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经济发展趋势仍然是趋势,优质内容是关键

拒绝访问 | mini.itunes123.com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mini.itunes123.com)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41ed1-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去年知识付费产业规模同比增近3倍 优质内容是关键去年知识付费产业规模同比增近3倍 优质内容是关键光明网百家号原标题:2017年中国知识付费产业规模约49亿元,同比增长近3倍——知识付费,优质内容是关键(深聚焦·“互联网+文化新业态”④)当下,知识付费早已不是一个新鲜词。短短两年时间,知识付费“飞入寻常百姓家”,知乎、得到、喜马拉雅、分答等一大波知识付费平台走红,五花八门的产品不时掀起一波波热潮。与此同时,随着知识付费的走红,资本一拥而上,版权、产品打开率和复购率下滑等困境也凸显出来。许多人开始担忧:这个新兴产业还有多少发展空间?对此,本报记者进行了调查。知识付费市场前景广阔在知识付费平台——得到上,199元一份的《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订阅人数已超过26万;截至今年3月,知乎举办7000场,总参与人次近500万,电子书下载量破5000万;2017年底,喜马拉雅“123知识狂欢节”3天销售额1.96亿元……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知识付费正在告别小众,走进越来越多普通人的生活。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之后,中国的知识付费经济获得了井喷式发展,已初具规模。随着各家平台的不断加码以及创业者的涌入,知识付费产业目前已经涵盖知识电商、社交问答、内容打赏、社区直播、讲座课程、线下约见、付费文档、第三方支持工具等多个类别,市场不断扩大。据《2018年中国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知识付费产业规模约49亿元,同比增长近3倍,预计2020年将达到235亿元。人们不禁要问,知识付费怎么成了“新宠”?艾媒数聚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毅认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手机支付的便捷性,为知识付费的发展提供了硬件支持;优质内容付费观念的形成,也促使大批优秀内容提供者开始进驻各大知识付费平台;但更大的动力来自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意愿越来越强烈,“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发生了变化,希望通过付费获得知识,这已经成为刚性需求。”有专家分析。“让有能力的人去讲,有需求的人去学。”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毛湛文认为,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可以实现共享和再分配,知识付费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一些从业者则更喜欢用“知识服务”而非“知识付费”来定义这个行业。得到创始人罗振宇分析,在人们的时间日益碎片化、学习越来越终身化的时代背景下,知识服务行业通过互联网技术降低了用户学习的成本,填补了传统“分科治学”教育体系的缺口,为人们终身学习提供了更适合的解决方案。知识服务火爆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教育和学习的历史传统”,罗振宇表示,“中国人学习的驱动力很强。在经济快速发展之后,追求学习上进的文化基因更强烈地表达了出来;而国家层面,正在加速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这样的需求为知识服务的兴起提供了极其富饶的土壤。”是谁在为知识埋单?喜马拉雅数据显示,在2017年“123知识狂欢节”中,25岁至34岁的付费用户占比超过七成,“90后”的付费比例最高。“以中青年为主,男性居多,多数分布在北上广深及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求知欲强,热爱学习与知识分享,喜欢互动交流。”罗振宇这样描述。“这是一个会发展10年以上的市场。”知乎副总裁、知识市场事业部负责人张荣乐表示,目前知识服务行业尚处于早期,应努力形成知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良性生态。从知识付费到知识服务,未来的竞争会更激烈从公众号打赏、直播赞赏、付费授权转载等方式,到喜马拉雅、知乎、分答、得到等平台将知识与场景相结合,进行系统化包装,经历过井喷式发展的知识付费,在内容和模式上正逐渐走向更多元的产品形态,产业链接也日益完善。不少早期试水者尝到了甜头,更多资本则在知识付费红利的诱惑下继续涌入,新入局者不断增多。2017年2月,京东加入知识付费队伍,推出以图书为载体的付费问答“京答”;2017年6月,今日头条落子知识付费,孵化一年多后推出“悟空问答”;3个月后,网易云音乐推出“付费精品版”;今年1月初,百度上线音频知识付费产品“百度小课”,涵盖亲子教育、理财等多个领域……百度、京东、今日头条的入局,是知识付费领域激烈竞争的“冰山一角”。在此背景下,不断拓展知识市场体系、细分服务人群、试水新服务方式,以期寻找新的市场增量空间成为不少知识付费类平台的竞争选择。张毅表示,随着各大平台持续发力专业化内容生产,平台知识付费内容专业化日益明显。在专业化领域打造品牌,丰富优质内容产品,提高用户黏性,尽快形成自己的行业竞争壁垒,已成为各平台下一步竞争的关键所在。突破瓶颈,才能在“新赛道”上领跑当然,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所面临的也并非都是鲜花一片。首当其冲的,是经历初期的快速增长后,产品的打开率和复购率的缩水。据报道,经历过爆红的语音回答平台“分答”,用户关注度犹如过山车一般上升和下滑,其间还遭遇内容创作者接连退出。一些知名的付费专栏,同样也遇到了打开率下滑的尴尬。毛湛文分析,出现这一现象是正常的。知识付费市场初始阶段,用户的尝鲜意愿较强,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各种名目的知识付费产品快速增多,当行业供需变化时,必然要面临用户时间和优质内容生产者的残酷争夺。不过,知识付费适度“退热”,对行业整体而言并非坏事。“经过了初期蒙眼狂奔后,需要适度慢下来,思考如何把用户留下来,如何把内容做精、把行业做大。”张毅说。“随着知识付费用户消费趋理性,在大量的知识付费产品面前,内容才是核心,除了填补碎片时间的普及类知识外,垂直化的深度内容将成为新趋势。”张毅认为,知识付费的场景正在拓宽,从财经、职场、健康、阅读、技能等走向更加精细、多元的领域,与之伴随的是专业化要求更高更强,“创作者和平台如果不能持续生产优质内容,被用户抛弃是早晚的事。”因此,如何持续生产让用户觉得“物有所值”的优质内容,是知识付费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事实上,各平台已在这方面持续发力:喜马拉雅上线大批大师课课程,并扶持各垂直领域专家达人;知乎上线私家课;分答更名为“在行一点”,内容不再局限于泛娱乐化内容,而是围绕知识共享实现内容全覆盖,在线提供1分钟、30分钟、1个月乃至半年的知识服务;得到推出了年度产品“每天听本书”,目前已有30万人加入年度会员,按照一年365元的定价,流水已超1亿元。除此之外,业内专家表示,版权保护也是不少知识付费平台面临的困境。此前,有媒体报道,部分电商、贴吧等平台可以搜索不少商品和链接,低价贩卖付费音频、网校课程、会员账号等各大知识付费平台的内容。今年4月,喜马拉雅因上线用户朗读制作的无版权有声书,被该书作家控诉,这场版权纠纷最后以平台发布道歉声明结束。如何筑起版权“保护墙”,成为业内共同思考的重要问题。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杨东认为,法律和技术手段缺一不可,一方面借助先进技术及时追踪,另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随时打击侵权行为。“随着知识付费产品的升级优化,更多网民愿意使用知识付费产品。”张毅认为,只有突破瓶颈,知识付费市场才能迎来新发展。(记者张意轩 尚丹)来源:人民日报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光明网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媒体融合与创新的引领者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知识付费崛起成趋势 诸多难题尚待解_网易财经
知识付费崛起成趋势 诸多难题尚待解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知识付费崛起成趋势 诸多难题尚待解)
王利博制图
最近,提倡硬件免费、共享生态的乐视正陷入危机,曾经的免费时代也在发生转变。音乐、软件、视频不要钱的时代正在远去,如今这些领域相继推出收费服务,互联网服务成为一种趋势。从免费向付费的转变过去互联网的商业逻辑是打出“免费”的口号,以此吸引大量用户。这种免费场景的背后,又流露出互联网公司的辛酸。整个互联网呈现低水平竞争的状态,持续的价格战让整个互联网生态坠入陷阱,并产生一种恶性循环。特别是中小型互联网企业,免费浪潮很容易将其吞没。如今互联网时代正朝着付费模式转变。从早期的“百度知道”到如今的“分答”、“付费阅读”,互联网时代究竟经历了什么?目前,市场上有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FM”,语音问答平台“分答”,知识分享社区“知乎live”,知识订阅产品“得到”。这四种模式的平台在各自的领域上深耕。据12月3日喜马拉雅FM公开表示,123知识节上喜马拉雅平台当天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其中马东领衔的《好好说话》以单日销售额555万元夺冠,喜马拉雅App跃居AppStore畅销排行榜Top5,到2016年10月为止喜马拉雅FM用户激活量突破3亿,认证主播数量超过10万,入驻媒体超过200家,市场占有率则达到了70%。相比吸引眼球,更多的则是刹不住车的用户付费订阅量。暨南大学教授、新媒体研究专家谭天对《中国企业报》记者透露,过去用户似乎都已经习惯通过各种各样的网站免费获取知识,而各种知识问答也只不过是门户网站获取流量的产品而已,大多数资源都是开放式的。互联网知识传播没有找到自己的商业模式,变现方式还很薄弱。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小额支付的推动,知识产权意识的强化,各种付费课程、知识内容打赏接踵而至。“知乎”的上线,果壳网推出的“果壳问答”,知识问答正式走向商业化,“知识付费”模式开始真正形成。谭天认为,“在共享经济背景下,知识传播的市场化似乎是一个必然趋势,平台要发展,盈利是必要的、也是迟早的事。”最近,新浪微博宣布将推出“微博问答”功能并且已在内测过程中,这也是继2016年10月推出“红豆live”之后为了抢滩知识付费市场的又一动作。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对微博的此次布局表示看好,“微博最大优势就是用户基数庞大,如何变劣势为优势,是微博借 内容 起飞的关键所在。”宋清辉还告诉记者,“知识付费意味着人们对高质量知识内容的渴求,也是对知识的尊重,有迫切需要的人自然会乐于付费。社交网络开始为好知识付费是大势所趋。在互联网惯性下,内容、社交、付费,三者完全可以兼顾统一。”知识付费存在不少目前,外界仍有很多声音看衰知识付费,认为知识付费仍然存在“虚火过旺”、“火一把就冷”等问题。甚至有行业观察者认为,在互联网的世界,基础服务免费,增值服务付费,这才是基本的商业逻辑。互联网版权估计在几年内不太会有什么进度。某知名自媒体平台也曾发过类似的文章,表示知识付费只是看上去很美。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知识付费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的,知识付费之路或许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的确,从长远发展来看,知识付费还存在不少的难题。谭天告诉记者,“中国用户的付费习惯还没有完全养成,热度还难以维持,这是目前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用户的付费习惯的培养是需要日积月累形成的,关键在于把握好发展方向及尺度的拿捏。”此前在分答平台以“网红,投资人,哲学家”标签开了账号,他在分答上不到2分钟收益2万元,不到一天收益超10万元。累计回答了32个问题,更是吸引了近6万人前来收听,总收入超25万元。因为王思聪,“分答”当天增长了10万量级的付费用户。而这更多的是名人效应,娱乐效应。以知识变现作为宣传点的分答,存在大量娱乐化的内容,这也令不少专业人士对其持观望态度。
谭天也向记者表示了他的担心,“娱乐化的现象在目前的知识付费平台尤为突出,而短时间的窥私欲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大家在这种似是而非的问答中玩的热火朝天,而将知识传递的真正价值推的越来越远。一旦运营者丧失了清晰的定位,真正的知识提供者将门可罗雀,这款产品也就失去了真正意义,面临着结束。”宋清辉还表示,知识付费意味着人们对高质量知识内容的渴求,也是对知识的尊重,有迫切需要的人自然会乐于付费。但是,只是到底值多少钱,目前尚无可以量化的方法。目前来讲,知识付费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由少到多的过程,不宜操之过急。
本文来源:中国企业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2017年中国知识付费产业规模约49亿元,同比增长近3倍――
知识付费,优质内容是关键(深聚焦?“互联网+文化新业态”④)
本报记者&张意轩&尚&丹
日05:04&&来源:
  当下,知识付费早已不是一个新鲜词。  短短两年时间,知识付费“飞入寻常百姓家”,知乎、得到、喜马拉雅、分答等一大波知识付费平台走红,五花八门的产品不时掀起一波波热潮。与此同时,随着知识付费的走红,资本一拥而上,版权、产品打开率和复购率下滑等困境也凸显出来。许多人开始担忧:这个新兴产业还有多少发展空间?对此,本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  知识付费市场前景广阔  在知识付费平台――得到上,199元一份的《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订阅人数已超过26万;截至今年3月,知乎举办7000场,总参与人次近500万,电子书下载量破5000万;2017年底,喜马拉雅“123知识狂欢节”3天销售额1.96亿元……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知识付费正在告别小众,走进越来越多普通人的生活。  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之后,中国的知识付费经济获得了井喷式发展,已初具规模。随着各家平台的不断加码以及创业者的涌入,知识付费产业目前已经涵盖知识电商、社交问答、内容打赏、社区直播、讲座课程、线下约见、付费文档、第三方支持工具等多个类别,市场不断扩大。  据《2018年中国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知识付费产业规模约49亿元,同比增长近3倍,预计2020年将达到235亿元。人们不禁要问,知识付费怎么成了“新宠”?  艾媒数聚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毅认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手机支付的便捷性,为知识付费的发展提供了硬件支持;优质内容付费观念的形成,也促使大批优秀内容提供者开始进驻各大知识付费平台;但更大的动力来自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意愿越来越强烈,“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发生了变化,希望通过付费获得知识,这已经成为刚性需求。”有专家分析。  “让有能力的人去讲,有需求的人去学。”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毛湛文认为,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可以实现共享和再分配,知识付费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一些从业者则更喜欢用“知识服务”而非“知识付费”来定义这个行业。得到创始人罗振宇分析,在人们的时间日益碎片化、学习越来越终身化的时代背景下,知识服务行业通过互联网技术降低了用户学习的成本,填补了传统“分科治学”教育体系的缺口,为人们终身学习提供了更适合的解决方案。  知识服务火爆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教育和学习的历史传统”,罗振宇表示,“中国人学习的驱动力很强。在经济快速发展之后,追求学习上进的文化基因更强烈地表达了出来;而国家层面,正在加速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这样的需求为知识服务的兴起提供了极其富饶的土壤。”  是谁在为知识埋单?喜马拉雅数据显示,在2017年“123知识狂欢节”中,25岁至34岁的付费用户占比超过七成,“90后”的付费比例最高。“以中青年为主,男性居多,多数分布在北上广深及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求知欲强,热爱学习与知识分享,喜欢互动交流。”罗振宇这样描述。  “这是一个会发展10年以上的市场。”知乎副总裁、知识市场事业部负责人张荣乐表示,目前知识服务行业尚处于早期,应努力形成知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良性生态。  从知识付费到知识服务,未来的竞争会更激烈  从公众号打赏、直播赞赏、付费授权转载等方式,到喜马拉雅、知乎、分答、得到等平台将知识与场景相结合,进行系统化包装,经历过井喷式发展的知识付费,在内容和模式上正逐渐走向更多元的产品形态,产业链接也日益完善。不少早期试水者尝到了甜头,更多资本则在知识付费红利的诱惑下继续涌入,新入局者不断增多。  2017年2月,京东加入知识付费队伍,推出以图书为载体的付费问答“京答”;2017年6月,今日头条落子知识付费,孵化一年多后推出“悟空问答”;3个月后,网易云音乐推出“付费精品版”;今年1月初,百度上线音频知识付费产品“百度小课”,涵盖亲子教育、理财等多个领域……百度、京东、今日头条的入局,是知识付费领域激烈竞争的“冰山一角”。在此背景下,不断拓展知识市场体系、细分服务人群、试水新服务方式,以期寻找新的市场增量空间成为不少知识付费类平台的竞争选择。  张毅表示,随着各大平台持续发力专业化内容生产,平台知识付费内容专业化日益明显。在专业化领域打造品牌,丰富优质内容产品,提高用户黏性,尽快形成自己的行业竞争壁垒,已成为各平台下一步竞争的关键所在。  突破瓶颈,才能在“新赛道”上领跑  当然,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所面临的也并非都是鲜花一片。  首当其冲的,是经历初期的快速增长后,产品的打开率和复购率的缩水。据报道,经历过爆红的语音回答平台“分答”,用户关注度犹如过山车一般上升和下滑,其间还遭遇内容创作者接连退出。一些知名的付费专栏,同样也遇到了打开率下滑的尴尬。  毛湛文分析,出现这一现象是正常的。知识付费市场初始阶段,用户的尝鲜意愿较强,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各种名目的知识付费产品快速增多,当行业供需变化时,必然要面临用户时间和优质内容生产者的残酷争夺。  不过,知识付费适度“退热”,对行业整体而言并非坏事。“经过了初期蒙眼狂奔后,需要适度慢下来,思考如何把用户留下来,如何把内容做精、把行业做大。”张毅说。  “随着知识付费用户消费趋理性,在大量的知识付费产品面前,内容才是核心,除了填补碎片时间的普及类知识外,垂直化的深度内容将成为新趋势。”张毅认为,知识付费的场景正在拓宽,从财经、职场、健康、阅读、技能等走向更加精细、多元的领域,与之伴随的是专业化要求更高更强,“创作者和平台如果不能持续生产优质内容,被用户抛弃是早晚的事。”  因此,如何持续生产让用户觉得“物有所值”的优质内容,是知识付费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事实上,各平台已在这方面持续发力:喜马拉雅上线大批大师课课程,并扶持各垂直领域专家达人;知乎上线私家课;分答更名为“在行一点”,内容不再局限于泛娱乐化内容,而是围绕知识共享实现内容全覆盖,在线提供1分钟、30分钟、1个月乃至半年的知识服务;得到推出了年度产品“每天听本书”,目前已有30万人加入年度会员,按照一年365元的定价,流水已超1亿元。  除此之外,业内专家表示,版权保护也是不少知识付费平台面临的困境。此前,有媒体报道,部分电商、贴吧等平台可以搜索不少商品和链接,低价贩卖付费音频、网校课程、会员账号等各大知识付费平台的内容。今年4月,喜马拉雅因上线用户朗读制作的无版权有声书,被该书作家控诉,这场版权纠纷最后以平台发布道歉声明结束。  如何筑起版权“保护墙”,成为业内共同思考的重要问题。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杨东认为,法律和技术手段缺一不可,一方面借助先进技术及时追踪,另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随时打击侵权行为。  “随着知识付费产品的升级优化,更多网民愿意使用知识付费产品。”张毅认为,只有突破瓶颈,知识付费市场才能迎来新发展。
  《 人民日报 》( 日
(责编:袁勃)
阅来阅好――明星读经典,为你做海报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谈到自己的读书爱好。我们从习总书记推荐过的书单中挑选了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名作,邀请王刚、王劲松、佟丽娅等为我们朗读其中的片段。
喜迎十九大,听这19位名家的文艺"初心"
广大文艺工作者们不忘初心,思索、探索、行动,开启了从"高原"迈向"高峰"的旅程。五年来,一批文艺名家做客人民网,聊创作心路,话人生感悟。
关注人民网微信知识付费产业还有多少发展空间? 优质内容是关键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文化名人访
知识付费产业还有多少发展空间? 优质内容是关键
来源:人民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优质内容付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