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股东 请简单股东协议书范本解释

让人揪心的三类股东问题到底该怎么理解?
布娜新:“三类股东”问题现在已成为新三板市场最吸引眼球的热点。大量报道、观点、看法蜂拥而至、紧随其后,但其中不免一些脱离本意的陈述和追蹭热点的行为。然,“三类股东”当初却并不是那么被人重视。今天就请来最早揭示“三类股东”问题重要性的《21世纪经济报道》资深记者、“新三板文学社”成员谷枫老师来谈谈“三类股东”,谷枫老师具有一定的发言权,当初正是由于他和同事在“三类股东”问题上的先知先觉、沉浸其中,才使得我们看到那么多被市场广泛流传的精品报道。
以下为正文:
谷枫:其实一开始写“三类股东”问题,是我和我当时《21世纪经济报道》报社的同事常亮一起写的。下面我将就“三类股东”问题写一点我的看法。
1、一个看似不那么严重的问题
从去年开始,我们大概写了十篇文章。这些文章类型不同,包括案例分析、包括与监管层沟通、包括写正在ipo排队的企业过来找我们反映的情况。
我们俩其实也没有预想到会引起这么大的风浪,我们当时没有想到“三类股东”对新三板市场会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
之前写文章得到的结论是:三类股东问题会形成一事一议的解决方案,也不会构成普遍性问题。
但后来事情发生了变化,当时排在最前面的六家企业因为“三类股东”问题被搁置,虽然二月份得到了证监会的反馈,但随着排在他们后面的企业陆续上会和ipo,这六家企业才觉察到问题的严重性,全都来找我们诉苦。
2、薛定谔的猫
“三类股东”类似一个“薛定谔的猫”,猫在黑箱里面是死是活,由大家来猜,而黑箱不会发出任何信号。
“三类股东”也在黑箱里面,要不要清理,大家都在猜测。无论是媒体,企业,投资人都在猜测,而监管层没有明确回复,这是目前令人比较焦虑的事情。
机构的态度现在有了变化和转折。已转变为:不管要不要清理,需要一个明确的答复。给了答复,逻辑也就顺了。问题总卡在这里,反复猜测,才是目前最大问题。
3、态度不明的可能后果
“三类股东”之所以问题严重,是因为可能会颠覆市场表面之下深藏的逻辑性的认知。
三板当然有二级市场,也是存在套利的,但本质上说新三板是pe市场、机构市场。并购有可能成为一个退出的出口,但是我认为ipo一定是主流。
一旦ipo把“三类股东”掐死,可能连锁反应会从ipo一端直捣市场各个层面,从而否定整个市场的逻辑,会影响到整个链条,比如新三板市场的定增、做市等环节。
我们现在回头看,新三板无论在做市还是定增领域,“三类股东”被杀的很惨,市场各方对于“三类股东”的问题都产生了焦虑。
须知,没有确定预期,就会产生风险性因素。
解决“三类股东”问题,需要涉及的点、线、面过于庞杂,会导致监管层沟通不顺畅。有的时候口径从哪里得到,无从求证。其实这也涉及到新三板和交易所、整个A股的关系问题。
但鉴于“三类股东”问题的复杂程度,波及面之广,结论依然只能是等待,等待监管层的明确态度。
4、写在最后的话
除了“三类股东”问题能够化解之外,我个人对于新三板是有很多期盼的。今天就借“新三板文学社”这个地方多说几句。
作为第一批写新三板的记者,我很幸运。作为一个第三方的独立观察者,我会看到每年都有不同的媒体进入到这个领域,也会看到有人离开,我自己之所以能坚持下来,一方面是因为我所在的报社《21世纪经济报道》给予了支持,另一方面是我对于新三板无论是长期、中期、短期都看好。
作者简介:谷枫,《21世纪经纪报道》北京新闻中心资深记者。作为最早一批新三板市场的媒体人,从2013年末开始全条线专注于新三板市场领域的报道。
(版权声明:本文为作者独家原创投稿,微信公众号布娜新(id: bunaxin117)独家首发,本号获授权原创转载,非商业用途转载请注明作者并保留公众号信息,否则对侵权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不懂纷争的,我来给你简单解释:
第一:002748第一大股东为大龙实_世龙实业(002748)股吧_东方财富网股吧
不懂纷争的,我来给你简单解释:
第一:002748第一大股东为大龙实
不懂纷争的,我来给你简单解释: 第一:002748第一大股东为大龙实业,占37.55%;002748第三大股东为电化高科,占7.67%;而电化高科又是第一大股东大龙实业的决对控股股东,占93.88%。即电化高科直接+间接持有42%的股权。 第二,此次江盐集团收购的就是电化高科下面的多个股东。如果江盐拿到电化高科分散的股权,而成了电化高科的控股股东,那么002748的控制权就会发生变化。
第三,这次停牌的目的:一是002748没有弄清楚到底江盐拿到多少电化高科股权;二是,江盐的目的是什么?三是江盐是否会继续收购,直到控制电化高科。如果控股电化高科,继而002748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 看到股吧很多人很急,其实这股之前是没有股权变更预期的,也没有被炒作过股权变更。如果变更,肯定是大利好,如果不变,也只不过回归市场而已。
楼主分析准确,赞一个
补充一点,如果不变也只是暂时不变而已,二级市场必有反映。
: 补充一点,如果不变也只是暂时不变而已,二级市场必有反映。
二级市场肯定有反应,地方国资不会野蛮行事,双方肯定会出台协议或者意向书。估计要两周复牌,保守都有一周。
怎样都属利好,说明江盐要借壳,应该接下来的可能性是:1大股东转让股份给江盐(90%),2大股东和江盐争控制权在二级市场抢股份,(50%)
楼主清醒,谢谢
好,我看会有小涨,不会有98万个涨停。
是个好贴,顶一个。
楼主大才,感谢分享
楼主经验丰富 高手
江盐既然已经动手,又岂能虎头蛇尾?世龙实业的本身股份并不复杂,但前几大股东的母公司乃至祖公司的股份很值得玩味。
: 江盐既然已经动手,又岂能虎头蛇尾?世龙实业的本身股份并不复杂,但前几大股东的母公司乃至祖公司的股份很值得玩味。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
作者:,欢迎留言
提示: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公司法》最新解释下周实施 严格限制“滥用股东权利”
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公司法》解释四,并于8月28日公布了最终的规定全文。中国政法大学李曙光表示,当代公司法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制度,投融资及其退出的法律制度、公司治理的法律制度和公司并购重组的法律制度。最高院关于公司法解释工作的安排和布局基本遵循了这一体系,不过,本次司法解释并未覆盖公司治理全部问题,包括内部人控制等非常复杂的内容,还需要未来推出更多司法解释。
从宝万之争,到山水之闹,再到乐视困局,每一场纠纷背后都暴露出公司治理机制的薄弱甚至漏洞。上市公司已经如此,非上市公司以及中小创企业问题则更为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公司法》解释四,并于8月28日公布了最终的规定全文。
&近年来,随着公司数量的快速增长,这两类纠纷(公司治理和股东权利纠纷)案件逐年上升,在公司纠纷案件中占比高达60%多。一些大型公司的决议效力纠纷,甚至成为舆论焦点和热点,引发社会各界对公司法相关规定的广泛关注,被舆论称之为中国公司治理的标志性事件。&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杜万华在上述司法解释发布会上表示,制定解释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妥善处理公司治理和股东权利纠纷的迫切需要。
中国政法大学李曙光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上述司法解释适用所有公司,在健全公司治理方面影响将非常大。&围绕公司治理出现的一些纠纷,法学界有很多争议。出台司法解释就意味着进行司法干预,而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需要给企业更多自由、激发企业活力的阶段。&李曙光说,司法干预将对企业经营形成正向激励,同时需要在司法干预与公司自治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
问题不断暴露
从最高法着手起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四)》(下称《解释》)至今,历时5年多时间。该解释于去年12月讨论后原则通过,最高院28日公布了全文,并宣布于日起实施。
《解释》包括27条规定,涉及决议效力、股东知情权、利润分配权、优先购买权和股东代表诉讼等五个方面纠纷案件审理中的法律适用问题。
&从酝酿制定到最终出台用了5年多时间。一方面,典型案例不断出现,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司法部门针对问题进行梳理,并在司法解释中予以解决;另一方面,围绕公司治理一直都有争议,因为司法解释出台就意味着司法干预,同时还要尊重公司自治的自由。&李曙光对记者表示,去年以来宝万之争、山水纠纷等事件,其中股东知情权、决议有效性、股东代表诉讼等问题都有涉及,这些受市场高度关注的实践,虽与司法解释内容不是一一对应,但也让司法部门看到出台司法解释的迫切性。
无论是初创公司,还是成熟的上市公司,大都在不同的层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公司治理问题。比如,有的初创企业创始人、CEO融资套现后大肆挥霍,公司却很快负债累累甚至倒闭;比如有的上市公司高管利用身份优势从事关联交易,向上市公司注入泡沫资产,&吃掉利润&,却坚持不分红等等,问题不一而足,在实践中也充满争议。
&公司不分配利润的案例非常多,有的公司长达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一点都不分红,&浙江高庭律师事务所主任、合伙人汪志辉律师告诉记者,在实践中,公司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阻碍股东会做出分红决议,甚至人为转移或隐藏利润,就会对小股东权益造成损害。
《解释》明确规定可以起诉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决议无效,股东可以起诉要求公司分配利润,也可以起诉违反法律规定滥用股东权利。在他看来,《解释》出台之后,上市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在形成决议的时候,就更要符合公司法、公司章程的规定,否则可能就会被认定无效。对于董监高不当履职给公司带来损害的,投资者也可以按照股东代表诉讼程序,向法院提起诉讼。
我国公司法修订后于2005年重新颁布,随后最高院出台司法解释一,解决法律新旧衔接问题。2008年出台司法解释二,解决股东出资纠纷问题。2011年出台司法解释三,主要解决公司解散清算纠纷问题。
李曙光告诉记者,当代公司法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制度,投融资及其退出的法律制度、公司治理的法律制度和公司并购重组的法律制度。最高院关于公司法解释工作的安排和布局基本遵循了这一体系,不过,本次司法解释并未覆盖公司治理全部问题,包括内部人控制等非常复杂的内容,还需要未来推出更多司法解释。
限制&滥用股东权利&
上市公司当中,大股东及董监高与中小投资者相比具有特殊优势。限制其滥用权利,正是为了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根据《解释》,股东依据有效决议要求公司分配利润,如果公司拒绝,股东可以起诉,法院会予以支持;在没有决议的情况下,如果存在违反法律规定滥用股东权利而导致不分配利润的情况,法院也会予以支持。
对小股东而言,不掌握企业的经营决策权,只根据出资或持股享有收益权。当其收益权受损时,上市公司的小股东可以在二级市场&用脚投票&卖出股票,但是非上市公司的股东持有股权缺乏流动性,如果企业长期不分配利润,其权益就会受到较大损害。
汪志辉表示,一般而言,股东到法院起诉要求公司分配利润,是基于股东会已经做出利润分配决议、但没有按照决议分配利润这样的情况。另一种情况是,公司股东会没有做出利润分配决议,这种情况下股东能否到法院起诉要求分红?
&这种情况需要讨论。因为对公司而言,是否需要分红本身是一项经营决策,一般而言应当由公司股东会决定,司法不应当干预公司的自主权。&他对记者分析,但是在实践中,存在公司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利用持股优势、信息优势、控制权优势,使得公司无法做出分红决议的情况。这其实就是所谓&滥用股东权利&。按司法解释十五条规定,这种情况下股东也可以提起诉讼要求分配利润。
在他看来,滥用股东权利一个最直接的形式就是股东利用持股比例优势阻碍分红决议通过。比如股东会要求二分之一以上股东同意,如果大股东持股超过二分之一,这意味着只要大股东不同意,分红决议永远通不过。
除此之外,形式隐蔽的滥用权利方式有很多。比如利用资产收购转移利润。大股东利用对公司的控制权,拿公司盈利去收购资产,该收购可能与公司经营根本就不一致。但是,因为大股东享有公司控制权、资产收购回来之后又放在公司当中,这意味着大股东也享有这部分资产的控制权。通过这种模式,就实现了利润的实物化,最终导致公司无红可分。
再比如利用&自发高薪&的方式套取利润。大股东往往也担任公司董事长、董事或高管,公司管理层薪酬属于自治范畴,利用制定薪酬的权利,给管理层定高薪酬,这实际上是增加公司成本,套取了公司利润。
汪志辉表示,《解释》还解决了股东代表诉讼的程序问题。如果公司董监高损害公司利益,公司不提起诉讼,股东也可以提起诉讼,维护公司权益。&在实践中,有些董监高开展不当关联交易,这种情况下,基于内部人控制,就算公司利益受损,他们也是不会去起诉的,而如果小股东要维护公司利益,就可以去起诉。&他提醒,董监高在工作中应当勤勉尽责,对于明显价格虚高的收购交易等,要谨慎处理,否则,如果股东认为其执行职务不当,就可以提起诉讼要求索赔。
值得一提的是,股东代表诉讼与投资者证券诉讼是两个概念,前者胜诉收益归公司,后者胜诉收益归自己,有本质区别。
李曙光对第一财经表示,司法解释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权利的主张还要靠权利人自己去完成。&司法解释出台,可以让处于弱势的股东在寻求救济时有法可依,&他提醒,市场参与者要不断提升股东意识,关注司法推进,并运用这些工具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来源:第一财经 记者:杜卿卿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Copyright (C) 2018 每日经济新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北京: 010-, 上海: 021-, 广州: 020-, 深圳: 9, 成都: 028-论股东补充赔偿责任及发起人的资本充实责任——以《〈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13条的解释和适用为中心
来源:《人民司法(应用)》2016年第4期 作者:冯果 南玉梅& & &【摘要】资本认缴制下,出资期限的章定而引发了债权人利益保护问题,现行《&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13条第2款及第3款,突破了债的相对性,将股东及发起人对公司的责任扩大适用至债权人。由于股东对公司的出资责任与发起人对公司的资本充实责任源于不同的法理基础,需要对该条款作出准确解释。在解释时,应当严格基于股东对公司的出资责任以及发起人对公司的资本充实责任,划定股东对债权人的补充赔偿责任范围与发起人对债权人的补充资本充实责任的范围,并厘清股东与发起人内部连带责任的问题。  【关键词】股东出资;出资义务加速到期;补充赔偿责任;资本充实责任。  一、问题的提出  2013年修正后的《公司法》将公司登记制度修改为全面认缴认缴资本,并废除了最低资本制的限制。2013年公司法的修订虽然客观上有利于投资创业,但却增加了债权人利益受损的风险。尤其是公司成立之初的资本基础建立在股东的承诺出资之上,公司成立基础是否牢固引发了广泛而激烈的争议,也引起学界及实务界对保护债权人利益的担心。以股东承诺出资即可设立公司,是否弱化了公司法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以及如何平衡股东出资期限的意思自治与债权人利益保护之间的矛盾?便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周所周知,股东出资是公司成立的物质基础,股东出资义务的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将会导致公司成立之资本瑕疵。为了避免股东出资义务的不履行或不能履行之情形发生,《公司法》基于发起人在公司设立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赋予发起人资本充实责任以治愈公司成立过程中的资本瑕疵,同时强调股东在认缴出资额范围内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然而,股东的出资责任及发起人的资本充实责任归根结底是股东及发起人与公司之间的责任,原则上不涉及债权人。为了克服资本认缴制下由于出资期限的章定而引发的债权人利益保护弱化的不足,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适用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以下简称《&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13条第2款及第3款便突破了债的相对性,将股东及发起人对公司的责任直接扩大适用至债权人。问题是,债权人向为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行使请求权有无正当性基础和相关法律依据?“未履行”或“为全面履行出资义务”是否能包括“出资期未届满”而没有履行之情形?出资期未届满的股东在应债权人的请求而提前履行出资义务时可否基于期限利益主张提利息抵扣或履行后的期限利益?公司成立后出现认购股东撤销认购要约又或出资或股份认购人的债权人撤销其股份或出资认购行为,导致公司成立后存在未认购股份或出资份额时,债权人能否适用该条款要求发起人承担补充赔偿责任?上述问题立法和司法解释并没有给以清晰地说明,由此造成了司法实践的巨大困扰。基于此,本文拟从股东补充赔偿责任与发起人资本充实责任出发,探讨公司成立物质存在瑕疵时债权人的权利救济,并对上述问题作出相应的回答。.  二、股东补充赔偿责任与发起人资本充实责任的法理基础  当前,我国商事审判实践惯常于运用合同法的解释路径来解读公司内部和外部关系,大家也很自然地将债权人对未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之出资义务请求权理解为一种代位求偿权,以寻求其请求权基础和其正当性。因为正是公司怠于履行其合请求权而致使公司债权人的债权受到侵害。在股东实际违约的情况下尚可作出上述解释,但如果公司股东出资期限尚未届满,股东没有缴付出资并不违反章程规定,即在股东并不存在出资违约之情况下,债权人能否代为行使求偿权则不无疑问。而在公司发起人出资到位,即与公司并无其他债权关系存在的情况下,仅仅因为其他股东的违约行为而也要对公司债权人承担补充赔偿责任(同样赋予公司债权人向公司发起人的直接求偿权),则是债权人代为求偿权理论更加难以解释之处。因此,运用传统民法中的代位求偿权理论来解释股东和发起人对公司债权人的补充赔偿责任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对其法理基础的寻找只有回归到公司法解释的正确路径上来。  (一)责任基础:资本认缴与资本担保的关系  无论对公司信用标准存在多大的分歧,大家都无法否认公司资本制度在保护债权人利益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功能。“资本三原则”,即注册资本的确定原则、维持原则及不变原则,作为公司资本制度的灵魂依然在发挥着作用。认缴资本制下,由于注册资本和股东的实际出资额并不总是相同,资本确定原则似乎变得模糊,以至于有学者认为注册资本额失去了参考值[1],但资本确定仍是我国公司法的基本要求,它并不因为允许股东分期出资而有所改变。股东在其认缴的出资范围内承担出资义务仍然是其法定不可改变的义务,而股东的认缴额是注册资本得以确定的关键、股东出资义务的履行是资本充实原则与资本不变原则得以实现的前提。  正是由于股东出资义务的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直接关系到注册资本金的形成,这不仅与公司成立之物质基础息息相关,而且与公司资本制度的运行也有重要关联,因此当公司继续经营却无力承担到期债务时,债权人可以以公司成立之物质基础存在瑕疵为由,要求股东作为形成注册资本金之主体承担出资义务,也可以要求发起人作为设立中公司机关而承担资本充实责任。在理论上,也可将其视为一种财产担保责任,即股东出资义务相当于股东对公司承担的一种出资范围内的担保责任,当公司无力清偿到期债务时,股东即应在认缴范围内替代清偿,而不论出资期限是否届满,以构成对债权人更为有效和严密的保护。[2]  (二)责任性质:法律特别规定的“法定责任”  股东的补充赔偿责任与发起人的资本充实责任共同构成弥补公司成立之物质基础存在瑕疵的情形,股东补充赔偿责任源于出资认缴行为,而发起人资本充实责任源于资本制度下的资本维持原则与资本确定原则。根据《&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13条第3款股东与发起人对债权人承担连带责任,但两者责任的法理基础有所不同,导致责任性质及责任范围上存在差异。  首先,股东出资义务的发生以出资认缴为前提,公司成立阶段由于还不存在“股东”身份归属之实体,因此认缴出资或认购股份的当事人是设立中公司与出资认缴人或股份认购人。公司成立后,双方当事人才转化为股东与公司,股东对公司承担认缴出资额范围内的出资义务。如前所述,基于债的相对性,债权人与公司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原则上不及于股东,只有满足债权保全情形时,方可突破债的相对性,赋予债权人请求股东履行出资义务的权利。当公司继续经营且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时,依据《合同法》第73条规定,只有在公司作为债务人怠于行使到期债权而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方可代位公司直接要求股东在其出资义务范围内承担责任。然而《&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13条第2款却赋予债权人直接要求股东履行出资义务的权利。显然,司法解释中规定的股东补偿赔偿责任是基于特殊利益衡量,突破了债的相对性,它是基于公司法中关于股东出资义务的强制性规定所作出的一种细化性的解释,其法律依据是公司法而非合同法。  与股东基于出资义务而产生的自己行为责任不同,发起人资本充实责任是对其他股东或认股人的行为而负担的一种特殊责任,其源于发起人在公司设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资本认缴资本制与公司设立准则主义的双重刺激大大助长了公司设立的便宜性,但这在某种程度上则可能导致公司设立程序及目的的不法性,进而危及债权人利益,并对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危害。为了防范公司设立行为瑕疵,《公司法》课以发起人资本充实责任寻求公司设立便宜性与债权人利益保护之间的平衡。即,发起人资本充实责任一方面能够防止公司设立无效而实现公司维持原则,另一方面能够保护股东及利害关系人因公司成立而形成的信赖利益。顺应《公司法》第28条和第93条的立法逻辑,《&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13条第3款明确股东补充赔偿责任履行过程中的发起人资本充实责任。可以说,发起人资本充实责任源于发起人在公司设立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及地位,基于我国现行《公司法》并未引入公司设立无效制度,因此当股东无法履行其出资义务时,即可认为公司成立基础存在瑕疵,发起人作为公司设立责任人应当承担设立行为中的瑕疵担保责任[]。可以说,发起人资本充实责任是对股东出资不能时对公司资本确定而承担的补充责任。因此发起人资本充实责任的性质为同样是法定的、补充性责任。  三、股东补充赔偿责任与债权人利益保护  认缴制的引入使公司成立之初的资本基础建立在股东的承诺出资之上,并将股东出资期限由法定转为约定,股东出资义务处于长期不确定状态下,公司继续经营且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导致股东未届履行期的认缴出资额为公司唯一债权时,怎样保障债权人的还本付息权益,的确值得深思。《&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13条第2款规定了股东对债权人的补充赔偿责任,即,股东存在“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且公司存在债务不能清偿时,债权人有权请求股东在“未出资本息”范围内承担清偿责任。然而该条款能否扩大适用至股东未到期的出资义务,是现行资本认缴制下债权人能否适用该条请求股东承担补充赔偿责任这一争议的症结所在。  (一)“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之内涵  关于股东出资义务的“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主要有两种观点,即“狭义说”与“广义说”。“狭义说”主要从实际违约以及类推适用债权人撤销权等角度阐述“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不含“未届履行期”的情形。“实际违约说”强调股东出资义务的“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应当仅指股东实际违约的情形,而判断实际违约与否是依据认缴承诺而言的,因此股东未违背认缴承诺便不构成出资义务的违反,亦不构成出资义务的“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类推适用债权人撤销权说”是基于《&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18条的规定,认为股东出资期限约定在债权成立之后,债权人可以过长的出资期限约定乃属于恶意延长到期债权的履行期而提起撤销之诉,要求股东按原出资期限承担补充赔偿责任。“广义说”则从章程的对内效力、资本担保责任理论等角度阐述“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包括“未届履行期”的情形。其中,“公司章程的对内效力说”主要是基于《公司法》第11条规定,认为公司章程对公司、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具有约束力。言外之意,公司章程记载事项对公司债权人不具有约束力,因此出资期限的约定不得对抗债权人。“资本担保责任理伦”则认为认缴资本制下的股东出资义务,相当于股东对公司承担的一种出资范围内的担保责任,即当公司无力清偿到期债务时,股东即应在认缴范围内替代清偿。  我们认为,上述“狭义说”固然有其道理,但相比“狭义说”,“广义说”更加有利于实现债权人利益保护的《公司法》立法目的。其理由在于:其一,资本认缴制虽然对资本制度作出了创新性改革,但并未改变资本确定和股东出资义务法定这一原则。章程关于出资期限的约定仅是对股东法定义务作出的具体安排,其本身不能对抗法定义务;其二,赋予债权人对未出资股东以出资义务履行请求权是资本维持原则在认缴资本制下的适用。从公司成立之物质基础而言,资本制度通过资本维持原则来实现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功能。认缴资本制下股东出资处于不确定状态,资本维持原则应体现在,股东认缴资本额全部实缴之前,公司在正常开展营业的同时应避免出现无法清偿对外债务的情况[4]。一旦公司在正常经营过程中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时,股东有义务向公司补充缴付其所未缴的财产清偿公司债务,以免公司陷入破产危机。其三,章程关于出资期限宽限的规定系内部规定,过长的出资期限乃是股东、公司之间的出资优惠安排,而非债权人给予股东的宽限,不能对抗公司外部的第三人。由此将“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扩大解释至含“未届履行期”的情形,符合公司法在便利投资者投资的同时但又不损及债权人利益的立法初衷,也是股东在认缴出资范围内承担出资责任的规定。其四,我国《破产法》第35条关于“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债务人的出资人尚未完全履行出资义务的,管理人应当要求该出资人缴纳所认缴的出资,而不受其出资期限限制”之规定,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对公司债权人而言股东关于出资期限的约定不能对抗公司之外的第三人这一精神。  (二)提前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可否主张期限利益问题  依《&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13条第2款的规定,股东对债权人的补充赔偿责任限于其“未出资的本息”范围之内,由此可以得出股东补充赔偿责任的范围是“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的认缴额+利息”。司法解释中将股东补充赔偿责任范围划定为“未出资的本息”,在股东实际违约的情况下加算迟延利息的正当性毋庸置疑,但当股东应公司债权人请求而提前履行出资义务,其能否向债权人或公司主张因提前履行出资义务而扣减其应得的期限利益即利息,则存在不同的理解。对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在公司法和合同法的框架下去加以综合考量。  首先,提前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不得向债权人主张所谓的“期限利益”。依《公司法》第25条与第81条,发起设立时出资时间为公司章程的必要记载事项,且《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9条规定出资时间不属于公司登记事项,基于公司章程约束对象及公司登记对外效力,章程中关于出资时间的约定,不得对抗债权人。因此,股东对债权人不存在“利息”抵扣的问题,只能将股东对债权人的赔偿责任范围界定为认缴额为基础。  其次,提前履行了出资义务的股东也不得向公司主张期限利益(利息抵扣)。如果允许股东向公司主张期限利益(利息抵扣)则意味着股东对公司责任变为从认缴额范围内的出资中扣除提前履行部分出资的利息,其出资责任的范围将会小于认缴额。这显然与资本法定的公司法制度相违背,从而为公司法所不允许。  其三,虽然提前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没有权利向公司债权人或公司主张期限利益,其向其他股东则可主张提前履行出资义务而发生的期限利益。因为章程在初始股东之间合约的特性,未届出资义务期届满的股东在提前履行了出资义务之后,其应该有权利向其他股东主张补偿其提前履行义务而产生的费用,即该请求权有其合同法基础。不过,该请求权能够得到多程度的支持,还应根据具体案情依据契约自由与契约正义等合同法原理来加以研判。如果约定期限明显过长,利息抵扣使得当事人近乎不出资或者很少出资,则其请求权的正当性就应人存疑,该主张就不应给以支持或不能得到完全支持。  四、发起人资本充实责任与债权人利益保护  资本认缴制的改革使公司成立不以股东实际出资为前提,这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股东夸大其经济实力盲目认购股份的行为,可能导致实践中股东出资不能的情形大量发生。由于我国现行公司法未确立公司设立无效制度,因此发生上述情形时,公司设立之瑕疵只能借助现有的发起人资本充实责任来治愈。根据《公司法》第28条及第93条的立法精神,《&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13条第3款规定,发起人与股东对债权人的请求承担连带责任。该条款中规定的股东补充赔偿责任与发起人资本充实责任共同构成了股东出资不能时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然而发起人资本充实责任与股东补充赔偿责任的立法目的及法理基础有所不同,导致两者在责任性质以及对债权人承担责任的范围上有所差别。如,公司成立后出现认购股东撤销认购要约又或股份认购人的债权人撤销其股份认购行为,导致公司成立后存在未认购股份时,债权人能否适用该条款要求发起人承担资本充实责任?又如,发起人的主观状态是否影响其承担资本充实责任?再如,发起人承担资本充实责任的范围是股东认缴额还是注册资本金?上述问题的厘清是适用发起人资本充实责任的前提,也是正确适用现行司法解释规定的关键。  (一)立法功能:以实现资本确定的方式保护债权人利益  基于发起人在公司设立过程中的地位及特殊作用,公司依法成立时,通过苛以发起人资本充实责任寻求公司设立便宜性与债权人利益保护之间的平衡。其中,平衡公司设立便宜性体现在,发起人资本充实责任有效治愈公司设立中的资本瑕疵。具体包括,通过救济公司设立无效(设立无效救济)又或担保设立过程中的瑕疵行为(瑕疵担保责任)而阻却公司设立无效的发生,维持公司成立的有效性。平衡债权人利益保护体现在,以承认公司登记的效力的前提,无论公司设立行为是否有效均认可其表现公司的权利外观,从交易安全的角度解释发起人资本补充责任是为了保护第三人对表现公司的信赖利益。  围绕发起人资本充实责任的三种学说中,“设立无效救济说”与“瑕疵担保责任说”的首要目的在于,阻却设立无效的产生进而保护股份认购人的利益。两者的区别在于,“设立无效救济说”重点防止设立无效的产生,为了实现资本确定而赋予发起人资本补充责任;“瑕疵担保责任说”则将发起人资本充实责任的基础确定为瑕疵担保责任。与此相反,“交易安全说”则以公司登记的公信力作为依据,否认登记成立的公司存在设立瑕疵,并将发起人资本充实责任的首要目的确定为债权人的保护。  可以看出,公司设立无效制度与发起人资本充实责任并存时,区分三种学说的意义在于厘清资本充实责任与设立无效制度的适用关系。由于我国《公司法》未在立法中对公司设立无效制度给予认可,因此相比三种学术的区别,探讨三种学说的联系显得更有意义。三种学说的联系在于均承认公司设立过程中的资本确定原则,并将发起人资本充实责任的性质定为资本确定中的补充责任,因此,资本确定中的补充责任已蕴含保护债权人利益的思想。此外,倘若发起人资本充实责任仅仅是为了解决交易安全中的债权人保护,则大可直接适用发起人对第三人的责任,而不必适用发起人资本充实责任来间接实现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由此可以看出,发起人资本充实责任的立法目的在于通过确定公司资本而防止公司设立无效的产生,进而维护交易安全,具有保护股东及公司债权人的双重功能。因此发起人承担资本充实责任的对象是已成立公司,虽然司法解释中将发起人资本充实责任的适用范围扩大至公司债权人,但也应当以发起人对公司承担责任的范围为限,不能超出该范围。  (二)发起人对公司的资本充实责任及对债权人的补充赔偿责任  发起人资本充实责任是指公司成立后,发起人基于其在公司设立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而承担的保证公司资本足额认缴和真实的特别责任。该责任的特别之处在于发起人责任能够治愈股份认购及出资行为的瑕疵。从我国《公司法》第28条和第93条的规定可以看出,《公司法》仅对缴纳欠缺情形下的发起人资本充实责任给予了明确规定,未对认购情形下的资本充实责任作出具体规定。无论是从现实需求还是从体系完整角度,我们都有必要由认购担保责任与缴纳担保责任两个方面来探讨发起人的资本充实责任,并通过明确发起人对公司责任的范围来界定发起人对债权人的责任范围。  1.于公司的资本充实责任:票面价抑或发行价以及利息的有无  从股份认购的角度看,公司设立阶段的股份认购行为中存在两种价格,即发行价与票面价。由于公司注册资本金的计算公式等于股份票面价乘以发行股份数,因此当股份平价认购时,股东认缴额即为注册资本金;股份溢价认购时,超出票面价的溢价款计入资本公积金账户,因此股东认缴额等于注册资本金与资本公积金之和。发起人以股份票面价承担认购担保责任,还是以股份发行价承担认购担保责任,不仅直接影响发起人承担资本充实责任的范围,也会直接影响发起人与股东连带对债权人承担责任的范围。从会计学的角度看,资本科目项下存在四类子科目,即股本、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未分配利润,其中股本也被称之为注册资本金,股本科目与资本公积金科目之和为股东出资额。计入资本公积金账户的溢价款作为股东认缴的组成部分,不得填补损失,原则上也不得随意处分,具有资本属性。由于股东认缴确定公司成立之原始资本,发起人资本充实责任的范围即为股东出资责任,因此溢价款也应当纳入发起人责任范围之内。当股份认购存在瑕疵时,发起人对公司的认购担保责任应当以股份发行价为基础来确定。  此外,发起人资本充实责任以公司成立为前提,并自股份认购瑕疵或股东缴纳不能的事实发生之日起,确定其责任范围。因此发起人资本充实责任的范围是认购瑕疵及缴纳瑕疵的部分。从责任确立的时期可得,当股东缴纳不能时,股东对公司承担的迟延利息,不属于发起人资本充实责任的范围;当股东未届履行期而依债权人请求提前履行出资义务时,自履行出资之日起至约定履行之日为止的期限利益,也不应当在发起人资本充实责任中扣除,发起人仍然应当以股东认缴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资本充实责任。  2. 与股东对债权人的连带责任范围:“连带”之内涵  认购担保责任与缴纳担保责任作为发起人资本充实责任的具体内容,两个责任在构成与内容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责任构成的情形不同,认购担保源自认购瑕疵,缴纳担保源自缴纳瑕疵;联系在于,责任成立均以公司有效成立为前提,且责任性质均为法定性、无过失性及连带责任性。此连带责任是指发起人对公司承担资本补充责任后,发起人之间的内部连带责任。  《〈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13条第3款规定,对于股东的补充性赔偿责任,发起人与股东对债权人承担连带责任。此时发起人与股东的连带责任也应当以发起人之间对公司的连带责任为基础,并区分认购担保与缴纳担保两种情形而有所不同。首先,认购担保责任中,股份认购欠缺而导致的资本不足,视为发起人以共有的方式认购并承担连带缴纳义务。此时发起人对公司的资本补充责任范围即为股份的认缴额,且发起人之间对于股份认缴额承担内部连带责任。当发起人履行认购担保责任时,发起人通过共有认购瑕疵股份而成为股东,此时发起人兼具股东身份,发起人之间对共有股份承担内部连带责任,对股东出资不能的范围又基于缴纳担保责任而承担内部连带责任。其次,缴纳担保责任中,因股东不能履行其出资义务而导致的缴纳缺陷(包括股东未届履行期而依债权人请求履行出资义务时不能履行的情形),发起人承担连带缴纳担保责任,此时股东仍为原股份认购人,发起人只是作为缴纳担保义务人代为缴纳股款。由于股东与发起人的给付义务对象具有同一性,因此发起人与股东之间对公司的连带责任是不真正连带责任。缴纳担保责任下,发起人与出资不能股东对债权人承担连带责任的范围即为出资不能的认缴额。基于发起人之间的内部连带及发起人与股东之间的不真正连带责任,发起人承担缴纳担保义务后可以向股东追偿,也可以向其他发起人追偿。当发起人向股东追偿成功时,对于其他发起人的追偿权即消灭;当发起人向其他发起人追偿成功时,各个发起人在其出资范围内有权向未出资股东追偿。
北斗国际外汇投资集团最新文章
微信号:compass2010888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 人民币澳币汇兑专家 & 外汇与期货交易平台 & 市场研究与投资咨询 & 企业资金筹集与筹措 & 基金产品与资产管理 & 重大投资者移民基金
Copyright2017.杨邱自媒体资讯站,让大家及时掌握各行各业第一手资讯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简单的股东分红分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