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金融服务室哪家产品好

农户小额贷款是指中国农业银行按照普惠制、广…
企业版智付通主要服务于企事业单位和专业市场…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是指用于中央和省级财政…日09:00&&&&&&&&
楼文龙&&&&&&&&来源:金融时报
  “三农”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作为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近年来农村金融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农村经济社会日益增加的金融需求相比,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必须持续开展“三农”金融服务创新,并在创新中妥善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切实推动农村金融又好又快发展。
  关于“三农”金融服务创新与农村金融机构分工互补的关系
  随着国家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和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的规模不断扩大、范围不断扩展、层次不断提升,既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也对“三农”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作为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新型城镇化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有测算表明,每转移一个农村人口平均需要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6万元,未来十年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合计约需投资4.5万亿元,除此之外,未来还有2-3亿农民要进城落户、生活、就业和创业,对个人信贷、理财保险和各种代理业务等金融需求巨大。二是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重点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我国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未来农业区域化布局和产业链整合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强,科技农业、都市农业、园艺农业和休闲农业等多功能农业将进一步蓬勃发展,迫切需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三是县域产业集聚加快。目前,县域二三产业正加快向工业园区、服务功能区集中,一大批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产业集群不断涌现。可以预见,县域中小微型企业的快速发展将对金融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三农”金融需求呈现出明显的多层次性,既有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较大规模客户的金融需求,又有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种养大户等中等客户的金融需求,还有数量庞大且非常分散的小额农户的金融需求,任何一家金融机构都无法单独满足所有客户金融需求。但当前我国各类农村金融机构业务边界还不十分清晰,农村金融服务重叠和服务空白的问题同时并存,必须加快构建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分工合作、相互补充的多元化和多层次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要合理界定各类农村金融机构的职能定位,避免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引导农村金融机构错位经营,互为补充,形成农村金融服务的强大合力,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不同类别的农村金融需求。大银行要充分发挥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优势,为客户提供高层次、综合化和跨区域的“三农”金融服务。要推动小微金融机构回归区域化、专业化、特色化的发展轨道,充分发挥其决策灵活和地缘优势,为客户提供快捷便利的“三农”金融服务。农村信用社要保持县域法人地位长期总体稳定,保持为农服务的本色,村镇银行要向下延伸机构,在农村地区精耕细作。
  关于“三农”金融服务创新与金融机构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我们说农村金融是个世界性的难题,根本原因在农村市场客户受自然、政策环境等影响较大,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是欠发达区域,农民经济实力欠强。尽管近年来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这种状况有所改善,但与城市金融业务相比,农村金融业务风险较大、成本较高、回报率相对较低等问题仍然客观存在。特别是对大型商业银行来说,在服务“三农”实践中更是面临着不少矛盾和挑战。一是“三农”客户分散化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集约化之间的矛盾。为降低成本和防控风险,商业银行基本形成了一套集约化发展的运作模式,而“三农”客户的特征却是规模小、分布散、实力弱,在现有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面临准入门槛高、决策链条长、经营效率低等问题。二是“三农”客户信息不充分与现代风险管理体系之间的矛盾。现代风险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对客户进行标准化内部评级授信的基础上的,客户评级的前提要求是客户的财务报表、权属凭证等“硬信息”要规范、真实和完整。但“三农”客户往往难以提供这方面的有效信息,对其风险状况的识别更多的要借助人品、周围的社会关系等“软信息”和客户经理的经验等,很难做到直接套用现代风险管理制度和技术。三是“三农”客户的多元化金融需求与商业银行现有产品体系之间的矛盾。一般而言,商业银行在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中对城市客户考虑的多一些,对“三农”客户考虑的少一些,而且很多是制式化的产品,难以满足“三农”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三农”金融服务创新的最终目标是持续扩大“三农”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缩小金融服务的“城乡差距”,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能够像城市市民一样享受到丰富快捷的现代金融服务。但前提是要保持金融机构自身的商业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不计成本、不计风险的“输血式”“三农”金融服务,不仅使金融机构在财务上难以持续,也无法长久地为“三农”提供有效金融服务,有可能还要靠国家财政买单。为此,金融机构开展“三农”金融服务,必须始终把商业可持续作为首要前提,在体制机制、产品服务和风险控制方面不断强化改革创新。一是要构建有利于服务“三农”的体制机制。例如,农行银行深入推进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实行总行、省分行、地市分行管理部门“三级督导”、县域支行“一级经营”的事业部管理架构,对纳入三农事业部的县域支行实行资本、资金、核算、信贷、考评、拨备核销等“六个单独”的运行机制,确保有专门的机构、专门的人员、专门的资源、专心致志做好“三农”金融服务,提升了农行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二是要创新“三农”金融产品。产品是商业银行做好服务的基础,没有好的金融产品,也就没有好的“三农”金融服务。目前金融机构结合自身经营特点,在产品和业务模式上不断推陈出新,以满足农村金融日益复杂和多元化的客户需求。例如,农业银行推出“三农”金融专门品牌“金益农”,目前旗下“三农”产品已达413项,其中103项为“三农”专属产品。适应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许多金融机构创造性地开展链式金融服务,既帮助龙头企业解决了资金问题,又带动了产业链条上的农民致富,放大了金融服务“三农”的效果。例如,北京银行为顺鑫集团累计发放贷款80亿元,发行农业集合票据1亿多元,有效带动了顺义地区种养殖、酿造、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整体农业产业链发展。此外,金融机构还积极发挥集团综合经营优势,运用发债、票据、租赁、保险等多种服务手段,为“三农”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例如农业银行推出市场第一支“三农”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山东寿光“三农”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为新希望集团承销发行全国首笔“三农”民营企业中票30亿元,主承销多只“三农”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三是探索适应“三农”业务特点的风险控制体系。例如,农业银行制定单独的“三农”业务风险管理政策纲要、客户评级、贷款分类和贷款定价等一系列制度办法,推出“三农”贷款“三包一挂”制度,制定了“三农”产品停复牌管理办法等。北京农商行创新“分期分批、拼盘资金、政府担保”的经营方式,为贫困村北京平谷区挂甲峪村发放小额贷款,同时要求“拼盘”使用贷款资金、自有建设资金和政府补助资金,累计向60多户农户发放贷款700余万元,较好地控制了农户贷款风险。邮储银行北京分行探索以大学生“村官”等多渠道了解农户信息,有效缓解了农户贷款中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隐患。
  关于“三农”金融服务创新与统筹各方力量的关系
  “三农”金融服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面临诸多复杂的问题和困难,这其中有些可以通过金融机构加快创新加以解决,有的则有赖于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例如,农村担保体系建设、“三农”风险补偿机制、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普及等对“三农”服务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单靠金融机构自身无法完成,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共同努力。
  从农村担保体系来看。缺乏有效抵押资产是农民贷款难的最重要因素,由于现实和法律原因,作为农民最主要的有效资产的土地能否抵押这个问题至今没有破题,但随着国家稳步推进以农村土地改革为核心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预计这一问题将会取得重要突破。据国土资源部网站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累计确权登记620万宗,发证率为94.7%,未来五年将全面完成农村承包土地确权颁证,农村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工作也已全面启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迅速发展。据《人民日报》报道,截至2012年底,全国流转土地面积约2.7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21.5%。这都为“三农”金融服务创新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缺乏有效担保机构也是制约农民贷款难的重要瓶颈。国内外实践表明,政府牵头组建财政出资为主的专业担保机构是解决“三农”贷款担保难的有效手段。例如,农业银行与甘肃省政府合作推出“双联惠农贷款”,由省财政一次性注资7.8亿元,在58个贫困县全部建立融资担保公司,为农户贷款提供担保,成功的以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大量的金融资金来服务“三农”,农业银行计划从2012年9月起在5年内向甘肃投放总额300亿元的贷款,将为甘肃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提供有力帮助。
  从农村风险分担机制来看。与城市金融业务不同的是,农村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洪水、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这些风险是不可预见、难以避免和无法转移的,单靠银行或农民都是无法承受之重。农业保险是分散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进而分散农村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步伐加快,涉农保险承保品种范围稳步扩大,覆盖面快速提升。据《中国证券报》报道,截至2012年底,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到240.6亿元,为1.83亿户农户提供了9006亿元风险保障。但与农村金融发展的需求相比,农业保险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提升,对涉农信贷风险的分散和补偿能力有待提高。为此,要把农业保险作为农村金融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积极创新和大力推广适合“三农”需求特点的险种,不断提高农业保险覆盖率。在银行信贷中引入保险机制,将投保情况作为授信要素,引导更多农民使用农业保险产品,增强对重大自然灾害的风险抵御能力,缓解银行贷款风险。
  从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普及来看。我国的农村地域广阔,农民居住分散,通过传统物理网点提供服务的成本高、人员不足,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在服务渠道和服务模式上进行创新,通过电子化手段,低成本地将现代金融服务延伸到更广阔、更边远的地区。这既需要金融机构自身不懈努力,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有关机构的协力推进。例如,农业银行创造性地开展金穗惠农通工程,依托原有的物理服务网点,以惠农卡为载体,通过加强与商务、电信、卫生以及基层“两委”等合作,在农村商店、卫生室、农资店等布放金融电子机具、设立惠农通工程服务点,为广大农民提供便捷的查询、转账、消费、取现等金融服务,实现了农民“人不出村”就能办理大部分金融业务,改善了农村金融支付结算环境。截至2013年9月,农业银行在县域农村地区设立金穗惠农通工程服务点58.25万个,其中助农取款服务点31.2万个,共布放电子机具116.86万台,累计投入各类电子机具等成本10多亿元,每年投入运营维护、通信补贴等配套资金10多亿元,每年投入专项车辆购置和系统建设等3.5亿元。
  关于“三农”金融服务创新与农村金融政策支持的关系
  做好“三农”金融服务工作,首要的是要靠金融机构自加压力、锐意进取,通过孜孜不倦的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制约“三农”服务中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与“三农”金融需求的匹配度。但同时也要看到,金融机构开展“三农”金融服务往往面临更大的商业化经营压力,而且从国际经验看,对农村金融进行合理、适度的政策扶持,是调动农村金融机构积极性,促进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增加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农村金融扶持政策,实行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实施一系列税收优惠,执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免除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费等,这些支持政策较好地促进了农村金融发展。但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来看,现有政策支持覆盖范围有限,支持力度仍有待加强。为此,要进一步加大税收优惠和业务补贴等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并逐步由对特定机构的“特惠制”向对所有农村金融机构一视同仁的“普惠制”转变,发挥好支持政策在调动更多金融资源投向“三农”方面的杠杆作用。要实施优惠货币政策和差别监管政策,对金融机构“三农”业务的存款准备金、信贷规模和不良容忍度等给予区别对待,提高金融机构“三农”服务的能力。要梳理现有支持政策体系,提高各种支持政策的协调性,避免政出多门、互相抵消,强化支持政策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为农村金融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农”金融服务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任重道远。做好新形势下的“三农”金融服务工作,金融机构绝不能以老眼光、老方法对待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和新要求,必须以创新持续改进“三农”金融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为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的繁荣稳定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供有力金融支撑。
  (作者为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
相关附件: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股票/基金&
做好“三农”金融服务工作是永恒主题
作者:杜冰
  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一年聚焦“三农”。其中,用了相当篇幅来指导今后农村金融发展的方向,并明确提出“鼓励邮政储蓄银行拓展农村金融业务”。这已是邮储第九次被中央一号文件“点名”支持“三农”。  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让金融机构吹响了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的集结号。 1月23日,储蓄银行(以下简称:邮储银行)召开了“学习中央一号文件暨推进"三农"金融服务工作座谈会”。邮储银行行长、副行长邵智宝深入解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同时进一步提出邮储银行将在未来发展中继续践行“普惠金融”道路、加大“三农”金融服务的工作思路。  吕家进表示,邮储银行将以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定不移地推进和完善“三农”金融服务,不断扩展业务范围、创新服务方式、延伸网络渠道、加大资源倾斜,以实际行动弘扬和践行普惠金融理念,努力实现“三农”金融业务的商业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  打造良好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是做好农村金融服务的基础。邮储银行秉承“支持农业、关注农村、关心农民”的宗旨,通过不断探索创新产品种类和服务形式,不断加深拓展城市与农村之间、行业之间、地域之间的支付结算渠道,为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地生根贡献力量。  截至2013年底,邮储银行3.9万多个网点中,有2.8万个分布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占网点总数的71%。同时,该行实现了近4万个网点的全国联网,可提供全国范围内异地存取款及汇兑服务。截至2013年末,邮储银行银行卡交易量达58亿笔,交易金额超过21万亿元,银行卡账户约4.2亿户,其中农村地区银行卡账户数约占64%;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储蓄存款3万亿元,占比达66%。  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邮储银行加快推进了县级及县级以下地区电子银行的普及应用,改善农村地区客户金融服务条件。截至目前,该行打造了包括5.68万台ATM、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视银行、银行、银行、易信银行在内的多样化的电子金融服务渠道。其中,ATM半数以上布放在县级及县级以下地区,且该行通过安排一线人员手把手指导客户使用,当地农民即便不识字也能熟练使用ATM,充分发挥ATM在农村地区的服务功能;作为全国首家开展农村手机金融服务试点工作的金融机构,邮储银行还在广大农村地区布放网银、手机银行终端,在有条件的农村网点实现Wi-Fi无线网络覆盖。截至2013年年底,该行全国电子银行客户达到8520万户,其中县级及县级以下网点客户占比达到60%。  该行的手机银行,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地区居民,提供了客户端、WAP版、万能版(贴膜卡)、短信等多版本服务,支持操作系统版本最全,不仅支持智能手机和非智能手机,只要有手机信号,即使没有互联网也可以使用,给农村客户带来极大便利。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涉农补贴、新型农村养老、等惠农政策,且大多采用银行账户形式发放,边远地区农户对取款服务的日益增加。为解决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小额提现难问题,邮储银行在乡镇及以下农村地区选择具有一定经济实力、信誉良好的商户,通过为其安装“商易通”固话设备,以商户先行垫付现金的方式为农民提供“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及余额查询服务。截至2013年底,邮储银行已建成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近11万个,本年累计交易笔数超过600万笔、累计交易金额超过14亿元。  为解决广大农民最关注、最迫切的“养老难”和“看病贵”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推出了“新农保”与“新农合”两大惠民工程。凭借沟通城乡的网络优势以及通畅迅达的技术优势,邮储银行与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密切协作,积极投身“新农保”、“新农合”金融服务工作。同时,邮储银行积极探索服务新模式,针对农村地域辽阔,人口分散等实际,创新了收缴、待遇发放等多种服务方式。截至2013年底,邮储银行有25个省(市)分行参与到“新农保”工作中,自业务开办以来,累计代缴“新农保”超过9700万笔、代缴金额276亿元,累计代发“新农保”6亿笔、代发金额超过600亿元,成为“新农保”服务参与度最高的金融机构之一。  完善“三农”金融服务体系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要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离不开金融的强有力支持。吕家进表示,邮储银行始终把“三农”金融服务工作放在改革发展的首要位置,深入研究服务“三农”的有效途径,在组织架构完善、增信体系搭建、信用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支农服务体系,践行了“大银行专注小贷款、小贷款成就大事业”的特色发展道路。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邮储银行在农村地区投放的“两小”贷款余额2900多亿元,占全行信贷资产总规模近20%;涉农贷款余额3882亿元,其中2013年新增2004亿元,增速近107%,超额完成了涉农贷款“两个不低于”目标。涉农小额贷款笔均放款额仅6万元,切实满足了“三农”客户群体迫切的融资需求。  “满足农村融资需求的根本,在于符合农村实际、能够有效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邵智宝介绍,为满足日益多元化的“三农”融资需求,邮储银行深入开展“一行一品”工程,不断丰富融资业务种类,优化融资业务模式,形成了多维度、广覆盖的产品体系。  自2007年6月,该行率先在河南启动无抵押小额贷款业务试点,并用一年的时间将该产品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后,近年来,该行在黑龙江、北京及新疆等地又先后成功研发了农场职工小额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及生产建设兵团小额贷款等一系列特色产品。目前,农场职工小额贷款已累计为当地农户、农场职工提供了60多亿元的贷款支持,在黑龙江省农垦项目上市场份额已超过60%;北京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累计放款超过4.2亿元;新疆地区的生产建设兵团小额贷款放款规模也达到了近5亿元。这些特色产品的推出,都受到了当地客户群体的热烈欢迎,解决了他们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  丰富的涉农贷款产品体系离不开高效的产品创新机制。在创新机制的设计上,邮储银行着重发挥网络型企业“一点突破、全面推广”的快速复制能力。目前,邮储银行已探索形成了一套自下而上、上下联动的“总分联动”产品创新机制,大大优化了产品创新的流程。邵智宝介绍,产品创新方案一般是由县域或地市经办机构,根据辖内特色行业或特色市场设计并报送总行审核,总行根据产品设计的科学性、合规性、平衡性,对方案进行审核,并挑选合适的机构进行试点。对于试点反响较好的业务,迅速将其推广至更大范围,使全行收益。  例如,湖南桂阳县具有400多年种烟历史,烟草种植户分布广泛。邮储银行桂阳县支行根据辖内烟草种植户经营特点,经总行批复率先开办了“烟农小额贷款”,单笔贷款最低为1000元,最高为5万元,以满足广大烟农购置烟苗、基肥、地膜等种烟活动中的资金需求。邮储银行“烟农小额贷款”开办3年多来,业务发展情况良好,已推广湖南、四川、福建等多个地区,覆盖数万名烟农种植户。  与此同时,为更好地服务“三农”,邮储银行不断完善组织架构,加强“三农”金融服务研究与拓展。2013年,该行总分各级机构均组建了“三农金融部”,逐步推进“三农”服务由服务农户为主,向全面服务农村、农业、农民综合服务转变。  不断充实支农队伍也是该行构建“三农”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自2009年以来,邮储银行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精神,持续招聘届满大学生“村官”。截至目前,该行已累计选聘任期届满大学生“村官”3200余人,成为中央企业和机构中招聘大学生“村官”最多的单位。已招聘的大学生“村官”大部分在基层从事信贷支农工作,目前,邮储银行服务“三农”的信贷人员约2万人,占全部信贷人员近70%以上。  “大学生"村官"既有大学理论知识积淀,又有三年农村工作经验,是服务"三农"急需的人才。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同时通过他们的带动,更好地推动服务"三农"工作。”邵智宝说。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要“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移风易俗,培养良好道德风尚,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吕家进表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对“三农”金融服务至关重要,其中的核心和关键是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和农民信用文化的培育。因此,要培养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但需要加强农户信用数据库建设,解决农村客户信息不对称问题,还需要积极开展农村金融服务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风险意识和信用意识。  邵智宝介绍,邮储银行始终以践行“普惠金融”为使命的邮储银行积极担负起了优化农村金融基础环境的重任。为了解决广大农村地区居民金融知识的匮乏,邮储银行充分发挥网点遍布城乡、深入社区的优势,通过在全行组织开展“金融知识进万家”、“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宣传”、“金融IC卡应用宣传”、“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宣传教育”等活动,为广大农村地区营造了学金融、懂金融、用金融的良好环境。  加强农村地区的信用体系建设则是邮储银行服务“三农”,推动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又一项重要举措。邮储银行持续规范和推动信用村镇建设工作,持续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积极服务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目前,邮储银行在新疆、辽宁、黑龙江、、山东、贵州等农业大省积极开展信用村镇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已评选信用村镇3000 余个,评选信用农户数十万名。结合信用村镇建设,该行还广泛开展“送贷下乡”、“送知识下乡”等活动。部分分行还在有条件的乡镇、村广泛建设“三农”金融服务站,目前全国站点数量已达1000余个。  升级“三农”金融服务  邮储银行作为全国金融服务网点最多的商业银行,计划2014年加大服务“三农”力度,扩大农村信贷规模,加快服务“三农”机构建设工作,推动一号文件中金融政策的落实。  邮储银行行长吕家进表示,农村金融最主要的问题是金融基础不足和贷款难。近年来邮储银行在农村地区的信贷投放比例、投放量不断提升。2014年将结合一号文件,进一步加大农村地区信贷投放,在信贷规模上推出特殊政策,“一是在农村贷款规模基础上,分产品分区域,有多大发放能力就发放多少规模,不受内部计划管理;二是继续加大"三农"机构的建设能力的建设,将"三农"服务涉农贷款纳入绩效考核指标,且提升比例,通过内部激励来推动"三农"金融政策的落实。”  据悉,邮储银行作为“三农”金融服务的主力军,2014年将加深与政府门、农业龙头企业、农业担保公司、农业()公司及行业协会等机构和组织开展外部合作,共同解决“三农”融资难题,发展农村金融。  吕家进表示,除了通过信贷规模管理、制定针对性激励及考核办法等措施,加强对于资源投向“三农”的引导,邮储银行还将通过多项举措进一步推进“三农”金融服务。  一是加强服务“三农”产品创新。发挥城乡联网优势,积极将城市地区优质产品向农村转移,围绕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持续开展创新研究,满足“三农”建设对金融服务提出的新需求。  二是优化服务“三农”运营流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采取“下沉式”信贷决策模式,“集中式”支农服务模式,切实提高“三农”金融服务效率和水平。  三是强化支农人才队伍建设。因地制宜做好人才选拔,持续加强支农队伍金融知识、信贷技术、农业生产流通、产业发展等专题培训,提升支农人员素质能力,为服务“三农”提供基础保障。  四是深化电子银行助农服务。进一步加大农村地区ATM机具布放力度,加强农村地区客户引导,深入拓展电子银行服务农村客户。  邮储银行是全国最早招聘、招聘最多“村官”信贷员的金融企业之一。图为邮储银行村官信贷员深入芦笋种植大棚。  邮储银行代理“新农保”发放现场。  1月23日,邮储银行举办“学习中央一号文件暨推进"三农"金融服务工作座谈会”。  中央一号文件关于邮储支持“三农”的要求摘录  2004年:进一步完善邮政储蓄的有关政策,加大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力度,缓解农村资金外流。  2005年:采取有效办法,引导县及县以下吸收的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  2006年: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  2007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  2008年:邮政储蓄银行要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扩大涉农业务范围。  2010年:(,)、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都要进一步增加涉农信贷投放。  2011年:鼓励、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加农田水利建设的信贷资金。  2012年: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都要进一步增加涉农信贷投放。  2014年:鼓励邮政储蓄银行拓展农村金融业务。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额贷款帮助农户致富。  从金融角度解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1月23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召开“学习中央一号文件暨推进"三农"金融服务工作座谈会”,深入解读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精神。  邮储银行表示,中央一号文件涵盖粮食安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可持续农业、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城乡发展一体化、乡村治理等八方面内容,共三十三项政策措施。虽然篇幅不长,但涉及的改革政策和措施非常多,这些改革措施既立足当前,也着眼长远,内容非常丰富。从金融角度来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含“金”量更高,涉“金”内容占据篇幅也更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日趋多层次、多样性  在农村金融市场上,面对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需求,任何一家金融机构都不可能“包打天下”。发展农村金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参与、形成合力。《意见》除了强化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职责之外,还明确提出“支持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服务"三农"的县域中小型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培育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推动社区性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等改革,全面构建出了一个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当前,在我国农村的部分地方和领域,金融服务重叠和服务空白的问题同时存在,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共同作用,广泛开展互补互利性合作,不仅可以取长补短,实现错位经营,共同进步,而且可以极大地提高农村金融的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农村金融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农村金融改革中,抵押物问题的解决是关键。以往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常显得力不从心,原因在于原有“三农”贷款基本基于信用,违约风险高、收益低的问题长期存在。允许土地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的抵押、担保,使农民最大的资源发挥效用,改变了以前缺乏抵押担保物的状况,是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的突破口。《意见》指出,要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此外,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出,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赋予农民对落实到户的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将农民家家都有的土地经营权,变成普惠金融服务的“信用证”,无疑增加了农民的致富渠道。这是保障农民财产权利、促进农村发展、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抓手,也是更好地保障农民的金融权利、使他们获得发展资金的重要举措。  (三)农村金融风险分散、补偿和转移机制进一步健全  我国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且范围广泛,风险损失率高,有效防范和化解支农服务风险是实现农村金融商业可持续的前提。《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包括:提高财政保费补贴比例、开展特色优势(,)保险、扩大保险范围和覆盖区域、鼓励开展互助合作保险以及推进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等等。随着农业保险制度的逐步完善,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逐步降低,金融资源流向“三农”的正向激励效果将会逐步显现。  (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农村乡土社会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朴素的基于农村简单社会关系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逐渐失去效力。当市场失灵之后,政府“看得见的手”要责无旁贷地进行干预。《意见》中提出,“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移风易俗,培养良好道德风尚,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随着乡村治理机制改善,信用环境建设范围拓展,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将会指日可待。  (五)农村金融服务的杠杆效应日渐显现  《意见》针对农业经营体制,提出了一系列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措施,涉及到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家庭农场、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整体来看,农业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现代化趋势日渐显现,产业化龙头企业将日渐增多。这样通过“产业联动、以大带小”,金融机构在帮助龙头企业解决资金供应的同时,将会带动产业链条上的农民致富和小微企业发展,放大金融服务“三农”的效果。从而发挥巨大的杠杆和扩散效应。
01/21 09:3201/20 16:0401/18 00:3301/17 02:5801/15 01:0601/14 10:0601/11 08:4201/11 01:29
暂无专家推荐本文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将自动提交到和讯看点,
请输入您的观点并提交。
请输入您的观点 168字以内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置顶我的观点
保险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品活动推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农金融服务委员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