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套70元,划算吗?请装修公司划算吗要用,要买好的价钱还不要太高……

我是销售代理机构
吉屋网月覆盖3000万购房人群,中文房产网站排名第4。
吉屋网月覆盖3000万购房人群,当前合作新盘超过2000个。
我是公寓运营商
发布房源,更快找到租客。
吉屋网月覆盖3000万购房人群,更快更准推广合作业务。
您的位置:
&明白住宅建筑小知识 一些楼层千万不要买!
明白住宅建筑小知识 一些楼层千万不要买!
来源:搜房网房天下 &&发布时间:
买房是一个伟大而又苦逼的过程,得做好查资料、选地段、挑楼盘、筹资金等等一系列的储备,中间可能还会出现这样或那样未知的阻碍,其买房血泪史绝对媲美高考英语,好不容易打通关了,来到售楼处开始排号选房,结果却被“激动之情”蒙蔽了双眼,怎么了?楼层没选好啊没选好!爸妈爬个楼梯,青菜都变黄花;偶尔下个雨,在家就能看3D版动作大片;本来唾手可得的局长位子,突然被告知换了人,老婆天天吵着要离婚!那么,究竟买房几层较好?楼层究竟要怎么选才合适呢?小编从售楼小姐哪儿得知了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在开讲前,先科普一下住宅建筑小知识:各国建筑标准高层建筑:超过一定高度和层数的建筑我国住宅建筑划分低层一般就是私宅或者别墅,多层就是传说中的花园洋房下面进入今天的核心教学:哪些楼层千万不要买!买房几层较好:楼间距太小的不能买很多住高层的人其实是想观景的,结果自己却成了“景观”,让对面同等楼层的住户把自己的小家看的通透,真不知这种“景观” 让心里能美到哪去?下图中为吴中区某盘,据说两幢楼间的距离仅为41米,而楼层为34层,据此计算,后一幢要25层以上才能晒得到太阳。看着图上这哥俩儿好的亲昵之态,确实挺醉人的。再看看这张图,也是吴中区的某盘,这个盘可让小编第1次在算楼间距上犯了难。一字朝南排开面对石湖公园的格局显得很是土豪。百分百无遮挡,让想挑剔采光的购房者都无从下手!买房几层较好:极端楼层不要买这边说的极端楼层,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底层和顶层,首先说说底层,一般不被买房者看好,大家都认为底层采光不好,过于压抑;视野差,看不到什么景观;易潮湿、私密性不足,还特别容易遇到不明物种的来客突袭,“女汉子”秒变受惊“绿茶婊”!而顶层呢,可能存在水压不够、楼顶渗雨、风大等问题,大家可以想象这样的一个画面: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傍晚,你下班回到家,看着已经被雨水淹没的地板,欲哭无泪,趟着水去准备洗菜做饭,然而,水龙头却并没有什么egg用,只能默默的拿着盆去天花板下接水,这心境,实在难以言说……有的人要说了,底层和顶层送得多,划算!真是不想吐槽什么了,你si不si傻啊,你以为KFS跟你一样傻呀?人家会白送你嘛?不信你现在回家,看着大厅核心矗立着的那根坚挺的下水道管子,回想一下,想必,当年单单就藏起它都搭上了不少的装修费吧!某论坛网友的真情实感:小编支招:如果资金足够,千万不要跳进极端楼层的坑,不要因为售楼员的花言巧语就傻了吧唧的上当了,以后花了大价钱买的地板没过两天就翘边了,好不容易刷好的“**净味漆”一场大雨过后也留下了一条条悔恨的“泪痕”,到时候真的要去哭了!买房几层较好:家有老人的千万别买对于高层:高层空气相对稀薄,患有某些疾病的人容易产生不适症状,尤其是慢性支气管炎、心脏病、心绞痛、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选择高层楼房时更要谨慎。先撇开这些官方话,小编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我现在住在5楼,木有电梯,所以出门基本靠爬,额,走楼梯。自从住到了这边,麻麻再也不用担心我网购要剁手啦!我爸妈就来看过我一次,之后基本不再往来,原因就是:太!难!爬!某论坛网友的真情实感:小编支招:因为老年人年纪较大,所以基本上腿脚都不大利索,如果住的太高又没有电梯,分分钟爬出高血压也说不定啊,就算有电梯也不适合住得太高,大多数老人家都对现代化的设备不太感冒,在他们看来就是麻烦,如果在电梯里发生个什么突发状况,老人家承受和应对能力又弱,谁能保证不出一点问题呢?所以,家里有老人的话,较好还是给他们住到1、2层这样相对较低的楼层比较合适。买房几层较好:扬灰层真的不要买科普时间:9—11 层是环境学上所谓的扬灰层,空气中的尘埃、有害物质在这个高度有个停留的过程 ,如果周边有公交干道或工厂、以及高楼密集的住宅 , 在街道风的作用下, 含有灰尘的气流不是平稳移动, 而是在高楼之间的某个区间上下“徘徊”。近地面的污染物随气流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又向下或水平方向消散。这个“高度”,大概在 30 米左右。也就是 9-11 层之间。千防万防怎么也没防住啊,原来在家里就已经成了最直接的受害者了,当我们还在感叹北京雾霾严重,庆幸自己幸免于难的时候,殊不知,你早已与PM2.5 “同呼吸共命运”了呢!小编支招:很多人都以为身居高楼就能“远离尘嚣”,谁能想到,真正在一楼听到车辆噪声,还不如在 9-11 层听得真切,不争包子争口气!花了比底层房更高的价钱,结果还不如人家,何必呢!换房!买房几层较好:迷信风水学的要注意了有几个数字特别的敏感:8、13、14、18,都说“七上八下”,特别是对于当官的可能会比较介怀,而13、14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太好的数字,至于18呢,嘿嘿,大家应该也能猜到,18层地狱嘛,怎么想都觉得瘆的慌,但是对于这样的迷信说法,也有另外一番解释,比如8,同音“发”,寓意飞黄腾达财源广进的意思;13、14还同音“一生一世”呢,新婚小俩口应该会很喜欢;18自然就是“要发”的意思。其实,这些也都是因人而异的,就看你怎么理解了。感言一:感言二:小编支招:如果实在介意的话,就像香港电影里面演的那样,有因必有果,事情发生了,总归会有方法化解的,比如多挂点红色的装饰品,冲煞气;又或者布置的时候变动一下格局,还有可能转运哦,当然啦,信则有,不信则无嘛!买房几层较好:专家建议篇购买楼房时,如果是高层,六七层的位置较好,首先,从空气质量角度来说,高度在30米以上的,空气质量反而更差。此外,钢筋混凝土结构会迫使来自电器设备的电波沿着楼房循环,相当一部分是往上走,直至顶层,所以,高层居民更容易出现头疼症状 ,其次,从心理学角度讲,身居高层的人容易产生一种“根基不稳定”的感觉,经常会感到内心压抑。如果是多层,则二三层的位置较好,不用担心水压等问题,夏天温度比高层要低。出行比较方便,人多的时候可以不用着急等电梯,平时爬爬楼梯,也可以锻炼身体。买房是一项技术活,不仅需要你关注房价、位置、政策、装修……买房几层较好也是需要了解的。不知道小编总结的是否对你买房有帮助呢。
7×24小时热文榜
你可以按区域查找青岛新房、二手房,也可以按区域查询青岛房价。同时,你买房 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在这里得到解答。
区域二手房
Copyright&(C)&2017& 深圳市吉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最近联系人
查看消息记录
按Ctrl+Enter发送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价格越高的东西越有人买,但在投资中千万不要被蒙蔽!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价格越高的东西越有人买,但在投资中千万不要被蒙蔽!》的精选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价格越高的东西越有人买,但在中千万不要被蒙蔽!》 精选一我们常常会看到,市场上很多东西虽然价格非常贵,但依旧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即便有的人薪资不高,却仍会选择贵的东西买。而之所以选贵的买,我们也可以通过“凡勃伦效应”来解释。什么是凡勃仑效应?1凡勃伦效应,就是指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由于最早由美国***家凡勃伦提出,因此被命名为“凡勃伦效应”。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皮包,在路边的皮具店卖80元,但一进到大商场,价格就可能飙升到几百乃至几千元。尽管价格上涨不少,却能吸引到更多的人去买。除了受到“一分价钱一分货”的观念影响,消费者更有可能是出于一种挥霍性的消费心理而进行购物。凡勃伦效应就对此现象进行了解释,指人们在购物时,往往会因虚荣、攀比等心理因素做出冲动的选择,过于执着地追求高价商品。消费者这种购物行为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来说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如果自己本来就比较有钱,赚得够多,那追求高价并不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太大影响。但如果本就是工薪一族,或者是平时的必要花费较多,不建议大家盲目追求高价,因为这么做最后极有可能给自己造成很大的经济压力。或许会有人说,自己虽然薪资不高,但也可以通过兼职或是增加收入,来满足追求高价的心理。但事实是,在投资中同样存在“凡勃伦效应”。投资中的凡勃仑效应2和买高价商品一样,很多在投资时也喜欢“高价”。无论、还是期货等,越涨就越有人买,另外,如果说买高价商品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那背后收益更具吸引力。时,此前根本没任何经验的,就是因为股价在涨、大盘在涨,似乎随便买一只股票就能赚到钱,所以就随大流杀入股市,高价买入已经连涨多时的股份,期望乘着大好趋势再大赚一把。不过,盲目追涨是要付出代价的。等到牛市一过,很多人几乎是血本无归,尤其是加了杠杆的投资者,更是如此。因此,对而言,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种投资品的上涨都是有到顶的时候的。当你在追涨的时候,你可能是在期待涨得更多,能赚到钱。但市场是变化无定的,也很难预测其走势,追涨不一定能赚到钱。因此,进行投资还是要均衡风险和利润,了解凡勃仑效应,也可以帮助大家进行理性投资。至于理性投资的门道,无疑是以稳健性投资为主,比如:互惠理财,平均年化12—15%收益,完善的严格的标准,保障您的!1720互惠理财近期事迹互惠理财与纳森律师事务所正式签约互惠理财互惠理财累计成交额破10亿互惠年第一季度运营报告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刻拥有喜悦!《价格越高的东西越有人买,但在投资中千万不要被蒙蔽!》 精选二2015的中国股市,从“祖国山河一片红”的超级牛市到连续跌停重挫,过山车一样的行情让中国股民在惊悚的叫喊声中度过了不太平的半年。股指的起伏涨跌关乎股民财务收入的多少和消费能力的高低,这些都在深刻的影响着每日常的衣食住行。近日,惠惠购物助手发布了《股民购物报告》,用大数据追踪股市波动下的网购百态,其中不乏有趣的现象。 扎堆儿“盛世古玩,乱世”这一现象依然适用于现在的股市。正因为金银、钻石珠宝所具备的保值、抵抗通胀的性质,因此股指的涨跌也直接影响到了金银产品的价格变动。《股民购物大数据报告》所统计、分析的结果同样印证了这一特点。据该报告数据显示,股市上涨时,人们对金银珠宝类的投资需求逐渐减弱,资金持入,这一现象在3、4月最为明显,当时正值股票大幅上涨时期,金银产品的平均价格下跌12.5%;而到了6、7月,金银商品的平均价格则较股票大涨阶段有所上浮,说明时期,股民更希望为资金保值,流向贵金属市场。“”成现实随着牛市一泻千里,中国股民内心的感受想必是:吃肉的时候没赶上,挨打的时候一个也没有落下。随着股指的一路下探,股民除了割肉出逃之外,在现实生活中显然也需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从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到,股市大跌对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很明显的影响。首先体现在饮食上:肉类需求减少。猪肉及鸡肉价格均有下降。然而主食类的挂面及豆干制品需求提升,价格均上涨了30%,上演“关灯吃面”的现实版。股市大涨 彩票也沾光 对于广大散户来说,股市的风险与赌博无异,追涨杀跌的心态居然还会影响到彩票市场。报告数据显示,在股市上涨期间,人们购买彩票的平均价格是其他时段的1.3倍和1.7倍。看来飘红的股市行情,增强了人们追涨的心态。“彩票的购买增长跟股市不能说有直接的关系,可能是股民对整体经济形势比较看好,也可能纯粹是因为自己买的股票挣了钱,觉得运气很好,又想试试彩票,主观因素比较多,但这段时间彩票平均价格上涨,确实说明用户购买彩票的总额上升了。”惠惠购物助手负责人说道。就算赚了钱 薯片你也吃不起蝴蝶效应也在股市上演,谁能想到动辄上亿的股票市场和几块钱的零食薯片之间还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这场股市行情之中,薯片居然成为价格变动最明显的商品类别,随着股市上涨,薯片类商品的涨幅最高时达到了平时的一倍,而随着股市下跌,价格又随之下降了一倍。股市上涨 智能家居受欢迎在众多商品品类中,智能家居在股市上涨的末期价格有着明显的涨幅。数据显示,在5月底6月初,智能家居的平均价格较前一月涨幅20%,这一方面可能由于即将到来的618部分商家对商品进行促销前的提价,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消费者此前通过股市,手中资金比较充裕,可以购买一些价位较高的智能科技产品,提高生活品质,需求较为旺盛,价格随之上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成为股民,股指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此次惠惠购物助手的《股民购物大数据报告》正是根据8000万用户的网购行为轨迹大数据分析得出,意在反映真实的用户消费行为心理。并且,相信在股市低迷时期,惠惠购物助手以其全网监测商品价格,第一时间反映价格走势的强大功能,帮助消费者实现更具性价比的网购体验,让广大股民即便在熊市也能。《价格越高的东西越有人买,但在投资中千万不要被蒙蔽!》 精选三双十一就要来了各位剁手党土豪们准备好了吗?大家的购物理念是怎么样的呢?有的人是经济实惠型;有的人是贪图便宜型;有的人则是只买贵的型;那贵的是不是就等于好的呢?01在上海,有一家非常“任性”的餐厅,名为Ultraviolet by Paul Pairet:人均消费4000元起,每个营业日晚上只接待10位客人,而且需提前三个月通过官网预约。这家餐厅连地址都很神秘,在网上公布的是“somewhere in Shanghai”。但即便如此,仍有大批人对它趋之若鹜,官网预约也总是爆满。也许有人会质疑,如此大费周章劳力伤财地为吃一顿饭,到底值不值得?曾体验过的网友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样一餐,不是靠计算食材成本来评判贵不贵的。这是一次非常独特的体验,我认为性价比极高,因为在中国大陆的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可以与之比肩的就餐体验。美国***者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一书中将这种现象定义为“韦伯伦效应”,即指“那些越贵的东西,反而越会受到消费者的追捧”。02买贵的东西到底是为什么高级餐厅提供的已经不仅仅是美食了,它提供了一种超越想象的精致生活和心灵上的愉悦;高级时装设计师提供的是个性化的审美情趣和有身份的格调;而一台高端电视机其实代表的则是一种对品质苛求的生活态度。也就是说,很多时候,人们愿意去为那些昂贵的商品承担溢价,首先是因为产品的品牌属性让消费者认为其与自己的身份是相当的,这是一种身份的认同。其次昂贵商品的背后除了品牌溢价之外,它本身也体现着技术和服务的突破,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这一点尤为重要。中产阶层的消费已经不再仅限于产品的功能性,而是更加要求品质和服务。最后一点是因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了时间的价值。当新技术出现的时候,大家都想早点体验到新技术和服务带来的享受,并愿意为这个时间差买单。品质多与价格,这可能就是这类消费人群的心理吧,更注重的是精神上的享受,以及对独特品质的追求。03那么,什么才是好的消费观念呢科学的消费=理性的投资回报一件东西到底值不值得买,应该看为它付出的价格和它能为你带来的价值是否对等。如果说,一个人一生的时间和劳动报酬都是一定的,而花掉它们,去“换取物质”这类别人看得见体面,和留着它们去“做其他一些自己感兴趣或有意义的事”这种别人看不见的体面,哪一种取舍更令人开心?俗话说“千金难买我乐意”,个人的消费理念旁人无法评价,但是的大门一直为您敞开,投资玖融网,助您双十一购物更加畅爽开怀,选您所想推荐阅读好久不见,玖融网投资人见面会上海站,给你一个没有秘密的玖融网!工薪族的钱正在被洗劫一空!现在的100万,10年之后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呢?您好,您已确诊为节后综合症,请注意查看~《价格越高的东西越有人买,但在投资中千万不要被蒙蔽!》 精选四今年以来,分期购物平台纷纷传出捷报。8月中旬,大学生分期购物平台趣分期完成了新一轮的,由领投,同时趣分期将与蚂蚁金服旗下支付宝、等多类业务展开全面深度战略合作。而趣分期在4月刚获得上市公司昆仑万维(300418)的领投。今年3月,大学生购物平台也获得京东的;上市公司报喜鸟(002154)入股仁仁分期。本文将详细解析分期购物平台诞生背景、商业模式及竞争格局。 分期购物市场蓝海 随着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国民条件日益改善,我国居民消费已由温饱型同质化向享受型个性化过渡,然而在我国规模仍然偏小,市场前景广阔。 如图1所示,我国住户消费性贷款呈现明显上升走势,截至2015年7月,短期和中长期消费性贷款分别达37358.6亿元及亿元,与五年前同期相比涨幅高达371.48%和123.09%。消费性资金缺口催生了分期购物需求,加之电商发展成熟化,新生代消费观念开始转变,更愿意预支未来的收入来满足现在的需求,线上消费的分期购物市场逐渐变为蓝海,专业的分期购物平台应运而生。 目前分期购物平台主要以大学生客户群为主。2009年银监会下发通知,明确要求不得向未满18周岁的学生发放。对已满18周岁但无固定工作、无稳定收入来源的学生发放信用卡时,须落实第二还款来源。各大商业银行随后停止针对大学生发放信用卡,因此给予了大学生分期购物平台成长土壤。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如图2所示,2014年我国普通本专科招生721万人,在校生2547.7万人,近几年来,普通本专科招生数量呈持续上升趋势,大学生分期购物市场大有可为。另一方面,高中招生人数呈递减趋势,2014年跌至800万人以下,未来几年由于人口结构变动,大学生数量将出现下降,只针对大学生的分期购物平台容易出现瓶颈。因此,分期购物平台也渐渐走向白领上班族、年轻父母等各类客户群,形成覆盖社会各类人群的综合分期购物平台。 分期购物平台模式解析 分期购物平台商业模式的参与主体有:消费者、分期平台、供货平台和,通常供货端对接电商平台,融资端对接P2P,具体流程如图3所示。 分期购物需求的消费者,包括大学生、有买房买车需求的白领、年轻父母等等,需要提前消费来满足生活质量要求的人群,通过分期购物平台进行物品服务采购及消费金额的分期偿付。从需求端看,消费者最为关心以下三点:首先,产品价格。尤其是针对大学生群体,用户对于产品价格高度敏感;第二,产品质量。分期购物平台商品采购渠道至关重要,稳定可靠的供应商是保证用户优先选择平台的因素之一;第三,分期服务费/。分期购物平台服务费差异较大,一些大平台经常性通过活动降低分期服务费来获得流量。 分期购物平台资金来源可以分为自有资金和融资资金。平台的自有资金要做营运资本和风险垫付,对于月销售额上千万元、上亿元的大中型平台需要从外界融资来填补现金流缺失。融资资金可分为风投资金和渠道资金,渠道资金来自于与平台合作的融资平台,常见的做法是将购物借款打包成资产,放到P2P平台上出售。 在与电商平台合作上,主要分为全网商家和合作商家两类,全网商家就是只要给出一个商品的网络链接,就能做分期,而不是限制在固定的几个大电商平台上,这样可以充分挖掘不同电商平台的比较优势,扩大潜在的客户群体。相比全网商家,合作商家的模式需要分期平台去进行单独合作谈判,可能漏掉某些细分领域的优势电商,但优点在于可以在做大交易量前就获得电商平台的一定价格优惠,为平台的前期发展积攒优势,也可以借助大电商平台的物流体系,进行配送和售后服务,提高用户体验。 从风控模式来看,大学生分期购物平台需要验证的资料主要是学生证、身份证及校园一卡通。分期平台往往通过探访寝室、电话父母的形式来验证身份的真实性;对于白领上班族来讲,分期购物平台验证资料主要是社保卡。 从分期购物平台地域分布来看,近半成的分期购物平台位于北京市,如趣分期(包括旗下的来分期、孩分期)、人人分期、等。 P2P网贷平台作为分期购物平台的融资渠道,分为合作平台和自建平台。选择合作的分期购物平台如分期范、优分期等,通过合作P2P网贷平台进行;而规模较大的分期购物平台,由于交易额巨大,债权规模较大,会倾向于自建P2P网贷平台,如趣分期的和分期乐的。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下面以波特五力模型来分析分期购物平台的竞争格局、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现有分期购物平台间的竞争。 分期购物平台现有平台间的竞争处于垄断竞争状态,平台从提供的产品、网站UI、商业模式都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第一梯队较为明显,以趣分期及分期乐为首,但还未完全形成寡头垄断、完全垄断的市场格局。在风控模式上,越来越多的平台选择线上审核来缩短反应时间及运营成本,提升平台的竞争力。相比传统方式,未来大数据风控将会被更多的应用在分期申请审核环节。在分期购物平台优胜劣汰过程中,许多实力薄弱的平台将被逐渐挤出市场。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存活平台数量将非常少。 二、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由于目前分期行业的进入壁垒不高,除了已经进入的电商分期、分期外,还有一些实力较强的潜在进入者将有可能布局分期。因此,分期购物平台新进入者的威胁是存在的,并且由于规模效应、协同效应,互联网巨头们布局消费信贷领域的积极性较高,分期购物平台未来面临的新进入者的威胁较大。 三、替代品的威胁。 分期购物平台可替代品主要来源两方面:一方面是银行的。虽然目前银行停止对于的发放,但大学生仍能申请父母主卡的附卡。另一方面,电商目前也有自身的分期功能,例如、蚂蚁。由于一些分期购物平台供应商质量把关不严格,导致供应分期的商品存在质量问题,用户与平台之间摩擦严重。所以,电商分期产品明确了商品来源,对专门的分期购物平台形成直接冲击,一定程度上也让分期用户跳过分期购物平台中介直接对接电商平台,减少中间环节。此外,大学生分期购物平台还存在周期性问题,当遇到学生寒暑假,平台往往无法进行线下审核,交易量会出现一定下滑,有些平台在寒暑假也会停止配送,分期购物平台的空白期,替代效应将会加剧。因此,分期购物平台未来还需要扩充客户群和。 四、用户的议价能力。 分期购物平台的用户主要是大学生、白领,购买规模通常不会很大,对于分期购物平台的服务费及借款议价能力较弱,因此,分期购物平台对用户具备一定的定价权。然而,分期购物平台,尤其是大学生分期购物平台依赖父母作为潜在担保人,及平台较高服务费都受到社会一定的质疑声。 五、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首先,对于商品/服务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分期购物平台对于电商产品讨价还价能力较弱,尤其是3C产品利润非常薄。而采取全网分期形式,更是放置议价权,只收取服务费来盈利。相比之下,分期购物平台对于教育驾校等服务供应商来讲议价能力较高。 其次,对于资金供应商P2P网贷平台议价能力。除了分期购物平台自建掌控资金定价权外,与P2P网贷合作的情况下,分期购物平台的议价能力不高。另外,部分分期购物平台对接P2P网贷活期产品。由于活期产品存在错配和风险,面临较大的和监管风险,并且目前P2P网贷细则还未出台,未来活期产品是否还有待验证。《价格越高的东西越有人买,但在投资中千万不要被蒙蔽!》 精选五大家都在关注↑↑↑↑↑作者:戈小羊来源: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现实生活实践里,大多数***家并不具备超越普通人的理财能力。铁的事实也反复证明:“炒股必亏”简直就是***家的标配。比如在地球村拥有超强影响力的美国***家克鲁格曼,凭借自己的判断参与各种投资,最终弄得差点儿破产。国内这些***家就更不用说了,学术成功与几乎同样耀眼。但新晋诺贝尔***奖得主Richard
Thaler PhD (理查德o塞勒)则不一样。Thaler专攻行为***,他是第一位把心理学引进到***领域并做出卓越成果的大师。诺奖委员会对塞勒的颁奖词是这样介绍他的:塞勒将***和个体决策的心理学依据建立了桥梁,并且研究心理偏差导致的市场行为。这话显得很学术很抽象,不太好懂,用草根语言来说,那就是:塞勒洞察人性弱点,并据此找到了赚钱的方法。作为巅峰级行为***家,塞勒非常擅长洞察人们的不理性经济行为,他能从人们的非理性经济行为中找到赚钱的机会,关键是在实践中他的确把大钱赚到手而且揣兜儿里了。Richard Thaler PhD掌控的旗下基金Undiscovered Managers BehavioralValue Fund (UBVLX)的业绩从日始计,若当时投入1万美金,到今年9月底就变成了93244美金,回报率高达832.44%;而同期大名鼎鼎的伯克希尔o哈撒韦基金涨幅也才307%。那么,作为***者的塞勒到底洞察了哪些人性的弱点并从这些弱点里挖掘出了哪些赚钱的机会呢?塞勒曾在他的公开演讲里谈到过几个故事,或许能让我们寻找到一些这些窍门儿的蛛丝马迹------1、马克杯实验塞勒和他的助手做了这么一个实验: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AB两组,A组同学拿到价值3美金的马克杯,B组同学拿到3美金,塞勒让这些学生进行自由交易。拿到马克杯的A组学生普遍认为,自己杯子的价格高于3美金;而拿到3美金的同学则普遍认为马克杯的价格低于。从这个实验里,塞勒发现了今天行为***的核心概念,那就是:禀赋效应。这意思就是说:同样一个东西,自己拥有时会觉得价值较高,别人拥有时会觉得价值较低。那么,如果要你放弃一项东西或权利,你要求的报酬会高得多;如果要你花钱购买这个东西或权利,你肯花的金额则少得多。塞勒还进一步举了一个更接地气更通俗的例子,他将Chicargo大学MBA学生分成AB两组,分别问了这样两个问题:问题A:1998年,乔丹和公牛队的NBA总冠军决赛。你特别想看这场比赛,但票已经售完,所以你必须去二手市场买票,那么你会出多少钱买这张票呢?问题B:1998年,乔丹和公牛队的NBA总冠军决赛。你恰好有一张票,但是你有更重要的事情无法前往,你必须去二手市场卖掉这张票,那么你这张票会卖多少钱?回答是这样的:A组学生:我愿意花买这张票;B组学生:我希望这张票能卖1920美元。同样一个东西,买卖价格相差如此之巨,原因到底在哪儿呢?塞勒认为,奥妙在这里------奥妙之一:所有权框架创造的价值,与在理性分析上商品带给个体的价值是不一致的。怎么个不一致呢?因为:准备出售的已有物品与自己紧密关联,是自我的一部分,定价必然高;准备购买的物品,它还不是自我的一部分,所以定价相应较低。从这个角度,也就能很好地解释为何我们在家里囤积了那么多根本不用的东西却仍然不会被扔掉。奥妙之二: “厌恶损失”的心理。什么意思呢?在卖出常用的物品时,人们会激活与损失厌恶和痛苦有关的大脑区域。卖出常用的东西常常被视为一种损失,人们感觉到的损失带来的伤害远远大于等值的获益带来的愉快。这种心理可以用来解释股票市场的------股票的对于股票的态度,取决于他是否购买了这只股票。一旦购买了这只股票,他们就非常喜欢选择性地寻找这只的理由,却忽略这只的理由。在如此心态之下,即便股票已经上涨到高位,他们也不愿意卖出;而股票下跌了,更不舍得割肉止损。在商业世界,这一点体现得就更加明显了------消费者都认为自己有权利享受自己已经习惯的交易条件,并且把交易条件恶化视为一种损失。如果卖家将某件商品的价格包含在其它商品价格里,一般都是以免费赠送该商品的方式进行打包销售,那么,当卖家开始对这件商品收费,买家的“厌恶损失”的心理就开始起作用,他们会把价格的变化夸张放大,进而对商家产生恶劣反馈。由于没有意识到人性弱点里的这一禀赋效应,从而错误地估计了消费者的“厌恶损失”的心理,很多商业模式在进行改革的时候便遭遇惨败,核心原因即在于此。比如,某银行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减少柜台人员数量,同时为了优化服务,减少顾客办理业务的等待时间,推出鼓励顾客使用ATM机存钱的举措,于是宣布:以后在柜台存钱,都要加收手续费。自以为此事做得高明的这一银行举措,令公众愤怒异常:原本免费的服务,现在却要多支付费用,凭什么?顾客对该银行的变革充满抵制情绪,他们转头就奔向那些依然提供免费存钱服务的银行。2、马上就能赢的故事塞勒说他本人最喜欢的是一个关于美式橄榄球比赛选秀的故事。它所涉及的问题,是任何公司遴选人才、任何投资者在选择的时候,都会遇到的。美式橄榄球的比赛规则很复杂,但你并不需要了解它。你只需要知道下面这点儿橄榄球知识就可以读懂这个故事了------作为美国最流行的运动,美式橄榄球的球员身价比NBA的球星还要高,为获得更好的战绩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 , 球队老板每年需要投入重金打造球队。他们通过橄榄球联赛来选秀,挑选富有潜力的年轻球员加入球队,提升战绩。为打造更具竞争力的联赛,选秀的顺序跟球队的成反比,成绩排名倒数第一的球队,往往获得第一个选秀权,这样他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选到最被看好的球员。当然,这个选秀权也是可以拿来交换的,比如选秀权第5的球队小狼队,特别想要一个新秀球员,生怕他被前面的球队选择,这样小狼队就跟选秀权第1的小牛队协商,进行交换。当然,小狼队还得附加上第二轮甚至是明后年的选秀权,才能打动小牛队,换得一个宝贵的第一选秀权。小狼队不惜一切代价,换得第一个选秀的机会,就是因为在体育界,大家普遍认为获得靠前的选秀机会,选到优秀球员的概率更大,而且很多人恨不得把明后年的选秀权都给别人,为的是换到今年一个靠前的选秀位。塞勒把历史数据拿出来进行分析,得出了与这个在体育界行之有年的“真理”完全不同的结论------第一,付出很大代价,但总体而言,换来的靠前选秀位选来的球员的表现和商业价值远远不及为了得到他们所付出的代价;第二,即便是真正的超级明星,他也并不能物超所值,带来更好的投资回报。所以,如果这些负责选秀的经理真的都是理性经济人的话,那么他们就不会再不计成本地去换靠前的选秀权并签下所谓的超级明星。但事实上,橄榄球联盟一如既往花大价钱使劲儿往里砸。Why ?塞勒揭示,这是因为------球队老板没有人愿意等上N个赛季,把一群毫无名气的新秀球员培养成为一只伟大的球队,他们希望最快地看到效果,即马上就赢球!球队的总经理、教练、选秀经理就会循老板旨意,去想方设法签下最热门的球星,让老板看到马上赢球的希望。即使马上赢不了球,也不会怪罪到经理、教练。这正应了凯恩斯的经典论断:墨守成规不会让你失去饭碗。那么,真正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的呢?塞勒认为,老板如果足够明智,则应让下属按这样的原则去运作,那就是:让球队获胜的机会最大化,同时,告诉他们这么做,哪怕失败了也不会丢饭碗。但是实际上,能真正做到这一点的老板极少。所以,在真实的商业世界里,我们经常看到CEO们声嘶力竭地高呼“要改革!要创新!”,但执行部门的头头们往往依然传统保守如故。对这些执行层面的头头而言------若改革得好,顶多就是被上司拍拍肩膀说“你很棒!”或者给点奖金以示鼓励;若改革不成功,则大多会被炒掉;四平八稳少点变化,反而来得安全。塞勒认为,这才是真正应该达到的境界------公司应营造出一种这样的环境:奖励那些做出贡献的人;让职员感受到,即便是失败,也没有被惩罚的风险;鼓励经理人承担适当的风险。3、小便池的故事在荷兰Amsterdam国际机场的男性洗手间,原来如厕的人总是尿液四溅,打扫维护挺伤脑筋。后来,管理人员在小便池排水口附近装上一个蚀刻的苍蝇图案,之后,如厕者尿液溅出的情况减少了至少八成,有效降低了洗手间的清洁成本。再比如在世界杯期间,配有足球球门图案的小便池就格外受欢迎。在小便池画苍蝇或足球球门图案之类的创意故事,可以非常形象地描述塞勒在人们的生活行为中发现的经济规律,那就是:Nudge (助推)。何谓“助推”呢?塞勒是这样阐释的:不用硬性规定或强制手段,那种轻轻推动你做出最优选择的力量就是助推,它能保证你既收获最大利益又获得自由选择权。人在做决定的时候,表现得并非一个具备完全理性的经济人,而是经常容易受到外界影响、非理性,人们做出的决定也往往不是最利己的决定。所以,可以通过设置一系列的暗示,来“助推”人们做出你期望的决定。这在商业生活中有很多运用。就比如------餐厅老板一般会在菜单上设置一道很贵的菜,那么第二贵的菜肯定就是最畅销的菜,尽管第二贵的这道菜其实也不便宜。但是,因为消费者已经把最贵的菜价设定为了参照物,那么跟它比起来,第二贵就显得不那么贵了。再比如,当你要说服别人同意你的方案,你可以设置一些暗示来助推他做出你期望的决定。在其它领域,也可以利用这个原理,通过极低成本的设计改进,促使人们更轻松简单地作出对集体、社会乃至公众利益最有利的选择。比如,为了让人们节约用电,那么不妨在显示空调温度的旁边,增设一个显示电量的数字,人们可以随时看到自己使用了多少电量,使用电量肯定会降低不少;再比如,你是公共政策制定者,你想增加人体器官捐赠比例,可以把捐赠制度改革从“选择加入”变成“选择退出”。也就是说,过去是默认你不捐赠,必须填了表格后才算捐赠;如果现在改成默认你捐赠器官,除非你明确选择退出。这样一来,捐赠的比例一定会**提高。当然,“助推”也有做得不恰当的。就比如最近引发众怒的携程网“捆绑销售”事件------在携程网购买机票,就会被捆绑搭售各种额外消费,比如、酒店使用券等等强制消费。很显然,携程的这种做法,就属于反面案例,因为它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所以,在商业世界里,如果你能处在设计规则的主动位置------你可以把默认选项设置成对你有利的,因为默认选项就是大部分人会选择的结果,这样只不过更加方便大家做选择。但是,千万不要设置损人利己的选项,否则很有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4、趁火打劫的故事卖口罩的商店,平常口罩价格一直定位2元。一场SARS袭来,你将口罩的价格提高到了5元。这就是趁火打劫。根据***家的逻辑,一场流行疾病来袭,想买口罩的人多了,口罩成为稀缺品,涨价很合理嘛。对一件事情的稀缺程度,要支付价格来衡量。行为***家塞勒并不这么认为。在塞勒看来,***家单纯以支付价格来衡量稀缺,有违心理学的公平概念。也就是说-----趁火打劫固然能够赢得短期的高收益,但是一旦在用户心中留下了“贪婪”的印象,即便是这个价格再符合***原理,也会在长期影响企业发展。塞勒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芝加哥有一家名为Next的知名餐厅,很受欢迎,食客众多,生意火爆,尤其是周六晚的,经常是提前预订都弄不到座位。于是就有芝加哥大学的两位***家建议Next餐厅老板,既然生意这么火爆,你们就应该以拍卖的价格来出售黄金时段的座位,价高者得,反正又不缺客户,这样做可以最大化利润收益。Next餐厅老板拒绝了***家的建议,他在博客中解释自己为什么不采取拍卖的方式,来出售最黄金时段的座位------有一点对所有公司都至关重要,那就是不管需求有多大,也不要向客户索取超过商品或者服务本身价值的价格,即便是客人愿意支付更多的金钱。如果有客人有实力支付在餐厅就餐,那么吃完之后,他肯定会觉得“菜肴的确很棒,但是不值2000美元”,这样他不会成为回头客,而且还会跟他的朋友分享不愉快的就餐经历。对此,塞勒总结是------企业想要基业长青,就不能听信***家的“趁火打劫”提价建议。如果你需要长期与同一批客户打交道,在客户心中保持公平的形象比涨价带来的收益重要得多。美国零售巨头家得宝公司也是实践塞勒原理的典范------美国人的房子大多是用木头搭建起来的两三层小楼,但美国飓风灾害多发,往往飓风一过,房子就被掀翻一大片。这个时候加固房屋所需木板需求量就特别大,所以像家得宝这样的零售商,如果接受***家的建议,在飓风过境之后,趁机哄抬价格,大赚一笔。但家得宝公司不但没有涨价,反而在飓风越严重的地方,木板卖得越便宜。也有反面教材,比如Uber公司。塞勒说,尽管非常喜欢Uber的服务,但是在纽约高峰时段Uber的加价竟然达到了10倍,这虽然符合***,但显然违背了公平的原则,对这样的趁火打劫,消费者一定深恶痛绝。塞勒告诫:千万不要让用户觉得你很贪婪,否则他们对你也不会有忠诚度可言。5、“庄家的钱不是钱”的故事在赌场我们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行为-----赌徒阿毛带了300块钱去赌场,结果赢了200块钱,他把300块钱揣进了兜儿里,然后把赢来的200块钱放在牌桌上。他想:我已经保本了,剩下的钱就是“庄家的钱”,我如果能多赚一点当然最好,如果赔光了,我也没有损失。赢钱的时候,我是拿赌场的钱在赌,而不是自己的钱。这就是赌徒常说的“赌场上赢来的钱不算钱”。这显然违背了主流***逻辑------同样都是钱,怎么会有一个能输、另外一个不能输的道理呢?同样都是钱,怎么会有庄家的钱不是钱、自己的钱才是钱的道理呢?主流***逻辑认为:货币价值一样,就应该一视同仁。但塞勒揭示:普通消费者在消费的时候,在心里存在着不同的“心理账户”,在这个账户里,存放着两笔钱,这两笔钱对消费者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嗅觉灵敏的商家早就捕捉到这个原理,所以他们在推销东西的时候,也是按照不同的“心理账户”在进行推销。比如,同样一瓶矿泉水------夜总会里能卖出街边小杂货铺十倍的价格,关键在于夜总会树立了一个奢华消费的形象。那么消费者在掏钱的时候,心理账户算的账就会自动把这瓶啤酒的花费归结为享受。若一家街边杂货铺也卖出夜总会的高价,你肯定会肺都气炸,觉得自己上当受骗了。更厉害的商家,把原本的交易花费变成了“投资”,让消费者在掏钱的时候,认为这是投资账户的钱而非消费账户的钱,掏钱就会痛快很多。比如------亚马逊公司提供一项年缴纳成为“金牌会员”,享受“免”运费的服务。亚马逊成功地把买会员费这件事情,变成了一种对未来的投资,而非购买商品的成本,消费者非常买账。数据显示,这个服务是亚马逊最成功的产品之一。“庄家的钱”和心理账户,在大额投资上更是屡见不鲜,这也是引发金融问题和经济动荡的很重要的原因。比如------房地产市场火了很多年,那么地产投资者就会对房地产市场更加乐观,而且他们对房价都有一个心理上的缓冲地带,价格已经涨了这么多,最差的结果就是跌回到原来。所以让他们过度乐观,忽视了对楼市和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金融市场更是如此。塞勒以美国上世纪90年代为例------随着股票市场的长期走强,个人投资者在赚了一些钱之后,都习惯把自己的本金拿回来一些,然后把赚到的钱都投入到股市中去,在他们看来,这些钱即便是损失了,也是赚到的钱。这样的盲目地涌入,加速了股票市场从繁荣走向崩盘。塞勒在研究时还发现一个更可怕的问题,那就是:人在面临重大损失的时候,即便是保守的人,也会倾向于铤而走险,承担更大的风险,甚至孤注一掷,希望能够翻盘。所以,在年末即将考核业绩的时候,很多的发现自己的收益大幅落后,给投资人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他们还敢于进行风险更大的操作,期待能够回本或者获得收益。塞勒建议,管理层在适当的时候,要密切地关注相关的。以上是塞勒有趣又有料的行为***研究当中的几个小小的案例而已。塞勒是一位不走寻常路的***家,他的书也不像传统***家那样,都是图表和生涩的概念,相反,他的书里讲述的都是普通人能看得懂的案例,总结的都是生动有趣的道理,以及他从生活细节里发现的脑洞大开的观察。当然,还有他对***家们亲切友好的玩笑,读起来非常有趣。从中,你也可以获得传统***书里无法读到的对人性的洞察和理解,当然,也可以因此寻找到生财之道。著名***家何帆老师,甚至从塞勒的书里,读到追校花的秘籍。何帆在文章中写到------在学校的时候,校花是众多男生暗恋的对象。校花的周围有很多追求者,他们都要对校花的真实价值做出评估,然后报价,报价最高者胜出。那个把校花娶走的哥们,一定是付出代价最高的。这就是“赢者的诅咒”,标王一般都报价过高,往往付出惨重的代价。那么即便如此,你还是暗恋校花,你该怎么做呢?何帆给出了两个建议------第一个是如果你非常狡猾,你可以让赢家先买走,然后做空赢家。你可以先让那个哥们把校花娶走,然后等他们过不下去了,再趁虚而入。但这是非常危险的策略,他本人强烈谴责这种不道德的行为。第二个是,向校花的其他追求者灌输“赢者的诅咒”这个观念。让大家明白,越是竞争者多,越要谨慎求实,大家平心静气地谈谈,校花到底值不值得花那么高的代价去追。或许,大家就会改变当初的冲动想法,不去追校花了,然后,你就可以去追她了。 如果你觉得文章还不错,请为我们点赞分享到朋友圈吧! 其他小伙伴儿——有喜堂《价格越高的东西越有人买,但在投资中千万不要被蒙蔽!》 精选六引言一轮又一轮的,一轮又一轮的GDP上涨,一轮又一轮的资产膨胀,一轮又一轮的贫富差距剧增,一轮又一轮的失业浪潮与企业破产,一轮又一轮的**货币刺激,一轮又一轮针对中产阶级的财富洗劫……当代经济体系,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模式?却从来没有人说清楚。就跟新闻记者们总是想搞个大新闻一样,我一直也想憋个大招,想给当代经济做一个整体的素描,或者装逼点儿说,想要给当代经济建立一个简洁的模型——嗯,听起来好像民间科学家声称自己发现了什么崭新的物理理论……但是,在这个对当代经济的素描里,我并不想依靠这样或那样已有的经济理论,而是依赖于与自己、与他人生活现实联系在一起的经验和感觉——至少,我就是这样来认知世界经济、看待的。借用我最喜欢的作家乔治-奥威尔的话来说:“我之所以要写这些东西,并不是要加工一部艺术品,而是因为我有谎言要揭露。但是,如果这不能同时也成为一次逻辑上的审美活动,我是不会写的。”(一)丰裕时代到来:我们就是上帝人类的基本需求包括了水、食物、住所、能源、教育、医疗和自由等,而人类在最近60年来所获得的巨大经济成就,不仅足以傲视地球上除人类之外的所有生物,而且足以傲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整个人类历史……现代的世界富足到什么地步呢?富足到80%以上的人,根本不用担心食物问题!这其中包括了现在能够读到我微信公众号文章的你。当绝大部分人的基本需求都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到满足,这就是丰裕时代。千万不要小看这一成就,这意味着人类已经脱离了基本的生物生存层面——生物层面上看,所有的生物都是为了食物和延续后代而生存于这个地球上,但作为一个种群而言,从来没有一种生物达到了整体上长久性食物丰裕这样的目标,而逆天的人类,现在做到了。在这样一个丰裕时代,所谓的“经济”呈现了很多我们所没有想到过的新特点。(二)商品不是商品,货币不是货币在中国,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人,应该都学过马克思的商品价值理论(在这里,我暂不深入讨论商品和货币的起源及本质)。马克思将商品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马克思将货币也划归为商品,不过是承载“交换价值”的一类特殊商品),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被大规模应用以前,人类进行商品生产和买卖的核心原因,是因为想要得到“使用价值”——如果用G(goods)来代表商品,M(Money)来代表货币的话,人类的商品和货币循环流程可以简单总结为:G—M—G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古典时代人们获得金钱的主要目的是购买商品来消费、使用、生产,想要得到的是使用价值,人们并不以得到金钱为最终目的(将服务也作为商品来看待)这个GMG的古典时代,持续了多久呢?5000年!按照我对于金融历史的理解和划分,这一模式从人类商品贸易诞生以来,在西方一直持续到1970年代,就世界范围内来看,则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期。由于能源和机器的使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被大规模采用,再加上科技进步和人权进步,用了大概200多年的时间,人类很快就摆脱了最基本的生存问题(食物),1970年代以来,在西方主要国家解决了民众的基本温饱问题之后,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再是大多数人孜孜以求的东西了,由此,人类商品和货币的循环模式也悄然发生了变迁。人们不再追求使用价值,而是开始追求“交换价值”,这样一来,货币在经济体系中的作用被**的提升,然后逐步变成了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的最终目标:M—G—M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在人们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这是为什么我首先强调“丰裕时代”的原因)的现代社会,人们获得金钱的主要目的,并不一定是当下的购买商品消费和使用,而只是纯粹的想要得到更多的金钱(为了满足未来的不确定的某种欲望)。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绝大多数人的终极目标已经变成想要得到更多的金钱,那是不是一定要像古典时代一样,绝大多数人自己需要投身生产活动呢?当然不是——众所周知,你也可以投身金融市场,这就是所谓的“投资理财”。接下来,我把M和G分开来讲。(三)实体这么小,虚拟那么大G,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商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就可以理解为经济构成。在古典社会,G非常简单,就是商品与服务——但进入工业社会,特别是1970年代以来,G在很大程度上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和古典社会完全一样的真实的商品和服务,第二类,则是包括了股票、期货乃至各种各样云里来雾里去以钱换钱的。对应到现实世界,正是当代社会的经济系统的两个部分。第一类可以理解为GDP所统计的内容——很多人将其称之为“实体经济(Real Economy)”;第二类,就是类的所谓(Fictitious Economy),或叫货币经济(Monetary Economy)。什么叫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指那些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了物质转换和价值转换的经济活动。最典型的,你建一个工厂,生产鞋帽,你必定要将相应的劳力、房产、各种原材料和能源,转换为别人愿意购买的商品,你赚到的钱,来自物质转换和价值增殖。什么是虚拟经济(Fictitious Economy)?虚拟经济是指不从事实际生产、不参与价值转换和价值创造而直接“以”为目的的所有经济活动,其投资回报纯粹来自本身之上升或下跌。比方房屋产权的买来卖去,股票、国债、公司债、期货、以及直接针对各国钞票的……此外还包括博彩业、艺术收藏等产业。当代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总量,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经济 = 实体经济(商品和服务贸易)+ 虚拟经济(金融资产交易)2014年,用GDP来计算全球的实体经济,其总额大概是77.3;然而,虚拟经济的总额却大到普通人难以想象。根据国际银行(BIS)、(IMF)、各国央行和金融机构的数据统计:金融衍生品未平仓合约名义价值2012年底为633万亿美元;股票市场有,约(仅就有18万亿美元),房地产市场217万亿美元……如果采用GDP的统计方式(按交易量计算),计算这些金融资产的交易量,那么虚拟经济的数据令人侧目——目前的股票和市场,每日交易额各自约2万亿美元;黄金等贵金属市场每日交易额以上;石油、铜、粮食等大宗商品每日全球交易量约2万亿美元;全球高达5万亿美元以上;除此之外的金融衍生品(如、利率期货等)交易额每日不低于7万亿美元,还有房地产的交易额……按照每年250个交易日计算,全球每年金融资产交易量很可能超过!以原油为例。2013年,人类生产和消费的原油总量为330亿桶——也就是说,实际经济的石油交易量约330亿桶;那你猜猜仅CME()和ICE(伦敦洲际交易所)的石油交易总量有多少?答案是:3520亿桶!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刻画出当前世界经济体系最简洁的框架。当然,我们也可以画出1970年代以前,人类经济的简单框架——1970年,人类实体经济的规模大约在5.5万亿美元,而虚拟经济总量则不超过5000亿美元。这,才是过去与现在的根本区别。(四)证券化与虚拟经济膨胀对比1970年代到现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对比的图表,你肯定感到很好奇——为什么在过去的40年里,人类的虚拟经济如此狂飙突进?我们先看下面这幅图——我用美元的广义货币增长速度和总量作为人类1970年代以来货币和信用扩张的一个代表。从1960年代末期开始,西方开始进入丰裕社会,实体经济再也容纳不下持续增加的货币供应,为了解决滞涨问题,金融创新被大肆鼓励——尽管说公开的17世纪初就已经在荷兰出现,但虚拟经济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反客为主却要从1970年代的美国算起。华尔街有句名言:“如果你有一个稳定的现金流,就将它证券化。”正是通过将实体经济的各个行业和实体财富形式证券化,虚拟经济的规模开始象吹气球一样不断膨胀。以房地产的为例,来说明一下的兴起。1972年,美国发明可转手的房屋证券,但整个1970年代其规模较小,从1981年开始,RMBS(Residential 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大量发行,并且有两家新加入的GSE(Government Support Enterprise,**支持企业),即Freddie Mac和Fannie mae为提供担保。1982年,RMBS发行额首次超过,到了2003年仅的RMBS总额就增加到2.13万亿美元之多,还有1万亿美元的非机构,到了2006年更是增长到5.6万亿美元之巨。在RMBS出现后,还有CMBS(商业地产证券)和()等等以房地产为的相继出现。房地产证券化只是实体经济证券化的一个例子而已,其他如()、CDO(债务担保证券)也在1970年代以来蓬勃发展,到2006年底两者相加也有近3万亿美元。不仅实体经济被证券化,一些能产生现金流的金融资产标的,更是被以多种多样的方式二次、三次证券化。例如,美国金融机构创造了可变利率存款单、可变利率抵押契约、可变利率贷款等,其最初用来应对1971年之后的趋势,但最终却形成了有关利率的可供大额金融交易的债权债务工具;金融机构又开发出、期权、互换等大批金融衍生品,一开始都是作为而出现,但随后不久,这些金融衍生品到了后来本身又成为了炒作的对象,可用来吸纳大量美元藏身其中;其他的,还包括了信用违约互换、远期利率合约、利率互换、利率期货、、货币互换等等金融工具,最终都变成了可供交易的金融资产。这些“金融创新”产品迅速在美国金融市场流行之后,很快就扩展到欧洲、日本等地,然后变成了一个世界性的交易品种,然后每天都有数万亿美元资金在其中进进出出,目的仅仅是为了从金融资产的涨跌之间获利。在不断的金融创新和政策监管的放松之下,美国的金融市场迅速繁荣膨胀,吸引了大量的美元投入其中,1970年代以来增发的美元再也不必流通到市面上去购买商品和服务(正是不断增发的美元在1970年代引起西方国家滞胀),金融市场变成了美元最重要的蓄水池——既然大家的钱都用于炒作金融资产,同样的货币发行量,率不见了踪影。**当然乐见其成,监管机构也不断放松监管法规。到1990年代后期,虚拟经济的规模就已经超越实体经济。实际上,由中央银行们所增发的货币从未消失,只不过他们不再去购买实体经济中的商品和服务,他们进入了虚拟经济体系,进入了金融市场,正是从1990年代后期开始,从股市到房地产,全球的金融市场都开始了一波波澜壮阔的——在2001年的泡沫破裂之后,房地产接力这一场泡沫,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下表是美国自1971年-2001年间叫得出名的金融创新列表。中国也并不例外,只是相比美国要晚上30年而已。大约从2005年起,中国也基本进入丰裕社会,中国央行所扩张的信用已经只有很少一部分进入到了实体经济,而是进入了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由此在2007年创出了全球最昂贵的(虽然在2007年底和2015年两次破灭),更创出迄今让全世界都瞠目结舌的……(五)供需是个伪命题:此市场非彼市场有人问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运行的逻辑有区别么?有,当然有!岂止是有区别,甚至根本就是相反的逻辑模式。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西方***理论中,不管是古典***还是现代***,不管是凯恩斯学派还是货币主义学派,不管是制度学派还是奥地利学派,包括马克思那一套蹩脚的剩余价值理论,我将他们统统称之为“实体***”。为什么这么说?首先,以上所有的***都假定人都是为了使用价值而获取商品和服务,所以对消费者来说存在着边际效用递减理论,对于生产者来说,也存在着下降理论(具体见下图)。但是,进入丰裕社会之后,人们首要目标变成了获取货币,而虚拟经济中的金融资产,因为购买和出售都只是账户数字变迁,从购买者(消费者)的角度看,并没有什么边际效用递减原则,而是越多越好,与资产规模的比例相关,谁也不会嫌账户上的钱太多;从供应者(生产者)的角度来看,金融资产一旦被设计出来,就可以批量化生产,也并没有什么边际成本递延原则。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实体经济中的商品和服务或是虚拟经济中的金融资产,大家关注的都是商品(资产)的指示标志——价格的变动。然而,虚拟经济中资产价格的运行逻辑与实体经济中商品价格的运行逻辑却完全相反。实体经济里面商品和服务价格基本符合价格上涨需求减少,价格下跌需求增多的特点,但虚拟经济却是价格上涨引发进一步的上涨,直到不断突破大众心理预期,价格超出资金供给能力,价格开始出现突然性崩溃;接下来,价格下跌引发进一步的价格下跌,直到远远跌破大众的心理预期,跌破基本成本,然后出现大反弹(具体见下面的两幅图)。换句话说,实体经济中的价格规律是负反馈,而虚拟经济中的价格规律是正反馈。说到底,实体经济中关于价格的“市场规律”和“经济规律”,与虚拟经济中关于价格的“市场规律”和“经济规律”,根本就是两码事!换句话说,所有那些针对传统实体经济的一系列经济理论都已经无法支撑和解释当前的经济形势——此市场非彼市场,此规律非彼规律!**和央行,倘若真的想要“挽救经济”,想要起到所谓的“顺应市场规律”,新时代之下,装模作样的关注通货膨胀远远不够,更要关注一轮又一轮的资产价格膨胀和崩溃!《价格越高的东西越有人买,但在投资中千万不要被蒙蔽!》 精选七本来销量不佳的一杯饮料,打上“第二杯半价”,立马变成了爆款。除了“第二杯半价”,还有“第二只半价”、“第二碗半价”……这个营销手段,背后有什么秘密?“第二杯半价”的促销手法,最熟悉的莫过于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品牌——与其他促销手段相比,“第二杯半价”几乎不会过时,且年年有新意。冰激凌、冷饮、蛋挞、鸡翅……统统有“第二份半价”。这一营销手段,如今几乎在任何地方的餐饮店都能看到,背后到底有什么秘密?消费者都有“捡便宜”的心理举两个例子:1、你和妹子逛街累了,想喝点东西,面对周围的各色茶饮店,选择恐惧症犯了的时候,看到了“第二杯半价”;心里一盘算觉得划算,于是领着妹子去了。2、你作为一个吃货,很久没吃某一家店了,甚是想念,此时,你恰巧知道“第二杯半价”,想着一个人去亏啊,于是开始呼朋唤友,结伴去消费。从上述两个例子,商家通过“第二杯半价”这一优惠,吸引了潜在客户(第一个例子);并且拉动了额外消费(第二个例子),成功地利用了消费者想“捡便宜”的心理。第二份半价了,钱从哪儿赚?1、提升单品销量,借机推出新品除了拉动消费以外,“第二份半价”的商品往往只有1~2种。这种设定能使单品销量迅速攀升。一方面,商家可以借此推出新品;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供应链的掌控,提前准备,保证出品的速度和效率。2、推销特例单品,消化库存原料一些商家推出“第二杯半价”等促销活动的饮品也可能是“特例单品”。例如平时顾客点单不多的产品,出于尽快消耗原料的需要,需要加快销售和推荐。这样的产品也可以细分为两种:一种是利润较高、但平常点单量不大的产品;还有一种是像鲜榨果汁这样能“最大化物料”的产品;北京朝阳大悦城一家饮品店店店员表示,鲜榨果汁做“第二杯半价”的最多,比如他们店里的橙汁,一杯用量是四个半橙子,如果只做一杯,有半个橙子就要保鲜起来下次用;如果做两杯,就可以直接打九个橙子。3、为涨价铺垫还有一种情况,是为了涨价铺垫。就像小马宋说的,不管你涨价的理由多么充分,消费者就是不喜欢涨价。对于常客来说,单品的价格涨价了,但由于“第二杯半价”的策略,提价部分和第二杯均摊对冲,还会让消费者有一点“赚到了”的心理。而对于新顾客来说,可能他们根本没发现促销活动之前,商家刚刚涨过价格。“第二份半价”背后有哪些***原理?1、价格歧视价格歧视,不是真的“歧视”,而是一种差别定价策略。价格歧视既可以是对不同消费者索取不同价格,也可以对同一个购买者的不同购买数量收取不同价格。假定一项产品从10元到100元,都有人愿意消费——但如果定价100元,固然能赚取较高的单位毛利,却会吓跑低价位的消费者;如果定价10元,留住了低价位的消费者,却没有充分赚取到高价位消费者的毛利。在这种情况下,对商家来说,最佳策略是针对不同的消费者采取不同的定价。在“第二杯半价”中,“价格歧视”是为那些不愿意为第二杯付原价的、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准备的。对于商家来说,当然能多赚一点是一点。但是消费者已经不肯为第二份食物或饮品付同样多的钱了,因此可以采取差别定价的策略,这就是所谓的“价格歧视”。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效用,可以理解为顾客消费某件商品获得的满足感。***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意思是顾客每多消费一单位的商品,从中获得的效用(满足感)会逐渐减少。咱们拿“第二杯半价”来举例,消费者的“效用”就是从喝饮料中获得的满足感。假设一个消费者的满足感划分为0~10分,喝第一杯饮料,可以从0到7分,喝第二杯饮料,能从7到9分;明显喝第一杯饮料的时候,带来的满足感的提升大于第二杯饮料。如果用同样的价钱买两杯饮料,就会让人觉得第二杯是“不值得”、“可有可无的”。此时采取“第二杯半价”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第二杯。两个好处采用“第二杯半价”,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最大化商家利润。对于只打算买一杯饮品的顾客来说,“第二杯半价”不会影响他的购买行为;对于本来就打算买两杯饮品的顾客,相当于获得了七五折优惠;对于可买可不买第二杯的顾客来说,可能为了获得优惠买第二杯,或鼓动周围的人买第二杯。于是,商家既用折扣吸引了对价格敏感的人群,实现了促销,也没有给那些对价格不敏感的人折扣,这种营销策略比简单的打折更能增加利润。当然,“第二份半价”的前提是,核算好自己的成本。二是制造噱头。“第二杯半价”作为一种营销手段,目的十分明显:制造优惠噱头,维护客户关系,带动额外消费。必须承认,比起直接打折或优惠,“第二杯半价”无疑自带营销噱头。比如,在几年前盛行虐单身狗的潮流里,就衍生了“有一种孤独,叫做第二杯半价。”再比如,在近年来单身狗开始反击、单身主义盛行之时,也有:当然,还有一种情况,与“孤独”无关,与“吃货”有关:“只有单身狗才会觉得第二杯半价是孤独,单身猪不会,因为她两杯都可以喝掉。”无论如何,消费者对“第二杯半价”对营销策略有反馈,恰恰证明了他们很吃这一套。而只要消费者愿意买单了,营销就算成功了。延伸:趣味经济小讲堂——为什么全家的第二杯咖啡半价?饭店里的米饭经常是免费加的,全家的第二杯咖啡都是半价。他们乐意推出,也有很多人乐得享受。但是这其中的***原理却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最后,我们以全家咖啡和庆丰包子为案例,再深挖一下关于“第二杯半价,气死单身狗”的问题。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觉得很饿的时候会很想吃东西,第一口,什么都是好吃的,感觉好像能吃下一头大象。所以你会愿意花更多的钱去购买第一个包子,但是第二个包子你就觉得没那么饿了,吃第二个包子的感觉也就从“飘飘欲仙”到了“脚踏实地”,你还能感觉出包子里的肉其实不太新鲜,包子的面其实和得不太好,做得不够到位;到了第三个你可能还能吃下去,但是如果你一不小心一开始买了四个,最后一个又不舍得丢,那么你吃的时候就会觉得非常非常痛苦。第一个包子我愿意花最多的钱,我吃的感觉也最满足;第二个包子我不大愿意花钱了,但是吃着也还行…越往后我愿意付的钱越少,也越痛苦,满足感越来越少.....这种现象就叫做“边际效用递减”——对同一样东西的满足感随着反复享受越来越低,所以说,男女关系到后来拼的都是双方有没有进步,两个人是不是都有新鲜的东西,要不然,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凡夫俗子们厌倦也是很正常的事情。问题来了,包子、咖啡其实一个两个,一杯两杯的成本差不多,尤其是咖啡,就是多点咖啡粉和水,商家成本贵的是地皮,是租金!那么商家想做的就是,最大程度地吸引消费者花最多的钱。这里涉及到了一个概念叫作“消费者剩余”,拿包子的例子来说,消费者愿意花10块钱买第一个包子,但是这个包子才两块钱,那么其实消费者还愿意再花8块钱买这个包子,对商家来说,这8块钱就叫做“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愿意花,商家也想赚,但是没有由头赚不到的钱。那么,如果想要消费者永远保持一样商品的好感官,是不是应该推出“限购”政策?每人只能买一件?比如包子一次只能买一个?但是给那个包子定个天价!我们告诉你,这一点,其实是可行的——比如上海有几家在坊间非常有名的面馆,比如有一家做大肠面就是一绝!但是每天都是限量供应,而且一旦到了淡季根本就直接关门一关就关3个月;另一家黄鱼面,限量供应每天15碗;不过他们都已经具有了自己特色,可以有资格去做“饥饿营销”,但是绝大多数的商铺比如包子铺啊,全家的咖啡,都没有形成独一无二的特征,不存在那么强的竞争力,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压榨“消费者剩余”?于是就有了“买一杯咖啡第二杯半价”和“庆丰包子买五送一”。对商家来说,反正多几个包子增加的成本也不多,却能给非常想喝咖啡的顾客一个激励,让他们买第二杯咖啡。另外,当客人很饥饿的时候往往会忘掉自己的胃容量,而且,关键是他本来就愿意为了包子花10块钱呀!那么买五个包子10块钱不仅达到了他的心理价位,他还有五个包子可以吃,看上去像赚了一样!但是对商家来说,第一个包子只是幌子,后面的四个包子,才使得他们最终拿下了所有的“消费者剩余”。包括第二杯半价的咖啡也是一样,第一杯的时候其实消费者内心还是愿意为它多花的,所以有了半价的第二杯,但是由于是第二杯了,消费者愿意付出的钱就少了,所以只能变成半价。本文图文内容源于网络,您的第二张工资卡。唯愿可靠的收益,让更多的人早日实现致富梦想~《价格越高的东西越有人买,但在投资中千万不要被蒙蔽!》 精选八divpimg src=//p3.pstatp.com/large/ce37f5226ac img_width=600 img_height=360 alt=你不是有钱人,是因为这12道理财阴影在作祟,赶紧戒掉 inline=0/pp最近电影《格的50道阴影》暴红,人生除了爱情之外,理财大概也是阴影之一。阴影?说穿了,就是思考谬误带来的心理陷井,让人误以为赚到了,实际上却常无助地听任自己受到大脑逻辑缺陷的摆布。/pp避免成为月光族,先得找到你的理财、消费跟投资盲区,打破12道理财阴影,你就有可能变身有钱人。/ppspan●明明花钱很谨慎,却老是存不了钱?/spanbr/pp●才刚争取加薪,存款数字却没有增加?/pp●避用信用卡,但大钞一找开,不知不觉就花光?/pp●看到流行商品、团购活动,心里也想参一脚?/pp●投资时,要等大家都说好才安心?如果上述问题,你有一个答案是Yes!那么,不要怀疑,你很可能正笼罩阴影里,而不自知。/pp在我们许多看似正常的财务决策背后,其实隐藏着巨大的理财阴影,一道一道减损理财的成果、一道一道冲击投资的绩效,以为是经过精打细算的安排,往往却不知不觉蒙受了损失。要一夕变成有钱人,可能得向宇宙下一个中乐透头彩的大订单,容易幻想,却不容易实现;但要避免成为月光族,却能从打破理财阴影,建立富有体质开始。你知道自己身上背负几道理财阴影吗?洞悉它,才能避开它:/ph1理财的4道阴影/h1pimg src=//p3.pstatp.com/large/ec110aca img_width=1280 img_height=1280 alt=你不是有钱人,是因为这12道理财阴影在作祟,赶紧戒掉 inline=0/pp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理查?塞勒(Richardaler)提出「心理帳戶」的概念,他認為,除了錢包這個實際帳戶外,人的頭腦中也幫自己開了一個心理帳戶,然後在心裡對金錢做不同的計算,這也導致一些自認花錢很小心的人,老是存不了錢。/ppstrong1 意外之财不是财:/strong在心理帐户中,我们会习惯赋予金钱不同的价值。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一般人对辛苦赚到的薪资和平白收到的礼物,通常有不同的价值感。/pp像是乐透的彩金,或是公司突然加发的奖金,如果金额不大,很容易就信手花掉;但如果是工作赚来的薪资,反而舍不得随便乱用。/pp会造成这样的差异,就是前者在我们的心理帐户中,被归类成「意外之财」,既然本来就没有这些钱,因此,失去了也不会觉得可惜!后者却是自己辛辛苦苦加班熬夜赚来的,这些钱会被更谨慎对待,多数用在生活中被规画的选项上。/ppstrong2 小钱不是真的钱:/strong画分心理账目的习惯,有时也会根据某一笔金钱的总额大小,而采用不同的对待态度。/pp举例来说,当我们要买房、买车时,都会多方比较,主要就是因为单笔金额很高,心理帐户会启动精打细算雷达,发出搜寻指令;相反的,如果在买衣服、居家杂货等小东西时,因为花出去的钱很小,反而容易掉以轻心,小钱,变得不是真的钱。/pp这些随意花出去的小钱,正是造成理财漏洞的阴影。想想看,我们一生可能才1-2次买房机会,买车频率虽然高一点,一般来说也只有3-4次,可是却每天或每周都有买小东西的机会,聚沙成塔,积少成多,小钱让人失去警觉,几年下来,却是很大一笔钱。/ppstrong3 皮包里不要放大钞:/strong墨西哥有句谚语:「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照顾自己的零钱,至于大面额钞票会自己照顾自己。」这句话讲的正是「大钞效应」的现象:花掉一张千元大钞的机率,会比花掉10张百元钞的机会低。/pp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主要是一旦把大面额的钞票换成一张张小钞或硬币时,人们会觉得钱的价值变小了。但事实上,千元大钞就是1000元,10张百元钞也是1000元,这道理财阴影会让我们低估小面额纸钞的价值,花用时过于慷慨,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一把千元大钞找开,一下子就花完的原因。/ppstrong4 加薪一定增加收入:/strong你以为跟老板争取加薪,薪水一定会跟着成长吗?答案是不一定。上班族的薪资所得是以总价来呈现,但实际所得却取决于个人的所得税率。/pp举例来说,年收入140万的人,每月加薪1万元,适用所得税率将会由原本的12%,变成20%,每年要支付的税金会多出不少,无形中吃掉加薪的幅度;而薪水少一点的人,加薪后如果所得税率没有变化,反而实拿的薪水比较多,这就是***家说的「净工资幻觉」。/pp我们对赋税的感受强度,往往低于实际效应,即使加了薪,实领薪资不一定比想的多,想要不受净工资幻觉之苦,理财时,也别忘了掌握税收负担,了解自己的薪资净所得。/ph1消费的4道阴影/h1pimg src=//p3.pstatp.com/large/a6186df5 img_width=1280 img_height=1280 alt=你不是有钱人,是因为这12道理财阴影在作祟,赶紧戒掉 inline=0/ppstrong5 一起买最划算:/strong在span原始部落中,如果有一群人从你背后超越,向前奔去,此时最好想都别想,跟着跑就对了!这是长久的生存法则留给我们的经验:这么多人都在做同一件事,一定有他的理由!/span/pp因此,在消费时,看到大家都在买,你是不是不知不觉也会跟着一起下订单,事后才惊觉,自己为何买了这样东西?/pp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上班族公司有团购时,明明自己不需要,还是想要凑一脚,这样的消费从众行为,就像关不紧的水龙头,一点一滴消耗你的财富。/ppstrong6 我习惯这么做:/strong每天都要喝一杯咖啡,来展开美好的一天吗?你有没有想过,或许自己并没有那么爱喝咖啡!/pp我们会从众参考别人意见,很多时候也会参考自己的意见。尼尔?马丁(Neale Martin)在《习惯决定一切消费行为》中指出,人们95%的(消费)行为来自习惯。每天一杯咖啡、饭后就是要一杯饮料、周末一定要出门用餐、上班老是爱搭出租车??,人们经常无意识被自己的习惯制约,无形中理财阴影就找上门。/pp在这些称之为「自我因循」行为背后,其实很多不是真心想要的需求,却让你的钱滴滴答答流失,但一脚踢开坏习惯有用吗?不!最好的方式是用新习惯去取代,像是把外带咖啡改成自己冲泡;提早出门坐公车取代挥手叫车,让想做的事取代掉那些无意识行为。/ppstrong7避开最高价才聪明:/strong如果你想买房,第一次听到的价格是每坪80万,当房仲介绍下一间每坪只要70万的房子时,你会不会心动?/pp这个消费市场常用的「定锚效应」,会先以高价商品侵入你的脑海,无形中帮你的购买决策定了一个较高价格的比较基准,即使避开高价,选了中间价位的商品,最后消费出价,也可能远远高于当初的预算。/pp想要避免受到定锚效应影响,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先定锚,并且往有利自己的方向抛去。像是进入卖场前,就先对价格有一定了解、自我定锚,这样一来,即使销售员不断用高贵商品影响你,也不会让你失控买下不在预期内的商品。/ppstrong8 捡便宜省最多:/strong看到限时、限量商品就手滑?/pp遇上百货公司在跳楼大拍卖、买一送一花车、限量专属??等字眼,你是不是就少了自制力?这其实是「反射效应」在作祟,让你在「确定买不到」的失望跟「虽然要花钱,但以后可能用得到」的赌一把心态间,做出选择。/pp「反射效应」带来的理财阴影,就是消费时失去理性,愿意承受大风险来赌一把,小则买了穿不到的衣服,大则成为担心房价继续涨价,不顾一切先买了再说的屋奴。要抵抗「反射效应」,最好的方法是先暂时离开那个环境,别让自己只陷入买与不买两种选择。/ph1投资的4道阴影/h1pimg src=//p9.pstatp.com/large/438e0be1b1 img_width=1280 img_height=1280 alt=你不是有钱人,是因为这12道理财阴影在作祟,赶紧戒掉 inline=0/ppstrong9 跟着市场投资最安心:/strongspan你如何决定是否进场投资?根据统计,大多数人都不是参考书报杂志或电视媒体,而是受到周遭人际关系的影响。因此,当股市热络,一片乐观、好消息围绕之时,连平常没有在关注股市的投资人也会被上涨行情所吸引,在这样的氛围下,便会让人产生买进股票是安全的错觉,高点,往往也因此伴随而来!/spanbr/pp巴菲特曾在一封里提到:「股价上涨都会损害你的利益,股价低迷不振反而会增加你的利益。」就长期投资的角度来说,股票的股价下跌,反而对投资有利。/ppstrong10 输1万比赚1万痛:/strong比赛时,先输掉1万元,后来赢得1万元,你会更容易记住哪一种感觉?***家泰勒证明,人会同时在大脑中记忆亏损与收益,但不会简单地将两者抵销,反而会更清楚区分,当金额相同时,少赚比多赚的心痛还要强上许多,这正是大脑内自动产生的「损失趋避」作用。/pp「损失趋避」是让人们小心风险,但总是牢牢记住损失的惨痛,一旦过度看重亏损,在处理财务时,就容易犯下高估短期损失风险、错失长期获利良机的操作错误。当你在该把钱放在储蓄还是投资间两难时,不妨把眼光放远,想想自己最后的理财需求目标是什么,该用什么方法才能达成。/ppstrong11 拉回就是好买点:/strong投资时,你会选择一张股价从100元跌到80元的股票?还是一张从80元涨到100元的股票?/pp大多数人买东西喜欢便宜一点,而会选择前者。你会听到「100元都在买了,80元为何不买?」、「难得拉回,一定要买进。」等等的说法,问题是,什么叫便宜?于是我们的大脑会自动搜寻一个参考点,因此从100元跌到80元的股票,参考点是100元,买了,仿佛就捡到便宜。/pp不过,行情往往会证明,参考点只是心理上的虚幻标准,而不是获利保证,当股市来到高点,产生获利落袋为安的操作冲动,或是股市一泻千里直奔低点,想要沿路捡便宜时,都别忘了,把参考点的紧箍咒拿掉,跟理财的投资阴影说拜拜。/ppstrong12 每个篮子都该放不同的东西:/strong一套多元配置的投资策略,最能分散风险?这句话说对,也能说不对。/pp在选择时,善于防范风险的投资人,总会倾向平均分配投资标的,却没注意选择的。因此,即使明明分散了标的,有时经常买到十分类似的产品,像是买了,又买了大中华基金或是亚洲基金,以为分散了风险,却没想到都买了近似的基金。/pp想要避开风险,重点不是分散,而是投资标的,只要注意每个篮子都放着不同的东西,才能真正避开风险阴影!/ppimg src=//p3.pstatp.com/large/ca img_width=1280 img_height=960 alt=你不是有钱人,是因为这12道理财阴影在作祟,赶紧戒掉 inline=0/p/div《价格越高的东西越有人买,但在投资中千万不要被蒙蔽!》 精选九费尽心机计算折扣却依旧被商家坑了?在原产地却吃不到好东西?DIY的家具又贵又麻烦,我们却乐此不疲地买买买。生活消费中出现的小烦恼,原来***就能回答你为什么?锚定效应:明明打五折,还是买亏了?锚定效应指的是一个人在做决定或者下判断前,容易受到之前信息的影响。思维会以这个信息为基准,在它的一定范围内作出判断,从而造成决策的偏差。比如为了卖出更多纸质版的杂志,《***人》设置了三种购买方式:56美金的网络版、125美金的纸质版以及同样125美金的纸质版加网络版。可以想象大多数的人都选择了125美金的网络版加纸质版。这就是锚定效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体现。阿尔钦-艾伦定律:原产地却吃不到好东西?阿尔钦-艾伦定律认为,当相同的附加成本被加在两个一优一劣的同类商品价格上时,其结果是人们会增加对优质商品的相对消费量。因此,优质商品很可能被出口。这个定律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比如贵州产的茅台酒,那些年代越久远的、质量越好的茅台酒被运到了更远的地方,而茅台镇上贩卖的茅台酒反而不是品质最好的一批。再比如意大利的皮革制品、法国的葡萄酒、德克萨斯的牛肉、哥伦比亚的咖啡……这些优质特产中的上等品都被贩到了全世界的各地,相反原产地的消费者只能吃相对较次的商品。成本疾病:手机变便宜,理发却变贵?鲍莫尔的成本疾病理论将社会分为“进步部门”与“停滞部门”。他认为,进步部门生产率相对快速的增长将导致停滞部门出现相对成本的不断上升。手表、冰箱、空调、洗衣机、汽车等制造业属于进步部门,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同时,工人工资也在不断提高;而理发师、厨师、音乐家、大学教授等属于停滞部门。其他领域劳动效率的提高,间接带动停滞部门工资的上涨。也就是说,凡是服务行业,尤其是那些机器难以进入、手工成分较高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都存在成本疾病现象。宜家效应:越麻烦越喜欢?宜家效应是指相比于那些从家居市场买回来的成品家具,人们更喜欢在宜家买回来的半成品家具。因为在宜家购买家具后,人们需要自己动手组装买回的家具零件,而在动手完成组装家具的劳动过程中,人们对宜家家居产生了依恋感、成就感。从而,在生活中对宜家家具的喜爱程度会远超过家中同品质的其他家具。花钱消费本是乐事,但如果花了太多时间去计算折扣,反而**降低了这种幸福感。在看来,如果多花点时间赚钱+理财,这种烦恼必然会**减少。9月,小诸葛再升级,更有专标送不停!凡于9月13-9月20日活动期间,投资满100w还有iphone8免费送!还不快来参与!戳『阅读原文』,9月理财节,小诸葛红包+专标+返现送不停!投资满100w还有iphone8免费送!还不快来参与!《价格越高的东西越有人买,但在投资中千万不要被蒙蔽!》 精选十超有钱的投资者通常也就是金字塔顶端的那些,而绝大多数仍是普通投资者,他们对***定律和经济效应感到晦涩难懂,极易走入一些错误的投资思维中去。今天总结并提醒大家。1、“凡勃伦效应” 陷阱凡勃伦效应,即是价钱越高,东西越好卖。这就像房地产,房价持续在上涨,但还是有很多人争相购买。通常在股市,期货及等金融市场,价格上涨时,很多投资者在高位买进,期待后期能涨得更多,然而金融市场变化不定,后期市场涨跌波动剧烈,投资者血本无归,这也就是“追涨杀跌”,所以还是拥有稳健的投资思维为好。2、“”陷阱马太效应,简单地说是贫者越贫,富者越富,陷入“马太效应”陷阱的投资者,往往会很自卑,甚至觉得没钱理财,钱太少了没必要理财等思维。事实上,这是对投资理财的一种偏见,越是没钱才越要理财,钱越少才越要理财。钱少有钱少的,钱多有钱多的投法。3、“权威暗示效应”陷阱“人微言轻、人贵言重”,正是说的权威暗示效应,现在在媒体网站、视频和电视上经常会看到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宣讲,怎么炒股、等,而有些人却是为了诱惑投资者,比如评论某只股票月赚100万,进行夸大吹嘘,让投资者轻信很赚钱便买那只推荐的股票。而有些投资者却相信了他们,提醒各位投资者不要落入“权威暗示效应”陷阱,自己需要拥有一定的投资辨别能力。4、“”陷阱“羊群效应”,简言之从众心理而出现的盲目投资的现象,举个例子,购买房子时,我们都会看到销售现场非常火爆,排队的人弯了几个弯,甚至广播中喊着1888个买房,还剩10套房。通常这样的场面是开发商制造出的,让投资者赶紧买房,数量不多了。“羊群效应”就会让投资者失去理智,便选择盲目去买房,忽视了买房风险,结果因为此房的位置、采光度不好,或者是交通不方便等,导致了后期卖房的价格大打折扣。因此,广大投资者都应要理性判断市场的投资理财趋势,不要盲目跟风投资,更不可人云亦云,一定要坚守自己的,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让资产实现稳健增值。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为信息传播之需要,不作为投资参考,网贷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还可以输入 500字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
认识你李颖我很高兴!
认识你李颖,我很高兴!
别的不清楚a,不过米.族金融的这个真的投了。之前进入了上海备案前100,挺火的,感觉比较稳,继续支持。
我是熊猫BABY品牌运营部负责人,该篇帖子所编写内容完全属于与事实不符,是对我品牌的恶意中伤诋毁,本企业属于合法经营中的正规企业,从未做过以上文章所写的骗人的事,发布该篇不实文章的个人我们会追究责任。
此文章内容不属实,有意损害澳嘉公司名誉权,希望网站管理者,对此文章进行相关处理..
一个很XX的平台,客服打了四遍电话没人接,手机app告诉我在更新不能用手机操作买标,等了一天没有新手标提现手续费5万扣款250,重点是提现时候系统非常卡,提现到账才发现被扣了250元
楼主明显是用标题敲诈平台,目前有些人利用互联网传播功能,以不适过期信息,危害企业的声誉,达到拿钱删帖之目的。具有刑事犯罪之嫌疑。
张佳笳你拉黑我仲叫我唔好揾你,旺角送你走时你话最迟初十五拎俾我,我答应你的事做了,但你答应我的事肯定冇做,丽江返来唔講声全部拉黑我,自己冇做到仲恶人先告状起屈到我度,点会唔揾你呢一定揾你
“现金贷”高利贷应当退还借款人高于36%的那部分利息!!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六条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因此,判定合法现金贷及非法高利贷的监管红线应当是实际年化利率是否超过36%,实际年化利率不超过36%的现金贷业务应当认定为合法现金贷,实际年化利率超过36%的的现金贷业务应当认定为非法高利贷。
例如XX金融平台,借款4000,分期三个月,每月还款1553.11,实际利率99%,明显是非法高利贷。尽管平台以各种“费用”为辨辞,但终究掩盖不了高利贷的实质,因为法律认定很明确:借款人的还款金额与借款金额的差额就是利息,这个利息当然包括网贷平台巧立名目的各种各样的所谓“费用”。
违反国家法律的借款合同,一开始就是无效合同!借款人只需还本金和合理利息!
要讨回高于36%的高利贷利息,现在就立刻投诉网贷高利贷!
(如何投诉网贷高利贷,百度一下就知道)
“现金贷”高利贷应当退还借款人高于36%的那部分利息!!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六条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因此,判定合法现金贷及非法高利贷的监管红线应当是实际年化利率是否超过36%,实际年化利率不超过36%的现金贷业务应当认定为合法现金贷,实际年化利率超过36%的的现金贷业务应当认定为非法高利贷。
例如XX金融平台,借款4000,分期三个月,每月还款1553.11,实际利率99%,明显是非法高利贷。尽管平台以各种“费用”为辨辞,但终究掩盖不了高利贷的实质,因为法律认定很明确:借款人的还款金额与借款金额的差额就是利息,这个利息当然包括网贷平台巧立名目的各种各样的所谓“费用”。
违反国家法律的借款合同,一开始就是无效合同!借款人只需还本金和合理利息!
要讨回高于36%的高利贷利息,现在就立刻投诉网贷高利贷!
(如何投诉网贷高利贷,百度一下就知道)
小骗的老母真好操
我们在选购短期理财产品的时候,需要根据你的投入期限,资金用途,以及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等综合考虑来做出最终决定。只有通过这样层层的筛选,才会让你购买到更加靠谱的短期理财产品。现在监管都不让平台有风险保证金了,履约险应该是现在安全等级最高的了。就是保险公司和平台合作,给借款人买保险,保借款人能履约还钱。如果借款人不还钱,就有保费了呗。不过这个也不是一般平台能谈下来的,得是资产风控都非常好的平台才有可能做,不然谁都不还钱让保险公司赔保险公司又不傻。不过也要警惕有平台上假的履约险,要擦亮双眼。目前履约险我买过和信贷,XXXXX,米缸金融都还可以,合作的都是大公司。不过网贷有风险,不管是什么保证都要擦亮双眼比较好。
就是都是骗子。
就是都是骗子。
就是都是骗子。
相关推荐:
投资人QQ群
沪公网安备 4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个航空公司里程划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