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变现 萧秋水付费怎么变现?

感谢赞赏!给好友秀一下吧
内容棒,扫码分享给好友
知识付费三问:如何变现?用户留存?内容运营?
虎嗅注:知识付费是当前的热门话题之一,但很多吃瓜群众不明白知识究竟能否赚钱、如何留住用户以及内容如何运营等问题。42章经(ID:myfortytwo)近期举办了一场投资人闭门活动,参与者包括Vertex的赵楠、愉悦资本的李潇、东方富海的刘露、今日资本的李广平、H Capital的严文韬、险峰长青的吴炳见、某不愿署名的大佬共七位投资人,他们与果壳的果壳姬十三就以上问题进行了探讨。吴炳见:我之前投过一家知识付费的公司,创始人还是从在行上找到的,那个 CEO 当时要做一个 O2O 打印的项目,我说完全不靠谱,但是你这个人是很有意思,咱们先建立一个联系吧,你如果项目转型咱们再聊一聊。从此以后,这哥们基本上每个星期给我打一次电话,连续打了差不多三个月时间,三个月时间做三款产品,最后一款产品叫熊猫书院,然后上线以后第一个月就一百万用户,他就做两个事情:第一,把比如五十万字的经典书给你浓缩成五万字,然后按照每天排列,给你制定一个半年的计划。第二,用社群的形式去相互监督去激发你的积极性,就做这两个事,产品形态非常简单。这个项目发展到后来,成了我们投资项目里面最早一个盈收平衡的。所以观察这个现象以后,我就开始更多地看知识平台类型的产品,通过这个产品看到像荔枝微课、千聊这个类型的产品,发现数据量也挺吓人。为什么知识付费会增长比较快,知识这个事情究竟能不能赚钱?思考以后我觉得有几个点:第一:知识变现这个事情,它重新定义了知识,我总结过一个公式:一个好的知识 = 新的知识传播路径 * 新的知识密度。什么意思呢?以前百度没有出来之前的话我们怎么获取知识?通过读书也好,跟人打听也好,后来百度出来以后是通过百度去获得。再后来,一些垂直网站出来以后我们通过垂直网站获得,后来微信出来以后我们通过微信的点对点和朋友圈的点对面获得。但是你会发现,我们对以前的知识传播路径可能还是产生一些不信任感,你现在上百度的话有严重的不信任感,所以能不能有一些大 V 或者身边的人,给我一些他咀嚼以后二次传授的内容。所以知识传播路径在产生变化,很多程度上是基于信任感产生的变化。比如说罗辑思维,我后来想我们为什么开始提罗辑思维,其实源自于本身对罗胖有信任感,后来得到的量为什么起来的很快?是罗胖把这种信任感转嫁给其他大 V 们。所以为什么千聊这个东西起量比较快呢?因为总归在微信这个平台上,它会产生这种中 V 大 V 小 V,每一个公众帐号,可能都有个三万十万的产生信任感的粉丝。这个时候像千聊、荔枝微课给他们提供一个 SaaS 的工具,变成信任感的工具。所以总结来说,第一块就是知识传播路径的变化。其次,知识密度其实也在变化,以前让我们看一本《失控》什么的我们非常有耐心,但是放在今天已经很少有人能办得到这种事情,知识密度太稀疏了,我们需要经过拧过水的,但是营养能保留下来的知识。而这个背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家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实际都是希望能够在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之内获取事情,包括 VC,以前可能做 VC 要读很多的报告,再去二次咀嚼很多东西。现在我们先听一下周围的行家对这个事怎么说,回头再去读报告效率更高。就是说这一波所谓的知识变现,是因为知识本身发生变化,主要发生在路径和密度上。第二:这一波知识变迁像什么?有点像新的安慰剂,新的仪式感。其实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这个事情一方面带给我们知识,但很大程度上带给我们仪式感,让我们的心感觉更宁静一些。我看到像荔枝微课这种东西,我开始定义这群用户叫《读者》群用户。以前我们在初中都会读一本杂志叫《读者》,老师告诉我们这本书有很多的美文,陶冶心性,其实读那本书根本没什么用,但是那本书你读起来的入门门槛很低,让你感觉每天都在读,好像每天都有收获。为什么我们需要这种仪式感?是因为我们心里有焦虑感,而焦虑感来自三方面。第一个原因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角色的转换,我们从学生转换成白领,从女孩子转换成妈妈,这都是角色转换,所以我们会看到类似于像千聊、荔枝微课上面母婴的东西非常多,工具属性比较强。还有比如说教学生如何进入职场的内容也特别多,教老婆如何防小三的,如何处理跟老公的感情也非常多,就是说你听完这些课程以后这个事真的能防小三吗?防不了,但是让你觉得我听过我尽了自己的努力我每天都在学习,就是说这是一个角色转换的焦虑感。第二个焦虑感我觉得是一个看到身边的人怎么样以后产生了焦虑感。我看到 XX 忽然赚了三亿美金,表示很焦虑这个事情,就是说你就会想为什么身边的某一个人忽然变强了为什么我没有,所以你看到荔枝微课很多的内容是跟机场里面的内容相关的,如何成为马云,谁谁谁教你如何赚到一千万,这是一个看到身边的人变得如何如何以后产生的焦虑感。第三个焦虑感来自我们从小给自己的一个目标,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为那个目标我们反复读一些书,上一些辅导班也好,这是长期的动力,其实一定程度上大家都在缓解这种焦虑感。还有个事情我没有想明白跟大家一块讨论,目前对于这些平台来说,所谓的“知识”成为了一种新的高效获取流量的方式,但这一波知识平台具体怎么变现没有特别清楚,究竟怎么把流水变成盈收,怎么把盈收变成利润?曲凯:我再补充个问题,就是说虽然这些平台流量获取的很快,但是能不能留住?吴炳见:是。这个事情比较难,用户听某个人开微课的时候是基于对这个人的信任,不是对平台的信任,所以虽然加粉丝了,但后面再去往别的主播去导流很难。姬十三:刚才聊的其实很多问题讲到一起,比方说可能隐藏的是说这个市场到底有多大规模,以及你到底怎么让用户有获奖的感觉,这里面其实是具体产品和具体的运营上的一些技巧。大家会发现真的卖得好的东西,其实会特别强调回头感,再最后听完一刹那觉得自己获得什么,得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精,我们也做的还蛮精的,其他几个工具稍微做的差一点,重内容运营的平台基本上在这方面会非常的下功夫,一篇文章一定很清楚知道你付了这30分钟,你花了这50块钱你得到了什么。这种上瘾的感觉其实是很容易通过技术的方式,通过产品运营的方式去实现的,我们刚也在说图书,但图书这方面就要做的差很多。当然今天一直在聊多大市场,这个确实很难判断多大市场,但是的确看到非常明显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互联网上通过小额支付的方式为虚拟东西来付费,我觉得这种习惯其实快速在养成,从领域上来讲我们觉得这是叫出版、传媒和教育三个内容整合。那么大的背景是说过去这三个领域的大的产品,其实都变得传统和不实用,教育的东西太重了,就是我们对教育是有需求的,但是它太重不适应我们今天的需求。出版也太重,半年一年出本书,三百页,作者写的东西有时候是一百页能写完,但是他为了把一本书出出来,他要写成三百页,读者你读的时候可能半天看完你就发现其实就中间有20分钟你觉得是有价值的,那干吗不把20分钟找到拿出来给你,其实是这么一回事。传媒也是,大量文章扫过之后真正记住的能有多少,其实我一天可能看二十篇文章,真的记住的可能就几个观点,我能不能把这几个观点拿出来给到你,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让你就能记得今天读的这二十篇文章里面几个观点。所以我觉得今天大家都谈到知识更新的焦虑,各种各样的焦虑,但是各种各样的焦虑,过去通过传媒出版教育三个领域在解决,但是这三个领域提供的产品不够好,今天出来了一个新的领域,这个领域叫知识付费。它叫不叫知识的名字不重要,但是它试图在解决人们在这个领域当中寻找一种心理的需求和慰藉。而且它的解决方案看起来比原来三个领域的解决方案可能要更好,或者满足人们现代的心理上可能更好,它更轻便,它的获得感会非常强调。它通过语音和视频方式让你有人格的亲近感,它的整理性非常好,过去我看三百页可能就拿到20页的东西。今天就把最有货的部分拿出来,比方说录一个30分钟的稿子,其实是要反复来回改十遍,反复去推敲用户真正需要的东西。出版可能就会说你所幸把你想要说的东西全部放在一本书里算了,我的是说我们把三百页读饱了,这里面最核心大家最要买的是什么把他拿出来。另外我看好重运营类型,我不太相信工具有太大机会,搞个团队半个月一个月就能做出来类似的工具。我们跟得到的整体思路这个事情一定要重运营,保证每一场东西最后的用户体验。这个事情到后来,最后还是重运营,重版权这些事情。其他讨论总结:1)平台要做高端还是要做“low”?平台要做流量、要做大肯定还是要向最多数的用户倾斜,比如果壳今年的目标就是坚决向二三四线城市发展。2)基于微信的纯工具型产品是否也能做到足够大?这类的产品也许可以和之前的微店工具平台去做对比,都是基于微信平台的赋能工具。当时大家就这个问题讨论了一些,活动结束后就看到白鸦做的有赞变相上市的新闻,也是很有意思,这也许说明哪怕纯工具,不讲流量和入口也能成功?3)到底重运营还是重工具平台?工具平台是先获取流量,然后也可以做重运营的事情,就看转化率如何。重运营的事情的问题是可持续性和可扩展性如何。而且重运营就注定了市场是分散的,不是垄断的,每个平台手中可能都会有一批 IP 存在,所以发展潜力也许有限。4)知识付费是否真的解决了焦虑感,是否持久?“我买的很多书也没有真的看完,但我也还是会一直买。”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授权 虎嗅网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189500.html
未来面前,你我还都是孩子,还不去下载 猛嗅创新!
最多15字哦
后参与评论
有过媒体、创业、投资经历的海归知识变现内容付费 你会掏腰包吗?_网易河北
知识变现内容付费 你会掏腰包吗?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过去互联网的商业逻辑大多是打出“免费”的旗号,吸引大量用户,而经营则靠广告维持。如今不少互联网平台正朝着付费模式转变。刚刚过去的2016年更被认为是内容付费元年,众多网络平台在知识分享与内容付费方面展开角逐。
核心提示“知识”变现正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从王思聪在“分答”平台,解答一个问题标价3000元,却依旧人气火爆;到李开复在知乎live(直播),围绕创业问题展开“线上讲座”,一个小时收入近10万元,各大网络平台纷纷开启以“知识”作为贩卖物的有偿共享经济模式,不少人感叹知识变现的时代来临了。对于这种内容付费模式,你会掏腰包吗?“内容付费”兴起众平台展开角逐过去互联网的商业逻辑大多是打出“免费”的旗号,吸引大量用户,而经营则靠广告维持。如今不少互联网平台正朝着付费模式转变。刚刚过去的2016年更被认为是内容付费元年,众多网络平台在知识分享与内容付费方面展开角逐。先是问答社区知乎,推出“知乎live”(直播)。一场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关于创业相关问题的“线上讲座”入场券卖到每张499元,可容纳200人报名。据该平台工作人员透露,200张票简直就是“秒光”,李开复一个多小时的在线回答,总共挣了近10万元。记者了解到,知乎live相当于建立了一个群,或者说一个场子:这个场子由一位“分享者”创建,要对参与者的问题进行实时解答;想进到场子里的“听众”需要付费,然后通过文字形式向“分享者”提问。紧接着,果壳旗下“在行”也推出了一个知识变现平台,名作“分答”。所有人均可参与提问和回答,回答者设定自己回复的价格,通过对其他人问题的答复得到这笔钱。记者发现,有的人给自己的解答标价几元、几十元,要价上百元、几百元的也有不少,平台上愿意付费的提问者也大有人在,包括诸如“如何理财”、“怎样边吃边瘦”等涵盖理财、健康、法律、教育、情感、求职、创业等人们关心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此后,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FM”,也于日正式推出“知识狂欢节”。“喜马拉雅FM”公开表示,123知识节上喜马拉雅平台当天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其中马东领衔的口才培训音频课程《好好说话》以单日销售额555万元夺冠,而喜马拉雅App跃居AppStore畅销排行榜Top5。就连新浪微博也推出了“微博问答”,它支持网友付费提问,博主则可以通过撰文回答获取收益。记者随机查看了一些拥有百万级别粉丝的“大V”(博主),他们设置的提问价格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其他用户可以支付1元钱“偷看”回复,博主和提问者共享“围观分成”。从免费到付费观念在悄然改变大学生小刘有使用一些知识社区的习惯。“回想一下,最初是头脑一热,就通过快捷方式付费了。虽然过后也会心疼钱,所幸还是有收获的。在专业方面我找到了国内比较权威的社群和知识源,能直接向自己认为可信赖的大咖学习,很开心。此外,我还无意中逛到一个超划算的古典音乐专业讲解,每天10分钟,就把自己感兴趣的古典音乐入门知识学会了,比在实体店学省不少钱,连来回赶路的时间都省了。”小刘告诉记者,“其实日常生活中买书、参加培训班也花不少钱,后来发现网络上的一些资源性价比更高,还能向专业级知名大咖直接学习,自然就转向网络付费共享平台了。”新媒体研究专家认为,过去用户似乎都已经习惯通过各种各样的网站免费获取知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小额支付的推动以及知识产权意识的强化,各种付费课程、知识内容打赏接踵而至,“知识”付费的学习、休闲模式正在兴起。记者采访发现,目前进入付费范畴的“知识”其实分为知识类和非知识类两种,前者有附加价值,如专业知识或某领域各类经验的汇总以及一些自媒体红人的见解表达;后者则更倾向于休闲娱乐,如问某名人的择偶条件等。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6年中国网络新媒体用户研究报告》显示,33.8%的新媒体用户已经产生过对新媒体内容的付费行为,15.6%的用户有进行付费的意愿但是还没有进行付费行为。不愿意也不打算为新媒体内容付费的用户比前一年减少了19.1%。而艺恩网对付费视频方面进行的调查报告则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国内视频有效付费用户规模已突破7500万,增速高达241%。虽然有不少受访者认为花钱买“知道”的行为,和购买书籍、参加培训班类似,都是选购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快捷又便利,花点小钱也觉得值。”不过也有市民不解:网上不是有那么多免费的可以用吗,干吗要花钱买呀。”还有的受访者表示:“人们花钱购买,是因为觉得能淘到自己想要的内容。不过,现在不少平台都是先付款,谁又能保证花钱买到的内容就一定满意呢?”
本文来源:沧州晚报
责任编辑:HEB205
加载更多新闻
阅读下一篇
5月15日上午,省委召开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会议精神,研究河北省贯彻落实意见。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分答”创造为知识付费的奇迹 知识“网红”如何变现?
杭州网-杭州日报
  一条不足60秒的语音信息,让回答者拿到了4999元的赏金。被疯狂偷听之后,又&卖&出了1.8万元!最近,果壳网旗下&在行&推出付费语音问答产品&分答&,创造了一个为知识付费的奇迹。
  而在&分答&爆红之前,这场关于知识变现的商业大战已经悄然打响,&在行&、&值乎&、&知乎Live&等轻量级、碎片化的知识服务产品都纷纷入局。如果说Uber、Airbnb引爆了全球共享经济的新浪潮,那么果壳网和知乎则正在开辟一条国内知识共享之路。
  一向&文火熬汤&的精英人群知识社区,怀着一颗颠覆之心,首先为知识变现打开了一扇天窗,让第一束光透了进来。从重知识输出到轻咨询互动,我们的好奇心离生活越来越近了。
  眼下的认知盈余,真的到了变现时刻?
  事实上,这些知识服务产品想找到变现的最佳姿势,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
  1/过去时
  知识网红的个人经济形态在这几年内得到慢慢挖掘,但是一直没有一种极速、便捷且直接针对内容的变现方式。
  最近,开水族馆的生物男(以下简称&开水&)在微博上收到一个求租号做推广的私信。对方开出的条件是,租金按天算,每接到一条广告就给开水6500元,一个月可以提供10-20条广告在他的微博上进行推广。面对这样一笔不菲的额外收入,开水不仅直接回绝了,还把对方调侃了一番。
  独立鱼类学者开水算是个典型的知识网红。没有开通知乎,在果壳网上也鲜少发言,他的主战场在微博,目前粉丝数60万。开水每天在微博被@,大家拍了鱼的照片,搞不清到底是什么种类,就来咨询他。不夸张地说,他单看鱼骨头也能叫得出鱼名。
  &租号免费做推广的方式,的确可以迅速增加粉丝数,提高活跃度。在商言商,我不排斥接广告、写软文这样的变现方式,但是变成一个简单粗暴的营销账号就严重违背了我的原则,也破坏了我的输出内容。&从两年前开始,开水会在微博上推送各种美食类广告。&这是粉丝的需求,而我有资源和平台,能为他们创造福利,何乐而不为。所以,我不向商家收取任何费用。如果是纯商业性的推广,我会从中收取一定费用。&
  一直以来,在各种知识变现的付费产品浮出市场之前,专业大V的变现方式非常有限,最传统的途径就是出版书籍。
  浙大心理学博士采铜是知乎上的高赞答主。开通知乎5年,他以981个高质量的回答,获得了53万多人的关注、53万多个点赞和12万次感谢。今年4月,他的新书《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正式上架,已经连续两个月占据豆瓣最受关注图书榜和亚马逊图书榜前列。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动听968音乐调频主持人鲁瑾也是如此,写了多年杂志专栏因为一篇爆红的《暖男》如今成了畅销书作家。出书能够将自己的知识和内容用最直观的方式传播出去,并且从中获得较为可观的收入。但是通过畅销书赚钱,这种变现方式的实现难度极高。
  &所以,知乎曾经和出版社合作出书,推出了《知乎周刊》《一小时》《知乎&盐》三个出版物系列。同时,还将知识变成文摘和视频,推出&职人介绍所&访谈类视频栏目。&不过采铜表示,这些并不能给知乎答主带来高额的收益,且收入实在有限。&像电子书,是由知乎编辑来挑选作者和文章的,我赚到了5万多块,已经算很不错了。&他很早就建议,至少可以在知乎专栏加个打赏功能,却一直没有实现。
  说到打赏,这更像是一种看心情付费的知识变现方式。即阅读者看完了整篇文章,再考虑是否要给个赏钱。鲁瑾的个人公众号《鲁瑾脱口秀》开通了赞赏功能,每篇推送的文章少则得赏1元,多则上百元。加上微博长文章的打赏,平均每天算起来也能收入百来块,等于额外赚了零花钱。
  不过,眼下更普遍的现象是往往质量很棒的文章上万人看了,但是换来的赏钱也只有零星的几个赞赏。虽然像微博已经推出了付费阅读,微信公众号也传言一直要增加这个功能,但是被多数的专业大V们看做是赤裸裸的折现途径,甚至嗤之以鼻。
  所以,虽然知识网红的个人经济形态在这几年内得到慢慢挖掘,但是一直没有一种极速、便捷且直接针对内容的变现方式,要么是受众有限,要么是难度太高,要么风险太大。
  2/进行时
  真正引爆知识变现的付费问答产品还是果壳网&在行&推出的&分答&。这是一种&轻咨询&的模式,快速而方便。
  国内真正出现以&知识&作为&标的&的有偿共享经济模式,也就是这短短一年的事。果壳网在去年3月13日上线的&在行&,算是推出最早也最成熟的付费问答产品了。
  通过&在行&,可以约见不同领域的行家,与他们进行一对一的见面约谈。最初的确吸引了大量的各行各业&行家&,入驻出售自己的&时间&,&点我吧&用户产品负责人刘飞就是其中之一。他去年3月入驻在行,成为平台上的&行家&。至今见过71人,最热门的课程是产品经理入门指南。&这些单子大多是在北京接的,现在到了杭州约谈频次变低了。不是每个约见都接,大概每个月1-2次。&按照平均每节课400元的价格来计算,这的确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而且,由于超高的好评率和受欢迎程度,刘飞的名字时常会出现在杭州本地的&行家&推荐榜里。
  见面形式是一对一在咖啡馆坐着对谈。大部分情况下,刘飞会先用半个多小时讲述准备好的内容,然后有针对性地解答对方的问题,时长一个半小时。在行还有一种全国通话的远程服务,两个人约定好一个时间,直接拨打电话或者用其他方式远程沟通。而刘飞的习惯是跟人微信视频,这样能看到对方,会更有亲切感。
  开水是在行初创时期核心群的成员之一。在行虽然注重纵深,对个人的帮助更深入。但是他发现,时间一久,&行家&能出售的时间就非常少。&金融、理财、创业、投资和医疗,这些领域的行家依然很热门,但我身边其他一些领域的&在行&朋友,接单的频次越来越低,有一些甚至不再应约见面了。好奇心没了,也没有&挤时间&的动力了。&虽然之前姬十三对外表示&在行&的数据一直在上升甚至暴涨,但眼下活跃度的确大不如前了。
  今年4月1日,知乎推出新产品&值乎&,希望通过小额微量信息交易,来完成向知乎内丰富的知识收费的过渡。莫名其妙的是,&值乎&的活跃期很短。看起来更像是抖机灵,题主自己去张罗内容,然后打上马赛克让大家付费阅读。
  &知乎Live&是在&值乎&昙花一现之后发布的。今年5月16日,知乎开通实时问答功能&知乎Live&。目前这个产品还处在内部测试阶段,采取官方邀请制。刘飞表示,类似&知乎Live&的形式已经在互联网上存在了一年之久,就是线上群组分享,用收费群的形式在微信或者支付宝群组里完成。
  明天,心理咨询师动机在杭州(以下简称&动机&)将在&知乎Live&上进行一次答疑分享,主题是&敏感和内向者的幸福课&,将发售200张定价19.9元的门票。&我之前参加过心理咨询师清流的&知乎Live&,这种一对多的线上分享,就像眼下很热的微信直播课程。&动机也是在行的热门&行家&,不过他时而开时而关,最近显示的状态是&&行家最近忙,暂不可约。
  真正引爆知识变现的付费问答产品还是果壳网&在行&推出的&分答&。这是一种&轻咨询&的模式,回答者利用碎片时间答题,快速而方便。提问者可以靠偷听赚钱。采铜是5月17日开通&分答&的,头两天收到的问题不多。随着每天不断曝光,采铜收到的提问逐渐增多。&分答&的迭代升级很快,后来出现&收听&&找人&功能后,他的投入得以持续积累。
  不管是回答者也好,提问者也好,&分答&的商业模式是在总流水里抽走10%,这其中包括偷听者的10%,也就是1毛钱。目前,采铜每天收到二三十个问题。以日入千元的态势,可以解决他的日常开销了。&每个问题要在60秒之内把该说的有效信息都表达清楚,这和我伏案写书不一样,需要强大的知识储备、出色的表达能力和清晰的逻辑思维。不过大道至简,能切中要点往往一两句话就说明白了。&采铜开玩笑说,&分答&硬生生把他逼成了华少。
  鲁瑾也是&分答&才华榜上的常客。&原来这个榜单是按照收入排行的,现在模式改变了,大家可以根据兴趣和职业去发现更多有趣好玩的人。像我擅长解答情感类问题,往往就会在深夜被排在才华榜的前列,这是分答用户精细化运营的一步。&截至昨天,鲁瑾总共回答了78个问题,收入超过了6000元。
  3/将来时
  从长期来看,一定是知识专业人士在这个平台占主流,猎奇式偷听的热潮一定会衰退,市场会判断知识的价值。
  当然,如果要在这个5月选择一款最火的互联网+产品,&分答&应该当之无愧。自5月中旬上线以来,已经持续在朋友圈火爆刷屏了近一个月。随着用户数放大,到达一定量级之后,这收入,不敢想象。
  当所有人都在质疑王思聪们的爆料狂欢,采铜倒认为&分答&团队招揽各种明星的加入只是一种短期的导流和建立竞争壁垒的行为,从长期来看,一定是知识专业人士在这个平台占主流,猎奇式偷听的热潮一定会衰退,市场会判断知识的价值。&从目前来看,这对专业的知识生产者来说会是一种长期的利好,形成了良性循环,才能催生优质内容。&
  作为一个资深产品经理,刘飞倒认为不论是&分答&还是&值乎&,离真正的知识变现还存在一段不小的距离。&&分答&主要是分享碎片化的信息,起主要作用的不是内容的质量,而是回答者的知名度。&的确,先是鹦鹉史航,然后不加V,再到王思聪,分答出现的三个爆点都是巨大的粉丝效应。相比较而言,刘飞表示&在行&和&知乎Live&是目前最接近知识变现的产品。
  2010年,美国出现了两种问答社区,一种是以Quora为代表的严肃知识类问答社区,一种是以Formspring为代表的社交问答类社区。不过眼下,Quora的月独立用户访问量刚刚达到1亿并完成了首笔收购,而Formspring早在三年前因为盈利模式不清被迫关闭了。
  可以想见,这些想守住情怀的知识服务产品,想找到变现的最佳姿势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就刘飞的体会而言,知识变现在国内市场还远未成熟,这些现有的产品看似是知识变现,很多倒不如说是信息变现,售卖的多是故事、段子和快餐式的知识。
  不过,这几天&分答&上用户的玩法正在迅速地发生变化,比如现在有些人,睡前会让回答者唱歌、读诗,玩得很嗨。确保内容的新鲜感,总不是一个错误的方向。
  在流量爆炸性增长的趋势下,短期之内各个平台定价的水涨船高不可避免。采铜一直在调整问题的定价,试图在大众购买力的范围内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定位。
  鲁瑾在&分答&上每个提问的最初定价是50元,现在涨到了100元。&我都会事先写出一段完整的文字稿,而不是看着问题临场发挥。有时候一遍就过,有时候则要重录好几遍。&鲁瑾一向对自己的职业要求很高,不允许在回答中出现任何表达上的瑕疵。所以看起来是一句句简短的60秒,背后是三万多字的巨大工作量。&我付出的劳动价值,完全对得起这个价格。&
  不过,鲁瑾的定价也不是绝对的。&做节目、写文章、运营向阳花基金,其实我根本没有什么空闲时间,所以可能未来会根据自己的忙碌程度来定价。价格低了,提问就多;价格高了,提问就少。&
  那么,这种短平快的盈利模式会成为知识网红们赖以生存的主要渠道吗?多数人都有自己的主业,利用闲散时间在付费问答平台上答疑解惑,只是赚一笔有限的额外收入。原来,这种利好一开始对于知识生产者而言是无意所得。现在等于什么?坐在出租车上回答一两个提问,正好可以攒够车费,下馆子等座的时候再回答几个问题,说不定连饭钱都省了。
  动机的观点是,更多专业知识大V通过内容带来流量,是在塑造自己的个人品牌。值得注意的是,在&分答&上动机不再使用自己的网名,而是用了真名陈海贤,活跃度也非常高。积累了足够的知名度,现在他还是不少真人秀节目的心理顾问。
  开水也总被粉丝们调侃是&生物界的通告艺人&。《王牌碟中谍》、《一站到底》、《寻找科学达人》&&开水经常会以邀请嘉宾或参赛者的身份出现在这些真人秀节目上,增加自己的曝光率。而且,他很懂得利用自己的特长给粉丝提供有用的东西,比如利用眼下很火爆的社交形式&&录制一些知识小视频,发到微博上。
  开水表示,这样做的出发点不是为了让这些流量直接变现,而是成为生物科学研究的无形资本。各地的粉丝可以给他提供他需要的第一手新信息。
  所以在动机看来,与其说是为知识付费,倒不如说是在为人际关系付费。&一切变得越来越扁平化之后,任何知识盈余的人与知识匮乏的人之间都可以实现合理的价值交换,比如你和王思聪在&分答&上进行&隔空对话&。&
  而且,你能说王思聪二十多万的收入不是知识变现吗?他的回答真诚、有趣又不乏深度,某些角度拿捏得很好。这些独特的个人经历,都是有效而优质的信息。
凡注有"浙江在线·浙商网消息"的稿件,均为浙商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浙商网消息",并保留"浙江在线·浙商网消息"的电头。联系电话:4
此次《措施》贷款方面趋严,名下已拥有一套住房或无住房但有...…
记者昨日专访到了站在这一职业顶端的两位“超级网红”——张...…
24小时热点新闻
通过淘宝、QQ群等途径,花费数元购买“新用户资质”,就可以通过全新账户下单,获得外卖平台的首单减免优惠,全程不超过10分钟,且早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
根据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提供的数据,2月份浙江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8.5%。11个设区市价格全部上涨,其中杭州、嘉兴和宁波价格分别上涨25.6%、18.4%和10.8%,涨幅比上月分别回落2.0、0和0.4个百分点。
现在游客来一趟宁波,到底能买点什么样的伴手礼适合送人或者留作纪念?宁波发展伴手礼经济,还可以发展什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知识变现 pdf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