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的改革的红利是红利还是黑利

厉以宁:拓宽对红利的认识
原有的红利是怎么消失的
原有红利的丧失和新红利的涌现是全世界都存在的问题。
原有的红利可能是人口红利,也可能是资源红利。它们在经济发展的前期,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涌现出来。但是,经常也看到人们在这个阶段不珍视这些资源,不珍惜这些红利,所以过分利用,以为这些红利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导致红利枯竭。原有的红利枯竭之后,经济陷入停止,想出新红利很困难。资源要升级谈何容易,新的资源如石油、矿产,不仅需要勘测,而且需要大量投资,需要交通运输设施,需要一定的熟练工人,这些也不是本国力量能够承担的,于是只能依靠外国资本、外国技术、外国人才,这也值得发展中国家参考。
改革红利是怎么实现的
改革红利又称之为制度红利、体制红利,它是通过改革而出现的。一个重要的经验是,世界上所有的工业国家无一例外都经过了改革的阶段,只有经历了改革才能获得改革红利。换句话说,改革红利不可能是自然产生的,不改变传统的体制就不会有适合工业化、后工业化、信息化的新体制。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是例外,中国同样如此。资本不足,人才不足,市场不足,管理不到位,改革的红利就无法涌现。以资本为例。资本不足,再聪明的创业者也无能为力,在不少场合,不怕融不到资,而是怕融到资以后不知道如何用好这些资金。有眼光、有作为、有远见的创业者同其他人的区别就在于会不会用好手头的资金。
改革红利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调动每一个投资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产权保护便成为关键。没有产权保护就谈不到发展。公有产权要保护,非公有产权同样要保护。无论是公有还是非公有,无论是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还是其他无形的权利都应当一视同仁,受到法律保护。法律是公正的,这样社会上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个人都会安下心来,社会的活力和动力就充沛了。
改革红利无处不发生作用
体制改革是没有终点的,并不是一次改革就能解决所有体制方面的问题,需要不断推进改革,使体制越来越适应于社会经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就是不断完善体制的例证。
第一个例子,中国于1979年起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农村随之办起了乡镇企业。几年之后,粮票、油票、肉票都取消了,乡镇企业生产的商品进入市场,打破了计划经济大一统的局面,农村出现了新气象。
第二个例子,改革并没有止步于农村承包制,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公开发表以后,全国又一次掀起了市场化和股份制试点的高潮。国有企业纷纷改制为股份制企业,民间投资创办了不少大中小型的民营企业,广大农村也出现了外出打工的“民工潮”,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连年保持高速增长。中国还加入了WTO,在国际社会引起重视。
第三个例子,进入21世纪以后,特别是十八大召开以后,中国在改革方面继续推进。在改革措施中,具有深远意义的包括: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商业领域内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农村土地确权并在此基础上土地流转;精准扶贫;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等等。所有这些改革措施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保护产权,包括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和其他无形的产权。明确以法律为准绳,公有经济的产权要保护,非公经济的产权同样要保护。这样一来,活力、动力就涌现出来了。这就是持续不断改革的成绩的验证。
中国正在进行一场人力资本的革命
在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下,改革红利不断地涌现出来。中国正在悄悄地进行一场人力资本的革命,就是明显的例证,表示中国的人力资本革命会给中国带来一个新的动力。这场人力资本的革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广大农村正在掀起学习知识、学习技术和创新创业的浪潮。现在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城归。从海外留学回来的人叫“海归”,现在出现了“城归”,也就是农村外出打工的人,他们在外面闯荡了很多年,学到了技艺、结交了朋友,懂得了市场的诀窍,还积累了一些资金,如今返回了原籍。为什么回去?因为家乡有用武之地。他们返回到农村经济当中,既可以与妻儿老人团聚,又可以开创一番事业。在城市二元户籍正在改革为一元户籍的过程中,他们回家了、创业了,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蓬勃发展的主力,他们是新型农民,是职业农民。还有一些“城归”,有了技术,办起了小微企业,他们不再是农民,成了小微企业主,他们渴望学习新知识,提高经营水平。谁说中国的人口红利衰竭了,新的人口红利不正在滚滚而来么?
另一方面,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也无论是在校还是刚毕业的学生,不少人都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所吸引,走上创意、创新、创业之路,他们继续自学,增加知识、提高技术水平,把自己的兴趣、专长、愿望和市场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作为中国新一代的创业者队伍中的一员,他们努力钻研,也带动了周围同学、朋友的创业热情,共同成长为中国创新创业大军中的一员。他们的成长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无论是“城归”,还是创业的青年人,他们都是中国未来的希望,都是新红利得以产生的源泉。那些说中国人口红利已经枯竭了的人,他不了解中国,没有看到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没有感受到一股新的创新创业的浪潮正在中国展开。
社会和谐红利是影响最深远的红利
我们谈了很多红利,但不要忘记一个无形的、正在逐渐形成的、无声地扩散的红利:社会和谐红利。这个红利是无形的,不像其他红利那样需要通过某个主体表现出来;这个红利是累积而形成的,要靠持久的工作才能逐渐形成;这个红利是无声无息地扩散的,默默地影响人们,渗透到人们的心中。
社会和谐红利在中国正在形成,它是怎样形成的呢?是靠我们的改革。我们通过改革,使法律公正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就增加了社会和谐;我们通过改革,使收入分配越来越协调了,不断走向社会和谐;我们通过改革,使社会保障惠及每一个家庭,促进了社会和谐;我们通过改革,提高文化建设水平从而社会风气更加良好,巩固了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红利是一种全新的红利。我们应当坚信,尽管社会和谐红利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只要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我们一定可以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和谐,社会和谐红利将使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作者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厉以宁:中国人口红利和改革红利未消失 新红利和动力正涌现
厉以宁:中国人口红利和改革红利未消失 新红利和动力正涌现
【解说】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政协经济组驻地小组会议上发言时表示,中国人口红利和改革红利都未消失。中共十八大以来,大量新的红利和动力正在涌现。
厉以宁谈到,自己在调研中发现,农村的变化速度超出预期。
【同期】全国政协委员 厉以宁
我在一些地方考察,农民他在土地确权以后,土地流转以后,家庭农场的规模扩大,他们正在学习参加各种学习班,这以前没有想到的,他们学什么呢?怎么管好家庭农场,怎么样培养自己的儿子做接班人。
【解说】厉以宁还表示,在调研中发现,农村出现了大批“城归”,外出务工农民学习技术、积累经验后,回乡创办了大批小微企业,夫妻两地分居,留守老人、留守儿童问题有所解决。
【同期】全国政协委员 厉以宁
出去打工的,很多夫妻两人他是分居的,据全国统计是4000万以上是分居以后的留守妇女,还加上4000万左右的留守儿童,还有4000万左右的是留守空巢老人。就这样(回乡创业),这个问题就全解决了。
【解说】针对外国人质疑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问题,厉以宁谈到,其实中国人口红利和改革红利都未消失,而且自十八大以来,大量新的红利和动力正在涌现。
【同期】全国政协委员 厉以宁
你到农村看看,到村里看看,一个是人力资本的革命正在开始了,在学习新东西。至于说改革红利,改革红利一样,从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改革,多少改革,进展的多快,这也正是我们天天遇到的,所以说,应该是这样,我们的人口红利新的出来了,我们的改革红利,不间断的出来了,所以说对中国应该是这样来看的。
记者 刘超 北京报道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厉以宁:要抓住“新人口红利时代”(图)_网易新闻
厉以宁:要抓住“新人口红利时代”(图)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16日,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坪山作了题为《新常态和中国经济的走向》的学术报告。  11月16日,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到坪山作了题为《新常态和中国经济的走向》的学术报告,用十个问题形式把脉经济走向。
  厉以宁表示虽然旧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但因为创新驱动的因素,新的人口红利即将到来,特区可以抓拴住实际谋发展。同时,针对坪山实际,厉老先生也表示要因地制宜,发展其他地区没有的优势产业,比如文化、生物、新能源等等。
  1.企业如何转型?要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只有进行时、没有终点。”厉以宁说,一定要设法让更多的人能够参加到创业、创新的潮流。对于如何促进创业,厉以宁表示,要处理好“三个清单”的问题。
  第一个是“负面清单”,规定了什么行业不能进去、什么行业限制进入,不在被禁止的行业、不在被限制的行业,都可以做。第二个是“权利清单”,就是政府要依法、依章办事,不能过多干预市场。第三个是“责任清单”,包括政府、政府下属的部门,在执法、执政的时候必须按程序办,必须按规定的日期批,这就可以制止乱作为和不作为。
  在当前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改革转型中,厉以宁特别指出,要推动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职业经理人制度是慢慢在德国推广开来的,这个对我们今天民营企业来说是有借鉴,今后的民营企业走职业经理人道路,是因为有潜力。潜力在哪里?比如一个职业经理人,他可能有过在国资委主管企业的经验,退休或辞职以后加入了职业经理人队伍,是专业的人才。这对于转型来说,是很重要的。”厉以宁说。
  厉以宁表示,当前,很多民营企业选择继承人不外是两种方式:一个办法就是“从贤”,谁最贤我挑谁;二是“唯亲”,谁跟我最亲,几个儿子中我最喜欢哪个儿子我就选谁。这在长远来说都是有毛病的,维持一段时间之后,企业要继续发展,终究还是要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
  “职业经理人可以经过考察、推荐、试用,最后职业经理人转化为合股人,企业就延续下去了,这都是国外的一些经验,对我们来说很多地方可以做参考。”厉以宁说。“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广东有广东的省情,深圳有深圳的市情,究竟在什么样的程度上做?先别着急,先把职业经理人的市场形成,这样就能适应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适应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
  2.新人口红利从哪来?来自创业者、专业人员和农民“现在一般说,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用完了,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枯竭了。这话不准确,为什么不准确,因为物价的上升、工资的上涨,旧的人口红利的确是在用完的过程中,然而我们还可以创造新的人口红利。”厉以宁说。
  厉以宁表示,要创造新的人口红利,主要有三个“还有一点要注意到的,就是蓝领、白领工人的界限正在逐步消失。”厉以宁举了一个例子,当前,北京的环卫工人坐在计算边上操作工作,过去凭体力去扫马路、清垃圾的状况,现在变成了计算机指挥,运用机械设备去做。
  “危险的工作由机器人去做,所以蓝领和白领的界限将来会逐步消失。当人们都在计算机边上的时候,你能说谁是白领、谁是蓝领吗?说不出来的,这个界限在逐渐消失,可能十年、二十年以后就没有了。大家都在运用计算机操纵机器人。”厉以宁说。
  在此前提下,新的人口红利将会在哪里产生?厉以宁表示,新的人口红利将来自创业者、创新者,来自技术学校的毕业生,成长起来新的专业人员,也来自农民正在努力学习成为新型的农场主。厉以宁说,未来,中国不仅将会有新的红利,而且中国的人口多,新人口红利数量也是惊人的。
  3.坪山如何作为?文化、生物、医药产业可做文章
  深圳今天的成就,在经验上,有哪些是可以复制的、成功的秘密?报告会中,针对坪山市民的提问,厉以宁也一一作了解答。
  厉以宁表示,深圳之所以有今天,得益于地理位置的特殊,不仅临近珠江口,而且跟香港接壤。另外它是一个移民城市,有着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劳动力。深圳的发展也一直备受关注,有一个好的规划。
  关于深圳如何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厉以宁说,深圳要利用“一带一路”,把中国沿海一带包括深圳在内的、更多的产品销往国外。“一带一路中,深圳和外界也有很多东西是可以合作、互惠、互赢的,深圳可以在这方面取得成就。”厉以宁说。
  而针对目前深圳的“东进”战略,坪山勇当“东北门户”要有什么作为,厉以宁也进行了指点。“在宏观的调节中,我们都知道市场调节是第一种调节,政府调节是第二种调节,那就要问了,有没有第三种调节?肯定有。”厉以宁说,第三种调节,就是道德力量的调节。
  “我们都在谈效率,效率有两个基础,一个基础是物质技术基础,但是效率有另一个基础,那是什么基础呢?那就是效率的道德基础。重要的问题在,如果仅仅有效率的物质技术基础,只能产生常规效率。超常规效率从哪里来,超常规效率是道德基础产生的。”厉以宁说,道德调节首先是自律,自律是自己对自己文化、道德的约束,互相帮助也是一种民间的传统,也体现着道德力量的调节。
  为此,厉以宁还举了例子,抗日战争中,坪山是东江游击队活跃的地区。当时之所以有那么高的战斗精神和工作效率,是道德基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坪山是客属地区,有着很多客家人,客家人持家靠的也是道德的力量。在此当中,坪山有很多客家传统精神被保留了下来。
  基于坪山的实际,厉以宁表示,坪山可以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不管外地怎么发展,坪山应该发展,因为你这里是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坪山也应该进一步发展其他方面,比方说深圳西部短缺的产业,别人没有搞的我们来搞,比如说生物、农业、医药产业。”厉以宁说,坪山将来很可能成为产业、文化、教育、养老集中的地方。
  声音“民营企业走职业经理人道路,是因为有潜力。比如一个职业经理人,他可能有过在国资委主管企业的经验,退休或辞职以后加入了职业经理人队伍,是专业的人才。这对于企业转型来说很重要。”
  “危险的工作由机器人去做,所以蓝领和白领的界限将来会逐步消失。当人们都用计算机的时候,你能说谁是白领、谁是蓝领吗?这个界限在逐渐消失,可能十年、二十年以后就没有了。”
  “如果仅仅有效率的物质技术基础,只能产生常规效率。超常规效率从哪里来?超常规效率是道德基础产生的。”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厉以宁 改革开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