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微信上套利的是真的吗朋友圈有人发什么套利,没搞懂,被忽悠进去了,然后投资了亏损9000,是不是被骗了?

50ETF套利交易入门贴。。。有些我也还没搞懂。。时间紧迫了
解释一下几个词  1.套利:是指尽可能同时锁定买入和卖出的成本.不考虑ETF及其IOPV未来走势,在极短时间内(一般一分钟以内)完成买卖ETF和其一篮子股票的交易.  2.套做:是指必须在ETF及其IOPV间进行回转的交易.它经常需要预测两者的未来走势.有人将这种交易方式称为ETF的"T+0"交易方式,也有人称为"延时套利".俺觉得都不太好.俺推荐的说法是"套做交易".套做交易的本质是指数波动的投机交易.适合于用系统交易方法来评估.  3.缺陷套利(套做):这是特指在ETF交易中,由于成份股停牌,停板而产生流动性缺陷时的套利和套做交易.  流动性缺陷不是指流动性不足,而是不能流动,即在流动性方面有缺陷.它是由于成份股的停牌停板引起的.正是由于成份股的这些流动性缺陷,导致套利套做交易者在交易过程中申购和赎回(主要是申购)遇到问题,因此成为"有缺陷的套利套做交易".  中国股市一向是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哈,有大量的停牌,还有停板.屁大的事情,发个公告,停牌一小时,怕投资者吃亏哈.(以前还停半天呢),停板那就更不用说了.年报公告期间,先是预告,后是公告,然后开董事会,股东大会,再然后季报又出来了哈,季报还没搞清楚,半年报又来了.反正,这种被俺称为"流动性缺陷"的事,必须经常面对就是了.好像深交所有个研究报告,研究了这种情况,说是这些制度影响了中国股市的流动性.  因此这张贴子根本不是讨论上证50ETF有啥缺陷的哈.上证50ETF好得很,没啥缺陷.比如,流动性就确实不错.嘿嘿.  目前上证50ETF在遇到停牌停板即成份股流动性缺陷时,基本上是这样处理的:停板就不管了.停牌一小时的,不允许现金替代,停牌一天及以上的允许现金替代,通常一天的替代溢价比例是10%,一天以上是16%.  三,为啥研究缺陷套利(套做)?  吃饱了撑的?股市里大事多了去了,股权分置,熊市N阶段,三浪3,都需要大家好好研究好好讨论哈.为啥去研究ETF中这么个小小的缺陷?老实说,主要原因是因为那些问题太大太重要,俺研究不了.记得2001年时,俺写过一个贴子,名字就叫"国有股减持,看不懂".  具体原因有两个:  1,正常情况下,ETF跟它的IOPV间是没有套利机会的.即折溢价通常在3个千分点以内.只有在出现成份股的流动性缺陷时,才会出现较大的折溢价差.6个点甚至以上经常出现.  说到这事,不得不提起3月份在报纸上看到一份报道,说是某研究人员得出:ETF运行到那时,共出现了多少多少套利机会啥的.俺当时不得不感叹:券商研究人员,还是好混哈.俺一向对于"券商里有多少多少精英"这种说法,持怀疑态度的.有个在券商做研究的人曾经跟俺说:本来好好的挺聪明的人到了券商,几年下来,不是变笨,就是变坏了.哈哈.  批评这个研究的理由:一是他没有考虑具体的盘口数据,一个套利交易的实现,不能是理论上的,即第一是不能仅仅根据成交价格来做,必须是基于盘口数据的(研究界称之为高频数据),二是盘口数据本身还要有量的约束边界,即小于100万份额的ETF盘口,不能构成现实的套利.极端的例子是:ETF在交易过程中,有时会因为突然的大买卖盘,把价格拉动几个点,但当你发现的时候,交易已经回复到正常情况了.  最重要的是:当中信证券涨停的时候,市场是出现了ETF与IOPV间8个千分点的溢价,但你怎么申购呢?这能叫"套利交易机会"吗?  这便是俺这里说的缺陷套利与套做了.  可以说,除了上市第一天,50ETF出现过较大的套利空间外,其它时间,出现较大空间时基本上都跟成份股的流动性缺陷伴生.下面是几个较明显的交易日:  2月28日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也喜欢
又长发及腰啦
破个10万、来个大哥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vip.sina.com··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搞懂了名创优品,你就搞懂了新零售?!名创优品爆赢的“四大算法”揭秘...搞懂了名创优品,你就搞懂了新零售?!名创优品爆赢的“四大算法”揭秘...大侠爱科技百家号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号:i黑马(ID:iheima),作者:折原张桓认为,“产品即营销,用户即渠道”,零售全是细节,做好这行需要足够的热爱与考究。新零售四大算法:搞懂名创优品,你就搞懂了新零售2017年被称为新零售元年,过去一年,经过便利店、无人货架、线下商超等风口的涤荡之后,依然没有一个标准的新零售方法论可供参考。众多企业明知新零售将彻底改变零售行业的格局和效率,却依然无从下手。新兴项目困于供应链和产品的打造,传统企业囿于营销和运营的瓶颈。针对上述问题,近日名创优品董事,尚道、疯蜜创始人张桓在创业黑马新零售特训营上,结合名创优品及一众优秀新零售案例,总结分享了新零售的四大底层算法,从营销、产品、传播和资本价值等角度为新零售企业裂变提供新的思考维度。演讲 张桓文 折原曾经有个名创优品的代理商因为和女朋友对赌,想自己出钱在香港开一家店。我们觉得香港寸土寸金,一个月租金30多万,按名创当时在国内的表现,去香港肯定亏损,但第一个月业绩就达到了300多万。做零售的应该都知道,只要房租不高于业绩的15%就稳赚不赔,当时房租只占了业绩的10%,非常赚钱。后来才发现,因为香港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其中很多销量是外国友人带动的。所以我们在香港一年开了20家店,然后逐渐走向国外,如今名创优品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是知名度比较高的品牌,拓展到了170多个国家,几乎占据了shopping mall里最好位置。走出去之后,我们发现国内外的市场环境真的不一样。同样300万开一家店在大陆平均一年赚96万,在国外平均一年赚172万,名创优品其实在国外比国内发展的好。因为中国除了人工便宜,其他都比国外贵。而且国外商业的新旧更迭特别慢,欧美、东南亚很多商场的商铺品牌可能10年都不变。当时大家也没有觉得名创优品的的模式有多好,但都知道叶总是一个真正热爱零售的人。每个货架的重量、成本,每一个产品的包装、产地他都知根知底,并且痴迷于细节,对零售行业的各种产品和所有参数都如数家珍。无人便利店和无人货架风口的时候,我和老叶紧张的不行,出去学习了一圈。看完之后老叶说,不用看了,这是一群互联网人,不懂零售。做零售全是细节,却很少有人知道ZARA、HM、沃尔玛、屈臣氏的货架区别,也说不出无人货架最合理的高度应该是多少,在校园附近的店和在写字楼附近的店货架高度和过道宽度也都有考究,但是很多互联网人却关注不到。回过头来说,名创优品之所以三年开到2000家店,营收破百亿,在零售行业中逆势而起,核心离不开对下面四个新零售底层公式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营销业绩公式:E(Earnings/盈利)=M(Merchandise/商品)C(Customer/客户)第一个公式是把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应用到营销上来。传统的营销一般都讲4P,即产品、定价、渠道、促销,但是4P在这个时代有没有过时呢?我觉得在这个时代做营销,只需要关注两个指标:产品和用户,我们不太关注价格和渠道。张大奕在淘宝赚了1个多亿,因为有粉丝,她一篇文章能卖150台mini cooper,一家4S店一年50台都卖不了,她一篇文章能抵4S店3年的销量。曾经渠道为王,但现在张大奕不在淘宝就不能赚1个亿了吗?1、产品即营销:做好了产品,营销自然水到渠成(1)杜蕾斯“只是”赢了广告,冈本赢在产品2012年冈本的业绩是杜蕾斯的1/10,利润是它的1/3。到了2016年,冈本的业绩是杜蕾斯的1/3,利润已经持平了,2017年就了超过杜蕾斯。杜蕾斯是现象级的营销案例,但是没有人靠营销案例赚钱,大家都是靠产品赚钱。冈本中国代理商王总不久前把冈本003卖完,卖了17亿。但是杜蕾斯同期的销售额不到10亿。冈本内部常说,广告的金奖、银奖都让杜蕾斯拿吧,我们赚钱就好了。杜蕾斯的营销确实做的好,但是大家不会有买杜蕾斯的冲动。一盒同样10片装,冈本98块,杜蕾斯50,消费升级时代,碰到喜欢的人,谁会在乎几块钱的事?都会想买贵一点的。冈本从003开始就有了质的变化,002和001进入中国后,据说日本本地的朋友都买不到,因为被天朝的朋友买光了。但是在你们的认知中,杜蕾斯这10年以来有革命性的产品出现吗?产品要放在首位,产品如果不够好,做再多营销也没有用。想了解一个企业,最根本的就看它产品做的如何。(2)喜茶:大部分人都想模仿怎么火,而不是怎么做喜茶出来的时候,我们都很惊讶,因为它的收银用的是星巴克模式,而不是麦当劳模式,这就直接秒杀了其他饮品店。它应该是中国第一个把奶盖茶做到极致的,台湾奶茶店这么多年也没有什么革命性的创新。当时喜茶想找星巴克投资,星巴克觉得中国的茶饮料这么多年都干不起来,喜茶肯定也不行,结果越来越多的人去喜茶店聊天,大部分中国人都不懂咖啡,茶是受中国本土认可的饮料,在中国的市场就完全不一样。喜茶在中山、台山花了三年时间打磨产品,总共十几个SKU,3个SPU。只要喜茶的产品足够好,再多模仿者都没有用,因为大部分人的心都不在产品上面,都在想营销和推广,想着怎么火。(3)名创优品:从来不促销,进店购买率达70%以上前段时间大家经历了无人货架的风口,如果把无人货架当成一个产品来看,会发现这个产品并不足够好。因为友宝已经证明卖零食和饮料赚不了钱,变成无人货架也不能改变利润率低的事实,虽然租金成本降低了,但是配送成本、管理成本、监测成本都上来了。名创优品在产品上做到了极致,同样的产品的价格绝对比你低,同样的价格品质绝对比你好,都找的是头部的工厂,香水是香奈儿的工厂奇华顿,眼线笔是迪奥的工厂莹特丽,洗衣液都是蓝月亮的工厂。大家都觉得小米的充电宝很牛,定价69元,同样的工厂名创优品定价49元。在产品价格上,名创优品做到了压倒性的优势,名创优品的特点就是,用户不会思考名创优品的东西是不是卖贵了。去宜家买东西,你会担心它贵吗,去名创优品也一样。在国外,用户一进门我们就给他递一个篮子,基本上没有人会空着篮子出来,进店的购买率达到了70%以上。名创优品牢牢锁定200个供应商,把他们带到全球去培养。供应商是靠稳定的订单赚钱的,名创优品的订单占很多工厂的1/3以上了,基本上供应商都会听话。我亲眼看到很多原来开小面包车的供应商现在开着宾利。在产品上怎么用力都不为过,产品就是最好的营销。名创优品从来不搞促销,从来都是自然销售。我们直接把促销的费用投入到产品里去,让价格成为产品的一部分。中国人喜欢搞自嗨型的促销,「双十一」真的能拉动销售吗,不过是提前透支未来几个月的销售量,有人关心天猫「双十一」过后的销量吗?2、用户即渠道:如何让用户不得不发朋友圈?用户即媒体,用户即渠道。如果一个产品不能让用户发朋友圈,那绝对不是好产品。很多人质疑名创优品的某些产品是在亏钱,确实,名创优品不是所有品类都赚钱,但亏钱的那部分保证会让用户尖叫,并且发朋友圈。名创优品的购物袋也是一个特色,我们把购物袋也做到极致后发现,几乎任何一个商场里都会有人拎名创优品的购物袋在购物,一年发出去5亿个购物袋,就有了5亿个移动的广告。胡桃里音乐酒馆从来不做推广,大众点评的副总裁问我,为什么胡桃里在大众点评上一毛钱都不花?因为胡桃里有霸屏,有现场音乐,有100多块钱的红酒,让用户忍不住想发朋友圈。在胡桃里,不花钱既可以听到现场音乐,花几百块就可以喝到红酒,霸屏60秒钟只需要88块钱,胡桃里几乎没有超过100块的菜单。没有压力的消费,装修又很漂亮,酒水和音乐都是兴奋剂,花不到一百块霸屏表白,用户肯定愿意拍下来发朋友圈的。我自己做疯蜜最大的心得就是,不管搞什么活动,现场一定要布置得能让女人拍照。我们在杭州做活动,让一群美女在厕所里搞T台秀,厕所里的party一般没人参加过,所以这些人一边觉得你是神经病,一边拍照发朋友圈。做营销一定要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如果你的产品不能让用户拍照发朋友圈,就应该反思了。产品公式:P(产品)=NE(新体验)-OE(旧体验)-CC(转换成本)1、名创优品的爆品策略眼线笔:从边缘品类市场培育爆品,一年销售1亿支这个公式是百度首席产品经理发明的,产品的做法就是「新体验-旧体验-转换成本」。研究之后,发现名创优品确实是这么做的。首先新体验,拿眼线笔来说,莹特丽生产的一支普通眼线笔要100多块,眼线笔本身就是个容易丢、容易坏的产品,所以名创优品干脆把眼线笔做成消耗品,同样莹特丽的工厂,只要九块九,把用户的使用成本降低。结果一年卖了1亿支,来名创优品的每20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会买眼线笔。同样是大牌生产的,使用上感觉差距没有那么大,但是原来一个九十九的东西,可能用不到一半就丢了或者损坏了,现在直接把它做成消耗品,只卖九块九。把原本很不好的体验抹去就等于提供了很明显的新体验。第二,转换成本。为什么名创优品只做眼线笔,不做其他化妆品?因为一个原本用雅诗兰黛的女性不会突然来用名创优品,没人会拿自己的脸做实验,都会想这么便宜会不会过敏,转换成本太高了?但是眼线笔没有问题。名创冰泉:三年做一款水,一年销售6000万支名创冰泉是名创优品耗时3年,投资上亿元出品的一款饮用水,名创优品为什么要卖水?因为我们发现shopping mall里面没有卖水的。卖水的只有超市,shopping mall一楼租金的压力下,谁敢卖水。但其实大家逛商场的时候一般都会逛很久,是有这个需求的,3.5元一瓶跟路边便利店比起来看起来很贵,但跟电影院一比,3.5元是不贵的,电影院卖5块。而且逛累了渴了的时候对价格也就不敏感了。2016年刚上线的时候,一年卖了6000万支水,水的成本结构是按吨来算的,利润太高了。它有转换成本吗?没有。2、新体验10倍优于对手,后来者才有机会最近美团要做打车项目,用这个公式来看这件事,还有戏吗?美团的打车体验能比滴滴好很多倍吗?打车这个项目有技术壁垒,滴滴做了这么长时间,跟司机磨合了这么久,技术也逐渐成熟。美团的新体验要想超过滴滴太难了。当新产品和服务不能10倍优于竞争对手的时候,作为后来者是很难有机会的。另外转换成本,司机和用户是有使用习惯的,在滴滴没有太大问题的情况下,这个转换成本也是很高的。我们要时刻记着,我们交付给用户的不是营销,而是产品和服务,尤其是做新零售的。我觉得任何产品都可以用这个逻辑来看。比如无人货架,它和自动售货机、7-11相比,我没有看到新体验和旧体验有明显的差距。它没有从用户角度都思考这个问题,它甚至让用户痛苦。大家都有贪小便宜的心思,但不付钱又会有负罪感。让用户产生这么多犹豫,就是让用户痛苦。所以我觉得做流量的人永远不可能懂用户,百度做新零售、O2O都不成功,就是因为它不会花心思了解用户的心思和情绪,它只是把用户当做流量。传播裂变公式:C(传播)=KOL(关键意见领袖)*E1.5(情绪)*C1.2(卡券)1、马佳佳:100KOL=1亿粉丝马佳佳刚出名的时候,我问她:我的微博几十万粉丝,为什么不如你有名?她说老张,几十万粉丝我搞不定,但是1亿粉丝我能搞定。让1亿个人关注我是很难,但是我能让100个意见领袖都知道我,每个意见领袖背后有100万个粉丝,就代表1亿粉丝。我的核心就在于怎么搞定这100人,而只发这100个人感兴趣的内容,让1亿个人转发我的微博太难了,但是让这100个人给我转发微博还是很容易的。我之前办过一次女性营销高峰论坛,请马佳佳来演讲。欧莱雅中国的老总就坐在嘉宾席,她在台上直接说:「欧莱雅已死」,那个老总都快疯了。她如果来演讲,大家肯定都会拍照发朋友圈。她把观众和现场的大咖当渠道,她懂得如何搞定KOL。做任何传播,都需要有意见领袖的参与。我们做过一个卖内衣的案例当时有两个选择,一是找林志玲,一是找苍老师,最后我们选择请苍老师。因为我们发现林志玲没有真正的铁杆粉,对比两个人微博的评论次数和质量,会发现苍老师的微博评论很多百字以上,而林志玲的评论都是「飘过」、「路过」。所以苍老师是我们要的关键意见领袖,结果确实很火爆。2、咪蒙&同道大叔:没有情绪,什么传播都没有意义做任何活动和传播如果没有情绪是没有意义的,没有情绪讲什么都没人看。大家都有情绪要宣泄,那些不会说不会写的人就转发那些会说会写的。同道其实还不如我懂星座。懂星座的人那么多,为什么他能做这么好?因为他没有把星座当星座去做,他把星座当情绪和社交去做。一个星座的基本特征其实是很无聊的,就像血型、属相一样是一个结论。但他对星座的描述,要么描述得极好,要么描述得极差,一定是带有情绪的。同道搞过一个《最花心的星座排名》,如果水瓶座排第一,那些水瓶男的小女朋友肯定会对号入座,找男朋友麻烦,这就是情绪。咪蒙也是调动情绪的高手,她的所有标题、内容都带有情绪,一篇《致贱男》多少女人转发了,每个女人都遇到过渣男、贱男。她站在创业者角度写茅侃侃,让多少创业者的心灵得到了抚慰,她没有宣泄自己的情绪,她宣泄的是创业者的情绪。3、卡券:虽然low,但是有效我们发现有钱人没钱人都喜欢贪便宜,这是人性。抢红包抢到一毛钱还要谢谢老板。再说到滴滴,回想一下,滴滴是靠5分钟内叫到车做起来的吗?当时其他的打车软件都能帮你叫到车,为什么用滴滴?因为滴滴有补贴。我当时从公司打车回家要12块钱,用滴滴免费,那我当然选择用,下个APP而已。我也不差这12块钱,但这个便宜不占白不占。另外,我发现丝芙兰会在顾客买完单准备离开的时候送你一个小样,比如店员会说我觉得你的皮肤是怎么样的,送给你一个雅诗兰黛的小样。这是超出顾客预期的,额外的礼物。让用户感觉占了便宜,这种小恩小惠特别有用。胡桃里每天会把营业额的5%拿出来,给某个店员去送一个顾客水果或者一杯鸡尾酒。设想一下,吃饭的时候,一个店员对你说,某某先生你来了,送你个什么东西,在朋友面前有面子,他肯定愿意来。名创优品的购物袋其实也是个卡券,当所有的超市都收钱的时候,名创免费送给你,质量还很高,顾客就愿意来。资本价值公式 :C(资本价值)={( C用户增速+ R营收增速+ P利润增速 )/4.5}3第四个公式是站在实体的角度教你怎么赚钱,可能和很多互联网公司不一样。纯互联网公司未必把赚钱放到首位,很多看的是市场估值。公式里用户、营收和利润这三个指标都用了「增速」这个词,为什么强调增速?天图要退出德州扒鸡,就是因为它没有增速,德州扒鸡还在卖传统的扒鸡,一只鸡一只鸡的卖很难有增速,周黑鸭不一样,把鸭脖当零食卖,所以能走出来。1、用户增速滴滴洗车:洗车一次赚1元,一年赚3600万有时候投企业,就是投想象力。比如我们最近投的滴滴洗车,虽然滴滴不赚钱,但滴滴有业务赚钱。滴滴有30万专车司机,1000万快车司机,都要洗车。为了给用户更好专车的体验,要求专车每三天洗一次,哪怕洗一次车我们赚一元,一年也能赚3600万。我们18年想在北京试点,在加油站放200个自动洗车机。人工一天能洗50台,机器一天12个小时能洗120台,这个增速是不得了的。我们认为一个企业至少年增长速度达到50%才有投资价值,不然每年个位数的增长,都跑不过通货膨胀。名创估值现在为什么这么高?因为这几年每年2.4倍的增长。有进阶的知识付费是个好生意。为什么名创会开发一个新零售实验课,流量来自哪里?因为名创本身有培训商学院,它要对新入职员工和加盟商做培训。所以流量来自于名创优品整个系统的3万人,等到50期的时候,把名创3000万粉丝也加入名创的系统内,这就是自然流量。罗振宇的「得到」,用户听了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再听梁宁的产品课,跟他接下来听不听其他课没有什么关系,用户的付费很分散也不稳定。但是名创的课程,只要想入职、想成为合作伙伴,想全面了解了名创,肯定会来听。而且是一次投入很多,是连续性的。为什么说大学是一个好生意?因为上完大一,大二、大三、大四还要在这个学校上,这是一个进阶的过程,现在很多知识付费没有进阶。回到这个公式,只要名创不断招新人,只要有不断的供应商、加盟商加入,课程的用户增速就是有保证的。这是可确定的,投资不是讲确定性吗?2、收入增速互联网公司卖梦想,奋达教育卖用户再来说收入的增速,除了产品收入、加盟收入之外,还有什么收入?深圳的奋达音响旗下有个奋达教育,两年时间做到了每月9000万的利润。本来只是一个奋达音响的职业培训部门,结果把职业教育变成一个产品,他是2017年对我启发最大的人之一。他给OPPO、VIVO、富士康和华为输送工人,这些工厂招工人一直都是难题。现在有人保证给你输送上手就能操作,不需要培训和面试的工人,一个1200元,好多工厂都是愿意。因为面试、培训都需要时间成本。他们公司有8个小组,专门去全国各地到职业中专、大专院校演讲。吸引那些想去华为这样公司上班的人,只要参加培训,保证输送进想进的企业。每个人一万二,从工资里扣,每个月扣1000元,很多人报名。他们的教学设备用已经淘汰的流水线设备。等于把三个月的试用期放在他这里。他甚至拿着offer和深圳市政府谈,华为的一个offer会补助750元。政府为留住大企业,需要这样的配套产业。他的用户来源于学校,每年那么多毕业生,都成为他确定性的用户来源、订单来源,就有了确定性的营收,确定性的增速。互联网公司卖梦想,这家企业卖用户。我今天总结的,其实都是事后诸葛亮,当时包括我没几个人认为名创优品能做成。但成功要知道是怎么成功的,通过名创优品的发展,总结出来的几个公式代表着一种规律。不过在这些价值之外,我相信名创优品的成功更离不开老叶对于零售的热爱。如果创业者对自己现在所做的事情只是想赚钱,而没有热爱,那再多公式也是白费。*本文系i黑马原创发布,作者折原,如需转载请留言申请。让创业不再孤独,提升普通创业者的成功率,欢迎关注i黑马。END当然,讨论更多“营销打法”,还可以在优质的市场公关总监社群——已经有5W+市场公关总监加入“【PR人】市场公关总监社群”,我们只邀请市场公关领域部门负责人及以上人士,符合条件者,加群请扫码——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大侠爱科技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一名热爱生活、懂些音乐的好摄之徒。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查看: 2073|回复: 48
投资篇-为啥总是高买低卖?这是你常犯的十大错误和自救指南(33楼)
本帖最后由 flycrab 于
22:19 编辑
x <span id="count_songhua_&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1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x <span id="count_songhua_&
**** 本内容被作者隐藏 ****
流动性过多但是经济不好的结果。
x <span id="count_songhua_&
基金不是跟大市比较的,是跟其他基金比较的。
至少在基金经理心中是这样想的。
x <span id="count_songhua_&
基金不是跟大市比较的,是跟其他基金比较的。
至少在基金经理心中是这样想的。
任何一个基金是跟基准指数比较的...
不信你去找基金的Fact Sheet来看,一般都会有一张图来比较基金跟基准指数的
基准指数其实就是ETF,你去买ETF更便宜,赚更多,还要基金经理何用?
可能基金大人夜月回答得到你。&
x <span id="count_songhua_&
那个是用来骗投资者的技两
如果你比大盘好,但是比其他基金差,你就是差
如果你比大盘差,但是比其他基金好,你就是好
所以分析师都是拿别人的不幸来装点自己
老板都是以分析师的回酬率来相互攀比
战胜其他分析师才是饭碗关键,
大盘,谁得空理
x <span id="count_songhua_&
那个是用来骗投资者的技两
如果你比大盘好,但是比其他基金差,你就是差
如果你比大盘差,但是比其他基金 ...
基金简介上用的就是这张图,不及大盘,说破嘴也没用,不然那些顾客就不会流失了
x <span id="count_songhua_&
@skylight15
夜月来也没用,曾经有个基金经理跟巴菲特对赌究竟基金能不能跑赢基淮指数,虽然十年赌约还有两年才到期,但看来要赢巴菲特机率很渺茫
x <span id="count_songhua_&
原来我们一直在两个角度讨论这件事,所以见解不同。
楼主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我站在投资银行的角度。
超越大盘,超越一般分析师:我们表现最好。
超越大盘,逊于一般分析师:我们超越大盘。
逊于大盘,超越一般分析师:我们超越其他基金。
逊于大盘,逊于一般分析师:我们保本/低风险/回酬稳定/专业理财顾问团队。
由于理财顾问巧舌如簧,很多投资人其实只是盲目的听从而已。
更有甚者被欺骗,根本就不知道基金存在风险。
还有,基金的分红,其实只是类似红股的存在,并没有增值的效果。
很多人都误解了,我也是其中一个受害者。
无可否认,不少投资者并不知道基本的回酬
例如定期存款利率,大盘回酬率,债券利率
x <span id="count_songhua_&
投资中最重要的事:只有买得便宜才能卖得便宜
日 14:42:52 港股那点事 0
作者:格隆
编者按:这篇文章,格隆写于一年前。今日再次同大家分享,希望可以为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感悟!
投资中最重要的事,到底是什么?
这是很多朋友和格隆探讨过的一个问题。
学习深奥的金融、财务知识?对数字和概率有天生朴素的敏感与直觉?谙熟现代投资组合理论?能分得清阿尔法和贝塔?克服人性贪婪与恐惧的天生弱点?风险控制?止损与止盈?……
貌似都有一定道理,但貌似又都不充分:如果必须要拿到金融学或者会计学博士文凭才能做投资,那你很难解释为什么身边很多做投资游刃有余的人实际上连初中都没读完。如果一定要每日三省吾身,修身养性,脱离人性的“低级趣味”才能做投资,你也很难解释为何身边也有大量的案例:投资做得可圈可点,但离哲学家、艺术家和圣人仍相当、相当遥远。
一家经营一家杂货铺的老板给出了最接近真相的回答::“只有买得便宜才能卖得便宜”。
这个老板叫山姆·沃尔顿,靠这个理念,他只用了50多年的时间,把发迹于美国南部阿肯色州的一间杂货铺做成了全球最大的连锁零售企业,以营业额计算也是全球最大的公司。
这家公司叫沃尔玛。它有闻名全球的十条经营法则,其中两条与成本相关:
第一条:严格控制成本;
第九条:永远让自己的成本比所有竞争对手至少低一分钱;
上帝从不掷骰子?
在投资中需要做些什么,或者什么事情最重要,取决于你到底如何看待投资的本质:投资到底是不是博弈?
多数投资者会对这个没有“逼格”的说法嗤之以鼻,他们会说:巴菲特从不博弈。市场对投资最高大上(当然也是最误导投资者)的解读是:所谓股票,归根结底只是一张纸,证明着你分享一家企业未来利润的资格。如此而已。
这是价值投资者对投资最形而上学,也是最肤浅的理解:去找到一家好公司,然后做它的股东,长期持有。这也是绝大多数投资者巴菲特身上学到的最核心“秘诀”。
但绝大多数人都忘了巴菲特式价值投资的一个核心要素:巴菲特从不做没有话语权的小股东。《华尔街之狼》中有句实际上来自巴菲特的经典台词:我从不做小股东。我要么做董事长,去决定公司怎么发展,以及最终利润怎么分。要么拿枪(股权)顶着董事长的脑袋,告诉他该怎么发展公司,以及把最终利润怎么分。
很明显,巴菲特不是不博弈。他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博弈:这种方式,胜算会更大。
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你唯一能自保的办法,就是让你手上那张叫股票的纸足够便宜——这样在未来无论与大股东,还是与其他投资人,还是与市场的不确定性博弈中,先保证不输。巴菲特和市场大侠们把这称之为“安全边际”,但格隆更愿意用阿肯色州那个杂货铺老板的朴素语言来概括这种博弈的核心原则:便宜才是硬道理,让自己的成本永远比你的竞争对手低一分钱。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从经济学角度而言,所有财富的创造和再分配,其实都是经由博弈完成的——对证券市场而言,这句话更为成立。于投资这个行为而言,几乎99.99%的情形下,在支付了高价的当时,你就已经输了。
如果你还是没明白格隆想说什么,不妨重温一遍经典的“市场先生”寓言故事:“设想你在与一个叫市场先生的人进行股票交易。每天市场先生一定会提出一个他乐意购买你的股票或将他的股票卖给你的价格。市场先生的情绪很不稳定,因此,在有些日子,市场先生很快活,只看到眼前美好的日子,这时市场先生就会报出很高的价格。其他日子,市场先生却相当懊丧,只看到眼前的困难,报出的价格很低。另外市场先生还有一个可爱的特点,他从不介意被人冷落:如果今天市场先生所说的话被人忽略了,他明天一定还会回来,同时提出他的新报价。市场先生对我们有用的是他口袋中的报价,而不是他的智慧。如果市场先生看起来不太正常,你就可以忽视他或者利用他这个弱点。但是如果你完全被他控制,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则寓言的作者名叫本杰明·格雷厄姆,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老师。巴菲特几乎所有的核心投资理念都来自于他。
在西方宗教界有一道最经典的哲学思辨命题:神父在天国问上帝,如果上帝是万能的,那上帝能否造一块自己搬不动的石头?上帝思索良久,拿起了骰子。
是的,上帝也掷骰子。巴菲特也博弈。
为美貌(无论是表面的,还是真实的)支付高价的代价大多都是惨重的
怎么买得便宜?其实很简单,不凑热闹,在“丑陋”中寻找美丽——很多时候市场把这概括为“在市场贪婪时恐惧,在市场恐惧时贪婪”。
格隆先上一个笑话:公青蛙无比愤怒地指着刚生出来的癞蛤蟆问怎么回事,母青蛙羞愧地说:“对不起,亲爱的,认识你之前我整过容!”
证券市场很类似喧嚣热闹的选美舞台,参选者淡妆素颜者有之,浓妆艳抹者有之,更极端的做点隆胸拉皮削骨之类的整容者更不乏其人。以A股市场最为典型,近几年随着创业板与中小板的节节高升,越来越多的灰姑娘们打着新经济、互联网+的旗号装扮一新粉墨登场,并以匪夷所思的高价获得各路王子的垂青与认领。但皇帝的新衣注定无法御寒,当“整容成为一种时尚”(韩国某电视台广告语),这类包装出来的容颜最终都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原形毕露。也许它们中的极少数能在一两年后证明以现在的价格买入是物有所值的,但是绝大多数出场时美艳如花的“新”经济们——正如每次绚烂的泡沫破灭——它们的结局无法改变,尘归尘,土归土。
当然,真正的公主肯定也在其中。但问题是,在午夜十二点的钟声敲响之前,谁能找到那些能真正成为公主的灰姑娘们?A股创业板指数今年从高位最多下跌了42.99%,目前依然走得颤颤巍巍,预示着这种整容包装后高价嫁入豪门的游戏已经基本结束。
但,那些为表面的美貌支付了高价者的代价是惨重的——本轮A股股灾,很多重仓创业板的中产阶级几乎是被消灭掉了。
投资就是买卖的博弈,怀疑是从事这个职业的基本品德。任何貌似理所当然的神话,往往都是不可信的。越是无懈可击,往往越值得怀疑。格隆从来都相信,事物的发展是粗劣的,是有锋芒和缺陷的。当一个商业故事以无比圆滑和光鲜的姿态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首先必须怀疑——要不要为此支付高价。
而所有对美貌的怀疑,最终都会被证明是正确的,或者至少是值得的。
伽利略与牛顿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两从小就有和路标争辩的倾向。所以后来他们很快学会了和当时所有的东西争辩,包括从没有人怀疑的科学公理。
我受够了在后穷追猛赶的做法
在践行“买得好才能卖得好”这一点上做得最漂亮的是约翰·聂夫——格隆最欣赏,也认为最适合我们学习和效仿的大师,没有之一。
约翰·聂夫在投资界以外基本是默默无闻,但在他执掌温莎基金的30余年间,却创造了让人瞠目的投资记录:他执掌温莎基金31年,年平均收益率13.7%。其中22年跑赢市场,投资收益增长55倍,超过市场平均收益率达3%。1995年退休时温莎基金规模为110亿美元,成为最大的共同基金之一。
约翰·聂夫投资的启蒙老师是他父亲,其父深谙博弈之道,经常教导聂夫特别注意投资时他所支付的价格,父亲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买得好才能卖得好。”这句口头禅影响了聂夫的一生,并成为搭建投资框架:就是所谓在“丑陋”中寻找美丽的低市盈率法的基础,其基本要素为七条:
1.低市盈率
2.基本成长率超过7%
3.收益有保障
4.总回报率相对于支付的市盈率两者关系绝佳
5.除非从低市盈率得到补偿,否则不买周期性股票
6.成长行业中的稳健公司
7.基本面好
约翰·聂夫最擅长寻找那些目前处于“水深火热”中,但是有潜力的逆向股票。他能够在股票价格非常低、表现极差时将其买入,在股价过高、走势太强时准确无误的抛出:对我们来说,丑陋的股票往往是美丽的。如果温莎基金的投资组合看起来就很容易让人认同,那么可以说我们在敷衍了事。我们从不人云亦云,大量持有热门股,而是采取相反的做法。温莎不跟着市场起哄,抢买当时流行的股票——那一定会让我们支付高价。我们的优势一直在于耐心等候遭人忽视的冷门股从价值低估涨到公平的价值。我们的目标是找容易增值、风险低的股票,把“自欺欺人”的投资法留给别人去运用。
应该说聂夫的投资策略非常保守,他希望尽量让回报和风险的天平倾向回报一侧。在他看来,投资者对于高增长的追求常常由于实际增长低于预期,且当初购买股票时支付的价格过高而带给投资者糟糕的回报——那些翱翔天际的股票,一旦有些许利空消息,就会直线下跌。但被市场冷落的低市盈率股票,由于投资者不带任何高增长预期,股价没有反映任何期望。投资人漠不关心低市盈率公司的财务绩效,因此也很少给予它们惩罚,从而避免投资跌入“增长率陷阱”。
无论市场涨跌,约翰·聂夫一直坚持这个简单的原则,“华尔街的喧嚣无法扰乱我们的节奏。低市盈率投资虽然沉闷乏味,但始终是我们坚守的阵地”。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约翰·聂夫早期投资也是追逐热门,但屡屡因为被迫支付高价而所获靡靡。“我受够了在后穷追猛赶的做法”,“知名成长股的市盈率通常都很高,价格上涨引来投资人关注,反之亦然——但有其极限。最后,它们的业绩都会回归正常,股价也是。我不希望夺门而逃,更不想到最后才逃出来。”
这样做,会不会与真正的一流伟大公司失之交臂?毕竟好公司,市场都愿意支付溢价。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继续听听约翰·聂夫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历史一再告诉我们,股票市场上的记忆短得出奇。根据我的经验,市场一直愚不可及。利空消息总是压过利多消息,连优良公司也会受害于投资人的恶劣心情。由于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在我三十一年的任期内,温莎几乎买遍了美国所有的行业——各行各业迟早有低市盈率的便宜货可捡。
最关键的是,如果你赚到了钱,你是否真的需要那么在意你买的到底是一家真正一流的伟大公司,还是只是一家在市场上努力挣辛苦钱的二流公司?
你的任务是赚钱,见证历史的事情,交给凯撒。
没有什么是不变的,到最后能够陪伴你的,唯有便宜
投资并不比人类的任何商业活动更高大上,因而也就不会存在独一无二的秘诀。
你可以去问所有菜市场的商贩,早点摊的大爷,山区校办工厂的推销员,甲级写字楼电商公司的CEO,他们会告诉你一个共同的秘诀:买得便宜,才能卖得便宜。
投资与卖菜,没有本质区别。
经常有人问格隆:你最近怎么一直说应该布局港股啊?屁股决定脑袋吧?
没那么复杂,就是基于卖菜小贩的简单逻辑:便宜。
平均只有9倍的市盈率,远超银行存款的股息率——这些数据基本就是香港市场每次历史大底对应的估值水平。也许你会说因为这个,因为那个,这次会不一样。但股市估值水平实际反映的是自由流动资本在综合考虑一个地区主权风险系数、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及社会无风险回报率等几个要素后的一个综合回报水平,这个回报水平可能会因为某些偶然政治事件或者短期经济波动而有所跳跃,但一个社会的主权风险系数、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及无风险回报率在一个长期水平看一定是相对稳定的,从而决定了股市的估值水平有一个相对确定的底线。
这也是为什么恒指几乎每次历史大底的市盈率都7、8倍左右的根本原因。
于投资而言,买得便宜是王道。其他事情,交给佛祖好了。
至于很多人说港股便宜不是一天两天了,便宜有便宜的道理,不会有改变的。这话如同说爱情会天长地久一样可笑。
谁能告诉我,永远有多远?有什么是不会变的?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挟雷霆之威灭六国,以王号不足以显其业,乃自称始皇帝,冀子孙二世、三世……无穷尽焉。
二世而亡!
欢迎登陆『格隆汇』官网
x <span id="count_songhua_&
这我并不苟同...巴菲特不是进化得最快,而是50年不变
关于投资:进化决定成功
日 14:53:38 港股那点事 0
作者:格隆汇·庐陵书生
在投资当中,之所以难有常胜将军,是因为多数人的进化速度实在太慢了,跟不上规律和形势的发展速度。
想要赚到大钱,你不仅要成为正确者,而且要成为少数领先的正确者,否则就会成为近几年的巴菲特,连指数都无法跑赢(好处是,老巴的新陈代谢变慢,使得他的前列腺癌的扩散速度也很慢)。
《自私的基因》中说,基因控制了生命,目的是为了传承基因,而不是为了延续生命。在基因眼里,生命只是可以抛弃的宿主。基因会不断突变、试错,哪怕会因此而导致一些生命的死亡。对于生命而言,这是一个残酷的机制,但是它带来了不可或缺的创新,使生命能够适应环境,代代相传,从中受益。
人们很关注生命在拼命求生,却忽略了基因也在拼命创新。后者才是关键因素。执行力往往比创造力更显眼,容易让人忽视真正的重点。
在这个时代,你的对手学习得飞快。他们不需要击败你,只需要模仿你,就能拉低你的回报率。所以你恐怕难以找到常胜不衰的策略,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变化和进化,比对手更早地认识到一些规律。
除了对手,市场也变化得飞快。在这个周期成功的策略,在下个周期就可能失效。人的有限经验远远不如漫长的历史一样丰富多彩。市场足以在人类短短的一生中变化得不带重样儿。一个人如果善于总结历史、并且活学活用,或许可以通过排列组合各种因素,成功预测未来。
据说学医学久了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听到别人咳嗽,就联想到咽部、气道和肺部结构;看到谁胃疼,就联想到胃酸分泌和胃粘膜修复。从欧美的统计看,大约6%-10%的人一生中会由于自身的特殊基因,患上书本上所没有的疾病。如果医生搞懂了器官背后的运行机制,通过不断试验来推理原因,很多病仍然可以找到解决的答案。可惜在现实当中,90%的医生都忙于条件反射般地开药,极少有人愿意从原理出发,活学活用,有目的地去试验推理。
医生不思考至少还能靠开药赚钱,投资者不思考就只能赔钱了。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和无数强大的竞争对手,每一个投资者其实都是弱者。就像乒乓球里的直拍选手面对强大的横拍选手,必须拼命动脑、改变、出其不意,才能有胜算。横拍选手可以按套路出牌,直拍选手如果也按套路,一成不变,无异于以短攻长,自取灭亡。
以前很多年,我一直标榜自己是一个价值派投资者,并以此为荣。现在我觉得,投资者无需把自己划分成价值派,技术派,并大肆宣扬,仿佛一辈子的模式都已经固定了,这样容易把自己的套路限制死。巴菲特自己也玩金融衍生品,只不过是算清楚以后再玩。聪明的投资者会不停地克服头脑惰性和思维惯性,跳出自我,另辟蹊径,在世外桃源摘取累累硕果。
对于某些高风险的创新,需要注意的是,在大胆假设以后,仍然需要小心求证,在十拿九稳的时候再全面铺开。因为你事后所总结的规律,难免会存在幸存者偏差,得亲自用几次才能算数。试验时需要用到一个统计抽样的规律:第一次试验成功,整体胜算超过50%;连续两次成功,整体胜算超过70%;如果3次以内有1次失败,那就还是再多试验3次吧。
干过审计的人都是这么抽样的。
舒适只是一种的假象,是人类进入富裕社会后给孩子吹的梦幻泡泡。从拉长的周期来看,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一劳永逸的。足球教练米卢给队员训练的时候,总是喊停,逼迫他们做出改变;芒格每年他给自己总结的时候,都要看是否推翻了一条曾经根深蒂固的观念。改变才是进化的过程,固化是通往死亡的过程。创新一旦减缓,死亡就开始倒计时。不信,你可以问问某些欧洲的公司:他们一直在提防新兴市场国家学会他们的技术,总想着如何保密。与其有这个精力,不如用在创新上。一个每天都取得创新成果的公司,比如Google,就算把成果白送给别人都送不过来--因为实在太多了。别人抄的速度还没他研发的速度快呢。
很多投资者喜欢阅读各种他人的文章,希望打探些股票消息,学到点新鲜思路。善于学习当然是好事,但是如果他们能够把关注外界的时间节省下来,每天静下心来独立思考30分钟,发掘出的干货其实一点也不比从别人那里学到的少。比如,为什么港股98年,03年,08年的三个最低点竟然在一根分毫不差的直线上?为什么A股每轮牛市,大盘股、小盘股都是各领风骚三、五月?类似这些规律别人一般不会像我这样好心好意地直接告诉你,只有你自己去研究才行。只要你静下心来,发现这些规律其实一点也不难。
人的大脑本能地容易被白来的蝇头小利所诱惑,耗费大量精力用在对外索取上,而不是自主研发、创新。所以水资源多的国家很少愿意研发节水技术;矿产资源多的国家很少愿意研发高科技;能跟父母要钱花的孩子就不愿自力更生。有的时候,缺乏资源其实也是一件好事,就像日本这种国家,逼得它抛弃幻想,自主研发,慢慢搭起了通往富裕的梯子。如今日本人过得比很多产油国的人还富裕。这些因祸得福、因福得祸的例子,在现实中到处都是。
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并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那些对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的--这句话,是《进化论》作者达尔文说的。
欢迎登陆『格隆汇』官网
x <span id="count_songhua_&
太长了,懒得看
在港股,如何长期的“投资”下去
日 14:07:39 港股那点事 0
作者:格隆汇·时年
前言:每个投资港股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交易习惯,比如规避老千股,只买大蓝筹,做Alpha投资,做Beta弹性等等等等。适逢深港通开通的前夕,作为一个在港股市场已经游走了十年的投资者,虽然我并没有超高的收益率,但这十年在港股见过的幺蛾子,也实在是多,最终我还是活下来了,并且活的还不错。所以,我将自己对港股市场的看法和交易策略,稍作整理后借格隆汇这个地方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帮到那些对港股市场还不是很了解的朋友们。
大家都知道,港股市场在过去的十年,一直都是一个流动性并不出色的市场,平均每天的成交额也就500多亿港币,这其中还有100亿左右是各类衍生品的交易额,比如牛熊证,涡轮,期权和期货等等。
所以说,要想在港股这个成交量并不活跃的市场做投资,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无论是买还是卖,都是一件很耗时耗力的事情,也因此,有人总结到,港股市场的难度,不是在于是否你能否判断准,而是你是否能操作。
港股市场,说明白点还有另一个特色,这里真的是一个全球资金都参与的市场,是亚洲金融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政策的影响会较少,这个市场关心的是最根本的企业素质,是业绩,但记住,有业绩也未必有市场,这也是问题。
港股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市场里积累了大量的海外资本和少部分的国内资本,目前主板上市公司已经接近2000家。如果你去香港实地转转,你会看到全世界基本上有点名气的投行、基金、券商,都有自己的写字楼。去港股里刷刷,你会发现很多你耳熟能详的企业都在港股市场中,倒是很多前所未闻的企业都在A股。
在这个外资沉淀已久的市场中,作为从小接受国内教育的股民们,初来乍到,一定会很不适应,因为港股和美股一样,最大的特点,就是只认业绩,而且只对业绩有预期,讲故事的企业,在香港是根本活不下去的。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说某家企业计划转型,要制造新能源汽车甚至说是制造火箭吧,PPT已经做出来了,企业规划也做出来了,有这样一个故事以后,在A股,这个故事和发展计划,市场是已经可以给一个估值了,因为A股的投资者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容易相信“上市公司”。
但如果仅仅只有所谓的故事和书面上的这些东西,在美股和港股,资本市场是完全不会给估值的,也许只有这家企业做出来了样车之后,才会给一点点的估值,直到这些车量产之后,有资本收益了以后,资本市场才会一下子给予对应行业的估值。
如果你多多少少有些港股投资的经验的话,你会发现,港股里有很多公司,很喜欢发布一种叫做“谅解备忘录”的公告。而这种东西,就是所谓的“PPT”、“故事”。
公司发布谅解备忘录之后,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公司的一种发展方向,或者是跟某某公司想签订某种协议,要推进某些项目,看起来公司是想做事情了。
我记得很清楚的一个例子,就是在今年年初,某家公司要和美国的“漫威公司”签订谅解备忘录,内容主要是说公司之后要联名在国内开漫威的主题公园,而自从出了这个公告以后,公司股价确实涨了一波,但很快,公司股价开始天天下跌,最后连续下跌了超过90%。
这样的公司不完全是老千股,他们想利用所谓的PPT造势,但因为香港市场的业绩为王的特性,这样的做法,先讲故事再做实事,对于外资充斥的香港市场,是无效的。所以如果你看到一些谅解备忘录的时候,千万记得小心,一定要想想是否靠谱和是否是陷阱。
而我们知道港股的这个特点之后,就要思考,作为普通投资者的我们,究竟应该是用什么方式来投资港股?这个市场究竟适合投资吗?
以我这些年的经验来讲,港股是肯定值得投资的。
首先,我不是那种可以买到腾讯并持有这么多年的那类投资者,这也说明了我不是那种可以挖掘公司到非常细致,然后跟随公司一起成长的投资者
以前,我想成为这样的人,但后来我发现,在港股这个市场里,除了腾讯和为数极少的几家公司,对于不是特别专业的研究人员来说,真的非常难找到可以常年保持高增长的公司。
90%以上的公司,都基本是发展2-3年之后,会出问题,要么是增速保证不了了,要么就是压根被竞争对手干掉了。所以,专门做所谓的“Alpha”投资,在美股可能好点,在港股,比较难。因为,一个不认故事的市场,真正意义上的Alpha公司,寥寥可数,中国的上市公司和美国的确实不一样,有走出来的,但是是你很早就看中并投资的,基本没有。
所以,这十年下来,我总结出了另外一种交易策略。而我觉得他确实很适合港股。
其实,对于投资港股,我们需要先了解一道心理题。
很多人喜欢把股票市场比做赌场,因为这本来就是个不公平的市场,涨10%和跌10%是完全不一样的,下跌总是比上涨有那么一点点优势。
那我们索性,就把股市当做赌场,去细致化这个“赌场”。你先要思考,作为正常人,如果有人想和你开个赌局,什么样的情况,你才会参与?
就说扔硬币猜正反。我们知道扔硬币正反面的概率,数据量大了之后是50:50的概率,正反面出现的次数基本一致。
那在这个赌场里,如果有这样一个游戏,正面为赢,反面为输。规则是,你猜赢了,你可以获得100元,输了,损失100元。请问,你是否愿意赌一把?
此时,大多数人是选择不愿意的,因为会觉得这风险还是挺大的,虽然看起来很公平,收入和回报看起来一样,但是你并不愿去冒这个风险。
好的,那开始改变规则,如果赢了,你可以获得150元,输了,损失100元。请问你是否愿意赌一把?
这个实验有统计结果,类似于上面的条件,还是会有很多人不愿意。
那继续加码,还是同样的游戏,赢了可以得200,输了,损失100,是否愿意?根据调查显示,当盈亏比到了2或更高的时候,人们开始愿意参与了。
其实这就是赌场最本质的规则。我从不进赌场,不是不想去试试手气,而是因为他们多数游戏的盈亏比是1:1,而如果是高盈亏比的游戏,他们的概率又会很低了。赌场完全是概率游戏,对我的吸引力不够大,而且我很容易就会亏掉了。
这个所谓的“盈亏比”也被叫做“损失厌恶系数”,如果你想做投资,或者赌博,在同样的概率下,只有盈亏比更高的项目,损失厌恶系数低的项目,才更有吸引力。
在赌场里,盈亏比高的项目风险肯定会更高。在股票市场里,尤其是港股市场里,我想告诉大家的是,真的存在很多盈亏比很大的“项目”,并且他们的概率就像扔硬币一样,50:50,甚至更高。而发现这样的项目,就是我这十年对于港股投资的那点领悟。
在我的港股生涯中,我会着重去研究市场中这些现象和注意一些容易影响自己的事情:
一、我会很乐意的分析行业的供需情况
对于整个行业来说,翻转往往带来的是非常巨额的收益,比如我会研究现在化肥行业是不是还处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中,现在是否已经开始大企业兼并小企业的情况,比如我会仔细去看看澳门博彩股经历了两年的萧条之后,今年的第四季度到明年会不会有所反转,比如我会去看看汽车行业年初的时候是不是订单很足,行业是否反转了,比如我会盯着石油到底会跌到什么时候,油服股什么时候可以买等等
只有当你对行业有大致判断的时候,再落实到标的上,往往是最容易获利的。而这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去寻找行业反转的标的,你的盈亏比,非常高,厌恶损失也就最低。
其实对于行业反转,无非就是发生了供大于求,然后各类小企业开始死亡,各类大企业开始重组兼并,然后再回到供少于求的状况,而这样的反转过后,那些活下来的龙头,日子会非常好过。这类行业反转的股票,在你盯上他的时候,股价都是趴在地上的,比如今年第一季度的汽车,比如第四季度的博彩。
当你开始发现这些企业都开始由亏转盈的时候,业绩改善的时候,那个刚开始的反转点,盈亏比相当高,因为你知道即使再亏损,自己也不会亏损很多,但一旦这些龙头反转之后,他们的业绩和估值,都是几何倍数增长的。你的收益会很足。
二、我会盯着那些跌到没人愿意看的国企股
其实对于国企股,我是最放心的。我很喜欢埋伏非常廉价的国企股,我们都知道国企基本都是亏钱的,所以股价都趴在地上,但是国企好的一点就是有人兜底,再差的国企股也不太可能出老千。
一般来说,我都会把国企股的估值水平设定在0.5倍PB作为下线,如果我发现有些国企已经跌到股价是每股净资产的一半的时候,我觉得大概率这个国企股就已经是烂到无可救药了。
而这些无可救药的国企,有一个很大的可能,就是转型、重组或者母公司注资。今年在港股有个很出名的例子,就是重庆钢铁这样的公司,实在是烂到无可救药了,最后转型做金融了。其实港股这十年过去,这样的例子,真的挺多的,仔细看看,环保,风电等等。
因为这类公司的盈亏比很高,而一旦我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的时候,往往都能成功,因为我知道大概率他们已经跌不了多少了,但是一旦有些风吹草动,给我带来的是非常可观的收益。
三、别让痛苦折磨自己
十年下来,我追求的是一种轻松炒股的投资方法,我从来不会因为错过了某只十倍股而让自己痛苦,不要让自己对损失产生极端的厌恶情绪,这点很重要。因为我常常都是看反转的行业,所以对投资来说,经常都是和大家反周期的,很多发展到中期的公司,我会看但是不太会跟踪,有人追求很快的收益,想能在一年内能翻多少倍这样,我觉得那样的心态和成效会短期持续,但是如果放到整个投资生涯中,那样急功近利的做法,会让自己最终吃一个大亏。
我见到很多朋友,在股市好的时候,集中去买股票,一开始很开心,但是到后来总是因为太过急功近利而让自己陷入痛苦。
我一直不是那种风格,我所买卖的股票,往往他们下跌的空间已经不大,盈亏比较高。虽说可能短期我也没法保证这种投资做法效果很好,行业反转就会发生,但是我确实觉得他已经足够安全了,就可以了,毕竟在赌场中,安全是第一位的。我的损失厌恶系数很低,所以我看股票,会觉得像是在菜市场挑菜一样,既然决定了买茄子,就把菜市场转一圈,买最实惠的那家的茄子,很悠闲。我觉得这样的心态,对于炒股会很有帮助。
所以,千万别让痛苦折磨自己。折磨自己一次,是要用很大的欣喜才能弥补自己的。
四、别和别人比,你永远比不过
这一点我也要特别强调下,港股市场真心有些股票非常不得了的,可以在短短的几天内,出现几倍甚至十倍的上涨,你身边,总有那么几个爱显摆的人,喜欢把这些收益拿出来炫耀。
所以,要让我和我的朋友圈去比收益,我永远也比不过。
我身边有个活生生的例子,他本来是正统金融毕业生,后来进入投行,在市场里投资风格也很稳健,有一段时间他判断对了一次投资,获利20%,特地高兴地找我喝酒,可谁知在那个酒桌上,有另外一个朋友竟然赌对了一个壳,运气特别好,几天时间收益100%,这么一对比,我那个获利20%的朋友,一下子开始郁闷了。
他发觉在好运面前,你多年的经验、复杂的推理、精密的计算、完备的分析、谨慎的分仓都一文不值,好心情消失地无影无踪。
后来,我听说他离开了投行,自己做了私募,开始尝试短期高收益的做法,但后来很惨,中了老千股,到现在还有公司在停牌,最后沉溺在股市里了。
所以我觉得,投资,真的就是你个人的事情,千万不要拿出去和别人比,因为你永远都比不过,你只要知道今天比昨天有进步,就好了。
投资是条长路,港股投资切记不可以急功近利,这个市场可以涨很多也能跌很多,投资港股是一门学问,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慢慢地,就可以总结些东西出来。虽然港股市场成交量不如A股那么好,公司的增长也没有美股那么强势,但是这个市场真的是一个容易捡到宝的市场,低调一点,稳一点,在安全的大框架下,超额收益还是非常容易产生的。
一些看似简单的交易方式和投资心得,看起来并不稀奇,但这是真的可以很好的引导我们向真的投资迈进的。
欢迎登陆『格隆汇』官网
x <span id="count_songhua_&
《大空头》里Michael Burry的投资策略系列一
日 13:37:10 港股那点事 0
作者:格隆汇·西娅韩
大空头里的Michael Burry是个典型的怪胎,不擅社交,一个眼睛基本瞎了,天天之研究数据,挖公司股票。
但是正是这样的一个怪胎,看到了美国房地产泡沫,并且成为了第一个大举做空美国房地产的人。
Michael Burry管理的基金:Scion,成立于2000年,成立后的前三年,平均跑赢市场61%。自2000年至2008年,Scion基金的总回报率是489.34%(除去管理费用和其他费用)。同期标普500仅仅只上涨了10%,跑赢大盘479.34%。
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Michael Burry 具体的投资策略,希望大家能从中获益。
my strategy isnt very complex. I try to buy shares of unpopular companieswhen they look like road kill, and sell them when theyve been polished up abit. Management of my portfolio as a whole is just as important to me as stockpicking, and if I can do both well, I know Ill be successful.
我的策略其实并不复杂——在某些公司快要穷途末路的时候买入然后再在他们情况有所改善的时候卖掉。管理投资组合就跟挑选股票一样重要,要是我能兼顾这两样,我知道我肯定会成功。
Weapon of choice:research
My weapon of choice as a stoc its critical for me tounderstand a companys value before laying down a dime. I really had no choicein this matter, for when I first happened upon the writings of Benjamin Graham,I felt as if I was born to play the role of value investor. All my stockpicking is 100%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a margin of safety, as introduced tothe world in the book Security Analysis, which Graham co-authoredwith David Dodd. By now I have my own version of their techniques, but the netis that I want to protect my downside to prevent permanent loss of capital.Specific, known catalysts are not necessary. Sheer, outrageous value is enough.
选股的不二法宝:研究
我用来挑选股票的选股的不二法宝就是研究。在要让我投钱之前了解这个公司值多少钱对我来说相当重要。在这件事上我别无选择,因为当我第一次接触到格雷厄姆时我就知道我天生就该是个价值投资者。我所有选股决策百分百都是依据安全边际的概念,就是在格雷厄姆和大卫多德合著的那本《证券分析》中第一次被提出的概念。现在我自己的技巧虽然已经独具一格,但是纯粹就是为了避免永久性的资金损失。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已知的催化剂在分析的时候没啥考虑的必要;透明的,令人吃惊的价值就够了。
I care little about the level of the general market andput few restrictions on potential investments. They can be large-cap stocks,small cap, mid cap, micro cap, tech or non-tech. It doesnt matter. If I canfind value in it, it becomes a candidate for the portfolio. It strikes me asridiculous to put limits on my possibilities. I have found, however, that ingeneral the market delights in throwing babies out with the bathwater. So Ifind out of favor industries a particularly fertile ground for best of breedshares at steep discounts.
我的投资标的没有什么条条框框。他们可以是大盘股,可以是小盘股,可以是大公司,也可以是小公司,可以是科技公司也可以是非科技公司,是什么公司都没关系。如果我能找到这个公司内在的价值,它就成了我投资组合里的候选人。任何要我限制我自己无限可能的想法都是很荒谬的。我发现,市场大盘喜欢良莠不分不管好坏一起扔,因此一些不招人喜欢的产业股份算是以跳楼价出售的能孕育出最优组合的肥沃土地了。
How do I determine the discount? I usually focus on freecash flow and enterprise value (market capitalization less cash plus debt). Iwill screen through large numbers of companies by looking at the enterprisevalue/EBITDA ratio, though the ratio I am willing to accept tends to vary withthe industry and its position in the economic cycle. If a stock passes thisloose screen, Ill then look harder to determine a more specific price andvalue for the company. When I do this I take into account off-balance sheetitems and true free cash flow. I tend to ignore price-earnings ratios. Returnon equity is deceptive and dangerous. I prefer minimal debt, and am careful toadjust book value to a realistic number.
我怎么来计算哪个股票是否便宜呢?我通常关注的是自由现金流和企业价值(市值减去现金再加上负债)。我会通过判断一个公司的EV/EBITDA的比率来筛选股票,尽管这些比率会随产业的不同和其在经济链中的位置而变化。如果一只股票轻松通过筛选,我会更仔细的研究公司具体的数值。当我计算具体数值是,我会考虑资产负债表以外的因素和真实的现金流。我一般不会太看重PE的数值。ROE也是一个具有迷惑性有潜在风险的比率。我更喜欢看最小负债,同时每次将账面价值调整到实际数字的时候我总是很小心。
I also invest in rare birds, asset plays and, to a lesser extent, arbitrageopportunities and companies selling at less than twoJthirds of net value (networking capital less liabilities). Ill happily mix in the types of companiesfavored by Warren Buffett JJ those with a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asdemonstrated by longstanding and stable high returns on invested capital JJ if theybecome available at good prices. These can include technology companies, if Ican understand them. But again, all of these sorts of investments are rarebirds. When found, they are deserving of longer holding periods.
我也会投资另类的稀缺标的。比如隐蔽资产型投资(Asset plays),套利机会,以及以不到净值(净流动资金减去负债)三分之二的价钱出售的公司。我很喜欢将沃伦巴菲特看好的一些不同类型的公司(例如那些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和成长起来之后高回报率的公司)纳入我自己的组合,这些公可能会有科技公司(当然前提是我能看懂),但是我再强调一遍,所有的这类型的投资必须是稀缺标的。一旦发掘出来,这些都是值得长期持有的股票。
Beyond stock picking
Successful portfolio management transcends stock picking and requires theanswer to several essential questions: What is the optimum number of stocks tohold? When to buy? When to sell? Should one pay attention to diversificationamong industries and cyclicals vs. nonJcyclicals? How much should one let taximplications affect investment decisionJmaking? Is low turnover a goal? Inlarge part this is a skill and personality issue, so there is no need to makeexcuses if ones choice differs from the general view of what is proper.
成功的管理投资组合要比选股更重要,你务必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最佳持股数是几个?什么时候下手买?什么时候出手卖?我们是要关注不同产业中的周期性产业还是非周期性产业呢?我们在多大程度上会让税收影响我们的投资决定呢?低周转率值得投资吗?这些东西在很大程度上是技巧和性格的问题,所以当我们的决策和大多数别人看来正确的选择不一样的时候,我们没必要给自己找借口也用不着跟别人解释。
I like to hold 12 to 18 stocks diversified among various depressed industries,and tend to be fully invested. This number seems to provide enough room for mybest ideas while smoothing out volatility, not that I feel volatility in anyway is related to risk. But you see, I have this heartburn problem and dontneed the extra stress.
我个人比较喜欢持有各种低迷产业的股票数量是12-18只,而且是满仓操作。这个数字
应该可以在我们维稳大变数的时候提供足够的浮动空间,并不是说我感觉变数一大就一定有风险。你看,这个时候我既保持了适当的焦虑也不会给自己太大压力。
Tax implications are not a primary concern of mine. I know my portfolioturnover will generally exceed 50% annually, and way back at 20% the longJtermtax benefits of lowJturnover pretty much disappear. Whether Im at 50% or 100%or 200% matters little. So I am not afraid to sell when a stock has a quick 40%to 50% a pop.
对我来说交税并不是我关心的首要问题。我清楚地知道我的投资组合年周转率是超过50%的,但是一旦长期税收从低周转率中获利达20%,这部分也差不多算抵消了。不管年周转率是50%还是100%还是200%都没差。所以当一个股票从40 %跳到50%的时候我会考虑把他卖掉的。
As for when to buy, I mix some barebones technical analysis into mystrategy a tool held over from my days as a commodities trader. Nothing fancy.But I prefer to buy within 10% to 15% of a 52 week low that has shown it selfto offer some price support. Thats the contrarian part of me. And if a stock other than the rare birds discussed abovebreaks to a new low, in most cases I cut the loss. Thats the practical part. Ibalance the fact that I am fundamentally turning my back on potentially greatervalue with the fact that since implementing this rule I havent had a singlemisfortune blow up my entire portfolio.
至于什么时候买,我本人是将技术分析法和我自己的策略相结合——一个多年交易者总结出来的工具,也不是什么特别神奇的东西。我一般习惯在股价位于52周新低上下10%到15%的区间购买,关键是我希望我的买入点有足够强的价格支撑。这是我跟其他人比较不一样的地方。如果一只股票——除了我们上面讨论的稀缺标的——创了新低,大多数情况下我会选择止损。这是我比较务实的地方。通过上面的策略,我做到了避免自己对那些潜在的能创造更大价值的机会置之不理,同时通过实行这个策略我从来没有遭受过严重到影响我整个投资组合的损失。
I do not view fundamental analysis as infallible. Rather, I see it as away of putting the odds on my side. I am a firm believer that it is a dog eatdog world out there. And while I do not acknowledge market efficiency, I do notbelieve the market is perfectly inefficient either. Insiders leak information.Analysts distribute illegal tidbits to a select few. And the stock price cansometimes reflect the latest information before I, as a fundamental analyst,catch on. I might even make an error. Hey, I admit it. But I dont let it killmy returns. Im just not that stubborn.
我觉得基础分析不可能是天衣无缝的。我反而认为这个方法本质上是让赔率对自己有利。我坚信股票市场就是狗咬狗的竞争。我是不尽信市场效率这一说的,但我也不信市场是毫无效率的。总有内部人会泄露消息出来。分析师会给某些人尝点甜头,因此股价也会在像我这样的分析师嗅到之前就反应出来了。就算是我也会犯错,我承认的。但是我是不会让我的利润因此严重受损,我可没那么顽固。
In the end, investing is neither science nor art JJ it is a scientificart. Over time, the road of empiric discovery toward interesting stock ideaswill lead to rewards and profits that go beyond mere money. I hope some of youwill find resonance with my work JJ and maybe make a few bucks from it.
最后,投资既不是科学也不是艺术——它是具有科学性的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股票研究的经验主义道路给我们带来的回报将不仅仅是金钱。我希望我的读者们可以和我的工作产生共鸣——没准你能从中小赚一笔呢。
欢迎登陆『格隆汇』官网
x <span id="count_songhua_&
全球超10亿美元的富豪有多少?有什么共同特征?
日 13:39& &一财网
  全球经济仍处低迷,但富豪人数和财富总额仍在增长。
  近日,财富评估网站Wealth-X发布《 亿万富豪人口普查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净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上的个人达到2473人,较2014年增长6.4%,创历史纪录。其财富总计7.7万亿美元,增长5.4%,同样创历史最高水平。
  亚洲、欧洲和北美成为增长引擎,其中以亚洲最为迅猛。亚洲亿万富豪人数从560人增加至645人,增幅为15.2%,财富总值从1.41万亿美元增长至1.686万亿美元,增长了19.6%。在全球亿万富豪人数净增幅中,57%来自亚洲。另外,亚洲也贡献了70%的财富净增幅。领衔亚洲地区的是中国和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
  那么,这些超级富豪身上有哪些共同点呢?
  哈佛大学成造富工厂
  大学学历并不是成为亿万富豪的必备条件,不过,至少拥有一个学士学位的亿万富豪还是占了绝大多数,比例为70.1%。相当一部分亿万富豪都选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造,22%拥有硕士学位,13.1%拥有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还有近一成(9.5%)拥有博士学位。另有少部分亿万富豪拥有法学或医学学位。
  最容易出亿万富豪的依然是老牌精英院校。Wealth-X以各院校颁给亿万富豪的学位数作为统计依据,发现哈佛大学颁发给亿万富豪的学位数遥遥领先,是排名第二的斯坦福的两倍。美国高校仍然是亿万富豪的主要来源地,包揽了亿万富豪榜的前11名,并在前20名中占据15个席位。
  继承者们走上创业之路
  综观全球,亿万富豪的财富主要来自白手起家,55%的富豪能坐拥巨额财富,都是自己经营有方或投资有道的结果。这些人财富占到亿万富豪总财富的57%,较2014年增长7个百分点。
  在大数据分析和技术的推波助澜之下,榜单上涌现出一大批新晋亿万富豪。精通技术的年轻创业者和创新人士通过自己熟悉的数字渠道笼络客户,在短时间内积聚起巨额财富。网约车应用Uber联合创始人特拉维斯-卡拉尼克(Travis Kalanick),以及民宿应用Airbnb联合创始人布莱恩-切斯基(Brian Chesky)都抓住了互联网和移动技术提供的新机遇,彻底改变了交通和住宿产业的格局。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财富全靠继承的亿万富豪比例仅为13%。据Wealth-X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原先的继承者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创业感兴趣。继承、创业两不误的亿万富豪较2014年增加6个百分点,现已占到亿万富豪总人数的31%。
  Wealth-X称,这表明继承者们不再满足于坐享其成,希望将财富利用起来,或追逐自己的商业抱负,或扩大原有的家族产业。
  2015年,这些亿万富豪的财富中位数达到29.6亿美元,较上一年增长了3亿美元,体现出有效的财富转移战略的重要作用。Wealth-X称,面对这一趋势,全球各地的私人银行和家族办公室早已闻风而动,开始面向富家子弟,提供财富接班人计划,旨在给未来的家产继承人提供社会责任、家族治理和投资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为继承者们提供创业动力,驱使他们开创自己的事业。
  慈善俱乐部
  同2014年一样,慈善事业依然是全球亿万富豪最主要的业余追求。
  全体亿万富豪中,56%以上都参与慈善活动,或是对慈善活动表现出兴趣。这跟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的努力不无关系。两人的慈善活动在全球各地广受报道和赞许,形成了不小的带头作用。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以及“捐赠誓言”(Giving Pledge)更是直接拉拢亿万富豪,鼓励他们用巨额财富改造世界。
  性别差距依然不小
  男性亿万富豪中,89.6%的人靠白手起家致富,而在女性中,这一比例仅为44.0%。女性继承者们也在越来越多地将继承财富作为种子资金,开拓自己的事业。在女性亿万富豪中,继承与创业并举的比例为27.5%,较2014年的17.5%大有提升,但与男性相比仍相差甚远。
  2015年,男性亿万富豪平均年龄为63.2岁,较2014年降低0.6岁;而女性亿万富豪平均年龄为62.2岁,较上一年增加0.9岁。
  从两口之家到三口之家
  在全球两千多名亿万富豪中,已婚富豪占85%以上,较2014年下降1个百分点。但与此同时,单身和丧偶的比例分别上升了0.3和0.1个百分点。
  女性亿万富豪的丧偶比例为22%以上,而男性中仅为2%。女性亿万富豪中有62%已婚,远远低于男性亿万富豪的88%。
  亿万富豪离婚率也在2015年出现上升,现有7%的亿万富豪与配偶离异。这种情况通常会对富豪财富造成重大影响。
  2014年,亿万富豪的家庭平均还是两口之家,到现在已经更接近三口之家,大家庭规模约为七人。
  未来几十年,家庭规模的扩大可能会影响到整体的财富转移;随着财富分配对象的增加,富有继承者的数量也将进一步水涨船高。
责任编辑:李栓 SF171
x <span id="count_songhua_&
thx for sharing~
x <span id="count_songhua_&
美股历史证明指数基金才是王道!
日 19:54& &FX168
  FX168财经报社(香港)讯 普林斯顿(Princeton)教授Burton Malkiel于1973年抛出了惊人理论:一只蒙住眼睛的猴子往股票列表上掷飞镖,射中股票的投资组合回报会和专家选择的组合相差无几。他辩称很多投资者长期没跑赢大盘,还不如投资收费低的指数基金。
  然而那个时候还没有此类的零售基金。后来此类基金慢慢推出,不过一开始受到了强烈质疑,富达投资(Fidelity Investments)的总裁曾这么对《波士顿环球报》说:“我无法相信这么多投资者的终极目标只是达到平均回报”。
  事实是第一支追踪标普500(S&P 500)的基金Vanguard 500在头20年茁壮成长为价值30亿美元的资产。在今年8月31走过第40个年头时,市值已经超过2000亿,成为了第三大共同基金。从2007年到2015年,美国指数基金受到热捧,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选股型基金受到了冷落。现在所有基金资产有34%都是指数基金,而富达投资也推出了自己的指数基金。
  Malkiel在采访中称,人们以前认为我的想法很愚蠢,不过现在他们意识到了错误。
  根据标普最新数据,主动选股基金在过去10年跑赢大盘的还不足15%。指数基金让人信赖地提供平均回报,年管理费也仅仅相当于资产的0.1%或者更低,而收费更高的选股基金的年平均回报只有可怜的1.3%。
责任编辑:李栓 SF171
x <span id="count_songhua_&
本帖最后由 flycrab 于
20:44 编辑
连续20年年化回报率40%的价投“老妖”:格林布雷
日 10:24:18 港股那点事
作者:格隆汇·大隐于市题记: 买股票但不知道究竟买了什么,就如同手持火把穿过一个炸药工厂,你可能活下来,但是你仍然是个傻子。 —Joel Greenblatt一、“鬼才”Joel GreenblattJoel Greenblatt(以下简称“格林布雷”)绝对是美国价投界的“老妖”。除了超高的换仓率和持股数,说他是“老妖”还有两个原因:1.格林布雷拥有让整个投资界汗颜的逆天投资记录:其管理的Gotham Capital在1985年到2005年这长达20年的时间内,年化回报率达到了40%。换句话说,如果你在1985年给格林布雷1万美金,20年后他还你837万美金,并且期间几乎没有回撤,没有暴跌。2.格林布雷是价值投资的狂热粉丝,但是确走出来一条非传统的价投路线。简单来讲,他吸取了价投最核心的观念,然后把这个核心的概念运用到了传统投资者认为的“剑走偏锋”的路线上。上图是格林布雷目前管理的资金数量和持仓的总股票数。看到这个图,你肯定会认为,这哥们玩短线的吧,持有1000只股票,每个季度的换仓率是35%,哪个做价投的换仓率会这么高。这哥们确实是做价投的…在2000年之前,他投资的公司确实屈指可数,属于喜欢重仓股票类型的。但是从2005年之后,格林布雷发现随着他管理的钱数越来越多,如果他重仓几个股票,有可能一夜起来遭受10亿美金以上的损失,他不是巴菲特,没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他的基金可能受不了这种程度的波动。与此同时格林布雷发现,美股里没人覆盖的中小市值股票,会出现很多被低估的股票,和被高估的股票。因此,这个“老妖”选择剑走偏锋,持有大量他认为被低估的公司(通常400家以上,绝大多数是市值比较小的股票),同时大量做空他认为被高估的公司(通常400家以上)。即使“剑走偏锋”,格林布雷管理的基金在过去4年的年化收益率也达到了35%。那么,格林布雷是如何把价值投资玩出了“妖”的境界?
二、价投的核心概念只有4个在讲格林布雷之前,先让我吐槽两句。在国内,价值投资基本上就直接等于了巴菲特风格的投资。换句话说,只要提到价投,基本上就是买入好的公司,持有,持有,再持有。实际上,这只是巴菲特风格的价值投资。作为普通人,你应该学的是祖师爷的东西,而不是跟着大师兄学。“大师兄”的这套武功很好,但是需要有根基的人来学,作为初学者,你根本驾驭不了啊。其实呢,价投的核心概念只有4个,3个是祖师爷格雷厄姆提出来的,1个是“大师兄”巴菲特提出来的。这四个概念就是价投里的无上心法,剩下的都是“招式”问题,招式可以不同,但是大家的心法确实统一的:1.股票实际上是公司所有权的证书,是对公司的部分所有权。这是第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也就意味着你买入股票实际上是在投资一个公司,如果公司本身在逐渐成长,价值就不断地被创造。那么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作为部分股权的所有者,我们持有部分的价值也会随着公司价值的增长而增长。2.理解市场是什么。股票一方面是股权,一方面又确确实实是一个可以交换的证券,可以随时买卖。既然是随时买卖的东西,那么自然就会存在短期内的供需平衡问题。因此从短期来看,供需关系决定了股票价格,从长期来看,企业价值会最终决定股票价格。因此,有了格雷厄姆经典的名言:股票市场短期是个投票机,长期是个称重机。作为投资者,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股票市场呢?格雷厄姆提出来一个很经典的概念“市场先生”。简单来讲,就是“市场先生”每天会跑到你门口问你要不要买股票,问你要不要卖掉你手里的股票。但是这个“市场先生”从来都不会告诉你真正的价值是什么,它只告诉你价格是什么,因此你不能把市场当做一个老师。3.投资本质上是对未来进行预测。而预测的结果不可能100%正确,因此聪明的投资者要留足安全边际。这样一来,即使你预测错误了,也不会亏多少钱。如果你预测争取了,那么你就会获得高于平常人的回报(安全边际越大,回报越高)。4.“大师兄”巴菲特经过自己50年的投资经验,总结出了价投的第4个重要概念,能力圈。能力圈概念最重要的是边界,而不是大小。能力圈指的是,投资者可以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某一个领域获得超越几乎所有人的深刻见解,因此对公司未来的表现,做出高出所有人的更准确的判断。不管是巴菲特的价投,赛斯卡拉曼的价投,还是格林布雷的价投,本质上都在遵循这4个概念。这4个概念里,压根没有什么长期持有,没有什么一定要低周转率,也压根没有什么优秀的公司,更没有长期持有优秀的公司。以低价买入优秀公司的股价,并长期持有,这当然是价值投资的一种,但这显然并不是全部。对普通投资者来讲,这个玩法的难点在于,99%的人不具备判断一个企业是否优秀的能力。在美国,有一群换手率很高,但是也属于价投的投资大师,比如MichaelBurry和格林布雷。格林布雷的投资风格也严格遵循这价投的四个核心的概念,但是完全发展出来一套不同于巴菲特的投资理念。这四个概念就相当于投资里面的心法,心法有了你想搭配什么武功是你自己的事情。因此,在美股里,很多搞垃圾债的,赌重组的,搞激进投资的,都是价值投资大师。大家心法完全一样,只不过招式不一样而已。
三、格林布雷的法宝:特殊事件投资在这里,我主要讲的是从1985年到2005年期间格林布雷的投资策略。因为在这一期间,他基金的投资年化回报率达到了40%,同时,我认为这一时期的投资策略值得普通投资者学习。格林布雷实际上是把价值投资的核心观念,运用到了特殊事件投资。上一段描述的那4个投资理念非常容易理念,但是实践起来就变得非常难,因为你要上哪找有安全边际的股票?美股里有大概5000多家公司,港股有1800家公司,挨个挨个看?1天看1个公司,港股的公司够你看5年了,美股的够你看10年。格林布雷认为,聪明的投资者应该去寻找先天性存在价值投资机会的领域里。在这样的一个领域里,出现好的机会的概率会相应的增加很多。那么有哪些领域先天性存在价值投资的机会呢?格林布雷认为,分拆,破产清算,重组是先天性存在价值投资的机会。这些特殊事件之所以能产生特殊的机会,主要是因为:1.这类特殊事件会导致某些股票或债券出现暂时的供需失衡,造成价格低估。也就是说,在上述的投资机会中存在先天性的供需失衡,这个供给失衡会导致股价在一定时间内被非常离谱的错误定价。在买股票的时候,你希望你的交易对手是无脑的,情绪化的,在不知道这个公司具体情况下,就把股票便宜的卖给你。特殊事件就会把这样的交易机会带给你。尽管这些标的有时候缺乏良好的基本面,但是当价格低到离谱的时候,仍有机会。比如破产公司的高等级债券。2.内部人的激励。在某些实践中,内部人得到了特殊的激励,从而与股东的利益高度一致,这就给内部人持续改善公司业务的强大动力。在分拆,破产清算,重组这三个领域里面,普通投资者可以研究清楚的领域其实只有一个:分拆(Spinoff)。分拆是将子公司的股份分配给母公司的股东。部分分拆是指分配子公司部分股份给母公司股东,剩下的那部分IPO。一般来讲,能拿出来分拆的公司都是属于资产比较优良的,或者是母公司要甩包袱。在甩包袱的时候,子公司一般要么会承担较为严重的负债,要么是不符合母公司的战略目标了。总之,分拆这些业务的目标是为了创造出较当前整个公司更具市场综合价值的分公司。刚分拆出来的公司存在比较严重的抛压:1.许多获得分拆出去公司股份的母公司股东会选择卖出这些股票,因为他们大多数对这个业务知之甚少,并且卖出股票比了解这个业务更容易。2.如果母公司股东有指数型基金,而分拆出来的企业不是指数型基金的标的股(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指数基金就会不考虑价格而卖出这些股票.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买盘非常不足:1.一般分拆出来的公司市值在2亿-20亿美金。大型机构投资者可能认为新成立的公司规模太小,无法投资。2.这些小的公司不可能赢得华尔街的青睐,因为华尔街从这些股票中赚不了佣金,媒体自然也不会报道。3.华尔街的分析师最开始是不覆盖这些股票的,原因也是市值太小。最后,分拆公司的管理层有动机短期保持股价低迷。这是因为管理层经常会根据最初的交易价格来获得股票期权,在他们正式获得这些期权前,他们有动力保持股价低迷。结果就导致很多分拆出来的公司在最初阶段管理层没有努力去宣传公司的价值。这意味着一个分拆公司,在上市初期可能会面临着非常严重的抛压(来自原股东,以及指数型基金),并且没人对这个公司感兴趣,从而导致买盘不足。以上这些因素导致投资分拆企业这种策略其实是很高效的。当然,这种分拆的玩法没有办法在A股和港股进行,没法玩的原因有很多,这里不一一介绍了。
四、分拆案例学习格林布雷在其自己写的书籍《你能成为股市天才里》列举了三四个投资分拆公司的案例。但是这些案例都是10年前的,我来介绍一个最近半年自己参与的投资:NXRT。首先,NXRT是一家名为NexPointCreditStrategiesFund(NHF)分拆出来的房地产信托公司。这个公司分拆出来后的运营策略是通过削减运营成本和改善租客居住环境来提高租金,来为股东创造价值。2015年4月份上市之后,NXRT的股价一路走低,从15美金的IPO价格最低下跌到了11.26美金。另外,因为这个公司的市值当时仅仅只有3亿美金不到,所以上市后的半年内,没有华尔街的分析师覆盖,没有新闻报道,没有宣传。下图是分拆前和分拆后NHF的资产负债情况。在分拆完之后,NXRT的资产是9.7亿美金,负债是6.22亿美金。关于NXRT公司资产的细节我就不多介绍了,有兴趣的话可以去其官网上找到它最新的presentation来看一下。下面开始对这个公司进行估值。2015第三季度的时候,NXRT的FFO(TTM)是2380万美金。正常情况下美国的REIT估值时,投资者给FFO10-30的倍数。在这里做一个敏感性分析。由上图你会发现,如果按照市场均值15倍FFO来算,NXRT应该至少值18-19美金。这还只是2015年的情况,2016年管理层预计NXRT的FFO会上升10%左右,在这个基础上,NXRT应该至少值20美金。下面来拿NXRT和其他的同类型REIT进行下对比,看看其他的REIT是怎么估值的。NXRT基本上是整个muti-family行业里估值最低的REIT。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低的估值呢?因为这是一家分拆公司,没人关注。随着关注这个股票的人数越来越多,价值最终会回归的,而且在美国有很多关注分拆领域的投资者。对NXRT这个股票来讲,其最大的催化剂是MichaelBurry重仓了它,因此这个股票引起了很多投资者的注意,估值在很短时间内产生了回归。
五、结语格林布雷本身还是哥大的客座教授,最后简单讲下他为哥大学生开出的“狠狠的击败指数”的方法。1.关注小盘股小盘股的有效性更差,因为这里很少有投资者来覆盖信息。如果你拥有正确的估值公司的能力,并且关注小盘股,你会赚到很多钱。很多非常有名的基金经理都是先从小盘股入手,并且赚到了大量的钱。大盘股关注的人太多,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信套利到底是个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