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角度的角度,聊聊为什么得把钱交给老婆花

微观经济学:从“入门”到“入厅”微观经济学:从“入门”到“入厅”关注专栏更多置顶文章最新文章{&debug&:false,&apiRoot&:&&,&paySDK&:&https:\u002F\u002Fpay.zhihu.com\u002Fapi\u002Fjs&,&wechatConfigAPI&:&\u002Fapi\u002Fwechat\u002F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database&:{&Post&:{&&:{&title&:&「微经1 - 1」从“经济”说起&,&author&:&youzhipage&,&content&:&\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第一讲: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第 1 节
从“经济”说起\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一、人们面临权衡\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经济”这个概念,常见的有三种含义。第一,如“经济学”,表示一门学科;第二,如“经济活动”、“经济环境”,表示以生产和交易为代表的一系列人类行为;第三,如“经济适用”,表示在满足一定要求下价格更便宜。在微观经济学中,“经济”取的是第三类含义,它可以更准确地表述为一对对偶问题,即:在一定的收益下总成本最小,或者,在一定的总成本下总收益最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曼昆的十大经济学原理,第一条就是“人们面临权衡”。具体而言,即:消费者要在“效用”和“成本”之间权衡,在预算约束内,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厂商要在“产出”和“投入”之间权衡,在成本约束内,最大化自己的利润。“优化”的思想,贯穿微观经济学的始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然而,\u003Cb\u003E之所以要权衡,其原因有两点:第一,资源是稀缺的\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全社会的资源是稀缺的,但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自己手中的资源是稀缺的,只能在其约束下换得新的资源。第二,我们的社会用价格机制配置资源。\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二、什么是稀缺?\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稀缺”,字面上不难理解,指资源的有限。然而,如食物、衣服等很多“有限”的资源,也可以远远不断的生产,怎么理解它的“稀缺”呢?有两点:首先,因为生产需要时间,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资源总量是有限的;其次,资源的“有限”是相对于人欲望的“无限”而言的。然而,即便欲望无限,也总有资源看起来似乎是无限的,比如阳光、空气等。对此,微观经济学只研究“稀缺”的资源,不研究“无限”的资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带来“稀缺性”的不只是数量有限,还有“差异性”。比如,假设一间无穷大的电影院播放厅,位置的数量虽然无穷,但因为不同位置观影体验不同,“好位置”总是稀缺的。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好位置”和“差位置”是两种资源,但其实追到根上,每个位置都是不同的,可以被视为一种不同的资源。所以,差异性是否能带来稀缺性,也取决于“资源”这个概念所指代的范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微观经济学不研究不稀缺的资源,而另一方面,稀缺的资源也并非都是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因为还需要满足的条件是:资源的价值得到了足够广泛的认可,形成了“配置所有权”的必要。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无线电还不发达的时候,波段这一稀缺资源并不是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因为其价值还没有得到足够广泛的认可,后来,无线电领域的发展改变了社会对于波段的认识,形成了配置其所有权的必要,波段也就成了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另一个相似的例子还有土地上方的空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后,资源可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物,也可能是一种建构出来的抽象权利。比如,为了减缓气候变化进程,减少CO2排放,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立了CO2排放权交易市场。在这里,“CO2排放权配额”就是一种抽象的权利,而非看得见摸得着的资源,微观经济学也研究它的配置问题。\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种简单的说法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稀缺资源”,研究其配置问题。如果把它补全,应该是“具有稀缺性,且价值得到足够广泛认可,并形成‘配置所有权必要’的资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三、用价格机制配置稀缺资源\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谓“配置”问题,其实就是如何决定一样东西的归属。实现配置有多种机制,在微观经济学中,研究的是“价格机制”。而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环境,叫做“市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需要知道的是,对于配置资源来说,价格机制只是各种机制中的一种。比如,在动物世界,动物们用打斗的方式决定领地或配偶的归属,可以称为一种“武力机制”;还有,在商业不发达的帝王时代,甚至并不久远的计划经济时期,人们根据“等级机制”来配置资源;再如,在一间教室中,课前到得早的同学可以优先得到靠前的位置,起作用的是“时间机制”,等等,以上及其他一些机制可以统称为“非价格机制”。只是,在微观经济学中,我们只研究“价格机制”,因为它有它独特的优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简短而抽象地说,价格机制的优点是:\u003Cb\u003E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是各种配置机制中,最不会带来“社会性浪费”的一种机制。\u003C\u002Fb\u003E在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中,这种社会性浪费是“交易成本”的一种体现,张五常在他的《经济解释》一书中,将其称为“租值消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具体而言,在价格机制下,当你想获得一件商品,“决胜负”的方式是出一个比他人更高的价格——付更多的钱。然而,钱又是从哪儿来的呢?在价格机制下,钱要通过在市场上出售商品或服务得到。因此,价格机制下的“利己行为(获得商品或服务)” ,需要有“利他行为(提供商品或服务)”作为前提。而价格机制的本质,则是促成了人们之间商品或服务的“交易”——而“钱”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媒介的作用,降低了交易成本。此外,因为个体差异性,交易让参与的各方都变得更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效率”的角度看,价格机制优势明显,然而,过往中也不乏从“平等”角度批判价格机制的声音。政治经济学家马尔萨斯(Tomas\nRobert Malthus)在其著作《人口原理》(Theory\nof Population)中写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个人降生在一个已被瓜分完毕的世界上,如果他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应得的财产,如果社会不需要他的劳动,他将无权得到哪怕一丁点食物,而且甚至是毫无意义地来到世上。大自然的盛宴中,没有他的坐席。就像是一个人没被邀请而前去参加宴会一样,女主人命令他离开,如果他不能唤起某些宴席中的宾客的同情的话。而如果有宾客站起来为他让座,其他不请自到人会立刻闯过来要求得到同样的恩赐。如果来者将分食物的消息传开,宴会厅里将会挤满数不清的想要得到的人。宴会的秩序与和谐就此破坏了,先前的富足变成了现在的困乏;宾客们的欢乐被破坏了,大厅中的每个角落都是“无序”和“依赖”,都是被激怒的人们的纠缠不休,因为他们曾被告知能得到一份食物但并没有找到。客人们将后悔不已,他们不该抵制女主人发布的对禁止闯入的严酷命令,因为女主人希望她所有的客人都有足够的享用,且知道她无法满足源源不断的人们,因此当她的宴席已经坐满时,她就要客气地拒绝接纳那些新来的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此,需要明确的是:价格机制本身只关心“效率”,不关心“平等”。但在价格机制的框架内,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一些办法来促进平等,比如政府对富人征收较高的税,用转移支付提高穷人的生活水平,等等。当然,这些办法带来的争论无穷无尽,本质上都是效率和平等之间的矛盾,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只是经济学的任务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外,价格机制能够“有效”运作需要两点前提:第一点,产权明确;第二,交易主体平等,交易是双方“自愿而没有胁迫”的行为。当这两点不满足,或一定程度上不满足时,价格机制的效率都会受到影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后,价格机制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好处,但对于配置资源来说,也并非在所有情形下都优于非价格机制,因为价格机制本身也有成本,可以称作“制度性成本”,或统一归为“交易成本”。比如,教室中座位的分配,如果一定要引入价格机制,就需要有专门的人负责记录座位归属,并组织同学促成交易,等等,这些过程都会带来的成本,即所谓的“制度性成本”。在这里,相对于“时间机制”的配置结果,价格机制往往并不能带来足够多的收益来弥补其制度性成本,因此也就没必要采用价格机制。但如果是特别抢手的课程,同学总不得不提前一小时甚至更久去占座,那价格机制可能就有必要了。总之,到底采取怎样的机制配置资源,取决于各种机制所对应的制度性成本,以及采用这种机制可以得到的收益,在各种情景中,人们总倾向于选择制度性成本较低,而收益较高的机制去配置资源。这本质上也是“权衡”,只不过是在制度层面上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价格机制对于世界运行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张五常在《经济解释》中提到,他的导师阿尔钦曾说:研究“什么决定了价格”固然重要,但理解“价格(机制)决定了什么”则更重要。\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15:05:29.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5,&likeCount&:58,&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3:05:29+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8739c7dabaad5e90b334b28bffc7887e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5,&likesCount&:58},&&:{&title&:&「微经1 - 2」权衡与抉择&,&author&:&youzhipage&,&content&:&\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第一讲: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第 2 节 权衡与抉择\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一节讲到,在微观经济学中,\u003Cb\u003E“经济”\u003C\u002Fb\u003E的含义可以表述为一对对偶问题,即“一定收益下的总成本最小化”和“一定总成本下的收益最大化”,又因为社会采用\u003Cb\u003E价格机制\u003C\u002Fb\u003E配置配置\u003Cb\u003E稀缺\u003C\u002Fb\u003E资源,所以,正如经济学十大原理的第一条所说,“人们面对\u003Cb\u003E权衡\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本节将介绍几个和权衡相关的经济学概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一、机会成本\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相比生活中通常接触到的“成本”的概念,微观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是要远为复杂和细致的,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如果能理解清楚“成本”这个概念,就能很大程度上理解消费者和厂商的行为。在本节中,我们只介绍“机会成本”和“成本”两个最主要的,区别于常见“成本”含义的概念,更细致的成本相关内容,会在第三讲「厂商理论」中进一步介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首先,什么叫“机会成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个简明的定义是:\u003Cb\u003E机会成本指,为了得到某样东西所放弃的最高价值的东西。\u003C\u002Fb\u003E比如,读硕士的机会成本不只有学费和生活费,还有去工作可以赚得的工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与机会成本相对的是“会计成本”。比如,一家企业在生产中用到某机器设备,如果不生产的话,也可以出租设备赚得租金10万\u002F年,这是机会成本。假设,该设备是企业去年花20万购得,账面上的会计成本,按4年时间每年5万元分摊折旧。那么,如果企业今年的年终的营业额为100万,其中,员工工资为60万,原材料20万,设备的成本是多少呢?企业家最终获得的利润是多少呢?如果按会计成本算的话,设备的成本是5万元,企业家获得利润15万元;如果按机会成本算的话,设备的成本就是10万元,企业家获得利润10万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微观经济学中,除非特殊说明,提到的成本都是“机会成本”,也叫“经济成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二、沉没成本\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二,什么叫“沉没成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沉没成本指在决策时已经发生,因此不影响理性行为者决策的成本。\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比如,你花20元购买了一张电影票,而该电影给你带来的效用价值30元。那么这显然是一笔合适的支出。但是,假设电影还有10分钟开场时,你来到电影院,发现票不见了,如果要看电影需要重新买票,你还会买票看电影吗?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你还是应该买票看电影的,虽然早先价值20元的票丢了,但那是已经付出且无论如何都不能追回的成本,眼下的问题是:你是否原因花20元看一场对你价值30元的电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沉没成本的概念告诉我们一个道理:\u003Cb\u003E成本是要“向前看”的\u003C\u002Fb\u003E。只有尚未发生的成本,才是需要考虑的成本,才能影响人的决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三、效用与剩余,收益与利润\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消费者之所以愿意付出成本,是因为可以获得对应的好处,或者说“幸福感”,在微观经济学中,我们称其为“效用”。相似的,厂商投入人力与资本成本生产,是为了赚得“收益”。为了简便,我们把消费者的效用和生产者的收益统称为“收益”,只不过分别称为“消费者收益”和“生产者收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另一方面,在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的“效用”减去“成本”等于“剩余”;厂商的“收益”减去“成本”等于“利润”。在微观经济学中,我们也把消费者的剩余和厂商的利润统称为“剩余”,只不过分别叫做“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成本、收益、剩余,三个概念可以用这样一个例子理清:小明花5块钱买了一个冰淇淋,掉地上了,哭得比丢了5块钱还难过——因为5块钱是“成本”,冰淇淋带来的“收益”是大于5块钱的,即“剩余”为正,否则也不会买,所以,小明哭得比丢5块钱更难过就是正常的了。当然,还有其他心理学中的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哭得更难过,但对于理解成本、收益、剩余这三个概念,这个例子是说清了。另外,\u003Cb\u003E“成本”也是“因提供者而异”的,作为买方,小明“付给卖方的成本”是5块钱,但如果作为卖方,小明提供冰淇淋的成本,等于冰淇淋给自己带来的收益,是要大于5块钱的。\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后补充一点:在现实中,相对于厂商的“成本”,消费者的“效用”往往是一个更主观、易变、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变量,具有更大的波动区间和可操作性。而成本与效用在这个角度上的非对称性,也给厂商的“营销”和“包装”行为带来了空间,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了解广告效应、攀比效应等等。一个简单的例子——想想很多价格不菲的化妆品和皮包就知道了。\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5:34:30.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6,&likeCount&:24,&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3:34:30+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fed8ca36f461f4d6d1f30903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6,&likesCount&:24},&&:{&title&:&「微经1 - 3」为什么会有交易?&,&author&:&youzhipage&,&content&:&\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b\u003E第一讲: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第 3 节 为什么会有交易?\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有了成本、收益、剩余的概念,我们可以尝试回答这样一个本质的问题:为什么会交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一、人与人的交易\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比如甲想从乙处买某样商品,如果交易能实现,其必要条件是:甲对商品的评价,或者说商品给甲带来的\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收益\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大于乙提供商品的\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成本\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这里,我们假设甲对商品的评价是10元,而乙提供商品的成本是2元,最终,双方以介于2元和10元之间的某个价格,比如6元,成交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实,在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交易情形中,结合成本、收益、剩余的概念,我们可以总结出很多重要的结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一,双方都通过交易得到了“剩余”,甲得到10 – 6 = 4元,乙得到6 – 2 = 4元。因此,\u003Cb\u003E双方都通过交易改善了自己的处境\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二,双方一起的“总剩余”等于10 – 2 = 8元,总剩余为正,是交易能达成的必要条件,\u003Cb\u003E实现交易,就是实现了对总剩余的分割\u003C\u002Fb\u003E——这个过程就好像:两个人各拿着半张100元残币见面,一起到银行换得了一张100元新币,又用这100元一起吃了顿饭一样。但如果双方碰不到(实现不了交易),各自手中的半张残币就没有价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三,\u003Cb\u003E成交价格一定不超过甲对商品的评价,也不低于乙提供商品的成本\u003C\u002Fb\u003E。这是显然的,因为如果不满足,交易一定不能“自愿”达成。但背后有着更深的含义:只要一项交易是在双方自愿的情况下达成的(哪怕其中一方的剩余未零),一定可以保证\u003Cb\u003E双方的总收益增加,且同时没有任一方的收益减少\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这在经济学中被称为\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帕累托改进\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当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空间时,称为\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帕累托最优\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状态\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四,\u003Cb\u003E在区间内,具体以怎样的价格成交,取决于双方的议价能力,而议价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自己对对方的不可替代性\u003C\u002Fb\u003E。如果除了乙,还有丙和丁在提供同样的商品,对乙形成有力的竞争,使得甲就有很多选择。那么对于乙来说,以一个较低的价格成交并得到剩余,终究还是比无法成交要好。所以,在这样的情形下,交易就可能以一个更接近乙提供商品的成本的价格成交。反之也一样,如果买方趋之若鹜而乙是唯一的提供者,乙也可以待价而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五,前面说“总剩余为正”是交易实现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因为交易达成往往还要承担一个“交易成本”,比如因为信息不通畅的寻找成本、交易税等等。\u003Cb\u003E如果交易成本的大小超过了总剩余,交易也就无法实现了\u003C\u002Fb\u003E。事实上,交易成本的存在是方方面面的,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议题,我们后面会有专门的小节详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二、国与国的交易\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交易不止发生在甲和乙两个人之间,也发生在国与国之间,比如A国和B国。相应地,关注的问题也有所不同:在A国与B国的交易中,假设两个国家都可以生产啤酒和花生米,在不考虑交易成本的情况下,谁来生产啤酒,谁来生产花生米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里我们首先要理解一个叫\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优势\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的概念。简单但也有失严谨地说,\u003Cb\u003E在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中,如果\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A\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国可以以\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更低的成本\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向\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B\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国提供某种商品,我们认为\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A\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国相对\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B\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国具有\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优势\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这里给“更低的成本”打了引号,因为国与国之间的贸易跟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有一个关键的不同:双方都同时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即商品在各国内部已经存在市场,那么“成本”指什么,是消费者对商品的评价还是生产者的成本?“更低”又是跟什么比更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简单地说,此处\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更低的成本\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指的就是:具有更低的国内市场价格\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因为价格是综合了\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国内消费者对商品评价\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和\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国内生产者生产成本\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两方面\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成本\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的,体现了一个国家中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作为一个整体,向外输出商品的成本。\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基于以上“优势”的概念,我们分两个情况来分析这个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情况一:假设在A国啤酒和花生米的价格分别是10元\u002F升和15元\u002F斤,在B国啤酒和花生米的价格分别是20元\u002F升和10元\u002F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这种情况下,显然A国在提供啤酒上有优势,B国在提供花生米上有优势。两国之间存在贸易机会:A国向B国出口啤酒而进口花生米,B国向A国出口花生米而进口啤酒。结果是两个国家都赚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情况二:假设在A国啤酒和花生米的价格分别是10元\u002F升和25元\u002F斤,在B国啤酒和花生米的价格分别是20元\u002F升和60元\u002F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这种情况下,显然A国在提供啤酒和花生米上都相对B国有优势。但两国之间就不存在贸易机会了吗?不是的。一位聪明的商人会发现:从A国带着10斤花生米到B国,可以换得30升啤酒,带回A国,又可以换得12斤花生米——相当于用10斤花生米换了12斤花生米;相似的,从B国带着10升啤酒到A国,可以换得4斤花生米,带回B国,又可以换得12升啤酒——相当于用10升啤酒换了12升啤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可以看到,虽然A国在提供啤酒和花生米上都相对B国有优势,但在这位聪明的商人倒买倒卖的过程中,实现了A国向B国输出花生米,B国向A国输出啤酒的贸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何理解两种情况中两国的贸易呢?这需要将“优势”这个概念进一步拆分为“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两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情况一中,两国之间的贸易建立在“绝对优势”的基础上——A国因为提供啤酒的“绝对成本”低,向B国出口啤酒;B国因为提供花生米的“绝对成本”低,向A国出口花生米。在情况二中,两国之间的贸易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A国因为提供花生米的“相对成本”低,向B国出口花生米;B国因为提供啤酒的“相对成本”低,向A国出口啤酒。\u003Cb\u003E仔细一想即可发现,这里的\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比较优势\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和\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相对成本\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恰恰因为考虑的是\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机会成本\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把提供一种商品的成本,理解为提供等价值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u003C\u002Fb\u003E。因此,真正决定两国贸易关系的并非“绝对成本”,而是“相对成本”——两种商品在各国内的价格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比较优势的原理告诉我们,即使在什么项目上都绝对不如别人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从相对的角度找到自己可以发挥特长的领域,并且通过分工和交换使贸易双方都获益。对于个人而言,也一样存在这样的道理,从这个角度看,比较优势理论也可视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理论基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比较优势”这个概念的核心还是“机会成本”,希望这个故事让你懂了。如果没懂的话也没关系,等看到后面更多章节,相信你会理解得越来越好的。\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13:56:15.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7,&likeCount&:25,&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1:56:15+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911ff5e026a10554adce2a0fbe61c70a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7,&likesCount&:25},&&:{&title&:&「微经1 - 4」钻石为什么比水贵?&,&author&:&youzhipage&,&content&:&\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第一讲
概念与结构: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4节:钻石为什么比水贵?\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耳熟能详的广告语暗示着钻石的珍贵,也让高昂的价格显得理所当然——钻石比水贵,似乎并不需要解释,但这个问题却困扰了早期经济学家很多年。与它相伴的还有另外几个问题:什么是价值?它的来源是什么?价值和价格的关系是什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几个问题都是经济学理论关注的大问题,三言两语说不清。本节只是简单罗列一些主要观点,且为求简明,表述上也不是非常严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相关书籍阅读。本节目的在于简要介绍如下三个概念——劳动价值论、主观(效用)价值论、边际——以便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后续章节。那时,相信你也会对如上几个问题有更好的理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一、劳动价值论\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顾名思义,持有劳动价值论观点的经济学家认为,商品的价值来源于人的劳动,而商品与商品之间的交换,本质上是劳动与劳动之间的交换。比如,在原始社会中,猎得一只鹿的付出的劳动,相当于猎得三只兔子付出的劳动,那么,一只鹿就应该可以换得三只兔子。因此,另一方面,劳动也被视为财富分配的伦理依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么,从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出发,钻石比水贵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钻石的生产过程中,凝聚了更多的人类劳动,也就具有比水具有更高的价值。同时,价格在价值附近波动,钻石的价格比水的价格高,也就是自然的结果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劳动价值论的观点看似合理,但也受到了质疑:如果凝结了劳动就有价值的话,如果一个人生产的商品完全不被人需要,甚至给其他人带来麻烦(比如在马路上挖坑),难道也是有价值的吗?这便引出了“价值来源”的另一种解释:主观(效用)价值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二、主观\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效用\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价值论\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与劳动价值论相反,持有主观(效用)价值论观点的经济学家认为,商品的价值来源于购买者对它价值的认同程度,而与生产中是否凝聚、凝聚了多少人类劳动没有关系。对于同样的商品,因为它给不同人带来的效用不同,因而也就不具有客观一致的价值,这一理论也就被称为主观(效用)价值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么,从主观(效用)价值论的角度出发,钻石之所以拥有比水更高的价格,是因为钻石可以给人们带来更大的效用,因而人们愿意用一个更高的价格购买它——在这里,愿意付出的价格跟商品具有的价值是相等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针对这个解释,另一个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就说钻石具有比水更高的价值呢?水是生命之源,难道不应该比只能作为装饰品的钻石具有更高的价值吗?如果说因为观察到了钻石的价格更高就说它比水具有更高的价值,那经济学理论岂不成了“套套逻辑”\u003Ca href=\&#_ftn1\&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1]\&\u003E[1]\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三、边际\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针对上面的质疑,我们设想这样一个情景:假设你在沙漠中,已经一天多没喝水,就要渴死了。这时,一位灯神出现在你的面前说:“我可以给你一壶水,也可以给你一颗钻石,但你只能选择一个,你要哪个?”显然,为了维持生命,你一定会选水,因为:在这种状态下,相比钻石,水可以给你带来更多效用,具有更高的价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注意,让“水具有比钻石更高的价值”的关键是什么?是“即将渴死”的状态。也就是说,一样商品带来效用的多少,取决于消费者“当前的状态”——这就是“边际”概念的关键。以“边际效用”为例(之后我们还会提到“边际成本”),它的含义是:在当前状态的基础上,再多得到一单位商品,总效用的增加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么,从边际的角度来看,你之所以选择要水而不是钻石,是因为在当前的状态下水具有比钻石更高的边际效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让我们再假设另一个情景:凭借灯神给的一壶水,你终于走到了沙漠尽头,眼见前方不远就是超市。这时,灯神再次出现在你面前说,“我可以给你一壶水,也可以给你一颗钻石,但你只能选择一个,你要哪个?”显然,这次你会选择钻石。首先,此时的你可能并不渴了——在当前状态下,钻石比水有更高的边际效用;其次,不远处就有超市,可以以较低的价格买到水,所以即便你很渴(水比钻石有更高的边际效用),但只要能坚持走到超市,你还是会选择钻石——因为灯神手中水,其(机会)成本是一颗钻石,而除它之外你还有“更廉价”的替代选项,注意,此时水的边际效用依然高于钻石,但综合权衡效用与成本,你会选择要钻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四、小结\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边际的概念在经济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诸如“边际效用”、“边际成本”等等,会经常出现在后面的章节中。其含义为:在当前的状态下,多得到(生产)一件商品,给总效用(成本)带来的增加量。时刻要记住的是,“在当前状态下”是定义“边际”的关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可以说,对于“钻石比水贵”的解释,“主观(效用)价值论”和“边际”的组合给出了一个较为完满的解释,“劳动价值论”则显得有些一厢情愿。事实上,随着19世纪70年代边际效用理论的兴起,主流经济学界也更倾向于用更注重人类心理变化的边际效用,来解释商品价格的形成,而非抽象的劳动价值。此外,生产要素也不止劳动一项,还有资本等,这就是劳动价值论存在的其他问题了。但劳动价值论就真的没有可取之处了吗?对此,仔细思考劳动价值论,我认为至少可以得到三点启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一,劳动价值论事实上在努力为商品找到一个客观的、一般的价值尺度,对于一部分商品来说(比如原始社会的鹿和兔子),其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随着分工的细化和生产链条的延长,一件商品中凝结着多个人的劳动,提高了度量的难度。此外,随着生产要素的不断丰富,诸如资本、创造力等要素的贡献,也难以找到一个客观的、一般的价值尺度来度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二,劳动价值论实际上是从“生产(供给)”的角度来解释价格形成,“主观(效用)价值论”则是从“购买(需求)”的角度解释价格形成。其实,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会发现,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双方面共同决定的,单方面的分析不足以解释价格的形成,而且“边际”的概念依然会起到重要的作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三,对于“价值从何处来”的问题,无论是“劳动价值论”还是“主观(效用)价值论”,其实本质上都只是“假设”,而非结论。从科学的角度讲,主流经济学界之所以更倾向后者,并非因为它“更对”,而是因为它“更好用”,或者说,“解释力更强”——对于“假设”来说,“对不对”不重要,重要的是“好不好用”、“是否能基于它推得有足够解释力的理论”,这也是科学研究区别于其他如政治学、伦理学研究的关键。\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a href=\&#_ftnref1\&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1]\&\u003E[1]\u003C\u002Fa\u003E 套套逻辑:详见张五常《经济解释》第一卷《科学说需求》的第一章《科学的方法》,简言之,即:我们应该用理论来解释现象,不能用现象来解释现象,否则就是所谓的“套套逻辑”。\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2:08:42.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54,&likeCount&:216,&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0:08:42+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7d40e1f45b57f7a846ddad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54,&likesCount&:216},&&:{&title&:&「微经1 - 5」浅谈交易成本(上)&,&author&:&youzhipage&,&content&:&\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第一讲
概念与结构: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5节:浅谈交易成本\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交易成本,顾名思义,就是“由交易行为带来的成本”,但这其实只是一个最基本的含义。“交易成本”是经济学中的大话题,作者的理解也十分粗浅,本节大致按照显然到隐晦的顺序,从几个角度给出对于交易成本的简要介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1. “\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麻烦\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就是交易成本\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想吃饭,要找一个合适的饭馆;想理发,也要找到一家心怡的理发店。无论是购买商品还是服务,交易是两方或多方的事,所以交易的第一件麻烦就是找到交易的对象。然而,可选的交易对象往往有很多,比寻找更麻烦的是比较——可以到现场看,但要承担“磨鞋底成本”;也可以找朋友推荐,要承担“电话费成本”。此外,交易要见面的话还有交通成本,商品要邮寄的话还有物流成本等等。以上都属于第一类交易成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显然,结合第三节《为什么会有交易?》的内容即可知道,以上这类交易成本的存在,让“依然能达成的交易”总剩余减少,让“总剩余过小的交易”无法达成。比如,甲有一样商品要出售,心中的底价为10元,而乙对愿意购买该商品,对它的评价是15元。如果双方见面交易的成本是3元,则交易依然能达成,但双方因为交易得到的总剩余只有2元;但如果见面交易的成本是6元,则双方根本不会交易,因为总剩余还不足以弥补交易成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上如寻找、比较、交通、物流等交易成本,就好像经济活动中的“摩擦力”,看似无关痛痒,但实际上对经济活动的组织有着深远的影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首先,单个人和单个人之间的交易,交易成本可能不那么大,但不难想象,如果是很多人和很多人之间的交易,产生的“连接”数是指数增长的,那么总的交易成本将非常大。因此,这些交易成本给了企业存在的空间——通过集中的生产、宣传、交易,一家拥有1000个工人的企业,大大降低了1000个工人分别生产并寻求销售的交易成本,而且细致的分工和生产设备的引进,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当然,企业的规模也不会趋于无限大,因为企业在组织工人生产时,管理成本也会随着规模的增加而上升,当企业的组织成本上升到跟工人自由交易时的交易成本持平时,企业的规模也就达到了最大。事实上,如果结合第一节《从“经济”说起》中关于价格机制的内容,可以看到:在企业内部,实际上是用了一种区别于“价格机制”的机制来配置资源——由企业家决定工人的分工和产品的生产——之所以这样,可以理解为,当满足一些特定条件下,企业内配置资源的方式,有着比价格机制更低的成本,即所谓的“制度性成本”,这点我们在下文详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次,在上面的例子中,企业的存在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也因为引入了分工和机械设备,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但还有一些企业,单纯通过提供“降低交易成本的服务”存在在市场上,比如推出“美团外卖”等一类软件的公司。他们通过优化点餐体验,降低买卖双方交易成本的方式,辅以推广初期的大规模补贴,以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等到竞争对手的资金难以为继,占有了足够大的市场份额,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吃饭者和餐厅的“不可替代性”,亦即“议价能力”,可以因此分得双方交易总剩余的一部分——只要这部分剩余不超过它所降低的交易成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综上,如果在交易中感到“麻烦”,那往往就是交易成本,而交易成本的存在,给了企业存在的空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2. “\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合同\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也是交易成本\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比寻找、比较、交通、物流等交易成本更隐晦一些的,是类似“合同”的一类交易成本。“合同”在这里是一个泛泛的表述,为求简单但也失于准确,更仔细地说,它有两层含义:第一是经过讨价还价,规定交易的执行方式;第二是保证交易的执行效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说,比如甲将自己的技术专利出售给乙,这实质上是一个复杂的权力转移——甲可能完全出售自己专利的所有权;或者只允许乙在一段时间内运用自己的专利牟利,之后会收回;或者对专利使用方式作出更细致的界定,等等。那么,为了按照自己的意愿将合同写得足够清楚,双方需要经历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并可能需要咨询相关专家,一来检查合同的严谨性,二来保证合同与现行法律没有冲突。此外,等到合同签订完毕,如果出现了一方违约,另一方可能动用公安、法院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在以上整个过程中,讨价还价、咨询专家、公安、法院,其实跟交易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为了保证合同清楚、有效力,也带来了一定的成本,这便是所谓的“合同”交易成本。而如专家、公安、法院等等,也可以理解为因交易成本存在而存在的社会角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另一个相似的例子,在房屋交易、二手车交易等市场中,因为交易双方可能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需要中间方来作品质检验和担保,也会带来交易成本。此外,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需要了解企业的运营情况以做出投资决策,企业财报所蕴含的会计、审计成本,也是交易成本。沿着这个思路考虑下去你会发现,为了保障经济活动中“合同”清晰、有效力,整个社会其实承担了巨大的交易成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后,如果我们把“交易”跟“合同”这两个概念延展,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立视为一种“情感”的交易,那么为了保证“合同”的清晰和效力,也是要承担“交易成本”的,比如谈恋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恋爱中虽然没有“合同”,但其实有着维系恋爱的共识:“我爱你,你也爱我。”但毕竟人心隔肚皮,没人能够穿越脂肪看到对方真实的想法(甚至有时对方自己都是糊涂的),这个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就导致,“我爱你,你也爱我”这个让恋爱得以维系的共识,变成了“你相信我爱你,我也相信你爱我”——关键在于“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么,如何能让对方“信”呢?即便是没学过经济学的人,只要有一点恋爱经验便知道,“嘴上说的靠不住,还要看行动”——这句话用经济学的语言可以表述为:不要cheap talk,要用“承担成本的方式”表达偏好。那么这里承担的“成本”是什么的?正是交易成本!比如真正花时间、用心去陪伴对方,比如送给对方礼物让对方高兴,等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然,彼此付出所谓“交易成本”的同时,也收获了恋爱的幸福感,这是除了“信”以外的更重要的收益,但客观而言,承担这些所谓的“交易成本”,也确实起到了“维护恋爱关系”的作用。另一方面,最美好的爱情本应是无需任何条件就能彼此相信,只有通过巨大的交易成本才能维系的感情往往是不健康的,而且这种成本带来的效果往往是越来越弱的——就像病毒适应了药物一样。所以,感情中最重要的还是要沟通,建立对彼此的信任,这里的例子是说,适时、适当地用承担成本的方式表达感情是必要的,但并非是充分的。\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13:46:38.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2,&likeCount&:205,&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1:46:38+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0c3e7ad0eec83f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2,&likesCount&:205},&&:{&title&:&「微经1 - 6」浅谈交易成本(下)&,&author&:&youzhipage&,&content&:&\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第一讲
概念与结构: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6节:浅谈交易成本(下)\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张五常在他的《经济解释》中提到了诸多有关交易成本的内容,但他并不满意“交易成本”这个翻译(英文是Transaction cost),因为他认为交易成本有更广泛和深入的含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浅谈交易成本(上)》中,我们提到了两类交易成本,一类是包括寻找、比较、交通、物流等的交易成本,另一类是因为“合同”产生的交易成本——这两类,张五常倾向称其为“交易费用”。本文中,我们将一起聊聊第三类——因为“资源配置机制”产生的交易成本——张五常倾向称其为“制度费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3. “\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制度\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必有交易成本\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关于“制度费用”,张五常认为,任何一种配置资源的机制,无论是价格机制还是非价格机制,都必然对应着一种“制度费用”,而人们到底会选用哪种机制,取决于在具体的现实条件下,“制度费用”最低的是哪一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比如,人们用价格机制来配置生活中大部分商品,但教室中的座位往往采用“谁到得早谁先挑”的非价格机制——因为采用价格机制带来的“制度费用”太高了,超过了其配置结果所增加的收益。以及,前文提到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采用的是非价格机制,也是因为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由企业家来安排生产计划和人员薪酬,“制度费用”也会大大降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把国家当作一个巨大的企业,在国家内部虽然大部分资源配置还是采用价格机制来完成的,但如政府公务员、公安局、法院、检察院、军队等等,其职务和薪酬往往并没有那么“市场化”,而他们又是维持整个国家内“价格机制”运转的重要角色。所以,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薪酬可以视为配置其他资源的价格机制的交易成本——这部分薪酬很大比例上来源于税收,所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其价格机制的制度费用多少,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为税收的多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另一方面,除了税收这个显性的表现以外,因为机制不健全、激励不准确或不足,导致的“价值耗散”,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隐性的“制度费用”。比如中国过去在农村采用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干劲儿更足,产量增加,也意味着在那之前的机制导致了大量“本应产出的价值被耗散”,这其实也是“制度费用”。相似的例子还有曾出现或正出现在中国的“官倒”\u003Ca href=\&#_ftn1\&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1]\&\u003E[1]\u003C\u002Fa\u003E、“懒政”、“走后门”等现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事实上,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得更远,回到还严重依靠皇帝及整个官僚系统配置资源的封建时代,因为商业落后,缺少价格机制配置资源,大量本应产出的价值被耗散。而且,封建官僚系统的管理成本随着人口的增加不断上升,为了维持统治,税负越来越严重,直至最终无法维持而走向崩溃、战争与改朝换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从理论上讲,如果一个国家的政府越“大”,因为其管理成本是随国家规模呈指数增长的,也就面对着更大的制度费用——体现为更高的税收,以及更多不准确、不足激励导致的价值耗散。但是,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尽可能全面、深入地引用价格机制,首先,可以大大降低维持整个机制运转的成本(政府只是作为“守夜人”);其次,价格机制可以很大程度上保持激励的准确和充分,减少价值耗散,使得整个国家的总产出提高,让国民能够享受更多的财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这方面,我们国家取得过一定的成绩,当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做到这点并非容易,要依靠科技的进步、企业的创新、政府的觉悟与决心。然而,因为资源的稀缺,和人心的欲望与不透明,往往让大量的价值都耗散在“争斗”上了,这算是人类社会的交易成本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4.\n\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小结\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对三类交易成本的讨论中可以看到,“交易成本”是个广泛的概念,有多个层面上的体现:从单次交易中的寻找、比较、交通、物流等成本,到讨价还价、订立合同并保证效力的成本,到维持一种制度运行的成本,再到一种制度因为不健全、激励不准确或不足导致的价值耗散,统统都可以理解为交易成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事实上,交易成本在最后这一层面上的体现,是其最本质的特征,正如张五常在《经济解释》中指出的:虽然叫“交易成本”,但它并不局限于“交易”和“价格机制”,其本质是一种价值耗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沿着这个思路想,购买食物是为了得到维持生命的能量,那么走路、排队结算花的时间等是交易成本,甚至连做饭、吃饭的时间都是交易成本;看网络公开课是为了得到知识,那么如果视频拖沓不如看文章得到干货的速度快,多花的时间也是交易成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交易成本无处不在,因为价值的耗散无处不在——对于实现一个目标,所有不与实现目标直接相关的环节都是价值耗散,都是交易成本,这岂不是让人难过?那么,我们如何能尽可能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对耗散价值的“打捞”呢?显然,首先是“专注”,尽可能省掉不必要的环节,直奔目标而去,所谓的“少做无用功”;其次,不要“太专注”,不要忘了抱着一个享受过程的心态,吃饭的时间可能是被耗散的价值,但如果考虑到品位美食的幸福感,它便不是了;第三,妥善利用被耗散的价值,比如在网络公开课视频的页面中插入广告,便是平台方在打捞耗散的价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张五常说,凡是一个人的世界中不存在的成本,都是交易成本。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因为只有一个人的情况下不需要“配置资源”,哪怕是两个人,因为人的欲望无限与资源的差异性,资源便是稀缺的,也就需要配置,这时,不管是通过什么机制,都会有交易成本。理解好了交易成本,也就多了一个看待世界的视角。\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a href=\&#_ftnref1\&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1]\&\u003E[1]\u003C\u002Fa\u003E 在价格双轨制下,官员们利用手中权力,使用平价和市场价(议价)两个杠杆捞钱,俗称官倒。\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6:33:01.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6,&likeCount&:23,&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4:33:01+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704b600a42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6,&likesCount&:23},&&:{&title&:&「微经1 - 7」概念是学科的精髓&,&author&:&youzhipage&,&content&:&\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第一讲
概念与结构: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7节:概念是学科的精髓\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我在\u003Ca href=\&http:\u002F\u002Fmp.weixin.qq.com\u002Fs?__biz=MzAxNzgwNjkzNg==&mid=&idx=1&sn=81f2b2d47083aeb5b3a6af#rd\&\u003E《「概念」和「概念体系」的意义、效率与局限》\u003C\u002Fa\u003E一文中提到过:概念是一门学科的精髓,概念再加上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几乎就等于学科全部的内容。一门学科的概念体系,就好像一个坐标系一样,帮我们“定位”(解释)现实中看到的现象,在细微考察之前形成直觉,找到大方向。微观经济学也是如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一讲以《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为题,讲了一些重要的概念,为之后各章节的内容作了准备。当然,微观经济学中的概念远非只有本讲提到的这些,更多概念会随着内容的展开逐渐出现,最终形成一幅更为完整的概念网络。本节将首先回顾一下这一讲中的内容,再简单概括一下微观经济学的知识结构,并尝试回答本讲题目的问题: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1. 内容回顾\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第一节中,文章从\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经济\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这个概念讲起,提到了它的三层含义:第一是学科名称,第二是以“交易”为代表的人类活动,第三是它在微观经济学中的主要含义——一定收益下的成本最小,或,一定成本下的收益最大。“经济”中蕴含着的“优化”思想,贯穿微观经济学始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之后,文章又介绍了\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稀缺\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这个概念。一项资源如果是稀缺的,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相对人无限的欲望,资源总是稀缺的;二是同类资源间存在差异性,也会带来稀缺。存在“稀缺性”的不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商品,还包括一些权利,比如土地使用权、温室气体排放权等等。最后,只要一样商品是稀缺的,它就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吗?不是,还需要“它的价值得到足够广泛的认可,并形成了配置所有权的必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为“稀缺”的存在,资源的所有权配置成了问题。那该选择什么样的机制解决这个问题呢?经济学提出的办法是\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价格机制\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价格机制也只是各种资源配置机制中的一种,其他的还有“武力机制”、“时间机制”、“权力机制”等统称为“非价格机制”的机制。而价格机制的优势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是各种配置机制中,最不会带来“社会性浪费”的一种机制。然而,因为价格机制只关心效率,不关心平等,也遭到了一些诟病,但这就是比经济学范畴更广的问题了。最后,价格机制虽然是“最不会带来社会性浪费”的一种机制,但它的运行并非没有成本,这在有关交易成本的部分详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价格机制下,成本和收益是最重要的一对概念。在第二节中,文章首先介绍了两个成本方面的概念,为\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机会成本\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和\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沉没成本\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之后,文章又介绍了两个收益方面的概念即\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消费者的\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效用\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和\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厂商的\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收益\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最后,用收益减去成本得到的叫\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剩余\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又可分为\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消费者剩余\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和\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生产者剩余\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基于第二节中介绍的概念,文章在第三节中尝试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交易?在个人与个人的交易中,文章指出了,交易本质上是“激活并分割”了一块存在于交易双方之间的\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潜在总剩余\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或称\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交易空间\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当交易是自愿发生的,它保证了“在没有任一方效用受损的情况下,使得双方的总效用增加”——这在理论上被称为\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帕累托优化\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此外,文章还提到了\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议价能力\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对于总剩余分配结果的影响,以及,\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交易成本\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对交易的影响。之后,文章又以国与国之间的交易(或者叫贸易)为例,介绍了\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比较优势\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的概念,以及为什么当比较优势存在,就足以促成两国之间的贸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四节中,我们又探讨了另外一个经典的问题:钻石为什么比水贵?为此,我们介绍了\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劳动价值论\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和\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主观\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效用\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价值论\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两个概念,并分别尝试用它们回答这个问题。之后,在分别指出两个概念解释力的不足之后,又引入了\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边际\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的概念,给出了一个较为完满的回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五、六两节用较大篇幅着重介绍了\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交易成本\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这个概念,它是一个看似不起眼,但事实上对经济活动影响非常深远的概念。文章从三个角度解释了交易成本,分别为:“麻烦”就是交易成本,“合同”也是交易成本,“制度”必有交易成本。最后,文章指出交易成本本质上是一种耗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2.\n\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微观经济学结构\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前所述,微观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提出的方法是价格机制。价格机制运行的环境叫市场,市场由生产者和消费者两方组成,分别被刻画为市场上的两股力量:供给和需求。市场的一个简单图形表示如下:\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93c45eb72bc58e3c0a34c0b.png\& data-rawwidth=\&1045\& data-rawheight=\&819\&\u003E\u003Cp\u003E在如上的直角坐标系中,横轴代表商品的量,纵轴代表商品的价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图上有两条线:斜向上线的叫“供给曲线”,代表生产者提供商品的成本,斜向上的含义是——随着价格上升,社会上所有生产者的总供给量上升;斜向下线的叫“需求曲线”,代表消费者对商品的评价,斜向下的含义是——随着价格上升,社会上所有消费者的总需求量下降。供给和需求两条曲线的交点,代表市场的“均衡结果”,交点横坐标为“均衡交易量”,纵坐标为“均衡价格”,在交点处,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所以均衡价格又叫“市场出清价格”。此外,回顾本讲第三节可以发现,因为交易发生的必要条件是“消费者对商品的评价,大于生产者提供商品的成本”,可以看到,所有满足这一条件的“区间”都在均衡交易量的左侧。所以,市场均衡结果的另一个含义是:让所有能够达成的交易都达成了,激活并分配了买卖双方全部的“交易空间”,让双方的总福利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改善”——这也是价格机制的“有效性”的含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是经济学中最基本、最简单的一个模型,叫“完全竞争市场”模型——所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市场“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找到了供给量等于需求量的均衡价格和交易量,同时最大化了双方的总剩余。当然,完全竞争市场中“看不见的手”的威力不止于此,其在分析中的应用也多种多样,更多的细节会在第二讲“完全竞争市场”中介绍。之后,上面有关图中供给和需求两条曲线的解释,看上去“似乎是合理”的,但其实从学术的角度解释起来,颇要费一番周折,相应的内容有两讲,分别是第三讲的“消费者选择理论”,和第四讲的“厂商理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里为了引出微观经济学的结构,让我沿着完全竞争市场的路子再多讲一点点,问一个问题——那么,像完全竞争市场这么美好的情形,什么时候会发生呢?或者,如果一个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都要满足哪些条件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条件有四点:1.\n商品是同质的;2. 有无数个生产者和无数个消费者,所有人都是价格接受者(price-taker),不具有市场势力(market\npower),不能通过产量或购买量影响市场价格;3.\n信息是充分的,对称的;4. 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市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上四点条件中的前三点,如果不满足,则又会引出“新的市场类型”。比如,当第一点条件不满足,商品不是同质的,同时生产者和消费者又无穷多,这种新的市场类型叫“垄断竞争市场”;当第二点条件不满足,这里假设消费者还是无数个,生产者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对应的新的市场类型叫“垄断市场”或“寡头市场”——以上三种新的市场类型,之所以区别于“完全竞争市场”,是因为具有不同的“竞争\u002F博弈结构”,三者被统称为“非完全竞争市场”——这是我们要在第五讲“非完全竞争市场”中要介绍的内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非完全竞争市场中寡头市场的基础上,我们将在第六讲中介绍一些“博弈论”有关的内容,往小了说,它是对寡头市场情形——行为主体存在“策略性相互依存”关系——的一种更抽象而普适的刻画,往大了说,整个微观经济学都建立在它的框架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之后,如果第三点条件不满足,即市场上交易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这类市场的一个典型代表是被称为“柠檬市场”的二手车交易市场,与“非完全竞争市场”不同,它区别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关键在于“信息结构”不同——这是我们在第七讲“信息经济学”中要介绍的内容,但“柠檬市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后,回到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价格机制。一个问题是:价格机制会失灵吗?首先,在完全竞争市场下,价格机制是充分有效的,但当市场因为“竞争\u002F博弈结构”或“信息结构”跟完全竞争市场发生偏离时,价格机制就在一定程度上失灵了——这两点会在第五讲和第七讲中详细介绍。其次,价格失灵的第三个原因:“外部性”存在。外部性是一个不好定义的概念,举两个例子简单介绍一下:1.\n工厂生产产品,卖给消费者,但排放的污水给附近居民带来负面影响却不用赔偿,这叫“负外部性”;2. 渔民为自己购买灯塔照亮夜路,却因无法制止其他渔民使用而无法收费,这叫“正外部性”。显然,外部性使得价格机制失灵的原因在于:发生了价格机制“以外”的资源配置。我们将在第八讲“外部性与公共品”中详细介绍相关的内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至此,由完全竞争市场开始,整个微观经济学的内容都延展出来,如下图所示。\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35f593eec6c426e5890d80.jpg\& data-rawwidth=\&3938\& data-rawheight=\&1510\&\u003E\u003Cp\u003E最后的最后,我们回到本讲的题目: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在此,我想给出一个自己的说法,供各位讨论、批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在价格机制的框架内,理性的行为主体,消费者和生产者,在不同的竞争\u002F博弈结构,或信息结构下,以最大化效用或利润为目的,做出的权衡与决策行为,以及,同时被决定的价格、交易量和资源与福利的配置。\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至此,第一讲的内容就全部结束了。正如本节的标题所说,概念是学科的精髓,希望你在这讲中学懂了所提到的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后面还有更多的精彩内容等着你。\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3:43:29.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35,&likeCount&:211,&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1:43:29+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c1b9ed66c7a2d298401e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35,&likesCount&:211},&&:{&title&:&「微经2 - 1」什么是完全竞争市场?&,&author&:&youzhipage&,&content&:&\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第二讲
初识供给与需求:完全竞争市场\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1节:什么是完全竞争市场?\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现实中的市场,是交易发生的环境,有买方有卖方,大家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市场的种类各异,从蔬菜到军火,从教育到医疗,无论是商品还是服务,都有自己的市场。但在理论中,我们要研究市场,显然不能穷尽现实中的每一个,只能取要害的共性,将所有市场统一刻画为一个抽象的“模型市场”去研究。之后,遵循逻辑,推导出这样一个“模型市场”中可能存在哪些规律。这便是所谓的“理论研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模型市场研究清楚了,再以它为基准,去分析现实中一个个具体的市场。虽然市场各异,跟理论有出入,但不用怕,根据细节去调整或丰富设定就好了:把握现实市场与理论模型的关键区别,刻画进去,定好模型的边界,再按照理论的逻辑走下来,看看能不能解释市场中观察到的现象。如果不能的话,想想为什么,回过头调整模型的设定,或者检查逻辑推导的错误,再来一轮。如此往复,直到解释清楚了现实中的道道。这便是所谓的“应用研究”。理论可以指导应用,反过来,如果在应用中发现了理论的局限,也可以推进理论研究的进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一、要害的共性:供给与需求\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么,本讲要从理论的角度研究市场,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市场,或者说,在理论上研究市场,应该抓住哪些要害共性来刻画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答案是“供给”与“需求”。之后,第二个问题,如何刻画供给与需求呢?\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af229a1679cc09eac80ce.jpg\& data-rawwidth=\&1225\& data-rawheight=\&716\&\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
完全竞争市场\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图1中的二维坐标系便可以理解为“市场”,而市场中两个关键的变量——“价”和“量”——分别对应于纵轴和横轴。进一步地,供给和需求分别被刻画为“价”和“量”的两组关系,用两条线表示:供给曲线向上倾斜,代表生产者的供给量随着价格上升而增加;需求曲线向下倾斜,代表消费者的需求量随着价格上升而下降。此外,关于供给和需求曲线还有进一步的解释:\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1. 对于任一生产者,也有一条自己的斜向上的“个体供给曲线”,而“市场供给曲线”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加总;对于任一消费者,也有一条自己的斜向下的“个体需求曲线”,而“市场需求曲线”,是所有消费者需求的加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 “市场供给曲线”上的每个点,其横坐标为供给量q,纵坐标为“边际成本”——为了生产总供给量q中的最后一单位产品,总成本的增加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 “市场需求曲线”上的每个点,其横坐标为消费量q,纵坐标为“边际价格”——为了得到总消费量q中的最后一单位产品,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其中,理解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所蕴含的“边际”的含义是很重要的。事实上,并没有“边际价格”这个概念,这里是为了强调而编造了它,想表达的含义是对“消费者边际效用”的一种货币化度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后,即便有了以上三点解释,这里还有三个问题没有说清:\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1. 为什么要以“价”和“量”两轴组成的坐标系来刻画“市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 为什么供给曲线向上倾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 为什么需求曲线向下倾斜?\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以上三个问题都要留到第三讲和第四讲中解释,此处读者可先放着不管,我们在这个基本的供需框架下看看“市场”的门道,而这也是本讲题目“初识”的含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二、竞争与完全竞争\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供给和需求是所有市场的要害共性,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又可以将“市场”分成几类,而其中最基础、最简单的一类,叫“完全竞争市场”。这便就又涉及了两个概念:什么是“竞争”?什么是“完全竞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竞争(competitive)”是经济学一个中重要的概念,不难理解,其产生的原因是“稀缺”——资源稀缺,但大家都想要,所以出现了“竞争”。我们讲过,经济学研究的是化解竞争、解决所有权配置问题的一种机制,即“价格机制”。事实上,不光是想得到资源的人(消费者)之间存在竞争,想提供资源的人(生产者)之间也存在竞争:消费者为了得到资源——生产者手中的商品——在预算约束内竞相出高价;生产者为了得到资源——消费者手中的钱——在成本约束内竞相压低价。总之,“竞争”只发生在市场的一端,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是“交易”,而非“竞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完全竞争”,英文是perfect competitive,其中的perfect直译是“完美”,这里包含着一种“充分”的含义,或者说,“完全竞争”是一种“理想化的”竞争状态。当市场中的竞争满足一定条件,我们就称它为“完全竞争市场”,条件包括四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1.\n\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商品是\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同质\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的\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似乎是显然的一点,如果商品都不同质,那岂不应该算作“不同的市场”了,又怎么能在一个市场模型中研究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严谨地说,这其实是一个市场范围界定和简化的问题。以一个常见的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粮食市场——为例,各地产的大米品质多少有些差异,只是大多数时候,这种差异足够小到可以视为“同质”,并简化到视为“同一个市场”中来研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种简化的必要性在于,事实上,每一粒大米都不完全相同,但显然我们不能给每粒大米都单独刻画一个市场出来。可如果换一个例子——古董市场——我们可以把所有古董视为“同质”,放在同一个市场中研究,也可以为某一样具体的古董单独刻画一个市场,还可以把某一类古董视为“同质”,为它们单独刻画一个市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总之,市场具体要如何界定,简化到什么程度,一方面取决于商品的差异性大小,另一方面取决于我们希望研究的“精细程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2.\n\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价格接受者\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个条件又经常被表述为“市场上存在无数个买方和无数个卖方”,总之,其中的关键含义是:没有任何一个买方(或卖方)可以用自己的消费量(或供给量)影响市场价格,因为相对于市场上的总需求(或总供给),任一消费者(或生产者)自己的消费量(或供给量)都太小了。因此,大家都不具有“市场力(market power)”,只作为所谓的“价格接受者(price-taker)”,而非“价格制定者(price-maker)”,参与到交易当中。这个条件的图形表示如图2和图3所示。\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fa07a20c1f766f403ef81a.jpg\& data-rawwidth=\&1106\& data-rawheight=\&716\&\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
图2 李雷的需求曲线与市场供给\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图2中,买方李雷作为价格接受者,面对的市场供给曲线为一条水平线——在市场价格P下,无论他想买多少,供给量都是充足的。\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afe1ac60c073af2c4e249be3a2d61158.jpg\& data-rawwidth=\&1166\& data-rawheight=\&716\&\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
图3 韩梅梅的供给曲线与市场需求\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图3中,卖方韩梅梅作为价格接受者,面对的市场需求曲线为一条水平线——在市场价格P下,无论她想卖多少,需求量都是充足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价格接受者”的条件满足时,所有买方的“个体需求曲线”,拧成图1中的“市场需求曲线”;所有卖方的“个体供给曲线”,拧成图1中的“市场供给曲线”。市场价格和交易量,则由两条曲线的交点决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3.\n\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信息是充分的\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处的“信息充分”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首先,无论买方卖方,对于对方手中的自己想得到的资源的品质,是充分了解且信息对称的——现实中,卖方当然不必担心买方手里的钱的品质,但买方需要关心卖方手中的商品是否品质过关,这在现实中往往是难以达到的,即存在所谓的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当然,经济学中也探讨了对应的解决方法,这些会在第七讲中为大家介绍。总之,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我们假设信息是充分的,买卖双方都对对方手中的资源品质有足够且对称的了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次,市场中所有交易机会的信息是充分流动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粮食市场视为一个完全竞争市场,在理论中,无论一位农民身处世界何地,只要他有粮食出售,这一信息将会被无差别地传达给世界上所有的大米消费者,以便他们能充分地参与到竞争中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4.\n\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自由进入或退出\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自由”这个概念,跟经济学、市场、价格机制的关系源远流长,我积淀太浅,无法谈这个话题,况且它也远超这份讲义的边界了,这里只谈谈“自由”跟“完全竞争市场”的关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首先,自由进入保证了市场具有充分的竞争性。以供给一侧为例,当市场需求上升时,在价格机制的指引下,生产者面对获得更高收益的机会,总供给量会增加,但是,如图1所示,供给量增加会使得生产的边际成本上升。然而,如果市场是自由进入的,新的企业会进入,来分摊需求的增加,这又使得原来市场中每个生产者的产量降回原来的位置,成本也就随之下降。最终,市场的“自由进入”保证了全社会的生产成本尽可能低。关于这一点,这里只是简单提一下,会在第四讲厂商理论中解释得更详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次,自由退出保证了人们可以避免损失。在\u003Cb\u003E\u003Cu\u003E\u003Ca href=\&goog_\&\u003E「微经\u003C\u002Fa\u003E\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zhuanlan.zhihu.com\u002Fp\u002F?refer=microecon\&\u003E1 - 3」为什么会有交易?\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u\u003E\u003C\u002Fb\u003E中我们讲过,一项交易发生的必要条件,是消费者对商品的评价,大于生产者提供商品的成本,二者发生交易的“总剩余”为正。当交易满足这个条件并发生了,借用“自由”的概念,我们可以说,这项交易是在双方“自愿”的条件下发生的,体现了双方充分享有对私有财产的处置权,因而是“自由”的。但如果交易在不满足这个条件下强行发生,导致一方获利一方受损,那便是“不自由”的,也就是所谓的“强买强卖”。在\u003Cb\u003E\u003Cu\u003E\u003Ca href=\&goog_\& data-title=\&求真\& class=\&\&\u003E求真\u003C\u002Fa\u003E\u003Ca href=\&http:\u002F\u002Fmp.weixin.qq.com\u002Fs?__biz=MzAxNzgwNjkzNg==&mid=&idx=1&sn=74cb4fd454e7dc6bd408f32f28711d9f#rd\& data-title=\&| 从经济学视角看「弱势群体」为什么弱\& class=\&\&\u003E| 从经济学视角看「弱势群体」为什么弱\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u\u003E\u003C\u002Fb\u003E一文中,我提到过:弱势群体之所以弱,往往是连对自己的私有财产的处置权都得不到保护,这是弱在了根上——交易本应是改进福利的途径,对他们来说却成了被掠夺。因此,价格机制运行的基础,便是对个人私有财产的充分保护,这一方面保证了交易的前提,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价格机制运行必然要承担的“制度费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三、小结\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完全竞争市场是学习微观经济学的第一个模型,它虽然极尽简化,却包含了经济学一些最本质的思想,是科学研究中“御繁于简”的典型代表,理解清楚完全竞争市场,是学习后面各章节,并形成知识框架的基础,具体可见\u003Cu\u003E\u003Cb\u003E\u003Ca href=\&goog_\& data-title=\&「微经\& class=\&\&\u003E「微经\u003C\u002Fa\u003E\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zhuanlan.zhihu.com\u002Fp\u002F?refer=microecon\&\u003E1 - 7」概念是学科的精髓\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u\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完全竞争市场是理想的,然而现实往往是复杂的,四个条件常被不同程度地打破,“非完全竞争市场”才是主流。难得一见的接近完全竞争市场的现实例子,是高校内的打印店市场。以我的本科学校为例,在一千米见方的校园中,有几万名学生和将近10家打印店,两边充分的竞争让所有打印店趋于一个基本统一的市场价格,1毛钱每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四个条件中的后两个,“信息充分”和“自由进入退出”,也可以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理解,而这教材中往往没得到足够充分的强调。如果我们问,现实中为什么难以做到信息充分?为什么不容易自由进入和退出?其实是因为获取信息需要成本,进入和退出市场往往也需要承担成本,而这都可以算作交易成本。在后面的内容中,我们继续讲完全竞争市场,其实都建立在“不存在交易成本”这一假设之上,希望读者注意,如果忘了的话可以去回顾\u003Cu\u003E\u003Cb\u003E\u003Ca href=\&goog_\& data-title=\&「微经\& class=\&\&\u003E「微经\u003C\u002Fa\u003E\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zhuanlan.zhihu.com\u002Fp\u002F?refer=microecon\&\u003E1 - 5」浅谈交易成本(上)\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u\u003E和\u003Cb\u003E\u003Cu\u003E\u003Ca href=\&goog_\& data-title=\&「微经\& class=\&\&\u003E「微经\u003C\u002Fa\u003E\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zhuanlan.zhihu.com\u002Fp\u002F?refer=microecon\&\u003E1 - 6」浅谈交易成本(下)\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u\u003E\u003C\u002Fb\u003E两篇文章。\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13:12:27.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1,&likeCount&:172,&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1:12:27+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4385a2daf5d2dd_r.jpg&,&summar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学角度 中国历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