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在非洲纪录片发展为什么能得到尊重,一个细节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去非洲做生意哪个国家好_百度知道
去非洲做生意哪个国家好
我有更好的答案
气候条件对一部分人也很重要,做好资金预算。总体来说。但尽管如此,在非洲创业所需要的资金相对来说很少,你要去这样的地方吗,做法也会不一样,中国人太多了,没有机会了。但还有一些人去了就不想回来了,如果你是在非洲当地从其他中国人那里批一货,那不需要很多启动资金,自己有自己的商店。而他们在中国要过上这样的日子几乎是不可能的。在非洲成功的人确实很多。早些年去非洲的人就象早些年去深圳的人一样大部分都发了财。因为。利润可以达到500%,因此很多人快速完成了资本积累。因此,有资金周转的人通常能挣到钱。如果你到非洲是想建工厂,一定要根据可行性分析,你应该慎重选择国家,自己有仆人,他们说,他们发现那里机会非常多,你有一百万人民币(约12万美元),你大概就可以过上贵族的生活,这样的例子在非洲到处都可以看到。不少中国人住别墅。向商务部或专业的咨询机构咨询一下非常重要。因为,不象在欧美国家。象南非这样的非洲国家,其经济高度发达,环境和欧洲没有什么差别,中国人去得很早也去的很多,选错国家不仅意味着金钱的损失,同时也将推迟你在非洲的发展。做决定前一定仔细考察一下所选国家近年来的经济状况和社会治安情况。过于萧条的经济或动乱的局面是最致命的问题,几百万人民币(相当于几十万美元)仿佛也做不了什么。而在非洲,在非洲做贸易确实很赚钱;但如果你直接从中国进货柜,那需要的资金就要多一些。有些人没有资金周转,结果在市场好的时候挣不到钱,因为不能发足够的货;而在某种产品市场不好的时候,又没法进其他货换换运气,这样往往使自己陷入被动。发到非洲的货,这对自己的决策很有帮助,生活也清静和自由。原因很简单,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条件不一样,看到的就会不同,感受自然也就不可能相同。即使是做贸易,不过比较少。了解一下其他人在那里遇到的问题,出门开大奔。另外,非洲各国的经济实力相差悬殊,购买力大不相同,这也要考虑的,中国人似乎在任何一个非洲国家都可以生存中国人的足迹已经踏遍非洲的53个国家,只要是日用品,一般都可以卖掉,只是时间和利润的问题,10多年前。当然,失败的人也有,现在大约有20多万华人在南非生活和工作?很多人去了就返回了
采纳率:77%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做生意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非洲人为什么恨中国人
加纳是非洲大陆仅次于南非的第二大黄金生产国。《南华早报》称,自2005年以来,有5万中国人到加纳淘金,这些人大多数来自中国的贫困地区。可见,这些人和冒死偷渡一样,都是为了生存,为了生活得更好些。在国内没有赚钱的门路,只有冒险闯非洲,到非洲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虽然加纳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就禁止小规模开采金矿,但中国人做事猫腻多,通过贿赂地方官员,便可畅通无阻地从事小规模的非法采金活动。正如《卫报》所称,中国人做了坏事被当地人扭送到警察局后,中国人就贿赂警察,然后大摇大摆地走了出来。
中国人涌到加纳,抢了当地人的饭碗,到处乱挖乱采,并使用化学原料淘金,毁坏了大量农田和森林,污染了湖泊、河流和地下水源。当地人称:“中国人毁了我们的未来,也毁了我们孩子的未来。”
加纳逮捕中国人并不是偶然的、孤立的事件。最近几年,中国人在非洲并不受当地人待见,非洲不少国家对中国人下达了驱逐令。
2011年1月5日,坦桑尼亚工贸部副部长拉扎罗.尼亚兰都对首都一家繁华市场里做生意的中国商人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们在30天内全部离开,因为中国商人以投资的名义进入坦桑尼亚,然后开起了“夫妻店”,侵占了本地人的就业机会。尼亚兰都气愤地说:“政府不会容忍以投资者身份进入我国的外国人最后变成小商贩或是擦鞋匠,这种工作我们当地居民完全可以胜任。”他还警告:“虽然有些人来自与我国关系密切的国家,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方面没有人情可言。”
据2010年11月14日南非报纸《TheSunday
Times》的报道,南非警察在开普敦和德班逮捕了16名中国员工,他们在被法院审判后将被驱逐出南非。该报披露,一家中国电信公司每月都组织数以百计的非法劳务人员入境,在被调查的中方人员中,有350人持有“有问题的劳务签证”,并指出这些劳务签证中有腐败行为,许多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持的是3个月的旅游签证。南非政府官员PatrickCraven说,从中国进口廉价劳动力,就相当于是“非法人口贩运”。根据南非警方的调查材料,在南非的中国劳工月薪只有2500南非兰特,而要雇用当地劳工则不得低于每月30000南非兰特,雇用一名南非当地劳工相当于雇用12名中国工人。
很多中国人把国内的经营方式带到了非洲,如商业贿赂、非法经营、野蛮施工、偷工减料、破坏环境、非法雇工、不尊重雇员权利、随意解雇工人、走私逃税、伪造发票骗税等,这让非洲人对中国人的印象每况愈下,在非洲的中国人被称作是“黄祸”。
在非洲的一些中国公司和中国人不讲法律,不讲道德,不讲良心,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持“中一个标是一个标,赚一笔的一笔”的短视原则,扰乱了非洲的市场经济秩序。现在,非洲一些建筑项目招标,只要听说有中国公司参与投标,欧美等国家的公司就避而远之,中国人给外国人的印象就是“搅混水”。
在非洲,经常有中国人与当地发生冲突后,请我帮忙找政府通融。我告诉这些中国人,非洲虽然经济落后,但他们的法律体系却很健全,摊上事不是找官员,而是找法律,找律师,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在非洲工作中,我发现他们的政府文件开头都引用若干法律条文,证明这份文件是有法可依的。这就是“宪政”。“宪”就是宪法,是法律;“政”就是行政,是管理。“依法行政,依法治国”这一理念在很多非洲国家已渗透到公民的骨髓里。公路收费,在中国只是路边立个牌子告诉你收费标准。但在非洲,除了告诉你收费标准外,牌子上还写明是依据那条法律收费的。
不少在非洲的中国人有夜郎自大思想,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兜里有钱,便在非洲人面前充大爷,不尊重当地人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用管理“奴隶”的方式管理当地劳工,这才让在非洲的中国人给人“新殖民主义者”的印象。
世界著名投资家乔治.索罗斯讲道:“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与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打交道时,中国正在复制过去殖民国家的错误,而这些殖民国家现在已认识到自己过去的错误,并设法纠正这些错误。为了能获得这些自然资源,中国只与这些国家的统治者打交道,而忽略了那里的百姓。这样做有利于维护欺压人民的腐败政权,这当然是不受欢迎的。”
中国一些媒体报道非洲充满了“中国OK”、“朋友”、“友谊”等字眼,这都是外交辞令,误导了很多中国人,认为非洲人对中国人很友好,才一窝蜂般地涌入非洲淘金。真实情况与这些媒体的报道大相径庭。在非洲,常有官员对我说:现在的中国人怎么与几十年前的不一样了?过去中国人很友好,帮助他们做了好多事情,在修路的同时帮他们修水渠、建学校、盖教堂,可现在的中国人把过去修建的水渠、学校和教堂给破坏了。
在非洲呆过几年的中国人会深有感触:在非洲,白人是上等公民,非洲人是二等公民,中国人是三等公民,人家根本不拿中国人当回事,在非洲最受欺负的就是中国人。
当地警察专门拦中国人的车,找理由让中国人“放血”,对白人却毕恭毕敬。我认识的一位中国工程师在加蓬工作,常遭当地警察刁难,为此掏了不少买路钱。工作结束后,他搭乘法国人的汽车去利伯维尔机场,法国白人坐在前面,他坐在后面,路上的警察连屁都不敢放,一路畅通无阻。我这位朋友气愤地说:白人的脸就是通行证。
中国对非洲的援助规模之大有目共睹。拿加纳来说,中国援建了国家剧场、阿费菲灌溉工程、东当美地区医院、军警营房等数十个项目,近期又提供了30亿美元的贷款。可他们并不领情善待中国人。从加纳军警抓捕行动中逃出来的中国工人卓勇兴对媒体讲:“加纳警察上来的时候二话不说,抢,烧,公棚里的东西抢完,公棚,机器全都烧了,证件、手机和财务全部搜走,走在山里的话他们从外面用AK47扫射躲在里边的中国人。”
我在非洲的几年工作期间,曾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我认为,中国援助非洲的方式不对,我们不应该把钱给政府,因为把钱给政府,很难避免腐败,官员可以截留援款,让援助效果大打折扣。就是那些中国援建的基础设施,非洲人也不知道是中国出的钱,他们就看到成群结队的中国人涌入非洲,抢了他们的饭碗。这种援助模式让非洲人民根本感受不到中国人民在援助他们。
我在埃塞俄比亚工作时,认识了North Wollo省的省长助理Yifru Zerihun先生。一次在他的办公室办完公事闲聊,聊起了过去中国对埃塞俄比亚的援助,当谈到毛泽东,他甚至能背诵毛主席语录!
聊着聊着就聊到了美国:“美国给你们武器,让你们打仗。我们中国给你们经济援助,让你们发展。”我知道,1950年英国从埃塞俄比亚撤军后,美国搞了个MAAG(军事援助咨询小组)项目,用美国武器装备埃塞军队,于是,我很自信地对Yifru先生说。
“中国人民给我们的援助,埃塞俄比亚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但美国可不只给我们武器。”说到这里,他起身对我说:“我们现在出去,我带你到一个地方看看。”
我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便一起驱车来到了距省城26公里的Hara镇。远处见男女老少或用肩扛、或用驴子在搬运什么东西。走到近处,原来他们在往家搬运用塑料编织袋装的粮食和用铁桶装的食用油。我问Yifru先生这是怎么回事,他说:“你自己看看就知道了。”
我们来到一个用白色苫布搭成的巨大仓库,上面有很大的“USAID”几个字母,人们在仓库门口排队,领取粮食、食用油和奶粉。粮袋和油桶上印着“不得销售或交换,美国国际发展署,美国人民的捐赠”。Yifru先生给我解释说,美国国际发展署在各村镇都设有这样的援助仓库,定期向村民发放粮油。
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发表于:14-02-28 11:43
以下是引用 第1楼 @cuijunlin65 的话:
很多中国人把国内的经营方式带到了非洲,如商业贿赂、非法经营、野蛮施工、偷工减料、破坏环境、非法雇工、不尊重雇员权利、随意解雇工人、走私逃税、伪造发票骗税等,这让非洲人对中国人的印象每况愈下,在非洲的中国人被称作是“黄祸”。...
蛮可怕的。。。
海安大观&域名:http://b1211681.xici.net
发表于:14-02-28 13:04
&&[第2版 02-28 13:04]
国人对财富的疯魔令人无语:
口袋里的钱永远没有够了的时候。
管你的钱是怎么来的,只要只钱就是大爷!
发表于:14-02-28 13:27
中国对非洲的援助是政府对政府的援助,是政府操纵下的,中国政府只要得到非洲政府的好话就行高兴了,反正政府都是腐败的政府,互相理解,与非洲人民没什么关系,目的也是为了帮助对方维护对方政府的统治,美国的援助是以非洲人民为对象,不跟对方政府或不以对方政府为中介,美国为确保援助到非洲人民手中而不是被政府截留,他们对援助项目有各种非洲政府不愿接受的限制,当然非洲政府不喜欢美国这样的援助,喜欢中国这样的援助,总而言之,中国政府不需要非洲人民的赞扬,只要非洲国家政府的好话就行了,非洲人恨中国人与中国政府有什么关系?
发表于:14-02-28 17:02
不必非扯上政府援助。
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像国人这样在非洲行事都会遭人不待见。
发表于:14-03-02 11:32
出力不讨好啊
发表于:14-03-19 17:13
&&[第2版 03-19 17:13]
&&& 公厕产的党徒组织在愚昧的中国作鬼翻了身,成了形,实现了无德无能腐烂肮脏活的人模狗屎样主义。在其他国家也梦想这样以小恩小惠笼络人心,坑蒙拐骗拿它们非常错误当人的人类,却没能成功真是人类一大幸事,同时在显著的事实面前,在清清楚楚的历史面前,在真真正正民主善良解放全人类的魅力坚救世主国家面前,现了它狗娘长的公厕烂B原形。一党不是人装人,隐藏阴毒险恶的歹徒小人活屎烂鬼!
发表于:14-03-19 21:04
以下是引用 第7楼 @公开谴责 的话:
在其他国家也梦想这样以小恩小惠笼络人心...
当心去喝茶!
发表于:14-03-19 21:10
回复 第8楼 的 @中大街草民:
&&& 呵呵,劳资是光明磊落的大人,能怕什么小鬼小人吗!
你尚未登录或可能已退出账号:(请先或者
【敬请阅读】
亲爱的网友们,、有更新哦!
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特别是免除或者限制责任的条款、法律适用和争议解决条款。免除或者限制责任将以粗体标识,您应重点阅读。
【特别提示】
如您继续使用我们的服务,表示您已充分阅读、理解并接受《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全部内容。阅读《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过程中,如果您有任何疑问,可向平台客服咨询。如您不同意《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任何条款,可立即停止使用服务。
南京西祠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的全部内容!      
  “对中国和非洲关注了近三十年,我想自己在这一领域比较有发言权,”美国知名中非问题学者黛博拉?布罗蒂加姆说。  结束了今夏在中国和非洲的访问,布罗蒂加姆正式出任位于华盛顿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国际问题高级研究学院国际发展项目主任。  随着中国经济力量和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在海外的发展也日益引发外界关注和解读。自2006年起,布罗蒂加姆明显感到,自己研究长达三十年的“冷门”逐渐热了起来,越来越多人想知道“中国在非洲做什么?”  布罗蒂加姆英文原著《龙的礼物――中国在非洲的真实故事》出版两年来,以扎实研究和细腻笔触呈现出与西方媒体惯常报道迥异的故事脉络,引起不少英语读者浓厚兴趣。该书中文版近日已在国内出版,布罗蒂加姆对中国读者的反应颇为期待。
  “中国在非洲到底做什么?”我研究了近30年,最有发言权
  《经济参考报》:作为一位美国学者,您是如何对中国与非洲关系产生兴趣的?
  布罗蒂加姆:上世纪80年代,我的研究专业是外交政策、经济和国际发展。当时,
  黛博拉?布罗蒂加姆
我设想自己未来或许会进美国国务院做外交官,或者到世界银行,或者在学术界发展。一方面,我对非洲大陆深深着迷,读了大量有关非洲的书籍,
非洲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尤其吸引我的注意;另一方面,我早在80年代初就曾到香港、台湾学习中文,并经由香港到中国内地访问和旅游。于是我就想,为什么不把两个兴趣点结合起来,研究一下中国在非洲的援助和发展。
  《经济参考报》:您的研究起初落脚点在哪里?当时学术界及外界有什么反响?
  布罗蒂加姆:1983年我首度前往非洲调研,主要在三个西非国家展开了一年半的密集研究,走访了很多人员和项目,主要落脚点还是中国当时如何发展在非洲的援建项目以及其结果。事实上,中国自上世纪60年代就加大了在非洲的参与度,毫无疑问,非洲国家的投票在中国加入联合国的问题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直到1998年,我在多年研究基础上出版了第一本著作《中国援助与非洲发展:输出绿色革命》,但说实话,当时读者寥寥,没人关心这个话题。随后,我继续自己的兴趣和研究,也陆续出版其他课题研究的著作,但直到2006年事情开始有了变化。很多人陆续打电话给我,“中国在非洲到底做什么?你在这个领域最有发言权,帮我们解释一下?”我希望通过一本书给大众一个更及时、更真实的答案,于是立足于此前20余年连贯研究,自2007年至2009年再度前往非洲12个国家展开密集调研。我做了上百个采访,从中国使馆官员、大企业员工、小生意老板、援非医生到单纯的旅游者,还有不同国家的非洲人。
  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今年刚刚建成的一些主干道,因由中国公司承建,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中国路。记者
  中国正有大批小型企业不怕艰难来到非洲
  《经济参考报》:在这轮最新的密集采访和研究中,您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
  布罗蒂加姆:一路采访下来,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这些中国人对非洲所展现出的浓厚兴趣。其中,依然还有人带着如你所说的,那种上一代中国人的“第三世界兄弟情谊”来到非洲,想要对当地人伸出援手。比如,有人告诉我,“你看这里发展程度让我想起了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我们得帮帮他们”。但其他人的想法可能很有个性色彩。有人带着冒险精神和勤奋致富的信念来寻找机遇。我还和不少中国的年轻人聊过。记得一位在尼日利亚为技术人员担任翻译的年轻人告诉我,“我就是想来看看非洲大陆,我想要多走走多看看。我的父母也为我担心,但尊重我的选择。”
  《经济参考报》:您的意思是,在对非洲浓厚兴趣的基础上,这么多各不相同的个体故事无法用刻板印象来归纳?
  布罗蒂加姆:非洲有54个国家,不同国家发展程度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在这里发展并不容易。但就在那些尤其困难的地区,比如塞拉利昂这样脱离内战不久的国家,依然可以遇到抱着希望在那里发展的中国人。一位中国女士给我讲她的故事,她本人是广东省的一名英语教师,随后跳槽到香港矿物公司并随之到塞拉利昂工作。战事发生后,香港公司立即撤走了。这位女士也回到广东,但她随后凑齐一个集装箱的物资重返塞拉利昂,用这些物资开店售卖,然后就是一个又一个集装箱陆续到来。后来她在这里遇到自己的爱人,除了战事最紧时随爱人在英国待了两年,基本上当地严峻的安全形势没有阻挡住她回去的脚步。我遇到她时,她已在当地开办了一片名叫“唐人街”的综合设施,拥有高端路线和平民路线的中国餐馆各一家,还有一家酒铺、一家面包店、一家美发店,一家旅馆。别忘了,那里毕竟还是一个远离战事并不久的地区,但她相信有挑战的地方也蕴藏着机遇。这些个体故事的背后,展现出中国正有大批小型企业不怕艰难来到非洲。有些因为提高了质量而受到欢迎,有些也因为带来竞争而引发利益冲突。
布罗蒂加姆所著书名:《龙的礼物》
  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中国制造”挤垮“非洲制造”
  《经济参考报》:这样为数庞大的个体故事其实相对而言并未为人所知。一提到中国人在非洲,西方媒体报道和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一些刻板印象。您怎么看这些印象?
  布罗蒂加姆:这也是我撰写《龙的礼物》这本书的一个原因,看看中国今天到底在非洲做什么,验证一下这些“常见答案”到底可信与否。别忘记,中国在非洲有其整个历史存在,是一步步走到今天,不能分割来看。我在这个课题上研究了近三十年,应该比较有发言权,可以通过大量事实来描绘一个比较完整的画面。
  《经济参考报》:那我们一个个来看这些常见的“中国形象”,比如所谓的中国是非洲“新殖民者”的论调,您如何看待?
  布罗蒂加姆:我不这么认为。听到这个问题,非洲人告诉我,“我们了解殖民者是什么样子。这问题恐怕是在侮辱智商。”殖民者来到非洲,使用的是武力手段,实施政治控制,甚至要压抑当地发展,以防范日后受到挑战,但中国在非洲的做法显然不是殖民者。整体来说,非洲现在也正处于转型的路口,需要为此付出努力、推动转型的实现。在现有阶段,我们不可能反过来要求中国向非洲输出原材料、从非洲进口加工产品。
  《经济参考报》:有人总在说,中国来非洲只为了掠夺资源?
  布罗蒂加姆:非洲所获取的大部分外国投资和贸易迄今仍集中于自然资源领域,这在其与欧洲和美国等对外关系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比如,美非关系无疑就与自然资源息息相关,但没人会因此说美国在非洲发展只为抢夺资源,因为诉求总是多样化、多层面的。中国作为一个地位和实力不断上升的新兴大国,外交在其对非关系诉求中至关重要,简而言之,中国更重视在非洲大陆“交朋友”,更在乎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特别是在联合国这样一个平台上发挥自己的作用,而在此过程中中国需要非洲的朋友。
  《经济参考报》:刻板印象认为,“中国制造”挤垮“非洲制造”?
  布罗蒂加姆:这个话题绝对不能一概而论,不同国家、不同产业也有不同故事。在部分国家,比如在纺织业这类入门级别的工业领域,当地业界一直缺少新技术、新机器,缺乏有效再投资及产业升级,因此欠缺竞争力是由来已久的问题,一些中国企业的到来自然对他们构成压力,但这同时也是全球化大潮之下产业升级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也并非中国人到非洲后才显现。而在不少国家,在一些制造业领域,非洲企业实力正日益提高,也对中国等国同行构成不小竞争力。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刺激措施或补助计划,吸引他们到非洲投资制造业和雇佣当地劳动力。更重要的是,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参与是中国在非洲发展的重点内容,这些“砍柴功”对非洲制造业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整体而言,非洲制造业过去6至8年间增速不断提高,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中国制造”挤垮“非洲制造”。
  “让我们做生意吧”“我们是合作伙伴”中国在非洲是以双赢为目标
  《经济参考报》:您认为,中国发展模式对非洲国家有借鉴意义吗?
  布罗蒂加姆:非洲国家发展程度差异显著,我相信其中一些国家完全有机会从中国经济的发展路径中获取宝贵经验,而且相信中国也欢迎非洲人来实地学习和索取“中国模式”经验。中国对自己的整体发展步骤更重视,你们有一个又一个五年计划,但整体来说非洲国家的计划性不强。原因之一还是在于非洲国家对外援的依赖性较强,部分国家甚至比较放弃自主规划,一切都仰赖资助者帮忙计划。  更重要的是,中国是世界制造工厂,这是其现有发展路径,但也不会永远停留在这一阶段,目前正在进行中的重要的产业转型,就在低端制造业等领域为其他国家及地区制造业“腾”出重要的发展机会。相信在今后三十年间,部分非洲国家有能力抓住这些机遇。别忘了,中国也不是一改革开放就立即成为制造业大国。
  《经济参考报》:您去中国访问的机会很多,和改革开放之初第一次见到的中国差别大吗?
  布罗蒂加姆:当然。举个例子,那是1980年,我第一次从香港进入广东,北上到中国内地旅游,途中路过了一片乡野风貌的土地,至今仍记得那是一片野林子的影子,其他几乎什么也没有,而那片土地就是今天的深圳,30年来已天壤之别。
  《经济参考报》:您认为,这样一个中国,在非洲的援助和发展理念与欧美国家有什么不同吗?
  布罗蒂加姆:的确存在鲜明的差异。从理念上,欧美国家一直以来仍倾向于将非洲国家视为“有问题的地方”,双方关系偏重于单一的援助和慈善形式,也包括以“民主”等条件换援助,其思维是“我们来了,我们要帮助你,但你要先完成这些条件”。  所以,当中国人来到非洲说“让我们做生意吧”“我们是合作伙伴”的时候,的确给人的感觉很不同。凭借其独特的发展经验,中国更倾向于认为,单纯援助不能带来长期发展,可谓治标不治本,所以更乐于以双赢为目标、以平等合作伙伴的姿态面对非洲国家,展开了援助、投资和贸易等多途径的实践。中国人的思路是,双赢可以实现,双赢才能真正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才看到中国在非洲援助和投资越来越多。不少非洲人挺喜欢这种平等的交往模式。另外,中国式的成功模式也为一直较为依赖援助的非洲国家提供了更多反思。
  《经济参考报》:整体来说,您认为中国在非洲的形象如何?
  布罗蒂加姆:事实上,包括由英国广播公司等西方媒体和非洲媒体所做的民调也显示,非洲人对中国和美国、英国等国家的整体印象一样,都还是比较积极的。
  《经济参考报》:您认为,不同国家在非洲的援助和发展是一个怎样的局面?能否存在多赢的可能性?
  布罗蒂加姆:我认为,中国在非洲影响力上升不意味着其他国家影响力不得不下降,各种新旧力量在非洲发展问题上不必展开“零和游戏”,也因此不必对中国在非洲的发展持刻板印象和过度戒心。  事实上,我写《龙的礼物》这本书另一主要目的就是给美国的外交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个更全面的中非关系实景,在正确基础上重新审视对华政策和合作模式。我也经常和美国国务院的官员保持沟通,试图展现给他们一个刻板印象之外的真实画面,唯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切入和参与。
  中非合作还有发展空间但也面临巨大挑战
  《经济参考报》:您如何看中国在非洲发展的未来?
  布罗蒂加姆:整体而言,中国正在加快走出去,几乎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中国的身影,而中国对非贸易占其对外贸易比重仍很小,这意味着中非合作还有巨大发展空间。同时,随着合作规模及形式日益扩容,中国人的非洲发展路径也面临巨大挑战。在不同层面有着不同故事。比如,越来越多的中国小企业到非洲发展,在某些地区已遭到当地贸易保护主义者的强力阻挡。  此外,我认为非洲国家政府若在移民方面设置障碍也是很短视的行为。应该看到,不少华人来到非洲,建立自己的家庭,供养自己的后代,并成为当地社会负责任、较为成功的公民,对当地社会是好事。  从中国政府的角度,可以在加大透明度上发挥更多作用,比如鼓励在非洲发展的中国企业在商业运作和投资项目方面更加透明化。从中国企业的角度,我认为劳资关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中国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意识到,不能将在中国的企业文化和对待员工的方式直接移植到非洲国家,有损于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合作关系,已经有一些比较严重的案例发生。特别是发生在私营企业时,中国政府难以控制。
  《经济参考报》:您的研究近来还有哪些新的动作或计划?
  布罗蒂加姆:自《龙的礼物》出版后,我也开启了一个英文博客,用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也链接了很多有关中非关系的媒体报道及研究成果,并与网友展开讨论,而这个博客的标题就是“中国在非洲的真实故事”。  比如,现在我正在做有关中国在非洲农业方面发展的研究。有一种说法是中国在非洲抢占了大片土地用来种粮食、发展农业。而我在研究中发现,真实比例依然非常、非常小。只有在赞比亚略高一些,因为不少中国人从上世纪90年代就已到当地,在那里融入得很好,过得很舒服,但即便如此,他们所购买的农场面积也不大。在其他一些国家,甚至还有政府官员在接受访问时反过来咨询我,为什么当地有来自印度的10个买家,却不见中国人?我还会继续撰写论文,或者出新书。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人在非洲纪录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