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无效合同有效处理保证合同无效时债权人是否仍需在保证期间内

保证合同无效 保证人应负何种责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保证合同无效 保证人应负何种责任
&&保证合同无效 保证人应负何种责任是司法实践中常出现的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保证合同无效时,保证人应承担的各种责任,是一篇很好的案例。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2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浅论保证合同中的三个“期间”
来源:中国法院网
作者:黄达
  保证合同中涉及“保证期间”、“主合同诉讼时效期间”、“保证合同诉讼时效期间”三个概念,规制这三个期间的法律、司法解释有《民法通则》、《担保法》、《担保法解释》。这三个期间区别明显、却联系紧密,学界对保证期间性质的认定也存在较大争议,在审判实践中,准确把握保证期间的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正确适用法律规定,是审理相关案件的重点。
  关于保证期间的性质,学术理论与实务上有三种观点。一说诉讼时效,此说认为保证期间从本质上说就是诉讼时效期间,它应当属于诉讼时效中的特别诉讼时效的一种,可以称为保证诉讼时效或保证时效。二说除斥期间,此说认为保证期间的性质绝非诉讼时效,而是除斥期间。三说特殊期间,此说认为,保证期间既非诉讼时效,也不是除斥期间,而是一种具有自己的独立地位和价值的,能够产生消灭债权本体效力的特殊期间。
  笔者倾向于除斥期间说。理由如下,一、保证期间是保证合同的效力存续期间,保证期间届满即发生实体权利消灭的法律后果,这一点与诉讼时效存在根本区别。《担保法》第二十五条和第二十六条规定,债权人未在保证期间内主张权利,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或者免责。由此可见,保证期间是法律规定债权人行使请求权的效力存续期间。其二、保证期间不适用有关诉讼时效方面的中止、中断或者延长的规定,这于除斥期间的特征吻合。其三、担保法规定的保证期间,是从债权人的权利在客观上发生时起计算。《担保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一般保证的保证人与债权人未约定保证期间的,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6个月。由此可以看出,保证期间的起算点是主债务履行届满之日,此时正是债权人客观上开始有权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时间,其根据是债权人的权利在客观上发生。而诉讼时效则不同,《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七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算。可见其根据侧重于债权人的主观状态。因此,担保法规定的保证期间,其性质属于除斥期间,即债权人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权利存续期间。由于保证责任不同于一般民事责任,实际上保证人是为了其他人而承担责任,在债权人、保证人与债务人之间所形成的三者关系中,保证人通常所承担的是单务的无偿的法律责任,并不享有要求对方对待给付的请求权。因此,法律有必要设定一段特殊的不变期间加以限制,以弥补适用诉讼时效可能出现的问题,防止保证人无限期的承担保证责任。在保证期间届满时,债权人没有及时行使权利,则其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实体权利归于消灭,保证人免除保证责任。正是由于保证期间的性质,决定了该期间不存在中断、中止和延长问题。当然保证期间与除斥期间也存在一点区别,保证期间适用对象是请求权,除斥期间适用对象是形成权,但在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前,笔者认为保证期限的性质认定为除斥期间最为适宜。
  关于保证,《担保法》明确规定了二种保证方式,即一般保证和连带保证,为了比较二种保证方式的三个“期间”存在哪些异同,下文将从一般保证和连带保证分别阐释。
  实践中,当事人往往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担保法》将这种情形推定为连带责任保证,故连带责任保证方式较多。根据《担保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人与债权人未约定保证期间的,债权人有权自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在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债权人未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保证人免除保证责任”。该条文辞清晰,确定了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期间在当事人未约定的情形下法律推定保证期间为六个月,及债权人未在保证期间向保证人主张权利时,即丧失对保证人的实体胜诉权这一后果。《担保法解释》第三十二条进一步对保证期间予以明确:“保证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早于或等于主债务履行期限的,视为没有约定,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保证合同约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直至主债务本息还清时为止等类似内容的,视为约定不明,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二年”。该条确定了二种特殊情况下的保证期间,第一种情形在于保护债权人利益,保证期间先于主债务履行期届满或等于主债务履行期届满,债权人不可能在主债务履行期届满前向保证人主张权利,保证合同形同虚设,对债权人十分不利,故将该情况推定六个月;第二种情形在于保护保证人利益,保证期间过长,不利于保证人行使债务人的代位抗辩权,且存在主债务诉讼时效期间已超过而保证期间未过的尴尬情形。因此《担保法解释》对所谓的“契约自由”进行强制干预,推定以上二种特殊情形的保证期间为六个月和二年。
  保证合同属于从合同,须依附于主合同而存在。关于主合同的诉讼时效期间,《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第一百三十七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根据以上规定,主合同诉讼时效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二年,当然主合同诉讼时效期间可以适用中止、中断、延长的规定。那么保证合同诉讼时效期间呢?《担保法解释》第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连带责任保证的债务人在保证期间届满前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从债权人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之日起,开始计算保证合同的诉讼时效”。《担保法解释》第三十六条明确:“连带责任保证中,主债务诉讼时效中断,保证债务诉讼时效不中断,主债务诉讼时效中止的,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同时中止”。怎么理解,试举一例:日,某甲向某乙借款5万元,某丙为该借款承担连带保证责任,约定日归还。本案的保证期间因双方未约定而推定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即日至日,借款合同的诉讼时效期间为日至日。如债权人某乙在日至日的保证期间内向保证人某丙主张权利,则保证期间丧失作用,自债权人主张权利之日转为计算保证合同的诉讼时效。如债权人某乙未在保证期间内向保证人某丙主张权利,则保证期间发挥作用,债权人丧失对保证人的实体胜诉权,免除保证人的保证责任。在主债务诉讼时效期间,债权人某乙向主债务人某甲主张权利,则主债务诉讼时效期间中断,自主张权利之日起重新计算,而连带保证的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不因主债务诉讼时效期间的中断而中断,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此处立法者的意图在于,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人,承担较重的保证责任,且不享有一般保证人的先诉抗辩权,故应在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中对债权人予以限制,防止保证人无限期的承担保证责任。而诉讼时效的中止是基于不可抗力或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故在连带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期间最后六个月内,适用诉讼时效中止的规定。
  一般保证的保证期间在未约定的情形下,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保证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早于或者等于主债务履行期限的,视为没有约定,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保证合同约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直至主债务本息还清时为止等类似内容的,视为约定不明,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二年,这与连带责任保证保证期间是一致的。主债务的诉讼时效期间在此不再赘述。关于保证合同的诉讼时效期间,因《担保法》与《担保法解释》存在规定不一致。《担保法》第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在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和前款规定的保证期间(指六个月),债权人未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保证人免除保证责任;债权人已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保证期间适用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而《担保法解释》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保证期间不因任何事由发生中断、中止、延长的法律后果”。该条否定了《担保法》关于保证期间中断的规定且暗示保证期间的性质为除斥期间。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担保法解释》显然更能适应司法实践,《担保法解释》第三十四条第一款回答了为何否定保证期间中断的规定:“一般保证的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届满前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从判决或者仲裁裁决生效之日起,开始计算保证合同的诉讼时效”。在债权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之日至判决生效或仲裁裁决生效之日是一个空白地带,既不需要考虑保证期间的作用,也无法计算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期间,只有当判决生效或仲裁裁决生效之日转为开始计算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期间,这与连带保证中的直接转换有所区别。关于主债务诉讼时效的中断对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的影响,一般保证与连带保证是完全相反的,一般保证中主债务诉讼时效中断,保证债务诉讼时效中断,而连带保证的保证债务诉讼时效不中断。在主债务诉讼时效中止时,无论是一般保证还是连带保证,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均中止。
责任编辑:孙剑岚
相关新闻:
社会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百姓福祉,离不开法治保障。2017年,在法治中国建设的铿锵步履中,政法机关办的这些事儿是否也曾...&&nbsp股票/基金&
主债权合同无效时 如何确保担保合同仍有效
  周金龙:  在审查银团贷款协议时,常常发现一些保证人出具的担保书中有这样约定:“不论因任何原因导致贷款协议在上成为无效或部分条款无效,保证人对借款人的还款责任仍应按本担保书载明的条件承担担保责任。如因保证人过错造成本担保书无效的,保证人应在担保的范围内赔偿贷款人的全部损失。”而一些抵押合同中也有这样的约定:“如因非银团原因造成财产抵押合同无效或被撤销的,抵押人仍应依照本财产抵押合同承担担保责任。财产抵押合同所担保的被担保债务已经清偿,但这种清偿被有权机关确认为无效或被撤销,抵押人仍应继续承担担保责任,且此情形不受担保期间和诉讼时效的限制。”  记载有类似内容的合同被签订后,法律效力如何,请法律专家予以解答。  杨世军(农行法律专家组成员):  关于上述问题,实质是指约定主债权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时,保证合同继续有效,保证人仍按保证合同约定承担担保责任。在未知“担保书载明的条件”内容时,单就这一约定来说,是存在被法院判定无效的风险的。我国《担保法》第5条规定“担保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无效。担保合同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规定“主合同无效而导致担保合同无效,担保人无过错的,担保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担保人有过错的,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部分,不应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三分之一”,《物权法》第172条规定“设立担保物权,应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规定订立担保合同。担保合同是主债权债务合同的从合同。主债权债务合同无效,担保合同无效,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从上述法规来看,担保合同主合同的关系是很明确的,担保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与主合同之间具有依附关系,通常情况下,担保合同以主合同的存在和生效为前提,主合同不成立,从合同就不能成立。  那么,是不是可根据《担保法》规定,通过自主约定,切断担保合同与主合同的关系,使得担保合同效力独立于主合同呢?这就需要厘清上述法律规定之间的逻辑关系。《担保法》第5条规定“担保合同另有约定,按照约定”的真实意思是指,担保人与被担保人之间可通过约定,否定主合同与担保合同之间的从属关系,并同时约定担保人对债务人因主合同无效而应承担担保责任。在此需明确:担保人对主合同债权的担保与对债务人因主合同无效而应承担的担保责任是两种不同的责任,前者是对主合同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担保,后者是对主合同无效时债务人应承担责任的担保。在主合同无效时,前者因担保合同的无效而无效;后者由于明确了是对债务人因主合同无效而应承担的责任进行担保,故担保合同仍有效,担保人仍须承担相应责任。即在主合同无效情况下,主合同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已转变为围绕对主合同无效的责任展开,此时若债务人履行债务,此债务已不是主合同债务,而是因主合同无效而承担赔偿责任。  因此,对主合同与担保合同之间的效力关系“另有约定”时,只能是担保人与债权人就是否对债务人因主合同无效而产生的责任承担担保责任进行约定,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担保合同效力才能独立,不因主合同无效而无效,在此情况下,担保合同所针对的是主合同无效后的担保责任,其法律效力自然不受主合同无效的影响。  综上,未明确约定担保人对债务人因主合同无效而产生的担保责任,存在被法院判定无效的风险,与担保人间的担保合同将因主合同无效而无效,而担保人的责任承担,将视担保人是否有过错承担相应民事责任;反之,如果在担保协议中明确规定担保人对债务人因主合同无效而产生担保责任,则不论担保人有否过错,均应依照此约定承担责任。因此,在拟定合同条款时,要认真研究法律条文的真实意思,结合司法实践表述,才能达到受法律保护的目的。
(责任编辑:HN666)
08/18 10:0208/08 14:40
暂无专家推荐本文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将自动提交到和讯看点,
请输入您的观点并提交。
请输入您的观点 168字以内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置顶我的观点
银行精品推荐
特色数据库:
精品栏目: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专题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正文法律知识
担保责任免除的情形有哪些 保证期间如何起算 担保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有哪些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 15:52:02
导读: 债务关系中很多时候债权人都会要求债务人找一个担保人进行债务担保,担保多出现在债权债务中,是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还款保证的一种方式。担保的方式也有很多,如定金,抵押等,其中还有担保人进行保证。 (一)因保证合同无效及意思表示瑕疵免责 1.&担保合同无效的,保证人部分免责。《担保法司法解释》第7条主合同...
    债务关系中很多时候债权人都会要求债务人找一个担保人进行债务担保,担保多出现在债权债务中,是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还款保证的一种方式。担保的方式也有很多,如定金,抵押等,其中还有担保人进行保证。    (一)因保证合同无效及意思表示瑕疵免责    1. 担保合同无效的,保证人部分免责。《担保法司法解释》第7条主合同有效而担保合同无效,债权人无过错的,担保人与债务人对主合同债权人的经济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债权人、担保人有过错的,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部分,不应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二分之一。《担保法司法解释》第8条主合同无效而导致担保合同无效,担保人无过错的,担保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担保人有过错的,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部分,不应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三分之一。    2.主合同当事人恶意串通,骗取保证人提供保证的,保证人不承担责任。实务中必须同时符合:一是主合同的双方当事人主观上均有欺骗故意,如果仅仅是债务人一方骗取保证人提供保证,或者保证人受一方当事人的行政命令而提供保证的,均不能免除责任;二是主合同双方当事人实施了恶意串通行为,足以使保证人受骗上当。如果是双方当事人各怀不同的目的,未经串通,由于保证人的过失而提供保证的,仍应承担责任;三是保证人无过错。    3.主合同债权人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使保证人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提供保证的,保证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实务中必须同时符合:一是欺诈、胁迫的主体只能是主合同的债权人,而不包括主合同的债务人或第三人。因为保证合同是主合同的债权人与保证人之间签订的,主合同的债务人不是保证合同的当事人。如保证人因受主合同债务人的欺诈、胁迫而与债权人签订了保证合同,不能免除责任,否则会损害债权人的利益;二是保证人签订保证合同(提供保证)完全是违背真实意志,对主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合同基础和内容完全不知或有重大误解的情况下提供的保证。    (二)因主合同内容变更而免责    《担保法》第24条规定“债权人与债务人协议变更主合同的,应当取得保证人书面同意,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的,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保证合同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一是尊重保证人的意思自治。保证人自愿为债权人与债务人的主合同提供保证是基于对双方的信任和主合同原有内容的确认。双方当事人对原合同进行变更,实质上是一项新的缔约行为,未经保证人同意不再承担责任。二是强调形式要件。保证人对主合同当事人变更合同内容的行为是否认可必须有书面形式,仅有口头同意,即使有第三人证明也无效,仍可免除责任。三是保证合同中特殊约定,主合同变更为非免责条款的,保证人不能免除责任。    (三)保证责任因保证合同未成立而免除    保证合同是须以主合同的存在为前提始能成立的合同,同时,保证合同作为一种民事行为,须具备一定的要素,否则,保证合同不成立,保证人免除承担保证之责任,保证合同未成立的主要情形包括:1.主合同尚未成立;保证合同的从属性,决定了于其存续中附从于主合同,如主合同未成立,保证合同作为从合同亦就不成立,从而谈不上承担保证责任。2.保证合同不具备依法成立的形式要件;《担保法》第13条规定,保证人与债务人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保证合同。将书面形式作为保证合同成立的要件,并非完全排除口头保证和其他形式的保证:①依《担保法解释》第22条,若保证人单独出具保证书,债权人接受且未提出异议的或者保证人在未设有保证条款的主合同上以保证人身份签字盖章的,保证合同亦成立;②依《合同法》第36条之精神,如果保证人已履行保证之主要义务,债权人接受的,即使双方没有以规定的书面形式订立保证合同,合同同样是成立的。除此之外,凡保证合同未采用书面形式订立的,皆视为保证合同未成立。    (四)保证责任因主合同当事人双方或与第三方共同所实施的行为不适而免除    《担保法》第23条规定“保证期间,债权人许可债务人转让债务的,应当取得保证人书面同意,保证人对未经其同意转让的债务,不再承担保证责任”。实践中应注意:(1)债务转移必须合法有效,即符合《合同法》第84条规定“债务人将合同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的,应当经债权人同意”。如债务人转移债务未经债权人同意的,转让行为无效,保证人仍要承担责任。(2)债权人许可债务人转让了部分债务,未经保证人同意,保证人对已转移部分债务可不承担责任。但对未转移的部分债务仍应承担责任。(3)保证人同意债务人转移债务必须采用书面形式。需要办理审批手续的,在报请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变更后方可。    (五)因超过保证期限而免责    保证期限为保证责任的存续期间,它关系到保证人与债权人之间的债务承担能否实现。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1 条规定:“保证期间不因任何事由发生中断、中止和延长的法律后果。”这就明确了保证期间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是担保债权的存续时间,笔者认为保证期间属于类除斥期间,超过了该期间,权利即归于消灭,债权人将失去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胜诉权。保证期间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除斥期间,因为除斥期间不得约定,而保证期间可以约定。在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或者在法定的保证期间内,债权人没有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保证人即免除了保证责任。    1.保证期间可以通过约定予以变更    担保法第25条、第26条规定的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期间均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根据《合同法》第77条和《担保法》第15条、第 26条第1款的规定,保证期间属于当事人应当约定的合同事项,只有在当事人无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情况下才适用法律的规定。法律允许当事人协商确定保证期间,亦可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对保证期间作出变更或者延长。《担保法司法解释》第31条的规定旨在强调保证期间不因任何事由发生类似诉讼时效的中断、中止、延长的法律后果,以敦促权利人尽快形式权利,避免权利处于不确定状态,当事人以约定方式变更保证期间与该条规定并不相悖。    2.保证期间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情形下保证期间的确认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2条第1款的规定保证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早于或者等于主债务履行期限的,视为没有约定,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若《保证合同》约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直至主债务本息还清为止等类似内容,视为约定不明,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两年。债权人应当在此期间依法向保证人主张权利。否则,保证人免除保证责任。    (六)保证合同因主合同当事人单方所实施的行为不适而免除    1.双重担保中主合同债权人放弃物的担保    债权人为确保其债权的充分实现,往往在同一债权中设置双重担保,既有人保又有物保。保证责任是否可以免除?    《担保法》第28条第2款规定了保证人在债权人放弃物的担保权利的范围内免除保证责任。《担保法解释》第38条第3款规定,债权人在主合同履行期届满后怠于行使担保物权,致使担保物的价值减少或者毁损、灭失的,视为债权人放弃部分或者全部物的担保。    当债权人放弃物的担保却为此请求保证人对物的担保所覆盖的债权数额承担责任时,则保证人有权行使抗辩权,主张保证责任在债权人放弃权利的范围内予以免除,然不可主张全部免除。    2.债权人明知或应知债务人破产疏于申报和通知    依《担保法》第32条规定,法院受理债务人破产案件后,债权人未申报债权的,保证人可以参加破产财产分配,预先行使追偿权。但若债权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债务人破产,既不申报债权,又不通知保证人,致使保证人无法加入破产程序,预先行使追偿权受阻的,保证人是否仍然承担保证责任?我们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债权人原来可以从破产程序中获得的清偿部分人为落空,使保证人本应减少的债务未能减少,并且保证人本来可以加入破产程序使其追偿权获得部分满足亦不能实现,债权人再要求保证人履行保证义务就不合情理,正因为如此,《担保法解释》第45条明确指出,保证人在该债权在破产程序中可能受偿的范围内免除保证。    3.其他情形    (1)一般保证的保证人在主债权履行期间届满后,向债权人提供了债务人可供执行财产的真实情况,债权人放弃或者怠于行使权利致使该财产不能被执行的,保证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在该可供执行财产的实际价值范围内免除其保证责任。    (2)主合同双方当事人协议以新贷偿还旧贷,除保证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外,保证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新贷与旧贷是同一保证人的除外。    (3)保证责任还可因主债务的消灭(清偿、抵销、混同、免除等)而免除;一般保证的保证人在主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者仲裁并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还可能因行使先诉抗辩权而免除保证责任。    由以上的信息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在债务人逃避债务的情况下是需要担保人偿还债务的,所以尽可能的不要为其他人担保,此时担保人承担的法律风险是比较大的,特别是在债务人借高利贷的情况下。
声明:本网刊载内容均系网民撰写或采拍,由网民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本网刊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这篇文章很赞
>>相关图片
>>相关新闻
用  户:匿名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律法网保持中立
播放数:68播放数:114播放数:667
工作日:9:00-18:00
周 六:9:00-12:00
声明:网站所有信息均有第三方自动申请添加,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TEL:400-048-814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债权人转让合同权利 的文章

 

随机推荐