织各类娱乐活动。他们也协助社区工作,是社区内垃圾分类居民教育工作的主力军。
  而好些老人,如果不用带(外)孙子的话,似乎过得比较空虚,尤其那些住在“单位大院”性质小区里的老人。那些进不了老干部活动中心和老年大学的老人,往往聚在一起整日整日地打麻将或者打牌,或者在家做沙发土豆,休闲对他们而言仅仅是混日子。还有一部分老人,尤其是退休早的老人,深知“生命在于动”,如果不想返聘,浑身有劲更是无处使,大把时间不知如何消磨,非常苦恼。按被我访谈的一位老人的说法,“这样下去,有用也会变成没用,没病也会变得有病”。
重新发现中国老人
  美国和中国的老人都是“爱折腾”的一代,都是人生经历十分丰富的一代。换言之,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都非常强。美国的“村庄运动”的参与者大多为二战后出生的婴儿潮一代,他们是叛逆的一代,经历过民权运动、妇女解放和性解放;中国今后参与居家养老的老人是和新中国一起成长的一代,他们受过很多苦,上过山下过乡,又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大风大浪。
  基于中国特定的时代烙印和文化特性,中国老人表现主观能动性的方式会和美国的老人很不一样,所以,激励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会更需要基层政策和服务设计者敏锐的洞察力、独到的匠心、和细心的引导。举个很成功的例子,丽水市遂昌县的应村村委会,很有心地注意到“老娘舅”的威信地位和说理能力,于是给“老娘舅”办起工作证,给予适当培训后,帮助调解村民纠纷。“老娘舅”每天早上在村里转悠几圈,在闲聊之余,了解村里各类大大小小的矛盾。邻里间鸡毛蒜皮的小事,夫妻吵架闹离婚,土地纠纷,“老娘舅”一出马,很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村里风气也变得更为和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养老事业足下的第一步应当是全方位地了解老人,认识他们的共性和个体差异,还原他们的主体性,为他们的积极性和社会性提供发挥的平台。
  是时候重新发现中国的老人了。
  (作者:罗宝珍,美国西华盛顿大学社会学系终身教授)
位网友推荐了本文
35734&次阅读&&&&14&次回应
所属数据库
最新鲜,最热辣的时事评论。无惧冲突辛辣,只忧平庸逐流。
您还能输入&300&字
聚焦热点话题,汇集名家思想
时长:4分钟
时长:5分钟
时长:5分钟
中美养老:从“老有所依”到“老有所为”
您可以添加如下代码,然后复制粘贴到你要引用的网站下
在中国,老年人作为一个整体被“绝对弱势化”了。但仔细推敲一下,为什么58、59岁的人就被界定为有价值的劳动力,而年长一两岁,60岁出头的就“一夜之间”变成了没有价值的负担?我们的养老事业需要转变观念。
在中国,老年人作为一个整体被“绝对弱势化”了。但仔细推敲一下,为什么58、59岁的人就被界定为有价值的劳动力,而年长一两岁,60岁出头的就“一夜之间”变成了没有价值的负担?我们的养老事业需要转变观念。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使用第三方帐号登录
还没有思客帐号?
登录或创建一个账号
还没有思客帐号?
邮箱格式不正确
验证码不正确
扫码关注思客
使用第三方帐号登录
还没有思客帐号?
登录或创建一个账号
还没有思客帐号?
邮箱格式不正确
验证码不正确您当前的位置 :
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扫码阅读手机版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老年人养老问题。2013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考察北京市四季青敬老院后指出,我国老年人口增加很快,老年服务产业发展还比较滞后。要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全国老年人的深切关怀,也明确指出了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的方向。新形势下,我们要认真落实好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的重要精神,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
  社会组织在养老服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对养老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截至2016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2.31亿人,占总人口的16.7%;65岁及以上人口约1.50亿人,占总人口的10.8%。预计到2035年,我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高峰阶段。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受到家庭核心化、小型化的冲击。可以说,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对民生保障、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都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养老服务已成为牵涉面非常广、人民群众非常关心的重大民生问题。
  应对人口老龄化、做好养老服务工作是一项涉及多领域、多层面的系统工程。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全面开展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目前绝大部分适龄老人都能够领取数额不等的养老金。在初步满足了物质保障的基础上,老年人对照料护理、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服务保障的需求日益迫切。一方面,对老年人的基本服务属于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应承担起主要责任;另一方面,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具有很大差异性,由政府直接提供服务的难度较大。社会组织既具有公共性,又具有提供差异性服务的能力,因而在养老服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在养老服务中,各级政府承担着“保基本、建机制、强监管”的职责;社会组织特别是公益性社会组织应该当好政府的助手,在政府政策扶持、购买服务等支持下积极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
  提高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目前,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仍存在一些政策、体制障碍。首先,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政策有待完善。虽然2013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对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作出了相关规定,但现有政策仍然存在对基本养老服务的界定不够明晰、政府与市场边界没有厘清等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对养老机构的税费、土地、融资等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还不理想。其次,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机制及配套法规有待完善。主要是: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安全监管制度、服务定价和收益管理制度、社会组织治理机制、对社会组织提供养老服务的分类管理制度等还不够完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相关地方法规,包括地方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范围、程序、经费保障、争议解决方法以及关于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地位、税收优惠等有待进一步明确。最后,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补偿机制有待完善。目前,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成本核算依据、补偿标准、补贴范围还不够明确,相应的投资回报与经营风险补偿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导致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些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破除政策、体制障碍,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
  加快推进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在我国养老服务需求总量迅速增加、对公共服务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通过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推动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已成为突破我国养老服务供给瓶颈的合理路径。通过政府购买养老服务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一应完善立法、简化手续,放宽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准入条件;二应进一步规范社会举办养老机构的设立条件、资质认定、优惠政策等,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赠支持养老服务业;三应加强对老少边穷地区的养老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组织在提供养老服务时,应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利用专业养老服务技术和管理方法,组织专业服务人员,为老年人提供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的养老服务。
  发展“互联网+养老服务”。现在,很多年轻人通过网上订餐,可以足不出户解决吃饭问题,而很多老年人却只能拖着病弱的身体出门购买食品。在互联网时代,不能让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面对“互联网鸿沟”无可奈何,而应推动养老智能化,让现代技术造福老年人生活,形成“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应鼓励社会组织建立智能化养老服务平台,提供生活照料、健康管理、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内容,使老年人能够得到及时、多样、优质的服务。
  探索养老服务第三方评估。对养老服务的质量进行第三方评估,可以保证评估的公正性。而且,第三方评估机构有专业人才储备,能够更加从容地处理评估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保证评估工作高质高效完成。在养老服务质量评估中,政府部门应把大量事务性工作转交给第三方评估机构,将自己的工作重心转移至优化评估指标、完善评估结果运用等方面,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加强养老护理人员的专业化培训。提高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一项重要工作是加强养老护理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实践中,社会组织可以加强与专业学校的合作,对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养老照料护理水平。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仍是我国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
  (课题组成员:江丹、罗宁、张汪耀、徐昌碧、龙卿吉、卢琼华、吴少祯)
下载前沿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热点新闻排行榜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有所依病有所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