栋梁栋梁 买手店招聘可以加盟吗

  “栋梁一日”当天所有工作人员身着的工作服 图片来源:栋梁  动感的音乐让人忍不住合着节奏点起头来,大猩猩造型的霓虹灯闪得人睁不开眼,红色、蓝色、黄色的纸质“秀台”上,粉色系的模特一个个跳着舞到眼前,来展示设计师的作品——这不是一场常规的时装秀,这里是在上海K11购物中心举行的2016春夏“栋梁一日”静态展之陈安琪2016春夏设计展示的现场。  10月14日“栋梁一日”2016春夏静态展示陈安琪“秀场”现场 图片来源:栋梁  10月14日“栋梁一日”2016春夏静态展示陈安琪“秀场”现场 图片来源:栋梁  栋梁,其实是一家专卖中国设计师品牌的买手店。2009年于北京开业,2011年后又在上海陆续开出了两家店。2014年4月,栋梁开始尝试每季推出一日时装秀“栋梁一日”,用买手店的身份,邀请具他们认为有市场推广潜力的中国设计师,在上海时装周期间进行设计展示。  第一次的“栋梁一日”,也就是2014秋冬发布季,栋梁邀请了上官喆、郭一然天、张达、何艳、南朗等中国设计师。到了2014年10月的2015春夏发布,除了邀请已具声名的设计师,栋梁还请来了美国买手店H.Lorenzo的创始人Lorenzo以及时装评论家Colin McDowell,让整个“一日”变得更丰富多元,有老有新,中西对话。  一年后的这个10月,栋梁举办了第三次扩容版的“一日”。更长时间的蓄势后,除去举办以Nicole Zhang、周晓雯、王天墨、张达为阵容呈现的上海时装周T台发布,栋梁还首次举行了为期一天的静态展,陈安琪的那场秀就是当天的最后一场展示。  “我在伦敦已经发布了自己的2016春夏系列,当时就是白色的T台,模特也都是走出来的,”设计师陈安琪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说,“而这次,在栋梁一日,整一个展示都很不同,彩色的布置,霓虹灯是今天下午才刚刚做好拿到的,模特也是我五六天前才选好的,准备的时间很短,但整个展示很有趣,我喜欢让人感到兴奋的东西。”陈安琪说,“你有看到还有别的机构在做这样的展示吗,只有在栋梁才能做出这样的一个展示。”  10月14日“栋梁一日”2016春夏静态展现场 图片来源:栋梁  10月14日“栋梁一日”2016春夏静态展现场 图片来源:栋梁  一家买手店牵头来办时装秀,起码在中国,栋梁是第一个,而且从目前来看,也是唯一一个。  与其它买手店只将工作重心放在谨慎选款,以求最大程度提高销量上不同,栋梁还花了很多的心思来推广中国设计师以及它们的自创品牌。“栋梁一日”和我们此前报道过的栋梁×Airbnb的联名合作项目都是他们为此做的尝试。  “这样的秀只有栋梁愿意做。他们还是有一点理想主义的。”设计师张达在上海时装周“栋梁一日”秀后接受媒体群访时这样说。一位业内人士也向界面新闻表示,办秀也许并不能为栋梁带去直接的销售增长,这很可能就是一种“吃力不讨好”的尝试,更多时候得靠着一股对行业的热情。  “其实也不是我们自己主动要去做这件事,是当我们开始卖衣服时,发现整个产业链上游很多环节都不完善,导致我们在卖衣服时感到吃力,所以决定自己试试看来弥补这些不足。”栋梁联合创始人Tasha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说。  而且Tasha也不认同“不能直接拉动销售”的说法——她称栋梁至今每一季仍保持20-30%的销售增长,而在第一次“栋梁一日”活动举办后,当季销售增长率更是达到了50%。  栋梁上海富民路店一角。图片来源:栋梁  栋梁上海长乐路店一层的“长作”咖啡馆。图片来源:栋梁  买手店作为整个服饰零售的终端,它的销售效果很大程度上受整个行业发展成熟度的影响。对于栋梁这样专卖中国设计师品牌的买手店而言,设计师品牌本身是否已经建立起知名度,分销渠道是否完善,设计师是否能持续地产出高水平的设计,甚至是整个中国服装设计是否能得到足够多的市场认可和舆论关注,都会影响栋梁销售成绩的好坏。  Tasha和她近30人的团队除了前述的市场推广活动,也会给予设计师——尤其是新锐设计师——商业化的建议。比如此前陈安琪在接受界面记者专访时曾提起,Tasha提醒她拍摄更多实穿造型的宣传册,以减少消费者对于她设计实穿性的疑虑。而Tasha表示,她还会建议一些逐渐成熟起来的设计师,寻找除栋梁外的其它销售渠道,以寻求更大的发展。  栋梁的三位创始人,依次是Charles、Tasha、南朗。图片来源:栋梁  鼓励设计师拓宽渠道的例子听上去并不符合买手店的业内规则——部分买手店会和合作的设计师品牌签署独家代理合约。  “我们从来都不会和设计师签任何形式的独家合约。栋梁现在就3家店,一个品牌卖得再好,它能在栋梁收获的销售成绩和知名度都是有限的,但如果设计师把品牌做好了,那么栋梁的成绩肯定能更好,”Tasha说,“归根结底,我们是仰赖整个行业的,作为一个从业者,只有行业好了,栋梁也才能生存下去。”  栋梁北京店 图片来源:栋梁  但当水涨起来了,栋梁的竞争压力也随之加大。  与栋梁合作过的设计师正逐渐成熟,他们自然会在自己品牌商业化的路上有更多动作——比如,吕燕的Comme Moi已经在上海开出了新店,而Ms Min也马上要在上海开设独立专卖店。这使得栋梁的竞争对手,除了不断增多的买手店,还有设计师的自有渠道。而如果说,与买手店的竞争,栋梁能靠着打好“中国设计”这张牌,脱颖而出,那么设计师专卖店的竞争,其实才是栋梁真正需要面对的棘手问题,而且无从回避。  超模吕燕自创品牌Comme Moi上海专卖店 图片来源:网络  “现在我能想到的解决方法,一个就是维护好栋梁的品牌,用更好的店铺呈现和服务,用我们和中国创意能做出的店外活动,来为顾客提供更好的体验,留住顾客,毕竟比起单品牌专卖店,顾客来到多品牌店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Tasha说。  同时,栋梁也试图通过保持陈列的水准,让设计师相信栋梁是个值得保留和合作的曝光渠道,从而和从栋梁走出去的设计师保持一个长期的、良好的关系——这也许可以为栋梁带来一些联名合作,或者请设计师为栋梁提供一些独家款。  而另一面,这样的竞争也可以不从栋梁的角度去应对。据Tasha透露,栋梁正在成都筹划一家年底即将开幕、不主打中国设计、只主打栋梁审美的新买手店。换句话说,栋梁即将开出一家引入国际设计师品牌的新买手店。不过,这家店应该不会再叫作栋梁了,“因为在栋梁的名字下,只会做和中国设计有关的事”。一日多谈第三场
栋梁的发展与中国multibrands shop的现状与未来
Host:唐霜(T)时装评论人 + 王耀(C)栋梁创始人
关于最初的栋梁
T:今天很荣幸跟Charles坐在这里,跟大家进行对谈。我还记得第一次看到Charles,进到栋梁店是09年,对吧?
T:那时候,栋梁在北京就一家特别小的店,是朋友带我去的。我记得好像只有寥寥几个设计师的衣服,对吗?C:对。
T:我当时记得最清楚的一个设计师是Rico,不知道Rico现在有没有在这。
C:欧敏捷。
T:对,欧敏捷。那时候她其实也没有做出完整的系列,我记得好像有很多Tee Shirt,对吧?
C:对。她第一个系列比较简约。我记得我们店是09年开业,Rico认识我是在我们店开业之后大概四五个月的时候,她带着她的第一个系列和好几个同事到北京店,我觉得阵仗很大,因为那时候我们店特别小,她专门从广州飞到北京,带着所有的样衣,特别认真的是连衣服的不同size都带着,也就是一件衣服要带3个size过来,不同的颜色也带着。我当时就特别喜欢她,决定让她做。
T:那时候我去了栋梁觉得特别惊讶,因为那是09年,我还记得当中国设计师有一个大的风潮开始可能就是07、08年左右。当时我其实对这样的模式的店心中也有小小的疑问,当然那时候的我目光短浅,也没有想到栋梁可以变成今天这样。我想问Charles,当时是什么样的动机让你们想开一家专门的中国设计师集成店呢?
C:因为我的合伙人南朗是一个设计师,他是平面设计师以及空间、家具设计师,他非常喜欢设计,所以在08年计划开一个卖设计师作品的店,他找到我去做拍档,然后我们就花了一年的时间寻找工作室,在09年找到了那么一个地方,在很安静的一条胡同里。我觉得我们最开始做这个事情的动机非常单纯,一直到现在目的都非常纯粹,就是因为我们都非常喜欢。包括后来加入我们的Tasha,我们三个人其实都是怀着对设计、对中国设计非常大的一种热情在做。
T:中国设计师集成店这个名字其实非常特别,因为我们看国外的买手店也好、概念店也好,很少有以地域性作为一个买手店的主题,来集结设计师。是什么契机让你觉得,中国的设计师已经ready,已经可以支撑一个零售店的存在了呢?
C:其实再说得非常坦诚一些,我们最开始做的时候也不是特别有信心,不知道能够做到一个什么样的层面。最开始动机非常单纯,就是想发现一些好的设计师,因为那时候我们通过媒体知道了一些设计师,像张达、何艳、Uma,还有一扬老师,他们在现在的中国设计师里都算是前辈了,我们从这些媒体上了解到他们的作品后都非常喜欢。
当然,我们去做这件事也是做了市场考察的,包括我们去了解了一些国外有这种模式的店铺,像伦敦的Dover Street Market,美国的Opening Ceremony,还有法国的Colette,米兰的Croso Como这样的店铺。我们觉得那时候在中国还没有一个这样的店铺去售卖设计师的作品。当然从我们那个时候的角度,主要选择中国设计师,是因为我们觉得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非常深远,在中国有很多设计我们都非常喜欢,我觉得做这一块我们就已经非常幸福了。当时的店铺,多数是香港人开设的买手店,像连卡佛、IT、Shine*,这样的店铺在中国的概念基本上都是把国外的品牌介绍到中国的市场上来,还没有一个店铺是说主力地把概念集中在中国设计师这一块,所以这也是我们三个人的初衷。
关于这几年市场的变化
T:其实这种类型的店铺,我觉得它最有意思的一点就是你们一开始也没有任何做店铺的经验,所以你们店铺的成长经历其实也和中国设计师是同步的,做店的人跟设计师一起成长,在这个过程当中,你有什么体会呢?你觉得这么几年走下来,中国设计师他们的设计也好,他们跟市场的对接也好,跟你们的合作也好,以及你们自己对待设计师的这个过程,有什么不同?
C:五年前在中国其实并没有现在这种局面或者环境,我们有这么多的设计师从国外留学回来,然后开创自己的品牌,或者说在中国本土念书的这些设计师、学生,他们很少有机会和能力去开创他们自己的品牌,甚至说去做自己的销售渠道。
我们当时也是一个非常新兴的事物,这五年来,我们真的是和中国设计师、和这个市场、和顾客一起去成长。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也出现过很多不太满意的地方,但我们能够看到整个环境都在逐步地改善,从设计师自己的品牌运营、他的团队建设还有生产工厂、面料这一块,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用一种国际化的或者说成熟的品牌管理方法去经营他们的品牌。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从设计师身上学到了很多经验,因为很多设计师都是从国外回来的。我们在互相的交流过程中也会给设计师反馈市场的一些反应和意见,从我们的销售角度来给他们一些市场的意见,然后他们会从设计的角度,或者说从品牌的保护、品牌形象的经营上给我们一些意见,其实这是互相支持、互相学习的非常良性的一种成长。
T:我觉得你身份还有一点比较特殊的是,在你们三个的合作当中你主要是对接客人,你比较直接、直观地和店里的VIP客人、一般的客人沟通,最清楚他们需要什么,他们是怎么样来接触到这些中国设计师的作品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觉得中国现在的客人对于中国设计师是一个怎么样的看法呢?什么样的设计才是流行的,好卖的,是既能有商业价值又能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呢?
C:从我们开店开始一直到11年,我每天都亲自到店铺去,因为那个时候店比较小,所以一开始就是我自己到店铺去做销售这一块。当然现在,虽然说人开始多了,我每天只要有时间还是会去店里。因为我觉得去了解你的客人,无论是对销售,还是对店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而且对于设计师来说也特别重要,所以我要不断地去收取这些客人的意见,和客人交流,再把这些意见反馈给他们,我觉得这对他们平衡设计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是有价值的。当然这几年中国的市场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我觉得中国不光是经济发展很快,而且80后、90后的这帮人成长起来也特别快,他们所接受的新鲜的事物、他们心中的价值观,都体现在他们的购物方式、消费习惯和他们在设计上希望得到的一种服务上。所以真的是要时刻去掌握市场的变化。
T:你认为几年前消费者最关注的是中国设计师的哪一个方面,然后现在关注的又是哪一方面?因为我们一直聊什么样的客人选择什么样的设计师,关于栋梁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是有一些我认为非常小众的设计师在栋梁销售是非常好的,比如Uma,因为他们所面对的市场,所面对的人群,在国际范围来说都是小众的人群,但是他们在栋梁却受到了栋梁顾客群广泛的喜爱,你认为这代表了顾客群这么多年以来消费观念的改变吗?
C:对,我觉得这是一个过程。其实最开始有很多顾客走进栋梁,是觉得门上贴的是“中国设计师集成店”,很多人都很好奇这是什么,并没有清楚的概念说什么是设计,什么是独立设计。很多人是因为好奇,而开始去消费。也有人消费这个产品,我只是说有一部分人,是觉得我穿着这种有标签的东西自己的品味好像有些不同。这两年的市场变化,我觉得消费者越来越理智了,他们选择商品的态度不完全是为了一种噱头,或者一种标签,更多地是从商品本身出发,他认同你这个店铺的审美观、价值观,或是我们想带给他们的一种态度。像你刚才说的一些小众的设计师,包括像张达、何艳,其实他们都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商业化程度很大的设计师,还有像Uma,他们的风格在中国其实是有一部分非常特定的人群的。我觉得这个也是我们在这五年的过程中不断用自己的力量,也包括我们周围的朋友、媒体,一起来帮助我们去传达的我们所欣赏的一种设计态度和一种文化。所以我觉得消费者慢慢地就被培养起来了,他认可你,就会越来越支持你。
关于栋梁的选择
T:说到这个,现在栋梁的规模在这种品牌店里也不算小了,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师不停地涌现,现在也已经老中青三代了,栋梁必然会面临从之前单纯地把中国设计师翻到这个盘子里,把大家集合起来,到现在要开始选择,你觉得怎么把栋梁选择设计师的标准定下来呢?
C:今年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其实在今年春节,我们三个人内部就有一场非常激烈的讨论。因为我们三个人对品牌经营、对设计师的想法都有自己不同的意见,所以我们三个人用很长一段时间去讨论,通过讨论决定我们一定要把店铺定位做得更加清晰,更清楚地知道栋梁到底确切地要去传达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和栋梁到底在推广一种什么样的设计。当然这几年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摸索,也经历了一些变动,也曾经合作过一些不是特别合适的品牌,所以我觉得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到了今年,我们的目标就非常地明确了。
T: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当中为了把产品还有不同的设计师优化到非常适合栋梁的风格,你们其实要不得不放弃一些销量非常好的设计师,对吗?
T:对于中国现在特定的商业模式来说,这是一个不可想象的东西。现在大家不停地讲究商业化、模式化,以报表做决定。大家把报表拿出来,需要拿掉的设计师是排在后几位的,卖的不那么好的。而可能有四五个设计师支撑了我这个月的销量,我一定要一直留着他,我不但要留着他,我可能还要把他变成只在我店里卖,拿到一些特许的经营权等等。那为什么栋梁反其道行之,把一些可以支撑你们销售的设计师给去掉呢?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觉得你们牺牲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呢?
C:因为我不光负责买手这一块,也负责销售这一块,所以货品的进和出其实都是我在做选择。我知道放弃一些品牌在短期内对销量会有影响,但我觉得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如果要把栋梁做成一个真正有价值,被消费者认可、被市场认可的品牌,一定要去做一些取舍。设计师做设计也是一样的,要平衡他的设计和消费者的购买,另外设计师去选择店铺时也要注意,选择跟什么样的店铺合作而不跟什么样的店铺合作,其实你要把眼光放到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后来看你将要,想要去达到一种什么样的高度。当然有的人做品牌,包括有的设计师、有的店铺,他是希望在短期内迅速地积累资金,然后扩大自己的销量,所以这取决于店铺经营者的视野,到底你是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我觉得相对于一些做得商业化的店铺来说,栋梁的目的会更加地单纯一些,我们就是很感性地从我们内心的角度去选择设计师。
关于栋梁的存在与模仿者
T:我对栋梁是很有感情的,在我看来栋梁对于中国市场最有价值的一点就是,看到一群人在非常用心地,而且并不是那么商业化地去做一些他们相信的东西。在中国很奇怪的是往往在开始做这些的时候就会被嘲笑,因为大家会说它根本不能商业化,根本不能赚钱,或者说他们只是一群小孩在小打小闹。但是一步一步,我看到栋梁把设计师带去伦敦,或者是自己掏钱来做这样一个上海时装周的“一日”,然后慢慢地再把一些认为不那么符合栋梁的设计师给去掉,包括商业上也获得了成功。那我觉得这一点是给大家一个很响亮的耳光,为什么中国市场一定是大家觉得很粗糙的、大规模的、商业化的操作才能成功?为什么这些精致的、讲究良心的、讲究品位的、小的店铺形式就不能存在呢?栋梁是不是给行业打了这么一个强心针,树立了这样一个标杆呢?
C:谢谢你问我这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我们遭受到了一些质疑,有很多时候我们面临这样的质疑——栋梁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坚持推广中国的设计,可能有些中国设计师也没有那么优秀。但这几年下来我们最大的肯定就是坚持,你只要坚持、坚信你的目标,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跟随你、相信你。当然对那些质疑,我觉得不同的人总是会有不同的想法,想问题的角度永远是不同的,所以最开始我们听到这些质疑的时候会觉得有一些难过或气愤,但现在会觉得这同时对我们会是一种激励,你的质疑我知道了,但是我会用我的行动证明你是错的,我的坚持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我觉得我们得到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圈内人的认可,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在坚持。
T:那说到扩张的事情,据我所知栋梁跟大家固定做法不太一样,现在栋梁是上海北京两家店,有一段时间栋梁是曾经想过在黄金的二三线城市开分店的,是吗?因为现在所有的大品牌也好,小的也好,都向着那些三、四、五线城市而去,后来你们取消了这个计划,可以谈谈是为什么吗?
C:我们对于扩张一直非常地谨慎,其实有很多人,比如说有一些公司或者个人、机构投资到栋梁,想要去扩张更成熟的渠道,我们也曾经动过心去成都、重庆或者杭州。我觉得当地市场其实也特别好,但是我们还是决定谨慎地去经营,因为目前我们还没有把栋梁做到心中最完美的地步,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去改善、去学习,所以在内部建设完成之前,我觉得扩张或者更多商业的考虑会是非常非常谨慎的。
T:你觉得栋梁这样都不是你心中完美的状态,但我看到你们没有去二三线城市,这些城市已经有很多很多的“栋梁”冒起来了,这是我对中国市场觉得最困惑、也最荒谬的一点,就是任何新生事物,当你作为第一个人来做的时候大家都远远地观看你怎么死掉,没有人来帮你;等你站足了、站好了大家来抄你,对吗?老实说我知道很多店铺它们都在模仿栋梁的做法,使用中国设计师集合店这个概念不稀奇,它们甚至栋梁的美学、栋梁的装潢,栋梁的一张桌子都要抄去。面对本身自己还在发展的稚嫩状态就已经被中国同行这样对待的情况,你认为怎样才能生存下来,并且创造更好的环境?
C:我觉得你就只有做得更好,永远要想在他们前面,你的意识、你的眼界、你的定位永远要在他们前面。抄袭,或者模仿,其实这是一个过程,任何行业都会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当然这同时也是培养市场的一个状态,很多人都是喜欢一个东西,然后去模仿,慢慢地他就会找到自己的风格。我觉得未来的买手店、店铺一定都能找到自己的风格。为什么要做不同的买手店,其意义是什么?就是你要提倡属于你的个人美学,非常个人化的一些东西,你不是去模仿别人做的东西,去做一个copy,那没有任何意义,我觉得将来这个环境一定会变得更好一些。
T:我觉得你说得很好。同时我希望在中国不只有一家“栋梁”,因为任何行业我觉得不可能就一棵大树。如果只是一棵大树,它不可能成为一个森林。只有代表不同美学的“栋梁”出现,营造出一个好的生态系统,才会真正形成一个行业、一个圈子,然后慢慢往下、好好地走下去。
C:对,我对这个事业特别地乐观。现在好的店铺越来越多。
T:现在其实有大的买手店,大型的百货公司开始进入中国。我们知道现在是上海的零售大年,所有的百货公司也在面临转型,在百货公司转型的过程当中,包括像大的买手店,比如说连卡佛,还有百货公司,它们也会开始看重中国这个新兴市场,发现中国设计师是个很好的拿来宣传的话题,它们也开始跟中国设计师合作。最后一个问题,你认为你们做这些小的、独立的店铺,跟那些大的百货公司有什么不同,有什么自己的优势?
C:我觉得是我们平时的一个(态度),从店铺的陈列、服务方面,或者我们平时对外的宣传方面,其实栋梁是在传递一种生活态度,或者说我们所欣赏的一种美学。很多人是因为这个东西去认可你。同一个设计师放在不同的店铺其实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我相信顾客一旦认同了你的价值观,就算你的东西会在别的地方被找到,他还是会回来你这买,因为他认可的是你这个品牌所传递的文化。
T:好,谢谢Charles。
C:谢谢唐霜。
T:因为我们今天时间有限就到这里,也希望大家继续支持栋梁,支持中国设计。
C:谢谢!谢谢大家。今日探讨 | 传:设计师品牌和时尚买手店Opening Ceremony或寻求新投资方加盟今日探讨 | 传:设计师品牌和时尚买手店Opening Ceremony或寻求新投资方加盟穿针引线服装设计百家号编辑:Angelia/来源:(美国网站 WWD、Opening Ceremony 官网)分享知情人消息:美国著名设计师品牌、时尚买手店 Opening Ceremony 近期受到潜在投资者的密切关注,或考虑寻求新的投资方加盟。这位知情人强调,“这项计划不是板上钉钉”,程序仅刚刚启动。时尚零售行业面临空前的激烈竞争,从业者想要获得融资举步维艰。Opening Ceremony 在获得新融资后将有助于改观投资市场对设计师品牌的看法。如果能成功融资,这笔交易将为业内其他设计师品牌树立寻找投资方的典型。时尚律师 Douglas Hand 认为,作为知名时尚品牌和时尚买手店的 Opening Ceremony对于投资方而言是一个有趣的标的。他认为,这笔交易将提振设计师品牌在收并购市场的热度,提醒那些对零售行业持忧虑态度的投资者凭借(Opening Ceremony)这样的中型企业交易产生一定的价值。Opening Ceremony 在2014年曾获得波士顿私募基金 Berkshire Partners 的投资,交易细节至今未公布。Berkshire Partners自1986年以来共筹集了160亿美元的资金,以出了名的耐心闻名于业内,不寻求快速的回报。但此番 Berkshire Partners最终开始寻求套现离开,至少出售持有的Opening Ceremony一部分股权。知情人透露,Berkshire Partners 目前仅仅是开始寻找可能的潜在买家, 程序刚刚启动,一切“为时过早”。在 Berkshire Partners 的支持下,Opening Ceremony同时确立了由美国时尚集团Urban Outfitters 前首席执行官 Glen Senk 领导的董事会(Glen Senk与Berkshire 成立了单独的投资公司Front Row Partners)。Berkshire 入股以来为 Opening Ceremony提供了运营方面的帮助,同时提供战略上的支持。这似乎是私募基金投资一个品牌的标准化流程:投资方收购一个时下流行仍有增长空间的品牌,收购后实现专业化经营,助力该品牌的继续增长,之后将其转手卖给下家。但 Opening Ceremony以打破常规法则闻名,比如说公司将设计师品牌、时尚零售商和买手店三种模式合一经营。因此,业内猜测,Opening Ceremony 可能另辟蹊径,以人们意想不到的结果寻求一个特别的投资合作方。关于 Opening CeremonyOpening Ceremony 2002年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两名同窗好友 Carol Lim 和Humberto Leon(下图)共同创办, Humberto Leon 在创业前曾先后任职于美国时尚品牌 Gap 和英国奢侈品牌 Burberry,Carol Lim 则在瑞士奢侈品牌 Bally 担任采购规划师。一次香港之行获得的灵感促使两人着手开设一家买手店,分享他们在旅行途中发现的美好事物,以及对艺术和时尚的热情。他们辞掉了工作,决定共同去完成这个梦想。2002年,Opening Ceremony 在纽约成立。起初只是隐藏于纽约市中心的一家小店,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全球化的购物社区,在纽约、洛杉矶、东京等地设有门店、showroom 和零售网点。Opening Ceremony 也有自己的服装线,并运营电商业务。两位创始人的首家店在纽约 SOHO区的 Howard Street 开业时盛况空前,这里汇集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小众设计师品牌和知名大牌。此后,Opening Ceremony分别在2007年和2009年扩张到了洛杉矶和东京,随之开始在高端百货和奢侈品电商Neiman Marcus, Net-a-porter, Shopbop.com 等渠道拓展批发业务。目前,Opening Ceremony 除了在纽约、东京和洛杉矶的三家买手店以外,还在纽约曼哈顿中城 ACE Hotel 设立了一家旅行潮品买手店,另在纽约还有一间 showroom。Opening Ceremony 长期关注全球各地的标志性本土设计师,每年都会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如作品展示、品牌合作、出售产品等)展示某个特定国家的风情和精神。过去几年,Opening Ceremony 与诸多品牌展开了联名合作,包括:
Rodarte, Topshop,Pendleton 以及 Maison Martin Margiela,Columbia Sportswear 同时与 Spike Jonze, Terence Koh 以及 Chlo Sevigny 等名人合作推出的创意项目也令品牌名气大增。Humberto Leon 在近期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在考虑推出联名系列时,Opening Ceremony寻找到的合作方,是那些能将他们最喜欢的单品推向极致的个人和品牌。比如与Columbia在2017年合作推出的系列是为了致意上世纪 80年代开始流行起来的四合一滑雪冲锋衣 Whirlibird,在其中融入了 Opening Ceremony 印花元素。2011年,Carol Lim 和 Humberto Leon 两人由法国奢侈品集团 LVMH 前时尚部门总裁 Pierre-Yves Roussel引入旗下垂垂老矣的设计师品牌 Kenzo(高田贤三),担任创意总监,为该品牌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2016年,这对设计组合赢得了Cooper Hewitt Design Award for Fashion Design时尚设计大奖。同年,Opening Ceremony 以中国农历新年为主题,邀请著名华裔设计师 Anna Sui(萧志美),Vivienne Tam (谭燕玉)等以及纽约 SoHo 区著名的中国特色百货店 Pearl River Mart(珠江百货)合作推出联名胶囊系列。点 击 下 方 阅 读 原 文,查 看 原 文今日分享 | 想学裤子打版,这些基础的知识你必须知道!女装纸样 | 11个经典款,不会设计也会打版!工作日志 | 各位好,很高兴又在这里跟各位见面,这一次,我是来告个别的哈。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穿针引线服装设计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为中国服装“穿针引线”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锡栋梁饭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