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安徽经济生活频道回放的《第一时间》 回播?天天关注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论国内电视“帮忙类”节目初探.pdf 61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绪论…………………………………………………………………………………1
第一章 “帮忙类”节目概述…………………………………………………5
第一节 “帮忙类”节目的由来……………………………………………5
第二节 “帮忙类”节目的特点……………………………………………9
第三节 “帮忙类”节目的界定……………………………………………11
第二章 电视“帮忙类”节目若干要素分析………………………………14
第一节 分众传播决定“帮忙类”节目的定位…………………………14
第二节 选题的严格“把关”…… ………………………………………17
第三节 介入式采访带来的精彩故事………………………………………19
第四节 启用“意见领袖”式的“明星记者”…………………………23
从“讲述故事”到“热心帮忙”………………………………………26
第一节 《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的开播………………………………26
第二节 民生新闻类节目的崛起……………………………………………28
第三节 媒体观念发生的转变………………………………………………30
第四章 “热心帮忙”背后的理论思考…………………………………………35
第一节 对传统新闻理论的挑战……………………………………………35
第二节 对当代记者角色的重新审视………………………………………38
结语………………………………………………………………………………43
注释及参考文献……………………………………………………………………45
致谢………………………………………………………………………………4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0
“帮忙类”节目是最近两年时间内,出现在国内电视荧屏上的一种节目形
式,无论是在其形式上,还是在其内容以及表现的手法上,都有着其独到之处,
突破了以往传统新闻的一些理念。作为一种新型的节目形式,“帮忙类”节目
有着一定的学术观照价值。
本文从“帮忙类”节目的产生及兴起谈起,对其产生、发展的背景和现状
做了详细的描述,期望通过与传统民生新闻栏目的比较,总结出“帮忙类”节
目的特点,以给本文中提及的“帮忙类”节目一个界定。接下来笔者尝试从某
一个 “帮忙类”节目为例,总结出“帮忙类”节目与以往电视节目相比,比较
突出的几大要素,并进行简明扼要的解析。在第三章中,笔者将对国内民生类
节目的发展历程进行简单的梳理,并试图在理清发展的过程中,探寻民生类节
目在表现形式以及创作思路上的变化。通过新闻学、传播学、心理学的不同角
度的切入分析,寻求对电视“帮忙类”节目有一个全面的审视。
在论文的最后部分,转入了对电视“帮忙类”节目的理论思考,认为“帮
忙类”节目的出现首先引起的是新闻观念上的变化,其次是记者的社会角色发
生着变化。“帮忙类”的节目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接近民生,服务民生”的
作用,但它毕竟是市场化下的产物,摆脱不了“收视率为上”的俗套,它可以
为民生建立起一个公共话语平台,但难以脱离“俗气”的命运。它是在市场化
条件下,民生栏目遇到发展瓶颈后,中国电视人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勇于探索
的产物。本文最后提出,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帮忙类”节目如果想要谋
求长期发展,最终还是要回到传统新闻的轨道上来。
关键词:帮忙 帮忙类节目
Over the past two years, the programme of “Help” is a new programme form on
domestic television. No matter what its form is and what its content is, this kind of
distinctive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芒果TV-看见好时光
去更多精彩视频吧~怎样能看到安徽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第一时间2011年 8月21_百度知道
怎样能看到安徽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第一时间2011年 8月21
我想看21号晚播出的一名落水男孩的节目
我有更好的答案
是SON和VILL主演的《玻钻之争》(也叫《新凤凰血》)百科介绍 2011年
采纳率:14%
可以选择观看安徽经视网络频道网址: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我也没看到呢。你现在看到了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安徽电视台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发表于:06-05-15 01:35
以下资料为龚正在全国民生新闻运营发展研讨会的讲话:
我先介绍我们自己的节目,我所在的《第一时间》是在安徽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播出的,每天下午6:30-7:30一个小时的时间,第二天早晨7点到8点重播一次,是2003年7月份开播。两年多的时间,因为自己做这个栏目,所以本身也关注全国这样栏目的发展情况。从我们自己直接接触到的情况来看,那就是国内包括我们省内,此类节目的迅速发展。发展势头然非常的强劲。虽然各自所处的地域环境不一样,面临的收视形态不一样,绝对的收视率高低各有不同,但是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相对收视率都比较高,在各个地方,都处在一个领先的位置,无论是收视率还是市场份额。在市场份额,在各地都处于比较高的这个位置上,像《南京零距离》,还有几个省台,在当地的市场份额高于30%,20%,都非常高,而且一般的这样的节目推出以后,在当地很快就火起来。其中有一些失败的案例,但是不多,很少。,而且目前仍然处在一种快速的发展过程中。像广东台的民生栏目要从两个小时起步,。前两天,我们台里开了个民生新闻广告的一个论坛,湖北电视台的同志过来了,说去年的12月28日推出一档民生类的直播节目一个小时,武汉在一个月前的时候,刚好在同一时段,推出一个小时的同样的栏目。另外我们从我们自己省各个省了解的情况,各个城市台、省会台,在省级台之后也纷纷推出同类型的节目。&&
另一方面,那就是最近几年来,我个人的感觉特别是今年以来,那就是理论界包括我们昨天和今天到会的专家们,对民生新闻的关注也是特别强烈。实践的发展,也需要这么一个指引,对一定的指引需求有关系。我们《第一时间》,大致也是这么一个状况,一开始发展的速度,和全国性同类型的节目发展一样比较快,2003年开播以后,一个月就在合肥地区实现收视率3个点,年内5个点,一个月增长一个点,最高的时候突破10个点,在03年底的时候,最高点突破20点,平均收视率在13、14个点。当时也是派出很多的记者编辑出去考察、学习,到《南京零距离》、《直播南京》、黑龙江的《新闻夜航》,上海的《新东方》,还有浙江的《天天60分》。《零距离》他们有一个说法,三个点是一个坎,他们大致用3个月时间突破3个点。我们离南京很近,平均的收视率出来,04年我们在合肥地方的年平均收视率在24个点,最高突破33点,今年到目前为止,大致维持这样的水平。这里边有一个客观的原因,那就是我们在合肥地区在省会城市,竞争还不是很充分。合肥台原来有一个同类型的节目,叫做《直播合肥》,也是6:30播出,由于合肥台总体实力不足,在竞争当中不是很有利,现在他们已经做了一些调整,又把合肥《新闻联播》在6:30播出,在晚上做了一个节目。所以我们在目前合肥一个市场份额大致是59%,基本上处于一个垄断的地位。
&&&&在节目办的过程中,我觉得这个民生新闻虽然很热,起步很快,速度发展很快,但在这个过程有几个问题,要花费一些精力去思考的问题,那就是提升节目的品质。节目刚开播的时候,包括《南京零距离》,大家都不回避琐碎、低俗、鸡毛。昨天晚上,专家在讨论民生新闻的时候也都用了这些词语,也就是说这些情况曾经是一种存在,或者是现在仍然是一种现象。与此同时,一些为民生新闻辩论的文章也很多,有专家提出,就要口水,我就低俗,你怎么着吧。直到今天,仍然有这样的评价和争论。实际上就我们的体会,这些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但是需要对民生新闻作为一档具体栏目做一些客观实际的考察。我们回顾一下,我们的省级台,一档新闻联播的新闻节目,大部分是在半个小时左右,有的往前推十年,还是25分钟,或20分钟,然后加一档《焦点访谈》类的栏目,大致在15分钟左右,叫观察类的节目,这样加到一起,日播的节目不过是40分钟到45分钟,而且是总量。全台集中最精兵强将最大的资本投资,不过是这么大的量。在90年代末,全国有一个社会新闻运动,我把它叫做社会新闻运动,96、97、98年的时候,就像今天的民生新闻这样形成全国性的气候,但大致也是在15分钟、20分钟,最长也不突破半个小时,现在在省级起步的时候,大多数一个小时起步,像我们《民生直通车》现在已经是一个半小时的量。&
节目的规模、人员、数量,包括节目内容、岗位设置和生产环节,急剧扩大,而且由于各个台现在都控制市场规模,我不知道济南这边的情况,这就面临两个问题。一个像我们台就控制人员的投入,不同类型的人整合到一起,这些人对社会新闻,今天叫民生新闻,熟悉的程度是不一样,新闻源的建立也是不一样。&
第二,大量招新人。这些新人不仅对社会新闻、民生新闻知之甚少,对电视的基础知识也是了解不多,现在的队伍是这样一个现状,但每天日播这么大的工作量,由于新闻人员紧缺,放到碗里就是菜。当时我们看《零距离》和《直播南京》,我搞新闻报道也是这么多年的时间了,看了一些报道,捏了一把汗,舆论监督比较多,这种风险是很大,也是担心。不光专家提出这样的置疑,只不过这种节目的发展,必定要面对这样一些问题。我们当时开播的时候,也是定这样一个基本的尺度,保证不出大事,力争少出小事,不能保证不出事,实际上到今天为止也出了几档事,也有吃官司的时候,这也是我们民生新闻实际发展过程中的付出的一些代价。&
我们现在回头反思,实际上日和《南京零距离》同时开播的还有几家栏目,比如说陕西电视台青春都市频道,江西台的同类型节目是在一个月后开播。但是《零距离》的步伐要大,因为和《直播南京》形成一定的竞争态势,南京地区竞争比较充分,吸引了业内的目光,当时《零距离》被称为新闻110、120,也被誉为菜市场新闻、街道新闻、交警新闻,现在回头看,这里面有褒有贬。当时栏目反映有关问题,的确有低俗的、鸡毛的,当时我们把每天的节目录下来,一个月后回头把每天的节目梳理一下,真的称得上是低俗的、鸡毛也就那么一两条,最多两三条,去掉最低分,硬是给砍掉。制片人说万一稿子不够怎么办,我说这你不用管,主持人读报纸也要去掉。这是一个阶段,去掉最低分的阶段,这既是一种节目质量的需要,另外也是一个策略,没必要因为这两条稿子牺牲整个节目的声誉和舆论环境。第二个阶段,以组为单位,加强常规策划。到4月份以后,我们推出一个选题申报,比节目质量,人员的水平得到发挥,因为记者当中有水平高低之分,一部分高水平的记者,不满度于跑每天的社会动态。&
首先是一个策略,你不要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现实意义上栏目的生存非常重要,业内的老同志对你的评价很重要,更不用说我们的省委领导、社会上的老同志和高端的观众,虽然我们从市场上定位,节目是办给普遍观众、劳苦大众看的,是不愿意或者没有钱买一张晚报的这样的观众看的,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坚持我们的受众地位,这是我们最基本的市场,和最基本的受众。但影响一个节目的生存的不是这些人,恰恰不是这些人,是那些对节目作出评价并能采取具体措施的人。哪我们必须认真应对,我们有些策略性的做法,一个月5-7天,系列报道,在感觉上就有大片,就不琐碎,平衡琐碎的印象。我们很多领导层,或者高端观众,第一他不是每天都看这个节目,第二他没有时间做量化的分析,一个片子感觉特长,半年忘不掉,制作比较精良宣传片,后面跟上5、6条报道,题材说的比较深入一点,给高端观众留一些印象,深刻报道做的很好。&&
另外一点,从栏目自身的发展来看,推出热得快,起步比较迅速,得益于这种节目的先天优势,优势资源的掌握,贴近性,你本土化的地位,内容定位,是靠定位打天下的,所以必须迅速从完成数量性的追求,完成每天的播出任务,迅速转移到质量追求。关键是各个栏目针对自己的人员状况,针对自己新闻源的情况,客观情况采取措施,措施要具体。另外就是行动要果断,不能犹豫,不能对抗,你跟周围环境,高端观众对抗是不行的。另外节奏加快,迅速推进发展。&&
两年以后,栏目实际上进入一个实质性的阶段,那就是对民生新闻很多同志不适应变为适应,但是栏目现在最头疼的是人员业务的培训,特别是记者编辑。自我批评的问题,自我学习的问题,这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像我们这个栏目,类型报道怎么做,交通事故报道怎么做,消费维权报道怎样做,人物报道怎么做,消防报道怎么做。类型报道这两年的时间积累了大量的案例,我们分别做了个案的研究,样式格式的研究,基本形成一种范式。民生新闻七分采,三分写,作为编辑部你决定不了对传授关系的一种现场把握。从业人员普遍很年轻,像我们40岁已经是老红军了。大多数是80年代出生的,不通人情,不懂世故,人情不练达,世事不洞明,实际上我们节目的操作进入实质性的阶段,就是人员的素质问题。技术手段好办,技术指标非常好办,我们做一个制片人,感到最痛苦的,往往耗费大量的精力提高人的素质,把一个不合适的记者,培养成一个称职的记者。&
另外是栏目的运作与管理。实际上栏目一旦开动以后,面临林林总总的是操作层面的问题,更迫切,有的时候,远水不解近渴。人员多,岗位复杂,管理上复杂。整个运营的实际状况和原来联播类的节目有很大的区别。民生新闻除了要有高度的责任感,除了要有格式之外,你还要面对大量的新出现的题材,而且是你要找新闻,不是新闻来找你,没有人给你发通告,也没有人单位车接车送,实际工作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开播后很多老的同志不适应,原来好日子过惯了。在新闻源的管理上,重新建立新闻源,原来脱离省会城市,现在突然把它变成一个目标。原来不存在24小时的不间断的采访组织,原来联播按正常按照上下班时间,有防汛抗洪、两会报道才会加班,但是这样一种原来联播类非正常的状态,已变成民生新闻的日常工作状态,这个对整个管理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所以只能采取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把需要解决问题的方面,讨论约定形成书面文件,天天出台,编辑备忘。原来在规定的环境中工作,现在自己在全新的环境中规定,由被动变成主动。一个制片人,管理用加法,1+1=2,碰到一个问题往前前进一步,实际整个过程和发展相适应。到今天为止,不断做出新的规定,不断地废掉旧的体制。另外一个就是管理上采取完全向一线倾斜,向记者向前线倾斜,二线岗位就是二线,一线岗位就是一线,满足一线工作的需求,当然另外一点是服务栏目的发展需求。完全实用主义原则,只要需要,我们制片人,在栏目调动可调动的人力资源和物力去满足。另外对节目的管理,我们有一种理念,有一个复杂的管理,比如说采访组织,细化到一个什么程度,作为纯理论的研讨,系统越复杂越好,在现实的管理过程中,对记者是一个约束,对他的作息时间是一个约束,这个时候需要一种观念,需要一种栏目共识。我们也简单的历练一句话,“让今天的节目好看一点点”,所有工作的目的,就是“让今天的节目好看一点点”,因为我们觉得无论是你采访组织,栏目内容,生产流程的设置,各岗位的之间的衔接,关键要解决当天的问题。因为这个节目6:30以前播,关键是6:30截至,我能不能把今天能力范围内最重要的、最需要的新闻抓到手,用最高的水平处理好。今天不好看,明天无法弥补,无法像小说一样修改,新闻不存在,今天播完就没了。有的题材,今天做的明天就没了,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做。一个岗位的设计,我们按6:30倒推时间,什么时候完成什么任务,最大限额,6:30之前还有哪些工作要做,在实际工作要做。省内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我们虽然在一线,但有的时候不如新华社,它直接从省委省政府收获新闻,直接报道,有的时候我们不知道,但网上已经出来,新华网,或者人民网,这个我们知道,编辑备忘,6点钟在导播上直播之前,必须以最快速度浏览一遍新华网或者人民网,省内重大的突发事件,在6:30的时间可播的时间播出。传播是第一的,相对于传播认识,传播还是第一性,画面是第二的。类似这样一些操作手段,采编管理制度的规定,以栏目的实际情况而定。实际上现在南京与《南京零距离》同时段播出的有七档栏目,他们努力的目标,就比其它的节目好看一点点。在直播室。制片人同时看到6、7个节目,随时调整自己节目编排。他们有机制保障,今天是否还是实行,昨天忘记问我们张总制片人。原来是只要《南京零距离》今天比《直播南京》好看一点点,甚至哪怕高过0.01,就奖励1万块钱,这就是媒体的充分竞争。&
第三回到我们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任何一条报道,都有可能做好看一点,也是我们每天始终要面对的问题,所以我觉得这种容量大、日播直播新闻类的节目,对栏目的运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有兴趣研究这个问题的从业人员和我们的专家提供大量的素材。我觉得对这个问题全面的关注,实际上对我们自办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大有好处。另外一个考虑比较多的问题,如何建立一个比较好的栏目运营的环境。我们现在的制片人,大家交流的时候感觉到,有日常工作的压力,还有另外一个压力就是毙稿。每天要做两件事,一个这个稿子坚决不能毙,第二个这个稿子坚决不能上。坚决不能上是因为有了收视率以后,有了影响后,广告部的活动、社会上的各种活动,他认为我们联播都能上,你们怎么就不能上。实际上很多的观众,还有我们的领导层,实际上对民生新闻还是低看一眼的。他们有一种印象,认为你报道的题材比较小,所以节目的档次比较低,所以上稿就应该比联播容易一些。联播不能上,大家也不去争,《第一时间》、《民生直通车》不能上,你凭什么不上,一条垃圾可以上,一条自来水管爆了可以上,我这个新闻,关系国计民生大事为什么不能上,它跟你理论。这个压力比较大。我们有两个字叫“死抗”。但是抗长了是不行的。还是刚才讲的,你是在一个现实的环境当中去运作栏目,对抗是没有出路的,或者说前途很危险。一个是跟我们内容定位有关系;另外一方面,是跟我们现在目标市场的定位有关系。省会城市市场,一个小时的量,每天几十条报道,集中在一个城市里面,往往有突发性的社会动态,消费维权报道,投诉报道比较多,这样反弹是非常大的。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自己心态要平衡,要有一种理性判断,那实际上环境给我们的压力,对我们是一个正反馈,是我们先施与人,然后再反馈回来的。鉴于这样一种认识,有利于我们冷静的理智的把握,然后再正确的处理问题。&&&
这是一个在播民生类的栏目你必须要采取的策略。一个主动认识、自觉采取一个策略。
另外一点在现实的操作过程当中,因为我们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对公共服务机构,行政执法机关,对他们的质疑比较多。但反过来,当我们在为普通观众服务的时候,需要权威资迅的时候,这些部们很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新闻源。这种关系的处理,这边对他们大量集中的进行质疑和批评,另一方面,你又拿着话筒让人家给你答疑接惑,在现实阶段中是一个矛盾,也有一种把握的一种技巧问题。那就是我们制片人,和我们的主管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考虑具体的策略问题。处理不同的问题,处理具体问题的时候,要细致,要周全。所以在对抗的同时,也要敞开对话窗,现在我们有十部手机,分管副台长,一直到主编,内部沟通,下午手机关掉了,来人的时候说不在,所有的栏目接线员记者都说,主任不在,都不知道。第一是逃避,再就是死抗,人家知道你在办公室,找来了,说这事就是不行,就要播。到今天对话,所有报道都可以讨论,怎么搞的问题,都可以商量,报不报最后决定权在我们这里。的确现在社会各式矛盾错综复杂,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也不完全扮演法官的角色,急躁冒进。反过来对很多问题的采访和报道,原因的原因不是原因,结果的结果没有结果,这是一个哲学上的命题。但是年轻的记者比较理想主义,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不行的。所以在现阶段,我们对重大的舆论监督报道,要适可而止。而很多专家不是这样认为,你这个报道为什么没有结果,再往前推进一个层次,在现实中就这一步不能迈。现在很多报道我们自己刹车,点杀,适可而止。另外就是制片人主编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来访的人进行对话。所以在单条报道上,在一段时期内,我们会牺牲我们一些的锐气,牺牲一些节目的锋芒,但是对大型的民生新闻来说,从可持续发展方面考虑,这是一种不得不作出的选择。特别是在你的收视率高了以后,你的影响力很大,所以很多单位的负责人,见到我们有两种情绪的表达,一个是喜欢你,那是作为受众的角色;另一方面他很害怕你,一旦触及他的行业里。又喜又怕,大致这样一个心态,这个心态必须要把握好,处理好周边环境问题,的确关系我们目前的内容定位的民生新闻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一个大问题。&
另一个问题,似乎不是问题的问题,就是民生新闻还能热多久的问题,我的信念更坚定了。此前的确这个问题问的比较多,办节目的人问专家,专家们也是从办节目的人那找素材,现在这个问题实际上看的越来越清楚。问题需要分开来问,民生新闻的受众定位、内容定位、风格定位还能不能坚持,昨天《南京零距离》也说,作为这种受众定位内容定位的节目,无疑会很久远。但是民生新闻的热效应,还能够坚持多少时间。一办就火,火了就下不来,这种效应还能不能持续呢,民生新闻的规模效应还能不能持续;还有下一步,我们自办的新闻栏目,还能不能重复这样一条路;另外一个民生新闻的栏目,相近似的节目形态,还能不能重复的问题,还有没有生命力;我们现在是综合性的这样一种民生类的栏目,做一种具体的节目样态还能不能够持续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我们下一步面临的问题,很多节目两年三年,《南京零距离》是四年,下一个阶段怎么办。民生新闻能不能热下去,我想没有问题。一个是市场定位在,民生新闻的推出,是一种市场的选择。《零距离》最大的贡献就在这里。第一,新闻类的自办栏目是可以规模化生产的,作为频道的支点;第二它是可以赚钱的。很多台长,台里的领导层,之所以下决心办这样的节目,就是看到了这两点。原来自办的新闻栏目,在台领导心目当中,就是赔钱的主,办的越多,赔的越多。我觉得,这次的民生新闻,的确是我们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对电视新闻传播规律的一种成功的把握,新闻再也不那样办,或不能只是那样办,新闻应该有另外一种样子。那么这样一种理想、职业的冲动,这次民生新闻给了我们这样的平台和机会。实际上在日常的节目运营中,主要还是按照新闻规律办事,紧紧抓住新闻的本质属性,贴近性、时效性、影响力,重大性、服务性,都是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再一个就是对市场发展规律的把握。一个把握住电视新闻传播的规律,再一个把握市场的规律,那么这个节目样态的发展就会很久远。
另一方面,有了收视率之后,业界人士提出来,我们是做品牌效应,做美誉度,影响力重要还是美誉度重要。从实际操作的层面,我们现在的基本态度做亲和力,无论你是人文关怀,还是本土化的策略,还是打造品牌竞争力,终极目的就是让一方观众拿你当亲人看,真正融入倒他们的情感。说服一个人,不如感动一个人。这种基本的思路的判断,反过来影响了我们对一系列题材类型报道的尺度的把握,比如说舆论监督报道适可而止。乡里乡亲,刺刀见红,一时过瘾,时间长了都知道你这个人,惹不起。和你谨慎接触,敬而远之。循序渐进地推进你的方方面面,包括对重大的监督理念,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想一锤定音不行。亲和力这种基本趋向,影响一系列的看法,处理问题的方式。很多边界不是很分明,有一些重合,聚光灯很亮,加一个柔光纸,舒服一些。主持人我们也要求做一些相应的软化处理。我们民生新闻大多数现在面临的是人民内部矛盾,少一点疾言厉色的指责,尖锐辛辣的讽刺。现在主持人强调风格化,好象总得对某一方面走一点极端,我们不这样看。多一些设身处地的说理,循循善诱地批评,对问题性的追踪报道,要适可而止,不要拿自己当政府,问题报出来了,怎么处理是政府的事,他处理了咱报道结果,他不处理也不象以前穷追猛打,迫使政府职能部门对人对事做处理,伤感情。资讯服务报道,不怕细致,把观众当自己家里人,往细里做,对内容的取舍,要有好看,要么有用。&
另外是省台的本位考虑,各个市台的民生新闻栏目,立竿而起,风起云涌,对省内区域性的收视率进行一些瓜分。像我们安徽省,已经开始的市级的民生新闻栏目,半个小时节目,有的收视率在8-10个点,有的在几个点,对省台起到的一定的覆盖,我们对台里面的建议,就是是否在省会中心城市为主的情况下,同时辅助以坚固周边城市的战略,加大对栏目的投入,使我们的活动半径扩大,有效占有全省平均收视率,广告市场份额,各个台不一样,由于民生新闻有直接的市场素质,一办就要有收视率,就赚广告费,已经和市场接轨。借鉴了一些企业管理的经验,比如说新闻源的建立,多是要花钱的,民生新闻,有时候是拍给人家钱,不给钱不要拍。我们大量操作我们的新闻,节目制作的投入,内部的人员管理制度,分配制度,都已经市场化,但是从许多台的现状来看,栏目外部机制,不要说体制,是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有的没有,有的比较脆弱,这样对民生新闻栏目下一步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就有问题了。&&
第一次的起跳靠的是规模投入和栏目的定位,下一步的发展,需要一些外部制度激励的补给。光靠组织内部的激励不行,这是管理的一个基本常识。没有一个外部激励是不行的。收视率做高做低,和栏目的投入、和大家的收入没有关系,广告挣多挣少,和栏目的投入和栏目从业人员的收益也没有直接的关系。长此以往,我现在最大的担心的是维持运营问题,维持这种高收视率运营的问题,维持有问题,何谈发展。&
那么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当民生新闻以一种具体的电视栏目形态呈现出来的时候,这样一种样式对市场的刺激,应该说有一个由高到低的衰减过程,或者有一个持平过程。当一个城市出现几个这样的栏目的时候,对本地的市场影响比较大,作为一种节目的新鲜感,很多题材的重复,他的新鲜感有一个衰减。我们省台办两年,三年,是处于一个生命力比较旺盛的时候。我认为在台里对频道定位的调整与基础上,迅速催生一个节目群,把这样一个核心栏目释放出来的市场冲击力和潜在的这种价值、市场价值承接下来,固定住,放大。在这样一个阶段,我觉得未来能够把握的这么一个阶段里,取得实际的经济效应,取得实际的收益。否则这样的栏目影响力释放出来以后,刺激了一个频道,但是他们相当一部分蒸发掉了,我们台,栏目的收视率是24个点,但只能卖15个点,剩下来的点是赠送给广告客户的,而我们由于后面的节目,有没有一些同类型的节目承接我的收视率,加上我们的整个频道的定位,我们电视剧,跟在我们后面的电视剧,往往质量不是很高,这个电视剧不足以承接我们收视率,我们也不能对电视剧的收视率形成有效的拉动,这样等于我们现在潜在的市场浪费了。两三年以后,等我来做工作的时候,这种节目样态又要发展变化,那么这段时间的收益就是白白的流失掉。&
主要是这样一些体会,说的这么多,这是我们体栏目一些不成熟不系统的一些思考,仅供大家的一些参考,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没有熬不过去的黑夜,
没有等不来的黎明。
安徽新闻媒体人QQ群号码:3030617
发表于:06-05-15 02:12
《第一时间》从诞生那天起就是一个不错的好栏目。安徽全省有线网络覆盖,还有部分地区无线覆盖,以合肥为中心,全面报道安徽民生新闻,脱胎于安徽卫视《经济新闻》(可能是这个名字,偶然忘记了)和安徽有线《生活晚报》栏目。
播出时间也好,每晚6点30分-7点30分,适应了不喜欢《少儿节目》、《新闻联播》等等栏目观众的需要,今后大力发展的方向,应该是着力培养主持人,罗彬弟弟老练不足略显稚嫩,周群姐姐形象亲和油滑有余。龚正先生辛苦了!再接再厉!
发表于:06-05-15 04:07
个人感觉周群不太适合主持&第一时间&!
发表于:06-05-15 06:39
回复 第3楼 的 chn501:
前身是《生活晚报》和《经济快车道》
发表于:06-05-15 08:26
不错& 顶一下
&&&&&&&&&&&&&&
&&&&&&&&&&&以身外身,做梦中梦。&&&&&&&&&&&&&&&&&&&&&&&&&&&
发表于:06-05-15 12:51
那里的记者都是很勤奋的
有时候,有时候,很多个有时候我都无法抓住自己的心
发表于:06-05-15 15:05
呵呵,因为勤奋决定收入!
水的颜色,云的影子,如何追寻?
发表于:06-05-15 16:15
想进第一时间,没关系很难啊
秋天走的时候,田地里只剩下一个稻草人,稻草人最爱秋天。他等在原地
发表于:06-05-15 18:18
两点看法:
第一、周群不适合主持第一时间;
第二、希望《第一时间》多上一些合肥以外的新闻,如果老是以合肥为主,合肥电视台也可以搞个第一时间。
发表于:06-05-15 21:18
看来是个务实的人,顶!
发表于:06-05-16 00:43
是个德才兼备的人,安徽台多有几个这样的干实事的制片人,那是大有希望的!顶!
发表于:06-05-16 12:24
&&[第2版 05-16 12:24]
&&&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第一时间》是目前安徽电视台(注:楼下说得对)做得最好、收视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一档节目。
&&& 多年前认识龚正,他是很勤奋、有才干的一个人。顶一把!
发表于:06-05-16 11:39
纠正楼上的一句:《第一时间》不是卫视的,是经视的。
发表于:06-05-16 11:52
不过《第一时间》品味偏低,似乎内部有一些官僚主义作风。
发表于:06-05-16 12:06
感觉《第一时间》的人(包括制片人)都不太懂电视美学,那个画面构图完全就是县台水平,某些新闻制作得连合肥台都不如,记者普遍都不会说普通话,真是丢省台的人。
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第二天早上7:00-8:00的重播?那个左滚屏字幕居然还在,太不专业了。看看中央台新闻频道吧,左滚屏字幕是实时新闻,是不应当和节目一起录到磁带上保存起来的!
发表于:06-05-16 12:56
问过周围的人,似乎都比较喜欢罗彬,不喜欢周群。可是据《第一时间》的人说,罗彬人缘很差,太自以为是,几乎没人搭理他,周群反而比较平易近人。
发表于:06-05-16 13:53
以下是引用 第10楼 几亩田 的话:
第二、希望《第一时间》多上一些合肥以外的新闻,如果老是以合肥为主,合肥电视台也可以搞个第一时间。...
发表于:06-05-16 17:31
我觉得大家有必要看看《南京零距离》,该节目的主持人孟非才是真正的新闻主播。
罗彬和周群还停留在读稿子的阶段,太嫩了,制片可以考虑找一个真正有想法的主持
外国的新闻主播哪个不是思维敏锐,没有必要找年轻好看的,我们观众的智商也不底
爬到山顶叫做顶峰有个角落叫做寂寞
没有人探访的西楼靠音乐解愁
复古眼镜遮住双眸拒绝贪婪搜索
低调的华丽背后得到的比失去还多
发表于:06-05-16 17:48
龚正人不错的
当你年轻时,
以为什么都有答案,
可是老了的时候,
你可能又觉得其实人生并没有所谓的答案。
每天你都有机会和很多人擦身而过,
有些人可能会变成你的朋友或者是知己,
所以我从来没有放弃任何跟人磨擦
有时候搞得自己头破血流,
开心就行了。
发表于:06-05-16 18:56
很早就想说这个了
1& 周群不适合做新闻类的主持人;
2& 《第一时间》组缺乏有力的撰稿人员
3& 记者的素质有点偏低,比如,采访语言使用技巧不高,经常带有审判口气,还有一个女记者将墨镜放在头上,
4& 新闻监督力量不足
5& 有导演新闻的嫌疑
毫无否定之意,只是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
发表于:06-05-16 20:02
&&& 再给周群提两点建议:
&&& 第一、到北广(中国传媒大学)去上几年学,如果没时间考试,上函授也可以;
&&& 第二、把现在的发型改一下,穿衣服也要讲究一点,搞得大气点不要太土了。
发表于:06-05-17 01:16
&&&&&&&&&&& 看了龚正同志的介绍之后,感慨良多,其它方面不说,我要为&&第一时间&&栏目发展的舆论环境说上几句.
&&&& 我想龚正同志和他的&&第一时间&&现在面临最大的舆论压力还是一个标准问题,做节目的现在标准太多,譬如收视率,深度,品味等等,这方面评价太多,多数还出自专家或准专家之口,所以有时会影响到节目评奖,甚至价值判断和实践.&&&&&
&&& 差不多近30年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被提出,如今我认为它对于现时代包括做电视节目和其它诸多方面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评价&&第一时间&&的标准同样很多,有人说它收视好,有人说它深度不够,有人说它没品位(此评价本人在西祠同盟上就看到好几次),这都是标准.我想问一句,央视的&&新闻调查&&相对来说有深度有品位,可您看过几期?您老家的亲戚经常看吗?
我想也许我们更多安徽人看的多的还是深度品位相对较低的&&第一时间&&吧.商人永远很实际,所以他们花钱打广告之前要问问收视率怎样.因为节目没有人看,再有深度和品位也没用,商人的思维往往从最基本的逻辑出发,有时更接近实际.我觉得探讨一个节目好坏,从实践标准讲,首要的标准还是收视率而不是其它,可能您还会坚持您的观点,不同意收视率这个观点,这也很正常,可和收视率标准相比,您能代表安徽几千万观众,您真正了解安徽几千万观众看电视的心理吗?显然很多人做不到,&&第一时间&&也许也没有主动去研究这个问题,可相对来说,人家抓住了更多人的心理,我老家是贫困地区,少数农民为节省电费平时很少开电视,可到了六点多他们愿意花几分钱的电费打开电视来看完一个小时的&&第一时间&&,因为他们觉得值得,可能您说的一些深度节目,他们看不懂或不爱看,所以他们不愿在这些节目上花这几分钱电费,几分钱仍在那儿,您也许都不愿捡,但这却代表了不少农民的一种选择节目的倾向,所以强调深度的您有时恰恰代表不了他们.
&&&& 可能这个例子有些极端,但我们做节目的目的首先是要让人看,是争取让更多的人看,这是硬道理.我甚至认为只要我们观众爱看,不违反道德和法律那就是深度就是品位就是一切,可能有人说我这人缺少辨证法和客观精神,可这里还有个基本逻辑,再拿&&第一时间&&来说,没有谁规定在这么多节目中观众必须要看&&第一时间&&,观众的选择是自觉的,他们选择&&第一时间&&自然有他们选择的道理,我们要尊重他们,尊重他们选择的节目,他们理解的深度和品位也许和很多专业人士不一样,但脱离观众谈所谓的深度和品位不会有真知,因为决定节目出路的不是专业或半专业人士,而是观众,未来恐怕更是如此.
&&& 所以离开传播效果谈所谓深度和品位说起来真是有些空洞,而离开对观众的真正调查了解谈品位等标准甚至会有反作用.做电视的同样需要中央倡导的科学发展观精神,专家和同行的意见需要听取,但一切思维和标准同样要到我们观众中去寻找和制定.
&&& 据了解,在南京等地,搞电视的人开口必谈收视率,人家意识和标准统一的早,人家大概不会不知道什么是深度和品位吧,可人家更了解观众选择的重要性,而我们现在不少人却时常还在为标准争论着,这也许是我们很多方面落后的重要原因.所以从这个角度说,龚正和他的&&第一时间&&不容易.
&&& 据我所知,近期&&第一时间&&栏目也曾做过所谓深度节目(更准确的说应是比较静态,时间相对拉长些的节目),不知是不是为平衡舆论,不知效果怎样,不知观众反映怎样?我的理解是不要把简单的问题想的和搞的很复杂,&&第一时间&&需要做的首先是让老百姓用最通俗的理解就能看懂,然后重要的是再做到有用和生动一些,不需要复杂的语言和形式去论证一个简单的主题,有些事一分钟或者几句话就能说明白,而每天又有多少事情真正值得花五六分钟去说它也同样值得推敲,如果有当然值得做,如果凑合着做,即使迎合了少数人,失去的必然会更多.所以做节目一定要去问问观众,另外再看看记者能不能把事情说好,这两个问题解决好了再谈深度不迟.
发表于:06-05-17 03:23
有为…………………………………………………………………………你很年轻啊,!
别再贪恋那些旧式缺油的瑰丽,这古老契约的景物
不过来世一页玉门瘦削、楼兰更远
发表于:06-05-17 12:01
《第一时间》编辑记者的每月奖金多少的依据是发稿数量,而不是稿件质量。这是管理上的明显漏洞,必然造成编辑记者只追求数量,不追求质量。所以大家看不到什么高质量的新闻,粗制滥造的倒是有的是。
发表于:06-05-17 13:03
以下是引用 第16楼 ahtv 的话:
感觉《第一时间》的人(包括制片人)都不太懂电视美学,那个画面构图完全就是县台水平,某些新闻制作得连合肥台都不如,记者普遍都不会说普通话,真是丢省台的人。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第二天早上7:00-8:00的重播?那个左滚屏字幕居然还在,太不专业了。看看中央台新闻频道吧,左滚屏字幕是实时新闻,是不应当和节目一起录到磁带上保存起来的!...
这个这个,好象是补充吧,不是什么实时的新闻.经济平时没有滚动,只有这个栏目有啊,所以一起重播,中央台是实时都有新的内容而且不会是一个栏目在出滚动的字幕,当然不是重播.滚动的字幕是属于这个栏目的需要,不知道你看了&财经特快&没有,底下的滚动是当日的收盘信息什么的,重播当然也要播了.
发表于:06-05-17 14:01
回复 第26楼 的 看啥都不回:
这个观点我不能认同。左滚屏字幕里还有今晚电视节目之类的信息,第二天重播就会引起老百姓的误会。你有没有看过新闻里引用过去的资料片断?由于资料片断里有过去的左滚屏字幕,还必须用一块黄色条遮住,难看死了。
发表于:06-05-17 16:19
&& 不想多说。。。。。
发表于:06-05-17 16:33
以下是引用 第27楼 ahtv 的话:
回复 第26楼 的 看啥都不回:这个观点我不能认同。左滚屏字幕里还有今晚电视节目之类的信息,第二天重播就会引起老百姓的误会。你有没有看过新闻里引用过去的资料片断?由于资料片断里有过去的左滚屏字幕,还必须用一块黄色条遮住,难看死了。...
我想问下你仔细看了每次滚动的内容了么?有什么是容易误解的?这个滚动和新闻频道的滚动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滚动啊!这个滚动是这个节目的一部分啊!再说了,就是给没看见的人放的节目.对于不知道的事就是新闻.
发表于:06-05-18 11:07
不想多说。。。。。
发表于:06-05-19 01:40
有目共睹,这个节目这处于衰退期。
发表于:06-05-19 13:27
回复 第29楼 的 看啥都不回:
没看懂你在说什么,不过你还挺会较劲的啊。
发表于:06-05-19 22:28
自从开播,只要有时间我都要看,希望《第一时间》多上一些合肥以外的新闻,如果老是以合肥为主,合肥电视台也可以搞个第一时间。...
龚正人不错,想给第一时间提一点:6:30至7:30分播出,与新闻联播相冲突,感觉很头痛。
发表于:06-05-20 10:06
&&[第2版 05-20 10:06]
咱们电台政文部出来的一位少壮派!
发表于:06-05-28 20:52
以下是引用 第32楼 ahtv 的话:
回复 第29楼 的 看啥都不回:没看懂你在说什么,不过你还挺会
我同意32楼的说法!说的一针见血,安徽台的人就是太不能听别人的意见了,有不完善的地方就是要改!较什么劲啊,别以为自己的栏目做的那么完美,说不得了,那是心虚的表现!但愿节目不要夭折,继续努力吧安徽台!还有安徽台养的废人太多,拍新闻的摄像都是什么玩意啊,看了节目以后肺都气炸了,只要有双手认识个字就都来拍,还出去打个名片,我C还是新闻摄影!我觉得都丢人!真是连基本摄影知识都不懂的废人,但是安徽台当然也是有不错的摄影师的,我觉得电视节目别是个人就出来拍,真的影响节目质量!(个人观点不要骂我)
发表于:06-10-28 15:29
回复 第35楼
个人觉得你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常言说的好:没有去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你说:拍新闻的摄像都是什么玩意啊,看了节目以后肺都气炸了,只要有双手认识个字就都来拍,还出去打个名片,我C还是新闻摄影!我觉得都丢人!真是连基本摄影知识都不懂的废人,"
你就那么肯定那些构图差的新闻就一定是摄像拍的!?
我可以认真的告诉你:你所说的那些费人一点都不费,他们中的很多人拍的节目在全国都屡次获奖..
很多图像差的是文字记者拍的,摄像记者不够,台里拨了几台小机器(备用),
你可以来我们这里考察一下嘛!我们也可以切磋,切磋嘛!!!欢迎!!!
说话要有礼貌和艺术,不要随意攻击!!!!(我有说错的地方你可以提出,我虚心接受!!!!)
发表于:06-10-28 15:49
回复 第36楼 的 平庸的人:
5个月前的帖子都能被你发现并顶起来,真没说的。佩服!还是找点新话题吧。
发表于:08-07-28 22:27
接着我们上蚌医那件事说!学校传达我们说,蚌医在我们学校社的一个教学点.把我们当什么了,我们就
那呢卑微吗?进不了蚌医的大门吗?宿州卫校有蚌医的师资力量吗?为什么强硬的把我们留在学校?说白了
为了赚我们学生的钱!用种种方法把我们强留在本校,,对我们不公平!如果不上,我们只是个中专生,学历
太底!而且学校有说我们同届临床系的可以去上,就我们护理的不能去上!淮南卫校老师还威胁学生说不
准在闹要去蚌医上,不然,毕业证不给发!这都是为人师表所做出来的事说出来的饿话吗?
恳请第一时间能站出来给我们主持公道!
&我是宿州卫校高职护理的学生,恳请第一时间圆我们学生一个满意的结果!我们的教学制度是前三年在
本校上后两年参加蚌医验收考试,合格的学生到蚌医上学,我们今年理论,文化验收考试,我们过关了,可
是给我们很荒谬的安排,留在本校上学,这哪跟哪啊?当初怎么说的,学校怎么能出而反而呢?如果今年要
我们留在本校继续上学,在我们验收考试时就应该说清楚,可是那时候还说,考上的同学到蚌医上,可是我
们都考上了,学校又说我们不能去蚌医上了.我们知道这不是学校做出的决定,是淮南卫校,淮北卫校.滁州卫校宿州卫校,安庆卫校.等
几所学校做出的决定,我们不愿意!
发表于:08-07-29 08:39
他是个牛人
发表于:08-07-31 09:56
安徽电视台经济中心副主任兼《第一时间》总制片人
发表于:08-08-02 13:05
强啊 高人啊
发表于:08-08-03 00:48
“生存”能力很强
你尚未登录或可能已退出账号:(请先或者
【敬请阅读】
亲爱的网友们,、有更新哦!
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特别是免除或者限制责任的条款、法律适用和争议解决条款。免除或者限制责任将以粗体标识,您应重点阅读。
【特别提示】
如您继续使用我们的服务,表示您已充分阅读、理解并接受《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全部内容。阅读《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过程中,如果您有任何疑问,可向平台客服咨询。如您不同意《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任何条款,可立即停止使用服务。
南京西祠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的全部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徽经济生活频道直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