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元书包,如果只有五元泰铢最大面值是多少钱的钱,至少要拿几张

当前位置:
>>>有4张人民币,面值分别是1元,2元,5元和10元.如果要从中取出两张..
有4张人民币,面值分别是1元,2元,5元和10元.如果要从中取出两张,取出的钱数可能有几种情况,分别写出来.
题型:解答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根据分析可得,4×3÷2=6(种);①1元,2元;②1元,5元; ③1元,10元; ④2元,5元; ⑤2元,10元; ⑥5元,10元;有6种情况.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有4张人民币,面值分别是1元,2元,5元和10元.如果要从中取出两张..”主要考查你对&&排列与组合&&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排列与组合
排列组合:所谓排列,就是指从给定个数的元素中取出指定个数的元素进行排序。组合则是指从给定个数的元素中仅仅取出指定个数的元素,不考虑排序。排列组合的中心问题是研究给定要求的排列和组合可能出现的情况总数。解决排列、组合问题的基本原理:是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分类计数原理(也称加法原理):指完成一件事有很多种方法,各种方法相互独立,但用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做完这件事。那么各种不同的方法数加起来,其和就是完成这件事的方法总数。如从甲地到乙地,乘火车有3种走法,乘汽车有2种走法,每一种走法都可以从甲地到乙地,所以共有3+2=5种不同的走法。分步计数原理(也称乘法原理):指完成一件事,需要分成多个步骤,每个步骤中又有多种方法,各个步骤中的方法相互依存,只有各个步骤都完成才算做完这件事。那么,每个步骤中的方法数相乘,其积就是完成这件事的方法总数。如从甲地经过丙地到乙地,先有3条路可到丙地,再有2路可到乙地,所以共有3×2=6种不同的走法。
发现相似题
与“有4张人民币,面值分别是1元,2元,5元和10元.如果要从中取出两张..”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003822582577774481074443603821034832当前位置: >>
论文总结案例
《生命 生命》教学案例龚景梅 《生命 生命》一课,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把第二段中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 给大家听,把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 生 1:我认为“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茁壮成 长”这句话最令我感动! 师:为什么呢? 生 1:我从“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可以感受到香瓜子对生 命的渴望和顽强拼搏,所以我很感动! 生 2:你说得真好,我同意你的意见,香瓜子在艰苦的环境 下不屈不挠、茁壮成长,的确令我们感动。 生 3:你们都说得有理,但我要给你们补充一点, “那小 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这句话也将香 瓜子对生命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能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了生命的 珍贵和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哪谁能用朗读的形式来表现香 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呢?(一学生朗读) 生 1: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 师: 你们俩读得真好, 让老师感受到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 生 2:老师,他们读得语气很美,我仿佛看到了香瓜子在恶 劣的环境下屈壮成长的画面,我想和他们比一比。 生 3: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把句子中的几个重点词语 读出不同语气了。 师:同学们不但读得好,而且评得也很到位,你们都很了不 起!还有没有句子令你们感动呢? 生 4:“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这句话也写得好。 师: 你的眼力不错, 我也认为这句话写得好。 可好在哪里呢? 生 4:我认为“即使”这词用得好。 师:为什么呀?说给大家听听。 生 1:我说不清楚,可我就是觉得“即使”用得好。 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即使”用得好,就已 经非常了不起了。大家想一想,“即使”字还可以换成别的 什么词? 生:即便、虽然、纵使、就算、哪怕 `````` 师:你们的小脑子好灵活呀,词语那么丰富!自己用心读一 读,体会一下。你们还觉得写得好的有哪些词呢? 生:“仅仅”这个词也用得好!《蝙蝠和雷达》教学案例龚景梅 课一开始,学生看媒体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这时多媒 体呈现的是具有音画效果的课文,给聋生以较强的视觉冲 击,增加了朗读的情趣。通过朗读,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 整体的了解,唤起了对蝙蝠飞行原理的回忆。)科学家是怎 样得知蝙蝠探路的奥秘的呢?接着学生上网做“科学家三 次实验”的表格练习,各组的组长完成后负责帮助检查,教 师通过多媒体教室系统掌握学生练习情况。 科学家做的三次实验 实验顺 目的 序 第一次 蝙蝠夜行 蒙上蝙蝠的眼 铃不响 探路 是否靠眼 睛 第二次 蝙蝠夜行 塞上蝙蝠的耳 到处乱撞 蝙蝠夜间飞行是用 探路 是否靠耳 朵 朵 铃 嘴和 睛 夜行不是靠眼睛 方式 结果 证明的问题铛响个不 耳朵配合起来探路 停 的第三次 蝙蝠夜行 把蝙蝠的嘴封 到处乱撞 探路 是否靠嘴 住 铃 铛响个不 停 片段二:运用信息技术指导点拨,自主探究。 师:(过渡)刚才,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填写表格,看媒体, 写板书,说原理等形式巩固复习了蝙蝠飞行的原理,那么飞 机是怎样夜行的?蝙蝠给人以怎样的启示?雷达与蝙蝠有 什么关系呢? (此时媒体上显现的是蝙蝠飞行和雷达工作原理的比较,目 的是设置坡度,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看媒体,接着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重点 朗读课文第七自然段。然后请同学默读课文,用我们以前学 习过的“围绕重点词提出问题”的方法进行质疑。课堂气氛 非常活跃,同学们开动脑筋,争相质疑。 生甲:科学家为什么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 达? 生乙:科学家是怎样摹仿蝙蝠飞行造出雷达的? 生丙:科学家怎样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 达? 生丁:雷达是怎样摹仿蝙蝠飞行的原理工作的?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围绕“人们是怎样仿照蝙蝠飞行造出雷 达的?”分三个小组进行讨论,并进行交流。 生甲: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嘴。 生乙: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 生丙: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耳朵。 学生边打手语边完整地说句子,其他学生给以评价,教师同 时在媒体上显示雷达工作原理。 (显示雷达工作原理动画示意图,为学生提供了说话的材料 和依据。) 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请学生对比蝙蝠和雷达的工作 原理。 (媒体显示原理对比,使学生对蝙蝠和雷达的关系一目了 然。) 接着教师请学生根据蝙蝠飞行原理的板书把雷达的工作原 理表示出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看板书说原理,一方面加深 对飞机夜晚能安全飞行的理解,一方面了解学生对问题的掌 握情况,进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来说说飞机夜航和蝙 蝠夜行之间的联系。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 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主要讲科学家为了揭开 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证明蝙蝠夜间 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 上得到的启示。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案例(租船)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案例(租船)2011,、6、26、 郑亚利课题:租船 教学目标:1、情境创设,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 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发展应用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学会倾听,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春风送暖,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多么明媚的春 光呀!老师打算和同学们一起去兴庆公园划船,你们说好吗?现在我 们先来好好安排一下这次活动。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1、出示投影,找数学信息师:这是租船处提供的资料,哪位同学来学着管理员的样子,向 同学们介绍一下那里的情况?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每只船限乘 4 人 每只船每时 3 元2、提出数学问题师:根据管理员提供的情况,我们要考虑哪些问题呢?师生共同讨论,确定问题:(1)、37 名同学去划船,至少要租几只船?(2)、10 元钱最多能划几时?评: 根据本班实际有 37 名学生,对例题进行改编,进一步激发 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课堂充满生机,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 生活的密切联系。3、解决问题(1)(1)、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计算。37÷4=9(只)-------1(人)(2)、至少要租几只船呢?(理解“至少”。)在小组内说说 你的想法。(3)、指名在全班同学面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4)、得出结论:至少要租 10 只船。 (5)、师:37 名同学 10 只船,你认为怎样分配比较合理?(请 学生分组)(6)、师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不仅解决了租船的大问题, 还帮老师分好了组。谢谢你们。但是我们身上带的钱不多,到时可以划多久而又不超支呢?4、独立解决问题(2)试一试:每只船每时租金 3 元,10 元钱最多划几时?计算后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注意帮助学生理解“最多”。5、构造问题(3),应用所学知识。兴庆公园离我们这里较远,老师打算带同学们坐车去。租一辆面 包车限坐 8 人,一辆小汽车限坐 3 人,可以怎样派车?你认为怎样派 车比较合理?(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交流)评: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结合实际,通过让学生运用所学知 识解决问题,既检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使学生的求异思 维得到训练,培养学生正确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三、课堂总结,1、引导学生总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才我们都考虑到了哪些问题,是用什么 知识来解决的?2、揭示: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学会 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总结所学知识,促进知识建构,实现情知共融。 四、练一练完成书本第 7 页中的四道应用题。评析:本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 来解 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它在能正确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提 出了“至少”和“最多”这两个问题,在计算出余数后,还要进一步 思考,要求更高了。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了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 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出条件、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 题,并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使之在自主探索和 合作学习相互结合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生动、主动、活泼地发展。 《荷花》案例分析 荷花》田小雅 【教材分析】 《荷花》 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很朴实又很美的课文。 课文用生动优美 的语言,按看荷花的顺序描述了公园里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赞美了如诗 如画的大自然美景。 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风姿,而且写出 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是一篇传统的看图学文。通过观 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赋予 课文以新意,具有时代气息,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是新时期和课改的要求。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较发达,已初步具备独立思考,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但如果缺少了 科学的、正确的导向,是会走不少弯路的,作为新世纪的一代,他们思维敏锐,善于表现自 己,愿意以不可辩驳的事实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体现自身的价值。 【设计理念】 情感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没有了情感,就没有什么素质可言。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 也都是有情之物。中国的文艺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字。 “情者文之经”“情动而辞发” 、 、 “为情造文”等等阐述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小学语文教材正是“情景交融”的产 物,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荷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 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 的思想感情。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 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有情,教材亦有情, “教材 ――学生”之间的情感的桥梁就是我们老师的情感,要由老师去传递,去强化,让学生随着 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课堂教学以情感为纽带,变得更富诱惑力,使 学生的好学精神得到培养, 促使学生在好学、 乐学中逐渐懂得爱, 懂得热爱崇高, 追求美好。 【设计思路】 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以及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思路为: 1、 在初读课文和激发动机中――入情 要让儿童的情感伴随着学习活动,这有一个过程,其间包含着儿童的心理进程,首先需要启 动。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做“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需要外力的推动。或是像一 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或是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掠过水面,那它就平静不下来。新课启始, 教师要放飞一群“蜻蜓” ,要送过一阵“微风” ,让孩子情感的河水荡漾起来,使他们对新课 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 2、 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 儿童的情感总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联。 而作者的情感是寓于他们 所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是要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 儿童只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因而,教师在引导儿童从 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应该饱蘸着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用图画的、音 乐的、表演的艺术直观,让学生仿佛看到,也听到,整个心灵感受到,在学生眼前再现课文 中描写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3、 在领悟课文的神韵中――移情 儿童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应牢牢把握,并顺势将教学过程推进,从 细读进入精读。所谓“精读”即是读课文精彩片段词句,读出其神韵。课文语言不仅承载着 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着作者的情感、意愿,及至整个心灵。因 此在精读读出语感神韵时, 要引导学生更深地理解语言, 将学生的情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 上,从而使已激起的情感深化。然而,这虽是儿童情感的一种不自禁的情感流向,但还是需 要外力作用的。这就是:①借助比较区别;②借助想象展开;③借助语言媒介。通过这些, 学生的情感会向深层发展,并产生移情活动。 4、在表情朗读和语言训练中――抒情 学生的感受加深了, 情感被激活起来了, 他们会不容自遏地想抒发自己的情感。 情感的抒发, 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内心感受得到交流,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表情朗读,虽然读的是作 者的语言,但是,因为要求表情朗读,这就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用恰当的 语调、语速、语气来表达,抒发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角色、场景是热爱的或者是憎恨的,喜 悦的或是悲伤的,同情的或是厌恶的,留恋的或者是憧憬的情感。因此表情朗读是抒发学生 内心感受的一种常用形式。 【设计特色】 紧扣“美”字,以“情”为线;以“读”为经,以“练”为纬,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目标】 1.语文基础知识方面:学会本课的 10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 10 个生词. 2.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养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3.思想感情方面: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想象课文描绘的景色,感受荷花的美。 教学难点:体会荷花的美。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展示内容。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 、激趣导入 1、启发谈话:今天,我们先来猜两个谜语“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 绿船上。“开在炎炎烈日下,长在清清碧波中,身陷污泥心地洁,芳香扑鼻醉人心。 ” ” [在猜谜谈话中诱发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课件展示: (课件播放荷花录象,播放背景音乐《采莲》) 。 3、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描写、喜爱的对象。赞美荷花的诗篇数不胜数。人们之所以喜 爱荷花是因为荷花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品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 关荷花的文章。这篇文章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写的。 (板书课题:26、荷花,齐读课题) [创设教学情境,从中让学生形象地感受荷花的千姿百态。] (二) 、初读课文 引入:还想再看看荷花吗? 1、课件展示: (课件展示各种美丽的荷花图,配上优美的音乐。 )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 了什么。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刚才看到的荷花吗? (看的时候,同桌之间可以交头接耳、指指点点。 ) 2、学生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出示:我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的荷花。 引入:同学们,我觉得你们就是最伟大的诗人,把荷花形容得这么美!你们看到的荷花是这 样的,那叶老看到的荷花又是怎样的呢? 还是让我们先来读读课文吧! 3、自由轻声地读读课文: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美的句 子,勾画出来,然后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 4、学生畅谈感受。 (1)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你最要好的朋友听,告诉他你的感受。 (学生下位寻找自己的好朋友,互读课文,互说感受) (2)和朋友在一起总是很快乐的,能把你的快乐让我们一同分享吗?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荷 花美的句子读给我们听一听,把你的感受告诉我们! 5、教师作随机点评,并相机教学部分生字新词。 6、作者看到的荷花是怎样的呢?课件展示,教师用语言进行描述。 (三) 、细读第二段 1、 课文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二段,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对这个 句子的体会。 [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潜心品读,从读中感悟语感。] (2) 、组织汇报交流。 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 指名读说。 [在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感悟情况,作出相应的点拨和必要的调控。] 出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 ) 。有的( ) 。有的( ) 。 A、在课件上找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对应的荷花。 B、说说这三句话的意思。 C、 “荷花是那样美,谁能把它读得很美很美呢? 出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1)请大家想一想, “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冲) (2)想一想, “长”“钻”“伸”“露”“探”“冲”哪个词好? 、 、 、 、 、 (3)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 ( 使 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兴高采 烈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地……) (4)请同学们分别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读一读,悟一悟。 [引导学生对重点句子做多元解读,从中积淀语感。] (5)课件播放荷花,引导学生想象写话。 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你们想啊, 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 出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 组织全班交流: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进行时装表演。 [悠扬的乐曲极好地烘托了气氛,优美的画面又帮助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引入: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 变得更美了。正像同学们所讲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美!让 我们一起,像白荷花一样地冒出来!快冒!快冒! (6)教师诵读第 3 段。 学生起立,摆出自己最喜欢的姿式。 [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让每一个孩子都动起来。] (四) 、学习第三段 1、 过渡:荷花的形态引人入胜,值得观赏,荷花的美姿更有迷人的魅力。 2、 课件展示:看图想象说话。 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 __,有的__________。 (1) .小组讨论,再写下来; (2) .指名说,集体评议。 3、 指图引读这一段最后一句话,讨论。 作者为什么把这一池荷花看作是 “一大幅活的画” 呢?这幅画怎么会活起来的?用这么美的 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轻声读这一段,出示:刚开的白荷花( ) 全开的白荷花 , ( ) ,将要开的白荷花( ) 。 5、 白荷花的美姿的确是太有魅力了,作者被眼前这池荷花深深地陶醉了,让我们也用陶醉 的语气来美美地读读这一段。 (六)总结课文 1、配乐朗读一至三段,再次感受荷花的美 引入:让咱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 (1)课件展示,学生观赏。 (2)配乐朗读。 (3)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 出示:荷花!__________ 荷花!你美丽动人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荷花!你的清香是那样迷人,你的形状是那样美丽,你的姿势是那样动人。 荷花!你的魅力令我终身难忘。 荷花!我真想把你带回家里,好让我天天与你做伴。 [以景激情,抒情表达,丰富学生的语感。] 2、这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课外延伸】 努力把课文读得更好。朗读全文给家人听,说说自己学到的新知识。 【课后反思】 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养成语感。 本案在不同的诵读阶段, 落实相应的语感训 练任务,对语感培养的客观规律作了有益的探索。教者借助电脑多媒体创设的情境,把学生 带入描绘的情境中,使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精读细赏之后 使课文烂熟于心,并因此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背景,进入潜意识之中。以后一旦有相似的情境 诱发,就会自然地渗透其间,成为天成的直觉,直觉的天成。此种状态貌似雪泥鸿爪,无迹 可寻,实乃日积月累所达成的语感境界。六年级下册《桃花心木》 六年级下册《桃花心木》教学案例(任课教师 王 婕)一、质疑导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上课,我首先向学生提问:“你们最喜欢什么植物?”同 学们一听, 顿时热情洋溢, 积极性特别高, 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 有的说:“我喜欢松树,因为它坚强挺拔。”有的说:“我喜欢 梅花,因为它不畏严寒。”有的说:“我喜欢竹子,因为它有气 节。”这时我及时导入,说:“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一种树─ ─桃花心木。谁能根据自己预习所了解到的知识,说说桃花心木 的特点?”同学说:“桃花心木是世界名贵的树种,耐虫蚀,是 做船、做家具的好材料。” 我便追问:“那么桃花心木到底是 什么样子呢?课题是以“桃花心木”这个树木的名字为题,课文 是介绍它的生活习性吗?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此时, 同学 们好奇心已被引起,求知欲倍增,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探究之 中, 这一环节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提出 想探究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 主体。 二、主动学习,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桃花心 木还是幼苗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种树人是如何对待它的? “我”对种树人的做法有什么看法?这时,大家有的进行速读, 有的进行默读,有的边读边画,还有的同学与同桌合作交流。通 过大家自主学习, 同学们总结出种树人在管理桃花心木上就一个 字―怪。同学们说: “种树人有两点奇怪:一是来的时间不规律, 隔三差五, 或十几天来一次; 二是浇水的量也不确定, 时多时少” 。 2、合作探究: 在同学们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抓重点句子,谈自己的感悟。 请大家说说自己喜欢的段落。 并鼓励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喜欢 的句子或段落,然后我进一步深入引导:“种树人的一番话”。 划出种树人的话: (1)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大树 就不成问题了。 (2)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 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 止浇水, 树苗就会枯萎得更多。 幸而存活的树苗, 遇到狂风暴雨, 也会一吹就倒。 (3)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 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我说:“‘不 确定’ 怎么理解?同学们现在分小组进行探究交流, 然后汇报。 ” 这时,同学们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记录,激烈讨论,情 绪异常高涨。第一小组认为:“种树人之所以这样做,目的是为 了树苗好。如果他定时浇水,小树苗就不会自己努力成长,会养 成依赖的心。那有一天种树人不能来了,小树苗就会枯死,就不 能存活。”第二小组认为:“小树苗只有自己努力成长,养成独 立自主的心,能经历大自然的考验,不怕风吹雨打,才能长成参 天大树。”第三小组更有独到见解:“我们应该养成独立自主的 心, 不要所有的事都依赖家长,育人也是这一个道理。”然后, 学生创设交流的情景: “请大家联系生活实际想想,艰苦环境中 成长成材的典型事迹。”同学们积极发言。有的说:“我知道世 界著名的伟大的科学家霍金的故事。”有的同学说:“我知道张 海迪,她身残志坚”。 三、通读全文,学习技巧 了解了课文内容,让学生读读全文,想一想,作者是借助 什么方法来说明道理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借桃花心木来 说明道理。”我趁机告诉学生:“作者从种树的道理,总结出了 做人的道理。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 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 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可以进一步增强文章的 表现力和感染力”。教学反思:本课教学,我体会到重点不在于“教教 材”,不只让学生理解和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在于以教材为本,让学生在阅读与教学时的互相交流、自主探究,自己悟出课 文所蕴含的哲理。整十数加、 整十数加 、 减整十数范小梅教学目标:1、运用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的计 算方法。2、创设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学会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道理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小黑板,小木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礼物,看!(出示实物糖球, 左手三串,右手两串)。2、教师举起左手的糖球,提问:老师左手拿着多少个糖球,你是 怎么知道的?右手呢? 小结:一串糖球有 10 个,三串糖球就是 3 个十,是 30,两串糖球 是 2 个十,是 20。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教学例题。提问:看着这些糖球,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一共有多少个糖球?左手比右手多多少个?右 手比左手少多少个?)求一共有多少个糖球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0+20=?谈话:我们学习整十数加整十数, 学生自由讨论甲:我是十个十个地数,30,在数两个十,是 40,50。 乙:3 个十加 2 个十得 5 个十,是 50。 丙:因为 3+2=5,所以 30+20=50。小结:我们算得和大家都一样,在以后的计算中,你喜欢用哪种 方法算就用哪种方法算。 2、教学“试一试”。提问:刚才,我们提的那个问题可以用减法来计算?你会列式计 算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0-20=10。提问: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学生可能会 说因为 3-2=1,所以 30-20=10;也可能说 3 个十减 2 个十是 1 个, 就是 10。)小结:同学们自己动脑思考并与同学合作,学会了一些整十数加、 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以后做题时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三、练习巩固,应用拓展1、“想想做做”第 1 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说说每道算式的意思以及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2、“想想做做”第 2 题。出示第一组、第二组题让学生按组计算。 出示第三组的第 1 题,让学生自己写出相应的第 2 题。让学生自己出一组这样的题并进行计算。全班交流自己的出题情 况。3、“想想做做”第 4 题。 谈话:请大家把书翻到第 5 页,看第 4 题,小鸭子 20+20 找到了 它的妈妈 40,其他小鸭子找不到妈妈了,你能帮助它们找到自己 的妈妈吗?在书上画线连一连,连好后同桌同学互相检查。4、“想想做做”第 5 题。 谈话:请看第 5 题,我们来做开火车的游戏。仔细看图,你知道 火车怎么开吗,说给大家听听。学生在方框里填数后,一人报得 数,全班学生一起订正。 5、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 3、6 题。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思考,并与小伙伴讨论,学到了很多知识,你 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购 教学目标:物1、学生在观察人民币以及取币等现实情境活动中认识一元以内各种面值的 人民币,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2、学生参加教室里的模拟购物活动,初步认识商品的价钱,学会简单的购 物。 3、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购物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 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4、使学生受到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等教育。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 一、 谈话导入新课。 谈话: 小朋友,你们买过东西吗?买东西需要什么? 揭题: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出示课题: 购 物) 二、小组合作,认币。 1、认一认。 (1)提问:在平常的生活中,你见过或者用过哪些人民币呢?学生回答。 (2)教师引导: 在每个小组中都有一个装有人民币的盒子,我们称它为储 蓄盒。请每个小朋友都到储蓄盒里拿两种你认识的人民币,然后与小组里的 小朋友说说你拿的是多少钱,你是怎么认的。 (3)学生交流: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全班说说他们所认识的人 民币及辨认的方法。 (4)小结: 我们已经认识了 1 元人民币和比 1 元少的人民币,其中 1 角、 2 角、5 角这些都是几角人民币,1 分、2 分、5 分这些都是几分人民币。刚 才有的小朋友说几块或几毛,这是平时说的地方话,学了这课以后我们就应 该把几块说成几元,几毛说成几角。 教育学生:人民币在我们生活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它是我们国家印制的,人 人都要爱护它,不能在它身上乱涂乱画,更不能故意乱折或破坏它。 2、练一练。 (1)“想想做做”第 1 题: 今天袁老师带来了四件学习用品,如果有哪个小朋友需要的话,现在就可以 从你们桌上的储蓄盒里拿出人民币到老师这儿来买。 但是请小朋友看清楚价 钱后再拿钱,老师这儿不找钱。(出示四件标价的学习用品,然后进行模拟 购买) (2)“想想做做”第 2 题: 袁老师昨天也去商店买了两件东西。第一件用了这么多(出示图 1),请小 朋友帮我算算合起来是几角几分。第二件是这么多(出示图 2),再请小朋 友算一算一共是多少钱。 请一生板演,其余学生做书上。再集体订正。 [评: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购物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发挥学生在 认识人民币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拿一拿自己所认识的人民币,并通过相互 间的交流,认识面值在 1 元以内的人民币,并通过模拟购物、填一填等多种 练习形式加深学生对小面值人民币的认识。] 三、付钱游戏,计算。 1、拿一拿。 (1)师述: 刚才我们认识了人民币,相信我们每个小朋友一定都会用人民 币来买东西,你们说是吗?(出示货架,上面有单价分别为 5 角、8 角、1 元 的练习本、自动铅笔、一盒笔芯等。) (2)提问:如果要买 1 本练习本(5 角)需要多少钱? 这 5 角钱可以怎样 拿? 学生交流用不同的方法拿出 5 角钱,交流时让学生说出是几张几角的。 提问: 如果买 1 支自动铅笔,应付多少钱呢?怎么拿 8 角钱呢? 先独立拿,然后在组里交流,再在班内交流。 [评:在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基础上,通过购物前的取钱活动,练习币值的简 单相加,初步体验付款方式的多样化,为学生进一步认识 1 元=10 角、1 角=10 分和模拟购物活动奠定基础] 2、认识 1 元=10 角、1 角=10 分。 (1) 提问: 如果买 1 盒笔芯, 要付多少钱?你准备怎么付钱?你有几种拿法? 先独立拿,然后在组里交流,再在班内交流。 (2)小结: 付 1 元钱的方法很多,可以直接拿一个 1 元人民币,也可以拿 几角的人民币。不管哪种方法都是付几角?10 角就是多少?1 元就是几角? 板书: 1 元=10 角,10 角=1 元 (3) 想一想: 1 角=( )分 [评: 创设一个购买价值 1 元笔芯的问题情境,通过同桌间的相互交流, 体验不同的付款方式,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领会不同付款方式的共同点, 帮助学生理解 10 角就是 1 元,1 元就是 10 角,并由此联想到角与分之间的 进率,使学生充分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四、 小小超市 1、师述: 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表现都非常出色。老师这儿有一个小小超 市,现在就请大家在储蓄盒里拿出 1 元人民币去买东西。 2、创设一个购物情境。 (1) 出示物价牌,并摆放若干实物。 (2) 橡皮 自动铅笔 铅笔 尺 本子 美工刀 彩色纸 2角 8角 4角 3角 5角 1元5角 7角5分 (3) 安排售货员和收钱、找钱的人员――准备好盛钱箱。 3、进行购物活动:拿 1 元钱喜欢买什么就买什么。 4、学生自由购物,交流:1 元钱你买了什么东西?先交流买 1 件物品用去多 少人民币,应找回多少;再交流用 1 元钱买两件或更多件东西的付钱、找钱 情况。 [评: 创设小组购物的真实情境,让人人参与简单的购物活动,充分体验 如何取币、付币、找币,学会与人合作,体验 1 元钱可以购买不同的商品,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人民币?你还知道些什么? 四、 课后作业 1、到商店看一看,有哪些东西的价钱大约是 1 元。 2、在妈妈的陪同下,自己到商店购买一件不超过 1 元的物品。 [评: 通过课外实践活动,使课内的学习活动得以延伸,通过帮妈妈购物 和到商店的调查活动,再一次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 的价值,享受成功的乐趣。]数学案例----整百数乘一位数 数学案例 ----整百数乘一位数 ---康香利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 1、经历探索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算法的过程,会口算整百 数乘一位数。 2、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 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 一 、 谈话复习口算 1.出示口算卡片。 20×3,40×2,7×80,50×9 (70×2,90×9) 师:能说说你是怎样快速的算出来的呢? 谁先来说说这题:40×2 还有别的想法吗?(三种算法呢,方 法真多),谁再来说说这题:50×9 这题为什么没有人用加法去想 呢?能告诉我吗? 3、小结:现在我知道口算为什么这么好了,原来你们不仅算 法多样,而且还能根据不同题目的特点,选择最佳算法,你们真 会动脑筋。 创设情境、 二 、 创设情境 、 探究例题 1、出示书上情景图 师提问: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让学生说图意 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 2、师引导:小红跑了 2 圈跑多少米?怎么列式? 生答后。板书:400×2 师:你为什么要用 400×2 呢?400×2=800 你是怎么算出来 的呢? 小组讨论说说是怎样算的 板书:各种不同算法 提问:想出这么多的算法,来比较一下,哪一种方法比较方 便 追问:你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3、师:再请一个女生来和他比一比。你是怎样想的呢? 400×2=800 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4、生交流后。指名作全班交流。 5、 刚才有个同学说他能跑 3 圈呢, 你能算算他要跑多少米吗? 生回答,师板书:400×3 说说你是怎样口算出来的?为什么不用 加法想呢? 6、那就用你认为最佳最快的方法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一 题,又对又快的前三名同学可以获得小礼品哦!互相批改一下, 全对的给他加一颗五角星。你发现有你的同座有错误吗? 卡片碰碰算” 三 、 “ 卡片碰碰算 ” 的游戏 师:想不想超过刚才的这三位口算高手?那老师教你们一个 “卡片碰碰算”的游戏。拿出你们的数字卡,游戏很简单,同桌 的两位同学各抽取一张数字卡,然后碰到一起算出乘积是多少。 可以一人一题轮流答,也可以同时回答比比谁的速度更快。赶紧 操练吧。 师:你俩谁的速度更快些?你服气吗?不服气怎么办?老师 相信你经过努力一定可以超过他。 师:不知不觉我们又学会了一种口算得本领,你能告诉老师 你学会了什么本领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师:结识了新朋友也不能忘了旧朋友,你看当他们到一起的 时候,你可不能混淆啊,选做想想做做的第三题中的两列。 指名说第一列的三道口算。你是怎样想的?师出示其他三列 答案,同学自批阅 四 、 拓展运用 师:学到的知识要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是有用的知识。 学校文印室又买了几盒白纸,(重看到底买了几盒?) 想想做做 第 4 题 。独立列式计算 师: 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出示第 6 题 自行车) 小组讨论,找出题目中隐含的条件:每辆自行车需要 2 个车 轮 让学生独立解答,并说说思考过程 五 、 回味提炼 师:启发: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六 . 深化提高 想想做做中的题目 反思: 反思 :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在教学中重视从学 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重视数学知 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体验到身边有数学,数学 无处不在。 本课通过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活动,引出数学问题体现了数学 问题生活化,在解决问题时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小组合作交 流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在巩固练习中巧妙地设计不同的 练习方式,不仅给学生创造了宽松的能充分展示个性的机会,而 且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的课标强调“把数学作 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为此,教师要构建 生活课堂,让学生在真实的主题活动中去实践教学,在实践中探 索发现。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课堂教学,不仅是单纯的知识的递进。 而且是折射高智慧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让学生在课堂上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创设情境感受美― 创设情境感受美――《小小的船》教学案例 小小的船》四年级一班 鲁圆一、有关背景 《小小的船》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和幻想的写景诗,作者通过诗 歌的形式描写了秋天夜空的美丽景色。 这首诗韵律协调, 音乐性很强。 作者选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了色彩鲜明的自然景物。课文前两 行写月儿的美,引起儿童丰富的想象,把弯弯的月儿比作小费品后两 行写&我&坐在小船里尽情地欣赏美丽的碧空和满天的繁星。诗中有 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起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于在读中陶 冶儿童美的情操。教学中如何从一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联系 儿童的生活实际,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创设情境以调 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现摘以下几个教学片断。 二、实施(课堂教学节录) (一)激趣引题,感受美 师:你们知道有哪些船? 生:轮船。 生:货船。 生:军舰。 生:潜水艇。 生:帆船。 师:这些船在哪里行驶的? 生:所有的船都在大海中行驶。 师: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是一种有趣的船,它是在什么地方? 生:老师,我知道,这种有趣的船,它叫“月亮船” ,它在天上。 出示图〈一〉 师:图上画的是哪里?谁坐在那里,她干什么? 生:图上有一个小女孩,她坐在月亮船里看星星。 生:这个小女孩,坐在月亮船里看见了很多很多的星星和蓝蓝的 天。 生:小女孩坐在月亮船里看见了无数闪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 师:我们先来放松一下,请大家闭上眼睛,听一听,歌里唱的是 什么? 生:一闪一闪亮晶晶,漫天都是小星星。 生:挂在天空放光明,好像许多小眼睛师充满感情对学生说:是 呀, 在晴朗夜晚, 满天都是小星星多美啊, 你们想不想也上天去看看? 好,老师带你们和小女孩一起上天去旅行。 (二)整体感知,再现美 配乐朗读课文。 师:请小朋友边听边看边想:小女孩乘着小小的船看见了什么? 生:在小小的船上小女孩看见了闪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 生:我看见许多星星向我眨眼睛。 通过这段绘声绘色的讲述,就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初步 体会到月空的美。 通过这一环节教学,培养了他们认真听的习惯,并能一边听一边 想,使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为下一步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师:请小朋友在组内轻轻地把儿歌读一读,要求做到 1、将生字的读音读正确。 〈读一读〉 2、数一数有几句话,编上号码。 3、议一议:小小的船儿指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儿歌中的小小的的船儿是 月儿。小女孩乘着月儿看见了星星与蓝天,现在请每组组长带领小朋 友再读儿歌,然后完成桌上的填空,把正确答案填好,看哪组又快又 好。 (用拼音填写) 各小组自学,填空。(教师巡视,指导) ____的月儿,____的船, ____的船儿_______ 我在_________船里坐, _____看见____星星_____天。 师:现在,我们来做“你问我答”的游戏: 师:怎样的月儿怎样的船?生: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师:小小的船儿怎么样?生: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师: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怎么样的星星,怎么样的天? 生: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师:谁也来像老师那样问,请小朋友回答?〈生问――生答〉 学生的情绪高昂,争当小老师,争当小评委,在这里也训练了学 生的朗读能力。 (三)品词析句,体会美 师:老师有个疑问想请小朋友帮忙来解决,好吗?这里为什么要 加个&只&, 比较:我在小小的船里坐,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体味其中原由,这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教学, 学生自己体会领悟,最后真正明白了。 (男生读第一句, 女生读第二句) “只” 有了 以后, 说明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 生:多了一个“只”读起来比较好听、读起来比较顺口。 生:有了“只”以后,说明了小女孩只有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 天。 生:小女孩除了星星蓝天外什么也看不见了。师:为什么会这样 呢? 生:因为天空太美了,小女孩被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吸引住了。 生:小女孩坐在月亮船上被一闪一闪的星星包围着,她感到天空 太美了,她陶醉了。 师:是啊,夜空多美啊!深蓝的天空上闪闪的星星对着我们眨眼 睛,小女孩在这么美的夜空中陶醉了,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现在,我想请小朋友为图配音,把天空的美读出来,并加上动作。 播放《小星星》的音乐 分组尝试读――其他小组评价――指名范读, 模仿――全班一起 读一读〉 师:小朋友们都读得很好,让老师感受到了夜空的美,不过老师 还有个问题想请教小朋友,蓝天上的月儿除了像小船以外,还像什 么?生:这月儿弯弯的,像一条香蕉。生:这月儿小小的,两头尖尖的。 生:这月儿像小船,也像镰刀。 生:这月儿有时候还像细细的眉毛。 师:那小女孩为什么觉得月儿像小船而不像香蕉和镰刀呢? 生:老师,我知道了,香蕉只能吃,不能坐。生:小船就可以坐上 去了。 生:因为月亮是弯弯的,两头尖尖的,小船也是弯弯的,两头尖 尖的。 生:还有天空是蓝蓝的,大海也是蓝蓝的。 生:老师,我还有补充。因为大海很大很大,很广很广,天空也 是很大很大,很广很广。 生:说月儿像小船,因为它离我们太远了。 师:说得真好。 (展示图)绘声绘色地向学生描述:小女孩看见夜空 中这一轮弯月,两头尖尖的,多像一只漂亮的小船,她想:要是 我能坐在这小船似的月儿里看看美丽的夜空景色那该多好啊!想着想 着,她仿佛看见辽阔的蓝天变成大海,月儿变成小船,自己坐在小船 里观赏着美丽的夜空景色。 接着播放“小小的船”的曲子 师:同学们,如果现在正是夜晚,你坐在天台抬头看着蓝天,蓝 天上的星星,又有月亮,你觉得月亮像什么?请同学眯着眼睛,听着 琴声,有什么感觉?(好像飞上了蓝天,坐在弯弯的月亮上,都看见 了……)[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打开思维的大门,描绘出五彩缤 纷的夜空。 三、讨论 1、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美? 2、教学需要美,美是教育的磁石,教学不能忽略了“美”的功 能、 “美”的力度,不能以单纯“告诉”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本 案例采用了哪些有效的形式? 四、简析 每天走进教室,就会觉得迎面扑来勃勃生气,眼前是一个个生龙 活虎般的学生,是一群蕴藏着智慧,洋溢着情感,活生生的人,他们 具有大人已很少具有的可塑性、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比大人更富有情 感,更充满活力与主动性。教学需要美,美是教育的磁石,这块磁石 就在我们老师备课笔记的旁边闪烁着光亮,是拿起,还是放下,教学 的效果就大不一样。教学往往忽略了“美”的功能、 “美”的力度, 以单纯“告诉”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我们的“老师”与“学生” 的分工是, “老师把知识告诉学生”“学生则把老师讲的知识听好记 , 住” 。这样的教学恰恰是丢弃了那块宝贵的磁石一一美。缺乏美感的 教学,便成了没有色彩、没有生气、没有情趣的单纯的符号活动。那 必然是枯燥无味的。学生生来具有的审美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从而产 生愉悦的情绪,产生主动地投入教学过程的“力” 。没有主动投入教 学过程的“力” ,教学的主体性又如何体现呢!教学手段的运用,主要 的是决定于教师对教学境界的追求。只有追求美,才能努力再现教材 之美。教学手段实际上是一种媒介,通过它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 容,实现教学目标。要使教学手段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就得让学生能 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从而在其间产生一种偷悦之感。因为美感 总是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具体感受的。没有学生感知的兴奋, 就谈不上美的感受。 为激起孩子学习诗歌的兴趣,那就要把诗歌描写的意境,先推到 孩子的眼前,进而让他们走进去,这中间就需要运用情境教学了。因 为诗歌注重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中人物、景物、事件的爱 憎和感叹。诗歌描写的场景和儿童生活的经验,往往是相通的或是相 关的。在教学时,我们就要想办法,将诗的意境与儿童的生活经验沟 通。儿童生活中经历过的,他们就觉得特别亲切,教学从这儿入手, 利用儿童的积累唤起儿童的亲切感, 他们就会带着一种朦胧的抒情的 情绪状态,进入诗境。皮亚杰在《教育心里学与儿童心理学》中说: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 因此,起始课的审美诱导,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审美期待,借以 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维。探 求知识的审美内在动力。 情境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十分有 效的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运用得好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这 样不但可以激发兴趣,而且可以活跃思维。在上面的教例中,因为孩 子们喜欢唱、喜欢跳,特别对自己学过的曲子,在语文课上出现更觉 得新奇。因此便让孩子们闭上眼睛,一边听音乐,一边感受那满天的 小星星,多美啊!用这种艺术的手段,出现在课堂上,孩子特别亲切, 觉得那美丽的弯月就在眼前。这段导入,把诗的内容,诗中的景一一 月亮,诗中的人一一那个看月亮的小朋友&我&,连同写诗的人都揉入 一个美妙的境界中,而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也进到这诗境中。最后 让学生为图画配上声音,目的在体会图中小女孩轻松、欢快的心情, 以及被那美丽的星空所陶醉的神情,激起学生共鸣,让他们想象自己 也坐在月亮船上,邀游于闪烁的星空,是多么自由自在,多么愉快。 学生有了这样的感受,老师再进行指导,就能把短文的意境通过有感 情的朗读展现出来。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是不稳定的,集中注意的时间 短,持久性较差,注意的范围也有局限性。而游戏教学能有效地调动 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人人想参与,人人想表现自 己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轻松偷快。如 上教例“你问我答”的游戏中,当“小老师”提出问题,必须凭借自 己的生活经验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读好问句。这里给学生表现自我 的机会,让学生充分自我展示,自我评价,自我完善。 在比较句子这一环节中,通过四人组的讨论,孩子们在汇报学习 中,相互倾听小伙伴的发言,共同求得多种不同答案,从各个不同的 角度去思考、去发现。通过与他人互动交往,引发新的思考,潜在的 智慧在同伴的启迪下得到开发, 既求异也求同。 在这经常的相互交流、 相互补充中,他们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合作的重要,有效地培养了合 作精神和共同探究的精神。《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教学案例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四年级一班 鲁圆一. 导入课题: 1、师:同学们,当我们在和平的环境中,享受着父母的关爱、 学习的乐趣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也有 一些孩子,他们却在备受着战争的煎熬,请同学们先看一组图 片: (课件出示图片) 师旁白: (1) 、一幢幢摩天大楼在炮火声中突然倒塌,不知道死伤了多少无辜的生命; (2) 、孩子在战火声中惊慌失措,他在喊:妈妈,妈妈,你 在哪里? (3) 、这位老人看着被战争破坏的家园,他满眼的忧虑。他 可能在想:将来的路该怎么走下去呢? (4) 、失去孩子的母亲痛不欲绝,要知道,孩子可是她生 命的全部啊! (5) 、这个孩子的父母被无情的战火夺去了生命,他满眼的 泪水。 2、 师: 同学们, 看了这些真实的画面, 再想像一下他们的生活。 你觉得战争带给人们的都是些什么? (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3、师:是啊,战争是无情的,是残酷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 来倾听一个来自中国孩子的呼声吧! (板书课题) 4、 (课件出示词语)师:这是我们本课需要掌握的词语,请大 家齐读两遍。 学生齐读词语 二、感受作者的丧父之痛 1、师:请大家再读课题,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或者你想提出什 么样的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质疑) 2、 师: 你们的问题提得非常好。 现在, 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 快速的阅读课文,看看文中的我,遭遇到了什么样的不幸?而我的爸 爸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以采取划出重点句子或作批注的方式。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生: “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以为出色的经济学硕士”可以看 出我的爸爸很有才华。 师:如果你的爸爸也精通四国的语言,你会觉得怎么样? 生:我会觉得很骄傲。 师:请再读一下刚才的那句话。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生: “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和平,和平,和平。 ” 爸爸还是一个热爱和平的人。 师:是啊,爸爸是一名和平的卫士,他愿意为了和平而赴汤蹈火。 生: “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 光,……”可以看出,他还是一位爱亲人,爱自己家庭的人。 3、师:就是这样一位有才华、热爱和平、又深爱自己的亲人的爸 爸,他现在却要为了维护和平而深入到危险的地区。他临走前,对自 己的亲人做了什么样的承诺? 生: “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要送你一定蓝盔”(课件出示句 。 子和蓝盔的图片) 师:你从爸爸的承诺中听出了什么? 生: 爸爸对这次执行任务充满了信心, 他一定会圆满的完成任务的。 师:你能带着这样的语气再读一遍吗? 学生再读。 师:这里的“蓝盔”指的是什么? 生:蓝色的头盔。 (出示图片) 师旁白: 维和部队士兵统一着蓝色盔帽或蓝色贝雷帽。 蓝色象征着和平。 4、师:爸爸临行前,给了我郑重的承诺。我们也相约:等爸爸凯 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正因为有了这美好的约 定,一路上赶往机场的雷利肯定想了很多。同学们,这时候,他会想 些什么? 生:他在想,爸爸肯定是微笑着走出机舱,然后骄傲的向大家行一 个军礼; 生:爸爸肯定会把他一下子抱起来,然后举得很高,大家都开心的 笑成一片。 师:多么美好的一幕啊!可是,飞机缓缓降落,舱门徐徐打开,展 现在雷利面前的却又是怎样的一幕呢? 生:灵柩 生:遗体、蓝盔 生: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师:是啊,可以想象爸爸当时肯定流了很多的血。他就这样离雷利 而去了,试想,当别的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享受着一家三口的关爱 的幸福的时候,雷利却永远失去了,他是多么的悲伤啊! 同学们,让我们走进课本的文字里,一起来体会一下雷利的丧 父之痛吧! (师范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老师从同学们的眼中,也感受到了大家对于雷利的同情,谁也 来通过朗读的方式表达一下自己此刻的心情。 (一名学生范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瞧她读的多有感情啊,大家也一起来体会一下,把你们此刻的 心情融入到有感情的朗读中去。 (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体会作者的呼吁 1、师:同学们读的真好。是啊,丧父之痛时铭心刻骨的。可在 这封信中,作者所要表达的仅仅是他巨大的痛苦吗? 齐:不是 师:他还想要表达什么? 生:憎恨战争,呼吁和平 师:他为什么要呼吁和平? 生:是战争让他的父亲失去了生命, 他不希望更多的孩子 遭遇到这样的不幸。 生:尽管中国的孩子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可是世界并不太 平。 (课件出示: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 师:在这里,作者把和平比作了什么? 生:比作了娇嫩的花 师:你能具体说说吗? 生:花是娇嫩的,容易受到风雨的摧残,就好像和平一样,总 是受到战争的威胁。 生:花也很容易凋谢,就好像和平一样,在世界上停留的时间 很短。 师:你真会读课文,理解的非常深刻。同学们,你们还有别的 看法吗? 生:老师,我觉得也可以说和平之花就是那些容易受到伤害的 孩子们。 师:你的理解很独特,也很有道理。 3、师:那么,据你所知,当今的世界上,和平还在受着什么战争 的威胁?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课件出示战争伤亡人数统计) 4、师:战争带给人们的是巨大的灾难,是失去家园、失去亲人的 痛苦,就连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母亲也发出了这样的呻吟。 (课件出示诗歌“地球的呻吟” ) 5、师:地球把一切都给了人类,可人类却总是在做着伤害它的事, 所以这个男孩在同时父亲之后,发出了这样的呼吁,他在呼吁什么? 生:要和平不要战争 生: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维护和 平,制止战争。 (课件出示句子:为了…;为了…;为了…。 )学生朗读体会 师:作者希望什么? 生:让二十一世纪的钟声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战争在二十一世纪彻 底消失。 师:多美好的愿望啊!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这篇课文。 (回顾本课所讲的主要内容) 四、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图片)师:看到这两张完全不同的照片,你想说点什 么?或者你觉得为了维护和平,你应该做点什么力所能及的事? 学生自由讨论,畅谈自己的感受 师:同学们,尽管我们因为年龄的关系,现在不能去亲赴战场, 制止战争,但是,我们却可以充实和平的力量。让我们好好学习,珍 惜现在的美好时光,放飞我们手中的和平之鸽,让它永远在晴朗的蓝 天下展翅高飞! (课件出示图片)齐呼两遍:让和平永驻人间,让世 界充满爱。 (音乐响起)《回收废电池》教学案例 回收废电池》 于林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 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电脑课件。 学生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实践感悟 1. 师:今天上课之前,老师想让同学们看一段录像。(播放课件:育才小学二年级同学 开展回收废电池活动) 2. 师:为什么要开展回收废电池,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谁来说一说? 3. 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博士,让他告诉你们其中的奥秘。(放课件:废电池中含有 金属和废弃的液体,这些物质会对土壤、对水、对人产生直接的影响。一颗纽扣大小的电池 可以污染60万升水,这些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自主探究, 1、提出问题 师:从图中的统计表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哪些数学问题? (2)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两个问题解决。 ①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 ②一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 (对于学生提出的“二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 是连续进位加法, 这部分内容 放入下一课时,“三班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将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解决。) 2、列出算式 师:解决“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 一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废电 池?”怎样列式? 师:在计算之前请同学们估算出每个问题的结果,并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估算了这两个问题的结果,那么你们估算得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就来算一 算吧!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生独立计算。 (2)四人小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汇报。 (展示算法多样化) 4、与估算结果比较,使学生了解正确地估算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 5、师:比较这两个竖式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1)都是加法运算;(2)列竖式时都是相同数位对齐;(3)计算时都从个位加起。不 同点:第一道题是不进位加法,第二道题的个位相加满十了,要向十位进一,是进位加法。 师: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如果十位相加满十呢? 生:十位相加满十,要向百位进一。师:你还能想到什么? 生:百位相加满十要向千位进一…… 师:那如果用一句话说明怎样进位,你会说吗?生:哪一位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 6、引导学生验证估算结果。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完成课本第55页的“试一试”。 2、用竖式计算。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反思: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了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获 课后反思 得知识的成功体验。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李小燕 课前构 课前构思: 学生是否清晰认识正比例意义, 我觉得应该从以下方面 引导:1、认识到这两种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2、这两种量 是可以发生变化的;3、这两种量的变化是相互有联系的;4、 这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是:它们的比值不变。 对照以上内容,我想在新授前增加一个环节,让学生体 会到“相关联的量”。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内容 教科书第 19 页,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 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 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 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 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 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正比例的意义以及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 例。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复习导入: 1、选择条件,再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并解答。 (1)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 30 千米 (2)苹果每千克 4 元 (3)买 3 千克苹果 (4)小明骑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 2 小时 (5)小芳每天写 2 页毛笔字 学生回答后追问:为什么不选(1)和(2)这样两个 条件,再提问题呢?体会到数量之间要有联系(也就是相关 联),才能找到相应的问题。 2、谈话导入:下面表格中的两个数量是否相关联? 首先,这样进入新授的学习比较顺,同时,判断两种量 是否成正比例,关键看两个量的比值是否一定,而这个比值 一定要有意义才行,不能随意的两个量就看比值是否相等, 这个比值必须有意义才行。 第二,“正比例”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成正比例的量” 是两个正比例量的名称,这两个概念也要防止学生混淆。 二、教学例 1 1、谈话引出例 1 的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 量。 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 是怎样变化的。 可先让同桌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 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行驶的时间扩大,路程 也随着扩大;行驶的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小结: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 着变化。 3、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这两种量的变 化的规律,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去寻找“不变”。学生可能会 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规律。 教师可根据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确 认这一规律,并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如果 学生发现不了上述规律,可引导学生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 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4、根据上面发现的规律,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 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根据学 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关系式:路程/时间= 速度(一定) 5、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路程和时间是两 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 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行驶的路程 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三、教学“试一试” 1、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先把表格填写完整。 2、根据表中的数据,依次讨论表格下面的四个问题,并仿 照例 1 作适当的板书。 3、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 关系。 四、抽象表达正比例的意义 1、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 x 和 y 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 k 表示它们的比值, 用 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 y/x=k(一定) 五、巩固练习 1、完成 “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再要求说明判断理由。 你是怎样判断的? 2、做练习 第 1 题让学生按题目要求先各自算一算、想一想,再组 织讨论和交流。 第 2 题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再指名说判断的理由。 第 3 题要先让学生说说题目要求我们把已知的正方形按 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再让学生 在图上画一画。 填好表格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 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能成正比例。 六、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 收获? 七、课堂作业:完成补充习题的相关练习 课堂作业: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课堂上在揭示正比例的意义时,我将教材上的一段话概 括为: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的比值一定,这两个量成正比 例(这两个量是成正比例的量)。在练习中要判断两个量是 否成正比例时,我又引导学生这样思考和回答,如:因为总 价:数量=单价(一定),所以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因为今天只涉及到两种相关联的数量的比值是否一定, 所以学生一般都能正确做出判断。但在练习中遇到不是像例 题或练习题中以表格形式出现的而是直接要学生判断时,有 些学生就无法正确判断了。如:每天用煤量一定,用煤的天 数和用煤的总量是否成正比例;长方形的长一定,长方形的 宽和周长是否成正比例。这时还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题目进 行指导,指导学生思考如何分析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本来信心满满的去上这课,但是课上还是有很多地方没 有达到我预想的效果,学生的反映没有预期的好。在完成练 习第 1 题后,我向学生指出碾米的数量相当于是工作总量, 每小时碾米的吨数相当于工作效率,揭示工作总量、工作时 间、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式。有一小部分学生之前已经掌握 了,但是大部分学生还不是很明白,结合做练习的时候经常 会遇到这类题目,所以我让学生记住了这一数量关系式。 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首先看这两种量是否相关 联,再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学生刚开始在判断时基本没 有问题,他们知道比值要相等时才可以成正比例,但是具体 判断时要看这个比值的实际意义,也就是要找出数量关系 式,有小部分学生只是简单的说:因为比值相等,这是不全 面的。这也导致了学生作业中写的不是很完整,仔细一想, 或许是课上讲得不够仔细,自己的课前准备还不够充分。正 如孙老师所说的,补充习题的判断题我也是指导学生完成 的,也顺势让学生根据长方形的长一定时,它的面积和宽是 否成正比例,让学生加以区分。《难忘的泼水节》教学案例 难忘的泼水节》张少妮一、问题分析小学语文第四册《难忘的泼水节》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热情洋 溢地叙述了 1961 年周总理在西双版纳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情形, 表达了周总理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深厚情谊。总理的满面笑容、傣族 人民的兴奋与喜悦在作者饱满的激情中淋漓尽致地得以展现。可是, 周总理的时代离现在的少年儿童有一定的时间距离, 学生不容易理解 周总理和人民之间的那份无法言明的感情,对课文的理解大打折扣。 我揣思着:对小学生而言,“情”的感染更有效于“理”的说教。所以, 我以“情”为契机,利用情绪的感染性特征,让学生在“情感”中学习, 并以此加以实践,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二、案例分析 &教学片段一&要想让学生对周总理有更深刻的理解,从周总理的待人处事等 细节入手, 使学生被周总理的人格魅力所感染。 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因此,上这篇课文之前,我先利用活动课为学生们播放了有关周总理 的记录片。在这些影片里,描述周总理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到参加革命后表现的沉着,机智,乐观的精神;从新中国成立后总理 奔走于大江南北到他叱诧于国际外交风云中, 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 争取外交独立做出的贡献。 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总理赫然出现在学生 的眼前,学生在观看记录片的同时,在情感上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 受到了感染。明白了周总理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也就明白 为什么傣族人民能和总理一起过泼水节会感到如此幸福。 这为学生理 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片段二&这篇讲读课文,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既生动又形象,课文中很多词 语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教学中,我注意抓住每段中的关键词语, 在语句环境中品词析句读文,使学生在读文中体会这种深厚的感情。师:人们如此的喜欢周总理,他们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迎接周总理的 呢?你认为哪个词更能体现人们对周总理的喜爱,你是怎么理解 的?(看课件,读课文)生:欢迎的场面很热闹!生:有“一条条”、“一串串”生:还有“四面八方”也能体现 ……… &分析&课文里,开篇的“火红火红”一词,就明显地显示了傣族人民 当时的心情是如此开心和幸福。“特别”“敲起象脚鼓”“赶来”“撒满了 凤凰花的花瓣”“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欢呼” 等等,无一不体现人民的高兴心情。学生们知道,正因为总理是可敬 的,所以人民才会这样高兴。第四自然段,课文从总理的穿着,神情 和动作着笔。一身傣家人民的打扮“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 “水红色头巾”;慈祥和蔼的神情“笑容满面”;快乐的动作“接过”“敲 着”“踩着”。所有的这些描写都体现总理的可亲。第五自然段,周总 理向人们泼洒, 为人们祝福。 傣族人民向总理泼水, 祝福他健康长寿。 体现了总理和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最后三自然段更是感情的升华。 我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气氛,让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细细品味文中的语 句,再联系之前对总理的认识,学生在读文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那 份真挚的感情。 &教学片段三&在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有这样一个突发事件,在学生齐读课文 四、五段,感悟情感时,班上一名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情不自禁的跟 着做起了动作,我也突发奇想.让学生一起用肢体语言来感受当时的 情景.师:我们来做个互动小游戏吧,老师读课文四、五自然段,你们模仿周 总理泼水的动作,想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兴趣浓厚,感受气氛.生:他们会说,周总理祝您健康长寿!生:周总理会说,祝大家快乐幸福! ……… &分析&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当时的场景与气氛,能帮助学生更 好的去理解课文,从一个不受规矩的学生的身上得到了启发,给本节 课提供了亮点,用肢体语言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去感“情”,去悟“情”.《丑小鸭》 丑小鸭》教学案例张少妮一、案例主题: 案例主题:《丑小鸭》一课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笔下的一篇童话故 事。 故事中的丑小鸭是一个面对艰难曲折的历程仍然一心一意追求美 好理想的形象。故事写得十分感人。学习本课要使学生从中懂得从小 要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二、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 师:自由读第 4-6 段,看看丑小鸭离开家后是怎样生活的。生自由读课文 4―6 自然段。师: 读了这几段丑小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找你认为最能反映丑小 鸭可怜的句子是哪几句?生:丑小鸭很可怜。师:从哪儿看出来?生:从这里看出来:“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它,猎狗追赶 它。 ”师小黑板出示以下句子“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它,猎狗追赶 它。 ”师:想象小鸟在笑他什么?还有谁会讥笑他?生回答。师:这就是“讥笑”。师:在树林里,除了小鸟讥笑,猎狗追赶,他还可能遭遇什么?生再回答。师:你们能把丑小鸭的可怜样读出来吗?让大家感受感受。 生练读,小组读,指名读。师引读:它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师:秋天来了,丑小鸭来到湖边怎样过日子呢?生:“悄悄”过日子。师:“悄悄” 说明了什么?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师指名读。师:读得怎样?谁来说说。生评议。男生读,女生读。师:老师的心不禁悬起来,为丑小鸭的命运担忧,我们一起读读,好 吗?师生齐读。师:如果你看见了这只丑小鸭,你会怎么做?生回答。师:真是一群善良的孩子,和文中的农夫一样,有着一颗善良的心。 师: 离开了家后的丑小鸭依然没有找到幸福, 得到的只是更多的不幸。 如果大家一再的欺负他,他一再地遭遇着这些不幸,他会怎样?生回答。师:可是丑小鸭放弃自己了吗?文中的哪些句子告诉了我们,他要活 下去?生 1:当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时,他……….(他要活下去)生 2:当秋天到了,树叶黄了,丑小鸭……….(他要活下去)师引读:当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时,他……….(他要活下去)当秋天到了,树叶黄了,丑小鸭……….(他要活下去)师:他的生活充满着种种不幸,但他默默地忍受着,坚强地生活着, 不仅如此,他还向往着一切美好的事物。你从文中的哪一句可以看出 来?师小黑板出示:一天傍晚,一群天鹅从空中飞过。丑小鸭望着洁白美 丽的天鹅,又惊奇又羡慕。师展示画面:丑小鸭仰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从天上飞过。师: 演一演“惊奇”的表情生表演。 师:正因为天鹅有的丑小鸭没有,但他又希望自己也要有,这就叫& 羡慕&。师:想一想,你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羡慕别人呢?生 1、2、3:举例讲述。师:如果你就是丑小鸭,你这时候会说什么呢?说给同桌听生:天鹅真美啊!要是我也能变成白天鹅那该多好啊!要是我也有那 么多好朋友该多好啊!师:请同学们怀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这一段。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生读(3 个)。师:他们读的怎样?谁来评一评?生 1:点评。生 2:点评。师:谁来跟他们比一比?生再读。师:读得真有感情,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师读后,学生鼓掌) ……三、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上面的片段中,我尽力凸现学生的主 体地位。 教学设计强调了学生自主阅读实践, 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自主的读和悟,不仅培养了学生阅读的 兴趣,学到了朗读的方法,而且使他们较好地体验了课文的深刻思想 含义。具体表现在:(一)注重联系生活展开想像,在想像中通过朗读体验文本中角色。 文本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阅读。安徒生写丑小鸭其实就是我 们生活中写照。因此,学生在理解文本的时候,教师有意的引向了生 活。例如,公鸡啄丑小鸭,让学生想像丑小鸭的痛苦。大家都欺负丑 小鸭,让学生想像遇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又如,丑小 鸭悄悄地的过日子是什么样的生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丑小 鸭的痛苦与磨难。 然后让学生带着自身的感受用朗读的形式来表现丑 小鸭的可怜。(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 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 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那么如何让学生读得入 情入理?根本的做法就是尊重学生内心的体验与感受。例如:引导学 生通过观察丑小鸭的表情来理解“惊奇”的意思, 理解了“羡慕”的 含义。 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惊奇”、 “羡慕” 的含义。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悟,通过比赛 读、师范读,互相评价的方式,力求让学生感受到读有所得的喜悦。(三)课堂上,我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采用了灵活多样的读书 形式,如:个别读、自由读、分男女生读、竞赛读、范读、齐读、师 引读……我引导学生抓重点句,段,理解、分析、朗读、赏评、悟情。 注重引导学生融入阅读情境,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到文章的情感,感受 文体的内涵。在教学中,我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去读, 在读中感知, 在读中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生的读书兴趣调动起来了,并体现了朗读的层次性,学生读出了情 调,真正做到了读中感悟,读中生情,达到了以情育人的目的。案例 1、张吉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下册第 31~33 页的主题图、例 1.2.3 及练习七第 1.2.3 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 100 以内物体的个数,知道 10 个一是一十,10 个十是 一百,知道 100 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通过操作、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 100 以内数的意义。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互助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 100 以内物体的个数, 知道 100 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 一组成的。 【教学难点】 接近整十数的数法。(正确数出几十九后面的一个整十数。) 【教具、学具】 课件(百羊图、百球图)。数数用的小棒和花生。 【教学过程】 一、演示百羊圈,引入新问题,激发数数兴趣 1.师:蓝蓝的天,绿色的大草地,小朋友玩得多高兴啊! 看,山坡上下来一群羊,有几只?又来了一群,几只?这两群羊共几只?20 是 几个十? 学生观察回答上述问题。 2.又下来一大群羊,成八小群。 师,羊真多啊!有多少只? 我们来估计一下,现在草地上有多少只羊。大家交流,说一说自己估计的结果。 3.师,我们的估计对吗?可以数。你会数吗? 今天学习数 100 以内各数。(揭示课题) 二、操作、交流,学习数 100 以内各数 1.实物数数。 (1)师: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小袋花生米和一捆小棒,它们的数量都和小 羊的只数一样,数一数花生米有几颗,小棒有几根,就知道小羊有几只。四人小 组,两个人数花生米,两个人数小棒,互相帮助,说一说怎样数。 (2)四人小组数数活动 汇报,你是怎么数的?(有多种数法,可以指名进行实际操作。) 2.讨论。 (1)师:刚才,有的小朋友是这样数的:每数 10 个放一堆或 10 根捆成一捆。 谁愿意用小棒再来演示,让全班都能看清楚? (2)师:过去,我们知道 10 个一是一十,从刚才的数,我们又知道了什么? 板书: 1 根 10 根 100 根 3.引导学生一十一十地数到一百。 (1)师:数 100 以内的数,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从一数到一百,也可以十个十 个地数,数了 10 个十就是一百。 学生数 10 捆小棒:一十、二十、三十……九十、一百。 (2)数百羊图。一只一只地数,再十只十只地数。(同桌一个人数另一个人检 查) (3)抢答:一十一十地数, 三十前面是( )十,三十后面是 ( )十。 八十前面是( )十,八十后面是 ( )十。 (4)指名数:一十一十地数, 从一十数到一百; 从三十数到七十, 从六十数到一百。 三、接近整十数的数法 1.师:拿 35 根小棒,你怎么拿?(摆好小棒 3 捆和 5 个单根) 出示例 2: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学生边添小棒边数。 交流:三十九后面的数是多少?为什么是 40? 学生将 10 个单根捆成一捆,得 4 捆,再接着数到四十二。 2.从五十六数到六十三,再从六十三数到七十二。 (注意渗透组成知识,注意是否每数满十根捆成一捆。) 3.不摆小棒,一一地数: 从七十八数到八十八,再数到一百。(同桌轮流数,再指名数。) 回答:七十九、八十九、九十九的后面各是几? 四、学习 100 以内数的组成 1.例 3:拿小棒 3 捆又 5 个单根,看一看,是几根小棒?说一说 35 是( )个 十和 ( )个一组成的。 2.第 33 页“做一做”的第二题。 (1)看一看,想一想,再填一填。 (2)全班订正。说一说是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多少。 3.同桌一人摆小棒,另一人说组成。 4.游戏:摘果子。(水果卡片) 四十二 ( )个十( )个一 七十六 ( )个十( )个一 九十四 ( )个十( )个一 六十 里面有( )个十 一百 里面有( )个十 想一想: 一百以内的数是由什么组成的?你发现了什么?有规律吗?谁会说? 五、小结 师:说一说,你今天学会了什么? 六、练习活动 1.练习七第 1 题。 2.练习七第 3 题。 四人小组每人说一道。 3.练习七第 2 题。 先估计一下,有多少个球,再数一数,有多少个球。 你的估计差不多吗?你是怎样数的?怎样数比较快? 案例 2 张吉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下册)》第 12 页。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活动发现数学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十几 减九的计算方法,用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知道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是多 样的。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3. 培养学生用独立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 课件,展示平台,16 根零散的计数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 (一)师生交谈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游园活动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参加一个有趣的游园活动。 (课件出示情境 1:书上 10 至 11 页的主题图) 师:看,这些同学玩得多开心呀!谁来说说他们在做些什么?(买气球、买风车、 猜谜语、套圈圈) 师:有趣的游园活动中,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你想不想来解决这里面的数学 问题? 生:想。 [评析:让一年级的学生投入到十几减九的计算课的学习中,关键在于调动他们 的学习兴趣, 创造一个学生亲身经历过的情境, 不仅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能够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着数学问题。] (二)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 2:买卖风车的场景,稍做修改) 师:首先,我们到卖风车的地方去看一看。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画面。 师:告诉老师,你们看懂了什么? 生:原来有 12 个风车,小明要买 9 个风车。 师:从你看到的信息中,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生:还剩下几个风车? 师:这个问题提得真好!还有谁想来说说你想解决的问题? 生:还剩几个风车? 生:我也想知道还剩几个风车。 师:还有哪些小朋友也想解决这个问题?(几乎全班举手) 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评析:让学生充分地说自己想解决的问题,在全班引起共鸣,使学生在教师的 引导下意识到本节课的知识将在解决问题“还剩几个风车”中进行学习。] 二、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新知 (一)交流解决问题的方式 师:你们可以通过什么办法知道还剩几个风车? 生:数一数。(教师给予肯定) 生:用小棒摆一摆。 师:可以。但是你要用多少根小棒来摆呢? 生:用 12 根小棒来摆。 生:我们可以看看书上。 师:你很会利用手中的书本来学习。 生:我们可以和同学们讨论讨论,还可以问问老师。 师:真棒! 生:我们还可以列出算式算一算。 师:好办法!谁能列出解决这个问题的算式? 生:列式是 12-9= 。 师:你们的桌上已经有你们解决问题需要的用具,现在你们就可以用你们的方法 来解决这个问题了。 (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解决方法,对有困难的学 生给予帮助。) [评析:让学生说说自己解答这个问题的办法,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学习知识的手 段有多种多样,培养学生用不同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你的方法,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方法中的几种方法: 1. 数一数。 一个一个地数。1、2、3…9,拿走 9 个,1、2、3,剩下 3 个风车。 2. 摆一摆小棒。 (1)把 12 根小棒分成两份,一份摆 10 根,一份摆 2 根。先从 10 根小棒里面拿 走 9 根,剩下的 1 根和 2 根合起来就是 3 根,所以 12-9=3。 师:还有谁和他的这种方法一样?再来说一说。 师:这种方法是从几根里面拿走 9 根的? 生:是从 10 根里面拿走 9 根的。 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板书出计算过程: (2)把 12 根小棒分成两份,一份摆 10 根,一份摆 2 根。先把 2 根拿走,再从 10 根里面拿走 7 根,剩下的就是 3 根。所以 12-9=3。 师:这种方法是怎么拿走 9 根的? 生:先把 2 根拿走,再从 10 根里面拿走 7 根。 师:对,他是把 9 根分成两次拿走。 教师边说边板书出计算过程: (3)把 12 根小棒分成两份,一份摆 9 根,一份摆 3 根。把 9 根拿走,剩下就是 3 根,所以 12-9=3。 师:这种方法是把 12 分成了几和几? 师根据学生说的板书出计算过程: (学生通过自己合理的分开小棒和拿走 9 根小棒,教师做相应的提示和指导,使 学生通过摆小棒的过程,逐步理解 12-9=3 的计算过程。) 3. 想加法、算减法。(教师要板书出计算的过程。) 因为 3+9=12,所以 12-9=3。 师:还有谁和他的这种方法一样?再来说一说。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12-9=3 想:3+9=12 4. 其他算法。 ①先用 9-2=7,10-7=3,所以 12-9=3。 ②先用 12 减去 10,12-10=2,再 2+1=3,所以 12-9=3。(出现此算法,教师要 追问:2 为什么要加 1?)…… 5. 看书。 如果学生是看书知道计算方法的,就让他带领同学们一起看资料。 师:你们今天太了不起了,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来计算 12-9=?,现在请同学们 看看手中资料上的计算方法和我们的哪一种相同。 师:上面的这么多方法,挑出你最喜欢的一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知道还剩下几个风车了吗? 生:3 个。 [评析:不同的学生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在教学中要正确地认识和承认学生的 差异,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在不同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并能 从教师对每一种方法的肯定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与同学交流,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从而增加学习本节课的兴 趣。] 三、学生在情境问题的解决中巩固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 1.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阿姨卖气球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电脑演示情境 3:书 10~11 页上的主题图中买卖气球的情景稍做修改。)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阿姨原来有 15 个气球,小红买了 9 个。 师:根据刚才看到的,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我想知道阿姨手中还剩下几个气球。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会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会。 师:在四人学习小组里,说说你的算式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上最大面值的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