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创业什么最重要研究的一个重要的且尚待研究的领域

调查报告:在30岁之前开始创业最大困难是什么? _ 东方财富网
调查报告:在30岁之前开始创业最大困难是什么?
《创业邦》杂志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在30岁之前开始创业_调查报告  针对30岁以下创业者的现状,创业邦研究中心于12月在创业邦网站推出《2012年度30岁以下创业新贵调查》,共回收304份样本数据,其中299份为有效数据。  群体基本属性  这些年轻人何时开启了创业旅程?  结果显示,20岁~25岁是年轻人创业的黄金年龄区间,超过50%的创业者在这个年龄段开始了第一次创业。关于第一次创业时身份的回答,则没有如年龄那样呈集中状态,90%以上被3种身份几乎均分:从某行业的公司职员开始创业的最多;其次是大学生或者研究生身份去创业;第3种情况是社会自由职业者,他们相对比较自由,具备了创业的基础条件去创业是自然的。  群体现况调查  他们是否挖到了第一桶金?  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年轻的创业者中,近50%还是初次创业,创业3次以上的仅有6%左右。他们的公司也同样年轻,成立仅1年的接近60%。同时,近90%的年轻创业者认为其公司刚具雏形,正处于初创种子期。超过85%以上的公司年收益不足500万元,获得投资的公司仅占10%左右,其中一半以上获得的是天使投资。近70%的年轻创业者,用不高于10万元的启动资金便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近20%在20万元~50万元之内,超过50万元的仅有不到8%。  大部分创业者创业时间尚短,那么他们是否挖到了第一桶金?我们在此将第一桶金设定为第一次获得经济收入在50万元,但在接受调查的创业者中,超过70%的人表示,他们还未收获到它,还处于苦创阶段。而在获得第一桶金的时间段中,以第一次和第二次创业所占比例最高,接近25%;其中又以第一次为最高,接近15%。因此,赚取第一桶金的时间一定要快,创业2次之后再挖得第一桶金的人比较少,占比不到4%。  从行业分布特征来看,电子商务公司以绝对优势占据榜首;多数创业者都集中在互联网和领域,选择在传统行业中进行创业的并不多。当面对巨头时,有半数以上聪明地选择了“傍上巨头”并与其共享利益,但有约30%的创业者仍敢为天下先,从巨头口中夺食。  群体精神特质  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30岁以下的创业者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创业过于理想化、缺乏社会关系、缺乏创办公司的经验都是创业者所认为的“拦路虎”。而家人支持、创业方向、市场竞争及坚持精神则是他们认为更容易解决的问题。  为何没有走传统就业路线,而是选择了创业?在这个问题上,年轻的创业者们,再次显示了他们充满自由与朝气的个性。近四分之一的受调查者表示,创业是为了做自己喜欢的事,实现人生梦想,还有就是将创业作为一种挑战,要证明自己的能力。此外,赚取财富与自信能成为行业翘楚几乎不分上下。而这些经历了风雨历练的年轻人,也是把创业的激情与执着精神、足够的知识与能力,以及精准地选择市场,看作是成功最不可或缺的因素。创业资金,则被他们放在了最末尾的位置。在这些年轻一代的眼里,坚持与创新,才是获得成功的力量来源。  您目前的年龄?  20岁以下 3.64%  20-25岁 34.11%  25~30岁 62.25%  您的教育程度?  初中或以下 5.69%  中专或高中 15.38%  大专或本科 72.58%  研究生或以上 6.35%  您第一次创业时的年龄?  20岁以下 14.86%  20-25岁 51.69%  25~30岁 33.45%  您第一次创业时的身份是?  现在的企业是您第几次创业?  1次 46.28%  2次 37.16%  3次 10.47%  3次以上 6.08%  您在第几次创业时挖到了第一桶金(第一次获得的经济收益超过50万元)?  您现在所创办的公司成立的年数:  1年 57.04%  1-5年 39.79%  6-10年 2.46%  10年以上 0.70%  现在您所创办的公司处于何种发展阶段?  您所创办的公司的年收益可以达到多少?  不到500万元 86.51%  500-2000万元 5.88%  万元 4.15%  5000万元-1亿元 1.73%  1亿元以上 1.73%  您创业时的启动资金从何而来?  个人和亲友资助 67.81%  风险投资 3.13%  政府补助 2.28%  金融贷款 3.42%  创业奖金 1.99%  合作伙伴 21.37%  您创业时启动资金的额度是多少?  1-10万元 66.56%  10-20万元 6.35%  20-50万元 19.40%  50-100万元 2.01%  100万元以上 5.69%  您现在创办的公司属于哪个行业?  您创业的动机是什么?  做自己喜欢的事,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梦想 24.82%  创业是一种挑战,想证明自己的能力 16.84%  赚取大量财富 10.89%  对所创业的领域非常有信心,要成为该行业的领头羊 10.74%  给自己打工,自己说了算 9.14%  发现市场机会不容错过 9.14%  生存需要,工作没有伯乐,被迫创业 7.26%  想到就做了 6.68%  与自己所在的圈子相匹配 4.50%  您是如何选择创业项目的?  行业环境最宽松 8.37%  消费者需求最无法被满足的领域 17.51%  投资人最青睐 2.53%  盈利最快 9.92%  最适合自身优势发挥 30.93%  个人最感兴趣 24.90%  最热门的行业 5.84%  作为创业者,面对具备极大优势的巨头企业,您是如何选择的?  坚守市场,与巨头正面竞争 30.06%  放弃市场,改行做别的 3.57%  与巨头合作,利益共享 50.60%  从不进入有巨头存在的市场 15.77%  您认为,作为青年创业者,您成功的原因是?  创新力强 16.71%  拥有最佳的投资人或创业合作伙伴作为导师 6.08%  通过学习,获得足够开阔的眼界和知识、技术能力22.51%  年轻人的创业激情与执着精神 26.24%  创业资金充足 1.24%  良好的创业机会 9.25%  选择的业务市场有足够的发展潜力 17.96%  您认为什么样的精神是创业者最应具有的精神?  拿得起,放得下 17.66%  追逐机遇,绝不放弃 18.59%  不断学习、创新 29.35%  社会责任感 14.21%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11.69%  对于看好领域,与大公司进行公然挑战的大无畏精神 8.50%  您认为,年轻人创业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您认为年轻人创业时最需要得到哪些方面的支持?  创业知识培训 15.47%  创业资金支持 22.55%  创业政策支持 15.70%  创业场所支持 10.39%  硬件设备支持 4.96%  创业导师、专家的咨询指导 19.01%  创业实践活动 10.04%  其它: 1.89%  您觉得具备什么资格的人可以做公司的创业导师?  不需要创业导师 3.85%  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公司高管 20.03%  具有优秀案例的天使投资人、VC机构 18.43%  项目技术方面的专家 14.10%  具有渊博创业理论知识者 5.61%  具有丰富的创业经历的成功创业者 33.33%  媒体及创业服务的中介结构 4.65%
  季逸超  被徐小平鼓励“撒野”的90后  一个被称为“少年极客”的年轻人,一个被资本追逐的对象,内里还在摸索着长大。  季逸超从十几岁开发第一款App时开始就坚持两个原则:不放广告,坚持收费;面向全球市场。他开发出了iPhone上个人开发的浏览器中下载量最大的产品。徐小平对他说“哪怕你失败了,只要你还想创业,我仍然出钱”。季逸超说,我的偶像不是乔布斯、比尔&盖茨,只是约翰&卡马克这个著名的“屌丝程序员”。  约翰&卡马克(John D. Carmack II),是享誉世界的程序员,id Software的创始人之一。id是一家专门开发电子游戏、电视游戏的公司,成立于1991年。“他的一生很正,就是一个屌丝程序员的感觉,一步一步在干那点事,全靠自己努力。他无法做到像比尔&盖茨和乔布斯那种高度,但对我来说那个高度已经很牛了。我也想和他一样不断做出很酷的东西,让人们记住我的作品,而不是我这个人,于是我就可以轻松地忙下一个作品了。”刚满20岁的季逸超对《创业邦》说。  沈南鹏和徐小平的菜  2012年10月,在北京蓝色港湾的电影院里,季逸超的Peak Labs召开首场产品发布会。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专程赶来做开场发言,新东方创始人之一、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坐在台下等待着上场。季逸超讲完,一个女孩儿喝着彩儿喊了一句“太帅了,我爱你!”台下笑成一片,场面很是欢乐。  出生于1992年的季逸超,已是入行10年的“老程序员”。他独立开发的猛犸4浏览器(Mammoth 4),获得MacworldAsia2011特等奖。“我们投的是你这个人,去做你想做的最野的事”&&真格基金和红杉资本联合投资季逸超,成立了Peak Labs实验室。季逸超在微博里写到,实验室将“以贝尔和施乐为目标”。  能容纳一二百人的放映厅坐满了被邀请来的媒体和报名而来的人,红杉和真格基金的工作人员里里外外地张罗。观众席里还有几位是徐小平投过的创业者。聚美优品作为兄弟公司先试用了Peak Labs的新产品在线数据分析系统Jigsaw,聚美优品联合创始人戴雨森上台演示了这款产品的使用效果。  首场发布会上,Peak Labs发布了3款产品。“如果1万个小时干一件事叫专注,并可因此变得专业的话,那为什么不能花3万个小时干3件事?”季逸超在台上讲。  任东浩和刘青阳也是90后,比季逸超大两岁,三个人曾经都是北大附中电脑俱乐部的成员。实验室一成立,季逸超就把他俩拉了进来。与季逸超已经长期休学创业不同的是,他俩目前正在北大念书。“这是俩神人,”季逸超说。  在产品发布会上,CTO任东浩负责介绍其中一款最复杂抽象的新产品。他看上去像个文弱书生,身形瘦削,语言简洁、精准、没有太多修饰。待任东浩讲完,负责串场的季逸超上台:“刚才可能大家都没听明白,我再介绍一下。”季逸超的语言更通俗一些。  任东浩一路被保送上北大,从小就对图象、编程特别感兴趣,对国际上高精尖的新东西非常了解,季逸超说他“超前得给人灵异的感觉”。他会经常讲些国外的最新研究成果,透彻地分析其起因、经过、结果,讲完之后就问大家“觉得市场前景怎么样”,也不指望马上就能做出来,但总能让大家保持一个前瞻的眼光,大家也能互补。任东浩负责带人做开发。“他把理论转化成实际的效率也非常高,绝对是我认识的所有人里面技术最恐怖的,而且他最可爱的是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多强大。”季逸超这样评价他。  “我是他们两个人中编程水平最差的,所以我只能做后勤的工作。”刘青阳是CFO,现在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念书,与季逸超一样,小时候也在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其实,在小学二年级时,他和季逸超就一起在北大附小队里做机器人。据说在一带的学校里,他们俩都很出名。刘青阳获得过全国数学联赛(一个全国性的数学大赛)一等奖,也是很早就被保送上北大。季逸超说:“他的理财头脑超出实际年龄。”  发布会后,季逸超宣布,公司放假2周。当晚,季逸超早早地睡了,因为“累迷糊了”。六个月的时间,Peak Labs开发出了3款产品,其中一款就是Mammoth 5。虽然这次的产品发布会有50个人操持,但Mammoth 5从设计到开发,包括宣传片的制作和配音都由季逸超独自完成。“因为猛犸浏览器对我有特殊的意义。”  1个人,3天12万下载量  跟人提起季逸超,知道他的人反应都很一致:“嘿,那个十几岁开发出猛犸浏览器的年轻人啊。”季逸超不愿意总跟人提自己的年龄:“我开心的是自己的每一个产品都是靠产品本身,而不是靠19岁在卖。”猛犸浏览器对他的特殊意义很大一部分就在于,市场不计年龄只看产品。这款浏览器被测评网站App Advice评价为“重新定义了浏览器的标准”。自Mammoth 1开始,从设计到美工、开发、测试、运营等工作,全部由他一人独立完成。  “年少轻狂”,他已经不止一次用这个词形容过自己。初中时,他迷上了操作系统研发,因为觉得那才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根源。他几乎试用了所有操作系统。初二时,他和两个同学想要尝试开发出比Windows更好的操作系统。“所有疯狂的程序员,都在做着编操作系统的梦。”回顾这段故事,季逸超也笑言自己是“年少轻狂”。  其实,在开发猛犸浏览器之前,为了挣点零花钱,季逸超已经开发上市了7个苹果App。之后,他还开发了iPhone手机输入法Rasgueado。还在初中时,在百事可乐的促销活动中得到一张“巨星演唱会”门票,他毫不犹豫地卖掉,转而买了一部iPod touch。“看到了苹果系统,我才知道什么是优雅的、好用的操作系统。”更重要的是,苹果是一块。他去逛塞班论坛,但那里已经自成体系,他一个新人完全插不上嘴。苹果论坛就不一样了,季逸超一下子就参与进去了。于是,他加入了威锋技术组,还在那里找到了跟自己年龄一样小的伙伴,讨论技术,尝试研发。“苹果将所有玩设备人的水平拉到了一个起跑线上。”  高二暑假,季逸超发现手机网上浏览器繁琐而又复杂,决定要写一个简单快捷的手机浏览器软件。有不明白的地方,就从国外的问答网站或者开源代码中找技术来源。第一版完成时,他见桌子上有一张生物课上拿来的猛犸象图片,由于纯色背景比较容易用PS抠出图样做图标,所以他干脆给浏览器起名叫“猛犸”,并在3个月内更新了3个版本。“Mammoth 3”发布时, 达到3天12万的下载量。高考结束后第二天,他又一头扎进“Mammoth 4”的更新。  网易公司在线门户事业部客户经理陈诚曾经问季逸超,除了Geek,普通人需要用到如此先进和牛逼的浏览器吗?越是复杂的东西用户体验越是难以把握。季逸超回答:“定位不同啦,我不追求用户量大,但求用户平均智商最高。”他认为浏览器市场是分层的,低端用户大多用手机自带的浏览器,有点意识的用户会用免费的老牌厂家的。就浏览器本身来讲,只有高端的用户愿意付费获得更高、更好的体验。这虽然不是一个特别广的市场,但也是个不错的市场。正是因为这个想法,季逸超拒绝针对浏览器的投资,宁愿让猛犸浏览器的市场回报稳固增长。他甚至拒绝所有的投资,因为不想过早承受投资带来的盈利压力。  在Peak Labs的新产品发布会上,徐小平在台上讲:“实际上全世界人民都可以上Facebook,在那上面已经实现了共产主义了。”底下笑成一片。他又问:“中国的世界性产品在哪里呢?”台下无人回应。其实,徐小平看重季逸超的,正是他的国际化视野。  季逸超4岁时跟父母去美国,小学二年级时回国。在北大附小,因为英语好,被机器人队的老师招了进去,并常常跟队参加国外的比赛。那时,他开始接触计算机编程。迷上苹果之后,他开始自学,看关于苹果最晦涩的东西。“看教材,找培训,看似是捷径,但捷径不能把你带向最前沿的东西。”入门之后,他去泡国内外科技类的问答网站和论坛。季逸超的父亲是大学物理教授,经常拿话敲打他:“什么事都弄明白点,别不懂装懂。”季逸超说:“我们的讨论是要有答案的,不是大家说了一通之后各自回家。我作为一个程序员学了一个知识就很想应用,这时候我可以做一些项目,比如开源的东西,把我的产品分享出来。经过分享和学习,我们渐渐地成为了这个领域里水平稍高一些的人。”  在学校时,季逸超搞过计算机会考培训班,挣了第一桶金。App Store出现,他便成了苹果应用的开发者。“编多少行代码,就能回来多少钱,这种感觉特别踏实。苹果搭建了那么好的一个全球平台,为何要把自己限定在中国这个市场呢?”一开始,“Mammoth 4”只有汉语和英语两个版本,但一些使用者使用之后发来邮件,愿意免费为德语、法语等多语言版本提供翻译。目前,猛犸浏览器支持7种语言,是iPhone上个人开发的浏览器中下载量最大的产品,目前在全球有超过30万用户。  车库咖啡的老板苏菂现在还记得季逸超在车库咖啡演讲时说的一句话,“能找到车库咖啡的人就学得会开发”,既说明车库咖啡难找,也表明学程序开发容易。季逸超在车库演讲那天,下面坐满了人。大家都想看看这个开发出猛犸浏览器的小孩儿到底有多神。苏菂说,季逸超分享完他的开发经验,下面的人就都服气了。待他下来,总有人过来跟他讨论业务,其中也不乏投资人。  “撒野去吧!”  王晶是在车库咖啡见到季逸超的投资人之一,无论从个人情感还是投资角度都非常喜欢眼前这个年轻人。他的感觉与苏菂一样:“这个年轻人接触起来让人感觉非常舒服。与许多他的同龄人比起来,他已经做得很好。”  面对这个谦逊的年轻人,王晶想给他点建议:“可以先到大公司历练下。”王晶当时的想法是,到团队当中去历练一下,学习如何管理,什么是商业,这个年轻人的创造力才能走得更远。  后来,在另一个演讲之后,季逸超又被人拍了肩膀,“我投你钱,你创不创业?”那个人就是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周逵。季逸超拒绝了。周逵没有说什么,他找来了真格基金的徐小平。红杉资本是真格基金的主要出资人,徐小平被青年学生誉为“人生梦想导师”,周逵请徐小平去跟季逸超谈一谈。  季逸超回忆说,那天接到一个声音甜美的女生的电话,请他出来聊一聊。季逸超虽然不愿意接受投资,但还是乐意跟投资人聊。见了面,季逸超没认出坐在对面的徐小平,经人介绍才恍然大悟。徐小平当时一拍自己脸:“难怪没有预想中的惊喜效果!”  徐小平也非常喜欢这个年轻人。“他不是一个完人,但是他有现在的年轻人中罕见的自由心智和创造力。与那些被高考、奥数折磨的孩子不一样,季逸超更像一个正常成长的男孩。与一些不善交流、甚至眼睛都不敢看人的技术宅男不同的是,季逸超又像一个优秀的文科生,他有表达力。有表达力才有说服力,否则成不了一个企业领袖。”  徐小平建议,可以成立一个实验室。给季逸超的承诺是,不设时间表,自由发挥。“哪怕你把钱都花光了,失败了,只要你继续创业,我们仍然出钱。”季逸超那时还没想好要做什么,听这么一讲,“何乐不为嘛”。于是,在实验室的发起人协议上,徐小平把原本厚厚的合同精简到了几页纸,大大减少了投资人对项目的约束条款。  在Peak Labs的产品发布会上,季逸超在台上讲:“互联网的未来不是分析和定义出来的,而是不断创造,然后在市场中历练出来的。当你和投资人讨论你心中的next big thing时,也只是按照你现有的经验来减少风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是一个实验室。我们愿意用探索来创造真正的未来。”坐在观众席里的徐小平一脸笑嘻嘻的表情,长辈一样地看着台上。  “作为投资人,我当然知道创业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他来找我的时候,我们会一起来帮他。其他的时候,顺其自然。”但显然,这个顺其自然里还是有些润物细无声的东西在,里面有帮衬,也有引导。  Peak Labs的首场产品发布会,由真格基金的董事之一、公关总监张亚哲任总负责人,真格基金和红杉调度了50个人参与其中。在实验室的运营上,徐小平帮季逸超找了一个大姐级的人物当内当家,包括打理工商、税务等日常事务,还时不时地引荐业界成功的创业者、管理者传道授业解惑。  短短6个月内,Peak Labs开发出了三款产品:Mammoth 5、Jigsaw和Zine Project。“Zine一旦成功,不亚于谷歌对世界的颠覆。”季逸超说。这三款产品完全没有关联,用季逸超的话说,一个是大众类的,一个是公司类的,还有一个有无限可能。“前面两个赚现金流,后面一个赌未来。”按计划,Peak Labs分成几个组来维护不同的产品,每到产品要开始维护的时候,就会开始新的产品研发。“我们实验室就像是一边卖鸡蛋赚钱,一边下蛋。没有一个人知道哪一个是金蛋,一直要把蛋都投放到市场,看哪个最值钱,哪个就是金蛋。”  Peak Labs在红杉的办公室里搭建了团队。做什么新产品,投资人在不知不觉中帮助他们做减法。某个领域出现了哪几家值得关注的公司,这个市场可能会值多少钱,会有一个多大的规模,或者某个领域的几个公司的财报非常惨,这个市场快完蛋了,这些都是在跟投资人聊时经常谈起的话题。“他们不会跟你说,你应该做什么,什么值得做,他会告诉你做这个是不行的。”  投资不是不挣钱,但“有的人有知识,可没有创造力;有的人有创造力,我们能做的就是陪伴”,这与徐小平的投资哲学有关系。在真格基金以往投资的项目里,徐小平说他总结出一条规律,凡是他只看重模式忽略了人的项目,大多都失败了,反而是那些因为喜欢这个人而投的项目成功了大半。“尤其是早期的投资,就是投人。”  并不野蛮的生长  在接受了真格基金和红杉的投资之后,季逸超就跟着一队人马去硅谷玩儿了。看似是玩儿,其实是投资套餐中的一环:定期访问。季逸超说:“不像取经那么严肃,倒像是去认识一些狐朋狗友。”去跟facebook这样的大公司聊,也跟小的创业公司聊。“和创业企业聊天收获更大,他们和我在同一阶段,但走得比我们更靠前一点。他们所面临的经历、挫折和化解之道,有更重要的借鉴意义。”他说从硅谷创业者那里学到的最受用的两点,一是如何招到靠谱的人,一是公司的股权分配。  Peak Labs现在的CTO任东浩和CFO刘青阳,用季逸超的话说,知根知底,水平又高。后来季逸超成立实验室,他们觉得在一起是自然而然的事。虽然还在念书,但Peak Labs不要求天天去办公室,大家大多是邮件沟通。“我们都已经很有默契了。”  “招人一定要有人推荐,一个是知根知底,还有打心眼里觉得比自己还牛的人比较靠谱。”Peak Labs现在的核心成员不到10人,都是这样进来的。“我对你知根知底,也打心眼里敬佩你,我跟你说,你给我推荐你认识的觉得特别牛的人。不用管他是在工作,还是在创业,还是在上学。写这3个人,我再去找他们,看他们有没有意愿?没有意愿,就让他们去推荐他们认识最牛的3个人”。  不惟学历,不惟经历。惟一要求的,是希望不管什么岗位,从研发、客户体验到、媒体总监,都有一定的技术功底或者对技术感兴趣。“比如我们招聘美工,就希望他了解编程。这样一来,当技术人员把想法告诉美工后,他就已经心领神会,可以减少沟通成本。”这个要求和季逸超当时开发猛犸浏览器时的情景颇为相似。当时他一个人独立开发,要频繁地在程序员的思维和美工的思维间切换,虽然他大呼“人格分裂,折寿啊”,但也发现这样确实非常高效,图像的尺寸、程序的模块都在自己脑子里,改起东西来速度快、Bug少。  “创业关键是能做自己觉得对的事,并且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找到对的投资人、对的哥们儿。”目前Peak Labs最大的一笔开销就是人。他们采用的是和打游戏一样的升级制。程序员可以根据工作能力晋级,比如6级程序员比5级程序员的报酬要高,每一个加入者都有自己的股份,但股权分配方式“保密”。  季逸超现在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回复邮件,这是他们团队之间重要的沟通方式。 “大家谁有什么新想法,都会写邮件给我们,当然我是有绝对话语权的。我会先看一下,从我的常识来判断一下行不行,然后我们三位会再商量,也会跟红杉的投资人们讨论。我也会去看代码、写代码。我觉得公司的最高层面一定要懂底下在干什么,看看实现的到底是不是想要的东西。我每天都会看提交的所有代码,不看都睡不着。”  关于股权,在真格基金和红杉对Peak Labs投资时,季逸超也有自己的想法。具体金额,他不愿透露,只说百万元。据说,当时投资方说要多投,季逸超没有同意。“我自己一个人就能干活,我想我一个人能花多少钱呢?花不了那么多钱,我何不保住我绝对大股份。现在他们也非常同意我这个观点。”  对商业世界的这份警觉和清醒其实不全来自于硅谷,很大一部分业来自于季逸超妈妈的潜移默化。他妈妈是IT公司的高管,自小每天送他上学的路上,妈妈都会跟他讲讲公司里发生的事,公司最近有什么决策啦,股份是怎么回事。“最开始她可能只是想把心理憋着的事念叨下。后来我因为从16岁开始就自己挣钱了,就想到我早晚也得混出生路,所以觉得有用没用先听着吧。”  高中时期UC问季逸超有没有兴趣去工作,高考结束当天,季逸超给UC优视董事长俞永福发了一条信息,大意是“高考完毕,随时可以上岗”。他说,当时一闪念,还想过谈收购的问题。因为只是想去实习不会长呆,所以他在签合同的时候还特别留意有无诸如“不竞争条约”或者“职务发明权益”之类的。  季逸超在日志里写到:“高考完的这一年是我经历的最精彩的一年&&从初中就说要技术起家,做到了,现在每天睡觉我的产品每月也能带来几万的收入;中考前喜欢上苹果想在这圈闯闯,做到了,猛犸浏览器拿下了MacworldAsia2011特等奖;好多人打我的名字总弄错,解决了,现在搜狗输入法自带我的名字;高考前觉得一定要自己闯出一份事业,做到了,在徐小平和红杉资本的支持下与两个好友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整个高三,季逸超“白天画草图,晚上写代码。为了一个Bug调试到凌晨三点,解决后觉得特别幸福”。季逸超的同学张骁懿对季逸超的这股子激情劲儿还记忆犹新:“有一次季逸超的家长把他电脑没收了,于是他就在课上拿本子记了很多idea和伪代码,最后我把电脑借他,他躲在自己卧室里刷了一夜,就把猛犸浏览器的更新做出来提交了。”问起季逸超曾被没收电脑的事儿&&“这事儿就不要提了,”他一带而过。  其实,徐小平特别感慨季逸超父母的开明,自忖自己都很难做到:“我儿子在高二时跟我说&我不上大学了,我要去做街舞表演者&,我听完就崩溃了。虽然我佯装淡定,说&你去跳吧&,但实际上试图用各种阴谋诡计去破坏他的计划,想方设法诱导他去上大学。”季逸超的爷爷奶奶还是很希望孙子能去考大学的,可是他的父母最终支持了他。不过,父亲为儿子考虑地更为现实和深远一些,“无论如何有个学位”。季逸超接受了父亲的建议:“我父母对我的希望就是不要饿死。”  张骁懿的成长过程跟季逸超很像,两人从小学时就是同学。当季逸超还刚开始学iOS时,两人就合作为学校社团的公益项目做开发,做了个宣传打工子弟生存状况的App,季逸超做iOS版,他做Android版。“当时大家都是新手,一边学一边开发,两边的进度也是时快时慢。做完之后,都觉得自己的开发水平提升了一大截。”后来,他俩经常念叨:“以后咱俩一人开一个公司,竞争。”  那时,学校里的环境也很宽松。在聊网的创始人徐德尘说,北大附中和人大附中出“技术宅”。季逸超回忆:“即便再忙、有考试,我们学校基本上保证在3点钟放学,剩下的时间是我们自己的,当然我选择学一点东西,写点程序,挣点小钱。”季逸超当时是TIC(北大附中电脑俱乐部)的社长,平时活动也不是很多,更多的是社员自己各行其是。张骁懿高二时是北大附中社团联合会的会长:“如果是其他学校的话估计早就被取缔了。”  北大附中的副校长张思明总对他们说,你们不能只把那些考出600多分的人视为优秀的学生,你考个560多分、540多分不见得就不优秀。他们的化学老师,在课上跟他们讲,先学会做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再去做学问。  高三时,季逸超正在花大量时间开发猛犸浏览器,也难免影响学业。那时刚刚创建不久的小米公司打电话找到他,不巧赶上考试,他试探着去向班主任请假,老师竟然准了假,还附上一句“别耽误了大事”。后来,苹果公司去学校找他,班主任直接把他从理综考场上叫到会议室,和校长一起聊他的事。  临近高考,他的语文老师主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季逸超给同学们讲解苹果公司的历史。“老师总会耐心看完我写的各种内涵文学乃至重口味鬼故事般的作文,并给出神一般的吐槽评语。”  季逸超高二时,和朋友一起破解了全校所有老师的密码,后来自知手法拙劣其实早已暴露。但直到毕业,相关的老师才与他提及此事:“这要是别的学校你们早被处分了,但我真的很欣赏你们能自己编程而不用别人写好的工具来搞破坏!”  张骁懿和季逸超都说,“这是个奇葩学校。”张骁懿现在在美国念书,被称作“疑似最年轻的苹果总部实习生”。俩人常在网上联系,季逸超总不忘介绍一句“这是我小学同班、初中高中同校的好基友!该Geek一直在研究摄像头手势识别技术。北大附中毕业的技术宅们要是一起创业绝对很牛逼。”  高考之后,也曾有非常信任季逸超的前辈叫上他一起创业。正在考虑的期间,他拿着刚开发出来的Rasgueado输入法的初版去给对方看。对方给的反馈是,有这些时间还不如多做主营业务的开发。于是,他做了决定,回拒了创业邀请。“经过这几个月,我感到了&梦想&二字的分量,平时说起来很轻松,其实是血淋淋沉甸甸的。”  提问  季逸超  Q:你创业的动力是什么?  A:自己决定自己的路,做以前没做过的事。  Q:在公司或团队的管理中,你如何形容自己的位置?认为自己学到了什么东西?  A:自己就是打杂的,什么都要操心。。。学到的最有用的就是如何抗压,其次是与人交流。  Q:你目前最大的教训是什么?  A:不该忙着干活而不锻炼身体。  Q:你心中敬佩的企业家是谁?  A:我最尊敬的人是约翰卡马克,他一生很正,就是一个屌丝程序员的感觉,一步一步在干那点事,全靠自己努力。他无法做到像比尔盖茨跟乔布斯那种高度,但对我来说那个高度已经很牛了。我也想和他一样不断做出很酷的东西,让人们记住我的作品,而不是我这个人,于是我就可以轻松地忙下一个作品了。  Q:你认为财务自由与精神自由的差别是什么?  A:有钱才能财务自由,但精神自由谁都可以,精神自由说白了就是知足常乐。  Q:可否描述一下,你心目中“创业成功”之后,你的生活状态?  A:继续写程序做产品呗,不继续的话转眼就从成功到失败了。  他们与季逸超  沈南鹏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  创始及执行合伙人  和徐小平一样,投资季逸超  的目的不是“赚钱”  徐小平  天使投资人  看重季逸超对梦想的  “纯洁向往”,投资  他并不求回报  周逵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  最先找到季逸超,并把他  介绍给徐小平  俞永福  UC优视CEO  挖季逸超去UC实习  季逸超  出生时间 1992年  籍贯吉林  教育背景北大附中毕业,大学休学  创业城市北京  创业次数 1次  首次创业年龄 20岁
  金犁  墨迹火了  一个天气应用,网站曾莫名其妙地被封,两个合伙人先后离开。创始人金犁是如何把这么一款工具类应用做到人所共知的?  前不久,“墨迹天气”的商务部接到个陌生来电,对方自称是湖南电视台《天天向上》节目组,邀请墨迹天气的创始人金犁上节目。接电话的人第一反应是,“又是骗子吧?”出于礼貌,此人象征性地请对方先发封信函。  没想到,对方很靠谱,没几天金犁便跑去电视台录制节目。这是一期移动端最热门App在电视荧屏的大会师,与金犁同去的还有唱吧、大众点评、Camera360等6家应用的创始人。在上台大秀各自的产品之前,他们聚集在后台聊天逗乐,不时互相询问对方的用户数现在是多少。  金犁没有说他们的总用户数是多少,他更愿意告诉别人,墨迹天气现在月均新增用户数是20万。他在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天气应用是个大市场,人人都关心,人人都会用,而墨迹是这个领域的老大,依然保持着令人激动的新增用户数。  有人评价墨迹天气就是雷军眼里“台风口上的那件事”,而金犁抢在别人之前抓住了这个机会。虽然这件事离大规模“变现”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庞大的用户数意味着无限可能。QQ、360在桌面上都附加了天气服务,而墨迹天气已经完成了三轮融资。  我真的特别想创业  日,金犁26岁生日,他决定创业。当时,金犁是Symbian公司的一名工程师,技术过硬,闲时偶尔写代码玩,拿过国际编程大赛的奖项。他隐约觉得打工不是自己的终极目标,想创业,但是一时下不定决心。金犁把创业的得失、优劣势列出清单进行分析,还不停地征求别人的意见。父母不同意他丢掉一份收入稳定的理想工作,朋友也持反对意见,只有他老婆愿意支持:“就算你失败了,我们也可以重新来。”  30号生日那天,金犁突然觉得,“我得开始了。”他已经想好要做天气。第2天晚上,金犁开始窝在家里写程序,一直写到新年的凌晨3点。中间朋友的电话不断,有找他唱歌的,有拉他去酒吧的,他都以写程序的理由一一回绝。对方基本都一个反应:“你有病吧,大元旦的写程序?”  友录在线的CTO姜洋看了墨迹天气的Demo,第一反应是没想到天气能做得这么漂亮。但是金犁说:“我认为还不够好,很多东西还没做,过几个月再发布。”  2009年5月,墨迹天气第一个版本发布。在用户普遍抱怨Symbian的UI难看的时候,墨迹做出了第一个Symbian版双重滑动版本,有动漫效果,跟后来的Android系统很像。效果很炫,也很节省流量。同类的天气应用同步一次需要耗费10K,墨迹只需要1到2K。还有一点,靠抓取天气数据,墨迹能同时支持2000多个城市,而其他应用覆盖的数量是500个。但这个也为后来墨迹与气象局之间的对峙埋下了隐患。  当时,还没有手机应用商店,用户通过论坛找到喜欢的应用,然后下载到手机SD卡。金犁在Symbian论坛的几个不同区里都发了同一个帖子,管理员怀疑是软文,发布没多久就被删掉了。在帖子被封掉之前,论坛里一些俗称“大号”的用户识别出这是个好东西,经过这部分人的义务传播,第一天墨迹天气的下载量就达到了2000。金犁很兴奋,这个数字超出了他的预期。  此时,金犁一直是兼职创业,利用休息时间打理墨迹天气。9月份,他向Symbian公司提出辞职。老板很惊讶:“你想创业?公司对你挺好的呀,又派你到国外去学习。”金犁说:“我很感谢,但是我真的特别想创业。”  从Symbian出来后,金犁如同一台裸机&&没有办公室,只有两个大学同学当他的合伙人。因为是他发起的,所以金犁的股份稍多一些,担任CEO,每个月给自己开3000块工资,天天在家,早上起来就写代码,一直写到半夜。尽管如此,他“还是很快胖了20斤”。  金犁爱打扮,创业却让他没有钱买衣服了。“我有一年没有买过新衣服,穿的都是以前的,生活也很简单。我是属于那种比较爱消费的,压力一大我就愿意去买东西。刷卡的时候是会减压的,有时候出去买几件衣服,会刷掉几千块。”  2010年5月,墨迹天气发布第一个Android版本。就是这时候,整个团队才只有5个人。“我们看好Android,也看好iPhone,但是没有技术人员,只有Android的人,我们才做Android。后来实在是不能忍了,找不到做iPhone版本的人,我们就自己学吧。”金犁说,直到第二年5月,iPhone版墨迹才推出来。  墨迹天气火了。第一家找上门来合作的是老虎地图。很简单,只要在墨迹天气里推广老虎地图,用户每成功下载一次付费6块,每个月有八九千块进账。金犁笑称,他们是属于被动型的,在家埋头做产品,有了一定名气后,吸引对方来合作。到现在为止,通过墨迹天气推广的应用有100多个。阿迪达斯在“穿衣指数”功能投放了品牌广告。  投资人的雷达也出现了,一些大牌VC都纷纷找金犁聊墨迹。2009年,一家著名国际VC找到他们,金犁很高兴,以为对方有投资意向,“屁颠屁颠地就去了”。但金犁介绍项目不到两分钟就被对方打断:“你这个不行,别做了,没戏。我们这儿有个被投企业,是个好项目,你们去吧。”后来,对方又找过金犁两三次,他每次都高兴而去失望而归,对方每次都在充当猎头的角色。  2010年年初,险峰华兴的陈科屹想投资“天天动听”,但是对方已经拿到投资。就在失望而归时,天天动听创始人黄晓杰说,“我知道一个好项目叫墨迹天气,你们可以聊一下。”当时金犁已经见过很多投资人,在犹豫困惑的状态下,他见到了陈科屹。  初次见面双方就聊得不错,而且陈科屹明确告诉金犁,他们想投。第二天,双方就谈定价格,签了协议。至于投资金额,是金犁和对方反复磨出来的。“就是跟街边讨价还价是一样的。可能我们不太屑于和别人在街边讨价还价,但融资一讨价还价就是几十万的事,然后就慢慢商量到250万。”  此后2011年,墨迹天气又拿到了盛大的千万元人民币投资;2012年则拿到了第三轮融资,因为消息没有正式对外发布,所以投资人和金额都没有被披露。  封站,散伙  当墨迹天气的日活跃用户达到1万的时候,金犁开始兴奋了。当时,他们才做了不过七八个月,还在Symbian平台。这种兴奋不但没有随着转向Android平台而消失,反而愈加强烈了。“没有想到我们能在Android上达到前十,墨迹天气在Symbian是达不到前十的。在Symbian我们起步得比较晚,但在Android市场上我们起步算比较早的。”  金犁认为,正是墨迹把天气这个盘子给做大了。早于他们的天气通已经委身新浪,而墨迹天气每月保持着20万用户的新增量。然而,变数也随之而来。金犁还没来得及庆祝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就遭遇了创业以来最大的困难&&PC端的墨迹天气官网被关和创始团队散伙。更要命的是,这两件事几乎是同时发生的。  2011年5月初,友录在线的CTO姜洋结婚。早上他打开电脑,登陆QQ,金犁的头像在闪。他打开对话框,被金犁说的话吓了一跳。“我可能要离开墨迹了。”姜洋询问原因,金犁只简单说了几句,大概是跟合伙人不合,意见不统一,发生斗争之类的。他安慰了金犁几句,就去结婚了。  下午,姜洋结婚回来,金犁又在QQ上告诉他:“网站被关了。”  实际上,当时金犁的两个合伙人已经在2010年底走掉了一个,只剩其中担任CTO的一个。在结婚前一天,姜洋还见到了金犁和他的CTO。午饭间,金犁问担任友录在线CTO的姜洋,“你现在的工作强度怎么样?你们那多少人干多少事?”姜洋知道,金犁对自己的CTO已经很不满意,觉得对方工作不努力。当天,在场的CTO没有说话。  金犁知道,他们之间出问题了。“一个是分工不明确,还有大家对产品的方向有分歧,甚至很多行为可能互相都看不惯。理念不一样,比如说管理公司,我认为公司应该从事这样的特点,他们可能有别的想法。”  金犁给人的印象比较温和沉静,但对待产品,他承认自己是很强势的。比如这个颜色不太好,文字该怎么摆放,这些问题,他都非常坚持自己的意见。产品也是合伙人之间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  “时间长了,就爆发了。我们就很难再沟通了,很难沟通的时候就没法再合作了。”金犁说。  爆发的时间正是姜洋结婚当天,据说公司内部被搞得天翻地覆。他们开始商量怎么分开,才有了金犁在QQ上对姜洋说的那句“我可能要离开墨迹了”。但最终的结果是,对方离开了。  对于创始团队的散伙,天天动听创始人黄晓杰说:“他们当时都比较年轻,没有什么合伙经验。可能金犁的方式也不是特别得当,因为他是CEO,会用一些比较强硬的方法去处理,并没有真正地去让别人达到心悦诚服的状态。在第2个合伙人离开的时候,我发现他和以前不一样了,挺大度,也包容,哪怕是受委屈,也要把事情妥当地解决。”  工程师出身的金犁承认,创业以来,管理是他遇到的最大挑战。“以前是跟机器打交道,输入”1+1“,他返回一个”2“;但是每个人你给他输入与他返回的东西是不一样的。”经过创始团队的解散,他也开始有意识地寻求管理经验的突破,比如学着管理员工的预期。而在招人环节,只要有一些犹豫,他都会选择放弃。  相比合伙人问题的快速解决,网站被封则没有那么顺利,而且还意外地被牵扯出了“案中案”。  讲实际点,墨迹官方的主要作用并不在于为用户提供具体的功能,它真正的领地在APP。但是金犁不敢轻视被封站的原因,他认为这一定是中央气象局搞的鬼。因为一开始,墨迹就从网上抓取天气数据,气象局找上门来要求付钱,一年几十万元。对于当时没盈利又没融资的墨迹来说,这也是一笔大开销。所以,气象局的要求就被束之高阁了。  但是眼下网站既然被封,金犁判断应该跟气象局脱不了干系。他给对方打电话求证被封站一事,对方居然毫不遮掩地说:“你不按规矩办事,确实是我们干的。”无奈之下,金犁反复再三地跟气象局交涉付费拿授权一事。  实际上,墨迹官方被封一事跟气象局没有任何关系,是有人在论坛发布乱七八糟的违规内容所致。因为金犁在互联网数据中心(简称IDC)备案时留的电话几经搬家已经不再,也没有接到IDC封站的警告。  大概3个月后,网站恢复运营,与气象局漫长的授权谈判却进展缓慢。几经周折,联系到一个新媒体部门,拿到报价。金犁本来准备砍砍价,如果实在不行就买了。但是没想到,对方突然又不卖了。理由是,墨迹跟气象局有竞争关系,对方也有做天气应用的打算,而且已经推向市场。历时一年多,最后墨迹找到北京气象局,拿到了天气数据的授权。  从工具到社区  墨迹天气的爆发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黄晓杰坦言:“一开始我看金犁做的产品,看起来很漂亮,操作也很流畅,但是当时没想到墨迹天气能够成长到一个几千万的用户量,成为天气类品牌的第一。当时是没看出来的。”  就连金犁自己也有点打鼓:“我觉得天气还是一个比较小的应用,虽然是大众需求,但相比UCWEB或者是天天动听、来电通,我觉得至少是二线产品。”  如果总结下天气应用的特点,就不难想象为何墨迹天气会有爆发式的增长。第一,相比唱吧、Instagram的窄众服务,这是一个符合大众需求的东西。第二,用户必须联网才能使用这款产品,Symbian时代有很多不错的软件,不需要联网就能使用,但是无法与用户有所交互。第三,用户的使用频次很高,每天都会关注,一天可能会更新多次。  这也是金犁当初之所以选择天气创业的原因。他曾经想过做优惠券,再三考虑后觉得自己没有做O2O的能力。而墨迹天气做到现在,金犁都觉得没有什么捷径可言,“基本就是靠一版一版发布新的功能积累了口碑”。他痛恨刷榜。  墨迹天气是积累了庞大的用户群没错,问题是如何大规模变现?很多人都曾经在他耳朵边唠叨,天气这个事没有,没有想象空间。金犁也在纠结困惑,便信以为真了。2010年3月,他开始尝试其他方向,是类似3G门户的GO桌面。金犁只有一个目的,把已经有的1000多万用户导一部分过来,然后变现。他一度对这个项目很有热情,做了至少半年。但是当时团队不太稳定,项目最终流产了。姜洋说:“幸亏没做成,这是可喜可贺的。因为目前看来,天气这个事是可能有自己的商业模式的。”  在移动端工具类产品纷纷向社交聚拢的潮流下,墨迹天气在探索自己的路数。他们在Android新出一个UGC版本,用户通过拍摄自己所在位置的实景天气,上传到客户端,形成一个实景中国。这也是金犁为弥补之前天气应用互动性不足的缺陷,比如,推送天气预警是常态服务,但是用户往往看一眼就关掉,没有任何互动。  对用户来说,每个人都是天气播报者也是分享者,可以对预报不准确的天气纠错,甚至可以精确到具体位置,比如北京国贸。对用户拍照分享的激励措施目前还是精神层面的,通过他们的粉丝数和分享次数来表现。  在金犁看来,当用户数和活跃度都到一个量级,变现的方式和规模也会自然上去。比如,阿迪达斯之所以选择跟墨迹合作,就是对墨迹品牌曝光度的一个认可。而且金犁认为,移动APP变现的可能,与整个市场对移动互联网的认可程度也有关联。  此外,墨迹可能会参考日本天气新闻公司(Weather News)的商业模式。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民间气象公司,成立于1970年。它曾经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后退市转向东京证券交易所。这家公司向各行各业提供防灾气象服务,预报时段和服务项目均按照用户需求设定。商业演出会请它预测场地天气是否利于演出等等。他们在北京设有分公司,曾经主动联系过墨迹,寻求合作。  2009年底,新浪曾经托人找到金犁,开了个价钱,想收了墨迹。金犁当时的第一反应是:我们有这么值钱吗?大伙聚在一起商量,觉得以后可以把它做得更值钱,决定不卖。在接受三轮融资后,金犁对卖掉公司更没什么兴趣了。难道能通过一款移动工具实现上市?金犁的回答是:“一切皆有可能。”  金犁  出生时间 日  籍贯沈阳  教育背景大连交通大学毕业  创业城市北京  创业次数 1次  首次创业年龄 26岁  提问金犁  Q:你创业的动力是什么?  A:我想做一件有意义的、很牛的事情,就像乔布斯说的改变世界一样,我想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Q:作为年轻创业者,你认为在创业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A:内部管理。对于工程师出身的我来说,人与人的相处是最大的挑战。  Q:在公司或团队的管理中,你如何形容自己的位置?  A:我是CEO,是船长。  Q:你心中敬佩的企业家是谁?  A:乔布斯,国内的话是周鸿祎。  Q:可否描述一下,你心目中“创业成功”之后,你的生活状态?  A:我还会把这些事情做下去。
  林雅志  在日本赚得千万的中国小子  20岁时,林雅志在日本成立了一个人的“株式会社”。24岁,他开启了新项目“速贸天下”。  在日本赚到人生中第一个1000万的时候,生于1987年的林雅志刚到日本法定可以成立公司的年龄。但他不想就做个暴发户而已,所以回到广州再创业,诞生了“速贸天下”这个B2B2C电商平台。  林雅志的目标不是做最大的B2B2C电商平台,但他要做跨国小语种服装细分市场上最好的一站式外贸交易服务平台。20岁就发现“赚钱很容易”的他现在想做一些被人尊敬的事。  一个人的株式会社  12岁时,林雅志全家迁居日本,到海外时留了一级。2006年他19岁,高中毕业。父母很传统,希望他上大学,认为没有学历难以被社会认可,但他竟然拒绝了。  “我本身读书就不好,在日本私立大学很贵,4年要花两三百万,这钱给我做生意,赚的都不止这点收入了。”于是他跟父母交涉:花了钱买不到合适的东西,拿不到合理的回报,这完全是亏本。  最终父亲被说服。林雅志开始在日本餐厅打工,但做了3个月就放弃了。“一天工作16个小时,上班来回各1小时,每天只有三四个小时睡觉,一个月20万日元。”抬头看看部长一级,挣三四十万日元。“奋斗10年收入跟他一样,那人生就废了。”他由此开始创业。  不读书了,也不好意思跟父母拿钱,他就在网上找机会。林雅志在日本的BBS上浏览,发现每天刷新最多的帖子来自服装类。当时国内有少数几个服装类网站在做很初级的电商,连购买功能都没有,只有excel表格,大家利用excel表格下单。林雅志用谷歌图片软件Picasa把国内网站上的图片导过来,在日本的几个BBS上找买家,这些买家其实都是日本的零售商或批发商,然后林雅志赚点差价。凭借大家俗称的“倒买倒卖”,开始有一些两三千块钱的订单,赚个几百块钱。  “突然有一个日本客人发了好多杂志图片给我,问我能不能做更多的款式。”这位客人说自己是个体户,当时林雅志还完全不懂服装,日本客人提一个问题,他就得打一个电话去中国咨询。磕磕绊绊做下来,居然完成了第一个大订单&&300万日元。林雅志去东京拜访这名客户时,发现他的公司在雅虎拍卖每月有一两千万元人民币交易额,还不算在另一大电商网站乐天的交易。  林雅志乐了,天上怎么会掉下来这么一个馅饼?  后来接二连三有客户来找他。2007年,林雅志20岁,法定允许成立株式会社了,不过公司只有他一个人。公司成立半年就赚了100万人民币,此时他发现倒买倒卖速度很慢,从买家下单到拿到货需要一个多星期,但他已累积一定现金,就可以先在国内支付,继而要求卖家当天发货。物流速度提升后,日本买家也在乐天、雅虎上发展起来,林雅志的收入跟着快速翻番,到2008年&&“很恐怖,我忽然发现自己已经有1000万了。”  可是这一整年钱是赚到了,气也气个半死。国内的厂家发货次品太多,林雅志虽然只是经手人,但日本人却找他追究责任,来回扯皮。国内厂家说,东西都到你手上了,不就是那么一点污垢,你擦一下会死?日本人却说,你产品不合格,为什么要我去擦?林雅志在中间受夹板气,第一次次品他吃了亏照单全收,然后吃一堑长一智,跟日本买家说好:“允许10%以下的不良率,超过10%,有多少退多少。”同时他又要求中国厂商所有出品的衣服必须把扣子扣好、拉链拉上,解决掉扣子和坏拉链的问题;衣服还要经过一次清洗,污垢也少了,线头也要全部剪掉。  做服务,不做暴发户  林雅志很小就有做生意的欲望。“当时很快就赚到了钱,我觉得赚钱是蛮容易的,没啥意思,一点小聪明碰上了运气,我们老家福建管这样的人叫暴发户,老家的确也出了很多暴发户。人家说你有钱没内涵,我就想,我不要做这样的暴发户。”  他想做一个批发网,快速把服装批发到日本,后来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它可以变成一个服务平台,不通日语的卖家把图片传到网上出价,经过平台翻译、支付、成交、报关、物流等环节后,交易给日本的零售商。2008年年底,林雅志开始规划“速贸天下”,然后在日本寻找合作伙伴。“发现很多东西我又不懂,就得先体验上下游产业。”  2009年年初,他在国内收购了一家工厂,摸清了生产环节,后来又在中国的批发市场开了档口(批发摊位),还在日本电商网站乐天做服装零售。“2009年乐天的价格战其实就是我炒起来的。1000日元的东西包邮再打9折,还返10倍积分。别人做零售为了赚钱,我只是为了摸底,保本就可以了。”  上下游环节都体验了、摸底了,也吸取了足够经验去完善这个“速贸天下”系统的开发,2011年1月速贸天下正式上线。  起步时是很难的。“在敦煌网、阿里巴巴、慧聪这一系列的大平台下,又要说服人家你怎么能比他们做得好,每推出一项服务、每做一个决策都会遭到质疑。”在林雅志看来,速贸天下的市场和这些大平台不同。速贸天下只专注于日本细分市场。“我并没有希望速贸天下有一天做得比阿里集团还大,但我希望用过的人都说速贸天下的服务好。”  林雅志要求的服务品质体现在对卖家服务的人性化和价格的透明上。刚从日本回国时,他会经常生气:去餐厅吃饭要纸巾,纸巾是飞到桌子上的;电梯门一开,里面的人还没出去,外面的就涌进来。所以他极度重视速贸天下的服务,卖家只要自己做好图传到网站,后面的事&&翻译、支付、出关、物流&&一概不用操心。  速贸天下使用人工翻译,保证商品描述更精准,更容易被日本买家搜到,比如“韩版”、“日版”之类的热词,在日本更多用“复古风”等表达,这是其他B2B平台使用的翻译软件做不到的。物流可选DHL、EMS和FedEx,其中DHL最贵但只要一天,另外两种需要3天~5天,由买家自己选择。支付方面,速贸天下过去与PayPal合作,但后者会收取2.9%~4.9%的手续费,“这样卖家就赚不到什么利润了。”所以速贸天下后来为了降低成本自己做了支付系统。费用方面,速贸天下全程只收6%的佣金。林雅志2009年做批发时,发现日本买家身边带着翻译,翻译不准交易中使用计算器,计算器打出来的数字日本人一眼就看懂了,翻译就无法在中间收差价。“所以我坚持透明化。”  “B2B不是夕阳产业!”  很多人认为B2B是夕阳产业。“德同资本、IDG资本都跟我们谈过投资,但现在谈起B2B,大家普遍认为这个行业没什么好投的了。现在也出现了很多海外B2C网站。但我希望慢慢地去做好每一步,等到有一天真正被认可的时候再融资都不晚,起码速贸天下做到今天维持正常的运转完全没有问题。”林雅志说。  你看很多互联网的创业,有个好的BP就去融资,可是为什么反而是做实业、做批发的人更容易赚到钱,互联网行业的就不那么容易呢?  相比互联网创业者,林雅志的创业经历确实一帆风顺。“其实你感觉他一路很顺,是跟他性格有关,很少见到他唉声叹气。他一直比较乐观,斗志饱满,但内心世界容不了沙子,当他发现社会上一些很现实的东西时,他会有一些失落。”好友Kelly这样评价林雅志,“速贸天下描绘的前景是很美好的,他在这方面也非常执着。当初为了做网站解散工厂的时候,其实他手头还有很多客户,我们都替他可惜,但他一旦决定要做什么,谁都劝不住。”  林雅志的理想主义是:只要自己坚持下来走到这一步,就可以回过头来说,这个行业不是夕阳行业。林雅志说,某行业大佬发表言论,长相跟智慧是成反比的,是因为他已经做到了,大家自然认同。“如果有一天速贸天下也做到了,那我说B2B不是夕阳产业也就会被认同,所以整个创业过程就是个挑战,看谁能走到最后。”  而商业逻辑则是:跨国B2C做得再好也无法完全否决跨国B2B。每一年都有商家倒闭,也有商家诞生,他们永远需要平台服务。速贸天下还计划用一些金融方面的服务去配合商家,让他们的资金链更活跃。“系统方面还要完善,要有营销手段、工具,我们需要更多地开放,让更多的供应商进入我们的平台,这是接下来一年我们要做的事情。”  林雅志  出生时间 1987年  籍贯福建  教育背景日本高中毕业  创业城市广州  创业次数 2次  首次创业年龄 19岁  提问林雅志  Q:你创业的动力是什么?  A:我很小就有做生意的欲望,20岁赚到钱,不想做暴发户,我想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企业,去改变这个社会上的某些不良的基因,让我们的创业团队有着人生的价值。  Q:作为年轻创业者,你认为在创业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A:在敦煌网、阿里巴巴、慧聪这一系列的大平台下,并且大部分人都认为B2B是一个夕阳行业,这是最大的挑战。  Q:在公司或团队的管理中,你如何形容自己的位置?  A:反正我现在不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领袖。领袖太远了。如果有一天我认为自己是领袖的话,我也要完蛋了。
  刘勇明  做科学家,不如卖化妆品  如果没有去杭州做化妆品电商,1984年出生的刘勇明也许已经成了一位海洋科学家。好在他把科学家的“数据控”特点带到了化妆品生意中。  刘勇明,辛巴信息技术(杭州)有限公司(品牌名称为NALA)董事长,企业002号员工,001号是其太太徐珊珊。之所以太太的工号排行第一,是因为刘勇明接手的业务最早源自太太在淘宝C店经营的韩国化妆品零售生意。  之后NALA不断壮大,变成淘品牌,还做起了B2C,又拥有了4个自主品牌,有了社区和无线产品。至于到底该给NALA贴上如上领域的哪个标签,刘勇明现在还没考虑好。圈里人都知道,1984年出生的老刘(大家对刘勇明的称谓)是个做化妆品零售的,公司成立3年以来发展速度还不错,员工工号已经排到了400多,2012年营业额达到4个亿,且每年都有盈利。  现在太太已经全身退出,一是为了照顾小孩,二是考虑到夫妻店不是很好的经营方式。作为公司化妆品公司的男掌门,老刘努力学习这个专属于女人们的玩意儿,对化妆品的了解程度已经不亚于太太。他也一直在呼吁员工:一定要懂自己的商品才能把事情做好。  从“贩子”,到科学家,再到商人  2002年,大学时代的刘勇明在BBS上发帖,帮人家装电脑赚钱,也卖MP3、光盘、鼠标等数码产品,当时MP3刚刚普及,一台也能赚不少差价。老刘称自己就是个“贩子”。大学期间倒卖商品3年到底赚了多少钱,他没具体算过,反正除去学费和生活费,手头有个三五十万块钱可以自由支配,包括后面出国的费用都来自这第一桶金。  BBS发帖玩到腻烦之后就注册了个域名TOMPDA.com,把商品挂到网站里卖,这就是老刘最早期的电商生意。当时没有支付和物流,都是就近送货上门,现场收款。那时老刘就热衷于关注网络零售的未来。  后来,受到一位硕士师兄刻在木桌上的“一生只为MIT”几字誓言的震撼,自认为“麻木不仁”的老刘终于确立了人生目标&&出国。到韩国攻读完硕士之后,他拿到8份美国前八名大学的博士录取通知书。最后他选择了麻省理工大学的海洋学院。  2008年,老刘参与了一个科学考察项目,在海洋上航行和测量碳循环数据,每天得处理几百项数据分析。上万个小时的实验结束后,他发表了3篇在业内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并因此登上了全球地球科学讲坛演讲。  但几个月的海上漂流,生活太过寂寞,老刘最终放弃麻省理工学业。他决定回国,于是开始了NALA的创业。“漂流”这段时间形成的数据处理DNA一直深植NALA运营的每个细节。如果不是NALA,老刘现在可能就是海洋科学家了。  从头开始,学卖化妆品  这是2009年,从海上漂回来的老刘落地杭州。拿着3万块钱,为NALA淘宝旗舰店进了第一批化妆品。当时他一天干十五六个小时,除了睡觉都在干活儿,床上摆满货,整天跟化妆品共眠;兴趣、爱好完全戒掉,生活质量低下,每天很早起来接货,完了之后自己当客服。最早时的采购、仓库、发货都是他自己做。“尽管苦,但回想起来都还蛮甜蜜。”直到现在,踢球、看电影等活动依然基本处于取消状态。  NALA身份特殊,是淘品牌中为数不多的零售商,其他淘品牌都是品牌商,有自己的工厂。老刘也没拿到过淘宝特殊政策的扶持。  “刚开始真的是天天上门挨家求品牌商,求半天才能够得到一些供货。我们都是小男生,比较真诚。”当时尽管品牌商们冒着串货危险也会分给NALA一些货,因为品牌商们实在抵制不住电商的诱惑。这个阶段,懂英语、韩语、日语的老刘在跟品牌进行商务谈判时占据天然优势,这甚至成为了NALA初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2010年时,他们帮一些化妆品品牌商做旗舰店的收入能占到总业务量的半壁江山。妮维雅、相宜本草、The Face Shop等早期的淘宝旗舰店都是由老刘运营的。当时的一二三线化妆品品牌,只要进淘宝,多多少少都会跟NALA扯上点关系,老刘要么帮他们做过分销,要么做过旗舰店。“但现在这个旗舰店业务几乎不做了,品牌商们都有代运营公司。”  2010年底,获得经纬创投的A轮投资之后,NALA进入快速发展期。2011年,NALA开始拓展品类,成为淘内化妆品第一名,月销售额超过1500万;随后成为B2C领域的第三名,仅次于乐蜂和聚美优品。  NALA的成立时间晚乐蜂网一年多。所以当化妆品电商们进行A轮融资时,NALA才刚成立;当2010年NALA融A轮时,麦包包、乐淘等一大批电商已经获得了B轮融资。后面NALA需要再次融资时,电商环境又出现了问题。老刘承认公司成立慢了半拍,缺乏节奏感。“如果我们能紧接着拿B轮,今天的境况就会不一样,规模应该会更大些。但融太多也不一定尽是好事情。”  “数据控”的精细化管理  老刘就是个数据控。用数据分析商品、用户、市场和服务,甚至连内部的管理都必须数据化。“只有数据才让我觉得舒服。”走进NALA大门就能看到正对着门口的一块42寸显示屏上实时跳动着的订单、客单价、成交地点等成交信息,对数字敏感的老刘路过时总会有意无意瞄上两眼。“为什么这个地区的客单价变低了?”他随时会留意一下当前数据是否有所异常。  “只要坐在办公室,(我)几乎都在看数据。”老刘办公室内的墙上、白板上、桌上都贴着密密麻麻的数据和表格。这些相当于NALA的行军路线地图。他百分之八九十的工作时间是放在研究数据上面。数据在NALA的发展业绩中能起到50%的作用。  2009年,NALA成立伊始,互联网中很少有人提及数字化运营,但老刘当时已经在做深入的数据分析&&统计客户IP地址、接单量、呼入量、上网时间,归纳不同客户的心理状态,每天做一堆报表。现在,他们在商品、客服、设计、仓储、推广等环节已经实现了全方位的精细化和数字化。  NALA的核心竞争力就体现在精细化运作方面。在老刘的观念中,所谓的网络零售就是一个数据化的零售。“有多少人访问、多少人进入页面,客户的访问深度、停留时间有多少等轨迹,NALA都了解得一清二楚。”所有的内容在网络上都可以进行数据化。  在老刘这里,从来不用高中低端定义用户。“我们能随便挑出哪些客户每单消费金额在700元到2100元,买了哪几个品牌,贡献的毛利值有多少等数据,然后得到一个数值。”在NALA的页面上,他们会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户展示不同的商品,然后再进行个性化的市场推广、设计和个性化服务。  NALA的企业文化就是轻管理。没有考勤、没有绩效,平时管理动作几乎为零。“现在我真的怀疑管理动作的必要性。”老刘说大家的工作积极性来自认同感和参与感。  但员工都知道,老刘会骂人,在有些事情上面还非常苛刻。“比如很早时候看到员工上班玩游戏,就大骂。这真是对自己极其不负责任、浪费青春、混日子的表现。”  现在NALA整合了一两百个合作品牌,基本上是跟品牌商和大的渠道商合作,有两三百万会员。“其实两三百万的忠诚用户足够带来一个。每人每年消费2000块的话,这就是40亿规模。现在不缺用户,企业只有3岁,需要慢慢成长,我们也在寻找下一个突破口,要耐得住性子。”老刘真心喜欢这份数字化零售事业,想把NALA做成百年老店。  刘勇明  出生时间 1984年  籍贯福建  教育背景韩国POSTECH硕士毕业、麻省理工大学博士退学  创业城市杭州  创业次数 2次  首次创业年龄 19岁  提问刘勇明  Q:创业过程中的挑战来自哪里?  A:每个阶段都感觉如履薄冰,但都还算顺利。一直没遇到槛儿,小槛儿都没有。说实话有时业务稳定得极其可怕。  Q:你心中敬佩的企业家是谁?  A:不提企业家吧。我很崇拜乔治&华盛顿。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是打赢胜仗之后当皇帝,古今中外唯一的一个特例就是华盛顿&&打赢胜仗之后自己跑去种田。再说几句马云。马云是行侠仗义的武侠,本来行侠仗义是为了中小卖家,但这些卖家却反过来欺负马云,所以马云去年说自己很累。他解决了几千人的就业,是帮年轻人创业、致富的新型企业家。
  罗佳驹  在二三线城市  超越学而思  2012年营收近4000万,他们在当地的业务量远远高于行业龙头学而思和龙文教育。  罗佳驹读高三时,在距离高考还有9个月之际,学习态度一向认真的他突然以回家上网、聊QQ为由请假两周。其实,他是去上网找浙江大学有高考阅卷经验的研究生们请教应试技巧、咨询改卷评分标准,最后自己总结出一套“高考攻略”。原本只有考二本水平的他按照制定的策略和学习计划坚持7个月之后,尽管考取清华大学的目标成为泡影,但却被浙江大学分数最高的专业录取。如果说大二时加入的创业班对罗佳驹后面创业起到了一定的启蒙作用,参加高考和填报自愿的种种经历则为罗佳驹踏入教育培训行业做了很好的铺垫。  当二三线城市的教育连锁老大  2009年12月份,罗佳驹嗅到二三线城市教育培训市场的商机之后,行事向来稳健的他选择一边读研一边创业。他向亲朋好友拼凑了12万元启动资金,做起了面向中小学生的一对一个性化辅导培训机构&&杭州晟睿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经过整整3年时间的发展,今天的晟睿教育已经在绍兴、上虞、嘉兴等浙江的二三线城市成立了11个分校。在应试教育的主营业务之外,他们还提供高考填报自愿、出国留学等各种咨询服务和免费的国学教育。晟睿所到之处,都能拿下行业龙头学而思和龙文教育,成为当地第一名。2012年,罗佳驹的营收规模近4000万元。  罗佳驹要做的是绝对龙头地位。“我一直拿杭州市场当作教科书来看。曾经分别有4家公司是杭州的龙头老大,但&老大&一直在变化,会变成老二、老三甚至老四。所以必须做绝对的龙头老大才有价值。”他要求晟睿的规模必须远远高于当地“老二”。  公司成立之初,罗佳驹的另类做法曾被很多人耻笑。比如,培训中心设在绍兴,却多此一举在杭州又租间办公室作为运营总部;明明可以自己充当老师和咨询师,第一年办学却要“奢侈”地花钱招校长。如此一来公司运营成本高出很多,第一年的财务报表不堪入目。  但罗佳驹认为这些投入绝对值得,因为他的第一家店就得按照连锁的经营模式来做。“第一家店做得很好、一走上连锁道路就垮掉的比比皆是,因为他没有这种连锁的思维。而我们从第一天开始就要摸索怎样在远距离决策时确定一套标准的经营模式,这样便于以后多家连锁店的复制。我培养的不光是业务和经营都很成功的分公司,还有远程管理能力。”  这位老板非常信任团队的执行力,也见识了晟睿有能力在3天之内在全省每个初中门口布下2万名发传单的兼职人员。“很多时候,团队的执行力超出想象。”考虑到学生会拒绝接受传单,兼职人员会自己花40元买套蜘蛛侠的衣服穿在身上,吸引学生疯抢传单。“尽管只是发传单这么小一件事情,但是它能够决定公司的文化,决定品牌的市场覆盖率”。  不拼开店数量,靠产品取胜  当初开第一家店时,罗佳驹只租了一个200平米的教学中心。最初的思路是想把学校面积一点点稳步放大,但等做到第三家教学中心时,他彻底推翻之前的想法,提出至少要做400平米、500平米的教学中心。原因是随着店面的增加,在自己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根本顾及不了团队的精神状态,他希望考靠开店面积、努力做产品品质来鼓舞团队的工作激情。  他们的绍兴核心校区的面积有2500平米,在当地绝无仅有。如此大面积的校区引起了绍兴市副市长的关注和参观。不用花费经历不用搞关系,罗佳驹轻而易举地拿到了绍兴教育局十年未曾批准过的培训教育资质。  “200平米的校区对员工来说可能只是一个临时的办公场地,而2000平方的教学中心能够让员工感觉这是一个不会随时倒掉的公司,能让他们过上稳定的生活。”  3年做11家教学中心,说起来发展也不算快。罗佳驹坦言,2011年由于决策失误,导致公司错过了一次快速发展的机会。如果运用银行杠杆,晟睿发展速度能更好,当时有点过于谨慎。“我们已经有一年半时间没有大踏步前进了,只是保持稳健增长,这不是我的风格决定的,而是我对宏观形势、资金等方面判断出现问题造成的。”  罗佳驹感受到开新校区带来的增长不如绍兴校区自身成长带来的贡献大。2011年11月,谨慎的他在内部宣布了一条策略:2012年不开新校区,因为大环境真的不够好。“今年其实我们做到六七千万块都没有任何问题,管理能力其实也能够负担得起两倍的成长。之所以抑制成长是因为我们还没把现有的模式真正摸成熟。我们不追求短期的财务价值,也不认为的模式就是正确的标准的模式。”事实上,2012年很多同行开新店确实被挂掉,罗佳驹发现一家机构开了4家教学中心最后关掉了2家。他庆幸这次不扩张的决策是正确的。  依靠市场推广和投资开店肯定可以暂时把业务量拉大,这点罗佳驹不否认。但他认为中国教育培训机构健康的成长方式应该真正依靠产品取胜,而不是靠单纯追求店面的数量。  作为最大的产品经理,他愿意花费很大功夫不断打磨产品。比如,他们用两个硕士带领团队花费两年时间研究和分析以往4年的高考志愿填报数据和录取情况,做出比同行更全面的高考填报自愿数据库。但最终他们没有靠卖数据赚快钱,而是将数据库免费开放给家长和学生使用。  2012年,晟睿成立柯桥分校时感受到数据库产品的力量。当时(为什么要提这个地区的市场?有什么特殊地位吗?还是太突兀)市场正逢高考季节,高考自愿填报服务需求旺盛。柯桥分校作为当地最晚进入市场的培训机构,一方面免费提供高考填报数据库供考生和家长查询,另一方面还围绕数据库做填报自愿的增值业务。就是靠着这款数据库产品,分校的业务量一下子跳为当地最强培训机构的3倍。  细中有粗  发展至今,罗佳驹大错误没犯,小错误有一堆,但他敢于承认错误,更敢于开会时当面检讨。他开玩笑说:“会上经常说&我错了&,以至于大家都认为我认错不值几个钱了。”但是,每次认错,罗佳驹都会给公司带来大的变革。  晚上睡觉前,罗佳驹会琢磨特别细致的东西。他知道自己搞连锁服务业,如果哪个细小环节出现漏洞,未来发展过程中都会被无限放大。“产品设计不好可以重新修正,但我们做服务的如果出现漏洞就很难改正。”跟做互联网创业的朋友们聊天时,大家一致能感受到罗佳驹的管理做得细致入微。“甚至细致到纠结员工每句话的逻辑,纠结到让他们睡不着觉。我非要听他们讲得比我细才行。”罗佳驹又开起了玩笑。  “暑假快到了,业务就会变好”这种逻辑在公司不允许被听到。他会强迫员工必须把逻辑中的每一个细节一步步推理出来:暑假到了,一是学生有时间,二是家长上班,需要将学生托付出来;学生可以通过这段时间弥补功课上的差距,所以会有接受培训的需求。这才是罗佳驹想要的逻辑。  罗佳驹的管理文化中其实细中有粗。当时教学中心还很小的时候,就有很多朋友催罗佳驹赶紧出台点制度管理一下教务。“头一年我坚决不出制度,我只跟老师们探讨怎样教学,跟他们聊聊天。如果他们备课累了,可以上网、看电视。我觉得他们才是专家,出制度管他们,这不是扯淡嘛!”罗佳驹认为每个企业的管理方式应该有很大的区别,晟睿应该有自己的文化。  教育产品的核心是教师的心情和智慧。“如果老师不开心,等于把50%的产品核心竞争力破坏掉了,那这家培训机构还有什么产品力可言?”所以我们如果要做得好,不可能在管理上做得足够细。在罗佳驹看来,晟睿能让每位老师感觉是在为自己打仗,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特文化才是能够把学而思、龙文教育打下去的真正原因。  罗佳驹出生时间 1983年10月  籍贯浙江  教育背景浙江大学  创业城市杭州  提问罗佳驹  Q:你最敬佩的企业家是谁?  A:史玉柱。他的企业生命力很强,面对挫折仍能奋斗不息。他的产业手法没过多了解,肯定跟我们不一样。  Q:怎样看待精神自由和财富自由?  A:我的精神应该算很自由,不大会被一些社会观念束缚。我从来不觉得生活拮据,但还达不到财富自由,因为我们还在创业过程中。我希望公司发展起来了能让员工每人买辆车。  Q:创业过程中遇到过哪些挑战?  A:我喜欢把所有事情都拆分成一个个小的逻辑环节。其实每个环节都有很多挑战,但具体哪个挑战最大挺难说。  Q:在每个创业阶段学到什么?  A:把自己想大,把竞争对手看小。即使在地势低微处,视野也要高远。  创业次数 1次  首次创业年龄 25岁
  王俊煜  创业是证明信仰的一种方法  高考状元、北大高材生、谷歌产品经理是王俊煜的过去。不管别人怎么看,他只要做最正气、最小清新的产品。  “离开谷歌根本没想那么多,移动互联网的机会只有一次,回头的事回头再说。”王俊煜少言寡语,一副憨直的样子,却从来不缺少主见。高三的他就已经被保送,但他觉得没有经历过高考的人生会留有遗憾,于是便放弃了保送,参加了高考,竟然无意间中了广东省高考状元。又比如,对于大多数选择留在北京的大学毕业生而言,北京户口都是求之不得的,有些人甚至会签类似于“卖身契”一般的合同。对此,王俊煜同样选择了放弃,如果继续留在谷歌,他就可以拿到北京户口。  “我做不出那种事,对我现在根本没什么用,即便再过十年我孩子上学的时候用到了,那玩意儿还指不定会不会存在呢。”  2009年,王俊煜还在谷歌。虽然日子过得安稳体面,但是他觉得自己能学到的东西越来越少,适逢移动互联网的大潮来袭,他开始变得躁动起来。“移动互联网的机会只有一次。”这是在王俊煜动摇不定时老上司李开复对他说过的话。  那一年年底,台湾作家龙应台写了一本畅销书《大江大海1949》,书中描述国共内战结束之后某人因几分钟之差而未能登上去往台湾的船。这个故事对王俊煜触动很大。不久后,在2010年4月,王俊煜离开了谷歌,正式进入了创新工场豌豆荚项目。这个在一般人看来重大的人生选择,王俊煜做起来却是相当地轻松随意,他称这只是一个“微小的选择”。  “如果一个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素质,乐于接受挑战,那么即便在五六年前他错过了Facebook的Offer,还会有LinkedIn的Offer在等着他。”用王俊煜的话说,他只是对政治活学活用,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而已。如果把规划划分为短中长期,中间这一环对王俊煜而言始终是个盲区。打个比方,如果问豌豆荚五年内什么样,他可以给出答案;如果问两年内应该做什么,他就说不清楚了。“中间一段我不想去规划得特别仔细,没有用,变数太大。”王俊煜说。  北大元培班前两年是不需要选专业的,让学生自己找兴趣方向,当很多同学早早地计划好方向,并且为之努力的时候,王俊煜修了几门“捣乱”性质的课,做了几件现在看来“玩儿票”性质的事,最后都没有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比如他曾经为实验班创办了一份周刊,叫做《元培时讯》,从2004年创刊到现在还保持着每周一刊,并且已经往新媒体方向转型了,他很有成就感。但他没有选择新闻专业,最终选择了物理专业。  可即便选择了物理专业,王俊煜也并没有想清楚学物理以后做什么。王俊煜更倾向于选择一条“不费脑子”的路,学物理然后出国就是这样的一个选择。于是为了出国打算,他又学起了英语。  王俊煜真正找到自己的事业方向是从写博客开始的。  他从2004年开始写博客,2006年开始用Facebook,2007年开始用Twitter。他是最早接触到Web 2.0、用户体验等新概念的那批人之一。作为“互联网爱好者”,他开始疯狂地写博客,记录自己对互联网的观察和思考,在电脑上做排版、设计,并且会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赚一些小钱,比如某个同学要做个网站、某个社团要设计个展板,而这些统统和物理没有半毛钱关系。  最终,物理专业毕业的王俊煜没有出国,而是进入了谷歌做产品设计师。之后他又走出谷歌,进入创新工场,在许多人看来,相比自主创业,孵化器下的创业就和过家家一样,豌豆荚曾一度被人笑称为“豌豆姑娘”。但豌豆荚也需要从创新工场毕业。南有91助手、腾讯手机助手分食市场,北有360手机助手后来居上,和其他创业公司别无二致,豌豆荚需要面对残酷的商业竞争和各种暗流的洗礼。  “处女座+好学生”的王俊煜是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小清新”,这一点在豌豆荚产品上有着最明显的体现。但豌豆荚现在主要用户群分布在三四线城市。王俊煜一直希望豌豆荚可以成为这样一款非常大众的产品。“我们接触到的很多用户,他们的很多行为,真的很让人吃惊。”王俊煜说。  项目成立之初,王俊煜决定PC客户端入手,创新工场的高层和行业内的一些前辈纷纷来劝他,希望他改变主意,因为整个PC客户端的产业已经开始没落,Web端是创业的热门趋势。20岁出头,初入创业工场的王俊煜顶住了压力,他觉得用户端可以更好的满足用户下载体验,并没有落伍,事实证明,他的坚持是正确的,直至现在,对手机助手类工具而言,客户端依旧是优于Web端的解决方案。  王俊煜说,“不自负的人是成不了事的。”豌豆荚推出之前,早有91助手在先,但王俊煜完全没有做任何参照,而是打磨出了一款全新的产品。现在能改变他的设计想法的也许只有用户了,有一次他对产品界面做了一次自认为很成功的改动,虽然接二连三收到各方的反对,但王俊煜始终坚持,他觉得那是他人的从众心理,直到收到了用户因改动而受到困扰的反馈,王俊煜才改变想法。  去年,豌豆荚开始摸索广告付费,即应用花钱买广告位推广,所有应用商店、手机助手都在这样做。豌豆荚将收费流量和自然流量分开,比如UC浏览器在豌豆荚做推广,同样这款大众类的应用也会有自然流量,豌豆荚通过算法可以只收他们付费流量的广告费,而不是全部流量。  这种方式没法多赚钱。豌豆荚获得了DCM和创新工场两家投资机构共计800万美元A轮投资,对方希望他们还是能够按照传统的方式,能多赚点就多赚点,但是王俊煜拒绝了。“我很希望我们的公司、我们的产品可以给人一种Geek范儿、小清新,做的事情非常正气的形象。”王俊煜说。  目前,豌豆荚的客户观安装量已达8500万,每天的应用下载量超过1500万。“我们希望自己去证明这样一条发展路径,很多人说一个在PC上面管理手机的软件是不靠谱的,但我们还是希望去做这样的尝试。”王俊煜说。  王俊煜  出生时间 1985年  籍贯广东  教育背景北京大学本科  创业城市北京  创业次数 1次  首次创业年龄 25岁  提问王俊煜  Q:你创业的动力是什么?  A:创业对我来说是一种达到目的、证明信仰的方法。我也希望能创造出一个既能被大众用户所喜爱、给大众用户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又不失节操、不三俗、堂堂正正的产品。  Q:作为年轻创业者,你认为在创业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A:创业过程最大的痛苦是怀疑,有历史的怀疑、前辈的怀疑、媒体的怀疑、资本的怀疑、用户的怀疑。我理想中从设计和技术出发创造产品、寻找机会的方式,理想中一个年轻、单纯、聪明、透明的团队,都不是中国互联网的主流方式&&每个人,不管是投资人、还是记者、还是来面试的人,听到很多想法的第一反应都是“这不可能”。幸好很多事情可以证明我过去的坚持是对的。  Q:你心中敬佩的企业家是谁?  A:目前是Larry Page.Larry 重新执掌Google后的一系列变化,不但能让我看到他的远见,更让我佩服他对推动变化的决心和能力。  Q:你认为财务自由与精神自由的差别是什么?  A:财务自由意味着你不需要为生活琐事操心,精神自由意味着你可以选择你希望的生活方式。当你做出一个选择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的束缚,例如你很喜欢一个9.99美元的App的时候可以不动脑子就买下来。而对精神自由的局限往往是自我的,例如,明明是富二代仍然不舍得花9.99美元买 App,非要越狱装盗版。
  吴洪声  4000万嫁给腾讯  1985年出生的吴洪声在自己26岁的时候卖掉公司实现套现,离带他入行的那个圈子,却越走越远。  日,中国互联网行业发生了一件大事。“暴风影音”网站的域名解析系统受到网络攻击出现故障,导致江苏、安徽、广西、海南、甘肃、浙江等省份全省网络瘫痪,工信部特意对此展开查证。  一个年轻的黑客被缉拿归案。他黑掉了一台DNS(Domain Name System,域名系统)服务器,这台服务器因端口流量异常被关闭,此时它恰好正在为大约10万家网站进行域名解析服务(常称为“DNS服务”),其中包括暴风影音。由于暴风影音的装机量很大,暴风域名的缓存在服务器上失效,不断向其他地方的域名解析服务器发送请求,造成大量访问,结果网络瘫痪。将事件的原委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剥开分析,最终核心指向了一个地方:DNSPod.  这不是一家公司,而是一个可以提供域名解析服务的产品,被黑掉的服务器就是它的主服务器。它的创始人叫吴洪声。  DNSPod也是这次事件的受害者,10G流量的攻击持续了一天多。吴洪声压力巨大,他迅速在网站上发布了道歉信,然后做客几家门户网站科技频道&&接受访问,解释,致歉。  所有客户的态度是先抱怨,后力挺。此后DNSPod的客户成倍增长。如今,公司化运作的DNSPod客户包括美团、58同城、360、VeryCD、创新工场旗下全线产品等,据WebHosting.info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日,它在国内域名解析服务商中排名第二,仅次于中国万网。  全中国的大部分流量都要从DNSPod这里经过。如果把它当做一家互联网公司来看,它充满了很奇特的元素:公司设在山东烟台,一个远离北上广深的海滨城市;很长一段时间根本不盈利,即使面对暴风影音这样级别的大客户,服务都是免费;几乎没有做过营销,只靠“圈子化”自传播;从来没有购置过服务器,所有服务器都来自友情赞助和投资者的提供。  2011年,腾讯4000万人民币全资收购DNSPod。此前360和腾讯曾经为这个项目抢得很凶。  1985年的吴洪声在自己26岁的时候卖掉公司实现套现,但他的生活依旧没有太大变化。这种感觉就像,既远离花花世界,又要为花花世界的芸芸众生提供掘金的工具。  闯入圈子  吴洪声是广东湛江人,站长出身,但没那么草根。他曾在MySapce工作,网上还能搜到一张他与默多克的合影。  2005年国庆,吴洪声从湛江来到北京。在此之前,这个程序员几乎没怎么出过远门。由于每天都泡在网上,他认识了老网虫、文字交换链最早的开发者曹政(网名Caoz)。曹政在北京互联网圈人脉活络,也是个热心肠,他打算把吴洪声推荐到百度。吴洪声很激动地跑来,但百度压根没给他面试机会,因为他是大专在读,而学历在当时就是敲门砖。  不过,曹政把吴洪声拉到了自己的QQ群,这个QQ群让吴洪声惊为天人:这是一个囊括中国最早一批站长的圈子,当时还在电驴的黄一孟,中国站长站创办人阿飞,读大学时就开上宝马的SEO高手王悦,一听音乐网创始人杜雪骞,手机之家创始人高春辉,4399的李兴平&&“几乎都是我崇拜的对象,国内互联网圈子里厉害的人,都在那个群里面待过。”  除了年少成名的互联网高人,这里“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有围棋国手,国家重要公共资源的操盘手等等。“有段时间网上盛传韩寒和徐静蕾约会,圈子里立马八卦着找到全国航班记录去挨个搜索。”  吴洪声认为曹政是个脾气很难搞的怪才,这个神秘QQ群由他来负责邀请,一般人进不去。而大家之所以看得起自己,只因为自己在技术上有点特长。上中专时他曾经把学校网站黑掉,之后成了学校的第一个网管,18岁那年就靠做网站赚来的钱给家里买了一套房子。  在这个QQ群中,吴洪声的定位是“一个精通技术的业余顾问”。20岁的吴洪声入百度无望,就进了一位朋友的公司,帮他做技术架构,做的差不多了,又被另一位朋友拉到刚创立的新公司,继续搭架构。群里开始有朋友向他咨询技术问题,那些问题吴洪声简单听几句就能琢磨个八九不离十,然后给出建议,对方让下面的技术同事去执行,发现还挺有效。  但吴洪声并不开心,他知道自己比较懒,指导别人还行,自己做不好产品。“我看起来好像挺牛的,大家也挺喜欢我,但实际上我是一事无成的,没有一件能拿得出手的产品。”  他第一家帮忙的公司在做广告联盟,当时flash广告流行,但宽带用户少,困于“电信网通南北不通”问题,速度很慢,广告效果也差。他想到去做域名解析,把IP进行区分,电信和网通用户也可以因此区分开。之前万网和新网等域名注册服务商有这项业务,但是解析后网速仍不够快。  吴洪声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自学PHP,花了半个月的时间自学Linux,再用一周时间做了版面、贴好图片、写了样式表、搭好DNS服务器,鼓捣出了一套DNS系统。  人们习惯记忆域名,但机器间互相只认IP地址,通过域名并不能直接找到要访问的主机,中间要加上从域名查找IP地址的过程,于是“域名解析”服务诞生了。它曾被当做CDN(内容分发网络)的最底层服务,也是万网、新网这些域名注册服务商捎带手提供的服务。“DNS就像一个指路服务,你访问某个网站,需要先经过DNS,网站服务器IP返回之后才能登陆。”用上他写的DNS系统,打开广告的速度加快了很多。  他把软件放到QQ群,然后和大家打了个招呼。黄一孟看到后说自己要用,阿飞也嚷着需要,吴洪声发现,很多人都在急求这套系统。在他们的强烈建议下,吴洪声架了一个网站挂了上去,取名DNSPod。所谓pod,吴洪声有些自己的想法:当时iPod很火,就借个吉利名字;pod的一个意思是把东西放到一起,早期站长最头痛的事情是,因为贪便宜把很多域名注册在不同域名提供商,管理分散,数量一多还记不住,而用DNSPod,也相当于把域名在一个地方统一管理。  在这个充满“逆袭成功的早期站长”的QQ群里,DNSPod火了一把。后来,这些站长中的“成功人士”们又影响了中国数以万计的中小站长。  吴洪声没有把DNSPod太当回事。其他人都在做那些“比较正常”的项目,他也跃跃欲试,一下就筹备了20多个项目。但他又开始反思现在自己的状态:浮躁,举棋不定又闷闷不乐;北京这个浮躁的环境自己并不喜欢,如果不能静下心来,更难做好产品。  他放下手里的项目,去淄博帮当时做“小游戏”网站的郭海滨做CTO,再后来,他又去了烟台。每次和大家提到去烟台,他都会说,烟台政策好,海边景色怡人,其实一个主要原因是,在他“帮忙”的第一家公司,他遇到了一个烟台女孩,他们后来一起去了淄博,然后打算到烟台安家。  而DNSPod就挂在那里,免费供大家使用。几个月后吴洪声觉得可以改改,心血来潮地从头到尾改一遍,然后继续放在那儿,因为自己的“懒惰劲儿又上来了”。  “黑”老大整天“被打”  很长一段时间,DNSPod只有吴洪声一人在维护。客户数量在增加,他很罕见地作为DNSPod网站的站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新创业园网络重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