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的成就成就的旅游景点有哪些?

特色民居成就旅游品牌_网易新闻
特色民居成就旅游品牌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特色民居成就旅游品牌)
    青山、小桥、流水、人家……如诗如画的风景,和谐相处的民俗风情、整齐划一的新房,干净整洁的村落,这就是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特色民居村马套村的真实写照。近几年来,马套村按照市、区“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准确定位,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突出“四美”,梯度推进,先后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省级文明村”、“省级旅游特色村”、“省级美丽宜居村”等称号,走出了一条发展之美、村庄之美、生活之美、人文之美的乡村建设之路。定位  打造乡村旅游专业村  马套村的发展定位是打造“乡村旅游专业村、休闲宜居村”。规划建设了一批闲置的民宿户、一批地地道道的农家乐,实现村民本地就业300余人。  多方筹资夯基础,积极争取上级政策,采取上级扶一点、自身投一点、群众动手参与等措施,建设村内游园绿地、村街道路、文化健身等公益设施。全村已呈现出街巷道路平坦整洁、花草交相辉映、文化娱乐设施齐全、宜游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景象。  周末、节假日来村游玩、住宿、采摘茶叶的自驾游客络绎不绝。近几年总投资4000余万元,实施河道塘坝治理、道路绿化、村民车库、文化广场、垃圾污水处理等项目29个。形成了“重点建设,梯次推进,以点牵线,以线带面”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吸引了众多省外单位前来学习考察。融合  文化、农业、旅游、商业都有特色  马套村把“文农旅商融合,福祉百姓”作为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强村富民的重要载体。在村两委引领下,成立了将军山股份制茶叶专业合作社、将军山旅游度假专业合作社,先后引进了山东立泰山茶叶有限公司、济南房车露营基地、宁仁堂红木文化有限公司、上海逸璞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使该村农业资源优势转化成为经济发展优势。  马套村将旅游划分为特色农业观光、民俗旅游、民俗文化三个类型。建设发展农家民宿户,让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举办摄影大赛、苹果采摘、茶叶采摘、观赏茶艺表演、聆听历史故事和文化传说等。投资1500万元,建起了骑马、射箭、垂钓、民俗观赏等人文景点。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旅游项目,发展以生态农耕文化为主的乡土文化游。挖掘本土饮食文化、特色小吃,拉长特色乡土旅游产业链条。按照“文农旅一体”的要求,突出特色,逐步实现了“人人干旅游事,家家吃旅游饭,户户赚旅游钱”的目标,全村人均纯收入达2.2万元/年。生态  留住蓝天、青山和绿水  马套村始终把绿色生态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大力开展“生态走廊”,为农村留住一片蓝天、一抹青山、一带绿水。  该村植银杏树1公里,建成生态示范户300多户,以“生态体验、生态田园、生态健身、生态旅游”为主题的四条走廊已具雏形。  自2012年开始,马套村就整体推进了以“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能源、清洁家园”为内容的农村环境整治工程,2014年,成为省级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示范点,并承办了全市乡村旅游现场会和《山东诗人》杂志社、《长河文丛》编委会主办的跨年诗会活动。民生  满意度提升、素质提升、品位提升  “美丽乡村”建设最终落脚点都要落在群众满意度提升、群众素质提升、乡村品位提升上。  在提升群众满意度方面下功夫,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全村投资15万元,购置了一批医疗器材,对60岁以上老人常见病做到及时免费常规检查,建起了马套村幸福院和留守儿童关爱站,老人每天中午都能免费吃上热乎乎的饭菜。
  全村进一步完善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推行村务公开,村级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图书室、棋牌室、健身室、文体广场、篮球场一应俱全。每年大年初一、“六一”儿童节在广场举办群众文体活动,干部群众亲自参与,让群众实实在在看到并享受开展文明行动的效果与成果。  同时,组织开展了“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等文明创建活动,弘扬健康向上的社会新风尚,营造了浓厚的文明气息,处处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生态文明乡村画卷。(本报记者 张龙 通讯员 隋继泉)
(原标题:特色民居成就旅游品牌)
本文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成果丰硕的五年——旅游开发篇 【喜迎党的十九大】砥砺奋进的五年-越西微报成果丰硕的五年——旅游开发篇 【喜迎党的十九大】砥砺奋进的五年作者:越西微报 / 公众号:lsrbyxzk发表时间 :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旅游开发篇越西——旅游发展走进新时代回望历史越西,作为古南方丝绸之路“零关道”要塞,这里车水马龙,往来商旅络绎不绝,两千余年的历史传承和人文积淀,赋予这座城市一份厚重。穿越历史长河,如今的越西,已然成为凉山北部人文生态宜居第一城。从2015年起,连续三届“文昌文化旅游节”的盛大举办,“山水小城”的定位,让“君在山水间”的韵味更富一份灵动,也让一座位于凉山北部的小城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跃入外界视野,越西的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迈上一个全新平台。
自然资源禀赋、人文积淀厚重。近年来,随着国家发展战略方向的转移,全域凉山旅游的打造,越西,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凉山北部山水小城,旅游发展步入了“快车道”;越西,已成为全域凉山旅游北线重要“支点”,为“大美凉山”注入更富精致的元素……1远瞻思维确定“首位产业”越西“一步跨千年”,发展基础薄弱与集中连片贫困相互交织,开发建设文昌故里景区是全县人民群众的最大期盼。“高起点推进景区建设,为脱贫奔康注入活力。”远瞻的越西发展决策者谋定方向,越西第十三次党代会将旅游业定为“首位产业”。这是一次发展战略的转变,更是全县上下的共同心声:——“首位产业”的旅游战略定位,筑牢文昌故里景区发展根基。提出实施“一带一走廊”、“一路三园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把发展南方丝绸之路文旅产业经济、打造越城丁山中所康养旅游产业园区作为两个经济发展极以及争取承办大凉山南丝路文化旅游经济战略联盟研讨会等重大部署纳入未来的发展蓝图,把旅游产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也为文昌故里景区发展凝聚了强大的思想基础。——“1+5+10”的旅游发展布局,丰富文昌故里景区发展内涵。以文昌故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为核心,以文昌文化、丝路文化、红色文化、古蜀文化、民族文化为支撑,以保安尔苏藏寨、新民梦回蜀乡、大屯果乡秋韵、丁山樱红庄园、中所水韵之乡、南箐红色记忆、马拖驿路花海、书古湿地绿洲、普雄五彩梯田、申果庄林海寻幽“乡村十景”为内容的“1+5+10”旅游品牌,擘画旅游发展蓝图,不断丰富文昌故里景区内涵。——“融合式发展”的旅游扶贫理念,拓展文昌故里景区发展外延。把旅游扶贫作为脱贫奔康的重要抓手,越西作出了“融合式发展”的旅游扶贫部署,即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打响“五大文化”品牌,发展南方丝绸之路文旅产业经济;促进康养旅游深度融合,打造越西“养生硅谷”,培育越城丁山中所旅游康养产业经济园区;促进旅游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农业观光游、近郊游、探险游等,带动生活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文昌故里景区发展成为脱贫奔康的重要推手。2化资源为资本创建特色旅游品牌越西是古南方丝绸之路“零关道”要塞,两千余年的历史传承和人文积淀,赋予了越西宝贵的资源财富。文昌文化、丝路文化、红色文化、古蜀文化、民族文化及自然风光等特色旅游资源交相辉映、绚丽多彩且各具特色,发展旅游产业,条件得天独厚。如何在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中,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化为旅游资本?围绕打造“全国文昌文化旅游品牌大县”战略目标,越西上下步调一致,思路清晰:——多元集聚旅游资源。在旅游开发中,围绕“文旅结合、农旅融合、各业并举”的旅游开发新业态,统筹全县旅游资源优势,极力构建水观音—文昌大庙核心景区、越西坝子万亩花海、申果庄自然生态观光、古南丝路遗址寻梦、康养旅游度假、鬼谷达布洛魔探险等旅游产业总体布局。——科学编制旅游规划。立足“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县域经济长远布局的战略支柱产业培育,作为产业兴县、统筹城乡的先导产业来抓,依托《越西县旅游发展规划》及《越西县文昌故里旅游景区详细规划》,着力打造“1+10”景区景点,主动融入全域凉山旅游经济圈。——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围绕旅游者“想看、可看、好看、耐看、回头看”五看目标,按照“景城相融、全域景区”思路,相继建成拜仙桥、中所五里牌、文昌圣迹公园、滨河大道景观带、观音河流域景点、文昌大庙等核心景区设施,“一路、一桥、一坝、一湖”配套工程建设全面建成。——注重技能培训。立足越西旅游发展实际,强化内江师范学院与越西扶贫开发战略合作,重点加大产品开发、景区管理、旅游服务、市场营销、项目策划等方面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邀请专家到越西开展服务技能和管理知识培训,全方位提升从业人员服务与管理水平,推动旅游服务质量整体上水平、上台阶。——注重宣传营销。按照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深入实施“六个一”工程,即:一个节、一首歌、一套书、一部片、一个网、一份报,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展示越西旅游资源。着力推介越西一日游、三日游旅游产品,提高游客过往率,促进全域越西旅游开发。邀请北京大学于丹教授到越西讲道,留下“文在历史、昌在当下”的赞誉和祝福;与人民网旅游频道牵手让文昌故里景区的祝福播撒全国;以“文昌故里·水韵越西”为题的宣传图文登上四川航空杂志页面,文昌故里宣传旅游稿件在国家、省州媒体发表70余篇。▲于丹·越西文昌道德讲堂3抢抓要素保障打造旅游“硬环境”路,是旅游的延伸,更是旅游的最大要素保障。成昆复线建成后,越西将融入成都两小时、西昌半小时旅游圈;而G245、中冕公路、普洪路(普雄至美姑洪溪)等国、省道路的改造、建设,让越西在凉山全域旅游北部环线支点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越西始终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优先解决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全面改善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营造良好的旅游“硬环境”:——打牢基础,着力构建全域景区。着眼于旅游快速通道建设,以构建全州交通次枢纽中心为目标,加快建设“双线双站”铁路网络;着力打通全域景区与高速公路、铁路站场和机场连接线,构建外畅内通的交通路网。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将全县作为一个整体景区来规划和建设,在做优中所水观音风景区的同时,积极拓景扩容,注重加快新景区开发,成功引进好医生药业集团等知名企业,万亩玫瑰花海、越西花田、康养度假、文星水街等项目正逐步成为加快越西旅游发展的引擎。以县城滨河新区、中所水观音、天皇古寺等景区景点为支撑的全域越西旅游发展格局正加快形成。——加大投入,着力提升保障能力。加快推进产业布局、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信息与社会治理一体化建设和县城、特色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协调发展。严格规划管理,引导县内各旅游酒店提档升级,发展休闲度假型酒店。树立“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理念,将“厚德崇文、明事讲理、善商勤俭、拼搏进取”的越西人文精神转变为最核心的地域文化和精神品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和诱导、欺骗、强迫游客消费等行为,积极营造安全便利、舒适有序的旅游环境。?——文旅结合,着力加快产业提升。以加快培育“丝路重镇、文昌故里、红色彝乡、古蜀名城、民族走廊”五大文化品牌为牵引,加强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抓好“丁山双石桥”、零关摩崖石刻国家级和南箐古岩画、铁马大桥等省县级文物资源的保护,持续办好文昌文化论坛、文昌道德讲堂、文艺名家越西行等活动,充分展示越西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不断增强人文旅游产品吸纳力。加快建设文昌文化博览园、文昌文化走廊等设施,使之成为文化创意的孵化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文化产业集约发展的大平台,倾力打造人文越西。?——旅游富民,着力发展乡村旅游。深入实施《凉山州乡村旅游提升行动计划》,文化游、生态游、休闲游、红色游相结合,把新村新寨建设纳入全县旅游产业整体规划,推进山水、田园、村庄、城镇深度融合,推动休闲农家乐和彝家乐加快发展,打造一批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旅游示范村,让群众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增加就业、提高收入、摆脱贫困。以“特色农业品牌”建设为突破口,发挥好“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作用,通过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链开发花椒、甜樱桃、玫瑰保健等农村特色旅游产品,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近年来,踏着全州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鼓点,越西县把文化旅游作为撬动经济板块的强力“支点”,坚持以文为魂、以水为灵、以农为核,累计投入1.5亿元,完成占地面积3.4平方公里的文昌故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建设,加快培育“丝路重镇、文昌故里、红色彝乡、古蜀名城、民族走廊”五大文化品牌,初步打响“文昌故里·水韵越西”旅游名片,带动转型升级、脱贫奔康,豪迈前行、成果丰硕。
立足全域旅游首位产业发展目标,越西全面吹响旅游提档升级的号角,风生水起的越西旅游正阔步走进新时代。印象·越西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我去过世界的许多地方,但越西县水观音原生态的美景让我惊叹,感触无限。水观音的水,既是历史,也是文化,千百年来,它孕育了越西人民,孕育了这片土地的人文。天然形成的山石、山中流下的清泉,老百姓依山傍水生活,在最天然的环境中繁衍生息,就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特聘教授吴秋林:文昌文化包含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继承发扬。文昌文化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得到了认真的研究和理解,尤其是在地方性的发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越西在继承发扬文昌文化中做得很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凉山州文联主席、作家倮伍拉且:越西平坦安静的坝子、淳朴的民族风情、独特的文化气息,深深地折服我。越西是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一条古驿道加一汪碧绿水构成了整个越西文化的基础;越西有文昌文化、丝路文化、红色文化、古蜀文化、民族文化,这些文化构筑起了璀璨光辉的“越西文化”。凉山州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金玉全:金马山下诞生了文昌帝君张亚子,近年来,经过越西县委、县政府的打造,水观音景区的环境非常优美,加上越西人民又热情好客,在这样一个山美、水美、人更美的环境里,创作灵感就很强,创作出来的作品也会更饱满。凉山州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庐明:越西滨河公园、水观音、文昌大庙等景点,干净整洁的城市新貌、清澈见底的水观音、香火鼎盛的文昌大庙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越西坝子是人才的摇篮,这里的山水风物、人文景致给许许多多前来采风的艺术家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画山水的觉得越西山水含笑,画花鸟的觉得越西鸟语花香,路上的每一帧景色都让人非常想拾笔作画。四川好医生药业集团常务副董事长耿福昌:我的家乡越西自然环境优越,历史悠久,是古南丝绸之路的零关要道所在,至今仍留存着中所、城关、新民、保安、梅花等重要驿站和马帮古道遗迹,交通环境正在迅速改善,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好医生药业集团与越西县政府达成重要的合作框架,我们将合力推动越西观音河流域的经济发展,构建越西特色的中医药康养旅游产业。成都游客刘艳:越西水观音的水太美了,绿得像翡翠,在全国都是很少见的。在越西的一周时间里,每天晚饭后我都要去水观音走一趟,看着碧绿的观音泉水,心里就有一种无名的舒畅。现在,每过一段时间,我都要邀上朋友来越西小住几天,享受越西的清泉、美景、美食。王虹生长在越西古镇中所实乃人生一大幸事。小时候光着脚丫伫立在厚重的双石桥上,眼前是一株粗脖子的桃树,歪着身子盛开水间,“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于是,有一种燃烧的美烙进童年经久不变;石桥旁千年“零关”古道装满了祖辈丝绸之路的传说,于是,有一串驼铃声飘进了童年悠悠远远……如今,炊烟袅袅起时,小桥流水依旧,古朴雅致安宁静谧充满山水间。金马山雄奇伟岸,绿树绵延,山花自由自在遥相呼应,无忧无虑的绽放在天地间。水观音碧潭绿得清幽、绿得深沉、绿得鲜亮、绿得纯洁、绿得耀眼,把最美的绿意写在水底、浮在眼前、留在心间。大山的阴柔秀丽,碧潭的灵动甘甜,是美的震撼。请君游茶马古道,赏灵山秀水,美会在不经意间蔓延。沈文青我清晰地记得春天的清晨从县城徒步去往观音碧潭时头顶上的蓝天白云和一路上的美景,也没忘记夏天的傍晚站在文昌大庙的一角俯瞰中所坝子时耳畔的清风和内心的宁静。文昌故里景区就像我的好朋友,包容过我太多的忧伤和欢喜。水观音,我爱你!越西,我爱你!祝家乡越来越好!统筹:木色加甲执行:林建江马阿支陈坤张银祥邓燕吉子伍机图片:罗祥贵 董建中 孙建生 蒋志聪 王平祥 江林 余寒 李平贵 张元钧 王德宏 耿富波 阿于曲真
越西微报总编:林建江值班副总编:陈
坤编辑:邓
燕新闻热线:投稿邮箱: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相关文章猜你喜欢摄影旅游文化传媒爱德华国际英语习尚国学文化成都发布精彩旅行#统计代码当前位置:
喜迎十九大 把红色旅游“金名片”擦得更亮——党的十八大以来红色旅游发展的成就和经验综述
来源:中国旅游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高度,做出一系列促进红色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决策。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视察、出席重大纪念活动,并就弘扬红色精神、红色传统与发展红色旅游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内涵丰富、思想深邃,贯穿着不忘初心、坚定“四个自信”、历史担当意识、务实思想方法,引起了海内外极大关注,给红色旅游以巨大地推动和内在力量。
在红色旅游十余年发展的历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这5年所取得的成效,可以说很不寻常。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和各级党委政府,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红色旅游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关定向、谋篇布局、攻坚克难、强基固本,开辟了红色旅游资政育人新境界,开创了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攻坚新局面,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持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红色旅游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五年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红色旅游的系列重要论述,是对红色旅游资源禀赋、保护实践、利用需求、弘扬传承、发展路径的新认识,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红色旅游领域的具体体现,既管发展大局之“总”,又管实际工作之“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系统性、思想性、指导性。旅游行业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红色旅游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凝心聚力,推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入脑入心、见行见效,为打牢发展红色旅游的思想根基提供方向指引。首先,内化为行动指南。把学思践悟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任务,贯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全过程,引导广大从业人员坚定“四个自信”、树牢“四个意识”。同时,推动向基层延伸拓展、全覆盖。其次,外化为自觉行动。紧密结合红色旅游实际,组织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发展红色旅游重要讲话专题调研;编辑了《习近平关于红色精神红色传统与红色旅游论述摘编》(内部学习),印发“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和各级旅游部门学习贯彻;引领、指导浙江嘉兴、洞头,陕西延安,河南鹤壁等市(区)先后召开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暨创新发展红色旅游座谈会”,不断把持续深化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向纵深,成效显著。再次,转化为发展思路。“协调小组”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做好红色旅游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方针,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在认真总结红色旅游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制定了《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三期规划纲要》),并以中办、国办名义印发实施。这五年红色旅游之所以能开新局、谱新篇,根本的就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科学指引。
红色旅游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的五年
在发展理念上,五年来,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求全体从业人员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树立红色旅游的全域发展观,健全完善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有力推动红色旅游朝着“调结构、上品质、创效益”和可持续的方向前进。在政策引领上,五年来,中央出台的许多政策措施中都鲜明地提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尤其是在振兴革命老区发展的规划、意见等文件中更是给发展红色旅游以政策导向和措施支持;全面从严治党、国家“三日”(“烈士纪念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更是从制度上有力促进了红色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有效激发了国民的爱国情怀,走进红色旅游景区,感恩革命先辈、崇尚英雄、励志奋进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旅游活动之一。在体制机制完善上,“协调小组”积极发挥作用,坚持定期召开全体成员会议,研究解决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组织、领导明显增强,在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上进一步加大,如《三期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已有20余个省份出台了本级《规划纲要》或实施意见及方案;全国红办对各项工作的统筹协调、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大,作用发挥凸显;各省级红办的组织、落实力度明显增强,红色旅游资源富集的市、县在编制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坚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设置了红色旅游办公室、管理局、管委会等机构,红色旅游的组织、保障措施日益完善。在资金投入上,五年来,中央投资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和东部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倾斜,加大了对重要革命文物保护、陈列布展和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的维修改造的经费补助力度,支持为红色旅游景区直接配套的干线公路和铁路停靠站及支线机场建设。各级政府把红色旅游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规划,支持力度更是不断加大,红色旅游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红色旅游体系建设日益完善的五年
五年来,红色旅游“五大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增强了红色旅游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建设好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体系:从打造“协调小组”14个成员单位联合公布的300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入手,通过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覆盖更加全面、内涵更加丰富、教育功能更加突出、运行管理更加规范、特色更加鲜明的红色旅游发展大格局;建设好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体系:发展红色旅游有效保护了红色遗址遗迹、纪念设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状况良好,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状况大为改善,革命文物保护由重点保护向全面保护转变、由注重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保护并重转变;建设好红色旅游配套交通体系:结合国家总体交通运输规划,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方面的建设充分考虑红色旅游发展的要求,重点建设红色旅游景区(点)与主要干线公路的连接线,切实改善通达条件;建设好红色旅游宣传推广体系:统筹利用传统传播渠道和新兴媒体,开展系列宣传推广,塑造了一个响亮的品牌,红色旅游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已经成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旅游活动之一;建设好红色旅游产业体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发展,充分释放传统的和新生的发展优势,实施“红色旅游+”战略,加快吸引要素集聚、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其自我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红色旅游教育功能更加凸显的五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红色旅游核心是进行红色教育。“没有理想就没有灵魂,没有理念就没有方向。”红色旅游是寓教于游,以游育人,以文化人的有效途径,它使广大游客在参与中自觉接受红色精神、红色传统的熏陶,收获感动与满足,心灵受到洗礼。红色旅游是“最硬”的软实力,是应对多元价值侵袭、重建当代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需要从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出发,探索、把握和尊重客观规律,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与时俱进,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积极探索红色旅游凝聚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新路径;积极探索红色旅游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路径;积极探索红色旅游激活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理想信念的新路径;积极探索红色旅游进校园、红色旅游研学旅行的新路径;积极探索红色旅游对外传播、内容、形式、方法、手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新路径。五年来,全国接待红色旅游游客超过40亿人次,年均实现两位数的增长率,推进了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大众化、常态化。日,教育部、国家旅游局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后,红色旅游研学旅行坚持把思想引导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青少年学生成长发展作为工作主线,把主题教育活动作为有效载体,把建好阵地、塑造品牌作为重中之重,把队伍建设作为坚实基础,把维护合法权益作为有力保障,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红色旅游脱贫攻坚作用明显增强的五年
红色旅游作为国家战略,在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充分发挥了政治优势、宣传思想优势、文化优势、政策优势和群众优势,着力把体制内力量组织起来、把广大群众发动起来、把社会各界动员起来,带着感情、把握精准、压实责任、抓好落实,奏响了红色旅游扶贫富民最强音。
红色旅游景区多处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是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更是脱贫攻坚短板中的短板。实践证明,红色旅游具有与生俱来的扶贫富民功能,红色旅游扶贫是凸显社会主义本质、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重要体现,红色旅游发展给革命老区带来了客源流、资金流、信息流,有效拓展了振兴老区、脱贫致富的途径。截至2016年年底,红色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060.9亿元,同比增长17.2%。
江西井冈山、河南兰考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就是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河南新县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理念,以“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攻坚,取得了良好的扶贫成效。2016年,全县接待游客287.3万人次,同比增长12.76%;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同比增长15.8%。今年1-7月,全县共接待游客276.66万人次,同比增长62.9%;旅游综合收入13.67亿元,同比增长63.8%。这只是革命老区脱贫奔小康的一个缩影。据悉,今年年底又有一批革命老区县脱贫摘帽。
五年来,红色旅游主管部门强化担当精神,传导责任压力,在具体的助力脱贫攻坚策略上,坚持针对施策,坚持实施精神脱贫、坚持扶智扶志紧密结合、坚持激发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构建了国家省市县四级旅游部门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格局,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坚决防止不作为、慢作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形成了立足行业扶贫的压倒性态势。日,全国红办与新华社合作,召开了“发展红色旅游也是扶贫攻坚的有效形式座谈会”。会议注重从细微处入手,注重以小见大,用小单位、小人物、小故事彰显红色旅游扶贫攻坚的大命题、大格局、大作为。新华社客户端刊发通稿,几百家网站和媒体转载、报道,讲述脱贫攻坚战中的红色旅游故事,让先行脱贫者具有真正的示范性、可学习性和可模仿性,使成功经验具有可迁移性、复制性。
红色旅游景区上品质、上质量的五年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指示精神,组织召开了全国宣传贯彻《三期规划纲要》电视电话会议,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组织、统一行动,唱响了促进红色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好声音”。坚持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意识,把红色旅游软硬件建设有机结合,探索保护与发展双赢的新路子,加强革命文物和文献资料的发掘、征集、整理、研究和利用工作,红色旅游的“软硬实力”不断得以增强;坚持提升红色旅游服务标准化水平,红色旅游标准化工作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红色旅游经过十余年发展,理论研究与探索形成了一定的科研总量,具备了规范发展红色旅游的理论基础,十余年蓬勃发展更是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规范红色旅游奠定了产业发展基础。由全国红办牵头,河北省旅游研究会、河北省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河北省标准化研究院、安徽省旅游局、湖南省旅发委、湖北省旅发委、河北省旅发委起草编制的行业标准——《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服务规范》已于今年5月1日正式实施,实现了红色旅游标准化零的突破,标志着红色旅游进入了标准化管理的轨道;坚持鼓励、引领红色旅游景区创建国家A级景区,提升景区发展质量。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共有3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其中,17个是这五年创建成功的,约占总数的57%;坚持服务与监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积极探索建立红色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监督监管机制,积极推进全域旅游下的旅游综合监管实践,及时发现解决红色旅游发展中的问题,收效明显。
红色旅游工作更好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年
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红色旅游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红色旅游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潜力进一步释放。在红色旅游宣传上,五年来,结合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建党95周年、建军90周年、秋收起义90周年等重大纪念活动及其他重要节假日,组织开展红色旅游主题活动,着力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与人民日报社、中央党史研究室合作,以红色旅游景区为参照物,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开展“我最向往的党史纪念地”和“我心中的长征纪念地”评选活动,共有4.5亿人次参与投票,大大提升了广大民众的红色旅游认知度;在中宣部的大力支持下,推出“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组织“首发团”,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主题活动,“一路走,一路报;走一路,报一路”,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经中央领导同志同意,在全国组织开展红色旅游发展十年回顾总结,编辑出版了《中国红色旅游发展系列丛书》,把红色旅游的发展优势转化为理论优势和话语优势。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五年来,始终从为红色旅游发展培养储备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把红色旅游培训作为“先导性”工程、“基础性”工程来抓,分级分期培训各类从业骨干、师资人员,引导、带动各地以会代训、专项培训、以赛促训、以老带新,使全体从业人员参与了不同类型的培训,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从业人员做好红色旅游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就了一支能够肩负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重任的高素质队伍。同时,积极探索建设具有红色旅游特色的新型智库,在湘潭大学、南开大学、井冈山大学、延安大学和南昌大学分别建设了“全国红色旅游创新发展研究基地”。在红色旅游走向国际上,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旅游合作培育成中俄战略合作新亮点”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指示要求,国家旅游局坚持把合作交流作为红色旅游国际化的重要战略抓手,以旅游外交为平台,以中俄旅游为突破口,以“发展红色旅游,促进中俄交流”为主题,编辑了中俄、中英文《红色旅游——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宣传册,连续三年在湖南省举办了中俄红色旅游合作交流系列活动。在国家层面,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与俄罗斯联邦旅游署关于年红色旅游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在行业层面,签署了《中方旅行社与俄方旅行社代表签署客源互送协议及共同开发旅游产品协议》;在产品层面,中俄旅游部门分别发布了5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在馆际层面,举办了中俄博物馆、纪念馆红色旅游论坛。通过中俄红色旅游双边合作交流,拓展、构建新的双边、多边关系,营造红色旅游国际化的氛围,不断推进红色旅游国际化进程。
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红色旅游发展正站在新的起点上,五年的生动实践表明,符合国情的红色旅游迈出了坚实的发展步伐。发展红色旅游、传承红色基因,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我们要借十九大胜利召开之东风,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推动红色旅游行稳致远,再上新台阶。(王树茂)
(责任编辑:郭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的经济建设成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