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用平台小微企业贷款平台出现了一点小问题怎么办?

晓风小额贷款系统-专业、安全的小贷款管理业务软件系统(3)(9)(63)(4)
但凡成功的创业,归根结底都是因为能提供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而不仅仅是靠烧钱博关注。这需要尊重市场竞争规则,持续改善用户体验,创新盈利模式。
编辑 | 刘煜
物竞天择势必至,不优则劣兮不兴则亡。
网约车发展历时七年、市场竞争格局再现变化的当下,重新去审视其发展问题,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
日前,美团与滴滴之间的网约车纷争引爆眼球。3月21日,美团打车登陆上海,3天后声称拿到当地1/3市场份额。面对美团打车的来势汹汹,滴滴表面上不动声色,却在内部成立了“打美办”,滴滴CEO程维更是对媒体直接放话:“尔要战,便战”。曾经让人印象深刻的烧钱大战眼看就要席卷而来,最终因为监管部门的约谈而被叫停。
虽然战争暂时止戈,但美团的强势入主,让本以为格局大定的网约车市场再掀波澜。此前,凭借资本助力的滴滴先是并购快的,而后重组优步中国,登上国内出行市场的王座,但眼下却被强势叫板。而放眼处在第二阵营的神州专车、易到、神马专车、曹操专车等平台也在不断地深耕精细化运作,蓄势待发,一场“地方诸侯纷纷起事”的好戏正在上演。
网约车江湖新人入局、烧钱大战、诸侯并起的纷争局面背后,回归到及时、快捷、安心、舒适的出行服务这件事情上,我们不禁要问,类似这样混乱的局面会将网约车的未来发展引向何方?在历经诸多纷争之后,用户出行的痛点被解决了吗?
挥之不去的安全痛点
2016年3月,广东清远一醉酒女子凌晨搭xx快车惨遭司机强奸;
日,深圳一xx司机涉嫌强奸被宝安检方提起公诉;
日,深圳一名24岁女教师遭xx司机持刀抢劫并杀害……
没有人否认网约车的价值,感谢互联网创新为这个世界创造了更多的快捷和便利。但在一例例血淋淋的惨案面前,安全问题成为了横亘在网约车平台和乘客之间一片挥之不去的乌云。共享经济语境下的智能出行,用户最关切的安全问题如何保障?
在宝贵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面前,没有安全,一切为零。
细究智能出行的特定语境,安全意味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行车安全,二则是行车过程中如何保护乘客的安全。而要保障这两方面的安全,根源主要在两点:一是管理;二是司机。
以主打高端市场的神马专车为例,其拥有专车行业内全国首张“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
,采用“专业车辆,专业司机”的B2C运营模式,对司机实施非常严格的甄别标准。
据介绍,神马专车所有的司机都是合同制的员工,以“修养好、颜值正、车技佳、身体棒”标准进行筛选。他们要求司机有三年驾龄,身体健康,必须办有健康证。另外在招聘司机前还进行背景调查,因为这个群体易怒,必须仔细挑选。
迄今为止,神马司机均没有出现过一起侵害乘客的恶性事件。由此也让外界看到:安全问题绝不是一句空谈!
“服务制胜”才是硬道理
虽然披着互联网和共享经济的外壳,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共享出行的本质,仍然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满足需求的服务。
《中国消费者报》一项网络调查结果显示,随着移动端出行进入后网约车时代,消费者更看重司机的规范服务和专业技能。而前不久艾瑞咨询所发布的行业研究报告也表明,网约车行业逐渐回归出行服务的商业本质。
事实上,滴滴与美团之间即将席卷而来的“价格大战”,在监管部门的约谈下,最终戛然而止,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让市场回归理性的信号。
“烧钱补贴价格战,表面上看似消费者获得了短期利益,但长远看,烧钱不可能持续,这种补贴大战会混乱市场竞争秩序,不利于网约车市场秩序和消费者长期利益。”
在网约车初级阶段,各平台通过烧钱补贴的方式培养了人们移动端出行的习惯,吸引了大批司机和乘客进入平台,曾经业内将网约车平台直接给司机和乘客之间“牵线搭桥”的商业模式称为“撮合经济”。但随着网约车新政的出台,人们对安全合规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网约车初级阶段大放异彩的“撮合经济”现在显得疲软无力。
虽然滴滴在市场竞争中无出其右,但后来者美团打车的杀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通过价格补贴战赢来的客户并没有太多的粘性。用户的选择,短期之内可以靠低价补贴来吸引,长远更需要精耕与维系。
从来没有一个市场领域,是单纯靠“低价”就能够获得尊重与未来的。从拼价格,到拼技术、拼服务、拼安全,在经历多轮价格战的“洗礼”后,中国的网约车市场,确实应进入一个以“服务为王”的质量竞争时代了。
场景下的另类竞争与机会
美团的跨界入侵,不仅让我们重新审视网约车的竞争,也让我们再次看到庞大的市场正释放出新的机会。
极光大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网约车app市场渗透率为14.0%,市场规模超过1.4亿人。此前咨询机构罗兰贝格测算,到2020年网约车市场的潜在出行需求约为1.1亿次/天,对应的市场规模约为1.1万亿元/年。
在经历了行业兴起、爆发、整顿、洗牌之后,网约车市场无疑来到了一个更加精细化的阶段。
在群雄环伺的市场中,如何脱颖而出?就必须培养自身产品及服务的独特性,走差异化竞争的道路,让原本并无太大差别的网约车服务变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刚需性产品。由此,用户才会生出“我要换了你”的底气。
作为中国移动互联网高端新能源第一专车平台,神马专车通过采用特斯拉、宝马等全球顶尖品牌新能源高配车型,不仅旨在解决私人出行安全、舒适难题,为企业提供高端、规范、专业、隐私的商务用车;更以环保高效的出行方式、丰富的会员权益带来全新的舒适生活选择。目前,神马专车现已在贵阳、成都、上海、深圳运营,头等舱服务开始走向全国。
跟其他网约车平台相比,神马专车有以下几点与众不同之处:
采用高端新能源车型,主打绿色环保出行、高端专车服务出行,满足中高端用户、企业商务用车、高规格国际国内赛事会议等出行需求。
主打高端,极大地保障用户用车安全、服务周到的两大用车基础,牢牢地掌握住属于自己的那部分稳定的客户资源。
我们看到,面对诺大的出行市场和竞争,如何快速准确地抓住和绑定属于自己的那部分用户,神马专车的答案是个性化和场景应用。将用户置于特定的场景中去使用网约车服务,方能使用户粘性最大化,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
但凡成功的创业,归根结底都是因为能提供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而不仅仅是靠烧钱博关注。这需要尊重市场竞争规则,持续改善用户体验,创新盈利模式。
对于当下市场上存在的所有网约车竞争者们来说,要走的路还很长。
长达9年的美股牛市,或许正在迈入一个新的周期。
周二,美债10年期国债利率在盘中突破3%的重要关口,为2014年初以来首次。首次影响,美股市场再度出现较为明显的下跌,美股三大股指均收跌超1%。而科技股较为集中的纳斯达克指数跌幅更为显著,达到了1.7%。
受此影响,CDR概念股也出现大幅下跌。4月24日,微博收跌3.24%;京东收跌3.05%;携程跌2.89%;网易跌2.56%;阿里巴巴跌1.41%。
其中,京东股价的表现最为糟糕。4月24日,京东收盘价35.87美元/股。此外,京东股价已经连续五个交易日下跌,累计跌幅超过10%。
(京东股价近5个交易日跌幅超过10%)
事实上,近三个月京东股价下跌已超过30%。今年1月,京东股价连连攀升,一度突破50美元/股,创下了自2014年上市以来的新高。随后从3月至今京东股价一路下跌,市值相比最高峰时蒸发210亿美元。
市场分析,京东股价再次下跌或许是因为投资者不看好其2018年Q1财报。近日,瑞信分析师Thomas
Chong以物流、研发和投资支出导致成本上涨为由,将京东2018年盈利预测下调33%,2019年盈利预测下调15%。
根据京东在2017年Q4财报的业绩指引,京东预计2018年Q1营收同比增速为30%-33%之间,这是京东自上市以来最低的营收增速。与2017年Q4营收增速39%相比,落差较大。
在美股科技股普遍承压的环境下,中概股未来的走势并不明朗。4月23日,谷歌母公司Alphabet盘后率先公布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业务的支出增长了三倍,远高于预期。谷歌财报公布第二天,其股价下跌4.8%,市值蒸发360亿美元。
从2016年中开始,在美股市场的中概股迎来了一波靓丽的行情,其市值也纷纷创下新高。比如,阿里巴巴今年初股价突破200美元/股,市值飙升至5000亿美元,与亚马逊、Facebook等全球的互联网科技巨头不相上下。
而如今相比三个月前,阿里巴巴股价累计跌幅已达到16%。京东方面更是频频遭遇负面危机,市值相比最高峰时蒸发了30%。
外界认为,10年期美债收益率突破3%对市场而言意义重大。美股近期低迷的走势,或许意味美股已经出现了转向,长达9年的牛市结束了。站在新周期的交界线上,中概股们的高估值泡沫或许会被戳穿,它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眼下,联想正在构想一个新的世界。一款小小的的路由器,体现着联想对“大场景”智能家居的思考。
文 | 刘亚杰
编辑 | 刘 煜
4月16日,联想春季智能物联新品发布会上,联想集团执行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刘军,联想集团副总裁、中国区赋能中心总经理兼中国区首席设计官姚映佳,米未传媒创始人兼CEO马东,米果文化副董事长马薇薇悉数到场,现场竟然有一款智能路由器在众人之间大放异彩。
这一切看上去,与联想的身份并不相符。
人们习惯各路明星大咖在开敞宏伟的舞台中央,宣布联想电脑或手机,在全球的某一个市场或片区成为霸主,而不是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发现一个已经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微型智能硬件。那太小儿科了,显得与联想的身份格格不入。
就在不久前,杨元庆在“联想2018春节联欢会”上给新的一年定调:“智能”、“可信赖”——设备要更加便于有效捕捉数据,计算力要无处不在,利用IOT数据平台推动各行业智能化。这是一个基于场景模型的设想,并非电脑和手机所能达成,反而是这个“小儿科”的智能硬件最大的功效。
目前,还不能说新联想就此诞生,不过种种迹象表明,这家公司已经开始构想,一个新的世界。“小儿科”的路由,体现着联想对“大场景”智能家居的思考。
联想“术”之变
2015年,杨元庆将联想对智能家居的理解,全部融入到“神奇工厂”中。
当时,他将智能家居放到物联网的大概念下,认为智能家居是物联网的初始状态。在这个大概念之下,各类产品都将具备联网功能,融入智能化的属性,且可被管理。不同类终端将按照不同管理层级,依循树状拓扑图组织从属关系。在此场景中,智能手机或个人电脑将位于树状拓扑图的顶端。
“当智能硬件被用户广泛使用时,位于顶端的手机和电脑的价值将被彻底释放,甚至可以推动产品出货量的新一轮增长。”这也是无论神奇工厂做出怎样创新的产品,各方仍然在关注其第一部手机究竟是什么样的深层原因——这是神奇工厂的“术”,更是联想的术。
面对一个全新的商业机会,众多厂商和联想有相同的理解。智能手机和电脑将会成为其他设备接入互联网的窗口,因此抢占互联网的入口价值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当时的小米和360,无不将生态的概念奉若圭臬。
然而到了2016年,市场给终端厂商一记响亮的耳光。国内手机市场的新贵崛起,vivo、OPPO等厂商出货量大增,用户却没有听说过他们在高喊硬件生态;反是手环、手表、空调都箭在弦上的小米,迎来了智能手机出货量的低谷。
这样的结果揭示一个答案:厂商们沿着一个基于产品的关系导图,推导一个基于场景的智能互联世界,这是缘木求鱼。在家庭的使用场景中刻意营造物物相连,本身价值是不高的;只有当使用场景与用户的实际需求相关联,才能真正体现出其价值。用户关心的是智能家居能做些什么,而不是各类产品的角色是什么。
从此,联想的“术”开始调整,有了新的方向。
打破空间的局限
所谓的“术”,是企业赢得市场的方法,成功的关键,在于这个“术”,能否服务于用户需求的“道”。此次新品发布会后,联想有了自己的“道”。
相比其他环境,家庭的使用场景空间更小,不过功能更为集中;用户更关注的是问题被解决,而不是考虑这究竟是手机,或是电脑的功劳。因此越是家庭的小空间中,各类产品越是要打破空间和功能的壁垒,让各类功能无缝拼接到一起。因此布局智能家居的市场,联想选择从路由器入手。
这次联想的解决方案是联想Lecoo“掘金宝”智能路由器。该产品采用双核四线程处理器,提供强大的多任务处理性能,网页刷新更快,视频播放更流畅,且能够降低游戏延时;对称四天线分布设计,传输更稳定,最大程度减少信号串扰、虚连的情况;支持2.4GHz/5GHz双频网络,2.4Ghz网络传输速率300Mbps,5Ghz网络传输速率867Mbps。
更高更快更强,这是消费电子类产品市场永恒的话题,不过这显然不是联想最终诉求。在高性能的支持下,联想Lecoo掘金宝四天线的设计,以及支持2.4GHz/5GHz双频网络,体现联想有意提升产品的穿透力,打破物理空间的障碍。
此外,联想将更多的功能融入到产品中:相册自动备份能够自动同步手机存储的照片和视频,同时允许用户共享这些资源,还允许用户下载、远程控制使用各项功能。这一切,让原本单纯的路由器,变得并不是单纯为终端接通网络服务,而是彻底打通空间和功能的维度,让用户在家庭的环境中,毫无知觉地满足自己的需求。
让用户绕过产品层的感知,直接解决用户痛点,某种意义上,这是开拓智能家居应用场景的全新尝试,是一种全新的升级,一种更加人性化,也更贴近智能家居本质的升级。
家庭与世界连接
当然,智能家居也不能割裂与整个社会独立存在。它不是“信息孤岛”,而是个神经元,一个物联网系统的分支,因此也需要接入整个社会的大势。
当前,IT界谈及比特币时会联想到风险,不过各方是非常认可区块链的概念。这种融合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某种意义上代表着一个共享和分享的生态,顺应整个时代的发展需求。
联想有意裁剪出这部分有价值的理念,并融入联想Lecoo掘金宝,使其成为带有“区块链”概念的设备。介绍新品时,刘军表示联想Lecoo掘金宝采集当前全网的共享能力,搭载去中心化、公开透明、不可篡改的区块链技术,并根据工作量权重,对全网的新路由设备分配当日产生的虚拟数字证明。这意味着用户只要加入“黄金矿区”计划,即可使闲置带宽实现共享,获得奖励。
通过搭载区块链技术,联想Lecoo掘金宝为每位用户贡献的带宽做计数。区块链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密码学原理构建的分布式数据库,基于一个可信、可共享的公共账本,会按照严格的规则和公开的协议进行修订,每个人都可以对它进行检查,但没有任何一个单一用户能篡改。因此联想Lecoo掘金宝已经不仅是一台智能路由器,更是区块链的入场券和体验券。
由此可见,联想正在思考智能家居与物联网两个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联想Lecoo掘金宝出现的意义在于,联想给智能家居的神经元设置了一整套连接的“规矩”,从而让家庭与物联网之间找到了相互结合的逻辑关系——用路由器贯通未来的世界。在理念层面,联想已经超过其他的竞争对手。
外表看来,联想还是那个联想。
目前,联想的正向现金流仍然来自产品及服务——电脑、手机,及越来越丰富的IT服务,体现出传统的联想认知世界的角度:这是一个需要被信息化产品及服务支撑起来的世界,联想要创造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
不过联想Lecoo掘金宝的出现,却呈现出一个正在求变的联想。
未来,在特定使用空间中出现的用户需求,是推动产品和服务发展方向的原动力。在智能家居的场景中,用户产生了打破格局走向物联世界的冲动,路由器恰好是满足理想的衔接。联想在尝试用路由器的视角,连接未来的世界。
社交电商的逻辑简单粗暴:谁抢占社交用户,谁就占领了市场。传统巨头早已布局,后起之秀不甘示弱,群雄纷争的市场一经发现即迎来赛道卡位之争。
文 | 张谨萱
编辑 | 崔登攀
把一个海星一切为二,你将收获两个活海星;再切,你将获得4个活海星……这样魔术师般的能力在社交电商领域如是发生着。
社交电商的崛起,重构人、货、场,其裂变式的成长速度令人瞩目。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实现裂变、流量分发,顺理成章的“人人可带货”时代到来。
高速成长性吸引了创业者们的疯狂涌入,风口周期越来越短,机会稍纵即逝。想赢?却并不容易!
作为社交电商先行者,云集上线不到三年时间,已获得多家机构的认可。其近日又对外宣布获得1.2亿元美金的B轮融资。不过,创始人兼CEO肖尚略心里清楚:这场厮杀才刚刚开始,鏖战远未结束。
可以想见,这个市场前景之广阔,未来厮杀程度可见一斑!
新“红海”
在这个喜欢分享、热衷于“秀”的时代,社交与电商一拍即合。
不同于传统电商模式,社交电商基于个体信任,通过社交关系链实现商品信息的传递和交易的达成,实现商品与个体之间低成本、高效率链接。
根据易观发布的《中国网上零售B2C市场年度综合分析2018》,电商大鳄早已布局社交电商领域,探索更多应用场景的融合与创新。
京东确定了零售、仓储、物流一体化之路,并开始依托零售基础设施布局“无界零售”,实现人、货、场共赢生态。此前又与联合美丽联合集团推出“微选”,丰富无界零售生态。
唯品会与腾讯、京东合作,内部拆分为“电商+物流+金融”三驾马车,进一步保障品质消费和购物体验。
蘑菇街则采用“直播+网红+电商””模式,其各项业务保持着35%的惊人高增长,而社交电商业务增速更是达到了439.2%。
除了巨头入局,瞅准这一时机的创业平台更是不胜枚举,云集等众多后起之秀迅速得到投资大佬垂青,资本热度爆表。
鲸准研究院发布的《社交行业研究报告》显示,仅2018年第一季度社交电商领域就发生了10起投资事件。
云集1.2亿美元的B轮融资亦在此列。作为领投方,鼎晖投资合伙人、董事总经理应伟认为,中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每年都在以10%到12%速度增长,其中电商新零售占比今年会达到20%左右。与之相对,传统零售的占比却在不断下降,传统电商增速也在进一步下滑。
在这一背景下,鼎晖投资主要关注电商领域当中的“新物种”,特别是能让消费者得到更好用户体验的新电商平台。
“如果说阿里、京东等电商巨头革了十万条商业街的命,那云集恰恰是一种反向革命。那些在十万条商业街失去机会和竞争力的普通导购员,通过云集这样的平台将获得新的职业机会,云集模式让他们感到耳目一新。”
云上生活构想
互联网可以称得上是一种革命性的工具,带来的是颠覆性的改变。在社交电商领域,云集不仅探索到前进方向,还寻到了可行之路。
在云集发展的案例里,我们看到超过5400万名的“宝妈”群体在社交电商中获得新机。
一位抚养新生儿的妈妈,通常需要3年时间来照顾家庭,育龄女性的时间被家庭、孩子碎片化了,这个群体特别需要实现自我价值。而社交电商则刚好满足这一需求。
新晋“宝妈”已经适应了带娃的节奏,在经历了一上午的喂奶、打扫之后,宝宝已经睡着,打开微信,向朋友们发布新产品,处理订单,通知仓库发货,并不需任何采购、打包货物、处理售后等琐碎工作。仅需一部手机,在做饭的空隙、旅行的途中,随时随地处理订单,撮合交易。
而传统的电商是把店主集中到一起,为他们提供交易平台和顾客流量,而店主们则为平台提供商品和消费者服务。在肖尚略看来,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电商领域正面临新一轮的变革。
云集反其道而行,先挑选一定数量的商品集中到仓库里,然后通过平台分配给有消费号召力的意见领袖,即粉丝众多的店主,再依靠他们在网络社交圈的推荐、宣传,带来顾客流量和交易行为。
|云集创始人兼CEO肖尚略
肖尚略称这种模式为“社交零售”。它并不要求店主本人像传统的零售商那样去进货、采购,也不需要他们自己做客服、找物流,此类辅助性的工作由平台统一负责。“个人口碑、个体影响力将会带来供给和需求的精准、高效和自由连接。”
资料显示,云集个人店主达到300万人,相当于线下2000家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商铺数,而VIP会员数近3000万,相当于澳大利亚全国人口,一年所发出的包裹数足以让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所有家庭都收到4次以上。
肖尚略披露,目前云集平台平均退货退款率低于2%,客户满意度位居同行业前列,
VIP会员,75%是女性,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占比在45:55,但三四线城市的活跃度会更好一些。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是普罗塔戈拉最著名的哲学观点。伴随着社交电商的崛起,我们看到基于社交关系链接起来的交易,褪去“business
is business”的冰冷,更加富有人情味和信任感,场景也更丰富、更有效、更简单。
信息过载年代,注意力是最稀缺资源。表现在商业世界中,则为流量。
在传统电商巨头的把持之下,流量有多贵?前述投资人应伟介绍,看一眼京东的年报不难得知,2017年其每个流量的价格为150~200元。“以当前云集的VIP数量计算,要去买流量需要至少花费30亿元。公司发展三年,每年则至少会亏10亿元。”
但事实上,自2015年5月上线以来,云集连续两年爆发式增长,年销售额增速超过400%。同期,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量增速从2015年的36.5%下降至2017年的19%左右。
|2017年双十一期间,云集6天交易总额突破10亿元
社交引流就像牵引力巨大的引擎,不断增强公司的上升潜力。据了解,2017年“双十一”成交额突破100亿元仅用3分01秒。
社交电商虽然在流量玩法上有所创新,但归根究底,仍离不开零售本质。社交只是一种手段,货物和服务才是根本。后端供应链尤为关键,从商品采购到用户交付,不同的供应链保障能力造成了不同的用户体验,只有好产品才能在社交关系链上流动。
云集在既有优势的基础上,又制定了“三个500”计划(即选出500家主流品牌、500家创新品牌、500个优质工厂),通过与主流品牌的战略合作、创新品牌的赋能培育、优质工厂的升级助力,为消费者提供丰富多元的极具性价比的商品和服务。
云集目前分别在北京、武汉、无锡、西安、嘉兴、杭州和广州等地建立了近30个自营仓,在合肥打造了客服基地,同时联手EMS、顺丰和“三通一达”提供当日或隔日达速递服务。“云集有能力在短期内发动接近100个仓同时发货。”
“云集的流量很聚焦,追求单品的效率。从品牌方来说,没有僧多粥少的问题。”肖尚略的自信来自于其一次次创造的销量“神话”:去年“双十二”当天,富安娜暖梦羊毛被仅20分钟销量便已突破35000床;蓝月亮超级品牌日1分钟销售额突破200万元,单日销售额突破1500万元;达能超级品牌日单日销售额突破1200万元,当日售出奶粉超90000罐……此外,iPhone
8首次上架云集便创造了一小时400万元的销售额。
成绩背后,荣誉纷至沓来。
3月12日,云集入选“杭州独角兽企业榜”,与蚂蚁金服、阿里云等共同成为杭州26只“独角兽”。
随着1.2亿美元资金“供血”完成,肖尚略表示,云集在2018年将会继续推动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入驻,新增旅游、汽车、教育等全新品类,完善整个业务生态链,采用全新营销方式致力于一站式满足消费者需求。
这些功能的实现和叠加,无疑云集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具备了更强大的竞争力。
我们看到,社交电商催生人、货、场之间的关系不断裂变、重构。这种获新型的流量获取方式必将成为主流。
值得注意的是,社交电商平台终究会回归到零售的本质,强调卖货思维。未来,只有好产品才能在社交关系链上流动,而这才是社交电商平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不管是外卖业务还是出行市场,用户就是企业生存的命门,意气用事的商业竞争并非长久之计,只有在运营和管理上多下功夫,在成本和服务上形成护城河,才能留住消费者的心,才是大谋略、大智慧,才能不战而胜。
文|刘书艳
编辑|刘煜
“柳青加入滴滴前夕,创始人程维和她在青藏高原的夜空下,用手机播放了一曲《夜空中最亮的星》,然后他们都哭了。”
想象此情此景,一个创业者的梦想与激情展露无遗,面对诺大的出行市场,群雄环伺,创业前途未卜,只有勇往直前。
此后,合并快的,整合Uber中国,发动“补贴大战”,滴滴在出行市场上无出其右。彼时,滴滴对于用户来说就是“真爱”,“滴滴一下,马上出行”成为流行。有了用户的支持,程维和他的滴滴才得以横扫千军,最终成为出行市场的超级霸主。
但今天,更多人戏谑:“滴滴一下,马上加价”。曾几何时,我们打开朋友圈可以看见满屏的滴滴红包分享,这不仅成为大家新的生活方式的展示,也是一次有趣的社交体验。
“从人人安利,到人人‘喊打’。”滴滴只用了短短三年时间。
01 | 危机感
“2017年滴滴的交易总额达到250-270亿美元,主营业务亏损2亿多美元,整体亏损3-4亿美元。”从网络上广泛流传的一份数据报告来看,在拥有绝对话语权的出行市场,滴滴却经营不善。
主业经营不善之外,如果滴滴还想凭借占据90%出行市场份额而自欺欺人,那么美团打车业务的上线,无疑是给其敲了一记警钟。
3月21日,美团打车上海站开通的第一天,网约车司机们和用户纷纷转投美团。根据美团打车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在登陆上海的第一天,日完成单量即突破15万单,第二天超25万单,同比21日增长超66%,司机平均接单时长为5秒钟。第三天,美团打车上海日订单量突破30万单,王兴更是表示美团打车已经在进驻城市拿下1/3市场份额。
截止到3月27日24点,一周时间内,美团打车在上海累计服务乘客超220万人次。全部已完成订单中,40%订单去往吃喝玩乐等生活服务场景。
从上线后每天订单量突飞猛进地增长来看,依靠资本抢夺市场占有率是非常有效的。谁的补贴力度大,资源就会主动攀附。只要有企业愿意烧钱打价格战或大肆补贴,必然影响平台资源和用户群体的再分配。
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用户对一家独大、垄断出行市场的抵触情绪,和让市场重回良性竞争的渴望。
根据调查,多数人认为,滴滴在几年前推广期,打车价格确实相对便宜。然而,现在用滴滴打车却比以前没有滴滴的时候还要贵,甚至有不少人常遇到加价2倍以上的情况。
究其原因,滴滴的价值观导向出现了问题,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其派单逻辑,引导了司机故意加价和接单速度慢。
比如打车时,界面默认在加价的选项上,用户可以选择加不同价格,平台会告诉你加不同价格的接单可能性,如果加一次没被接单,可以调整加价再次叫车。
这样的叫车机制必然导致司机很大概率选择不接不加价的单,乘客只有反复加价才能叫到车。这个规则下,必然有人会投机取巧,且整体效率更低。一度被程维引以为傲的技术用在了这个“自作聪明的游戏”上。
自从Uber出局之后,滴滴打车的用户体验有目共睹,打车费用大幅提高,服务质量持续下降,从差点颠覆了出租车的平台,逼得用户最后不得不选择出租车。
管理者的傲慢是让一个“庞大帝国”迅速消亡的最快方式。消费者弃之不用实际上是对滴滴因为垄断带来的管理懈怠进行“蓄意惩罚”。
所以最终,看起来铜墙铁壁坚不可摧的滴滴,被美团打车轻而易举攻城占地,这让以网约车为主营业务的滴滴有了危机感。
外卖的伪逻辑
从逻辑上看,美团更像京东,卖货+卖服务;滴滴更像物流,专注卖服务。
京东和顺丰,谁的壁垒高一些?如果两家都去做对方的主业,谁更可能被看好?可以想见,多数人应该更看好京东吧。作为电商领头企业,京东“卖货+卖服务”一流,降维做物流,2017年4月,京东物流宣布独立运营,组建了京东物流集团。
反观物流行业第一的顺丰,“卖服务”一流,也曾经尝试做“卖服务+卖货”的顺丰优选,至今无声无息。
透过滴滴、美团两者最核心的差异,亦是如此。出行是“卖服务”,外卖是“卖服务+卖货”,直接照搬卖服务的方法到卖货+卖服务的领域,就会困难重重。
当美团打车兵临城下,滴滴做起了副业外卖业务反攻,以期能够虎口夺食。毕竟,共享出行市场的鼻祖Uber不是也做了Uber
Eats吗?也的确做得风生水起。
商业模式并非一抓就灵,别人的成功并不见得就能复制。在笔者看来,滴滴做外卖却并不见得是一盘好棋,反倒有点像外行凑热闹。
首先,自称无锡市场份额第一的滴滴,在无锡采用的是疯狂补贴的极端营销策略。据公开数据显示,滴滴外卖每一单会给商家补贴6-8元,给消费者补贴18元,给骑手补贴18元,综合计算下来,每一单的补贴成本达到了44元,这也意味着平均每一单滴滴会亏损44元。这种补贴逻辑不禁让人联想到乐视做手机时,都是通过低价策略来短时间“走量”。
其次,从滴滴公布的数据来看,其参考价值并不大。滴滴外卖公布的首日33.4万单订单貌似拔得头筹,然而业务是否良性发展应该综合考虑订单数、原价GMV、实付GMV等多维指标,其中后面几个数据指标才是衡量业务发展的更重要维度。尽管日订单数好看,但由于滴滴通过对商户、骑手、用户的三重补贴,导致实付GMV方面并不占优。
对于刚刚进入外卖业务的滴滴来说,实在不必刻意去比较一些并不专业的指标。
比如拿打车的接单时间和外卖的履约时间进行对比。很多人觉得打车比外卖复杂,是因为打车的时效性要求更高,实际则不然。乘客打车希望3分钟司机就到眼前,却能接受等外卖1个小时,这种时间对比并不在一个维度上。
又比如将规模效应简单等同于覆盖范围。外卖集中在3公里范围内,但是短时间内处理大量订单更复杂,打车虽然是全城流动,但是仅涉及司机和用户两端匹配,相对容易。但外卖这个过程需要围绕用户、商户、骑手等多角色,增加更多的技术考量。
说到底,关键还是滴滴做外卖的商业逻辑不对,外卖业务需要不仅是商户和顾客的交易撮合,还体现在外卖的准时、低成本交付,这需要一支经验丰富的线下配送队伍,并配合多年的数据和技术优化,才能达到理想的状况,而滴滴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这么一支成体系的配送队伍,线下能力无法同日而语。
而打车业务主要是进行司机和乘客之间的交易撮合,并不会涉及线下的其他交付,解决普通人的“出行”问题,所以美团做打车就可以,因为司机可以轻易转换平台,而乘客本来就和美团有很大重叠。外卖则需要线下配送交付,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立起来的,更不要提稳定的交付质量了。
此外,美团做打车和滴滴做外卖并非简单地抢夺对方地盘的逻辑。
从出行角度来看,用户并不会仅仅因为价格补贴而出行,打车只是个工具,是实现“去哪里”的一个的手段而已,如果没有这个“去哪里”的前提,即便是平台方发放优惠券,用户也没有出行需求。
餐饮是因,是用户用车的前提条件;出行是果,是用户得偿所愿的必然选择。这也是王兴放言“可以把三分之一的出行市场收入囊中”的底气。
滴滴做外卖却是伪需求。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如果有天上掉下“免费午餐”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滴滴不计成本进行补贴的极端营销其实只是创造了更多的用户伪需求,当市场回归理性,这部分人群的外卖意愿也会降低甚至消失。
滴滴该反省什么
无论互联网模式多么新颖,发展有多么迅猛,最终都要回归到商业本质——用更低成本,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如果没有美团的突然闯入,或许滴滴早已忘记了这个商业本质。滴滴仰仗自己的垄断地位,一度为了追求利润而反其道而行之,如今需要重新回到战场,滴滴还有当年战无不胜的勇气吗?这个答案还真不好说。
那么,滴滴这些年来都做了什么呢?笔者有三个疑问。
在近两年出行市场没有竞争对手的时间里,为什么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美团打车上线以后,滴滴和美团又陷入补贴大战。在这种低水平竞争的“补贴大战”中,虽然司机、用户可以薅羊毛,短期内享受到补贴带来的利益,但对整个网约车行业的健康发展并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滴滴依靠补贴大战成长起来,多年以后却又迎来了这场补贴大战,打法依然没变。那么这些年来,滴滴仍然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轻而易举地被出行市场新手美团带入了“补贴大战”的白刃战。更要命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围观看热闹的群众支持滴滴的少之又少。
意气用事进入竞争壁垒高而且自己没有任何优势的领域,是不是一种战略失误?
很显然,滴滴入局外卖有点“围魏救赵”的味道,这种被动应对可能是为了牵制美团的打车业务。从现在滴滴对外卖态度来看,只是用补贴来砸市场,短时间便迅速公布市场份额,并没有深耕服务撬动品牌商户,因此滴滴做外卖的决心能够持续多久存在很大疑问。
明明知道用户是关键,为何选择放弃用户体验?
2017年底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程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2017年主要聚焦修炼内功,提升效率和服务,而不是盯紧竞争对手。”不过转眼春节期间,滴滴的表现就不尽人意,甚至引起了一波集中的舆论质疑,这其中包括知名财经媒体人吴晓波。
实际的用户体验已经充分说明,一个没有竞争的行业注定死气沉沉,而最初的好学生也变成了一个不关心用户感受的企业。
善战者,不战而屈人之兵。
打车和外卖两个行业都是经过残酷的烧钱大战发展到现在,如果重新回到过去的野蛮时代,对消费者来说可能会享一时之利,但对整个行业发展来说并不是好事。
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不管是外卖业务还是出行市场,用户就是企业生存的命门,意气用事的商业竞争并非长久之计,只有在运营和管理上多下功夫,在成本和服务上形成护城河,才能留住消费者的心,才是大谋略、大智慧,才能不战而胜。
未来超级企业之间的竞争恐怕行业界限的痕迹会越来越淡,我们会越来越多的发现各种产业赛道之上,满眼皆是巨头们布下的“斗兽场”!
文|刘彦领
编辑|严睿
楔子|王建宙的午夜沉思
“一个企业是否足够大时就会出现‘大而不倒’、‘大而僵死’?”
关于大企业发展边界的问题,多年前与前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先生有过一番对话。他说,这个问题他虽然没有仔细思量过,但是很多次睡梦中醒来的时候,他也想到过中国移动的发展边界在哪。
彼时,中国移动正是如日中天之时,“明修3G,暗渡4G”,应收规模和利润水平正是全盛之际,被视为中国傲立全球的大企业典范。
他之所以对这个问题这么敏感,是源于中国移动这样的巨无霸在未来战场上还能否延续辉煌的一些忧虑。
这个忧虑来自于从3G时代开始,电信行业就已经发生了一个趋势性的改变,语音通话与数据业务出现增长的反转,前者增速开始骤降,后者则开始迅猛飙升。
而依仗语音业务成为巨无霸的电信运营商们,在数据业务大爆炸的时代则沦为“管道商”——尽管很重要,但却已不是市场的核心。
时至今日,中国移动这个巨无霸企业渐渐滑落出市场关注的焦点区域,正如王建宙先生忧虑的那样,数据服务“管道商”的角色之外,中国移动就只剩“中国移动”了。
斗胆做个假设:如果当年中国移动顺着数据业务的发展趋势,依靠自身绝对雄厚的资本实力投资、囤积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公司(除去BATJ),比如美团、顺丰、携程等等,恐怕今天的局面会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移动并非没有这种动作,当年红极一时的“飞信”正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可惜只是浅尝辄止,并没有继续下去。倘若后来的“米聊”之类的新锐公司受到运营商的支持,或许再后来就没有微信什么事了。
这种假设没有什么意义,中国移动毕竟是央企,要考虑和周全的问题有很多,加上自身体制限制,也很难大步迈出。
张近东的破与立
“一个企业是否足够大时就会出现‘大而不倒’、‘大而僵死’?”同样一个问题,放置在另外一家大企业——苏宁身上,我们又会得出怎样的结论?
苏宁厚积二十年,终于修得中国家电连锁卖场的头牌,又隐忍砥砺,潜心“苏宁易购”,线上线下成就千亿霸业。
苏宁易购2017年年报显示,商品销售规模为2433亿元,同比增长近30%;实现营业收入1879亿元,同比增长26.4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2.13亿元,同比增长498.02%。
绝对的大公司吧!回到“大有边界”的话题,苏宁这样的超级企业如果只是坚守家电连锁,恐怕是达不到今天的规模和高度。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苏宁早已从最初的家电连锁企业,发展成集零售、地产、物流、科技、文创、体育、投资等在内的多元化生态系统。
从单元业务到多元业务,这是绝大多数规模企业突破成长边界的一种选择。但这绝不简单,
苏宁从线下家电连锁做起,即便是后来“线上再造苏宁”也经历了无数的阵痛。更别说业务多元跨界到更不熟悉的领域。
大约六七年前,笔者问过张近东董事长“苏宁有没有可能未来卖服装、卖汽车?”当时得到的答复并不确定,理由是不同品类对体系的要求差别非常大。但后来张近东也聊到苏宁收购PP体育的逻辑,不同的业务领域或许有差别,但最终都是要汇聚到零售这个核心业务上。
笔者明显能感觉到,张近东之前常谈的“零售实业思维”正在转变为“零售生态思维”,也差不多是从这之后,苏宁开始了真正的“多元”发展。
透过两个企业发展案例,其实就是想说一个问题:未来超级企业比拼的焦点不再是产业规模、资本实力或者是单纯投资能力了,而是培育了多少各种赛道上的独角兽。
这是这些超级企业再度打破发展边界,大而不僵死的永续之道。其实,我们早就可以从腾讯、阿里的生态圈发展中窥见端倪。我们翻看任何一个听得到名头的“独角兽”公司,几乎都有各种资本派系盘根错节在其中,并且不乏超级巨头企业作为其股东方,亦或者是未来的潜在买家。
毫无疑问,未来超级企业之间的竞争恐怕行业界限的痕迹会越来越淡,我们会越来越多的发现各种产业赛道之上,满眼皆是巨头们布下的“斗兽场”!
最终,这会是一场关于争夺“独角兽”的战争!
苏宁的“兽族军团”
围绕苏宁生态系统构建,苏宁投资近些年在零售、金融、不动产、TMT、文娱体育等领域,累计完成超过30个项目投资,投资总规模超过500亿。
除了外界可见的200亿入股恒大地产,95亿投资万达商业等
“大手笔”,苏宁易购以及其背后的苏宁集团在捕获“独角兽”企业方面也是收获颇丰。
|苏宁集团部分“独角兽”企业
其中,商汤科技、辣妈帮、苏宁金服、易果生鲜、懂球帝、达令等组成了苏宁的“独角兽军团”。
商汤科技目前估值超过30亿美元,成为全球价值最高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公司主要聚焦人脸识别技术,主要的业务范围是将计算机视觉赋能给各行各业,包括安防、智慧金融、机器人、政府大数据分析以及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第三方机构IDC人工智能研究总监张卓表示,中国每年的公共安全预算巨大,企业很容易从中获得收入。
辣妈帮目前拥有用户6000万,平均日活480万,是当今中国知名的移动女性社区。作为一款时尚妈妈们交流备孕、怀孕、育儿、时尚、情感、美食、购物、两性健康等方面话题的大型社交平台,辣妈帮背后的市场潜力巨大。专家预估,我国每年新增人口将增长200-300万,数字背后是孕婴童领域庞大的市场。
苏宁金服目前已经完成新一轮增资扩股,投后估值323亿元。苏宁金服的战略投资者包括云锋基金、深创投等,拥有第三方支付、消费金融、小贷公司等多张牌照。
易果生鲜2017年获得阿里3亿美元投资,创下彼时国内生鲜电商行业的最大单笔融资。易果生鲜作为中国第一家生鲜电商,致力于成为每个都市家庭的餐桌管家。公司有3000余名员工,为500万家庭用户和1000多家企业用户提供服务。
懂球帝目前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足球媒体和社区,是中国目前用户量最多,影响力最大的足球媒体。
达令是一家专注于全球好货的电商APP,与海外300多家知名品牌直接签约,商品都是全职买手从世界各地搜罗来的精品好货。
重新审视苏宁的投资脉络,从2015年进军体育产业开始,苏宁围绕着零售业务一步步为自身的投资增添新的底色,逐步形成今日的独角兽军团。
“驯兽”的逻辑
张近东曾说,“转型要转变思想,拥抱互联网,但同时也要有清晰的认知和判断,抓住零售业万变不离其宗的本质——商品经营和用户服务,用互联网的手段将这些能力凝聚在共享的云平台上,建立一种能够适应这种快速迭代、且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
这可以视为苏宁化平台思路的雏形,正是基于这种生态逻辑,苏宁才能更快的培育出独角兽公司。
以辣妈帮和苏宁在电商层面的深度合作为例:打开辣妈帮APP,点击首页“苏宁红孩子”栏目标签,即可一键跳转至苏宁红孩子母婴商城,只需几分钟就能轻松完成选购下单。
在与辣妈帮的合作中,苏宁旗下的红孩子母婴电商得到了辣妈帮内容部门的全方位支持,而在苏宁流量的导入支持下,辣妈帮也成长为一个用户体量庞大的母婴社群电商。高粘度活跃用户,逐渐成为辣妈帮赖以生存的大数据流量命脉。
从线上到线下,从社区到电商,辣妈帮与苏宁红孩子的战略业务整合,就是一次集内容、大数据、用户、流量、营销于一体的全方位母婴业态升级,二者合作之后产生了“1+1&2”的效应,成为母婴市场的佼佼者。
需要注意到的是,苏宁内部正不断上演这种“跨界合作”,合作只是表象和手段,真正的目标在于生态打造——打造一个大零售生态圈,让零售无处不在。
苏宁投资“独角兽”企业,除了赚得“盆满钵盈”之外,更深层、长远意义的考虑,便在于完成了对苏宁“衣、食、住、行、娱、育”的产业生态圈的搭建。
比如,苏宁投资达令,双方将共享线上线下全球美妆和创意家居供应链及渠道资源;
苏宁投资易果生鲜,双方加强了在生鲜食材供应链方面的合作等。更重要的是,引入易果生鲜之后,苏宁生鲜运营能力迅速提升,有助于苏宁构建多业态场景式零售格局。
苏宁投资辣妈帮的背后,则是母婴产品消费者在自我购买决策背后,对内容、产品以及用户评价日渐强烈的需求。辣妈帮每年百万级的新增用户数据,对研究整个母婴用户群体、完善全渠道生态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正是辣妈帮这种“社区+内容+电商+线下体验店”模式,让苏宁得以完成母婴生态闭环的构建。
而苏宁和商汤科技未来将在智慧零售、金融科技和智能投顾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通过投资纽带,苏宁得以将开放生态形成的资源有效整合,在持续加强对被投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的同时,反哺苏宁的各大产业,完善产业生态圈的构建。
“驭兽”的能力
“靠抢占风口造概念是不可能一劳永逸的,靠资本输血的企业更是不可持续的。市场终究会偏爱有内功、有底蕴、有盈利模式的企业”。
站在“斗兽场”一隅,张近东很清楚,苏宁的“底盘”是催生和驾驭独角兽的能力之源。
今年年初,张近东宣布在苏宁集团原有六大产业基础上,提升物流和科技产业的战略地位,形成以零售、物流、金融、科技、置业、文创、体育、投资协同发展的格局。
在构建线上线下一站式闭环大生态系统的同时,张近东将八大产业生态的核心定位为用户,首次提出了“造极”的理念,即以极客精神、极物标准、极速状态赢得用户的口碑。
“一定要超前、超出用户期待,宁可牺牲利润,也要保障用户体验”。
张近东解释,所谓极客精神,不仅体现在态度上,更要体现在思维、技术以及前瞻性的创新上,尤其是在数据运营、技术开发、IT运维、产品设计、项目策划等方面,要展现出匠人、匠心,做出有质量的成就。
而对于极物标准,张近东表示,“要聚焦用户体验,只有大家都喜欢的才叫极物”,要做成行业标准,并具体量化为用户数、使用率、好评率等考核标准,在业态呈现、产品创新、页面交互、支付体验、内容制造、直播体验等与用户交互的各个环节,都要树立打造极致物种的追求。
在张近东看来,“用户的忠诚度是买不来的,最有价值的用户是靠服务和口碑赢得的。互联网销售,始终是先经营用户、服务用户,后销售商品。”而一旦获得了用户,“极速”发展一定是水到渠成的。
在张近东的规划中,苏宁置业要成为苏宁线下最大的商业连锁商,成为苏宁最优秀的不动产持有与管理平台。苏宁金融集团要加强金融科技的驱动力,推动金融产品进入用户选择的第一序列。
苏宁文创要将全产业技术、数据、用户全链路整合,成为苏宁最智能的营销平台。苏宁体育要抢占2018“体育大年”的话题制高点,放大体育集团的品牌效益,要让用户一提到体育,就想到苏宁。
按照张近东的规划,苏宁将向着2020年交易规模四万亿、线下两万店和全渠道高于互联网转型期两倍增速的目标全力冲刺。
未来商业的竞争,是商业生态链系统之间的较量。在“术”的层面,降维打击与跨界打劫将是常规战术套路,产品与服务只是常规利器,社群是作战团队,平台是单兵种作战系统,生态是海、陆、空多兵种联合作战系统。
当前,战略与战术、产品与服务、团队与平台,以及海陆空的多样化生态,苏宁的牌局已经铺开,发展的路径日渐清晰,更美好的未来正等待苏宁人凭借汗水与智慧去成就。
藉由此,张近东治下的苏宁,也许很快将会迎来另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
“技术本身是中立的,但这是个会学习的系统,所以它身上无可避免有设计者的文化和价值体系的某些烙印,因此,我们在价值取向上需要非常审慎。”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让这个世界朝着更美好的方向前进,技术也不能例外。
编辑|崔登攀
“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与利润的论述,印证到今天的今日头条和张一鸣身上,或许会让人感到不胜唏嘘。
4月18日,科技媒体Bianews爆料称,抖音当前每日收入金额高达3200万元,在今日头条所有产品总收入中占比33%。如果按照这个收入规模来算,抖音一年的营收就将达到117亿元。另外,Bianews还公布了其他关键数据,如日活跃用户数量(DAU)高达6000万,单用户日均产生收益(LTV)高达0.55元。
对于一个推出不到3年的产品而言,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前提是,如果这个成绩不是依靠挑战监管底线获得的话。
500亿美元估值关口上,今日头条迎来了监管风暴。
3月29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了《“今日头条”广告里的“二跳”玄机》,揭露了其广告陷阱。五天后,北京市工商部门没收其广告费23万余元,并处以70余万元的罚款。这笔94万的罚款堪称“天价”。此前,“今日头条”分别受过三次罚款,金额均在2万元以下。
而这仅仅只是“今日头条”危机爆发的开端。
4月1日,央视曝光火山小视频、快手等存在未成年孕妇、未成年妈妈和未成年二胎妈妈主播等乱象。4月4日,国家网信办依法约谈了这些短视频平台负责人,提出严肃批评,责令全面进行整改,要求暂停有关算法推荐功能。今日头条发布《今日头条视频产品整改声明》,并且从4月5日起开展持续5天的清查。整改期间,“视频”频道暂停更新,仅推荐正能量内容。
一天后,今日头条方面发布通报称,旗下火山小视频、西瓜视频等短视频平台共计下架问题视频10318条,重置封禁问题账户4864个,增加视频审核相关词库敏感词1700余条。
4月9日,今日头条、凤凰新闻、网易新闻和天天快报四款移动应用程序于当日15时下线应用商店。其中,“今日头条”被暂停下载服务3周,为被处理的四款应用程序中下架最久的一款。
4月10日,广电总部发布通知,在督察“今日头条”网站整改工作中,发现该公司组织推送的“内涵段子”客户端软件和相关公众号存在导向不正、格调低俗等突出问题,责令“今日头条”永久关停“内涵段子”客户端软件及公众号,并要求该公司举一反三,全面清理类似视听节目产品。
一夜间,“内涵段子”这个号称有2亿受众的App灰飞烟灭。
但这并未意味着危机的结束。
据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近日,针对“抖音”短视频平台涉嫌发布售假视频的舆情报道,北京市工商局海淀分局及时对该平台经营主体北京微播视界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约谈。约谈会上,企业负责人反馈了调查情况,表示针对平台涉嫌违规内容已采取删除、封禁措施。截至目前,共查删视频805个,封禁账号677个,添加违禁关键词67组。
值得注意的是,在监管入场以前,抖音就已进行过自我整改,4月11日,抖音方面表示,即日起,为更好地向用户提供服务,抖音将对系统进行全面升级,期间直播功能与评论功能暂时停止使用,升级完毕后会再次开通。此前抖音已正式上线反沉迷系统后。
按照监管层“举一反三”的要求,意味着今日头条旗下的多数爆款产品或都将存在监管方面的问题。而今日头条整改的速度能否跟得上监管落地的速度,张一鸣或许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屡教不改的“原罪”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监管方第一次对内容制作平台施以“下架”的惩罚。
日,“严肃八卦”“毒舌电影”“关爱八卦成长协会”等25个知名娱乐微信公众号被封停,同一时间,卓伟等多个微博八卦大号被关。理由与此次相同,有“低俗媚俗之风”。2018年3月,“知乎”也因传播违法违规信息在各应用商店下架7天。
有警示案例在前,今日头条又为何仍屡教不改呢?
答案得从今日头条诞生说起。
2012年,今日头条正式创立。彼时,大部分的用户流量都牢牢掌握在BAT巨头和四大门户等手上。今日头条要想虎口夺食,从中分一杯羹,快速积攒属于自己平台的资源,并非易事。
不过,今日头条最为得意也最广为人知的“算法”,应运而生。“算法”是这款兴趣推荐搜索引擎应用的核心,这也是与传统媒体最本质的区别。
众所周知,今日头条最早以纯算法推送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了大量的新闻,并不高雅的内容被竞品所诟病,但当时差距还不太明显的友商们可能也没想到,一味的坚持优质高雅小清新,只能满足一二线用户的口味,那些三四五线城市及乡村集镇的用户人群才是重头。
在依靠这种“投其所好”的推算方式快速获取和积累一大批用户,与竞争对手拉开明显排名差距后,今日头条开始迅速将这些产品进行商业化。
以上文提到的日进3200万的抖音为例,抖音的商业化来得很快,成立一年就开始商业变现。据媒体拿到的一份抖音合作报价单显示,抖音的方案有两种:一种是竞价合作;另一种是品牌合作。竞价合作的起步价是6200元,这一标准可以囊括更多的小客户。品牌合作较贵,起签金额是7.2万元,1000CPM起售(1CPM/240元),粗略估算,和抖音的品牌合作起步价需要30万元。
金主蜂拥而来,用户也开始频繁刷到广告。多位“中毒”的“抖友”(抖音用户自称)表示,后期明显感觉广告多了起来,而此前刷抖音刷2小时也不会出现广告。
这正是今日头条屡试不爽的打造“爆款”的方式。
据媒体统计,2015年至今,今日头条共投资、并购了近40家公司,主要集中在媒体资讯、短视频及服务、社交等领域。通过买买买,今日头条迅速扩充了自己的产品线。目前为止,今日头条旗下已经形成了“内容矩阵”,旗下有悟空问答、西瓜视频、时光相册等产品,还孵化了内涵段子、抖音、火山小视频,并在海外接连进击,收购了美国Flipagram,还在Google
Play上线了News Master。
与此同时,今日头条的估值也是一路水涨船高。今年3月有媒体爆料称,今日头条正在筹划新一轮的融资并向多家投资机构询价,计划中的估值区间大概为400亿美元-600亿美元。公开资料显示,今日头条最近一次公开融资是在日,彼时宣布完成由红杉资本、建银资本等投资的10亿美元D轮融资,投后估值为110亿美元。一年时间里,今日头条融资估值涨了近4倍-6倍。
2017年胡润百富榜发布时,今日头条CEO张一鸣身价暴涨了1350%,达到290亿元,排名第83位。
巨额利润诱惑下,今日头条和张一鸣早已忘记,监管总有一天会到来。
亡羊补牢是否为时已晚?
“邪不压正,这种依靠挑战底线获得的利润只是一时的,最终将悉数尽丧”。
人民日报在内涵段子被宣布关停后,发表评论称:如果一味追求爆款,却不拆除引发危机的“爆破点”;如果贪图飙车式发展,却无视“刹车”功能失灵;如果只要价值,不要价值观,甚至鼓吹“算法没有价值观”,就难免出事。产品不能沦为算法的奴隶。
应当意识到的是,鼓吹“算法没有价值观”的张一鸣,并非对监管一无所知。其原本意欲采取的是打“迂回战”的方式:先以不甚高雅的内容吸引和绑住大量的用户,用户即流量,拿到流量再调整战略,但此时用户习惯已经很难更改了。
但最终,在成立五年之后,张一鸣的战略调整迟迟没有出现,而监管步伐率先到来。
有资深媒体人直言,头条在迅速接过了BAT发家时伴随的电线杆式的低俗生意,裹上了算法的外衣后,在本国电线杆式的生意有个1000亿很正常。
但让其始料未及的是,头条的产品能力,如抖音和内涵段子,属于真正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现象级产品。但意外的是,头条做这么大了却没有高阶内容贡献,没有与平台地位相称的主流现象级内容策划。外界纷纷质疑:是因为公司太赚钱了还是创始人张一鸣纯技术方面的缺陷?
观察发现,在快速积累流量、实现商业变现、获得较高资本估值后,今日头条停不下来的,除了不计底线获取利润的盈利方式以外,还有“买买买”的并购之路。据媒体统计,2015年至今,今日头条共投资、并购了近40家公司,基本集中在媒体资讯、短视频及服务、社交等领域。
在资本的助力之下,今日头条无疑可以快速扩充自己的产品线,但任何一单并购获取的产品、技术和内容,都必须要通过合理的规范、整合,才能实现真正的吸收融合、为我所用。但对力求快速发展、快打快销的今日头条来说,这种耐心显然是匮乏的。
在经历了监管风暴,张一鸣一夜未眠,4月11日凌晨发公开信向监管层和用户道歉,他说:我们片面注重增长和规模,产品走了错路,责任在我。
但在问题明晰了之后,今日头条能否及时整改、亡羊补牢,仍然任重而道远。
“技术本身是中立的,但这是个会学习的系统,所以它身上无可避免有设计者的文化和价值体系的某些烙印,因此,我们在价值取向上需要非常审慎。”
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让这个世界朝着更美好的方向前进,技术也不能例外。
用户对于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无论是大额集中还是小额分散,都能在金融市场中得到满足,这大概就是这个时代金融科技带给我们的最好礼物。
编辑|刘煜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放置在时代背景下,去讨论当下传统金融与新金融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传统金融业而言,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一直都被视作一次声势浩大的入侵。互金平台以强大的互联网技术为依托,身处其中的各个独立的个体为触角,从存、贷、付等环节入手,在做大金融市场蛋糕的同时,也分食了一部分原本应当流向传统金融的利润。
“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去改变银行。”、“如果银行不改变,就会成为21世纪行将灭亡的恐龙。”当马云、比尔·盖茨两位中外企业家发出呐喊之音的同时,改变与被改变之下,一场由科技发起、从用户需求端开始变革的金融业生态格局裂变正在开启。
与此同时,我们亦发现传统金融开始改变、革新,乃至反击。
但回归到金融的本质——即为客户提供优质、满意的金融服务命题上,我们也不禁思考,当下这样的金融生态格局,于行业究竟是利是弊?改变与被改变中,金融的未来在哪里?
4月11日下午,博鳌亚洲论坛金融分论坛上,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众安保险 CEO 陈劲、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长李东荣、Paypal
高级副总裁 Franz PAASCHE、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秘书长 Enzo QUATTROCIOCCH、 中国银联总裁时文朝、英国保诚
CEO Mike Wells及向上金服CEO袁成龙进行了主题为“金融的未来”的巅峰论道。
今天,当我们把银行、保险、支付清算公司、互金平台以及监管机构代表,组成一个有趣的对话阵营,他们之间又将擦出怎样样的火花?在经历了野蛮生长和互相角力之后,金融业将迎来怎样的未来?
当敌人已经兵临城下,有些人却仍在梦境中沉睡。
刚刚过去的3月份,ATM制造运营商维珍创意发布了2017年度业绩快报,预计公司2017年实现营收4300.60万元,同比下降60.74%;实现归母净利318.19万元,同比下滑90.68%。维珍创意解释称,2017年支付宝、微信支付迅猛发展,移动支付替代了大量的小额现金支付,严重影响了银行ATM等自助设备的布放,造成公司全年业绩大幅下降。
互联网金融巨潮来袭下,维珍创意只是ATM行业中的一个缩影。当连旁枝的上游供应商都已遭受严重打压之际,传统金融机构所遭受的压力早已不言而喻。
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在博鳌亚洲论坛金融分论坛上就指出,互联网金融引发的技术脱媒、渠道脱媒、客户关系脱媒等,给传统金融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招商银行原行长
“过去银行大部分是间接融资,银行扮演的一直都是一个类中介的角色,从居民和企业处吸取存款,再贷款给需要的居民和企业,支付给各种各样的消费场景。”
然而,互联网金融打破了这种闭环链,互联网金融具有的“便利性高、成本较低、快捷灵活、注重体验”等诸多特点,它颠覆了传统金融业的利润来源模式和资本经营模式,从存、贷、付等环节滲透,逐步削弱传统金融中介功能,压缩银行的生存空间。
首先是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迅速崛起,并通过在日常各种消费场景中的应用,并延伸发展至理财、保险等领域,迅速吸纳连原本大概率应当进入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等存款。
然后是以蚂蚁金服、向上金服等互联网金融平台为代表的网贷平台的迅猛爆发,以普惠金融的使命,透过四通八达的网络,迅速架构起社会投资资金与小微资金需求方之间快速对接的桥梁。
根据国内监管机构的数据,目前互联网金融平台4.1万家,运营中的有2000多家,涉及到的用户6.8亿人,其中最多的是第三方支付用户。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和股权众筹累计交易额70多万亿,其中互联网支付64万亿,网络借贷超过6万亿,而且呈现出上升的态势。
向上金服袁成龙表示,在金融科技初出茅庐之时,市场喧嚣良莠不齐,市场玩家赢在创新与布局。随着科技越来越深入金融领域,风控模型、信贷系统都在发生变化,在创新与布局之外,耐力成为制胜点。如今,监管成熟与Fintech公司的优胜劣汰正在上演,金融科技、传统金融以及实体经济创新融合生态下,业内公司的实力与耐力将决定Fintech未来五年的发展。
当市场进入强监管的优胜劣汰的环节,也就意味着,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正在走向更加成熟的阶段,越来越强大的竞争力正在显现,传统金融行业又将如何应对挑战?
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渔民捕到的沙丁鱼往往还没回到码头就已经死了。但只要在沙丁鱼中放入一条沙丁鱼的天敌鲶鱼,沙丁鱼便能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
有人说,过去传统金融行业的日子太舒服了,甚至可以说已经到了“躺着都能赚钱”的地步。由此也引发了传统金融机构率低下、创新匮乏、不思进取、人员冗余等一系列问题。
而互联网金融的崛起,正如在传统金融机构中放入一尾鲶鱼,迅速激发起了它们的斗志和危机意识。在短暂遭受冲击之后,传统金融企业开始反击,布局线上业务,对垒移动支付,一场传统金融VS新兴金融的战争打响。
马蔚华表示,早在2014年,招商银行就确立了以零售金融为主体,公司金融和同业金融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战略,并随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移动优先”战略——按照“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战略路径,“内建平台,外拓场景,流量经营”,构建招行零售业务轻型发展模式。
“移动优先”战略的核心,是顺应客户行为线上化、移动化的趋势,充分利用自身零售客群优势,在传统的产品和服务流程上插上移动优先的翅膀。
在这一战略指引下,招行在国内率先推出闪电贷、刷脸取款、一闪通、摩羯智投等创新服务,同时不断迭代手机银行和掌上生活两个APP,开启了传统银行迈向未来银行的进化之门,带来了招行零售客户总量的激增。
当传统金融恋上科技,除了内生的改变以外,更多呈现的是一种传统金融业顺应并融合进时代发展潮流中去的大气磅礴。截止2017年,招行客户总量已突破1亿大关,登顶全国最佳零售银行,成为名副其实的零售之王。
在移动支付方面,传统金融机构面向互联网金融作出的自我革新则更加白热化。2017年末,在央行指导下,中国银联携手各大商业银行、支付机构等共同发布了自己的移动端支付入口——“云闪付”APP。
在各项运营措施的大力刺激下,2017年12月活跃用户达470余万,比2017年1月活跃用户规模增长1倍有余,而仅仅时隔1个月后的2018年2月,云闪付活跃人数突破千万,达到1021.75万。
“由于科技发展了,物联网、支付这些越来越虚拟化,年轻人说我随时就要支付,我随时就要办银行业务,如果你这个银行还在大厅里等客,那你的客户就没了,这个挑战是你必须应对的。”马蔚华坦言。
“谁也消灭不了谁,彼此间应该是相互交融,优势互补的一种状态。”如果你不能战胜对手,就加入到他们中间。
在经历对立和改变之后,一种全新的金融格局诞生了。
|向上金服CEO
在袁成龙看来,未来的金融将呈现4个新特点:新融合、新稳定、新体验和新生态。
新融合:金融与实体经济、金融与科技,共同形成新融合的态势。所谓新融合,一是金融与实体行业间的界限更趋模糊,金融和实体经济相融相生;二是金融与科技呈现出新融合,表现为伴随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使得长尾客户享受到金融服务的实惠,同时风控系统会更加高效、智能,呈现信息化、数据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特点。总之,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科技已不分彼此。
新稳定:监管科技加速发展会促进行业趋向新稳定。在他看来,科技创新让金融环节中的信任分析、风险管理、贷款审批等变得更加高效准确,强有力地促进和确保金融稳定,从而使全行业呈现出新稳定态势。即基于技术追踪整个业务信息流,真正实现高效而全面的“无死角式”监管,让金融形成一种新稳定态势。
新体验:金融消费者体验升级,服务更丰富、体验更便捷。他解释说:“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消费者的金融体验会更加极致,金融科技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必然会给金融消费带来全新体验”。
新生态:金融消费者、金融服务商、金融监管层三者构建出更具活力的金融新生态。在未来的金融生态,金融消费者将作为生态的核心,自由的选择金融产品和服务,而金融服务商更开放,金融服务覆盖的范围更广泛,金融跨界融合成为常态,而金融监管层更多地用事后行为监管的方式来维护监管框架。未来三个金融主体,彼此协调、相互互动,形成金融的新生态。
自此,以金融消费者为核心的新型生态已然形成。
在经历了对立、冲突、互相冲击、彼此改变的阶段后,传统金融和新兴金融都意识到,围绕金融消费者金融消费服务需求为核心,依托金融科技为助力,互相学习、彼此融合,自我提升,才是应对未来竞争和挑战的制胜法宝。
“把金融科技当做一个行业都是一种误导。科技在各行各业里面的应用是应该的,也是必然的。因此,金融和科技最终必定走向融合。”袁成龙表示。
作为一家以产业为基础、以科技为引擎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自2013年成立至今,透过金融科技的应用,向上金服已安全运营近5年,累计注册用户1000万人,累计成交额超过400亿元。
2017年底,向上金服正式发布Fintech
X品牌战略,以金融科技4i矩阵为核心,将“小额分散”的普惠金融原则与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结合,打造了以向上金服为核心的一体化金融服务平台,为更多的中小企业、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满足更多群体的需求,努力把普惠金融落到实处。
袁成龙说,“向上金服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金融科技的运用功不可没。”
银行、支付清算公司、第三方支付平台、互金企业……应当承认,这是当今时代才能造就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金融生态。
而用户对于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无论是大额集中还是小额分散,都能在金融市场中得到满足,这大概就是这个时代金融科技带给我们的最好礼物。
有幸遇上了这样的时代,也一定要配得上这样的时代。
“联想在海外市场要像一头处于饥饿状态中的‘野兽’,我们要从‘保持饥饿’的状态进入到‘野兽’般的发展模式,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征服市场,挑战极限。”
编辑|刘煜
从橡树之城的美国罗利到茉莉花城的希腊雅典,跨越北美和欧洲,无时差的飞行。这只是54岁的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誓师”打call之旅的前两站。
联想集团2018财年誓师大会(Kickoff)会在北美欧亚三大洲的四座城市(美国罗利、希腊雅典、中国北京、日本东京)举行。10天4城3大洲万余公里的飞行里程,暗喻的是一个国际化联想的疆域和征程。
“我们又一次进入了上升通道!”4月10日,在联想集团誓师大会首站的美国罗利,杨元庆慷慨激昂的点评了联想北美/拉美大区过去一年的亮眼表现,同时为“联想英雄”热血打call。
在近期中美贸易争端不断的大背景之下,联想将企业全年战略大会首站放在美国市场,这样的安排显得意味深长。而作为联想集团执掌者的杨元庆全程英语演说,则显示了联想驾驭全球市场的自信与笃定。
睥睨全球,“野兽派”的增长
“联想在海外市场要像一头处于饥饿状态中的‘野兽’,我们要从‘保持饥饿’的状态进入到‘野兽’般的发展模式,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征服市场,挑战极限。”在美国罗利的首站誓师大会上,杨元庆的这番表达绝非仅仅是鸡血之谈。
实际上,在过去的一个财年里,联想在北美/拉美市场、欧洲-中东-非洲(EMEA)都取得了“碾压”大市式的增长,先来看一下在过去一年里,联想在这两个洲际大区市场的成绩单:
其中北美/拉美大区,个人电脑市场在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秘鲁等11个国家进入了前三甲,个人电脑+平板电脑市场在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秘鲁等9个国家进入前三甲,智能手机市场在墨西哥、阿根廷等4个国家进入前三甲。
移动业务在北美的销量实现了超过40%的年比年增长,在拉美的年比年销量增速是市场平均速度的8倍,仅前三个季度的利润就年比年提升了40%,并且在拉美最大的4个国家全都位居亚军。
在这份成绩单中,值得注意的是,移动业务在北美这个几乎没有增长的市场,联想的销量却实现了超过40%的年比年增长。
而在拉美的年比年销量增速更是市场均值的8倍,仅前三个季度的利润就年比年提升了40%,并且在拉美最大的4个国家全都位居亚军。
这意味着,联想拿到的增长是挤压竞争对手而得来的。
过去一年,联想同时推动了“从单一业务向多元业务”、“从产品为中心向客户为中心”的两大战略转型。从北美、拉美地区的业绩表现来看,联想转型无疑是成功的,"三波战略"正初步实现并在实际发展中展现价值。如杨元庆所言的“这些成绩说明我们已经在爬坡向上。”
此外,在新兴的AR头戴设备市场,联想也异军突起,在北美地区称冠。也为今年联想全面落地ALL in AI战略做了最好的铺垫。
再来看一下2017/18财年联想在欧洲-中东-非洲地区(EMEA)的市场表现:
个人电脑+平板电脑连续三年盘踞市场榜首,其中在51个国家进入个人电脑+平板电脑市场前三甲,个人消费电脑业务更是连续4年排名第一;智能手机业务在西欧前五大市场,增速高于大市30%;数据中心业务在2017年第四季度营业额同比增长29%,创下三年来最高纪录;超算业务在意大利、西班牙、挪威三国斩获第一。
在这份成绩单中,我们注意到联想平板电脑、个人电脑、智能手机业务在重点市场呈现出远高于“大市”的增速。恰如杨元庆所言,联想要变身“野兽派”,继续保持对市场的“饥饿感”!
复盘国际化,绕不开的成长路
恰是上述海外市场的业绩增长,将联想重新拉回了“上升通道”。而关于国际化的思考,恐怕是这些年杨元庆感触最深刻的一题。
“中国企业要成为又大又强的企业是逃不开国际化的。中国市场再大,也不过是全球市场的二三成,如果只以本土市场来发展,是很难与全球性的公司来竞争的,这点联想认识的比较早。”
复盘联想的国际化之路,杨元庆感叹最多的是“不易”二字。实际上,自2000年开始,联想集团就开始了国际化发展的路径探索。彼时,恰逢IBM有意出售其PC资产。
主动找上门来的IBM与联想虽然都觉得这会是一笔不错的交易,但对于国际化发展还没找到北的联想而言,似乎还是有些“天方夜谭”。
“到2003年的时候,我们在战略上有意去推动这事,但那个时候我们在国内也就是30亿美元的业务规模,而对IBM来说,这是价值100亿美元的生意。”
在杨元庆看来,这笔“蛇吞象”式的并购交易,最大的难度并非是标的资产规模体量的问题,而是IBM是国际化品牌,它有全球运营的能力,联想却还是居于中国本土市场的公司,非常缺乏全球运营的经验。
彼时,中国企业缺乏品牌知名度,而中国制造的整体形象徘徊在低端领域。这些问题都给中国企业的出海远航带来了很大的阻力。无论是海外自建或是直接并购,都不是容易的国际化路径。
比较而言,联想通过并购的方式切入国际化既是其自身发展战略使然又是市场的选择,但也并不算是一条捷径,因为初出茅庐的联想花了四五年时间,才基本完成“消化”和“融合”。
“我们2005年并购的IBM,但在之后的四年时间里,营业额没有太大起色。其实,我们很清楚,过去我们只会在小江小河里游泳,一下子要到海里去逐浪,那还是需要适应一段时间。”
杨元庆也坦言彼时的联想根本还不具备成熟的国际化运营能力,所以请了老外做CEO,花了四年时间去完成团队整合,学习国际化运营的经验。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杨元庆开始习惯了无时差的全球飞行。
四年时间里,联想所经历的国际化发展,内容其实远比呈现出来的丰富得多。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使得联想商用业务遭遇大幅下挫。这也算是一门成长的必修课。
“学成”归来的CEO杨元庆面对四年没有增长的尴尬局面,决心采用落实保护和进攻相结合的路线,用中国的团队去打消费业务的市场,此时业务才开始一路高歌猛进。
到了2013年的时候,联想终于摘得全球PC市场第一的王冠,营业额一路从亿成长到300多亿美元。但问题也接踵而至,PC业务的天花板似乎就在眼前了!
多元化!在此后几年里,联想开始大力发展移动业务和企业级业务。而在国际化上,联想也逐渐完善了自己的国际化运营平台,组织、人才、操作系统开始成熟稳定。
正因为有并购的基础和相对成熟的国际化运营平台,才使得联想再做多元化拓展(比如手机和数据业务)时能踩在一个很高的基础之上,这至关重要。
“其实,多元化不是五花八门什么都做,现在所有成功的IT企业,最多也就是两三个成功的业务。多元化如果要真做的成功,每一个业务板块起码要有几十亿、上百亿美元的营业额,这才是国际化的企业。”
显然,联想的“国际化”印记已经在市场中得以验证,可谓成功。那么接下来,就是如何把“野兽派”的市场行动力贯穿在未来的多元化路径中去了。
转型所趋,未来的模样
如果说联想在全球市场上的良好表现是其国际化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那么这两年杨元庆带给联想的战略转变,则会勾勒出未来全球市场联想的模样。
同时推动“从单一业务向多元业务”、“从产品为中心向客户为中心”的两大转型,对于联想而言绝对是居安思危的做法,也是再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杨元庆认为AI将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驱动力)浪潮中的联想抢占一个身位。
目前,至少在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型中,联想已经形成了清晰的体系、目标和衡量标准,并逐步融入到了公司的关键业绩指标中;而另一个转型——从单一业务向多元业务转变,杨元庆提出的“三波战略”也已经到了“变现期”。
所谓“三波战略”第一波是PC业务保持了行业领先的盈利能力;第二波数据中心业务进入增长轨道,同时移动业务正在努力调整转型;第三波“设备+云”和“基础设施+云”业务,从产品到智能生态,都取得了扎实的进展。
今年是联想宣布全面ALL
AI战略以来的首个财年,杨元庆称,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化变革,是联想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联想要将人工智能带来的智能化变革,嵌入到“三波战略”的每一个业务、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中。
具体而言,联想将依托自身在数据、计算力、算法三方面的领先优势,致力于成为智能化时代的尖兵,把智能化打造成未来联想的模样。
如今,联想已经进入了全面拥抱智能化的新征程。“对我们现在整个公司来说,AI是无处不在的。所以,我们的设备,未来无论是PC、手机,还是新的这些IoT、AR/VR,我们所有的设备都要考虑五个连接。”
杨元庆表示,联想将通过“五个连接”发力智能未来——通过设备与网络,设备与设备,设备与人,设备与数据,设备与服务,让设备更智能、好用、易用:
永远在线。现在PC没有WiFi,就在不了线了,还不能像手机一样,到哪都得心应手。所以联想要把PC首先做成IoT;
设备与设备之间要方便联系。将来无论电脑也好,Smart
Display也好,或者是家里所有电器的hub,可以控制电灯、窗帘、温度。这是设备与设备的连接;
设备与人的交互。设备与人交互必须要把语音引擎,把图像识别的引擎放进去,这本身就是人工智能的一部分;
设备与数据智能的连接,这些大数据分析以后就会知道你、懂你。你跟它对话,它明白你上下文的语义,因为它经常和你对话;
设备与服务的连接,让设备能无缝地连接到云内容、云应用和云服务,还能提供个性化的推荐。
“所以,我们现在和未来所有的设备都在驱动这样的五个连接,这使得设备本身就是AI驱动的设备,而且本身会因为AI而变得更加聪明。这是我们AI战略的又一个方面。”
在杨元庆看来,AI会影响每一个行业,而联想应该成为行业智能的赋能者。联想大的战略,就是围绕着设备,怎么样用人工智能来让它变得更加智慧,同时,这些终端设备可能是未来行业智能的解决方案中的一部分。
这便是联想未来的模样。
如今滴滴已经端起外卖这碗饭,但至于怎么咽下去、能“吃”多久?还是个问题。
文|刘亚杰
编辑|崔登攀
在中国互联网界,企业的中年危机往往与行业地位有关,与年纪无关,比如滴滴。
2012年,29岁的程维成立了小桔科技,算到今天,7岁的滴滴并非互联网老兵。不过当滴滴收购Uber,占领整个智能出行市场超过90%的机会的时候,就开始“折腾”——先是疏于审核管理司机信息,后是涉及千人的大规模裁员。
2018年伊始,随着美团网约车业务上线,将滴滴的目标市场划入自己的猎场,给了滴滴一拳重击;滴滴也不甘示弱端起了“饭碗”,回敬美团一脚,开始经营外卖业务。反观主业,滴滴倒显得心不在焉,飘忽不定。
透过这位网约车霸主的现状,可以发现滴滴内心深处的焦虑与抑郁。面对王兴的进攻以及舆论的唆使,不过是滴滴意欲进驻网约车市场的催化剂。然而问题在于,既然滴滴决意端起外卖这碗饭,怎么咽下去、能“吃”多久?都是问题。
作为中国最杰出的两位80后创业者代表,程维和王兴的私交相当不错,程维在创建滴滴之时,就曾向王兴讨教,并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感谢,称王兴是自己创业的偶像。如今,面对着来势汹汹的挑战者,程维引用成吉思汗“尔要战,便战”的话,给予王兴正面回应。
两者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
滴滴和程维有如此态度,并让人感到意外。根据第三方数据显示,美团要进击的网约车市场,已经被滴滴抢占了90%的份额。2017年12月,滴滴完成了40亿美元的巨额融资,现金储备已经接近120亿美元,估值已突破560亿美元。面对一个要权有权、要钱有钱的对手,美团压力可想而知。
不过出乎意料的是,滴滴反击的方式,并不是在花更多心思在主营业务,而是选择在美团的优势业务——外卖市场开始布局。
4月1日,滴滴外卖在无锡开展了小范围灰度测试,经8天试运营之后于4月9日在无锡全城开展业务。上线当日,旋即宣布日接订单总量达到33.4万,全城同类企业无出其右。
面对成绩,程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滴滴出行用户和外卖用户的高度重合,在产品技术上的积累和协同效应同样突出,获得成功也是顺势所得。
不过,美团外卖对于滴滴的“无锡第一”并不认同。
4月10日晚间,美团外卖对外发布了一张宣传海报。海报上鲜明标注出“你又不是个演员!别设计那些第一的情节,没意见,我只想看看你怎么圆”的文字。
此外,在上述海报的最下面,美团强调“美团外卖无锡市场稳居第一”。
除了直接海报“回击”之外,为了美化数据有意放松平台监管,滴滴在试运营阶段便存在刷单行为,引发商家和骑手集体刷单乱象。美团外卖北方大区总监安中杰更是在朋友圈发文质疑称:“3%硬说成33%,骑手加起来不足1000人,以黄焖鸡为主的商户结构,每天能完成十几万的订单?”
滴滴是否做了一系列“小动作”,目前还没有确凿的事实佐证,不过全国外卖行业已经出现乌烟瘴气,始作俑者正是滴滴。
滴滴的算盘
如今,两家企业在舆论的浪尖对抗,各方的疑问聚焦在滴滴身上。
为什么美团把手伸到滴滴钱袋子里的时候,滴滴不想着阻止对方,而是反手伸向美团钱袋子里去呢?这有些不合常规。
眼下,一份广泛流传的数据报告或许可以说明原因。该报告显示2017年滴滴的交易总额达到250-270亿美元,不过主营业务亏损2亿多美元,整体亏损3-4亿美元。换言之,在一个拥有绝对话语权的市场,滴滴已经充分挖掘到整个市场的机会,可以按照需求决定抽成比例。即便如此,滴滴还是亏钱了,而且要等到2018年结束才能实现“微盈利”。
主营业务没赚到钱,从网约车市场走出来,进入其他市场是个不错的选择。理论上通过拓宽业务半径的方式开源,可以找到更多的盈利点。由此看来,滴滴不是被美团或是王兴逼到墙角的反击,而是其主业经营不善,被动开拓新市场的选择性行为。既然网约车市场攀爬到顶峰也没能赚大钱,那就找个新的方向。
那么为什么是外卖呢?这要从两个市场的相同点谈起。
网约车与外卖都属于平台运营型业务,行业内竞争均较为激烈,且平台和用户资源谈不上绝对的忠诚度,依靠着资本抢夺市场占有率常常是有效的。谁的补贴力大,资源就会主动攀附。只要有企业愿意烧钱打价格战或大肆补贴,必然影响平台资源和用户群体的再分配。
而用补贴换市场占有率,滴滴并不陌生,进入外卖市场正是其构思良久之后的必然选择。
03 | 分水岭
在这次交叉入局后,滴滴和美团谁能笑到最后?这是各方最关心的问题。
多数观点认为,无论是出行融入外卖,还是外卖影响出行,两家公司将会在发展到一定时期后获得相同的业务形态。无论滴滴还是美团,出行用户和外卖用户均高度重合,在产品技术上会出现协同效应。
不过事实果真如此吗?这并不是“鸡生蛋与蛋生鸡”的天生矛盾。
根据用户需求模拟应用场景,可以得出滴滴商业逻辑的本质是运输。该公司有高效运输服务网络,外卖平台可“热插拔”到整个生态中体现价值。
美团的核心价值在于用户先有餐饮的诉求,再去扫清寻找标的的障碍,出行是提升用户体验的重要渠道。类比之下,滴滴需要将两个业务模式硬生生嵌套在一起,美团需要借用户的原始需求推演外卖与网约车的融合。在理念层面,滴滴距离用户需求更远。
在实际执行层面,美团需要补充的短板,是帮助司机找到乘客,履约接人与送人,流程较短,复杂度低,在小区外主干路即可完成服务,不涉及小区内部和室内导航问题;相比之下,滴滴需要连接商家、骑手、顾客的三方,完成骑行、取餐、交付等多个履约环节,流程长、程序复杂,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履约。实际配送中,还要考虑骑手在室外、上下楼取餐和交付等多级任务,需要较高精度的小区内部导航和室内定位技术,技术难度不在统一等级。
此外,用户等待司机接送出行的容忍度远远高于等待外卖配送,因此经营外卖业务需要精准计算配送时间——骑手通行、商家出餐、交通路线等因素,都考验着外卖后台系统的计算能力。
业内人士表示,在外卖场景中,骑手接收订单达到10个,就要在超过20个取送餐节点之间往复,综合时间、交通、用户需求等因素,会对系统的计算负载形成巨大挑战,这还没有将用户临时调整需求的特殊情况计算在内。
由此看来,滴滴进入外卖市场,在理念和实操上都没有明显的优势。于是在外卖业务上线第二天,就出现了系统崩溃的情况。滴滴表示短期爆发的用户订单引爆此事故,这也侧面反映出,面对全新的市场,滴滴还是水土不服。
餐饮是因,是用户用车的前提条件;出行是果,是用户得偿所愿的必然选择。有这样的背景,王兴对自己充满信心,并表示可以把三分之一的市场收入囊中。很多人也看好王兴的“蚍蜉撼大树”,“30%以上的打车用户是去吃饭的,这就是美团的机会。”今日资本创始人徐新表示。
04 | 术与道
也许现在就谈滴滴与美团的成败还为时尚早,这场可战争背后的故事更值得早早讨论——一场关于术与道的探讨。
两家企业交叉入局,用资本换市场占有率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有了立足之地,才能谋划长远发展。
不过从长期发展考虑,此类交换是没有长久生命力的——网约车、共享单车、移动支付……太多的案例证明,资本换市场占有率只是企业的“术”。大家公认的“道”,应该是用户体验,这也是高于补贴大战之上的客观存在。谁能更接近用户需求的“道”,谁就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眼下滴滴要做的,是以原有的交通路线为根基,嵌入一整套外卖服务,告知用户滴滴提供出行之外的外卖服务;而美团则是以外卖业务为出发点,打通用户出行的阻碍。
类比之下,滴滴提供横向的服务,给用户提供的是两种不同的选择,美团提供纵向的服务,帮助用户梳理餐饮与出行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此理解,滴滴有“术”,距离“道”还有点远。
如今,滴滴和程维仍然活在焦虑中。
程维表示,滴滴的日单量在2500万单以上,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出行平台。目前,公司正酝酿着走向世界的计划,将服务人群从13亿拓展到60亿。
不过美好的愿景,仍然无法让程维保持足够的平静。“如果你犯了战略性错误,就会出现有竞争力的对手。”程维的言论,某种意义上也体现出他本人作为外卖“攻擂者”的焦虑。
作为“守擂者”,美团倒是很自如。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8)》显示,经历几年市场补贴培育后,点外卖已成为中国消费者常规就餐形式。中国已有近四成网民使用网络外卖服务,外卖市场用户规模庞大。
可以想见,近期滴滴还会拿出大量的资金,给餐厅、骑手、用户更多的补贴,不过硬生生的叠加,付出的成本必然是相当可观的。与其在陌生的领域重新培养用户习惯,倒不如集中精力于自己的主业——网约车业务的拓展与价值重耕。
毕竟在自己的地盘上,滴滴仍然有很多工作没有做到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额贷款平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