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人为多数人服务,其速盈未付收益多久给与多数人一样,久之,少数人也不愿意服务多数人了是什么定律?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小站关注“财税审投融”+面试+笔试+招聘的干货分享!&&&&&身为金融人,平时关注和分享了很多金融类的资料,但是都杂乱的分散于不同的网站和角落。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希望大家都一起来贡献自己的内容,有一个平台能成为知识共享的集中地,成为交流的源头。&&&&&梦想很简单,坚持很难,我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同学加入到我们小站来,或者为小站提供跟多有价值的干货,为所有学员创造价值。本站纯公益,需要大家的支持。
【眼光】一位商界奇才做嘉宾主持,问:“某地发现金矿,人们一窝蜂地拥去,然而一条大河挡住了必经之地。是你,会怎么办?”有人说“绕道走”,也有人说“游过去”。商业奇才说;“为何非得去淘金,为何不买一条船开展营运?那样,就是宰得渡客只剩内裤,他们也会甘愿的。因为,前面有金矿啊!
补充正能量--自杀商店/自杀专卖店/找死专卖店 BD【法语中字】
就这么定了,以后开公司,咱都去开曼群岛
独立思考金融职业选择
很久没有上来发帖子了,但是还是有上来晃晃的,只不过下班回家就没有面对电脑的兴趣,所以游记就如此挂着,还突然想起有纪念册的任务&&&现在天天吃饭后看会报纸,九点半睡觉,黑眼圈也好了不少。陆陆续续接手一些SALES SUPPORT的进阶工作,因为上班总是对电脑,下班后一点都没有看电脑的兴趣,周末也算清闲,有同事怂恿干金融,我想还是算了吧,这样的生活我挺满意,不忙不闲,不富不贫,只是一想到上海的房价就又有点抓狂&&&唐叔还是很郁闷的,因为换了研究方向,之前的积累就浪费了,不过大抵非一流院校的童鞋们想在金融圈里面从下至上,都是要如此苟活一段时间的,BBS上的一位厦门大学的童鞋的帖子就证明了这些,同样BBS上的这篇文章也是值得参考,金融范围很大,要选一个自己适合的分方向,贴出来大家共勉一下,和选择一个自己适合的职业是一个道理&zz独立思考金融职业选择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Thu Jul 23 10:23:08 2009)独立思考金融职业选择:对冲基金、投资银行还是股票研究 张赞松&我们最缺乏却最不可或缺的能力&&独立思考平时笔者经常阅读与金融界的时事新闻和职业规划有关的网站和论坛,以防自己在不经意中落后于时代。在国内和国外,有许多非常深刻而又活跃的金融类交流社区,例如 Doostang, iBanking Oasis以及MIT BBS等等。笔者从来就不是社区的活跃成员,只是偶尔观看讨论合集,并争取从那些更有经验的人笔下学到更多东西。&后来,笔者逐渐发现了国内和国外社区的一个重大区别(笔者说的&国内社区&包括所有中文社区,例如水木社区,以及设立在美国的MIT BBS)&&相比那些出生在美国、欧洲或澳大利亚的金融从业人员,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而且习惯于把一种偏见强加于另一种偏见之上。在任何讨论中,我们都喜欢采取过于强硬、甚至是人身攻击的态度,而且每个人都希望证明自己是正确的。总而言之,作为出生在中国并在中国接受大部分教育的人,我们经常显得过于顽固地坚持一些所谓的&普遍真理&,而不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此外,我们还缺乏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的心态。&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假设你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不确定,不知道该去一个价值型对冲基金(Value Hedge Fund)还是去一个中型投资银行(Middle Market IB)做股票研究( Equity Research)。当你到Doostang去寻求帮助时,热心的讨论者会告诉你: &这完全取决于你的职业偏好,你的背景,以及你对未来的态度。对冲基金的文化和投资银行非常不同。你喜欢深入研究公司的基本面,还是喜欢每天和客户打交道?当然,薪水可能有很大的不同,笔者无法确定。哪位朋友在对冲基金做过研究?或许他可以帮助你。 & 接着,你可以把自己的大致背景和职业生涯规划告诉他们。会有一些入门级、中级甚至高级的金融从业人员和蔼地开导你。&一个人会说:&我个人比较喜欢投资银行,毕竟你和一个团队在一起工作,而且这会大大地锻炼你的交流能力。对冲基金的规模再大,毕竟比不上中等投资银行。况且,在投资银行做股票研究的经历可以帮助你未来成为基金经理或私人股权公司的工作人员。&&另一个人可能会说:&我建议你最好选择对冲基金,因为它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平衡,而且你能够真正学到怎么做投资,而不是仅仅写报告让客户高兴。如果我是你,我肯定会去买方,而不是卖方。& 以上的交谈都是用英文进行的,如果你的英文阅读能力不错,那么你将在Doostang或 iBanking Oasis得到一些非常中肯的评价。无论如何,你会感觉自己受益很大,对前途看的更清楚了。可是,如果你把这个话题贴到水木社区,北大未名BBS或MIT BBS上,等待你的又是什么呢?这要看运气,有时候人们也会提出宝贵意见,但是在大部分情况下,在十几个回复之内,你的主帖下就会充斥许多互相攻击和不知所云的帖子,下面是一些样本:用户甲说:&投资银行都是骗人的!你看过投行的研究报告吧,和娱乐记者写的东西没有区别。而且现在投行研究部的工资越来越少了,你去了就等着挨饿吧。我简直想像不出来,作为卖方分析师你能干嘛,其实你啥都锻炼不了。对冲基金至少比投行好。&&&用户乙(可能是一个在中金研究部实习的小伙子)立即大怒地回帖:&你真是无知者无畏。你知道研究业务在大中华区是多么吃香吗?你觉得一个10亿美元规模的对冲基金带给你的锻炼能够比得上一家年营业额几百亿的投行吗?我看你就属于那种根本进不了投行面试的人,你只管在那里误人子弟吧。&&&用户丙(据说是一个物理学博士)慢条斯理地出来说:&你们说的都没有用。无论去对冲基金还是去投行,做股票研究肯定没有前途。实话告诉你们,现在投资分析已经数理化了,数量分析师(Quant)才是唯一有前途的。你知道伦敦城的数量分析师能赚多少吗?做股票研究,是夕阳产业中的夕阳产业。趁早转行吧。&&用户丁(某个IBD的Senior Associate)说:&难道你没有考虑过IBD吗?事实证明IBD在长期内是最能够锻炼人的,而且工资也很高。现在有许多股票分析师转行到IBD,或者去做 Sales。无论如何,我觉得IBD是最好的,所有部门的人都想来IBD。&&用户戊(很可能刚刚输掉一个IBD的终面)怒不可遏地回复道:&什么IBD,狗屁IBD,整天做一些华而不实的PPT来蒙骗客户,连简单的VBA程序都不会编。你们除了骗人还会干什么?只管去吹吧。还有,那个自称做Quant很赚钱的人也别太高兴,次级债危机就是你们这些 Quant搞出来的,到时候你们也只有死。认命吧。& 好吧,这一路下来,你究竟学到了多少东西?除了骂人、转移话题和混淆是非的能力之外,你可能没有学到什么。人身攻击只是一个方面,关键在于,大部分讨论者都没有注意&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他们会说:&某某部门好,某某部门坏&;可是他们不会说:&根据你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某某部门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如果你有幸光临MIT BBS的金融求职版,你会发现那里的人整天为&做数量分析师好还是做交易员好&或者&IBD有没有技术含量&这些万年没有答案的问题纠缠不清。&另一些富有争议的话题包括:&股票研究是不是死了&,&买方分析师有意义吗&,以及&管理咨询和投资银行哪个更锻炼人&&&不用说,这些问题最后没有一个不演变为集体攻击与反攻击。数学好的人会大肆鼓吹数量分析师是最好的,既有技术含量,又安全稳妥,而且工资也很好;数学不好但喜欢吹牛的人会大肆鼓吹IBD是多么伟大,真正有水平的人都来自IBD等等;喜欢读财务报表的人则会坚持说股票研究能够产生真正的天才,而其他部门在忽悠人之后都不会有好下场。大概在三五个帖子之后,他们就会开始闹的满脑子不快。这种讨论,对于已经很熟悉职业发展的专业人员来说,或许不会产生负面影响,因为他们已经懂的够多了;但是对那些有志于从事金融业的学生,或者刚刚开始从事金融业的分析员们来说,危害可能相当巨大。&笔者记得很久以前某一天,一个同学眼泪汪汪地说,他没有办法从事金融了,因为他不会推导Black Scholes公式,也不会C++编程。笔者对他说: &那些都是做衍生品和数量分析的人使用的,你做其他部门很少会用到。再说,即使你现在从头学习C++, 也不算太晚呀。&那个同学又悲伤地说,他觉得从事基金或投行事业的人都是数理天才,而且还是编程天才,自己注定没有活路。&后来,笔者总算弄明白发生什么了&&原来,某BBS的金融职业规划版突然来了几个做过数量分析师的金融工程学硕士,他们不停地鼓吹建模和编程已经成为金融界的一切,如果你不会从头到尾推导Black Scholes公式那就等死吧,而且你还得会Matlab, 并且熟练掌握C ++, 至少编过三十万行代码&&于是,数理能力不太强、没有编程经验的经济学、金融学或社会科学学生们被搞的灰头土脸,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情绪。 可是仅仅三天之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个成功的IBD工作人员在那个版面贴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感悟,总结说做金融唯一重要的是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其实就是吹牛的能力),再加上做PPT的能力,还有就是你要特别会经营关系。他还非常武断地说,技术的作用非常小,其实是用来忽悠人的;高学历也没有作用。于是,经济学和社会科学学生们开始扬眉吐气,数学、物理和计算机高手则开始灰头土脸。如此反复再三,所有想从事金融业的年轻人都会被搞的倒了胃口,完全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在世界上的诸多悲剧中,最大的悲剧就是不会独立思考,而且打击他人独立思考的情绪。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条通向成功的不变的道路&&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太可能有。当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的年轻工作者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个人的职业生涯兴趣&放在第一位时,我们的年轻人却总是喜欢武断的决定&&某个东西肯定是最好的,某个东西肯定是没有前途的,你肯定应该从事某个职业,无论你是不是觉得它很无聊,仅仅是因为它能给你很多钱,或者它能够&旱涝保收&&&最后,如果你不采纳他的建议,坚持认为别的东西是最好的,他就会攻击你,说你选择了大错特错的道路,将来肯定会被解雇或者干脆流浪街头讨饭。&每个行业、每个部门都会产生天才和伟人。卖保险的经纪人可以成为巴菲特,投资银行家可以成为黑石公司的创始人,交易员可以成为索罗斯,数量分析师则可以成为Jim Simons 那样年薪十几亿美元的对冲基金经理&&不过,这些人肯定不是听到别人说&某某行业旱涝保收&或&某某职位薪水最高&就一拥而上的那种人。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一方面自视颇高(动辄以超级金领或未来的巴菲特、索罗斯自居),另一方面却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和道路何在,也从来没有锻炼起独立思考的能力。或许这才是我们与那些发达国家的年轻人最大的差别。 一位新入行的同仁说:当初找工作的时候,也一直看论坛上相关的讨论,曾经对某些活跃发言的人无比崇拜。但是金融这个行业只有自己从事了才会真正有所体会.喜不喜欢一个工作不是收入,不是工作时间,而是工作的本质与你的性格是否相符而决定的.这个东西,不是bbs上能看到的,也不是别人能教的会的。还有,金融行业的人,说真话的比较少。找工作前要独立思考,开始工作了更要独立思考。
关于金融与投资行业的10个流传最广的谣言
本文不是我的原创,出处不详。这对学生很有启发,故,收录之。1号谣言:我们在报纸上看到的名字是金融市场的主角随手打开《中国证券报》《经济观察报》或类似的刊物,总是能发现许多分析师或经济学家在讲话。他们背后都有一些非常显赫的名字:GS,MS, ML, DB,等等。如果只看这些刊物,我们很容易把这些名字理解为金融市场的主角,是它们决定了价格、成交量和一切走势。但这不是事实,因为它们只是中介商。对外行而言,它们拥有一个气派的名字:投资银行(InvestmentBank),而内行一般把它们称为&经纪商/自营商&(Broker/Dealer),这精辟地描述了它们的两大功能:帮助客户进行融资和交易,用自己的资本进行投资和投机。因为这些公司只是中介商,所以它们必须不停地发表言论,打免费的广告,让全世界都注意到自己。如果你掌管着1万亿美元资产,并且要亲自作出投资决策,你肯定绝对不会接受任何记者的采访;但是,如果你只是一个经纪人,为那些拥有1万亿美元资产的人提出建议并提供服务,你肯定会尽可能多地接受记者采访,以便给那些真正掌握资产的人留下深刻印象&&这就是投资银行分析师和经济学家存在的唯一目的。当然,GS和MS这样的中介商也拥有庞大的投资管理部门,BCS的投资管理规模甚至是全世界最大;但是这些投资管理部门和投资银行部门是分开运作的,它们的基金经理可能根本不会在乎自己的经济学家说了些什么。ML, Citi和许多其他投资银行没有自己的投资管理部门,GS,MS和DB的投资管理规模大致在亿美元之间,听起来挺吓人的。但是很少有人听说以下的名字:Fidelity拥有1.4万亿美元,StateStreet拥有1.2万亿美元,CapitalGroup拥有大约1万亿美元,Vanguard拥有8000亿美元。以上任何一家都相当于三到四家顶级投资银行的资产管理规模。所以,当中国私募基金挺进香港,声称要把GS和ML赶出去时,他们完全错误理解了金融市场的角色关系。他们不应该把经纪人赶出去,因为经纪人是为所有人提供服务的,否则市场无法运转。2号谣言:只要做足功课,个人投资者可以轻松击败机构投资者这是彼得-林奇反复强调的谣言,但是你可以去做一个验证&&在10年以上的长期内,真正打败了机构投资者的个人非常少,大部分个人存在的目的就是作为机构的食物。在中国,你也可以随机调查100个自己操作的股民,问问有多少人在过去2年、3年或5年内打败了市场。许多人会告诉你,不但没有打败市场,甚至没有赚到一分钱。林奇认为,个人投资者拥有更大的耐心,更少的投资限制,可以自由购买小盘股、陷入困境的股票,不用向别人反复解释自己的决策,等等。机构投资者需要向无数个人和其他机构负责,需要应对堆积如山的法律和规制问题,其交易成本往往也不低于个人。但是林奇没有告诉你,机构投资者的高成本是有代价的,那就是他们可以最快速地获得市场信息,并且在重大危机到来之前提前跑路,而你却被蒙在鼓里,直到最后一刻。一个掌握1000亿美元的基金公司,每年至少会向华尔街支付1亿美元的佣金和&软钱&,并在市场出现重大波动的时候与华尔街合作。作为代价,华尔街的分析师会不停地给基金公司打电话,发送邮件(谁给的钱最多,谁就会第一个接到电话),使基金经理永远比市场提前1小时知道最新消息;当基金经理有几十亿美元的重仓需要抛售时,华尔街会绞尽脑汁地为他卸货,甚至不惜让自己蒙受亏损,以维持良好的客户关系。当你通过报纸、网络和手机短信监视市场动向时,机构投资者早就把这些东西纳入了备忘录。在中国,情况也是如此,不同的是基金经理的职业道德不高&&当他们从券商那里获得一个重要信息,总是先照顾自己的老鼠仓,最后才轮到客户。在中国,如果你真的能够侥幸打败机构,这多半不是因为机构投资者不如你聪明,而是因为他们不道德。3号谣言:对金融和投资来说,专业知识是无足轻重的彼得-林奇不停地告诉我们,要在市场上生存,艺术和历史知识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索罗斯也告诉我们,他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哲学,而不是经济学或金融学。如果你有幸参加过投资银行或机构投资者的面试,你肯定会惊讶地发现,他们很少询问艰深的专业问题,大部分问题都围绕着性格、经历、价值观等乱七八糟的东西打转。这是否意味着你可以一边研究哲学,一边成为超级银行家?或者一边学习绘画,一边当上对冲基金经理?
事实上,你听说过的所有名声赫赫的金融界人物几乎都受过正规的学术训练。沃伦-巴菲特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学硕士,乔治-索罗斯是伦敦经济学院的经济学荣誉学士(相当于硕士),彼得-林奇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罗伯特-鲁宾(高盛前联席总裁、美国前财政部长)是伦敦经济学院的经济学硕士和耶鲁法学院的法律博士,斯蒂芬-施瓦茨曼(黑石创始人和CEO)是哈佛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等等。大部分银行家都是MBA(工商管理硕士)或JD(法律博士),基金经理和交易员一般学习金融、会计或经济学。你也可以发现不少出身工程学、数学或自然科学的专业人士,但是极少有人受的是历史学、艺术或哲学教育&&即使有,他们后来一般都去过商学院镀金,然后重新开始。解释这个事实很容易,就跟拍电影一样&&大导演总是会告诉你,他们成功主要是因为自己的哲学思想,自己对世界的深刻理解,自己的艺术感觉和宗教信仰等等。他们不会告诉你,自己能拍出电影首先是因为在电影学院接受了如何放置三脚架和如何设置光线的训练,也不会告诉你各种镜头之间的差别有多大。对于他们那个档次的人而言,这些可能都太简单了,可是绝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没有学会这些非常简单的事情。
4号谣言:如果你是一个天才,具备大局观和灵感,你就能统治世界大错特错。多年以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我认识的所谓伟大人物也曾经这么认为。在他们眼里,金融和投资界是这样运行的:你拿起报纸,打开研究报告,分析国际局势、宏观经济和高层内幕,然后突然产生一个伟大的灵感,然后你对同事说:&嗨,我有个主意,这个主意能让我们赚10亿美元。&然后你们就促成了一桩并购,或者做了一笔伟大的投资,或者把某家公司运作上市,或者干脆空手套到了10亿美元。如果你经常光临大学附近的星巴克,可以看到无数的潜在天才在跟别人口沫四溅地分析世界大局,讲述自己的灵感有多么美妙,天生就是当百亿富翁的料子&&有极少数天才终于在金融界找到了一份工作,也许是投资银行分析员,也许是交易助理,也许是研究助理。他们惊惶失措地发现,自己第一年的全部工作居然是给老板端咖啡,给上司预订午餐,以及打印装订宣传手册!第二年,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制作PPT幻灯片,检查Excel表格的数据输入,并且被老板永无休止地嘲笑。第三年?没有第三年了,因为他们都逃跑了,带着一大堆钞票逃跑,却不得不悲哀地承认自己一辈子不想搞金融了。在与朋友聚会的时候,他们会愤怒地指责自己的老板是个废物,居然没有理解自己的伟大投资构想,或者扔掉了自己的并购可行性计划书,或者禁止自己接听客户的电话。最后他们会这样歌唱:&我是个天才,天才,太天才;你们都不配,不配,不配跟我说话&&Suckmy balls, you uncle ****er!&大部分天才终身都只能为自己的账户做投资,或者看着证券报发表融资建议。时光流逝,他们的自大情绪却丝毫不减,每当报纸上报道某个大交易或大决策完成,他们都会轻蔑的说:&我会做的更好&&我是天才,我不是读死书的,我注定不是循规蹈矩的,我他妈的就是有一大堆灵感。&在熬过足够的年头之后,他们可能突然获得一个掌管大资金的机会,或者成为某个项目的融资主管。灾难就这样发生了。不幸的是,中国投资公司正是由这样一群人掌管的,现在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表现那么差劲了。
5号谣言:金融界充斥着阴谋、诡计、违规操作和犯罪行为这要看你拿什么做道德标准。如果你坚持以清教徒或摩门教徒的道德观来规范金融界,肯定会发现这个行业充斥着小偷、强盗和杀人犯。问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都很肮脏,你走在街上都会遇到飞车党和拎包的,打开电子邮箱都会收到无数垃圾骗子邮件。你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政客、评论家和娱乐明星,全身上下只有衣服是干净的。就连去吃饭的时候,都得提防老板有没有在菜里加罂粟壳,有没有使用转基因食品。那些攻击金融与投资行业道德败坏的人,并没有意识到金融界是世界上管制最严格的行业。在不同部门之间进行面谈或电话交谈,经常要邀请律师到场,或者做现场录音,以保证不会产生内幕交易;当你有幸为机构投资者操作账户时,你本人炒股赚钱的希望就永远破灭了,因为那是不允许的;最后,每个季度你都要签署一大堆法律文件,公开一系列个人隐私,以方便虎视眈眈的检察官随时把你抓进看守所。我说的当然不是中国的现状,但是从某些基金经理开老鼠仓被抓的事件看来,中国早晚有一天会跟上的。当你买房子的时候,房地产开发公司可以剥掉你三层皮;保险公司最喜欢骗取你的保费,然后什么也不赔偿;在医院开药可能开到过期老药,或者干脆开到自己不用吃的药;至于电信、煤气和自来水公司,相信你经常受到他们的残酷欺诈。相比之下,金融界人士简直就是天使,他们连打一个广告都要加上几百字的免责条款和解释说明,例如&过去的业绩不代表未来&。我们应该意识到,人类社会的本质是肮脏社会,我们只能找一个相对干净的地方。我们原先认为很肮脏的行业,其实&最不肮脏&。6号谣言:世界是一个巨大的阴谋,他们躲在密室里搞我们在我看过的阴谋小说里,《达芬奇密码》是最精彩的,可惜它讲的是宗教阴谋,而不是商业或金融阴谋。关于金融阴谋的小说经常以历史著作甚至学术著作的身份出现,并且与反犹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极端自由主义联系在一起。几个比较有趣的阴谋论包括:拿破仑是被英国金融家打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摩根家族的阴谋;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希特勒对国际犹太人集团的自卫反击;苏联是犹太人的阴谋;次级贷款危机是华尔街的阴谋,等等。相对而言,我觉得世界杯阴谋论更有参考价值&&1998年的决赛被赌球集团收买,2006年巴西受贿故意放水,等等。足球,无论多么复杂,都只是场上22人和3个裁判的游戏,最多加上十几人的教练组,所以是可以收买和计划的(电话门事件证明了这一点)。而专业的融资和投资管理则是非常复杂的游戏,一家公司最高决策层的人数就可以轻松超越巴西队的人数,而且其影响力都远远大于罗纳尔多和卡卡。如果不相信,你可以去看看花旗董事会的名单,他们要么当过政府高官,要么在其他世界500强公司担任CEO,都拥有不止一架私人飞机。让全世界最大的银行和机构投资者联合进行某个阴谋,将是阴谋策划者最大的噩梦。那些最高决策者们都太聪明了,他们的部下可能更聪明,很快就会意识到背叛阴谋可以取得更大的利益。如果有一个天才阴谋家对大伙儿说:&明天我们就联合整垮中国,捞一大笔&,那么今天就会有数十人向中国政府告密,以捞到更大的一笔。要贯彻一个阴谋,你的团队必须又小又精,最好头脑简单,不要老是斟酌利弊。对于一个即使交易1万股股票都要勾心斗角一番的行业来说,联合维持一个庞大的阴谋实在太强人所难了。7号谣言:金融界是一场你攻击我、我攻击你的零和游戏一年多以前,麦克告诉我们:&华尔街是一个动物互相攻击的地方。&他当然有资格这么说,因为他是那群动物的领袖之一。不过,鉴于他一贯夸张的风格,我宁可相信这是指同行之间天然的敌意,而不是指行业的本性。事实上这更像是一场互相帮助的游戏:今天你打电话给我,把100万股股票以较低的价格出售给我,那么明天当我发行一只热门新股的时候,就会给你留出100万股的配额。在客户与经纪人之间的电话线上,你会不停地听到如下对话:&我帮了你这么多&&我上次帮了你一个大忙&&这次你必须帮我&&谢谢,下次我还会帮你。&众所周知,交易员的首要素质是喝酒,并且总要比客户和同行更晚醉倒。有人恶意地揣测,这是为了把所有人都灌醉然后套取情报;但事实是关系比情报更重要,而维持关系的最廉价的法门就是泡吧。如果白天你搞了对方,晚上可以依靠喝酒挽回一些影响;如果白天你被对方搞了,晚上可以借助喝酒让对方悔罪。银行家也是一样,他们一边喝酒一边嘀咕如下的话:&上次那个单子我们让你们参加了,这次你们应该让我们参加&&我们要当联席保荐人,上次我们不是让你们当了吗&&朋友之间,合作愉快&&&如果你是圈子之外的人,例如基金投资者或者上市公司,肯定会觉得自己被搞了,因为金融家拉关系的时候用的都是你的资源,最后是你在买单。机构投资者用基金的利益来贿赂投资银行,投资银行则用上市公司的利益来反哺,以此类推。如果每个圈内人都能巧妙地从圈外人身上刮下一些金子,那么整个圈子仍然是一个正和游戏。圈内人有时候也会闹矛盾,而且是很大的矛盾,但那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真正的敌我矛盾是不存在的。
8号谣言:专业人士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或消息最灵通的人如果一个人搞金融和投资,他肯定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要么在探讨人生和宇宙的奥秘,要么在竞争诺贝尔奖,要么在白手起家自己创业,总之他不会为别人筹集资金,也不会为别人管理资产。至于金融界人士是不是消息最灵通,也很值得商榷,因为金融界内部防火墙(通称&中国墙&)的存在,给信息流动带来了严重困难。此外,在宏观层面上,专业媒体的信息可不比专业人士的差,如果你读过《法柏报告》的话,就知道《纽约时报》或CNBC这类媒体的消息有多灵通了。既然金融机构不是由最聪明的人构成的,也无法保证最灵通的信息,它们怎么还能立于不败之地呢?答案很简单:1)它们运用了团队合作的力量,以及2)它们有一套科学的工作框架。那些所谓的&民间高手&可能的确比投资银行的董事总经理更聪明,比对冲基金的首席投资官更会分析,但他们仅仅是武林高手而已。普鲁士军队能够横扫世界,依靠的是铁一般的纪律和严谨的组织结构,尽管这支军队的大部分军官都是头脑僵硬的笨蛋,他们仍然打败了浪漫的法国人、冷酷的俄国人和高贵的奥地利人。腓特烈大帝告诉我们:一个完善的中级军官团比一个天才的最高统帅更有价值。金融界并不缺乏天才,但这些天才都学会了如何在科学的框架里发挥自己的热量。作为年轻的银行家,你首先学习的将是IPO的法律流程,Excel模型的做法等极其枯燥的东西;作为年轻的交易员,你首先会在电话线上旁听几百个小时,以弄清机构投资者的思维方式;作为年轻的分析师,你首先会弄清如何用Bloomberg和Reuters终端最快地找到财务数据&&当然,让团队里的每个人喜欢你,是一项最重要的学习任务。那些无法融入科学框架的天才怎么办?你还记得阿根廷球星里克尔梅吗?他是一个天才,但终身只能在比利亚雷亚尔这样的球队打上主力,这就是天才在现代社会的比较糟糕的下场(其实与达利山德罗比起来,他已经很幸运了)。9号谣言:重要的不是创新和技能,而是讲故事和吹牛,以便把产品卖出去我接受了多年的高等教育,唯一学成的技巧是吹牛,这正是我痛恨自己的原因。每当我看到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时,总是会产生由衷的敬佩。会用Matlab和SAS进行定量分析是非常杰出的技能,会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是非常杰出的技能,能够独立对整个财务和税务报表进行分解也是非常杰出的技能。我认为,随便学会以上哪一项技能,都比会吹牛要强不少。事实上,这个世界上身无长技的人太多了,而吹牛又是一项门槛很低的能力,所以我们才会听到&一切技能都不如吹牛&的奇谈怪论。好吧,吹牛的确是一种卖东西、拉单子的好方法,但前提是我们总要有东西可卖。如果没有金融工程师设计出绝妙的抵押证券和利率衍生品,我们能够仅仅依靠三寸不烂之舌就虚构出一个市场吗?如果没有律师解决资本利得税的监管问题,我们能够仅仅依靠胡吹海吹而创造出ETN(交易所交易票据)吗?即便是被绝大多数人鄙视的IPO,如果没有一个产品专家和一个行业专家,仅仅依靠所谓的&老式关系专家&也不可能做成任何一笔交易。曾经有一段时间,能说会道的人受到大家的一致追捧,于是他们都被宠坏了,直到今天还以为世界没有变化。不少人都读过《说谎者的扑克牌》,对所罗门兄弟公司的抵押证券业务留下了深刻印象。所罗门兄弟的高管都是一群吹牛高手,但首先他们得益于一个强大的、积累雄厚的抵押证券部门。出于种种自愿的和被迫的原因,抵押证券业务的头头建立了完整的承销、销售、交易和研究业务,并掌握了强大的定量模型,然后才轮到所罗门兄弟的客户关系起作用。吹牛固然很重要,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这项能力,使它与外语、电脑等能力一样,成为一种纯粹的工具,而不再是决定胜负的力量。10号谣言:中国的金融业正在高速发展并将迅速成为世界的中心前半句话是真的&&除了中东的石油富国,没有哪一个国家的金融业比中国增长更快。如果算上香港、台湾乃至新加坡等所谓&大中华区&的金融机构,中国早已在全世界的融资、交易和投资格局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所谓中国将在十几年或二三十年内成为最有影响力的金融中心,甚至取代美国和欧洲的地位,无疑是一句空话。中东人正在迪拜、多哈等城市用大笔金钱打造西亚金融中心,但没有人会认为他们威胁到了纽约、伦敦或东京的地位;同理,尽管我国政府付出大量人力物力打造北京和上海,它们仍旧缺乏足够的制度和实力。几乎所有成功的金融中心都位于英美法系国家&&纽约,芝加哥,波士顿,伦敦,香港,新加坡,等等。日本在战败之后引入了一些英美法因素,但法律和习惯上的原因使东京的金融地位仍然无法与它的经济地位相提并论。巴黎、卢森堡、法兰克福和阿姆斯特丹等地各有各的优势,但它们始终是二线金融城市。来自欧洲大陆的全能银行,例如DB,BNP, SG,ABN以及ING等等,总是会把自己的投资银行和交易业务迁移到伦敦城去,并且在华尔街买下大宗业务以证明自己的存在。中国不可能为了成为金融中心就把自己实行的大陆法改为英美法,甚至不可能做日本战后那样的改良,这是一个重大的劣势。与中国政府想象的不同,强大的政府干预无助于建立金融中心。华尔街和伦敦城都是在政府的强烈不信任情绪下成长起来的,只有在它们成为主要的经济增长来源之后,政府才转而采取支持的态度。作为世界金融业最发达的国家,美国联邦和各州通过了多如牛毛的阻碍金融发展的立法,而欧洲大陆的监管倒是薄弱的多。现在我们知道,成为金融中心的关键在于发挥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缩小政府的权限,赋予市场更大的自由。政府的强力干预可以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可以把一个小渔村变成出口加工基地,可以让钢产量突破1亿吨,却唯独不能制造金融中心。我国政府不是不明白这一点,只是无法改变自己而已。
资本市场与职业规划
小站推荐!
我个人将金融界的领域总结为三个大方向:资本市场、公司金融、大金融服务业。
资本市场中角色的作用我认为又可以整顿成三派:创造收益、控制风险、提供流动性。
(这是我很久之前分享过的一篇日志,强烈推荐给我所有仍在制定Career Path的朋友们。
尤其为那一些 和我一样立志投身于金融战场最前线的资本市场战斗的男子汉、女精英们。)
■上游下游原理
第一个是上游和下游原理。这次金融危机之后大家反思,金融原来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最后变成了一个怪兽,规模很庞大。美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有78%都来自金融业。实际上,我觉得这是产业链上游和下游的关系。金融服务业也是产业链的上游,上游往往对下游有一定的谈判力,除非下游特别强大。所以美国资本家和工人的矛盾是长期存在的。比如福特上市,高盛获得7%的利润。福特的工人一年工资只有4 万美金,高盛的分析员一年的奖金就能拿到60 万。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呢?放一点平常心来看的话,产业和产业之间是一个竞争和博弈的关系。
正是由于金融服务业或者资本的稀缺,造成它对下游产业的谈判力。比如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马克思最早的理论是资本家剥削工人。但是资本家为什么会剥削工人?其实资本和劳动在生产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但是因为资本太稀缺了,因此拥有了对劳动几乎绝对的谈判力。前几年北京有个现象,就是保姆很难找,因为保姆市场是比较稀缺的。很多保姆在你家干了两天就去了别人家。如果特殊的劳动力对于资本有很强的谈判力,也可以反过来剥削。
在目前看来,资本和金融服务业对于制造业来说还是比较稀缺的。这就是为什么金融业人员的工资是比较高的。很多制造业,比如做鞋,在我们国家是7美元的成本,离岸价是8美元,在美国卖40美元。一共33美元的利润,我们只拿了1美元,这是因为流通相对制造是更稀缺的。能够把鞋从这里送过去,比造鞋难得多。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去买东西,打折打得非常厉害,一件50 多块钱的毛衣只要5 块9 毛9。5 块9 毛9 就是我们中国出厂的价格,甚至还要低,他肯定不会完全亏本卖给你,可能是4块9 毛9。这事让人非常感慨,这说明我们国家过去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谈判力太低了。
■资产配置原理
第二个原理就是资产配置原理。我在高盛做过一段时间投资,当时我们做大型的养老基金,忙了半天发现,最重要的收益来源是资产配置,而资产配置中,国家配置是最重要的。所以最重要的是找准一个正确的国家,正确的市场。日本在过去十年的投资缩水是95%,即使是日本的巴菲特,可能也只是少亏一些,亏85%或75%。如果过去十年把资产放在中国,情况就不同了。我记得中国改革开放早期,摩根斯坦利到中国来投资,要求的投资回报是35%,因为他们认为中国的风险太高了。但是后来他们发现回报率远远超过35%,因为中国的增长太快了。所以核心道理就是要配对资产。
■比较优势理论
第三个,我觉得在找工作的时候比较重要的理论,就是比较优势理论。经过一段学习发展之后,确实每个人的长项不一样。要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选一个自己比较有优势的方面。比如说有些人比较安静,那就别去做投行;有些人心理素质强,可以去做trader;有些人喜欢做长线投资,就可以去做资产管理。
■市场有效理论
第四个我把它称为市场有效理论。这是我借吴尚志的。成熟市场,比如纳斯达克,过去十年的平均回报是10%;非有效市场,比如风投,十年的平均回报是27%。然后全美前25%的并购基金回报是28.7%;全美前25%的风投基金,十年的平均回报是89.5%。所以大家可以看到,非常简单,越是非有效市场,潜在的回报是越高的。风险和收益是对称的。如果你足够自信的话,应该去做风险更高的东西。
以前我在高盛做过一个研究,当时我们把全美不同的资产类别作过去十年的平均,发现最有效率的是债券市场,几百个基金经理中前25%和最后25%的业绩差别大概是2 到3 个基点;然后大盘股的差别大概是1%;但是到中盘股,十年平均下来,每年的回报差别大概是2%-3%;到小盘股大概差3%-4%;到PE,他们的差别是25%。所以你可以想一想你究竟要干什么。你要比较没有成熟的市场,然后你又具有一点优势。为什么后来我就回国了呢?我相信中国比美国更适合自己,而且在中国配置资产肯定不会错,所以义无反顾的回来了。
■雪山草地理论
最后一个是雪山草地理论。大家说我经过了这么多理论思考,选了这个,选了那个,最后一面试,一个offer 没拿到,怎么办?你还要过日子。红军最后是走到了延安,但是如果没能过雪山没有过草地,最后不可能解放全中国。所以实在找不着的时候,有什么就干什么。很多同学想来想去,说我适合干这个,比较优势是什么,最后社会没认可。社会可能是错的,因为市场经常不有效。所以你要先找个地方生存下来,然后再去发展。没关系,先有个地方待着,金子最后还是要发光的。
我以前讲过一个Merrill Lynch故事。Merrill Lynch 的老板叫Merrill ,他是现代的投资银行之父,因为他是第一个创造了现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1929 年股市崩溃以前,他自己创立了一个经纪公司,干得还不错。他确实很聪明,1929年的时候他觉得股票已经疯狂了,但股价还天天涨。于是他就开始怀疑自己神经不正常,就去找了一个精神病医生。他们谈了几次话之后,医生认定他没有精神问题。于是医生就把股票卖了。最后他们俩侥幸逃过了股灾。在危机中经纪公司已经没有什么生意了,在这之前他帮几个连锁店上过市,建立了非常好的关系。
这几个连锁店在金融危机中没有受太大打击,所以他就给连锁店做咨询。Merrill 是个有心人,在做咨询的时候,他发现连锁店的模式是未来的希望。所以危机之后,回到华尔街,他就开创了全新的模式,就是全国连锁店。这是现在投资银行中最成功的,几年之内就成就了美林帝国,在行业中首屈一指,远远超过第二名。所以你在过雪山草地的时候,也可以想想怎么解放全中国,可能很多东西可以借鉴。如果当时Merrill 没有去做咨询,可能就没有后来的美林,没有现代投资银行的运作模式。
理解投资银行业
■投资银行
资本市场的投资银行非常狭义的是指IPO 等,也可以是非常广义的,任何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业务。从这方面可以分成三块,第一个是investment banking。我有幸去做了一阵子investment banking。当时我们找工作非常难,特别是中国人在美国找工作。那一年芝大25 个MBA,24 个人都想去华尔街。当时自己买了打折飞机票,坐螺旋浆的飞机飞到纽约。快降落的时候遇到暴风雪,但是最后还是平安降落了。那时候找工作很困难。在中国可以有老师、同学帮你打招呼,但在美国不能打招呼。
当时我就把芝大所有在华尔街的Alumni找出来,拿起电话来从A开始一直打到Z。只要谁愿意见我,我立刻就去。那时候我住在同学家里,跑个来回要4个小时。后来有一天打到了高盛的CEO,当时没注意到,他也是芝大的Alumni。他的秘书是一个老太太,我问能不能跟John说几句话,她说John非常忙,你有什么事儿啊。我说我要找工作,她说那你要找HR。后来我一看这是高盛CEO,这个电话确实打错了。但这么折腾最后还是进去了。在回芝加哥的前一天,收到了一个法国投行的offer。
那时候我主要做债券发行,但和股票差不多。投行我觉得中国人在美国就别做了,因为主要是靠人脉。我们就是准备材料,让他们拿着去骗客户。在中国可以做。因为中国你是自己的主人。如果做投行就一定要搞关系。但搞关系不一定是负面的,可以是长期的战略关系。
■销售与交易
很有幸后来又去做交易。美国的交易员比较野蛮,很多都是西点军校毕业的。我们去了trading,每天都像在战场一样,随时都要做决定。我后来才理解为什么华尔街招那么多军校毕业或者当过兵的人,因为交易员和打仗有惊人的相似。他们都需要在信息完全不对称的情况下做很快的决定。当时我就想再去找工作。经过了9个月终于去了高盛。
刚去高盛的时候感觉很好,但一进去发现高盛其实也一般。拿到offer 后就学习了一遍它的business principle,我觉得它的十四条business principle写得非常好。比如说客户永远都优先。高盛有一个dealer帮客户卖一个股票,卖出的价格不是最好的执行价,客户非常生气,最后高盛就全都赔给他了。按道理讲其实这是一个灰区。后来这个家族老一辈去世,他们全球都要兑现,高盛一单就赚回来了。高盛的很多理念是很有意思的。高盛进到中国后说,我们不是不贪婪,我们是长期贪婪。它会做思想工作,比如悄悄的捐一所希望小学,然后给它一个中国电信,一下赚好几十个亿。所以高盛的文化特别像中国人,比如红顶商人胡雪岩,感觉是无私的,其实是最自私的。
■资产管理
资产管理总体来说比交易慢了很多。大家如果从交易走到资产管理,就会觉得地球忽然不转了。做交易的时候每一天每一秒钟都在看,这个股票涨了,我又错过一个机会。到了资产管理后,什么都不着急,好像5年什么都没干。而交易就是要每天炒好几十遍,来来回回的倒腾。但是最后实际来看,倒腾来倒腾去也没什么用。如果你拿资产管理跟交易来比的话,做交易大的自营可以赚很多钱,就像刚才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小的自营就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我还是鼓励大家做长期投资。
进高盛一年之后,就发现高盛到处都是毛病,我就决定撤退。那时候正好互联网风起云涌,大家都去做VC。后来一个人做VC 请我去做Partner,就去做VC。VC相对于刚才讲的其他非效率市场就更慢了。我可能一年都不投一个项目,一旦投一个项目,回报可能是十倍二十倍,也可能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了。
从那时候我开始对硅谷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飞到硅谷以后你会发现特别惊讶,一个公司可能已经做到相当好,在一个新的产业中全国范围能占到20%,30%的市场份额。去了以后你会发现一共就5个人,在一个小房间,从前到后一共不到5 米。他们也不穿西服,看起来跟蓝领工人似的。就这些人,他们有多么大的冲动,每个人都梦想着成为Bill Gates。这就是硅谷的秘密。像这样的公司,硅谷有无穷多,我们那天看到的只是其中一个。没准你随便敲一个门见到的可能就是下一个Bill Gates。那时候我就深刻体会到,为什么创新经济一定要跟股本性的投资相结合,战略投资者和创业者他们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我就想资本市场的神奇之处在哪里?我们小学都学过高玉宝半夜鸡叫的故事。如果公司在资本市场上了市,大家都有股权激励,都是股东了,周扒皮可能还没醒,高玉宝就已经下地了。所以我们讲,非常简单,机制能改变一切。
■创业与企业
2000 年的时候我决定回国。你们可以看到这几个行业回报不同,风险也不同。第五个选择,你们可以去创业。因为我们做金融的人,做来做去就跳不出去,老在这里打圈。其实创业、做企业都是挺好的。但创业的问题在于风险确实很大。千军万马最后才杀出一个Bill Gates,大部分人都被消灭了,或者有些人非常有幸被收买了。
另外一个就是是加入企业,这就有加入国企、民企和外企的差别。我们那个时代最好的是外企。1990 年日本到中国招大学生去写程序,很难考。我没有去考试,后来我们班有几个人考上了,感觉简直像上了天堂。那时候我们一个月只有30块钱伙食费,已经算很好了。他们去日本写程序一个月给2000块钱。但是几年后他们回来就全废了,在北海道关了5年,只会写程序,而且软件这个产业确实是在降低地位。所以我讲,要稍微有一点前瞻性。
去年我回清华座谈,校长也是我以前的老师,他说这么多年下来,看清华79 年恢复高考以后的毕业生,原来挣钱最多的是外企,现在挣钱最多的是民企老板,其次是国企老板,最差的是外企。所以在过去三十年中全倒过来了。不是不鼓励大家去外企,作为一种training,我觉得外企是非常好的,他代表着未来的一种方向,他们的敬业精神在我们的国企、民企可能比较缺失。可以去做几年再跳回来,但跳回来可能会觉得不太适应,因为我们很多做法都不太规范。在我们读书的时候,去咨询还是很厉害的,跟高盛、摩根差不多。那时候咨询是特别热门的。
回报总的来说,创业可能是潜在回报中最大的,金融服务业比较中庸。他们还有一个差别,就是对世界的认知不太一样。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是鼓励同学们先去做金融服务业,因为做金融服务业可以有一个广阔的天地,有一个对世界很好的认知。做一个产业可能比较狭窄,大部分人对世界的认知可能不太全面。
你们如果先做金融服务业再去做产业,可能会更好。
■从哪里开始?政府与市场
另外一个问题是关于加入政府还是市场。我觉得两可,没有关系。有先做政府又加入市场的,也有在市场做的不错我们请他们回来的。都是一种选择。我觉得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如果在职业生涯早期去政府机关工作是比较好的。因为目前在中国,社会是围绕政府旋转的,去政府对你的眼界会有帮助。
另一方面,政府有一套官僚主义的运作方式,在中国所有的公司、机构都跟政府差不多。所谓的市场化企业其实也有官僚主义。所以我觉得去哪里都没有关系,关键是学到该学的东西。在市场可以培养良好的市场直觉,在市场生存的能力。在政府和市场之间是能够切换的,中国现在不能,未来一定能够,而且必须。
我在基金部的时候我手下许多年轻的同志,他们在政府里做了一时间后想去下海。我就鼓励他们下海,在政府做久了应该去市场看一看,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是靠审批出来的,是靠市场发展起来的。下海有什么好处呢?第一可以解决物质问题,第二你要理解什么是市场,要能理解一个产品才能去审批。切换本身是有好处的,从哪里开始并不是特别糟糕。如果有选择的话就是看在哪里你能发挥自己更大的优势,这样的回报是最高的。
理解中国经济增长
与金融改革
■中国奇迹的内核与本质
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其实就是从计划经济到了市场经济。中国最近二十年的变化,我自己最能体会的就是物质生活的变化。我小时候在江苏,但鱼米之乡什么都没有。那时候没有鱼吃,什么时候能吃到鱼呢,就是年底生产队把水放了,鱼全部抓上来,每人只有一条鱼,吃完就没有了,只能再等第二年。
后来回国以后,去清华做讲座,在食堂吃了一顿饭,我很震惊,这时候每一个饭桌上都有鱼。变化是惊人的。中国奇迹的内核就是中国推动了市场化改革,就是把经济的决策权从政府、部委转移到了市场,转移一点点,市场就飞跃一大步。
■理解市场与市场经济:井冈山与麻雀的故事
怎么理解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呢?给大家讲一个井冈山的故事。有一次我们去井冈山开会,飞到了南昌,然后坐汽车,早上7点到井冈山,9点要讲东西,只睡了一个小时。醒来以后,看到门外的山坡,我才意识到这个地方叫茨坪,而我住的是五星级宾馆。当时有种时空错乱的感觉,一说茨坪总想到朱德的扁担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觉得不可思议。我就想到一个问题。解放后,老一辈革命家肯定都想帮助江西,帮助井冈山,一定也做了很多事情,送钱送米,但都没用。
因为当时中国本来就很穷,而且是不可持续发展。后来邓小平搞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井冈山有了五星级酒店,为什么?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几乎所有地方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像井冈山是红色根据地,有精神文化遗产。井冈山不需要国家批特殊政策,只需要搞市场经济就可以了,非常简单。现在井冈山的人均收入估计不会太低,而且会越来越高。这就可以看出市场经济有多么了不起,我们老一辈革命家梦寐以求但做不成的事情,它做成了。
再讲一个麻雀的故事。这是我们这一代人非常熟知的故事。毛主席说,中国人民这么苦,麻雀吃粮食,多讨厌,于是号召大家去抓麻雀,满中国人都在抓麻雀。最后毛主席真的做成了,全中国的麻雀都消失了。最后发现粮食还是大规模减产了,因为麻雀没有了,害虫出来了。害虫吃的粮食比麻雀还多。这就是一个极端聪明极端热爱人民的人,因为走了计划经济这样一个错误的路线,带来的结果是灾难性的。毛主席何尝不想为人民谋福利呢?但是没有找到一个正确的方法。
那个时代的故事我没有经历过,只是听说过,我想应该讲给大家,让大家想想中国应该走什么道路。美国孩子现在反对市场经济,稍微遇到一点问题就往左转,这是非常糟糕的。最近我看到4万亿的投资,拉动中国经济非常好。但是后来有一个省,搞了18 万亿。我就特别担心,因为我们经历过这种浮夸风。我宿舍一个甘肃的同学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我到现在记忆犹新。浮夸风的时候每个县的县长都说我们亩产一万斤,一万五千斤。可是甘肃于不可能说自己亩产万斤,毛主席也不可能相信。甘肃没办法,那个县长特别聪明,就搞了一个柳树结苹果。一不小心上了人民日报了,全中国的人都来参观柳树结苹果了,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坐着火车来,排着队从柳树前经过。每一个人都清清楚楚地看到苹果是拿绳子系在上面的,没有一个人敢说。我希望这种事情在中国不要再发生。
■基金市场化改革
讲一讲自己的经历,因为只有自己经历才会体会的比较深。在中国回来五年,第一件事情就是调查基金黑幕。调查完之后就在基金部做了六年。02 年主持工作,那时候基金业比较凋零,因为调查基金黑幕,刚被打击过。那时候基金是高度审批制。那时候很多基金老总都来找我,说他们怎么好,但我也看不出谁比谁好,不知道该先批给谁。那时候先批后批是有巨大的差异的。你会发现这样不行,你要是有正直心,就会觉得这是不正确的,因为你无法判断谁比谁好。后来就成立了一个基金的专家审核委员会,由他们审核,但是还是由我来判断,因为那时候就没什么基金专家,全中国就两个。现在满街都是基金专家了。当然多几个人参考,还是好的。而且基金也不是毒药,都批了不就完了么。结果是我根本没有想到的,从2000 年到2002,股指下跌了一半,但是基金翻了10 倍。哪来的这么大动力呢?就是他们把来游说你的时间去游说投资者了。
大家为什么说推动行政改革如此重要呢?我举一个例子。什么东西最需要政府判断?最有关于国计民生?吃饭。如果给饭里下了毒药,老百姓就被毒死了。所以应该对餐馆狠狠的审批。但是你不去审批,也没有餐馆往饭里放毒药,还都拼命做各种各样的风味。于是整个餐饮业如雨后春笋般就起来了。在每一步行政放松之后,是巨大的增长。就像弹簧一样,一下就起来了。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太激进,要慢慢来。但是方向是坚定不移的,因为只有这个方向才能对中国有好处。
我们中国很多官员不愿意放权。他也不一定是贪恋权力,要去寻租,而是他不知道放完后他会怎么样。真正聪明的人,看看历史发展的规律,你会看到,所有伟大的政党和伟大的政治家,都是在释放自己的权利中成就自己的伟大。这里的例子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过去三十年不停的放权,不停的推动市场化改革,现在我们的地位肯定是高于朝鲜劳动党。政治家最伟大的是邓小平,他不断放权,不断推动市场化改革,大家都记住了他。随着时间推移,我相信他会成为当代中国最伟大的人。
理解中国资本市场
■新兴加转轨:国企与民企
最后一部分是怎么理解资本市场。最经典的一句话是:新兴加转轨。我在外面开会,旁边一个人孟加拉人在看孟加拉证券法。我开始不知道,脱口而出说,你们国家也有证券法呢。后来他说我们国家当然有了,我们证券法是1923 年颁布的,比美国还早了10年。后来我又脱口而出了一句话,你们都搞了100年了。
孟加拉搞了100 年,谁也不知道;中国搞了10 年,规模全球第三。所以它确实是个非常短暂的市场,但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转轨就是在一个计划经济体制内搞了一个最资本主义的东西。总体来说是一个比较公平的地方。大家说中国市场化改革以后国企的质量提高了。其实我们不用去管哪些是国企,哪些是民企。我们把他们放到市场上去,大家公平竞争,我相信有生命力的最后一定胜出。要辩证的看问题,提供一个公平的场所让他们去交易,去竞争。不要急于下结论,我相信市场最后一定能判断胜负。
■中国改革的锋刃
为什么要搞资本市场?因为它是中国经济的锋刃,中国改革的锋刃。中国所有的改革,这个地方是最先的,最公平的,当然也是矛盾最多,争议最大的。我在芝加哥读MBA的时候,我的一个老师Peltzman讲了阿姆斯特丹鲜花市场的故事,我一直记到现在。我跟他聊过一个问题,那时候是95、96 年,经历过东欧剧变,波兰风起云涌,每天改弦更张,城头变幻大王旗;大量国有资产流失,私有化。
当时我就问了他一个问题,说私有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中国早晚也要经历,波兰、苏联都非常腐败,如果中国将来有这个过程的话,我们应该怎么办?有没有比较好的公式?他的回答让我很震惊。他说私有化的初始化毫无公平可言,你只有寄希望于他的下一代。我们不能寄希望于第一次分配是公平的,但是要尽快的建立公平的交易规则,在公平的交易规则下,社会才能走向公平,这是唯一的途径。有时候交易的规则也是被当权人主导的,但实际上他改变的力度是越来越小的,因为市场会越来越透明。所以这就是中国未来整个的发展趋势。所以我们要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
■发行体制改革
最核心的问题是发行体制改革,这是症结中的症结。现在我们所有的问题都卡在这儿,如果没有新的产品上去,没有一个市场化的定价,不要说经济转型,根本都挑不到好公司。我们还要进一步改,核心是定价市场化。明天是证监会发行体制改革的征求意见稿出来。大家看一看是不是有实质性的改变,我想对中国的市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们今天要搞创业板等,核心的是帮助中国选择未来10年的新产业。所有的信息市场都是源头活水来,这是最核心的。
■并购市场形成
第二是并购市场,这样市场才会有优胜劣汰机制。所有国家都是靠并购推动了大企业的出现。我们这方面的意识非常薄弱,这不光是资本市场本身,中国人宁为鸡头不做凤尾,并完之后工资翻了十倍,我变成第二,那也不行。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是一把手说了算,中国的国有企业当权者的家庭许多开支都是公家报销。要适应需要时间,但方向是坚定不移的。
■债券市场发展
债券市场作为股票市场合理的补充也发展很快。有一年我去温州开会,印象特别深刻。温州可以说是中国非常有钱的地方,满街都是奔驰,确实很有钱。但是温州的路特别差,坑坑洼洼的。当时我觉得特别不可思议。我说你们温州这么有钱,干吗不捐条路呢?他们说捐路可贵了,捐一个亿可能只修半条路。的确,修路不是那么容易,而且中国的捐款文化还没有形成。那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中国缺一个什么东西。中国缺乏市政债。如果能够发市政债,它的回报很稳定,很快就能在当地募集到足够的资金,把路修好。
大家可以看到,一个金融产品的出现对于一个国家会有多么大的影响。举一个例子,如果过去二十年中国没有按揭,会怎么样?一个金融产品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我们要推动债券市场的发展。在座的同学将来工作的一个目标,就是在未来的十年中,怎么把中国的市场建成一流的市场。
曾经有一个同学问我股指上涨问题,在中国市场政府官员肯定要关心股指,但是我们更应该关心整个市场效率的提高。我们作为建设者,更加关心每天市场的进步。进步可能是无形的,但是它提供了更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平台。我建议大家去看一看《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我们大家应该继续去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特别推荐!!所谓屌丝逆袭:成为亿万富翁到底需要些什么(待更新)转发
我决定按照豆瓣直播的格式来。。。。满10楼码一层,啊哈哈哈哈哈哈。#心机是我心机#&本来想卖个关子,想想干脆直接说了,反正世界上的道理就那么多,早就被老子一本道德经说尽了。无非是肯能不能做到而已。&
在我看来,能成为亿万富翁,刨除掉运气好的要死天上掉馅饼的人或者生来就是亿万富翁的之外。需要的无非3样东西能力,时间,性格。
这三样东西,第一样可以修炼,第二样对大家都有,第三样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磨练。所以其实,成为亿万富翁的机会其实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只不过有人没意识到,有人看着它溜走而已。
喔,我还要强调一下,这可不是说你要同时三样必备,是说,你具备一样特性,其他方面只要不差的离谱,都能成为亿万富翁。
写的好困,有人看么?留言超过10 我就写下一段。。。。说实话我修炼千年好不容易攒这么点心得连掌声都木有就这么公布了我也不!甘!心!#无耻是我无耻#&&1.先说第一个,能力。恢复我一贯的拍砖毒舌风格,我想说,大多数人类啊,你有的才不是能力。你有的是体力。之前在微博看到一个科大的MBA发了一条状态,如下:(请筒子们不要去人肉不要去搜索人家小姑娘也是无故躺枪)
&三年前,大冬天在这里抱着本法规,死都要进投行。三年后,再来到这里,已经不想考明天的考试。此时,投行业务已经衰落,保代已成屌丝,资管和固定收益成为未来。感慨时过境迁。&看过之后只剩切,一声。底下有条评论深得我心:ipo泡沫的时候拼命去投行,债券泡沫的时候又想去固收,那最后都是高位接盘的命~~&前两天校内很火的一篇文章,一个北大的本科科大的硕士的一个哥们找工作的辛苦历程。我当时手机看过之后就分享了。。。。因为我特好奇,这么好的qualification怎么能这么悲剧。按说不应该。本来想过后研究一下他主页后来发现不能看我也就放下了。然后前两天看陈老湿评论:不敢相信作者竟然放弃了最有潜力的机构机会,连去都不去。。 眼光。。。&所以你看?这家伙也就是个卖苦力的命了。。。。(哥们你如果看见了别怪我恶毒,别跟我计较,你还是有伟大未来的!!!。。。吧)能力可不是你能做多漂亮的PPT,写多fancy的文档,而是你有精准的眼光,跟不能被替代的价值。&承认自己没能力,是开始拥有能力的第一步。知道自己不知道,之后才能不知道自己知道。成天觉得知道自己知道的人,其实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啊。&每个5年,都会有无数新的亿万富翁崛起,可以说,成为下一个亿万富翁的机会就在我们身边。比如说,曾经的淘宝,曾经的网络营销,最早的私募基金,1年前的信托。大多数人,是没有眼光看到它,有些人,是模模糊糊的看到了,却不相信自己的眼光,也不敢冒风险。只有真正有能力的人,靠自己的能力做出了预测,并且go for it的人。才会坚定,最后成就。&所以,成为亿万富翁最简单的也是最直接的方式,修炼能力。从承认自己什么都不会开始。#我什么都不会但是我知道哦也#&&我想说,我亲爱的同志们,虽然我知道我是搞金融的,而且我校内好友应该大部分也是搞金融的或者对金融感兴趣的。但是我想说,能力真的不仅仅是金融业。世界那么大,你就把眼光放在金融这么个虚拟的,建立在实体上的一个小圈子,本身就太狭窄了我比较幸运,跟着老板混了一些场合,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去了一个创业的论坛。我看到一个科技大学的技术宅男,受一部电影的启发,3个傻瓜,我想大部分人看过。做了一家公司。2年的时间,净利润逼近1个亿。。。跟好莱坞达成了战略合作。而这样的创业故事,在深圳,并不算稀有。所以,please ,please, please, jump out of the so called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金融。别自己把自己卡死了。&【这段专门送给对金融有不且实际幻想的人。。。。金融这事儿,投行神马的,其实就是个高端民工罢了。】&2.关于时间。&这其实是绝大多数人可以操作的方法,说真的,也是对大部分人可以能够操作的方法。毕竟,没有能力的我们有的,除了时间,还有啥呢:)我想每个人都知道复利,但不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不知道复利究竟是怎么回事儿的。来问个简单的问题,每年投资1.4万,假设每年收益率是20%,那么40年后,你有多少钱呢?请不用excel来估算,用了就没意思啦。写个用excel就能算的正确答案也没快感对不对。欢迎写给我你的答案,请留言。我看够了就继续码字。哈哈哈哈。#今天贱死我算了#&谢谢回答。。。虽然我不懂为啥要悄悄话。。。。大部分人猜的是几百万。&打开excel算一下,如果每年投资1.4万,每年增长20%,那么,40年后,我们拥有的,是1.2个亿。当然这没计算通货膨胀,但是我相信无论何时,有1个亿比没有一个亿都要好很多~~~我想对大多数而言,每年存1.4万,也不难,一个月2千块而已。这就是复利的威力,也就是我之前提到的,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所有人都知道复利的概念,却不知道,复利是散户投资最重要的砝码。价值投资?别闹了亲,你还真信巴菲特那套啊?&那么,我们来改改数字。做个简单的表格demo一下。
初始投资1.4万2.8万1.4万
增长率20%10%10%
年限   
20300万176万88万
301.9千万506万253万
401.2亿1.3千万680万
【我昨天就睡了1小时啊我要是眼花看错数字麻烦谁告诉我一声】我想其中的差别已经不需要我阐述了。我想给我感触比较深的是哪怕你double了每年的投入【which,将是个极大的负担】但你的增长率降低1半,你最后的收入,也是10倍的差距。至于时间的重要性,太明显了,我就不说了。所以,对大部分而言最终致富的武器,其实是时间,加上增长率。&那么,接下来让我们来谈谈,如果做到20%的收益吧。&我又累了。。。休息先。。。。
这个图我真的喜欢爆了!&
20%的收益对,这就是需要我们个人努力的部分了。很多人说连续40年20%的收益基本上不可能。我想说。。。连续40年每年20%不太可能,但是如果平均下来20%,努努力还是能做到的。【当然需要努力啊亲!!!你以为你钱存银行就能有20%啊亲!!!!!】&很多机构无法做到,其实原因出奇的简单,当盘子大了之后,考虑的因素就多了起来。但是就你自己那么点小钱,未来10年内都不会达到1000万。。。20%还是挺容易的。反正我的客户的投资千万以内的全都超过20%了,业绩最好的去年保守投资赚了70%,买的是世界矿业,嘿嘿。【对,我做AM,谢谢】【今年你再买你就脑残了、。。。】&&举个栗子
2012年香港平均房价上涨21.36%,如果首付一成,那就是200%的收益。买房的全赚翻了。
香港恒生指数上涨16.46%中海外上涨76.01%,个别地产股上涨274%。
北京上海平均房价均开始上涨,个别楼盘上涨30%。
至于A股,现在绝对可以抄底,也许不是最底,但是如果你用20年的眼光来看,现在绝对是可以入股的时候。你们会不会真的去买?
怕输,怕亏,告诉你可以赚钱,你也不敢买,是因为你并不真的懂,也不理解什么叫风险。自己一点研究不做,上去就质问,赔了怎么办?我只能说,要是你,赔了也活该。you deserve it.翻出我自己以前的说过的话:这世界哪儿他妈有100%成功的事儿。有80%成功的事儿早就被政府垄断了,有50%成功的事儿肯定挤成红海,有20%成功的事儿才是所谓的机会跟挑战。为什么那么多人在6000点的时候入,入,入?为什么地产有个术语叫追涨杀跌?那不是投资,那是从众。你还停留在安全感需要靠从众来获得的地步?别看我写的东西了亲。
皮包公司装腔指南。站长来教你装逼!
博君一笑,转载,站长没这实力装逼到这个地步!
& & 搞皮包公司第一步,自然是选注册地。小打小闹or 忽悠气场不强,就别在BVI 或开曼群岛注册了,老老实实在本地找个税收优惠的开发区落户得了。如果你善于卖拐或别有用心,可参照VIE 结构在某岛、香港注册几个壳,然后再用FICE/WFOE 模式回内地忽悠。但是在香港注册公司也有风险,因为只要付点儿港币,特区政府公司注册处就会出卖你的注册信息和年度报告。在那些黄金地段5A甲级写字楼租的虚拟办公室不靠谱,只能蒙菜鸟一时,若要混久一点,还是得找个像样的实体办公室,所谓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 & 公司名字很重要。安校长驯火记里介绍的那些&华&啊&安&啊的字头很难搞,现如今简短的好名字越来越少,能在四个字里找个好听、上口还有点意义的大名就谢天谢地了。如校长所言,万万不要叫&国际&、&太平洋&、&欧亚&、&美中&之类空洞名讳,少整&资本&等吓人的词,更不必加个&(上海)&之类的注脚,一定要记住,高级Ber 都是欲擒故纵故作低调的。初级Ber 特别喜欢用&企划&、&策划&、&智业&之类敏感词,这习惯一定要改,上述字眼再拖个&机构&的尾巴,基本就是城乡结合部的代名词。
& & 如果是注册&世界XXX协会&,千万不要动辄吹嘘自己是&经米国政府批准并由国务院签署认证成立的国际非盈利组织&,你要知道米国有个IRS Data on U.S. Non Profit Organizations Search,可以检索所有在案的NPO,穿梆了会很难看。
& & 接下来是搞网站,一定要直接注册&.com&的顶级域名,忌用一切汉语拼音,可以用英文缩写,实在不济就用威妥玛拼音。如果注册境外公司,千万不能用国内域名代理商,你想啊,WHOIS数据一查,底细就暴露了不是?!好歹找狗爹(GODADDY)啊,又或者多花点钱买个域名保密资料服务。
& & 网站sitemap 要清爽,千万不要搞flash 的skip 首页。可以有双语,必须找个靠谱的native speaker 帮你debug,绝不能有&US Government International XXXX&之类低逼格字眼。如果是境外公司,一定要多看几遍HTML源码,看看里面有没有遗留下中文的蛛丝马迹。如果有繁体版,请务必叫&正体中文&,这样显得有民国气质,如果忽悠对象是内地政府就要小心,安全做法是直接写Big5。特别要注意的是,转码之后要按对岸语言习惯替换词汇,比如&服务器&要改叫&伺服器&,&程序&要改为&程式&,以此类推。公司介绍与团队介绍一定要有逼范儿,高管照片不要用国旗做背景,甭管是哪国的。这方面多参考一下顶尖投行的profile 就会了然于心。既然是忽悠,那必须整个&投资者关系&专区,这样可以显得和资本沾亲带故。
& & 名片要简洁,不必印双语,更佳做法是中文英文各印一套。CEO 之类头衔慎用,宁可用总经理或直接印学位(PhD,MBA 就算了)。如果印的是VP,建议在后面标注下分管领域,比如&Vice President, Production & Marketing&,除了显示贵皮包公司兵强马壮外,还透着做事严谨的范儿。中文可印总监,英文就别印&Director&了,不如叫&Head of XXXX&。如果留手机,就留助理的,除了有大陆号还可以有米国号和香港号。没必要在名片最下方印上一堆国内外地名(上海、纽约、香港&&),有国际区号就够了。
& & 办公室要洋气,千万别挂一排钟,那是三星级酒店前台。可挂几面超薄电视,无声播放Bloomberg 或CNBC,书刊架上全部放当天的WSJ 等进口报刊,可以放《人民日报》,这显得你们很重视中国国情。如果有PS 的领导人照片,就选一两张最大的官,低调地用镜框镶起来,和你骑马、海钓、打球或家人的照片混着摆放,放心,来你办公室的客人一定会用余光扫到的。墙上就算了,那里留着摆你一杆进洞的证书。
应试生涯结束后,美国亚裔的那群超优生都过得如何?--译自《纽约时报》
精英即领袖的制度在从学校毕业后就戛然而止了,这已经成为在亚裔美国人的生活中苦涩暗流的一部分。&& & & 有时候,我会向自己在玻璃窗上的影子投去一瞥,然后惊讶于自己的所见。漆黑的头发。斜长的眼睛。像煎饼一样平坦、黄中带绿的皮肤。类似爬行动物的漠然表情。我曾竭力让自己相信,这张面孔和其他任何面孔一样美丽。但这样想的时候我又觉得这张面孔很陌生。这是我的面孔。我没法否认这一点。但这张脸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 & & 有时候,我怀疑我的这张脸在其他美国人眼里显示出的是:一个隐形人,很难在一堆和他相似的面孔中将他辨认出来。一个站在在人群中颇为显眼但毫无个性的人。一个美国文化貌似非常推崇但实际上是在鄙视与剥削的偶像。不只是那些&擅长数学&、会拉小提琴的人,也是一大群被憋得不行、被压得要死、被虐得快残了的循规蹈矩的半机器人,在社会与文化层面都没什么重要性。
& & & 让我总结一下我对于亚洲价值观的感受:操他*的孝道;操他*的追分少年;操他*的常春藤盟校之癫;操他*的顺从权威;操他*的和谐关系;操他*的为未来而牺牲;操他*的中产阶级奴性。
& &几个月前,我收到一封来自年轻人杰弗逊&毛的邮件。他先是进了史岱文森高中,最近则刚刚从芝加哥大学毕业。现在他更清楚自己高一的时候要做些什么了:&学习上只要有一半的努力就够了,但在其他方面要做得更成功。&
史岱文森是美国竞争最激烈的公立高中之一,完全依据考试成绩招生。这就是结果:仅占纽约人口12.6%的亚裔在这所学校中占据的比例高达72%。在史岱文森念到大概一半的时候,一种隐隐约约的不悦之感开始侵蚀毛的内心。他一贯都觉得自己是一群&没有名字、没有面孔的亚裔小孩&中的一员,这些小孩不起眼得&就像房间的装饰物的一部分&。他一贯都满足于埋头苦学,朝着史岱文森学生们共同的目标而奋进:哈佛。但是大约在他毕业班那年刚开始时,他开始怀疑这场通往学业成功的路是否是唯一的、或者最好的路。&你忍不住会觉得肯定还有其他的道路,&他边吃米粉边解释,&这就像是我们这群人被按着头和彼此较劲,而中西部的孩子却可以做着少得多的功课,还可以在车库玩玩乐队什么的&&如果他们的智力还可以,在学校也还算努力的话&&&
& & &我们见面几周后,毛让我和他在史岱文森的密友丹尼尔&朱联系。朱去年从威廉姆斯学院毕业,他的诗歌还赢得了一个创意写作比赛的奖项。他从18000美元的奖金中拿出一部分用于到中国旅游,但现在他回到布鲁克林的唐人街和他父母住在一起。
& & &朱记得他在威廉姆斯的第一学期时,他的大三学生辅导员时不时地会把他拉到一旁问,觉得一切都好吗,有没有遇到什么烦心事。&我还在适应这个地方,&他说,&我不是完全开心,但也不是完全沮丧。&但那时他新交的白人朋友也会说出相似的话。&他们会说:&丹,有的时候,有点难看出你在想什么。&&虽然朱有着一张好看的面孔,但将他的行为定位为保守不算个错误。他声音轻柔,没什么音调起伏,面部表情也很少变化。他把这一切归咎于家庭气氛。&如果你在一个中国家庭长大,&他说,&你不会怎么说话。你会闭嘴听你的父母叫你做什么。&
在史岱文森,他完全处于一个亚裔的圈子, 和谁交朋友是由你乘哪条地铁线来决定的。但当他到了威廉姆斯之后,朱慢慢地意识到一些奇怪的现象:在新英格兰地外走动的白人总是面带微笑。&呆在这样一个地方,每个人都变得很友善。&
他决心要开始多微笑。&这是我必须通过积极练习的一项技能。&他说,&就像你在商业中进行一笔交易时,把钱交给对方&&&然后你微笑。&他说他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但还是任重道远。&我正在试着清空18年中国式教育。在威廉姆斯的4年有帮助,但是还不够。&他的父亲,一位IT经理的遭遇让他很在意。&他是办公室里最优秀的程序员,&他说,&但他的英语说得不太好,升职的时候就永远没他的份。&
精英即领袖的制度在从学校毕业后就戛然而止了,这已经成为在亚裔美国人的生活中苦涩暗流的一部分。
&我猜,我想成为在某方面特别擅长的人,那样我在社交方面的缺陷将不再重要。&他告诉我。朱是一个聪明、勤奋、文凭无可挑剔的在美国出生的年轻人。他对于凭借自身能力赢得世界尊重这一点充满信心,但他怀疑自己永远无法感受到那种在威廉姆斯的白人同学身上看到的自在。那种自在,他说&&&&我觉得离我还有好几代远。&
上个世纪90年代,当詹姆斯&洪还是伯克利一名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时,他到IBM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面试。一位年长的亚裔研究员看了看洪的简历,问了一些程式化的问题。然后,他一言不发地站起来,走去关上办公室的门。
&听着,&他告诉洪,&我会很坦白地跟你说。我们这一代来到这个国家,是因为我们想给你们这群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我们用尽全力,离开家国,来读研究生,那时连英语都还说不溜。如果你得到了这份工作,你将会和我们这一辈遭遇同样的&天花板&。他们只当我是一个亚裔的博士,而永远不是做管理的料。你将会得到一份工作,但是你不要接它。你们这一代必须比我们走得更远,否则我们的所有努力都白费了。&
这位研究员谈的正是一些人所说的&竹制天花板&&&种隐形障碍,用于维系美国大公司金字塔状的种族结构,在其中,许多亚裔位于金字塔底层,少数位于中层,而几乎没有人位于高层,掌控领导权。
这是亚裔美国人生活中苦涩暗流的一部分:众多名牌大学的亚裔学生发现,他们所熟悉的精英即领导的制度在毕业后便陡然终结。如果每个美国常春藤盟校毕业班学生中亚裔占15%至20%,如果常春藤盟校是美国社会领导人的孵化器,那么推论说亚裔将在公司领导层中占据相应的比例应该是站得住脚的。
然而,统计数据反映了完全不同的事实。根据最近一项调查,亚裔在美国人口中占大约5%,但在企业管理层中仅占0.3%,在董事会中还占不到1%,在大学校长中占约2%。在财富500强企业中,仅有9名亚裔CEO。在一些亚裔集聚的特殊产业,情况也大体相似。硅谷中1/3的软件工程师为亚裔,然而在圣弗朗西斯科湾一带的25所最大型的公司中,仅有6%的董事会成员是亚裔,仅有10%的公司管理人员是亚裔。根据2005年的一项调查,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终身聘用的科学家中有21.5%为亚裔,但实验室或分部主管中只有4.7%是亚裔。在一个名叫Yellowworld的网站的评论区中出现过这样一条简洁的感慨,概括了这个现象: &如果你是东亚裔,你需要上一所顶尖的大学来才能获得一份高薪工作。但即使你获得了一份高薪工作,那个全家都是普通州立大学毕业的白人可能不知不觉就爬到了你上面,仅仅因为他是白人。&
竹制天花板一部分阴暗叵测的本质在于它看起来并不是由公然的种族歧视引起的。这种数据上的不平衡更有可能是由无意识的偏见导致。比如,没有人会肯定地说个子高的男人天生就是更好的领导。不过,尽管身高6尺以上的男性在美国男性人口中仅占15%, 他们在美国公司CEO中占到了58%。相似地,没人会说亚裔不适合当领导。但是在最近发表的一项心理学实验中,受访者一致认为,即使能力相当,那些有着白人名字的假想雇员也比那些有着亚裔名字的假想雇员更有领导潜质。
也许这只能归咎于传统的亚裔成长环境。要成为领导需要个人主动,需要思考一个组织可以采取怎样不同的工作方式,需要搭建人脉关系、自我推销和自信的主张。如果断言任何亚裔都不擅长创造性思维或不愿承担风险,显然是种族主义的观点。但如果说一个在教育上向来注重死记硬背和填鸭式灌输的群体,在整体上不大可能造就很多倾向于挑战当权者、或打破传统行事方式的人,那么这只是对一种文化现象的观察。
Sach Takayasu曾是IBM纽约市场营销部升迁最快的成员之一。但是大约7年前,她觉得自己的晋升慢了下来。&我超额完成任务,工作很长时间,但这样的努力就算再多也无助于我向上走。&她说。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她参加了由一个名叫&亚太裔领袖才能教育&的机构举办的研讨会。
Takayasu在2006年参加了为期一周的课程培训。最初的练习中有一项是由小组教员请大家列表展示他们所认同的亚裔价值观。学生们的回应包括:光宗耀祖,孝敬父母,克己慎行。接着教员让同学们列出心目中的领袖要具备的品质,然后提示他们注意到:两个表格鲜有交集。
法律教授兼作家蒂姆&吴在加拿大长大,母亲是白人,父亲是台湾人,这使他在白人与亚裔如何看待彼此的问题上能够获得一个有趣的见解。 &人们很自然地认为在亚洲人天生适合做&辛苦工&作&&,他说,接着他定义了&苦力&,也就是中文里代表&辛苦工作&的词。&在这种古怪的自我选择现象,亚裔员工总是向那些最艰苦繁重的工作部分迁移。&
相比之下,他遇到的白人律师总是擅长把自己描绘成高人一等,超越&苦力&。&白人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直觉:要给人一种他们只会去做真正重要的工作的印象:你就是一个四分卫。这种傲慢却是亚裔在不曾被灌输的。在搬到纽约后不久,有人告诉我,要成功,你必须了解什么样的规则是你要打破的。如果你打破了错误的规则,就完蛋了。因此,最简单的就是遵守所有的规则。但这样一来,你就把自己困在底层。真正的诀窍在于懂得哪些规则不是为你制定的。&
这是一种由规则来管理的规则打破游戏&&在规则手册并未提及,但是在内在的文化意识中代代相传&&这也许是我听过的对于竹制天花板如何在现实中运作的最好解释。
你要如何清空18年的中国式教育?
J. T. Tran
这是J. T. Tran在Silliman College的名人茶话会上向一屋子的耶鲁本科生提出的隐形问题。他的给出的典型的亚洲式回答:练习。Tran是个泡妞大师,人称&亚裔花花公子&。他环游世界,举办&训练营&,主要面对亚裔男生,传授吸引女人的艺术。今天,他应亚裔美国学生联盟的邀请来到耶鲁。
&猥琐是可以修正的,&Tran对一群只能站着围观的听众说。&很多男生只是没有意识到要如何表现自己。&Tran每周都会到一个新城市会见一群新听众,这些听众都是好男人,聪明男人,有上进心的男人,只是从没搞懂如何与女性成功相处。他们的妈妈当年把他们都留在家里学习,而不让他们出门约会或社交。现在Tran的公司,&吸引力ABC&,提供的就是这方面的补救性教育&&包括三场四小时的研讨会,接着是一个晚上有指导陪同的&实习&,Tran的助手加雷斯&琼斯和一个高挑的金发女助手萨拉会逼着学员接近女性。学费是1450美元。
&我在亚洲学生身上发现的最大问题之一是面部表情变化少,我称之为&亚洲Poker Face&&, Tran说,&这种情况有多常发生在你身上?&他问围观的听众。&你可能和白人朋友出去,然后他们会问你&&&老兄,你在生气啊?&听众哄堂大笑。他解释说,这种状况有一部分是由心理原因造成的。他回忆起他教过的一个韩裔美国男生。这个学生对一个很照顾他学习的学校老师十分钟情,但是这份钟情谁也看不见。&萨拉试着帮他,她说:&快啊,笑一笑,笑一笑。&而他却像是&&&这时Tran 做出一种貌似咧嘴欢笑,但又惨不忍睹的面部扭曲。&他在微笑方面实在是完全没有经验,真的就是笑不出来。&不过最终,这个学生排除万难,攻克了这个问题。&而当他真正自然地微笑时,嗯,非常有型。&
Tran接着讲了一个故事来揭示美国亚裔男性的低落情绪。他讲的故事是关于美国亚裔男性在性爱市场上的劣势的,而他自己毕尽一生致力于扭转这个劣势。没错,就是关于怎么泡妞的。没错,就是关于怎么吸引那些头发的颜色像正午的太阳般绚烂、眼睛的颜色像大海般蔚蓝的女人,而且还关于怎么和她们上床。他毫无打算为那些在他的网站上挂得七荤八素的金发女照片而道歉,因为那正是他所偏爱的东西,他所代表的东西,以即他所推销的东西:无论是谁、想追就追的勇气;而他自己也会这么做。
但事情又不是这么简单。它还和改变世俗对亚裔男人的看法有关&&这种看法扎根于这些亚裔男性的行为举止,而这些行为举止又扎根于他们的成长方式&&要改变这些成长方式,就要通过一系列行为的修正课程,目的是为了把他们教育成社会上的主流人物,尽管现在没人会这么看他们。他后来对我说,这就是个&通过教人泡妞来变革社会&的培训项目。
Tran讲了他作为一个典型的亚裔劣势男的个人故事。个子矮,不够帅,社交无能,性爱白痴。&如果我得了个B,我就得挨打。&他回忆起童年。大学毕业后,他在波音和雷神公司担任航空工程师,但办公室内部政治始终不待见他。入行五年,他所有的白人同事都晋升到了他头上。&我知道我必须学学社会动力学,因为只会埋头苦干没有用。&
他在约会方面的努力就是&一个痛苦的杯具&。于是那时他转身投入&诱惑社区(the seduction community)&,一个像alt.seduction.fast那样的男性网络论坛。刚开始,那只是个&失败&者的亲友团&,但后来变成了一个自我提升的项目。魅力是一种教得会的东西吗?自信可以简化成什么公式吗?自信仅仅是一种你要么就有、要么就没有的东西,就像从人生经历中提炼出来的一种功能,还是从一些特殊的行为模式中衍生出来的?这些小组成员将他们用来思考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学问题的大脑应用于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他们对自己的约会经历作详细冗长的记录,然后交给全体组员审查分析。他们在原始材料中寻找固定模式,用社会心理学研究过滤这些约会经历。终于,他们建立了一个模型。
刚刚过去的这个情人节,这个模型在一个由&吸引力ABC&主办的纽约周末训练营上推出了。Tran和琼斯正在教他们的学生一个阿尔法男士要怎么站(双肩往后甩,脖子完全提起来,两脚分开,比肩膀微微宽一些)。&你可能会觉得非常奇怪,因为你已经习惯了耸肩驼背,,但这才是正确的姿势。&琼斯说。他们也解释了一个阿尔法男士要怎么走路(鞋子不要拖地,抬起脚,完全离开地面;肩膀微微晃动)。他们还指出和站立时和谈话对象的恰当距离(一个微曲的手臂的距离)。他们解释了&进挪升高&的重要性(你必须碰到她。不要害怕做出这个动作。)他们传授了&亚传播&的重要性:在一字未说前,你传达了什么信息。他们揭示了语调的重要性。他们还解释了什么是语调。&你的语调高低起伏,是为了传递各种情绪。&
所有的这些都是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来教授的。&这可能感觉很假,&在第一天的训练中琼斯说。&但是我要你们作出有生以来最大幅度的、像吃屎一样的咧嘴笑。&萨拉站在角落,背对学生&&三个印度男人,包括一个戴穆斯林头巾的,三个华裔男人和一个柬埔寨的男人。这些男人都得用阿尔法男士走法穿越房间,然后把手搭在她的肩膀上&&有力但又要温柔&&接着将她扳过身,给个大大的微笑,大到今生之最。之后拿起酒杯,作祝酒状。尽可占满所有空间,绝不要客气。这就是一个阿尔法男士的会做的事。
每个男生在这间城中小白屋的地板上穿堂而过前,Tran都会吼道:&人生乐事是什么?&
那个男生会用他能发出的最洪亮、最有力的声音答道:&摧毁我的敌人,看着他们在我面前被拖走,然后听到他们的女人痛哭&&在我的床上!&
针对语调练习,学生们会用各种情绪重复同一句话&我做我想做的事!&
&用快乐的语气说!&琼斯吼道。(&我做我想做的事。&)用伤心的语气说。(&我做我想做的事。&)用你刚赢了五百万的语气说!(&我做我想做的事。&)
Raj是个26岁的印度处男,在语调训练中几乎没法做到变换语气。但在一个周日的晚上,也是训练营的最后一天,我看着他在甘斯沃尔特旅馆和一群素不相识的女人搭讪调情,长达半小时。他还没法做到在对话结束时索得电话或香吻,但是他做到了一些大多数男人做不到的事。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和成打的亚裔美国人交谈,他们大多是成功的艺术家和科学家;或是长相好、人缘好的领导型人物;或者是威猛、彪悍、敢冒险、充满小道智慧的企业家。当然这些人遍地都是&&我还需要指出这一点吗?他们并不比其他任何一种亚裔男人更正直,但他们发现了一些有用的东西。
如果竹制天花板有被冲破的可能,那将和任何形式的行为同化没太大关系,而取决于冒险者的出现和他们在颠覆亚裔迎合他人行为标准方面取得的成功。就像Youtube创始人史蒂夫&陈、或是吉他英雄创始人凯&黄和查尔斯&黄那些人所做的那样。还有Zappos.com的创始人托尼&谢,他在2009年将这个网络零售鞋店卖给亚马逊,赚了十个亿。谢是个矮个子、少话、缺乏明显魅力的亚裔男人。没人会想象出他在美国公司里被提拔的样子。但他证明了一个貌不惊人的亚裔男人可以成为一位令人敬畏的CEO和最难想象的管理大师。
谢从来不屈从于西式的行为规范,因为他很早就奉行了西方的冒险价值观。成长过程中,他会在早上播放自己练习拉小提琴的录音来蒙混过关。他认为自己在哈佛做匹萨饼生意时学到的经验比在任何课上学到的都多。他能直觉地领悟到现实社会对他有何要求,而且他明白父母的任何教导都无法帮他达到目的。
蔡美儿 (《虎妈战歌》的作者)在漫长而累人的巡回售书活动后回到耶鲁。围绕这本书的很多对话都聚焦于她个人的为母之道。但同样有趣的是她的父母对她的教育。蔡本身就是中国式强力教育的产物。《虎妈战歌》中囊括了很多父母对她的教诲。&要谦虚,要低调,要朴素,&她的妈妈告诉她。&决不能抱怨,也决不要找借口,&她的父亲教导她。&如果学校里发生什么看似不公平的事, 只管加倍努力,变得加倍优秀,以此证明自己。&
蔡的中国式教育使她进入精英学校,但却没有帮她为进入现实世界做好准备。她一点也没有隐藏这一点。她曾解释说,她就是要放手写一部&叛逆性的自谴&回忆录&&而结果是一团乱糟糟、自相矛盾的情绪大杂烩,一部分是挑衅,一部分是自我批评。西方读者只是漫不经心地驶过这个由亚裔吟唱者似的蔡美儿创作的悖论。但最关键的一点是,《战歌》其实是非常典型的美国制造&&传统的中国人绝不会想到写这么一本书。&就算你恨这本书,&蔡指出,&你也没法否认它够有种&&它绝不文弱!&
她这种嚣张的叛逆中有值得崇敬的地方。虽然她引发的这场关于亚裔美国生活的辩论还有待商榷,但是我们需要更多拥有这种叛逆精神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推向镁光灯,制造一些喧嚣,打趴一些人,引诱女人,犯犯错误,做做企业家,拒绝将个人价值顽固地寄托在官文公章上,拒绝相信任何人的幸福可以由一堆文书来维系,然后鼓起勇气去做个有趣的人。&new york times上很好的一篇文章原文地址:
张化桥:这就是咱们的股权文化吗
&日在华南理工大学的演讲,各位下午好。谢谢华南理工大学提供的这次机会。我讲两个内容:一是我对中国股权文化的批判,二是我对中港股市的看法。你不要期望从我这里听到关于股市年底会达到多少点位,通胀何时见顶,哪些股票值得买入,金价,油价,或者汇率走势的话,因为我完全不知道。&我首先讲难听的话, 然后讲....更难听的话。我们中国的股权文化非常畸形。这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我们的官员和大众把股票大涨当好事,把股价下降当坏事, 把支撑股市当己任。这不是可笑吗?你想想,一个只值5元的东西卖到20元,难道不是敲诈和剥削那个投资者吗?他如果不能用20元以上的价格卖给下家,那不是让他做了冤大头吗?如果他能够用28元卖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余额宝多久才有收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