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的海外资产为GDP的多少

日本有多少“世界第一”
近年来,日本综合竞争力后退,但日本的科技竞争力仍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日本科技研究开发投入的经费也仅次于美国,占世界第二位,比德国、英国、法国3国的总和还要多。1990年以来,日本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位居世界第一。日本的研究人员数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日本每万人劳动人口的研究人员数为全球之最。科技大军的背后是对教育的重视,这方面日本也有诸多世界第一。日本初等教育入学率为100%,中等教育入学率为99.5%,居世界第一。基础教育的扎实发展,造就了平均文化素质高的日本国民,成为日本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宝贵资源。相比而言,日本的大学教育并非世界领先,但在亚洲名列前茅。2007年11月,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公布最新“世界大学排名”,排名亚洲第一的是日本东京大学,全球排名为第17位。在财富方面,日本也有诸多世界第一。截至2005年年底,日本持有的净海外资产总额为180.70万亿日元,连续15年居世界第一,而且...&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我们既要鼓励国有大型企业加快研究开发机构建设和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努力形成一批集研究开发、设计、制造于一体,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骨干企业,也要重视和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在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生力军作用,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支持其做大做强并参与国际竞争。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改革开放中迅速成长壮大的民营企业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的动力。但我们也应当看到,目前许多民营企业还处于“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增长的状态,不仅加大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也使民营企业自身在缺乏品牌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制约下竞争力不足。为此,民营企业必须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机遇,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首先,民营企业要建立良好的互信机制、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制度基础。民营企业有一些是家族企业。当前,制约这些民营企业...&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科技创新是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生存的“根”、发展的“魂”。开发区始终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立区之本、强区之策,充分利用业已形成的产业、人才、资金和区位优势,建立并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一、开发区区域自主创新发展概况2004年在由上海《科技创业》杂志等全国性专业媒体和智囊机构联合推出的“中国城市科技创业环境100优排名”中,安庆市名列第97位。而与我市其它工业园区相比,我区的科技创业创新环境更有着特殊的优势。1998年,安徽省首个国家级民营企业园区“安庆国家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落户开发区,为区内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提供了新平台。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安庆开发区在积极打造“汽车零部件,机械装备制造、轻工纺织、精细化工”四大特色产业基地的同时,把培育集群经济与发展民营经济结合起来,围绕产业发展建成了“安庆国家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安庆市唯一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安庆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安庆市第一家博士后科研工作...&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据有关媒体报导,国务院近日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年)》指出,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使我国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2010年我国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应达到3600亿元左右,2020年达到9000亿元左右。”并将能源、环境、制造业、农业、水...&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研究开发是加快科学技术进步的动力。为了在二十一世纪使科学技术能有较大幅度的发展和富有成效的突破,许多国家都根据各自的条件制定了研究开发规划,扩大了重点研究开发规模,增加了研究开发投入,加强了相互间的竞争力。例如,1987年美国、日本、联邦德国的研究开发费用分别为20、9、寸兆日元,南朝鲜、我国台湾省、马来西立等新兴工业国家或地区近年来也大幅度增加了研究开发的投人。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新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而新技术的发展又以新材料的开发为物质基础。本文将简要介绍目前倍受各国重视的与下世纪高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几种主要材料的研究开发现状与动向,供从事材料科学与技术的人员参考。术的骨干材料和光激射二极管及超级计算机的重要元件。这类材料钓电子迁移速度要比硅大1一2个数量级,具有很高的光辐射效率,今后有可能用于超迹硅极娘钓集成电路(1c)和光电子集成电路(OEIC),之hT全和Znsel一万放半导体今后有可紫色或绿色短波长发光元件,而A伽A台...&
(本文共7页)
权威出处:
北京市科鬓翻患翼科教进步带磷外瞬憋翔耿戴 第一,继续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在“一区多园” 的基础上,将以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电子城、空港工业区为重点,在环绕北京城构筑一条高新技术产业走廊。目前正在加紧制定中关村地区发展规划,力争将其建成科技创新示范区和高技术产业出口基地。第二,重点扶持电子信息、光电一体化、生物工程和新医药、环保等五大产业,力争到2(XX)年总产值达到570亿元。第三,推动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以企业为主体,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人,提高创新能力。第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结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以提高对外出日商品的技术层次。第五,集中现有资源,支持高技术产品出 口。市高科技创业基金、科技成果推广基金、专利实施基金等,在项目选择、项目目标和资源配置上,将向具有出口市场前景的高技术出口产品的研究开发倾斜。广寒雀滞...&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xuewen.cnki.net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占全球GDP十分之一的资产,都躺在海外避税天堂里
隐藏在避税天堂中的在资产占GDP比重,各国情况不一:欧洲国家的平均比例为15%,而海湾地区和拉美国家则高达60%。一份来自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的研究报告显示,占全球GDP10%的资产被藏匿在海外避税天堂中。隐藏在避税天堂中的在资产占GDP比重,各国情况不一:欧洲国家的平均比例为15%,而海湾地区和拉美国家则高达60%。(Mossack Fonseca是全球第四大提供离岸金融服务的公司,去年发生泄密事件)产油国的海外避税资产占GDP比例最高产油国的海外避税资产体量惊人,主要是由于“能源时代”大量资金流向产油国。而石油资源被产油国收归国有,由此滋生贪腐,导致大量财富被隐匿在海外避税天堂中。在离岸避税资产占本国GDP比例 TOP5 分别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委内瑞拉、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和阿根廷。值得注意的是,在G10国家中,德国、英国和法国离岸避税资产占GDP的比例也高出10%的平均水平,美国则稍低于平均水平。根据研究报主笔者之一、经济学家Gabriel Zucman,离岸避税资产占GDP比重较大的国家主要有三个特点:一、地理位置上接近瑞士;二、国有自然资源丰富;三、政治经济不稳定。(据BIS数据统计的全球避税天堂已经不止瑞士一家)NBER经济学家称,由于避税实践历史悠久,花样百出。实际上避税隐匿的财富比调查数据可能还要多。加上已知的贫富差距,当今的财富不平等状况可能已经超过镀金时代末期。&行情来了,如何抓住趋势内化趋势跟踪,分散持仓,进出有据盈亏同源的交易核心理念做到像机构操盘手一样专业的计划你的交易交易你的计划2017年9月22日-9月26日 &上海咨询电话/微信:海外避税天堂的存在,加剧了税收的不平等海外避税天堂仅属于少数巨富家族。在英国、西班牙和法国,0.01%的富人掌握着全国30%-40%的财富,且这一部分财富存放在离岸避税天堂中;俄罗斯最富有的一部分人将他们60%的资产存放在海外避税区。Gabriel Zucman说:“当我们谈论财富差距时,我们主要的参考数据就是税收,很明显的问题是,很大一部分资产已经成功避税。如果仅仅依靠税收,财富的集中程度一定被严重低估了。”瑞士是公认的避税天堂,但由于国际社会施压,最近几年,避税资产规模正在减少。需要警惕的是,香港作为避税天堂的地位正在上升。遏制避税天堂发展靠黑客?在巴拿马文件泄密(Panama Papers leaks )事件发生后,国际社会强烈谴责,英国等相继进行税收调查。今年早些时候,Mossack Fonseca 的创始人涉嫌参与巴西Lava Jato腐败丑闻在巴拿马城被捕。即使Mossack Fonseca 遭受重创,其他离岸金融服务仍然匿名运转。在遏制海外避税天堂的根本制度上,没有进展。外媒调侃称,遏制避税资产全靠黑客了!毕竟在信息泄密频发的时代,避税者不得不权衡秘密资产曝光对公众形象的影响。在2016年巴拿马文件泄密事件中,涉及的主要政治人物有冰岛的前总理、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副手,以及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的父亲等。来源:Wind资讯APP【网络课程】“亿计划”期货实战训练营-第十一期打破传统最强性价比理论+实战&打造期货股票交易系统&为投资者打造全新学习交流体验日 &报名电话/微信:
微信号:jdtz99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基于事物本身赚钱的商业模式即将消亡,最好的盈利过程都是在愉悦的体验中完成的。
Copyright2017.51夏天之家自媒体资讯站,让大家及时掌握各行各业第一手资讯新闻!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粉丝量:14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GDP 之外的中日差距《看世界》日
下载积分:500
内容提示:GDP 之外的中日差距《看世界》日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8|
上传日期: 01:45:22|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5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GDP 之外的中日差距《看世界》日
关注微信公众号美国有海外资产24万亿美元,约为GDP的142%【世界电影票房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1,376贴子:
美国有海外资产24万亿美元,约为GDP的142%收藏
U.S. assets were $24,693.2billion at the end of the fourth quarter compared with $24,617.2 billion at theend of the third quarter (chart 2). The $76.1 billion increase reflected a$464.4 billion increase in the value of financial derivatives that was partlyoffset by a $388.4 billion decrease in the value of assets excluding financialderivatives.U.S. assets excludingfinancial derivatives were $21,430.5 billion at the end of the fourth quartercompared with $21,818.9 billion at the end of the third quarter. The $388.4billion decrease reflected a $448.2 billion decrease resulting from otherchanges in position that was partly offset by a $59.8 billion increaseresulting from financial transactions.2 Other changes inposition were mostly attributable to the depreciation of major foreigncurrencies against the U.S. dollar that lowered the value of U.S. assets indollar terms.3U.S. liabilities were $31,608.5billion at the end of the fourth quarter compared with $30,746.6 billion at theend of the third quarter (chart 2). The $861.9 billion increase reflected a$444.8 billion increase in the value of financial derivatives and a $417.1billion increase in the value of liabilities excluding financial derivatives.U.S. liabilitiesexcluding financial derivatives were $28,419.6 billion at the end of the fourthquarter compared with $28,002.5 billion at the end of the third quarter. The$417.1 billion increase reflected a $54.1 billion increase resulting fromfinancial transactions and a $363.0 billion increase resulting from otherchanges in position. Other changes in position were mostly attributable toincreases inU.S.equityprices that raised the value ofU.S.direct investment and portfolio investment liabilities. These increases werepartly offset by decreases in the value ofU.S.liabilities denominated inforeign currencies as the U.S. dollar strengthened in the fourth quarter.
美国2014年底 持有海外资产 24.6万亿美元外国持有美国资产
31.6万亿美元净负债 约7万亿美元,为历史最高但是不一样的是, 美国持有的外国资产大多为实体资产(工业), 而外国持有的美国资产多数为 金融资产(股票和债券)
日本, 持有海外资产 7.8万亿美元, 负债 4.8万亿美元, 净资产 3万亿美元中国, 持有海外资产 5.9万亿美元, 负债 4万亿美元, 净资产1.9万亿美元(2012年中数据)德国, 没查到总资产数据, 净资产是 1.6万亿英国,没查到总资产,据说很庞大, 净资产接近平衡。
美帝算盘打的小99就是 实体产业好,金融产业不好,但是这几年刚好时来运转,实体经济全球都不济,反而金融经济欣欣向荣(自09年涨了1倍多),因此美帝的海外总资产没涨多少,但是对外负债却涨了很多(这几年主要增加方式是因为美股涨了一倍还多,当然还有数额不小的经常账目赤字)
美国的海外资产多是企业的,而负债政府占比很高。
这没什么奇怪的
美帝准备flop了
表示怀疑。。。我记得日本是地球上的最大债权国。
毕竟脑控全球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来源:《新财富》
  从积极引入外资,到大规模对外投资,随着“金砖国家”的崛起,全球资本流的话语权不再由美欧日寡头独享。而快速增长的市场经济,更催生出大批富人家族及中产阶级。俄罗斯、印度、巴西,移民潮滚滚而来。  作为金砖国家中的佼佼者,中国经济多年来一路狂奔,增速之快无人能匹敌,自然也不会缺席这场从资本到人力的大规模“出海”。  平民如凤姐、巨贾如李嘉诚,都在彼岸定义人生资产的再配置;越来越小的留学生漂洋过海去镀金;富人将在国内买楼拿地的阔气转战至欧美;企业跨国并购屡现大手笔;交了不菲学费的主权基金中投公司逐渐找到感觉……  还没有人将这诸多不同的侧面联系到一起,当微观与宏观一一印证彼此默契,人在走钱在过海,该如何理解这种自下而上都毫无违和感的大趋势?  最粗泛的解释,是将中国30年黄金增长所引发的“资本大爆炸”视作基本驱动力。它裹挟了身处洪流中的每个人,每个企业,也重塑了自身,和全球的格局。细究这一波移民和海外投资大潮的成因与模式,是希望能给“中国怎么了?”一个更理性客观的解释。  在全球资本圈,以中国为代表的金砖国家正在上演“丝逆袭”的戏码。一直以来,金砖国家(BRCIS,巴西、俄罗斯、中国、印度以及南非)都是吸引外资流入的主力军,2012年金砖国家吸引的外资占到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53%。而外资的涌入为金砖国家的快速成长提供了基础动力,21世纪头十年,新兴经济体GDP年均增速超过6%,金砖国家整体平均增速超过8%,远高于发达国家的2.6%和全球经济的4.1%。  不过,资本由发达地区到新兴市场的单向流动正在改变,随着本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资本的快速积累,金砖国家对外投资量也大幅攀升。金融危机后,外资大规模撤离新兴市场,而金砖国家彼此之间的投资却在加码。2010年中国对巴西投资迅速增长,同比增长50多倍,规模占巴西当年吸引外国直接投资484.6亿美元的1/3强,成为巴西第一大投资来源国。同样具有矿藏资源的俄罗斯和南非则打得火热,俄罗斯对南非直接投资总额超过12亿美元,俄罗斯总统普京亲自领队赴南非展开经济外交,诺里尔斯克镍业公司和叶夫拉兹钢铁公司等著名企业已进入南非采矿业和金属行业。南非对俄投资也突破3亿美元。俄罗斯还是南非快速增长的重要游客来源。印度电脑公司Sahara、安赛乐米塔尔和塔塔集团是南非市场上的著名外企。巴西与南非的合作发展很快,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已进入南非资源和建筑市场。  新兴市场国家在对外投资上日益主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资本圈中由美欧日所垄断的话语权。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委员会发布的《2013世界投资报告》的数据,金砖五国对外投资总量2000年仅为70亿美元,全球份额占比微不足道;2012年对外投资量已经翻了20倍至1450亿美元,在全球对外投资流量中占据了10%,其中,中国(不含香港地区数据)和俄罗斯已分列第三和第八位(表1)。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14年金砖国家经济增长将贡献全球增长量的62%,而传统七国集团(德国、加拿大、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日本)的经济增长仅占世界的13%。  &&
&  新兴市场造“富”  良好而稳定的经济运行环境为新兴国家创造了大批的中产阶级和亿万富豪,在全球顶尖富豪榜单中,金砖国家也逐渐显露资本大国的风范。根据2012福布斯富豪榜名单,在全球前1000名富豪中,来自中国(含港澳台地区)的富人占到了158位,俄罗斯、印度、巴西分别贡献了94、59、33位。而俄罗斯的寡头现象尤为严重,全球最富有的100名富豪中俄罗斯有12位,印度、巴西、中国各有4位。  在“经济开放”及“快速发展”成为新兴国家的共同特征时,每个个体的发展和受益程度并不均衡,也因此金砖国家的财富分配效应呈现出惊人的共性—多数财富集聚到了少数人手中。瑞信的报告显示,俄罗斯贫富悬殊程度为世界之最(剔除富人居住的加勒比小岛),在1.43亿全国总人口中只有110个富人,他们手中掌握了全国35%的财富,与此同时,93.7%的俄罗斯成人仅有不到1万美元的财产。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底,巴西百万美元级富翁人数达到19万名,占全国总人口的1‰。而他们手中聚集的资产总额达到6750亿美元,相当于巴西GDP的一半。在印度和中国,情况也大同小异。  正是这些顶级富豪成为全球化配置资源的主力军。俄罗斯首富阿利舍尔·乌斯马诺夫(Alisher&Usmanov)最原始的身份是钢铁大亨,但近年来,他先是成为英国阿森纳俱乐部的二老板(持股30%);在美国,通过著名投资公司DST(Digital&Sky&Technologies)控制Facebook&10%的股份,获利颇丰,并持有Zynga、Groupon、苹果等公司各数亿美元的股权;在中国,乌斯马诺夫通过控股公司USM&Advisors&LLC持有阿里巴巴集团和京东商城的股份。类似于乌斯马诺夫这样布局海外的新兴市场顶级富豪,并非个例。  移民浪潮席卷金砖国家  金砖国家的资本流漫越国界之时,还伴随着汹涌的移民潮,这其中技术精英和高净值人群成为了主力军。俄罗斯媒体普遍认为,俄罗斯已经迎来了布尔什维克革命至今的第五波移民大潮。“列瓦达”的调查显示,35岁以下俄罗斯人中意欲移民的超过一半,希望子女今后移民的占到63%。在中国,《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2)》显示,个人资产超过1亿元的超高净值企业主中,有27%已移民,47%正在考虑移民。印度由于特殊的殖民地历史,对西方文化价值观普遍认同,他们的移民潮可以回溯至上世纪60年代。快速增长的人口和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使得印度政府鼓励移民,面对“人才流失”相对淡定。政府更多是通过法律、税收、资金等政策倾斜,来吸引外籍印度裔移民归国创业。  过去10年,美国成为中国、印度移民的最主要目的国,共吸收了金砖国家150万移民(图1)。  &&
&  俄罗斯移民目的国则有所不同,一方面其富豪阶层多为金融寡头,美国高税率并不适合,再则俄罗斯地处欧亚大陆,更具地缘优势的欧洲国家因此成为俄罗斯移民的首选。美国之外,加拿大、澳大利亚、葡萄牙等地也是新兴国家移民的热门选择(表2)。  &&
&  中国既服从于新兴市场这一资本流和移民潮的普适规律,但自身的经济体量及社会特征又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有所不同。在中国,火爆的海外移民和大规模对外投资也在近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平民如凤姐,成名后冷不丁去了美国,中国梦置换成美国梦。华人首富李嘉诚,东半球出售广州、上海物业,西半球却在英国大举购入电网、水务、天然气公司等垄断性资产,据统计2010年以来和黄系海外收购额达到了1868亿元,“超人李”旗下资产的“西进”战略正有序上演。而在这些夺人眼球的喧嚣事件背后,滤掉娱乐或商业的表象,是越来越多普通人加入移民或海外投资的行列中(附文)。  移民那些事儿  在《新财富》发起的海外移民相关调查中,有高达九成的网友表示身边有已经移民的亲朋好友。这些移民者出国前三成为经商者,两成为知识分子,两成为白领阶层。投资移民、技术移民、留学后定居这三种方式移民的占比最高,依次为44%、30%、18.6%。至于移民的缘由,七成以上受访者将子女教育放在了首位。而只有三成受访者认为移民能让自己事业上有更好的发展。这也可以说明,移民并非主要为了物质追求,环境、心理上的健康安全更具吸引力。在PM2.5高企、污染突出的今天,食品安全问题、养老医疗制度沉疴等无不构成外推移民的动力。在网友的选择中,环境、医疗水平等软性服务,体制文化是紧随“子女教育”的另两个重要因素(图2)。  &&
&  远走他乡,移民者收获的到底是什么,素质教育、清洁空气、环境安全、自由空间还是圈子内身份的象征?在如何选择移民目的国家时,有没有熟人成了爱聚群的中国人最大的偏好,尽管不少人也根据申请的难易程度来决定去往何国,但仍有三成受访者表示移民中介在帮助选择目的国上有一定的左右力量。  美国梦毫无疑问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人,美国国土安全部的数据显示,2003年有4万中国人移民美国,2012年已有8万余中国人移民美国,10年间共计71.41万原中国居民获得美国永久居留权。此外,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地区也是移民的热门。加拿大移民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接收的25.75万新移民中,32990人来自中国,为第一大移民来源国。而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的数字,2012年共有17560中国人在该国定居,比2011年增加了11%。新加坡和香港地区则因为与中国内地在文化上更为相通,再加上语言上的便利,成为不少移民的选择。  因为申请难度较高,福利待遇优渥的欧洲此前并未受到中国移民群体的关注。不过,欧债危机挥之不去,不少国家推出了优惠政策吸引投资移民。如葡萄牙以最快24小时办理、平均每年只需居住7天的几乎无移民监的宽松居留条件攫取了全球投资人的眼球,前提是只要在当地购买50万欧元以上房产即可。希腊、西班牙等国也加入了这一热潮,以提升当地不景气的经济,让南欧成为时下的投资移民热点。  中国移民的涌入,给当地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拉动了房地产市场的复苏。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3月的过去一年中,国际买家在美买房规模达到682亿美元,其中中国买家贡献82亿美元,占比达到12%,成为美国房地产第二大买家。全美地产经纪商协会(National&Association&of&Realtors)的报告显示,中国买家偏好洛杉矶、底特律、纽约、旧金山、西雅图这五座城市。而在《新财富》的调查中,中国买家在几大目标城市购置房产的偏好如图3所示。  &&
&  留学后定居以及技术移民是此前移民的两大主旋律。留学海外再成功拿到绿卡看起来是件水到渠成的事情。眼下,中国不少中产阶级都设法通过中介将自己的孩子在本科甚至高中时代就送出国镀金,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1年中国在外的127万留学人员分布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其中选择留学美国的比重占44%,英国其次,占比15%,接着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分别为7%和6%。通过留学后定居拿到绿卡的难易程度主要取决于各国移民政策上的调整和变化。  虽然投资移民在近年来持续升温,但财产的高门槛以及每年1万个名额(EB-5)的限定决定了这只是个“小而美”的类别。相对而言,技术移民的群体更为庞大。以美国为例,在每年接收的百万移民中,配偶类、直系亲属类发放的绿卡为主流。而人们所熟知的EB-5只是非常小众的类别。官方数据也可以看出,2003年,仅有64人通过此方式获得美国绿卡,即使这两年被中国富人充分发扬光大,2012年也只有6628人成功获得投资移民绿卡,占就业类别绿卡的比例仅为4.6%,而在美国当年发放的103万张绿卡中占比还不到1%。  投资移民之所以在近几年倍受追捧,优势在于其对申请人没有太多语言、学历、年龄等之类的要求,只需证明资金为合法所得,且配偶及子女可随迁。不仅如此,金融危机后,国内节节上升的资产价格,和海外低价资产的反差,抄底思维与人民币升值的合力抬高了这一移民途径的吸引力。  坏消息是中国富人太多了。一拥而上的局面不仅抬高了各国的投资移民门槛,大幅延长了等候时间,成功率也有恶化之势。如加拿大2010年将资产要求和投资额分别翻了一番。香港地区也从650万港元升至1000万港元,2013年底还有可能进行新一轮加价调整。新加坡的投资移民门槛也从150万新元上升至250万新元等。  移民潮的一大获利者,是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中介机构。但中介功过难辩,在《新财富》的调查中,35%受访者觉得留学中介完全没起到作用。而投资移民中介则成为重灾区,在投资移民项目中,有三成的申请者最终失败。而且失败者中有高达60%遭遇了双杀型项目:既没有成功拿到绿卡,也没有收回投资项目的本金(图4)。在2012年的“芝加哥国际会议中心”丑闻中,美国商人塞思谎称投资者购买其公司股份便可快速获得移民美国的机会,诈骗250余名投资者1.45亿美元投资和1100万美元管理费用,而这些投资者大多来自中国。  &&
&  眼下,不少私人银行的高端理财业务中附加了移民中介这项服务,不管是出于拉拢客户的目的,还是作为增值业务,私人银行的可靠度相对来说胜过市场基本面。不过由于宣传不到位且服务对象更为小众,在我们的调查中只有23%的人们知道私人银行也会提供这项服务。  企业出海:破局“世界工厂”定位  到大洋彼岸“扫货”不仅是少数富人的专利,更是内地企业的流行选择。2013年上半年,总部位于上海的复星国际已经完成了三起海外并购,“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复星CEO梁信军曾多次表述其收购逻辑。  全球化布局资源端,不止复星一家。中国企业出海潮这几年风起云涌,呈现出区域、主体、产业上的高集度中,而其核心意义则在于,在中国竭力突破“世界工厂”的制造业身份时,那些出海并购的中国企业走在了前列,尽管它们所处的行业不一而足,收购模式也一直在推陈出新,但总体呈现出一种集体意识:它们瞄准的或为资源,或为品牌,以弥补中国在“微笑曲线”上所欠缺的、附加值高的两端,以此提升定价权(如铁矿石等资源类),或是话语权(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等),从而更好地参与到世界产业游戏规则的制定中去。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凭借廉价劳动力和外商优惠政策,引进外资的规模一直居高不下,而“以产品换美元”的政策为GDP增长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奠定了中国立于外汇储备大国的地位。而现在,不仅是中国制造,更有中国企业、中国钱走出去。连续多年的《世界投资报告》显示,中国在年间平均对外投资流量不过20亿美元,2003年为29亿美元,到了2012年已上升至840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28倍(图5)。2012年,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的第三大对外投资经济体。  &&
&  央企抢资源,民企爱品牌  国有资本是本轮跨海并购的主体力量,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年间,由中国内地企业主导的金额超过10亿美元的并购案例(注:不含港澳台地区企业)达到了20起,其中9成由国有资本主导,民企中仅有万达收购AMC、吉利控股沃尔沃两家代表(表3)。收购标的既有来自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石油集团,也不乏巴西等新兴市场的矿冶公司。矿产是海外投资的主要领域。根据中国矿业联合会的数据,2011年中国企业的海外矿业投资项目为284项,比2010年增长175项。中方协议投资额226亿美元。来自路透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金属和矿产业对外投资额达到154亿美元,仅次于2008年,位居历史第二。  &&
&  尽管大型国企在跨海并购上唱主角,但其标的主要集中于能源及资源型行业,民企则是抢夺品牌的先锋力量。双汇71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一大猪肉商史密斯菲尔德是2013年的头号并购新闻。而从最早的TCL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到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及至近几年吉利吞下沃尔沃、万达收购美国最大影院连锁AMC等,民企收购往往具有相当的轰动效应。究其原因,一是这些收购标的多为行业内高知名度的品牌,二是民企在资金上往往受到约束,从而在收购模式及交易结构上要大费周章,而这些经典案例往往为后来者所借鉴,如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准备了两套融资结构(详见本刊2013年9月号《双汇“非典型”收购》),涉及45亿元的银团贷款,背后亦可见高盛、淡马锡等国外资本大鳄的身影闪烁,类似于这样用少量自有资金追逐世界品牌的“蛇吞象”现象更易引起人们关注。  收购数量及规模成倍增长的背后,战略利益是第一大驱动力。德勤在对2011年大中华区海外并购焦点项目分析后指出,推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四大交易原理主要为:保障原料输入(各种能源与资源企业并购,积极参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借贷施与援手(如中国工商银行与阿根廷、南非银行的并购,服务于其他交易),逃离拥挤的本地市场(国际化、扩大市场疆域),把世界品牌带到大中华(吉利引入沃尔沃品牌,增强自身在中国区的影响力)。  新区域、新模式涌现  “走出去”是一种共识,“去哪儿,怎么走”则英雄所见略有不同。欧美因市场成熟层次丰富受到制造类企业的追捧,如1994年就开始国际化旅程的万向集团,海外总部设于美国。万科进军海外也首选纽约。  资源富饶、工商业基础薄弱的非洲则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新热土。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0年8月,中国共在非洲设立境外企业2000余家,累计实现各类投资323亿美元,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量的1/10以上,年直接投资额年均增长率达到63.6%;对非承包工程累计签订合同额达到2052亿美元。相比市场竞争激烈的发达国家,非洲市场的优劣势非常明显,既拥有低廉的劳动力和能源价格,也普遍拥有较低的税负,但契约精神的缺乏、基础设施的缺失则是投资非洲的主要障碍。相对来说,矿产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工制造业、电信服务业、农业项目、劳务承包等成为中国企业集中度较高的领域。  走出去的企业多了,成败的经验都相应更为丰富。不同的经济体有着各自的坏脾气,在美国,对华偏见的存在及政策监管的压力是阻挠并购成功的一大障碍。电信巨头华为并购3COM一事就夭折于美国众议院之手。在欧洲,则可能遭遇强大的工会力量,从而增加并购项目的后续整合难度。TCL兵败汤姆逊彩电,原因之一就是裁员计划难以进行。而在非洲,基础设施的缺乏、商业文化的不成熟也足以让轻率决定进入的企业难以获得称心回报。  与之前流行的自行建厂、百分百控股相比,现在中国企业出海投资已不再追求绝对控股、独自经营,具体模式也日新月异。如到非洲开采矿产,不少企业选择合纵连横之术,以分散风险。一个经典案例是几内亚西芒杜铁矿开发项目(预计铁矿石资源量接近50亿吨),中铝公司先通过联合力拓跻身开发者名单,随后引入宝钢、中国铁建、中国港湾和中非基金,联合成立“中方经济体”,既分散风险,同时也获得基础建设、金融支持、销售等方面的保障,长远看对提高中国铁矿资源保障有着重要意义。而并购贷款、“现金+股权”等融资模式的更迭,则显示随着金融实力的日益成熟,国内资本同样积极投身海外投资的热浪中。对并购项目的尽职调查、以此为基础的谈判能力与合理的估值水平、与当地文化适宜的商业操作手法,是决定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成败的软实力。  历史维度下的启发  身为新兴市场国家的一员,中国不过是一个更为熟悉、更易解剖的样本而已。精英移民的现象意味着人才和资本的双重流失,这也引起了各国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据统计,俄罗斯进入21世纪以来已经有约125万人移民去了国外。《涅瓦时报》忧心忡忡地报道:“俄罗斯正在向世界出口除自然资源之外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人口。”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中指出,1978年以来学成后未归国的中国留学生,相当于30所清华、30所北大的本科生规模。而投资移民的兴起,也使得资产外流现象颇为严重,仅位中国投资者带给美国的投资额就是30.62亿美元,为美国创造就业机会6万余个。无论是移民,还是海外投资,当金砖国家整体呈现一种共性之时,不妨从历史维度去剖析其原因。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丘立本指出,移民是社会、政治、经济跨越国境广泛整合过程的结果,而并非移民个人随意的行为;同时,移民潮不是永无止境,它的生命周期可长可短,经过一个“移民峰”后便会逐渐消失,如二战后韩国的移民潮历经了约40年。据Henrik&Olesen等人对战后国际移民的研究,“移民峰”的起点约在人均收入1500美元左右,而终点则约为8000美元。人均收入1500美元以下的穷国,由于太穷,支付不了出国费用,多为难民,甚少自由移民;人均美元之间的中等收入国家,经济条件较好,出现大量自由移民;人均收入超过8000美元以上的国家,足够富裕,已没有向外移民的必要。金砖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无疑正在跨入中等收入的行列。  此外,移民浪潮的兴起与全球化息息相关。无论是国际贸易的规模、资本跨国流动的速度还是信息交通技术的进步,都远远超越了历史。金砖国家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佼佼者,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精英阶层有了更高的自由度和更广阔的眼界选择理想的国家定居。事实上,作为主要的移民目的地美国,同样呈现出逆向移民趋势,盖洛普公司对135个国家的调查发现,美国人离开美国定居的数字近几年急剧上升。2009年,25-34岁的美国年轻人在国外生活的数量占比1%,2011年提高到5.1%。而美国顶级富豪中为了躲避高税率前往荷兰、新加坡定居的也不在少数。  企业的跨国并购同样是国家及产业寻求高阶定位的必由之路,美国历史上曾经历了五次企业并购浪潮,尤以年间为甚,这五年内共发生了超过4万起并购案,且其重要特征是跨国并购案例的数量和金额均很高。这种跨国并购浪潮不仅成就了一大批高产值的大型跨国公司,更推动了美国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繁荣,并奠定了其在全球产业及资本圈的不二实力。  同样的,中国企业在资源、品牌上受制于人的局面也正在这种“步步为营”的跨境收购案中,逐渐得到缓解。它们在国际商战中的水平也必将随着真刀实枪的比拼而有所长进。行使中国主权基金角色的中投公司,曾因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夕投资黑石部分股权巨亏而遭人诟病,如今则将更多的资产分配在垄断性基础设施之上,尽管相比老牌的阿联酋主权基金和新加坡淡马锡,在收益率及稳定性上还有一定差距,但这种“干中学”的劲头让其过去5年获得了5.02%的年化回报。  但跨国并购亦非坦途,眼下的热潮更容易让人想到的是曾经买下过纽约帝国大厦的日本人,他们在签订“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海外购买力随之剧增,并快速攀升为当时全球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年间,日本企业超过500亿日元以上的海外并购案达到21起。但据专业人士统计,日本上世纪80年代的并购成功率不足30%。海外并购的大规模失败也是将日本拖入“迷失的10年”的重要原因。  中国将成为下一个么?  【附文】  中国富人资产海外转移现状  据波士顿咨询公司和中国建设银行过去两年的调研,中国富人群体总计拥有33万亿元资产,其中已成功实现海外转移的部分约达2.8万亿元,相当于中国2011年GDP的3%。并且,这一趋势还在明显加快,预计两三年内转移至海外的资产将翻番。  受调人群中,2012年拥有海外资产者的占比达到28%,比2011年大幅提升了11个百分点(附图)。且资产规模越大的客户使用海外金融服务(等同于向海外转移部分资产)的比率越高。总可投资资产在600万-5000万元的高净值客户中,拥有海外资产的比例为24%,而资产3亿元的客户这一比例提高至47%。  &&
&  此外,中国富人向海外转移资产这一趋势在近两年明显加快。2011年时,资产在300万-600万元的入门级高净值客户拥有海外资产的比例几乎为零,2012年却增长到26%。资产在600万-5000万元群体的这一比例也从11%增长到24%。不仅如此,在尚未向海外转移资产的人士中,有1/4的人群表示在未来三年内肯定或有可能会这么做。  调查显示,高净值人士向海外转移资产的主要目的在于:资产保值和增值(45%)、确保资产安全性和私密性(38%)、以养老、医疗为诉求的移民和子女教育需求(38%),以及方便海外业务发展(31%)和进行全球配置以对冲国内风险(28%)等。  投资移民目标国盘点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放了对中国的投资移民。国人移民的目的较为一致,大致包括子女教育、资产管理、避税需求等,相对而言,真正有意愿在国外生活的人只是很小一部分。投资移民目标国的选择一方面受到移民目的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各国移民政策的制约。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乃至香港地区都是传统上的投资移民热门地,而随着移民人群的日渐扩大,各地的移民环境和政策却朝着截然不同的方向变化。美国热持续升温,投资移民项目因此变得鱼龙混杂;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因为申请人过多而收紧政策;饱受经济危机“折磨”的欧洲国家为提升经济相继放宽投资移民政策;而香港地区的投资移民政策拒绝中国内地居民,因此带热了一批低门槛的跳板国家。  美国:投资移民升温,项目鱼龙混杂  近几年,美国投资移民持续升温,发放的投资移民签证数量大幅攀升,2012年共发放7641张,几乎为2007年的10倍。而中国内地居民俨然成了其中的主力军,共获得6124张,占发放总量的80%。2007年时,此比例仅为13.9%(表1)。  &&
&  中国人的钱包鼓起来了,有了投资移民的条件,并且,第一批通过投资而移民美国的中国人已经享受到了移民美国的福利,带动了身边的亲朋好友。另一边,美国为刺激经济,一再延长区域中心投资移民法案有效期,区域中心数量快速增长,为中国人移民美国在政策上提供了可能。  1990年,美国国会立法通过“投资移民项目法案”,即EB-5投资移民计划,目的是吸引外国投资者在美国投资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为促进美国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1993年,EB-5投资移民又增加了“区域中心试行方案”,同意将投资金额汇集并集中投资于政府指定的区域。由于大受欢迎,原定于日结束的法案被延期至日,再次到期后,此法案又被延期至日。  不过,由于EB-5移民签证整体上的高风险性,2008年以前,1万个签证配额仅仅能吸引不足1000个申请者。为了吸引更多的海外资产,美国政府推出了“区域中心移民方案”(Regional&Center&Pilot&Program)。“区域中心”实际上是美国政府批准建造的、统一经营并专门提供给投资移民申请人投资的商业中心。  专门负责帮助客户处理美国移民法律业务的海埠律师事务所刘晓伟律师表示,美国投资移民的门槛虽然看起来不高,但政策要求创造10个工作岗位,按照每个员工年薪5万美元计算,两年需要10万美元,而10个员工就高达100万美元,因此,加上发给员工的工资,实际的门槛着实不低。  即便门槛高,但作为移民美国最简单、最便利的方式,投资移民依然受到了热捧。正因为如此,区域中心投资移民法案一再延期,这也更有利于投资移民项目的运行。美国投资移民大幅升温,区域中心的数量出现了大幅增长(表2)。  &&
&  进行投资、提供合理的商业计划,便可获得2年期有条件的美国绿卡,而能否获得永久绿卡,则需要看其项目是否按照计划顺利实施,这才是实现投资移民的关键一步。美国移民局公布的数据显示,I-829申请(永久绿卡)批准数量要远远小于I-526申请(2年期有条件绿卡)批准数量,而时间越往后,相差的比例越悬殊(表3)。这意味着,很多的投资移民项目并不能照计划实施。  &&
&  而事实上,如何在鱼龙混杂的项目中进行选择已经成为美国投资移民的最大难点。美国金诺投资公司合伙人、特许金融分析师王克非表示,因为文化差异加上商业目的的扭曲,很多投资移民项目到了中国就变得面目全非,国内的一些中介因为没有分析能力和缺少美国商业金融信息来源,只能相信对方提供的材料,有意无意地帮项目进行了宣传。他建议在选择投资移民项目的时候不要追求高回报,因为没有既回报高、又能获得绿卡、又能保证资金安全的大好事。  从历年签证成功率来看,直接投资远远高出区域中心。2011年批准的移民项目中,8%的申请人创造24%的批准个案,而区域中心占92%的申请人只创造76%的成功个案,区域中心失败率是直投的3倍。虽然EB-5中的直接投资成功率较高,但由于营销难度高并不受移民中介推广,反倒是比较大众化的区域中心投资吸引了更多的申请人,也成为移民中介的主推业务。市面上推广的美国投资移民产品中95%属于区域中心产品,2011年直接投资的获批项目仅占25%(表4)。区域中心项目鱼龙混杂、缺乏规范、监管欠缺,加上移民中介营销误导,令不少投资人浪费了金钱、时间和精力却未能如愿。  &&
&  2010年路透社的一份独立调查报告指出,所有EB-5项目的卖方机构包括美国移民局对外都低估了项目风险。根据美国移民局的数据,过去20年有近一半申请人因受EB-5区域中心和移民中介的营销误导失去投资本金或获永久绿卡的机会。因此,在决定投资之前咨询相关领域富有经验的移民律师非常有必要。无论对于项目的选择和分析,还是证明材料的准备,稍有不慎都可能让申请人的时间和金钱付诸流水。  最新的消息显示,美国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主席关于移民法改革的提案在参议院得以通过。该提案还将提交美国众议院讨论,如众议院表决通过,提交总统签字,就会形成法律条款进入执行和实施阶段。提案整体上更有利于移民申请人,也体现出美国政府希望进一步优化移民政策的意图,但美国移民局和美国证监会会加大对区域中心的审核力度。且根据通货膨胀指数,每五年重新计算新的投资额,EB-5移民的投资本金将适度提高。据此,有专家指出,&如此法案最终获批,预计50万美元的投资款很可能会大幅上涨,涨幅或将超过50%达到80万美元。  经济危机敲开欧洲国家大门  为摆脱经济危机,2011年年末至今,包括爱尔兰、荷兰、葡萄牙、拉脱维亚、塞浦路斯等在内的多个欧洲国家陆续放宽投资移民政策。  相对于传统热门投资移民国家,这些欧洲国家的最大优势即在于较低的申请门槛。例如荷兰,只要求到本国成立子公司,并在该子公司银行账户存入5万欧元的启动资金,对子公司的员工人数和营业额等均无要求。而拉脱维亚、塞浦路斯、希腊、西班牙等国家,甚至只需要购置房产便可获得居留权。另外,欧洲国家一般都不要求资产来源证明,这对一部分拥有大量“灰色收入”的中国富人而言颇具吸引力。  希腊是被经济危机敲开移民大门的国家的典型代表。从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至今,希腊一直未能走出阴霾,据其金融部预计,2013年GDP或将降4%。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2013年4月,希腊议会通过一项投资移民促进法案,非欧盟公民在希腊境内购买价值25万欧元或以上的房产,即可申请居留许可签证。首次获发的签证五年有效,若其房产不出售,居留许可签证可获得延续。  据纬博出国副总经理兼移民部经理张鑫刚介绍,欧洲国家投资移民的主要目标客户在内地,而非沿海省份,因为客观上来说,前者的一些富人财富规模尚达不到美加等国的移民条件;另一方面,他们中有一些人亲身去到欧洲,看到价格低廉的海景房,很容易一下子被吸引,在这其中,多多少少有一些盲目的成分。  虽然在上述欧洲国家投资可较为轻松地获得居留权,但要想取得与本国居民享受相同福利的永久居留权却同样并非易事,一般都要求外国人在该国合法居住满5年,并达到一定的语言要求。以荷兰为例,拥有居留权的外国人无法享受失业金、救济金、购房补贴等福利,想要获得永久居留权则必须通过相关考试,这意味着申请者能够流利使用荷兰文。显然这对申请者而言,是个巨大的挑战。  即使仅仅只是居留权,对投资人来说也能获得包括更容易申请欧盟学校以及申根国签证便利等福利。或者,对其中一部分人而言,这些便利和永久居留权都不是那么重要,他们所想的,只是在欧洲经济低迷时,抄一下房价的底。  热门国家收紧政策  欧洲国家因为经济危机而“打开大门”,而一部分原本政策宽松的国家却苦于“家”门口总是人满为患。于是,面对一大波正在逼近的中国人,他们纷纷选择了收紧投资移民政策。  加拿大毗邻美国,与美国学历互认,可作为去美国读书的跳板,又一向以其投资移民政策宽松著称,因此长期得到中国人的青睐,某个移民中介的业务部门干脆直接划分为加拿大部和非加拿大部。加拿大此前已经把联邦投资移民的金额从40万加元提高到80万加元,但因为有政府担保,几乎零风险,因此申请人依然络绎不绝。截至2013年5月,共有8万联邦投资移民的申请人等待审批,以每年审核的速度,要十几年才能审批完。  面对严重不平衡的供需关系,加拿大不得不再次收紧政策。加拿大移民局于2013年出台新的规定,从2014年1月起,申请者随行子女的年龄限制将从目前的22岁降低到19岁。加拿大移民部长康尼曾表示,加拿大将于2013年底推出新的移民法,计划将投资额大幅提高到200万加元以上。而2013年6月加拿大魁北克省移民局的最新消息显示,仍保持80万加元投资额要求不变,但配额预计将会有所降低。  除了加拿大,一贯以来作为中国人投资移民热门选择的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地,也相继提高投资移民申请门槛。澳大利亚于2012年公布了新的商业移民政策,对申请人的营业额、股份、家庭净资产的要求均大幅上涨。新加坡在2012年的移民新政中将投资移民申报公司的申请前3年营业额要求从3000万变更为5000万新元,并新增加了“移民监”,要求申请人在获得新加坡永久居留权后,全家五年内需在新加坡居住50%以上的时间,这一新门槛将挡住不少对“移民监”望而生畏的中国申请人。2012年,新西兰移民局对创业移民客户增加了背景调查,并不断提高对申请人的资料要求。  跳板国家的涌动  交通便利、税制简单、教育优质、140多个国家免签,香港地区对内地居民来说有着非凡的吸引力,但香港的投资移民政策并不向内地居民开放,其要求持中国护照人士必须具备外国永久居留资格。于是,很多人选择曲线移民香港,由此带热了一批移民政策宽松的小国家,如冈比亚、几内亚和瓦努阿图等。  其中,冈比亚最受欢迎。截至2013年3月,共有17746人通过该计划获得香港的居留权,其中约有一半持有冈比亚居留权,而在内地申请人当中,持冈比亚居留权的接近6成。申请冈比亚居留权非常简单,只需要交纳申请费,单人2.5万美元,三人家庭3.2万美元。移民申请条件极其简单,不需要投资,不需要登陆,不需要资金来源证明,门槛几乎为零,办理周期短,是这些跳板国家的共同特点。■  &&
&  公民福利的吸引力  一个中国大爷在英国做了13年清洁工,如今每个月可领取14000元退休金,而这还只是英国退休金的最低标准。这个通过互联网被不断转载的故事,让不少国人艳羡不已。  对于考虑移民的人来说,目标国的税收政策、教育体系、国民福利都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作为中国人优先考虑的移民选择,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和香港地区的情况各自如何呢?  美国:唯一以“公民身份征税”的国家  整体而言,美国并非高福利国家,但其高质量的教育、先进的科学技术、成熟的商业环境等隐形的公民福利,依然吸引着众多移民人士前仆后继。  任何在美国出生的人都被视为美国公民,他们在上大学之前接受的公立教育全部免费。美国设有专门的机构免费为失业的公民和永久居民(永久绿卡持有者)提供电脑等基本技能培训,并按照他们登记的技能、特长和意向等帮助他们找工作。此外,凡具备6个月纳税记录的失业者均可领取政府救济金。医疗保险则由雇主支付,老年人可享受国家免费的医疗保险。  在美国,一个人只要工作点数达到40点(通常为工作10年),退休后每个月就会领到政府发放的社会安全金。领取金额与工作年限、缴纳养老税金的额度相关,但基本能够覆盖其基本生活所需。退休人员的配偶和子女如满足条件,也可以领取一定的社安金。  权利的另一面往往对应着义务。  美国的税法被公认为是全世界最为复杂和严谨的税收制度。对绝大多数美国人来说,报税是项很大的负担,有60%的美国家庭选择雇人报税。不仅如此,美国对个人资产转让的征税额度较高,例如遗产税的税率最高可达到55%。美国的税收为“杀富济贫”式,富人的税负很高。  并且,美国是全球唯一一个以“公民身份征税”的国家,美国公民和永久居民无论身在何方,都需为其全球收入纳税。尤其是在2010年,美国推出《海外账户纳税法案(FATCA)》,美国公民和永久居民需对超过规定数额的海外资产进行申报,藏匿海外资产拒不申报被视为有意逃税,一经查出会被处以高达5万美元的罚款,严重者还会被判刑。  该法案被认为是美国在经济危机中通过追税“开源”的一项举措,但其生效时间被一再推迟,计划于2014年7月开始实行。而一旦正式实施,美国人的纳税负担将大幅提高,使不少原本有移民计划的富人都因这一政策而转向其他国家,更有已经移民的因为税收制度而放弃美国公民身份。  加拿大:高税收支撑高福利  加拿大是典型的高税收支撑高福利国家。其税制复杂,税率每年不等、各省份也不尽相同,但整体的高税收却是不争的事实,且对逃税的处罚非常严厉,一经判决可判5年监禁。虽然加拿大居民被要求为全球收入纳税,但与加拿大有税务条约的国家可避免双重征税,其中包括中国,非居民只需为加拿大境内的收入纳税。  高税收支撑了加拿大的高福利,其还有政府房、收入保障津贴、配偶津贴、患病津贴等一系列福利政策。加拿大国民享有怀孕、育儿津贴,每个儿童从出生到18岁,每月都可以领取牛奶金,金额根据父母的收入确定。虽然儿童6岁前的学前教育费用需自理,但为保障低收入家庭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政府为其发放托儿补助金。而其后12年的小学、中学教育则均为免费。  在加拿大,没有收入且存款在一定数额以下的公民可领取社会福利金,如果一直没有工作,便可以一直领取。加拿大国民不论其资产或收入多少,均可获得退休金,并且无需自己供款,而新移民则不能享受全数退休金,其数额将根据居留时长折算。  医疗保健方面,在加拿大,除牙科和眼科外,诊疗、化验、手术等费用全免,病人只需支付处方类药费。而对于65岁以上的老人和领取社会福利金的人,其处方药也大部分免费。如果病人的家庭医生认为其需要住院,则手术费等一切费用均由医疗保险计划负责,甚至包括病人住院期间的伙食费。  澳大利亚:“从摇篮到坟墓”的典型福利社会  澳大利亚的高福利“从摇篮到坟墓”,设有失业救济金、养老金、特别救济金、交通津贴、电话津贴、寡妇津贴、未婚父母津贴、单身父母津贴等种类繁多的福利计划。  在澳大利亚,每分娩一个孩子,便可一次性领取一笔分娩津贴,婴儿从出生开始便可领取抚养费,金额取决于孩子的年龄、数量和家庭收入等。澳大利亚的公立学校提供从小学到高中的免费教育,而即便是高等教育也设有学生津贴及免息政府贷款。  澳大利亚最吸引人的福利之一是其实行的全民免费医疗制度,国民保健计划覆盖病人的诊疗、手术、住院(包括药品和饮食)等全部费用。另外,国家还有医药补贴计划对处方药进行补贴,尤其是对于低收入者。  和加拿大的情况一样,澳大利亚的高福利同样是由高税收支撑。其税种繁多,包括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退休金税、国民保健税等几十种。每个澳大利亚人都拥有自己的税号,以便国家将每个人纳入税收体系当中。澳大利亚已与中国签订了税收协定,可避免双重征税。  新加坡:低税负的“富人天堂”  新加坡是全球著名的低税负国家,税种少、税率低,没有外汇管制、资本增值税和遗产税,且境外收入不需交税,因此被称为“富人天堂”。新加坡也已与中国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议。  尽管税负低,但新加坡政府向国民提供的福利却并未就此“打折”。近年来,为了提升新生儿的出生率,新加坡政府向产妇和儿童提供了更多的福利,例如延长产假、创造便于照顾孩子的工作环境以及发放儿童培育津贴等。新加坡实行国民小学到中学的免费义务教育,各大学也有多种经济援助计划。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居者有其屋”的住房政策,满足条件的家庭可申请由住房发展局承建的廉价房,这基本可以覆盖80%的家庭,另外20%收入较高的家庭则需要购买标准更高的房屋。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已经发展为集养老、保健、住房、家庭保障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保障体系。  香港地区:家门口的最优选择  香港地区以税制简单、税率低著称于世。公民需要对薪俸所得、利润所得和物业出租所得征税。以薪俸所得税为例,香港的免征额较高,并提供累进税率和标准税率两种方式供公民选择,公民可根据自身收入情况选择纳税额较低的方式,累进税率的最高档为17%。纳税年度,全港360多万人口中共有197万人无需缴纳薪俸税,占比高达54.68%。另外,香港地区于2006年取消已执行了一个世纪之久的遗产税。  对于香港地区的普通居民而言,虽然税率较低,但是高房价已经成为其“心结”。研究报告《全球楼价指数》显示,2012年香港房价涨幅高达23.6%,远高于全球平均涨幅4.3%,更超越迪拜的19%,位列全球第一。因此,有评论认为,香港在通过房地产市场间接征税,其税负并不低。  高房价之外,香港社会的整体福利仍相对较高,并且在港出生即可成为香港公民,这也是众多内地人士热衷赴港产子的原因之一。香港的幼稚园及幼儿中心提供学费减免计划。香港实行九年制免费强迫普及教育,中小学有学校书本津贴计划、学生车船津贴计划、上网费津贴计划、考试费减免计划等资助项目。  除了自身的公民福利较高外,香港地区的另一个吸引力在于,其在地理位置上与内地接近,无论是子女在内地读书或自己到内地创业,都非常便利,并且能享有外籍人士的待遇。而反过来,持有香港护照人士的子女也可以到香港接受英式教育,据估计,在深圳,“深港走读学童”人数已经达到1.5万。  美国:最具性价比的海外房产投资市场  2013年月10月初,绿地集团与美国森林城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二者将成立合资公司,绿地持股70%,共同收购开发后者持有的布鲁克林大西洋广场地产项目,总投资预计超50亿美元,建设以中高档公寓住宅为主的综合社区。这是纽约20年来最大规模的房地产单体项目,同时也是中国房企迄今为止在美最大投资。随着美国及其他国家的房地产市场出现复苏迹象,2012年以来,包括碧桂园、中国建筑、中国铁建、万科、绿地、万通、中坤等十余家房企纷纷“出海”,投资规模达数百亿美元。  与“后知后觉”的房企相比,购买海外房产早已成为中国投资人的热门选择,这一由移民和留学带动的需求,又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的房价上涨。累积影响最为明显的当属加拿大,中国资本的流入虽非决定性因素,但在创历史低点利率和经济复苏的推波助澜下,过去3年加拿大的房价持续上涨,以至于许多人认为上涨的幅度使其房市有崩盘的风险。  中国富人的投资潮席卷各国投资移民的热点城市。全美房地产经纪人协会(NAR)的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3月底之前的一年里,中国籍人士在美购房总价值达123亿美元,占外国人在美购房总额的18%,紧随加拿大成为美国市场的“外国房东”亚军。而根据世邦魏理仕的报告,未来数年,中国富人还将花费数十亿美元在美国房产上;美国是中国投资人首选的国家,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分列二、三位;富有的中国个人和精明的中国企业正大举买入世界级城市中的物业。  中美房价解剖对比  去美国旅游的人,通常回国后都会有一个颇为一致的感慨,美国东西好便宜。不用说中国,相比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美国国民收入不低,但不论是吃的用的都比两国便宜。这同样适用于房价,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多数城市房价回调三四成,美国的房子似乎成了中国富人眼中的“白菜”。  理论上,美国房价应比中国贵,仔细比较,其实比中国便宜不少。房产产权可私人永久拥有,房产的寿命是中国的2-3倍,加州很多社区都能见到上百年的木制房子,品相、价格与新房相差不远。而中国住宅物业只有70年使用权,但房价已堪比发达国家水平。  更重要的是,在房价对比中,很多人忽略了建筑面积与基于居住面积项目产生巨大的价格差异。中国新房得房率(实际居住面积和建筑面积之比)多数只有70%,而在美国居住面积必须是可用面积,阳台、车库都不能计入在内。因此,相同的出售面积下,美国房产的实际面积比中国多20%-40%,每平方米房价被低估至少30%。此外,美国没有毛坯房的概念,出售房产按中国标准均属于精装修,包括卫生间和厨房配套设备还有空调和地板暖气,所以,比较房价应从美国房价中剔除装修和设备费用,或在中国房价中加入相应费用,除面积上30%的差异外,还需要计入另外至少10%装修和设备成本。  房市回暖&中国豪客扎堆  自2006年7月房价到达高点至2012年3月探底,标普美国20大城市房价指数一度累计下跌了35.08%。在经历了这期间从不断探底到缓慢筑底的痛苦过程后,美国楼市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复苏,于2013年二季度加速回暖。截至2013年7月,标普美国20大城市房价指数比同期上涨12.2%,新房销售、成屋销售、建筑支出和住宅开工等数据均呈现持续改善迹象,而同期按揭贷款利率跌至历史低点,存量房供应开始萎缩,创造出对投资人十分有利的投资环境。  这当然主要归功于奥巴马当选总统后推出的多项住房救助项目,但中国资金的推波助澜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一边是国内房价的步步攀升,一边是移民热、留学热的助推,回暖中的美国房地产市场自然而然吸引了大批中国买家,购房团的身影几乎遍布全美各州。如今,在美国的50个州,中国人已在44个州跻身当地外国投资客的前5名,在纽约、夏威夷排第二,在加利福尼亚排第三。过去一年,加州房地产市场出售的房子有一半是卖给中国人。在华人买房首选的大洛杉矶地区,学区较好的热门地段,房价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甚至有翻番的。  更令美国人大跌眼镜的是,当许多美国人被沉重的房贷压得喘不过气,甚至有不少人因为付不起按揭房子被没收拍卖的时候,70%的中国买房客是用现金一次付清。不仅如此,美国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的统计显示,中国人在美买房的中位价格是42.5万美元,是全美中位房价的大约一倍,比外国人在美购房的中位房价27.6万美元也高出5成,显示中国人对高端住宅情有独钟。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房市的反弹速度似乎有点急,房价急升意味着推动的力量来自外部,虽然中长期恢复的趋势不变,但短时间内回调的压力较大。房价的涨幅已经超过同期经济和家庭收入的增速,说明美国经济复苏仍过度依赖房地产回暖,缺乏实体经济支撑的复苏,容易出现反复。  最大机遇在商业地产市场  事实上,中国的富人们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公寓和豪宅上一掷千金,回报更为稳定的商业地产项目也正在进入他们的视线。张欣家族于2013年6月买下了纽约通用大楼的少数股权。纽约优质写字楼租金回报在5-6%,高于香港和新加坡的3-4%。且亚洲办公室租约平均租期仅为3年,伦敦或纽约的租约则为15-20年。  当然,吸引投资者视线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客观数据。美国本轮房市泡沫破灭后,商业地产交易价格和交易量下降很快,相比住宅市场更快触底,而由于商业地产不良贷款消化更快,其价格反弹也比住宅市场更快。因此,不同于以往的经济周期,此次金融危机后,美国商业地产复苏却领先于住宅市场,商业地产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就已出现明显的复苏迹象,而住宅市场到年才企稳。全美商业地产平均价格从2007年12月的峰值到2009年12月的谷底下跌了40%。截至2013年7月的数据显示,商业地产价格比2007年的峰值仅低15%。  另一方面,住房市场全面大幅回暖,也将为办公楼市场2014年的持续复苏提供动力。世邦魏理仕研究报告预计,全美办公楼租用量将在2013年底恢复到衰退前水平,预期2013年的租用量将平均增加3.5%,2014年将加速增加至4.4%。空置率2013年底将降至14.9%。2014年办公楼市场将加速复苏,到年底空房率有望降至13.8%。  投资海外房产应抛弃中式思维  投资海外房产需要认清的第一个事实是,海外市场并不适合中国式炒家的生存。一方面,海外市场上一般房价变化较为平稳,还未遭遇过类似中国市场的暴涨。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中外对房子的认知有很大差别。  美国52%的首次购房者年龄为31岁,超过一半美国人选择在工作10年、婚后5年才买入第一套房,未有负担能力时大多选择租房或和父母同住。可见,多数外国年轻人考虑买房的根本在于量入为出。与他们普遍认为房子首先是供使用的耐用商品不同,对中国人来说,房子则是对抗货币贬值和通胀的保值工具。动机的盲目导致中国房价涨到个人收入的20-30倍,明显高于国际4-6倍的合理区间(4-6年收入可买一套房)。  中国投资人依靠租金收回成本要近30年,年租金收入是房价的2-3%,而在美国一般物业的租售比(年租金与年房价比)在5-12%之间不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依靠良好的租金回报,单纯靠物业增值,中国买家买房后马上卖掉的“炒房”举动在扣掉相关税费后,在海外市场难有回报可言(法拍屋投资等不良资产投资模式除外)。  策略的选择决定投资回报  如同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是自住,还是投资,这是海外投资买房从一开始就必须明确的问题。  在中国,房产投资的通常策略是在低位时买入,升值后再卖掉。但海外成熟市场职业投资人把房产作为长期投资工具,现金流沉淀一方面需要时间,另一方面也需要银行按揭杠杆帮助产生高的本金回报。以投资为目的的物业,投资人优先考虑的一定是提高租售比,而出价则是根据回报率来计算的。如一房产还贷前现金收入是每年2万美元,那么按照10%投资回报率要求,投资人能承受的房价是20万美元。  如投资人在买房时掺杂个人喜好,租金回报则往往很难实现最大化。这一点与中国市场的情况类似,通常居住面积大、居住环境好的高价位房,租客反而少,这就导致了租售比大为降低。在中国一线城市,豪宅的租售比在2%以下。  投资类别左右投资回报  房地产投资分商业和住宅两类,二者差异巨大,在海外跨领域投资的投资人较少。  商业地产包括购物中心、办公楼,租约一般10年、15年较常见,租客多为公司和政府。大型商业房产市场操作十分透明和专业,回报率差别不大。除去贷款费用未计算增值的净回报约为9-11%。住宅地产包括独栋独立屋、联排独立屋(即“别墅”)及四个单元以下单元楼。还有一种则是供投资的公寓楼,这种物业的单元均价低,无论是布局的设计还是功能面积的布局都是为了实现现金流的优化。银行也愿意给投资者贷款。  在房价上涨较快,房价高、租金低的地区,公寓楼出现的较少,因为每个独立产权的单元都能卖出很好的价钱,开发商宁可出售分割的联排独立屋或分割的公寓获利。因此,越是具有商业地产性质的物业,其价值的提升对租金收入的依赖越重。  现金流为王而非升值为王  投资房产有两类回报,一是现金回报,二是保值升值。  中国的房市特殊,全球罕见。过去10年,史无前例的货币泛滥使物业升值成为中国投资人的主流创富模式。房价上涨的同时,房租却未能同步跟上,导致国内住宅物业的出租回报未能达银行按揭贷款利息的一半。因此,中国投资人如果不依靠房产升值基本都是要亏钱的。  美、加、澳等地的情况则完全不同。这些市场健全成熟,租赁活跃,且空置率低,现金回报是衡量物业的价值准绳,这在商业地产上尤为突出。国外好的房产投资机会,通常都是“以房养房”,即扣除所有开销和银行按揭能带来净的现金回报,而贷款部分的权益能够带来的租金收益可明显跑赢银行按揭利息,最终令投资人的本金回报率提升。因此,在海外市场上,房产价值和租金紧密相关,是否投资房产通过分析现金回报率来决定,而不考虑难以掌握的升值。  充分利用时间杠杆  海外与中国房地产租赁市场最大的不同在于,海外物业出租率高、空置率低。经营性租赁物业的规模巨大,回报率比中国高得多(加拿大除外)。美国的租售比一般在6%-10%左右,最高能达到10%-15%,豪宅租售比则为4%左右。虽然澳大利亚的房价近几年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升值,但得益于高达97%-98%的出租率,其物业的租售比大约也在5%。  一般来说,房屋的租金与价格并没有一定的相关性。以美国为例,各城市间居民购买力与消费水平落差不大,同等状况的物业在不同城市的租金因此也并没有太明显的区别,但售价之间的差距则非常之大。所以,如果购房的主要目的并非自住,在选择租赁的市场时,就应更多考虑房价便宜的地方,最好避开一线城市或昂贵地段,房子多接近工作区而不是大宅林立的市郊。  一旦成功购得租金稳定的物业,业主可选择多种退出途径。例如,持有物业收取租金或卖给其他投资者。而独立屋业主可选择将房屋卖给投资者或自住客。在房地产周期的某些阶段,相对感性的自住客往往比投资者更愿意付高价,因此,独立屋在购买热情高涨的市场有时能升值套现。  物业管理和持有成本影响回报  持有物业后要考虑后续维护,日常管理牵涉到的矛盾多种多样。而必要的税费和额外的支出,都会左右在海外购置物业的回报水平。其中,税费就是相当复杂的一项,并且会导致持有成本大幅增加。因此,投资人在决定下手前,一定要研究各国的房产税,清晰掌握交易税费,衡量税费成本是否可承担。  以美国为例,一笔房产交易,买卖双方各自需要向经纪人支付相当于成交价3%的佣金,加上各种针对打击炒卖的税费,持有物业1年以下即出售,要交纳高达40%的联邦和州收益税,超过1年则交25%。如自住物业持有2年以上,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个人和夫妻自住物业出售收益分别在25万和50万美元以下,则可免收投资收益所得税。个人和夫妻年收入分别在20万和25万美元以上者,则所有投资收益需额外征3.8%的税。  此外,业主每年还需缴纳相当于物业评估价的1-2%作为房产税。因此,如果物业不自住肯定是要出租的,否则无法弥补持有成本。一般月租金达房价的1%才能实现满意的现金流,而投资者一般要求的年回报率在9-11%的区间。且外国公民在美国投资房地产时,可能需缴纳某些美国税项,如所得税、预扣税、赠予税以及(或者)遗产税。如事先未经税务筹划,还可能面临预扣税,需要预扣相当于房产交易总额10%的税费。  不仅如此,在海外许多地方,房客利益受到充分保护,如房主有义务必须提供可居住住房,合乎当地卫生标准,冬天供暖充足等。即使出现了房客不交租的情况,也只能经法律程序将其驱逐,此时若不熟悉当地法律则花费巨大,搞不好房主自己还可能沦为被告。  另一笔可能产生的费用是社区管理费,业主有时会被业主委员会要求缴纳大额维修基金,用于整个居住社区的建设,数额大时可达数万美元。  地域差异巨大,不可一概而论  海外市场投资选择众多,地域投资环境差异大,今后走势基于该地域供求关系变化。因此,同类别的物业在不同地域差异巨大。在投资前要对当地情况、房价走势、政府城市规划政策等深入了解。还要关注国际变化、汇率变化。特别是房价走势,尽量选择在经济蓬勃、房地产上升前期购买。  同时,投资人还应关注政府的投资倾斜区域。政府用的是纳税人的钱,银行也不会亏社保基金的钱,跟着它们走,就会一路走好。政府在哪里建住房、医院、学校,投资人就应该投资到哪里。  作者黄立冲为美国注册会计师、盛富资本与协纵国际总裁。  【附文】  二手房购买标准手续  在美国,决定购买房产后,买方多会聘用房产经纪人处理包括法律在内的大多数事务,如果不聘请房产经纪,则相关事宜通常会由律师代劳。整个购房手续通常会按以下步骤进行。  初签合同报价  买家经纪人会先代买方起草报价书。这是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除条件不能获卖方接受或前提条件不满足(如验收不合格等)外,不得撤回。  报价通常是买方希望支付的金额。通常价格比房产主所报售价低3-5%,但也是因地而异的。如买方决定在某些高端房产需求旺盛的地区买房,也许就不得不按全价购买或者加价。在房价非常低的地方,买方经纪人要帮买方快速运作,投竞标价。  买方在初签合同报价上签字后,经纪人将其提交给卖方经纪人或房主(如房主没通过经纪人出售,买方可通过经纪人直接和房主联系)。初签报价通常会在24-48小时内得到答复。  回签  初签报价通常会被拒绝,除非卖方希望尽快卖掉,且认为价格已达到其预期。通常买方的经纪人会收到卖方的回签。届时,他们会提交另一个价格,往往比买方的报价稍高但低于卖家的初始报价。这时买方可接受新报价或回签另一报价,这价格通常高于买方第一报价而低于房主的回签报价。  来回讨价还价虽然很重要,但也可能让买方失去最佳买入机会:如有其他人参与竞购,房主就可能拒绝买方报价,或不接受任何人的报价。有时,房主认为买方报价太低,浪费了他的时间而直接拒绝买方以后任何报价。因此,买方考虑报价时一定要和买方经纪人商讨并尽量采纳他们的专业建议。  销售合同  一旦买方和卖方就房产价格达成一致意见,双方经纪人就要起草正式销售协议。买方的房产经纪人会为买方准备好一切相关文件,买方只需核实文件的内容并签名即可。此时的销售合同生效,对买卖双方都具有法律约束力。一旦双方签署了销售合同,卖方就不得再接受任何其他报价,除非买方没有满足销售合同的任何条款。  买方必须同意卖方要求的付款日期;卖方则要确保房产质量和交房日期,并要通过买方安排的验房程序(费用由买主承担)。买卖双方都有权不执行任何与合同条款不符的安排。  由购房产生的费用  由购房产生的费用源于房子本身以及其他因素,由购房产生的一揽子结算费用必须以被称为“贷款机构诚实费用估算”的形式为买方阐明,由抵押贷款放贷机构提供。时间是在买方获得贷款批准之前。因此买方应当在签订销售合同支付之前就知道其所需费用。  纳税  聘用专业人员帮买方纳税很重要。虽在买房时不必支付,但每年10月和2月是纳房产税的季节,每个州的房产税要求各异。  完成购房  一旦签署了正式销售合同,银行将履行房屋估价、房产权调查、确保所有法律文件完整的程序。在将资金转拨到卖家账户前,买家需要会见银行并签署贷款合同。按法律要求贷款银行职员会与买方共同审阅每一页合同,解释其内容并回答买方疑问。如有不清楚的地方,或提供内容不正确,买方可拒绝签署文件。  酒庄投资,看似醇香  虽然与“出海”买房的中国人相比,购买葡萄酒庄园的人群规模远远逊之,但这并不妨碍它近年来成为好喝一口的高净资产人士以及企业的又一选择。而相关国家的投资移民政策也在一定程度催生了酒庄投资热。澳大利亚移民局表示,对于有相关经验的葡萄酒商人来说,收购酒庄正好证明投资者不仅带来海外资本,而且引入了海外的先进技术和市场网络,政府会给予此类投资者优先申请机会。  2011年,赵薇夫妇出资500万欧元购买了波尔多圣艾美侬产区的梦洛酒庄,香港演员廖碧儿紧随其后购入了波尔多的一处酒庄。而最轰动的新闻莫过于姚明在美国加州纳帕谷购入一处酒庄,出品以其名字命名的红葡萄酒。对这些明星而言,一方面,酒庄附带的自住别墅,可作为朋友聚会的私密场所,间或品尝私酿美酒;而从商业意义上来看,如果所购酒庄规模不大,明星自己的圈子就可以消化产量,葡萄酒不愁出路;依托明星的影响力,葡萄酒通常还可以获得不菲的品牌溢价。“姚明”葡萄酒高端系列的定价达5000-1万元,中端售价也达元,高于市面上常见的普通品牌。  对于企业而言,收购海外酒庄不仅可以获得产区、品牌和产品资源,还可以将国外优质产区的悠久酿造传统和酿造文化收入囊中,并以此提升本土红酒形象。中粮酒业旗下长城葡萄酒就在收购智利酒庄之后,再度出手收购位于法国波尔多的雷沃堡酒庄,构建横跨旧世界、新世界和东方世界的产地格局。  个人也好,企业也罢,即便在粤港澳葡萄酒商联盟理事长凌春鸣看来,投资、经营酒庄更适合有经营能力、有渠道资源的专业人士,但这并不妨碍过去数年中,中国人已四处收购酒庄,足迹遍布法国波尔多、美国纳帕谷、澳大利亚巴罗萨、南非以及智利等新旧葡萄酒世界。  合理经营才能实现升值  什么样的人适合去海外购买酒庄呢?凌春鸣表示,酒庄本身没有投资价值,自身无法增值,如果所有者不去经营,放在那里酒庄只可能贬值。  经营酒庄的成本很高,需要大量的后续资金投入。因此,除非购买者是长城、张裕这样的葡萄酒商,既有经营经验又具备国内的销售渠道,购入的国外酒庄才有经营价值,如果一味依赖原有的经营模式进行经营,酒庄只能贬值。此外,如果购买者有渠道消化酒庄产量,也可以尝试购买。这也是明星、富商等群体频频出手酒庄的原因,他们可以借助自己的关系网和圈子,把进口葡萄酒卖出去。不过,从时机上而言,目前酒庄价格跌入谷底,若具备经营实力,则是下手酒庄的好时机。  在凌春鸣看来,去哪里买酒庄得根据收购者原有的个人资源和经营情况,如果之前主要经营澳大利亚葡萄酒,则可以去澳大利亚购买酒庄,经营法国酒的可首选法国酒庄。但不管是在购买哪个区域的酒庄,投资者都要事先做好相应的“尽职调查”,包括所在产区的自然条件、葡萄特点、酿造技术以及酒庄历史等。此外,当地的文化、酒庄之前的运营状况和员工素质等,都是投资者在下手前必须要考察的项目。对于圈内人来说,酒庄所在地的酒商、酒类协会都是获取酒庄信息的途径;而对于圈外人而言,除了最常见的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还可以通过中介服务商了解相关信息。  耗财耗力的长期投资  葡萄酒酿造前后的各个环节,包括种植、采摘、酿造、灌装、仓储、物流、营销、销售等环节,都需要精细管理。为了维持或提高葡萄酒品质,购买者需进行大量后期投入,包括聘请酿酒师和采摘人员、购买机器设备、葡萄架和土地养护、购买酒桶等。这些都价格不菲,例如,单个橡木桶的成本为800欧元,而一般3年就需更换;在法国酒庄职员的月薪达到3000欧元,且一年要支付13个月的薪水。  因此,酒庄购买虽然是一锤子买卖,可后续经营耗时耗力,成功的酒庄投资都是建立在长期人力财力投入的基础上。2001年,房地产投资咨询公司Colony&Capital以5000万欧元收购法国酒庄力士金,之后陆续投入了3500万欧元提升酒庄设备、改善红酒品质,包括聘请原拉菲首席酿酒师出任庄园首席酿酒师。其出产的葡萄酒在被著名品酒家罗伯特帕克(Robert&Parker)打出90多的高分后,2011年Colony&Capital将力士金庄园以2亿欧元转让给法国人寿保险集团,10年间赚入1.15亿欧元。  而一旦经营不善,投资者也很容易血本无归。日本曾有大批公司赴法国购买酒庄,但是日后经营却受到当地人排挤,最后只有本身经营葡萄酒的三得利一家得以存活。凌春鸣指出,法国非移民国家,相对排外,跟当地人合作时,在文化、技术上会面临很多问题;而葡萄酒酿造过程中剪枝和采摘两个时点最需要人手,如果请固定人工,成本太高,临时请人则需要得到当地人的帮忙。  此外,由于涉及到不同的法律体系,投资者需要了解酒庄所在国的法律和文化,避免经营管理中的碰撞。此外酒庄投资还将面对各类风险,包括汇率波动、经济危机和自然灾害。购买者投资酒庄前要进行充分的前期评估与远期规划,结合自身条件做好长期经营准备,留住和引入当地人才,避免酒庄投资成为包袱。  留学:关于人生的海外投资  电影《中国合伙人》中,主角们为了申请赴美留学签证纠结万分,申请过程也是一波三折,不是他们不够优秀,只是他们身处上世纪80、90年代,一个赴美签证“基本都不批”的时代。而今,美国不断放松签证政策,赴美留学也因此迎来大爆炸,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美国《门户开放报告》显示,来自中国的留学生,2012年为美国贡献了57亿美元(约合360亿元)。  不只是美国,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的留学人数增长速度更是惊人。2000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3.9万,到了2012年,这一数字达到了40万,超过了2000年的10倍,年复合增长率达21.4%(表1)。  &&
&  虽然群体的壮大稀释了留学的光芒,但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国家、学校、专业,提升能力、开阔视野、拓展人脉,这些实质的收获,对留学更为重要。  出国留学So&Easy  国内家庭收入的增长是中国留学大潮的先决条件,越来越多的家庭能够负担子女出国留学的费用。并且,随着收入的增长,其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也相应提高,更舍得进行教育投资。而人民币升值更是为留学带来了利好。  另一方面,不管是出于文化交流、吸引人才的考虑,还是盯住了中国家长的钱包,国外的学校都敞开大门欢迎中国留学生。美国放宽签证政策;澳大利亚以移民来吸引留学生,八大名校中已有六所承认中国高考成绩;英国推出“伟大教育”教育产业出口计划;俄罗斯希望以低廉的学费作为突破口。  家庭收入增长、国外学校开放,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接下来的问题则是,学生的能力是否满足国外学校的招生要求。这似乎并不是一个难题:国外学生的招生信息本就透明,并且,越来越多的留学中介提供的针对性指导也日趋专业化。  专注于高端留学服务的华英教育集团,一般在出国前一年半到两年就与有意向留学的学生接触,展开个性化的教育规划,以提升申请的成功率。新通、启德等留学机构每年也处理大量的留学案例,十分了解学校的要求,除提供相关的培训外,也会协助学生申请实习项目等。据启德教育深圳分公司总经理周素琼介绍,启德教育提供一条龙的留学服务,除留学规划、留学申请、签证培训外,还提供接机、住宿安排等服务,甚至是留学后的转学、家长的探亲等,都有专人跟进。  去哪里、学什么:集中与分散并存  无论是对于留学国家、所学专业的选择,还是出国的方式上,中国学生的选择都更为理性和多样化,呈现出集中与分散并存的局面。  根据《2013年中国留学白皮书》的数据,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作为留学目的地第一选择的比例高达80.3%(表2、3)。以英语为母语、教育质量高、经济发达是这些国家的吸引力所在,而政策的逐渐开放为留学提供了客观条件。  &&
&  除了英语国家,中国学生的留学选择日趋多样化。学艺术的学生,通常会选择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国家;语言专业的学生会去相应的国家留学,目前在俄罗斯留学的中国学生中,有70-80%在学习俄语;新加坡、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由于与中国文化、地理接近、学费低廉,依然对不少学生具有吸引力。目前,中国的留学生分布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  “中国人有名校情结,在选择学校的时候非常注重排名,”新通教育深圳分公司留学部经理郭曙芳说,“前些年,大家一窝蜂地读工商管理、计算机,现在选择更多,更分散,这是因为从前信息闭塞,现在信息畅通了,家长和学生日趋理性。”虽然如此,目前,商科仍是出国留学的最热门选择,这是因为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和转型的时期,对商科的需求相对较大,并且,商科范围宽泛,专业度要求并不高,这对出国读研的学生吸引力尤其大。  在出国的方式上,除了直接以国际生的身份申请留学,通过移民的方式享受国外教育也日渐流行。此种方式需要提前多年规划,因此适合孩子年龄尚小的家庭。在很多国家,只是获得了居民身份并不能享受本国居民的教育待遇,因此需要学生从小到该国读书,而学生年龄小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家长陪读,成本大幅增加。虽然下一代的教育是不少高净资产人群移民的考量之一,但高昂的时间和金钱成本都决定了,以移民的方式实现出国留学不会是主流。  回国比例达70%  华英教育创始人兼董事长曾敏敏曾在哈佛留学。她毕业后先在美国工作,但最终选择了回国创业。她说:“在美国的中国人,会遇到一个玻璃顶。看得到未来,但碰不到。那些很高、很远的东西跟你是没有关系的。但在中国不一样,资源是你的、社会是你的、国家也是你的。你会有很多机会去做不同的尝试。在美国,你可以很安逸,但是很循规蹈矩地生活。”  中国教育服务中心华南分公司总经理卞月彬曾在国外生活多年,他说:“上世纪80、90年代,国内外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太大,大家出去留学就不想回来了,主要是对物质生活的期望。现在的情况不同了,大家不是去淘金,只是去镀金,作为一种人生经历,当然在国外工作几年再回来也是不错的选择。”  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是吸引留学生归国的最强有力的磁石。《2012年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留学生回国的比例达到70%。  在移民和真正回国之间,还存在着中间地带:一些留学生获得了外籍身份,他们选择在跨国公司工作,处理与中国相关的国际业务,频繁往来于国内外,因此被称为“海鸥”。随着中国国际化的增强,“海鸥”群体在不断壮大。  留学热门国家和地区盘点  美国:学历含金量高  美国有近4000多所四年制大学、1000多所社区大学和120多所研究生院,教育资源优质而丰富,在QS世界大学排名前50名的榜单中,美国占据20所,前300名中也有65所。  不过,学历的高含金量受到各国留学生的热捧,也在客观上导致了美国大学的录取率连年走低,2013年哈佛大学的录取率只有5.79%。正规大学的高门槛也助推了“野鸡学校”的泛滥。2010年,一份全球1500家野鸡大学的名单曝光,美国占了855所。  2012年,美国推出了“科技工程留学生就业法案”(STEM)和“国际学生毕业后在美国合法实习计划”(OPT),方便国际学生在美国工作。但是,留学生想要获得绿卡并不容易,既需要实力又需要运气,尤其是对于文科学生而言,拿到绿卡更为不易。  英国:短学制的吸引力  英国的教育质量全球公认,有38所学校入选QS世界大学排名前300。另外,其学制短的特点对中国学生有着非凡的吸引力。英国本科的学制一般是3年,硕士通常是1年,时间和金钱成本都相应被压缩。因此,中国留英学生的数量仅次于美国。  2013年,英国首次推出“伟大教育”教育产业出口计划,推出了扩大奖学金范围等一系列的优惠举措。英国负责大学和科技事务的国务大臣威利茨表示:“英国没有什么部门能够像教育一样,具有这么强的增长实力和出口盈利。”不过,想通过留学移民英国并非易事,2012年4月,英国取消了国际毕业生的两年签证政策(PSW),新签证政策的门槛有所提高。  加拿大:移民政策宽松  与美国和英国相比,加拿大留学的优势在于其更为宽松的移民政策。在加拿大留学的学生,只要全日制学习达到两年,毕业后即可获得3年工作签证,不需要雇主证明,而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划分为持有待售的资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