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乾隆登基初白银流入量暴跌

清朝的乾隆皇帝六下江南,花的银子到底从何而来?史学家:败家子清朝的乾隆皇帝六下江南,花的银子到底从何而来?史学家:败家子长河看历史百家号乾隆六下江南说白了就是去旅游了,现如今我们出门旅游都得花不少钱,更何况是皇帝出门旅游。既然是去旅游的那自然是要玩个痛快了,要玩痛快那钱自然就是哗哗的往外流。现在一般认为乾隆六下江南花了不少于2000万两白银,不过这些钱大部分都不是国库出的。乾隆六下江南花费多少话说康熙帝也曾六下江南视察,不过康熙帝那毕竟主要是为了去办事,不讲究排场,每次出行也就几百人,甚至很多时候都是住的帐篷,当地官员根本都不知道皇帝来到了地面上,一路之上比较节俭,花费自然就比较少了。可是乾隆皇帝不一样,虽然途中也检查了河工,也视察了政务,但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游玩。因此乾隆皇帝出行随行人员就很多,每次都在数千人以上,而且要提前准备很久,例如对道路进行整修,并征调大量民船和民力于沿途准备。根据资料记载,乾隆六次南巡的总化肥应该在2000万两白银以上。钱从何来不过乾隆出行的花费一般是不由国库出的,而是直接向民间和商人摊派。1、摊派费用。沿途道路的修缮以及船队使用的纤夫等等,这些费用乾隆是不承担的,而且一般指付给公认十分之一的工资,我怀疑应该是将之算作了劳役的一部分。2、商人捐款。南方商人有钱啊,于是两淮和两浙盐商大出血,光是有迹可循的捐款就达到了400万两左右,另外各处居住的40多处行宫也基本都由商人负担。当然,为了不让商人们太过愤怒,乾隆在第五次出巡的时候就免除了两淮盐商未交的税银120万两,淮南商人200万两。第六次南浔同样免除税收160万两等等。国库收入虽说有免税,但那毕竟是还没有收进国库的钱,所以可以看做这笔钱钱不是直接从国库出的,因此国库实际的损耗并不大。乾隆年间国库一直保持盈余,哪怕是乾隆晚年也是如此,乾隆初年户部银库存银为3000万两,到乾隆末年在6000万-7000万之间。所以说乾隆花光了雍正的积蓄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清朝财政彻底崩溃是在太平天国后了。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长河看历史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哦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中国历史上的所有重大事件,只要有足够的数据,都可以从货币上找到趋势的形成原因。明朝&
清朝&& 宋朝等所有朝代最终都是穷死的。
今日说说闭关锁国,这是康乾的银算盘。
从军事上来说,清朝和俄罗斯两次雅克萨战争,清朝都取胜了,但是,清军都有很大的人数优势,按中方的记载,第一次雅克萨战争,中方占据6.7:1的人数优势,第二次雅克萨战争,中方占有2.5:1的优势。而俄方的记载分别是33:1和9.7:1.无论中方还是俄方的记载,清军都占有巨大的人数优势。
清军进关时,八旗精锐不过十来万人,他们打不起这种战争,源于西洋火器的威力太大,同时清军不愿意继承明朝的火器,当这种战争无法应对的时候,只能利用海岸线作为天然屏障。
&&&&&&&&其次就是文化,后金在关外的时候是一种部落性质的文化,虽然用武力统一了中国,但是,文化的差距必定面临严重的考验,所以,有了文字狱。可是,对于西洋文化侵入,没办法搞文字狱,只能是闭关锁国。
这些是武力和文化方面的因素。
清朝在年间,米价达到最低水平。然后,在整个康熙在位期间,米价都是震荡上升的趋势,但上涨比较缓和,特别是康熙后期,米价小幅回落。雍正在位时期和乾隆登基初始,米价开始上升,到1740年左右,米价剧烈上涨,这种涨势一直持续到1760年以后才出现短期的回落。然后就是更加猛烈的上涨。
1722年—1760年间,米价涨幅大约一倍,其中主要是在1750年前后完成的。
&这说明,在乾隆即位(1735年)后,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严重的通胀意味着生产效率下降,白银资本价格下跌。
明朝在张居正改革时期,金银比价达到1:5.5,意味着白银很贵,生产效率提升,当时欧洲的金银比价是1:12左右,所以,白银流入中国。到康熙时期,中国的金银比价在1:10上下小幅波动,这一期间,英国的金银比价在1:15左右,欧洲的白银还可以继续流入。从雍正即位开始,中国的白银价格开始下跌,到乾隆皇帝在位的1750年前后,白银价格剧烈下跌,说明随着通胀的不断恶化,中国的经济效率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
相反,英国在18世纪中期,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效率不断提升,资本升值,虽然这时的英国已经是事实上的金本位,白银逐步退化为普通金属,但白银的财富属性不会立即改变。工业革命带动资本升值的同时,白银价格开始小幅回升。
到年,中国的金银比价是1:14.90,而英国的金银比价已经回升到1:14.55,说明英国的银价高于中国。白银不具备继续流入中国的动力,而是显示流出的趋势。也恰恰在年间,中国的米价上涨的最猛烈,通胀最严重。
中国的白银价格低于英国的情形,一直持续。这意味着如果继续开放对外贸易,清朝将出现逆差,随着英国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生产效率得到不断提升,中国商品不再具备优势,同时出现白银逆流。
当时的白银属于国际资本,欧洲大陆很多国家都是金银复本位制,白银为主,当中国的经济效率下降以后,白银持续流出。
中国从双顺差过渡到了双逆差。
通货膨胀加上白银逆流意味着什么?当然是全社会的工商业的深度收缩,最主要的是财政收入收缩。
现代社会将这一经济现象命名为滞胀,财政收入的收缩将让清朝的统治力下降,甚至走向破产,乾隆皇帝应该清楚这一点,因为明朝刚刚演过这一曲目。
清朝这时最佳的对策是提高经济效率,也就是提升资本(白银)的价格,可是决定经济效率的根本因素是体制,让乾隆皇帝放弃专制的封建体制,显然是期望太阳从西方升起。
乾隆皇帝选择的是用政策管控资本(白银)的外流,防止财政收缩,那就是闭关锁国。乾隆皇帝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十八世纪末期,米价再次剧烈上涨,开启新一轮通货膨胀。
为防止白银的外流(防止财政收缩),也防止欧美文化的侵入,清朝只能走向闭关锁国的道路。同时,在乾隆皇帝在位时期,开启最恐怖的文字狱,标志着清朝拒绝在欧美国家正在蓬勃兴起的制度革命。
闭关锁国的措施在康熙皇帝期间就已经部分开始,1717年,清政府下令不许中国商船到欧洲人控制下的南洋地区进行贸易,这时或许主要还是军事、文化的原因,康熙不希望西洋文化侵入,同时在内部加强文字狱。1757年,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又称广州十三行)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外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这一命令,标志着清政府彻底奉行起闭关锁国的政策,即防范西洋文化的侵入,更是为了不让白银外流。
&&&&&&&&&&
闭关锁国,是当时清朝体制下的必然选择,也是对资本(白银)管控措施的需要。
&&&&&&&&&&&
1757年,标志着清朝选择了落后挨打。清朝中后期不断挨揍,八国联军攻入北京&&
鸦片战争&&
甲午海战,这些账目应该算在乾隆甚至康熙身上,因为他们选择的是落后。
&&&&&&&&&&
这只是说历史,没必要联想。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用户名:密码:
书籍人气榜
重启:后危机时代如何...
作者:理查德•佛罗里达
简介: 经济危机重启下一轮繁荣?这种说法或许让你无比困惑。但...
停在最好的时光里
作者:潘晓婷
简介:停在最好的时光里》是时尚女神、九球天后、世界冠军潘晓婷首部随...
有钱人穷的时候都在做...
作者:克丽丝特尔•佩因
简介:在那些贫穷的日子里,本书作者克丽丝特尔•佩因翻阅了上千位...
当前位置: &
1840年的茶叶战争
  第一章1840年的茶叶战争
  小引:林则徐与道光皇帝
  中国茶叶出口时称重、品鉴,1790年,水墨
  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敢不竭股肱以为门墙辱?――林则徐
  将萎之华,惨于槁木。――龚自珍
  日(道光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小寒刚过去两天,拂晓时分的北京街头,寒风刺骨。晨雾遮挡了早起者的视野,更多的北京居民还躲在被窝里。这一天将要做什么,许多人没有打算。
  林则徐所住的行辕前,此时已是人喧马嘶,打破了清晨的静谧。华丽的轿子和马车停在门前,即将要出行的人们分头张罗着,只待林则徐一声令下,大家就可以登车揽辔,浩浩荡荡南下奔广州而去。
  前来送行的人,觉得钦差大人的排场似乎小了点。那么大群人中,有12个是轮流抬轿的脚夫,9个是厨子,没有官兵随行,前面也没有鸣锣开道的人。这也是林则徐好友龚自珍担心的,他建议林则徐不要孤身前往,应该带军南下,这样才能起到震慑的效果,达到惩奸除恶的目的。
  天完全亮了后,阳光明媚,这是一个不错的晴朗天,适合远行。由于前来送行的人络绎不绝,行程一再延误,直到午饭后,林则徐一行人才焚香、发传牌,开始南下之旅。
  这一年,林则徐55岁。道光皇帝一道圣旨,他成了钦差大臣。
  “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驰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该省水师,兼归节制。”
  没有人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个平凡的年份很快就要过去了。再过些日子,春节就要到来,大部分百姓关心的是如何过上好年,年关总是会检阅钱袋,在这之前更要奋力一搏。
  出京门时,林则徐拉着自己座师、侍郎沈鼎甫的手,两人相视而泣。他对后者说,“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敢不竭股肱以为门墙辱?”来新夏.林则徐年谱新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林则徐知道此行危险重重,责任大,压力亦大,而且,几乎没有退后的余地。
  受命于国家危难之际,方显贤者之能。明知前面有万丈深渊,也要有勇气走过去,这就需要英雄气概。
  林则徐的老友魏源认为,道光选择林则徐去禁烟,是因为林则徐说了一些让道光很动容的话:不禁烟,十余年后,将无可筹之饷,无可用之兵。
  在从湖广总督任上被召唤进京前,林则徐也不知道进京的目的何在。自从道光登基以来,林则徐从浙江的盐运使、按察使、布政使一路青云直上,做到巡抚、总督,再到皇帝代言人。道光对他赞赏有加。在任命他为河东河道总督时,道光说:“朕因林则徐由翰林出身,曾任御史,出应外任,已历十年,品学俱优,办事细心可靠,特畀以总河重任。”《清实录?宣宗成皇帝实录》卷200,道光十一年,癸丑条。大学士、两江总督孙玉庭把林则徐推荐给道光的时候评价说:“惟江苏臬司林则徐,器识远大、处事精详,任杭嘉湖道及淮海道。浙西地方,均为熟悉,水利亦夙所究心,实堪胜任。”《清实录?宣宗成皇帝实录》卷72,道光四年,壬戌条。即便是林则徐被革职后,为他申冤者不在少数。浙江巡抚刘韵珂说,林则徐之心思能力,他等自叹弗如。
  在美国人张馨保眼中,林则徐是一位能帮天朝解决麻烦的人。“在整个道光年间,每当在治水、海运、盐政、军务等方面出现麻烦,需要派员前往处理时,考虑到的人选往往是林则徐。”张馨保.林钦差与鸦片战争[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
  林则徐出京前,一个月内被道光八次召见,令军机大臣穆彰阿眼红,也被许多史家浓烈渲染。可以在紫禁城骑马,可以坐着轿子觐见,可以跪在毛毯上,还能坐在椅子上与皇帝说话,所受恩宠可谓“国初以来未有之旷典”。
  但这位55岁的老练政治家与那位生性多疑的爱新觉罗?F宁的八次会面,到底谈了什么?没有人知道,如今空荡荡的乾清宫,再现不了那些对话。但这一年皇帝关心的话题,似乎只有银子、鸦片。
  晚清时的北京城,见证了一个王朝的衰败道光出生的时候,做皇帝的人还是他爷爷乾隆,他也不过是个二皇孙,怎么看未来大清的国运,都不会由他来主导。他做了皇帝,到底是他的幸运还是不幸,我们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的只是,大清“康乾盛世”自他开始不可扭转地走向衰败。中央集权最为可怕的地方就在这里,一个人就可以主导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命运。
  一个会穿补丁裤的皇帝,一群吸食鸦片的国民,一个器识远大的大臣,构成了1839年所有故事的核心。
  龚自珍在这年完成的《己亥杂诗》里大声疾呼:“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他希望借助天公的雷霆之气,冲破这层笼罩着中国的鸦片烟雾,让人存有些许安慰和希望。近代中国的序幕,从林则徐这个福建教师的儿子走出京城后,就正式拉开了。
  是的,这是个只属于他们的年份。
  这一年,曾国藩刚中进士一年,前途渺茫,只能在等待中空度时日;与曾国藩一样中了进士的人当中,有一个叫李文安,他是李鸿章的父亲,而李鸿章暂时还没有故事,他这年的年谱上,写满了林则徐的事迹;张之洞还在襁褓中等着喂奶;林则徐的师友、两江总督陶澍死了,饱读诗书的师爷左宗棠承担了教育其子的任务,陶澍曾想把女儿嫁给这位优秀的年轻人,只是他太不争气了,考了三次都没有进士及第;比左宗棠更失意的还有洪秀全,他考了三次,连乡试都过不了,这一年,他还深陷在绝望中,沉默寡言,举止异常,也有人说,他曾经的怪病,是吸食鸦片导致的,但宗教让他获得新生却是千真万确的事。
  离京后,林则徐途经山东、安徽、江西等地,耗时约60天,于3月9日抵达广州,正式就任钦差大臣。美商威廉?亨德在珠江帆船上看到了林则徐的到来,他描述说:“他具有庄严的风度,表情略为严肃而坚决,身材肥大,须黑而浓,并有长髯,年龄约六十岁。”
  在来广州的路上,林则徐就已经下令缉拿了不少鸦片走私者,让在鸦片问题上骑墙的官员、民众和鸦片商人都开始担心。许多禁烟措施在来时的路上已经思虑成熟,故林则徐到任第二天就开始了行动:发关防通告,拿包庇走私的都标副将,下速戒通示……同时下令组织编译《澳门新闻纸》,了解当今世界形势。
  内事之后,便是外事。
  3月18日,林则徐传讯十三洋行商人,要他们给洋人传话。《谕洋商责令夷人呈缴烟土稿》和《谕各国夷人呈缴烟土稿》的主要内容,一是要求洋商造册收缴鸦片;二是要求夷商写保证书,不再夹带鸦片来华,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三是劝告英国与中国进行合法贸易;四是表达自己禁烟决心,鸦片一日不绝,林则徐一日不回。同时林则徐利用民情公愤警告英国,为禁鸦片,不惜武力。
  在林则徐的重压下,3月18日,外商与十三洋行商议后,上缴了1 037箱鸦片。这显然不能令林则徐满意。他决定拿下被禁烟派视为眼中钉的鸦片商人颠地来杀鸡儆猴,但未能遂愿。颠地后来上缴了1 700箱鸦片,而在另一个大鸦片商查顿处,缴获高达7 000箱鸦片,查顿在林则徐到达广州前便逃遁了。
  浩浩荡荡的英国鸦片船3月24日,为了缉拿颠地及表达禁烟决心,林则徐下令武力封关封舱、停止贸易,撤回华工。这样致使商馆里的外国人完全与世隔绝,国际舆论哗然。这也是林则徐颇引人争议的地方,对“好商人”与“坏商人”一视同仁。
  其后的效果也很显著,美国人率先投诚。但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依旧不肯就范,并指责林则徐此举有点燃中英战争的危险。
  其后,林则徐颁布《示谕外商速交鸦片烟土四条稿》,作为对义律的最后通牒。3月28日,义律向林则徐呈送了《义律遵谕呈单缴烟二万零二百八十三箱禀》,着令英商交出所有鸦片共20 283箱。但义律仍然拒绝签署保证书,并向英商保证他们的损失一概由女皇负责。
  英国人的抵抗让林则徐收缴鸦片的工作并不顺利。4月1日,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等人到虎门布置收烟工作,带了许多标兵去壮声势,但效果不佳,仅仅收到了5箱鸦片。
  4月2日,林则徐向朝廷建议以茶换鸦片,就是每收1箱鸦片,给予茶叶5斤。这个消息传出后,在第二天就收到了奇效,收到烟土1 150箱。截止到4月19日,禁烟工作成效尚佳,已经收缴到鸦片11 700箱。到5月2日,数目增加至20 283箱。清廷甚为高兴,同意林则徐的赏茶方案。
  5月9日,清廷下令林则徐就地销毁鸦片。截止到5月12日,抓获人犯1 600名,收缴烟膏461 520多两、烟枪42 741只、烟锅212口。朝廷重赏了参与禁烟的官员。林则徐心情不错,写了一首诗:“蛮洋烟雨暗伶仃,忽捧雕盘颗颗星。十八娘来齐一笑,承恩真及荔枝情。”
  晚清时,中国人认为抽鸦片是一种高档享受5月18日,收缴鸦片共21 306箱,比义律承诺的数目还多1 000多箱。禁烟阶段性任务完成。5月24日,颠地和义律等人离开广州,其后义律拒绝领取清廷赏给他的1 640箱补偿茶叶,为1840年鸦片战争埋下伏笔。
  6月3日,虎门销烟开始,历时23天。
  林则徐胜利了,但道光和他的天朝却失败了。
  从林则徐迈出京城开始,刚好半年时间。虎门销烟过后半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自此跌入了大半个世纪的衰退之中。一场拯救国民于水深火热的运动,拉开了近代中国的序幕,那个一度高高在上的天朝上国,由此崩溃。
  龚自珍说:“将萎之华,惨于槁木。”
  无数的中国人,才刚刚觉醒,睁开眼睛茫然地打量着这个全新的世界。
  一、中英对抗
  1晚清“以茶制夷”的共识
  夷人赖以为命,不可一日欠缺之物,乃茶叶、大黄。而此二物,皆我中原特产。――曾望颜
  外夷土地坚刚,风日燥热。且夷人每日以牛羊肉作为口粮,不易消化,若无大黄,则大便不畅,夷人将活活憋死。故每餐饭后,需以大黄茶叶为通肠神药。――琦善
  况如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中国若靳其利而不恤其害,则夷人何以为生?――林则徐
  茶叶大黄二种,尤为该国日用所必需,非此即必生病,一经断绝,不但该国每年缺少余息,日渐穷乏,并可制其死命。――百龄
  西洋人民所必需者,内地之茶叶、大黄。――包世臣
  外夷于中国内地茶叶、大黄,数月不食,有瞽目塞肠之患,甚至不能聊生。――周顼
  19世纪30年代,面对鸦片入侵中国荼毒生灵,白银大量流失的现实,中国的问题专家提出了一些解决之道。比如直隶总督琦善,就希望通过海禁来斩断与西方的一切贸易往来,一来可以做到杜绝鸦片的进入,二来可以杜绝茶叶和大黄的输出。这点,他说得非常明确:“外夷土地坚刚,风日燥热。且夷人每日以牛羊肉作为口粮,不易消化,若无大黄,则大便不畅,夷人将活活憋死。故每餐饭后,需以大黄茶叶为通肠神药。”艾略特?宾汉.远征中国纪实[M]//周宁.鸦片帝国.北京:学苑出版社,.
  琦善还希望国人注意与西方夷人的交往,因为与他们做生意有巨大风险。夷人所带的银元,是水银所制,倘若数年不用,就会变成飞蛾蛀虫,他们的银器也会长出翅膀飞走。
  断绝鸦片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阻止白银外流,其后才是让国民免于身体与精神的毒害。而“以茶制夷”政策的背后,却有着更为深远的动因。
  鸦片、银子与茶叶三者的关系,是晚清非常具有共性的话题之一。即魏源所谓:“中国以茶叶、湖丝驭外夷,而外夷以鸦片耗中国,此皆自古未有,而本朝独有之。”魏源.海国图志[M].长沙:岳麓书社,1998:35.
  嘉庆时期,两广总督百龄给嘉庆的奏折里就提到茶叶与大黄的经济效益问题。“茶叶大黄二种,尤为该国日用所必需,非此即必生病,一经断绝,不但该国每年缺少余息,日渐穷乏,并可制其死命。”包世臣则主张开放对外贸易,罢黜十三行,中国可以获利,又可以割除海关陈弊。其出发点,也是“西洋人民所必需者,内地之茶叶、大黄二物”。林日杖.试述清代大黄制夷观念的发展演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5):97106.
  但嘉庆时期,鸦片带来的问题还没有尖锐化,茶叶、银子与鸦片还没有发展到足够令人警惕的地步,嘉庆零星的经国思路被连绵起伏的起义打断了。
  1838年,江南道御史周顼上书道光说,内地不是每个人都吸食鸦片,但茶叶、大黄却是外夷必需之物,故要求清廷酌定价值,只准纹银交易,而不准以鸦片及其他洋货抵交。查外夷于中国内地茶叶、大黄,数月不食,有瞽目塞肠之患,甚至不能聊生。视鸦片之可用药解,除其为害之轻重悬殊也。内地人民不尽食鸦片,而茶叶大黄为外夷尽人所必需,其取用之多寡又悬殊也。乃外夷以无用害人之物,尚能遥执中国之利权,岂中国以有用益人之物,而不能转移外洋之银币,未尝揣度情势,辄藉口于积重难返,使中国失制用生财之道。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鸦片战争档案史料[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清宫廷绘画《道光情殷鉴古图》,
  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周顼建议在产茶叶、大黄的地方,应该稽查转运,设立票据,归沿海地方官员兼管,一并妥议章程,奏明办理。要是有人走私出洋,或者减价出售,都要严查。
  这份奏折所言方案引起了道光的重视,他也顺势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提出鸦片大量流毒中国,导致纹银出洋数逐年增加,银贵钱贱,进而影响到了地丁、漕粮、盐课等诸多层面,倘若不防范,必然出现“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于国计民生,大有关系”,遂下令两广总督邓廷桢据实查访。
  邓廷桢等人调查后发现,周顼的方案存在客观上的难题,甚至会引发与预期相反的效果。主要为,倘若限定茶只能与纹银交易,那么内地之货与进口之货不能抵兑,外商所剩之货,将无所归。而如果在茶区就定好价格,又有转运不齐之忧虑。官方定价,遇到歉收价贵之年,就会带来“官价不敷,商本亏折”。而地方出立票据,又让不肖官吏有机可乘,弄不好就是扰民,最后官、商、民与利益都不好收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鸦片战争档案史料[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尽管邓廷桢从现实困难层面否决了周顼的提议,但邓廷桢也认为茶叶是对付夷人,尤其是对付英国人最为有效的商贸物品。其中稍微的差别在于,在绝对控制茶叶的层面上需要讨论的空间太大,茶叶问题也在可控与不可控的商榷范畴。我们可以从林则徐对曾望颜的反驳中,再次温习这场争论。
  中国茶叶出口前的装箱工作,1790年,水墨直隶顺天府的府尹曾望颜在给皇帝进言的奏折中说:“夷人赖以为命,不可一日欠缺之物,乃茶叶、大黄。而此二物,皆我中原特产。无论何国夷船,概不准其与我朝通商往来。”艾略特?宾汉.远征中国纪实[M]//周宁.鸦片帝国.北京:学苑出版社,.曾望颜同样认为,这样的办法会给外国商船带来麻烦,他们船上的货物不仅不能卖出,而且由于得不到茶叶、大黄,夷人之性命就完全由天朝掌控,那么夷人就一定会放下身段来乞求通商。曾望颜主张封关禁海,剿办海盗,再禁大小渔船,断绝走私渠道,让外商产生畏惧之心,主动求和。
  琦善与曾望颜二人都是朝廷器重的重臣,也都是西人艾特略?宾汉口中富有智慧、敏锐的中国政治家,并知晓“夷情”。他留心记录下这些言论,到底目的为何,不得而知。但琦善与曾望颜的建议到底可否施行,道光皇帝心里没有确切答案,他把曾望颜的奏折转给林则徐,希望得到意见。
  林则徐认为此举不妥,因为粤东200年来的互市,是建立在“推恩外服,普示怀柔”的基础之上,而非外夷依赖内地的食用物资,也不关税收什么事。林则徐认为,鸦片主要由英国商人在贩卖,一旦海禁,就断绝了所有外商贸易,这不符合实情。何况不是所有的船只都参与了鸦片贸易,只要不夹杂鸦片的船只,仍然可以让其参与贸易,如果得罪了所有夷商,他们联合起来对付天朝,后果堪虞。另一个层面上,大海四通八达,禁之甚难。
  林则徐不赞同全面海禁,“至茶叶、大黄两项,臣等悉心访察,实为外夷商所必需,且夷商购买出洋,分售各路岛夷,获利尤厚,果能悉行断绝,固可制死命而收利权。唯现在各国夷商,业经遵谕呈缴烟土,自应仰乞天恩,准其照常互市,以示怀柔,所有断绝茶叶、大黄,似可暂缓置议。如果该夷经此次查办后,仍敢故智复萌,希图夹带鸦片入口,彼时自当严行禁断,并设法严查偷越弊端,应请于善后章程内另行筹议具奏。”之前,皇帝下旨问询,茶叶、大黄是否为夷商所必需,倘若要断绝,有没有偷越之处,要林则徐悉心访察回奏。
  林则徐不赞同全面海禁,还与他对海路诸夷的认识有关。他认为最大的鸦片贸易者是英国(他知道美国等国家同样参与了鸦片贸易,但数量很小),没有必要对其他国家实行贸易制裁。他在虎门销烟前夕,就采用了分化政策,让美商等“良夷”大尝甜头。
  日(道光十九年三月十九日),道光皇帝下旨赞同林则徐等人做法,如果外商缴纳烟土,“自应加恩,准予照常互市,以示怀柔”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鸦片战争档案史料(二)[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525,302.,并暂缓实行断绝茶叶、大黄等供给的政策。就在英军进逼天津时,在广东的林则徐依旧给皇帝上书,坚持认为这是全面斩断贸易的后果。之后,道光皇帝给正在广东禁烟的林则徐下旨:“日后再有反复,即当示以兵威,断绝茶叶、大黄,永远不准交易。俾冥顽之徒,知所儆惧。”文庆,等.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M].北京:中华书局,.
  茶叶与大黄两项,林则徐查访得知,大黄出口不超过1 000担,并非夷人不可无之物,不值得严禁。但历年所销茶叶在30余万担到50余万担之间,可作为钳制之物。林则徐认为贸易是循环的,即便与英国断绝了茶叶贸易,他们依旧可以从其他国家转买,这势必又要全面海禁,不是明智的办法。但茶叶可以限量供给,每年连箱供给50万斤。其实早在湖北任总督时,林则徐就提出过通过提高茶叶、大黄的价格来达到白银回流目的的方案。
  林则徐还注意到了其他大臣没有注意到的茶叶细节,“大黄每年出口,本属有限,不过附搭药材项下。英夷所销尤少。唯茶叶在所必需,然有绿茶、黑茶之分,英夷所销多系黑茶,现在严密稽查,不使影射偷漏”。黑茶,这里是指红茶,英文把红茶翻译成“black tea”。
  漕运总督周天爵提出的茶叶制夷方案,也值得关注。④他认为清廷可以先禁止中国的茶叶、大黄出口,这至多不过损失几十万两白银的商税,却可以换回千万两因鸦片流失的白银,很划算。当商人断绝了茶叶、大黄来源时,必然向大清乞求救命,保证以后不敢再向中国输入一勺鸦片。清廷可以杀掉数十个为首者,将内地汉奸杀掉数百人,最后网开一面,准许茶叶、大黄出口。他的意思很明确,只要茶叶在我们手中,还怕什么?
  2茶叶奇效与茶叶富国论
  凡夷人名下缴出鸦片一箱者,酌赏茶叶五斤,以奖其恭顺畏法之心……――林则徐
  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工作,一开始采用武力手段收缴,收效甚微。之后,他不得不采用了一种怀柔手段――给人家好处来换取鸦片。林则徐给通晓汉语的外商红绸二匹,黄酒二坛,让他回去劝说大家上缴鸦片。之后又给被封闭的外商馆送去吃的喝的。茶叶换鸦片一项,确切地说,就是每当鸦片商人缴纳一定数量的鸦片,清政府作为补偿,就配给一定数目的茶叶。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商的抗拒心理,让他们不至于血本无归。
  日,林则徐等人向道光建议:念各夷人鸦片起空,无资置货,酌量加恩赏给茶叶,凡夷人名下缴出鸦片一箱者,酌赏茶叶五斤,以奖其恭顺畏法之心,而坚其改悔自新之念。如蒙恩准,所需茶叶十余万斤,应由臣等捐办,不敢开销。至夷人呈缴鸦片如此之多,事属创见,自应派委文武大员,将原箱解京验明,再行烧毁,以征实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鸦片战争档案史料(一)[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可以比较下有赏给和没有赏给的区别。
  日,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等人到虎门布置收烟工作,带了许多标兵去壮声势,但效果不佳,仅仅收到了5箱鸦片。可是到了第二天,林则徐提出以茶叶换鸦片的政策后,收到了烟土1 150箱。之后收缴鸦片工作顺利展开,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茶叶的奇效。
  梁廷楠在《夷氛闻记》里的记载与上文有很大差异,说缴纳一箱鸦片给予50斤茶叶,这大约是坊间传闻误导所致。民间野史逸闻记载更加离奇:“向闻林文忠公烧西商鸦片烟土而不给价,故致启衅。近闻人言,彼时实以茶一箱,易烟一箱。而茶为胥吏所办,中多杂以砂石。既至欧洲,又以不能售,寄回。商人耗本无算,遂致激成衅端。”
  采茶女,1800年,水墨茶叶质量姑且不论,但茶叶数量节节攀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茶叶补给政策的误传增大了外商的期待。那些上缴鸦片的外商得到的线报肯定是多渠道的,有林则徐通过洋商洋商,是中国人,他们负责办理中国与外国人的商务来往;夷商,是外国商人。透露的,也有其他小道消息。
  林则徐这份奏折写出来送出去,等了一个月才得到道光同意的批复。但这种提前的私下承诺,具有风险性,后来琦善接替林则徐出任钦差大臣,做虎门销烟善后工作时,最先面对的就是英国商人索偿鸦片问题。
  琦善给道光的奏折说:“林则徐示令缴烟时,节次谕文、批文内,均有‘奏请赏犒、凑请奖励’等字样,而其所赏何物,计值若干,均未指出。夷人唯利是图,其时颇存奢望,迨后每烟一箱,仅给茶叶五斤,其二万余箱之烟土,据前督臣林则徐节次陈奏,约需资本银一千数百万两。该夷所得,不及百分之一,而又欲勒具以后再贩鸦片,船货如官、人即正法之甘结,迄未遵依,此衅之所由起也。”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鸦片战争档案史料(二)[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事实上,这批烟价最后给了大半,也不关茶叶什么事了。
  但用茶叶换鸦片的政策,最终让林则徐收缴到21 306箱鸦片,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虎门销烟运动,这一阶段,可谓大获全胜。但后来义律拒签永不来华售鸦片的保证书,并拒收朝廷赏给的茶叶,为鸦片战争埋下了伏笔。
  给英国女王的信函,由林则徐、邓廷桢等人起草,里面谈到,英国尚禁鸦片,说明深知其害,为何要把这种害人的东西拿来流毒中国。中国与英国两百年的贸易,为英国贡献的都是有用有利之物。“况如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中国若靳其利而不恤其害,则夷人何以为生?”林则徐.林则徐集:公牍[M].中华书局,.中国之丝绸,是夷人之利润所在,其他的糖料、姜桂、绸缎、瓷器都是外国所需之物,但英国输入中国的,都是一些可有可无乃至有害之物,天良何在?林则徐请人翻译成英文,但这封信最终并没有送到英国女王手上。这封信在《澳门月报》发出来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百岁老人试新茶》,清代钱慧安绘,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林则徐的这种质问口吻,到了民间就变得粗暴而直接。1841年,三元里人民在抗英斗争中发出的《精忠报国全粤义民谕唯夷橄》,有着林则徐致女皇书的影子。“汝虽有大呢羽毛,非我湖丝,焉能织就?虽有花边、鬼头,非我纹银、白铅,焉能铸成?其余各物,皆学我天朝法度。天朝茶叶、大黄各样药品,皆汝狗邦养命之物,我天朝若不发给,尔等性命何在?”广东文史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M].北京:中华书局,.
  以茶制夷的共识,是建立在很广泛的基础上,不仅朝中权臣如此看,知识界和民间也如此认为。研究中国对外关系的美国人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里把这种流行思想再次描述了一遍:“在中国人心目中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看法,认为,茶和大黄对于西方都是必需的东西,而只有中国可以供给茶和大部分的大黄。”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一卷)[M].张汇文,译.上海:上海书店,.接着他转引了一篇发表于日《北华捷报》上的文章,上面说:来自西方的外国人都天然爱好牛奶和奶油,耽于这种奢侈嗜好的结果造成了结便的毛病,这毛病只有靠大黄和茶才可洗他们的肠胃,恢复他们的精神;一旦把这些东西予以剥夺,他们便会马上病倒……如果我们停止了与夷人通商,他们的国家里边便会发生骚扰和混乱;这就是他们为什么必须要我们的货物的第一个理由。《北华捷报》(NorthChinaHerald)是一份英文报纸,又名《华北先驱周报》或《先锋报》。是英国商人于1850年在上海英租界创办的上海第一份英文报刊,可以影响到英国政府和商人。报纸刊登过许多与茶叶有关的咨询,太平天国起义军占据江南一带后,英国人对东南地区的茶叶非常关注,一度担忧会因此失去茶叶。温州人[N].北华捷报,.
  英国人所喜好的红茶,源于福建武夷山。福州虽然是五口通商中开埠最晚的,1844年开埠,到1853年才有茶叶输出,但其后呈井喷之势。尤其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上海一带的茶叶贸易大部分都转到福州和厦门。
  1854年,福建茶出口量达13万担,次年即增至26万担。根据年的外贸统计,中国平均每年出口值为11 000万元,其中茶叶出口值为5 797万元,占52.7%。而福州口岸输出的茶叶价值占全国茶叶出口总值的35%~44%,福州港仅茶叶出口一项,就占全国出口总值的20%左右,成为中国港口的执牛耳者。林庆元.福建近代经济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巴黎世博会中国馆,1848年,出自《伦敦新闻画报》咸丰五年,闽浙总督王懿德等上奏皇帝,建议在福建设关收茶税,咸丰批复道:“闽省崇安等州县,为产茶盛旺之区,自闽省暂开海禁,运道便捷,各商赴闽愈多。所请附省扼要处所,及界连粤东、浙江等处,分设关卡,征收茶税,应请准其照办。专款存储,三月奏报一次。”《清实录?文宗显皇帝》卷161,咸丰五年,乙卯条。咸丰年间,福建茶饷几乎是一个专有名词,时常补国库之需。从道光到咸丰,经费(岁出)增长了一倍,从31 500万两上升到65 000万两,镇压太平天国、镇守台湾、收复伊犁、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镇压义和团运动,都需要钱。滨下武志.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清末海关财政与通商口岸市场圈[M].高淑娟,孙彬,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76.清政府只能在各地设立茶厘局,狂敛茶钱。最值得注意的是,海关税之前都是算作地方财政收入的,1854年,中国海关成立后,海关税才被纳入中央政府管理。厘局和海关有点类似今天的地方税务局和国家税务局。
  李东沅在《论教传》里很有远见地说:“福州通商,意在武夷山茶……洋人所必需者中国之茶叶,而崇安所产尤该洋人所醉心,既得福州则可以渐达崇安。”也因此,福州茶区成为英国派遣植物猎人掠夺的重镇,茶叶盗贼福特?琼斯多次深入武夷山盗取茶树,并成功带走8位精通红茶的福建茶工,前往印度。茶叶故事也从这里开始有了惊天转折。
  19世纪50年代,福建武夷山种茶面积迅速扩大,许多荒山被开发出来,达上千英亩的规模,这些茶都是外销。规模扩大,参与的人就会很多,这又带来了生产茶叶城镇的兴起。
  1841年1月,得知英国要求开放宁波口岸,浙江巡抚刘韵珂上书说此举万万不可,浙江乃东南赋税重区,又是茶丝主产区,“蚕丝素为夷人所重,至茶叶则夷人更以之为命,是中华之所以能制外夷在此,而外夷之受制于中华亦在此。故粤东与夷人交易,茶叶为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鸦片战争档案史料(二)[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如果英国在此通商,一切物资就可就近取得,更会千方百计收购各种茶叶。
  之前,朝廷不同意宁波开放的一个原因就是,如果外国人就近拿到他们所需物资,那么该物资就会相对低廉得多。茶叶从江浙运到广东,舟楫运费、关卡费用之类,都会增加茶叶成本,到外商手中时,就会贵很多。
  道光对刘韵珂的朱批耐人寻味,他说:“此说何来,或浙省有鼓簧惑人者。”这个时候,道光或许对“以茶制夷”的主张产生了动摇。
  五口通商后的福州五口通商后,茶叶富国论随处可见。
  1842年,江南司郎中汤鹏上书《海疆善后事宜三十条》,大谈茶叶可以富国。汤鹏认为,英国人“食必以苏合油,久则肠胃腻塞,非得中土之茶叶大黄,不能去恶;昼卧而脾缓,非得中土之茯苓不能治其病。又其洋呢洋布等物,非得中土之丝斤不能成其制”。他建议茶叶、大黄、茯苓、丝等物质,虽不能骤然加价,但可以逐年加价,两三年一番。这样一来,不到10年,英国人穷了,中国却走向富强之道。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鸦片战争档案史料(六)[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五口通商把中国拉进世界贸易体系,上海也取代广州成为新的贸易大港。晚清思想家冯桂芬认为,此时茶桑“并为富国之大原”。在《筹国用议》里,他说:“上海一口贸易,岁四五千万,而丝茶为大宗,彼以鸦片洋货相抵犹不足,必以银补之。设使彼有鸦片,我无丝茶,中国早不支矣。劝桑亦具前议。至茶宜于山石起f,不能生他木之处。若推广种茶,其利不可胜计。”张岱年.采西学议[M]//冯桂芬,马建中集.郑大华,点校.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49.
  洋务派干将丁日昌在《海防条议》里建议说:“丝茶二者中国大利之所归也,今仅浙闽数省种植得法,若能于地气不甚寒冷之省,一律劝植桑茶,多出一分之货,即可多增一分之税,洋人呢布皆从中国买丝棉而成之者也,往来越海洋十余万里,而犹有余息,若中国自行仿造耕织机器,则丝棉无自外求,深耕可尽地利,不惟百姓可免饥寒,而利权所入当益饶矣。”
  现在大名鼎鼎的“祁门红茶”就是在茶叶富国的热潮中创办起来的品牌。创始人胡元龙是祁门南乡贵溪人。他18岁时辞弃把总官职,回到贵溪村的李村坞,在那里垦山种茶。起初,胡元龙生产绿茶,但当时绿茶外销不畅。1875年(光绪元年),胡元龙在培桂山房筹建日顺茶厂,用自产茶叶,请宁州师傅舒基立按宁红经验试制红茶。经过不断改进,在1883年(光绪八年),终于制成色、香、味、形俱佳的上等红茶,胡云龙也因此成为祁门红茶创始人之一。
  红茶销路打开后,胡元龙建议村中百姓都参与红茶生产事业,当时贵溪村四周有5 000余亩荒山,他带头垦荒,带动了一方茶叶经济的繁荣。像胡元龙这样以茶创业的,在晚清非常多。
  清初全国的茶叶产量为235万担,到光绪年间增至450万担,其中有1/3是用于出口。嘉庆年间(),茶叶为政府财政收入的贡献仅为57万两。
  从1867年到1894年,即便英国人大量输入鸦片,中国茶叶的出口额也能与进口额平衡。1880年到1894年,茶叶关税收入达到了5 338.9万两,茶叶确实能为大清财政带来很好的收入。庄国土估计,从1700年到182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共输出53 875 032两白银到中国,从1700年到1840年间,从欧洲和美国运往中国的白银约17 000万两。庄国土.茶叶、白银和鸦片:年中西贸易结构[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3).
  1847年3月,英国议会设立了对华商业关系特别委员会,他们找了许多对华贸易的人作证言,以期寻找到出口中国的商品。但调查结果并不好,从1845年到1846年,英国输往中国的工业产品,与中国运往英国的茶相比,贸易逆差高达35%到40%,有些制造业者已经放弃了对华贸易。中国不需要英国的产品,但英国需要中国茶,并依靠它获利。
  其中最大的特点是茶叶价格完全由中国来决定,茶叶在充当等价物的时候,也是以茶叶基价为准的。利物浦东印度公司中国协会议长威廉?尼可尔的证言说,英国的棉纱到了中国,是现货交易,即中国用茶来换棉纱,而不是先卖出再换现金购茶。仁记洋行的吉布证言,他遇到的中国人,会用茶叶换棉织品。英国人能决定料子的价格,但决定不了茶叶的价格,一切都以茶叶价格为基础。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M].朱荫贵,欧阳菲,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炒茶,19世纪初,水墨从茶叶可以制夷到茶叶可以富国,可以看到晚清贸易思路的转变。从控制到贸易,从制裁到合作,从要死要活到大家都好过,已经折射出清廷的乏力,但这都建立在茶叶可控的基础之上。
  在英国人大张旗鼓地在印度进行茶树种植实验之时,茶叶就不再是天朝独有之物。这份长期被寄予厚望的柔软物质,一旦走出国境,无形的茶叶长城也便顷刻间轰然倒塌。
  面对印度茶、印度丝的竞争,国人应当更加勤勉。李东沅建议说:“既不能禁止通商,唯有自理商务,核其出入与之抗衡,以期互相抵兑而已。中国出洋之货,以丝茶为最大宗,今印度等处皆植桑茶,所出与中国相仿,洋人悉往购办。故年来中土之货未能畅销,后或此而失之中国之利源,不几竭乎?宜令地方官广劝农民,于山谷闲地种桑茶,勤加经理其缫丝;制茶之法,尤须刻意推求,如有胜于寻常者,优加奖赏,务使野无旷土农不失时,则出数愈多,其价可减酌为销售,用广招徕,将不特国课可增,而民财亦可阜矣。”
  今人对晚清“以茶制夷”多有批评,乃至当做笑话,实不了解这一观念背后的历史原因。
  到了1900年,光绪的状元策,有一道题考的就是茶之于大清的意义。开始都很简单,“茶税之征,起于唐代。其初税商钱,在于何时?独开茶税,在于何时?茶官之设,在于何时?税茶之法,其后增减若何?”其后的议论却不简单,说的是,茶对于国防来说,太重要了。“汉武帝北筑朔方,西戍乌垒,一时匈奴震慑,而中国亦为之虚耗。光武拒西域都护之请,徙幽并边人于塞下。虽不劳中国以勤四夷,而未免示弱。防边之道,果以何者为善。唐设安西北庭四镇,得控制之宜否?夫古者防惟在陆,今者防兼在海。溟渤万里。处处可通。果于何处设守,始克收陆水栗之效欤。夫典学以裕政原,固本以重疆索。理财以舒国用,设险以慎边防,胥制治保邦之要图也。”《清实录?德宗景皇帝实录》卷257,光绪光绪十六年四月,庚申条。
  3英吉利与天朝上国
  夷性犬羊与坚船利炮。――晚清对英国的认识
  选茶,19世纪初,水墨林则徐通过虎门销烟树立的高大形象,因为他的一些其他“事迹”而被带入新一轮的嘲笑中。“以茶制夷”只是其中的一个,但这个笑点太高。
  举个笑点低的例子。就在英国人准备大举进攻中国的时候,林则徐依旧认为英国人断然不会来进犯中国。他十分自信地说,通过他的仔细观察,已经把英国人的底细摸得一清二楚,他们不敢用侵凌其他国家的方式窥伺中华。为什么呢?
  林则徐的第一个解释是,英国的船太大,吃水太深,只能在大海上晃荡,一旦到浅水区,就难转动。以前律劳卑带人进犯虎门,不就被大清的大炮吓破胆,回去就死了。其实律劳卑是病死的,他还不至于被大炮吓死。
  第二个解释,林则徐说:“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其腿足缠束紧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林则徐认为英国人只强于海战,一旦上了岸,就成了软蛋,普通百姓就可以把他们干掉。这与流行在乾隆年间的说法很类似,他们解释为什么访华使团不双膝跪拜时,说“西洋人用布扎腿,跪拜不便,是其国俗,不知叩首之礼”。其实英军打绑腿,恰恰是为了装束灵便,并不会造成腿脚屈伸不便。就是这样一个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对英国的认识尚且如此,其他人可想而知。
  裕谦同样认为:“该夷大炮不能登山施放,夷刀不能远刺,夷人腰硬腿直,一击即倒,我兵矛矢击刺,趱捷如飞,用我所长,攻彼所短。”取长补短的战术本来是对的,但低估乃至蔑视英军陆上作战能力,就是谬误。道光就是被这些错误的言论一直牵着鼻子走,喊打声越来越高。
  翻阅大部分鸦片战争时期皇帝与大臣的往来朱批和奏折,都对英国充满了“夷性犬羊”的批评。他们认为英国人除了船坚炮利外,简直就是一群利欲熏心的野蛮人。王尔敏统计说,仅仅道光时期,朝内外大吏言及“船坚炮利”者就有六七十位,这表现出一个时代变局的共识,而“夷性犬羊”则显露了朝中对外的心态。王尔敏.今典释词[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8.
  颜斯综在《海防余论》中总结道:“彼之伎俩,专务震动挟制,桅上悬炮,登岸放火,占据各处地方,多用此法。然未敢尝试于大国之边疆,恐停贸易,则彼国之匹头,港脚之棉花,何处销售?茶叶等货,何处购买?彼之国计民生,岂不大有关系?”
  英国人谋一据点,主要是为了贸易,这也是大清自乾隆以来的共识。但地盘却是皇帝最关心的,谁都担心在自己手中丢了老祖宗打下的江山,“江山”二字,几乎是衡量一个皇帝是否文韬武略的重要指标。现在对康熙、乾隆的评价,其首功就是奠定了今日中华之版图,而对晚清丧权辱国的批判,又多来自于江山的丢失。
  翻开任何一本古代的地理书,哪怕是小小的县志,一开始都是大量的对山川形势、物产和里程的细致描写。“江山如此多娇”,这都是政治意图的体现。
  巴黎世博会的中国馆,1878,版画,刊印于《伦敦新闻周报》从英国对茶叶、大黄的需求,晚清获悉了英国人的部分饮食习惯;从他们的装束、外貌、语言,他们又把英国人划入了历史上从来没有的“鬼蜮”一族,与历史上的“蛮夷”作了区别。对内是华夷之辨,对外是人鬼殊途。最先来的荷兰人成了“红毛鬼”,最后到的美国人成了“花旗鬼”,从印度来的英国人是“港脚鬼”,因为他们都来大海,所以他们无疑都是水鬼。每类人都加了“口”字旁,故称呼英国,用得最多的称法是“英咭o”最初“英”前面也有一个“口”字旁。。
  晚清在写英国人名字的时候,甚至也会加上“口”字旁。这种特别处理,目的是告诉大众,这些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但许多士大夫还是固执地认为,英国人是畜类。读完《瀛环志略》后,张穆直言不讳地说:“英咭o,海外畜兽耳。”
  如章学诚所言,要是把我们自己置换到那个时代,会怎么看待这个拥有五千年不中断文明的天朝上国?“华夷之辨”有着长达千年的传统,要突破这一观念非常困难。五口通商后,福建的林昌彝画了一幅《射鹰驱狼图》,深受林则徐的喜爱,他激赞自己老乡的画有很高的立意。
  晚清对英国缺乏认识,也与那些活跃在中国的传教士有关。1792年10月,清廷收到马嘎尔尼(George Macartney)使团即将来华的信件后,对英国不熟悉的大臣想通过在华的传教士搞清楚情况。葡萄牙藉传教士索德超传达的信息令人大跌眼镜:“该国即系红毛国,在西洋之北,在天朝之西北。”后来的许多研究者对此表示怀疑,当然,也不排除西洋教士因为各国的利益,给英国人穿小鞋。但传教士本身有其使命,利玛窦的教训摆在那里。
  一直以来,中国对西方一无所知,他们被锁在了天圆地方、天朝上国的框架里,沉浸在对世界无所不知的美梦中。明末清初葡萄牙人利玛窦来华后,他的《坤舆万国全图》初稿一完成就遭到中国士大夫的攻击与嘲笑:中国在地图上太小,位置又不在中间,这怎么会是世界地图呢?为了安全和传教,这个可怜的葡萄牙人只能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修改地图,他抹去了福岛的第一条子午线,在地图两边各留一道边,恰好使中国出现在正中央,这回中国人满意了。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M].何高济,等,译.北京:中华书局,.利玛窦深信,这是赢得中国好感的办法之一。在利玛窦之后抵达的传教士,从他身上汲取了不少教训,当他们为大清康熙皇帝做参谋画地图的时候,中国依旧处于世界的中心。
  利玛窦画像乾隆年间的《皇清四裔考》里,对英国有过粗略的描述:“英吉利,一名英圭黎,国居西北方海中,南近荷兰,红毛番种也,距广东界计程五万余里……”即便是马嘎尔尼使团访华后,也没有人有兴趣知道关于英国更多的资料。此后大清典籍大都延续着这样的态度,到了道光年间,浓缩得只剩下像“船坚炮利”这样的只言片语。
  法国人老尼克在《开放的中华:一个番鬼在大清国》里,用了一种很有意思的写法,穿越到鸦片战争前夕,“亲身体验”了一把中国晚清社会生活,值得一读。里面没有我们厌倦的德教,也没有野史的粗犷,更像一位人类学家的田野考察笔记。
  鸦片战争前,主人公老尼克去福建访茶,路上他与一个曾经当过兵的中国老船长“沃”交谈。尼克回避着被当做传教士的危险,“中国人表面上对夷人大为不屑,但内心深处认为这些人借贸易为由,实为侵略做准备,总有一天会来夺取皇位。我在不暴露身份的同时尽力消除这位老军官的担忧。”
  他们交换对眼下局势的看法,尼克问:“如果夷人有意发动战争,为什么要推迟至今?他们不都是和平来,和平离开么?他们是我们的朋友,你认为呢?”
  船长回答说:“那不是些商船,一眼就能看出来是装着大炮的大军舰。要是他们只是为贸易而来,我们是会热烈欢迎的。可是做任何事情都是有动机的。他们为什么要全副武装?肯定是打算攻占帝国。那些忘记将舰队的到来禀告皇帝的官员都受到了严惩。夷人的目的如果不是这么显而易见,那么就不会这样了。”他的见识让尼克觉得很受用。
  接着尼克想考考船长的地理知识,船长说大清自然是最大的地方,泱泱大国,剩下的世界就是散落的岛屿。尼克很快就发现,他的知识来自一本受当地官员推崇的书――《海国闻见录》《四库全书》有收录,陈伦炯撰。陈伦炯是个海商,曾为施琅东征台湾指点航路,因军功成为碣石镇总兵、广东右翼副都统。陈伦炯少年随父亲生活在沿海,并且经常出海,到过日本等地。《海国闻见录》是晚清前期对世界地理认识最全的一本书。。里面说“英格利乃三岛之国”,对英国人的生活也有描述,英人富,多用呢绒,喜欢喝酒。女人待嫁前束身以求纤瘦。发辫卷曲,垂至脖颈。短衫,加衬裙。出门多披氅。抽烟,烟装金丝瓶。
  因为尼克是法国人,所以留意了对法国的介绍,里面说法兰西,先是信佛教,后改天主教。当然都是些错得离谱的信息,在船长的地图上,非洲紧接着西伯利亚,高丽对面为不知名的国家。
  压茶装箱,19世纪初,水墨尼克分析外国人不受欢迎,是因为来中国的都是商人,贪婪好财,无视家庭,是些抛弃了所有高尚情感的人。但是最后,尼克发现,这些中国人和他套近乎也是有目的的,他们居然请求他教会他们用铅和锡造币,船长们相信英国有能力把廉价的金属变成白银和金子。
  越过老外的讪笑,回到马嘎尔尼访华的现场。
  马嘎尔尼使团访华,对大清而言,本来是一个很好的了解英国的机会。但国力强盛的乾隆完全把英国人的来华当做了微不足道的小事。他要求朝臣所做的仅仅是:如此边远的外夷来访,你们不要失了天朝的体统和尊严。他多次下诏强调,礼仪要得体,不能轻慢,不能苟简,又不能过于隆重,在不阻挡其向慕之心和诚意的同时,也不要助长其骄矜之风。
  “三跪九叩”的礼仪之争,现在还是中外史学界津津乐道的话题,和|的机智更成为野史家书写的灵感之源。但令英国人不解之处在于,为什么康熙善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并可以让那么多传教士为他效力,而乾隆却把那些科学仪器视为“奇巧淫技”呢?
  英国使者向乾隆行驶跪拜礼,显然是中国人所绘乾隆朝的大将福安康甚至对英国人的火器表露出不屑一顾的态度,他是朝中唯一见识过火器力量之人。马嘎尔尼使团访华前夕,在反击尼泊尔入侵西藏时,福安康率领清军与有英国人参与武装的尼泊尔部队直接交战过。
  一位军事爱好者分析说,马嘎尔尼卫队当时以密集队列方式进行的火器操演,实际上也折射出当时火器在装填速度和攻击威力上的不足。装备滑膛枪的步兵必须排成特定的纵深队形,才能保证火力的持续与打击效果,其有效射程和杀伤力此时可能还赶不上东方民族的强弓硬弩。
  朝中重臣的看法能够影响到已经80岁的皇帝乾隆,我们往往忽视了这点。面对这些新发明,他们认为:“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面对那些英国专家,他们也一样困惑:“此项人等,既称官员,何以名列在天文、医生之后?”
  马嘎尔尼等700多人一番劳苦,从天朝那里什么也没有得到,他们看到大清日薄西山的一面,获得了更多关于中国的知识,这些都为英国后来入侵中国做足了准备。马嘎尔尼曾任印度马德拉斯总督,他应该知道尼泊尔人的骁勇善战,从清朝对尼泊尔一战大获全胜来看,他对当时中国的军事实力还是有所敬畏。即便是后来的1840年鸦片战争投票,英国国会也仅以271对262票的微弱优势胜出。
  浙江大学教授龚缨晏先生在《鸦片战争前中国人对英国的认识》一文中,梳理了清朝对英国从被动到主动的认识过程,有一点是一致的:对大清而言,英国人的数次访华,只不过是在朝贡国的名册下,多了一个名字而已。
  到嘉庆年间,清朝政府开始注意到英国对中国的影响,最显著的就是官方文件中记录英国人强悍的事迹越来越多,吞并吕宋、单鹰、大小西洋……抵达中国的英国船只也明显增多,上缴的税钱也占了各国向清政府缴税总额的七八成。整个英国的形象从最初的恭顺变成了凶悍狡猾,许多极为丑诋的词汇轮番上阵。龚缨晏.鸦片战争前中国人对英国的认识[M]//东西交流论谭(第1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由此,他们更不屑于去了解英国,许多错误的观念,只有在战火里才能扭转过来。参加过中英谈判《南京条约》的黄恩彤说,昔日林则徐以为英国人离不开茶叶,其实他错了,英国嗜好茶叶不假,但只是嗜其味,并非以此为生。
  英国出口到中国的物品,版画,刊印于《伦敦新闻画报》美国人萨义德认为,18世纪中叶,东西方的认识出现了断裂。在英国人对东方的认识过程中,有着航海探险和地理大发现的大背景,也有贸易与战争的直接经验。但最为重要的是,18世纪中叶欧洲关于东方研究的知识被系统化,人种学、比较解剖学、语言学、历史地理学的大规模运用,加上小说家、传教士、诗人、翻译家、旅行家的文学作品宣传,传达了一幅令人着迷的东方图景,继而助长了殖民者的野心。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49.
  英国人认为,没有产生牛顿的东方是幼稚的、非理性的、愚昧的、堕落乃至不正常的,只有征服它,才能完成必要的改造。晚清不知道牛顿、工业革命,更不知道洛克的政治哲学经过孟德斯鸠的发展已经改造了英国,更缔造了一个拥有全新治理理念的美国。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时候,怎么没有想到这些呢?
  要说面对老外的机智,又有谁赶得上张德彝呢?晚清张德彝有一段非常漂亮的言论,显示了外交家的智慧,大长民族之气。
  1871年5月,张德彝在出使法国的时候,有法国人问他,为什么中国把外国人称为“鬼子”,张德彝回答说,这其实是一个误会。中国一直叫外国人“桂子”,以前中国汉代通西方(西域)时,在“龟兹”得到了葡萄种子,所以国人对这个地方很熟悉。但老百姓不知道“龟”的正确发音是“qiū”,错误地读成了“guī”,“龟兹”也就变成了“桂子”(鬼子)。他们也不知道那里的人相貌服饰如何,以为来自西边的人就是“桂子”,所以听说你们是从西方来的时候,他们这样称呼你们也就不足为怪了。
  之所以不称呼“俄罗斯”为“桂子”,是因为俄罗斯长期与中国打交道,来中国也穿中国人的服饰。就像今天中国人出门,会被当做日本人一样。
  张德彝反问法国人,你们叫中国也不见得多好啊,什么“斋那”、“吉那”……中国四千年来,从未被其他国家如此叫过,你们的根据又是什么?
  法国人听得惊呆了,又佩服得不行,鞠躬而退。张德彝.随使法国记[M].长沙:岳麓书社,.
  二、“以茶制夷”的观念演变
  “以茶制夷”的思想,是中原王朝自唐宋以来的一贯观念,在明代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清代不过承袭了这一治国思潮,一切有迹可循。晚清重提这一论调,惨遭后世嘲笑之处在于:这个时候的“夷”,是涉洋过海而来的其他人种,而非历史上与中原王朝一直联系紧密的少数民族。然而,于大清国政界和知识界而言,像英国这样的外夷,与其他少数民族没有什么区别,产生这种想法,大约跟他们与中国相邻的另一个“外夷”俄罗斯长期打交道不无关系。
  1乾隆对俄罗斯的贸易制裁
  茶叶、大黄……天若生此二物为我朝控驭外夷之具也。――赵翼
  在“以茶制夷”的观念上,乾隆时期的历史学家赵翼有一段很著名的言论:中国随地产茶,无足异也。而西北游牧诸部,则恃以为命。其所食膻酪甚肥腻,非此无以清荣卫也。自前明已设茶马御史,以茶易马,外番多款塞。我朝尤以是为抚驭之资,喀尔喀及蒙古、回部无不仰给焉。
  太西洋距中国十万里,其番舶来,所需中国之物,亦惟茶是急,满船载归,则其用且极于西海以外矣。俄罗斯则又以中国之大黄为上药,病者非此不治。旧尝通贡使,许其市易,其入口处曰恰克图。后有数事渝约,上命绝其互市,禁大黄,勿出口,俄罗斯遂惧而不敢生事。今又许其贸易焉。天若生此二物为我朝控驭外夷之具也。赵翼.曝杂记[M]//清代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赵翼画像前一段,赵翼总结的是明清以来中原王朝对西北民族采取的茶叶政策,后一段则将茶叶政策推广到俄罗斯和英国等其他国家。
  明代“以茶制夷”的思想可谓被从头贯彻到尾巴。明太祖朱元璋对渝蜀王朱椿时说:“国家榷茶,本资易马。边吏失讥,私贩出境:惟易红缨杂物,使著人坐收其利,而入中国者少,岂所以制戎狄哉?”他的意思很清楚,国家垄断茶叶,目的是用茶换战马。现在边关松懈,私茶出境,拿我们有用之物,换些个无用的东西,让别人尽收其利,而自己吃亏,这怎么能够体现“以制戎狄”呢?为此,他推出了茶叶的金牌制度,最终形成了“茶贵马贱”的贸易格局,把利益和控制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在明嘉靖年间,政府已然将“以茶制夷”的政策玩得炉火纯青。嘉靖年间的户部尚书梁材有一番高论:“盖西边之藩篱,莫切于诸番,诸番之饮食,莫切于吾茶。得之则生,不得则死,故严法以禁之,易马以酬之。禁之使彼有所畏,酬之使彼有所慕。所以制番人之死命,壮中国之藩篱,断匈奴之右臂者。其所系诚重且人,而非可以寻常处之也。故在当时茶法通行,而无阻滞之患。”梁材.宜茶马事宜疏[M]//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
  在明代,西北乃至西南游牧民族离不开华夏之茶,政界和知识界早就对此达成共识。他们认为只要控制住茶叶,就能控制住人群与疆土,而茶叶所到之处,也成为中原文化上的疆域。
  嘉靖之所以不愿意给后蒙政权的俺答汗开茶马互市,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一旦蒙古人掌握了茶叶,他们就会与藏族及其他游牧民族形成联盟,那么“以茶制夷”的政策就会失控。周重林.从俺答汗求茶看茶在明代的地位[J].青海民族研究,2012(2).
  这点,不妨看看朱棣时代著名学者解缙的言论。他在《送习贤良赴河州序》的文章里诉说了一个因茶而形成的文化疆域,明朝在河州设置陕西都司和茶马司,“控西夷数万里,跨昆仑,通天竺,西南距川,入于南海”解缙.送习贤良赴河州序[M]//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这不是明廷实际控制的疆域,而是对茶传播而想象出来的疆域。而朱元璋的治边策略,就是力图用茶去打通西方。
  清代在满蒙藏联盟的背景下,加上康熙、雍正及乾隆的文韬武略,解缙的想象区域成了清廷实际控制的区域。而茶叶也慢慢演变成特别供给物资,而不像之前仅仅是“茶马贸易”的品种,但其作为国家战略物资的属性依旧没有改变。
  解缙认为,中国货中最好的就是茶,好比他们认为番人货中最好的就是马一样。茶之于夷人,如同酒醴之于中国人。因为茶马贸易,许多夷人也开始学习中国的知识,对中国也有了向慕之心,那么茶的作用就很显然。茶有着“夷夏之交,义利之辨,寅宾尚忠信而笃敬,河州固唐虞三代之邦也”的作用。
  解缙的构想基于两个重要提前:一是茶必须只有明廷(中原)才能提供;二是夷番必须嗜茶如命。这样一来,茶便作为媒介,带来了观念的变化。
  西边(夷番)――茶――中心(华夏)
  西边(野蛮)――茶――中心(礼仪)
  西边(藩篱)――茶――中心(堂奥)
  随着茶的传播,华夏与番夷有了更深入的往来。通过贸易、文化等渗透,最终在心理上获得西边的认同,中心也随着茶而发生空间上的迁移,最后形成了一个无形的茶叶疆域与茶叶贸易圈。
  日本学者滨下武志的研究表明,中国之所以拒绝与那些外夷贸易,是因为其自身就有一个朝贡贸易圈,他们不需要通过英国人就能达成很好的贸易循环,而并非费正清等人所言“西方的冲击造成中国和亚洲的近代化”。这个贸易圈里,有朝鲜、越南、泰国等传统附属国,也有俄罗斯和日本这样与中国只有朝贡关系但独立的国家。中国近代之所以落后了,是因为以中国为核心的朝贡贸易体系发生了危机,最终促成中国近代化的转型。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M].朱荫贵,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朝贡贸易圈就是后来的经济学家所谓的“亚洲经济圈”,只是传统研究更多侧重其礼仪和政治层面。
  1794年(乾隆五十八年),英国使节马嘎尔尼来到中国,向皇帝提出与中国进行贸易的请求。乾隆帝也写下了一段著名的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斤、瓷器,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所资,并沾余润。”
  赵翼说茶天生是我朝控驭外夷之具,正是传统“以茶制夷”观念的产物,强调的是控制,是皇权的威慑力,而非只是贸易赚点银子。而大黄控外夷之根据,则源自关闭恰克图互市的实践。
  1728年,中俄签订了《恰克图条约》,自此恰克图就成为中俄贸易的市场。后来因为俄罗斯窝藏中方罪犯加上俄罗斯人在边境抢劫,乾隆曾三次下令关闭恰克图市场,分别为年、年、年,加起来有15年之久。这15年里,大清对俄罗斯进行了贸易制裁,外禁皮毛输入,内禁茶叶输出,使俄罗斯至少损失了500万卢布。
  19世纪的恰克图1750年,乾隆就点出了俄罗斯的死穴:“俄罗斯地虽富庶,而茶布等物,必须仰给内地。且其每年贸易,获利甚厚,不能不求我通市。中国因得就所欲以控制之。”
  清代研究俄罗斯的著名地理学家何秋涛也谈到,他写《朔方备乘》是为了达到“知夷制夷”的目的,为大清抵御沙俄侵略提供全面的依据和参考。谈到中国贸易的时候,他高度总结为八个字:“彼以皮来,我以茶往。”回顾中俄两国的贸易史,会发现确实如此。
  根据郭蕴深在《中俄茶叶贸易史》中的记载,1672年,东西伯利亚向中国输出了13 000张貂皮,但带回去的茶很少。1692年,俄罗斯一支私人商队从中国带回去300箱茶叶,这比以往增加了不少。18世纪初期,毛皮是俄国的主要出口商品,占其对外贸易总值的80%以上。1728年,俄罗斯一支商队带出了210万张毛皮,在北京销售了100多万张松鼠皮,20万张银鼠皮,15万张狐皮,10万张貂皮。
  年年间,俄国进口了6 000普特普特,沙皇时期俄国的主要计量单位之一,是重量单位,1普特=40俄磅≈16.38千克。的茶叶,主要是白毫、珠兰和绿茶,进口了5 000~7 000普特的砖茶。年,每年从恰克图输出的茶叶近3万普特,占清朝全部出口商品总值的15%,茶叶成为继棉布之后的第二大出口产品。1789年出口茶叶为46 997普特,1799年出口茶叶为52 343普特,1800年出口茶叶达到69 580普特。郭蕴深.中俄茶叶贸易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茶叶贸易让西伯利亚这个贫寒之地变得富裕起来,茶叶成了他们生活的必需品,也成了恰克图俄国商人财富的重要象征。苏联学者西林说:“每个商人都只用茶叶来炫耀,他们把来客没有见过的各种类的茶叶一种接一种地拿出来给他喝。”
  茶叶贸易让恰克图成为著名的北方小镇,生意兴隆。“恰克图”来自蒙语词,意思是“有茶的地方”。1774年,俄国商人有488人,行会人员有908人。1800年,俄国从恰克图贸易中征收了715 364卢布的关税,占俄国全国关税的20%,一个恰克图的收入抵得上俄国三个省的收入。
  华中茶叶加工,主要销售俄罗斯,19世纪70年代年,乾隆的闭关让俄国人不得不付出三四倍的价格去购买其他国家商人贩运来的茶叶。1普特中国茶价值11卢布,而西欧运来的茶却要52卢布以上。
  19世纪,恰克图的茶叶贸易超过了棉布,占据了中国商品对俄贸易的头把交椅,成了十足的硬通货。1820年,西伯利亚总督彼兰斯基说:“丝织品已经结束了,棉布也差不多要结束了,剩下的是茶叶、茶叶、还是茶叶。”销往俄罗斯的主要是白毫茶,年,中国对俄白毫茶年平均输入额占中国年平均对俄贸易总额的60%,年为75%,年为86%,年为89%,年为91%。俄罗斯进口白毫茶的数额在19世纪40年代占俄进口茶总额的2/3,剩下的是销售给西伯利亚当地喝的砖茶。郭蕴深.中俄茶叶贸易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压制砖茶,主要用于边销或卖给俄罗斯,19世纪80年代到了1844年,恰克图贸易达到鼎盛时期,俄国成为对华贸易的第二大国。买卖城有1 500~2 900名晋商,共96家店铺,19世纪中叶,店铺增至150家。这里繁荣的茶叶贸易吸引了美国商人的到来,他们感慨地说:“白银和黄金支付货款的三分之二,白银和黄金都跑到中国商人的大钱柜里去了。”
  1791年,乾隆下令粤海关全面禁止俄罗斯毛皮进口:“朕闻外洋夷地与俄罗斯相连,近年俄罗斯因未通贸易,北边一带稽查严紧,私将海龙、黑狐等项皮张货物,由洋船贩至广东售卖,恐该关税课充盈,或由于此,俄罗斯需用内地大黄、茶叶等物,刻不可离。若私贩皮货至粤,自必易换该国必需之物,透漏出洋,是名为闭关,仍不能全行禁绝。”《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卷1367,乾隆五十六年,乙巳条。
  俄罗斯皮货贸易恰克图市场被关闭后,粤海关就成为俄罗斯与华贸易的唯一通道。乾隆仅仅凭借一份海关报告就能看到问题所在,充分说明了开通唯一进出口通道的好处。
  关闭恰克图市场,俄罗斯的支柱产业――毛皮产业受到重创,又因为得不到茶叶,西伯利亚出现乞讨之人,三次闭关差点让俄国人与中国人打起来。但1788年,他们还是罢免了袒护肇事者的总督,1789年处理了枪杀中国人的卡伦巡兵案,1791年,他们低头认错,要求开市。乾隆也卖了个人情,1792年,恰克图市场重新开放。
  尚在1770年,乾隆谈到缅甸与俄罗斯的区别时,他说,“缅匪情形,本与俄罗斯不同。……若缅匪与畜类虫蚁无异,茹饮秽恶,回与人殊。并非急需内地之物。即向来交易,彼亦无大利可图,且其境与洋通,诸货尚可购之海舶。虽不通商。实不足以制其死命。”
  在尼泊尔入侵西藏后,乾隆也提出限制对其输出酥油、盐巴。
  乾隆的贸易制裁政策,其实是从解缙的思想发展而来,只不过前者是收,后者是扩而已。要制人于命,也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要自己能控制(提供)他人需要的物资(茶叶、大黄);二是要有可以控制的渠道。
  于大清而言,陆路尚可严加控制,但控制海路却显得力不从心,海路呈现更为复杂的特点。从乾隆关闭宁波海关也可以看出这一问题。
  从顺治到康熙,大清有两次影响巨大的禁海政策,第一次是为了防范盘踞台湾的郑成功,第二次则是担忧沿海居民和海外华侨交往带来不测变化。朱雍在《不愿打开的中国大门――乾隆时期的中英关系》里分析说,乾隆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其实与康熙的担忧有相似性,乾隆关闭宁波海关的动因,恰恰是担忧宁波会造就又一个澳门出来。朱雍.不愿打开的中国大门――乾隆时期的中英关系[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
  当时浙江提督武进升汇报说,前来求通商的英国人,不仅有汉语流利的洪仁辉,还有广东籍的中国人,最关键的是还有40名没有发辫的澳门小厮。这40名小厮引起了乾隆的警觉,他要求两广总督杨应琚详查此事。据杨回报,澳门是民番杂处之区,内地居住澳门的人,大凡都是生意人,没有剃发之事,跟随英国人到宁波的那些小厮,实则是番人。大清对澳门失控,要是再出现一个澳门,势必带来更坏的影响。
  日,乾隆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要是来宁波的外商多了,宁波又会成为一个市集。他对闽浙总督喀尔吉善说:“在国家绥远通商,宁波原与澳门无疑,但于此复多一市场,恐积久留居内地者益众。海滨要地,殊非防微杜渐之道。”日,乾隆帝给喀尔吉善的上谕里写道:“浙省宁波虽有海关,与广省迥异。且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若不立法杜绝,恐将来到浙者众,宁波又成一洋船市集之所。内地海疆紧要。”乾隆给两广总督杨应琚的上谕又在重复:“近年,奸牙勾串渔利,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舶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于海疆重地、民风土俗均有关系。”乾隆于1757年下令关闭宁波口岸,说要保证广东口岸利益,不见得是真心话。因为贸易所创造的利益,并非天朝所看重,否则何来“闭关锁国”的政策?闭关之后,才有1758年的英国使团访华。
  1841年1月,浙江巡抚刘韵珂给道光的建议中,谈及开放宁波的坏处,他担心败坏民风的思路与乾隆大致相同。
  对俄罗斯的控制正是陆路与海路双轨进行,在陆路闭关不成后,乾隆关闭海路最终导致俄罗斯就范,达到了贸易制裁的目的。尽管其中有俄罗斯皮毛的作用,但对大清而言,这无非是再次强化了茶叶、大黄可以制夷的观念。
  这段历史会让人联想到之后的鸦片贸易牵扯出来的茶叶问题,只是时过境迁,大清再不是那个盛气凌人的大清。当晚清再次重提以茶黄制夷的时候,尽管也采取了封关禁烟的政策,但等待他们却是船坚炮利的英国人。
  2道光对安集延的贸易制裁
  欲禁安集延交通之弊,必先禁外夷所用之茶。――道光
  即便是道光帝,也不只是对英国人采用大黄与茶叶贸易制裁。
  早在1827年(道光七年),为了平定张格尔在新疆的叛乱,让其跟随者主动交出首恶,道光帝也采用了贸易制裁手段。他下旨说:“请断绝各外夷贸易,并严禁大黄茶叶出卡,该夷等或可将张逆拖住X叫胙戏栏鞔祝翱胄÷罚悦馔德┑扔铩4蠡啤⒉枰叮蹈靡谋匦柚铮苎闲薪峦庖奈抟宰噬拖渍鸥穸笸骋椎夭健!薄肚迨德肌ば诔苫实凼德肌肪130,道光七年,庚午条。
  晚清时代的中国北方茶马古道张格尔叛乱,是乾隆1759年平定新疆大小和卓之乱后遗留的历史问题。大和卓波罗尼都之子萨木萨克当年逃到了浩罕,因为大小和卓一直与浩罕的伯克伯克,突厥语,首领、管理者之意。额尔德尼关系良好,所以萨木萨克便在浩罕居住下来,而额尔德尼又表示要内附大清,乾隆也没有追究漏网之鱼。
  浩罕完全依赖与新疆的贸易存活,次年额尔德尼便派出使团入京朝觐,其后的继任者也一直对大清比较恭顺。萨木萨克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玉素普、张格尔和两个孙子倭里罕、布素鲁克不安分起来,他们在等待一个机会,准备杀回新疆。
  恰好浩罕新伯克爱玛尔也是一个野心膨胀之辈,他1811年即位后,自称“汗”,头戴王冠,时常演奏成吉思汗、帖木儿时代的乐曲,梦想着创立又一个铁骑帝国。1820年,在爱玛尔的支持下,张格尔返回新疆,策划叛乱。1822年爱玛尔死后,他的儿子迈买底里即位。迈买底里野心极大,很快就与张格尔结成联盟,张格尔答应他,只要打下新疆,便把喀城让给他。
  1826年,张格尔率浩罕、布鲁特士兵500余人,窜回喀什噶尔(今喀什)附近,以拜祭其祖先玛杂(坟墓)为名,利用南疆各族人民的反清情绪,集众万余人发动叛乱。先后攻占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田等城,自称赛义德?张格尔苏丹。张格尔占领喀什噶尔之后,英国派出间谍20余人充当顾问,训练军队,提供援助。清政府命伊犁将军长龄调集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四川清军3万余人,会师阿克苏,组织全面进攻,相继收复喀什噶尔等城。1827年,张格尔率领500骑兵来袭,中途发觉中计而反向奔逃。清将杨芳与伊萨克等人急驰追赶一昼夜,张格尔逃至喀尔铁盖山,仅剩30余骑,遂弃马登山,遭杨芳副将胡超、段永福伏击生擒,解押至北京处死。
  长城南口关隘,版画,刊印于《伦敦新闻报》张格尔虽然死了,但浩罕对新疆的骚扰没有停止。迈买底里甚至把张格尔的哥哥玉素普也唆使到反叛阵营中。
  在战事僵持不下的情况下,1828年,道光决定对浩罕进行贸易制裁,他听说安集延每年从内地走私茶叶有十余万至二三十余万斤之多,便下令关卡,严查走私,层层问责。“欲禁安集延交通之弊,必先禁外夷所用之茶。”之后从都统、总督到巡逻兵、商人,全部被纳入问责人员名单。无论南商北商,均属便于稽查。其未定官商以前,商民所贩之茶叶大黄,著于经过乌鲁木齐时,由该都统发给印票,注明名色斤数,以便查察。并于紧要隘口,派委官兵验明,与票相符,方准放行。稍有夹带杂茶细茶,即照私贩究办。倘该官兵等有勒索贿,及隐匿偷漏情弊,查出一并严惩。
  并著库尔喀喇乌苏领队大臣,派员在所属之奎屯地方,设卡严密稽查。逐起备文报明伊犁塔尔巴哈台两城,及贩至伊犁,由该大臣等派委官兵,在塔尔奇第一台站,复行稽查。已到之后,责成抚民同知,设立循环簿,按月汇数详报。并著知照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等,一体办理。至伊犁境内各卡伦,每于哈萨克贸易事毕,派协领等员稽查,叠加并无私贩茶叶大黄出卡甘结。如有偷漏私贩。将出结加结之员严参惩办,以除安集延交通之弊。《清实录?宣宗成皇帝实录》卷139,道光八年,丙寅条。这项严厉的禁茶政策与后来周顼提出的茶叶政策有类似之处。道光只是因为邓廷桢等人的一次反对就放弃了周顼的计划显然说不通,平定张格尔表现出了道光很出色的一面。问题到底在哪里?其实道光年间,海禁已经成为不可能实现的事实。一方面,大海四通八达;另一方面,还不是所谓的军务松弛的问题,而是沿海贸易的利益把人心带坏了,外商不靠贿赂能买到好的茶叶么?鸦片走私,大部分也是靠那些“人心坏了”的中国人推动的。
  外国鸦片由上海入口在清廷的层层稽查之下,“安集延因不能私贩,无利可谋,大半自愿出卡,归部落。所有寄居伊犁之安集延。内有愿归该部落者,给予路票,分起解送”。一年后,西北两路“私贩之源已绝,而安集延交结偷漏之弊亦除”。但凡发现内地居民私贩茶叶,都在没收其财产后,充军烟瘴之地。而外夷居住不满十年者则要被编入回籍,就地种地。
  贸易制裁5年后,考虑到新疆的稳定与民族团结,道光十二年,清廷在安集延恢复了茶叶、大黄等物的弛禁政策。但当年主导茶叶、大黄双禁的钦差那彦成却成了替罪羊,被撤职查办。种种迹象表明,道光并不是一个有自己想法且意志坚定的人,这从后来他对严禁鸦片的林则徐等人的态度上亦可看出。
  当英国人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帜,力图撕开中国市场时,他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
  斯当东在《英使谒见乾隆纪实》里说:“中国国土广大,具有多种不同气候,在必需品上――虽然不是在奢侈品上――可以自给,因此中国政府绝不重视对外贸易,认为可以随意限制对买贸易。与外国人交易,也有一些中国人发财。但中国政府教育人民的时候,却说允许外国人通商并不是为互利,而只是由于外国人需要中国产品。这样是符合中国传统道德所教导的人道主义的。”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M].叶笃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24.在另一个层面上,斯当东分析,可替代的产品太多,比如中国没有胡椒,但是却有胡椒的代替物,再如用苦瓜代替胡瓜……中国不需要外国的物质,但英国人却要中国的茶叶,到了离不开的地步。
  另一位长期居住中国的英国人赫德也说:“中国既不需要出口,他们可以没有对外交往而安然独处。中国有肥沃的土壤,能生产各种各样供食用的作物,中国的气候适宜各种果树的生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把农业――提供衣食所需的产业,放在一切行业之上,中国不仅有这些,还有更多。”赫德.这些从秦国来[M].叶凤美,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25.他认为英国人企图通过鸦片战争来打开中国市场,可是60年来是失败的,因为英国人不了解中国到底需要什么。“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大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料――棉布、丝绸和皮革。”中国人自己之间的贸易就能构成庞大的、买卖两旺的市场。
  近代中国并非都处于被动贸易的状态,因为有以茶、瓷、丝为主体的华夏贸易及朝贡贸易存在,在明代就形成了独特的贸易圈,中国在贸易中完全可以掌握主动权。
  但随着茶在印度的广泛种植,日本茶在国际市场抬头,并最后返销中国的时候,中国丧失了贸易以及茶叶的话语权,彻底沦为看客,影响至今。
  三、茶叶、银子与鸦片
  1840年鸦片战争,就经济意义看来无疑是场茶叶战争。最初的问题都是茶叶输入英国产生的贸易逆差而引起的,为了扭转这种逆差,英国才向中国输出鸦片。茶是因,鸦片是果,鸦片的输入又导致中国白银的大量流出,为了银子,中国有了禁烟运动。
  茶、银、鸦片的循环,最终引发鸦片战争。
  早期的英国军舰
  茶叶缔造了大英帝国,没有茶,就不会有英国的现代文明。――艾伦?麦克法兰
  1茶叶凭什么制英国
  一片武夷山的茶叶,从它带着清晨的露水被采摘到茶农手中开始,就走上了一条辗转之路。它被卖到附近的集市,换了主人,在那里,被品评,被炒制,被装运,接着翻山越岭、舟车川流,南下到广州,集装成箱,开始长达四个月乃至八个月的海洋之旅。等到伦敦消费者冲泡这片叶子的时候,最早都已是炎炎夏日,春天的气息只能在唇边荡漾。
  英国人把茶叶亲切地称呼为香草,它来自中国,那是一个梦幻的国度,生产丝绸,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明。
  宾汉在《远征中国纪实》的序言里说道:“几个世纪以来,我们与中国的交往纯粹是商业上的。直到1840年,新的时代开始了,这个强大的东方国家与西方世界的人民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此前中国一直把西方当做半开化的野蛮人,用一种香草交换我们的产品,这种香草如今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它的芬芳充满了使人欢快而不使人迷醉的茶杯。”周宁.鸦片帝国[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66.
  伦敦第一家咖啡馆,最先以高价向市民出售茶叶茶叶是何时进入英国的,没有确切的时间可查。威廉?乌克斯在《茶叶全书》里,梳理了中国茶进入英国的一段历史。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M].上海:东方出版社,2011.大约在1657年,英国伦敦有一家叫加威的咖啡馆,首次向市民出售茶叶,价格高达6~10英镑。在加威的出售海报里,茶叶的功能被描述为“质地温和,四季皆宜,饮品卫生、健康,有延年益寿之功效”。在这份“第一张茶叶海报”上,还有更多关于茶的信息,比如能让人身体轻快,提神醒脑……海报还特别提醒,由于茶的功效众多,意大利、法国、荷兰等地的医生和名人都已经争先饮用了。茶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异邦,其医疗作用都是首先被提到的。
  1660年,英国开始征收饮茶税,1689年开始征收茶叶关税,之后不断提高税费。年,按原价的64%征收关税,年平均为106%,年下降到100%,但1783年达到114%,1784年上升至119%。其后,为了抵制茶叶走私,英国政府不得不出台了“抵代法案”,茶税从119%降到12.5%,由此杜绝了走私,拉动了茶叶的消费繁荣。
  凯瑟琳皇后喝茶图大英帝国的饮茶风尚,被认为与一位嗜茶如命的皇后有关。英王查理二世的妻子凯瑟琳是葡萄牙的公主,她进入英国王室后,把英国那些与男人一样嗜酒的上层贵妇培养成茶叶爱好者。英国诗人E.沃勒赞美道:“花神宠秋色,嫦娥矜月桂。月桂与秋色,难与茶媲美。”
  茶叶进入英国100多年后,已然成为上至贵族下至贫民都迷恋的饮料。戴维斯于1795年在《农工状况考察》中说:“在恶劣的天气与艰苦的生活条件下,麦芽酒昂贵,牛奶又喝不起,唯一能为他们软化干面包的就是茶……茶不是造成贫穷的原因,而是贫穷的结果。”不管原因如何,茶已经是英国人生活中的必需品。茶叶也是中英贸易里最重要的物品,并由此成立了垄断中国茶销售的东印度公司。英国为茶立法收税,填补国库之虚。
  1704年,东印度公司在发往各地商馆的文件里写道:“茶叶是对公司的利害极为重要的一般日用必需品。”在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输出的产品中,自1718年开始,茶叶取代生丝、绢织物占了首位。以1784年为分界线,茶叶无论在绝对额还是就其在输出总额中的比重而言,都成了绝对重要的商品。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14.茶叶贸易不但关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生死,而且对英国财政收入也至关重要。从1815年起,公司每年在茶叶贸易中的获利都在100万英镑以上,占其商业总利润的90%,提供了英国国库全部收入的10%。庄国土.茶叶、白银和鸦片:年中西贸易结构[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3).
  伦敦码头,东印度公司正在卸中国茶斯当东很担心一些偶然因素会导致中英贸易中断。他分析,凭着英国人的勤劳勇敢和政府的贤明,许多问题都可以解决,但关键之处在于茶叶,这不受利益控制,茶叶只有中国才能提供,而此时英国人已经离不开茶叶了!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M].叶笃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这会让那些被后世嘲笑的晚清官员获得些许安慰,因为他们确实抓住了贸易问题的关键。
  在《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中,斯当东浓墨重彩地描述了英国对中国茶叶的依赖,他说自从荷兰冒险家从中国带回茶叶后,茶叶在欧洲日益风行。茶在英国,从在咖啡馆销售,到后来成为国家税收的对象。东印度公司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从最初每年销售量不超过5万磅,到后来每年销售量达2 000万磅。在英国,不分种族、不分男女老幼,每人每年平均需要1磅以上的茶叶。要是茶叶贸易中断,那么情况会很糟糕。
  “突然停止提供这种大量的消费品而又无其他代替品,将会在广大人民当中产生很大的影响。英国方面已经设法在印度一些气候和土壤比较适宜的地方试种茶树。在科西嘉岛上的少量种植生长得很好,但是投资却大于产品价值。将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之后,英国方面不必依赖外国进口,自己也可以生产价格便宜的茶叶,这种可能性也是不小。但是为了预防自己种植万一失败的情况,那就有必要同北京王朝搭上关系,改善英国在华商人的处境,使他们能够解除过去那种困难状况。”
  经济上的单向依赖,让英国人必须面临一个巨大难题,如何支付茶叶费用?英国输出的产品在中国并不好卖,除了在以物易物的置换贸易中获得一些茶叶外,大部分茶叶需要用白银支付,为此英国付出了巨额的白银。
  庄国土估计,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共输出53 875 032两白银到中国,年,从欧洲和美国运往中国的白银约17 000万两。18世纪60年代后,东印度公司扩大了对华贸易,却带来更大的贸易逆差,白银问题导致了公司在广州资金周转困难。为了平衡贸易逆差,东印度公司决定对华输出鸦片。年,输入中国的鸦片价值白银239 045 040两。庄国土.茶叶、白银和鸦片:年中西贸易结构[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3).通过鸦片的输入,英国人不仅得到了想要的茶叶等物资,还赚了大把银子回家。
  英国下午茶庄国土得出的结论是“18世纪中西贸易的基本结构,是西方国家以其殖民地产品,主要为白银、棉花、胡椒等交换中国的茶、丝、瓷器等。当这种贸易结构能保持平衡时,西人仍然获得巨额利润,传统的贸易方式仍可维持。由于白银短缺和中国政府厉行鸦片查禁,传统的中西贸易结构难以为继。西人随即诉诸武力,导致鸦片战争的爆发”。
  贸易顺差与逆差并不能成为判断一个国家富强与否的标准,不然,现在的美国就是穷国。如何评判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弗兰克在《白银资本》里有强有力的论述。他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之所以有那么强的吸银能力,是依靠其独特的贸易品来完成的,确切地说,就是茶、瓷、丝这三大物质领衔的贸易体系。因为茶、瓷、丝在世界经济中的经济份额大、参与程度高及重要性强,才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一个因素是中国的生产和出口在世界经济中具有领先地位。中国在瓷器生产方面是无与伦比的,在丝绸生产方面也几乎没有对手。……另一个同样被弗林和拉吉尔德兹强调的重要因素是,中国作为世界对白银生产的终极‘秘窖’的地位和作用。……正是中国对白银的公共需求、中国经济的巨大规模和生产力及由此产生的进出口顺差,导致了世界对白银的巨大需求,并造成了世界白银价格的上涨。”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M].刘北成,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弗兰克总结说:“中国的这种更大的、实际上是世界经济中最大的生产力、竞争力及中心地位,表现为它的贸易保持着最大的顺差。这种贸易顺差主要基于它的丝绸和瓷器出口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