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收购丝瓜络那里收购的

“丝瓜收购价3元一斤,但我没瓜了”(图)_网易新闻
“丝瓜收购价3元一斤,但我没瓜了”(图)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明城镇崇步村,地里的瓜苗出现枯黄之状,不再结瓜  今日关注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黄晓晴
  大雨下了一周有余,蔬菜种植、销售大受影响,一边是本地瓜菜减产,一边是市价节节看涨但菜贩也高兴不起来。27日,记者走访高明蔬菜集中产地明城镇、更合镇,以及市内部分菜市场,了解情况。
  损失—
  不少农户减产八成
  高明更合镇在5月20日、23日两天,以213.4毫米和254.8毫米接连刷新了佛山最大雨量数据。27日中午,记者乘车沿504县道一路向南,行经平塘村、陇村、马律村等多座村庄,发现该镇分散种植着节瓜、白瓜、冬瓜等蔬菜,由于连日下雨,菜地里还积着水,走近看,可见瓜藤上少有结瓜,瓜苗已经出现枯黄萎缩之状。
  在马律村的一块菜地,记者碰到了63岁的菜农扭叔。扭叔原本打了一副“好算盘”:经历了2012年的滞销低谷后,当地的品牌农产品—粉葛在过去的两年里又经历了看涨的好行情,但前段时间粉葛(去年存货)掉价至8毛钱一斤,认为历经高峰之后必然是跌落,他决定将粉葛种植缩减2亩,改种瓜类。岂料连日大雨,打了扭叔个措手不及。由于雨水过多,他种植的瓜大幅减产,“去年一亩可以收4000斤,现在一亩只收了200斤”。“丝瓜、白瓜、胜瓜的收购价以前大概在七八毛钱一斤左右,高的时候也就一块钱,现在丝瓜每斤去到两三块钱,可是我连十斤瓜都拿不出啊。”扭叔叹息。
  在明城镇文车村,蔬菜种植也不甚乐观。“多次连夜抽水,5月20日那晚甚至一直抽水到第二天凌晨6点,可地里的菜心还是泡烂了。”从贵州远道来此地种菜的伍师傅告诉记者,本月20日以来接连的大雨,已经让160余亩菜心绝收。
  多位农户告诉记者,对比往年,这里的瓜类蔬菜减产八成。
  除了散户,一些农业公司也难以抵御风雨。“不少蔬菜被水浸,即使没有被浸也出现烂根减产现象,损失大约在二三十万左右。”位于高明区明城镇崇步村的佛山市高明泰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赵崇军说,该公司成立于2010年,以公司+农户的方式进行蔬菜种植,种植规模约350亩,此次遭受连日大雨,损失难免。
  佛山市高明区鸿丽蔬菜种植有限公司位于高明区更合镇,其负责人梁庆权亦告诉记者,此次连日大雨,初步估算,公司的总损失在四五十万元左右,主要是菜地水分含量过高,导致蔬菜无法扎根无法吸肥,最终减产,以豆角为例,天气好的时候一亩地可以产四五千斤,但最近亩产只有1500斤左右,即使收购价由以往的1.5元/斤涨到3元/斤,但收入还是有所下降。
  高明区三防指挥部的最新消息显示,连日来该区受影响的蔬菜面积达2160亩。
  影响—
  农贸市场菜价上涨
  27日下午,记者走访禅城区多家农贸市场和超市发现,瓜类蔬菜价格普遍看涨,但是菜贩们并未面露喜色。
  在禅城区人流较旺的普君市场,高明瓜菜难觅,外地瓜菜“唱”主角,而无论是本地瓜菜还是外地瓜菜,其零售价多有0.5至1元的涨幅;究其原因,菜贩们异口同声:连续下雨导致瓜菜产量大幅下降。
  “瓜苗都浸死啦,没得卖啦。”一有街坊前来挑选青肉瓜或胜瓜,在普君市场摆摊卖瓜菜的陈姨就不断念叨。陈姨的丈夫平时多数会去高明或三水收购瓜菜,例如白瓜、胜瓜、青瓜等等,但是,连日的暴雨让收购变得不太顺利。“平时收购价大概七八毛一斤左右,现在去到3块一斤,收购回来,早上卖4元一斤,下午要降到2块5一斤,否则卖不完。收购价贵,零售价也贵,在普君市场这样的地方,哪里卖得出去。”陈姨边叹气边抱怨。也就是说,雨天里,不但农户直接受到损失,其下游菜贩的日子也不好过。
  在季华五路店一家大型超市里,有刺青瓜每斤已经卖到4.9元,而包装洋丝瓜甚至飙到了每斤5.9元,苦瓜、西葫芦、蒲瓜等瓜类蔬菜每斤都在3至4元之间,价格略有上涨。
  应对—
  搭建大棚可防风雨
  老庄稼人扭叔告诉记者,对比种植稻谷,种瓜要赚钱得多,比如一亩瓜菜半年的产值大概是1.5万,而稻谷产值才不过几百元,所以即使湿热的天气种瓜有很大风险,但农户们都愿意搭种些瓜菜。
  风雨天气让蔬菜种植处于高风险之下,如何规避这种风险?扭叔和很多散户一样表示对此表示无奈。
  不过,农业公司经营者却提供了一种方案。
  这几年,赵崇军对风雨给蔬菜种植带来的损失深有感受,最近他终于下定决心,让公司暂时停产,搭建大棚。“防风防雨最好的办法就是搭大棚,同时,搭大棚还可以防虫害,提高农产品的食用安全性。”
  搭建大棚,可以向农业部门申请部分补贴。赵崇军说,他也会积极地发动周边农户加入其公司,带动他们一起搭建大棚,以提高农业风险抵抗能力。
  不过,搭建大棚虽然好处不少,但成本不低,即便是农业公司也不敢轻易投入,佛山市高明区鸿丽蔬菜种植有限公司便是如此。该公司负责人梁庆权告诉记者,该公司蔬菜种植面积在1600亩左右,如果要搭建大棚,投入起码要超千万,这样的投入对于一家农业公司而言是难以承受的。
  黄晓晴
本文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地方版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今年丝瓜络供大于求
产销协会在尽力保护农户利益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关爱生活  中国宁波网新闻热线:<font color=#ff0 
浙江网通热线支持
左图为慈溪种植户正在采摘丝瓜络。(本报通讯员摄)&&&&宁波日报讯(赵科罗涟浩)慈溪新浦镇下洋浦村农民胡芳德这几天挺高兴:刚采摘的1500公斤丝瓜络以每公斤16.4元的价格卖给该市申成沐浴用品公司。他说,如果没有协会统一保护价,他的丝瓜络在市场上每公斤最多只能卖14元,是协会让他多赚了3000元钱。今年该协会已向农民收购100吨丝瓜络,为农民增加收入200多万元。&&&&慈溪种植丝瓜络历史悠久,目前种植面积约1.3万亩,其中90%以上的丝瓜络产品出口到欧美、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量占全球总销量的80%左右,年出口创汇近亿元。过去,当地农户都是单家独户生产,加工企业也是随行就市,双方缺少沟通,听凭市场“捉弄”。&&&&1999年,慈溪市成立了丝瓜络协会,农户和加工企业各占一半席位。协会在每年进行市场调研,制订最高收购价、中心指导价和最低保护价。加工企业会员每年按上年销售额的1%交纳信誉保证金,若违规保证金将被没收。此后几年,该市丝瓜络收购价虽有起伏,但基本保持在每公斤20元上下,保证了农户和企业都有稳定的效益。&&&&今年7月底,协会确定收购保护价为每公斤16元至20元。但是,由于前几年效益相对较好,慈溪周边地区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据粗略统计,今年仅余姚市就有3500亩,江西、安徽等地有5000亩,加上慈溪本地,总产量在1000吨以上,而慈溪企业年需求量只有700吨左右,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由于不少农户并未与慈溪企业签订合同,而当地又缺少加工企业,致使市场价格和慈溪丝瓜络协会出台的保护价出现差距,并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针对现状,协会一位负责人表示,这几天他们也接到了不少外地农户要求收购的电话,但目前他们还只能满足慈溪农户的需求,协会正积极筹措资金,对本地丝瓜络按保护价进行收购并储存。至于周边地区的产品,增加收购量恐怕有些难。同时,他也指出,一个产业的发展一定要考虑到产销沟通,不然,受损的只能是广大的农户。&&&&
宁波灵桥路768号中国宁波网
邮政编码 315040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函[2001]82号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 1104076  浙ICP备页面已拦截
无锡网警提示您:
该网站已被大量用户举报,且存在未经证实的信息,可能会通过各种手段来盗取您的账号或骗取您的财产。【丝瓜络收购】价格_图片 - 阿里巴巴
您可能还感兴趣的其他内容没用的丝瓜络能做啥?一茬丝瓜两茬收入,有创意才有经济!
丝瓜是我们经常食用的一种蔬菜,它富含维生素、蛋白质能保护皮肤、消除斑块,使皮肤洁白、细嫩,是不可多得的美容佳品。
丝瓜的价值不仅于此。成熟时,丝瓜里面的网状纤维——丝瓜络,也有大用处。它可代替海绵洗刷灶具及家具;还可供药用,有清凉、利尿、活血、通经、解毒之效。
除此之外,丝瓜络还有更多有创意、有发展的新用处!
在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女能人徐爱群以丝瓜络为原材料,做出了雅致的灯罩和透气的鞋垫,并用彩色毛线在上面勾出各种图案进行装饰。
徐爱群说:“她家种了许多丝瓜,经常因来不及吃,最后留在树上变成了成熟的丝瓜。可扔掉又感觉可惜,便尝试着在丝瓜络上做文章,朋友们看到后纷纷为她的创意点赞。”
丝瓜络布鞋
用丝瓜络制作生活用品不仅仅是一种创意,也形成了一种产业。江西有一个东乡县,这本来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县城,却因为生产一种特殊的布鞋出了名——用丝瓜络做鞋垫的手工布鞋。
看似外表平平的千层底布鞋的鞋底竟然是由晒干的丝瓜络制作而成的。这样的鞋底穿着舒服吗?
丝瓜络布鞋店的老板黄文蒋说:“这丝瓜可是个好东西。根据《本草纲目》记载,丝瓜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能通人脉络脏腑,有去风解毒的功效。而丝瓜络独特的网状结构,也给了它良好的吸水、透气能力。做鞋垫是再好不过。”
很多出于好奇购买的顾客,也因为鞋底舒适连连称赞!
黄文蒋介绍:“脚一出汗就容易脚臭,穿了这个以后,会感觉很舒服很透气。因为透气就不会憋着汗,就不会脚臭,特别养脚。所以我们也叫它养生布鞋。”
纯天然的丝瓜络配合传统手工艺的布鞋,让许多顾客感到新鲜好奇。现在丝瓜络布鞋的回头客特别多,甚至在外国友人眼中,丝瓜络也同样倍受青睐。
这几年,由于需求越来越大,丝瓜的种植面积仅在东乡县就已经超过了1万亩。这让当地一直靠种水稻谋生的农民收入翻了好几番。
小小的丝瓜,居然能产生这么多财富。究其缘由,最重要的就是发现人们的消费需求,并能通过商业行为,满足这种需求,从而赚取利润。
眼下,越来越多的人更看重健康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小小的丝瓜络,也会因此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希望更多的村民,能从身边的农产品中发掘市场需求,找到属于自己的特色商机。
实习编辑:侯俊莹
编辑:孟然
统稿编辑:何鹏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徽丝瓜络收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