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向欧元手足口病红疹转变过程程中充当了什么角色,几次欧债危机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阅读数(1879)
0条本博文相关点评
我也说两句:[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财经网》观点]
匿名:&&&&&
有意与本刊合作者,有关合作事宜请与《财经网》联系。未经《财经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即为侵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0407号]
Copyright 《财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热点:&&&&
危机中的欧洲官场风云
第1页:默克尔:世界“一姐”不好当
第2页:特里谢:哑巴吃黄连
 危机中的欧洲官场风云 
 《环球》杂志记者/尚军
  驻布鲁塞尔记者/刘晓燕
  欧债危机就像一部高潮迭起的连续剧,各方人物粉墨登场,情节跌宕起伏。
  日,11个欧盟成员国率先“牵手”成功。它们摈弃前“钱”,组成了欧元大家庭。
  然而,这个大家庭如今却并不和美。2009年底,一场发端于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开始席卷欧元区,组成刚满10年、已拥有17个成员的欧元大家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危难当头,欧元大家庭虽没有分崩离析,但内部矛盾日益激化,“散伙”之声时有耳闻,互相对骂更不鲜见。欧债危机就像一部高潮迭起的连续剧,而这部连续剧未来到底还要上演多少戏码恐怕谁也说不清。
  默克尔:世界“一姐”不好当
  日,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了一年一度的“世界百强女性风云榜”,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从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手中夺回桂冠,成功捍卫了自己作为全球“一姐”的地位。
  这已经是默克尔第五次荣登榜首。自2006年以来,默克尔仅在2010年输给了米歇尔·奥巴马,这次重新夺冠靠的不仅是她主政德国多年,政绩不俗,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沾了欧债危机的光。
  在应对欧债危机的过程中,默克尔成为欧元区当之无愧的“大姐大”和“准家长”,原因很简单——她拎着钱袋子。
  身为欧元区“老大”,德国约占到整个货币联盟经济总规模的27%,欧债危机的爆发进一步提升了德国在欧盟内部的政治地位和发言权,因为得益于多年的改革和积累,德国经济近些年一直保持着较强的竞争力,财政相对殷实,不仅为自身抵御危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得德国成为希腊等国的“救命稻草”,掌握着欧元的命运。
  地位的上升往往意味着更多的责任。被寄予“欧元救世主”的厚望,默克尔这个“大姐大”却不好当,因为她面对的不仅是伸手待援的希腊等欧元区同伴,还有国内充满情绪的选民。
  由于德国民众普遍反对用纳税人的钱去为过度消费的希腊人“埋单”,在希腊债务危机爆发之初,默克尔政府一直不肯掏钱救助希腊。在一些欧盟国家看来,德国的“按兵不动”加剧了市场恐慌,助长了危机蔓延。最终,迫于形势需要,默克尔政府不得不同意对希腊展开救助。在去年5月初达成的总额1100亿欧元希腊救助方案中,欧元区国家承担了800亿欧元,其中德国是供款第一大户,分摊的份额超过四分之一。
  然而,危机还在蔓延,爱尔兰和葡萄牙陆续求援,救助成了一个无底洞,德国人自然不甘心总做“冤大头”。在欧元区,不服这位“大姐大”的人也不在个别。9月16日,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又被爆出,在一次电话中曾形容默克尔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胖xx”。这位意大利领导人已不是第一次怠慢德国总理,两年前的一次峰会上,贝卢斯科尼对在一旁等候他的默克尔不理不睬,一直在手机上聊天;三年前,默克尔访问意大利时,贝卢斯科尼从一尊雕像后跳了出来,冲着德国总理喊“躲猫猫”。
  在承受欧元国家的压力的同时,默克尔在国内遇到的阻力也越来越大。出于国内政治考虑,有着“政坛”铁娘子之称的默克尔表现出了自己冷峻的一面。每每不是被逼到最后一步,默克尔始终都不肯出手,即便出手相救,也要附加苛刻的条件。从坚决要求希腊等重债国大力整顿财政以换取救助,到在希腊第二轮救助方案中坚持让私人投资者承担责任,默克尔在谈判中常常寸步不让,甚至不惜与希腊等国领导人翻脸,为的就是能给国民一个交代。
  对于默克尔来说,欧元存亡关乎德国兴衰,不能坐视不管,但管不好,付出的将是自己的政治前途,两难之间,很容易里外不是人。在德国国内,默克尔领导的执政联盟已经因为参与欧债救助蒙受了政治损失,在今年的地方选举中遭遇6连败。与此同时,在另一些人看来,默克尔表现“不给力”,并没有担负起欧盟领导者的角色。
  金融大鳄乔治·绍罗什(即索罗斯)近日指出,正是德国人的拖延导致了希腊债务危机的蔓延,也只有德国人才能阻止欧洲分崩瓦解。
  萨科齐:小跟班想有大作为
  尽管在欧债危机中,默克尔是最耀眼的“明星”,但有一个人却时常抢镜,他就是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
  作为仅次于德国的欧元区第二大经济体,法国在应对欧债危机的过程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不及德国财大气粗,法国只能屈居二席,但一向高傲的法国人怎甘愿被德国人牵着鼻子走。
  法国和德国素来被认为是欧洲一体化的“发动机”,可这部发动机在欧债危机中却时常熄火。围绕如何应对危机,法德经常意见相左,令整个欧元区陷入群龙无首之状。
  有媒体形容说,如果把欧债危机比作一个棋盘,那么希腊是其中一部分,而法国和德国则是两个棋手。法德之间的博弈,将决定棋盘的布局和棋局的走向。
  今年年中,希腊债务危机再掀波澜。为了维护整个欧元区的金融稳定,对希腊展开新一轮救助不可避免,但德国却坚决主张在为希腊提供第二轮救助时,必须让持有希腊国债的私人投资者承受一定的损失,这实际上意味着要让希腊违约。德国此说遭到了法国的强烈反对。法国担心,这么做只会适得其反,不是维护金融稳定,而是加剧金融动荡。欧元区国家也随法德划分成两大阵营,双方僵持不下,导致希腊新一轮救助方案迟迟不能出炉,市场再度出现动荡。
  最终,法国作出了让步,同意让私人投资者参与对希腊的新一轮救助,但前提是“在自愿基础上”,以避免对市场造成过度冲击。
  法德之间的博弈也并非总是以法国跟着德国走而收场。虽然有时不得不充当小跟班,但法国并非无所作为。相反,在推进欧元区经济治理改革方面,萨科齐得分不少。
  欧债危机的爆发暴露出了欧元的体制性缺陷,即只是统一了货币,却没有共同财政做后盾。如果要从根本上杜绝欧债危机重演,就必须完善欧元区经济治理,进一步深化欧洲的一体化进程,这已经成为欧洲政治家们的共识,但这一步真要迈出去却远非说起来那么简单,因为它意味着欧元区国家必须放弃更多的国家主权,让渡给欧盟。
  为推动欧元区经济治理改革,萨科齐一直充当着急先锋,而默克尔却显得有些不情愿,总被法国拽着往前走。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刚爆发时,萨科齐就抛出成立“欧元区经济政府”的提议,希望对欧元区成员国的经济政策加强监督和协调,但因遭到默克尔的反对而作罢。欧债危机的爆发为萨科齐继续推行自己的主张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新形势之下,默克尔也只能接受。今年8月16日,默克尔在和萨科齐举行完会晤后共同对外宣布,将倡导建立“欧元区经济政府”,萨科齐最终如愿以偿。
  法国《世界报》指出,法德两国之间的诸多分歧源于双方对欧元区经济治理主导权的争夺,进而为各自内政需要服务。
  在默克尔看来,虽然有必要强化欧盟财政纪律,对希腊等国加大监督和约束,但最好不要伤及德国自身,尤其是不能让欧盟对德国的经济政策指手画脚。
  伦敦政经学院教授、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研究员伊恩·贝格指出,欧盟成员国均将各自国家利益凌驾于欧盟利益之上。此外,由于要照顾政府和利益集团在国内选举中的需要,各国领导人经常无法实施自己心中的设想。
(责任编辑:徐秀菊)
11-09-26·
11-09-26·
11-09-26·
11-09-26·
11-09-26·
11-09-26·
11-09-25·
11-08-11·
10-06-25·
09-05-26·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竟然是孩子的妈……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
高清影视剧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
数字之道:
搜狐论座:
慢画慢活:
搜狐侃事:
这样逛街图什么呢……
近期热点关注欧元冷寂10周年_网易财经
欧元冷寂10周年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伦敦骚乱、占领欧洲央行、包围伦敦证交所……失落的年轻一代是否会像日本一样经历“失去的十年”?
新民周刊201202期封面
欧元十周年,没有开门红。
始于爱尔兰的主权债务危机迅速在欧洲各国蔓延,葡萄牙、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相继“中招”。“笨猪四国”、“笨猪五国”、“笨猪六国”的戏谑名单不断加长。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主权债务危机”像一个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欧洲的一切势力,总统和总理、银行家和政客、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
然而,欧洲多年积压下来的老问题——产业空心化、寅吃卯粮超前消费、过于优厚的社会福利政策、公众闲适懒散的生活方式等等还是不可遏制地集中爆发了。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降低福利、增加税负,不是政府想做就能做的。民意强烈反弹,民众的抗议示威不绝于耳也就在所难免。伦敦骚乱、占领欧洲央行、包围伦敦证交所……失落的年轻一代是否会像日本一样经历“失去的十年”?
对于如何走出欧债危机,各类专家众说纷纭。有的建议加速建设欧洲联邦,成立经济联合政府;有的则偷偷摸摸开始为退出欧元区做应急准备。无论开出何种药方,他们都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尴尬的处境——今天欧元区最大的矛盾,是欧洲公民从最初支持欧盟建设迅速走向反对欧盟建设本身。
欧元,撑得住吗?
旧债未偿,又添新债,此愁何计可消除?欧元区的生死存亡,恰似一部2012悬疑片。
日,欧元迎来了十岁生日。然而,没有特别庆祝的焰火,没有专门定制的蛋糕,欧元区成员国的心情有点糟。过去一年多,“主权债务危机”像一条讨人厌的尾巴,缠着这个已经拥有17个成员的单一货币联盟,甩也甩不掉。
新年第一周,欧元区就频频上演了“开门红”:1月2日,伦敦市场研究机构Markit Economics公布的采购经理人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12月欧元区制造业活动连续第5个月下滑;5日,欧元兑美元跌破1.28大关,创下15个月新低;紧接着,意大利、西班牙、希腊均传出利空消息,非欧元区国家匈牙利的货币危机也一触即发,投资者对欧债危机的忧虑情绪再度升温……
渣打银行首席执行官(CEO)彼特·桑德斯(Peter Sands)直接警告:由于欧洲政客无力解决债务危机,一个或多个成员国退出欧元区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旧债未偿,又添新债,此愁何计可消除?欧元区的生死存亡,恰似一部2012悬疑片。
准备移民了
37岁的玛蒂娜(Matina)最近准备向美国移民。其实前几年她就有移民的念头,只不过最近希腊国内的经济形势促使她要把想法化为行动。
去年,希腊的主权信用评级经穆迪、标普等机构几次下调,降至世界最低。每次希腊降级,欧元区就要一阵“抽搐”,令市场紧张不已。而希腊政府为了获得国际救助贷款,不得不承诺大幅削减财政预算,一次又一次地修正紧缩计划。
对已经离异、独身抚养三个孩子的玛蒂娜来说,债务危机给她带来的生活影响很大:“税收提高了,薪水减少了。”在媒体行业工作的她看到不少报纸杂志关张,许多认识的同行都失了业。
过去两年,“罢工游行”几乎成了希腊民众对政府紧缩政策的条件反射,公共部门和私营行业皆参与其中。愤怒源于大家的生活出现措手不及的改变:2009年以前,人们的收入稳步攀升,每周上班四五天,每天2小时午休,还有惬意的咖啡时间,下班后的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现在,大多数地方工资福利已经不如从前,直接影响到家庭收入,但同时政府又希望人们购物包括购债来提振经济。
去年11月10日,帕帕季莫斯当选希腊临时政府总理,可是拥有250万会员的希腊工会一点面子也没给这位新官,在12月1日发起了全国24小时大罢工,抗议新一轮紧缩政策。这也是2011年里希腊发动的第七次总罢工。
“不管是帕潘德里欧领导的旧政府还是帕帕季莫斯带领的新政府,他们的政策都是在为国家形势负责。只不过行动得太晚,已经无法阻止我们生活品质的下降。”玛蒂娜告诉《新民周刊》说,人们的抗议反应不难理解,但其实新政府也很为难。
移民意味着一切要从头开始,而带着分别是5岁、10岁和12岁的孩子一起走,手续更为繁复。不过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玛蒂娜还是愿意“折腾”。她自己核算了一下,在美国的生活费相对比在希腊要低,而且工资待遇也更好。她知道有不少希腊人都搬到美国俄勒冈州的阿斯托里亚(Astoria),那里和纽约州的长岛(Long Island City)都是美国最大的希腊人社区。“可是对于未来啊,我也不是太确定。”
作为欧债危机的重灾区,希腊在欧元区的去留已经被讨论了好几回。最近希腊总理帕帕季莫斯的话又让市场不安:如果不完成第二轮救援贷款的谈判,希腊可能会在3月份发生无序违约。
不过玛蒂娜认为,没人真的希望希腊退出欧元区,即使德国和法国也不会这么想。“眼下大多数欧洲国家都有债务危机,只不过希腊成为‘靶心’。我们现在正在清算偿还政府多年前犯的错。欧元会继续生存下去,希腊也会在未来的时间里恢复。”
无独有偶,在总失业率高达23%的西班牙,也有大批人离开本国寻找谋生之路,而目前经济状况相对强健的德国是最好的去处之一。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2011 年上半年,德国的外来移民同比增加了6.7万人,其中从西班牙来的移民同比增加了7257人,增幅49%;希腊来的新移民达8890人,增幅84%。
对于受过专业教育的移民,德国政界和经济界持积极的态度。2011年全年德国国内消费需求上涨势头不减,对外出口依旧强劲。旺盛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加之德国社会的自然出生率逐年下降,社会老龄化现象不断加剧,德国对熟练技术工人需求的缺口日趋严重。有关统计显示,到2025年德国将有350万个工作岗位出现空缺。因此德国对引进外来技术劳动力的需求日益明显。
“会没事的啦”
2011年下半年开始,欧债危机向意大利蔓延。这个当时仍在争议总理贝卢斯科尼管理下的欧洲南部国家,被形容为新的危机“风暴眼”。2011年的夏天,是旅游业的黑色夏季,据新华社驻罗马的记者称,选择出行度假的意大利人比例降到20%,假期时间也大都缩短;另外,周末赶集淘便宜货的人比以前多了。
意大利民众对政府的失望加重,外界对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危机升级的忧虑也有增无减。去年11月,几乎紧接着希腊换总理,贝卢斯科尼在国民的嘘声中离开,重担落到经济学家出身的马里奥·蒙蒂的身上。然而,老贝辞职后出现的市场反弹,消失得比一辆飞驰的玛莎拉蒂跑车还要快。英国《金融时报》一篇题为《意大利将欧元推向悬崖?》的报道称,意大利债券收益率飙升,引发市场抛售欧元、欧洲股票,以及意大利各银行(该国国债的最大持有者)的债券和股票。它还导致法国国债相对于德国国债的收益率溢价升至欧元时代新高。
“我的看法是没有什么会崩溃啦,这只不过是炒作而已。”27岁的马蒂诺·马戴利对记者说,“意大利正在很慢很慢地复苏,遭到(做空者)的金融攻击也不像一个月以前那么猛了。”
联系前不久的意大利国债拍卖,形势似乎确实有所转圜:日,意大利成功拍卖了70.17亿欧元的中长期国债,其中发行了25亿欧元10年期国债,平均收益率为6.979%,处在7%的“危险线”之下;发行的其他中长期国债(如3年期、7年期、9年期等),利率均较前一次发行有所下降。这样的结果令意大利的债务危机暂时松了一口气,也让市场担忧的情绪有所缓和,市场甚至将之作为2012年一季度欧元走势的重要参考因素。意大利总理蒙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意大利实体经济受到冲击的程度比其他国家小,欧洲没有理由担心意大利会像希腊和爱尔兰那样面临新的困难。
马蒂诺个人觉得,危机差不多该见底了。“一开始,人为的金融攻击针对的是小经济体如爱尔兰和葡萄牙,成功了;然后,把目标对准规模稍大的经济体希腊,也成功了;所以他们(做空者)就想着,试试规模更大一点的意大利吧。就在他们快要再次成功的时候,欧元区出手组织了,或者说减缓了恶化的趋势。所以,我想应该就到此为止了。像德国和法国这样的大经济体不会看着不管。”
尽管他认为欧元区破裂的可能性为零,对未来却不是特别乐观。“新的意大利政府正在削减开支、寻找新的财源。对我们来说,未来几年将会非常艰难。”比如经济萧条、失业增加、人才外流。罗马的物价尚没有特别抬升,人们的薪水(如果还有工作的话)跟以前差不多,但是要缴的税多了。
“我目前的情况还行: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家境不算特别富裕也不算差,而且我所在的城市是意大利最富裕的地区之一。”马蒂诺正在罗马的大学攻读国际关系硕士,一边应付考试,一边在找文职工作。这将是他的第二个硕士学位,第一个硕士专业是地中海地区国际合作及项目管理,“非常有意思的专业,可惜照眼下的情形,无助于找一份好工作”,马蒂诺笑笑说,工程类的专业会更加实用些。
能者多担责
36岁的德国人拉尔夫·申克因(Ralph Schencking)来上海担任某德企首席财务官之前,在法兰克福生活和工作。那里是德国的金融之都,大批银行汇聚,金融人士云集。
欧债危机以来,拉尔夫的个人生活开支和消费习惯并没有出现多大变化,但是显然他和亲友之间的聊天越来越频繁地涉及到这个话题。68岁的母亲时不时地问他,究竟如何才能让存在银行里的钱保值,“是不是该买些黄金或白银?买来的话又要放在哪里呢?”
在拉尔夫的建议下,母亲用部分存款购买了一些低风险的德国公司股票和债券,还有一些钱她不愿作投资,就继续存在银行账户里——当然也面临着通胀的风险。
虽然媒体报道说在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中,德国经济一枝独秀,年经济增长率接近3%,去年11月份的失业率下降至6.9%,是1990年德国统一以来的最低点。但拉尔夫的金融界朋友,包括他的哥哥,发现换工作比以前难了。
“有工作的人留守在原来岗位,即便做得再不开心也忍着,不会轻易乱发抱怨。一些投资银行几乎不再招新,所以有朋友就到和金融市场不太相关的领域去寻找工作机会,比如医保、消费品、机械等行业。当然,他们还是会在这些行业的金融部门工作,风险相对是小了,但薪水也比以前少。”拉尔夫告诉《新民周刊》。
境况不如以前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怀念过去的好时光。去年12月上旬市场研究机构TNS Infratest公布的一份民调结果显示,2200名受访者中,仅有约30%的德国人信任欧元,36%的人对其有一定程度的信任,年龄较大人群中对欧元的支持力度最大。有近9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担心生活成本的增加;2/3的受访者表示,储蓄对他们而言非常重要。
10月份公布的另一份民调显示,54%的德国人希望重回德国马克时代,随着欧债危机在过去一年的加深,这一数字大致保持稳定。类似调查结果在法国等国也出现过。
“我才不希望重返德国马克时代,我所认识的人或稍微有点大脑的,都不希望重新使用马克的。”和消极人士看法不同,拉尔夫表达了对欧元的信心,并列举了它的优势,比如出境旅行支付更便捷、不同市场价格更透明、交易成本降低。
“今年欧元区会出现一些起伏,但最终不会崩溃,至少今年不会,我赌一千块人民币!”他开了个小玩笑又很正经地说,“欧元区已经不只是个货币联盟,如果有成员国退出,外界就会对欧元、欧洲一体化进程丧失信心。我相信一句话,‘能者多担责’,所以如果德国能在危急中担负起大任的话当然很好。”事实上,德国也正成为欧元区的带路老大,其政治影响力不断提升。用意大利人马蒂诺的话来说,德国在好几年前就显现出这种强势,只是法国嘴上不愿意承认罢了。
德国财政部长沃夫冈·朔伊布勒(Wolfgang Schaeuble)在一年多前就因为笃信欧元而被称为“欧元先生”,2011年末,他接受德国《商业日报》采访时再次表达了乐观信念——相信欧洲领导人将会在2012年消除危机蔓延的危险,使欧元区恢复稳定,并确保欧元继续存在。
当被问及他是否能排除欧元区分裂的可能性时,朔伊布勒表示:“就目前我了解的情况而言,是的。”他坚称,欧洲的政治家们“正在全力以赴阻止统一货币的分裂”。“当然,欧盟不能强迫任何国家留下来,如果它们不再希望属于欧盟的话。但目前尚未发生这样的情况。”
可是朔伊布勒的“乐观”被英国人泼了冷水。全球最大货币经纪公司之一的英国德利万邦(Tullett Prebon)CEO泰利·史密斯(Terry Smith)一向以敢言作风闻名,指出欧元危机至今看不到转机。“他(朔伊布勒)并没有说什么可以扭转局势的实质性内容,如果欧元区问题光靠口头自信就能解决,早就解决了。”“2012年欧元区前景不妙,一些成员国退出欧元区的可能性在加大。我们不该低估问题的严重性,即便只有希腊退出,风险传染也是棘手的,破坏力会很大……欧元区占全球经济很大比重,如果它的发展减速,经贸就会减速,市场信心就会不足。”
拉尔夫虽不相信2012年会上演“退出”戏码,但觉得欧元区最好还是事先制订出一套“退出预案”,未雨绸缪——达成共识在什么情况下哪些国家可以或者必须退出欧元区,这样万一未来事情糟糕到不行、有国家要退出欧元区的话,大家能有一个行为参照,欧洲各国政府也不至于手忙脚乱地应付欧元做空者的金融炒作。
“而在这些规则制定出来以前,政府应该力保欧元,哪怕付出通胀代价——也就是说,我妈存在银行的钱可能会损失掉一部分。”
欧元不会死?
就在许多人质疑欧元生存能力的时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6日表态:“2012年是欧元的终结吗?我认为不是。欧元不太可能在2012年消失。”拉加德说,目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主要对银行系统形成较大压力。欧元诞生仅十年,还是年轻货币,目前来看比较坚挺,不会崩溃。欧洲国家领导人本月将举行会议,共同商讨如何更好应对欧债危机。
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也表示,关于欧元区解体的猜测不过是病态臆想。
看来,欧元区解体论在许多场合中仍是被坚决否定的。美国金融服务志愿者公司(FSVC)CEO安迪·斯宾德勒(Andy Spindler)向记者表达了类似的看法:“目前欧元区正经历巨大压力,但我不认为它会解体。”“现在核心问题是欧洲国家政府的巨额债务水平被视为‘不可持续’,而欧洲银行大量握有这些集体债务,金融部门的稳定性因资产负债表失衡而受到威胁。如果各政府无法偿还债务,许多欧洲主要银行就需要靠资产重组或者公共援助来求生。”
然而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过去几周来,欧洲银行业一方面正努力向外界表明自己对欧元的信心,另一方面又要着手为欧元区可能解体做应急计划,安置适用于欧洲旧货币代码的技术系统正是银行的准备措施之一。
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些欧洲银行的技术经理已经与总部设在比利时的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系统(Swift)进行了接洽,希望Swift提供建立后备系统所需要的技术支持和货币代码。至少有两家跨国银行已采取行动安装后备技术系统,为希腊德拉克马、葡萄牙埃斯库多、意大利里拉等欧洲货币重新在市场上交易做准备。
但Swift拒绝向这两家银行提供有关应急计划的部分信息,例如一旦旧货币恢复交易,系统是否将采用原来的货币代码。部分原因在于欧元区官员担心相关信息的披露可能进一步加剧外界对欧元区的疑虑以及区内的动荡。
其他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也在悄悄加大力度制定应急计划,为最坏的情况做打算。据称,英国银行业监管机构金融服务管理局已要求国内大银行递交报告,详细说明银行自身是否已经为欧元区可能的解体做好了准备。最近几周,美国监管部门也就类似问题与银行开展了对话。
安迪·斯宾德勒认为,目前欧元区官方救助行动缓慢,规模也太小,“如果各国政府之间无法达成一个有效解决方案,欧元区没有哪国能在危急中全身而退,哪怕是强大的德国”。目前市场把期待的目光聚焦于欧洲央行,“但作为中央银行,它的态度还是过于保守和传统,我认为眼下需要采取更多彻底的行动,在金融部门提高流动性,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措施购入大量的欧洲国债。”
在斯宾德勒看来,欧洲政府和领导人现在更需要关注的是刺激本国经济而不是控制通胀,想办法促动经济增长比平衡财政更紧迫。“短期看,必要的措施可能包括增加政府开支而不是削减财政——这听上去或许有点奇怪。”他解释道,“一些政府有必要增加开支,把钱投在基础建设等工程上,这样可以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拉动内需,提升长期经济效率。”
对于英国而言,必定在庆幸当初没有加入欧元区,但却无法置身事外,因为它与欧元区各国的贸易占其贸易总额的40%。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曾表示,有迹象显示欧元区持续的不稳定局面已对英国经济产生直接的影响——英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已出现放缓。
《华尔街日报》认为,美国经济可能会经受住欧洲经济进一步放缓甚至于温和萎缩所带来的冲击,不过,眼下美国经济复苏刚刚起步,失业人数刚出现明显减少的苗头,因此欧洲经济的长时间滑坡可能会导致美国经济偏离复苏轨道。美国出口商品的1/7是销往欧元区的。
欧洲经济问题也直接影响着拉美地区,作为新兴国家崛起的代表,巴西目前所担忧的问题也已从经济过热变成欧债危机可能引发的衰退。
斯宾德勒分析,如果欧洲危机继续蔓延,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势必是消极的。贸易流量会缩减,直接影响到全球就业。欧洲金融系统和市场在世界金融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如果狭隘地基于自身利益,每个国家都有不情愿做的事情——最明显的是德国,当然几乎每个国家在做最后决定的时候都有犹豫。只有当领导人放开思路想问题,欧洲和其他地方才能共度难关,我们才有希望在2012年底前看到信心的提升。若一味考虑自身利益,那么所有人的利益都会受损。我相信像默克尔这样的领导人全然明白国家所面临问题的复杂性,他们必须拿出勇气和决心,从长远视角出发,采取有效行动。”
人民币将发挥作用
中国商务部中国企业走出去研究中心顾问吴东华认为,目前欧元区最大的挑战还是融资。由于一些国家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导致政府借新债还旧债更难更贵,容易引发违约、退出等各种猜疑,却也不必夸大到解体,“2012年会比去年好得多”。
“相对而言,北欧、西欧等发达国家会比较快地从危机中突围;希腊等国恢复比较慢,但不至于把欧元拖垮,比如希腊去年级数已经很低,去年又得到了债务减记,今年数据未必难看;西班牙债务规模虽然比较大,但都是中长期债务,风险分摊了,短期也没有影响。”吴东华指出,希腊和西班牙的短板在于实体产业不发达,靠本身能力摆脱困境难度较大,如果能和中国企业加强合作,会有一定上升空间。
自1月5日欧元兑美元跌破1.28大关后,9日又开始从低点回弹,原因是德国和法国政府领导人就欧元区成员国建立更加密切的财政同盟的规则手册进行了磋商。吴东华判断,欧元从3月份开始会进入升值周期。
“美元的升值周期是7—9个月,相对就是欧元的贬值期。欧元从去年5月开始贬值,如果按9个月算,到2月份差不多见底反弹,美元就进入下降通道。”虽然美国去年底圣诞促销情况火爆,失业率也有下降迹象,但吴东华认为这是表面假象。占美国经济贡献大头的房产始终低迷不起,以前不愿意挤打折现场的人也出来淘便宜货,正说明消费者的悲观。“而且一下子购买了那么多产品,意味着相当一段时间内不需要再花钱,接下来1、2月份美国消费数据会比较难看,继而拖累股市,资金就会流出美国。”
吴东华建议,从国家战略或企业角度,可以在(欧元/美元)接近底部的点位购买一些欧债和欧元,抛售一些美债。
“人民币的国际化作用要放到欧美元全球大框架下去看,欧元兑美元的幅度为20%—25%左右,人民币可以在这个波动区域中走中间路线。假如3月份欧元兑美元升值25%,相应地,人民币兑美元升值7%,对欧元贬值18%,那么持有人民币相对持有美元风险小;反之,欧元兑美元贬值25%的话,人民币兑美元贬值12%,那么只有人民币比持有欧元好。”
在新书《人民币要说话》中,吴东华大胆预测,2015年后人民币贸易结算将占全球25%的份额,2026年人民币取代美元成老大。“将来汇兑市场会出现萎缩,为减少货币风险,外贸企业可能准备三种货币结算:美元、欧元、人民币。未来的汇兑市场对中国企业有利。”
欧债:因为欧洲人太懒惰?
其实,欧债危机是欧洲多年积压下来的老问题的集中发作。这些老问题包括:产业空心化、寅吃卯粮超前消费、过于优厚的社会福利政策、公众闲适懒散的生活方式等等。
对于欧债危机,网上有这样一个较为通俗的解释:一对兄弟搭伙过日子,大哥(核心国家)勤劳而富有,而小弟(外围国家)过得懒散,但好在有大哥时常接济,而且借助大哥的良好信誉,虽然账越欠越多,但总算能周转开来。不幸的是,突然一场严冬(金融危机)让大家都受了灾,债主们加紧收回资金,小弟长期欠债的恶果集中爆发,还连带连累了给小弟担保的大哥。
欧元危机无疑是当下困扰世界的头号难题。回顾整个危机的过程,我们看到德法为维系欧元而做出的巨大努力。也正因为此,人们更对以希腊为代表的欧元区外围国家的“懒惰”和“不知节制的消费”而感到愤慨,它们可能会创造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纪录——首批因国民太懒而陷入经济危机的国家。
有文章甚至直言不讳地评论:“德国养不起欧洲的懒惰!”
此外,更有欧洲金融界和新闻界的好事之徒发现,欧洲人中最“懒”的葡萄牙(Portugal)、意大利(Italy)、希腊(Greece)与西班牙(Spain),将这四国英文首字母接成一个词,正好是“PIGS”(群猪)。与此同时,这四个国家同处南欧地中海沿岸,经济发展缓慢,政府债务高企,现在更是深陷欧债危机之中。于是,这四个倒霉国家被戏称为“笨猪四国”。
其实,欧债危机是欧洲多年积压下来的老问题的集中发作。这些老问题包括:产业空心化、寅吃卯粮超前消费、过于优厚的社会福利政策、公众闲适懒散的生活方式等等。
欧债下的生活仍然滋润?
有这么一个老掉牙的寓言,说的是一个富翁遇见一个捕鱼的年轻渔夫正在晒太阳,于是问:“你怎么不捕鱼啊?”年轻的渔夫懒洋洋地反问富翁:“为什么要捕鱼?”富翁答:“因为捕鱼可以赚钱啊!”渔夫又问:“那么赚钱之后呢?”富翁答:“可以度假啊,可以躺在沙滩上晒太阳。”渔夫笑了:“那不就是我正在做的事情吗?”
如果用这样一个故事来诠释普通希腊人的生活态度就再恰当不过了——轻松的工作,一杯惬意的咖啡,满眼海天一色的美景。
不仅是希腊,南欧的其他兄弟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也一直是向往阳光、沙滩和海浪的旅游者的心仪之地,因为那里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气候良好,人们自古以来不需要太勤奋的劳作便能生活得很“滋润”。
即使是危机,也未曾真正改变过。
在雅典,当地人和游客都是一副度假的模样:沙滩鞋,短裤,T恤,抹胸裙和墨镜几乎是雅典常年的风景,而穿着也恰好反映着这里最为日常的生活态度。沿着海岸线,有几十家类似的高档餐厅,都拥有海景、最为现代的设计和高昂的价码。而周五晚上10点,正是雅典夜生活刚刚开始的时候,这些餐厅中一些靠着海边的位子早早被预订一空。
就连雅典的地铁也配合着当地人的生活节奏。从周日到周四,地铁运行到第二天凌晨00:20,但是每逢周五,地铁会运行到周六的凌晨02:20。或许,这也是为了方便运送狂欢后的年轻人回家。
对于希腊人来说,周末,是铁打不动应该休息的日子。所有的专卖店,即使是饭店也有的会在周日关门谢客。这一点算是沿袭了其他欧洲国家的传统,例如瑞士。
而在被认为是决定2012年欧债危机走向最关键国家的意大利,人们在罗马、米兰、佛罗伦萨的街头、餐厅、商店里看到的意大利人,大都穿着合体,他们表情放松,走路速度并不快,很少见到为赶时间而跑着的人。
早晨,不少运动爱好者穿着专业的行头在路边骑车或做他们喜爱的运动。在米兰的时尚服饰店内,排队付款的人排起了长队。晚上8点多,餐厅迎来客流高峰。几乎所有餐厅都坐满了人,人们高兴地边聊边吃。
人们一度认为意大利仅靠旅游消费就能让当地人过上舒服日子。正因为如此,意大利人多少显得有些懒散。在这里,邮局营业时间是从早上8点半到下午2点半:银行下午4点关门,但中午要休息近两小时。
难怪意大利前总理贝卢斯科尼下台前曾称:“生活在意大利就是生活在一个繁荣国家里,餐馆爆满,订飞机票困难,预订度假场所要等好几个星期。在这里不会感受到危机。”
超过了“妈妈的底线”
然而,这场危机却让持“意大利繁荣论”的贝卢斯科尼等欧洲“笨猪四国”的领导人相继黯然下台。对大多数欧洲人来说,繁荣是有钱人大肆消费造成的表象,而普通人的生活水平没有提高,经济发展也越来越困难。
那债务危机对普通欧洲人的生活到底有多大影响?
美国《华尔街日报》评述,欧债危机有多严重,可以“问问你妈妈。她可能告诉你还过得去,但这场危机显然正越过‘妈妈的底线’”。
2011年圣诞节前夕,英国的妈妈们为全家出游做准备。对她们而言,2012年的圣诞假期未到就多了一份担忧:往年作为出行首选的易捷航空公司可能要涨价。这家以票价便宜、航班频繁出名的廉价航空运营商正在制定应急预案,一旦欧元区“崩溃”,可能提升票价,以补偿损失。
近20年来,欧洲曾经是象征高社会福利的天堂。但这一年来,随着一个接一个国家滑入危机泥淖,欧洲经济遭受前所未见的重创。欧洲人也不复当年的淡定,危机感成为了常态,传统优越感渐失,失落感日益沉重,这几乎存在于欧洲的所有国家。
就以欧洲人的传统节日圣诞节为例。美联社称,2011年圣诞周的愁云惨雾笼罩了遭遇危机的整个欧洲南端,雅典和马德里的圣诞节灯光也黯淡了下来,可见这些国家对前景多么焦虑。
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市议会把过节预算由2010年的85万欧元砍至15万欧元,往年装饰主干道的彩灯今年却看不到影子,一点没有圣诞节气氛。葡萄牙官员们不仅在圣诞节的装饰问题上成为“吝啬鬼”,还征收一次性税收,“扣留”人们圣诞节红包的一半金额。
在失业率达21.5%的西班牙,马德里市议会也削减了过节开支,将就着用往年用过的东西装饰街道。在希腊首都雅典,市政府在圣诞节和新年的开支仅约20万欧元。这仅仅是上届政府在市中心一棵主圣诞树上的花销,那棵树在骚乱中被付之一炬。
据调查,在圣诞节期间,爱尔兰消费减少9.4%,葡萄牙降幅为7.8%,希腊总消费额暴跌近25%。意大利消费额下降 18%,被称为“进入新千年以来最凄惨的一个圣诞节”。而在瑞典、丹麦等北欧国家,圣诞节没有任何紧缩的迹象,德国的节日开销据称上升近5%。
而更加具有挫败感的是,在欧洲衰落的大环境下,个人努力往往并不能改变太多,比如,即使拿到硕士学位也未必能轻松就业。
受到大洋彼岸“占领华尔街”运动的“鼓舞”,欧洲更是出现了“占领欧洲央行”、“包围伦敦证交所”等活动。
发生在去年8月的伦敦骚乱完全呈现这一代欧洲年轻人的绝望。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洲企业普遍以短期临时工取代正式合同工,最需要社会保障的青年人的临时工作没有福利、没有遣散费、没有保障,薪水比父母在二战之后领到的数额还少。
高失业率促成了“失落的一代”,捷克总统克劳斯在《一周》周刊上曾撰文说,由于严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他担心捷克以及整个欧洲面临类似于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经历过的“失去的十年”。
走上街头的欧洲青年在一条标语中写道:“我们并没有和体制作对,是它在和我们作对。”
高福利是主因?
2000年,希腊正式加入欧元区。这个欧元区的边缘国家,一方面受益于欧元区核心国家——德国和法国的信誉和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却享受着与自身实力不符的低利率。低利率刺激了信贷和消费,由此促进经济强劲增长。与此同时,该国居民享受着收入高、干活少、福利好的美丽人生。
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每只猪都会有被屠宰的一天”。美好的生活面纱下,是苦不堪言的现实——劳动成本不断上升,生产效率逐渐下降,私人和政府债务直线飞升。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希腊陷入巨额赤字与出口下滑的恶性循环。最终引发主权信用危机——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标普、穆迪和惠誉分别下调希腊的主权债务评级,敲响了第一个“欧猪国家”被屠宰的丧钟。
在为欧盟各国扼腕长叹的同时,我们必须冷静思考:为什么一向勤劳、勇敢、冒险、开拓的“基督山伯爵”如今堕落成“好吃懒做、坐吃山空”的纨绔子弟?为什么一向重视科技、崇尚创新的“智慧女神”,如今“沦落”为“墨守成规”、“刻舟求剑”的“笨猪四国”?为什么与美国同根、同源、同种、同价值观的欧洲,没有乔布斯,也没有比尔·盖茨,甚至近几十年来有关IT、电脑、互联网的所有革命性的发明几乎都与欧洲无关?
若要分析欧洲经济大国频遭“沦陷”的原因,得从欧洲的高福利制度说起。二战后,饱经战乱的欧洲各国纷纷开始了休养生息,利用高额税收为全民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安全网,无论是结婚生子、医疗教育,还是退休养老,都在福利支持与政府补贴的范围内。
以法国为例,该国的福利补贴多达400多种,孩子从母亲受孕后的第五个月起,就一直可享受这些福利中的某些项目。让人更不可思议的是:希腊、西班牙及意大利男性退休后所领取退休金,竟达到几乎人均年收入的10倍以上!
建立全民共享的福利制度,显然有必要,这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但这种高福利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惯坏”了欧洲人。很多欧洲人不愿储蓄、不爱就业、过度消费,把享乐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以至于休假、不加班都被他们当成不可侵犯的权利。
国民耽于享受高福利生活,本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在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增长放缓下,一些欧洲国家的财政收入难以支撑起这些优厚福利。口袋里没票子,却又想维系“好日子”,只好借债度日,寅吃卯粮。当借贷雪球越滚越大,赤字难堪重负时,债务危机便随之而来。
常言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高福利不是政府想撤就能撤的,必然遭致民意强烈反弹,民众的抗议示威也就在所难免。
如今,我们反思的目的是要为消除危机找出可行的办法。不少专家指出,从当前的形势看,单纯的援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不改变欧元区的区域经济结构,问题就会持续,所以德法要求外围国家量入为出,紧缩财政开支是必要的。同时,从长远看,关键的问题是要重塑欧元区的经济结构,让外围国家重新找到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位置。
欧元十年:从大喜至大悲欧元十年
在欧元危机中爆发出来的对立,实际上是民众与金融资本之间的对立。也就是说,今天欧元区最大的矛盾,就是欧洲公民从最初支持欧盟建设,正在迅速走向反对欧盟建设本身。这为解决欧元危机究竟应走向哪个方向提出了一个硕大的问号。
欧元诞生时欧元区一度是令人羡慕、且人人想挤进去的“西班牙客栈”;而今天已达17国的欧元区却成了人人都避之不及的“重灾区”。用“西班牙客栈”来形容欧元区可谓神来之笔。这句法国谚语今天完全是褒义的:在“西班牙客栈”,人们可以找到所有想要的东西或想遇到的人。然而这句谚语原先却是贬义的:18世纪时西班牙客栈相对比较贫穷,不是缺肉就是没燃料,于是法国人到西班牙旅行时便相互告诫,要自带食品和炊具……
最为悲观的经济学家提出,今天就必须预估欧元区崩溃的潜在可能,在规划如何规避危机的同时,也应筹划一旦欧元崩溃,如何才能有序地退出。欧洲高等商学院基金会教授斯蒂文·奥阿纳就认为,欧元区边缘国家舆论正在出现“反欧元”倾向,这种倾向一旦反映到选举上来,选出一位“反欧元”的极右翼或极左翼的首脑上台,进而宣布退出欧元区的话,欧元就有可能崩溃,因此必须做好预案。
但也有很多欧洲经济学家则继续看好欧元。通过近两年几乎15轮欧盟峰会的反复磋商、谈判和妥协之后,欧洲是否能如大银行家乔治·乌热在法国《世界报》上发表的文章所称,“欧元将通过危机洗礼后得到加强”,人们拭目以待。乌热认为,欧元前十年完成了货币和市场的统一,下一个十年欧元将整合整个欧洲的财政政策,从而真正向着欧联邦的方向前进。
但愿如此。
涨价,涨价,涨价
然而对于欧洲民众来说,对欧元却“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应该承认,对于欧元,专家与民众、欧元区核心国家与“边缘国家”、从事虚拟经济的金融专家与从事实体经济活动的企业家……的观点是绝对不同的。前者大多认同、赞扬,后者则更多地执负面、消极的看法。
不可否认,欧元避免了欧洲各国多种货币极容易产生的“金融投机”(如1992年导致英国退出欧洲货币体系的英镑危机,是很多经济学家至今难忘的噩梦)现象,大大促进了欧盟内部的经济一体化,欧盟内部的贸易额在欧元流通后有很大提高。按领导创建欧元的法国政治家、曾长期担任欧盟主席的雅克·德洛尔的计算,欧元流通,使欧元区国家经济增长率上升了1个百分点……
但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家们则感觉欧元流通后法国经济对外竞争力、特别是对其最重要的经济伙伴德国的竞争力急剧下降,从而造成法国经济今天的严重困境。而处于欧元区“边缘国家”的民众,特别是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则因公共债务危机而受到紧缩政策的影响,转而对欧元怨声载道。在我生活的法国,民众普遍感觉欧元诞生后随之而来的是——涨价。如果说欧元遭到相当部分法国民众的排斥,商品价格普遍上涨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法国电视一台日前在晚间新闻的一则报道中采访了法国消费者,大多数人都认为,欧元带来的是价格暴涨。该台记者做了一番调查:长棍面包,十年前0.67欧元,今天0.85欧元,涨幅27%;一杯咖啡,从0.76欧元升到1.10欧元,涨幅45%;可口可乐,从1.10欧元一瓶升至1.52欧元,涨幅38%;鸡肉,从5.80欧元/公斤涨到8.50欧元,涨幅47%。更离谱的是水果:一公斤苹果从1.52欧元涨到2.50欧元,剧升65%。法国电视一台记者的总结是,2001年底进入欧元时代前夕,30欧元能够买到的日常食品,今天要花费40欧元才能买到同样的东西,涨幅超过30%。
而我的感觉甚至还远远超过这一涨幅。在巴黎荣军院拿破仑墓前有一家小饭店,我经常在那里与朋友共进工作午餐。2002年在欧元流通之前,这里一顿午餐,从开胃酒、头道菜、主菜一直到甜食加咖啡,另配半瓶葡萄酒,一人为180法郎,约合28欧元。而今天则要42欧元,涨幅达50%。
不过,这是否欧元带来的涨价,法国专家们是有争议的。
有的认为涨价的主要原因是原材料和能源上涨所造成的;还有的认为国家税收上升是主要因素。但也有专家认为,确实有商家借法郎转欧元的机会而涨价的。事实上,由于法郎与欧元的比价为6.56法郎兑1欧元,因此从消费心理上来说,涨价很难被消费者察觉。比如十年前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意大利餐馆Pinno吃一顿比萨饼约60法郎左右,现在最便宜的也要14欧元,相当于91法郎。然而记者调查表明,消费者会嫌超过80法郎一顿的比萨饼太贵,但却轻易就接受同样一顿14欧元的饭。商家正利用了消费者的这种心理,而借欧元流通而大涨特涨。
涨价就意味着民众购买力的下降。对此,欧元确实是原因之一,但最根本的,还是那些不良商贩借欧元之机敛财。欧元只是一个借口。事实上,欧元被不公正地扣上了很多罪名。
多少罪名?
一个荒唐的现象表明,在欧元流通至今的十年间,法国国家统计证明,法国总体财富一直在不断地增长。法国40家最富有的上市公司的财富不断在膨胀。2011年年底这40家上市公司在危机的背景下,仍拿出370亿欧元给其股民分红;而他们的老板收入与2006年相比更是增长了34%。与此同时,欧元危机却造成民众的生活水平不得不在紧缩政策下不断下降。其根本原因就是全球化背景下“资本”对“劳工”取得了全面胜利。欧元危机将这一胜利的严酷后果暴露无遗。而执政者则将这种现象归罪于欧元。
实际上,欧元区国家今天的危机并非欧元造成的,而是巨额公共债务拖累了欧元。而巨额公共债务也不是因为欧元而造成的,而是经济政策的失误。如法国从1976年起政府预算就基本上处于赤字状态,而欧元正式流通仅十年光景。怎么能将巨额债务的账算到欧元的头上去呢?
更重要的,则是金融资本无限制的投机行为生成的严重后果。没有高盛投资银行为希腊做假账“混”进欧元区的话,至少今天欧元危机不至于那么严重。法国银行家、经济学家乔治·乌热认为,将金融资本造成的公共债务危机、也就是政府金融、经济政策的失误,说成是“欧元危机”,是找到一个理想的“替罪羊”而已。这更容易诱骗民众是“货币即欧元”的错误,而不是金融资本过度投机的犯罪。法国极右翼国民阵线总统候选人勒庞就一直将矛头对准欧元,鼓吹法国“退出欧元区”就能解决法国面临的经济问题。将矛头对准欧元,就能够使“愤怒者”将怒火烧向一个货币,而不是整个金融体系和政治体制。
欧元往何处去?
对于如何才能走出欧元危机,欧洲专家众说纷纭。但目前主流观点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欧元危机的爆发原因在于其自身结构的不合理性,即建立了统一货币却没有建立共同财政政策;其二是要解决这一不合理性,唯有成立经济联合政府,统一税收与预算,真正走向建设欧洲联邦。然而问题是,这种分析照顾了金融资本权力的利益,而忽略了劳动者的权利。
欧元区爆发危机至少有一个因素是不可忘记的,即金融资本需要权力的高度集中,由建立统一货币进而建立共同财政政策和经济联合政府是符合这一需要的。但欧盟各国却面临民众越来越强烈的“反欧盟”情结的抵抗。欧盟宪法草案在欧盟建设的创始国法国和荷兰被公民投票所否决,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因为欧元带来的不是劳动力价值的提升,而是资本收益大幅增长。
本来,政府应该主导国家经济生活围绕着为民众福祉服务的轨道上发展。然而无止境追逐利润的金融资本却另有目标。在全球化背景下,金融资本主导的西方经济将重点放在股权升值和股利分红上。在这种发展观指导下,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出现将降低劳动成本、以提高股票价值为首要目标的企业理念。
近二十年来,西方经济大规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生产基地,导致发达国家产业空心化、劳动力价值不断下降。劳动力价值降得越低,企业的股票价值就升得越高,拥有股票的资本日益变富,而出卖劳动力的劳工则日益贫困。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政权对金融资本却不敢以征税为手段进行适当抑制。其中既有征税可能导致资本外逃的担忧,亦有选举体制需要资本财团支持的需求。因此执政者往往使政策朝金融资本所期望的方向倾斜。如法国总统萨科齐2007年一上台就削减巨富的税收。法国最富有的40家上市公司交纳税率(不到20%)甚至比中、小企业(28%以上)还要低。欧元的流通显然有助于资本权力的集中。然而没有想到的是,欧元造成了欧洲内部各国之间的经贸冲突,最终引发了欧元危机。
法国经济学家、著有《欧元与自由主义经济的终结》一书的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研究部主任雅克·萨皮尔就认为,欧元区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就类似比利时北部弗拉芒语区与南部法语区、意大利经济发达的北部与相对落后的南部之间的不平衡一样。在一国之内,可以通过中央政府的财经政策进行强制性调节,但在欧盟各国之间,这种强制性调节却遇到生存已经长达千年的民族国家内部的强烈抵抗。“怎么才能说服一个十年来付出了巨大代价的德国工人,来为多年来只知享受阳光和海洋的希腊人支付他们的巨额债务呢?”萨皮尔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如果解决欧元危机的唯一方式真的是走向建立欧盟经济联邦的话,这符合国际金融资本的需要,但却是以牺牲欧盟民众利益为前提的。以希腊为例。希腊无力归还主权债务,甚至已经无力支付债务利息,这就严重损害了金融资本的利益。于是一方面通过欧盟要求希腊实施严厉的紧缩政策,用压榨民众的方式,来省下钱支付债务,而另一方面就要求德国等欧元区经济相对较好的国家对希腊进行经济和金融援助。问题是这种方式将吞噬包括希腊本身在内的主权国家的经济成长,使欧盟经济复苏更为遥远,从而进入紧缩—衰退的恶性循环,并直接导致民众生活水准下降,社会出现动荡。
而最重要的,当欧盟国家不得不在金融资本权力的压力下制定其经济和社会政策时,欧元危机只能导向欧洲社会空前大动荡。当资本对劳工取得彻底胜利时,意味着一家工厂主要考虑的不再是劳工的利益,而是拥有股权的资本的利益。
在欧元危机中爆发出来的对立,实际上是民众与金融资本之间的对立。也就是说,今天欧元区最大的矛盾,就是欧洲公民从最初支持欧盟建设,正在迅速走向反对欧盟建设本身。这为解决欧元危机究竟应走向哪个方向提出了一个硕大的问号。
欧债笔记:群雄纾困
<font face="楷体, 楷体_GB年的欧元区,是各国领导人比拼能力的竞技场,有的人无奈地黯然退场,有的人在期待的目光中摩拳擦掌。
帕潘德里欧:生不逢时
1952年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帕潘德里欧,祖父和父亲都曾担任过希腊总理。但不同于父辈的是,他任期内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矛盾之中。一边是欧盟施加的压力:想要救希腊,必须缩减政府开支、缩减公民福利。另一边是民众的反抗:政府一出缩减计划就游行示威。
2004年,帕潘德里欧成为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党领袖。他随后两次竞选总理,两次铩羽而归,获称政坛“斗士”。2009年,帕潘德里欧三度“出战”,打出改革牌,最终赢得选举,成为总理。
然而生不逢时的他却赶上了希腊债务危机,被逼无奈的他在欧盟与民众之间周旋无果,最终不得不选择在日宣布该国将就欧盟解决希腊债务危机的新方案举行全民公决。
此言一出,对他的指责更是铺天盖地地到来,随后在经历了十几天的“政局动荡”之后,日,帕潘德里欧同意辞职,以换取反对派加入联合政府。后又在11月10日凌晨,为了希腊的稳定,他最终选择离开,以此督促各党携手让欧盟援助协议实施,向世界展示希腊的团结。
外界评价称,帕潘德里欧的执政初衷并没有错,错的只是他选错了“全民公决”的时间。
随后组建的新政府需要继续施行缩减政策,以换取欧盟对希腊的救助。结果是希腊公共和私营部门各行各业职工在12月1日举行了总罢工,这是希腊联合政府上台以来首次总罢工,也是2011年希腊发生的第七次总罢工。希腊的问题已演变成一场持久战,除非有足够的时间用来改变民众的态度,否则只是更换领导者,并无太大作用。
尽管将黯然下台,帕潘德里欧为避免国家破产而展现出的坚韧、正直和决心为他在党内外赢得尊重,希腊人甚至亲切地唤他“小乔治”。
英国媒体同样惋惜道:“唯一一位最了解希腊真实问题的领导人要辞职了。”抛开希腊债务危机这个烂摊子,很多人对帕潘德里欧的执政能力仍表示赞赏。翻开帕潘德里欧的履历,他并不比其父辈们逊色。
就连德国总理默克尔也表达了对他的致敬。《卫报》曾有评论说,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平易近人、谦逊有礼,很容易打交道。同时他沉稳,手腕灵活,这一点,从帕潘德里欧当外长时的表现就可以看出,他曾缓和了与邻国土耳其长期紧张的关系,并与长期对手阿尔巴尼亚和保加利亚改善了关系。而这次的辞职,更是展现了他以大局为重的姿态。
贝卢斯科尼:“伤心”辞职
在这风波之中,最让人意外的欧债“炮灰”恐怕就是这位意大利“政坛不倒翁”贝卢斯科尼了。
1994年5月当选为总理,2001年5月再次当选,2008年第三次当选。作为意大利唯一一位三次当选的总理,个性鲜明的贝卢斯科尼在从政过程中绯闻和丑闻层出不穷。而他除了担任总理外,还跨商界、政界、体育界和娱乐界,被人称为“千面总理”。
纵横政坛17年的贝卢斯科尼更是写下无数风流故事,“腐败门”没扳倒他,“裤裆门”没绊倒他,欧债风波却成了让他倒下的最后一根稻草。
据报道,2002年到2011年这10年时间里,贝卢斯科尼执政长达8年之久,意大利的经济在此期间几乎没有增长。
如今意大利的问题是,在欧洲,意大利的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比率仅次于希腊,10多年来,它一直饱受经济增长低迷的困扰。同时政府内部争斗不断甚至逐步加剧。并且,意大利一旦发生债务违约,对欧元区乃至全球经济的冲击都将远远大于希腊或爱尔兰。
日,贝卢斯科尼宣布辞职,自称感觉“获得解放”,打算将来不再参加任何竞选。但据安莎通讯社报道,当贝卢斯科尼的轿车驶入总统府时,民众高喊“小丑,小丑”。当时,他对助手说了一句:“这太让我伤心。”
不过,对于75岁高龄的贝卢斯科尼来说,要时刻保持旺盛的精力与反对者争斗已经越来越困难,而应对意大利愈演愈烈的债务危机则更易使人心力交瘁。同时,由于富可敌国,手中的产业遍布意大利,他早已把总理这个职业当作自己的“兼职”。这样看来,他轻松地选择离职也就合理许多。
新总理马里奥·蒙蒂曾经担任过欧盟反垄断专员的经济学家。他一上台便大力进行改革。12月4日,蒙蒂宣布了一份总规模达300亿欧元的“一揽子”紧缩与增长计划,其规模相当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9%,以应对意大利的危机。
蒙蒂称,意大利经济基本面是“好的”:“意大利经济没有像西班牙那样经历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也没有像爱尔兰那样经历金融泡沫。意大利家庭储蓄率高、负债率低。银行业与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交易保持着距离。虽然意大利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高达120%,但公共部门的负债水平已经得到控制。”
但法国兴业银行最近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当前意大利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在于如何节约开支和提高税负,而在于改革劳动力市场。
拉霍伊:临危受命
不同于前两位总理的三次连任,西班牙前首相在自己的第二个任期结束后主动不再寻求连任,将债务危机的烂摊子扔给了继任者拉霍伊,此时作为欧元区第四大经济体的西班牙,失业率在欧盟国家中最高,已达到了21.5%,年轻人失业率更达45%。由于失业率飙升,再加上萨帕特罗政府推行紧缩经济政策导致了民怨沸腾,拉霍伊临危受命。
虽然西班牙新政府的成立,带来了一时的缓冲,但仍有巨大的风险。带领4600万西班牙人团结起来与危机进行战斗;继续推进改革;赢回欧洲的信任;重新赢得AAA信用评级……这些都是拉霍伊接下来要克服的难题。
新当选首相拉霍伊的执政政策已在竞选期间部分透露:政府为实现2012年减赤目标准备实施的新紧缩方案。紧缩措施旨在2012年削减165亿欧元赤字,将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降低至4.4%,2013年降至3%,从而达到欧盟的要求。新紧缩措施涉及劳动制度、金融、医疗、教育、能源、公共管理及旅游等方面。
拉霍伊表示,政府很难一时解决所有问题,但会尽力为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提供条件。目前,政府应采取的措施是刺激经济与减少支出并重。拉霍伊此前就曾承诺,上任后将在稳定预算、减少财政支出和改善就业市场等方面进行紧急改革。进一步压缩公务员队伍、国有企业规模,整顿银行业,实施企业减税等,但不会减少养老金投入。
现年57岁的拉霍伊,为人低调、内敛。据了解他的人说,拉霍伊行事直接、平实,“稍显乏味”。但这些才是面对危机时一个领导人该有的品质。不会因为多言而引出误解和恐慌,不会花大把时间进行“政治秀”,可以诚实地面对问题,再适时的给民众信心。
拉霍伊心中很清楚,新政府无法迅速扭转当前经济形势,“不会有什么奇迹发生”。但同时,他对如今债务问题的症结所在也心知肚明:要想摆脱困境,除了政府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民众的改变,于是他喊出“和你一起,参与改变”的口号,他还雄心勃勃地表示,要带领西班牙走出泥淖,要带领国人告诉全世界,西班牙依然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
默克尔:“一姐”好听不好当
在应付欧债的棋局中,德国总理默克尔的“一姐”形象显得无比高大。去年美国《福布斯》杂志的一年一度“世界百强女性风云榜”中,默克尔当之无愧地稳坐第一,这也是她第五次荣登该榜榜首。
“一姐”听上去风光,实际却不好当。一方面“家境”殷实,被南欧伸手待援的小邻居当作救命稻草,不能对他们视而不见,否则唇亡齿寒;另一方面,家里人的反对声高涨,“凭什么他们偷懒欠单,要我们辛辛苦苦赚了钱去付账?”
默克尔政府起初的按兵不动加剧了市场恐慌,最后迫于形势需要,不得不同意对希腊展开援助。但是面对爱尔兰、葡萄牙等国的陆续求援,政坛铁娘子为了顾及国内情绪,在谈判桌上表现出寸步不让的冷峻一面:要救助可以,你得大力整顿国内财政。
很难想象,其实默克尔小时候胆子特别小,有次跳水足足犹豫了45分钟才跳下去。她在自传中写道:“……从跳下一刻起我就充满了勇气,什么事都没有畏缩过……我想,在决定性的时刻我还是勇敢的,但我需要较长时间的准备。即兴的勇敢我没有。”
对于欧元债券这一普遍被认为是解决欧债危机的“终极方案”,尽管世人望穿秋水,法国也倾向支持,默克尔就是不点头。难怪《商业周刊》在2011年11月底的封面文章《默克尔何时行动》中语带催促地问:世界的命运掌握在这个女人手里,她拿着一手好牌,却为什么无动于衷?
“我认为,发行欧元债券是尤其令人担忧和不适宜的。”默克尔说,“企图通过债务共担来摆脱欧洲货币联盟的结构性缺陷,这种想法不会取得成功。”
当希腊前总理帕潘德里欧对欧洲最新救助计划搞“全民公投”时,默克尔大发雷霆,“我话说得再明白一点,如果希腊一定要公投,那就(公投)回答这个问题好了:希腊愿不愿意继续留在欧元区,是或不是?”
严谨的德国人特别讲求纪律。日,默克尔在德国联邦议院也就如何解决欧债危机发表了政府声明,与前一天法国总统萨科齐的讲话形成呼应。她想力争通过修约强化欧盟委员会对欧元区各国预算政策的干预权,并使欧洲法院拥有必要时通过制裁强化纪律执行的权力。
在辞旧迎新之际,默克尔再度警告,新一年对欧元区国家将是艰难的一年,欧元要取得成功就需要欧洲各国携手合作。不过即使克服这场危机的道路漫长而曲折,欧洲最终还是能够走出困境的。
他还说,德国有理由对前景感到乐观,这是因为同欧洲其他经济体比较,德国所受的影响较小,竞争力依然强稳,特别是国内失业率为20年来最低。
萨科齐:法国也有大作为
萨科齐去年有几件值得高兴的事,喜得千金,这是家事;在应对欧债危机过程中表现突出,支持率回升,这是公事。
作为仅次于德国的欧元区第二大经济体,法国在应对欧债危机的过程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不及德国财大气粗,但一向高傲的法国人怎甘愿被德国人牵着鼻子走?在德国犹豫是否救助希腊的时候,萨科齐曾在2010年5月用拳头用力砸着桌子说,作为欧元区的一分子,每个人、每个国家都应该帮助希腊。如果德国在债务危机问题上不帮助希腊,法国将退出欧元区。
日,欧盟成员国领导人就应对欧债危机齐聚布鲁塞尔。英国首相卡梅伦在会上表示,欧债危机对于欧元区以外的其他欧盟成员国会产生负面影响。“尽管英国不是欧元区国家,并且也无意加入,但是英国的利益要求有一个强劲和健康的欧元。
卡梅伦称欧盟领导人还需做出更多的安排,才能使得人民相信欧元区已经采取了防止危机扩散的必要措施。同时他重申英国决不会加入欧元区,称欧元区是一个“只能进不能出”的灾难性机制。
面对着卡梅伦的“指手画脚”,萨科齐指责其“站着说话不腰疼”。他甚至直言不讳地表示,对卡梅伦及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在各大媒体上发布的应对欧债危机言论感到很“恶心”。“我们对你的批评感到很恶心,我们不需要你告诉我们该怎么做,”萨科齐在峰会上说,“你说讨厌欧元,不想加入,但是现在你要干涉我们开会。”
尽管卡梅伦向萨科齐赠送了一条粉色的羊毛毯,祝贺后者喜得千金,但这个应景的礼物丝毫没有缓和峰会上的火爆气氛。
11月3日在法国戛纳召开的二十国集团峰会新闻发布会上,萨科齐坚决表示,法国将努力保卫欧元与欧盟。“我们不能允许欧元区解体,欧元区的解体意味着欧洲的解体”,“我们需要希腊留在欧元区内”。
拉加德:麻烦终结者?
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法国女财长拉加德将出任IMF总裁,任期5年,自日开始。
55岁的拉加德受命于危难之际,也是IMF历史上第一位女总裁。走进位于华盛顿的IMF总裁办公室时,她穿的既非宽跟的中性鞋子,也不是女性常穿的高跟鞋,而是一双非常女性化的便鞋。一些观察敏锐的记者写道,这恰好反映了拉加德的个性:女性化、优雅、自信,而且实用。
当她还在芝加哥从事律师职业时,在很多工作场合都是众多男性中的惟一女性。有评论称,正是这些特别的经历,让拉加德磨练出了高超的调解技巧,以及柔性但不失坚持的处理问题的方式。
作为IMF新掌门,谈及希腊、爱尔兰、葡萄牙等国的债务危机,一头银白短发的拉加德承诺不会因为同是“家乡人”而顾及人情,相反会与欧洲领导人进行坦率讨论,需要做出艰难选择时不会“心慈手软”。
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一样,拉加德实权在握,心态放得很平。“我知道有些人视我为榜样,一些年轻女性希望从我身上获得启发,”拉加德说,“就我个人而言,我不愿意想这些,想这些会让人自我膨胀。但正如(存在主义大师)萨特提出的一个观点,你就是他人眼中的你。这是一种责任。”
青少年游泳队的经历教会她“屏息凝神”,也教会她在组织起来的团队中做好工作。西方许多领导人都称赞拉加德头脑冷静、毅力不凡。世界银行行长佐立克曾说:“无论在哪里工作,她都能够表达和坚持自己的看法,发挥自己的影响。”美国财长蒂姆-盖特纳(Timothy Geithner)也赞赏拉加德“经验丰富”,而且在担任法国财长期间,一方面积极捍卫法国利益,另一方面与国际同行保持良好的关系。英国财政大臣乔治- 奥斯本自称拉加德的粉丝,说她的任命“对于全球经济和英国都是一个好消息”,因为“没有人比她更适合这个职位”。
“世界经济正处在关键转折点”,去年年底,不论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是在出访非洲或是出席亚太峰会时,拉加德在不同场合对全球经济发出警告。她认为,欧债危机已演变成一场关于公共财政和金融体系稳固性的信任危机,并可能加剧社会矛盾。由欧债危机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将影响世界上所有的国家。
拉加德认为,部分问题原因在于各国内部的保护主义。因此,她不但呼吁欧洲各国加强合作,要“用一个声音讲话”,而且提醒其他国家也不要袖手旁观,置身事外。因为欧元区各国显然无法通过自身力量解决这场危机。如果得不到外部援助,一再蔓延的欧债危机可能会拖累全球经济陷入类似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
但即便外界声音纷扰,拉加德始终对欧元区表示谨慎乐观。1月9日拉加德指出,完全有理由对欧洲经济前景做出更加乐观的预期。她强调,作为一个整体,欧元区经济2012年将有可能避免陷入衰退的命运。
本文来源:新民周刊
作者:陈 冰 蒲 琳 乐 悠 郑若麟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入党动机的转变过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