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高广场有惠普吗研发方面迅速吗?

PRP震撼来袭,引领骨伤快速康复 — “促进骨伤愈合PRP合作中心”公益项目启动会聚焦威海 | 骨科在线威高布局医疗产业 大力发展AI手术机器人
11:21:15来源:
字号:大中小
中国医疗事业正加快转型的步伐,医疗改革效果显著,作为治病救人最重要的医疗器械也在接受着新一轮的考验。
对于未来人工智能在医疗行业的发展进程,吴刚认为,未来将会有更多种类的手术机器人面世。
中国医疗事业正加快转型的步伐,医疗改革效果显著,作为治病救人最重要的医疗器械也在接受着新一轮的考验。作为国内的佼佼者,威高集团正在悄悄对医疗产业进行布局。
手术机器人引领医药行业人工智能
日,随着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正式出台,人工智能在中国将迎来高速发展时期,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深刻改变未来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作为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领跑者,威高集团在很早就开始对医疗行业进行了人工智能布局。
在全球范围内,达芬奇手术机器人(da Vinci)目前装机约3600台,其中有2400台在美国装机,我国仅有50台。根据人口数量、常见疾病形式等方面分析,中国对该类手术机器人具有很大的需求。因此,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加快手术机器人的国产化步伐是当下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对于提升中国整体治疗水平、促进高端医疗装备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腔镜手术辅助机器人系统研制”课题支撑下,威高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大学与火箭军总医院等单位联合攻关,在多自由度手术器械、腔镜手术操作平台、主从实时控制、立体影像系统及手术安全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成功研制出面向辅助胸腹腔微创手术的腔镜手术机器人“MiroHand”系统,弥补了中国近二十年来在手术机器人领域的空白。
在谈到手术机器人的优势时,威高集团首席技术官吴刚告诉记者,“手术机器人MiroHand系统的诞生,使医生在实施微创手术时恢复了如同开放手术般的操作灵活性与组织处理能力,大大提升了手术效率与质量,降低误操作的几率。”
在采访过程中,张华威还向记者分享了微创手术机器人涉嫌侵权的故事。“在我们研制出微创手术机器人后,美国的达芬奇机器人公司对我们的研究成果表示怀疑,为此甚至用威高研制出的机器人反复进行动物实验,希望在手术过程中寻找侵权的行为,但是结果却失败了。”
“达芬奇机器人虽然早在2000年就开始在手术室中使用,但是这不代表手术机器人这项技术是达芬奇所独有的,威高集团通过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在很早以前就开始研制属于自己的手术机器人。假如被别人找到我们侵权的事实,那我们这十几年的功夫算是白下了!”吴刚骄傲地说道。
对于未来人工智能在医疗行业的发展进程,吴刚认为,未来将会有更多种类的手术机器人面世。“鉴于在手术过程中的精准化操作,手术机器人未来将很大程度上提高速度、效率以及成功率,降低因人类操作原因而影响手术结果。”吴刚说,“但这并不意味着手术机器人可以完全代替人类,在面对复杂人体疾病时,机器人并不具备独立思考、制定手术方案的能力。人类和人工智能的结合或许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创新发展是长远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没有创新就没有竞争力,没有竞争力就没有市场,威高集团自1988年创立以来,始终坚持创新发展的战略方针。在创业之初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陈学利董事长带领员工在厂房中,完成了第一批一次性输液器研究生产,至此开启了威高集团的发展之路。
在医疗行业在国内起步较晚的大背景下,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受困于高端医疗器械被国外发达国家垄断,引进技术和产品的成本非常高,导致患者在高昂的治疗价格前退步。威高集团开拓创新思路,与科研院所联手,形成产学研结合促进威高研发能力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为企业长久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谈到威高集团自主研制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张华威骄傲地告诉记者,“威高最大的价值就是代表民族企业抵抗国外高端医疗器械市场占有率,以心脏支架为例,在国内不能自主生产的时候,心脏支架的价格是3万多一个,在我们成功研制后,心脏支架在医院的价格是每个1万1,每使用一个就节省超过2万元。现在全国一年能够使用90万个支架,仅仅这一项,就能够为国家节省医疗支出接近200亿。”
对于未来的发展策略,威高有着自己的打算。“我们现在开始向国外布局,通过收购兼并海外的医疗器械公司,走向世界,逐渐提高威高在国外的市场份额。威高计划在遵纪守法的基础上,成为受到尊敬的企业。”张华威说。
在掌握超过600项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如今的威高集团在国际上掌握着发言权,通过与世界银行、美国美敦力公司、美国真视觉公司等知名跨国企业强强联手,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均设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全面吸收世界先进的医疗技术,以引进、吸收、再创新的模式,拉动威高集团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擦亮民族,让全世界看到中国民族品牌的力量。
精益求精是将原本做好的事情发挥到一个更好的状态。在威高,“1”的经营理念深深印在每个员工的心中,从领导到车间生产,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即使是万分之一的失误也坚决不允许出现。正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理念的正确引导,才使得威高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逐渐向世界强企迈进。
责编:海闻合资威高 后进者美敦力谋划战略变局
经济观察网 记者 余德 美敦力(Medtronic)公司在中国正在发力。
新春伊始,本网记者在威海了解到,美敦力与山东威高股份(HK,8199)合资以生产人工骨科产品的美敦力威高骨科器械有限公司(下称美敦力威高)已经正式成立并投入运营,其“目前的主要任务是销售威高与美敦力的骨科器械”,威高集团的一位中层表示,现在并未开始合资生产骨科产品,但美敦力威高在北京已经成立研发公司。
实际上,跨国医疗器械巨头与国内企业合资已有很多,如2004年东软集团与荷兰飞利浦共同成立的东软飞利浦医疗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前不久通用电气(中国)有限公司也与新华医疗共同成立了新华通用电气医疗系统有限公司等。但这些合资却与此次美敦力威高的合资有所不同,在合资之前,美敦力已于2008年以17亿元收购威高集团15%股权并完成注资,成为威高集团第二大股东,这一迥异于其它合资的方式曾让外界颇为疑惑。
“我们的目的是与威高集团开展高度战略性合作,在威高集团的战略背景下,我们将开展长期多方位合作”,美敦力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李炳容在接受本网采访时表示,“我们将真诚合作,精诚奉献”。2006年之前,他曾是强生医疗中国公司的北亚区国际副总裁,在其任职期间,将强生中国带向了高速发展之路。
全方位合作
美敦力是在美国著名的医疗科技企业之一,在其截至日的财务年度,美敦力收入达135亿美元,在2006年《财富》美国500强企业中排名235位,在心脏外科、血管科、神经调节科、糖尿病、人工骨科等多方面有很强的研发能力与众多产品。
与国内众多的医疗器械合资公司往往以中方名称放在前面不同的是此次美敦力与威高集团的合作,不仅名称上美敦力居前,而且在持股比例上双方也是51:49,在董事会组成中,也是由美敦力方面主导,占据了五席中的三席,并由李炳容担任董事长,美敦力另一高管尹集雄则担任合资公司总经理。
“美敦力看中的是我们的市场地位,它更想以我们为‘桥头堡’,开拓中国市场”,威高集团董事长陈学利此前对本网表示,“重要的不是股权比例,不是51:49或是50:50,如果美敦力占领了中国的市场,它不会分羹与你,但现在是我们占领了市场,所以我们就合作,我有市场,它有研发能力,这才是双赢。”
带着一口浓重威海口音的陈学利是一个传奇人物,中共17大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88年3月,长期担任村支书的陈学列以2.5万元创办威高集团,先是生产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血袋起家,随后进入人工骨科领域。现在公司可生产190多个品种、7000多种规格的医疗器械产品与药品,是国内最大的一次性医疗器械制造商,他所领导的威高集团资产达30多亿元,位列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企业,是威海支柱企业之一。
经过短短的几年时间,威高集团以优质、有竞争力的价格在民族医疗器械领域占据了较大的国内市场,其骨科产品更是覆盖了国内二三线城市医院,陈学利估计,威高的人工骨科产品在2009年将达到10亿元以上。
“我们永远也不会当‘汉奸’”,陈学利曾坦陈,“我们的骨科材料、创伤材料不比跨国公司差,但我们的技术不如它们”,在他眼中,企业之间是实力的竞争,也是实力的合作,合作背后是永恒不变的利益。
但美敦力看中的显然不仅仅是威高的市场地位,中国庞大的需求市场是吸引国际医疗器械巨头纷纷进入中国的最终动因。伴随需求增加带来的是医械产品的大幅降价,国际医械巨头以进口产品赚取高额利润的时代已经过去,降低成本的压力与不断扩大的市场诱惑使得强生、飞利浦、GE等一大批医疗器械巨头纷纷在中国建立生产与研发基地,而这批大潮正在不断走高。
“我们并不是简单的合资,我们还入股了威高集团,我们只要保证在威高H股中占有3.75%的股份,我们在威高董事会中就会拥有2个席位”,美敦力中国区公关总监吴伟农表示。显然,与威高的合作显得很“实质”,这也意味着美敦力将参与威高的生产经营与战略决策。
美敦力梦想
“在8-10年之内,美敦力中国区将成为除美国本土这外的第二大市场”,美敦力全球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比尔-霍金斯曾表示,与威高的合作将是“中国业务的重要里程碑”,在美国本土之外建立合资公司,是美敦力的第一次尝试。
这一切都是在美敦力大中华区总裁李炳容操刀之下进行的战略布署,1978年就进入中国大陆开展业务的他曾被誉为“中国医药代表第一人”,曾在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工作9年,助其建立与管理了中国区的经销商网络,代表了诸如礼来及众多美国外科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战略指导;1996年,李炳容任职强生北亚区国际副总裁,带领强生(中国)走向了高速发展之路并成功使强生成为2008北京奥运会赞助商。
2006年,李炳容被“挖角”到美敦力中国公司,出任美敦力在中华区总裁,而他面临的则是众多外资公司已在中国完成排兵布阵,众多外资医械巨头都占据了中国市场份额1%-4%之间的比例,而此时美敦力,尽管早在1996年就在中国设立了办事处与工厂,但占中国医械市场份额也仅仅为1.5%,名副其实的成为了一个“后来者”,而日本则占据美敦力全球市场份额的10%以上。
初到美敦力的李炳容,选择了“低调”,两年多的时间里,李炳容不再经常露面,他首先说服了美敦力总裁霍金斯及董事会,“要将美敦力大中华区打造成为美敦力全球第二大市场”,这一振奋的目标让美敦力总部颇为欣赏。
“美敦力总部非常信任李炳容”,美敦力大中华区一位高管表示,因为李提出的目标往往超出美国总部的预期,因此李很快就升任美敦全球副总裁,其地位也比一般副总裁高出很多。
在李炳容主政大中华区的两年多时间里,美敦力出现了超常发展,美敦力中华区年均增速达到35%以上,迅速逼近在国内占据市场第一的医械公司。
“来到美敦力之后,我做了三件事”,李炳容1月19日告诉本报,首先将美敦力大中华区从事业部中独立出来,成为美敦力的惟一以区域分支的事业部,从而完成了内部结构调整;其次是施行中国化,公司广泛征招中国人进入美敦力,“中国的市场必须有中国的文化”;第三件事就是并购与合资。
结构调整与中国化的进展已让这位中文依然讲不清楚的香港人颇为满意,他现在将并购与合资作为了大中华区的重中之重。
“实际上,2006年美敦力与威高就有洽谈,2007年签订意向,2007年年底签订协议;2008年完成对威高的注资,2008年年底成立合资公司”,吴伟农说,更多的合作计划实际上在协议中都有体现,但现在并不太方便透露。
据美敦力大中华区前述高管表示,自2006年主政以来,李炳容就一直在“海选”中国国内的医疗器械企业作为并购与合资对象,“谈了好几十家,最后选中了威高,不仅是其市场地位,与威高的谈判中,威高的理念与美敦力也颇为契合,这让李作了最终决策”。
“我们对实现超过日本成为美敦力全球第二大市场很有信心”,李炳容笑道,他的信心多半来源于其对中国市场的了解与多年从事医械的经验,而他想打破的也就是“外资方守住技术,中方守住市场”的两个聪明人的合作往往不能成功的怪圈。
美敦力能否“后来居上”尚未可知,但美敦力及多位国内医械企业均表示,美敦力正在寻求更广范围的合资与合作计划。
 |  |  |  |  |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
传真:86-10-
备案序号:鲁ICP备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网页已删除
本网页已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威高药业研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