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课商业逻辑板坏的故障现象中的条件目标周期法是干什么用的。

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要技能上缺少正规的培训。参与一次成功的引导课程可以让您能够开. 始对需求进行分析和研究。 .... 会实践操作商业形势分析,以及将新的技能实践于普遍商务问题中, ...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商业分析目录(中文版) - 商业分析商业技能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一周课程:
2009-2010学年暑期学校课程目录
微分方程的解析和数值方法
数学科学学院
快速微流控芯片制备实验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众核计算与并行程序设计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程序设计竞赛实践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工程科学研究方法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大规模数据处理/云计算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量子光学及其在量子信息中的应用(英文)
Gaetan Messin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学野外实习
生命科学学院
普通地质实习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区域地质实习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综合地质实习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地球物理野外观测与资料处理实习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遥感、制图和GIS野外综合实习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野外生态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
普通地质实习
城市与环境学院
城市与环境学院
城市与环境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
健康人格心理学
电影与心理(心理咨询篇)
公共關係與文創產業
新闻与传播学院
西方文学经典导读
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国古代文化
中国语言文学系
经典阅读与写作
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国语言文学系
印度社会与文化
国际关系学院
国际关系学院
中国因素:应对中国的全球挑战(英文)
国际关系学院
经济学原理(1)
经济学原理II
产业经济学
光华管理学院
涉外民商事之法律适用
信息管理系
人类学导论
公共政策学导论
政府管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
英语戏剧实践(英文)
Joseph Graves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
大学英语听说
卢炜、崔怡
外国语学院
文艺复兴艺术作品与圣经故事
外国语学院
美国诗歌导读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
实用英语口语
外国语学院
基本乐理与管弦乐基础
韩国大众文化与社会变迁(英文)
Gwanghyun Shynne
自然科学的世界(英文)
环境化学野外实习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营养与疾病
人体免疫与健康养生
体育教研室
体育教研室
体育教研室
体育教研室
ACM/ICPC竞赛训练
中国当代文学与电影(英文)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英文)
数学的思维方式(中学生课程)
(中学生课程)
(中学生课程)
(中学生课程)
数学科学学院
微分方程的解析和数值方法(Analytical
and numerical methods for differential equations)
许进超&& 教授
课程编号& & &&&&&&&
授课对象& 理工科类本科生(数学、物理,力学,地空)
先修课程& 数学分析,线性代数,计算机语言
课程简介:
这是一门关于微分方程的新课程。这门课程将将微分方程的理论、数值逼近和相关的应用结合在一起讲述。一方面,
微分方程的理论结果是构造和分析相应的数值格式的过程中基本的部分。基于这样的理由, 计算方法最好与相应的微分方程的理论结合在一起讲述,至少相应的理论结果应该很好的在课程中叙述出来。
实际上却是常常没有很好的顾及这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对微分方程的计算机模拟提供一个方便的得到可视化的微分方程解的方法,特别是在微分方程的解析解不存在的情况下。因此我们计划提供一个名为《微分方程的解析和数值方法》的本科生课程。这门课程将基于北京大学和宾州州立大学本科的传统的微分方程课程,该新课程的内容将包含基本的数值技术、微分方程、解析方法、有限差分和有限元格式以及微分方程在科学和工程方面的应用等。
学时安排::
1.常微分方程解法
2.椭圆方程
(12学时)
3.抛物方程
(10 学时)
4.波动方程
(6 学时)
5.解析解法和数值解法以及两种方法的联系。
考核方式:
每周一次作业和一次上机题目。上机题目由学生分组完成。
Aslak Tveito and Ragnar Winther,Introduction to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 Computational Approach,Springer-Verlag,1998
参考资料:
and Kincaid,Numerical Analysis: Mathematics of Scientic
Computing,Brooks/Cole,2000
S. Gockenbach,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nalytical and Numerical Methods,SIAM,2002
3、李荣华、冯果忱,微分方程数值解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4、林成森,数值计算方法(上、下),科学出版社,2005
5、Rainer Kress,Numerical analysis,Springer-Verlag,1998
6、G.Evans, J. Blackledge and P. Yardley,Analytic
Methods for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Springer,2001
7、孙志忠,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法,科学出版社,2005
8、应隆安,有限元方法讲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9、胡祖炽、雷功炎,偏微分方程初值问题差分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10、Philippe
G. Ciarlet,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Elliptic
Problems,SIAM,1978
教师简介:
Professor (1995-present), Associate Professor (), Assistant
Professor (), Math Dept, Penn State.北京大学长江计划讲座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从2005年开始,每年暑期在北大主持关于自适应方法的暑期课程。
离散系统模拟(Discrete-event
Systems Simulation)
课程编号&&&
&&& &&&&&&& 学分&&& 1
授课对象&&& 高年级本科生
先修课程&&& 无
课程简介:
Examples of discrete-event systems are all around us:
automated m airport
and traffic control systems. In order to efficiently manage and
operate these systems, it is often necessary to apply simulation to study their
performance since no closed-form analytical solutions exist for such problems.
Simulations are carried out before the new system is built, eliminating the
risk of unforeseen bottlenecks, underutilization or over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and failure to meet specified system requirements. By running
simulation, system developers and analysts can predict the performance of
existing or proposed systems under different configurations or operating
policies. This course gives a comprehensive
converge on discrete-event simulation and Monte Carlo simulation. Basic topics includes discrete-event
systems modeling, event-scheduling simulation approach, random number
generation, input data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output analysis. This class
will also give an introduction of some advanced topics in stochastic
simulation, including simulation variance reduction techniques and simulation
optimization. Some state-of-the-art simulation software packages, such as
Arena, will be used in the class. Each student is expected to produce
successful simulations using scientific language (such as Basic, C/C++, or
JAVA) and simulation software. In addition, students will also learn how to use
Microsoft Excel to perform Monte Carlo simulation to analyze stochastic
考核方式:Homework 20%; Term
Project 60% (presentation 30% and report 30%); Quiz in class 20%.)
参考资料:
1、Chen and Lee, Stochastic
Simulation Optimization: An Optimal Computing Budget Allocation,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2010
2、A. M. Law, Simulation Modeling
& Analysis, McGraw-Hill, 2007
3、Kelton et al.,
Simulation With
Arena, McGraw-Hill, 2010
4、Bank et al., Discrete Event
system simulation, Prentice Hall, 2010
5、Chen et al., Tutorials in
Operations Research, Informs, 2008
6、Bratley et al., A Guide to
Simulation, Springer-Verlag, 1987
7、Cassandras, Discrete Event
Systems: Modeling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IRWIN, 1993
8、DeGroot,Optimal Statistical Decisions,McGraw-Hill,2007
9、Chong et al., Modeling and
Simulation-Based Life Cycle Engineering, Spon Press, 2002
10、Gross et al., Fundamentals of
Queueing Theory, Wiley, 2008
11、Bechhofer et al., Design and Analysis of
Experiments for Statistical Selection, Screening, and Multiple Comparisons, John
Wiley & Sons., 1995
12、Ho et al., Ordinal Optimization: Soft Optimization
for Hard Problems, Springer, 2007
教师简介:
Dr. Chun-Hung Chen received his Ph.D. degree in
Engineering Sciences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in 1994. Dr. Chen is currently a
Professor of Systems Engineering & Operations Research at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and an adjunct professor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Dr. Chen wa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before joining GMU. His research interests are
mainly in development of very efficient methodology for stochastic simulation
optimiz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s to air traffic management, rail
transportatio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healthcar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missile defense system. Dr. Chen has lead research projects sponsored
by NSF, FAA, and NASA, and received more than US$8,000,000 of research funding
since joining GMU in 2000. Dr. Chen received the Best Automation Paper Award
from the 2003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1994
Eliahu I. Jury Award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and the 1992 MasPar Parallel
Computer Challenge Award. Dr. Chen has served as Co-Editor of the Proceedings
of the 2002 Winter Simulation Conference and Program Co-Chair for 2007 Informs
Simulation Society Workshop.& He is currently a simulation department
editor for IIE Transactions, associate editor of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area editor of Journal of Simulation Modeling Practice and Theory, and
associate editor of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imulation and Process Modeling.
量子力学Ⅱ(Quantum Mechanics Ⅱ)
钱志新& &&&&副教授
课程编号 &&&&&& &&&&&&&
授课对象&&& 物理类高年级学生
先修课程&&& 量子力学Ⅰ
课程简介:
在量子力学Ⅰ的基础上,介绍He原子和多电子原子的基本理论, 主要讨论量子力学中的微扰理论和变分方法; Hartree 理论, Hartree-Fock 理论和Thomas-Fermi理论. 双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的转动谱和振动谱. 价键理论的基本概念. 介绍量子力学中的Feynman 路径积分方法(以自由粒子和谐振子为例). 介绍WKB近似,Bohr 量子化条件,势垒的隧穿。量子力学里态的相干态描述; 介绍量子力学中的相位, 包括Aharonov-Bohm 效应的实验观察; 引力导致的量子力学相位效应; Berry 相和 Aharonov-Anandan 的介绍. 讨论量子力学中的密度矩阵理论和Wigner 函数的概念.
考核方式:课堂教学,期末考试(笔试)
参考资料:
1、曾谨言,量子力学,科学出版社
2、L.D.Landau 等,量子力学
3、L.I.Shiff,量子力学
4、J.J.Sakurai,Modern
Quantum Mechanics
5、R.P.Feynman等,量子力学和路径积分
6、H. 艾林 等,量子化学
7、L. Pauline,Nature
of the Chemical Bond
教师简介:
钱志新,2000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量子多体理论。研究领域为凝聚态物理,发表论文30余篇。
授课:量子力学II(2004
--2008);量子統计力学& ()。
低碳社会之路-光学的作用(A way to
low carbon society)
肖立新&&&&& 副教授
课程编号&&&
&&& &&&&&&& 学分&&& 1
授课对象&&& 文、理、工科都可
先修课程&&& 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常识
课程简介:
为了贯彻执行教育部要求高校积极培养低碳等新兴产业人才的要求,适应我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新形势,本课程计划通过讲授,让学生掌握什么是低碳社会,为什么要走低碳社会之路,中国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国际上低碳经济的发展形势及经验,为此中国应该如何面对目前发展与减排的矛盾,以及能源结构与人口的特殊情况,以制订适合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企业单位及个人如何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加快转变企业的经营模式,积极培育低碳经济型的新兴产业。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介绍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影响与对策,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中国实行低碳社会的发展战略及技术路线图与2020年的中期目标及2050年的长期目标,以及光学在照明、太阳能的利用等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社会之中的作用。
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老师讲授的方式为主,结合一些讲座的形式,以教材为主体,结合学生讨论,丰富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效果。
考核方式:计划采用个人独立撰写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
教材: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科学出版社,2009
参考资料:
1、曾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课题组,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科学出版社,2009
2、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气象出版社,2007
3、喻捷 吴景山,低碳生活手册·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4、张坤民 潘家华
崔大鹏,低碳经济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5、顾朝林,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规划,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6、蔡林海,低碳经济:绿色革命与全球创新竞争大格局,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7、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
8、樊纲,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中国经济学家的建议,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9、中国节能投资公司,2009中国节能减排产业发展报告 - - 迎接低碳经济新时代,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10、熊绍珍,朱美芳,太阳能电池基础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09
11、赵凯华,光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2、钟锡华,现代光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教师简介:
肖立新, 男,
1966年出生,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获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日本及美国从事二次电池、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器件研究。2006年北京大学引进人才,现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教授岗位,2001年被评为中南大学教授),为了适应我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新形势,回国以后主要从事太阳能电池研究,对我国的能源及环境现状有着较深入的理解。发表SCI论文30余篇,申请日本专利3项,中国专利9项。主持过国家863项目,目前承担973项目课题及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天文学(Astronomy)
柯文采&&&&&
课程编号&&&
&&& &&&&&&& 学分&&& 2
授课对象&&&
The course is suitable for
all students with a general interest in astronomy, and a good command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先修课程&&& 无
课程简介:
Astronomy is the oldest of all of the
natural sciences, and its origins are bound up in ancient religious,
mythological, and astrological practices. Through the ages, however,
enlightening discoveries by masterminds, such as Aristotle, Copernicus, Newton, Einstein, and Hubble, have transformed Astronomy into a modern science. Nowadays,
astronomers use powerful Earth and space-based telescopes, interplanetary
missions, and supercomputers to delve into the secrets of the Universe. Despite
these fundamental changes in the science of Astronomy, astronomers still focus
on answering the “big questions” that have occupied mankind for centuries, such
as “Where does the Universe come from?”, “What is the fate of the Earth and of
our Sun?” and “Is there life elsewhere in the Universe?” This course will
provide students with an overview of astronomical research covering a wide
range of topics, including the history of astronomy, the planets in our solar
system, the birth, life and death of stars, black holes, galaxies, the “Big
Bang” theory, cosmology, the 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life, and space
exploration.
教学大纲:
The course is
suitable for all students with a general interest in astronomy and cosmology. A
background in natural sciences is not required. The amount of mathematics will
be minimal, but an understanding of basic mathematics (logarithms, exponents,
etc) is recommended. The course will be taught in English, and the assignments
and examination will be in English. Knowledge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s not
required. The course will consist of four weeks of lectures, with seven hours
of lectures per week, and one final exam of 100 minutes. In addition, each
student will explore an assigned astronomy-related topic in detail, and write
an essay. The knowledge of the students will be assessed with a written final
exam, worth 70% of the final award. A 2000-word essay will contribute 20% to
the final award, and class attendance and participation will contribute 10%.
The lecture series will be organized as follows:
Week 1: History of astronomy,
astronomy in society and culture, the night sky, celestial mechanics,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telescopes, and space exploration.
Week 2: The Sun, the planets,
comets, moons, and asteroids in our Solar System, exo-solar planets, star
formation, and planet formation.
Week 3: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stars, star clusters, the Milky Way Galaxy, active galaxies, and galaxy
evolution.
Week 4: Cosmology, the Big Bang
theory, general relativity, black holes, and the search for life the
参考资料:
1、Carroll & Ostlie, Modern
Astrophysics ,Addison-Wesley, 1996
2、Bennett,
Donahue, Schneider, & Voit, The Essential Cosmic Perspective,
Addison-Wesley, 2005
Bad Astronomy: Misconceptions and Misuses Revealed, From Astrology to the Moon
Landing &Hoax&, John Wiley & Sons, 2002
Understanding Cosmology, Warner books, 2002
5、Hawking,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From the Big Bang to Black Holes, Bantam Dell
Publishing Group, 1988
6、Goodwin
& Gribbin, XTL: Extraterrestrial life and how to find it, Cassell, 2002
The Fontana History of Astronomy and Cosmology, Fontana Press, 1994
8、Seeds & Backman, Foundations of
Astronomy,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2010
9、Dickinson & Dyer, The Backyard
Astronomer's Guide, Firefly Books, 2008
10、Chaisson & McMillan, Astronomy
Today Vol 1: The Solar System, Addison-Wesley, 2008
教师简介:
Prof. M.B.N. Kouwenhoven (柯文采) is Bairen Research Professor at
the Kavli Institute for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KIAA) at Peking University. He received his BA and his MA from the University of Leiden, and his PhD in
astrophysic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in the Netherlands. Currently, He
also holds the position of Peter and Patricia Gruber Foundation Fellow at the
Kavli Institute at Peking University, and Visiting Scholar in the Department of
Astronomy at Rizal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in the Philippines. Prof.
Kouwenhoven’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the birth, life and death of star
clusters,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planetary systems, star formation, the
primordial binary population, dwarf galaxies, and globular clusters.
Educational Background
2002 – 2006:&&&&&&
PH. D. in Astrophysics,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1996 – 2002:&&&&&&
Bachelor/Master in Astrophysics, University of Leiden, the Netherlands
Academic Appointments
2009 – Present:& Bairen Research Professor,
the Kavli Institute for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Peking University, China
2009 – Present:& Peter and Patricia Gruber
Foundation Fellow, the Kavli Institute for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Peking University, China
2009 – Present:& Visit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Astronomy, Rizal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the Philippines
2006 – 2009:&&&&& Research
Associate, Department of Physics and Astronomy, 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United Kingdom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快速微流控芯片制备实验(Rapid prototyping of microfluidics)
课程编号& & &&&&&&&
授课对象&&& 无要求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课程简介:
微流控芯片在生物检测、化学分析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巨大的商业价值。通常情况下,微流控芯片的制备往往依托于微电子加工工艺(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MEMS),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近年来,快速芯片制备技术成为国际微流控芯片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许多低成本、短制备周期的微流控芯片制备技术被开发出来,这对芯片功能的原理验证、性能的初步表征具有重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方法的出现使得微流控芯片技术不再曲高和寡,而逐渐成为生物、化学、流体力学等领域的基本研究手段,从而有力地促进相关的研究的前进。
本课程为实验课,在简单介绍目前快速微流控芯片制备技术的基础上,着重开发学生的亲自动手实践能力,实践环节中主要教授授课教师在科研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干膜光阻光刻”-“PDMS注模”-“Corona辅助PDMS键合”一整套快速微流控芯片制备技术,以此具体化选课学生对微流控技术的理解,触发学生对以微流控技术为研究手段,开展相关科学研究的热情。
教学方式:实验为主,配合课堂授课和讨论。课堂授课和课堂讨论(2学时)+实践(14学时)
考核方式:实验报告60%+课程设计40%
教材:方肇伦,“微流控分析芯片”,科学出版社,2003年
参考资料:
1、干膜光阻光刻工艺SOP,2009
2、标准PDMS工艺SOP,2009
3、标准Corona辅助PDMS键合工艺,2009
4、林炳承,图解微流控芯片实验室,科学出版社,2008
5、林炳承,微流控芯片实验室,科学出版社,2006
6、Berthier J,Microfluidics for Biotechnology,Boston: Artech,2006
7、方肇伦,微流控分析芯片的制作和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8、朱仁庆,实验流体力学,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9、方肇伦,微流控分析芯片,科学出版社,2003
10、朱鹤年,基础物理实验教程
物理测量的数据处理与实验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教师简介:
王玮,讲师,2005年获清华工学博士学位,2007年博士后出站后留校。主要从事微/纳流体、新型微/纳跨尺度加工工艺、聚合物微机电系统、微热器件等研究工作,在Lab on a Chip,Biomedical Microdevices,Journal of Micromechanics and Microengineering,Microfluidics and Nanofluidics等国际期刊发表多篇微流控技术相关研究论文。秋季学期开设“微纳尺度流体科学与应用”微电子专业本科生专业公共选修课。
众核计算与并行程序设计(Many-Core Programming)
课程编号& & &&&&&&&
授课对象& 计算机系高年级,研究生为主.数理专业需有足够C编程经验
先修课程&&& 无
课程简介:
近年发展起来的多核(Multi-Core)技术在同一芯片上集成多个处理器核并通过共享片上和片外存储器相互通信。核数目在32 以上的又称为众核(Many-Core)技术。当前生产商已经推出多达240核的(GPGPU)处理器,具有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众核技术的进一步普及有助于将超级计算能力小型化个人化,拓宽个人计算机的应用范围。普及众核的关键是提高可编程性。本课介绍众核(GPGPU)体系结构特点,计算模型,并行程序设计语言、方法、算法设计及代码实现。编程语言、调用库主要涉及CUDA,少量涉及MPI。
本课程将得到 NVIDIA 公司技术与设备支持。
教学大纲:
1、众核编程CUDA简介(安装,简单编程)及作业布置:考核方式为分小组分别研究具体问题算法的设计与实现,最终提交小组报告和个人报告;
2、当代并行计算概论:新体系结构、数据并行计算等;
3、GPGPU 体系结构特点:主要对实现高效程序所需了解的体系结构知识进行介绍;
算法设计方法,应考虑的影响性能的因素,CUDA 程序设计应采取的步骤;
4、众核集群超级计算:CUDA与MPI的结合,系统结构的设计与编程;
5、对众核编程技术未来的展望。
参考资料:
1、NVIDIA,CUDA Programming Guide
2、MPI Forum,MPI Forum MPI: A Message Passing Interface,
Proceedings of Supercomputing '93,IEEE CS Press,1993
3、Volkov & Demme,Benchmarking GPUs to tune dense linear algebra,SC’08,2008
4、迟学斌,高性能并行计算,2005
5、Ian Foster,Desig. and Build. Parall. Prog.
Programs,Addison Wesley,1995
6、Chen&Sanders,Logic of global synchrony,ACM TOPLAS,2004
7、M. Fatica,Accelerating Linpack with CUDA on
heterogenous clusters,GPGPU’09 ACM,2009
8、Blelloch,Programming parallel algorithms,CACM 39(3),1996
9、Valiant,A bridging model for parallel
computation,CACM 33(8),1990
10、Dean&Ghemawa,MapReduce: Simpli_ed Data Processing on Large Clusters,OSDI,2004
教师简介:
陈一峯,1996年北大计算机专业学士,1997年北大计算机系助研,2001年英国牛津大学计算机专业博士,2000~2004年任英国莱斯特大学计算机系讲师,2005~2008年任英国杜伦大学计算机系讲师,2006~澳门联合国大学软件所访问研究员,2008年按北大百人计划回国任北大信息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共发表文章28篇,国外学术刊物26篇,国内2篇,其中被SCI或EI收录23篇。曾出任形式化方法集成国际会议 6th Integrated
Formal Methods,IFM
2007 UTP Special Session 特别议程主席,以及多个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包括:计算的理论方面国际会议 ICTAC 2004,ICTAC 2005,ICTAC 2006,程序设计统一理论国际会议 UTP 2006,UTP2008,形式化方法集成国际会议IFM 2007
程序设计竞赛实践(Programming Practice for ACM/ICPC)
郭炜& &&&&&&讲师
课程编号& & &&&&&&&
授课对象&&& 全校本科生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参加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的队员设置,通过一个假期的训练,使队员达到在亚洲赛区的比赛获得前十名的水平。
通过大量的编程训练,使得学生对算法能够牢固掌握,灵活运用,并且编程的速度和准确性都远胜未有信息学竞赛经历的北大信息学院研究生。
事实证明参加ACM/ICPC竞赛队训练的学生,在校内帮助教师完成科研任务常获好评,在校外也是微软、Google,百度等知名企业争相招聘或实习招募的对象。或到企业进行实习,均十分胜任,并获得好评。
教学大纲:
课程内容涉及ACM/ICPC竞赛中用到的大量算法,包括:枚举、递归、搜索、贪心、组合数学、数论、图论、计算几何、高级数据结构等。
授课方式以学生做题题为主,讨论班和讲座为辅。
每周一至周五9:00-14:00进行5个小时的模拟比赛,赛后讨论。周末总结。
不定期安排专题讲座。
7月份队员各自训练,提高个人能力,8月份每3人组一队训练,锻炼配合和实战能力。
根据平时训练表现和对内比赛名次评定成绩。
参考资料:
1、刘汝佳等,算法艺术与信息学竞赛,清华大学出版社
2、算法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李文新等,程序设计导引及在线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
4、侯捷,C++标准程序库,电子工业出版社
5、张铭等,数据结构预算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6、周培德,计算几何,清华大学出版社
教师简介:
曾经讲授过操作系统(辅修), Java程序设计语言(辅修),多年来一直讲授《程序设计实习》课程,从2004年起担任ACM/ICPC北大队教练。
量子光学及其在量子信息中的应用(Quantum Optics and
applications to Quantum Information)
Gaetan Messin&&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 物理、光学、量子电子、光电子学、激光技术等专业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
先修课程& 量子力学、基础原子物理、电动力学
课程简介:
本门课程将介绍量子光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它在量子信息中的应用,介绍了当前量子信息实验中两种最基本的技术:单光子制备与纠缠态制备技术,以及它们在量子保密通信与量子计算中应用。
量子光学主要包括:电磁场的量子化,场的量子态、单光子探测器理论、单光子发射理论、非线性量子光学、纠缠态等。
量子信息包括:单光子源的各种产生方法与在量子保密通信中的应用、量子纠缠态光子的制备方法与量子纠缠编码、不可分单光子发射与用于量子计算的纠缠态光子制备、量子比特的制备与量子门等。
授课方式:整个课程以黑板加投影方式讲课,语言:英文,每星期两个下午,每个下午三节课(每课50分钟),共5周,共计30学时。
课堂参与: 课堂讨论
课程作业: 布置一定量的作业
教学大纲:
Week starting Monday July 12:
The quantum field and its states
•& Electromagnetic field
quantization: Single mode quantization, single mode fluctuation, quadrature
operators and non-commutation, multimode fields, photons.
•& Quantum states of the
field: States of a monomode quantum field: number state, coherent state,
squeezed state, thermal state, vacuum fluctuations, entangled states.
Problem #1 on calculations of variances of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
Week starting Monday July 19
Quantum optics tools and methods (1)
•& State characterization:
Single photon photodetection theory, action of a beamsplitter on a quantum
field, multiple photodetection, bunching and anti-bunching, homodyne detection,
noise spectrum.
Saturated single emitter:
Light-matter interaction, dipolar approximation, spontaneous emission, Fermi’s
golden rule. Illustration: Single photon emission with a single trapped atom.
Problem#2 on Wigner-Weisskopf theory
Week starting Monday July 26
Quantum optics tools and methods (2)
Nonlinear quantum optics:
Parametric down conversion, photon pairs, application to single photon sources,
production of squeezed vacuum, 4-wave mixing, squeezing of coherent states.
•& Entanglement: Producing
entangled states of the light, fidelity, Bell’s inequality violation,
indistinguishable photons, 2-photon interferences, entanglement swapping.
Problem #3 on the Hong-Ou-Mandel effect
Week starting Monday August 2
Applications to Quantum information (1)
Single photon sources and
application to quantum cryptography: Single photon emission with NV centers,
CdSe nanocrystals and single rubidium trapped atom. Bunching and antibunching
effects. Practical realization of BB84 with single photons.
Problem#4 on single photon emission by a two level emitter
•& Sources of photons pairs
for quantum teleportation. Production of photon pairs with PPLN & PPKTP.
Teleportation protocol. Introduction to quantum repeaters.
Week starting Monday August 9
Applications to Quantum information (2)
•& Single photons emitters
and application to quantum computing. Emission of indistinguishable photons by
two single trapped atoms, two-photon interferences. Conditionnal entanglement
of two emitters. Single atoms turned to single quantum bits. C-Not gate using
Rydberg states.
•& Final examination
followed by the correction of the exam problem.
参考资料:
1.Mark Fox,Quantum Optics, an introduction,Oxford Master Series, 2006
2.R. Loudon,The quantum Theory of light,Oxford Univ. Press 3rd Ed.,2003
3.C.C. Gerry and P.L.
Knight,Introductory
Quantum Optics,Cambridge Univ. Press, 2005
4.C. Cohen-Tannoudji,
J.&Dupont-Roc, G. Grynberg,Atom-Photon Interactions, basic processes and applications,Wiley,1992
教师简介:
Gaetan Messin
博士是国立法国光学所教授,兼法国巴黎六大博士生导师。是国际上著名的年轻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专家。Gaetan Messin长期在国际上著名的量子光学小组:Philippe Grangier教授小组工作,主要开展单光子源与量子保密通信、单原子囚禁与单光子制备、光子真空压缩与量子存储器等方面的研究,在Nature、Science等著名期刊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同时,Gaetan Messin 博士长期讲授本科生的课程:量子力学,研究生课程:量子光学。Gaetan Messin 博士对中国非常友好,曾于年在法国住中国大使馆担任领事一年,是一位既懂得中国,又从事量子光学研究的学者。他这几年承担的科研项目有:
Single photon source
(NV center):
- “Quantum Cryptography with
single photons”.
Single atom trapping
and manipulation:
- “Single trapped Rb atom as a
single photon source”,
“Coalescence of two single
photons emitted by two single trapped Rb atoms,
- “Manipulation of internal
states of a single trapped Rb atom with Raman beams”,
“Transport and transfer of a
single atomic qubit in optical tweezers”.
Since 2008 Atom-Field
Interfaces:
- “Pulsed squeezed vacuum with
atomic vapors and atomic quantum memories”.
发表的典型期刊论文:
“Two-dimensional transport and
transfer of a single atomic qubit in optical tweezers”, J. Beugnon, C.
Tuchendler, H. Marion, A. Ga&tan, Y. Miroshnychenko, Y.R.P. Sortais, A.M. Lance
M.P.A. Jones, G. Messin, A. Browaeys, P. Grangier.& Nature Physics
3, 696-699 (2007).
“Quantum interference between two
single photons emitted by independently trapped atoms”, J. Beugnon, M. P. A.
Jones,J. Dingjan, B. Darquié, G. Messin, A. Browaeys, P. Grangier. Nature
&440, 779-782 (2006).
“Controlled
Single-Photon Emission from a Single trapped Two-Level Atom”, B. Darquié, M.
P. A. Jones, J. Dingjan,
J. Beugnon, S. Bergamini, Y. Sortais, G. Messin, A. Browaeys, P. Grangier. Science
&309, 454-456 (2005).
可编程逻辑电路设计(I)(Digital Design Using PLD)
课程编号& & &&&&&&&
授课对象&&& 电子学系和微电子学系本科生
先修课程&&& 数字逻辑电路
课程简介: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结构和原理,掌握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开发方法和工具,学习硬件描述语言VHDL,锻炼设计和实现数字系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交流和表达能力。
课程内容以实验为主,辅以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结构原理、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特性和使用、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开发方法和工具介绍、硬件描述语言VHDL简介和数字系统设计方法概述。
实验内容分为1个入门实验、3个单元实验和1个系统实验,均利用可编程逻辑电路实验箱完成。入门实验主要是熟悉开发工具和流程,单元实验是一些常用的简单数字电路实现,这两个均由同学独立完成。系统实验需完成一个中小规模的数字系统的设计和实现,题目提倡自选,也可以选择教师给出的参考题目如单片机、计算器和频率计等。
系统实验由同学们分组合作完成,每组约3-4人。同学们在分组合作的过程中锻炼交流和合作能力。其成绩评定除了实验报告,实验结果检查外,还增加了答辩。完成系统实验的小组成员需向教师和其他同学用PPT汇报设计的思路、方法和结果等,并回答老师和同学们的问题。通过答辩锻炼同学们的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同时也达到让同学们互相学习、交流的目的。
教学大纲:
1、入门实验(4课时,不计分)
理论教学:课程简介、 可编程逻辑器件常识、实验平台简介、Quartus软件开发流程介绍
实验内容:用实验箱完成一个简单的逻辑电路(与门)的设计、验证
&&& 2、单元实验1(4课时,10分)
理论教学:层次化设计方法、VHDL语言编程的注意事项、设计的优化、可编程逻辑器件的使用
实验内容:完成一系列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和验证,包括三-八译码器、二-十进制转换器、四位比较器和四位无符号整数加法器
考核方式:课堂检查+实验报告
3、单元实验2(4课时,10分)
实验内容:完成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和验证:扫描显示电路、可逆加减计数器
考核方式:课堂检查+实验报告
4、单元实验3(4课时,10分)
实验内容:状态机和层次化设计:简单的状态机、脉宽测量电路
考核方式:课堂检查+实验报告
5、系统实验(20课时,50分)
实验内容:自选题目,分组完成中小规模的数字系统设计。
答辩在最后一次系统实验课时间后半段进行。
考核方式:课堂检查(30分)+实验报告(10分)+答辩表现(10分)
教材:《可编程逻辑电路设计》讲义,未公开出版
参考资料:
1、潘松,EDA技术实用教程,科学出版社,2002
2、卢毅,VHDL与数字电路设计,科学出版社,2001
3、蒋璇,数字系统设计与PLD应用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4、褚振勇,FPGA设计及应用(第二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2006
5、北理工ASIC研究所,VHDL语言100例详解,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6、[英]渥伦斯基 凌纯清译,VHDL数字系统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7、EDA先锋工作室,Altera
FPGA/CPLD设计(基础篇),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8、EDA先锋工作室,Altera
FPGA/CPLD设计(高级篇),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9、任晓东,CPLD/FPGA高级应用开发指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10、胡振华,VHDL与FPGA设计,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
教师简介:
主讲《电路分析原理》本科生骨干基础课,4学时/周,三届、约300人。
承担《可编程逻辑电路设计(I)》本科生实验课,8学时/周,五届、约150人。
承担《数字电路实验》本科生实验课,4学时/周,一届、30人。
协助指导两名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指导4名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正在指导2名硕士研究生。
主持总参通信部6904工厂“XXXX系统技术维护与升级改造”项目。
4.8,作为技术骨干参加总装预研“XXXX应用系统”项目。
4.6,作为技术骨干参加总装预研“XXXX卫星广播系统”项目。
5.11,作为技术骨干参加总参通信部“XXXX通信处理”项目。
2008.12----&
作为技术骨干参加与韩国SK电讯合作项目“下一代无线广播系统方案”
作为第一、第二作者在国内期刊上发表十余篇学术论文。
工程科学研究方法(Workshop on Engineering Research Methodologies)
课程编号& &
&&&&&&&学分&&& 1
授课对象&&& 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
先修课程&&& 无
课程简介:
科学研究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的大学课程中很少涉及对科学研究方法的系统介绍。通常,低年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通过跟着高年级的同学进入项目研究,在此过程中自己总结实验技巧和研究方法。这种学习方法通常效率较低,并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够真正掌握有效的研究方法。
面向刚刚或者即将开始参与科学研究的学生,本课程将以课题讲授和讨论的形式,重点介绍学生感兴趣的科学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科学研究所需要研究方法,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考核方式:期末考试50%+平时作业50%
参考资料:
1、Sharan,Handbook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s,Greenwood,2007
2、Slavin,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nd Edition),2008
3、Valiela,Doing Science Design, Analysis,
and Communication of Scientific Reasearch,2008
4、泰特,高等教育研究:进展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博登斯,研究设计与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杨建军,科学研究方法概论,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7、林桂军,论文规范指导与研究方法,2004
8、高尔,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第六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9、毕润成,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科学出版社,2008
10、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教师简介:
Professor, Department
Electronic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HKUST)
Deputy Director, Nano-Fabrication
Facility (NFF), HKUST
Adjunct Professor, Peking
University Shenzhen Graduate School
Adjunct Professor, Shanghai
Institute of Microsystem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Technical Panel Member, Research Grant Council, Hong Kong
Administrative Committe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 Electronic Engineer (IEEE)
Distinguished Lecturer of EDS,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 Electronic Engineer (IEEE)
大规模数据处理/云计算Mass Data Processing/Cloud Comuting
闫宏飞/彭波&&&& 副教授/讲师
课程编号&&
&&&&&&& 学分&&& 2
授课对象&&& 高年级本科生或者研究生
先修课程&&& 一些计算机编程经验,最好是Java语言
课程简介:
Web网页全文索引,镜像网页消重,垃圾邮件过滤,天气模拟,星系模拟,上亿字符串的排序……,现在人们正处在一个面临海量数据处理挑战的时代。你想不想了解如何利用多台机器的并行计算能力来完成这些任务?并且是写少量的代码来做这些事情?
这些应用,可以使用MapReduce分布式编程模型完成。在这为期5周的课程中,你会学习到:1)分布式系统的相关知识;2)MapReduce理论和实践,包括:认识和理解MapReduce如何适用于分布式计算 ,明白它适合哪些应用,不适合哪些应用,和实践中的提示和技巧;3)通过几个编程练习和一个课程项目,获得实际在MapReduce编程模型下的算法并行化设计技术经验。在这些内容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本课程力图把一种并行化思考方式介绍给你,它是未来计算的重要内容。
课程练习和项目将使用Hadoop(开放源代码实现的MapReduce)。使用机群由网络实验室提供,需要学生自备能够无线上网的笔记本(用于连接机群操作),我们会尽量安排在能够无线上网的教室,并尽量为大家争取到上机实习的机会。
&&&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如下:
n掌握MapReduce编程模型与运行环境的使用。
n掌握算法在MapReduce模型下并行化的基本方法。
n了解MapReduce运行分布式环境的实现技术。
n了解算法并行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关键问题。
n了解并培养并行化思考问题的习惯。
1、Andrew S. Tanenbaum, Maarten ven Steen,Distributed Systems: Principles and Paradigms, 2/e,Prentice Hall,2006
2、Kenneth P.Birman,Reliable Distributed Systems: Technologies, Web Services, and
Applications,Springer Verlag,2005
3、George Coulouris, Jean Dollimore, and
Tim Kindberg,Distributed Systems: Concepts and Design,
4/e,Addison Wesley,2005
4、Christopher D. Manning, Prabhakar
Raghavan and Hinrich,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Retrieval,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5、Pierre Baldi, Paolo Frasconi and
Padhraic Smyth,Modeling the Internet and the
Web:Probabilistic Methods and Algorithms,Wiley,2005
6、Andrew S. Tanenbaum,Computer Networks 4/e,Prentice Hall,2002
7、Andrew S. Tanenbaum,Modern Operating Systems 3/e,Prentice Hall,2007
8、Behrouz A. Forouzan,Foundations of Computer Science: From Data Manipulation to Theory of
Computation,Thomson Brooks/Cole,2002
9、(Harvey & Paul) Deitel,C++ How to Program, 5/e,Prentice Hall,2005
10、Bruce Eckel,Thinking
in Java, 3/e,Prentice Hall,2002
教师简介:
闫宏飞教学简历:
CS501 Distributed Systems(Spring 2008),研究生课
CS101 Introduction to Computing(Fall 2007),本科生课
CS501 Distributed Systems(Fall 2005)
,研究生课
CS501 Distributed Systems(Fall 2004)
,研究生课
CS201 Machine Organization and Assembly
Programming(Spring 2004)
,本科生课
CS501 Distributed Systems(Fall 2003)
,研究生课
CS201 Machine Organization and Assembly
Programming(Spring 2003)
,本科生课
TA for CS512 Data Mining: A Special Course in
CS, Peking Univ. (Summer 2002), Sponsored by Dragon Star Committee and
instructed by Professor Jiawei Han from UIUC.
闫宏飞科研简历:
闫宏飞,男,1973年出生,博士,副教授。2002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7.6 美国UIUC 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网络与分布式和信息检索。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论文17篇。在李晓明教授的指导下,实现了天网搜索引擎的升级和完善,设计并实现了网页搜索量达千万量级的分布式搜索引擎。设计并实现的CWT100g中文Web测试集,目前是国际上最大的中文网页评测集。连续4年主持中文Web信息检索评测,以及连续2年同国家863信息检索评测合作。获得一项2004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主要研究工作: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问答式信息检索的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子课题和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计算机科学开放实验室课题基金&Web数据资源的分布结构&课题的负责人。并作为主要人员参加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网络环境下海量信息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第六课题)等多个科研项目。
彭波教学简历:
CS502 Web Based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s
(Fall 06,)
,研究生课
CS101 Introduction to Computing(Fall 2006),本科生课
彭波科研简历:
彭波,男,1975年出生,博士,讲师。2004在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是分布式系统和WEB信息检索,曾经负责设计与实现了天网搜索引擎的索引系统,在大规模网络数据的组织与处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北京大学开设了"Web 信息体系结构"和"大规模数据处理"课程,近年来作为主要人员参加国家863课题“数据空间的组织、存储与索引技术”的工作,结合北大网络实验室的网络信息博物馆(天网大全)中的近50TB网页数据的管理和高效再访问开展数据存储与组织技术方面的研究,带领一个小组用C++实现了GFS,MapReduce。
职业规划与领导力发展(Career Planning & Leadership Development)
张铭/赵海燕&&&&& 教授/副教授
课程编号&&&
&&&&&&& 学分&&& 2
授课对象&&& 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
先修课程&&& 无
课程简介:
面对科技日新月异、社会急剧变迁的21世纪,只掌握专业上的一技之长,已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职场,也不足以获得充实、圆满的自我。有鉴于此,为配合即将踏入职场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位、拟定人生发展策略而设计本课程。
在84级计算机系同学发起的“计算机系校友讲座基金”支持下,2008年暑期张铭教授和赵海燕副教授成功主持了“职业规划与领导力发展”暑期课程,获得了选课学生的好评。本课程拟将作为北大计算机系历届校友毕业20周年返校的重要活动之一,持续开设下去。(课程网址:http://fusion.grids.cn:8080/career)
2010年暑期,本课程拟通过十多位在各种规模和形态的IT企业中摸爬滚打十数载、富有职业规划经验、有着激荡澎湃之人生的北大计算机系86级系友演绎自身在职场的切身体会,以作为他山之石来协助学生了解生涯规划的一些基本概念与基本技巧,进而培养学生从事职业的兴趣、技巧、能力,塑造清新独特的自我,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主要内容包括人生经验,由国企、外企、事业单位、留校、创业的IT人士介绍他们的心路历程和职业发展道路;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分析和理论指导,职业发展中的技能培养和软素质的提升;中国信息产业创新的现状与未来,创业融资、中国软件企业的自主创新的案例分析,以及畅销书作家“就这样做产品”的精彩演说等。
本课程的目标主要包括:
1、培养学生了解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及重要性;
2、指导学生学习生涯规划的技巧,扩展生涯的知觉范围、增进生涯探索能力、促进自我的实现;
3、陶冶学生职业活动志趣、培养敬业精神、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4、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态度、学习团队合作精神,活出精彩的人生。
&由于生涯探索与规划是一个终身不断调适的过程,其具体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均会因人而异,本课程只作为入门课程来引导学生如何确立人生的方向,提供奋斗的策略,以帮助学生突破生活的格线,塑造清新充实的自我。教学大纲
本课程由张铭教授和赵海燕副教授共同主持,主要邀请来自国内外各企业的北大计算机系校友担纲,以讲座的方式讲授。
拟每周安排3次,共12次课来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每次历时2.5 小时,由一位校友主讲。可选的讲座题目列示如下,具体的讲座内容参见附页。
第一部分 人生经验
第1次:陈华(阿里巴巴搜索部负责人)创新与创业
第2次:李咏梅 (Oracle) 外企职业的发展与生活的平衡
第3次:李纪军(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国企的职业发展
第4次:王建民(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党委书记、教授,软件学院信息系统与工程研究所所长)&&& 科研之道
李文新(北大计算机系副主任,教授,ACM领队、教练,北大教务部副部长)
第5次:杜彪(创业)& 创业的诱惑、艰辛与成就
第6次:李**(北京市委组织部)事业单位的职业发展
第二部分 理论指导
第7次:杨明(北大无线电系83级校友,北大青鸟IT教育首席执行官) 规划你的职业
第8次:李靖(88级心理系校友,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 职业能力模型
第三部分 能力培养
第9次:马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研究员)信息产业的创新
第10次:张世琨 (北京大学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北大软件工程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 软件开发中的团队合作
第11次:周宏桥 (软件与互联网产品专家,被誉为“建国60周年之际投向中国IT界的重磅炸弹”的畅销书《就这么做产品:IT产品实战工具与全景案例》作者)就这么做产品
第12次: 摩根士丹利信息技术部门(人员待定)
王湘鄂(摩根士丹利HR) 投资银行的运作和职业轨迹
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穿插大量的课堂讨论,并辅以实际案例分析。
考核方式:
课堂上表达与分享的参与程度40%;
职业规划报告30%;
课程学习心得报告30%。
参考资料:
1、ANNABEL
BEEREL(赵伟译),领导与战略规划(Leadership Through Strategic
Planning),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R.B.Miller,
S.E. Heiman,Strategic Selling,Miller Heiman Inc,1987
R. Stuart,The Channels Handbook,Channel Corp Managemen,2002
4、T.L. Friedman,The World Is
Flat,Holtzbrinck,2005
5、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中信出版社,2006
6、(韩)金 / (美)莫博涅,蓝海战略:超越产业竞争,开创全新市场,商务印书馆,2005
7、(美)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8、(美)柯林斯,从优秀到卓越,中信出版社,2005
9、(英)托姆林森(H.Tomlinson),教育领导力的修炼——实现个人成长与专业发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10、(美)Neal Ford,卓有成效的程序员,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1、(美)杰拉尔德•温伯格,理解专业程序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2、(澳)朗达•拜恩,秘密,中国城市出版社,2008
13、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的梦工厂,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4、郝明义,工作DNA,海南出版社,2007
15、张铭,“给北大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建议”,《计算机教育》,2008年6月,PP37-39,59。
16、张铭,赵海燕,职业规划与领导力发展交流讲座。《计算机教育》,2008年7月,PP56-61,37 。
17、张晖,“走自己的路,成功就在你的脚下——2008年北大信息科学学院院庆大会讲话稿 ”,《计算机教育》,2008年10月,PP40-45 。
18、牛合庆,“中国软件企业的自主创新”,《计算机教育》,2008年11月,PP57-63 。
19、肖毅、张铭,“业务拓展与渠道管理”,《计算机教育》,2008年12月 。PP52-59。
20、李妍、顾林枝、许凝,“IT类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计算机教育》,2009年1月 。PP21-26。
21、王会民,“用经济学的眼光理性地看待世界”,《计算机教育》,2009年1月 。PP33-40。
22、张晖,“培养创新人才和文化”,《计算机教育》,2009年9月
。PP74-81。
23、赵林,“中国本土软件企业的发展道路”,《计算机教育》,2009年10月 。PP53-58。
24、刘建国,“互联网软件开发中的团队合作”,& 《计算机教育》,2009年11月(21期)。PP49-54。
25、张铭,赵海燕,“职业规划与领导力发展对话录”。《计算机教育》,2009年12月,PP36-41(一);《计算机教育》,2010年1月,PP53-60(二)
26、李名霖,“外企企业文化”,《计算机教育》,2010年2月(第3期) 。PP54-59。
27、 李晓明,陈平,张铭,朱敏悦.“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计算机教育》。2004年8月,PP11-18。
28、教育部计算机教指委. “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05期。
教师简介:
课程第一主持人张铭,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1991年获得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硕士学位,2005年获得北京大学博士学位。兼任教育部理工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理事。自1991年留校以来,一直在教学第一线给本科生开设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自1998年以来主持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和信息科学学院的“数据结构与算法”主干基础课程,2008年该课程荣获国家级和北京市级“精品课程”称号。编写计算机专业教材7部,发表教学论文7篇。主持编写了国家十一五教材《数据结构与算法》(排名1,2008年5月)等多本教材。主持的 “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的教学研究和实践”获2004年度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1),荣获“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等教学奖项。
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库与信息系统、语义网、数字图书馆等,多次开设研究生“语义网与数字图书馆”课程。主持完成了教育部二级子专题项目“北京大学地质数字博物馆管理系统”、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协作式科技论文网络共享平台”、惠普实验室合作研究等项目的研究工作。目前正在主持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合作主持863目标导向项目。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发表学术专著1本,获得软件著作权3项,获得发明专利2项。
课程第二主持人赵海燕,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1991年获得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硕士学位,2003年获得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学位。长期担任本科生的专业课授课任务,其中既有注重实践的课程,诸如Unix程序设计环境和C程序设计语言,又有作为计算机科学的基础专业课的数据结构课程。近5年来一直讲授主干基础课程《数据结构与算法》。获2004年度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2),并参与编写国家《数据结构与算法——学习指导与习题解析》(排名2,2005年10月张铭主编),参与编写国家十一五教材《数据结构与算法》(排名3,2006年张铭主编)。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自己也学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较好地体现了“教学相长”的理念和目标。在科研方面,主要研究工作涉及软件工程及软件开发环境、软件复用及软件构件技术、程序设计语言等多个领域,先后主持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并作为主要成员和技术骨干先后参加了包括国家“八五”、“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其他部委课题和国际合作课题在内的多项课题研究工作,在重要国际会议和核心期刊上已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10)。
本课程的特邀讲者是十多位来自国内外学术界、企业界,拥有丰富的职业规划经验和激荡澎湃之人生的IT成功人士,大多数是北大计算机系系友。
主讲人简介:
周宏桥,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86级本科,美国雪城大学计算机硕士,美国华盛顿大学EMBA。历任程序员、产品经理、产品副总、销售总经理、首席产品官CPO、首席运营官COO、总裁,并兼任多家企业非执董产品顾问,服务或创业过的企业包括微软、科泰、蓝巍、美慧等。历兼作为产品创新及竞争战略专家为企业、政府高新区软件园、高校软件学院、电子商务及商学院等咨询授课,曾兼中国计算机学会YOCSEF副主席、西安交大电子商务所研究员、同济大学基础软件中心副主任等。
软件与互联网产品专家,被誉为“建国60周年之际投向中国IT界的重磅炸弹”的畅销书《就这么做产品:IT产品实战工具与全景案例》(www.CPOWay.com)作者。
李文新,北大计算机系86级本科,90硕,96-01博士。留校任教至今,北大教授。
目前担任北大计算机系副主任,北大教务部副部长,北京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国家级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兼任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少年信息学奥赛科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教练及领队,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教练及竞赛指导委员会委员。
李文新教授是国际上最早从事自动化掌纹识别的学者之一,多篇文章被后来从事掌纹识别的学者引用。目前从事手指静脉图像识别技术已经被北京大学体育部采用到学生课外锻炼刷卡系统中。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分会的委员。在国际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多篇,并拥有美国并国际授权专利一项,国内授权专利2项。
主持编写的《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科本科课程体系》一书在全国各大学计算机系教师中受到普遍好评,并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党委书记、教授,软件学院信息系统与工程研究所所长。
86级北大计算机系校友,获第一届光华奖学金;1995年获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软件专业博士学位,北京市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论文,清华大学优秀博士生。
1995年12月至今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任教。工作后多次评为校先进工作者,多次获得国家科技部和教育部的奖励,2000年被评为863先进工作者。
主要研究工作为CIMS相关软件开发与工程应用发表论文近30篇,译著1部。多次承担国家重大课题开发,并多次获得国家及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
李纪军,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86级北大计算机系校友,1995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中国建设银行总行工作10年,主要从事银行IT项目的开发及技术管理工作,主持过多项全行性的信息技术项目的开发与管理工作,历任处长等职务,熟悉银行的业务和内部运营管理。后随建行上市改制,工作关系调入投资公司,先后任职于中建投总裁办公室和中建投下属全资子公司,历任高级经理、总经理助理、下属子公司经营领导班子成员和党委委员。
张世琨,北大计算机系86本,90硕,97-00博士,留校任教至今。北京大学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北大软件工程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主要研究方向是软件工程,主讲软件工程、Windows与C++、软件工程课程。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和著作近20篇。曾获得:北京大学青年教师安泰奖;电子工业部国家“八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北京大学“大众电脑”科研特等奖;北京大学“宝洁”奖教金。
马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研究员。
,北大计算机系软件专业本科生;,北大管理科学中心硕士研究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主要研究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
2002-现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企业改革和发展政策,战略性产业的改革和发展政策。
杜彪,创业公司经理。&&&
86级北大计算机系校友。现任北京兰亭科技公司总经理,该公司的核心产品“手写之星”中文输入系统是唯一能识别22000个汉字的手写识别系统,“手写之星”经典2000的正楷识别率达到98.2%,在参与评测的手写产品中名列第一,获CHIP杂志编辑推荐奖。
李咏梅,Oracle公司
北大计算机系86级本科,90-93硕士。曾留校任教,讲授过《计算机网络》等专业课程。在Sun、Oracle等外企公司任职多年。
陈华,北大计算机系本科,北大计算机系硕士,阿里巴巴搜索事业部技术负责人。原酷讯公司创始人、CEO
: 主持开发“天网”FTP搜索引擎
: 设计实现“天网”Maze网络文件系统,是教育网内颇具影响力的P2P共享系统
: 参与微软系列搜索引擎开发工作
: 创立中国最大的生活信息搜索引擎——酷讯,获得1200万美元风险投资
2009年加盟阿里巴巴,负责阿里巴巴搜索引擎研究。
杨明,北大无线电系本科,北大电子学硕士,北京大学正研究员,北大青鸟集团副总裁,北大青鸟IT教育首席执行官,负责北大青鸟IT教育及北大青鸟APTECH的战略规划、企业运营、重大决策等事务,分管产品研发、财务、品牌管理等工作。
2001年11月出任北大青鸟APTECH公司总经理,首次在国内IT职业培训领域引入特许加盟模式并提出“软件蓝领”的培训理念。成功将2000年只有14名员工、负债210万元的北大青鸟IT教育,打造成目前拥有1万余名员工、240多家授权培训中心、450余所合作院校,业务覆盖全国90余座城市、年收入21亿元的中国最大IT职业教育机构。
先后被《程序员》、《世界经理人》杂志评为“影响中国软件业20人”。2004年,杨明入选《程序员》杂志评选的“影响中国软件业20人”。2006年,杨明再次被《世界经理人》杂志评为“影响中国软件业20人”。2007年,杨明出任北大青鸟IT教育首席执行官。
李靖,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北大心理系本科,博士。开设过“压力管理”、“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测量、”“健康心理学”等课程。企业家?以及怎样有效地选拔、培训这样的人才。
编写了《管理心理学》等专著。
潜心研究怎样建立一个经得起实践检验的、适用于中国现代企业管理者的人格模式,也就是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回答:什么样的人最有可能成为一位成功的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profile_.html
生物特征识别(Biometrics)
张大鹏&&&&& 教授
课程编号&&& &&&&&&&
授课对象&&&
本科生、研究生
先修课程&&& 无
课程简介:
信息化时代的一大特征就是个人身份的数字化和隐性化。如何准确鉴定一个人的身份,确保安全是当今信息化时代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性社会问题。目前, 我国乃至世界的各种身份管理大部分使用证件、磁卡、IC卡和密码,这些手段无法避免伪造或遗失,密码也很容易被窃取或遗忘。这些都给管理者和使用者带来很大不方便。基于生物特征识别的身份验证可以避免这些麻烦。因此,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投身于这个领域,工业界也有了越来越多的产品。2003年5月,香港特区政府签发了第一张存储指纹特征的智能身份证,2003年11月,英国内政部也开始实施一项为期6个月的电子生物特征身份识别技术的试点,以便为将来在全国范围内推出新型身份证系统做准备。美国政府也自2004年初开始对所有出入境的外国公民采集双手食指指纹,用以防范恐怖袭击增强国土安全。显而易见,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将在法律,安全,金融,商业,军队以及各种涉及身份认证的场合大有作为,正如比尔·盖茨曾作的断言那样,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将成为未来若干年IT产业的重要革新。
在本课程将系统的介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来源,发展和现状,教授学生相关领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研究兴趣,通过课堂讲授,演示和组织学生阅读领域内的书籍和论文,引领学生去学习和掌握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基本知识与技术,为学生独立展开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授课方式:幻灯片,板书,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程讨论和论文阅读
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安排(共8次课,每次3个学时):
生物特征识别概论及其标准化 & &&&& &&& &&&&&&&&&&&&1次
指纹识别系统及其性能评测方法&&&&&&&&&&&&&&&&&&&&
分类器, 多分类器融合与学习理论&&&&&&
& &&&&&&& &&&&1次
说话人识别与视频中的人脸识别&&&&&&&&&&&&&&&&&&&&&&
虹膜识别与签名识别&&&& &&& &&&&&&&&&&&&&&&&&&&&&&& 1次
6. 嵌入式生物特征识别系统&&&&&&
&&&&&&&&&&&&&&&&&&&&&&1次
远距离身份验证与视频监视&&&&&&&
&& &&&&&&&&&&&&&&&&1次
生物特征识别的工业发展和应用&& &&&&&&&
&&&&&&&&&&& 1次
课程考核将综合课堂讨论与测验(%),论文阅读(%)和课程论文(%)来给出,对于独立思考,大胆提出新想法,勇于编程实践的同学将给予加分和鼓励。
Zhang and A. Jain (Eds.),Advances in Biometric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 ICB2006,Springer Verlag,2006
Zhang, F. Song, Y. Xu and Z. Liang,Advanced Pattern Recognition Technologies with Applications to
Biometrics,Idea&Group&Publication,2008
2、(美)冈萨雷斯,数字图像处理(第二版)英文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3、边肇祺等,模式识别,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Anil K. Jain编辑Ruud Bolle、Sharath Pankanti等著,Biometrics, Personal Identification in Networked Society,Kluwer Academic,1998
5、V. Vapnik,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Addison-Wiley,1998
6、Tom Mitchell,Machine Learning,McGraw Hill,1997
教师简介:
Ph.D&&&&&&&&&&&&
Electrical & Computer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Waterloo,
Canada, 1994
Ph.D&&&&&&&&&&&&
Computer Scienc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IT), China, 1985
M.S&&&&&&&&&&&&&
Computer Scienc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IT), China, 1983
B.Sc&&&&&&&&&&&&&
Computer Science,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1974
(2005- )&&&&&&&&&&& Department
of Computing,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 Department
of Computing,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rofessor &&&&&&&&&&&&&&&&&&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Department
of Computing,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 Computer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Waterloo,() &&&&&&&&&&&&&&&&&&&&&&& Canada &&&&&&&&&&&
Professor/&&&&&&&&&&&&&&&&&& Institute of Autom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Beijing,
Scholar () &&&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Windsor,
Postdoctoral
Fellow&&&&&&&&&&&&&&&&&& Department
of Autom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China
Chair Professor/
Graduate School at ShenZhen,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双聘教授) (2006- )&&&&&&&&&&&&&&&&&
(2004- )&&&&&&&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 China
Professor &&&&&&&&&&&&&&&&&&&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讲习教授) ()&&&&&&&&&&&& &&&&&&
(2002- )&&&&&&& Department
of System Design, University of Waterloo, Canada
Guest Professor
(2000- )&&&&&&&&&&& Institute of Image Proc. & Pattern Rec.,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 Department of
Autom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upervisor
(1995- )&&&&&&&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IT), China
生命科学学院
癌发生的分子和细胞学机制(Biology of Cancer)
赖志春&&&&& 教授
课程编号&&& &&&&&&&
授课对象&&& 本科生
先修课程&&&
细胞学 分子生物学 遗传学
课程简介:
本课程定位于阐明癌症形成的过程和讨论用分子遗传学的方法揭示癌变发生的分子和细胞机制,这一研究将有助和推动癌症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本课程力图使学生对癌生物学的进展和如何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获得基本的了解。
This course is designed to illustrate basic
process of cancer development, and to discuss how molecular genetic approaches
can be used to reveal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asis of carcinogenesis.&
Such knowledge is instrumental in devising strategies for prevention, detection,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diseases.
对学生的要求和学生学习达到的效果
课程学习的重点将放在诱发癌变发生的遗传学和相关信号通道方面。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具备一定的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知识,因此,推荐本科3-4年级学生选修,同时,也欢迎研究生参加。本课程计划用英文讲授,并插以必要的中文解释和说明。
The course is intended to increase students’
knowledge and appreciation of how basic research has impact on cancer
biology.& One major focus of this course is on genes and signaling
pathways that function to regulate cancer development.&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have some background in molecular biology and genetics before
taking this class.& Therefore, this course is appropriate for third- and
fourth-yea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However, graduate students are
welcome to take this class.& The course will be taught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f necessary).
课程内容和涵盖的知识范围
(1)癌发生的基本过程和揭示癌变形成的分子和遗传学研究路线
Understanding the basic process
of cancer development and appreciating the importance of molecular and genetic
approaches in revealing the process of cancer development.
(2)基因和细胞内外信号通路异常导致细胞增殖的缺陷,引发细胞凋亡、畸变和癌变发生
Learning how cancer genes and aberrant
intra- and intercellular signaling lead to defective cell proliferation and
programmed cell death, and ultimately, cell transformation and carcinogenesis.
(3)不同的癌症医治策略
Learning how different strategies can be
devised for cancer treatment.
(4)文献阅读、陈述和学术交流
Improving skills in reading primary research
papers and oral presen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scientific concepts.
第1周(1-8学时)& 癌发生
第2周(9-16学时) 癌变分子遗传基础(I)
第3周(17-24学时)癌变分子遗传基础(II)
第4周(25-30学时)癌症预防、检测与治疗
成绩考核方法
课程考核包括3个部分:(1)期中考核(45%);(2)期末考核(45%);(3)考勤与文献讲述(10%)。考题形式包括多选择题和涉及课程内容的简短问答题。
The Biology of Cancer (ISBN 0-),First Edition (2007) by Robert A. Weinberg Publisher: Garland Science.
相关阅读材料,随课程进行提供。
教师简历: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教授。1982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1989毕业于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获博士学位;目前任职于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赖志春教授多年讲授Biology of Cancer 与Developmental Biology课程。他的研究领域为cell signaling mechanisms that regulate cell proliferation,
cell fate determination and apoptosis. 近期他发表的主要文章有:Cell (3), Genes & Development (4), EMBO
J (3) and PNAS (2). 他获得的奖励和荣誉包括有: (1)Collaborative Instructional and Curricular
Innovation Award in 1998,;(2)March of Dimes Basil O’Connor Starter Scholar
Award in 1996-98;(3)The Merck Academic Development Award in 1992-94;(4)
Mechanism of Development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in 1991.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珠宝鉴赏与珠宝文化(Jewelry appreciation and
jewelry culture)
王长秋&&&&& 副教授
课程编号&&& &&&&&&&
授课对象&&& 本科生
先修课程&&& 无
课程简介:
珠宝玉石是大自然数百万年孕育并奉献给人类的宝贵精华,是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对象之一。本课程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对珠宝玉石主要品种的基本特点、评价鉴别、美学欣赏以及我国玉器发展以及玉雕艺术的讲授、讨论,使学生们掌握或了解珠宝玉石的基本概念、主要种类、加工工艺、评价鉴别方法、美学赏析,熟悉古玉器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各个历史时期玉器制作的风格、工艺特点及其与历史背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系,了解我国玉雕艺术的特点和现代珠宝文化。
本课程由王长秋博士,崔文元教授,王时麒教授,朱炜炯高级工程师四位老师讲授。
本课程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之以实物标本观摩等,对珠宝玉石主要品种的基本特点、评价鉴别、美学欣赏以及我国玉器发展以及玉雕艺术的讲授、讨论,使学生们掌握或了解珠宝玉石的基本概念、主要种类、加工工艺、评价鉴别方法、美学赏析,熟悉古玉器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各个历史时期玉器制作的风格、工艺特点及其与历史背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系,了解我国玉雕艺术的特点和现代珠宝文化。
成绩考核包括课程论文(40%)和期末考试(60%)
1、崔文元、吴国忠,珠宝玉石学GAC教程,地质出版社,2006
2、张蓓莉,系统宝石学(第二版),地质出版社,2006
3、周国平,宝石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4、杨伯达,中国玉器全集,河北美术出版社,1993
5、杨伯达,古玉史论,紫禁城出版社,1998
6、欧阳秋眉,翡翠鉴赏,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3
7、赵松龄、陈康德,宝玉石鉴赏指南,东方出版社,1992
8、周南泉,古玉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9、周佩玲,有机宝石与投资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5
10、赵永魁,中国玉器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1、王雅玫、何斌等,钻石,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
12、栾秉敖,中国宝石与玉石,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
教师简介:
王长秋,43岁,理学博士,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副教授。国家注册珠宝玉石质检师,中国宝玉石协会宝石鉴定师。先后主讲过为主干基础课“结晶学及矿物学”、通选课“珠宝鉴赏与珠宝文化”,研究生限选课“矿物物理”、“成因矿物学”、“应用矿物学”及选修课“宝石学”、“古玉鉴赏”和“宝石学专题”,教学评估结果良好;多次承担原地质学系本科生的野外及室内的教学实习,每次均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加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土资源部及科技部科研项目的研究。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0篇,合作编写主干课教材1部,参著中英文专著各1本。1998年度获北京大学青年教师岗松科研奖,2008年度获北京大学工商银行奖教金。
地震概论Introduction to Seismology
赵克常&&&&& 讲师
课程编号&&& &&&&&&&
授课对象&&& 有一般中学数学物理基础的学生
先修课程&&& 无
课程简介:
地震和风雨电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本课程就是研究地震的入门课程,也同时是一门文理皆宜的通选课程,它省略了繁杂的数理推导,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地震学的基本概念以及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内容包括地震学简史、地震波、地震仪原理与地震图、天然地震、地震波的传播理论、地球内部结构的确定、勘探地震学(人工地震)初步、地震预报和地震紧急预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选课的同学掌握天文学和地震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为以后灵活地应用到学习和工作当中去打下基础;从较深的层次传播天文学和地震科学知识,使同学们了解浩瀚的宇宙、增强防震减灾意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同学们临震防卫的能力。
这门课程是北大通识教育课程“地震概论”的延续、提炼和扩充。地震概论是北大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教学评估结果名列前茅,课程教学获北京大学2008年教学成果奖,授课教员当选为北大最受学生爱戴的教师,在北大教学基本功演示比赛中也获奖。地震概论是北大最大的课程,春季有近千人上课,另有500多人因名额有限没有选上。
朋友们:想感受北大最大的课堂吗?地震概论欢迎您!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约占80%;讨(辩)论比例约占15%。观看地震资料影片约占5%。
考核方式:课堂考勤10%,课堂讨论10%,作业(两次)20%,期末笔试60%。
教材:赵克常,《地震概论》书或者讲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暑期
1、Bruce A. Bolt,地震九讲,地震出版社,2000
2、傅承义,地球十讲,科学出版社,1976
3、傅淑芳等,地震学教程,地震出版社,1980
4、傅淑芳、刘宝诚,地震学教程,地震出版社,1991
5、徐明同主编,地震学,黎明文化有限公司,1979
6、宇津德治著,地震学,地震出版社,1981
7、吴忠良、刘宝诚,地震学简史,地震出版社,1989
8、王耀文编译,地震学概要,地质出版社,1960
9、中科院地球所,地震学基础,科学出版社,1976
10、柳百琪译,地震学史,地震出版社,1998
11、陈颙 等,地球物理学概论,地震出版社,1980
12、史歌,地球物理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教师简介:
赵克常,男,42岁,1992年留校任教,现为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员。
教学:主讲课程有:数理方法:该课程获北京大学、北京市和全国精品课程,也多次获教学奖;地震概论:北大最大的课程;主讲过的课程还有:高等数学、微积分(上、下)、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大学物理和数学物理方法专题。
科研:在理论地震学方面,用WKBJ方法计算各种介质中传播的理论地震图的研究;地下核爆炸震源特性及估算爆炸装置的埋深研究;地球内核边界区域精细结构的地震学研究以及地震科普的新模式的研究。在研项目有创新群体基金等;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 for College Students)
姚萍&&&&& 讲师
课程编号&&& &&&&&&&
授课对象&&& 本科生
先修课程&&& 无
课程简介:
本课程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结合心理咨询实例,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关问题及心理健康的维护,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情商,提高心理免疫力。本课程的内容涵盖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要面对的基本心理课题,结合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分析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现象,帮助大学生学习如何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运用案例分析,思考题,小练习等多种方式促进大学生实际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用贴近大学生心理和生活的实例,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和为人处事的基本技巧。本课程内容包括以下的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如何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学业困境,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和性心理问题,如何应对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如何完善自我并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以及心理障碍的有关概念及求助途径。
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平时出勤和课上讨论占15%,平时作业占35%(两次),期末论文占50%
授课方式:除了知识讲授和讲解,每次课开始时安排课堂活动,课程中对有关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每次课结束时有总结性的配乐PPT以加深学生对本次课程内容的印象。
1、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贾晓明、陶勑恒,大学生心理健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3、江光荣,选择与成长,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人民出版社,2005
5、孙东东,追求阳光心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陆卫明、李红,人际关系心理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7、郭辉、肖斌 译,亲密关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8、潘光旦 译,性心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9、肖建中,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张清芳 译,心理调适实用途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教师简历:
在首都师范大学讲过两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课,做过三年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理论和实践经验。在北大连续四年开设《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通选课,现改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开设的其他本科生课程包括《人格心理学》,《心理测量》,《健康心理学》,研究生课程包括《心理动力性治疗》,《团体治疗》。参与编写《心理健康与人才发展》(贺淑曼,蔺桂瑞主编,1997)的一章《心理治疗方法简介》,译著有《了解心理测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发表数篇学术论文。现正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的教材。
健康人格心理学(Healthy Personality Psychology)
杨眉&&&&&&&
课程编号&&&
&&& &&&&&&& 学分&&& 2
授课对象&&& 本科生
先修课程&&& 无
课程简介:
健康人格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健康人格基本特点以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普性质的学科。本课以普及健康人格心理学常识、发掘学生的潜能和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为目标。
本课是在人格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通过对健康人格发展规律的经典理论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人格特点及其发展规律。使学生在自我认识与自我接纳的基础上学会与他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逻辑板坏的故障现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