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的经济总量量差不多,怎么会有人认为天津不

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是河北省经济社会大发展的最佳机遇(作于日)
主要内容:
●在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同发展过程中,河北是最大的受益者。京津位于河北省域的中心,而河北省经济发展却相对滞后,发展缓慢。一体化就是要素自由流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同城化,产业协调发展,经济社会融合。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将把首都效应向河北省蔓延,各大企业向北京、天津周边城市入住,同时京津高端人才纷纷涌入河北,在改善其环境,解决资源短缺、人口压力等问题的同时,必然会推动河北经济快速发展。因此,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北将迎来经济社会大发展的最佳机遇。
●城镇化率在30%-70%区间,为加速发展期。而目前河北省的城镇化率为48.1%,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展望未来,新型城镇化将是下一轮河北省经济发展的主要着力点。目前,北京综合承载力已进入危机状态,人口、水资源、生态、交通等方面均为其短板。对北京来说,需要疏散功能,包括产业功能和其他非核心功能,将其疏散到周边地区,为周边地区的转型升级提供支撑,同时也为自己的功能升级留出空间。在疏解地点的选择上,环首都的河北无疑是首选之地,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保定、廊坊、天津、张家口、唐山、承德都可以根据地区特色作为疏解选择的地方。
●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上,京津冀三地各自功能不同,所以在产业结构上应该有所差异。未来北京的产业发展方向是,以高端服务业为主,而北京的制造业和区域性的运输和商业枢纽功能都有可能向外疏解,这对河北来说就是一个机遇;对天津来说,发展二三产业是其主要功能,主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国际物流、国际航运,以及高端制造业、大型装备制造业等先进制造业,而一般的制造业应该转移出去。河北省应该创造性地去承接北京、天津尤其是北京的产业,把创造性的承接和河北自身的产业升级结合起来。
一、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河北省是最大的受益者
京津冀地区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有三大经济重心,一个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一个是京津冀地区,还有一个是辽中南地区。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地区快速崛起,长三角地区强势发力,京津冀区域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京津冀地区的重要性有所下降。
进入21世纪以来,京津冀地区又开始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社会各方也开始关注京津冀地区经济的发展。21世纪以来京津冀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4年以前,北京和天津为谁是京津冀的龙头、谁是经济中心而争论不休;2004年以后进入第二阶段,这个时期明确把天津定位为北方经济中心,尤其是滨海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天津的发展非常快;第三阶段是从今年开始,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京津冀一体化进入到一个实质性的行动阶段。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对于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京津冀地区有我国最具增长潜力的城市圈,其潜力比长三角和珠三角都要大。
在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同发展过程中,河北是最大的受益者。从目前京津冀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河北的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京津。2012年,北京、天津人均GDP在9万元左右,而河北省不足4万元,差距较大;从产业结构看,三地差异较大,北京服务业发达,第三产业占比高达76.5%,金融、通讯、信息技术等行业贡献较大;天津工业发达,在航天航空、石油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优势明显;河北省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占比较高,钢铁、石化、建材等三大行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占比一直在50%左右。京津冀一体化可能涉及50余个县,经济整合规模或达1.5亿人,其规模将远远大于当年洛杉矶崛起。
首都效应带来北京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带来的严重问题是人口的猛增,全国各地人员向北京聚集,致使北京承担的人口承载和运输压力大增,相应带来住房困难问题。京津位于河北省域的中心,而河北省经济发展却相对滞后,发展缓慢。一体化就是要素自由流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同城化,产业协调发展,经济社会融合。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将把首都效应向河北省蔓延,各大企业向北京、天津周边城市入住,同时京津高端人才纷纷涌入河北,在改善其环境,解决资源短缺、人口压力等问题的同时,必然会推动河北经济快速发展。
因此,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北将面临很多机遇,这是最大的机遇、最现实的机遇、最不能错失的机遇。加快京津冀一体化进程,有利于河北省在京津冀城市布局调整中,把握这一区域城市群发展的大势,加快建设一批生态环境好、商务成本低、生活质量优的城市,提高河北城镇化水平;有利于在京津的辐射带动下,更好地消除城乡差距,特别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改变首都周边塌陷、落差过大的局面。
从现实看,加快京津冀一体化进程,有利于承接首都的功能疏解,把河北省的基础设施搞得更完善,把服务体系搞得更健全,促进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有利于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特别是高端制造业,进而加快河北省的转型升级步伐,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有利于承接首都的要素外溢,尤其是借助科技、人才资源鹿鼎记,全面提高创新能力,重塑河北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有利于河北省在京津冀城市布局调整中,把握这一区域城市群发展的大势,加快建设一批生态环境好、商务成本低、生活质量优的城市,提高河北城镇化水平;有利于河北省在京津的辐射带动下,更好地消除城乡差距,特别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改变首都周边塌陷、落差过大的局面;有利于借助国家支持和三方力量,统筹抓好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工作。
二、京津冀一体化对河北省经济社会的影响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员相亲、文化一脉。但是,京津冀三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致使不少河北人常常感慨:京津“虹吸”太强、“大树底下不长草”。有人形象地说,相比较京津而言,河北就是一个大农村,甚至是落差很大的“贫困村”。
河北作为环抱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的省份,它的贫困人口在全国占的比重和全国国家级贫困县的数量却非常高。河北现在有全国贫困县39个,仅河北的张家口就有10个全国级的贫困县。而在北京的周边却存在一个带——国家级贫困带。这个贫困带本身截然把北京、河北、天津分成两个世界。一个是“欧洲”,一个是“非洲”。
虽然这么多年来,河北一直在努力发展自己的经济,但收效不大。这说明,河北解决自己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仅靠自己的努力是不够的,而党中央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将给河北的发展带来机会。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于河北省承接首都的功能疏解,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有利于河北省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有利于河北省接受首都的要素外溢,重塑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有利于河北省在城市群布局调整中,改善城市层级结构;有利于河北省在京津的辐射带动下,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有利于河北省借助各方力量,统筹抓好生态环境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河北的积极影响,几乎是全方位的。
1、京津冀一体化将有利于河北省城镇化建设
目前,河北省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不尽合理。城镇布局较为分散,环首都、沿海等优势地区聚集发展的态势不明显,大城市带动能力弱,中等城市数量少、规模小,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质量不高。
从河北省的城镇化水平来看,河北省城镇化率仍然较低,具有大的发展空间。
河北省城镇化率从2001年的30.7%经过十二年的发展到2013年提高到48.1%。12年间,河北省城镇化率增长了17.4个百分点,城镇人口由不到2100万增加到了3600多万。与之相适应的,是城市的聚集能力不断提升,11个设区市创造了全省1/3的经济总量和近50%的财政收入。2012年,全省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8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城市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13年,全省累计解决188.3万户城镇居民住房困难,住房保障覆盖率达到18%,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
但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河北省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国家平均水平的53.7%),与北京和天津的86.3%、83%存在较大差距,与周边的山东、山西、内蒙古、辽宁也有一定差距。直接体现为河北省缺少3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无法与京津两地形成合理“金字塔”状的城市等级格局。而且,由于河北省一些城市“摊大饼”式扩张、城市空间无序开发,也带来了地区发展失衡、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城镇规模的扩张,高楼大厦让城市的天际线越来越高,而农民和市民之间的分割线并未弥合,很多进城务工农民享受不到均等的公共服务;城市发展模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能耗、高排放的重化工产业仍是主导,增加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成本;城市群布局不尽合理,城市群内部分工协作不够、发展效率不高等。
按照世界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城镇化率在30%-70%区间,为加速发展期。而目前河北省的城镇化率为48.1%(2013年底),河北省城镇化处于加速发展期,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展望未来,新型城镇化将是下一轮河北省经济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河北看河北,就河北抓河北,没有出路。而应该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视野看,从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角度去看。
在京津冀区域中,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由于企业总部、科研机构、高端制造企业等高度集中,饱受交通拥堵、房价高企等“大城市病”困扰。根据《京津冀发展报告》,北京综合承载力已进入危机状态,人口、水资源、生态、交通等方面均为其短板。对北京来说,需要疏散功能,包括产业功能和其他非核心功能,将其疏散到周边地区,为周边地区的转型升级提供支撑,同时也为自己的功能升级留出空间。北京已经明确今后坚持和强化四个中心的定位和功能,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最核心的功能就是行政功能,因此,未来首都的非核心功能,如公司、办事处、科研机构、大学、批发市场等都可以疏解。疏解地点的选择,应该是多点多方向的,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保定、廊坊、天津、张家口、唐山、承德都可以根据地区特色作为疏解选择的地方。
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做的京津冀一体化也就是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范围涵盖北京、天津和河北全省,发展框架的基本提法是“双城四带”。“双城”即北京、天津。“四带”,就是四个轴,即,北京—天津、北京—石家庄、北京—唐山—秦皇岛、曹妃甸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黄骅这四条轴线。从‘双城四带’的角度,河北未来在京津冀一体化中将产生几个经济副中心。石家庄、唐山、廊坊、保定将成为京津双核之外的经济副中心城市。石家庄是省会,交通位置好,近几年发展一直很快,作为副中心顺理成章;唐山的经济总量与石家庄差不多,过去我们常说京津唐,是把唐山和北京、天津放在平行的位置,也能说明唐山的地位和实力,再加上曹妃甸新区的开发,唐山作为副中心也没问题;廊坊可以作为副中心有两方面因素:一是廊坊介于北京到天津之间,中间位置这点很重要,二是首都的新机场在北京的大兴和廊坊的固安之间,机场离廊坊市中心就十几分钟的车程,首都新机场一旦启用,后续的产业配套和发展对廊坊的作用非常大;保定做过河北省的省会,有基础,有底蕴。
随着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的出台,河北城市都将成为北京机构、人口和产业的承接地,大量的基础设施、人力物力将投放到河北,京津冀一体化一旦进入实质阶段,整个河北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目标是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应稳步推进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和不断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
按照拟定的《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这个省将打造京津保三角核心区,做大保定城市规模,以保定、廊坊为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和京津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与京津形成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区。把首都周边的一批县(市)建设成规模适度、特色鲜明、设施完善、生态宜居的卫星城市,构筑层次分明、梯度有序、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区域城镇布局结构。
石家庄围绕建成京津冀城市群南部副中心城市,唐山围绕建成东北部副中心城市,加强与京津功能分工和配套协作,带动冀中南、冀东两翼发展。充分发挥张家口、承德的生态优势和秦皇岛的滨海资源优势,打造服务首都的特色功能城市。极化邯郸在晋冀鲁豫接壤地区中心城市地位,提升沧州沿海港城作用,增强邢台、衡水规模实力,建设成为京津冀城市群中具有重要带动作用的节点城市。
构建合理的城镇群体系,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河北省要形成省域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新兴中等城市、特色县城和重点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发展空间格局。此外,还要重点培育和发展城镇群体系,即环首都城市群、冀中南城市群和沿海城市带,统筹区域发展资源,增强大中小城市的密切联系。
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完善设施建设标准,推进基础设施扩容、升级和改造,建立适应人口和产业聚集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完善城镇公共设施服务网络,科学规划建设图书馆、影剧院等文化设施,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合理配置社区服务设施。
加强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建设宜居城镇。要同时抓环境治理、节能减排、园林建设,加大二氧化硫、机动车尾气和烟尘、粉尘、扬尘等防治力度,在中心城市实施PM2.5环境监测。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要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举措,强化城乡能源、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的衔接互补,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要把人人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快构建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养老服务“六大体系”,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2、京津冀一体化将有利于河北省产业升级
从发展定位上看,河北省可以根据京津特别是首都的发展方向,来研究和确定自己的发展定位,包括产业布局、城镇布局、基础建设、生态建设、社会事业等,实现错位发展、协同发展、融合发展、一体发展。从发展方式上看,必须坚持走绿色崛起的路子,改变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的传统产业格局,构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在京津冀一体化的战略下,京津冀三地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影响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认为,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上,京津冀三地各自功能不同,所以在产业结构上应该有所差异。北京应该发展服务业,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四大首都核心功能,弱化非首都核心功能,也就是说,非首都核心功能可以向外疏解。其中,第二产业不属于首都核心功能,需要转移或者调整。北京发展服务业,要以高端服务业为主,服务于北京当地居民的要留在北京,而面向全国的服务业,像医疗行业,完全可以转移出去。未来,北京的制造业和区域性的运输和商业枢纽功能都有可能向外疏解,这对河北来说就是一个机遇。
对天津来说,发展二三产业是其主要功能,主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国际物流、国际航运,以及高端制造业、大型装备制造业等先进制造业,而一般的制造业应该转移出去。
河北省应该创造性地去承接北京、天津尤其是北京的产业,把创造性的承接和河北自身的产业升级结合起来。
河北目前在能源业和原材料工业方面具有很大优势,比如钢铁、电力等,但这些产业是高耗能产业,对环境的影响很大。河北,能源、基础原材料工业占的比重很高,除了这些产业外,未来还要发展一般制造业,包括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此外,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是河北需要加快发展的。与此同时,河北也存在一些产业比如制造业的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未来各城市要着力发展增加产业附加值、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的产业,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河北承接产业疏解与雾霾治理不矛盾,这就要求河北要对高耗能的产业进行压缩。但河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如果没有其他产业弥补,河北经济发展的下降幅度会很大。所以需要加强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创造高就业的产业,我认为这些产业主要是制造业。
在空间布局上,在北京、天津以北应该是生态经济带;北京—保定—石家庄一带是先进制造业带;南部地区,像邯郸—沧州这一带应该是基础制造业基地;沿海一带,应该是重化工产业带;北京—廊坊—天津一带应该是高科技带。
这样就会发挥三个作用,一是减轻城市群的环境资源压力,在最大空间内配置要素,同时又使城市功能向周边辐射;二是优化京津冀地区的公共资源和产业资源配置,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格局;三是形成一个现代化的城市群,在环渤海地区打造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最好的协调发展是能够发挥各自特色,同时又能相互配套,在产业上不是重复竞争,而是错位发展,这样的话大家的日子都会过得很好。现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河北离北京很近,按理说在粮食和蔬菜供应上更有优势,但目前来说还不如山东搞得好,这说明里面有许多问题需要河北省去研究解决。
实现一体化的协同发展,需要各个主体间的互补性,如果完全是均质的,一体化的要求就不会很强烈。这个互补性就是资源禀赋等有差异,互有需求。现在看来,京津冀之间的互补性是比较突出的。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它的科技资源、要素资源非常具有优势,天津在制造、港口这方面非常突出,河北则地域广袤,是京津的腹地。在这样的基础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景应该很好。这一国家战略的成功实现,将带动京津冀地区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据了解,北京正在制定产业“负面清单”,总体思路是:除了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以及其他必要的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之外,将要调整、转移大批产业项目,对于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产业和企业将提出关停或转移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与此同时,2014年上半年河北省重新规范和整合开发区布局,形成196个升级开发区平台,用于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196个升级开发区全部对北京敞开大门,分门别类地开放,一旦有产业需要落地,适合去哪个开发区就去哪个。据了解,河北省工信厅与北京市经信委正在对北京拟转移产业项目进行分类,摸清每个拟转移项目的情况,特别是拟转移地区。在此基础上绘制北京产业转移地图,在地图上标明园区所在地、功能定位以及将要承接的产业。河北的计划是,作为京津水源地的张(家口)承(德)地区侧重于对接绿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秦(皇岛)唐(山)沧(州)沿海地区特别是曹妃甸和渤海新区,侧重于承接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廊(坊)保(定)地区侧重于承接新能源、装备制造以及电子信息产业,冀中南地区侧重于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产业制造环节和一般制造业的整体转移。
今年上半年,河北省工信厅与北京市经信委已经组织了北京的27个园区与河北的57个园区分批进行了4次产业对接,同时还穿插了家具、锻铸造行业、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的专业对接。
据悉,2014年北京集中清退的行业就是锻铸造、家具、建材等。其中,锻铸造企业有282家,规模以上家具企业有83家。由于治霾的压力,河北很多地方并不愿意接收这些污染项目,经过双方协商,这些企业将集中迁往冀中南地区。其中,锻铸造企业将集中迁往邯郸市成安县、鸡泽县,家具企业将集中迁往石家庄行唐县。
河北还有一条转移思路是“北京技术研发——河北成果转化”模式。据了解,河北各地都在加强与北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特别是中关村的对接,希望北京的专利、知识产权能够在河北转化为产能。
在北京周边县市,建立若干个以承接北京转移项目为主的特色产业园区,主要承接北京的高科技转移项目,形成‘北京技术研发——河北成果转化’模式。
其实,京津冀的产业转移,就是要解决“互补问题”。但现在出现的一个倾向是:大家都只想抢“香饽饽”。北京在资源分解中,不能只想抛弃低端,动物园服装市场要转移,但高端资源也应该分流部分。比如央企、一些高新产业,也该分流到天津和河北。而廊坊前不久也声称,首要承接高端资源,这也是值得警惕的。在这方面,马歇尔计划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当年,美国之所以扶助西欧,除意识形态接近外,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如果西欧经济塌陷,则美国亦无法独善自身。任何一个经济体,都需要相对对等的经济伙伴。同样,京津未来需要对河北实行类似的“马歇尔计划”,以扶持和反哺河北。
三、河北省要抓住这个机遇,应采取怎样措施
如何抓住京津冀一体化这个战略机遇。促进河北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河北省目前面临的重要抉择。
河北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应该确立好自己的战略定位,是打造“四个支撑区”。一是优化城市布局的支撑区。河北的责任是,通过优化城市布局和提高建设水平,建设与世界级城市群相适应的次级中心城市、大城市、中小卫星城市,一方面提高对本地人口就地城镇化的吸纳能力,一方面逐步形成对京津人口的反磁力。二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区。河北环绕京津,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设施条件等,都是全国最好的省份之一,而且我们与京津的产业协作,有着良好的基础,有着配套的条件,有着人缘的优势。我们必须借助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积极承接京津的产业转移和要素外溢,为构建京津冀区域绿色、循环、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作出贡献。三是综合交通网络的支撑区。京津冀一体化,疏通首都日益加剧的交通压力,为河北推进现代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既要从打破城市封闭交通体系中着手,加快推动与京津的全面对接,又要向我省周边地区乃至更宽领域拓展,形成便捷高效、互通互联的综合交通体系。四是生态涵养保护的支撑区。河北与京津是一个唇齿相依的生态系统,改变首都周边塌陷,实现周边崛起,只能是绿色崛起;成为新的增长极,只能是绿色增长极。我们必须在防治大气污染的同时,对山水林田湖海进行综合治理,再现蓝天白云、碧水清流、青山如黛、碧海金沙,使河北的生态环境,足以支撑起京津冀这个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
这“四个支撑区”,是河北省推进协同发展最现实的切入点、最有力的抓手。河北省应该找准在京津冀一体化、“四个支撑区”中的具体定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河北自身必须要有自己的主导产业和发展定位,有自己的蓝图规划,北京的功能缩减是助推力,但河北更需要自己的功能再造,进行创新能力的提升。
京津冀三地,河北要想成为举足轻重的一极,必须发展内功。这些年来,河北省虽然为了首都稳定倾尽心血,但光靠做北京的护城河显然无法赢得北京的尊重;河北各市虽然都倾心加入首都圈,但一个穷光蛋在富人俱乐部中是没有多少话语权的,人家也不会愿意带着你玩。当然,牢骚、埋怨更无济于事,人们佩服的强者,而不是弱者。
河北必须抓住这次机会。河北努力了这么多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终于变成了重大的国家战略,来之不易。在总体规划编制定位上如何实现与京津两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赢发展,对河北高层领导是一个考验。河北在政治上可以是首都的护城河,但在经济上必须有自己独特的定位,不能在经济上变成京津两市的附庸。河北省广大干部群众应转变观念,卧薪尝胆,发展自己,壮大自己的实力。
在产业结构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方面,全省以及11个设区市协调发展度虽然已经处于良好协调水平,但仍然还存在很多问题,而要向更高水平的优质协调发展,困难度将会更大。各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异,张家口、秦皇岛、保定、衡水等市的协调发展度相较于省内其他城市,还处于较低水平。全省和各地区都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核心问题依然是产业结构的相对落后不能适应现代高速度的社会进步和高效率的发展要求,需要政府不断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加快城镇化发展。
全省产业结构层次依然较低,对城镇化的正向作用不明显。11个设区市来看,除拥有特殊旅游资源的秦皇岛以外,产业结构都呈现出“二、三、一”的形式,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三、二、一”的形式仍存在较大差距,河北省未来发展的主要途径依然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然而根据上文的相关性分析,我省城镇化水平与第一产业呈负相关关系,与第二产业呈正相关关系,与第三产业相关关系不显著,说明我省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对吸纳农村劳动力更具有优势的第三产业和以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重化工企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存在结构性的不协调,限制了城乡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影响了就业结构,不仅对城镇化发展造成阻碍,也影响了协调发展等级。
此外,资源与环境矛盾的不断加剧制约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京津冀一体化不能以牺牲河北的利益为代价,河北应摆脱在京津冀中的低姿态。
河北省要把自己摆在和京津同等地位的省级行政区,不是谁服务谁,而是相互之间进行区域经济合作。北京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河北,天津的发展也离不开河北,河北的发展也需要京津的支持。建立这样一种关系应该说对未来关系的协调很有好处。
我们现在分析京津冀一体化时,常拿长三角地区作比较,觉得京津冀一体化程度不如长三角,但这两个区域情况不太相同。在长三角,上海地位比较高,其他各省以上海为中心,发展成一个都市圈。
但京津冀这里,北京和天津是两个直辖市,北京市首都,天津也是一个工业中心,不像长三角只有上海一个中心。京津两地在相互竞争上就比较多一些。河北在经济上与这两地之间有差距,它与两地的合作就缺乏一种畅通的关系,所以协调难度比长三角大。
京津冀三地相互之间的关系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一体化并不是说谁占便宜吃亏的问题。河北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过去常常有一个服务首都的思想,长期下来自己就把自己摆在一个比较低的姿态上,自然相互之间合作就会出现一些不平等,所以我觉得还是要从观念上做一些根本性的调整。
河北省要把自己摆在和京津同等地位的省级行政区,不是谁服务谁,而是相互之间进行区域经济合作。北京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河北,天津的发展也离不开河北,河北的发展也需要京津的支持。建立这样一种关系应该说对未来关系的协调很有好处。
京津冀一体化很大一部分是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问题,所以河北省的重点应该是如何根据自己的条件承接京津的产业转移,当然也取决京津有多少产业可以转出去。比如说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基本以研发为主体,它需要河北省能够在产业化基地上与中关村形成配合,但恰恰河北省本身又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这样相互之间产业上的合作就存在一定的矛盾。河北的制造业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河北在产业升级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面临环境保护的压力,但其实环境保护对京津冀的压力都很大。对河北来说环境压力最大的还是北边,比如张家口承德等。它们要确保京津地区的环境质量,所以做的牺牲比较大。从中央政府角度来说,这些地方可能就需要给予适当的环境补贴,以一种转移支付的形式来支持它们的发展。
对于河北省其他地方,它们的环境问题主要还是产业结构造成的,并不是说为了保京津而把自己的环境搞坏的,所以未来可能还是要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还有就是要有合理的空间布局,比如说一些重型的钢铁化工这样的企业,可以适当的减少一些,限制它的发展规模,或者向更南边转移,采取这样的方式会好一些。
关于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问题,并不是说北京天津能为河北解决的,更多还是靠河北省政府和中央政府来解决基本公共服务。
&原文地址: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7年美国的经济总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