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副高考试用书主治医师考试哪一家通过率高一些?

请问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和中医全科主治医师考试有什么不同?_医学教育网论坛
帖子主题:
请问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和中医全科主治医师考试有什么不同?
论坛级别: ★学员
学术等级: 兼职
鲜花:<span id='flower
勋章:<span id='medal
论坛级别: 中级会员
学术等级: 兼职
鲜花:<span id='flower
勋章:<span id='medal
回复:楼主yudeyu的帖子应该如同内科与全科的区别,一个更专于内科方面,一个相较知识面全面一些,包含比较普遍、常见的非内科疾病的诊疗。
论坛级别: ★学员
学术等级: 兼职
鲜花:<span id='flower
勋章:<span id='medal
请问有必要都考吗?
龙猫儿&于&Sun Nov 26 08:35:31 CST 2017&回复:
没有必要的,主要还是看你的执业范围和规划,两个属于同一级别。
论坛级别: ★学员
学术等级: 兼职
鲜花:<span id='flower
勋章:<span id='medal
请问有必要都考吗?
无论有多困难,都坚强地抬头挺胸,告诉所有人,你并非他们想象的那样不堪一击
我的新动态请选择栏目:
当前位置: &&&&&& > 正文
医学教育网2016年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通过率高达95.21%
 来源:&&   |
2016年成绩顺利公布后,众多考生纷纷在医学教育网论坛分享自己的考试成绩,捷报频传。网校通过2016年中医成绩网上调查问卷,对参加2016年医学教育网中医课程的学员成绩进行统计,现将2016年中医考试学员的成绩统计结果公布如下:
医学教育网2016年中医内科主治通过率高达95.21%
学员心声专区:
学员minaz***:
我是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二进宫学员,第一次备考是自学的,学习效果不好。第二次考试,我果断购买了医学教育网无忧班的课程,真的让我感觉到&考试无忧&。我的专业知识水平大幅提高,考试重点、难点统统掌握,在考场上也发挥自如。这都要归功于医学教育网和网校的授课老师,尤其是闫敬之老师和田博士,感谢你们!
学员wangjun198***:
成绩查出来了,我真的好激动。67分、63分、75分和78分。感谢医学教育网,让我一次性通过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谢谢为我们辛苦讲课的老师们!
学员tg_1***:
非常感谢医学教育网的老师们,特别是王逸老师,我是冲着您才报的医学教育网。您的课讲得太棒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另外,闫敬之老师讲得也不错。祝福医学教育网越办越好。
上一篇:下一篇: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12288;&#12288;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
电话:010-
 |  |  | 中医内科学(主治医师)四场考试中有一场是全西医内容? - 职称与晋级考试版 - 爱爱医医学论坛
查看: 1170|回复: 11
中医内科学(主治医师)四场考试中有一场是全西医内容?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是这样吗?我问同事,他们说是
这太让宝宝桑心了
西医要专门占一场
你当前没有登录,分享无奖励哦!
没考过,不过看考试大纲由诊断学基础、传染病、伦理、医学心理、卫生法规,可能指的就是这些放一起考吧
是的。第2科全西医
这很不好……
谁那有中内西医部分的资料啊
我给你点专业的指点吧!
一、相关专业知识卷--涵盖你所谓的西医内容--诊断学基础30%和传染病10%内容 但中医诊断学占分值30%左右。
二、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卷 考及西医相关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西医部分占分点在20%左右,逐年增加趋势。
我给你点专业的指点吧!
一、相关专业知识卷--涵盖你所谓的西医内容--诊断学基础30%和传染病10%内容 但中 ...
多谢,这的确是太有特色了
我去年考的 第2场有西医 不过不全部是西医 还有中医诊断学 但西医是大头 要好好看看 不然容易挂的
我去年考的 第2场有西医 不过不全部是西医 还有中医诊断学 但西医是大头 要好好看看 不然容易挂的
照这样说的话,就和当时考医师差不多的情形了
对于中医专业来说,西医的确是弱项
我和你恰恰相反,我西医是强项,基本不用看书。中医的中药,方剂是弱项。&
谢谢心得分享
考过,不过看考试大纲由诊断学基础、传染病、伦理、医学心理、卫生法规,
Powered by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相关专业练习剖析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相关专业练习剖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2016年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大纲
 2016年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大纲已经公布,贵州学习网整理汇总如下,请广大考生及时进行比对、参考!
2016年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大纲与2015年相同,未有变化。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中医基础理论
一、阴阳五行学说
(一)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4.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3.指导疾病的诊断
4.指导疾病的治疗
(一)藏象学说的概念和特点
1.藏象的基本概念
2.藏象学说的特点
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功能特点
1.主要生理功能
2.生理特性
3.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主要生理功能
2.生理特性
3.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主要生理功能
2.生理特性
3.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主要生理功能
2.生理特性
3.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主要生理功能
2.生理特性
3.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胆的生理功能
胃的生理功能
(九)小肠
小肠的生理功能
(十)大肠
大肠的生理功能
(十一)膀胱
膀胱的生理功能
(十二)三焦
三焦的生理功能
(十三)脑
脑的生理功能
(十四)女子胞
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十五)脏腑之间的关系
1.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2.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3.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精气血津液神
1.人体之精的生成、贮藏与施泄
2.人体之精分类与功能
1.气的生成
2.气的生理功能
3.气的运动
4.气的分类
1.血的生成
2.血的运行
3.血的生理功能
(四)津液
1.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2.津液的生理功能
神的生成与功能
(六)气与血的关系
1.气为血帅
2.血为气母
(七)气与津液的关系
1.气能生津
2.气能行津
3.气能摄津
4.津能生气
5.津能载气
(八)精血津液之间
1.精血同源
2.津血同源
(九)精气神之间的
1.气能生精、摄精
2.精能化气
3.精气化神
4.神驭精气
(一)经络学说
1.经脉与络脉的区别
2.经络系统的组成
(二)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3.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4.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三)奇经八脉
1.奇经八脉的主要特点
2.督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
3.任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
4.冲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
5.带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
(四)经络的生理
1.沟通联系作用
2.运输渗灌作用
3.感应传导作用
4.调节作用
(五)经络学说的应用
1.阐释病理变化及其传变
2.指导疾病的诊断
3.指导疾病的治疗
(一)邪正盛衰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二)阴阳失调
1.阴阳偏胜
2.阴阳偏衰
3.阴阳互损
4.阴阳格拒
5.阴阳亡失
(三)气的失常
5.气闭气脱
(四)血的失常
2.血行失常
(五)气与血关系失调
1.气滞血瘀
2.气虚血瘀
3.气不摄血
4.气随血脱
5.气血两虚
(六)津液代谢失常
1.津液不足
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七)津液与气血关
1.水停气阻
2.气随津脱
3.津枯血燥
4.津亏血瘀
(八)内生&五邪&
1.风气内动
2.寒从中生
3.湿浊内生
4.津伤化燥
5.火热内生
(九)疾病传变
1.疾病传变的概念
2.病位传变
3.病性转化
4.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八、防治原则
(一)预防
1.未病先防
2.既病防变
(二)治则
1.正治与反治
2.治标与治本
3.扶正与祛邪
4.调整阴阳
5.调理精气血津液
6.三因制宜
一、气&阴阳&五行
阴阳的基本概念、属性特征
1.奇恒之腑、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
2.藏象的概念、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
3.谷食精气的输布运行过程
4.宗气、卫气、营气的循行及作用
1.&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的机理
2.&百病生于气&的发病学观点
3.六淫的致病特点
4.病机十九条
5.五脏藏五神及五腑虚实证候
1.热病治疗大法与饮食宜忌
2.&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病机
3.行痹、痛痹、着痹的成因
辨别阴阳属性的重要性与四诊合参
1.正治法与反治法
2.因势利导治则
1.人生长壮老的规律.肾气与生长、发育、生殖的关系
2.养生原则及意义
一、太阳病辨证论治
(一)太阳病本证
1.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
2.伤寒表实证(麻黄汤证、大青龙汤证、小青龙汤证)
(二)太阳病变证
1.太阳蓄水证(五苓散证)
2.太阳蓄血证(桃核承气汤证)
3.热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4.脾虚证(小建中汤证)
5.阴阳两虚证(炙甘草汤证)
6.热实结胸证(小陷胸汤证〕
7.痞证(半夏泻心汤证、旋覆代赭汤证)
二、阳明病辨证论治
(一)阳明病本证
1.阳明病热证(白虎加人参汤证)
2.阳明病实证(调胃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
(二)阳明病变证
湿热发黄证(茵陈蒿汤证)
三、少阳病辨证论治
(一)少阳病本证
少阳病本证(小柴胡汤证)
(二)少阳病兼变证
少阳病兼变证(大柴胡汤证)
四、太阴病辨证论治
太阴腹痛证
太阴腹痛证(桂枝加芍药汤证)
五、少阴病辨证论治
(一)少阴病本证
1.少阴寒化证(四逆汤证、真武汤证)
2.少阴热化证(黄连阿胶汤证、猪苓汤证)
(二)少阴兼变证
1.兼表证(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2.疑似证(四逆散证)
六、厥阴病辨证论治
厥阴病本证
1.寒热错杂证(乌梅丸证)
2.厥阴病寒证(当归四逆汤证、吴茱萸汤证)
3.厥阴热利(白头翁汤证)
七、霍乱病辨证论治
霍乱病辨治
霍乱病辨治(理中丸证)
八、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辨证论治
瘥后劳复证
瘥后劳复证(竹叶石膏汤证)
一痉湿病篇
(一)痉病证治
柔痉证治(瓜蒌桂枝汤证)
(二)湿病证治
1.风湿在表证(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
2.风湿兼气虚证(防己黄芪汤证)
二、中风历节病篇
历节病证治
1.风湿历节证(桂枝芍药知母汤证)
2.寒湿历节证(乌头汤证)
三、血痹虚劳病篇
(一)血痹证治
血痹重证(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二)虚劳病证治
1.虚劳失精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
2.虚劳腰痛证(肾气丸证)
3.虚劳不寐证(酸枣仁汤证)
(一)肺痿证治
1.虚热肺痿(麦门冬汤证)
四、肺痿肺痈
2.虚寒肺痿(甘草干姜汤证)
咳嗽上气病篇
(二)肺痈证治
1.邪实壅滞证(葶苈大枣泻肺汤证)
2.血腐脓溃证(桔梗汤证)
(一)胸痹证治
1.胸痹病机
五、胸痹心痛短气病篇
2.类证鉴别
3.胸痹主证(瓜蒌薤白白酒汤证)
4.胸痹急证(薏苡附子散证)
(二)心痛证治
心痛急证(乌头赤石脂丸证)
六、腹满寒疝宿食病篇
1.脾胃虚寒证(大建中汤证)
2.寒实内结证(大黄附子汤证)
七、痰饮咳嗽病篇
饮停心下证(苓桂术甘汤证)
八、消渴小便
(一)消渴证治
肺胃热盛.气津两伤(白虎加人参汤证)
不利淋病篇
(二)小便不利证治
上燥下寒水停证(瓜蒌瞿麦丸证)
九、黄疸病篇
1.湿热并重证(茵陈蒿汤证)
2.湿重于热证(茵陈五苓散证)
十、妇人妊娠
(一)病证治
病漏下证(桂枝茯苓丸证)
(二)腹痛证治
肝脾失调证(当归芍药散证)
十一、妇人杂
(一)崩漏证治
虚寒夹疲证(温经汤证)
(二)梅核气证治
气滞痰凝证(半夏厚朴汤证)
一、温热类温病
(一)主要温热类温病的传变规律
1.风温病的传变规律
2.春温病的传变规律
3.暑温病的传变规律
(二)温热类温病主要证治
1.卫分证治(银翘散、桑菊饮)
2.气分证治(宣白承气汤、清燥救肺汤)
3.营分证治(清营汤)
4.热陷心包证治(清宫汤、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
(二)温热类温病主要证治
5.热盛动风证治(羚角钩藤汤)
6.血分证治(犀角地黄汤)
7.真阴耗竭证治(加减复脉汤)
8.虚风内动证治(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
9.后期正虚邪恋证治(黄连阿胶汤、青蒿鳖甲汤)
二、湿热类温病
(一)主要湿热类温病的传变规律
1.湿温病的传变规律
2.伏暑病的传变规律
(二)湿热类温病主要证治
1.湿温病初发证治(三仁汤、藿朴夏苓汤)
2.湿困中焦证治(雷氏芳香化浊法、三仁汤)
3.湿阻膜原证治(雷氏宣透膜原法)
4.湿热中阻证治(王氏连朴饮)
5.湿热蕴毒证治(甘露消毒丹)
6.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治(菖蒲郁金汤、苏合香丸、至宝丹)
7.暑湿郁阻少阳证治(蒿芩清胆汤)
8.暑湿弥漫三焦证治(三石汤)
9.余湿留恋证治(薛氏五叶芦根汤)
三、温毒类温病
温毒类温病主要证治
1.大头瘟毒盛肺胃证治(普济消毒饮)
2.烂喉痧毒燔气营(血)证治(凉营清气汤)
一、中药的产地
主要道地药材
二、中药炮制
炮制目的与方法
1.炮制目的
2.常用炮制方法
三、药性理论
(一)四气
1.四气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2.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二)五味
五味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三)升降浮沉
1.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2.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
3.升浮沉降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四)归经
1.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2.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五)毒性
1.毒性的含义
2.不良反应及副作用
3.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4.引起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
5.掌握药物毒性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
四、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
(一)中药的配伍
1.配伍的意义
2.配伍的内容
(二)中药的用药禁忌
1.配伍禁忌
2.妊娠用药禁忌
3.证候用药禁忌
4.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五、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一)剂量
确定剂量的因素
(二)用法
1.特殊煎法
六、解表药
(一)概述
1.解表药的性能特点
2.解表药的功效
3.解表药的适应范围
4.解表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5.各类解表药的性能特点
6.各类解表药的功效
7.各类解表药的适应范围
(二)发散风寒药
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辛夷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三)发散风热药
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葛根、淡豆豉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七、清热药
(一)概述
1.清热药的性能特点
2.清热药的功效
3.清热药的适应范围
4.清热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5.各类清热药的性能特点
6.各类清热药的功效
7.各类清热药的适应范围
(二)清热泻火药
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竹叶、淡竹叶、栀子、夏枯草、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三)清热燥湿药
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秦皮、苦参、白鲜皮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四)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连翘、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重楼、拳参、土茯苓、鱼腥草、金荞麦、大血藤、败酱草、射干、山豆根、马勃、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熊胆、白蔹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五)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六)清虚热药
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八、泻下药
1.泻下药的性能特点
2.泻下药的功效
3.泻下药的适应范围
(一)概述
4.泻下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5.各类泻下药的性能特点
6.各类泻下药的功效
7.各类泻下药的适应范围
(二)攻下药
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三)润下药
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四)峻下逐水药
甘遂、京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巴豆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九、祛风湿药
(一)概述
1.祛风湿药的性能特点
2.祛风湿药的功效
3.祛风湿药的适应范围
4.祛风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5.各类怯风湿药的性能特点
6.各类祛风湿药的功效
7.各类祛风湿药的适应范围
(二)祛风寒湿药
独活、威灵仙、川乌、蕲蛇、木瓜、乌梢蛇、蚕沙、伸筋草、寻骨风、松节、海风藤、路路通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三)祛风湿热药
秦艽、防己、桑枝、莶草、臭梧桐、络石藤、雷公藤、丝瓜络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四)祛风湿强筋骨药
五加皮、桑寄生、狗脊、千年健、鹿衔草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十、化湿药
(一)概述
1.化湿药的性能特点
2.化湿药的功效
3.化湿药的适应范围
4.化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二)具体药物
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砂仁、白豆蔻、草豆蔻、草果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十一、利水渗湿药
(一)概述
1.利水渗湿药的性能特点
2.利水渗湿药的功效
3.利水渗湿药的适应范围
4.利水渗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5.各类利水渗湿药的性能特点
6.各类利水渗湿药的功效
7.各类利水渗湿药的适应范围
(二)利水消肿药
茯苓、薏苡仁、猪苓、泽泻、冬瓜皮、玉米须、葫芦、香加皮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三)利尿通淋药
车前子、滑石、木通、通草、瞿麦、蓄、地肤子、海金沙、石韦、冬葵子、灯心草、萆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四)利湿退黄药
茵陈、金钱草、虎杖、垂盆草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十二、温里药
(一)概述
1.温里药的性能特点
2.温里药的功效
3.温里药的适应范围
4.温里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二)具体药物
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丁香、高良姜、花椒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十三、理气药
(一)概述
1.理气药的性能特点
2.理气药的功效
3.理气药的适应范围
4.理气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二)具体药物
陈皮、青皮、枳实、木香、沉香、檀香、川楝子、乌药、荔枝核、香附、佛手、薤白、柿蒂、大腹皮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十四、消食药
(一)概述
1.消食药的性能特点
2.消食药的功效
3.消食药的适应范围
4.消食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二)具体药物
山楂、神曲、麦芽、谷芽、稻芽、莱菔子、鸡内金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十五、驱虫药
(一)概述
1.驱虫药的性能特点
2.驱虫药的功效
3.驱虫药的适应范围
4.驱虫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二)具体药物
使君子、苦楝皮、槟榔、南瓜子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十六、止血药
(一)概述
1.止血药的性能特点
2.止血药的功效
3.止血药的适应范围
4.止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5.各类止血药的性能特点
6.各类止血药的功效
7.各类止血药的适应范围
(二)凉血止血药
小蓟、大蓟、地榆、槐花、侧柏叶、白茅根、苎麻根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三)化瘀止血药
三七、茜草、蒲黄、花蕊石、降香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四)收敛止血药
白及、仙鹤草、棕榈炭、血余炭、藕节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五)温经止血药
艾叶、炮姜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十七、活血化瘀药
(一)概述
1.活血化瘀药的性能特点
2.活血化瘀药的功效
3.活血化瘀药的适应范围
4.活血化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5.各类活血化瘀药的性能特点
6.各类活血化瘀药的功效
7.各类活血化瘀药的适应范围
(二)活血止痛药
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五灵脂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三)活血调经药
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泽兰、牛膝、鸡血藤、王不留行、凌霄花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四)活血疗伤药
土鳖虫、马钱子、自然铜、苏木、骨碎补、血竭、刘寄奴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五)破血消药
莪术、三棱、水蛭、斑蝥、穿山甲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十八、化痰止咳平喘药
(一)概述
1.化痰止咳平喘药的性能特点
2.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功效
3.化痰止咳平喘药的适应范围
4.化痰止咳平喘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5.各类化痰止咳平喘药的性能特点
6.各类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功效
7.各类化痰止咳平喘药的适应范围
(二)温化寒痰药
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白芥子、皂荚、旋覆花、白前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三)清化热痰药
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竹茹、竹沥、天竺黄、前胡、桔梗、胖大海、海藻、昆布、海蛤壳、浮海石、瓦楞子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四)止咳平喘药
苦杏仁、紫苏子、百部、紫菀、款冬花、枇杷叶、桑白皮、葶苈子、白果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十九、安神药
(一)概述
1.安神药的性能特点
2.安神药的功效
3.安神药的适应范围
4.安神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5.各类安神药的性能特点
6.各类安神药的功效
7.各类安神药的适应范围
(二)重镇安神药
朱砂、磁石、龙骨、琥珀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三)养心安神药
酸枣仁、柏子仁、首乌藤、合欢皮、远志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二十、平肝息风药
(一)概述
1.平肝息风药的性能特点
2.平肝息风药的功效
3.平肝息风药的适应范围
4.平肝息风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5.各类平肝息风药的性能特点
6.各类平肝息风药的功效
7.各类平肝息风药的适应范围
(二)平抑肝阳药
石决明、珍珠母、牡蛎、代赭石、刺蒺藜、罗布麻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三)息风止痉药
羚羊角、牛黄、珍珠、钩藤、天麻、地龙、全蝎、蜈蚣、僵蚕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二十一、开窍药
(一)概述
1.开窍药的性能特点
2开窍药的功效
3.开窍药的适应范围
4.开窍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二)具体药物
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菖蒲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二十二、补虚药
(一)概述
1.补虚药的性能特点
2.补虚药的功效
3.补虚药的适应范围
4.补虚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5.各类补虚药的性能特点
6.各类补虚药的功效
7.各类补虚药的适应范围
(二)补气药
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白扁豆、甘草、大枣、饴糖、蜂蜜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二十二、补虚药
(三)补阳药
鹿茸、紫河车、淫羊藿、巴戟天、仙茅、杜仲、续断、肉苁蓉、锁阳、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沙苑子、蛤蚧、冬虫夏草、韭菜子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四)补血药
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何首乌、龙眼肉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五)补阴药
北沙参、南沙参、百合、麦冬、天冬、石斛、玉竹、黄精、枸杞子、墨旱莲、女贞子、黑芝麻、龟甲、鳖甲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二十三、收涩药
(一)概述
1.收涩药的性能特点
2.收涩药的功效
3.收涩药的适应范围
4.收涩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5.各类收涩药的性能特点
6.各类收涩药的功效
7.各类收涩药的适应范围
(二)固表止汗药
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须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三)敛肺涩肠药
五味子、乌梅、五倍子、罂粟壳、诃子、肉豆蔻、赤石脂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四)固精缩尿止带药
山茱萸、覆盆子、桑螵蛸、金樱子、海螵蛸、莲子、芡实、椿皮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二十四、涌吐药
(一)概述
1.涌吐药的性能特点
2.涌吐药的功效
3.涌吐药的适应范围
4.涌吐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二)具体药物
常山、瓜蒂、胆矾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二十五、攻毒杀虫止痒药
(一)概述
1.攻毒杀虫止痒药的性能特点
2.攻毒杀虫止痒药的功效
3.攻毒杀虫止痒药的适应范围
4攻毒杀虫止痒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二)具体药物
雄黄、硫黄、白矾、蛇床子、蟾酥、大蒜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二十六、拔毒化腐生肌药
(一)概述
1.拔毒化腐生肌药的性能特点
2.拔毒化腐生肌药的功效
3.拔毒化腐生肌药的适应范围
4.拔毒化腐生肌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二)具体药物
升药、轻粉、砒石、铅丹、炉甘石、硼砂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一)方剂与治法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常用治法
(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1.方剂配伍的目的
2.方剂的组方原则
3.方剂的变化形式
(三)常用剂型
常用剂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二、解表剂
(一)概述
1.解表剂的适用范围
2.解表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二)辛温解表
1.桂枝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麻黄汤的鉴别应用
2.九味羌活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3.小青龙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4.香苏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5.正柴胡饮的组方原理
(三)辛凉解表
1.银翘散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桑菊饮的鉴别应用
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
(三)辛凉解表
3.柴葛解肌汤的组方原理
4.升麻葛根汤的组方原理
(四)扶正解表
1.败毒散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参苏饮的鉴别应用
2.麻黄细辛附子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3.加减葳蕤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银翘散的鉴别应用
三、泻下剂
(一)概述
1.泻下剂的适用范围
2.泻下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二)寒下
1.大承气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的鉴别应用
2.大黄牡丹汤的组方原理
3.大陷胸汤的组方原理
(三)温下
1.温脾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大黄附子汤的鉴别应用
2.三物备急丸的组方原理
(四)润下
1.麻子仁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五仁丸的鉴别应用
2.济川煎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麻子仁丸的鉴别应用
(五)逐水
1.十枣汤的组方原理、应用注意事项
2.舟车丸的组方原理
(六)攻补兼施
1.黄龙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新加黄龙汤的鉴别应用
2.增液承气汤的组方原理
四、和解剂
(一)概述
1.和解剂的适用范围
2.和解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二)和解少阳
1.小柴胡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2.大柴胡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小柴胡汤的鉴别应用
3.蒿芩清胆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小柴胡汤的鉴别应用
(三)调和肝脾
1.四逆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2.逍遥散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四逆散的鉴别应用
3.痛泻要方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逍遥散的鉴别应用
(四)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五、清热剂
(一)概述
1.清热剂的适用范围
2.清热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二)清气分热
1.白虎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2.竹叶石膏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白虎汤的鉴别应用
(三)清营凉血
1.清营汤的组方原理
2.犀角地黄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清营汤的鉴别应用
(四)清热解毒
1.黄连解毒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2.清瘟败毒饮的组方原理
3.凉膈散的组方原理
4.普济消毒饮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银翘散的鉴别应用
5.仙方活命饮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五味消毒饮的鉴别应用
(五)清脏腑热
1.导赤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清心莲子饮的鉴别应用
2.龙胆泻肝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当归龙荟丸的鉴别应用
3.左金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龙胆泻肝汤的鉴别应用
4.清胃散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泻黄散的鉴别应用
5.玉女煎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清胃散的鉴别应用
6.泻白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鉴别应用
7.苇茎汤的组方原理
8.葛根黄芩黄连汤的组方原理
9.芍药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白头翁汤的鉴别应用
(六)清虚热
1.青蒿鳖甲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清骨散的鉴别应用
2.当归六黄汤的组方原理
六、祛暑剂
(一)概述
1.祛暑剂的适用范围
2.祛暑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二)祛暑解表
香薷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三)祛暑利湿
1.六一散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
2.桂苓甘露饮的组方原理
(四)清暑益气
清暑益气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竹叶石膏汤的鉴别应用
七、温里剂
(一)概述
1.温里剂的适用范围
2.温里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二)温中祛寒
1.理中丸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2.小建中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理中丸的鉴别应用
3.吴茱萸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理中丸、左金丸的鉴别应用
(三)回阳救逆
1.四逆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参附汤的鉴别应用
2.回阳救急汤的组方原理
(四)温经散寒
1.当归四逆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2.黄芪桂枝五物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当归四逆汤的鉴别应用
3.阳和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仙方活命饮的鉴别应用
八、补益剂
(一)概述
1.补益剂的适用范围及配伍规律
2.补益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二)补气
1.四君子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2.参苓白术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四君子汤的鉴别应用
(二)补气
3.补中益气汤的组方原理
4.生脉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竹叶石膏汤的鉴别应用
5.玉屏风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桂枝汤的鉴别应用
6.完带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参苓白术散的鉴别应用
(三)补血
1.四物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2.当归补血汤的组方原理
3.归脾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
(四)气血双补
1.炙甘草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生脉散的鉴别应用
2.八珍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的鉴别应用
3.泰山磐石散的组方原理
(五)补阴
1.六味地黄丸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2.大补阴丸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六味地黄丸的鉴别应用
3.一贯煎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逍遥散的鉴别应用
4.左归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六味地黄丸的鉴别应用
(六)补阳
1.肾气丸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2.右归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肾气丸的鉴别应用
(七)阴阳双补
1.地黄饮子的组方原理
2.龟鹿二仙胶的组方原理
3.七宝美髯丹的组方原理
九、固涩剂
(一)概述
1.固涩剂的适用范围
2.固涩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二)固表止汗
牡蛎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玉屏风散的鉴别应用
(三)敛肺止咳
九仙散的组方原理
(四)涩肠固脱
1.真人养脏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芍药汤的鉴别应用
(四)涩肠固脱
2.四神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理中丸、痛泻要方的鉴别应用
(五)涩精止遗
1.金锁固精丸的组方原理
2.桑螵蛸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缩泉丸的鉴别应用
(六)固崩止带
1.固冲汤的组方原理
2.固经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固冲汤的鉴别应用
3.易黄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完带汤的鉴别应用
十、安神剂
(一)概述
1.安神剂的适用范围
2.安神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二)重镇安神
1.朱砂安神丸的组方原理
2.珍珠母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磁朱丸的鉴别应用
(三)滋养安神
1.酸枣仁汤的组方原理
2.天王补心丹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柏子养心丸的鉴别应用
3.甘麦大枣汤的组方原理
十一、开窍剂
(一)概述
1.开窍剂的适用范围
2.开窍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二)凉开
1.安宫牛黄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牛黄清心丸的鉴别应用
2.至宝丹与安宫牛黄丸、紫雪的鉴别应用
(三)温开
1.苏合香丸的组方原理
2.紫金锭的组方原理
十二、理气剂
(一)概述
1.理气剂的适用范围
2.理气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二)行气
1.越鞠丸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2.枳实薤白桂枝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的鉴别应用
3.半夏厚朴汤的组方原理
4.厚朴温中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理中丸的鉴别应用
5.天台乌药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橘核丸的鉴别应用
6.暖肝煎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一贯煎的鉴别应用
(三)降气
1.苏子降气汤的组方原理
2.定喘汤的组方原理
3.旋覆代赭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吴茱萸汤的鉴别应用
4.橘皮竹茹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丁香柿蒂汤的鉴别应用
十三、理血剂
(一)概述
1.理血剂的适用范围及配伍规律
2.理血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二)活血祛瘀
1.桃核承气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下瘀血汤的鉴别应用
2.血府逐瘀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3.补阳还五汤的组方原理
4.复元活血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血府逐瘀汤的鉴别应用
5.七厘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活络效灵丹的鉴别应用
6.温经汤的组方原理
7.生化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温经汤的鉴别应用
8.失笑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金铃子散的鉴别应用
9.桂枝茯苓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鳖甲煎丸的鉴别应用
(三)止血
1.十灰散的组方原理
2.咳血方的组方原理
3.小蓟饮子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导赤散的鉴别应用
4.槐花散的组方原理
5.黄土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归脾汤的鉴别应用
十四、治风剂
(一)概述
1.治风剂的适用范围
2.治风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二)疏散外风
1.川芎茶调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九味羌活汤的鉴别应用
2.大秦艽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地黄饮子的鉴别应用
3.牵正散的组方原理
4.小活络丹的组方原理
5.消风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防风通圣散的鉴别应用
(三)平息内风
1.羚角钩藤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紫雪的鉴别应用
2.镇肝熄风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建瓴汤的鉴别应用
3.天麻钩藤饮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镇肝熄风汤的鉴别应用
4.大定风珠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三甲复脉汤的鉴别应用
十五、治燥剂
(一)概述
1.治燥剂的适用范围
2.治燥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一)轻宣外燥
1.杏苏散的组方原理
2.桑杏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桑菊饮的鉴别应用
3.清燥救肺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桑杏汤的鉴别应用
(三)滋阴润燥
1.增液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2.麦门冬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炙甘草汤、清燥救肺汤的鉴别应用
3.益胃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玉液汤的鉴别应用
4.百合固金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咳血方的鉴别应用
5.养阴清肺汤的组方原理
十六、祛湿剂
(一)概述
1.祛湿剂的适用范围
2.祛湿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二)燥湿和胃
1.平胃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2.藿香正气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香薷散的鉴别应用
(三)清热祛湿
1.茵陈蒿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2.八正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小蓟饮子的鉴别应用
3.三仁汤的组方原理
4.甘露消毒丹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三仁汤的鉴别应用
5.连朴饮的组方原理
6.二妙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7.当归拈痛汤的组方原理
(四)利水渗湿
1.五苓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2.猪苓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五苓散的鉴别应用
3.防己黄芪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玉屏风散的鉴别应用
4.五皮散的组方原理
(五)温化寒湿
1.苓桂术甘汤的组方原理
2.真武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3.实脾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真武汤的鉴别诊断
4.萆分清饮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桑螵蛸散的鉴别应用
(六)祛风胜湿
1.羌活胜湿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九味羌活汤的鉴别应用
2.独活寄生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十七、祛痰剂
(一)概述
1.祛痰剂的适用范围及配伍规律
2.祛痰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二)燥湿化痰
1.二陈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2.温胆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蒿芩清胆汤的鉴别应用
3.茯苓丸的组方原理
(三)清热化痰
1.清气化痰丸的组方原理
2.小陷胸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3.滚痰丸的组方原理
(四)润燥化痰
贝母瓜蒌散的组方原理
十七、祛痰剂
(五)温化寒痰
1.三子养亲汤的组方原理
2.苓甘五味姜辛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苓桂术甘汤的鉴别应用
(六)治风化痰
1.止嗽散的组方原理
2.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天麻钩藤饮的鉴别应用
十八、消食剂
(一)概述
1.消食剂的适用范围
2.消食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二)消食化滞
1.保和丸的组方原理
2.枳实导滞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木香槟榔丸的鉴别应用
(三)健脾消食
1.健脾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参苓白术散的鉴别应用
2.枳实消痞丸的组方原理
十九、驱虫剂
乌梅丸的组方原理
第二部分相关专业知识
中医诊断学
(一)问诊的内容
1.一般情况
5.个人生活史
(二)问寒热
1.问寒热的含义
2.寒热症状的常见类型、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问汗
异常汗出的常见类型、临床表现及意义
(四)问疼痛
1.疼痛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
2.疼痛的部位及其临床意义
(五)问头身胸腹
头晕、胸闷、心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六)问耳目
1.耳部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目部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七)问睡眠
失眠、嗜睡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八)问饮食口味
1.口渴与饮水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食欲与食量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3.口味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九)问二便
1.大便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小便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十)问经带
1.月经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带下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一)望神
1.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的临床表现、相关鉴别及临床意义
2.神乱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二)望面色
1.常色的分类、临床表现及意义
2.病色的分类、临床表现及意义
3.五色主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及意义
4.望色十法的含义及具体内容
(三)望形
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四)望态
动静姿态、异常动作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五)望头面
1.望头部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望面部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六)望五官
1.望目部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望口与唇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3.望齿与龈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4望咽喉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七)望躯体
1.望颈项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望手足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八)望皮肤
1.皮肤色泽、形态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斑疹、水疱、疮疡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九)望排出物
1.望痰、望涕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望呕吐物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一)舌诊原理
舌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关系
(二)正常舌象
正常舌象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三)望舌质
1.舌色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2.舌形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3.舌态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4.舌下络脉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四)望舌苔
1.望苔质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2.望苔色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五)舌质舌苔的综合分析及临床意义
1.舌质舌苔的综合分析
2.舌诊的临床意义
(一)听声音
1.声音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2.语言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3.呼吸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一)听声音
4.咳嗽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5.胃肠声音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二)嗅气味
口气、病室气味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一)诊脉概说
1.寸口诊法的部位、原理及寸口分候脏腑
2.诊脉方法
3.脉象要素
(二)正常脉象
1.正常脉象的特点
2.胃、神、根的含义
(三)常见病脉
1.常见病脉的脉象特征及鉴别
2.常见病脉的临床意义
(四)相兼脉
常见相兼脉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五)真脏脉
真脏脉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六)诊小儿脉
1.小儿正常脉象的特点
2.常见小儿病脉的临床意义
(一)按诊的方法与意义
1.按诊的手法
2.按诊的意义
(二)按诊的内容
1.按虚里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2.按脘腹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3.按肌肤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4.按手足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5.按腧穴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七、八纲辨证
(一)八纲基本证候
1.表里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2.寒热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3.虚实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4.阴阳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二)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1.证候相兼的内容
2.证候错杂的内容
3.证候转化的内容
4.证候真假的内容及鉴别
八、病性辨证
(一)六淫辨证
风淫证候、寒淫证候、暑淫证候、湿淫证候、燥淫证候、火淫证候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二)阴阳虚损辨证
1.阳虚证、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亡阳证、亡阴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及意义
(三)辨气血类证候
1.气虚类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血虚类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3.气滞类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4.血瘀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5.血热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6.血寒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7.气血同病类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四)辨津液类证候
痰证、饮证、水停证、津液亏虚证的临床表现、证候鉴别与临床意义
(五)辨情志证候
喜证、怒证、悲恐证、忧思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九、脏腑辨证
(一)辨心病证侯
1.心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
2.心病各证候的鉴别要点
(二)辨肺病证候
1.肺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
2.肺病各证候的鉴别要点
(三)辨脾病证候
1.脾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
2.脾病各证候的鉴别要点
(四)辨肝病证候
1.肝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
2.肝病各证候的鉴别要点
(五)辨肾病证候
1.肾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
2.肾病各证候的鉴别要点
(六)辨脏腑证候
1.腑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
2.腑病各证候的鉴别要点
(七)辨脏腑兼病证候
1.脏腑兼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
2.脏腑兼病各证候的鉴别要点
十、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一)辨六经病证
1.太阳病证的辨证要点
2.阳明病证的辨证要点
3.少阳病证的辨证要点
4.太阴病证的辨证要点
5.少阴病证的辨证要点
6.厥阴病证的辨证要点
7.六经病证的传变
(二)辨卫气营血病证
1.卫分证的辨证要点
2.气分证的辨证要点
3.营分证的辨证要点
4.血分证的辨证要点
5.卫气营血病证的传变
(三)辨三焦病证
1.上焦病证的辨证要点
2.中焦病证的辨证要点
3.下焦病证的辨证要点
诊断学基础
一、症状学
(一)发热
1.发热的病因
2.发热的临床表现
3.发热的伴随症状
4.发热的问诊要点
(二)胸痛
1.胸痛的病因
2.胸痛的问诊要点
(三)腹痛
1.腹痛的病因
2.腹痛的问诊要点
(四)咳嗽与略痰
1.咳嗽的病因
2.咳嗽与咯痰的问诊要点
(五)咯血
1.咯血的病因
2.咯血的问诊要点
3.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六)呼吸困难
1.呼吸困难的病因
2.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
3.呼吸困难的伴随症状
4.呼吸困难的问诊要点
(七)发绀
1.发绀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2.发绀的问诊要点
(八)水肿
1.水肿的病因
2.水肿的问诊要点
(九)恶心与呕吐
1.恶心与呕吐的病因
2.恶心与呕吐的问诊要点
(十)呕血与黑便
1.呕血与黑便的病因
2.呕血与黑便的问诊要点
(十一)腹泻
1.腹泻的病因
2.腹泻的问诊要点
(十二)黄疽
1.黄疸的分类及其特点
2.黄疸的问诊要点
(十三)皮肤黏膜
1.皮肤黏膜出血的病因
2.皮肤黏膜出血的问诊要点
(十四)抽搐
1.抽搐的病因
2.抽搐的问诊要点
(十五)意识障碍
1.意识障碍的病因
2.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
3.意识障碍的伴随症状
4.意识障碍的问诊要点
问诊的方法及内容
1.问诊的方法
2.问诊的内容
三、检体诊断
(一)基本检查法
(二)一般检查
1.全身状态检
3.淋巴结检查
(三)头部检查
1.头颅检查
2.头部器官检查
(四)颈部检查
1.颈部姿势与运动
2.颈部皮肤、包块与血管检查
(四)颈部检
3.甲状腺检查
4.气管检查
(五)胸壁及胸廓
1.胸部体表标志
2.胸廓检查
3.胸壁检查
(六)肺和胸膜检查
5.肺与胸膜常见病的体征
(七)心脏、血管
5.血管检查
6.循环系统常见病的体征
(八)腹部检查
5.腹部常见疾病的体征
(九)肛门、直肠检查
肛门、直肠指诊
(十)脊柱与四肢
2.四肢检查
(十一)神经系统检查
1.中枢性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鉴别方法
2.感觉功能检查
3.运动功能检查
4.中枢性与周围性瘫痪的鉴别方法
5.神经反射检查
四、实验诊断
(一)血液的一般检查
1.血红蛋白测定与红细胞计数
2.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
3.血小板检测
4.网织红细胞计数
5.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检查
(二)血栓与止血检查
1.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2.出血时间测定
3.凝血因子检测
4.D-二聚体测定
5.DIC检查法
(三)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
1.ABO血型系统的临床意义
2.交叉配血试验
(四)骨髓检查
1.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2.骨髓增生度分级
(五)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1.蛋白质代谢检查
2.胆红素代谢检查
3.常用血清酶检查
4.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六)肾功能检查
1.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
2.血肌酐测定
3.血清尿素氮测定
4.血清尿酸测定
5.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
6.浓缩稀释试验的临床意义
(七)常用生化检
1.血清钾测定
2.血清钠测定
3.血清氯测定
4血清钙测定
5.血清铁测定
6.血糖测定
7.糖耐量试验
(七)常用生化检查
8.血脂检查
(八)酶学检查
1.血清淀粉酶测定
2.血清心肌酶检测
(九)心肌蛋白检测
1.肌钙蛋白T测定
2.肌钙蛋白I测定
3.肌红蛋白测定
(十)免疫学检查
1.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2.血清补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3.抗链球菌溶血素&0&测定
4.自身抗体检查的临床意义
5.肥达反应检测的临床意义
6.梅毒血清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7.艾滋病病毒抗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8.肿瘤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9.循环免疫复合物测定的临床意义
10.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十一)尿液检
1.正常尿液各种检查表现
2.尿液一般性状各项检查异常的临床意义
3.尿液化学检查异常的临床意义
4.尿液镜检异常的临床意义
5.尿沉渣计数的临床意义
(十二)粪便检查
1.粪便一般性状检查
2.粪便显微镜检
3.粪便化学检查
4.粪便细菌学检查
(十三)痰液检查
1.痰液标本收集
2.痰液一般性状检查
3.痰液显微镜检查
(十四)浆膜腔穿刺液检查
1.浆膜腔穿刺液检查
2.渗出液与漏出液鉴别
(十五)脑脊液检查
1.脑脊液检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2.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特点
(十六)生殖系统体液检查
1.阴道分泌物检查
2.精液检查
3.前列腺液检查
五、器械检查
(一)心电图检查
1.常用心电图导联
2.心电图测量方法
3.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范围和临床意义
4.平均心电轴
5.房、室肥大的心电图表现
6.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
7.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
8.心电图负荷试验适应证和禁忌证
(二)肺功能检查
1.肺容积检查
2.肺容量检查
3.通气功能检查
4.换气功能检查
5.血气分析及酸碱度测定
6.常见酸碱平衡紊乱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三)内镜检查
1.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2.下消化道内镜检查
3.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六、影像诊断
(一)超声诊断
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
(二)放射诊断
1.呼吸系统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
2.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X线及CT表现
3.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X线及CT表现
4.消化系统疾病的X线检查方法
5.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X线、CT及磁共振检查表现
6.泌尿系统常见疾病的X线、CT及磁共振检查表现
7.骨与关节基本病变的X线、CT及磁共振检查表现
8.骨与关节常见疾病的X线、CT及磁共振检查表现
9.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X线、CT及磁共振检表现
10.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临床意义
(三)放射性核素诊断
1.甲状腺吸131碘功能测定
2.血清甲状腺素和促甲状腺激素测定
一、传染病学总论
(一)传染病流行过程与特征
1.传染病流行过程
2.传染病的特征
(二)传染病的诊治与预防
1.传染病的诊断
2.传染病的治疗
3.传染病的预防
4.近几年所发传染病的中医认识
二、常见传染病
(一)病毒性肝炎
2.流行病学
3.病机病理
4.临床表现
5.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6.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肾综合征出血热
2.流行病学
3.病机病理
4.临床表现
5.实验室检查
6.诊断与鉴别诊断
(三)艾滋病
2.流行病学
3.病机病理
4.临床表现
5.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四)流行性感冒
2.流行病学
3.病机病理
4.临床表现
5.实验室检查
6.诊断与鉴别诊断
(五)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流行病学
3.病机病理
4.临床表现
5.实验室检查
6.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伤寒
2.流行病学
3.病机病理
4.临床表现
5.实验室检查
6.诊断与鉴别诊断
(七)细菌性痢疾
2.流行病学
3.病机病理
4.临床表现
5.实验室检查
6.诊断与鉴别诊断
(八)近年新发、多发传染病
1.近年新发的传染病概况
2.近年多发的传染病概况
三、医院感染
消毒与隔离
3.医院感染的预防
医学心理学
一、心理学基础知识
人的心理现象
1.心理学的内容
2.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注意
3.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4.个性的定义、内容和个性心理特征
二、心理应激
1.应激、应激源及种类
2.中介机制和应激反应
3.应对与心理防御机制
(一)心身疾病的概述
1.心身疾病的特点
2.心身疾病的诊断要点
三、心身疾病
3.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二)临床心身相关问题
1.临床典型的心身疾病
2.睡眠障碍与疼痛心理
3.妇科和儿科心身疾病
四、心理障碍
(一)心理障碍的概述
1.心理障碍的判断标准
2.心理障碍的分类
(二)神经症性障碍
1.神经症性障碍的临床特征与常见症状
2.临床常见神经症性障碍: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强迫症、神经衰弱
(三)其他类型的心理障碍
1.人格障碍及类型
2.行为不良
五、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概述
1.心理健康的意义
2.心理健康的标准
(二)心理健康的发展
1.不同年龄的心理健康:婴幼儿、儿童期、青春期、中年期和老年期
2.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家庭、学校和职业
六、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
(一)病人的心理问题
1.病人角色
2.病人的心理需要
3.病人的一般心理问题
4.各类病人的心理特点:门诊、住院和手术病人
(二)医患关系
1.医患关系的模式与重要性
2.医务人员的心理素质培养
3.医务人员与患者的沟通技巧
医学伦理学
一、医学的道德传统
(一)中国医学的道德传统
1.中国医学道德规范
2.中国古代医学家的道德风范
(二)外国医学的道德传统
1.外国医学道德规范
2.外国医学家的道德风范
二、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与范畴
(一)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1.不伤害原则
2.有利原则
3.尊重原则
4.公正原则
(二)医学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1.权利与义务
2.情感、良心
3.审慎、保密
4.荣誉与幸福
一、卫生法中
的法律责任
(一)卫生法中的民事责任
1.民事责任的概念及其特征
2.民事责任的构成
3.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二)卫生法中的行政责任
1.行政责任的概念及其特征
2.行政责任的构成
3.行政责任的形式
(三)卫生法中的刑
1.刑事责任的概念及其特征
2.刑事责任的构成
二、相关卫生法律法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1.执业医师享有的权利
2.执业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应履行的义务
3.《执业医师法》对医师在执业活动中提出的法定要求
4.《执业医师法》规定的法律责任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1.药品必须符合法定要求
2.假药和劣药
3.特殊管理的药品
4.《药品管理法》及相关法规、规章对医疗机构及其人员的有关规定
5.《药品管理法》规定的法律责任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1.法定传染病的分类
2.传染病防治方针与管理原则
3.传染病预防与疫情报告
4.传染病疫情控制措施及医疗救治
5.相关机构及其人员违反《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与信息发布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的法律责任
(五)《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1.医疗事故的处理原则与分级
2.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
3.医疗事故的处理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
1.《中医药条例》制定目的与适用范围
2.国家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
3.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原则与中医药现代化
4.中医医疗机构与从业人员
5.中医药教育与科研
6.中医药发展的保障措施
第三、四部分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
中医内科学
一、肺系疾病
(一)感冒
2.病因病机
3.诊断和类证鉴别
4.辨证论治
5.预防调护
(二)咳嗽
2.病因病机
3.诊断和类证鉴别
4.西医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5.辨证论治
6.西医相关疾病的西医治疗
7.预防调护
(三)哮病
2.病因病机
3.诊断和类证鉴别
4.西医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5.辨证论治
6.西医相关疾病的西医治疗
7.预防调护
(四)喘证
2.病因病机
3.诊断和类证鉴别
4.西医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5.辨证论治
6.西医相关疾病的西医治疗
7.预防调护
(五)肺痈
2.病因病机
3.诊断和类证鉴别
4.西医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5.辨证论治
6.西医相关疾病的西医治疗
7.预防调护
(六)肺痨
2.病因病机
3.诊断和类证鉴别
4.西医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5.辨证论治
6.西医相关疾病的西医治疗
7.预防调护
(七)肺胀
2.病因病机
3.诊断和类证鉴别
4.西医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5.辨证论治
6.西医相关疾病的西医治疗
7.预防调护
二、心系疾病
(一)心悸
2.病因病机
3.诊断和类证鉴别
4.西医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5.辨证论治
6.西医相关疾病的西医治疗
7.预防调护
(二)胸痹(附:真心痛)
2.病因病机
3.诊断和类证鉴别
4.西医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5.辨证论治
6.西医相关疾病的西医治疗
7.预防调护
(三)不寐
2.病因病机
3.诊断和类证鉴别
4.辨证论治
5.预防调护
(四)癫狂
2.病因病机
3.诊断和类证鉴别
4.辨证论治
5.预防调护
(五)痫病
2.病因病机
3.诊断和类证鉴别
4.西医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5.辨证论治
6.西医相关疾病的西医治疗
7.预防调护
(六)痴呆
2.病因病机
3.诊断和类证鉴别
4.西医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5.辨证论治
6.西医相关疾病的西医治疗
7.预防调护
(七)厥证
2.病因病机
3.诊断和类证鉴别
4.辨证论治
5.预防调护
三、脾胃病证
(一)胃痛
2.病因病机
3.诊断和类证鉴别
4.西医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5.辨证论治
6.西医相关疾病的西医治疗
7.预防调护
(二)痞满
2.病因病机
3.诊断和类证鉴别
4.辨证论治
5.预防调护
(三)呕吐
2.病因病机
3.诊断和类证鉴别
4.辨证论治
5.预防调护
(四)噎膈
2.病因病机
3.诊断和类证鉴别
4.辨证论治
5.预防调护
(五)呃逆
2.病因病机
3.诊断和类证鉴别
4.辨证论治
5.预防调护
(六)腹痛
2.病因病机
3.诊断和类证鉴别
4.西医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5.辨证论治
6.预防调护
(七)泄泻
2.病因病机
3.诊断和类证鉴别
4.西医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5.辨证论治
6.西医相关疾病的西医治疗
7.预防调护
(八)痢疾
2.病因病机
3.诊断和类证鉴别
4.西医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5.辨证论治
6.西医相关疾病的西医治疗
7.预防调护
(九)便秘
2.病因病机
3.诊断和类证鉴别
4.辨证论治
5.预防调护
四、肝胆疾病
(一)胁痛
2.病因病机
3.诊断和类证鉴别
4.辨证论治
5.预防调护
(二)黄疸
2.病因病机
3.诊断和类证鉴别
4.西医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5.辨证论治
6.西医相关疾病的西医治疗
7.预防调护
(三)积聚
2.病因病机
3.诊断和类证鉴别
4.辨证论治
5.预防调护
(四)鼓胀
2.病因病机
3.诊断和类证鉴别
4.西医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5.辨证论治
6.西医相关疾病的西医治疗
7.预防调护
(五)头痛
2.病因病机
3.诊断和类证鉴别
4.西医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5.辨证论治
6.西医相关疾病的西医治疗
7.预防调护
(六)眩晕
2.病因病机
3.诊断和类证鉴别
4.西医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5.辨证论治
6.西医相关疾病的西医治疗
7.预防调护
(七)中风
2.病因病机
3.诊断和类证鉴别
4.西医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5.辨证论治
6.西医相关疾病的西医治疗
7.预防调护
(八)瘿病
2.病因病机
3.诊断和类证鉴别
4.西医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5.辨证论治
6.西医相关疾病的西医治疗
7.预防调护
六、气血津液病证
(一)郁证
2.病因病机
3.诊断和类证鉴别
4.辨证论治
5.预防调护
(二)血证
2.病因病机
3.诊断和类证鉴别
4.西医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5.辨证论治
6.西医相关疾病的西医治疗
7.预防调护
(三)痰饮
2.病因病机
3.诊断和类证鉴别
4.西医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5.辨证论治
6.西医相关疾病的西医治疗
7.预防调护
(四)消渴
2.病因病机
3.诊断和类证鉴别
4.西医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5.辨证论治
6.西医相关疾病的西医治疗
7.预防调护
(五)自汗、盗汗
2.病因病机
3.诊断和类证鉴别
4.辨证论治
5.预防调护
(六)内伤发热
2.病因病机
3.诊断和类证鉴别
4.辨证论治
5.预防调护
(七)虚劳
2.病因病机
3.诊断和类证鉴别
4.辨证论治
5.预防调护
(八)癌病
2.病因病机
3.诊断和类证鉴别
4.西医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5.辨证论治
6.西医相关疾病的西医治疗
7.预防调护
七、肢体经络病证
(一)痹证
2.病因病机
3.诊断和类证鉴别
4.西医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5.辨证论治
6.西医相关疾病的西医治疗
7.预防调护
(二)痉证
2.病因病机
3.诊断和类证鉴别
4.辨证论治
5.预防调护
(三)痿证
2.病因病机
3.诊断和类证鉴别
4.辨证论治
5.预防调护
(四)颤证
2.病因病机
3.诊断和类证鉴别
4.辨证论治
5.预防调护
(五)腰痛
2.病因病机
3.诊断和类证鉴别
4.辨证论治
5.预防调护
八、常见急症
(一)脱证
2.中医诊断
3.西医诊断与鉴别诊断
4.西医治疗
5.辨证救治
(二)神昏
2.中医诊断
3.西医诊断与鉴别诊断
4.治疗原则
5.西医治疗
6.辨证救治
(三)猝死(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2.西医诊断
3.治疗原则
4.西医治疗
5.中医辨证治疗
(四)急性中毒概论
2.中毒原因和分类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西医处理
5.辨证救治与常用解毒中药
(五)急性有机磷中毒
2.诊断与鉴别诊断
3.西医处理
4.辨证救治
(六)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3.西医处理
4.辨证救治
(七)急性酒精中毒
3.西医处理
4.辨证救治
本页面二维码
如何关注我们?
1、查找公众账号“贵州学习网”
2、搜索微信号“gzu521”
3、扫描下图:贵州学习网微信二维码
贵大学习网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