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注水中国有独立倾向的省份有哪些

河南-财富河南&正文
2016各省份GDP排行榜公布:河南等地增幅超10%
扫描到手机,看更多国搜资讯
您可以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您可以在手机国搜客户端继续浏览本文,并可以分享给你的好友。
核心提示:2016年中国各省区市GDP总量(地区生产总值)和增速排名,以GDP总量前十名来看,第一名到第六名名次不变,分别为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
望保持较高的增速。因此,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2017年中西部大部分省份经济快速增长的特征仍将保持。
2016年,中国区域经济仍在加速裂变。
有传统老工业区正在艰难转身,有资源大省仍在找寻新的发展之路,有曾经发展较快的地区出现了增速减缓,也有中西部的持续崛起。
21世纪经济研究院整理2016年中国各省区市GDP总量(地区生产总值)和增速排名,以GDP总量前十名来看,第一名到第六名名次不变,分别为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
不过,2016年湖北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河北,成为第七经济大省。河北则下降为第八位。此外,福建、上海、北京、安徽2016年经济总量排名第十到第十三位,分别比2015年上升一位。而辽宁这一不得不“挤水分”的老工业区,在2016年经济总量为全国第十四位,比上一年降低四位。
从经济增速来看,2016年增速最高的是重庆,增速为10.7%,其次分别为贵州和西藏,增速分别为10.5%、10%。增速比较靠后的有河北、上海、北京、黑龙江、山西、辽宁。辽宁2016年经济增速为-2.5%,为全国最低。
无论如何,在老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的背景下,各省区市都不得不通过创新、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寻求自身的发展之路。而这一改革,在2017年将变得更为迫切。
无疑,这也将影响各省区市2017年的经济排名。21世纪经济研究院根据各省区市2017年经济增速目标和2016年名义增速估算,2017年较大可能出现的经济排名变化是,重庆2017年经济总量有望超过天津。与此同时,湖北和四川经济总量差距有望缩小。
广东经济总量位居第一
根据统计部门的数字,2016年各省区市经济总量发生了较大变化。
其中,广东经济总量在2016年达到79512.05亿元,比上年增长7.5%,持续蝉联第一位。江苏则仍然排名第二位。
2016年,山东经济总量为67008.19亿元,增长7.6%,排名各省区市中第三位。此外,2016年浙江经济总量达到4.6万亿以上,河南经济总量首次超过4万亿,排名第四、第五位。
从经济总量排名来看,2016年前六名名次与2015年相同。但是,第七名到第十五名则变化比较大。
其中,2016年湖北经济总量达到32297.91亿元,同比增长8.1%,首次超过河北,位居全国第七名。河北2016年经济总量为31827.86亿元,排名第八位。另外,辽宁2016年经济总量为22037.88亿元,同比增长-2.5%,其经济位次从2015年的第十位,下降到2016年的第十四位。受辽宁的影响,福建、上海、北京、安徽的位次均上调一位。
不过,辽宁出现经济负增长,与持续挤压2011年-2014年的统计水分有关,实际经济增速可能并未这么低。2016年,因辽宁数据异常而出现的各省区市经济排名巨变,在2017年不太可能发生。
其他的省区市经济总量位次发生变化的还有江西和广西,2016年两地经济总量分别排名第十七、十八位,分别比2015年上升、下降一位。
总的来看,2016年各省区市的经济仍然保持平稳。而截止到目前,全国仅有海南和江苏的2017年经济增速目标尚未公布。21世纪经济研究院预测,两地2017年经济增速目标可能为7.5%左右。
如果按照各省区市公布的2017年经济目标来测算,2017年各地经济总量的位次变动不大。有可能出现的变动为,重庆的经济总量有望超过天津,此外湖北和四川的经济总量差距在缩小。
另外,2017年广东经济总量有望达到8.5万亿,江苏和山东经济总量也有望分别超过8万亿、7万亿,福建、上海2017年经济总量则有望超过3万亿。
重庆经济增速达10.7%
过去三十多年来,基于资源禀赋和产业政策的不同,各省区市的发展并不平衡,基本上呈现东部对外开放,中部承接产业转移,东北发展重工业,西部提供能源矿产的格局。但是,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一格局已经出现变化,并在2016年持续裂变。
2016年,从各地经济实际增速和名义增速来看,中国经济呈现西部最快、中部次之、东部放慢、东北最弱的特征,2016年平均实际经济增速分别约为8.6%、7.7%、7.6%、3.5%左右。
2016年实际经济增速最快的是重庆,达到10.7%,其次是贵州和西藏,增速分别为10.5%、10%。
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现,西部和中部目前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比如2016年投资额超过GDP的省份就有山西、安徽、江西、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来看,2016年增速达到或超过10%的有河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湖南、河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青海。2016年,这一数据也是中西部省份比较抢眼。
也就是说,整体来看2016年中西部省份的投资和消费对经济驱动明显。由于中西部2017年的投资仍将加快,其消费随着高铁进一步通车以及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也有望保持较高的增速。因此,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2017年中西部大部分省份经济快速增长的特征仍将保持。
增速最慢的几个地区为吉林、河北、上海、北京、黑龙江、山西、辽宁,分别为6.9%、6.8%、6.8%、6.7%、6.1%、4.5%、-2.5%。其中,黑龙江、山西、辽宁的经济增速低于全国整体的经济增速。
如果从名义经济增速来看,有十余个省区市低于全国8%的增速,包括青海、湖南、山东、陕西、新疆、甘肃、内蒙古、吉林、河北、黑龙江、山西、辽宁。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现,这些地区基本上都是资源大省或重工业占比较重的地区。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全球工业品出厂价格有上升的势头,加上全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加码,这些地区2017年的经济有望好转,辽宁2017年经济增速转正悬念不大。
另一值得注意的是,从房地产投资额占GDP比重来看,北京、浙江、安徽、福建、河南、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青海、宁夏均超过了15%。2017年,因为全国房地产热点城市调控的因素,这些地区房地产对经济的贡献率可能会下降。
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地,因为主动疏解人口,消减城市规模效应,在没有投资和社会消费的快速推动下,2016年经济增速排名靠后。在2017年房地产、金融对经济贡献率或出现降低后,这些地区经济增速可能继续放慢,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动力。
相关搜索:
责任编辑:李霞
点击加载更多
河南热搜词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3省自爆GDP注水后,还有4省市数据存疑!连江苏也要打问号-新时代商业报道
3省自爆GDP注水后,还有4省市数据存疑!连江苏也要打问号作者:新时代商业报道 / 公众号:shangyebd发表时间 : 导 读GDP注水危害极大,上可影响国计,下贻害民生,以前“大跃进”时亩产万斤等“放卫星”就是一个“虚胖”到极致的案例。新时代商业报道 |陈敬之01常言道,家丑不可外传,但在2017年国内GDP即将公布之际,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地区开始陆续自爆家丑,承认GDP注水,大幅核减经济数据。首先自曝家丑的是内蒙古。1月3日,内蒙古承认财政和经济数据大幅造假,核减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0%,相当于首府呼和浩特当年的GDP总量。再接着是天津,日,在天津滨海新区人大会议上,政府公开承认:挤掉水分之后,滨海新区2016年GDP从超万亿元调整为6654亿元,2017年预计7000亿元,同比增长6%,缩水了三分之一。随着内蒙古和天津的开诚布公,GDP挤水分成为今年高度关注的新现象。事实上,GDP“注水”并非个案,而是多年存在的老问题,内蒙古也不是第一个吃螃蟹挤水分的。第一个吃螃蟹的是辽宁省,早在去年辽宁省的“两会”上,省长陈求发就揭露出了辽宁统计数据造假的伤疤:“我们顶着面子上难看的压力,认真地挤压水分,2015年夯实了财政收据,2016年以来努力夯实其他经济数据。这个一直让人喊着振兴东北口号的地方,开创了挤GDP水分的先河,这一挤还是挤掉好几年的,可谓勇气可嘉。辽宁政府还承认从2011年至2014年经济数据连续造假,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有人开了头,自然就有人接着往下走,在多年以来“唯GDP论英雄”的考核机制之下,相信天津不会是最后一个挤水分的地区。02对于下一个“自曝家丑”的会是谁,大家也颇为关注。但令人想不到的是,就在前两天,江苏省被爆出涉嫌GDP造假。江苏作为中国经济第二大省,如果说连江苏的GDP涉嫌注水,可以说是有些匪夷所思了,究竟怎么回事呢?提及GDP,不得不说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当前自爆GDP注水的情形之下,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大幅下降的地方都很可能有问题。简单的说,营改增之后,从原来纯粹的地方税收营业税变成了中央和地方分成的增值税,原来GDP可以虚报,营业税可以虚增。但是施行营改增之后,如果地方再继续虚报,增加的税收就要地方自己掏腰包交给中央。于是乎,原先很多猫腻的部分就暴露出来了。江苏省便是如此,从2016年营改增之后,江苏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就开始大幅下滑。根据数据显示,2017年前11月江苏全省除了南京,苏州和常州三市累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在10%以上,其余都出现了失速,无锡南通泰州尚为正增长,其余全面负增长。尤其是苏北一塌糊涂:盐城-13.0%,宿迁-14.6%,连云港-24.8%。全省前11个月累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仅0.6%。由此可见,江苏不少城市此前也存在GDP虚增的问题,而且还很严重。03不过,目前江苏省并没有“自爆家丑”承认GDP注水,按照其公布的数据,也还是一如既往的好看。老实说,如果江苏真的承认GDP注水的话,那GDP注水这个问题就真不是一般的严重了。当然,GDP注水也是一个老问题了,只是目前尚未完全爆发出来。那么为什么这么多地区热衷于给GDP注水呢?深究其因,说白了,无非关乎头上的乌纱帽。在国内,GDP至上的政绩观已延续多年,以往都是靠“数字出官,官出数字”,GDP越好看,政绩就越好,官自然升得也快。不过,中国发展正在逐步淡化GDP,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也意味着“唯GDP论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也是为何今年相继出现地区自爆家丑的原因,相信此时底下也是暗流涌动,还将会有更多的地区出来认错。毕竟来自中央的压力不可小觑,也不敢再继续小觑。当然,除了来自中央的压力,也有来自内部的压力。我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只有6个能实现财政盈余,能输血给中央,其它24个,都是靠从中央活着。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原本地方财政已经不堪重负,倘若再继续靠虚报GDP骗取政绩,中央也将削减对地方的财政补贴。这个坑也会越挖越大,直到坍塌。04说到GDP注水的“坑”,其实大家也是心知肚明。2017年底,就在天津挤水分之前,《天津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挤干水分关键要“舍得”》的评论文章,里面说:“注了水的、虚高的,甚至是弄虚作假的经济数据,从面子上看,地区GDP涨了,位次排名靠前了;从里子上看,百姓的腰包没有真正鼓起来,人民福祉没有真正增加,反过来,还可能会影响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决策,透支发展潜力,造成’灰犀牛’的大概率风险。”天津能有这么深刻的觉悟,相信这些年里受GDP注水的影响也不小。总的来说,GDP注水危害极大,上可影响国计,下贻害民生,以前“大跃进”时亩产万斤等“放卫星”就是一个“虚胖”到极致的案例。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虚报GDP之风已然维系不下去了。“自爆家丑”还将继续上演。当然,为GDP挤水分的做法值得肯定,这是求真务实作风的回归。不过,对于弄虚作假的做法,追责也必不可少,同时也要从根上解决地方虚增GDP问题,完善地方官员综合评价体系,真正做到高质量发展。另外,据新京报报道,审计署在2017年第三季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中发现,云南、湖南、吉林、重庆4个省份的10个市县(区)虚增财政收入15.49亿元。那么,在这些数据存疑的省市中,下一个“自爆家丑”的又会是谁呢?也该早点出来认错,挤挤身上的水分了!版权声明o本文由新时代商业报道原创,版权归新时代商业报道所有,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商务、内容合作,加入社群,请联系财通君(微信号:jk_qxj)。o新时代商业报道是胡润互金排行榜合作财经媒体,现已覆盖微信公号、今日头条、企鹅号、百家号、大鱼号、一点号、网易号、凤凰号、搜狐号等平台,每天受50万左右财经精英人士的关注。相关文章猜你喜欢深圳讲座展览活动深圳讲座展览活动深圳讲座展览活动藏地阳光旅行深圳讲座展览活动#统计代码下一个承认GDP注水的省份会是谁? | 小巴侃经济_晓报告_百度阅读
扫描二维码查看精彩文章
下一个承认GDP注水的省份会是谁? | 小巴侃经济
文章内容加载中...
感谢阅读我的专栏文章,喜欢就打赏吧
打赏0.00元读全文多省市自曝GDP“注水”,背后的真相是……
本期编辑:武芸萱
此前,有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预计增长6.9%,达到79.2万亿元!
从数据可以看出来,总量排在前列的各省份,在经济增速上也保持着优势,大多超过了全国平均值,多在7-8%,可谓增长迅猛!
GDP总量排名前十的省份
从上图可以看出,排名前三的广东、江苏、山东遥遥领先,正向10万亿冲刺,浙江、河南依然与其他省份保持着较大的优势,排名6-10位的四川、湖北、河北、湖南、福建总体差距不大,都在3-4万亿的规模。
而最近,开始有省份纷纷自曝家丑,承认自己 GDP 注水,并主动给自己的GDP“挤水分”了。
最早承认 GDP 注水的,是辽宁。
去年1月,辽宁省时任省长陈求发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确认,该省所辖市县在年存在财政数据造假的问题,导致经济数据被注入水分。
政府报告的原文如下:“辽宁省所辖市、县财政普遍存在数据造假行为,且呈现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手段多样等特点。虚增金额和比例从2011年至2014年,呈逐年上升趋势。财政数据造假问题,不但影响中央对辽宁省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决策,还影响到中央对辽宁省转移支付规模,降低了市县政府的可用财力和民生保障能力。除财政数据外,其他经济数据也存在不实的问题。”
必须注意,辽宁之所以承认经济数据的核心原因,正如其所强调的,恰恰就在于财政数据造假问题,已经无从遮掩了。在经济日益萧条的今天,辽宁财政越来越依赖中央财政的补贴。
倘若继续数据造假下去,中央削减对辽宁的补贴规模,辽宁财政一定会破产。财政上的压力逼着辽宁不得不开始说真话了。
接下来是内蒙古。
今年1月3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也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承认,财政收入虚增空转、部分旗县区工业增加值等数据有水分,随后核减了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0%。
1月11日,天津滨海新区又传出消息,将把滨海新区2016年的GDP从超万亿元下调至6654亿元。
事件接连曝出之后,除了讨论下一个“自曝家丑”的会是谁,大家更关注的问题显然是:为什么这些地区要主动给GDP挤水分?
主要的一个原因在于财政收入,内蒙古、辽宁和天津之所以要承认财政数据造假,就是因为财政收入越来越恶化。
辽宁省2014年统计公报中发布的财政收入数据为3191亿,到2015年发布的数据就剧烈下降到2125亿,减少了1066亿。但是财政支出的萎缩幅度不同步。2015年的财政支出规模较2014年仅减少了457亿(),亿。
这609亿的钱,当然就是以说真话为代价,要从中央拿到的新增补贴额。
而根据内蒙古财政厅的数据,“2017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03.4亿元,比2016年下降14.4%,剔除2016年虚增因素,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4.6%。2017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523.1亿元,比2016年增加10.4亿元,增长0.2%。”
看明白了吗?财政收入开始出现显著下降,但财政支出依然在维持微弱增长。显而易见,内蒙古承认虚构的530亿元财政收入,就是它要从中央财政拿到的新增补贴额。而要拿到这笔钱,就必须承认自己的财政数据造假。
对天津承认GDP造假的起因,用天津财政局发布的月份的财政收支报告的这段话来解释就够了:“1至11月份,全市一般公共财政收入2237.8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去年同期负增长3.1%。”
有媒体报道,地方统计数据造假的情况,中央是掌握了的。
2017年底,就在天津挤水分之前,《天津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挤干水分关键要“舍得” 》的评论员文章,里面说:“注了水的、虚高的,甚至是弄虚作假的经济数据,从面子上看,地区GDP涨了,位次排名靠前了;从里子上看,百姓的腰包没有真正鼓起来,人民福祉没有真正增加,反过来,还可能会影响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决策,透支发展潜力,造成"灰犀牛"的大概率风险。”
这段话说得透彻。GDP虚高虚胖,可能让官员“面子上”好看,但其实并未落到实处,反而给未来增长加重了负担,甚至隐蔽了风险。
2017年两会,大大在辽宁团参加讨论时,讲了这么一番话:“经济数据造假,不仅影响我们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决策,而且严重败坏党的思想路线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败坏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此风不可长,必须坚决刹住!”
的确,经济数据造假,可能影响到决策层的决策,产生延宕或错误导向;但在更深层次,它会劣币驱逐良币(造假的官员可能仕途比诚实的官员更顺),污浊政治生态。换言之,“弄虚作假、隐瞒实情”,当然不只是谈统计,而是在许多领域内都有适用性。
回到 GDP 造假这件事上来,据媒体统计显示,我大中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实际上只有6个能实现财政盈余,能输血给中央,其它25个,都是靠从中央乞讨活着。
从根本上说,其实就是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上海、北京养活了全中国,连山东天津都处于财政净亏损状态,需要这六省的财政转移支付输血。现在穷省们纷纷自曝数据造假,这也是因为它们的财政已经不堪重负,已经只能靠认错来争取更多的补贴了。
按现在的游戏规则,越早认错的地区,就越能抢到更多的补贴。
多省GDP数据造假,央妈的银行数据会不会也造假?
这两天,辽宁、天津、内蒙古等省份GDP和财政收入造假的新闻大家都看到了——最猛的是天津滨海新区,日,天津滨海新区2016年的GDP从1万亿元瞬间掉到6654亿元……
一个区,3348亿元!1万亿元GDP,1/3都是水!
现在,大家都在等着,看看哪一个省市还会承认数据造假?
GDP、财政收入注水如此严重,有人不免忧心忡忡,亲爱的央妈每次所公布的银行业数据,会不会也造假?
比方说,日央妈公布了截止2017年12月末的数据:
广义货币(M2)余额167.68万亿元,同比增长8.2%;
狭义货币(M1)余额54.38万亿元,同比增长11.8%;
流通中货币(M0)余额7.06万亿元,同比增长3.4%;
本外币存款余额169.27万亿元,同比增长8.8%;
人民币存款余额164.1万亿元,同比增长9%;
外币存款余额7910亿美元,同比增长11.1%;
本外币贷款余额125.61万亿元,同比增长12.1%;
人民币贷款余额120.13万亿元,同比增长12.7%;
外币贷款余额8379亿美元,同比增长6.6%;
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14万亿美元;
12月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5342元人民币;
2017年,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发生3.27万亿元、1.09万亿元、4568.8亿元、1.18万亿元;
以上这些数据,有没有造假的?
嗯,也许统计有不完善的地方,但以上数据肯定没有造假。
为什么我敢这么说呢?
因为中央银行体系和经济统计体系的激励机制完全不同。
我们想一下,为什么地方政府部门会有统计造假的动力呢?
答案一点儿都不复杂——为了升官或者保官!
本来呢,经济统计数据就应该老老实实统计就行了,又不用花太多智商,但问题是,我们自上而下的体制,考核官员考核什么?
是GDP、是财政收入!
既然你考核这个,我就有动力在这两个数字上造假,让这些数字在自己的任期内看起来漂漂亮亮,涨声一片,由此导致了领导们直接插手数据统计,甚至“下达”各种统计指标,威逼利诱企业配合造假。
统计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很无奈:
“你不听,人家就换掉你,更别想升迁调动了!”
更重要的是,在我们这个官僚体系里,自上至下,在各种各样的文件和法律法规里,所有的要求都是对当和上级必须忠诚老实说真话,对下级和吃瓜群众,常常是喊喊大口号,所谓“实话”根本提都懒得提。
说假话可以升官发财,只有不幸暴露才会严肃处理;说真话,人家最多口头上“支持、保护和鼓励”,既不奖励,也不升官,实际上还不断给你穿小鞋打击报复……
这样一来,你说说中国当官的是愿意说真话还是愿意说假话?
那,为什么我敢说中国的央妈至少在数据上是很真实的呢?
答案也不复杂,因为——这个只是个统计而已,造假没有任何必要,也不会增加任何政绩,甚至会给自己惹来无数的麻烦!
1995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国的中央银行体系全面与西方接轨,整个统计体系仿照西方。
中央银行体系的统计人员,只用老老实实统计相关数据就行,丝毫不涉及政绩和升迁问题——如果你统计错误,反而要承担责任,你怎么会有动力去造假?
更何况,更重要的是,中央银行体系整体上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数字的变动,与此相关的当年所有数据都得变更,如果某个年份甚至某月份数据造假,此前所有的历史数据也都得跟着造假……
这样一来,任何一个数据造假,其工程量浩大可想而知,谁来承担这个造假的工作量,又有什么好处?
嗯,本来货币量是167万亿,我说印了267万亿,你是故意让人民群众对通货膨胀恐慌么?难道,你想告诉中央领导你印钞水平高超?
嗯,本来货币量是167万亿,我说只印了67万亿,倒是让人民群众吃定心丸了,那上个月的数据是怎么回事?过去10年20年公布的数据又是怎么回事?更何况,这会造成急剧通货紧缩,你想让领导知道你一定能够让社会发生经济危机?
中央银行出来的数据,最多可能其统计类别或者统计方法上有点问题,造假基本是不可能的——你尽管大胆使用。
那我们不仅要进一步的问:
为什么这些省现在承认GDP和财政收入数据造假了?
首要的前提是——地方政府领导换了,责任反正可以推给前一任领导,以前的经济数据是在造假,我来了才变真实,我对当才是忠诚的!
其次的改变是——中央现在选拔干部不仅仅以GDP增长来论英雄,而是看你对当忠诚不忠诚来选拔,当然造假的最大动力就丧失了。
最重要的是——以前造假是为了吹大政绩,现在不造假是为了争取向中央政府多要钱,多要财政转移支付,不然,地方政府的庞氏骗局早就撑不下去了,还玩个毛啊!
根据老蛮《神奇的财政平衡术》一文的说法,刨除港澳台之外中国的31个省市,只有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福建还有深圳市存在财政盈余,其余的,全部要靠中央财政补贴——
如果还继续造假,那这些地方政府岂不是在自己拿头往南墙上撞?
同样的官员和灵导,同样是在中国——中央银行体系的统计数据就不会造假,而统计局体系数据却假的所有人都知道,你说说是个什么原因?
说到底,造假是不同体系下的制度和激励机制问题。
再延伸一次
多省自曝GDP造假!你的理财又要小心了...
首个省级融资平台违约!多省“自曝家丑”,承认GDP造假!债务的窟窿越来越大...
你要当心了!这款高收益的理财产品都是雷...
多省主动认错,承认GDP造假!
继辽宁GDP造假披露之后,内蒙古在近日主动承认GDP大灌水,财政收入和工业增加值分别缩减530亿、2900亿,分别减少26.3%、40%。
紧接其后,作为国家级新区NO.1的——天津滨海新区宣布2016年GDP缩水3348亿,直接缩减了1/3。
为何这些地方选择在这个时候主动“自曝家丑”?
最近,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些新闻:兰州部分城区放松限购,合肥放开限价,天津又出了一个租房落户的新规定。
此前财政部撂下狠话:子债父不还,地方ZF要打破中央会“兜底”的幻觉!央妈也发话了:未来地方ZF可以申请破产,言外之意就是,现在现在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请各家自扫门前雪吧!
所以,种种现象串联在一起,我们不难发现原因:
在国家打响金融去杠杆升级战的背景下,部分地方ZF债务压力越来越大,在土地财政不可持续,房地产税还没有到来之前,特别是那些债台高筑的地方,再也不能打肿脸充胖子了。
更何况这是前任给GDP注水,虚报数据,继任肯定会想:我干嘛要背这个锅呢,干脆直接捅开了!现在撇清旧账,防止将来再来个终生追责,秋后算总账。
数据显示,我大中华31个省级行政单位,只有6省1市(上海、北京、广东、浙江、江苏、深圳、福建)能实现财政盈余,输血给中央,其它都是靠从中央乞讨活着。
所以,GDP造假的天津、内蒙古、辽宁恐怕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2018,首个省级平台违约!
地方ZF债务问题越来越严峻,现在看来,打破刚兑之路可能比想象中来得更快。
2018年开年不到半个月,云南省级平台就打响了违约第一枪!一个10亿级的信托项目面临兑付危机,周末刷屏了。
云南省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下称“云南资本”)及旗下子公司,未能按时足额偿还信托贷款本息,已经导致中融信托两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延期。
上述两款信托计划合计募集资金15亿元,期限24个月,日到期,清算期约定为10个工作日。
这事闹得还挺大,中融信托总裁还专门飞去云南催款,事情很快得到解决,今天云南资本已作出回应:资本划拨到位,最晚1月16日还款。
过去,金融机构拿着钱纷纷去找ZF投融资平台放贷,因为他们觉得这些平台有国资背景,有ZF的招牌背书,妥妥的。尤其是2016年资产荒的时候,大量的资金流向了ZF融资平台。
中央对待地方ZF债务问题的态度已今非昔比。
因为同在过去几年间,国家信贷规模不断扩大,咱们闭着眼扩杠杆,是以透支未来实体利润增长为代价的。
而当信贷增长太疯狂,你无论怎么发展,都很难跟上利息增长的幅度,不断地拖下去,雪球越滚越大,当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偿债能力时,社会代价也会越来越大。
所以,这种问题越早解决越好,到了今时今日,高层也清楚不能再视而不见了,这次的监管绝对不是雷声大,雨点小。
从东北特钢开始,地方国企、央企、省级投资平台纷纷沦陷,信用刚性已经被打破,地方ZF和企业的杠杆转移游戏还没有结束,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延迟兑付或打破刚兑的违约事件。
省级平台都靠不住,小心你的钱!
别以为这事跟你没关系,搞不好,你的理财就是为国接盘。
随着去金融杠杆风风火火地到来,资管新规出台要实行透式的监管,今年ZF投融资的形势已经十分严峻,再叠加监管层严惩违规举债可见,地方融资将会越来越难。
你想想,省级融资平台的融资能力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市、县级融资平台,但现在连省级融资平台都出幺蛾子,说明了啥?
目前,大部分地方都是财政收入都覆盖不了债务。而这些债务大多都是回报周期长,收益低的铁路、水电等大基建项目,后通过金融机构“盘活”,“打包”成理财产品来卖给投资者。
这类产品击鼓传花,借新还旧,风险极大,砸到谁手里,谁倒霉。
所以,以后在购买理财产品之时,不要迷信政府和银行的招牌,要仔细阅读理财产品标的。
一旦有人向你兜售地方ZF旗下融资平台公司承诺回购的投资项目,你必须要知道这种项目一旦违约,只能祈祷金融机构能向地方ZF追回,否则中央ZF不会买单。
而且从法律上,这类产品并非保本保息的,如果出现风险,很可能就要分担风险了。
最后还要提醒的是,防范金融风险依然是当前经济的主题曲,去杠杆还会风风火火一段时间,金融业要回归本质,违约潮才刚开始。
所以我们要和以前信权威闭着眼买理财(保本保息)的时代说再见,要不你把钱交给专业的人打理,要不你自己要开始懂一点金融,毕竟对你钱袋子负责的人,只有你自己。
辽宁GDP造假刚被报道时,舆论还只是将其作为修正政绩观的案例,但到了今天这个样子,减收增支有蔓延的势头,早已超越了“虚构GDP”的范畴。对GDP不同态度的背后,更让人担忧的是当下的经济运行是不是也陷入异常,有没有诊治的药方。给GDP数字挤水分容易,让经济保持平稳就难得多。但老实讲,因为数据集中在政府那里,没有一家社会机构能够得出经济面的全景数据,经济运行如何只能靠政府提供数据参考,针对经济真实状况的追问就此陷入了死循环。
从去年底开始,国家调整医保用药的名录,大量中药进入,当时就引起社会担忧。现在,人们似乎有更强烈的理由,将医保、社保等方面的异动与政府债务压身的窘境联系到一起。社会层面的不安、国地税总收入增长受困、地方“乞求”中央或捆绑大企业的自救,迟早会串联起各种担忧。
总之,这一轮对政府债务的社会认知,已经不再满足于得出“扭曲的政绩观”这个结论,而是往经济深处探查,显示了更多好奇。所有披露政府债务压城的报道、公号文章,都很节制,数据取自政府,拒绝下论断,但问题指向关系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最终的答案还是要等政府给。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的省份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